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戒毒人员复吸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雪娇[1](2021)在《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复吸风险评估工具的研发》文中提出背景美沙酮维持治疗(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复吸(又称偷吸或继续吸食毒品)仍然是世界面临的难题。我国MMT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复吸的比例也比较高。如果在患者复吸行为发生之前,有合适的风险评估工具可以提早识别出此类高危人群,并及时加以干预,对防止或减少患者复吸将有积极意义。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简单量化的复吸风险评估工具可供工作人员用来评估MMT门诊患者的复吸风险。目的开发适用于我国MMT门诊患者的复吸风险评估工具。方法1.通过制定的检索策略系统检索Embase、Pubmed、中国知网(CNKI)及万方数据库,结合文献的筛选标准,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毒品成瘾者复吸影响因素的原始文献进行筛选,提取原始文献基本信息和复吸影响因素相关信息,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将各影响因素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risk,RR)进行合并,利用合并的RR值评估各影响因素与复吸发生的关联强度,由此筛选复吸风险评估工具的候选条目。2.采用回顾性开放队列研究设计,选择云南省2013-2017年间新入组MMT门诊接受治疗的病人为研究对象,从患者的基线特征变量中筛选出与患者复吸显着相关的变量,并将筛选出的变量用于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各因素与复吸之间的关联强度。3.将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结果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结合起来,利用Sullivan等人开发的简易风险评分系统对这些因素进行赋分,从而开发复吸风险评估工具。以2020年10月-11月期间在山西省太原市3家MMT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人群,开展基线调查并前瞻性随访3个月;以此作为验证队列,从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三个方面对开发的复吸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价。结果1.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最终共纳入23篇队列研究,累计139,953名研究对象;从这23篇原始研究中共提取出36个复吸影响因素,依据事先制定的复吸风险评估工具候选条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有9个影响因素考虑作为复吸风险评估工具条目:年龄、性别、工作状况、最近吸烟状况、药物维持治疗依从性、患有精神疾病、家人吸毒史、与家人的关系和最近1个月与吸毒朋友交往次数。2.回顾性队列数据分析:最终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为7,899例。在入组治疗的6个月内,4,125名研究对象发生了复吸行为,复吸率为52.22%。Lasso回归变量选择法共筛选出6个与复吸显着相关的变量:年龄、工作状况、居住状况、既往入组MMT次数、MMT依从性和家庭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每增加1岁,复吸风险降低2%(OR=0.98,95%CI:0.98-0.99);目前无工作的人群的复吸风险是目前有工作人群的1.66倍(OR=1.66,95%CI:1.50-1.85);独居的研究对象的复吸风险是非独居人群的3.06倍(OR=3.06,95%CI:2.64-3.55);与那些从未参加过MMT的研究对象相比,参加过1次MMT的复吸风险增加32%(OR=1.32,95%CI:1.16-1.51),参加过2次MMT的复吸风险增加127%(OR=2.27,95%CI:1.67-3.08),参加过至少3次MMT的复吸风险增加232%(OR=3.32,95%CI:1.85-5.98);与入组后6个月内治疗依从性好的研究对象相比,治疗依从性一般的复吸风险增加105%(OR=2.05,95%CI:1.82-2.31),治疗依从性差的复吸风险增加 374%(OR=4.74,95%CI:4.20-5.36);与那些自我评价家庭关系良好的研究对象相比,家庭关系一般的复吸风险增加55%(OR=1.55,95%CI:1.38-1.74),家庭关系差的研究对象的复吸风险增加146%(OR=2.46,95%CI:2.19-2.77)。3.复吸风险评估工具研发:开发的复吸风险评估工具共包含11个条目,分别为:年龄、性别、居住状况、工作状况、最近吸烟状况、既往入组MMT次数、MMT依从性、患有精神疾病、家人吸毒史、家庭关系和最近一个月与吸毒朋友交往的次数,总分值范围为0-81分,最佳切点值为31分,认为总分≥31分的患者为复吸高危人群。将开发的复吸风险评估工具应用于验证队列,其中反映区分能力的指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及其 95%CI 为 0.87(0.82-0.91);反应校准能力的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和校准图显示,该工具的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反映临床有效性的临床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不管基于复吸风险评估工具的何种阈值对患者施加干预,所做出的决策能够给患者带来获益。结论根据本研究筛选出的毒品成瘾者复吸的影响因素,我们开发出一个包含1 1个条目的复吸风险评估工具,它们分别是:年龄、性别、居住状况、工作状况、最近吸烟状况、既往入组MMT次数、MMT依从性、患有精神疾病、家人吸毒史、家庭关系和最近一个月与吸毒朋友交往的次数,该工具的总分值范围为0-81分,最佳切点值为31分,总分≥31分的患者被判定为复吸高危人群。开发的复吸风险评估工具适用于在MMT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经验证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有助于及时发现复吸高危人群,并及时采取综合性、个体化的干预措施,延缓甚至避免复吸的发生。创新点1.本研究开发了我国第一个适用于MMT门诊患者的复吸风险评估工具,该工具简单易操作,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有效识别MMT门诊患者中的复吸高危人群。2.复吸风险评估工具可以评估个体所处的复吸风险等级,根据不同的等级采取相应的防治建议,从而完善美沙酮门诊干预系统,减少患者复吸,提高MMT依从性,具有较大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瞿一鸣[2](2021)在《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干预对男性强戒人员体质及心理健康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强制戒毒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共同恢复至健康水平是其戒断毒瘾、回归社会、降低复吸率的基础。纵观我国现有的戒毒工作体系与运动戒毒项目,多将关注点放在生理脱毒上,忽视了心理康复的重要性,将戒毒体质研究与心理研究相割裂。为积极开展江苏省运动干预戒毒试点实验项目,为运动戒毒工作提供可行性和可推广性研究,本研究探究高强度有氧训练和高强度力量训练对强制戒毒人员的身心康复效果及强制戒毒人员各体质指标变化对心理健康指标的影响作用。本研究采用研究整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参与实验的90名江苏某强制戒毒所男性强戒人员进行研究。将90名强戒人员随机分为高强度有氧组30人、高强度力量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进行为期6个月,每周3次,每次60分钟的干预训练。对照组保持戒毒所原有的戒毒治疗,有氧组在戒毒所原先日常戒毒的基础上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训练,力量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高强度力量训练干预。通过对运动干预前后戒毒人员体质变化、心理健康程度变化及各体质指标变化对心理健康指标的影响作用大小分析,得出如下研究成果:1.生理层面上,两组实验组的体重、BMI和体脂率均具有明显的下降(P<0.05),闭眼单足站立时间较对照组显着提高;力量组对于握力和1min俯卧撑次数的改善作用非常显着(P<0.01),肺活量水平和纵跳高度也有显着改善(P<0.05);有氧组的肺活量水平和台阶指数具有非常显着性改善(P<0.01);2.