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进的红外干扰技术——特种材料诱饵(论文文献综述)
樊龙龙[1](2021)在《国外红外干扰技术发展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外干扰技术在现代战场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飞机的战场生存能力。从红外干扰弹、定向红外对抗系统、红外烟幕干扰及红外干扰机等四个方面,分别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红外干扰技术及先进红外干扰器材的发展现状,同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陈雅贤[2](2020)在《《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3月—10月,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对《现代军用直升机》一书进行翻译与审校。根据任务分配,笔者负责本书五小节(共计1,0973字)的翻译和三分之一内容(共计6,9939字)的审校工作。笔者以参与该翻译项目的实习为基础,选择翻译项目过程中的审校环节为研究对象,对整个审校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在报告中,笔者尝试将审校该德语军事类文本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结合翻译的两个阶段——理解与表达——将本次审校过程中发现的错误细化为语言层面的词语、句子和篇章三类。首先,面对德语原文文本出现的专业术语较多的问题,笔者需要查阅大量中文相关资料,寻找业内认可和遵循的译法。同时,因为军事类文本中涉及到大量军事装备的构造和操作方法等,长难句出现频率很高。为了译文的准确和通顺,笔者在审校长难句时分步骤进行,首先对照原文,判断译文是否出现漏译和错译,再对分句进行分析,判断是否需要按照中文语言表达规范和习惯调整译文语句结构。此外,笔者在审校时尽可能使译文与原文信息达到对等,在译文的语言风格等方面也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笔者希望通过此实习报告总结自己在审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这些困难的经验和方法,为该领域资料的翻译审校提供有启发的现实案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军事类文本翻译审校工作。
赵亮,巨秀芝[3](2019)在《烟火型红外药剂的改进》文中提出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烟火型空中红外诱饵弹的发展现状。重点阐述了MTV红外诱饵剂的燃烧反应、辐射特性及改进措施;分析了红外诱饵与目标特性的差别及对抗红外成像制导武器可能的技术途径。
杜珺[4](2017)在《可燃薄片制备及其红外毫米波特性研究》文中指出以Mg-PTFE-Viton为主要组分的红外诱饵剂(简称MTV)制成的药柱通过燃烧产生强烈的红外辐射能够模拟目标用来对抗红外制导武器,但随着红外-毫米波复合制导武器的出现,MTV诱饵药剂由于燃烧温度高、辐射光谱特性与真实目标差异较大等问题,已难以有效对抗新型制导武器。本课题根据烟火辐射、毫米波散射相关理论,采用以金属薄片为基底,一侧表面复合红外烟火药剂制备可燃薄片的方法,通过红外烟火药剂配方和薄片设计,降低其燃烧温度、改善光谱分布特征,研究可燃薄片燃烧产生的红外辐射性能、毫米波性能以及其应用技术等。基于烟火药剂的红外辐射特性及金属薄片的毫米波散射特性,开展了可燃薄片制备工艺的研究。采用垂直喷射法、粘性附着法、外力扩散法以及重力沉积法制备可燃薄片,结果显示重力沉积法制备的可燃薄片牢固、药剂分布均匀、厚度可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烟火药剂量、可燃薄片尺寸等工艺参数对可燃薄片成型、燃烧及其红外辐射性能的影响,确定在1Ocm×1Ocm的基底上复合10g烟火药剂制成的可燃薄片效果较好。基于MTV药剂具有强红外辐射的特点,通过调整其组分种类、粒径、配比等,研究药剂成分变化对可燃薄片燃烧及辐射性能的影响。利用SC7000远红外热像仪测试可燃薄片的燃烧温度、辐射亮度、辐射面积等燃烧及辐射性能,同时利用OPAG33遥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可燃薄片红外光谱分布,筛选出48%RF型PTFE、52%150-200目P型Mg粉以及10%Viton作为可燃薄片红外烟火药剂的基础配方。