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澳中有色金属投资前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翼飞[1](2020)在《赣锋锂业产业链整合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步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给整个锂产业链带来巨大活力。同时,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和资本涌入这个市场,锂产业链中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与压力。由于锂产业链上游资源存在稀缺性,美国ALB、智利SQM、中国的天齐锂业和赣锋锂业等企业通过对产业链中上游资源的整合并购提升市场竞争力,均成为了业内龙头。可见,产业链整合并购是锂产品制造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锂产业链整合的现状,并利用PEST模型分析相关外部环境,据此提出锂产业链整合并购的主要动因。另外,本文从并购能力角度分析锂产业链整合并购绩效的产生机理,认为企业通过发挥并购前的并购筹备能力、并购执行阶段的并购谈判能力和并购后的并购整合能力来实现并购绩效。由于赣锋锂业产业链整合行为足够有影响力也足够典型,本文选取该公司进行案例研究。本文分析了赣锋锂业产业链整合并购的动因,并运用锂产业链整合并购绩效的产生机理,分析赣锋锂业的并购能力。而后本文通过CAR模型和BHAR模型分析并购的短期市场绩效和长期市场绩效,通过财务指标分析评价并购前后的财务绩效。研究结果显示,赣锋锂业通过发挥以下并购能力实现并购绩效:在并购筹备阶段具备完善的投资决策管理体制、良好的并购标的识别能力和现有资源识别能力;在并购谈判阶段合理地对并购标的进行估值并制定对自身有利的并购方案;在并购整合阶段进行原材料供应整合、生产经营整合、技术整合和财务整合,进一步实现协同效应。通过发挥上述并购能力,赣锋锂业在并购后获得了可观的短期市场绩效、长期市场绩效以及财务绩效。本文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启示与建议,希望能够为锂产品制造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并购提供参考和指导。
王丹[2](2020)在《基于熵值法与功效系数法的株冶集团财务风险预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增速的不断下行,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有色金属市场逐渐低迷,为此,国家频繁出台的宏观政策在为有色金属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面对严峻的行业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有色金属企业处境艰难,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如若不及时识别、控制和防范,财务状况很有可能恶化进而演变成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因此,有必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帮助企业管理者实时掌握公司的财务状况,及时采取措施来应对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促使企业稳健发展。株冶集团是有色金属行业的一家上市公司,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亏损,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公司股票在2014年成功复牌后,财务状况仍不稳定。本文以株冶集团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国内外关于财务风险预警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然后对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以及熵值法和功效系数法进行阐述,确定撰写本文的基本理论和工具。接着,对株冶集团的财务状况和预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建立株冶集团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利用熵值法结合Pearson相关系数法确定出株冶集团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运用功效系数法和国资委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四个维度构建株冶集团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在对该模型进行有效性分析并通过验证之后,将其应用于株冶集团财务风险预警中。预警结果显示,株冶集团2013年至2018年的风险评估等级依次为“轻警”、“中警”、“中警”、“轻警”、“中警”、“中警”,这表明公司目前的财务风险状况不理想,应当引起管理者足够的重视。最后,根据上述分析,提出针对株冶集团的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侯春繁[3](2020)在《湘粤赣毗邻区有色金属产业链对比与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郴州、韶关和赣州三市有色金属矿藏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区位优势明显,有色金属产业在三市形成集聚发展。由于三市地理位置原因,构成了湘粤赣毗邻区。多年来毗邻区内的有色金属行业发展平稳良好,为各地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同时也一直伴随着产销不平衡,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区域间产业要素和重组的速度越来越快,区域内产业链能否形成有效分工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在决定区域竞争力和各省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链之间布局是否合理,分工是否明确将成为区域能否打破各地行政界线,进行跨越式共同发展的关键。对区域中产业链进行评价和优化研究则日益重要。本文首先从有色行业现状出发,了解三市发展现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条件等。了解有色金属产业链采选、冶炼压延和加工各环节的发展情况,并对三市有色金属产业结构进行相似度、结构效益比较分析,对产业链进行合理化等比较分析,采用DEA模型研究三市有色金属行业的产业链条效率,构建DEA指标体系,确定投入产出指标,将三市的链条效率进行对比分析。