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博[1](2021)在《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治疗气滞血瘀型青盲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治疗气滞血瘀型的青盲患者,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的视力、视野(MS值及MD值)、视觉诱发电位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验证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指导治疗气滞血瘀型青盲的临床意义,为气滞血瘀型青盲提供一个新的诊疗思路。方法:依据中医气滞血瘀型青盲的纳入标准,筛选并收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眼科疗区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共72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36例。所有病例均选择单眼,如双眼同时患病,收集右眼治疗资料。治疗组:开导期:初诊后1-3周内口服通窍活血汤加味配合针刺泻法治疗。补益期:初诊后4-6周内口服补阳还五汤加味配合针刺补法治疗。对照组:始终予以患者口服通窍活血汤加味配合施以针刺泻法。连续治疗6周,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积分变化,治疗结束后将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观察治疗前后的视力、视野、VEP的P100波峰潜时、N75-P100振幅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将纳入的数据录入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进行归纳及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总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视野(MS值及MD值)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的统计结果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诱发电位的统计结果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视力:将两组治疗后的视力进行统计检验,P=0.041(P<0.05),两组治疗后视力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平均视力改善情况明显胜于对照组。3.视野:两组治疗后平均光敏感度(MS)的对比和平均缺损(MD)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视野改善情况明显胜于对照组。4.视觉诱发电位:两组治疗后P100波峰潜时的对比及N75-P100振幅的对比,经统计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于改善视觉诱发电位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5.中医证候总积分: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经统计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于改善中医症状体征明显胜于对照组。结论:1.应用“开导之后宜补论”或单纯的开导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的青盲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均能提高其视力,改善视野及中医证候,但在改善视觉诱发电位方面无明显效果。2.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指导治疗辨证分型为气滞血瘀型的青盲在提高视力、改善视野平均光敏感度、降低视野平均缺损、改善中医证候等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的开导法治疗。
肖莉,匡文轩,刘晓清,彭俊,彭清华,晏峻峰[2](202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分布频率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客观定量地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分布频率,为其先验概率分布情况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CBM、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检索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设定为建库至2020年6月4日,采用双人双机独立检索并交叉核对,并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5篇,研究对象335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证的分布频率为0.45[95%CI(0.33,0.58)];气阴两虚证的分布频率为0.44[95%CI(0.35,0.53)];瘀血阻滞证的分布频率为0.31[95%CI(0.17,0.49)];湿浊中阻证的分布频率为0.24[95%CI(0.01,0.47)];阴津不足、燥热内生证的分布频率为0.23[95%CI(0.04,0.42)];阴阳两虚证的分布频率为0.19[95%CI(0.15,0.23)];肝肾亏虚证的分布频率为0.17[95%CI(0.11,0.25)];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的分布频率为0.12[95%CI(0.07,0.19)];阴虚内热证的分布频率为0.05[95%CI(0.01,0.2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气阴两虚证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亏虚证、阴阳两虚证在不同病程分布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证分布频率最高;气阴两虚证的分布情况存在地域差异;肝肾亏虚证、阴阳两虚证的分布频率与病程有关。
康婷婷[3](2020)在《韦氏三联九针对视神经萎缩患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即刻效应》文中提出目的:视神经萎缩是多种视神经疾病发展的最终结局,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或丧失,视野缺损,眼底可见视盘颜色变淡或苍白,它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致盲眼病,目前视神经萎缩的治疗仍是世界难题。西医主要针对病因治疗,在病因去除后则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特色治疗手段之一,其在临床治疗视神经萎缩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对视神经萎缩患者视觉电生理的改善尤为明显,但目前关于针灸治疗本病的机制,尤其是针灸如何干预患者电生理而改善视功能的研究较少。“韦氏三联九针”是韦氏中医眼科治疗视神经疾病的重要处方,既往研究证明其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显着,因此本研究从视觉电生理角度探讨“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视神经萎缩产生疗效的机理,为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有效性提供证据,弘扬和推广韦氏眼科学术思想,提高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使广大患者受益。方法:本试验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试验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应用“韦氏三联九针”疗法对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东方医院的35例不同原因的视神经萎缩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并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得气后即刻、留针30 min、拔针后10 min对患者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检查,记录1°和15 ’空间频率下各时间点P100波峰潜时及N75-P100振幅数据,应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析针刺前后不同时间点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①P100峰潜时:1°和15’空间频率下,针刺前、针刺得气后即刻、留针30 min,拔针后10 min各时间点P100波峰潜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空间频率下拔针后10 min与15 ’空间频率下留针30 min与针刺前相比P100峰潜时缩短,有统计学意义;1°空间频率下针刺得气后即刻、留针30 min与15 ’空间频率下针刺得气后即刻、拔针后10 