心理层面上,两组实验组毒品渴求度量表评分均非常显着下降(P<0.01),焦虑程度显着性改善(P<0.05);有氧组抑郁程度改善明显(P<0.05),力量组抑郁程度具有非常显着改善(P<0.01);两组实验组强制戒毒者复吸倾向性心理调查表总评分及毒品影响力维度和支持系统维度均下降明显,具有显着差异(P<0.05),毒品意愿维度评分下降具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3.不同运动干预组对于不同心理指标具有显着影响的体质指标不同。有氧组强戒人员体质变化对于情绪指标的显着影响在于肺活量、台阶指数变化;有氧组强戒人员体质变化对于毒品渴求度指标的显着影响在于肺活量、台阶指数变化;有氧组强戒人员体质变化对于复吸倾向性指标的显着影响在于肺活量、台阶指数;力量组强戒人员体质变化对于焦虑情绪指标的显着影响在于体脂率、BMI,对于抑郁情绪指标的显着影响在于握力、纵跳高度;力量组强戒人员体质变化对于毒品渴求度指标的显着影响在于体脂率;力量组强戒人员体质变化对于复吸倾向性总评分变化的显着影响在于肺活量、1min俯卧撑个数、纵跳高度,对于复吸倾向性毒品意愿维度评分变化的显着影响在于1min俯卧撑个数、体脂率、纵跳高度、反应时间,对于复吸倾向性毒品影响力维度评分变化的显着影响在于纵跳高度、体脂率,对于复吸倾向性将来环境维度评分变化的显着影响在于体脂率、纵跳高度,对于复吸倾向性身心状况维度评分变化的显着影响在于肺活量、BMI,对于复吸倾向性支持系统维度评分变化的显着影响在于BMI、肺活量、体脂率。基于上述成果,得出研究结论:高强度有氧运动训练和高强度力量训练都能够起到较好的塑形作用,两组强戒人员的心肺机能都有明显改善且有氧组的心肺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力量组,力量组对于身体素质的提高作用优于有氧组和对照组;两组运动组强戒人员的心理健康程度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强制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基线水平不同,且不同运动训练方式下体质指标对于心理指标的内在影响作用大小不一致,因人而异地选择对相应心理指标促进效果较显着的体质指标,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运动训练,可促进强戒人员身心健康共同高效的恢复。
王捷[3](2020)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以广州为例》文中指出2019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在册吸毒人员250.4万名;据司法部提供数据,2008年以来,全国各省市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已累计收治140万余名戒毒人员。由此可见,强制隔离戒毒模式在现有四种戒毒措施中,占据着主要地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规定,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执行期限为两年。在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中,戒毒人员一般会经历生理脱毒期,脱瘾训练期和戒治巩固期三个阶段。近年来社会飞速发展,两年的强制隔离生活也让戒毒人员与外界社会有所脱节。戒毒人员戒除毒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回归社会。若戒毒人员不能成功回归社会,过上正常的生活,便容易陷入会复吸的循环,所以,再社会化也成了戒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从管理者的视角,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访谈分析法,在对强制隔离戒毒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分析对比得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并以广州为例,进行具体案例分析。本文拟从戒毒人员生理脱毒期,脱瘾训练期和戒治巩固期三个阶段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剖析,深入对比研究监狱管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模式,结合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实际需求和特点,找到最适合帮助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方案。在既考虑到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作为被监管对象,有天然的对立性的特点,保障监管场所稳定,戒毒人员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又结合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需求,达到有效促进强隔戒毒人员成功戒毒并回归社会的目的的情况下,提出进一步的完善意见和对策。
魏梦佳[4](2020)在《“知信行”戒毒操的创编及其对女性戒毒人员身心健康促进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根据“知信行”理论编排符合戒毒人员身心康复特点的不同强度戒毒操,探讨不同强度戒毒操对戒毒人员体质状况、情绪问题、毒品渴求行为产生的影响,拟帮助强健体魄,修复心灵,坚定戒毒决心,为现阶段戒毒场所身心康复工作提供实用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指导“知信行”戒毒操的创编,检验其对女性戒毒人员身心效果的影响。从江苏省某戒毒所筛选出符合要求的60名女性戒毒人员,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开展中等强度戒毒操训练,B组开展高等强度戒毒操训练,C组无戒毒操干预,每组20人。利用K5遥测新陈代谢仪检测两套戒毒操运动强度是否符合戒毒人员训练要求,两组戒毒操组进行24周的戒毒操训练,单次45分钟,每周3次。在训练开始前、训练结束后对三组戒毒人员体质、情绪、毒品渴求指标进行测评。研究结果:1、运用“知信行”理论创编了中等强度戒毒操——“自我警醒”、高等强度戒毒操“戒治力量”,中等强度戒毒操心率为115.45±4.68次/min,代谢当量为4.98±0.61METs,主观感觉“稍费力”,高等强度戒毒操心率为139.06±6.09次/min,代谢当量为6.81±0.84METs,主观感觉“费力”。2、在心肺机能指标中,实验后组内比较,两个戒毒操组安静心率、肺活量、台阶指数与实验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组间比较,中等强度戒毒操组与无戒毒操干预组相比,安静心率、肺活量、台阶指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等强度戒毒操组与无戒毒操干预组相比,安静心率、肺活量、台阶指数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高等强度戒毒操组与中等强度戒毒操组相比,安静心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3、在身体形态指标中,实验后组内比较,两个戒毒操组体重、胸围、腰围与实验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组间比较,高等强度戒毒操组与无戒毒操干预组相比,体重、胸围有显着性差异(P<0.05)。4、在身体成分指标中,实验后组内比较,两个戒毒操组BMI指数、体脂率、内脏脂肪指数、腰臀比与实验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组间比较,高等强度戒毒操组与无戒毒操干预组相比,体质指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5、在身体素质指标中,实验后组内比较,中等强度戒毒操组纵跳、1分钟仰卧起坐与实验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等强度戒毒操组闭眼单脚站立、纵跳、1分钟仰卧起坐与实验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6、在情绪状态指标中,实验后组内比较,两个戒毒操组SAS评分、SDS评分与实验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组间比较,中等强度戒毒操组SAS评分、SDS评分与无戒毒操干预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等强度戒毒操组SDS评分与无戒毒操干预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7、在强迫性毒品使用指标中,实验后组内比较,两个戒毒操组OCUDS想法与影响、OCUDS渴求与控制、OCUDS总评分与实验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组间比较,中等强度戒毒操组与无戒毒操干预组相比,OCUDS渴求与控制、OCUDS总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OCUDS想法与影响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高等强度戒毒操组与无戒毒操干预组相比,OCUDS想法与影响、OCUDS渴求与控制、OCUDS总评分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8、在复吸倾向性心理指标中,实验后组内比较,两个戒毒操组毒品影响力、支持系统、复吸倾向性总评分与实验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戒毒信心与实验前相比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后组间比较,两个戒毒操组与无戒毒操干预组相比,戒毒信心、毒品影响力、复吸倾向性总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在“知信行”理论指导下,根据特殊群体的针对性、身体全员的参与性、成套结构的合理性、戒毒内涵的表现性、适宜的负荷强度等原则创编两套不同强度戒毒操,经测试达到戒毒人员运动强度要求。2、两套戒毒操对戒毒人员体质状况(心肺机能、身体形态、身体成分、身体素质)改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坚持练习可以促进体质恢复和健康水平提升。3、两套戒毒操促进焦虑、抑郁症状改善,且中等强度戒毒操对焦虑改善作用更加显着。4、两套戒毒操对降低毒品渴求度有积极的作用。