接着通过阅读区域产业链相关文献,形成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结合前文已进行的分析结果,为下文研究奠定基础。其次,基于前文基础提出对区域产业链进行评价的思路和基准,构建区域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接着基于毗邻区内三市基本发展情况,以2017年毗邻区内有色金属产业链条采选环节、冶炼压延和加工环节分解而成的6条产业链作为研究对象,运用Weaver-Thomas计算出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值,并从产业链本身发展情况和潜力以及区域发展角度分别给出最后得分;基于得分情况构造波士顿矩阵模型,依据模型确定可优先进行培育发展的优势环节为郴州有色金属产业链采选环节和赣州、韶关有色金属产业链冶炼压延和加工环节。最后,提出今后优化方向,结合现实情况和政府政策等提出对策建议。
许礼刚,关景文,徐美娟[4](2020)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有色金属产业合作模式与保障措施》文中研究指明中巴经济走廊贯通巴基斯坦全境,为我国与巴基斯坦进行有色金属产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基于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匮乏且国内技术设施趋于饱和,而巴基斯坦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但技术设施落后的现状,从两国政治、有色金属与人力资源、投资环境与区位交通出发,开展了中巴有色金属产业合作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认为中巴有色金属产业具有较大合作空间。从宏观角度提出了中巴有色金属产业合作国际产能转移模式,从微观角度提出了产量分成合作、联合经营合作和技术服务合作3种经营模式,以及新理念合作机制、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防控化解风险等3个方面的中巴有色金属产业合作保障建议。
周令[5](2019)在《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的ZF公司战略调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各国经济大融合的背景下,财务会计已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进行记录,为管理层决策提供辅助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帮助报表使用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ZF公司成立于1998年,注册地位于西藏拉萨,成立初期主要从事摩托车及零售部件生产与组装,2006开始了业务转型之路,自2015年方才借助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哈萨克斯坦一家矿业公司重组,成功转型成为主营有色金属资源类的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下、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展开战略调整,促进其有序经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从发展战略视角出发,借助于哈佛模型,有效地利用Z公司的财务报表,从战略、会计、财务、前景四个维度展开分析,采用文献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法,并引入了PEST、SWOT战略分析工具,多角度地分析ZF公司所处环境及内部资源,得出Z公司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竞争格局,在资源储备、规模效应上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但技术专才匮乏、培训管理不足,尤其是面临环境保护约束、自主创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健康发展。结合市场竞争格局、ZF公司的实际,预测未来发展前景并做出科学的战略调整方案,具体包括:明确战略目标,完善战略定位;完善组织架构,提升管理效率;培育创新意识,引领创新发展;扩展业务范围,拓宽收入渠道;健全财务体系,提升资本利用率。由此,全面地对ZF公司转型之路提出战略调整的对策,旨在推进ZF公司业务发展切实与行业、国家政策相契合,将财务与战略有机结合,探索出企业价值增长的路径选择,培育核心竞争力,提升盈利能力,亦能够给类似从事资源矿产的企业提供参考。
丁月蓉[6](2019)在《市场化债转股的运作方式和绩效研究 ——以云锡集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我国很多企业的债务规模增长迅速、杠杆率水平过高、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在国际经济形势一直较为低迷,我国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不少企业盈利水平又在下降,债务风险进一步上升。去杠杆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其主要的内容就是降低企业的杠杆率。我国政府在2016年10月出台了《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引导和提倡银行与企业进行法制化、市场化的债转股,旨在为帮助企业有效降低其债务水平和杠杆率,防范和化解其债务风险,提高经营能力,助推供给侧改革。在此背景下,2016年10月,自债转股《指导意见》一出台,云锡集团与建设银行很快就签订市场化债转股投资协议,投资总额达到100亿元。这也是全国首个地方国企债转股项目。本文以此债转股案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动因、运作内容和绩效与风险进行分析性后发现:此次债转股是在市场化债转股的政策红利下,建设银行和云锡集团双方均有需求的情况下下开始的;在运作方式方面,云锡集团的运作内容各个方面都充分体现出此轮债转股的政策指引中的市场化特征,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设计;在绩效方面,此次债转股的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均比较明显,云锡集团优化了资本结构,实现了扭亏为盈的阶段性目标,但是长期发展仍需要发力;此外,由于在运作设计中设定了投资条件和参与公司治理的条件,债转股的风险得到控制和降低。本文发现在本次市场化债转股的背景下,企业设计了新型的市场化债转股运作方式进行债转股,起到了去杠杆的作用,降低了债务风险,提高了盈利能力;最后通过对此债转股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有意为其他企业进行市场化债转股提供参考。
