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母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干预及治疗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曼玲[1](2021)在《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索其疗效机制;建立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模型,观察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其的影响,并探索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挖掘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新方法,为本病的临证用药提供参考及理论支撑。方法:1.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文献并进行文献筛选,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录入方药证治数据,建立数据集。利用“数据统计”、“统计报表”等模块,运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统计手段,分别对所有胃癌前病变,注明肠上皮化生,注明不典型增生,注明异型增生的方药进行分析,包括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频次统计、治法统计、组方分析、新方分析。2.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健脾活血法依据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并进行文献筛选,利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Revman5.3软件对干预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胃镜改善率、病理缓解率、Hp根除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3.搜索GEO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geo/)中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慢性胃炎差异基因的相关芯片,提取基因数据集,利用PERL软件,R语言中的程辑包,提取差异基因及其交集,并绘制热图、火山图、韦恩图,利用R语言,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string数据库(https://www.string-db.org/),构建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PPI),并筛选出核心基因。4.临床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2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予以健脾活血方(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对照组给予叶酸片,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主症/次症评分,症状总评分)、胃镜评分、病理评分,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安全性评估;免疫荧光法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中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P53、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分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5.体外实验。利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MNNG)刺激人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诱导其恶性转化,构建恶性转化的胃上皮细胞(T-GES-1)模型。以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叶酸片含药血清为干预药物,分六组:A组:GES-1细胞+正常大鼠含药血清;B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C组:GES-1细胞+MNNG+叶酸片含药血清;D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E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F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观察细胞形态,利用CCK-8检测经MNNG/含药血清干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细胞的活力;利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率;流式凋亡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Vimentin、N-cadherin、E-cadherin m RNA的表达;WB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53、Ki67、Muc2的表达,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筛选,共纳入232篇文献,包括252首方剂,233味药。药性总体偏平,药味以多归于脾、胃、肝经,健脾活血治法运用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治法为健脾活血法、化浊解毒法、滋养胃阴法、疏肝和胃法,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治疗PLGC频次最高的药物是甘草、白术、莪术、黄芪、白花蛇舌草等,治疗PLGC的组方常用的是“白术、甘草”,“黄芪、甘草”,“黄芪、白术”,“莪术、黄芪”,“甘草、白芍”、“丹参、甘草”等,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并形成常用组合网络图;提取治疗PLGC的核心组合16个,新方8个,提取治疗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的核心组合各8个,新方各4个,并形成新方网络图。2.最终纳入39篇RCT文献,共有3786名受试者,其中健脾活血法治疗组1994名,对照组1792名。文献质量评价显示:有21篇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18篇提及随机分组,但未阐述随机方法。2篇为双盲双模拟,1篇采用模拟药物单盲。有6篇在结局观测指标描述中的例数与原始例数不符,且未说明失访原因;meta分析显示:健脾活血法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21,1.30)];胃镜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39,95%CI(1.28,1.52)];病理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48,95%CI(1.38,1.60)];中医症状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3,1.38)];Hp根除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4,1.37)],39篇文献中,有14篇文献描述了研究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其中12篇描述未出现不良反应,2篇中有出现不良反应,包括便秘6例(对照组2/60,观察组4/60)、腹痛1例(对照组1/60)、口干3例(对照组1/60,观察组2/60)、腹泻1例(对照组1/90)、头痛1例(对照组1/90)、皮疹1例(对照组1/90)。3.选取GSE55696、GS87666E数据集,筛选出差异基因121个,其中上调基因42个,下调基因79个。差异基因主要分布于细胞颗粒腔、细胞内小泡、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等中;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是激素代谢过程,白细胞趋化过程,c GMP的信号途径等;主要作用涉及有钾离子通道运转、氧化还原、模式识别受体活动等。差异基因参与的通路包括白介素17(IL17)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 RH)分泌通路。4.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卡方检验分析,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卡方值=6.613,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主要症状胃脘疼痛、饱胀、痞满、嗳气、纳差评分均降低(P<0.01),其中饱胀、痞满、嗳气、纳差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次要症状疲乏、睡眠差、嘈杂、反酸评分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镜评分中胃镜下黏膜色泽评分、血管透见度评分、黏膜隆起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粘膜色泽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观察组治疗后病理评分中肠上皮化生评分、异型增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异型增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经安全性监测,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安全性良好。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TLR4、P53、Vimentin表达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E-cadherin表达增高(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1)。5.体外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的GES-1贴壁生长,细胞呈梭形,形态规则,经MNNG处理后细胞形态逐渐不规则,呈现多边形。CCK-8检测显示,MNNG对GES-1细胞有一定细胞毒性,呈浓度依赖性,时间对其影响甚微,至MNNG浓度为40μmol/L时GES-1活性呈断崖式下降,20μmol/L时抑制率为30%左右,选择20μmol/L,24h造模,含药血清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呈浓度依赖型,无明显时间依赖,选择15%,24h干预。经MNNG处理后GES-1细胞的迁移率升高、凋亡率下降、EMT上升(P<0.05),P53、Ki67、Muc2表达上升(P<0.05),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表达上升(P<0.05);给予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后,上诉情况缓解(P<0.05),且优于加入叶酸片含药血清组(P<0.05);在MNNG诱导的GES-1细胞中加入TLR4激活剂后,上述情况加重(P<0.05),同时加入TLR4激动剂及健脾活血含药血清,情况优于前者(P<0.05)。结论:1.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2.健脾活血方可改善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P53、TLR4的表达,且可缓解EMT,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3.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可抑制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恶性特征,优于叶酸片含药血清,其机制为通过调控TLR4/My D88/NF-κB,抑制EMT而发挥疗效。
李一桐[2](2021)在《健脾清化化瘀汤对HP相关PLGC大鼠胃黏膜miR-21及其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作为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国家,胃癌严重威胁人们群众的生命健康。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目前公认最主要的胃癌前病变。重度异型增生患者发展为胃癌的机率可达60-80%,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发展为癌变的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治疗胃癌前病变只能通过对症治疗,疗效欠佳,而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确切的疗效和宝贵的经验,其对异型增生的逆转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因此,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团队前期已经研究了健脾清化汤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胃炎的治疗作用,初步发现健脾清化汤可能通过对HSP70/NF-κB通路的调控,减轻幽门螺旋杆菌对胃黏膜细胞的炎性损伤。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实验运用MNNG配合HP感染、雷尼替丁、饥饱失常多因素综合造模法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模型,选用健脾清化化瘀汤(党参、丹参、莪术、白术、茯苓、甘草、黄连、大黄、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三七、土茯苓、陈皮、半夏曲)作为干预药物,观察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一般情况及胃黏膜病理情况的影响,并采用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miR-21、PTEN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情况,以探讨健脾清化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逆转异型增生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1.