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136例(论文文献综述)
苏暾,宋英晓,潘雪,张阳,沈振,陆建萍,杜奕奇,李兆申[1](2022)在《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Ⅱ期注册临床试验, 根据适应证不同, 分为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2项研究, 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将患者按1∶1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治疗方案为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奥美拉唑20 mg(十二指肠溃疡)或40 mg(胃溃疡)+碳酸氢钠1 680 mg], 1次/d;对照组为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 mg(十二指肠溃疡)或40 mg(胃溃疡), 1次/d。疗程分别为4周(十二指肠溃疡)和8周(胃溃疡), 以内镜下溃疡愈合有效率作为主要疗效指标, 以疼痛消失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作为次要疗效指标, 以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安全性指标。数据集包括全分析集、符合方案集(PPS)和安全性数据集(SS), 统计学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非劣效性检验。结果全分析集包含272例十二指肠溃疡和237例胃溃疡患者, PPS包含247例十二指肠溃疡和201例胃溃疡患者, SS包含272例十二指肠溃疡和235例胃溃疡患者。全分析集分析结果显示, 试验组治疗4周后内镜下十二指肠溃疡愈合有效率为91.91%(125/136), 对照组为94.85%(129/13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8周后内镜下胃溃疡愈合有效率为86.44%(102/118), 对照组为87.39%(104/11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劣效统计分析显示, 2组溃疡愈合有效率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下限>-10%(十二指肠溃疡为-8.84%, 胃溃疡为-9.54%), 表明试验组溃疡愈合有效率不劣于对照组。PPS与全分析集分析结论一致。全分析集分析结果显示, 试验组和对照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中位腹痛消失时间均为6 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胃溃疡患者的中位腹痛消失时间均为8 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4周后十二指肠溃疡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95.59%(130/136)和97.79%(133/13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8周后胃溃疡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95.76%(113/118)和93.28%(111/11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分析结果显示, 试验组和对照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15%(7/136)和2.21%(3/13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胃溃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71%(15/118)和6.84%(8/11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口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内镜愈合疗效不劣于奥美拉唑镁肠溶片, 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张平,项凤梅,胡子毅,李人亮[2](2021)在《四君子汤类方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效性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四君子汤类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四大中文数据库四君子汤类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3月。全面收集及追溯纳入研究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 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个随机对照试验,总计2 688例患者,涉及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3个方剂。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单用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组优于对照组(OR=3.04,95%CI 2.16~4.29,P<0.000 01);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组优于对照组(OR=3.68,95%CI 2.73~4.96,P<0.000 01)。在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方面,香砂六君子汤联合西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OR=4.59,95%CI 2.39~8.79,P<0.000 01。在减少复发率方面,治疗组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OR=0.24,95%CI0.13~0.42,P<0.000 01;治疗后1年OR=0.27,95%CI 0.16~0.45,P<0.000 01)。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治疗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0.32,95%CI 0.21~0.50,P<0.000 01)。结论: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四君子汤类方单用或联合西药辅助治疗消化性溃疡在临床疗效、预防溃疡复发、减少西药不良反应方面疗效可能更佳,但这仍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研究加以证实。