min与针刺前相比P100峰潜时有缩短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针刺得气后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P100峰潜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N75-P100振幅:1°和15’空间频率下,针刺前、针刺得气后即刻、留针30 min,拔针后10 min各时间点N75-P100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得气后各时间点与针刺前相比N75-P100振幅有升高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针刺得气后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N75-P100振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韦氏三联九针”疗法对视神经萎缩患者进行针刺,患者针刺后P100峰潜时较针刺前有所改善,可见“韦氏三联九针”对PVEP电位的改变表现为易化效应,这种改变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①针刺即刻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加,视觉中枢生物电活动增强;②针刺引起视觉中枢神经递质含量改变,进而影响VEP变化;③针刺改善了视神经的血液循环以及暂时提高了未完全受损的神经节细胞的兴奋性,通过每次针刺作用的叠加,促进视神经的修复,进而改善视神经的传导功能;④“得气”可能是针灸产生即刻效应的中医理论基础。“韦氏三联九针”可改善视神经传导功能,保护未完全受损的神经节细胞,为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
史航[4](2020)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加味黄芪汤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一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第一节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NAION患者中医证型的分类及不同证型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及病房确诊为NAION的患者167例,详细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眼别、双眼发病间隔、病程、体重指数等。根据有关NAION危险因素综述分析,收集的既往病史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脑梗死等病史。所有病例都进行视力、视野、辨证分型等分析。结果:NAION患者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之间BCVA、MD、M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0岁及以下与50岁以上人群中医证型构成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0岁及以下人群证型以气滞血瘀为主,50岁以上以气虚血瘀为主。50岁及以下与50岁以上人群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的患病人数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患病人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NAION患者有无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病史在不同证型的分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NAION患者伴有不同危险因素对中医证型的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根据既往研究发现,NAION患者以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为基本证型。50岁及以下人群证型以气滞血瘀为主,50岁以上以气虚血瘀为主。单双眼发病对中医证型总体构成比无影响。50岁以上人群高脂血症、高血压病患病人数明显多于50岁及以下人群。单双眼之间不同危险因素的构成无差异。有无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病史对不同证型的分布有一定相关性。第二节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特点目的:探讨NAION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变化特征。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病房的NAION患者20例为观察对象。同时纳入2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检查,获得 BOLD-fMRI 大脑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结合眼科视力、视野指标,探讨 NAION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变化特征。结果:和对照组相比,NAION组BCVA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和对照组相比,NAION组MS水平下降、MD值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NAION组初级视觉皮层区ALFF降低,右脑岛、额中回区域的ALFF降低;但是NAION组患者大脑皮质的其他脑区存在ALFF增加区域,包括脑桥、舌状回、顶下小叶、中央旁小叶区域。结论:与健康人比较,NAION组初级视觉皮层区、右脑岛、额中回区域功能明显下降,DMN功能障碍,这可能利于NAION的早期诊断。第三节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清学特点目的:从血管舒缩因子、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血常规相关的炎症指标,以期探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发病的血清学特点。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病房的NAION患者30例为观察对象。同时选择年龄及性别相匹配健康人群30例做对照。观察NAION患者与相匹配健康人群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与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与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空腹血糖(glucose,GLU)、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AION患者NO与ET-1、PGI2与TXA2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NAION患者组Hcy值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LDL、GLU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NAION患者PLT、MPV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NLR值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与健康人比较,发现NAION患者Hcy、NLR水平升高。因此Hcy、NLR可能是NAION患者诊断和发病重要的参考指标。研究二加味黄芪汤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Hcy、NLR的影响目的:观察加味黄芪汤对NAION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加味黄芪汤对NAION患者Hcy、NLR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病房的NAION患者16例为观察对象。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NAION患者15例做对照。纳入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基础治疗包括维生素类、神经营养和改善循环等药物);实验组在基础治疗外予以加味黄芪汤颗粒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检测两组干预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viation,MD)、平均光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NLR、Hcy的改变。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治疗后BCVA、MD、MS 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BCVA、MD、MS 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前后BCVA改善幅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前后MD、MS改善幅度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与实验组有效率(按眼数计)分别为55.56%、68.4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有效率虽然大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治疗后NLR、Hcy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NLR 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Hcy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前后NLR、Hcy改善幅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味黄芪汤可明显改善NAION患者的BCVA、MD、MS等指标,视野改善幅度有统计学差异,视力改善幅度无统计学差异。加味黄芪汤可降低NAION患者NLR、Hcy水平,对NAION患者疗效可能与降低NLR、Hcy水平密切相关。