实验分组:将90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6组,包括正常组、模型组、iNOS抑制剂组、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健脾清化化瘀汤中剂量组、健脾清化化瘀汤高剂量组。进行造模前适应性饲养7d。2.造模方法:正常组给予SPF级大鼠标准饲料及饮用水,至实验结束;其余5组每只大鼠用HP菌液灌胃7次,平均2次/周,HP菌液浓度1x109CFU/mL,2ml/只。其后给予大鼠正常食水2周以便于HP定植,进行13C尿素呼气实验以确认HP感染。确认HP感染后,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大鼠予150ug/ml MNNG溶液灌胃,3ml/只,频率5次/周,同时予100ug/ml MNNG溶液自由饮用,配合饥饱失常法(2d足量饲料喂养,1d禁食),5组大鼠均予0.03%雷尼替丁饲料喂养,持续造模28周。3.干预方法(1)正常组、模型组给予普通饲料及饮用水,可以自由摄食摄水,运用生理盐水进行灌胃,1次/d,不给予其他任何干预。(2)健脾清化化瘀汤低、中、高剂量组按照《药理实验方法学》中规定,分别以8.35g/(kg·d)、16.70 g/(kg·d)、33.39 g/(kg·d)剂量进行中药灌胃治疗,1 次/d,灌胃前禁食4h,其余时间可自由摄食摄水,均为普通饲料及饮用水。干预持续10周。(3)iNOS抑制剂组以氨基胍溶液50mg/(kg·d)剂量进行灌胃干预,1次/d,灌胃前禁食4h,其余时间可自由摄食摄水,均为普通饲料及饮用水。干预持续10周。4.检测及方法:治疗10周后处死大鼠,迅速取材胃组织,运用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组织PTEN蛋白表达,并计算AOD值;运用RT-PCR法检测胃组织 miR-21、PTEN mRNA 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药物干预阶段,正常组大鼠形体肥胖,反应灵敏,精神良好,饮食、饮水量正常,毛色光亮,有光泽,爪甲、唇周颜色正常;模型组反应迟钝,精神萎靡,偶有易激惹,饮食、饮水量明显减少,毛色散暗,无光泽,爪甲唇周颜色淡白;健脾清化化瘀汤低、中、高剂量组及iNOS抑制剂组大鼠状态较正常组精神欠佳,饮食水量略少,但状态均优于模型组,中药治疗组及iNOS抑制剂组干预阶段大鼠一般情况未见明显差异。正常组、iNOS抑制剂组、健脾清化化瘀汤高剂量、中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模型组及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大鼠体质量略有下降。2.胃黏膜病理变化:造模组大鼠胃黏膜可见粘膜层变薄,腺体数量减少,腺体排列紊乱,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可达黏膜肌层,可见杯状细胞,细胞形态不一,细胞核出现异常。干预治疗10周后,健脾清化化瘀汤高、中剂量组、iNOS组肉眼及及镜下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改善,可见腺体排列相对规则,腺体数目尚可,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较少见。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胃黏膜好转不明显。3.PTEN蛋白表达量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PTEN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健脾清化化瘀汤中、高剂量组、iNOS抑制剂组PTEN蛋白表达上调(P<0.05;P<0.05;P<0.01),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PTEN蛋白表达无差异(P>0.05);4.miR-21表达量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iR-21表达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健脾清化化瘀汤中、高剂量组、iNOS抑制剂组miR-21表达下调(P<0.001;P<0.001;P<0.001),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miR-21表达无差异(P>0.05);5.PTEN mRNA表达量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胃黏膜中PTEN mRNA表达显着下调(P<0.001);与模型组相比,健脾清化化瘀汤中、高剂量组、iNOS抑制剂组大鼠胃黏膜PTEN mRNA表达上调(P<0.001;P<0.001;P<0.001),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PTEN mRNA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1、健脾清化化瘀汤可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一般情况,缓解胃黏膜病变,可能逆转异型增生,阻断胃癌前病变向胃癌进展。2、健脾清化化瘀汤可能通过下调胃黏膜miR-21表达,从而解除miR-21对抑癌基因PTEN表达的抑制,提高PTEN的表达,进一步调控PTEN下游信号通路,达到治疗CAG伴异型增生的作用。3、miR-21可能是胃癌前病变发病的关键因素,可能是治疗CAG异型增生的潜在重要靶点。
张忠绵[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传承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y Gastritis)包括胃黏膜的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属于胃的癌前状态,根据Correa提出的“肠型胃癌”的演变过程,CAG属于胃癌演变过程中关键步骤,防控CAG进一步进展成为早期胃癌成为目前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热点。目前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有限,尚无药物试验表明对胃癌前状态的抑制作用。田德禄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即开展了中医药治疗CAG的动物及临床试验研究,结合师承董建华院士治疗脾胃病的思想及50余年的临床经验,田德禄教授在治疗CAG方面具有独特的辨证理念及治疗思路,临床疗效显着。因此深入挖掘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学术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以数学算法为基础,提供了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新思路,对传承名老中医经验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经验进行探索,系统挖掘并整理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学术经验及组方规律及用药特点,从而传承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学术思想,为临床防治CAG提供可供参考的临床经验。方法:1.文献研究,思想梳理根据已经出版的论着、已发表的论文检索溯源田德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思想,初步了解其治疗脾胃病提出的立论及治法思路。2.临床研究本研究收集了 2017年9月至2021年3月于东直门医院国际部脾胃病科就诊的,由田德禄教授诊治的CAG病案。将病例中的四诊信息、症状、中药、其他疗法、理化检查资料等信息收集后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应用Excel表格对信息进行归类统计,运用SPSS26.0、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所收集的基线资料、症状、中药频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挖掘田德禄教授治疗CAG常用的中药及经验。结果:1.文献研究田德禄教授师承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在董建华教授治疗脾胃病“通降论”、“胃热论”、“气机论”的基础上,传承并发展董建华教授的学术思想,提出了治疗脾胃病的“清降论”、“调肝论”、“内疡论”,结合时代特点丰富了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2.临床研究在此次对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经验的数据挖掘中,共纳入患者86名,共计284诊次,处方284首。纳入患者全部属于临床确诊为CAG的有效病例。其中包含男性46名、女性40名。在统计CAG患者症状频次中发现,胃脘痞闷、嗳气酸馊、口苦、烧心、胃痛、大便干、失眠等邪实症状为多,以大便稀、夜尿多、乏力等本虚症状所占频次不高。在统计舌脉象时显示,舌质黯,苔薄、黄、腻,脉细、弦、滑等代表邪气盛表现的舌脉为多,以舌质淡胖、苔薄白等虚的舌象所占频次不多。在统计药物频次时发现,使用频率>10%的中药有39种,其中使用频率>50%的药物有紫苏梗、香附、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紫苏子、砂仁、枳实、丹参、清半夏、生薏苡仁、灵芝、三七、陈皮、百合。通过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常用配伍药对为紫苏梗—紫苏子—香附、丹参—砂仁、黄连—吴茱萸、百合—乌药、川贝母—海螵蛸、焦三仙—焦槟榔等,在治疗CAG时依旧以“清降论”为大法,结合辨证,适当合以平补脾胃气阴之药物。结论:1.CAG的基本病机乃脾虚为本,邪实(气滞、血瘀、食积、痰湿、邪毒)抟结为患。2.病位在胃,与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3.CAG病情演化进展,当从三方面来看,一则乃由腑(胃)及脏(脾)的进展;二是由气入血的变化,初病在气,久病入络伤血;三则由中焦(脾胃)之气血到下焦(肝肾)之精血的耗伤。4.治疗上田德禄教授注重临床症状结合胃镜病理象辨证立法,处方遣药。邪实初犯,CAG初期,治法以清降论指导,以清降和胃为主,处方以自拟方实痞通颗粒加减;邪实日久,病情迁延,本虚已现,CAG中期,治法以清降和胃配合甘平养胃法泻实补虚,治疗虚实夹杂之CAG,此时处方以百合乌药汤加减,配合泻实之药物;CAG后期,气血大虚,此时当急以甘温健胃为法论治,不可再合泻实之品,防气阴再伤。5.田德禄教授在用药时强调辨证论治,治疗时强调通降、清降胃腑之气,兼顾脏腑之传变,统筹气血。
徐雨璇[4](2021)在《健脾益气方对CAG大鼠胃组织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方对CAG模型大鼠血清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变化、胃组织病理学改变、Ki67蛋白及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健脾益气方治疗CAG的作用机制。方法:65只健康SD大鼠,设空白组10只为健康对照,余运用MNNG+雷尼替丁+饥饱失常法喂养24周以建立脾虚型CAG大鼠模型。将50只CAG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0.09%氯化钠溶液)、阳性药对照组[叶酸2.7mg/(kg·d)+替普瑞酮13.5mg/(kg·d)]、健脾益气方低剂量组[13.1g/(kg·d)]、中剂量组[26.2g/(kg·d)]、高剂量组[52.4g/(kg·d)],每组10只,1mL/100g灌胃给药8周(给药剂量按《药理学实验方法学》计算)。空白组亦予1mL/100g 0.09%氯化钠溶液灌胃。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及体质量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胃组织病理改变,酶联反应吸附实验(ELISA)测定各组血清GAS、SS、PGE2的含量变化,免疫组化(IHC)法、蛋白质印迹法(WB)测定各组大鼠胃组织中Ki67及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①一般情况:空白组大鼠毛色白而有光泽,精神状态好,活动积极,饮食饮水及体质量均正常;模型组大鼠毛色黄暗易脱落,精神不振,活动消极,食水有剩余,体质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1);各干预组大鼠毛色、精神状态、活动力、饮食状况及体质量均接近空白组,其中中药干预组更优。②病理组织学形态:空白组大鼠胃黏膜上皮正常,腺体排列紧密整齐,少有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胃黏膜上皮变薄,腺体排列疏松杂乱,可见杯状细胞;各干预组胃黏膜上皮增厚,腺体增加,排列趋向整齐,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肠化改善,以健脾益气方中剂量组为优,并近似空白组,较少腺体消失,排列规整,未见明显黏膜萎缩与肠化。③血清学指标: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GAS、SS、PGE2含量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对照组SS及PGE2含量升高有意义(P<0.05,P<0.01);健脾益气方低剂量组SS及PGE2含量有所提高(P<0.05);中剂量组SS及PGE2显着升高(P<0.01);高剂量组GAS含量有所升高(P<0.05),SS及PGE2含量升高更为显着(P<0.01),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④Ki67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Ki67蛋白表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对照组及健脾益气方各剂量组Ki67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低剂量组Ki67表达升高最明显(P<0.01),中药各剂量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⑤Notch信号通路蛋白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Notch1、Notch2、Jagged2、DLL1、Hes1 与 CyclinD1 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IHC与WB结果有所不同,阳性药对照组IHC结果仅示Notch1表达显着提升(P<0.01),WB结果示Notch1、Notch2及Hes1表达升高(P<0.05,P<0.01);低剂量 IHC 结果示 Notch1、Notch2、CyclinD1 表达提升(P<0.05,P<0.01),WB结果示所有检测指标表达均升高(P<0.05,P<0.01);中剂量组IHC结果示 Notch1、Notch2、Jagged2、DLL1、CyclinD1 表达升高(P<0.05,P<0.01),WB 结果示 Notch1、Notch2、DLL1 及 Hes1 表达升高(P<0.05,P<0.01);高剂量组 IHC 结果示 Notch1、Notch2、Jagged2、Hes1 表达升高(P<0.05,P<0.01),WB 结果仅示 Notch1、Notch2及Hes1表达明显升高(P<0.01),中药各剂量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健脾益气方能够改善CAG大鼠一般状态、胃黏膜萎缩的病理状态,上调血清GAS、SS、PGE2含量,上调Ki67基因及调节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从而促进胃黏膜细胞增殖,改善胃黏膜腺体的萎缩状态。我们认为,健脾益气方对CAG大鼠胃黏膜萎缩的抑制作用与该方调控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异常相关,这一结果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健脾益气方对CAG疗效作用的部分机制,至于如何调控信号通路蛋白的微靶点,有待进一步研究深入。
