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化药项目招商(论文文献综述)
李兰洲[1](2021)在《基于免疫调节的小牛胸腺肽抗结直肠癌活性及促造血功能的研究》文中认为胸腺肽类药物在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常作为免疫调节剂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临床数据显示,胸腺肽类药物的使用提升了恶性肿瘤患者存活率和生活质量。胸腺肽注射制剂在使用中容易引起严重的过敏等副作用,而胸腺肽肠溶片虽然安全性更高,但也存在药品标准简单,质量控制项少等问题,且其相关研究较少,临床定位模糊,作用机制不明确。本研究以胸腺肽肠溶片原料药小牛胸腺肽(CTP)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物质基础进行测定,并通过免疫低下小鼠模型,B6/JGpt-Apcem1Cin(Min C)/Gpt基因型(APC)原发性结直肠癌小鼠模型,造血体外细胞模型和造血功能障碍小鼠模型,对CTP的免疫调节活性,基于免疫调节活性的抗结直肠癌活性和促造血活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首先测定了CTP的分子量及分子量范围,17种氨基酸及5种核苷酸含量。结果显示CTP中分子量在100-800道尔顿(Da)之间有69.15%的组分,CTP的数均分子量为222 Da,重均分子量为998 Da。同时发现CTP中既含有大量的必须氨基酸,如:60.24 g/kg的赖氨酸和49.46 g/kg的亮氨酸,又含有大量的非必需氨基酸,如:86.82 g/kg的谷氨酸和55.67 g/kg的天冬氨酸。5种核苷酸中CMP以49763.19 mg/kg的含量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其次,通过75 mg/kg环磷酰胺(CTX)建立免疫低下小鼠模型,通过测定小鼠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活性,淋巴细胞转化活性,免疫球蛋白(Ig)及细胞因子含量,对CTP免疫调节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CTP有效地缓解了免疫低下小鼠体重的降低,提高了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和淋巴细胞转化活性,提高了Ig A,Ig G,Ig M,白细胞介素(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IFN)-α和IFN-γ的含量,并降低了IL-10的含量。再次,在APC小鼠模型中,通过比较肿瘤形态变化及组织病理学,流式细胞术,肠道菌群测定,ELISA测定及western blot分析等技术,对CTP基于免疫调节的抗结直肠癌活性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CTP作用有效地抑制了APC小鼠结直肠肿瘤的发展,限制了肿瘤组织中血管网络的建立,并有力地保持肠道细胞正常形态,说明在APC小鼠体内,CTP确实发挥了抑制结直肠癌的作用。CTP提高了APC小鼠外周血中NK细胞(CD3e-NK1.1+)和活化T淋巴细胞(CD3e+CD28+)的数量,提高了小鼠脾脏和肿瘤组织中CD4+、CD8+T细胞数量和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s,Th)1/Th2细胞比例。此外CTP作用显着提高了IL-2,IL-12,Toll样受体(TLR)4,TLR5含量,降低了IL-4,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有效地提升了APC小鼠肠道菌群物种组成数量、种群丰度及均匀度,有效地降低了APC小鼠肿瘤及脾脏组织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PD-L)1含量,升高了小鼠脾脏中IL-2含量及Calcineurin A/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1)通路蛋白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核因子κB抑制剂激酶(IKK)/核因子κB(NF-κB)p65通路蛋白的活化水平。最后选用K562细胞和CHRF细胞作为体外模型,通过XTT测定,流式细胞术凋亡测定,联苯胺染色,western blot分析等,在体外模型中初步确定CTP促造血活性。并通过100 mg/kg CTX建立造血功能障碍小鼠模型,模拟化疗引起的骨髓损伤相关的造血功能障碍。通过外周血细胞分析,组织病理学分析,骨髓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蛋白质组学联合ELISA测定技术对造血相关细胞因子进行分析,western blot分析等,在体内水平对CTP促造血活性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体外细胞实验显示,CTP作用在增强K562细胞和CHRF细胞增殖活性的同时,也促进了细胞分化,增加了K562和CHRF细胞中磷酸化(P)-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P-核糖体蛋白S6激酶(RSK)1 p90、c-Myc和ETS转录因子ELK1(ELK1)等增殖分化相关蛋白的表达,证实CTP可通过调节增殖分化实现体外促造血作用。在造血功能障碍小鼠中,CTP促进了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WBC),嗜酸性粒细胞(EO),中性粒细胞(NE)等血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的增多,并促进小鼠骨髓形态结构的重建及骨髓中B淋巴细胞,造血干细胞(HSCs)和造血祖细胞(HPCs)的增多,同时增加了小鼠体内IL-2,IL-4,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等细胞因子水平,限制了IL-17,CCL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TNF-α,IFN-γ等细胞因子的释放,显着升高了ERK1/2,PI3K,AKT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磷酸化水平及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M-CSF,NFAT1和IL-2的蛋白水平。以上结果表明:(1)CTP作为小分子多肽类物质,可以提高免疫低下小鼠体内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并提高了小鼠杀伤性免疫细胞的活性;(2)CTP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控IL-2相关通路蛋白活化,降低免疫检查点作用,增加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介导的免疫杀伤反应实现抗结直肠癌活性。(3)CTP能够通过调节G-CSF、M-CSF和IL-2水平及其相关通路蛋白变化,促进骨髓完整性重建和造血功能细胞增多,从而发挥促造血作用。本文研究内容将为CTP药物质量标准提升提供科学数据支持,并有助于确定CTP药物作用机制,明确其临床适用症,为基于CTP开发抗肿瘤或促造血药物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刘敏仪[2](2020)在《A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A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A)创建于2002年,2017年11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是一家汇集药品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医药企业。其业务以儿童药为核心,覆盖慢性病用药及其它治疗领域用药等医药健康产业链。近年来,随着外在经营环境的变化,药品研发、医保支付、招投标、带量采购、新版基药目录等监管政策密集出台,“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试点,两票制的实行等,A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断加剧,代理品种的销售额也在同比下降,A公司如何摆脱目前紧迫的竞争压力,获得可持续的发展。首先,论文将在绪论部分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做出说明,并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的文献综述,以此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理论总结;其次,结合行业发展,用PEST分析、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等方法分析了A所处的外部环境及医药市场行业的基本情况,明确所面对的经营环境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再次,进行A的内部环境分析,结合公司现在的资源和能力,以SWOT理论分析,指出公司可能的发展路径,确定公司的战略愿景和使命,市场定位,指出A公司宜采用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为双翼,以创新研发和药品营销为动力,建设专业化品牌系列,聚焦儿科、妇科及老年慢性病领域。最后,论文在组织调整打造学习型组织、人才引进提供智力支持、组织文化重塑及推广、营销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战略执行论述,并明确激励机制,使A公司打造成为“国内儿童药第一品牌,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型的医药企业。论文将为A摆脱目前竞争压力、赢得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可以选择的经营管理思路,并为民营医药工业战略制定提供一种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苏冬冬[3](2020)在《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在医药技术、医药经济和公共健康备受关注的当下,如何有效对医药发明进行专利保护,既可以激励医药技术创新和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又可以满足药品可及性和保障公众健康权益的实现,已成为国内外学界和产业界讨论的重点话题。目前,我国药品注册审批环节不审查拟上市药品的专利状况,导致上市后的药品面临着专利侵权和退市的双重风险。药品注册审批环节缺乏有效的专利争议解决机制,难以有效保护药品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为此,制度上需要引入一种机制将药品的注册审批与专利权的保护相联系。美国1984年的《Hatch-Maxman法案》首创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并在2003年的《医疗保险处方药改进和现代化法案》(MMA)中得到优化和完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是一个复杂的制度体系,包括程序链接和职能机构链接,涵盖简化新药申请程序、专利信息公示、专利声明、暂缓审批期、专利挑战机制、首仿药市场独占期等内容。我国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仅是对药品的审评审批与专利的权属状态之间的联系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尚未建立实质意义上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我国既有规定过于简单宽泛,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实际运行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此,国家从宏观政策和立法层面提出要探索构建药品专利链接制度,这引起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讨论。