单向不规则波仿真与统计中的几个问题

单向不规则波仿真与统计中的几个问题

一、单方向不规则波模拟与统计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琦[1](2021)在《地震波传播的伪谱法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地震勘探过程中,地下介质的不均匀性是普遍存在的。复杂地下介质的分布给地震物理学和地震勘探带来了诸多挑战,尽量消除地下介质的不均匀性给地震勘探资料带来的影响一直都是地震勘探中难以克服的问题。复杂地下介质会对地震波的传播模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会造成体波与面波的散射和绕射、各种波型之间的相互转换、波形发生畸变等使得波场变得更加复杂。所以,单单使用各向同性介质来进行地震波正演模拟已经无法满足对地震勘探资料的高精度使用要求。因此,对非均匀介质和复杂介质进行数值模拟是有必要的。错格伪谱法能有效消除标准网格伪谱法波场模拟结果中出现的数值伪影现象,所以本文使用错格伪谱法对二维尺度下的各向同性介质与各向异性介质进行地震波传播的数值模拟计算,进而进行波场特征分析。为了使得数值模拟更接近于物理实质,而又不会大幅度增加计算成本,本文使用时间错格差分伪谱方法在二维各向同性介质中计算三维弹性波场,即用2.5维的模拟方法来代替二维数值模拟,并对其在波场快照、波剖面和振动记录上的结果进行对比。将2.5维的各向同性介质模型扩展到各向异性介质,使两者相结合,进一步彰显错格伪谱法的高精度和高效率特性。

刘嘉琛[2](2021)在《老化与屈光参差弱视对视觉皮层神经网络信息编码的影响》文中认为作为感官系统中被研究得相对透彻的一员,视觉系统是探究神经网络编码模式的重要窗口。在此,我们分别以衰老和弱视作为研究模型,探究了视皮层神经网络在老化和运动双稳态知觉中对噪音的处理机制。在视皮层中,老年动物的神经元反应与青年动物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出增加的反应变异性和降低的信噪比,这表明老年动物视皮层神经元的信息处理能力出现衰退。为了抵抗单个神经元反应变异性升高所导致的信息丢失,神经网络需要一些机制来减少反应变异性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其一是神经元之间的冗余效应;其二是加权平均的信息处理方式。冗余作用可以通过增加信息在个体中的备份,从而降低单个神经元反应变异性对神经元群体所携带的信息的负面影响。那么在老化皮层神经网络中冗余效应是否和青年动物一样有效呢?通过互信息计算,我们发现了猕猴次级视皮层(V2)神经元群体在老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冗余作用下降,使得神经网络无法抵抗噪音的影响,进而表现出群体信噪比的下降。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这种噪音调节编码下降的原因。通过计算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我们发现突触传递效率下降导致的神经元反应相似性减退及其对信息冗余的贡献下降,是造成老化视皮层神经网络冗余效应衰退的重要原因。这一结果为老化大脑信息处理能力的下降提供了新的视角。神经元网络通过加权平均的方式整合单个神经元所携带的信息,因此能够将单个神经元的反应变异性通过平均的方式部分消除,但是噪音相关性的存在减弱了噪音消除的效果。本实验室前期的工作表明在老年猕猴的视觉皮层神经元之间的噪音相关性明显高于青年猕猴,同时噪音相关性的增加与抑制性神经元功能的衰退表现出明显的关系。然而抑制性神经元如何调控噪音相关性呢?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我们使用不同类型的转基因小鼠,通过化学遗传调控分别抑制了 PV+、SST+、VIP+三类主要中间抑制性神经元,并检测了神经元群体在调控前后的噪音相关性变化。结果表明,PV+和SST+神经元活性衰退均能引起小鼠视皮层神经网络的噪音相关性增加。我们通过波形特征分离出PV+抑制性神经元,发现其去相关作用减弱,提示这类神经元以去相关的方式参与调节噪音相关性。VIP+神经元的活性衰退则被发现能引起神经网络的噪音相关性降低。我们认为这与VIP+神经元在皮层网络中主要起的是去抑制作用有关。通过数据建模,我们分别探究了抑制作用和去抑制作用对噪音相关性的影响,模拟结果均与记录到的电生理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这一结果明确了抑制系统调控噪音相关性的机制,阐明了不同亚型抑制性神经元在调节皮层神经网络信息编码中的具体作用,也告诉了我们衰老过程中抑制系统的衰退导致了噪音相关性升高的神经机理,为深入了解老化大脑的神经机制并寻求改善途径提供了新的切入点。除了自然老化,疾病也会影响视觉皮层网络的神经编码。视觉发育疾病——屈光参差弱视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我们对比了这类视功能损伤患者和视觉发育正常的被试在观察运动双稳态刺激时的表现。通过调节刺激对比度改变皮层网络的噪音水平,我们发现弱视患者的双稳态知觉并不随之表现出系统性的变化。进一步使用双稳态神经网络模型验证表明,噪音水平会显着影响双稳态感知中的知觉转换频率和持续时间。这一结果与我们在对照组被试上观察到的行为表现是一致的,提示我们屈光参差弱视患者的神经网络可能对噪音的变化存在一套异常的编码模式。我们在老化和屈光参差弱视两种不同的模型上分别对神经网络的信息编码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两者均会对视皮层的信息处理造成影响,而对噪音的处理或在其中扮演了 一定的角色。