从禹[5](2020)在《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伴有中重度上皮内瘤变(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EN)、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alsia,IM)的 CAG 为胃癌前病变。与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发展密切相关。CAG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H.pylori感染相关,此外与基因多态性、年龄、MI、饮酒、吸烟、高盐饮食等因素相关。现代医学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对其有良好疗效。本研究采用导师魏玮教授临床治疗CAG效方胃康宁配方颗粒,围绕炎症及凋亡两个机制开展动物实验,观察胃康宁颗粒干预CAG模型大鼠的疗效,探索其效应机制。实验一胃康宁颗粒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研究目的:观察胃康宁颗粒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联合雷尼替丁饲料诱导CAG模型大鼠的疗效。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C组),CAG造模组。BC组10只,CAG造模组9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每日5ml/kg生理盐水灌胃,正常饮食,自由饮水。CAG造模组给予每日灌胃120 μ g/mL的MNNG灌胃液,5ml/kg,0.03%雷尼替丁饲料自由食用,自由饮水。连续造模至第31周起,每2周随机抽取4只CAG造模组大鼠,进行胃黏膜病理形态组学检查,直至4只大鼠病理均示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表明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将CAG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MC组),胃康宁高剂量组(WH组),胃康宁中剂量组(WM组),胃康宁低剂量组(WL组),叶酸组(FC组)。WH组、WM组、WL组生药给药剂量分别为相当于生药的42.84g/kg/d(胃康宁高浓度灌胃液10ml/kg)、21.42g/kg/d(胃康宁中浓度灌胃液10ml/kg)、10.71g/kg/d(胃康宁低浓度灌胃液10ml/kg)。FC组予叶酸1.614mg/kg/d(叶酸片溶液10ml/kg)。BC组、M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至第8周末处死大鼠,采集全小弯侧及近大弯侧上至食管端下至十二指肠端的胃黏膜组织,常规HE染色及AB-PAS染色。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情况。采用SPSS 26分析数据。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造模期间,空白组大鼠体毛顺滑浓密,毛色洁白有光泽。活动度较高,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高。精神状态佳,灌胃、称重等操作时情绪稳定。大便黄褐色成形。模型组大鼠体毛枯槁稀疏,易脱落,毛色晦暗偏米黄。活动度低,喜蜷卧,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低。精神状态萎靡,灌胃、称重等操作时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以及抓咬撕挠实验操作者行为。部分大鼠肛周污染,大便稀溏。干预结束后,MC组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大便情况等较干预前未见明显改善。与MC组比较,WH组、WM组大鼠体毛较洁白顺滑,活动度较好,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有一定程度恢复,精神状态及情绪较为稳定,大便黄褐色成形;FC组大鼠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等与MC组差异不明显,大便黄褐色成形;WL组大鼠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大便情况等基本介于WL组、WM组及MC组之间。2.大鼠成模情况:第41周,造模组4只杀检大鼠胃黏膜组织全部出现固有腺体减少,判定为造模成功。3.大鼠死亡情况:BC组大鼠死亡1只。模型组大鼠自第31周起每周杀检4只,至第41周成模,共6次,共杀检大鼠24只。此外造模期间共死亡大鼠11只。大鼠意外死亡原因考虑为灌胃操作不当、打架撕咬、不耐受造模药物以及衰老死亡等。4.组织病理学:(1)HE染色评价: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的萎缩评分和总评分显着高于BC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与B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相比:WH组、WM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显着低于MC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与M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FC组和WL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M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F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显着低于WL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WM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WH组、WL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AB-PAS 染色: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显着高于 BC 组(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WH组、WM组和FC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显着低于于MC组(P<0.05);WL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与MC组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AB-PAS染色肠化评分与F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AB-PAS染色肠化评分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二基于IL-11/JAK2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的效应机制目的:验证胃康宁是否通过IL-11/JAK2/STAT3信号通路及下游凋亡途径治疗CAG模型大鼠。方法:实验动物及造模、分组、干预方法同实验一。麻醉大鼠后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2ml,离心,-80℃保存,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1水平。摘离全胃,迅速沿大弯侧剪开,生理盐水漂洗后,取胃窦部胃黏膜组织2块,约4mm*4mm,-80℃保存,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介素-11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水平,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Bax、Bcl-xL、Bcl-2 mRNA表达。结果:(1)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1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显着升高(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胃康宁高、中、低剂量组以及叶酸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WM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低于WL组(P<0.05),WH组、WM组间大鼠血清IL-11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2)Western Blot 法检测胃黏膜组织 JAK2、STAT3、p-STAT3、Cyclin D1蛋白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和Cyclin D1表达显着升高(P<0.05);p-STAT3表达与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JAK2、Cyclin D1表达显着降低(P<0.05),STAT3以及p-STAT3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C组大鼠胃黏膜Cyclin D1表达显着降低(P<0.05),JAK2、STAT3以及p-STAT3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JAK2表达显着低于低剂量组(P<0.05),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间以及WM组、WL组间大鼠胃黏膜上述指标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CR法检测胃黏膜组织Bax、Bcl-xL、Bcl-2 mRNA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Bax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FC组、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Bax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大鼠胃黏膜的Bcl-xL和Bcl-2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Bax mRNA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低于WL组(P<0.05),BaxmRNA表达显着高于WL组(P<0.05);WH组大鼠胃黏膜Bcl-xL mRNA表达显着低于WM组(P<0.05),两组Bax mRNA及Bcl-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组大鼠胃黏膜Bcl-2 mRNA 表达显着低于 WL 组(P<0.05),两组 Bcl-xL mRNA 及 Bax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NNG溶液灌胃联合雷尼替丁饲料自由食用方法可以成功复制CAG大鼠模型。(2)本研究以“虚、郁、滞、瘀”系统分析CAG的病机特点,并验证了以此认识为组方指导思想的胃康宁组方对CAG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证实其在改善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病理表现、一般情况以及提高大鼠体重、饮食水量等方面效果优于叶酸。证明胃康宁治疗CAG模型大鼠存在量效关系。(3)CAG模型大鼠存在血清IL-11及胃黏膜JAK2、STAT3、Cyclin D1蛋白、Bcl-2、Bcl-xL基因水平升高,胃黏膜Bax基因水平下降,表明CAG模型大鼠血清炎症水平升高,胃黏膜细胞凋亡水平异常,细胞周期进程紊乱。(4)胃康宁能够改善CAG模型大鼠的血清IL-11水平以及胃黏膜Cyclin D1蛋白、Bax、Bcl-2、Bcl-xL基因表达水平,表明抗炎、促凋亡、减缓细胞周期进程可能是胃康宁治疗CAG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赵兵[6](2020)在《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端粒缩短是反应细胞衰老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较同龄正常人缩短,提示CAG或与胃黏膜衰老有关,然相关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既往临床研究证实,导师根据“胃天年”理论运用固本通络汤治疗CAG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然固本通络汤疗效发挥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与端粒结合蛋白TRF1、TRF2、POT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从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角度探讨CAG的发病机制以及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方法:(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实验设计,收取30例CAG患者及30例CNAG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明确诊断。