张幸青[5](2020)在《广州市女性戒毒人员再社会化管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毒品问题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对健康和福祉、家庭和社区、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广泛影响。2018年《世界毒品报告》指出在2000年至2015年间,全球直接因吸毒导致的死亡增加了60%,报告同时发现,大多数吸毒者是男性,但女性有特定的吸毒方式,虽然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晚开始使用药物,但一旦开始使用药物,女性使用酒精、大麻、可卡因和阿片的速度往往比男性更快,并更加迅速地发展成吸毒病症。而对于已经进行戒毒的女性戒毒人员而言,由于女性比男性有更好的毒品药理感觉,具有上瘾快、依赖性强等特点,女性戒毒者较男性更容易复吸,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复吸率一般在90%以上,而女性戒毒者的复吸率却高达99%以上,很难实现再社会化。广州市NZ强制隔离戒毒所为专门收容广州市抓获的女性戒毒人员的戒毒所,一直在积极探索实现女性戒毒人员更好地再社会化的管理机制,收获了自己的成效,但也遇到了一些困境和未解决的冲突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法和抽样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女性戒毒人员的再社会化工作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以广州市NZ强制隔离戒毒所为切入,从物质原因、形成原因、推动原因和环境因素探讨、分析女性戒毒人员的吸毒原因,同时运用调查问卷和访谈法从女性戒毒人员自身、戒毒所、戒毒人员家属、社会等各个角度分析出目前广州市女性戒毒人员再社会化难的几点冲突困境,并根据女性戒毒人员吸毒原因和以上分析出的冲突困境提出进一步完善女性戒毒人员再社会化管理机制的优化路径:包括以实效为目的强化回归指导期的教育指导作用;以“互联网+”为借力促进戒毒人员亲情回归;以人才为导向完善场所高质量的教育保障体系;以教育为载体拓宽教育戒治管理方式;以科技为支撑缓解基层民警压力;以“请进来”与“走出去”为依托提升再社会化的成效,希望从最大层面实现女性戒毒人员的再社会化,降低复吸率,使戒毒工作更好地跟上时代的发展。
陈春妹[6](2020)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戒毒人员复吸防控的社工介入策略研究 ——以广州市M强戒所为例》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型和新型毒品泛滥,相互交替混合,形势极为严峻,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严厉打击。但是复吸率仍居高不下,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国内外在禁毒工作研究方面的着作逐渐增多,内容越来越广泛、全面,从过去单一的学科领域到多学科融合,更加全面地协助戒毒人员走出毒品的泥淖。而禁毒领域逐渐引进社会工作的工作理念和方法,介入成效明显,提高操守率并协助戒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戒毒人员复吸防控的文献基础上,积极探索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禁毒社会工作领域的运用。以广州市M强戒所的戒毒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抽样调查方法,分析得知戒毒人员出所7天内的生存概率急速下降,说明第1周是戒毒人员复吸的最高危时间,出所1年之内戒毒人员累计生存概率下降明显,1年后累计生存概率趋于平稳;1年半后,戒毒人员累计生存概率基本稳定在40%-50%之间,操守执行情况较好。同时研究发现户籍地、婚姻状况、家庭支持度、强戒次数和问题认知等因素均对复吸行为有显着影响;接受强戒次数多的戒毒人员复吸风险偏高,而广州市户籍、已婚、家庭支持度高、对吸毒问题认知深、戒毒动机高等因素影响复吸行为的风险均偏低。基于量化研究成果,本研究运用个案研究方法,有针对性地挑选三名强戒次数多、戒毒动机弱、家庭支持度低的戒毒人员,保持个案的典型,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指导下进行介入服务,延伸戒毒人员的生存时间并检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禁毒领域中的适用性。最后,研究总结出戒毒人群的复吸现状及复吸防控策略,反思本研究的优点和缺点,积累相关经验,推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今后禁毒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
郭文[7](2020)在《河南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禁毒法》颁布以来,禁毒工作开始有法可依,这也对全国的禁毒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其中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是禁毒工作的重要基石,而回归社会管理服务是确保强制隔离工作成效的重中之重。目前河南省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已基本完成改革,并且根据社会经济、人口数量、地区分布等情况制定出本省禁毒条例,同时把强制隔离戒毒作为戒毒工作的第一步,而后回归社会则是与之衔接的最后环节,实现戒毒人员再社会化是检验戒毒工作的重要标志,虽已取得一定戒毒效果,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遇到很多新的问题制约着戒毒人员更好回归社会,这就需要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实际的对策指导回归管理工作。本文主要从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方向为回归社会管理相关内容,切入点为河南省目前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管理工作。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是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围绕此问题的研究现状,为整体研究奠定基础,明确方向。第二部分是基础理论阐释部分,主要介绍了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管理相关的基本概念,并从公共管理学的视角进行阐释,为整体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介绍当前河南省回归社会管理工作基本情况以及进一步加强相关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四部分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式探讨此项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与不足,并分析背后的原因。最后一部分则重点提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管理的完善举措,主要包括突出不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以及突出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作用,并明确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等,进一步促进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降低复吸率。