宝鑫[3](2020)在《岛礁—海水系统地震反应研究》文中指出珊瑚岛礁几乎是我国在南海疆域唯一的陆地国土类型,人造岛礁工程和岛上建筑结构一旦由于地震等自然灾害出现损坏,将对南海区域的经济发展、科研活动和地区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以岛礁-海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岛礁-海水系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研究了岛礁-基岩场地和岛礁-珊瑚砂场地的地震动场分布规律和地震反应特性。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采用基于声流体有限元法的流固耦合算法对岛礁-海水系统近场模型进行数值模拟,介绍了该流固耦合算法的原理与建模方法。基于势流体理论和Bessel级数展开,推导了一种环形水箱动水压力的理论解,并利用该理论解对本文流固耦合算法的准确性进行验证。(2)基于流体波动理论,提出一种空间解耦的应力型流体介质动力人工边界条件,并实现其在通用有限元软件中的集成,进一步将其应用于岛礁-海水系统近场模型中流体域的截断边界处,以吸收海水介质中的外行散射波。(3)发展了适用于岛礁-海水系统的地震波动输入方法,首先推导得到地震波斜入射下海域场地自由波场的时域解析解,通过人工边界子结构的动力分析,将自由波场转化为等效输入地震荷载,从而实现岛礁-海水系统中的地震波动输入。(4)基于本文发展的流体介质动力人工边界和适用于岛礁-海水系统的地震波动输入方法,及流固耦合算法与固体介质人工边界条件,通过自编程序结合通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岛礁-海水系统动力相互作用模型与时域整体分析方法。(5)建立了典型岛礁-海水系统二维与三维动力相互作用有限元模型,开展大规模数值模拟,分析了岛礁基岩场地地震动场的分布规律和动力反应特性,得到典型岛礁基岩场地的地震动峰值放大系数和加速度反应谱等关键地震动参数,研究成果已被相关工程设计部门所采纳,为我国南海岛礁的地震动场评估和岛礁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支持。(6)发展了一种适用于岛礁珊瑚砂材料的非线性动力本构模型,基于通用有限元软件的二次开发,编制了相应的动力本构子程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岛礁-珊瑚砂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珊瑚砂层对岛礁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获得了大震作用下典型岛礁-珊瑚砂工程场地的地震动场分布规律和动力反应特性。

罗庆[4](2019)在《海量空间面数据的空间自相关统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空间自相关(Spatial Autocorrelation)量化了地理变量在研究区域内的自相关程度,是空间数据分析(Spatial Data Analysis)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它贯穿着空间数据分析的整个过程。随着互联网和各种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空间数据的获取也越来越容易,这些数据中很大一部分具有庞大的数据量。因而,空间自相关的有关性质有必要从最初的适用于中小样本量(如103量级以内)的情况拓展到大样本量的情况,并且空间模型中由于样本量增大而出现的问题(如p-值问题)也需要新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研究海量(本文中的海量均指大样本量)空间面数据分析中的空间自相关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对于不同概率分布的兴趣变量和不同形式的空间划分,如何选择合适的空间统计量来描述数据?2)在统计推断的假设检验阶段,如何结合实际设立关于自相关的合理原假设,这些原假设下的自相关参数概率分布是怎样的?3)对存在于各学科统计数据分析的p-值问题,当以空间自相关统计量/参数为假设检验对象时该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可以理解成探寻空间统计中“描述性统计量”的大样本性质;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属于统计推断范畴,设定合理原假设是为了更契合空间数据的特性(大部分存在相关性),在大样本量下进行适当的假设检验避免p-值问题,是为了支持的统计决策更可信。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本文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选定两种经典的空间自相关统计量Moran Coefficient(MC)和Geary Ratio(GR),从二者渐近方差的角度回答了第一个问题。本研究的具体结论有:·MC的渐近方差比GR的渐近方差更有效且更稳定,前者不随着兴趣变量概率分布的变化而变化,后者与兴趣变量分布的峰度系数有关;·除少数理论情况外,二者的精确方差是等效的,并且它们的渐近方差都能在102的样本量范围内达到有效的精度,因此采用形式上更简化的渐近方差有利于提高计算效率;·在大多数空间划分下,GR的渐近方差需要更大的样本量来到达指定的精度;·MC相较于GR的统计功效优越性(即更大概率拒绝假的原假设)只在样本量小的情况下存在。2)聚焦到空间自回归模型代表形式之一的空间同时自回归(Simultaneous Auto Regressive,SAR)模型,本文给出了该模型中的空间自相关参数ρ的非零情况下的统计分布。主要结论有:·常规假设检验中以零空间自相关为原假设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本文以社会人口/经济类和遥感影像类数据为例,给出了中度自相关和高度自相关下的原假设;·SAR模型的空间自相关参数ρ的方差随样本量和自相关的强度变化而变化,不能通过Fisher的Z-变换(或其一般化形式)使其稳定;·以等参数(>1)的beta分布的类似形式,本文给出了ρ的方差与ρ的函数表达式;·本文利用得到的分布和实际数据,实现了非零原假设下的假设检验。3)本文首次利用实质性差异检验来解决空间统计背景下的p-值问题,并且给出了确定自相关统计量/参数无实质性差异阈值的方法。主要结论和成果包括:?实质性差异本质上也是一种效应量,而在目前应对p-值问题的方法中,效应量法是被广泛认同的方法;?本文给出了一种确定自相关统计量/参数无实质性差异阈值的方法;?在空间统计的背景下实现了实质性差异检验,并且得到了合理的推断结果。以上工作和成果对海量空间面数据的分析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海量空间数据分析过程中的空间自相关统计量选择和模型设立后的自相关假设检验环节、包括处理p-值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参考。