胡夏妩[7](2016)在《中澳货币合作对双边贸易与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中澳自由贸易协议已由2015年正式实施,两国货币合作也初见端倪。本文从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考察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澳贸易规模的影响,关注中澳货币合作对双边贸易和投资可能扩展的投资空间。首先梳理汇率变动与贸易与投资、汇率变动与贸易结构、汇率传导机制与计价货币选择等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文献,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以此为基础,为具体研究和论证设立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澳双边贸易量的影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FDI、两国人均收入、关税税率、实际工资等条件的变化对贸易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一并考量。由于中澳贸易到目前为止基本上以美元和澳元计价,人民币官方汇率主要表现为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的比价,所以,选用实际有效汇率作为观测二者的比价变化对两国贸易的影响结果会更贴近现实。而后用名义汇率验证结果。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将澳大利亚几十年来贸易计价货币的变化也考虑在内。文中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观察相关变量对中澳贸易规模变动的影响,重点考量汇率变动、计价货币和贸易水平三者的关联程度,得出基本结论。首先,人民币汇率改革后,实际有效汇率的提高促进了中澳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这是由于人民币的升值会使得中国居民和进口商的支付能力增强,增加从澳大利亚的进口量,进而提升中澳贸易总额。考虑到中国和澳大利亚的经济规模、中澳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对方的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澳大利亚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以及澳大利亚的关税税率之后,影响依然显着。其次,考察中澳进出口贸易中货币使用份额对于中澳贸易额的影响。结论表明,澳大利亚进口贸易美元和澳元使用占比对中澳进出口总额与货物贸易总额影响显着。由此可以推测,中澳贸易中计价货币替代的程度和关税税率减免后将为中澳贸易与投资提供很大的发展空间。
靳利娜[8](2014)在《20世纪中国与澳大利亚关系的文献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日益重视澳大利亚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方面的研究,对澳大利亚与中国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相应的澳大利亚方面关于对中国的论述也是层出不穷。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澳大利亚与中国的关系研究进行回顾和评析,并提出了加强相关研究的建议。
周立冰[9](2014)在《论冷战后澳大利亚的对华政策 ——兼析美国因素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冷战结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澳大利亚越来越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两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与合作日趋紧密。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南半球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中澳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双方的国家利益,还关系到地区乃至全球安全局势。当然,同所有的双边关系一样,中澳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人权问题、台湾问题等始终牵绊着两国关系的顺利前行。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学术界关于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研究热情也不断高涨。从中方的角度来讲,研究澳大利亚对华政策并把握其显着特点和重要影响因素,将有利于我们认识中澳关系发展现状,了解其国内各执政党对华政策的不同,进而指导我国对澳政策的制定,最终推动两国关系良好稳定地向前发展。冷战结束以来,澳大利亚先后经历了基廷、霍华德、陆克文、吉拉德和阿博特五届政府的执政,其中基廷、陆克文和吉拉德政府是工党政府,而霍华德和阿博特政府为自由--国家联盟党政府。考虑到政策的连续性,论文的第一章从基廷的前任--霍克政府开始,梳理了冷战结束以来澳大利亚历届政府的对华政策,发现其呈现出显着的两面性特点,即在安全防务上依赖澳美同盟,在经贸发展上则倚重中国。同时还可以看出,影响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因素。因此,论文的第二章对美国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首先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对华政策对澳大利亚的影响,然后分析了美国因素影响澳大利亚对华政策制定的三点原因:首先,《澳新美同盟条约》的签订意味着澳美之间形成了不折不扣的同盟关系,这是美国因素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澳大利亚本身的“中等强国”情结促使其既要利用澳美同盟保证自身安全和扩大地区影响力,同时又要从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中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最终目的是要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遏制中国崛起;第三,虽然工党和联盟党政府的对华政策都受到美国因素的影响,但二者政策传统的差别导致其所受影响程度不同,工党更加重视同亚洲特别是中国的来往,政策相对温和,而联盟党一贯强调澳的西方血统,政策相对强硬。当前,在中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背景下,中美关系的平稳发展将有利于中澳关系的继续推进。但澳大利亚对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必然会给中澳关系带来摩擦和矛盾。当然,在中澳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下,澳大利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绝不会“一边倒”,而是会延续“两面下注”的政策取向,在中美之间寻求一条平衡道路。