陈权[3](2020)在《芪参益胃汤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脾胃气虚型胃溃疡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芪参益胃汤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脾胃气虚型胃溃疡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并通过随访来评估芪参益胃汤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该病的远期疗效,为芪参益胃汤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脾胃气虚型胃溃疡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收取绵阳市中医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胃溃疡患者80例,按随机对照表法分成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治疗组予芪参益胃汤加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两组患者中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均予阿莫西林胶囊、呋喃唑酮片、枸橼酸铋钾片、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2周后分别入组;两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胃镜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清除情况;对胃镜疗效痊愈患者,6个月后复查胃镜,以观察远期疗效。对所观察、统计的数据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均不能改善消瘦症状(P>0.05),均能有效改善胃脘疼痛、腹胀、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少气懒言、肢体倦怠等症状(P<0.05);在消瘦、肢体倦怠症状改善程度上,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胃脘疼痛、腹胀、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少气懒言等症状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4%;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体优于对照组(P<0.05)。3.胃镜及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疗效比较:治疗组在胃镜远期疗效、胃镜近期疗效上优于对照组(P<0.05);在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疗效方面,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4.两组在试验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研究结论:芪参益胃汤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可以有效改善脾胃气虚型胃溃疡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减少复发,且临床试验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郑丽[4](2020)在《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根除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收集于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湖北省中医院李天望主任专家门诊就诊,经胃镜检查符合慢性胃炎并行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确诊为Hp感染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含铋剂四联疗法:艾司奥美拉唑酶肠溶片20mg+阿莫西林分散片1000mg+克拉霉素500mg+枸橼酸铋钾颗粒220mg,每日2次,疗程14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荆花胃康胶丸240mg,每日2次,疗程14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腹痛、腹胀、纳差、嗳气)的改善情况;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并停药1个月后复查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统计Hp根除情况,并且记录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胃癌家族史等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各项症状改善情况:(1)腹痛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腹痛程度及频度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腹痛程度及频度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胀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腹胀程度及频度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腹胀程度及频度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纳差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纳差程度及频度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纳差程度及频度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嗳气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嗳气程度及频度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嗳气程度及频度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各项症状程度总积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症状程度总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各项症状程度总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各项症状总频度积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症状频度总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各项症状频度总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各项症状总积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症状总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各项症状总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1)腹痛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评价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的腹痛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2)腹胀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评价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的腹胀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3)纳差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评价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的纳差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4)嗳气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评价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的嗳气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4)两组Hp根除率比较观察组根除率为96.9%,对照组根除率为76.4%。