陈汉宝,管宁,戈龙仔[5](2019)在《双峰谱波浪模拟及斜坡堤越浪特征》文中研究说明运用叠加两列不同谱峰周期的不规则波浪的方式模拟双峰谱波浪,选择不同比例周期和波高共16种情况,统计比较代表周期与波高。分别模拟相同波高条件下,低频波谱、代表周期波谱、高频波谱和双峰谱波浪,统计分析斜坡堤的越浪量。结果表明,用统计的代表周期和波高模拟的越浪量与实际双峰谱的差异较大。

赵悦[6](2018)在《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结构动力疲劳损伤与减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作为陆地大国,同时也是海洋大国,具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深层次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和发展海洋新能源是新时代的必然且迫切要求。海上风电资源具有稳定性好、占地少、靠近东部沿海地区等优点。它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海洋资源,还可以加快我国发展绿色能源的步伐。筒型基础结构具有性能优越、可靠性高、工期短等特点,为海上风电高效、低成本、规模化建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目前,如何反映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结构动态特性与长期性能变化,如何准确预测复杂海洋循环荷载作用下结构疲劳寿命与如何有效减振极端情况海上风电结构振动,这些问题是工程难点和技术要点。因此,本文通过原型观测、室内试验、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等方面针对以上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取得相应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原型观测资料,分析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结构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振动特性及筒型基础-土体相互作用等效研究。首先统计响水风电场海上风电结构振动测试数据,统计了不同工况下海上风电结构振动特性;然后基于原型观测数据,创新地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的MATLAB和ABAQUS联合仿真方法,针筒型基础复杂层状地基参数进行优化反演研究,得出复杂层状地基弹性模量与压缩模量转换系数在[5.6,6.0]区间内;最后基于大量有限元仿真,采用类比和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筒型基础地基等效刚度经验公式。(2)基于室内筒型基础模型试验,开展了筒型基础长期循环作用行为变化研究。试验在室内1g条件下进行,筒型基础模型置于饱和砂土中受到循环荷载作用,探究了不同荷载条件对筒型基础结构长期行为变化,建立神经网络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随着循环荷载作用筒内土体密实,自振频率增加约20%40%;然后,采用蒙特卡洛法建立土体刚度随机分布场,探究筒型基础模型长期循环荷载下地基刚度退化的影响。(3)开展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结构振动疲劳与疲劳裂纹扩展研究。首先统计资料构建风浪联合概率分布;然后,详细分析风机、塔筒空气动力荷载和基础结构水动力荷载,构建海上风电结构耦合动力分析体系;之后,基于时频域计算方法对三种筒型基础结构局部位置进行疲劳损伤分析和寿命分析。构建FAST与ABAQUS联合模拟方法,根据统计热点应力分布情况预测连接处疲劳裂纹情况。(4)基于理论推导与数值模拟方法,开展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结构被动减振控制研究。总结了被动控制阻尼器,如传统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多调谐质量阻尼器(MTMD)和新型电涡流阻尼器(ECD)减振控制原理;基于随机过程求解方法-路径积分法和改进蒙特卡洛法,分析了等效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结构-TMD随机动力响应;基于室内模型试验,验证了ECD阻尼影响因素与减振效果;最后,通过构建响水海上风电筒型基础有限元模型,探究了被动阻尼器在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结构极端工况的减振效果,减振幅度达13.4%38.8%,同时提升抗疲劳性能达36%51%。