崔琳茹[5](2020)在《补精益视片对眼压控制后青光眼视功能改善作用的多中心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视力、静态视野、视觉诱发电位(P-VEP)、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以及中医症候评分的变化,研究补精益视片对眼压控制稳定后青光眼患者视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本试验采用分层随机、阳性药物对照、完全隐藏的非盲、平行组设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严格按照纳排标准,纳入眼压控制后的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口服补精益视片,对照组予口服甲钴胺片,连续服用6个月,每月复查一次。治疗前及每次复诊时均进行矫正视力、眼压以及其他眼科常规检查。静态视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OCT及视觉诱发电位在治疗前及治疗6月后各检查一次。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中医症候评分。西医疗效通过观察矫正视力、视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OCT、视觉诱发电位的检测结果评定,中医疗效通过观察症候评分评定,研究补精益视片对眼压控制后青光眼患者视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本试验共纳入病例216例,试验组、对照组各108例,脱落(失访及未规范用药)38例(试验组18例、对照组20例),进入统计178例,试验组90例(177只眼),对照组88例(170只眼)。(1)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视力、眼压、视野、OCT、P-VEP、中医症候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西医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5.14%、显效率8.47%、有效率25.99%、稳定率40.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53%,显效率8.24%、有效率25.53%、稳定率41.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1.1%,显效率33.3%、有效率3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8%,显效率20.5%、有效率3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中心的中医以及西医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静态视野:治疗前后两组的平均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以及丢失方差平方根(square root loss variance,s LV)方面虽略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之间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神经纤维层厚度:治疗前后试验组在G、N、NS、TI、T方位的神经纤维层厚度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在N、NS、NI、T方位的神经纤维层厚度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P-VEP:试验组P100波峰时在治疗后稍提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振幅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P100波峰时治疗后略有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振幅较治疗前稍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对比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发现试验组在改善视物不清、目胀不适、腰膝酸软方面具有明显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改善视物不清、目胀不适上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在视物不清及腰膝酸软的症候评分上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精益视片与甲钴胺片均对眼压控制后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有改善作用,两者西医疗效相当,中医疗效两者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补精益视片改善中医症候视物不清及腰膝酸软作用优于甲钴胺片,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探索作用机制。
游英帆[6](2020)在《驻景丸加减方联合针刺和穴位注射治疗肝肾阴虚型视神经萎缩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驻景丸加减方联合针刺和穴位注射治疗肝肾阴虚型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对患者视力、视野、P-VEP等视功能指标及中医证候的干预作用,为综合运用中医药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提供一定的临床证据。方法:对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并符合研究入组标准的40例(65眼)肝肾阴虚型视神经萎缩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采用的中医综合疗法包括:①内服驻景丸加减方;②针刺,每日1次,每次30分钟,穴位:睛明、承泣、球后、攒竹、鱼腰、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等辨证取穴;③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患侧颞浅动脉旁穴位注射,每次2ml,每天1次;④静脉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每次60mg,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全面收集治疗前后视力、眼底、视野、视觉诱发电位、中医症状等病例数据和检测报告,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分别对视力、视野MD和MS及P100波、中医症状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视力: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的视力较治疗前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视野:(1)治疗后MD均值较治疗前降低,前后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MS均值较治疗前增加,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对治疗前后的MD%值进行比较,治疗后MD%较治疗前减少,前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P-VEP:(1)治疗后平均P100波潜时较治疗前缩短,前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平均P100波振幅较治疗前增加,前后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综合疗效:治疗后患者的有效率为58.46%,显效率为3.08%,总有效率为61.54%,无效率为38.46%;5.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后患者视物昏朦、双目干涩、头晕耳鸣、腰酸遗精、失眠多梦、潮热盗汗等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驻景丸加减方联合针刺及穴位注射对肝肾阴虚型视神经萎缩患者的视力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视野的平均缺损,改善P100波峰潜时及振幅,从而改善患者视功能;2.驻景丸加减方联合针刺及穴位注射可明显缓解患者视物昏朦、目睛干涩等眼部症状和全身症状,从而改善肝肾阴虚型视神经萎缩患者的全身证候。