治疗后两组患者根除率比较采用Pearson校正χ2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根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6.0%;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8.8%。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采用Pearson校正χ2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治疗Hp相关性胃炎可以明显提高其根除率及改善临床症状,其效果明显高于单纯使用铋剂四联疗法,但两者间不良反应反生情况无明显差别,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胃炎具有临床推广意义,为Hp相关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李怡[5](2020)在《HP感染相关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证候及证素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211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与147例Hp阴性的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患者进行流行病学、生活饮食习惯、疾病诱因、消化道症状、合并症、内镜下表现、特别是中医证素和证候的对比分析研究,探索HP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出HP感染与PU患者证候证素之间的关系,为预防HP感染、中医药辨证论治辅助根除HP,促进溃疡愈合与防止溃疡复发奠定理论基础。方法:1.收集2019年天津市南开医院消化内科二住院的内镜确诊35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初步研究对象,进行HP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2.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婚况、职业、文化程度、初发、复发、家族史。3.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生活饮食习惯、发病诱因。4.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评分及合并症情况。5.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内镜下表现特点。6.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分别对两组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提取并比较两组中医证素、证候信息。7.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按201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得出及按中医证素分析得出中医证候的异同。8.进行HP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35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HP检测结果为Hp阳性者211例、Hp阴性者147例。2.两组患者中男性均多于女性(P>0.05);Hp阳性组溃疡发病年龄高峰为60-69岁,Hp阴性组为50-59岁(P<0.05);HP感染与患者婚姻状况不相关(P>0.05);Hp阳性组职业中司机、体力劳动者比例高于Hp阴性组(P<0.05);Hp阳性率与患者文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Hp阳性组复发率、溃疡病家族史患者比例均高于Hp阴性组(P<0.05)。3.两组患者饮食嗜好比较,Hp阳性组中偏嗜辛辣油腻、过冷过热饮食、酗酒患者比例较高,Hp阴性组中偏嗜过酸过甜、粗硬饮食、饮咖啡患者比例较高(P<0.01);两组患者生活习惯比较,Hp阳性组中卫生习惯较差、不规律饮食、吸烟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Hp阴性组,Hp阴性组患者习惯分餐、暴饮暴食比例高于Hp阳性组(P<0.01);在发病诱因方面,Hp阳性组精神刺激比例较高,Hp阴性组劳累、受凉、NSAIDs比例较高(P<0.01)。4.Hp阳性组消化道症状评分及消化道出血及梗阻的概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1)。5.内镜下比较:Hp阳性组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复合性溃疡(compound ulcer,CU)、多发溃疡、胃体溃疡、胃底溃疡、幽门管溃疡、巨大溃疡、深凹溃疡比例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5);Hp阳性组溃疡周围的粘膜点状发红、弥漫性发红、充血水肿、红斑样改变明显多于Hp阴性组(P<0.01),伴胆汁反流的比例低于Hp阴性组。6.经聚类分析,提取Hp阳性患者病位证素为胃、肝、脾,病性证素属实者气滞、湿、热、血瘀,属虚者为阴虚、阳虚。提取类证共有6个,分别为类脾胃湿热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肝胃不和证、类胃络瘀阻证、类胃阴不足证、类脾胃阳虚证。提取Hp阴性患者病位证素为胃、脾、肝,病性证素属实者气滞、湿、热、血瘀,属虚者为阴虚、阳虚。提取类症共有5个,分别为类胃络瘀阻证、类胃阴不足证、类脾胃虚弱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肝胃不和证。经因子分析,提取Hp阳性患者病位证素为胃、肝、脾,病性证素属实者气滞、热、湿、血瘀,属虚者为阴虚、阳虚、气虚。提取类证共有6个,分别为类脾胃湿热证(25.1%)>类脾虚湿热证(17.1%)=类肝胃郁热证(17.1%)>类胃阴不足证(16.5%)>类肝胃不和证(13.3%)>类胃络瘀阻证(10.9%)。提取Hp阴性患者病位证素为胃、肝、脾,病性证素属实者热、气滞、湿、血瘀,属虚者为阴虚、阳虚、气虚。提取类证共有6个,分别为类肝胃不和证(24.5%)>类胃阴不足证(19.7%)>类脾胃湿热证(15.6%)>类肝胃郁热证(15.0%)>类脾胃虚弱证(14.3%)>类胃络瘀阻证(10.9%)。经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患者证素、证候分析分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依据共识意见,经中医医师辨证得出的证候分布为:Hp阳性组:脾胃湿热证(32.7%)>肝胃不和证(21.8%)>胃阴不足证(15.2%)>肝胃郁热证(14.7%)>脾胃虚弱证(8.1%)>胃络瘀阻证(7.6%)。