通过填写调查问卷以确定两组患者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检测患者胃窦部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以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探讨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及衰老与CAG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明确CAG发病的分子机制。(2)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实验设计,回顾性的收取经固本通络汤治疗3个月后胃窦部黏膜病理至少改善一个等级的患者30例,对其治疗前后的胃窦部病理标本进行再切片,通过检测胃窦部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以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探讨固本通络汤对端粒调控网络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基因p53的影响,从而明确固本通络汤疗效发挥的机制。研究结果:(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基线比较:性别、年龄组成无明显差异,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比较:与CNAG组相比,CAG患者中有Hp感染史者更多、病程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吸烟史、饮酒史、熬夜、暴饮暴食、喜食辛辣刺激、生冷及高盐饮食、胃癌家族史及现症感染Hp等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病理情况比较:CAG组患者中,伴萎缩22例(占73.3%)、伴肠化29例(占96.7%)、伴异型增生1例(占3.3%),两组患者胃黏膜病理积分有明显差异(t’=9.682,P<0.001)。两组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比较:两组患者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均不符合正态分布,CAG组相对端粒长度中位数为0.67,CNAG组相对端粒长度中位数为1.06,CAG组较CNAG组相对端粒长度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7.000,P=0.024)两组患者胃黏膜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胃黏膜TRF1mRNA在CN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8,P=0.434);TRF2mRNA在C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9,P=0.054);POT1mRNA在CN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5,P=0.226);TRF1、TRF2、POT1蛋白在CAG组均高表达,与CNAG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胃黏膜p53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p53mRNA在C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0,P=0.796)。胃黏膜端粒长度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CAG组及CNAG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年龄均无相关性(CAG 组:r=-0.303,P=0.131;CNAG 组:r=-0.195,P=0.302)胃黏膜端粒长度与 TRF1、TRF2、POT1、p53mRNA 及 TRF1、TRF2、POT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CAG组p53mRNA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存在轻度负相关(r=-0.396,P=0.031),回归方程Y=-0.321X+1.099(F=3.438,P=0.074),提示该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因而不能用p53mRNA表达水平预测CAG胃黏膜端粒长度,CNAG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TRF1、TRF2、POT1及p53mRNA水平均无相关性;CAG组TRF2、POT1蛋白表达量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呈负相关,其中TRF2蛋白表达量与端粒长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41X+1.249(F=1.741,P=0.198),提示该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不能用TRF2蛋白表达量预测CAG胃黏膜端粒长度,POT1蛋白表达量与端粒长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103X+1.272(R2=0.206,F=7.249,P=0.012),CNAG 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 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无相关性。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TRF1、TRF2、POT1、p53mRNA表达水平及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60例受试者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呈负相关(r=-0.410,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Y=-5.018X+11.54(R2=0.181,F=12.81,P<0.001);胃黏膜病理积分与 TRF1mRNA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54,P=0.682),与TRF2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339,P=0.008),与 POT1mRNA 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52,P=0.695),与p53mRNA表达水平亦无相关性(r=0.037,P=0.778);胃黏膜病理积分与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呈正相关,与TRF1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Y=1.974X+0.534(R2=0.437,F=45.04,P<0.001),与 TRF2 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Y=0.848X-1.457(R2=0.138,F=9.312,P=0.003),与POT1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 Y=1.743X+0.814(R2=0.294,F=24.15,P<0.001)。CAG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RF1与POT1蛋白表达阳性为CAG的独立危险因素,TRF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16.54倍(95%CI:1.84-149.03),POT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9.11倍(95%CI:1.64-50.54)。(2)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治疗前后病理资料比较:萎缩、肠化、慢性炎症治疗前后的构成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萎缩、肠化治疗前后积分及治疗前后总积分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炎症治疗前后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异型增生病例数仅为1例,因而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胃黏膜端粒长度的比较:治疗前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为0.30±0.16,治疗后为0.32±0.19,治疗前后差值为-0.02±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9,P=0.587),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治疗前后的胃黏膜端粒长度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前后TRF1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TRF2及POT1mRNA表达水平无差异,因此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TRF2及POT1mRNA表达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p53mRNA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后p53mRNA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通过对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较CNAG患者缩短,端粒的缩短与CAG的发生密切相关。(2)CAG患者胃黏膜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CNAG患者;CAG患者胃黏膜TRF2、POT1蛋白表达量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呈负相关,考虑CAG患者胃黏膜端粒缩短与TRF2、POT1蛋白的过表达有关。(3)CAG患者的p53mRNA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存在轻度负相关,CAG患者中端粒长度缩短伴随着p53mRNA表达增高,初步考虑为p53通路的激活以介导细胞衰老,防止端粒过短被识别为DNA损伤,引起染色体不稳定而发生癌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4)本研究60例受试者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呈负相关,与TRF2mRNA表达水平及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量均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胃黏膜端粒长度、TRF2mRNA表达水平、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可以预测胃黏膜的病变程度。(5)TRF1和POT1蛋白表达阳性是CAG的独立危险因素,TRF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16.54倍,POT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9.11倍。临床上对胃黏膜TRF1及POT1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可作为CAG诊断和预后的参考指标。通过对固本通络汤治疗后胃黏膜病理改善者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发现:(1)固本通络汤治疗前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说明固本通络汤对胃黏膜端粒长度有影响。(2)固本通络汤可以下调TRF1mRNA的表达水平。(3)固本通络汤治疗前后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说明固本通络汤对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有影响。(4)固本通络汤可以下调p53mRNA表达水平,初步考虑固本通络汤可能是通过延缓端粒缩短的速度,为DNA损伤修复机制提供机会,阻断p53介导细胞衰老通路的激活,从而达到延缓胃衰老、逆转CAG的作用,然其机制尚有待于进行细胞体外和动物体内实验做进一步的验证。