邹英杰[7](2019)在《疏肝明目汤治疗肝郁气滞型POAG性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疏肝明目汤治疗肝郁气滞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进而为肝郁气滞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的治疗找到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资料与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二科门诊就诊,并符合入组标准的40例肝郁气滞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1)维生素B1片10mg/次,3次/天,口服;(2)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ml/次,1次/天,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3)甲钴胺片1mg/次,3次/天,口服,疗程30日。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疏肝明目汤日二次口服,150ml/次,疗程30日。最后通过视力、视野、视觉诱发电位、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视力、视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中医证候积分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分别进行组内前后比较,两组在视力、视野、P-VEP上均有所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积分上,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间进行比较,治疗组在视力、视野、中医证候积分、P-VEP上改善程度要好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有效率为53.3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1.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疏肝明目汤能提高肝郁气滞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患者的视力,改善视野的MD及VFI和P-VEP的P100波峰时及振幅,且效果优于单纯的西医基础治疗。2.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疏肝明目汤能降低肝郁气滞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患者的全身症状。3.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疏肝明目汤可以提高肝郁气滞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的疗效,且安全性可靠。
刘亮[8](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糖尿病隐结构模型与证候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首先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系统梳理糖尿病证候研究领域的文献,揭示该领域发展脉络,找出该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单位与人物。力图清晰、准确地揭示其知识领域结构,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其次选取医案数据挖掘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将石岩教授治疗消渴病的临床病例资料数据化、电子化,经数据挖掘进行分析,以期对石岩教授诊治消渴病的临床经验提供客观依据,总结其用药规律,旨在为临床治疗消渴病提供有迹可循的指导,以提升中医临床诊断、治疗能力。再使用“Lantern5.0(孔明灯)”软件通过隐结构模型对糖尿病的辨证论治规律进行研究,探索出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日后对糖尿病的辨证论治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材料与方法:1.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期刊数据库与硕博士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以及Google、百度学术等搜索引擎。通过对糖尿病证候研究领域相关的期刊文献与博硕士论文中包含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分析与描述性统计,对糖尿病证候研究领域的学者合作情况、机构合作情况、基金资助等情况进行梳理,总结糖尿病证候领域的不同研究主题。本研究主要应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三种分析方法。描述性统计包括:期刊文献数据的发文年代分布、基金资助、期刊分布以及文献被引情况,博硕士论文数据的发文年代分布、学位授予单位分布以及文献被引。采用共现分析包方法,对作者、机构、关键词以及博硕士论文数据的指导教师进行了共现分析。采用聚类分析发现糖尿病证候领域中不同的研究主题,根据研究主题与关键词随时间的变化,预测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2.本研究通过搜集整理石岩教授治疗消渴病的医案,将筛选出的处方录入,进行标准化处理,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构建“石岩教授治疗消渴病的门诊数据库”,进行挖掘分析石岩教授治疗消渴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总结其学术思想。3.通过搜集CNKI、VIP、万方医学等数据库内名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病案及临床经验文献,纳入符合糖尿病中西医诊断标准、四诊资料完整的医案,构建名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隐结构型数据库,使用Lantern5.0软件构建隐结构模型,归纳和提取该病的证候要素的意义,找出中医的辨证规则。结果:1.糖尿病证候研究领域相关论文的发文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纳入研究的论文受到基金资助较多,资助最多的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纳入研究的论文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占比25.07%,发文最多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与《中华中医药杂志》;应用最多的标准是《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授予糖尿病证候研究博硕士学位最多的大学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糖尿病证候研究地域分布广泛,机构间多有合作。最主要的研究机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3.本研究领域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赵进喜。本研究领域形成了广泛研究团队合作网络。4.期刊文献数据与博硕士论文数据的关键词共现显示,糖尿病证候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证候分布规律、证候要素特点、辨证论治、中医证候临床研究、中医证候与生物学指标相关性研究等内容,其中气阴两虚证的研究有望成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证候研究的热点证型。主要研究方法包括:隐结构模型、数据挖掘、结构方程模型、量表、德尔菲法、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病例系列研究等方法。5.根据本课题的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方剂336则,挖掘结果显示,石岩教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专家门诊期间治疗消渴病的常用药物中,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排序,前10位药物:甘草、黄芪、黄连、茯苓、白术、黄精、红参、丹参、葛根、五味子;药性选择倾向于温性药物;药味以甘、苦以及辛味最为常用;药物归经主要为入脾经最为多见,其次为胃经、肺经的药物;6.药对以黄芪与甘草、甘草与茯苓、黄连与甘草、黄芪与茯苓组合最为常见;挖掘得到治疗消渴病的新处方5个。7.本研究通过隐类分析初步提取了119例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医案中13个隐类;8.经诠释偶得出,糖尿病的常见证型包括有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阳虚水泛证、湿热内蕴证、阴虚燥热证等9种,涉及脾、胃、肾、肝、肺、心等脏腑,涉及到的气滞、痰湿、气逆、肾虚、气虚、脾虚、脾阳虚、虚热、阴虚等。9.本研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其医案的分析,其中糖尿病肾病用药涉及共214味中药,排名前三的高频药物为黄芪、茯苓、山药,黄芪与茯苓、茯苓与泽泻、山药与茯苓配伍出现次数最高;1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用药分析用药涉及共214味中药,排名前三的高频药物为泽泻、茯苓、山茱萸,茯苓与泽泻、山茱萸与山药、山茱萸与茯苓配伍出现次数最高;11.