为了保障医药创新政策的有效部署落实和立法工作的顺利推进,有必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建构方案。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进行全方位和体系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全面梳理和分析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产生的缘由、创立的背景、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发挥的功效,挖掘该制度所蕴含的宗旨和价值理念,剖析制度的内在运行机理及其缺陷,探寻该制度建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和重要影响因素,发现和解决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其他相关制度的协调与衔接问题,剖析制度运行中产生的竞争法问题,在对比分析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国家的立法实践、实际运行状况及其实施效果、所进行的革新举措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不同立法模式的优缺点,吸收、合理借鉴这些国家在药品专利保护与药品监管制度改革方面所进行的有益尝试、探索和经验,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实际、医药创新政策和制度环境,确立我国的药品专利链接立法模式和构建出科学、合理、健全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完善我国药品专利保护与药品监管制度体系。本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由六章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解读。本章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涵出发,厘清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含义及其适用范围,明晰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建立的判断标准,梳理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产生缘由与演变过程,剖析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在运行机制及其缺陷,确定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功能及作用,分析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基本内容。本章的内容为全文探讨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奠定了基础。就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本身而言,其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促进新药研发和及时确定专利法律状态的正效应时,也具有阻碍仿制药竞争和危及药品可及性的负效应。第二章,我国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章通过深入剖析药品专利链接的制度逻辑及其合理内核,挖掘出该制度建立的正当性基础和基本价值取向,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实际、医药产业政策的演变过程,探寻该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为药品专利权人提供了在药品上市前解决专利纠纷的途径,是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得以实现的手段之一。该制度遵循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的宪法原则、契合利益平衡的立法旨趣、合乎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目标、符合最优资源配置的要求和我国的知识产权政策立场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目标。该制度有助于强化药品专利权的保护,激励药品创新;有利于促进仿制药与创新药的充分竞争,实现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有助于解决公民健康需求与药品供给不足的矛盾。该制度是解决我国药品专利保护不力、医药产业创新不足和高质量药品紧缺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国家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创新政策和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制度设计。第三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比较法考察。本章主要考察了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同时结合近年来签订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中有关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规定,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和实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国家,其后得到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响应和仿效实施。实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国家基于本国实际和政策目标采取了不同的链接模式,且产生了不同的实施效果。美国将国内立法中的药品专利链接机制通过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向其他国家或地区推行。现阶段,由于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结构不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尚无法在国际范围内形成统一的标准。未来将会成为国际药品专利保护领域的一项基本准则。第四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配套法律制度。本章详细介绍了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相配套的药品试验例外、药品专利期限延长、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制度内容,分析了这三个制度的功能及作用、制度本身的利与弊,以及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之间的关系。这几个制度实质上是围绕着药品专利保护与创新药研发之间的矛盾和药品专利权人的私人利益与和社会福利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而展开。药品试验例外制度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是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制度的并行实施,起到了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作用。药品试验数据保护是药品专利链接的基础,药品专利链接是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延伸。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相关的各个制度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平衡,能够起到共同激励创新药物的开发和加快仿制药及时上市的作用。第五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的法律规制。本章主要探讨了美国和加拿大在应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问题方面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同时也考察了欧盟在应对相关问题上的经验做法。从微观的角度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实施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挖掘法院对同类案件作不同处理的法理依据,总结归纳相关行为的违法性判定要件。针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实际、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提出了我国应对相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滥用主要表现为药品专利常青(药品专利不当登记)和反向支付协议两类典型行为。药品领域的专利常青、反向支付协议问题本质上反映了药品创新激励保护和市场自由竞争之间的冲突与平衡问题。运用反垄断法规制药品专利常青行为和反向支付协议行为具有正当性基础,对这些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应遵循合理分析原则,综合衡量其垄断行为对竞争的正负效应,以判定是否落入反垄断法的规制范畴。第六章,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构建的体系化思考。本章在梳理及评析现有药品专利链接模式,分析我国与药品专利链接相关的现行立法规定、实施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参考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立法与实践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实际和法制环境,提出该制度在我国建构的基本设想和具体实施方案。我国与药品专利链接相关的现行立法规定主要存在规定缺乏上位法依据、规定不具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等突出问题。在药品注册审批实践中因药品注册申报引发的专利纠纷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因而,在我国构建药品专利链接制度需要补充制度创设的依据和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专利链接方案。同时,在具体制度设计时,需要立足我国实际、注重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协调与衔接,并建立相应的配套法律机制。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合理内核在于利益平衡,其通过一系列精巧的平衡设计,激励原研药企业继续研发新药并推向市场,鼓励仿制药企业挑战原研药企业的专利,使原研药行业与仿制药行业保持良性协调发展。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有效实施及其所追求的利益平衡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制约、配合和支撑,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促进原研药与仿制药协调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在中国语境下实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应当警惕该制度滥用可能带来的反竞争风险。