杨佩桦[10](2014)在《中澳能矿资源合作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与矿产资源几乎是一切经济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中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生产飞速跃进,城市化进程日趋深化,经济增长日益加速,人口数量持续膨胀,使得资源供需缺口不断拉大。步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加快,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源品进口国,资源约束瓶颈愈益凸显,近20种能矿产品严重短缺,需大量进口以满足国内旺盛的消费需求。如此严峻的资源状况意味着保障资源以合理的价格持续、稳定、安全的供应是我国面临的关键性挑战之一。澳大利亚以其丰沛且高品位的能矿资源而享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美誉,其资源储量与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而其较少的人口使得国内资源消费量增长有限,因此澳大利亚素来也是全球排名领先的、可靠的资源出口大国。此外,澳大利亚拥有比较稳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较为健全的法律体制。中澳两国同属亚太地区,自1972年12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关系总体良好。所有上述因素使得双方彼此需要,并为双方的资源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自建交以来,中澳能矿资源贸易的数量与金额双双大幅攀升;两国在资源领域的合作也不断向宽领域、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合作涉及的能矿资源品种不断拓展,合作形式从贸易逐渐发展到投资和能源技术合作。中澳资源合作进程总体较为平稳,但也经受过波折、面临着挑战。双方能矿资源贸易与投资协作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两国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经济状况的迥异,对中国企业投资澳能矿业构成极大挑战。由于上述差异,中国企业正常的利益诉求有时会被一些澳大利亚人曲解为意在控制澳资源的战略行为。如何让我国的利益诉求为澳方理解,消除其担忧或反感,令其意识到中国企业投资澳矿是互利双赢的经济活动,是值得努力寻求破解之道的一项课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双方在资源领域各项协作的梳理和研析,探究两国资源合作对彼此的益处与意义,分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期为未来的协作提供些许启迪。本论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一,整理和计算相关数据,并适当绘制成折线图、柱状图或饼图,以直观地反映中澳资源贸易和投资的数量与金额变化等。其二,采用案例分析法,研析典型合作项目的来龙去脉与问题,探寻相应对策。其三,综合运用资源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等相关理论,对中澳资源合作的历史、现状、未来加以剖析。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导论,阐述研究的缘起,进行文献综述,解释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作为背景交代,介绍中澳两国能矿产业的政策变迁。第三至五章是论文的主体,横向地划分为中澳能源产品贸易、中澳矿产品贸易与中国对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投资三部分。第三章论述中澳能源产品贸易,这些能源产品包含煤炭、石油、液化天然气和铀矿。第四章论述中澳矿产品贸易,包括铁矿、铜矿及铝矿产品。第五章着重从以下六方面剖析中国对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投资:外国对澳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中国企业在澳投资背景,澳大利亚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制度,中国投资澳矿历程,中国投资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挑战与对策建议,中国对澳矿投资项目下的双方能源技术合作。上述三章内部又纵向地阐述了各能矿产品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历程。第六章为结论,总结中澳资源合作的总体特征,阐释两国合作对双方的益处和意义,就双方合作中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并展望中澳资源合作的前景。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通过数十年来的中澳能矿资源合作,澳大利亚对有效缓解中国的资源饥渴作出了难以替代的积极贡献,促进了中国经济长期高速的增长;而中国成就了澳大利亚在新世纪的矿业繁荣,使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速长期保持着3-4%这个高于绝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中澳资源合作给两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为增加两国人民的福祉作出了贡献,也令双方对彼此日益依赖。中澳资源合作关系己成为两国整体关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和两国关系发展的强劲动力,甚至能在双边关系遭遇险情时起到稳定两国关系的关键作用,中澳资源合作已与两国整体关系形成良性互动。两国能矿资源合作的未来具有很大潜力,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需要双方持续关注,并以积极、客观的态度予以妥善应对和解决。