糖尿病胃肠病变用药分析用药涉及共116味中药,排名前三的高频药物为泽泻、茯苓、山茱萸,茯苓与泽泻、山茱萸与山药、山茱萸与茯苓配伍出现次数最高;1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用药分析用药涉及共160味中药,排名前三的高频药物为泽泻、茯苓、山茱萸,茯苓与泽泻、山茱萸与山药、山茱萸与茯苓配伍出现次数最高。结论:1.糖尿病证候领域相关性研究所受关注较多、热度不减,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相关文献中的关键词与证候的表述宜规范,以利于文献计量学开展研究。2.《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华中医药杂志》、《辽宁中医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中华中医药学刊》、《中医杂志》以及《中医临床研究》紧随其后对该领域关注较多,是主要的载文期刊。3.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成都中医药大学关于该领域论文的发布量较高,对糖尿病证候研究关注较多,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取得成效显着。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相关硕博论文的发布量远高于其他高校稳居榜首。本研究文献均受到较多资助,且以国家级资助为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所受资助数量较高、种类较多;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以及辽宁中医药大学所受基金资助并不占优势,但基金资助的效果是显着的。其他机构包括河南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以及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基金投入与论文量比例差异不大。4.本研究领域的期刊论文质量较高,硕博论文高质量论文相对不足。5.在研究合作团队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是糖尿病证候研究领域合作最广泛的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比较活跃的机构,他们的合作以核心机构为中心,合作关系紧密。6.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赵进喜团队、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倪青团队、北京中医药大学王伟团队以及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牟新团队,以上团队将有可能引领未来几年糖尿病证候领域的研究。应用聚类分析、隐结构模型以及医案数据挖掘等科研方法,进行糖尿病证候研究将成为热点。7.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分析了石岩教授治疗糖尿病应用组方的规律和特点,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以阴虚或气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且多为虚实夹杂致病。痰浊是瘀血形成的病理基础,且二者相互影响,瘀血贯穿糖尿病始终,并以“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为核心治法;8.石岩教授临证用药与中药复方益糖康主要成分高度吻合,彰显了石岩教授从整体出发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注重辨证论治、标本兼顾,以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减轻糖尿病患者的各种症状,起到降糖,疗效稳定;9.石岩教授在临床上治病用药时,精通药物的药性,阴阳相配,润燥相制,通过对药性的灵活应用,纠正疾病所表现出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以期达到机体的“阴平阳秘”,从而使患者症状得到改善;10.石岩教授以“阴虚内热、脾虚失运”为主要出发点论治消渴病的思路,多选用甘草、黄芪、茯苓、红参等甘味药物以补脾益气,选取黄连、黄柏此类苦味药物以行清热之功,运用桂枝、附子等辛味药物以达助阳化气之效;11.黄芪与甘草这一药物组合出现频率最高,二药合用增强补气健脾之功,体现了石岩教授“从脾论治”的学术思想,印证了中药复方益糖康中“黄芪、甘草”药对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12.临床治疗中发现消渴患者多出现“口渴多饮”、“乏力”、“便溏”等脾虚之证,综合药频排在前三甲的甘草、黄芪、茯苓,此三药同用重视恢复中焦脾胃生理功能,抓住脾失健运这一核心病机,体现了石岩教授“从脾论治”的学术思想。13.本研究通过隐类分析并诠释得出:糖尿病的常见证型包括有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阳虚水泛证、湿热内蕴证、阴虚燥热证等9种,涉及脾、胃、肾、肝、肺、心等脏腑,涉及到的气滞、痰湿、气逆、肾虚、气虚、脾虚、脾阳虚、虚热、阴虚等。
李昕[9](2019)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眼血流成像研究及加味黄芪汤疗效回顾总结》文中研究说明临床研究一 NA-AION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与RNFL厚度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索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AION)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与RNFL厚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病房住院的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患者。对照组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彩超室行眼部血管的彩色多谱勒超声血流成像(CDFI)检查,年龄与NA-AION组相匹配的病例。所有患者均行眼部血管的CDFI检查,测量睫状后短动脉(sPC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和阻力指数(RI),以及眼动脉(OA)的管径、PSV和RI,并使用OCT检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例NA-AION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分布在46~71岁(平均年龄57.53±8.04岁);单眼发病患者7人,双眼发病患者12人,共计31只眼。入院时发病时间最短1天,最长10年,双眼发病间隔时间最短1周,最长6年。(1)患眼组与对照组眼部血流动力学对比:患眼组视网膜中央动脉、眼动脉R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患眼组眼动脉管径明显较对照组细(P<0.01),但是睫状后短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眼动脉的PSV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NA-AION患者的患侧眼与健侧眼对比:患侧眼与健侧眼在睫状后短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眼动脉的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上均无明显差异;(3)NA-AION患者的眼部血管CDFI各项指标与RNFL厚度的相关性:眼动脉的PSV与鼻侧RNFL厚度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425,其余血流各参数均与RNFL厚度无明显相关性;(4)非急性期NA-AION患者的眼部血管CDFI各项指标与RNFL厚度的相关性:眼动脉管径与鼻侧RNFL厚度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446,眼动脉PSV与鼻侧RNFL厚度呈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581,其余血流各参数均与RNFL厚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NA-AION患者的眼部血管阻力指数升高,但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2.NA-AION患者的眼动脉流速与鼻侧RNFL厚度呈负相关,而其余血流各参数均与RNFL厚度无明显相关性。临床研究二加味黄芪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NA-AION的疗效观察目的:评价加味黄芪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AION)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病房住院的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患者,且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所有患者均采用加味黄芪汤加减联合常规疗法(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治疗,治疗前后均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野,分别进行视力评分和视野评分,两项总分相加用显效、有效和无效三分类进行评价。