通过对烟火辐射理论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在基础配方中添加EG、铝热剂、LH从而降低燃烧温度、增加具有中、远红外强辐射燃烧产物来改善可燃薄片光谱分布的方法。借助SC7000和OPAG33研究可燃薄片红外辐射性能,结果显示,添加具有吸热阻燃作用的EG后可燃薄片燃烧温度降低了 20-29%,辐射向3-5μm波段偏移;同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试可知,添加铝热剂、LH后可燃薄片燃烧气、固产物具有中、远红外辐射峰,能显着提高可燃薄片中、远红外波段辐射。根据毫米波散射理论,借助三毫米波雷达散射截面积测量雷达研究可燃薄片毫米波散射性能,以期获得具有合适毫米波散射特性的可燃薄片材料。结果显示,随可燃薄片金属基底导电性提高其雷达散射截面增大;随基底面积增大,雷达散射截面先迅速增大后趋于稳定;对比等面积圆形、方形、一头沉菱形及尾翼型基底雷达截面知,尾翼型RCS值最大,达1.208m2;烟火药剂会大幅降低基底毫米波散射性能(降幅80%),通过添加耐高温CF材料可显着提高可燃薄片药剂面毫米波散射性能,且随其含量增加雷达截面线性增大。通过抛撒方式试验可燃薄片点火、分散、燃烧及辐射性能,结果显示抛出后辐射面积逐渐增大至1.88s时达到极大值10.95m2,而辐射温度在0.88s时达到极大值732.30℃;对比不同可燃薄片装填数量、形状、单个可燃薄片与辐射云间的关系发现影响辐射云燃烧及辐射性能的主要因素为烟火药剂量、可燃薄片数量及单个可燃薄片燃烧及辐射性能。
王鹏,黄烽,王刚,万纯,李超[5](2016)在《国外机载面源红外诱饵技术发展分析》文中指出机载红外面源诱饵弹在现代空战中具有重要作用。简要分析了机载面源红外诱饵弹对红外成像制导导弹的干扰机理、作用特点以及主要技术指标要求。介绍了几种型号的国外先进机载红外面源诱饵弹,包括其载荷、尺寸、使用平台等,对机载红外面源红外诱饵弹的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宁功韬,栗苹,苏斌,李石川,汤润泽,董宁宇,郭广浩,周遵宁[6](2015)在《面源诱饵对抗红外凝视成像制导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新一代制导导弹采用凝视红外成像及反对抗技术,对机动作战目标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综合分析当前诱饵技术的特点及发展现状,以及对凝视成像制导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跟踪模式等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面源红外诱饵对抗第四代红外成像制导武器的措施,提出了长时间、大面积、高辐射效能的红外面源诱饵是有效对抗最新一代制导武器的有效手段。
王鹏,关华,宋东明,郜永,窦春玉[7](2015)在《可燃材料对自燃型诱饵剂红外辐射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某种金属粉(代号TZ)与氟橡胶为基的自燃型诱饵剂的红外辐射强度,采用药剂中添加钛(Ti)粉、硼(B)粉的方法,借助红外热像仪对诱饵剂燃烧及红外辐射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Ti粉、B粉均能够减少诱饵剂燃烧时间,提升其红外辐射性能。Ti粉和B粉添加比例分别为8%和10%时,诱饵剂燃烧时间最短,Ti粉能够把诱饵剂燃烧时间从60 s减少至40 s,B粉可将其减少至32 s;且此比例下诱饵剂的燃烧温度、红外辐射亮度和辐射强度均达到极值。这说明燃烧剂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诱饵剂的辐射性能,B粉的影响要大于Ti粉对诱饵剂辐射性能的影响。
席圆圆[8](2014)在《防空导弹红外诱饵模拟系统设计》文中提出为了解决目前我军缺乏红外诱饵干扰训练器材,各种红外制导防空导弹无法进行反干扰对抗性训练难题,采用单片机控制、光电隔离、红外辐射等技术,研制设计了“防空导弹红外诱饵模拟训练系统”。该系统由地面遥控装置、机上接收装置、控制器、诱饵弹、发射组件和综合测试设备六大部分共同组成。在本文中,对防空导弹红外诱饵模拟系统的设计原理及开发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建立其数学模型,对相应的实验样机和配套软件系统也进行了设计和搭建,通过系统与靶机的结合,将红外干扰技术引入到训练中,远程遥控诱饵弹的实时燃放,模拟敌机施放红外干扰,给训练提供更加逼真的战场环境。通过试验检测,对系统的充电功能、地面保险功能、外部指令接受和判断功能、机载设备对靶机的影响、诱饵弹燃放可靠性和准确性等功能进行测试试用,发现该系统功能全面、性能可靠、性价比高、操作简单、维修方便,具有显着的军事和经济效益,适合部队推广使用。
