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蓬勃之势 迎世纪之光(论文文献综述)
王璞[1](2011)在《江西省新材料产业成长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材料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范围内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从某种角度来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美国、日本、欧盟是世界新材料生产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在保持传统材料产业优势的同时,也都制定了相关科技产业发展计划来促进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江西省是我国中部的传统农业大省。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大力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为主的格局。这些产业部门为江西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技术基础,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但是江西省新材料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率低下,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内竞争力较弱,新材料产业链不完善,对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没有形成合力。因此,对江西省新材料产业成长与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对提高江西省新材料的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针对江西省新材料产业的产业现状、技术现状和结构现状,主要采取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新材料产业的竞争力、产业现状和产业特征,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江西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江西省新材料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依据江西省“十二五”规划分析新材料的发展重点及步骤,结合江西省新材料产业实际,提出江西省新材料产业成长与发展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为政府和企业制订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本论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就选题背景和意义、参考文献、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阐述;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就产业成长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理论等进行论述;第三章讨论新材料产业的内涵、国内外新材料发展特征;第四章为江西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特征分析,结合“钻石理论”对江西省新材料产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企业结构、企业战略和同行业竞争进行分析,同时对江西省新材料;第五章在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改造,然后对江西省新材料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影响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第六章提出制约江西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张慧琴[2](2009)在《高健翻译协调理论研究》文中认为“以史为鉴,以人为本。”20世纪是翻译的世纪。20世纪百年翻译史是人类翻译史上的黄金时代。在长期的文学翻译活动中,众多翻译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就译事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对翻译活动、文学翻译的特殊本质、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等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这些都为我们研究文学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一些学者在全面梳理了我国翻译研究现状之后,认为目前的翻译研究显示出不平衡的特征,如文学翻译少,部分研究还比较零散,特别是在翻译家研究中。正如穆雷教授所言:“我国对翻译家的研究往往只有研究对象去世之后才能总结其翻译经验,回顾其翻译历程”。如《翻译家周作人论》、《翻译家鲁迅》、《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和《梁实秋中庸翻译观研究》等,都是后人对前人的一种探测性的研究,因翻译家的逝世,其研究无法得到被研究者的回音与确认。殊不知翻译家的研究绝非仅仅是整理他们的译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在翻译实践中翻译技巧的成熟过程和翻译观念的转化过程,以及他们如何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某种翻译理论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只有通过与翻译家面对面的交流,亲耳聆听并记录一些他们没有写出来的感受,才能使研究更加真实、生动、可靠、全面。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年近八旬、精神矍铄的全国资深翻译家高健的文学翻译思想进行梳理,探寻其翻译轨迹,彰显其翻译协调理论。全文从高健翻译协调理论写作的缘起入手,剖析我国文学翻译研究现状,探索翻译协调理论的创立背景、协调理论产生的客观需要和理论依据、协调理论的科学定义与实施策略,筛选文学翻译中十对主要矛盾的协调处理进行理论阐述,结合高健等名家译文进行实例论证与赏析,进一步阐述协调理论是高健翻译四论(相对理论、复式语言理论、语言个性理论以及停顿理论)之核心。同时,挑选典型实例论证协调理论的发展方向与完善途径,并以高健访谈录的形式,探索高健成功翻译之历程,有力论证了协调理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全文分为六大部分:一、绪论简述二十世纪文学翻译之研究成果,从翻译家研究之缺憾入手,阐述翻译家高健研究之缘起,介绍其丰硕的翻译成果,阐述其翻译思想研究之意义。二、翻译协调理论概述阐述协调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客观需要,探究协调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以及西方语言学、心理学研究之契合,从共时矛盾与历时矛盾两方面对协调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分析论证协调理论是文学翻译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文学翻译过程的始终。