梁怀月[7](2018)在《金华市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研究》文中认为金华市金东区位于我国浙江省中部,金衢盆地东段,自古以来是浙江北部、东部、西南部以及安徽、江西、福建等地文化交融之地。此地充沛的土地及林木资源、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四方汇聚的贸易交流、延续至今的传统民俗活动共同造就了当地传统聚落及公共空间的特殊性。本研究以金东区当地传统生活为切入点,探讨基于特殊区位地理环境与历史人文背景而形成的金东区传统聚落形态与公共空间的特征和规律。以金华市金东区区划范围内的传统聚落历史形态为研究对象,针对整个金东区范围内传统聚落公共空间进行全面研究。本研究是江南区域性传统聚落研究的重要一环,有利于金华地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于当代金东区传统聚落的保护更新及区域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具有指导借鉴意义。本研究主要解决的子命题包括:(一)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形成演化规律;(二)金东区传统聚落总体形态特征及学术地位:(三)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体系的构成及具体特征;(四)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所呈现的思想文化内涵;(五)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形态与周边地区的异同;(六)当代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保护与发展的方向。为此论文共分为三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金东区传统聚落的形成与演化。通过对金华地区历史古籍史料的考证,研究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产生的自然地理背景和社会人文背景,梳理金东区传统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演化进程,解析两种基本金东区传统聚落类型,即居住型聚落与贸易型聚落,形成与演化的基本特点。第二部分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系统研究。通过对三例金东区传统聚落典型案例的分析,呈现金东区传统聚落形态、传统生活与公共空间的具体样貌。在个案分析和数据整合的基础上,总结归纳金华市金东区传统聚落的选址与总体形态特征,揭示金东区居住型聚落与贸易型聚落在选址与布局形态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以及两类聚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路径、边界、节点、标志物和区域五方面整体解读金东区传统聚落整体意象特征。从地区传统生活方式为着眼点,分析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类型与层级,解析公共空间组成各部分的具体空间形态特征。在此将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分为交通空间、生活空间、贸易空间、仪式空间、娱乐空间五类,以传统聚落居住宅地为中心,将聚落公共活动空间划分为邻里、宗族、近郊、远郊四个层级。其中交通空间所包括的巷弄、车马道、出入口。生活空间包括的滨水空间和生活广场。贸易空间包括的街市和市基。仪式空间包括的宗祠、庙宇、祖坟、风水树、水口。娱乐空间包括的郊野山林、斗牛场、戏台。并从微观视角,整理总结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界面与构筑物的特点。深入挖掘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文化渊源和传统审美价值。从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与周边区域传统聚落的渊源与联系入手,分析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与其它地区的区域共性和独特之处。第三部分在分析金东区传统聚落的现状优势与困境的基础上,对于金东区金华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保护与改善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一)这是首次针对金华市金东区传统聚落的系统研究,明确了金东区传统聚落的学术地位,弥补了江南传统聚落研究空白;(二)研究从金东区安土重迁传统社会生活作为切入点,挖掘公共空间形成和演化的根本原因,准确把握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和规律;(三)突破既往研究通常仅针对乡村或市镇的单类型聚落进行分析的方式,本研究以金东区范围内所有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金东区各类型传统聚落的梳理比对,构建金东区范围内的完整区域公共空间体系;(四)本研究运用实地广角相机取景拼合街景图像的技术手段,呈现传统聚落狭窄街巷中本无法看清的公共空间立面全貌,完善了既往建筑学界研究仅通过绘制立面显现传统街巷空间界面的单一性。

陈汉宝,陈松贵,周加杰,周然[8](2015)在《斜坡堤在涌浪作用下的越浪量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影响波浪作用下防波堤的越浪量大小的因素很多,对于周期影响的分析成果差异很大。首先分析了三个代表的计算公式的越浪量与周期的对应关系,再针对8种典型的单坡无胸墙斜坡堤,通过二维水槽物理模型试验进行不同周期波浪条件下越浪量的测定,进行试验值与计算值的对比。针对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别,对波浪爬高进行了计算,表明越浪量小数值离散大的组次是溅浪的情况。在长周期波浪作用下,水体在斜坡上雍高,表明浅水效应明显,因此引入与深水波陡有关的因子,对周期较长情况下的越浪量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符合情况良好。

郑子龙,王收军[9](2014)在《新型水槽造波机参数设计与特点》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近年来经常出现极端波浪造成海岸工程的破坏。为重现破坏过程,研究破坏机理,解释大风浪下泥沙的起动与运动,分析结构与地基在大浪作用下的耦合作用,需要大尺度的波浪水槽进行试验研究,以突破比尺效应的限制。新型水槽造波机是该水槽中重要的设备。通过分析我国波浪和工程特点,对比应用需求,得到造波机的主要设计参数。设计建设中的大比尺波浪试验水槽长450 m,宽5 m,深812 m,建成后将是世界上尺度规模最大和造波能力最强的波浪试验水槽,配套造波机的设计波高达到3.5 m。