二、澳中有色金属投资前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中有色金属投资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赣锋锂业产业链整合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结构与框架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1.4.1 深入聚焦锂产品制造企业 |
1.4.2 从并购能力角度研究并购绩效产生机理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有关产业链的研究 |
2.1.2 有关并购的研究 |
2.1.3 有关锂产业链的研究 |
2.1.4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
2.2.1 协同效应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2.3 波士顿矩阵 |
2.2.4 PEST分析 |
3 锂产业链整合并购的现状和动因 |
3.1 锂产业链整合现状 |
3.1.1 频繁的并购使锂产业链中上游的界限逐渐模糊 |
3.1.2 下游新能源汽车领域带动整个产业链飞速发展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策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锂产业链整合并购的动因分析 |
3.3.1 锂产业链发展前景广阔 |
3.3.2 获得竞争优势 |
3.3.3 培养明星型业务 |
3.3.4 获得协同效应 |
4 锂产业链整合并购绩效的产生机理与评价 |
4.1 锂产业链整合并购绩效的产生机理 |
4.1.1 并购筹备能力 |
4.1.2 并购谈判能力 |
4.1.3 并购整合能力 |
4.2 市场绩效评价方法 |
4.2.1 短期市场绩效的评价 |
4.2.2 长期市场绩效的评价 |
4.3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 |
4.3.1 盈利能力评价指标 |
4.3.2 偿债能力评价指标 |
4.3.3 营运能力评价指标 |
4.3.4 成长能力评价指标 |
5 赣锋锂业锂产业链整合并购动因分析 |
5.1 赣锋锂业及并购标的概况 |
5.1.1 赣锋锂业公司概况 |
5.1.2 赣锋锂业发展历程 |
5.1.3 并购标的澳洲RIM概况 |
5.2 赣锋锂业产业链整合并购动因 |
5.2.1 获得竞争优势 |
5.2.2 培养明星型业务 |
5.2.3 获得协同效应 |
6 赣锋锂业产业链整合并购绩效分析 |
6.1 赣锋锂业并购能力分析 |
6.1.1 赣锋锂业并购筹备能力分析 |
6.1.2 赣锋锂业并购谈判能力分析 |
6.1.3 赣锋锂业并购整合能力分析 |
6.2 市场绩效分析 |
6.2.1 短期市场绩效 |
6.2.2 长期市场绩效 |
6.3 财务绩效分析 |
6.3.1 盈利能力分析 |
6.3.2 偿债能力分析 |
6.3.3 营运能力 |
6.3.4 成长能力 |
6.4 本章总结 |
7 结束语 |
7.1 产业链整合的启示 |
7.1.1 以公司战略为并购指导提升并购筹备能力 |
7.1.2 提高并购谈判能力并制定对公司有利的并购方案 |
7.1.3 对上游优质资源并购同时签订包销协议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
7.1.4 充分发挥并购整合能力协调各方资源 |
7.2 产业链整合的建议 |
7.2.1 侧重获取上游优质锂盐湖资源 |
7.2.2 坚定布局固态锂电池业务 |
7.2.3 加强业务运营及管理能力 |
7.3 本文的主要思想和贡献 |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4.1 本文的不足 |
7.4.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熵值法与功效系数法的株冶集团财务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风险预警相关理论 |
2.1.1 经济预警理论 |
2.1.2 危机管理理论 |
2.1.3 内部控制理论 |
2.2 财务风险预警方法相关理论 |
2.2.1 熵值法理论 |
2.2.2 功效系数法理论 |
第三章 株冶集团财务风险及预警现状分析 |
3.1 行业概述 |
3.2 株冶集团案例介绍 |
3.2.1 株冶集团简介 |
3.2.2 株冶集团经营特点 |
3.2.3 株冶集团财务状况 |
3.2.4 株冶集团现金流量特点 |
3.3 株冶集团财务风险现状 |
3.3.1 经营活动方面 |
3.3.2 投资活动方面 |
3.3.3 筹资活动方面 |
3.4 株冶集团财务风险预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4.1 株冶集团财务风险预警现状 |
3.4.2 株冶集团财务风险预警存在的问题 |
3.5 构建株冶集团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
第四章 株冶集团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
4.1 构建株冶集团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
4.1.1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选取的原则 |
4.1.2 预选财务风险预警指标 |
4.1.3 熵值相关数据的处理 |
4.1.4 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熵值法筛选指标 |
4.2 构建株冶集团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
4.2.1 基于熵值法确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权重 |
4.2.2 确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标准值及评分公式 |
4.2.3 划分株冶集团财务风险预警等级 |
4.3 株冶集团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
4.3.1 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检验步骤 |
4.3.2 2013年至2017年财务风险预警结果的计算 |
4.3.3 预警模型有效性分析 |
4.4 株冶集团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应用 |
4.4.1 财务风险预警流程 |
4.4.2 2018年预警结果的计算 |
4.4.3 预警结果的分析 |
第五章 株冶集团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