曹婉琛[7](2020)在《基于壁细胞超微结构探究慢痞消防治胃癌前病变大鼠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胃癌前病变(PLGC)大鼠模型,明确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有效经验方慢痞消对PLGC大鼠的治疗疗效,通过观察其病理形态和壁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情况,结合宏观病理、微观结构及网络药理学,从组织、细胞、基因水平探究慢痞消防治PLGC的作用机制,为名医名家学术经验传承及中药复方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撑。方法:将7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24只和模型组52只,正常组常规饲养,自由进食和饮水;模型组采用四因素联合造模法,即自由饮用MNNG溶液,自由进食雷尼替丁饲料,配合饥饱失常以及水杨酸钠溶液灌胃。造模第32周,正常组和模型组各随机抽取10只大鼠,根据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和胃组织病理染色切片,判断模型组大鼠PLGC复制成功。将模型组剩余42只大鼠继续按上述方法造模,并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胃复春组和慢痞消组,每组各14只。胃复春组以胃复春溶液灌胃,剂量为0.432g/(kg·d);慢痞消组以慢痞消溶液灌胃,剂量为1.45g/(kg·d);正常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高温高压灭菌水灌胃,连续治疗8周后取材。制作胃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各组大鼠组织病理形态,用于评价慢痞消对PLGC大鼠的治疗疗效;结合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慢痞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并制作胃组织电镜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壁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内容包括分泌小管、囊泡系统、线粒体等,综合探究慢痞消通过改善胃壁细胞超微结构,从而发挥防治PLGC的作用机制。结果:1、PLGC模型建立1.1正常组大鼠眼、鼻、耳、爪、皮毛等表征均正常,模型组大鼠眼神黯淡,耳、鼻、爪均色淡白,毛发稀疏;1.2模型组大鼠体重与正常组大鼠体重有显着性差异,低于正常组(P<0.01);1.3正常对照组大鼠胃组织结构形态完整、正常,模型组大鼠胃组织结构缺损,黏膜萎缩变薄,腺体数量减少,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病理改变;2、慢痞消干预疗效2.1模型对照组大鼠眼神黯淡无神,耳、鼻、爪均色淡白,爪脱屑,毛发干枯,慢痞消组大鼠眼、鼻、耳、爪、皮毛等表征接近正常对照组,优于胃复春组;2.2模型对照组、胃复春组和慢痞消组大鼠体重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有显着性差异;2.3正常对照组大鼠胃组织结构正常,模型对照组胃组织结构呈典型异型增生表现,肠上皮化生减轻,慢痞消组胃组织结构恢复接近正常对照组,且优于胃复春组;3、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检索获得慢痞消成分靶点基因17612个,PLGC靶点基因723个;慢痞消-PLGC”蛋白互作PPI网络有80个节点,754条边,其中核心的网络模块由25个节点,254条边构成;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发现慢痞消治疗PLGC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内活性氧水平、调控细胞内氧化应激状态及细胞的增殖、凋亡等GO功能及调控肿瘤相关信号通路、线粒体自噬等KEGG信号通路有关;4、PLGC造模阶段各组壁细胞超微结构正常组大鼠壁细胞呈静息状态,线粒体结构正常,模型组大鼠壁细胞呈分泌状态,线粒体结构异常、破坏严重;5、PLGC干预阶段各组壁细胞超微结构模型对照组大鼠壁细胞呈恢复状态,线粒体结构变性、坏死。慢痞消组壁细胞呈分泌状态,线粒体结构多恢复正常,且优于胃复春组;结论:1、慢痞消可明显改善PLGC大鼠的胃组织病理形态,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延缓或阻断黏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病理状态,发挥防治PLGC的作用。2、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表明,慢痞消可能通过增强壁细胞内线粒体自噬水平,清除壁细胞内受损线粒体从而达到治疗PLGC的作用。3、慢痞消可改善胃壁细胞超微结构,促进线粒体能量代谢、调节壁细胞的分泌状态,增强泌酸功能,起到延缓或阻断PLGC进展的作用。
李依聪[8](2020)在《基于胃内菌群及lncRNA-mRNA互作探究慢痞消防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胃癌的发生遵循“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PLGC)忧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慢性胃炎炎癌转化演变规律。动态研究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对防控慢性非可控性炎症向癌症恶性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证实胃内菌群在慢性胃炎炎癌转化中起重要作用,多种因素均可参与菌群的调控,其中lncRNA-mRNA互作的转录调控影响菌群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研究慢性胃炎炎癌转化过程中药物对胃内菌群的调控作用,对防治疾病进展具有重要价值,在胃内菌群的基础上分析lncRNA-mRNA互作,进一步从转录调控角度揭示防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及潜在靶点,对解析药效机制、防控疾病进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医药在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防控方面具有显着疗效,慢痞消是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以“调气养阴,活血解毒”立法,创立的防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有效方剂。本研究在验证慢痞消防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疗效的基础上,立足胃内菌群及lncRNA-mRNA互作探究慢痞消防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及重要生物学标志物。研究方法:(1)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以MNNG为主的四因素综合造模优化方案建立慢性胃炎炎癌转化动物模型,进行阶段性取材并计算观察模型在不同病理阶段的成模时间、成模率、死亡率、体重、胃黏膜形态、HE病理形态;基于建立的慢性胃炎炎癌转化动物模型,从第32周开始在模型组继续给予造模因素的同时分别用实验药物慢痞消、阳性药胃复春、SPF级饮用水灌胃,正常组同期给予SPF级饮用水灌胃进行对照,干预8周后取材,计算干预期间体重、死亡率,观察取材后胃黏膜形态、HE病理形态改变;(2)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慢痞消组、空白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三组胃黏膜样本进行微生物多样性检测,对检测数据进行稀释性曲线(Rarefaction curve)分析判断各组测序样本量设计是否合理、测序获得信息是否足量;利用有监督的PLS-DA判别法判定区组差异;利用丰度等级曲线(Rank abundance curve)评估检测物种各组丰富度和群落均匀度;利用Venn图比较各组间物种组成相似度和差异;通过Sobs,Chao,ACE和Shannon指数进行Alpha多样性分析,用不同的算法计算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丰富度、覆盖度;在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水平进行群落组成和差异分析;并进行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LDA判别及绘制多级物种层级树图,从科到属水平系统探究物种分类单元丰度的差异和生物相关性,分析宿主与菌群间的作用,并聚焦具有调控作用的特定菌属;(3)对慢痞消组、空白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三组胃黏膜样本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在mRNA、lncRNA、lncRNA-mRNA 互作三个层面,采用|log2FoldChange|≥1且P<0.05 作为筛选条件分别筛选空白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慢痞消组和空白模型组的差异表达mRNA、lncRNA、lncRNA-mRNA互作靶基因;通过绘制火山图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整体分布,通过差异基因聚类分析热图分析基因在不同样品的表达情况和区组相似性,分析差异mRNA、lncRNA、lncRNA-mRNA互作靶基因的共表达情况和符合干预反向调节机制的共同差异表达mRNA、lncRNA、lncRNA-mRNA互作靶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差异通路富集分析并绘制气泡图,进一步探究慢痞消起效的可能机制,预测相关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研究结果:(1)实验成功建立了慢性胃炎炎癌转化动物模型,CAG阶段成模时间第20周,成模率58.3%(7/12);PLGC阶段成模时间第32周,成模率70%(7/10);GC阶段成模时间第40周,成模率66.7%(8/12);从造模第1周起模型组体重始终显着低于正常组(p<0.001)。干预各组疗效分析:各组死亡率情况,空白模型组死亡率14.3%(2/14),慢痞消和阳性药胃复春组死亡率均为7.1%(1/14),正常对照组无死亡;各组病理诊断结果,空白模型组CAG 8.3%(1/12)、PLGC 16.7%(2/12)、GC 66.7%(8/12),慢痞消组CAG 23.1%(3/13)、PLGC 46.2%(6/13)、GC 30.8%(4/13),阳性药胃复春组CNAG 7.7%(1/13)、CAG 7.7%(1/13)、PLGC 38.5%(5/13)、GC 46.2%(6/13);干预期间各组体重无明显变化(p>0.05);(2)对干预后各组进行胃黏膜菌群分析,稀释性曲线(Rarefaction curve)能够全面反映样本中绝大多数微生物多样性信息;有监督的PLS-DA判别法可将三组样本明显区组聚类,结果显示组间菌群特征具有差异;丰度等级曲线(Rank abundance curve)的宽度和平缓程度评估结果显示慢痞消组和正常对照组的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均匀度明显高于空白模型组;Venn图分析结果比较发现相比于其他组,慢痞消组与正常对照组微生物组成更为相似;通过Sobs,Chao,ACE和Shannon指数进行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慢痞消可显着增加胃黏膜微生物Alpha多样性(p<0.05),物种组成分析发现慢痞消可以增加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的比例,降低主要致病菌变形菌门的丰度,并筛选出6种慢痞消组相比于空白模型组显着富集的菌属,分别为理研菌属(Rikenellaceae)、Muribaculaceae菌属(原S24-7菌属)、瘤胃菌属(Ruminococcaceae)、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e)、支原体菌属(Allobaculum)和另枝菌属(Alistipes);(3)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中,基于mRNA水平筛选出空白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583个(p<0.05);慢痞消组和空白模型组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118个(p<0.05);对两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发现36个共显着差异基因,其中35个基因的显着差异表达趋势符合药物干预趋势。研究聚焦于22个已被命名和注释的靶基因,其中15个在疾病中显着上调而慢痞消能够显着下调的基因,分别为Egf l6、Sft2d2、Lrrc8c、Spock3、Tff3、Disp2、Tmem72、Calb1、Cela3b、Cela2a、Ahsp、Cuzd1、Apln、Lgals5和Arsg,7个在疾病中显着下调而慢痞消能够显着上调的基因,分别为P2rx7、Rpp38、Cftr、Coro2a、Tma7、Vmac和Unc5cl。KEGG富集分析筛选出了 4条显着富集通路(p<0.05),分别为胰液分泌(ko04972)、蛋白质消化吸收(ko04974)、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ko04080)、ABC转运蛋白(ko02010)以及内分泌和其他因子调节的钙重吸收(ko04961)相关通路;基于lncRNA水平筛选出空白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显着差异表达lncRNA 347个(p<0.05),慢痞消组和空白模型组的显着差异表达lncRNA 267个(p<0.05);对两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发现75个共显着lncRNA且其显着差异表达趋势均符合药物干预趋势。研究基于75个共显着差异lncRNA利用lncRNA-mRNA互作筛选出99个显着差异靶基因并进行功能富集;KEGG富集分析筛选出了 7条显着富集通路(p<0.05),分别为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ko04141)、皮质醇的合成与分泌(ko04927)、维生素B6代谢(ko00750)、胰岛素分泌(ko04911)、孕激素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ko04914)、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ko04810)、mRNA监控通路(ko03015)。最后基于以上两部分结果取交集,发现了两个与慢痞消干预机制高度相关的潜在靶基因Sft2d2和AABR07051716,这两个靶基因功能富集发现共同之处是均与细胞外囊泡功能相关。研究结论:本研究聚焦于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难点,成功探索了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疾病进展动物模型的成模情况,为本领域动物实验的样本量设计、稳定复制模型等提供依据。研究发现慢痞消具有降低慢性胃炎炎癌转化大鼠最终结局、延缓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疾病进展的作用,且慢痞消的作用优于胃复春。基于胃黏膜菌群的研究发现,慢痞消可以增加菌群的多样性、调节各菌种组成比例,并筛选出潜在的可能参与慢痞消调控胃黏膜微生态、改善代谢产物、缓解炎症状态机制的靶向微生物。在转录组水平本研究筛选出了慢痞消调控的22个潜在靶点,并发现了 2个高度相关的靶基因Sft2d2和AABR07051716,和1个高度相关的功能条目——细胞外囊泡功能。综上所述,慢痞消的起效机制可能与细胞外囊泡功能高度相关,并可能受靶基因Sft2d2和/或AABR07051716的调控,本研究聚焦的基因和功能途径可能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防控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作用机制指明方向。