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应科学评估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利弊,克服制度本身的内在缺陷,消解该制度对药品可及性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卫丹[4](2020)在《博雅生物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动机及效果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经济改革的调整时期,各类企业转型的步伐正在逐渐加快。医药企业凭借自身经营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快速增长,要想在日益紧张的市场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并购这种扩张方式为其生存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此同时国家也出台各项政策文件鼓励医药行业内的强强联合与兼并重组,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倾斜,旨在提高医药行业集中度。在此期间,一种由上市公司联合PE机构共同设立产业并购基金的创新型并购方式出现并受到市场关注,逐渐被上市公司所广泛使用。该基金紧密围绕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战略规划进行并购标的的筛选与后续收购活动,待整合管理达到一定标准后由上市公司实施二次并购,有效降低并购过程中的风险并提升并购效率。在中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国家产业政策引导的双重作用下,不少上市公司或其关联方联合私募基金等投资机构设立产业并购基金的案例愈来愈多,其发展状况值得重点关注。本文以具体案例的形式来阐述上市公司设立产业并购基金的具体动机及实施效果。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在并购基金设立模式、发展动因及经济后果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协同效应理论、信息与信号理论以及优序融资理论为基础寻找研究拓展的空间。其次,本文分别介绍了此次并购的行业发展情况,主要参与方博雅生物、并购标的新百药业、产业并购基金懿康投资的基本情况,以及对博雅生物通过产业并购基金最终完成对新百药业的收购这一过程做了具体说明。再次,本文分别从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实施并购的动机、产业并购基金在并购交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并购实施效果三方面展开对博雅生物此次并购的具体分析。经过分析,本文认为博雅生物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实施并购一方面是基于产业并购基金这一方式提前锁定目标企业,缓解融资约束并降低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基于其战略规划发展需要,打入在骨科和妇科的用药领域,最终实现协同效应发展,提升公司整体效益。本文重点分析了产业并购基金在并购交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发挥了为上市公司引入战略合伙人、缓解上市公司融资压力以及稳定上市公司控制权等优势,另一方面也从产业并购基金、中小股东以及上市公司三个角度来分析这一模式在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法及EVA模型综合评价了此次并购实施效果,博雅生物本次并购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应,提振了短期业绩,对其长期业绩也有着很大改善作用。最后,依照上述分析,针对产业并购基金在并购交易过程中所暴露的潜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及建议,主要从产业并购基金要加强并购后的整合与协同管理、政府要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及上市公司要利用自身优势振兴主业等三方面提出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可行性。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产业并购基金仍旧处于存续期内,且部分上市公司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后只是为了利用这一噱头进行价值炒作,在后续运作过程中并无任何并购与投资事项,逐渐沦为“僵尸基金”,真正实现设立、融资、投资决策、投后管理以及退出这一完整闭环的案例较少。本文通过对博雅生物联合PE机构设立医药产业并购基金成功实现对新百药业的收购,为上市公司或其关联方运用产业并购基金这种方式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同时为上市公司实现新的盈利增长点与战略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希望通过这一案例的研究分析,可以为其他通过产业并购基金实行并购的公司和其他资本各方提供有效可行的案例参考,并有效规避当中存在的风险,以便上市公司在将来更好的利用和推广这一方式。
叶琦林[5](2020)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也是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的重要依托,提增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力,是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因此,科学测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力发展水平,探究提升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产业竞争力理论、产业集聚理论的分析框架,采用专利地图法、区位商、熵值法等研究方法,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研究:第一,从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经营发展、空间布局、研发创新能力、专利核心技术、产业政策五个视角分析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发展现状;第二,从理论上阐释了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了提增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根据论文提出的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2011-2016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数据,运用区位商方法对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企业数、主营业务收入以及利润,评价其竞争力水平,采用熵值法从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创新产出、创新活力、创新主体以及创新环境六个维度,对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测评;最后,基于上述实证分析,提出了提增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论文研究获得以下结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在全国范围内专业化程度位于前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整体上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创新活力和创新环境是推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竞争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上海要进一步优化产业政策,激发产业创新活力,优化产业创新环境,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策源能力。
蔡洱娜[6](2019)在《朗昕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医药行业是国家管制最多的行业,但是我国医药业也是一个高增长行业,黄石市市政府也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也是当地政府重点扶持产业。朗昕生化药业有限公司也荣幸成为黄石市生物医药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如何在当前医药环境下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是日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引入公司总体战略和业务战略理论,并以战略理论为基础,介绍了战略研究工具和方法,提出战略理论在我国医药行业及具体生化药业公司未来发展中的运用前景。因此,本文围绕朗昕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市场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同时还就公司经营发展现状和文化进行分析,并对关键因素进行IEF、EFE评价分析,指出外部因素中,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公司发展中的政策扶持,医药市场需求的提升和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较好,未来公司应抓住机会进一步扩大规模和经济效益。但,医药行业白热化竞争和新医改给公司带来的威胁较大,公司应对不是很理想,未来发展中应尽早做好准备。内部因素中:产品研发、市场营销是公司最重要的两项优势,由于公司历史包袱较重,导致财务负担沉重,资源侧重于生产加工,是公司日前面临最突出的内部问题,公司应充分利用产品研发优势和市场营销的优势,弥补公司财务历史包袱,在选择制定战略时重点关注这些问题。由此,针对朗昕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内外环境的分析及评价问题的提出,对公司战略制定信息输入分析,得出公司应选择一体化增长战略,明确公司业务战略的最佳选择是成本领先战略。朗昕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应选择战略联盟模式的纵向一体化增长战略作为公司的总体战略,同时选择成本领先的业务战略,以及核心能力、财务融资战略和财务战略的资源保障型职能战略,通过一体化管控,降低公司成本,提高业务利润。最后,制定公司战略计划,并明确战略实施步骤,继而提出基于战略实施的组织结构调整、信息管理系统、公司文化深化、市场营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多维资金融资等保障措施,以及公司战略实施过程中,明确公司战略评价内容,选择科学的公司战略控制方法,对公司战略进行有效监督及反馈整改,确保公司战略顺利实施。