5.1 建立健全预警风控机构与内部控制制度 |
5.1.1 单独设立财务风险预警机构 |
5.1.2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
5.2 盈利能力风险防范对策 |
5.2.1 加强成本费用管理 |
5.2.2 加快新产能达标达产,提高营业收入 |
5.3 偿债能力风险防范对策 |
5.3.1 拓展筹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 |
5.3.2 制定合理的偿债计划 |
5.4 发展能力风险防范对策 |
5.4.1 培育核心竞争力 |
5.4.2 积极转型绿色制造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有色金属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标准值表 |
附录2 株冶集团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评分值计算表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湘粤赣毗邻区有色金属产业链对比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色金属产业相关研究 |
1.2.2 赣州、郴州、韶关毗邻区相关研究 |
1.2.3 产业链相关研究 |
1.2.4 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相关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方法、重难点与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 |
2.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产业链理论 |
2.1.2 产业集群理论 |
2.1.3 规模经济理论 |
2.2 相关方法概述 |
2.2.1 区位熵 |
2.2.2 产业链结构比较分析 |
2.2.2.1 相似度比较分析 |
2.2.2.2 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
2.2.2.3 合理化比较分析 |
2.2.3 DEA模型 |
2.2.4 区域产业链选择评价模型 |
3.毗邻区三市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情况 |
3.1 毗邻区三市要素禀赋条件 |
3.2 三市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现状 |
3.3 三市有色金属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
3.3.1 产业结构相似度比较分析 |
3.3.2 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
4.毗邻区三市有色金属产业链发展情况 |
4.1 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现状 |
4.1.1 有色金属采选环节 |
4.1.2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环节 |
4.2 产业链各环节比较分析 |
4.2.1 产业链结构合理化分析 |
4.2.2 产业链效率比较分析 |
4.2.2.1 指标选取原则及数据来源 |
4.2.2.2 指标选取依据 |
4.2.2.3 构建指标体系 |
4.2.2.4 测算结果及分析 |
5.毗邻区有色金属产业链各环节评价选择 |
5.1 定性分析 |
5.2 定量分析 |
5.2.1 指标选取原则及依据 |
5.2.2 构建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 |
5.2.3 数据来源及处理 |
5.2.4 计算产业链评价得分 |
5.2.5 确定优化方向 |
6.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Weaver-Thomas模型的MATLAB语言实现 |
(4)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有色金属产业合作模式与保障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巴有色金属产业合作现状 |
1.1 我国有色金属产业现状 |
1.2 巴基斯坦有色金属资源现状 |
1.3 中巴有色金属产业合作现状 |
2 基于中巴经济走廊进行有色金属产业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2.1 中巴经济走廊有色金属产业合作的必要性 |
2.2 中巴经济走廊有色金属产业合作的可行性 |
3 合作模式 |
3.1 宏观层面的国际产能转移模式 |
3.2 微观层面的中巴有色金属产业合作模式 |
4 合作保障措施 |
4.1 基于“五通”新理念的中巴有色金属矿资源合作机制 |
4.2 生态环境保障措施 |
4.3 风险防控及化解保障措施 |
5 结语 |
(5)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的ZF公司战略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特色或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文献综述 |
2.1.2 国内文献综述 |
2.1.3 研究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财务报表分析 |
2.2.2 哈佛分析框架 |
2.2.3 战略分析方法 |
3 ZF公司现状及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ZF公司基本情况 |
3.1.1 ZF公司简介 |
3.1.2 ZF公司组织架构 |
3.1.3 ZF公司现有战略描绘 |
3.2 ZF公司所处行业特征分析 |
3.2.1 国内有色金属行业发展趋缓 |
3.2.2 全球铅精矿产量增长放缓 |
3.2.3 全球锌精矿产量大幅增加 |
4 基于哈佛框架体系的ZF公司分析 |
4.1 基于哈佛框架的战略分析 |
4.1.1 PEST分析 |
4.1.2 SWOT分析 |
4.2 基于哈佛框架的会计分析 |
4.2.1 应收账款分析 |
4.2.2 存货分析 |
4.2.3 固定资产分析 |
4.3 基于哈佛框架的财务分析 |
4.3.1 盈利能力分析 |
4.3.2 偿债能力分析 |
4.3.3 成长能力分析 |
4.3.4 营运能力分析 |
4.4 基于哈佛框架的前景分析 |
4.4.1 行业前景分析 |
4.4.2 ZF公司前景分析 |
5 ZF公司财务管理与战略管理存在问题剖析 |
5.1 ZF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
5.1.1 ZF公司财务状况综合评价 |