陈汉宝,刘海源,徐亚男,白玉川[10](2013)在《风浪与涌浪相互影响的实验》文中研究说明大自然的海浪往往是风浪与涌浪混合在一起,为此研究了实验室的风浪水槽中模拟风浪与涌浪的相互影响,用脉动风模拟风浪及风与浪的耦合作用,用造波机产生不规则波模拟周期相对较长的涌浪.通过单独风浪、单独涌浪、先风浪后涌浪和先涌浪后风浪4种情况的模拟,从波谱的角度分析风浪与涌浪相互影响的规律.发现影响风能输入的主要因素是波浪是否充分发展,而与波陡、风速、波速等没有直接关系,为风浪对海上建筑物的耦合作用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单方向不规则波模拟与统计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方向不规则波模拟与统计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地震波传播的伪谱法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弹性波动力学和弹性波基本理论
    2.1 弹性动力学基本方程
        2.1.1 线性弹性力学及应力-应变关系
        2.1.2 弹性波方程的二阶位移表达式和一阶速度-应力表达式
    2.2 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弹性波
        2.2.1 各向异性介质简介
        2.2.2 各向异性介质的Thomsen参数
        2.2.3 Christoffel方程、相速度、群速度和偏振状态
3 伪谱法波场数值模拟中的几个问题
    3.1 伪谱微分算子与时间错格有限差分算子
        3.1.1 傅里叶变换微分算子
        3.1.2 计算时间导数的错格有限差分算子
    3.2 伪谱法数值计算的稳定性及频散效应
        3.2.1 伪谱法数值计算的稳定性分析
        3.2.2 数值频散分析
    3.3 边界条件的研究
    3.4 震源模拟
        3.4.1 震源子波
        3.4.2 震源空间函数
        3.4.3 震源模拟
4 弹性波方程伪谱法数值模拟
    4.1 弹性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波场模拟
        4.1.1 各向同性弹性波方程伪谱数值计算公式
        4.1.2 初始条件和震源
    4.2 计算实例及结果分析
        4.2.1 均匀半空间介质模型模拟结果
        4.2.2 水平双层介质模型模拟结果
        4.2.3 六块拼接介质模型
        4.2.4 含圆形异常体模型
        4.2.5 倾斜分界面模型
        4.2.6 断层模型弹性波模拟
        4.2.7 起伏界面介质模型
    4.3 各向异性弹性介质波场模拟
        4.3.1 各向异性弹性波方程数值计算公式
        4.3.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4.3.3 非均匀各向异性速度-应力方程伪谱数值计算公式
    4.4 数值计算实例及结果分析
        4.4.1 二维均匀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弹性波模拟
        4.4.2 各向异性水平双层模型弹性波模拟
        4.4.3 各向异性断层模型弹性波模拟
    4.5 2.5D波场模拟
        4.5.1 对比实验
        4.5.2 2.5维各向异性介质波场模拟实验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老化与屈光参差弱视对视觉皮层神经网络信息编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老化与弱视对视觉系统的影响(综述Ⅰ)
    1.1 引言
    1.2 老化对视觉系统的影响
        1.2.1 老化视皮层中神经元的结构改变
        1.2.2 老化视皮层中神经元的反应特性改变
        1.2.3 衰老降低个体的视觉感知
        1.2.4 老化大脑中的兴奋-抑制失衡导致感知觉功能下降
    1.3 屈光参差性弱视对视觉系统的影响
第二章 感觉系统中的神经网络信息编码及噪音调节机制(综述Ⅱ)
    2.1 引言
    2.2 神经元放电活动中的噪音
        2.2.1 神经元的放电模式
        2.2.2 神经编码过程中的噪音
    2.3 神经活动中的噪音与知觉决策
    2.4 神经网络如何限制噪音对信息传递过程的影响
第三章 老化降低次级视皮层神经网络的信息传递鲁棒性(研究Ⅰ)
    3.2 引言
    3.3 材料与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老化V2局部神经网络中不可逆转的噪音调节能力衰退
        3.4.2 老化降低皮层神经元信号相似性及其对冗余信息的贡献
        3.4.3 老化降低V2区神经元间的连接强度和突触传递效率
    3.5 讨论
第四章 不同亚型抑制性神经元衰退对视皮层神经网络噪音水平的调节影响(研究Ⅱ)
    4.2 引言
    4.3 材料与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抑制GABA系统增加皮层局部神经网络噪音水平
        4.4.2 抑制PV+神经元降低皮层局部神经网络噪音调节能力
        4.4.3 SST+神经元参与皮层神经网络噪音调节
        4.4.4 VIP+神经元通过去抑制作用参与对皮层网络噪音水平的调节
        4.4.5 模拟神经网络
    4.5 讨论
第五章 弱视视觉皮层的运动双稳态知觉编码(研究Ⅲ)
    5.2 引言
    5.3 材料与方法
    5.4 实验结果
        5.4.1 弱视患者在高对比度下的运动双稳态知觉
        5.4.2 弱视的运动双稳态知觉对噪音变化不敏感
        5.4.3 弱视视觉皮层在运动双稳态运动编码中的噪音编码异常
    5.5 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已(待)发表文章