渠馨方[8](2020)在《男性强戒人员复吸倾向的调查研究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作为一个边缘性群体,正在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他们在戒毒过程中脱离社会,长期处于一种几乎完全封闭的环境中,在进戒毒所之前已经过生理脱毒,但是影响其在解教后是否走上复吸道路则更多取决于心理因素。本研究重点探讨了男性强戒人员自我控制、心理弹性与药物渴求对复吸倾向的影响机制,同时进行了为期四周的正念减压疗法团体干预对与复吸倾向有关的因素进行干预,从而达到降低复吸倾向的效果。方法:1.调查研究:本研究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复吸倾向问卷、吸毒者自我控制能力问卷、药物渴求问卷和心理弹性量表五个评估工具,对山西省某强制隔离戒毒所378名男性强戒人员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了自我控制、心理弹性、药物渴求与复吸倾向之间的关系,以及药物渴求在自我控制和复吸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和心理弹性在自我控制和药物渴求之间的调节作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PSS24.0中的Process插件进行中介和调节效应分析。2.干预研究:在考虑到干预周期的前提下,选择符合筛选条件的男性强戒人员60人,随机分为干预组(29人)和对照组(31人),对干预组进行为期四周的正念减压疗法团体干预,每周一次,对照组不采取干预措施。使用复吸倾向问卷、吸毒者自我控制能力问卷、药物渴求问卷、心理弹性量表以及五因素正念量表简明版五个评估工具,分别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前测和后测,对比干预前后各个变量的组内和组间的均值变化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调查研究(1)男性强戒人员的复吸倾向、自我控制、心理弹性和药物渴求在年龄上无显着差异(p>0.05);复吸倾向和药物渴求在文化程度上无显着差异(p>0.05),自我控制和心理弹性在文化程度上存在差异(p<0.05);自我控制和心理弹性在户籍所在地上无显着差异(p>0.05),复吸倾向与药物渴求在户籍所在地上存在差异(p<0.05);自我控制、心理弹性和药物渴求在婚姻状况上无显着差异(p>0.05),复吸倾向在婚姻状况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2)男性强戒人员的复吸倾向水平平均得分为30.28±14.02,自我控制水平平均得分为43.33±9.09,心理弹性水平平均得分为24.19±5.4,药物渴求水平平均得分为143.63±49.13。(3)男性强戒人员的自我控制、心理弹性、药物渴求与复吸倾向两两均呈显着相关;药物渴求在自我控制与复吸倾向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15,占总效应的89.99%);心理弹性在自我控制与药物渴求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B=-0.13,t=-2.75,p<0.01),随着个体心理弹性水平的提高,自我控制对药物渴求的正向预测作用呈逐渐降低趋势。2.干预研究(1)干预前基线水平比较:在正念水平、自我控制、心理弹性、药物渴求与复吸倾向水平上,干预组与对照组前测得分均无显着差异(p>0.05)。(2)干预后组间差异比较:在复吸倾向上,干预组的毒品现时影响力平均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t=-2.03,p<0.05),在其余维度与复吸倾向总分上,干预组和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在正念水平上,干预组的观察平均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t=3.51,p<0.01),干预组的描述平均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t=2.71,p<0.01),干预组的不反应平均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t=3.13,p<0.01),干预组的正念水平平均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t=3.04,p<0.01);在心理弹性总分及其各维度上,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得分差异均显着(p<0.05);在自我控制、药物渴求及其各维度上,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后测差异不显着(p>0.05)。(3)干预前后组内差异比较:在自我控制上,干预组干预前的行为执行性平均得分显着低于干预后的平均得分(t=-2.27,p<0.05),在自我控制其余维度上,干预组和对照组前后测平均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吸倾向上及其各维度上,干预组和对照组前后测平均分数均有明显增加(p<0.05);在正念水平上,干预组干预前的不判断平均得分显着高于干预后的平均得分(t=3.112,p<0.001),在正念其余维度上,干预组和对照组前后测平均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理弹性和药物渴求及其各维度上,干预组和对照组前后测平均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正念减压疗法团体干预的主观反馈显示:正念减压疗法有助于男性强戒人员提高对自身感觉、想法和情绪的觉察能力,帮助戒毒人员发现内在的疗愈力,从而在不利的情景中选择更好的应对方式,为以平稳、智慧的方式回归社会奠定基础。结论:(1)男性强戒人员复吸倾向、自我控制、心理弹性与药物渴求对不同年龄的人群影响效应是一致的;自我控制和心理弹性水平会受到文化程度的显着影响;复吸倾向和药物渴求会受到户籍所在地的显着影响;个体的婚姻状况会影响个体复吸倾向水平的高低。(2)男性强戒人员的自我控制、心理弹性、药物渴求与复吸倾向两两均呈显着相关;药物渴求在自我控制与复吸倾向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心理弹性在自我控制与药物渴求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3)经过为期四周的正念减压疗法团体干预,我们发现,在干预前后组间差异对比和组内差异对比中,正念减压疗法团体干预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男性强戒人员的正念水平、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心理弹性水平,复吸倾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暴露;至于正念减压疗法团体干预在降低药物渴求上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邱金龙[9](2020)在《生态系统视角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预防复吸的研究 ——基于广东省S戒毒所的调查》文中指出毒品全球化给戒毒工作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在这个背景下,积极推进强制隔离戒毒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社会工作在我国戒毒工作领域的发展和实践。从劳动教养制度废除到全国各地强制隔离戒毒模式百花齐放,再到现在全国统一司法行政戒毒模式,我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经历了从不规范开始摸索到走上正轨,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大多数的吸毒人员依然在经历着吸毒到戒毒再到复吸的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终究未能顺利地戒断毒瘾,走向新生。戒毒人员再次走上复吸道路,这实际上是在戒毒人员解戒之后,在再社会化过程中,戒毒人员个体、家庭、社区、社会等并不能够很好地进行衔接和联动,各方的力量没有形成合力,导致戒毒人员的衔接帮扶不到位所带来的后果。可见,这是现阶段我们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短板所在,也是社会工作需要进一步介入之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再社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多元化的,本文立足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再社会化的角度,进一步明确强制隔离戒毒、复吸、再社会化等有关概念,对广东省S戒毒所中多进宫的戒毒人员进行调研分析,根据调研数据及结果,用生态系统理论结合戒毒人员为何走上复吸道路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以社会工作者的视角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所处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中进行剖析,从戒毒人员身体、心理、完善强制隔离戒毒所功能、发挥社会衔接帮扶功能、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等进行社会工作的有效介入,为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探索有效的道路,为进一步预防戒毒人员复吸,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再社会化提供动力支持。