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例气虚血瘀型NA-AION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17例,年龄分布在33~71岁(平均年龄55.46±8.11岁);单眼发病患者14例,双眼发病患者10例,共计34只眼。入院时发病时间最短1天,最长10年,双眼发病间隔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7年。(1)最佳矫正视力:由治疗前的0.47±0.36提升到治疗后的0.56±0.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视野:平均敏感度(MS)由治疗前的12.34±6.62提高到治疗后的15.03±6.42,平均缺损(MD)由治疗前的13.39±1.26下降到治疗后的10.52±1.14,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综合疗效:经治疗后显效3人,有效13人,无效8人,总有效率67%:(4)疗效与性别的关系:男性总有效率为63.6%,女性总有效率为56.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疗效与年龄的关系:50岁及以下患者总有效率为50%,51~60岁患者总有效率为66.7%,61岁及以上患者总有效率为50%,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疗效与基础视力的关系:基础视力在0.1~0.5之间的患者总有效率为86.7%,是三组中疗效最好的一组,其次为基础视力<0.1组,总有效率为50%,基础视力>0.5组疗效最差,总有效率为30.8%。其中,基础视力在0.1~0.5之间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基础视力>0.5的患者(P<0.01);(7)疗效与病程的关系:发病1个月以内的患者总有效率为64.3%,发病1个月~1年的患者总有效率为45.5%,发病1年以上的患者总有效率为66.7%,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加味黄芪汤加减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NA-AION患者的视力、视野;2.加味黄芪汤加减联合常规治疗对气虚血瘀型NA-AION的疗效与基础视力有关,而与性别、年龄、病程均无关。
周冰倩[10](2019)在《疏血通注射液对血瘀证视神经萎缩视功能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视神经萎缩是多种视神经病变的最终结果,其原因多种多样,其结果是视功能严重受损甚至完全丧失,目前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故本课题拟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客观评价地龙水蛭提取物为主要成分的疏血通注射液对视神经萎缩患者残余视功能的保护作用,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而为临床上治疗视神经萎缩提供新的方法,并为扩大疏血通注射液的临床适应症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01月0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广东省中医院眼科门诊和病房就诊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纳入研究的视神经萎缩患者分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联合中医药常规治疗组(观察组)和不含地龙水蛭及其提取物用药的中医药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回顾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后1月、2月、3月的最佳矫正视力、视野、视觉诱发电位、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以及治疗1月后两组患者的血瘀证证候评分等疗效学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安全性指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91例91眼,其中观察组47例47眼,对照组44例44眼,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一般情况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视野、视觉诱发电位、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血疲证证候评分等指标无显着差异(00.05)。1.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观察组在治疗前、疗后1月、疗后2月、疗后3月不同时间点BCVA(1分法)为0.32±0.14、0.43±0.16、0.42±0.18、0.34±0.16,对照组在各观察时间点BCVA为0.30±0.13、0.34±0.15、0.33±0.14、0.31±0.13。观察组疗后1月、疗后2月BCVA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疗后1月与治疗前相比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疗后1月、疗后2月BCVA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视野检查:观察组在疗前、疗后1月、疗后2月、疗后3月不同时间点视野缺损度(单位:dB)为-19.29±3.15、-16.40±3.49、-17.28士3.32、-18.28±2.37,对照组在各观察时间点视野缺损度为-19.78±3.51、-18.46±3.81、-19.04±3.17、-19.79±3.42。观察组疗后1月、疗后2月视野缺损度与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疗后1月与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视野缺损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视觉诱发电位:观察组在疗前、疗后1月、疗后2月、疗后3月不同时间点P100潜伏期(单位:ms)为 136.56±8.38、137.90±11.68、128.90±11.68、132.53±11.48,对照组P100潜伏期在各观察时间点为135.98±8.08、134.81±6.22、132.01 ± 7.02、134.11 ± 6.57。观察组疗后2月P100潜伏期与治疗前相比有所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P100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在疗前、疗后1月、疗后2月、疗后3月不同时点P100振幅(单位:μV)为4.69士1.23、4.98±2.37、6.36±1.48、5.10±1.55,对照组振幅在各观察时间点为4.53±0.90、4.22±1.92、5.03±1.54、4.89±1.46,观察组疗后2月P100振幅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疗后2月P100振幅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光学相干断层检查:观察组在疗前、疗后1月、疗后2月、疗后3月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单位:μm)为78.04士 13.64、77.38± 13.43、77.26±14.14、77.62± 16.22,对照组在各观察时间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为77.23±9.29、77.66±8.67、77.32±8.52、77.27±11.84,各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无显着差异(P>0.05)。5.血瘀证证候积分:观察组血瘀证积分在疗前及疗后1月分别为8.23±4.00、4.93±2.99;对照组血瘀证积分在疗前及疗后1月分别为7.41±2.78、5.59±2.82。两组治疗后血瘀证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疗后1月观察组血瘀证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6.安全性指标观察:两组在治疗期间发生过敏反应、副作用、输液反应的病例均为0。结论:1.以地龙与水蛭提取物为主要成分的疏血通注射液对视神经萎缩患者的BCVA、视野、视觉诱发电位有良好的干预作用,可改善患者的视功能,且能显着改善患者血疲证证候。2.对于形态学检查,暂未发现以地龙与水蛭提取物为主要成分的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中医综合治疗或中医综合治疗能够增加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厚度。3.两组患者在医治过程中及医治过程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及严重不良事件,表明这两种治疗方法及药物使用均是安全的。
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治疗气滞血瘀型青盲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于青盲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于青盲的认识 |
3 治疗研究现状 |
4 展望 |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中止、剔除标准 |