李宝宁,李永,郭宝录[9](2014)在《机载光电技术的装备与发展》文中指出机载光电技术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载光电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装备的研制、改进情况,指出了在现代战争中发展机载光电技术的优势和重要性,重点探讨了几种机载光电技术的性能及其特点,最后论述了机载光电技术的发展动向与分析。
张敬慧[10](2014)在《MTV红外诱饵剂改进及应用》文中指出介绍了红外制导导弹的类型和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MTV红外诱饵剂的燃烧反应、辐射特性及改进措施;分析了红外诱饵与目标特性的差别及对抗红外成像制导武器可能的技术途径。
二、先进的红外干扰技术——特种材料诱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先进的红外干扰技术——特种材料诱饵(论文提纲范文)
(1)国外红外干扰技术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发展现状 |
1.1 红外干扰弹 |
1.2 定向红外对抗 |
1.3 红外烟幕干扰 |
1.4 红外干扰机 |
2 未来发展趋势 |
2.1 红外干扰弹技术发展趋势 |
2.2 定向红外对抗技术发展趋势 |
2.3 红外烟幕干扰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
2.4 红外干扰机未来发展趋势 |
3 结束语 |
(2)《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翻译项目介绍 |
第一节 任务详情 |
一、原文内容 |
二、原文文本特点 |
第二节 目标受众 |
第三节 委托方要求 |
第二章 翻译审校前期准备 |
第一节 统筹审校任务 |
第二节 确立审校目标与准则,明确审校质量标准 |
第三节 剖析原译文,监控与评估译文质量 |
第四节 选择审校理论、资源和技术支持 |
第五节 制定审校计划 |
第三章 翻译审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词语 |
一、专业术语 |
二、专有名词 |
三、近义词 |
第二节 句子 |
一、长难句 |
二、插入语 |
第三节 篇章 |
一、前后一致性 |
二、语言风格 |
第四章 翻译审校实习总结 |
第一节 已解决的问题及总结 |
第二节 未解决的问题及反思 |
第三节 对未来翻译及审校工作的启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一 Moderne Milit?rhubschrauber审校原文 |
附录二 《现代军用直升机》审校前后译文 |
附录三 Moderne Milit?rhubschrauber翻译原文 |
附录四 《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译文 |
附录五 (部分)专有名词列表 |
致谢 |
(3)烟火型红外药剂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内外现状 |
1.1 国外研究现状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2 红外诱饵剂 |
2.1 基型红外诱饵剂 |
2.2 红外诱饵剂的改进 |
3 红外诱饵剂对红外制导导弹的干扰 |
4 结束语 |
(4)可燃薄片制备及其红外毫米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红外诱饵干扰机理 |
1.2.2 红外诱饵材料 |
1.2.3 毫米波诱饵干扰机理 |
1.2.4 毫米波诱饵材料 |
1.2.5 红外/毫米波复合诱饵材料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可燃薄片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 |
2.1 可燃薄片设计方案研究 |
2.1.1 可燃薄片及传统药柱样品制备 |
2.1.2 测试仪器设备与测试方法 |
2.1.3 结果与讨论 |
2.2 可燃薄片制备技术研究 |
2.2.1 可燃薄片药剂复合牢固性研究 |
2.2.2 可燃薄片药剂复合均一性研究 |
2.3 可燃薄片制备工艺参数研究 |
2.3.1 可燃薄片药量研究 |
2.3.2 可燃薄片尺寸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红外烟火药剂基础配方研究 |
3.1 烟火药剂组分的选择 |
3.1.1 氧化剂 |
3.1.2 可燃剂 |
3.1.3 粘合剂 |
3.2 PTFE对药剂制备、燃烧及辐射性能的影响 |
3.2.1 试验原材料及样品制备 |