(3)岛礁—海水系统地震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南海岛礁的地形地质构造与珊瑚礁、砂的物理力学性质
        1.2.2 岛礁-海水动力相互作用
        1.2.3 无限域流、固介质的数值模拟方法
        1.2.4 地震动输入方法
    1.3 现存主要问题
        1.3.1 岛礁-海水系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
        1.3.2 岛礁-海水系统地震波动输入方法
        1.3.3 岛礁工程场地的地震动场分布规律和动力反应特性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标
第2章 岛礁-海水系统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2.2.1 流固耦合有限元理论及模拟方法
        2.2.2 环形含液容器动水压力的理论推导
        2.2.3 流固耦合有限元方法的验证
    2.3 流体介质动力人工边界
        2.3.1 流体介质动力人工边界的理论推导
        2.3.2 流体介质动力人工边界的有限元实现方法
        2.3.3 流体介质动力人工边界的验证
    2.4 固体介质人工边界条件
    2.5 岛礁-海水系统地震波动输入方法
        2.5.1 P、SV波斜入射下含上覆海水层的成层半空间自由场分析
        2.5.2 基于人工边界子结构的地震波动输入方法
        2.5.3 岛礁-海水系统地震波动输入方法的验证
    2.6 岛礁-海水系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与时域整体分析方法
    2.7 小结
第3章 岛礁-海水系统地震反应的基本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岛礁-海水系统有限元模型
    3.3 SV波入射
        3.3.1 波动传播规律
        3.3.2 地震动峰值放大规律
        3.3.3 地震动频谱放大规律
    3.4 P波入射
        3.4.1 波动传播规律
        3.4.2 地震动峰值放大规律
        3.4.3 地震动频谱放大规律
    3.5 不同因素对岛礁-海水系统地震反应的影响
        3.5.1 礁体高度
        3.5.2 礁坪宽度
    3.6 小结
第4章 典型岛礁-海水系统二维地震反应研究:永暑礁
    4.1 引言
    4.2 永暑礁地形地质参数与有限元模型
    4.3 P、SV波斜入射下永暑礁-海水系统的地震反应规律
        4.3.1 SV波斜入射
        4.3.2 P波斜入射
    4.4 不同因素对永暑礁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
        4.4.1 第一层礁体剪切波速
        4.4.2 第一层礁体厚度
        4.4.3 第一层礁体坡度
        4.4.4 第二层礁体剪切波速
        4.4.5 第二层礁体厚度
        4.4.6 第二、三层礁体坡度
        4.4.7 礁坪宽度
        4.4.8 海水介质
    4.5 永暑礁场地地震动参数
        4.5.1 地震地面运动峰值放大规律
        4.5.2 加速度反应谱
    4.6 小结
第5章 典型岛礁-海水系统二维地震反应分析:渚碧礁
    5.1 引言
    5.2 渚碧礁地形地质参数与有限元模型
    5.3 P、SV波入射下渚碧礁-海水系统地震反应规律
        5.3.1 SV波斜入射
        5.3.2 P波斜入射
    5.4 不同因素对渚碧礁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
        5.4.1 泻湖及湖水
        5.4.2 泻湖深度
        5.4.3 泻湖边坡坡度
    5.5 渚碧礁场地地震动参数
        5.5.1 加速度峰值放大规律
        5.5.2 加速度反应谱
    5.6 小结
第6章 典型岛礁-海水系统三维地震反应分析
    6.1 引言
    6.2 永暑礁-海水系统三维地震反应分析
        6.2.1 永暑礁-海水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
        6.2.2 三维永暑礁-海水系统中的波动传播规律
        6.2.3 三维永暑礁场地地震动参数
    6.3 渚碧礁-海水系统三维地震反应分析
        6.3.1 渚碧礁-海水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
        6.3.2 脉冲SV波入射下三维渚碧礁-海水系统中的波动传播
        6.3.3 三维渚碧礁场地地震动参数
    6.4 小结
第7章 岛礁珊瑚砂介质非线性动力本构模型
    7.1 引言
    7.2 岛礁珊瑚砂介质非线性动力本构模型的理论研究
        7.2.1 基于改进的Matasovic骨架曲线的一维砂土介质非线性动力本构
        7.2.2 三维应力-应变空间的映射原则
        7.2.3 加载路径的确定
    7.3 基于ABAQUS的岛礁珊瑚砂非线性动力本构模型子程序
    7.4 岛礁珊瑚砂非线性动力本构子程序的验证
        7.4.1 计算模型
        7.4.2 简谐波入射
        7.4.3 地震波入射
    7.5 小结
第8章 岛礁-珊瑚砂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研究
    8.1 引言
    8.2 岛礁-珊瑚砂场地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与介质材料参数
    8.3 典型岛礁-珊瑚砂场地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8.3.1 地震动放大效应
        8.3.2 时域地震反应
        8.3.3 加速度谱比
        8.3.4 加速度反应谱
        8.3.5 应力-应变关系
    8.4 不同因素对岛礁-珊瑚砂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的影响
        8.4.1 珊瑚砂层厚度
        8.4.2 珊瑚砂初始剪切波速
        8.4.3 岩盆结构
        8.4.4 浅部软弱珊瑚砂层影响
    8.5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本文主要成果与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4)海量空间面数据的空间自相关统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研究内容与现状
    2.1 空间自相关方法论
        2.1.1 空间自相关统计量的随机性
        2.1.2 空间面数据
        2.1.3 空间划分与空间权重矩阵
        2.1.4 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
        2.1.5 空间自回归模型
    2.2 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
        2.2.1 空间自相关统计量的渐近有效性和统计功效
        2.2.2 非零原假设下空间自相关参数的统计分布
        2.2.3 大样本量空间数据的假设检验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量空间数据自相关统计量的性质
    3.1 两个重要的空间自相关统计量
        3.1.1 MC与 GR的定义及内涵
        3.1.2 MC与 GR的关系
    3.2 论MC与 GR的有效性与统计功效
        3.2.1 MC和 GR的渐近方差
        3.2.2 有效性分析
        3.2.3 MC和 GR的统计功效
    3.3 JOIN COUNT统计量
    3.4 两个遥感影像的实例
        3.4.1 连续变量的实例
        3.4.2 二元离散变量的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零空间自相关参数的统计分布:以SAR模型为例
    4.1 关于SAR模型自相关参数原假设的讨论
        4.1.1 原假设H_0: ρ_0=0的不合理性讨论
        4.1.2 合理的原假设设定
    4.2 SAR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
    4.3 SAR模型空间自相关参数估计量的抽样分布
        4.3.1 (?)的方差在零点的抽样分布
        4.3.2 (?)的方差在非零点的抽样分布
        4.3.3 验证抽样分布——蒙特卡罗模拟实验
    4.4 几个案例
        4.4.1 数据说明
        4.4.2 结果和解释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样本量数据空间自相关的实质性差异假设检验
    5.1 空间数据分析背景下P-值问题的描述
    5.2 P-值问题的空间统计解决方案
        5.2.1 效应量与科学显着性
        5.2.2 效应量与实质性差异
    5.3 实质性差异检验的理论基础
        5.3.1 等效/非劣效性检验
        5.3.2 实质性差异检验与等效性检验的对偶性
        5.3.3 自相关实质性差异检验的求解
    5.4 空间自相关统计量/参数的实质性差异检验法
        5.4.1 MC的无实质性差异阈值的确定
        5.4.2 ρ的无实质性差异阈值确定
        5.4.3 空间自相关实质性差异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MC和 GR关系式(3-5)的数学证明
    附录2 SAR模型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
    附录3 关于Var((?))_(asy)的模拟实验情况
    附录4 三个不同程度自相关的例子说明
    附录5 模拟不同自相关强度的空间模式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双峰谱波浪模拟及斜坡堤越浪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双峰谱的模拟
2 越浪量试验
    2.1 试验条件
    2.2 越浪量的测定
    2.3 试验断面与模型布置
3 越浪量与周期的关系分析
4 试验结果
5 结语