李静[10](2020)在《女性戒毒人员身心症状调查分析及内观认知疗法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女性戒毒人员的身心症状水平与其相关因素。采用内观认知疗法干预女性戒毒人员,并评价内观认知疗法对女性戒毒人员身心症状干预效果,为促进其心理健康、戒除毒品作出积极努力。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研究一在2018年8月,于天津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采用整群抽样发放自编一般资料问卷、SCL-90、PSSS、SCSQ和强制戒毒者复吸倾向性心理调查表,调查并分析戒毒人员的身心症状特点和其相关因素。研究二招募自愿参加NCT治疗的戒毒人员,筛选符合入组标准戒毒人员83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41人,对照组42人。研究组采用NCT干预,对照组在相同时段内接受戒毒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前后均采用研究一所用量表进行评估,分析内观认知疗法对戒毒人员身心症状的干预效果。干预后对戒毒人员进行6个月随访。结果:(1)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91份,最后收回有效问卷283份,有效率为97.3%。女性戒毒人员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显着高于国内常模(P<0.01)。(2)将SCL-90得分和其因子分在女性戒毒人员不同人口学资料中进行差异比较,独生者在焦虑、精神病性因子上低于非独生者,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在城市居住者的恐怖、偏执因子低于农村居住者,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有家庭成员吸毒者其SCL-90总分、躯体化因子、抑郁因子高于无家庭成员吸毒者,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将SCL-90与女性戒毒人员年龄、BMI做Spearman相关。戒毒人员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抑郁因子与年龄呈显着正相关(P<0.05);戒毒人员强迫因子和焦虑因子与BMI呈显着负相关(P<0.05)。(3)将SCL-90得分与PSSS得分做Spearman相关,女性戒毒人员SCL-90总分与PSSS和各分量表得分呈显着负相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4)将SCL-90得分与SCSQ得分做Spearman相关。女性戒毒人员SCL-90总分与积极应对得分呈显着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得分呈显着正相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5)将SCL-90得分与强制戒毒者复吸倾向性心理调查表得分做Spearman相关。女性戒毒人员SCL-90总分与强制戒毒者复吸倾向性心理调查表得分呈显着正相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6)筛选符合入组标准的戒毒人员83例,最终无人员脱落,83人均进入统计分析。干预前两组戒毒人员人口学和各量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较基线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数据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与其基线差值比较,SCL-90总分及除敌对外的各因子得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干预组干预后PSSS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均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数据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在干预后与其基线差值比较,PSSS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干预组NCT治疗后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着提高,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数据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在与其基线差值比较上,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得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干预组干预后强制戒毒者复吸倾向性心理调查表得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数据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在与其基线差值比较,强制戒毒者复吸倾向性心理调查表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0)指导者在戒毒人员干预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电话随访。干预组干预后3个月戒毒操守率为85.4%,6个月戒毒操守率为80.5%。对照组干预后3个月戒毒操守率为31.0%,6个月戒毒操守率为9.5%。两组3个月、6个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女性戒毒人员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显着高于国内常模,说明女性戒毒人员身心症状严重。(2)女性戒毒人员中,独生者在焦虑、精神病性因子上低于非独生者;城市居住者恐怖、偏执因子低于农村居住者;有家庭成员吸毒者其SCL-90总分、躯体化因子、抑郁因子高于无家庭成员吸毒者。戒毒人员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抑郁因子与戒毒人员的年龄呈显着正相关;戒毒人员强迫因子和焦虑因子与其BMI呈显着负相关。(3)女性戒毒人员身心症状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显着负相关。(4)女性戒毒人员身心症状与积极应对呈显着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显着正相关。(5)女性戒毒人员身心症状与复吸倾向性呈显着正相关。(6)NCT能显着改善女性戒毒人员的身心症状。(7)NCT能显着改善女性戒毒人员的领悟社会支持。(8)NCT能显着改善女性戒毒人员的应对方式。(9)NCT能显着改善女性戒毒人员的复吸倾向性。(10)NCT对女性戒毒人员远期保持操守具有较好效果。
二、戒毒人员复吸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戒毒人员复吸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复吸风险评估工具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毒品成瘾者复吸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文献筛选 |
1.2 数据提取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2.2 复吸风险评估工具候选条目筛选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MMT门诊患者复吸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相关定义 |
1.5 质量控制 |
1.6 伦理学原则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复吸与未复吸人群的基线特征比较 |
2.2 复吸影响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3 复吸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MMT门诊患者复吸风险评估工具的研发 |