2 试验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疗效观察指标与评定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治疗前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结果分析 |
3.3 两组患者治疗后结果分析 |
3.4 疗效分析 |
4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对青盲发病的认识 |
2 “开导治疗之後宜补论”的理论基础 |
3 中药选方依据 |
4 针刺选穴研究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分布频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及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资料提取和规范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DR主要证型分布频率分析 |
2.3.2 亚组分析 |
2.3.3 发表偏倚评估 |
3 讨论 |
(3)韦氏三联九针对视神经萎缩患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即刻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视神经萎缩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视神经萎缩的定义 |
2. 视神经解剖组织学 |
3. 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病理 |
4. 视神经萎缩的病因 |
4.1 视神经炎 |
4.2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
4.3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
4.4 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Glaucomatous Optic Neuropathy,GON) |
4.5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 |
4.6 压迫性视神经病变 |
4.7 中毒性视神经病变 |
5. 视神经萎缩的分类 |
6. 视神经萎缩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
6.1 临床表现 |
6.2 诊断依据 |
7. 视神经萎缩的辅助检查 |
7.1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 |
7.2 视野检查 |
7.3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
7.4 瞳孔检查 |
7.5 影像学检查 |
7.6 基因检查 |
8. 视神经萎缩的治疗 |
8.1 病因治疗 |
8.2 药物治疗 |
8.3 体外反搏治疗 |
8.4 高压氧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视神经萎缩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
1.1 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 |
1.4 专方验方 |
2.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 |
2.1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溯源 |
2.2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技术路线 |
3. 研究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2 观察指标 |
3.3 评价标准 |
3.4 减少误差及控制偏倚的措施 |
3.5 统计方法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观察指标分析 |
2.1 1 °空间频率下P-VEP结果分析 |
2.2 15'空间频率下P-VEP结果分析 |
三、讨论 |
1. “韦氏三联九针”理论基础及处方思路 |
2. “韦氏三联九针”针刺手法及临床应用讨论 |
2.1 近眼周三针 |
2.2 眼周透穴三针 |
2.3 全身辨证三穴 |
3. 韦氏三联九针对视神经萎缩患者P-VEP的即刻效应讨论 |
3.1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机理讨论 |
3.2 针刺干预视觉诱发电位的机制讨论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1: 病例观察表 |
附录2: 不良事件记录表 |
(4)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加味黄芪汤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
1 系统性疾病 |
2 解剖学异常 |
3 血清学指标变化 |
4 药物或外科手术的影响 |
5 遗传因素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历史沿革 |
2 中医药的治疗进展 |
3 中医分期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功能磁共振技术在视神经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
1 青光眼导致的视神经病 |
2 缺血性视神经疾病 |
3 视神经炎 |
4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
5 其他的视神经病变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 |
第一节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 |
3 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特点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 |
3 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清学特点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 |
3 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加味黄芪汤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Hcy、NLR的影响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 |
3 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补精益视片对眼压控制后青光眼视功能改善作用的多中心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引言 |
1 祖国医学对青光眼及视功能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青光眼的认识 |
2.1 既往对青光眼视功能损害机制的认识 |
2.2 青光眼视功能损害中枢机制探索 |
3 现代医学对青光眼视功能保护机制及药物研究 |
3.1 机械压力损伤及药物治疗 |
3.2 血流异常及药物治疗 |
3.3 细胞凋亡基因调控治疗 |
3.4 兴奋性神经毒性及神经保护 |
3.5 神经营养因子剥夺假说与神经保护 |
3.6 氧化应激损伤 |
3.7 线粒体功能障碍及治疗 |
3.8 免疫调节及抗炎 |
3.9 一氧化氮神经毒性作用及治疗 |
3.10 干细胞治疗 |
4 祖国医学对青光眼视功能保护的研究现状 |
4.1 中医药对青光眼视功能保护 |
4.2 针灸对青光眼视功能保护 |
5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及目的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实验设计 |
1.1 实验对象的选取及分组 |
1.2 眼压控制后青光眼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排除及剔除脱落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完成情况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衡性比较 |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情况比较 |
2.4 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3 讨论 |
3.1 药物的选择 |
3.2 观察指标的选择及疗效结果分析 |
3.3 补精益视片对眼压控制后青光眼患者中医症状的改善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补肾活血中药保护青光眼视功能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青光眼视功能损伤中运用补肾活血中药的理论依据 |
2 补肾活血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在保护青光眼视功能作用机制 |
2.1 改善微循环 |
2.2 增加BDNF表达 |
2.3 调控细胞凋亡基因 |
2.4 调控兴奋性神经毒性 |
2.5 提高抗氧化能力 |
2.6 调节炎症因子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驻景丸加减方联合针刺和穴位注射治疗肝肾阴虚型视神经萎缩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诊断标准 |