王国强[7](2019)在《南京新百药业有限公司复方骨肽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新百药业做强做大、进位赶超,力争在2019年达到销售额3亿的战略目标出谋划策;同时也抛砖引玉,为后人对复方骨肽产品市场营销的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是对全国在销售区域中心城市的二级、三级医院骨科或相关科室、民营医院骨科或相关科室的主治医师、主任医师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对行业专家的深度访谈,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新百药业复方骨肽产品相比较其他产品,其优势在于产品规格较多、种类齐全、市场占有率高,客户满意度高、技术研发能力强,拥有专利项目多;但复方骨肽产品仍然存在产品的自身品牌影响力不足、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毛利率不足、复方骨肽产品创新力度有待提升等不足。其次,新百药业复方骨肽产品市场营销主要存在以下四个关键问题:第一,产品创新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够;第二,缺乏以竞争驱动为导向的定价策略;第三,产品渠道缺乏分级管理机制;第四,市场促销策略缺乏整合,促销效果不理想。为了进一步提升新百药业复方骨肽产品的市场营销能力,提出了四大举措一大保障机制,具体为:基于医学渠道的产品策略,加强产品创新、构建基于竞争驱动的定价策略、打造分级分类的渠道管理体系,提升客户价值、基于客户现有资源下的市场促销策略组合。同时,新百药业需构建相应的保障机制保障市场营销策略的顺利推进,具体为打造立足于顾问需求体系的顾问式营销服务理念、优化销售人员激励政策和加强销售人员培训、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动数字化营销。通过本文研究,有助于提升新百药业复方骨肽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进一步推动复方骨肽产品的销售和提升客户满意度。同时,本文研究也为同行业相关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提供借鉴。
耿智慧[8](2019)在《吉林东一医药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我国医药行业市场规模一直保持着快速稳定的增长。而随着近年来多家医药企业生产的产品包括疫苗等生物药品以及医疗器械等相继出现安全问题,人们对于医药行业的生产质量越来越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也在近几年出台了多项与医药行业相关的政策法律。吉林省东一医药集团起步于1999年,现已形成了集研发、生产、流通、医疗服务等为一体的完整大健康产业链,拥有东北最大的医药健康产业园区。面对现如今我国医药行业整体的创新发展趋势,尤其是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吉林东一医药集团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合理的去运用企业战略管理思维来帮助吉林东一医药集团分析和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数量研究法、访谈研究法等形式收集资料并对吉林东一医药集团目前的概况进行了解与分析。首先论文在对现代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叙述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总结,进而对吉林东一医药集团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其次论文运用了PEST模型对吉林东一医药集团当前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等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再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吉林东一医药集团目前的产业环境进行分析,然后从企业资源与能力等方面对吉林东一医药集团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再运用SWOT分析工具对吉林东一医药集团发展中的优势、劣势、威胁、机会进行总结,并得到了SWOT战略组合表。最后论文规划了吉林东一医药集团的发展战略目标,并作出了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并给出了企业战略的实施方案与保障措施。本文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作为基础,通过吉林东一医药集团发展战略的研究,实现吉林东一医药集团在地区市场以及国内市场的合理规划,从而实现吉林东一医药集团的产业转型,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抓住我国医药行业快速稳定发展的历史机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杨泽岸[9](2019)在《骨肽原液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以多组分生化药骨肽为研究对象,在对骨肽原液进行药效学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宜方法作为骨肽生物学活性评价方法,进而对建立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并确定限值剂量及质量判定标准,从而使得现有骨肽类药物的质量标准更加完善。方法:第一部分骨肽原液的药效学研究一、体内药效学研究(一)改善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作用使用双侧摘除卵巢大鼠作为骨质疏松症模型,同来源不摘除卵巢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将造模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12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雌二醇)及供试品组(110个厂家骨肽原液),每组8只大鼠。给药周期为12周,采集股骨进行骨密度、骨钙、骨磷及骨病理学检测;采集血清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活性检测。(二)抑制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抗炎作用将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阳性对照组、供试品组(四个厂家骨肽原液各1批),每组10只小鼠。给药10min后于小鼠左耳涂巴豆油致耳廓肿胀模型,右耳为自体对照,4h后脱颈椎法处死小鼠,剪下双耳,用打孔器于左右耳同一位置打下圆片,称重并计算每组小鼠左右耳差值,计算抗炎抑制率。二、体外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的研究(一)促进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的增殖作用选取UMR106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将骨肽原液稀释至0.062.0 mg/m L浓度,给药48h、72h后使用CCK-8法对UMR106细胞增殖作用进行测定,计算细胞增殖率。(二)诱导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F-BMSCs)的成骨分化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选取F-BMSCs作为研究对象,设置阴性对照组、诱导组、供试品组,进行成骨诱导分化。在诱导F-BMSCs 7d时对早期成骨指标ALP进行检测,在14d时对晚期成骨指标茜素红矿化结节染色,进行成骨分化鉴定。在诱导F-BMSCs 6d、8d时,通过RT-PCR检测成骨分化相关基因COl2a1、Sox9、ISBP、OPN、OCN、Runx2、ALP的m RNA表达水平;在诱导F-BMSCs 6d、8d、10d时,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成骨相关蛋白Runx2、OCN的表达水平,分析成骨分化的潜在作用机制。(三)对脂多糖(LPS)引起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的抗炎作用选取RAW264.7作为研究对象,使用LPS造成细胞炎症模型,设置阴性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供试品组。给药作用24h后,取细胞上清使用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6的分泌量。三、骨肽原液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筛选综合上述药效学评价指标及实验结果,按照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检测指标明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要求筛选出适宜的方法作为骨肽原液生物活性评价方法。第二部分骨肽原液促UMR106细胞增殖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建立及验证一、促UMR106细胞增殖实验条件优化及确定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UMR106细胞增殖实验条件进行优化。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实验最大影响因素,进一步优化实验条件,确定实验方案。二、方法学验证1.重复性:取同批供试品(厂家B骨肽原液,批次:1806004),按确定实验方案进行3次独立试验,统计结果并进行评价。2.中间精密度:三名实验人员取同批供试品(厂家B骨肽原液,批次:1806004),按确定实验方案分别进行独立试验,统计结果并进行评价。3.耐用性:取同批供试品(厂家B骨肽原液,批次:1806004),分别考查实验中一些测定条件的微小变化,包括:不同细胞铺板密度:4500、5000、5500cells/well;96孔细胞培养板上药物作用于不同位置;药物作用时间:68、72、76h,统计结果并进行评价。三、促UMR106细胞增殖限值剂量及判断标准确定按照最终实验方案对13个厂家骨肽原液进行测定,依据实验结果,确定骨肽原液促UMR106细胞增殖的限值及判断标准,建立骨肽原液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数据统计: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s),采用t-test进行统计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GRAPHPAD软件进行作图。结果:第一部分骨肽原液的药效学研究一、体内药效学研究(一)改善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作用1.股骨骨密度、骨钙、骨磷的检测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供试品组中J、I、E、D、B、C六个厂家骨密度值均增加,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F、A、G、H四个厂家在一定程度上骨密度值增加,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供试品组中I、J、C三个厂家骨钙含量增加,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G、B、E、A、D、H、F七个厂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骨钙含量,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供试品组中仅厂家C供试品组中骨磷含量增加,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H、D、I、F、J、E、G、B、A九个厂家骨磷含量有增加趋势。2.骨病理检测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供试品组中厂家D骨小梁面积、数量、面积百分比增加,骨小梁分离度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A、E、C、G、J、H、I、B、F九个厂家不同程度上增加骨小梁面积、数量、面积百分比,降低分离度,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各供试品组骨小梁状态均不同程度的优于模型组,其中以厂家D效果最为显着。3.