1 方法 |
1.1 复吸风险评估工具研发 |
1.2 复吸风险评估工具验证 |
2 结果 |
2.1 复吸风险评估工具研发结果 |
2.2 验证队列基线特征 |
2.3 切点值选择 |
2.4 验证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研究创新点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毒品滥用者复吸风险评估工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干预对男性强戒人员体质及心理健康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创新点 |
2 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强制隔离戒毒 |
2.1.2 运动戒毒 |
2.1.3 体质健康 |
2.1.4 心理健康 |
2.1.5 毒品渴求 |
2.1.6 复吸倾向性 |
2.2 强戒人员体质健康研究现状 |
2.3 我国强戒人员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
2.4 毒瘾戒断治疗现状 |
2.4.1 药物戒毒疗法 |
2.4.2 传统中医戒毒疗法 |
2.4.3 心理干预治疗 |
2.4.4 运动干预治疗 |
2.4.5 其他治疗方法 |
2.5 毒品渴求及复吸相关性研究 |
2.6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一般情况及分组资料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整合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据统计法 |
3.2.4 实验法 |
4 研究结果 |
4.1 戒毒人员运动干预前后身心状况结果 |
4.1.1 三组受试者运动前后体质结果比较 |
4.1.2 三组运动前后情绪指标、毒品渴求、复吸倾向结果 |
4.2 影响各心理指标变化幅度的体质指标贡献度结果 |
4.2.1 有氧组中影响各心理指标变化的体质指标贡献度结果 |
4.2.2 力量组中影响各心理指标变化的体质指标贡献度结果 |
5 讨论与分析 |
5.1 运动干预对体质指标的影响分析 |
5.2 运动干预对情绪指标的影响分析 |
5.3 运动干预对毒品渴求、复吸倾向的影响分析 |
5.4 有氧组中影响各心理指标变化的体质指标贡献度分析 |
5.5 力量组中影响各心理指标变化的体质指标贡献度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运动戒毒实验知情同意书 |
附录2:运动干预方案 |
附录3:中文版毒品渴求度量表 |
附录4:焦虑自评量表(SAS) |
附录5:抑郁自评量表(SDS) |
附录6:强制戒毒者复吸倾向性心理调查表 |
(3)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以广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4 理论基础 |
1.5 研究思路和方案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设计框架 |
2.2 问卷调查 |
2.3 访谈调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执行现状分析 |
3.1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执行的系统分析 |
3.2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执行的过程分析 |
3.3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执行的效果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存在问题及原因 |
4.1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人员群体特征 |
4.2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存在问题 |
4.3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存在问题的原因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公共服务主体协同机制 |
5.1 政府及公立机构 |
5.2 非政府组织 |
5.3 市场化力量 |
5.4 协同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 |
6.1 国内相关经验 |
6.2 国外相关经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对策与建议 |
7.1 探索强制隔离戒毒执行新形态,坚定戒毒人员信念 |
7.2 加大社工服务购买,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 |
7.3 加强政府与社会协同,实现全方位监督 |
7.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自编调查问卷 |
附录2.广州S社工机构提供数据 |
附录3.访谈提纲 |
致谢 |
附件 |
(4)“知信行”戒毒操的创编及其对女性戒毒人员身心健康促进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知信行”的概念界定及应用 |
1.3.2 戒毒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 |
1.3.3 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
1.3.4 诱发复吸行为的生理心理因素研究 |
1.3.5 关于有氧健身操的创编 |
1.3.6 操类运动对戒毒人员身心干预效果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知信行”戒毒操的创编 |
3.1.1 “知信行”戒毒操的创编原则 |
3.1.2 “知信行”戒毒操的创编步骤 |
3.2 “知信行”戒毒操对戒毒人员身心干预的结果与分析 |
3.2.1 三组戒毒人员心肺机能的结果与分析 |
3.2.2 三组戒毒人员身体形态的结果与分析 |
3.2.3 三组戒毒人员身体成分的结果与分析 |
3.2.4 三组戒毒人员身体素质的结果与分析 |
3.2.5 三组戒毒人员情绪症状的结果与分析 |
3.2.6 三组戒毒人员毒品渴求行为的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与反思 |
4.1 结论 |
4.2 反思 |
5 参考文献 |
6 致谢 |
7 附录 |
7.1 附录一:“知信行”戒毒操文字说明及配图 |
7.2 附录二:《焦虑自评量表》(SAS) |
7.3 附录三:《抑郁自评量表》(SDS) |
7.4 附录四:《强迫性毒品使用量表》(OCDUS) |
7.5 附录五:《复吸倾向性心理调查表》 |
7.6 附录六:“知信行”戒毒操参训人员知情同意书 |
7.7 附录七:体力感觉等级量表(RPE量表) |
(5)广州市女性戒毒人员再社会化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戒毒人员再社会化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强制隔离戒毒 |
1.3.2 再社会化 |
1.4 论文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
1.4.1 社会身份认同理论 |
1.4.2 标签理论 |
1.5 研究思路与架构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6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广州市女性戒毒人员现状及吸毒成因 |
2.1 广州市女性戒毒人员层次分布分析 |
2.2 吸毒原因调查问卷设计 |
2.2.1 调查目的及面向对象 |
2.2.2 问题的类型与内容 |
2.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2.3.1 物质原因分析 |
2.3.2 形成原因分析 |
2.3.3 推动原因分析 |
2.3.4 家庭环境分析 |
2.3.5 社会环境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市女性戒毒人员的再社会化现实考察 |
3.1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管理模式现状 |
3.2 广州市女性戒毒人员再社会化的具体做法 |
3.3 广州市女性戒毒人员再社会化的成效 |
3.3.1 女性戒毒人员再社会化工作趋于专业化与科学化 |
3.3.2 女性戒毒人员违纪率持续下降 |
3.3.3 女性戒毒人员社会适应能力明显进步 |
3.3.4 女性戒毒人员被探访次数持续上升 |
3.3.5 有典型的女性戒毒人员戒毒成功案例 |
第四章 广州市女性戒毒人员再社会化的冲突困境 |
4.1 女性戒毒人员戒毒意愿强与拒毒能力差的冲突 |
4.2 女性戒毒人员需要的亲情支持与破败亲属关系的冲突 |
4.3 女性戒毒人员戒治工作的专业性要求与民警专业队伍缺乏的冲突 |
4.4 女性戒毒人员再社会化工作难与民警职业压力大的冲突 |