Hp阴性组:肝胃不和证(36.1%)>胃阴不足证(14.2%)>脾胃虚弱证(13.6%)>脾胃湿热证(12.2%)>肝胃郁热证(12.2%)>胃络瘀阻证(11.6%)。经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患者证候分析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7.对专家辨证与因子分析-证素辨证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Hp阳性患者专家辨证与因子分析-证素辨证法结果有所差异(P<0.01)。而Hp阴性患者专家辨证与因子分析-证素辨证法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Hp阳性患者专家辨证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比例较高;而通过因子分析的证素辨证结果示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比例明显较高。8.HP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P<0.05)有年龄、受教育程度低、饮食偏嗜、不规律饮食(可能与职业相关,如司机)、不习惯分餐、不良卫生习惯、精神刺激因素、经常聚餐、吸烟、酗酒等。结论:1.HP感染与年龄、受教育程度低、不良卫生及饮食习惯、如吸烟酗酒、饮食偏嗜、不规律饮食以及精神刺激因素等有关,与患者性别、婚况无明显相关。2.Hp阳性组的消化性溃疡有特征性的粘膜表现,其溃疡往往多发、深大、十二指肠球部及胃体、胃底多见,更容易出现合并症,临床症状相对偏重。3.Hp阳性PU患者最常见的病位证素为胃、肝、脾,病性证素属实者气滞、热、湿、血瘀,属虚者为阴虚、阳虚、气虚。其中湿、热证素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Hp阳性PU患者最多见的中医证候为脾胃湿热证。Hp阴性患者最为多见的证候类型为肝胃不和证。提示湿、热可能是Hp感染的特征性表现。4.Hp阳性患者专家辨证及因子分析-证素辨证存在差异,提示对PU患者的中医辨证诊治仍需更多的规范化研究与培训。
陈莹莹[6](2020)在《中药“疏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1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对照观察》文中指出背景:1 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Type 1 gastric Neuroendocrine Tumors,type 1 g-NETs)与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虽大多预后良好,但复发率高,且目前针对复发的预防措施仍存在诸多争议。目的:观察中药“疏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1型g-NETs的临床疗效,总结1型g-NETs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探索1型g-NETs复发的危险因素,为预防1型g-NETs复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加回顾的研究方式,纳入2012年4月至2019年4月中日友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友谊医院4家中心收治的共136例1型g-NETs患者,经内镜下治疗后按患者意愿非随机地分为中药组、对照组。中药组患者自入组开始规律口服中药(间断每年不多于3个月、每月不多于7天)并定期(6-12个月)复查,对照组患者仅定期复查。患者在经过至少6个月的治疗后,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HR(95%CI))以比较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描述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探索该病复发的危险因素。随访截止至2019年10月31日。结果:自2012年4月至2019年4月共纳入患者136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2(2-86)个月。两组患者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肿瘤转移及相关死亡,存活率100%。136例患者中女性居多,镜下表现以多发息肉为主,肿瘤大小多在1cm以下;病理分级上以NETG1级、NET G2级为多。中药组82例(男性32例,女性50例),其中21例复发,复发率为25.6%,复发时间的中位数为22个月;对照组54例(男性21例,女性33例),其中22例复发,复发率为40.7%,复发时间的中位数为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复发风险是对照组的0.38倍(95%CI:0.20-0.70)。中药组症状改善方面,大多数患者的餐后饱胀、纳差、乏力等不适明显缓解,而失眠、腹部不适、头晕等症状则改善不明显。40例患者服中药前症状评分为31.5(19.3,38.0)分,服中药后症状评分为19.5(10.3,28.0)分,服中药后患者的症状评分较前显着下降(P<0.01)。对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探索,单因素分析中,仅可看出口服中药与否是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未口服中药患者的复发风险为口服中药患者的2.64倍(95%CI:1.43-4.86,P=0.002);多因素分析提示,除口服中药之外,年龄≥50岁是另一个复发的保护因素,年龄≥50岁复发的风险仅是年龄<50岁的0.25倍(95%CI:0.09-0.71,P=0.009)。而在性别、肿瘤大小、单发或多发、浸润深度、分级、全切净与否等方面均未探索到与1型g-NETs复发有明显相关性。结论:中药“疏木六君子汤”以疏肝健脾、益酸和胃法治疗1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能够明显延长复发时间、降低肿瘤复发率,并可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龙知[7](2016)在《中西医结合治疗68例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68例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分析。方法: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就诊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痊愈42例,显效13例,有效11例,总有效为97.1%;对照组痊愈36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82.4%。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效果较佳,并且疗程较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张建云[8](2013)在《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专方专药、中西医结合等方面,介绍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概况。指出未来期望中医辨证与现代检查结合,提高辨证准确性,统一疗效标准,使之规范化,应用现代科技,从不同角度着手,综合研究,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得出更全面可靠的治疗方法。