(6)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结构动力疲劳损伤与减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提出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海上风电结构动力特性与筒-土刚度等效研究
        1.3.2 海上风电结构振动疲劳与裂纹扩展研究
        1.3.3 海上风电结构振动控制研究
        1.3.4 现有研究中的不足
    1.4 技术路线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结构动力特性与筒-土相互作用等效研究
    2.1 引言
    2.2 海上风电结构设计方法
    2.3 海上风电结构现场振动测试
        2.3.1 工程介绍
        2.3.2 传感器与安装
    2.4 不同工况下的海上风电结构振动特性
        2.4.1 停机工况
        2.4.2 正常运行工况
    2.5 海上风电筒型基础复杂层状地基参数优化反演研究
        2.5.1 MATLAB与 ABAQUS联合参数优化反演方法
        2.5.2 响水海上风电原型观测与数值模型
        2.5.3 响水3 MW风机随机风荷载模拟
        2.5.4 地基参数优化反演结果与验证
    2.6 海上风电筒-土相互作用等效研究
        2.6.1 筒-土相互作用等效方法
        2.6.2 筒-土相互作用等效线性方法
        2.6.3 筒-土等效刚度经验公式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上风电筒型基础模型长期循环作用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目的
    3.3 试验设备与场地
    3.4 试验工况与步骤
    3.5 试验分析方法与结果统计
        3.5.1 信号分析方法
        3.5.2 小筒试验结果
        3.5.3 大筒试验结果
        3.5.4 神经网络回归分析
        3.5.5 筒型基础长期行为变化回归分析
    3.6 筒型基础长期作用刚度退化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结构振动疲劳与裂纹扩展研究
    4.1 引言
    4.2 风浪联合分布
        4.2.1 OWEZ海域风浪概率分布
        4.2.2 北海风浪联合概率分布
    4.3 气动荷载和水动荷载模拟
        4.3.1 气动荷载模拟
        4.3.2 水动荷载模拟
    4.4 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结构振动疲劳损伤研究
        4.4.1 时域疲劳分析方法
        4.4.2 频域疲劳分析方法
        4.4.3 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结构疲劳损伤分析
    4.5 海上风电结构疲劳裂纹扩展研究
        4.5.1 FAST海上风电模块
        4.5.2 FAST与 ABAQUS联合模拟方法
        4.5.3 疲劳裂纹扩展预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结构被动减振控制研究
    5.1 引言
    5.2 阻尼器减振控制原理
        5.2.1 等效单自由度振动控制
        5.2.2 调谐质量阻尼器(TMD)
        5.2.3 电涡流阻尼器(ECD)
        5.2.4 EC-TMD模型减振试验研究
    5.3 海上风电结构振动控制计算方法
        5.3.1 海上风电结构-阻尼器理论求解
        5.3.2 海上风电结构-阻尼器有限元求解
    5.4 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结构被动阻尼器减振效果
        5.4.1 基于TMD结构减振效果
        5.4.2 基于MTMD结构减振效果
        5.4.3 基于EC-TMD结构减振效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1.1 主要结论
        6.1.2 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金华市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的界定
        1.2.1 传统聚落
        1.2.2 金华市金东区
        1.2.3 公共空间
    1.3 文献综述
        1.3.1 传统聚落相关研究进展
        1.3.2 聚落公共空间相关研究进展
        1.3.3 金华市金东区区域范围相关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1.4.5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金东区传统聚落的形成与演化
    2.1 金东区地理环境特征
        2.1.1 浙中腹地的区位地理
        2.1.2 两山夹一川的地形地貌
        2.1.3 溪塘纵横的水文环境
        2.1.4 温暖干旱的气候条件
        2.1.5 农林繁茂的植物资源
        2.1.6 陆路为主的区域交通
    2.2 金东区社会文化特征
        2.2.1 男耕女织的原始分工
        2.2.2 聚族而居的社会传统
        2.2.3 出游频繁的娱乐传统
        2.2.4 笃信风水的吉凶观念
        2.2.5 多神信仰的宗教传统
        2.2.6 重农轻商的初级贸易
        2.2.7 徽婺结合的建造传统
    2.3 金东区传统聚落的历史沿革
        2.3.1 史前至春秋战国——上山文化到古越人的繁衍生息
        2.3.2 秦汉时期——汉越杂居开始
        2.3.3 魏晋南北朝——士人避乱而来
        2.3.4 隋唐五代——吴越国富饶安定
        2.3.5 宋元——水利兴建,文化荟萃
        2.3.6 明清至民——鼎盛繁荣与战乱交替
    2.4 金东区传统聚落的类型及基本特征
        2.4.1 居住型聚落
        2.4.2 贸易型聚落
    2.5 本章小结
3 金东区传统聚落个案研究
    3.1 山头下村
    3.2 郑店村
    3.3 岭五村
    3.4 本章小结
4 金东区传统聚落总体形态
    4.1 金东区传统聚落的选址
        4.1.1 居住型聚落的选址特点——因居择地
        4.1.2 贸易型聚落的选址特点——因商建村
    4.2 金东区传统聚落的形态与布局
        4.2.1 团型的居住型聚落平面形态
        4.2.2 线性的贸易型聚落平面形态
    4.3 居住型聚落与贸易型聚落之关系
        4.3.1 两类聚落的共性与差异
        4.3.2 两类聚落的相互转化
        4.3.3 区域公共空间体系的共同构建
    4.4 金东区传统聚落总体意象特征
        4.4.1 路径特征——街巷组合连接
        4.4.2 边界特征——依托自然山水
        4.4.3 节点特征——向心性强烈
        4.4.4 标志物特征——家园的辨识性
        4.4.5 区域特征——商住差异显着
    4.5 本章小结
5 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
    5.1 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体系总体特征
        5.1.1 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体系的构成
        5.1.2 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体系的布局特点
        5.1.3 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历史演进
    5.2 交通空间
        5.2.1 巷弄
        5.2.2 车马道
        5.2.3 聚落出入口
    5.3 生活空间
        5.3.1 滨水空间——塘、渠、溪、井
        5.3.2 生活广场——“明堂地”、“基”与晒谷场
    5.4 贸易空间
        5.4.1 街市
        5.4.2 市基
    5.5 仪式空间
        5.5.1 宗祠
        5.5.2 庙宇
        5.5.3 祖坟
        5.5.4 风水树与风水林
        5.5.5 水口空间
    5.6 娱乐空间
        5.6.1 郊野山林
        5.6.2 戏台
        5.6.3 斗牛场
    5.7 公共空间界面及要素
        5.7.1 建筑界面
        5.7.2 铺装
        5.7.3 植被
        5.7.4 构筑物
    5.8 本章小结
6 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社会意义、文化内涵与审美观
    6.1 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对社会稳定的贡献
        6.1.1 充分的生活保障
        6.1.2 正统秩序的维护
        6.1.3 便达的贸易讯息网络
        6.1.4 大量的交往机会
        6.1.5 广阔的娱乐平台
        6.1.6 多层次的心理慰藉
        6.1.7 明确的方向感辨识性
    6.2 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所展现的文化渊源
        6.2.1 上古农耕文明
        6.2.2 儒家礼教传统
        6.2.3 道家隐逸精神
    6.3 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所体现的审美价值
        6.3.1 致用之美
        6.3.2 秩序之美
        6.3.3 祥瑞之美
    6.4 本章小结
7 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区域比较
    7.1 与金东区密切相关的地域渊源
    7.2 聚落形成环境比较
        7.2.1 区域自然环境的异同
        7.2.2 社会人文背景的异同
    7.3 区域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共性
        7.3.1 农业为本的社会背景
        7.3.2 宗族聚居的聚落结构
        7.3.3 聚落形态的差异分化
        7.3.4 神鬼风水的信仰崇拜
        7.3.5 集会演戏的娱乐消遣
        7.3.6 木石为材的建筑传统
    7.4 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特点
        7.4.1 水源空间的特殊性
        7.4.2 土地资源的优越性
        7.4.3 风水流派的差异性
        7.4.4 公共生活的统一性
        7.4.5 宗族财力的局限性
    7.5 本章小结
8 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保护与改善建议
    8.1 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现状优势
    8.2 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现状困境
    8.3 建议和举措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历
致谢