4.5 女性戒毒人员需要的社会支持与社会标签的冲突 |
第五章 女性戒毒人员再社会化管理机制的优化路径 |
5.1 以实效为目的强化回归指导区的教育指导作用 |
5.1.1 回归指导区时间明确为2—3个月 |
5.1.2 增加拒毒能力训练 |
5.1.3 开展预防复吸心理训练 |
5.1.4 打造戒毒人员就业帮扶链条 |
5.2 以“互联网+”为借力促进戒毒人员亲情回归 |
5.2.1 远程会见常态化 |
5.2.2 成立戒毒人员家属网络学校 |
5.3 以人才为导向完善场所高质量的教育保障体系 |
5.3.1 高校增加相应戒毒专业 |
5.3.2 加大高素质及专业化民警队伍的培养 |
5.4 以教育为载体拓宽教育戒治管理方式 |
5.4.1 提升女性戒毒人员法律意识与毒品危害意识 |
5.4.2 促进女性戒毒人员康复训练专业化 |
5.4.3 提高女性戒毒人员思想品德素养 |
5.5 以科技为支撑缓解基层民警压力 |
5.5.1 优化完善日常智能监控 |
5.5.2 用技术辅助日常文本工作 |
5.6 以“请进来”与“走出去”为依托提升再社会化的成效 |
5.6.1 “请进来”提高社会各界对戒毒工作的关注度 |
5.6.2 “走出去”减少社会各界对女性戒毒人员的歧视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吸毒原因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戒毒意愿调查表 |
附录三 :拒毒能力调查表 |
附录四 :与女性戒毒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五 :与戒毒所民警的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戒毒人员复吸防控的社工介入策略研究 ——以广州市M强戒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研究 |
2.戒毒人员复吸防控的研究 |
(三)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研究创新 |
本章小结 |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复吸 |
2.生存时间 |
(二)理论基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
本章小结 |
三、戒毒人群生存状况及复吸影响因素的分析 |
(一)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样本抽取 |
3.资料处理 |
(二)生存状况和复吸影响因素 |
1.生存状况 |
2.复吸影响因素 |
本章小结 |
四、戒毒人群复吸防控的介入分析 |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介入复吸防控的步骤及策略 |
1.复吸防控的介入步骤 |
2.复吸防控的介入策略 |
(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戒毒人员复吸防控的实务探索 |
1.筛选服务对象 |
2.个案资料收集 |
3.个案问题诊断 |
4.制定并实施方案 |
5.个案服务总结 |
本章小结 |
五、总结与反思 |
(一)研究总结 |
1.戒毒人群的复吸现状 |
2.复吸防控策略 |
(二)研究反思 |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介入复吸防控的优势 |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介入复吸防控的不足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学员评估问卷(前测)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河南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研究的背景 |
2.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2.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及不足 |
二、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一)基本概念厘定 |
1.强制隔离戒毒 |
2.回归社会与再社会化 |
(二)基础理论阐释 |
1.公共治理理论 |
2.需要理论 |
3.标签理论 |
4.社会支持理论 |
(三)基础理论在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管理中的运用 |
1.充分发挥社区自主性和能动性 |
2.充分满足戒毒人员基本需求 |
3.充分削弱戒毒人员不良标签 |
4.充分发挥社会大众支持力量 |
三、河南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管理现状 |
(一)河南省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管理的调研对象基本状况 |
(二)河南省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管理措施 |
1.“四区五个中心一延伸”特色工作模式 |
2.签订“双项”帮教协议 |
3.创建“彩虹之家”康复驿站 |
(三)河南省戒毒人员回归管理工作现阶段成效 |
1.康复工作更加科学化人性化 |
2.动态管理初步信息化 |
3.初步建立后续照管帮教制度 |
(四)进一步加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管理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必要性 |
2.可行性 |
四、河南省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河南省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
1.戒毒人员复吸率高 |
2.戒毒人员不良标签化 |
3.戒毒人员职业技能水平低 |
4.戒毒人员家庭关爱缺失 |
5.戒毒人员后续管理脱节 |
(二)河南省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管理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戒毒人员毒品依赖性强 |
2.社会毒品宣传工作不到位 |
3.学历层次低 |
4.家庭帮教力量薄弱 |
5.政府职能发挥不足 |
五、建立健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管理的对策 |
(一)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加强管理 |
1.加强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 |
2.建立高效顺畅的协调机制体制 |
3.强化后续照管工作基础保障 |
4.建立和完善相关就业扶助指导体系 |
(二)突出家庭环境对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积极作用 |
1.开展亲情帮教,增强家庭功能 |
2.构建联合机构帮教体系 |
(三)突出社会环境对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积极作用 |
1.减少歧视,削弱标签效应 |
2.突出社区在回归社会管理中占主体作用 |
(四)发挥学校对戒毒人员的积极作用 |
1.规范管理,积极宣传,预防为主 |
2.提高学校宣传教育的频次和效果 |
结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8)男性强戒人员复吸倾向的调查研究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复吸倾向 |
1.2.1.1 复吸倾向的概念界定 |
1.2.1.2 复吸倾向的测量 |
1.2.1.3 戒毒人员复吸倾向的研究现状 |
1.2.2 自我控制 |
1.2.2.1 自我控制的概念界定 |
1.2.2.2 自我控制的测量 |
1.2.2.3 戒毒人员自我控制的研究现状 |
1.2.3 药物渴求 |
1.2.3.1 药物渴求的概念界定 |
1.2.3.2 药物渴求的测量 |
1.2.3.3 药物渴求的研究现状 |
1.2.4 心理弹性 |
1.2.4.1 心理弹性的概念界定 |
1.2.4.2 心理弹性的测量 |
1.2.4.3 戒毒人员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 |
1.2.5 针对戒毒人员复吸倾向的心理干预研究 |
1.2.6 以正念为基础的干预研究 |
1.2.6.1 正念与复吸倾向 |
1.2.6.2 正念与自我控制 |
1.2.6.3 正念与药物渴求 |
1.2.6.4 正念与心理弹性 |
1.3 研究方法 |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1.5 论文框架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2 调查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研究程序 |
2.4.1 调查准备 |
2.4.2 施测 |
2.4.3 数据录入与分析 |
2.5 研究结果 |
2.5.1 男性强戒人员的人口学资料 |