符仁[9](2007)在《胃脘痛临床研究文献综合分析及小样本临床辨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胃脘痛,又名胃痛,其名最早见于《内经》,属于消化系统疾病表现出的一种主要病证,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伴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食,大便或结或溏等脾胃症状以及神倦乏力,面黄消瘦,浮肿等全身症状。在许多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中均可出现胃脘痛,如消化性溃疡、胃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肠炎等。是临床主要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目前,对胃脘痛的临床研究见有大量文献报道,对这些已有的临床医学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具有明显的重要性,通过这些工作可以全面了解胃脘痛中医药临床科研方法学的应用状况、存在问题,对研究质量的总体水平作出评估,同时对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的有效性作出较客观的评估,为临床辨证分析提供可参考的标准,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但目前还没有一篇报道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研究者实际情况,本研究进行如下工作:1、胃脘痛发病和辨治规律文献综合分析应用计算机检索、人工检索、和从综述的参考文献中追踪查询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文献资料二百余篇。对检索得到的文献,首先依据文章题名和摘要进行初筛,保留所有可能与分组设计进行临床辨证论治观察研究的文献;然后阅读全文,选取符合下列标准的文献纳入本研究:(1)文章为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发表时间2001年至2006年;(2)文章研究对象为明确的“胃脘痛”或“胃痛”的中医临床治疗;(3)观察病例成组设计,病例数不少于20例;(4)有明确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中医药治疗。借鉴医学文献meta-分析的方法和理念对选取的胃脘痛中医临床辨治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依据文献作者所在地,以长江为界,将文献报道的胃脘痛病例分属南北两部分,对其所阐述的病史资料中的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辨证分型、西医诊断进行整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从近5年中医药辨治胃脘痛文章发表情况看,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地区的趋势基本相似,2001年至2003年逐年增加。(2)长江以南地区胃脘痛患者平均年龄略高于长江以北地区。但南北地区纳入研究的文献中包含年龄报道的文献量有明显差别,南方报道的文献对研究病例的年龄有详细说明的较北方多,因此可能存在文献纳入偏倚,其分析结果的参考价值相应地降低。(3)南北不同地区男性胃脘痛患者数量均明显多于女性,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约为3:2,而且长江以南地区与长江以北地区胃脘痛男女性别构成比基本一致。(4)北方地区胃脘痛患者病程长于南方地区患者。(5)总结胃脘痛的文献报道最常见的几类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胃下垂。尤其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不论南方、北方地区,均是发病率最高的两类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的病变,而且南北方胃脘痛患者中各自所占的百分比基本相当。但在长江以南地区,胃下垂发病率较功能型消化不良低,而在北方地区正好相反。而在慢性胃炎中,北方地区浅表性胃炎所占百分比高于南方,而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则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另外,消化性溃疡患者中,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溃疡合并十二指肠溃疡三种亚型所占的百分比在南北方差别不明显,均以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6)在中医辨证分型方面,脾胃虚寒、脾胃阴虚是虚证胃脘痛中最为常见的两类证型,在所有统计病例中所占比例较高;而在实证胃脘痛病例中,肝气犯胃型胃脘痛较为多见,中医证型的集散趋势与地域分布未见明显相关性。2、临床研究将2004年10月~2006年1月之间就诊于澳门筷子基卫生中心门诊病例,凡是中医诊断属“胃脘痛”范畴者,均纳入本研究进行观察,共收集胃脘痛患者78例。制订临床病理观察量表,在接诊患者时,依据病史资料填写量表,待病例收集完毕,对所有收集的病例进行归纳整理,主要依据其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实证患者平均年龄小于虚证患者。就整体平均年龄而言,本研究所收诊的78例患者平均年龄与文献研究中的平均年龄相比偏大。(2)该研究中收集的78例患者,不论虚实证候,女性患者均多于男性。其中胃阴亏虚证女性多于男性尤为明显,而脾胃阳虚证患者性别差异较小。但总体的性别比例,与文献研究中的性别比例有明显不同。上述研究工作结果,探讨了不同地区胃脘痛发病的不同特征产生的可能原因。总结澳门地区临床诊治的胃脘痛患者的发病特征,并与内地文献报道互相比较,分析其间差异,总结辨治规律,为澳门地区胃脘痛的防治决策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参考。
贺俭[10](1998)在《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近况》文中提出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近况广西民族医院贺俭(530001)关键词中医药疗法消化性溃疡综述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属中医学“胃脘痛”的范畴。本文仅就近3年来(1995年~1997年)国内医学期刊有关本病的中医内科治疗进展...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13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136例(论文提纲范文)
(2)四君子汤类方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效性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标准 |
1.2.1 研究类型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干预措施 |
1.2.4 结局指标 |
1.3 排除标准 |
1.4 资料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2.4 总有效率情况 |
2.4.1 单用中药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 |
2.4.2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 |