(8)斜坡堤在涌浪作用下的越浪量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越浪量的计算
2 物理模型
    2.1 试验条件
    2.2 越浪量的测定
    2.3 试验结果
3 计算结果与对比
    3.1 越浪量实测值与计算值的对比
    3.2 波浪爬高分析
    3.3 对长周期涌浪越浪量计算的修正
4 结语

(10)风浪与涌浪相互影响的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 风与涌浪的模拟
2 风成浪的特征分析
3 先风浪后涌浪的规律分析
4 先涌浪后风浪的规律分析
5 结论

四、单方向不规则波模拟与统计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震波传播的伪谱法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 张文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2]老化与屈光参差弱视对视觉皮层神经网络信息编码的影响[D]. 刘嘉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岛礁—海水系统地震反应研究[D]. 宝鑫. 清华大学, 2020(01)
  • [4]海量空间面数据的空间自相关统计方法研究[D]. 罗庆. 武汉大学, 2019(06)
  • [5]双峰谱波浪模拟及斜坡堤越浪特征[J]. 陈汉宝,管宁,戈龙仔. 港工技术, 2019(02)
  • [6]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结构动力疲劳损伤与减振研究[D]. 赵悦. 天津大学, 2018(06)
  • [7]金华市金东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研究[D]. 梁怀月.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斜坡堤在涌浪作用下的越浪量试验研究[J]. 陈汉宝,陈松贵,周加杰,周然. 港工技术, 2015(05)
  • [9]新型水槽造波机参数设计与特点[J]. 郑子龙,王收军. 水运工程, 2014(08)
  • [10]风浪与涌浪相互影响的实验[J]. 陈汉宝,刘海源,徐亚男,白玉川.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13(12)

标签:;  ;  ;  

单向不规则波仿真与统计中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