5.1.2 ZF公司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5.1.3 ZF公司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归因剖析 |
5.2 ZF战略管理现状分析 |
5.2.1 ZF公司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5.2.2 ZF公司战略管理存在问题的归因剖析 |
6 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的ZF公司战略调整策略 |
6.1 ZF公司战略调整定位 |
6.2 ZF公司战略调整策略 |
6.2.1 明确战略目标,完善战略定位 |
6.2.2 完善组织架构,提升管理效率 |
6.2.3 培育创新意识,引领创新发展 |
6.2.4 扩展业务范围,拓宽收入渠道 |
6.2.5 健全财务体系,提升资本利用率 |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市场化债转股的运作方式和绩效研究 ——以云锡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费雪债务-通缩理论 |
2.1.2 预算软约束理论 |
2.1.3 委托-代理理论 |
2.1.4 权衡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对实施债转股动机的研究 |
2.2.2 对债转股运作方式的研究 |
2.2.3 对债转股绩效的研究 |
2.2.4 文献评述 |
3 案例介绍 |
3.1 案例背景 |
3.1.1 我国市场化债转股的发展情况 |
3.1.2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概况 |
3.1.3 云锡集团基本情况 |
3.2 云锡集团债转股概况 |
3.2.1 债转股方案介绍 |
3.2.2 债转股进度简述 |
4 案例分析 |
4.1 云锡集团债转股的动因分析 |
4.1.1 政策条件:市场化债转股政策利好 |
4.1.2 云锡集团:急需改善企业经营状况 |
4.1.3 建设银行:谋求新型银企合作关系 |
4.2 云锡集团债转股运作方式分析 |
4.2.1 参与主体分析 |
4.2.2 交易架构分析 |
4.2.3 实施范围、转股对象及其定价分析 |
4.2.4 资金来源分析 |
4.2.5 股权管理分析 |
4.2.6 退出方式分析 |
4.2.7 运作方式分析小结 |
4.3 云锡集团债转股的绩效和风险分析 |
4.3.1 短期绩效分析 |
4.3.2 长期绩效分析 |
4.3.3 债转股风险分析 |
4.4 云锡集团债转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
4.4.1 交易模式存在“明股实债” |
4.4.2 债转股资金到位速度慢 |
4.4.3 股权退出存在一定困局 |
5 启示和进一步优化的建议 |
5.1 云锡集团债转股带来的启示 |
5.1.1 主动寻求银行和外部投资者 |
5.1.2 债转股方式充分运用市场化 |
5.1.3 结合实际对方式进行创新化 |
5.1.4 债转股与企业改革紧密结合 |
5.2 云锡集团债转股进一步优化的建议 |
5.2.1 避免明股实债的债转股方式 |
5.2.2 加快债转股的资金落地速度 |
5.2.3 健全债转股股权的退出通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澳货币合作对双边贸易与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 |
2.1.1 汇率变动与贸易规模 |
2.1.2 汇率变动/汇率传导与进出口价格 |
2.1.3 汇率变动与贸易结构 |
2.2 汇率传递与计价货币的选择 |
2.3 相关文献述评 |
第3章 澳中经贸与货币合作历史与现状分析 |
3.1 澳中经贸关系演进的历史背景 |
3.1.1 19世纪末期至1972年:维持民间贸易 |
3.1.2 1972年至1990年:加强交往与合作 |
3.1.3 1991年至今:更加务实和积极的政策 |
3.2 中澳贸易进出口规模与相互投资现状 |
3.3 中澳进出口贸易的互补性与竞争性 |
3.4 中澳的货币合作 |
3.4.1 澳大利亚进出口贸易重要标价货币及构成变化 |
3.4.2 人民币汇率改革与国际化进程 |
3.4.3 中澳在金融领域的合作 |
第4章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澳中贸易规模的影响-实证分析 |
4.1 建模与数据来源 |
4.1.1 模型建立 |
4.1.2 数据来源 |
4.1.3 平稳性检验 |
4.2 实证结果分析 |
4.3 标价货币份额对于中澳贸易额的影响 |
4.4 稳健性检验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前景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20世纪中国与澳大利亚关系的文献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前关于澳大利亚与中国关系的研究 |
二、新中国成立到中澳建交之前的中澳关系的研究 |
三、中澳建交至今的中澳关系三个主要方面的研究 |
(一)经济交往 |
(二)两国关系发展的曲折点 |
(三)制约中澳关系的因素 |
1. 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民主观念的差异。 |
2. 澳大利亚与美国的关系制约着澳中关系。 |
3. 澳中之间的敏感点。 |
4. 国内政党制度。 |
四、结语 |
(9)论冷战后澳大利亚的对华政策 ——兼析美国因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
二、研究目的 |
三、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五、研究方法 |
六、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冷战后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变迁(1991 年—2013 年) |
第一节 霍克政府:作为“面向亚洲”的一环 |
第二节 基廷政府:全面“面向亚洲”的一环 |
第三节 霍华德政府: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 |
第四节 陆克文政府:吁美制华 |
第五节 吉拉德政府:务实“纠偏” |
第二章 澳大利亚对华政策中的美国因素 |
第一节 美对华姿态决定澳对华政策 |
一、 老布什时期的澳对华政策(1989 年—1992 年) |
二、 克林顿时期的澳对华政策(1993 年—2000 年) |
1、 人权、台湾问题的冲击 |
2、 中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带来的变化 |
三、 小布什时期的澳对华政策(2001 年—2008 年) |
1、 中美“竞争关系”定位产生的影响 |
2、 “利益攸关者”定位带来的变化 |
四、 奥巴马“重返亚太”战略下的澳对华政策(2009 年至今) |
第二节 美国因素发挥作用的原因分析 |
一、 澳美同盟的特殊关系 |
二、 “中等强国”心态下的地区力量平衡考量 |