2.5 Hp清除率 |
2.6 复发率 |
2.7 不良反应发生率 |
2.8 敏感性分析 |
2.9 发表偏倚分析 |
3 讨论 |
(3)芪参益胃汤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脾胃气虚型胃溃疡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1.1 胃溃疡西医诊断标准 |
2.2.1.2 胃溃疡的胃镜下表现分期 |
2.2.1.3 HP感染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2.2.2.1 脾胃气虚证中医诊断标准 |
2.2.2.2 中医临床症状评分表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中止试验标准 |
2.8 脱落、剔除处理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试验设计 |
3.2 治疗方案 |
3.2.1 一般治疗 |
3.2.2 药物治疗 |
3.3 观察方法 |
3.3.1 观察指标 |
3.3.1.1 一般项目 |
3.3.1.2 安全性指标 |
3.3.1.3 疗效观察指标 |
3.3.2 疗效判定标准 |
3.4 统计方法 |
4.数据分析 |
4.1 基础数据可比性分析 |
4.1.1 试验完成情况 |
4.1.2 性别分布情况 |
4.1.3 年龄分布情况 |
4.1.4 病程情况 |
4.1.5 HP感染情况 |
4.1.6 溃疡直径情况 |
4.1.7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症状情况比较 |
4.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2.3 两组患者胃镜近期疗效比较 |
4.2.4 两组患者治疗后HP清除疗效比较 |
4.2.5 两组胃镜疗效痊愈患者胃镜远期疗效比较 |
4.3 脱落原因 |
4.4 安全性评价 |
第二部分 讨论 |
1.西医对胃溃疡的认识 |
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1.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
1.1.2 胃酸、胃蛋白酶 |
1.1.3 药物 |
1.1.4 其他因素 |
1.1.4.1 遗传因素 |
1.1.4.2 精神心理因素 |
1.1.4.3 吸烟 |
1.1.4.4 胃排空障碍 |
1.1.4.5 饮食 |
1.2 胃溃疡的西医治疗 |
1.2.1 一般治疗 |
1.2.2 内科治疗 |
1.2.2.1 降低胃内酸度 |
1.2.2.1.1 抑酸治疗 |
1.2.2.1.2 抗酸治疗 |
1.2.2.2 黏膜保护剂 |
1.2.2.3 根除HP治疗 |
1.2.3 外科治疗 |
2.中医对胃溃疡的认识 |
2.1 对病名的认识 |
2.2 脾胃气虚为其病机的关键 |
2.2.1 古代医家对脾胃气虚的认识 |
2.2.2 现代医家关于脾胃气虚的认识 |
2.3 脾胃气虚型为其常见证型 |
2.4 治疗 |
2.4.1 补益中焦脾胃之气是常用治法之一 |
2.4.2 补益脾胃联合常规西药治疗 |
3.导师学术思想 |
3.1 导师学术思想浅析 |
3.1.1 补脾益胃是关键 |
3.1.2 补中兼疏,调畅气机 |
3.1.3 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 |
3.2 西药选择依据 |
3.3 方解 |
3.3.1 黄芪 |
3.3.2 党参 |
3.3.3 炒白术 |
3.3.4 炒白芍 |
3.3.5 延胡索 |
3.3.6 瓦楞子 |
3.3.7 茯苓 |
3.3.8 陈皮 |
3.3.9 建曲 |
3.3.10 生姜 |
3.3.11 炙甘草 |
4.疗效分析 |
研究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1.问题 |
2.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西医治疗胃溃疡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4)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终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Hp根除方案 |
2.2 Hp感染及根除标准 |
2.3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各项症状改善情况 |
4.3 各项症状程度总积分的比较 |
4.4 各项症状总频度积分的比较 |
4.5 各项症状总积分的比较 |
4.6 各组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 |
4.7 两组Hp根除率比较 |
5 安全性评价 |
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Hp的研究 |
1.1 Hp的致病因子及其治病机制 |
1.2 Hp感染现状 |
1.3 Hp感染途径 |
1.4 Hp的诊断 |
1.5 Hp的治疗 |
1.6 Hp西医治疗的优劣势 |
2 中医学对Hp的研究 |
2.1 中医对Hp的认识 |
2.2 Hp感染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2.3 Hp相关性胃炎中医证型分析 |
2.4 Hp感染的中医药治疗 |
2.5 Hp中医治疗的优劣势 |
3 荆花胃康胶丸的组方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
4.2 根除率分析 |
4.3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
5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患者临床症状评估表 |
附录三 药物不良反应记录表 |
致谢 |
(5)HP感染相关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证候及证素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医辨证标准 |
1.6 观察指标 |
1.7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生活饮食习惯、发病诱因比较 |
2.3 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评分、合并症比较 |
2.4 两组患者内镜下表现比较 |
2.5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证素分析比较研究 |
2.6 两组患者因子分析-证素辨证与专家辨证结果比较 |
2.7 HP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一 PUSRS量表 |
附表二 CRF表知情同意书 |
附表三 Hp阳性组患者四诊信息分布 |
附表四 Hp阴性组四诊信息分布 |
附表五 Hp阳性组总方差解释 |
附表六 Hp阴性组总方差解释 |
附表七 Hp阳性组公因子得分 |
附表八 Hp阴性组公因子得分 |
综述一 Hp感染性上消化道疾病中医证候、证素比较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中药“疏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1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对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1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
前言 |
1. 流行病学 |
2. 临床表现 |
3. 发病机制及复发危险因素 |
3.1 正常生理过程 |
3.2 病理过程 |
3.3 复发的危险因素 |