2.2.1 视神经萎缩的西医诊断标准 |
2.2.2 青盲的中医诊断标准 |
2.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2.4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
2.3 治疗方案 |
2.3.1 内服驻景丸加减方 |
2.3.2 穴位注射法 |
2.3.3 针刺疗法 |
2.3.4 静脉用药 |
2.4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
2.5 评价标准 |
2.5.1 视力评分标准 |
2.5.2 视野评分标准 |
2.5.3 P-VEP评分标准 |
2.5.4 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
2.5.5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基线情况 |
3.1.1 患者的性别分布情况 |
3.1.2 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
3.1.3 患者的病程分布情况 |
3.1.4 患者的视力分布情况 |
3.1.5 患者的病因分布情况 |
3.2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结果与分析 |
3.2.1 视力的结果和分析 |
3.2.2 视野的结果与分析 |
3.2.3 P-VEP的结果与分析 |
3.2.4 视力与P-VEP、视野(MD、MS)的相关性分析 |
3.2.5 综合疗效与分析 |
3.2.6 中医症状疗效与分析 |
讨论 |
1 视神经萎缩的发病机制 |
2 中医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
2.1 病名溯源 |
2.2 病因病机 |
2.3 玄府理论 |
2.3.1 起源和发展 |
2.3.2 功能和病变机制 |
2..4 针刺疗法 |
3 开通玄府法在视神经萎缩中的应用 |
4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肝肾阴虚型OA机理的探讨 |
4.1 驻景丸加减方组方用药分析及其现代药理研究 |
4.2 针刺及复方樟柳碱穴位注射的作用机制 |
4.3 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作用机制 |
5 中医辨证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经验拾萃 |
6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OA的优势 |
结论 |
致谢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视神经萎缩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疏肝明目汤治疗肝郁气滞型POAG性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基于数据挖掘的糖尿病隐结构模型与证候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论文一 基于CiteSpace的糖尿病证候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石岩教授治疗消渴病的用药规律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基于隐结构模型的名中医辨治糖尿病的规律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眼血流成像研究及加味黄芪汤疗效回顾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西医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NA-AION的病理生理改变 |
3. NA-AION的临床表现 |
4. 治疗 |
5. 预后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临床研究 |
3. 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彩色多谱勒超声血流成像在NA-AION的应用研究概况 |
1.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相关血供 |
2. 彩色多谱勒超声血流成像的基本原理 |
3. 正常人眼部血流测定 |
4. NA-AION患者眼部血流变化 |
5. CDFI在NA-AION疗效评价方面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一 NA-AION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与RNFL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纳入标准 |
方法 |
1. 分组 |
2. 指标检测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诱发因素和危险因素 |
3. NA-AION患者的CDFI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别 |
4. NA-AION患者的眼部血管CDFI各项指标与健侧眼的差别 |
5. NA-AION患者的眼部血管CDFI各项指标与RNFL厚度的相关性 |
6. 非急性期NA-AION患者的眼部血管CDFI各项指标与RNFL厚度的相关性 |
小结 |
讨论 |
1. 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因素 |
2. 统计结果分析 |
临床研究二 加味黄芪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NA-AION的疗效观察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方法 |
1. 治疗方法 |
2. 指标检测 |
3. 疗效评价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诱发因素和危险因素 |
3. 治疗结果 |
4. 典型病例介绍 |
小结 |
讨论 |
1. 中医理论基础 |
2. 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
3. 统计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疏血通注射液对血瘀证视神经萎缩视功能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文献研究 |
一、OA有关的古文献记载与描述 |
二、OA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三、OA的中医治疗 |
第二节 西医文献研究 |
一、视神经解剖和病理的认识与研究 |
二、OA的病因病理分类研究 |
三、OA西医临床治疗现状 |
第三节 中医药保护OA视功能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四、研究方法 |
五、疗效判定标准 |
六、统计学检测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疗效 |
三、安全性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开展中医药治疗OA临床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选用虫类中药对OA患者残余视功能保护的研究意义 |
一、探讨虫类药物的临床功效与运用 |
二、探讨虫类中药对OA残余视功能保护的意义 |
第三节 探讨血瘀证OA视功能检测指标的选择 |
第四节 评价疏血通注射液对血瘀证OA的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制 |
第五节 中医药对OA的临床治疗方法探讨 |
第六节 疏血通注射液对OA的安全性评价 |
第七节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治疗气滞血瘀型青盲的临床研究[D]. 王博.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分布频率的Meta分析[J]. 肖莉,匡文轩,刘晓清,彭俊,彭清华,晏峻峰.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3)
- [3]韦氏三联九针对视神经萎缩患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即刻效应[D]. 康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加味黄芪汤的疗效评价[D]. 史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补精益视片对眼压控制后青光眼视功能改善作用的多中心观察[D]. 崔琳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驻景丸加减方联合针刺和穴位注射治疗肝肾阴虚型视神经萎缩的回顾性研究[D]. 游英帆.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疏肝明目汤治疗肝郁气滞型POAG性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D]. 邹英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基于数据挖掘的糖尿病隐结构模型与证候用药规律分析[D]. 刘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眼血流成像研究及加味黄芪汤疗效回顾总结[D]. 李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疏血通注射液对血瘀证视神经萎缩视功能保护研究[D]. 周冰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