陈泽慧[9](2020)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证候要素数据挖掘及益气化瘀解毒法的干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并常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为病理特点的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在非干预条件下历经胃癌前病变过程可存在胃癌发生的风险趋势,因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干预可阻断其向胃癌发展,对于胃癌的防控具有积极作用。多项研究表明,中医药在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方面具有良好疗效,围绕本病进行的证候学相关深入研究有助于挖掘关键病机、确立临床治疗的核心靶点,从而为治则治法的提出奠定临床理论基础。经团队长期临床及实验研究总结,认为胃癌前病变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为毒瘀互结,由此提出以益气化瘀解毒法为治疗胃癌前病变的基本治则,并在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中证实该法可逆转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分为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两部分,临床研究基于横断面收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相关信息建立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证候要素间关联、四诊信息间组合等隐匿规律,并提取关键证候要素后,从临床症状程度、病理征象及心理-社会功能等多方面评价其在本病中的重要作用,为本病核心治疗原则的确立提供理论基础。实验研究基于前期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以益气化瘀解毒法为组方的消痞颗粒对胃癌前病变大鼠的一般情况、宏观表征及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干预情况,并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其逆转胃癌前病变基因蛋白信号通路轴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相关规律,深入研究关键证候要素在本病中的影响作用。方法:临床采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胃镜及病理检查报告,构建慢性萎缩性胃炎数据库;采用因子分析、对应分析、隐结构模型、关联规则算法、类神经网络建模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情况、证候要素间关联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核心症状以及重要病理改变与证候要素间相关性,并提取关键证候要素。根据关键证候要素的有无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分组,探究关键证候要素在临床症状程度、病理征象及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作用,确立本病核心病机及治则治法。结果:1.基于数据挖掘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研究(1)因子分析的证候要素提取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包括气虚、湿、热、血瘀、气滞、阴虚、阳虚,证候要素分布由多至少依次为湿>气滞>热>血瘀>气虚>阴虚>阳虚(P<0.05)。(2)对应分析显示,两两证候要素中,气虚与气滞、气虚与阳虚、湿与热、血瘀与气滞、血瘀与阳虚、气滞与阳虚的关联性较高。(3)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将出现频率为10%以上的59个四诊信息条目通过Apriori算法得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核心四诊信息包括胃刺痛、口臭、纳差、咽部异物感等共12个,涵盖证候要素血瘀、热、湿、气滞、阳虚与气虚。(4)隐结构模型分析的证候要素提取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包括气虚、湿、热、血瘀、气滞、阳虚。(5)类神经网络分析预测证候要素湿、血瘀、气虚对重要病理改变异型增生的影响较大。2.慢性萎缩性胃炎重要证候要素湿与血瘀的影响探讨(1)在胃黏膜病理情况分布上,证候要素湿对Hp感染呈正相关(P<0.05);证候要素血瘀对异型增生呈正相关(P<0.05)。(2)在胃黏膜病理积分分布上,四分组各组间Hp积分、病理总积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在症状积分分布上,四分组各组间主要症状积分、症状总积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在慢性胃炎PRO量表积分分布上,四分组各组间生理领域积分、PRO总积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在独立性领域、心理领域、社会环境领域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5)四分组各组间不同病程阶段病例分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从萎缩阶段到异型增生阶段纯瘀组患病例数呈上升趋势,纯湿组患病例数呈下降趋势,非湿非瘀组与湿加瘀组患病例数基本持平,但组别与病程阶段不存在相关性(P>0.05)。(6)异型增生积分对于证候要素湿的预测影响较大,异型增生程度较轻,则湿存在的可能性较大;异型增生积分、肠化积分与活动性积分对于证候要素血瘀的预测影响较大,异型增生程度较重且肠化程度相对较轻,则血瘀存在的可能性较大。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主要为气虚、湿、热、血瘀、气滞、阴虚、阳虚,其中气虚是贯穿整个病程的基本证候要素,湿与血瘀对病情程度及进展有重要作用;针对气虚为本,毒瘀致变的核心病机所提出益气化瘀解毒法体现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关键证候要素靶点的囊括,为其临床逆转胃癌前病变、预防胃癌的有效性提供了证候学依据。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目的:建立胃癌前病变大鼠实验模型,探讨益气化瘀解毒法对该模型大鼠一般情况、宏观表征及胃黏膜病理变化的干预情况,进一步探讨益气化瘀解毒法对胃癌前病变大鼠miR-21-PTEN-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70只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60只。空白组给予SPF级动物标准饮食喂养,持续至实验结束。造模组采用以200μg/mL的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灌胃,每只5 mL/kg 1次/d为主,配合自由饮用0.05%氨水溶液及食含0.03%雷尼替丁的颗粒状饲料,三种因素联合建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44周末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剩余的41只大鼠根据体重因素按照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均给予SPF级动物标准饮食喂养。模型组予生理盐水3mL/kg灌胃,1次/d;维酶素组予维酶素悬浊液2mL/kg(即维酶素0.3g/kg)灌胃,1次/d;消痞颗粒组予消痞颗粒混悬液3mL/kg(含生药9g/kg)灌胃,1次/d。治疗持续时间12周后,所有实验大鼠于第56周末处死。造模阶段和干预阶段均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宏观表征情况。干预阶段结束后采用普通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情况,同时选用RT-PCR对各组大鼠miR-21、PTEN基因进行检测,采用ELISA法对各组大鼠AKT、PI3K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益气化瘀解毒法对PLGC大鼠干预的作用(1)在造模阶段,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与表征明显差于空白组;在干预阶段,消痞颗粒组与维酶素组大鼠宏观表征均优于模型组,尤以消痞颗粒组明显,模型组宏观表征改善不明显。(2)在造模阶段,模型组大鼠于实验第34周出现胃黏膜萎缩,于实验第38周出现趋于异型增生改变,于实验第44周出现异型增生。在干预阶段,各组间大鼠的胃黏膜厚度、黏膜肌层厚度、比值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胃黏膜改变程度在不同组别上的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持续萎缩,伴有异型增生,消痞颗粒组大鼠的病理变化情况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主要体现在改善慢性炎症及异型增生方面;维酶素组病理改变情况较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干预后各组大鼠的表征积分与病理总积分呈较强的正相关(P<0.05)。2.益气化瘀解毒法对PLGC大鼠miR-21-PTEN-PI3K/AKT信号通路轴的效应机制(1)各组miR-21、PTEN基因、AKT蛋白、PI3K蛋白表达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miR-21表达比较,模型组表达最高,其次是维酶素组,消痞颗粒组表达最低;各组PTEN基因表达比较,消痞颗粒组表达最高,其次是空白组,模型组表达最低;各组AKT、PI3K蛋白表达比较,模型组表达最高,其次是维酶素组,空白组表达最低。(2)miR-21与PTEN基因表达呈负相关(P<0.05),与PI3K、AKT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PTEN基因表达与PI3K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PI3K与AKT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3)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大鼠病理总积分与PI3K蛋白表达具有较强相关性。结论:以益气化瘀解毒法组方的消痞颗粒可有效改善胃癌前病变大鼠的一般情况、宏观表征,逆转胃癌前病变病理变化,阻断胃癌发生;并且通过抑制miR-21异常表达来调控PTEN基因,从而对PI3K/AKT信号通路进行干预来逆转胃癌前病变的发生,可能是其防治胃癌的有效作用机制之一。
郑嘉怡[10](2020)在《基于胃脑相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炎-癌”演变期摄食功能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一、基于胃脑相关理论,复制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饥饱失常+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模型,探讨情志干预对胃癌前病变(GPL)大鼠摄食功能的变化及胃黏膜的影响,筛选“炎-癌”演变期中与癌变及摄食相关的关键指标;二、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癌变及摄食相关的关键指标变化,并采用电针足三里治疗,探讨电针是否通过介导胃及下丘脑摄食相关因子及受体,调节CAG大鼠摄食功能,改善其胃黏膜病变及炎症等相关指标,对胃黏膜产生保护作用。方法:一、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摄食变化的研究(实验一)选用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胃癌前病变模型组(GPL)、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模型组(GPL+CUMS),每组12只。采用连续28周200μ g/ml的MNNG饮用液自由饮用,配合饥饱失常(隔日禁食法)建立GPL大鼠模型。GPL+CUMS组在GPL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连续28周结合CUMS建立GPL+CUMS大鼠模型,动态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及食物摄入量。观察28周后各组行为学和糖水偏好。大鼠处死后,采用ELISA法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饥饿素(Ghrelin,GHRL)、瘦素(Leptin,LEP)、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取胃黏膜,肉眼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大体病变,并行苏木精和伊红(HE、爱先蓝-糖原(AB-PAS)、高铁二胺—爱先蓝(HID-AB)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观察大鼠胃组织中Ghrelin、胃动蛋白(Gastrokine-2,GKN2)的表达情况。二、电针足三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摄食功能调节机制研究(实验二)选用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组(CAG)。采用连续16周200μg/ml的MNNG饮用液自由饮用+饥饱失常(隔日禁食法)复制CAG大鼠模型。CAG模型组大鼠随机均分为CAG模型组(CAG)、电针足三里组(疏密波电针后三里:疏波频率2Hz、密波频率10Hz、强度0.3-0.5mA、10min/次,6次/周)和电针非穴组(疏密波电针非经非穴),每组12只。于第17周开始连续治疗8周,均正常饲养,动态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及食物摄入量;大鼠处死后,采用 ELISA 法测定血清中 IL-6、IL-10、TNF-α、Ghrelin、SS、Leptin、前列腺素 E2(Prostaglandin,PGE2)的含量;取胃黏膜,采用HE、AB-PAS和HID-AB染色,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观察胃组织中Ghrelin、Leptin、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与GKN2表达情况,WB法测胃组织中GKN2、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GHSR)、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蛋白表达;取下丘脑,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NPY与刺鼠肽基因相关蛋白(Agouti-Relatedprotein,AgRP)表达情况,WB 法测 GHSR、LEPR、阿黑皮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蛋白表达。