血清中ALP、TRACP活性的检测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供试品组中D、A、B、C、I、F六个厂家ALP活性增加,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H、E、G、J四个厂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ALP活性,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供试品组中H、B、D、G、J、C、A七个厂家TRACP活性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E、F、I三个厂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TRACP活性,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二)抑制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抗炎作用与空白组相比,供试品组中A、B、C、L四个厂家骨肽原液均无抗炎作用。二、体外药效学研究(一)促进UMR106细胞的增殖作用厂家B、C、L对UMR106细胞有促进增殖作用,在4872h、0.061.0mg/m L范围内对UMR106细胞增殖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选定药物作用细胞72h为检测时间。(二)F-BMSCs的成骨分化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1.诱导后的F-BMSCs进行成骨分化鉴定1.1 ALP活性测定结果:F-BMSCs诱导7 d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诱导组ALP活性显着增加(p<0.05),表明诱导成功;与诱导组相比,供试品组中厂家C ALP活性显着增加(p<0.05);厂家B、L ALP活性高于诱导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1.2茜素红矿化结节染色结果:F-BMSCs诱导14 d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诱导组茜素红染色呈阳性,表明诱导成功;与诱导组相比,肉眼观察供试品组中厂家B、C、L红色明显增强;显微镜下供试品组厂家B、C、L茜素红染色阳性结节状覆盖面积明显多于诱导组。2.诱导后的F-BMSCs成骨分化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2.1 RT-PCR检测结果F-BMSCs诱导6d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诱导组、供试品组(厂家B)中成骨分化标志物基因COL2a1、Sox9、ISBP、OPN、OCN、Runx2、ALP的m 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诱导8d时,供试品组中成骨分化标志物基因的m RNA表达量增加,且明显高于诱导组。2.2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F-BMSCs诱导68d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诱导组与供试品组(厂家B)的Runx2、Osteocalcin(OCN)蛋白表达均增加但两组无明显差别;诱导10 d时,供试品组Runx2、OCN蛋白表达明显高于诱导组。(三)对LPS引起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的抗炎作用与模型组相比,与供试品组中A、B、C、L四个厂家骨肽原液均无抗炎作用。二、骨肽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筛选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骨肽原液无抗炎作用。将骨肽原液成骨体内外药效学实验方法优缺点进行对比,体内药效学实验所需实验动物多,实验过程繁琐,不符合“3R”原则。体外药效学实验中,诱导F-BMSCs成骨分化实验成本高,影响因素多;促进UMR106细胞增殖作用实验所需细胞株容易获得,平行性好,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且骨肽原液体内外药效学实验具有较好一致性,故选取体外促UMR106细胞增殖实验建立骨肽原液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第二部分骨肽原液促UMR106细胞增殖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建立及验证一、促UMR106细胞增殖实验条件优化依据实验结果,确定骨肽生物活性测定方法UMR106细胞增殖实验方案为:骨肽原液浓度为1.0 mg/m L,培养基血清含量为2.5%FBS,铺板细胞数量为5000cells/well。二、方法学验证1.重复性进行4次独立实验,增殖率均值为247%,RSD=13%。2.中间精密度三名实验人员进行独立实验,增殖率均值为261%,RSD=16%。3.耐用性1)不同细胞铺板密度:增殖率均值为224%,RSD=2.3%;2)96孔细胞培养板上药物作用于不同位置:增殖率均值为214%,RSD=5.3%;3)药物作用不同时间:增殖率均值为208%,RSD=7.5%。二、促UMR106细胞增殖限值剂量及判断标准的确定确定骨肽原液药物浓度1.0mg/m L作为实验限值剂量,细胞增殖率≥150%作为符合规定的判定标准,十三家骨肽原液生产厂家共39批样品,厂家合格率>75%。结论:本实验确立促进UMR106细胞增殖作用实验作为骨肽原液生物活性测定方法,骨肽原液药物浓度1.0mg/m L作为限值剂量,增殖率≥150%作为供试品符合规定的判定标准。其最佳实验条件为培养基血清含量为2.5%FBS,铺板细胞数量为5000 cells/well。
王蕴[10](2017)在《常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医药产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活力、发展最迅猛的产业之一,《中国制造2025》提出将生物医药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常州的生物医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被常州市确定为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链之一,常州也成为江苏省内重要的医药科研生产基地,并逐步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纵观全球,无论是美国、欧洲、日本等生物医药产业领先的国家和地区,还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其令人瞩目的发展不仅得益于科技的突飞猛进,还要归功于各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大力推进的市场机制。传统的产业政策理论已不能完全阐述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规律。在国家加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机遇下,本课题通过研究常州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常州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基本情况和产业特点,并从公共政策的视角,提出了政府在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的措施和途径。
二、吉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化药项目招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化药项目招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免疫调节的小牛胸腺肽抗结直肠癌活性及促造血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索引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胸腺肽的研究进展 |
1.1.1 胸腺肽概述 |
1.1.2 胸腺肽作用研究 |
1.2 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
1.2.1 免疫系统的组成 |
1.2.2 免疫系统的功能 |
1.2.3 免疫系统影响因素 |
1.2.4 免疫系统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
1.2.5 造血与免疫系统 |
1.3 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1.3.1 肿瘤免疫治疗 |
1.3.2 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
1.4 化疗引起的造血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
1.5 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2章 小牛胸腺肽成分分析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3.1 CTP分子量测定 |
2.3.2 CTP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2.3.3 CTP中核苷酸含量的测定 |
2.4 实验结果 |
2.4.1 分子量测定结果 |
2.4.2 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 |
2.4.3 核苷酸含量测定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免疫调节的小牛胸腺肽抗结直肠癌活性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材料 |
3.2.3 试剂盒和抗体信息 |
3.2.4 实验细胞及动物 |
3.3 实验方法 |
3.3.1 免疫低下小鼠模型的构建及分组给药 |
3.3.2 小鼠样品采集及脏器指数检测 |
3.3.3 NK细胞杀伤活性及淋巴细胞转化活性 |
3.3.4 小鼠肝脏、脾脏、肾脏病理学检测 |
3.3.5 小鼠生化指标测定 |
3.3.6 APC小鼠分组给药 |
3.3.7 小鼠样品采集及脏器指数、肠道指数检测 |
3.3.8 小鼠外周血有核细胞制备、染色及流式测定 |
3.3.9 小鼠肠道菌群检测及分析 |
3.3.10 小鼠结直肠及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 |
3.3.11 小鼠脾脏和肿瘤组织中相关蛋白免疫组化检测 |
3.3.12 小鼠生化指标测定 |
3.3.13 Western blot分析 |
3.3.14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CTP对免疫低下小鼠体重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
3.4.2 CTP对免疫低下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
3.4.3 CTP对免疫低下小鼠淋巴细胞转化活性的影响 |
3.4.4 CTP对免疫低下小鼠脏器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4.5 CTP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
3.4.6 CTP对 APC小鼠体重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
3.4.7 CTP对 APC小鼠结直肠肿瘤和肠道指数的影响 |
3.4.8 CTP对 APC小鼠肿瘤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4.9 CTP对 APC小鼠脏器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4.10 CTP对 APC小鼠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的影响 |