3.2.2 不同PTFE可燃薄片燃烧性能研究 |
3.2.3 不同PTFE可燃薄片辐射性能研究 |
3.2.4 不同PTFE可燃薄片光谱分布研究 |
3.3 Mg对可燃薄片燃烧及辐射性能的影响 |
3.3.1 样品制备 |
3.3.2 结果与讨论 |
3.4 PTFE/Mg配比研究 |
3.4.1 PTFE/Mg配比影响规律 |
3.4.2 PTFE/Mg最优配比选择 |
3.5 Viton含量 |
3.5.1 样品制备 |
3.5.2 Viton含量对可燃薄片燃烧性能的影响规律 |
3.6 本章小结 |
4 可燃薄片红外光谱优化研究 |
4.1 烟火辐射理论 |
4.1.1 红外辐射基本定律 |
4.1.2 烟火药燃烧产物的辐射机理 |
4.1.3 红外诱饵剂的辐射特性 |
4.2 EG对可燃薄片红外光谱的影响 |
4.2.1 EG对可燃薄片燃烧性能的影响 |
4.2.2 EG对可燃薄片辐射性能的影响 |
4.2.3 EG对可燃薄片光谱分布的影响 |
4.3 铝热剂对可燃薄片红外光谱的影响 |
4.3.1 样品的制备 |
4.3.2 实验结果 |
4.3.3 结果分析 |
4.4 LH对可燃薄片红外光谱的影响 |
4.4.1 实验结果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可燃薄片毫米波性能研究 |
5.1 毫米波散射理论 |
5.1.1 毫米波与毫米波雷达的基本特点 |
5.1.2 毫米波诱饵干扰原理 |
5.1.3 毫米波散射性能 |
5.2 测试仪器设备与测试方法 |
5.2.1 测试仪器设备 |
5.2.2 测试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可燃薄片基底材质对RCS的影响 |
5.3.2 可燃薄片尺寸对RCS的影响 |
5.3.3 可燃薄片形状对RCS的影响 |
5.3.4 红外烟火药剂对可燃薄片RCS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可燃薄片应用与红外性能研究 |
6.1 可燃薄片抛撒方式研究 |
6.2 可燃薄片形成辐射云的红外辐射性能研究 |
6.2.1 辐射云红外性能 |
6.2.2 可燃薄片装填数量对辐射云红外性能影响 |
6.2.3 可燃薄片形状对辐射云红外性能影响 |
6.3 单个可燃薄片与可燃薄片辐射云关系 |
6.4 本章小结 |
7 结束语 |
7.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国外机载面源红外诱饵技术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机载面源诱饵弹干扰机理 |
1.1干扰机理 |
1)对红外成像制导系统识别能力的干扰。 |
2)对红外成像制导系统典型跟踪模式的干扰。 |
1.2作用特点 |
1.3 主要技术指标 |
1)光谱特征 |
2)辐射对比度 |
3)作用时间 |
4)辐射面积 |
2国外机载面源诱饵 |
2.1机载面源诱饵概况 |
1)自燃液体材料诱饵 |
2)自燃箔片红外诱饵[6] |
2.2机载面源诱饵发展趋势 |
1)采用新材料 |
2)覆盖宽频谱 |
3)控制燃烧过程 |
4)一体化 |
3结束语 |
(6)面源诱饵对抗红外凝视成像制导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红外成像制导系统 |
1.1 红外焦平面成像制导过程分析 |
1.2 红外成像制探测过程分析 |
2 红外诱饵发展概况 |
1)MTV点源红外诱饵 |
2)气动和推进诱饵 |
3)光谱匹配诱饵 |
4)空间分布诱饵 |
3 面源诱饵对抗的有效性分析 |
4 结论 |
(7)可燃材料对自燃型诱饵剂红外辐射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实 验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 1 自燃型诱饵材料燃烧过程 |
3. 2 Ti 粉、B 粉对诱饵剂燃烧特性的影响 |
3. 3 Ti 粉、B 粉对诱饵剂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 |
5 结 论 |
(8)防空导弹红外诱饵模拟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以及选题的依据 |
1.2 课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目前红外干扰技术的应用情况 |
1.2.2 红外干扰技术的发展动向 |
1.2.3 红外诱饵弹近年来的发展动向 |
1.3 研制目的 |
1.4 研制意义 |
1.5 应用领域 |
第2章 红外诱饵模拟系统设计技术方案 |
2.1 设计思想 |
2.1.1 实用性 |
2.1.2 科学性 |
2.1.3 可扩展性 |
2.2 总体组成 |
2.3 主要用途 |