2.5.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2.5.3 主要变量的人口学差异 |
2.5.4 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
2.5.5 中介与调节效应分析 |
2.6 讨论 |
2.6.1 人口学资料分析 |
2.6.2 相关变量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情况分析 |
2.6.3 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2.6.4 药物渴求的中介效应与心理弹性的调节效应分析 |
3 干预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方法 |
3.3.1 研究对象 |
3.3.2 研究工具 |
3.3.3 研究设计 |
3.3.4 干预方案 |
3.3.5 统计方法 |
3.4 研究结果 |
3.4.1 干预前基线水平比较 |
3.4.2 干预后组间差异各指标变化情况 |
3.4.3 干预前后组内差异得分变化对比 |
3.4.4 正念减压疗法团体干预的被试描述反馈结果 |
3.5 讨论 |
3.5.1 干预后组间差异各指标变化情况 |
3.5.2 干预前后组内差异得分变化对比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对策与建议 |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生态系统视角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预防复吸的研究 ——基于广东省S戒毒所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毒品全球化的背景 |
2、我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完善的要求 |
3、我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发展现状 |
4、我国戒毒社会工作发展的要求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1、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3、文献评述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强制隔离戒毒 |
2、戒毒人员复吸 |
3、戒毒人员再社会化 |
(二)理论基础 |
生态系统理论 |
三、广东省S戒毒所戒毒人员复吸的情况调查 |
(一)S戒毒所的基本情况 |
(二)S戒毒所的戒毒人员基本情况 |
1、年龄构成 |
2、地域分布 |
3、文化程度 |
4、戒毒次数 |
5、健康状况 |
6、多进宫戒毒人员戒治情况 |
7、戒毒人员出所规划情况 |
四、戒毒人员存在的问题及复吸的原因分析 |
(一)微系统层面 |
1、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身体质素和心理素质日渐变差 |
2、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职业技能不足 |
3、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
(二)中观系统层面 |
1、家庭歧视排斥 |
2、家庭经济压力 |
(三)宏观系统层面 |
1、社会公众认知不足 |
2、社会大环境的支持不足 |
3、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有待完善 |
五、戒毒人员预防复吸的社会工作介入 |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下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向 |
1、环境是实现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再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
2、子系统联动和资源整合是重要方向 |
3、去标签化的社会工作介入原则 |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下的社会工作介入戒毒人员预防复吸的对策 |
1、戒毒人员所处的微系统层面 |
2、戒毒人员家庭所处的中观系统层面 |
3、戒毒人员的宏观系统层面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广东省S戒毒所戒毒人员复吸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女性戒毒人员身心症状调查分析及内观认知疗法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女性戒毒人员身心症状调查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评估工具 |
1.1.4 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2.1 女性戒毒人员一般资料 |
1.2.2 女性戒毒人员身心症状与全国常模分析比较 |
1.2.3 人口学特征与女性戒毒人员身心症状关系 |
1.2.4 女性戒毒人员身心症状与领悟社会支持相关分析 |
1.2.5 女性戒毒人员身心症状与应对方式相关分析 |
1.2.6 女性戒毒人员身心症状与复吸倾向性相关分析 |
1.3 讨论 |
1.3.1 女性戒毒人员的社会心理因素 |
1.3.2 女性戒毒人员身心症状严重 |
1.3.3 女性戒毒人员身心症状与社会人口学的关系 |
1.3.4 女性戒毒人员身心症状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
1.3.5 女性戒毒人员身心症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
1.3.6 女性戒毒人员身心症状与复吸倾向性的关系 |
1.4 小结 |
二、女性戒毒人员身心症状内观认知疗法干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知情同意 |
2.1.4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2.2.2 两组干预前后SCL-90评分比较 |
2.2.3 两组干预前后PSSS评分比较 |
2.2.4 两组干预前后SCSQ评分比较 |
2.2.5 两组干预前后复吸倾向性评分比较 |
2.2.6 随访研究 |
2.3 讨论 |
2.3.1 NCT干预女性戒毒人员身心症状的提出 |
2.3.2 NCT干预女性戒毒人员身心症状的效果 |
2.3.3 NCT对女性戒毒人员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 |
2.3.4 NCT对女性戒毒人员应对方式的影响 |
2.3.5 NCT对女性戒毒人员复吸倾向性的影响 |
2.3.6 NCT远期疗效 |
2.3.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毒品成瘾的相关因素和治疗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戒毒人员复吸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复吸风险评估工具的研发[D]. 刘雪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干预对男性强戒人员体质及心理健康的效果研究[D]. 瞿一鸣.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3]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以广州为例[D]. 王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4]“知信行”戒毒操的创编及其对女性戒毒人员身心健康促进效果的研究[D]. 魏梦佳.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5]广州市女性戒毒人员再社会化管理机制研究[D]. 张幸青.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戒毒人员复吸防控的社工介入策略研究 ——以广州市M强戒所为例[D]. 陈春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河南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管理问题研究[D]. 郭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8]男性强戒人员复吸倾向的调查研究及干预研究[D]. 渠馨方.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9]生态系统视角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预防复吸的研究 ——基于广东省S戒毒所的调查[D]. 邱金龙.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女性戒毒人员身心症状调查分析及内观认知疗法干预研究[D]. 李静.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