3.4.11 CTP对 APC小鼠脾脏和结直肠肿瘤中免疫相关蛋白的影响 |
3.4.12 CTP对 APC小鼠血清和结肠中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
3.4.13 CTP对 APC小鼠肠道菌群物种组成的影响 |
3.4.14 小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
3.4.15 小鼠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分析 |
3.4.16 小鼠肠道菌群差异性分析 |
3.4.17 CTP对 APC小鼠肿瘤组织和脾脏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小牛胸腺肽促造血功能活性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材料 |
4.2.3 试剂盒及抗体信息 |
4.2.4 实验细胞及动物 |
4.3 实验方法 |
4.3.1 K562 细胞和CHRF细胞的铺板及CTP给药 |
4.3.2 细胞活性检测 |
4.3.3 细胞凋亡检测 |
4.3.4 K562 细胞联苯胺染色 |
4.3.5 Western blot分析 |
4.3.6 造血功能障碍小鼠模型的构建及CTP给药 |
4.3.7 样品采集及脏器指数检测 |
4.3.8 外周血细胞计数 |
4.3.9 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制备,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测定 |
4.3.10 小鼠骨髓及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测 |
4.3.11 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细胞因子 |
4.3.12 小鼠生化指标测定 |
4.3.13 Western blot分析 |
4.3.14 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制备及给药 |
4.3.15 Western blot分析 |
4.3.16 统计学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CTP对 K562 细胞和CHRF细胞活性的影响 |
4.4.2 CTP对 K562 细胞和CHRF细胞凋亡的影响 |
4.4.3 CTP对K562 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 |
4.4.4 CTP对 K562 细胞和CHRF细胞增殖分化相关蛋白的影响 |
4.4.5 CTP对造血功能障碍小鼠体重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
4.4.6 CTP对造血功能障碍小鼠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
4.4.7 CTP对造血功能障碍小鼠骨髓细胞的影响 |
4.4.8 CTP对造血功能障碍小鼠骨髓和脏器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4.4.9 CTP对造血功能障碍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
4.4.10 CTP对造血功能障碍小鼠脾脏中相关通路蛋白的影响 |
4.4.11 CTP对小鼠原代骨髓细胞中相关通路蛋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A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一体化下的医药行业竞争日益加剧 |
1.1.2 医药制造业收入增速承压明显 |
1.1.3 医药产业结构面临优化升级 |
1.1.4 公司自身战略选择 |
1.2 研究意义 |
1.3 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理论基础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和法律环境分析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2.1.3 社会和文化环境分析 |
2.1.4 技术环境分析 |
2.2 医药市场行业分析 |
2.2.1 市场规模和结构 |
2.2.2 主流商业模式 |
2.2.3 产业生命周期 |
2.3 行业环境分析 |
2.3.1 行业基本情况 |
2.3.2 购买者议价能力 |
2.3.3 供应商议价能力 |
2.3.4 潜在进入者 |
2.3.5 替代品 |
2.3.6 行业内竞争者 |
2.3.7 五力模型分析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情况介绍 |
3.1.1 公司概况 |
3.1.2 发展历程 |
3.2 资源分析 |
3.2.1 品牌和产品 |
3.2.2 组织架构与人力资源 |
3.2.3 财务资源 |
3.3 能力分析 |
3.3.1 研发能力 |
3.3.2 生产能力 |
3.3.3 营销能力 |
3.4 核心竞争力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竞争战略制定 |
4.1 公司SWOT分析 |
4.1.1 优势(S) |
4.1.2 劣势(W) |
4.1.3 机遇(O) |
4.1.4 威胁(T) |
4.2 SWOT分析 |
4.3 战略愿景和使命 |
4.3.1 公司愿景 |
4.3.2 公司使命 |
4.4 市场定位 |
4.5 公司经营模式 |
4.6 战略选择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竞争战略的实施 |
5.1 战略实施阶段划分及目标分解 |
5.2 战略实施策略 |
5.2.1 营销策略设计 |
5.2.2 品牌建设策略设计 |
5.2.3 研发策略设计 |
5.3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3.1 组织调整打造学习型组织 |
5.3.2 人才引进提供智力支持 |
5.3.3 企业文化构建及推广 |
5.3.4 战略实施的激励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解读 |
第一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基本内涵 |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含义 |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适用范围 |
三、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二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溯源与发展 |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建立的背景 |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正式确立 |
三、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建立的缘由及标准 |
四、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运行机制及缺陷 |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在运行机制 |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在缺陷 |
第四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功能定位及作用 |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功能定位 |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作用解析 |
第五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药品可及性 |
一、对药品价格的影响 |
二、对医药产业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一节 提升我国医药行业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
一、我国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
二、我国医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
三、我国医药政策的演变 |
四、我国医药产业的总体评价 |
五、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 |
第二节 保障公民健康权与生命权的重要途径 |
一、药品取得是公共健康的重要保障 |
二、利于解决药品短缺这一现实问题 |
第三节 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规则制定的需要 |
一、提升我国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 |
二、我国对药品专利国际规则变革的需求 |
第四节 制度移植可行性的多维分析 |
一、遵循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的宪法原则 |
二、契合利益平衡的立法旨趣 |
三、合乎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目标 |
四、符合最优资源配置的要求 |
五、因应公共政策价值目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
第一节 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
一、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现状 |
二、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效果 |
三、评价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二节 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
一、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现状 |
二、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效果 |
三、加拿大与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异同 |
四、评价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节 韩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
一、韩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现状 |
二、韩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情况 |
三、评价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四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
一、自由贸易协定下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 |
二、国际药品专利规则的未来走向 |
三、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前景展望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配套法律制度 |
第一节 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例外 |
一、药品试验例外的创立 |
二、药品试验例外的正当性及制度功用 |
三、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例外相互制衡 |
四、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例外的冲突与解决 |