2.4 主要功能 |
2.5 工作原理 |
2.6 性能指标 |
2.7 可靠性技术设计 |
2.7.1 采用成熟技术 |
2.7.2 采用模块封装和嵌入式技术 |
2.7.3 维修性设计 |
第3章 红外诱饵模拟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 |
3.1 红外诱饵弹的干扰机理 |
3.2 红外诱饵弹的干扰环节 |
3.2.1 影响红外制导导弹的探测概率 |
3.2.2 影响红外制导导弹的跟踪概率 |
3.3 红外诱饵弹的干扰条件 |
3.3.1 红外波长与导弹工作波段要有交集 |
3.3.2 红外辐射能量要足够大 |
3.3.3 要及时出现在导弹导引头视场内 |
3.3.4 持续辐射时间要足够长 |
3.4 加载对靶机飞行性能的影响 |
3.4.1 气动外形对飞行性能的影响 |
3.4.2 重量改变对飞行性能的影响 |
3.5 反红外诱饵干扰理论分析 |
3.5.1 影响红外制导导弹杀伤区近界的因素 |
3.5.2 红外制导导弹的射击方法 |
第4章 红外诱饵模拟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设计思路 |
4.2 系统硬件设计原则 |
4.3 系统硬件各部分原理 |
4.3.1 遥控部分 |
4.3.2 控制器部分 |
4.3.3 发射组件 |
4.3.4 诱饵弹 |
4.3.5 综合测试仪 |
4.4 系统软件实现功能 |
4.5 系统软件设计思路 |
4.6 系统软件设计原则 |
4.7 系统软件流程 |
4.8 软件实现 |
第5章 红外诱饵模拟系统设计技术难点及解决情况 |
5.1 技术难点 |
5.2 实现方法 |
5.2.1 远程遥控功能 |
5.2.2 可靠引燃诱饵弹 |
5.2.3 控制诱饵弹燃放时机 |
5.2.4 诱饵弹干扰导弹效果 |
5.2.5 阻滞、消除外部干扰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创新点 |
6.2 试验、检测结果 |
6.3 应用、试用情况 |
6.4 系统评价 |
6.4.1 系统优点 |
6.4.2 不足之处和改进意见 |
6.5 预期研究成果 |
6.5.1 推广应用前景 |
6.5.2 经济效益预测 |
6.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系统程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机载光电技术的装备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光电装备 |
2.1 雷达告警 |
2.2 激光告警 |
2.3 红外告警 |
2.4 紫外告警 |
2.5 激光有源干扰 |
2.6 红外有源干扰 |
2.7 红外诱饵 |
2.8 电子干扰吊舱 |
2.9 导弹干扰系统 |
3 发展动向 |
4 发展分析 |
5 结语 |
(10)MTV红外诱饵剂改进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红外制导导弹的发展历程 |
3 红外诱饵剂 |
3.1 基型红外诱饵剂 |
3.2 红外诱饵剂改进 |
4 红外诱饵剂对红外制导导弹的干扰 |
5 结语 |
四、先进的红外干扰技术——特种材料诱饵(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外红外干扰技术发展现状[J]. 樊龙龙. 装备制造技术, 2021(03)
- [2]《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D]. 陈雅贤. 青岛大学, 2020(02)
- [3]烟火型红外药剂的改进[J]. 赵亮,巨秀芝. 航天电子对抗, 2019(03)
- [4]可燃薄片制备及其红外毫米波特性研究[D]. 杜珺.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5]国外机载面源红外诱饵技术发展分析[J]. 王鹏,黄烽,王刚,万纯,李超. 航天电子对抗, 2016(03)
- [6]面源诱饵对抗红外凝视成像制导机理研究[J]. 宁功韬,栗苹,苏斌,李石川,汤润泽,董宁宇,郭广浩,周遵宁. 红外技术, 2015(06)
- [7]可燃材料对自燃型诱饵剂红外辐射性能的影响[J]. 王鹏,关华,宋东明,郜永,窦春玉. 激光与红外, 2015(03)
- [8]防空导弹红外诱饵模拟系统设计[D]. 席圆圆.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4)
- [9]机载光电技术的装备与发展[J]. 李宝宁,李永,郭宝录. 舰船电子工程, 2014(05)
- [10]MTV红外诱饵剂改进及应用[J]. 张敬慧. 舰船电子工程,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