并对高健协调理论的定义、协调的对象与协调的实施策略(协调的前提与条件、协调的标准与要求、协调的幅度与范围、协调的效果与目的、协调的方面与方法)进行详细的论证,帮助读者在全面了解协调理论的基础上,科学应用协调理论指导翻译实践。三、翻译中诸关系与矛盾之协调从文学翻译中五组对立关系(译出原文的词还是译出原文的意,译文应像原文还是像译文,译文应反映原文的风格还是译者自己的风格,译文应保持原文的时代性还是选用译文同时代作品的词汇,译文应对原文完全照搬还是适度增减)、八组对话关系(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者、译文与译者、读者与译者,原文风格与译者、文化语境与译者、译文风格与译者以及社会与译者)的协调统一入手,分析论证文学翻译中十对主要矛盾之协调统一。即科学性与艺术性之协调统一、内容与形式之协调统一、整体与细节之协调统一,语言的自然性与民族性之协调统一,英汉民族思维之协调统一、形合与意合之协调统一、异化与归化之协调统一、历史风格与时代风格之协调统一、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之协调统一、译者的“克己意识”与“创造意识”之协调统一。该部分是全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协调理论指导翻译实践的具体例证。四、翻译协调之例证通过选取高健翻译的经典散文和《盖兹堡献仪演说》的四个不同译本进行对照赏析,凸显高健协调翻译之高妙,并以夏济安先生和高健翻译的《英国乡村》的诸多片段进行对比,启发读者思考,祈望读者尝试运用协调理论对译文进行客观分析,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后选取高健译作《记得我们当年分手》、《圣塞西莉亚之歌》为典型译例,结合散文翻译协调理论与诗歌鉴赏之六角度、五标准、三美论与两认识的协调理论,论证高健协调翻译之广泛性与实用性。同时,本章还选取着名翻译家朱虹的汉译英作品和诸多翻译大家对嵌字特例所作的不同翻译给予逐一剖析,多角度论证协调理论在英汉互译中的指导作用。最后补充以协调理论指导的自我实践,多角度论证协调理论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五、协调理论之发展与完善论述协调理论与高健其他四论(相对理论、复式语言理论、语言个性理论、停顿理论)之互补性,结合高健翻译实例,论证协调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六、高健访谈录以访谈的形式回顾全文,围绕高健协调理论的起源、发展、完善进行深入探讨与论证,真实、全面、客观地再现高健协调翻译实践与协调理论形成之历程。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尝试突破翻译人物个案研究中面面俱到之传统模式,将研究聚焦于高健协调翻译理论,结合大量实例分析论证其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该研究方法重点突出,人物个性鲜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便于读者全面、客观地理解和把握翻译协调理论,为翻译家和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参考。(2)通过作者与被研究者面对面的交流,收集整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既为本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论证依据,也为后人对高健翻译协调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3)尝试将翻译协调理论以规范、凝练的语言科学定义,追溯“调和”到“协调”的转变,阐释协调理论之内涵。(4)强调以追求“真、善、美”的协调统一为翻译的最高理想,取各家所长,将“协调为手段,和谐为目标”贯穿于翻译全过程。(5)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以和谐的态度、协调的手段,共同查找被研究者翻译实践中的缺憾,探索翻译协调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这在翻译研究史上并不多见。(6)对研究者访谈录的整理,既真实再现了该文的写作心路,也为后人对翻译家的研究开启了思路,使其研究的鲜活性与可靠性得到最大程度提升。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以理论阐释为基础,以实例分析为手段,沿着高健协调理论之主线,探索其翻译实践,挖掘协调理论与翻译实践结合之契合点,论证协调理论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本研究在问题切入点、研究方法和素材的收集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但同时在研究范围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可拓展空间。总之,高健翻译理论与实践为翻译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有待于学者进一步发掘,以便为高健的翻译研究乃至整个翻译家研究带来新的思路、引发更深的思考。
侯为贵[3](2001)在《以蓬勃之势 迎世纪之光》文中指出 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信息通信业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中兴通讯在不断加强创新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回应市场骤变,通过产品线整合,在无线通信、数据通信、光通信为三个专业发展方向,已基本实现产品技术的规模化商用,夯实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正以较快速度成长为世界知名企业。
二、以蓬勃之势 迎世纪之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蓬勃之势 迎世纪之光(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省新材料产业成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新材料的文献综述 |
1.2.2 产业成长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产业成长理论 |
2.1.1 产业成长的内涵 |
2.1.2 产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
2.1.3 产业成长的生命周期 |
2.1.4 产业成长模式类型 |
2.2 产业竞争力理论 |
2.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2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2.3 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理论 |
2.3.1 高新技术园区及其功能 |
2.3.2 增长极理论 |
2.3.3 扩散理论 |
2.3.4 孵化器理论 |
2.3.5 三元参与理论 |
3 新材料产业特征 |
3.1 新材料产业的内涵 |
3.1.1 新材料产业的概念界定 |
3.1.2 新材料产业的特性 |
3.2 国际新材料产业特征 |
3.2.1 国际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
3.2.2 国际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特点 |