结果:一、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复制及其摄食行为研究(实验一)与空白组相比,GPL与GPL+CUMS大鼠一般状况较差,体重下降,造模期间摄食量波动较大。旷场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GPL大鼠和GPL+CUMS大鼠在总路程和平均速度均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组和GPL组相比,GPL+CUMS组中央区域路程与总路程之比显着增加(P<0.05),在中央区域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显着增加(P<0.05)。与空白组比较,GPL+CUMS组糖水偏好百分比显着降低(P<0.05),GPL组糖水偏好百分比未见明显改变(P>0.05)。在肉眼及光镜下观察,结果显示,GPL+CUMS可引起肿瘤发生,并加速GPL进展。与空白组相比,GPL与GPL+CUMS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IL-6、TNF-α)含量增加(P<0.05),脑肠肽中Ghrelin、Leptin含量减少(P<0.05),SS含量增加(P<0.05)。与GPL相比,GPL+CUMS组血清中TNF-α与SS有显着增高(P<0.05)。与空白组相比,GPL与GPL+CUMS胃组织及肿瘤附近胃黏膜中GKN2及Ghrelin的表达异常增多,而肿瘤中GKN2及Ghrelin表达减少。二、电针足三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实验二)CAG大鼠一般状况较差,体重下降,造模及恢复期间摄食量波动较大。CAG大鼠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IL-6、TNF-α)含量升高(P<0.05),IL-10和PGE2含量降低(P<0.05),脑肠肽中Ghrelin、Leptin含量降低(P<0.05),SS含量升高(P<0.05);CAG大鼠胃组织中Ghrelin与Leptin阳性表达增加,其中Ghrelin出现明显局灶性阳性表达增多,NPY阳性表达减少,GKN2、LEPR表达增加(P<0.05),GHSR表达减少(P<0.05);CAG大鼠下丘脑中NPY、AgRP表达异常增多,LEPR、GHSR、POMC表达增加(P<0.05)。电针足三里可改善CAG大鼠一般状况,增加CAG大鼠体重及稳定摄食量,改善胃黏膜病变。与CAG组相比,电针足三里组和电针非穴组可降低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IL-6、TNF-α)含量(P<0.05)。电针足三里组可血清中增加IL-10和PGE2含量(P<0.05),脑肠肽中Ghrelin、Leptin含量增加(P<0.05),SS含量减少(P<0.05),而电针非穴组对CAG大鼠血清中IL-10、PGE2、Ghrelin、Leptin、SS含量未见明显改善(P>0.05)。电针足三里组和电针非穴组胃组织中Ghrelin未见明显局灶性阳性表达,两组均可增加NPY表达。电针足三里组可减少CAG大鼠胃组织中Leptin表达,减少GKN2、LEPR表达(P<0.05),增加GHSR表达(P<0.05)。电针足三里可减少CAG大鼠下丘脑中NPY、AgRP表达,减少LEPR、GHSR、POMC表达(P<0.05)。电针非穴组对CAG大鼠胃组织中GKN2、LEPR、GHSR表达未见明显改善(P>0.05),对下丘脑中NPY、AgRP表达未见明显改善,下丘脑中LEPR、GHSR、POMC未见明显改善(P>0.05)。结论:一、摄食紊乱影响CAG“炎-癌”演变期的发生发展;二、在“炎-癌”演变期中情志改变属于危险因素之一;三、CAG大鼠摄食紊乱可能与NPY信号传导异常,或食物摄入与能量消耗失衡相关;四、“炎-癌”演变期阶段,胃黏膜上皮细胞重度异型增生或癌变可能通过周围血管或新生微血管发生血道转移,且GPL期癌细胞浸润基底膜之前即可能发生癌细胞的血道转移;五、Ghrelin与GKN2可能与早期血道转移有关,是“炎-癌”演变期发展及预后的的有效观察指标;六、足三里具有穴位特异性,电针足三里可通过介导摄食相关因子Ghrelin与Leptin及其受体表达,调控下丘脑NPY/AgRP与POMC神经元,稳定摄食,改善CAG大鼠胃黏膜炎症。
二、云母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干预及治疗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母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干预及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 |
2.TLR4 通路在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
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中医理论研究 |
4.健脾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当代医家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2.健脾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癌前病变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3.基于GEO数据库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一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二健脾活血方治疗对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胃黏膜P53、TLR4、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体外研究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对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结论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附录 综述 胃癌前病变信号通路及相关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2)健脾清化化瘀汤对HP相关PLGC大鼠胃黏膜miR-21及其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字符缩略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MicroRNA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
1 microRNA简介 |
2 microRNA与胃癌 |
3 microRNA与幽门螺旋杆菌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胃癌前病变的西医研究进展及mir-21和PTEN的作用机制 |
1 胃癌前状态与胃癌前病变 |
2 现代医学对胃癌前病变病因的认识 |
3 胃癌前病变的诊断 |
4 胃癌前病变的治疗 |
5 胃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的研究 |
6 miR-21、PTEN及PI3K/AKT信号通路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概念的认识 |
2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现代中医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
4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机制研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前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 |
1 大鼠一般情况 |
2 大鼠胃黏膜情况 |
3 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组织PTEN蛋白表达 |
4 RT-PCR检测胃组织miR-21及PTEN mRNA的表达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健脾清化化瘀汤方药探讨 |
2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依据 |
3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CAG伴异型增生大鼠一般行为学及体质量的影响 |
4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CAG伴异型增生大鼠胃黏膜的影响 |
5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CAG伴异型增生大鼠miR-21及其靶基因PTEN的影响 |
6 对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制备的思考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3)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诊治进展 |
1. 中医病名认识 |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发病因素的研究 |
3. 临床表现 |
4. 诊断 |
5. 治疗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田德禄教授治疗脾胃病思想源流 |
一、董建华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 |
1. 治胃大法—通降论 |
2. 深研病机—胃热论 |
3. 暗合脏腑—气机论 |
二、田德禄教授治疗脾胃病思想 |
1. 合纵连横—清降论 |
2. 脏腑相关—调肝论 |
3. 衷中参西—内疡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案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资料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案收集 |
3.2 数据规范化 |
3.3 数据挖掘软件 |
4. 研究结果 |
4.1 基线资料 |
4.2 疾病分期 |
4.3 症状频次频率分析 |
4.4 舌象频次频率分析 |
4.5 舌苔频次频率分析 |
4.6 脉象频次频率分析 |
4.7 中医证候分布 |
4.8 用药规律分析 |
5. 讨论 |
5.1 基线资料分析(性别、年龄) |
5.2 临床症状分析 |
5.3 舌、脉分析 |
5.4 中医证候分析 |
5.5 用药规律分析 |
6. 田德禄教授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6.1 脾虚为本,邪实抟结为患 |
6.2 病位在胃,肝脾肾脏腑相关 |
6.3 病情演化,腑及脏,气入血,中焦及下焦 |
6.4 补虚泻实,甘平养胃、清降和胃分主次应用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小结 |
2. 不足与展望 |
2.1 不足 |
2.2 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健脾益气方对CAG大鼠胃组织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概述 |
一、现代医学相关理论概述 |
1. 发病因素与致病 |
2. 发病机制 |
3. 诊断方法 |
4. 治疗现状 |
二、中医药对CAG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药疗法 |
三、健脾益气方对CAG疗效作用的理论基础 |
1. 健脾益气方方义 |
2. 健脾益气方组方药物的药理作用概述 |
3. 健脾益气方前期研究状况概述 |
四、NOTCH信号系统与CAG的相关性 |
1. Notch信号通路的概述和功能 |
2. Notch信号通路与GC相关 |
3. Notch信号通路与CAG的研究现状 |
4. 中医药对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材料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药物 |
3. 实验主要试剂 |
4. 实验仪器 |
三、实验方法 |
1. 实验动物造模及分组干预 |
2. 标本制备与采集 |
3. 病理学方法 |
4. 血清GAS、SS、PGE2检测方法 |
5. 免疫组化检测方法 |
6. Westen blot检测方法 |
7. 统计学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1. 一般情况比较 |
2. 体质量比较 |
3. 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比较 |
4. 血清GAS、SS、PGE2含量比较 |
5. 胃组织中Ki67蛋白表达比较 |
6. 胃组织中Notch1、Notch2、Jagged2、DLL1、Hes1及CyclinD1蛋白表达比较 |
五、讨论 |
1.CAG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2. 健脾益气方对CAG大鼠一般情况及胃黏膜病理的影响 |
3. 健脾益气方对CAG大鼠血清GAS、SS、PGE2的影响 |
4. 健脾益气方对CAG大鼠胃黏膜细胞增殖的影响 |
5. 健脾益气方对CAG大鼠胃黏膜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1 概论 |
2 流行病学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4 保护因素 |
5 诊断学 |
6 临床治疗 |
综述二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1.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概念、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治疗的认识 |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CAG机制研究概况及本团队研究基础 |
1. 中医药治疗CAG机制 |
2. 本团队研究前期工作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 |
实验一 胃康宁颗粒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IL-11/JAK2信号通路研究胃康宁干预CAG模型大鼠效应机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1. CAG模型大鼠的制备 |
2. 疗效学实验结果 |
3. 效应机制及通路选择 |
4. 胃康宁通过抗炎、调控细胞凋亡途径治疗CAG模型大鼠 |