第二节 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专利期限延长 |
一、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
二、药品专利期限延长的制度评价 |
三、药品专利链接与专利期限延长的关系 |
四、我国的制度因应 |
第三节 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数据保护 |
一、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创立与发展 |
二、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制度评价 |
三、药品试验数据保护与药品专利链接的关系 |
四、我国的制度因应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的法律规制 |
第一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法律规制的理论溯源 |
一、创新激励与自由竞争之间的差异性 |
二、创新激励与自由竞争之间的协调性 |
三、专利法与反垄断法适用的竞合及取舍 |
第二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的表现形式 |
一、药品专利常青 |
二、反向支付协议 |
第三节 药品专利常青行为的法律规制 |
一、典型国家的规制路径之考察 |
二、我国的规制路径之选择 |
第四节 反向支付协议的反垄断法规制 |
一、典型国家的反垄断执法实践之考察 |
二、我国对典型国家执法经验的现实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构建的体系化思考 |
第一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的规定及实践之评价 |
一、我国现行药品专利链接规定之梳理 |
二、我国现有实践之考察 |
三、我国现行规定及实践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本质定位与立法选择 |
一、药品专利链接模式梳理与评介 |
二、推行以利益平衡为核心的强保护模式 |
三、制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规范设计 |
一、补充制度设计的法律依据 |
二、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能衔接 |
三、药品专利链接的具体操作流程 |
四、药品专利信息的公示 |
五、暂缓审批期的设定 |
六、专利挑战制度的设计 |
七、首仿药市场独占期制度的设计 |
第四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其他制度的衔接 |
一、与药品试验例外制度的衔接 |
二、与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制度的衔接 |
三、与专利药品强制许可制度的衔接 |
四、与诉前禁令制度的衔接 |
五、与药品专利诉讼制度的衔接 |
六、与专利行政处理制度的衔接 |
第五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机制之完善 |
一、简化药品上市审批程序 |
二、适当提高医药发明可专利性标准 |
三、修改和完善专利无效程序 |
四、建立首仿药替代制度 |
五、完善药品价格管控机制 |
六、健全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4)博雅生物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动机及效果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并购基金设立模式研究 |
1.2.2 产业并购基金发展动机研究 |
1.2.3 产业并购基金实施效果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私募股权基金 |
2.1.2 并购基金 |
2.1.3 产业并购基金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协同效应理论 |
2.2.2 信息与信号理论 |
2.2.3 优序融资理论 |
第3章 博雅生物设立产业并购基金案例介绍 |
3.1 行业介绍 |
3.2 交易对象基本情况 |
3.2.1 博雅生物简介 |
3.2.2 新百药业简介 |
3.3 产业并购基金基本情况 |
3.3.1 产业并购基金设立情况 |
3.3.2 产业并购基金融资情况 |
3.3.3 产业并购基金管理方式 |
3.4 并购过程 |
3.4.1 产业并购基金收购新百药业 |
3.4.2 博雅生物从产业并购基金退伙 |
3.4.3 博雅生物收购新百药业 |
第4章 博雅生物设立产业并购基金案例分析 |
4.1 博雅生物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并购动机分析 |
4.1.1 实现公司战略规划需求 |
4.1.2 发挥产业并购基金优势 |
4.1.3 发挥并购后的协同效应 |
4.2 产业并购基金在并购交易中发挥的作用分析 |
4.2.1 为博雅生物引入战略合伙人 |
4.2.2 降低博雅生物融资压力 |
4.2.3 稳定博雅生物股东控制权 |
4.3 博雅生物通过产业并购基金实施并购效果分析 |
4.3.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短期效果分析 |
4.3.2 基于财务指标的长期效果分析 |
4.3.3 基于EVA法的长期效果分析 |
4.4 产业并购基金在并购交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4.1 产业并购基金角度分析 |
4.4.2 中小股东角度分析 |
4.4.3 上市公司角度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5.2.1 产业并购基金要加强整合与协同管理 |
5.2.2 政府要加大信息披露监管力度 |
5.2.3 上市公司要利用自身优势振兴主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的阐述 |
1.2.2 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的学理性分析 |
2.1 核心概念阐释 |
2.1.1 生物医药产业 |
2.1.2 产业竞争力 |
2.2 基于产业竞争力理论的分析 |
2.2.1 理论概述 |
2.2.2 理论应用 |
2.3 基于产业集聚理论的分析 |
2.3.1 理论概述 |
2.3.2 理论应用 |
第三章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
3.1 产业发展规模 |
3.1.1 企业及从业人员数 |
3.1.2 产业总产值及利税 |
3.1.3 国际对外贸易状况 |
3.2 产业空间布局 |
3.2.1 空间布局结构 |
3.2.2 空间布局特点 |
3.3 产业研发创新能力 |
3.3.1 R&D发展状况 |
3.3.2 新产品状况 |
3.3.3 研发机构状况 |
3.4 产业专利技术现状 |
3.4.1 专利申请总趋势 |
3.4.2 专利申请和发明人 |
3.4.3 专利技术分析 |
3.5 产业政策现状 |
3.5.1 人才政策 |
3.5.2 税收政策 |
3.5.3 金融政策 |
第四章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 |
4.1 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 |
4.1.1 产业竞争力是动态的变化过程 |
4.1.2 产业竞争力是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
4.2 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4.2.1 生产要素 |
4.2.2 相关及支持产业 |
4.2.3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
4.2.4 需求条件 |
4.2.5 政府 |
4.2.6 机遇 |
4.3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
4.3.1 指标构建原则 |
4.3.2 整体指标体系的建构 |
4.3.3 指标解释 |
第五章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 |
5.1 数学模型概述 |
5.1.1 区位商 |
5.1.2 熵与熵值法 |
5.2 基于区位商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 |
5.2.1 原始数据选定 |
5.2.2 基于生物医药企业数的区位商评价 |
5.2.3 基于生物医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区位商评价 |
5.2.4 基于生物医药企业利润的区位商评价 |
5.3 基于熵值法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 |
5.3.1 原始数据选定及说明 |
5.3.2 数据的无量纲化结果 |
5.3.3 指标的熵值及效用值 |
5.3.4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权重分析 |
5.3.5 各级指标的评价得分 |
5.3.6 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六章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
6.1 国外先进生物医药产业的经验借鉴 |
6.1.1 典型案例分析 |
6.1.2 经验借鉴 |
6.2 提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效应 |
6.2.1 壮大集聚区产业规模 |
6.2.2 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
6.2.3 加强生物医药优势产业集群建设 |
6.3 充分发挥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 |
6.3.1 加强产业园区战略规划 |
6.3.2 优化园区产业结构 |
6.3.3 完善园区产业基础配套设施 |
6.4 依托创新资源提高技术创新力 |
6.4.1 充分利用各类科研创新资源 |
6.4.2 加强产学研合作 |
6.4.3 培育一流的产业人才队伍 |
6.5 优化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环境 |
6.5.1 优化产业投资环境 |
6.5.2 优化产业支持政策环境 |
6.5.3 优化产业服务环境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朗昕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企业简介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工具 |
2.1 企业总体战略 |
2.1.1 增长型战略 |
2.1.2 维持型战略 |
2.1.3 紧缩型战略 |
2.2 企业业务战略 |
2.2.1 成本领先战略 |
2.2.2 差异化战略 |
2.2.3 集中化战略 |
2.3 战略研究工具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波特五力模型 |
2.3.3 SWOT分析法 |
第三章 朗昕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科技环境分析 |
3.2 行业与市场环境分析 |
3.2.1 行业发展现状 |
3.2.2 行业内部竞争结构分析 |
3.2.3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朗昕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资源分析 |
4.1.1 公司有形资源 |
4.1.2 公司无形资源 |
4.1.3 公司人力资源 |
4.2 公司能力分析 |
4.2.1 公司基本能力 |
4.2.2 公司价值链分析 |
4.2.3 公司核心能力 |
4.3 公司经营发展现状 |
4.3.1 公司组织结构 |
4.3.2 公司技术研发 |
4.3.3 公司生产质量 |
4.3.4 公司市场营销 |
4.3.5 公司财务状况 |
4.4 公司文化分析 |
4.4.1 公司文化层次 |
4.4.2 公司文化要素 |