3.3 我国新材料产业特征 |
3.3.1 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历程 |
3.3.2 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特点 |
3.3.3 我国新材料产业投资状况分析 |
4 江西省新材料产业特征 |
4.1 江西省新材料产业竞争力分析 |
4.1.1 生产要素分析 |
4.1.2 需求条件分析 |
4.1.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 |
4.1.4 企业结构、战略和竞争对手的表现 |
4.2 江西省新材料产业现状 |
4.2.1 江西省新材料产业的规模 |
4.2.2 江西省新材料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 |
4.2.3 江西省新材料产业的企业现状 |
5 江西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
5.1 从 C-D 生产函数到索洛模型 |
5.1.1 C-D 生产函数 |
5.1.2 索洛模型 |
5.1.3 本文使用的模型 |
5.2 数据收集及分析检验 |
5.2.1 数据的收集 |
5.2.2 回归分析 |
5.2.3 江西省新材料产业的模型解释 |
6 江西省新材料产业成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
6.1 江西省新材料产业成长的制约因素 |
6.2 发展江西省新材料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高健翻译协调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健翻译协调思想研究背景 |
1.2 高健翻译成就及翻译思想研究现状概述 |
1.3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翻译协调理论概述 |
2.1 翻译协调理论创立的历史背景 |
2.2 翻译协调理论产生之客观需要 |
2.3 翻译协调之理论探究 |
2.3.1 翻译协调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以及西方语言学、心理学研究之契合 |
2.3.1.1 翻译协调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之契合 |
2.3.1.2 翻译协调理论与西方语言学研究之契合 |
2.3.1.3 翻译协调理论与心理学研究之契合 |
2.3.2 从共时矛盾和历时矛盾分析协调之必要性 |
2.3.3 协调贯穿于翻译之全过程 |
2.3.3.1 协调是文学翻译之指导思想 |
2.3.3.2 协调贯穿于文学翻译过程之始终 |
2.3.4 翻译协调理论之内涵 |
2.3.4.1 翻译协调理论之定义 |
2.3.4.2 翻译协调之对象 |
2.4 翻译协调理论之实施策略 |
2.4.1 协调之前提与条件 |
2.4.2 协调之标准与要求 |
2.4.3 协调之幅度与范围 |
2.4.3.1 中外协调幅度之理论依据 |
2.4.3.2 协调幅度之内涵 |
2.4.3.3 协调之目的与效果 |
2.4.3.4 协调之方面与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翻译中诸关系与矛盾之协调 |
3.1 文学翻译中五组对立关系之协调 |
3.2 文学翻译中八组对话关系之协调 |
3.3 文学翻译中十对主要矛盾之协调 |
3.3.1 艺术性与科学性之协调统一 |
3.3.1.1 艺术性与科学性协调统一之理据 |
3.3.1.2 艺术性与科学性协调统一之实践 |
3.3.2 内容与形式之协调统一 |
3.3.2.1 内容与形式协调统一之理据 |
3.3.2.2 内容与形式协调统一之实践 |
3.3.3 整体与细节之协调统一 |
3.3.3.1 整体与细节概念之厘定 |
3.3.3.2 整体与细节之关系 |
3.3.3.3 整体与细节协调统一之理据 |
3.3.3.4 整体与细节协调统一之实践 |
3.3.4 语言民族性与语言自然性之协调统一 |
3.3.4.1 语言民族性与语言自然性概念之厘定 |
3.3.4.2 语言民族性与语言自然性协调统一之理据 |
3.3.4.3 语言民族性与语言自然性协调统一之实践 |
3.3.5 英汉民族思维之协调统一 |
3.3.5.1 英汉民族思维协调统一之理据 |
3.3.5.2 英汉民族思维协调统一之实践 |
3.3.6 形合与意合之协调统一 |
3.3.6.1 形合与意合概念之厘定 |
3.3.6.2 英汉语句子特点之分析 |
3.3.6.3 形合与意合协调统一之理据 |
3.3.6.4 形合与意合协调统一之实践 |
3.3.7 异化与归化之协调统一 |
3.3.7.1 引言 |
3.3.7.2 异化与归化概念之厘定 |
3.3.7.3 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协调统一之理据 |
3.3.7.4 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协调统一之实践 |
3.3.8 历史风格与时代风格之协调统一 |
3.3.8.1 我国文章风格研究之追溯 |
3.3.8.2 历史风格与时代风格协调统一之理据 |
3.3.8.3 历史风格与时代风格协调统一之实践 |
3.3.9 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之协调统一 |
3.3.9.1 风格研究之起源 |
3.3.9.2 文章风格研究之发展 |
3.3.9.3 风格之内涵 |
3.3.9.4 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协调统一之理据 |
3.3.9.5 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协调统一之实践 |
3.3.10 译者的“克己意识”与“创造意识”之协调统一 |
3.3.10.1 引言 |
3.3.10.2 翻译中创造力发挥之限度 |
3.3.10.3 “克己意识”与“创造意识”协调统一之理据 |
3.3.10.4 “克己意识”与“创造意识”协调统一之实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翻译协调之例证 |
4.1 英汉协调翻译之例证 |
4.1.1 美文之协调翻译 |
4.1.2 《盖兹堡献仪演说》四个译本比照 |
4.1.3 散文《英国乡村》两个译本比照 |
4.1.4 诗歌之协调翻译 |
4.1.4.1 引言 |
4.1.4.2 诗歌鉴赏理论之协调性 |
4.1.5 诗歌译文鉴赏之实践 |
4.1.5.1 六角度鉴赏译文《记得当年我们分手》 |
4.1.5.2 三美论鉴赏译文《记得当年我们分手》 |
4.1.5.3 《圣塞西莉亚之歌》协调译文之多角度赏析 |
4.2 汉英协调翻译之例证 |
4.3 “嵌字游戏”之协调翻译 |
4.4 协调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尝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协调理论之发展与完善 |
5.1 协调理论之发展 |
5.1.1 协调理论 |
5.1.2 相对理论 |
5.1.3 复式语言理论 |
5.1.4 语言个性理论 |
5.1.5 停顿理论 |
5.2 协调理论之完善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附录 高健先生访谈 |
参考书目 |
四、以蓬勃之势 迎世纪之光(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新材料产业成长与发展研究[D]. 王璞. 江西师范大学, 2011(05)
- [2]高健翻译协调理论研究[D]. 张慧琴.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01)
- [3]以蓬勃之势 迎世纪之光[J]. 侯为贵. 中国经贸,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