5. JAK/STAT通路与胃康宁起效机制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6)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索引 |
前言 |
附: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GA、GIM、Dys |
1.2 病因学 |
1.3 临床表现 |
1.4 诊断 |
1.5 治疗 |
1.6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2.1 病名溯源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药治疗 |
2.4 实验研究 |
2.5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3. 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研究现状 |
3.1 端粒概述 |
3.2 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 |
3.3 端粒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研究 |
3.4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4. 周斌教授从“胃天年”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述要 |
4.1 “胃天年”理论的创立及学术思想溯源 |
4.2 周斌教授基于“胃天年”理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述要 |
4.3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探讨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全文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局限性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7)基于壁细胞超微结构探究慢痞消防治胃癌前病变大鼠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胃癌前病变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研究进展 |
2 中医药防治胃癌前病变机制研究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壁细胞超微结构与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
1 胃癌前病变与泌酸的关系 |
2 壁细胞超微结构与泌酸的关系 |
3 胃癌前病变与壁细超微结构的关系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方案 |
3 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
4 统计学处理 |
二、实验结果 |
1 PLGC模型建立 |
2 慢痞消疗效评价 |
3 慢痞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网络药理学预测研究 |
4 胃癌前病变造模阶段各组壁细胞超微结构 |
5 胃癌前病变干预阶段各组大鼠壁细胞超微结构 |
三、讨论 |
1 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 |
2 慢痞消的组方依据 |
3 胃癌前病变大鼠胃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及慢痞消干预后病理改变情况 |
4 胃癌前病变大鼠壁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及慢痞消干预后壁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情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基于胃内菌群及lncRNA-mRNA互作探究慢痞消防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胃内菌群在慢性胃炎炎癌转化中的研究进展 |
1 慢性胃炎炎癌转化胃内菌群的特征 |
2 幽门螺杆菌与非幽门螺杆菌在慢性胃炎炎癌转化中的作用 |
3 影响慢性胃炎炎癌转化胃内菌群的因素 |
4 lncRNA-mRNA互作对菌群与宿主的调控作用 |
5 基于胃内菌群的慢性胃炎炎癌转化防控策略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认识及优势 |
2 中医药辨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思路 |
3 中医药防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 |
4 基于菌群的中医药药效机制研究进展 |
5 基于lncRNA-mRNA互作的中医药药效机制研究进展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慢性胃炎炎癌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慢痞消干预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基于胃内菌群探究慢痞消防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基于lncRNA-mRNA互作探究慢痞消防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证候要素数据挖掘及益气化瘀解毒法的干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学研究相关进展 |
1. 基于相关文献的CAG证候学研究 |
2. 基于临床采集的CAG证候学研究 |
3. 基于部分重要证素的相关研究 |
4. CAG证候学与胃镜黏膜征象相关研究 |
5. 基于病理特征的CAG证候学演变规律研究 |
6. CAG证候学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相关研究 |
7. CAG证候与其他客观指标相关研究 |
8.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胃癌及胃癌前病变中小分子RNA研究进展 |
1. miRNA的产生与结构特点 |
2. miRNA的生物学功能 |
3. miRNA失调在胃癌中的作用 |
4. 靶向miRNA的胃癌及胃癌前病变治疗进展 |
5. miRNA与胃癌预后相关性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排除与剔除标准 |
4. 临床观察表建立 |
5. 调查方法与质量控制 |
6. 统计学处理与数据分析 |
结果 |
1. 一般病例资料 |
2. 四诊信息分布 |
3. 基于因子分析的证候要素提取 |
4. 证候要素分布 |
5. 证候要素间相关性分布 |
6. 四诊信息关联规则分析 |
7. 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隐结构分析 |
8. 重要病理改变与证候要素影响相关性 |
讨论 |
1. 数据挖掘方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研究中的应用 |
2. 无监督数据挖掘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结果探析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重要证候要素湿与血瘀的影响探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排除与剔除标准 |
4. 分组方法 |
5. 观察指标 |
6. 调查方法与质量控制 |
7. 统计学处理与数据分析 |
8. 临床研究流程图 |
结果 |
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2. 各组病理情况分布 |
3. 各组胃黏膜病理积分分布 |
4. 各组症状积分分布 |
5. 各组慢性胃炎PRO量表积分分布 |
6. 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阶段证候要素湿与血瘀出现情况 |
7. 病理因素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湿与血瘀证候要素成立判断 |
讨论 |
1. CAG证候要素研究思路与相关量表设计的思考 |
2. 证候要素湿与血瘀对临床症状表现程度的影响 |
3. 证候要素湿与血瘀对生活质量评价的影响 |
4. 证候要素湿与血瘀对病理征象的影响 |
5. 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应用效验基础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益气化瘀解毒法对PLGC大鼠干预作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药物及配置 |
3. 实验仪器 |
4. 造模方法 |
5. PLGC大鼠模型判定 |
6. 分组及给药 |
7. 标本处置 |
8. 观察指标及方法 |
9.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大鼠体重变化 |
2. 大鼠表征变化 |
3. 大鼠死亡情况 |
4. 大鼠胃黏膜组织大体情况 |
5. 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情况 |
6. 大鼠表征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相关性 |
讨论 |
1. PLGC大鼠模型建立探讨 |
2. 益气化瘀解毒法对PLGC大鼠的干预作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益气化瘀解毒法对PLGC大鼠miR-21-PTEN-PI3K/AKT信号通路轴的效应机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动物造模及分组 |
3. 实验试剂及配置 |
4. 引物设计合成 |
5. 实验仪器 |
6. 实验方法 |
7. 数据处理 |
8.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各组大鼠miR-21的表达情况 |
2. 各组大鼠PTEN基因的表达情况 |
3. 各组大鼠PI3K蛋白的表达情况 |
4. 各组大鼠AKT蛋白的表达情况 |
5. miR-21、PTEN基因与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相关性 |
6. 大鼠病理情况与miR-21、PTEN基因、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相关性 |
讨论 |
1. 益气化瘀解毒法对miR-21的干预作用 |
2. 益气化瘀解毒法对PTEN基因的干预作用 |
3. 益气化瘀解毒法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 |
4. 益气化瘀解毒法对miR-21-PTEN-PI3K/AKT信号通路轴的干预作用机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临床观察表 |
附录二 慢性胃炎PRO量表 |
(10)基于胃脑相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炎-癌”演变期摄食功能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演变期概述 |
一、CAG“炎-癌”演变期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
二、CAG“炎-癌”演变期的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及目前治疗研究进展 |
三、CAG对胃黏膜的影响 |
第二节 CAG与摄食功能调控 |
一、CAG与进食改变 |
二、现代医学对脑肠轴的认识 |
三、脑肠肽对胃肠道功能及摄食调节 |
四、脑肠肽对胃肠道功能及摄食调节 |
五、胃-脑对摄食功能的共同调控作用 |
第三节 中医药与CAG |
一、中医对CAG的认识 |
二、中医药对CAG的治疗现状 |
三、足三里与胃-脑的关系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摄食变化的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电针足三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摄食功能调节机制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小结和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四、云母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干预及治疗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张曼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健脾清化化瘀汤对HP相关PLGC大鼠胃黏膜miR-21及其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D]. 李一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传承研究[D]. 张忠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健脾益气方对CAG大鼠胃组织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D]. 徐雨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D]. 从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D]. 赵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基于壁细胞超微结构探究慢痞消防治胃癌前病变大鼠的作用机制[D]. 曹婉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基于胃内菌群及lncRNA-mRNA互作探究慢痞消防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D]. 李依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证候要素数据挖掘及益气化瘀解毒法的干预机制研究[D]. 陈泽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5)
- [10]基于胃脑相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炎-癌”演变期摄食功能变化的研究[D]. 郑嘉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