4.4.3 公司文化要点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朗昕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制定与决策 |
5.1 朗昕生化药业公司战略目标体系 |
5.1.1 公司使命与愿景 |
5.1.2 公司目标 |
5.2 朗昕生化药业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5.2.1 公司战略制定信息输入:外部因素评价和内部因素评价 |
5.2.2 基于SWOT矩阵的公司战略匹配与选择 |
5.3 朗昕生化药业公司发展战略决策 |
5.3.1 QSMP矩阵的应用分析 |
5.3.2 朗昕生化药业公司的战略选择 |
第六章 朗昕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与控制 |
6.1 公司战略计划与实施 |
6.1.1 公司战略计划 |
6.1.2 公司战略实施 |
6.2 公司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6.2.1 基于战略实施的组织结构调整 |
6.2.2 基于战略实施的公司文化深化 |
6.2.3 基于战略实施的信息管理系统 |
6.2.4 基于战略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 |
6.2.5 基于战略实施的市场营销创新 |
6.2.6 基于战略实施的财务融资保障 |
6.3 公司发展战略控制 |
6.3.1 公司战略控制内容 |
6.3.2 公司战略控制方法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南京新百药业有限公司复方骨肽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相关基础理论 |
2.1 市场营销概念 |
2.2 市场营销组合理论 |
2.3 大数据精准营销理论 |
3 新百药业复方骨肽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竞争者分析 |
3.2.2 市场潜力分析 |
3.3 SWOT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会 |
3.3.4 威胁 |
4 新百药业复方骨肽产品市场营销现状 |
4.1 新百药业公司简介 |
4.2 新百药业复方骨肽产品市场营销现状 |
4.2.1 产品策略现状 |
4.2.2 价格策略现状 |
4.2.3 渠道策略现状 |
4.2.4 促销策略现状 |
4.3 新百药业复方骨肽产品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
4.3.1 产品创新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够 |
4.3.2 缺乏以竞争驱动为导向的定价策略 |
4.3.3 产品渠道缺乏分级管理机制 |
4.3.4 市场促销策略缺乏整合,促销效果不理想 |
5 新百药业复方骨肽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
5.1 基于医学驱动的产品策略,加强产品创新 |
5.2 构建基于竞争驱动的定价策略 |
5.3 打造分级分类的渠道管理体系,提升客户价值 |
5.3.1 “三级四片区”客户分级管理,实现价值客户分级沟通理念 |
5.3.2 抓存量提升、抓核心产出,抓潜力替换 |
5.3.3 做客户的专业营销管家,协助客户渠道下沉,扩大覆盖,潜力深挖 |
5.4 基于客户现有资源下的市场促销策略组合 |
5.4.1 学术活动助力,打造顾问营销,促进销量提升 |
5.4.2 学术品牌化,活动阶梯化,产品专业化 |
6 新百药业复方骨肽产品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6.1 打造立足于顾客需求体系的顾问式营销服务理念 |
6.2 优化销售人员激励政策和加强销售人员培训 |
6.3 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动数字化营销 |
6.3.1 推动CRM系统升级改造,满足数字化营销需求 |
6.3.2 推动数据整合,支撑大数据营销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吉林东一医药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2章 吉林东一医药集团现状和问题分析 |
2.1 吉林东一医药集团概况 |
2.2 吉林东一医药集团发展现状 |
2.3 吉林东一医药集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3章 吉林东一医药集团战略环境分析 |
3.1 吉林东一医药集团外部环境 |
3.2 吉林东一医药集团内部环境 |
3.3 吉林东一医药集团SWOT分析 |
第4章 吉林东一医药集团发展战略制定及实施 |
4.1 吉林东一医药集团战略规划的目标 |
4.2 吉林东一医药集团战略的选择 |
4.3 吉林东一医药集团战略的实施 |
4.4 吉林东一医药集团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骨肽原液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骨肽原液的相关药效学研究 |
前言 |
一、体内药效学研究 |
(一)对改善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
(二)对抗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抗炎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
二、体外药效学研究 |
(一)促进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细胞的增殖作用 |
(二)诱导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F-BMSCs)的成骨分化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
(三)对LPS引起的RAW264.7 细胞炎症模型的抗炎作用 |
三、骨肽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筛选 |
本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骨肽原液促UMR106 细胞增殖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建立及验证 |
前言 |
一、促UMR106 细胞增殖实验条件优化 |
二、方法学验证 |
三、促UMR106 细胞增殖限值剂量及判断标准的确定 |
四、骨肽原液体内外促成骨药效学实验结果一致性比较 |
本部分小结 |
创新点 |
已发表文章及获奖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常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分析法 |
(三)调查分析法 |
五、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述 |
一、生物医药产业的概念 |
二、生物医药产业的特征 |
(一)高技术 |
(二)高投入 |
(三)高风险 |
(四)高收益 |
(五)相对垄断 |
第二章 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一、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
(一)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概述 |
(二)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 |
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概述 |
(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常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常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
二、常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特点 |
(一)产业基础好 |
(二)区位优势明显 |
(三)产业链条完整度逐步提高 |
(四)企业创新成果显着 |
(五)园区政策优惠,培育骨干企业 |
三、常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产业集中度低 |
(二)产业竞争力偏弱 |
(三)没有龙头企业 |
(四)专利成果产出率低 |
(五)产业集聚度较低,企业规模偏小 |
(六)高层次人力资源不足 |
(七)公共服务平台欠缺 |
第四章 常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 |
一、大力发展两个园区,形成“南械北药”的发展格局 |
二、加大措施提升产业竞争力 |
(一)加快发展优势产品,树立“以械兴市”的发展思路 |
(二)药品监管部门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应做的工作 |
三、积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
(一)有代表性的生产企业 |
(二)整合现有的流通资源 |
四、提高专利成果产出率 |
(一)加快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开拓“仿创结合”的发展之路 |
(二)立足当前的优势品种,重点发展四大类产品 |
五、营造环境、鼓励创新,做大企业规模 |
(一)政府层面营造良好环境 |
(二)企业层面鼓励创新提升 |
六、牵线搭建科研平台,加强人才建设。 |
七、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创新能力 |
(一)公共技术平台 |
(二)公共服务平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吉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化药项目招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免疫调节的小牛胸腺肽抗结直肠癌活性及促造血功能的研究[D]. 李兰洲. 吉林大学, 2021(01)
- [2]A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刘敏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研究[D]. 苏冬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4]博雅生物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动机及效果案例研究[D]. 卫丹. 西南大学, 2020(01)
- [5]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叶琦林.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6]朗昕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蔡洱娜. 兰州大学, 2019(02)
- [7]南京新百药业有限公司复方骨肽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王国强.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8]吉林东一医药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耿智慧. 吉林大学, 2019(12)
- [9]骨肽原液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D]. 杨泽岸.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2019(09)
- [10]常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D]. 王蕴. 苏州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