三、 政党政策传统的差异性 |
第三章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筑下的中澳关系展望 |
第一节 “接触加防范”——美国的长期对中战略 |
第二节 阿博特联盟党政府的对华政策特点 |
一、 加强澳美军事安全合作防范中国 |
二、 经贸关系上重视中国 |
第三节 中澳关系前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中澳能矿资源合作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2.1 基础文献 |
1.2.2 中国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论文架构 |
2 中澳能矿产业政策变迁 |
2.1 中国能矿产业政策变迁 |
2.2 澳大利亚能矿产业政策变迁 |
3 中澳能源产品贸易 |
3.1 煤炭 |
3.1.1 中澳煤炭贸易基础 |
3.1.2 煤炭:中澳能源贸易重头戏 |
3.1.3 影响因素与合作建议 |
3.2 石油 |
3.2.1 中澳石油资源禀赋与生产消费概况 |
3.2.2 中澳石油贸易实践 |
3.2.2.1 原油 |
3.2.2.2 液化石油气 |
3.3 液化天然气 |
3.3.1 中澳液化天然气贸易条件 |
3.3.2 液化天然气:中澳能源贸易新领域 |
3.3.2.1 大鹏项目:中澳天然气合作先锋和典范 |
3.3.2.2 高庚谈判:中澳天然气合作失败案例 |
3.3.2.3 中澳天然气合作迈上新台阶 |
3.3.3 影响因素 |
3.3.3.1 市场供需与燃气价格的波动 |
3.3.3.2 供应商、消费者之间的多方博弈 |
3.3.3.3 澳大利亚国内的挑战 |
3.3.3.4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产业发展 |
3.4 铀矿 |
3.4.1 中澳铀矿贸易背景 |
3.4.1.1 国际铀矿与核电产业 |
3.4.1.2 中国铀矿资源与核电业发展 |
3.4.1.3 澳大利亚铀矿业与弃核能政策 |
3.4.2 铀矿:中澳能源贸易另一新领域 |
3.4.3 挑战与前景 |
4 中澳矿产品贸易 |
4.1 铁矿 |
4.1.1 中澳铁矿贸易基础 |
4.1.2 铁矿:中澳矿产贸易先驱和支柱 |
4.1.2.1 贸易关系的开启和相互依赖的初步形成(1973~1999) |
4.1.2.2 21世纪初期中澳铁矿贸易的飞速发展 |
4.1.3 激烈的价格之争 |
4.2 铜矿 |
4.2.1 中澳铜矿贸易动因 |
4.2.2 中澳铜矿贸易实践 |
4.3 铝矿产品 |
4.3.1 中澳铝矿产品贸易条件 |
4.3.2 中澳铝矿产品贸易实践 |
4.3.2.1 铝土矿 |
4.3.2.2 氧化铝 |
4.3.2.3 铝 |
4.3.3 挑战与机遇 |
5 中国对澳大利亚能矿业投资 |
5.1 外国对澳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
5.2 中国企业在澳投资背景 |
5.2.1 澳大利亚矿业投资环境 |
5.2.2 中国大举投资澳矿的内因和外因 |
5.3 澳大利亚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制度 |
5.3.1 澳大利亚外国投资政策总体原则 |
5.3.2 澳大利亚外资审批制度框架 |
5.3.2.1 外资审批政策和法律框架 |
5.3.2.2 外资审查机构——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 |
5.3.3 六点准则和新版“外国投资政策” |
5.4 中国投资澳矿历程 |
5.5 中国投资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挑战 |
5.5.1 双方的误解 |
5.5.1.1 澳方对中方的误解 |
5.5.1.2 中方对澳方的误解 |
5.5.2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验不足 |
5.5.3 投资目标企业的债务风险 |
5.5.4 澳环保与原住民保护政策带来的挑战 |
5.5.5 来自其他投资者的竞争 |
5.6 能源技术合作投资 |
5.6.1 中澳能源技术合作背景 |
5.6.1.1 相似的能源消费结构与共同的目标 |
5.6.1.2 双方政府的政策鼓励与资金支持 |
5.6.1.2.1 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法律政策和发展规划 |
5.6.1.2.2 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律政策和发展规划 |
5.6.1.3 丰沛的资源与优势互补 |
5.6.2 中澳能源技术合作机制 |
5.6.3 中澳能源技术主要合作领域 |
5.6.3.1 新能源领域的联合研究 |
5.6.3.2 煤炭技术合作 |
5.6.3.3 太阳能领域合作 |
5.6.3.4 风能领域合作 |
6 结论 |
6.1 中澳资源合作总体特征 |
6.2 中澳资源合作对双方的意义 |
6.3 中澳资源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
6.4 中澳资源合作前景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澳中有色金属投资前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赣锋锂业产业链整合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D]. 张翼飞. 苏州大学, 2020(03)
- [2]基于熵值法与功效系数法的株冶集团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 王丹.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3]湘粤赣毗邻区有色金属产业链对比与优化研究[D]. 侯春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4]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有色金属产业合作模式与保障措施[J]. 许礼刚,关景文,徐美娟. 黄金科学技术, 2020(02)
- [5]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的ZF公司战略调整研究[D]. 周令. 西南科技大学, 2019(08)
- [6]市场化债转股的运作方式和绩效研究 ——以云锡集团为例[D]. 丁月蓉. 暨南大学, 2019(02)
- [7]中澳货币合作对双边贸易与投资的影响研究[D]. 胡夏妩. 山东大学, 2016(02)
- [8]20世纪中国与澳大利亚关系的文献研究综述[J]. 靳利娜. 实事求是, 2014(06)
- [9]论冷战后澳大利亚的对华政策 ——兼析美国因素的影响[D]. 周立冰.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3)
- [10]中澳能矿资源合作之研究[D]. 杨佩桦.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