4. 病理分级和分期 |
4.1 病理及分级 |
4.2 分期 |
5. 临床分型 |
5.1 3型分型法 |
5.2 4型分型法 |
6. 诊断流程 |
6.1 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 |
6.2 血清胃泌素与血清CgA检测 |
6.3 抗胃壁细胞抗体及内因子抗体 |
6.4 胃24小时pH动态监测 |
6.5 其他实验室检查 |
6.6 影像学检查 |
7. 治疗方法 |
7.1 内镜治疗 |
7.2 药物治疗 |
7.3 手术治疗 |
8. 随访 |
9. 预后 |
10.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 |
前言 |
1. 慢性萎缩性胃炎概述 |
1.1 临床表现 |
1.2 诊断 |
1.3 治疗方案 |
1.4 疗效与随访 |
1.5 诊治流程图 |
2. 香砂六君子汤概述 |
2.1 香砂六君子汤起源及方义 |
2.2 香砂六君子汤药理机制研究 |
2.3 香砂六君子汤临床应用 |
3. 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
3.1 相关药理学机制 |
3.2 相关Meta分析 |
3.3 临床应用报道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中药“疏木六君子汤”治疗1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对照观察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及诊断纳入标准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研究终点 |
2.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基线资料 |
1.1 一般情况 |
1.2 临床表现 |
1.3 肿瘤的基线情况 |
1.4 病理分级、有无转移 |
1.5 疾病背景 |
1.6 治疗方式 |
1.7 基线资料表 |
2. 临床复发情况比较 |
2.1 复发率、复发时间中位数 |
2.2 复发时的胃镜和病理表现对比 |
2.3 无复发患者胃镜表现及病理表现评分变化 |
3. 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4. 复发的危险因素探索 |
5. 典型病例 |
5.1 典型病例1 |
5.2 典型病例2 |
5.3 典型病例3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与奖励 |
(7)中西医结合治疗68例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方法 |
2.1西药治疗方法 |
2.2中西药治疗方法 |
3疗效评定标准 |
4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临床疗效比较 |
2不良反应 |
3复发情况 |
讨论 |
(8)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分型 |
3 专方专药 |
4 中西医结合 |
5 结语 |
(9)胃脘痛临床研究文献综合分析及小样本临床辨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一、META分析及其在医学文献研究中的意义 |
(一) Meta-分析的概念 |
(二) Meta-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
(三) Meta-分析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法 |
(四) 影响Meta-分析结果的常见偏倚 |
(五) Meta-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 |
二、胃脘痛及其研究进展 |
(一) 历代中医典藉对旨脘痛的认识沿革 |
(二) 近现代中医对胃脘痛的认识 第二部分 胃脘痛发病和辨治规律文献综合分析 |
一、研究对象选择 |
二、分析方法 |
三、分析结果 |
(一) 研究已纳入的不同地区胃脘痛文献的时间分布情况 |
(二) 不同地区胃脘痛发病年龄特点与地域的关系 |
(三) 不同地区胃脘痛发病性别特点与地域的关系 |
(四) 不同地区胃脘痛患者病程时间与地域的关系 |
(五) 不同地区胃脘痛患者西医诊断的特征及其与地域的关系 |
(六) 不同地区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的特征及其与地域特征的关系 |
四、结论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三、分析结果 |
(一) 临床研究病例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年龄分布情况 |
(二) 临床研究病例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性别比例 |
(三) 临床研究病例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平均年龄与文献报道相比较 |
(四) 临床研究病例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性别分布与文献报道相比较 |
四、结论 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13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 苏暾,宋英晓,潘雪,张阳,沈振,陆建萍,杜奕奇,李兆申. 中华消化杂志, 2022(01)
- [2]四君子汤类方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效性Meta分析[J]. 张平,项凤梅,胡子毅,李人亮.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01)
- [3]芪参益胃汤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脾胃气虚型胃溃疡的临床研究[D]. 陈权.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 郑丽.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HP感染相关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证候及证素比较研究[D]. 李怡.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中药“疏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1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对照观察[D]. 陈莹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中西医结合治疗68例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分析[J]. 龙知. 青海医药杂志, 2016(08)
- [8]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概况[J]. 张建云.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10)
- [9]胃脘痛临床研究文献综合分析及小样本临床辨证研究[D]. 符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2)
- [10]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近况[J]. 贺俭. 中医药信息, 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