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顾者应对行为及相关因素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顾者应对行为及相关因素研究

一、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照料者的应付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丽[1](2021)在《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照料者生存质量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社区精神分裂症照料者生存质量、照料负担、焦虑及抑郁情绪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照料者生存质量、照料负担、焦虑及抑郁情绪的效果。方法:将纳入本次研究的对象(照料者)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对两组照料者在三个阶段(入组阶段、6个月、12个月)分别调查各量表内容,而仅对干预组(47例)照料者进行12个月的综合干预,研究工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量表、WHOQOL-BREF、照料负担量表、HAMA、HAMD。结果:1.纳入研究的100例照料者中,实际成功96例(完成率96%),19例(19.78%)的照料者处于无或很少负担,有42例(43.75%)处在轻度负担中,占比最大,其次有31例(32.30%)处于中度负担,4例(4.17%)的照料者处于重度负担;74例(77.08%)没有焦虑,22例(22.92%)可能有焦虑,65例(67.71%)没有抑郁,31例(32.29%)轻度抑郁;2.照料者生存质量单因素分析表明:本科及以上文化水平生存质量得分15.18±1.48,高于其以下文化照料者,经济状况方面月收入6000元以上得分14.73±1.49,高于月收入6000以下的照料者;照料负担单因素分析结果:照料关系为夫妻的负担得分38.93±11.48,父母得分36.91±15.84,高于照料关系是子女或其他关系者;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照料者的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是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照料者身份是照料负担的影响因素;3.生存质量量表总分及各领域得分与照料负担量表总分及2个项目得分有显着的相关性。4.入组时,干预组照料者与对照组照料者在生存质量总分(P=0.637)及各领域得分(P>0.05),照料负担总分(P=0.750)及各项目得分(P>0.05),HAMA总分(P=0.963)及2个因子得分(P>0.05),HAMD总分(P=0.645)及4个因子得分(P>0.05)方面经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在对干预组精神分裂症照料者进行为期12个月综合干预后,干预组照料者与对照组照料者在环境领域(P=0.873)、角色负担(P=0.657)、躯体性焦虑(P=0.326)及认知障碍(P=0.622)得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生存质量(P=0.021)、照料负担(P=0.040)、HAMA(P=0.001)、HAMD(P=0.000)总分方面及各因子心理领域(P=0.000)、生理领域(P=0.024)、个人负担(P=0.002)、精神性焦虑(P=0.001)、焦虑/躯体化(P=0.001)、迟缓(P=0.000)、睡眠障碍(P=0.000)得分方面经统计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干预组照料者在入组时、6月底、12月底三阶段进行方差分析,生存质量总分(P=0.001)、照料负担(P=0.026)、HAMA(P=0.004)及HAMD(P=0.002)得分方面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社区中精神分裂症照料者存在轻、中度的照料负担以及焦虑、抑郁情绪;2.文化程度高、经济状况好的照料者,其生存质量也好;照料者身份为夫妻的照料负担最重,其次是照料身份为父母的照料者负担重;3.照料者生存质量及各方面(生理、心理、社会、环境领域)与照料负担及各方面(个人、角色负担)之间有显着影响关系;4.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照料者是有较好的效果,可改善照料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照料负担、缓解焦虑及抑郁情绪问题。

刘浩[2](2020)在《双相障碍患者家属照顾负担与心理韧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广东地区居家治疗双相障碍患者家属照顾负担、心理韧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减轻照顾者负担、提高照顾者心理韧性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应用量性与质性的结合,采取病例收集选取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和广东省人民医院惠福分院就诊双相障碍患者陪同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护理者负担量表、中文版CD-RISC 25对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并争取问卷调查家属继续做质性访谈。结果在量性研究方面:居家治疗双相障碍家属照顾负担为中度水平(33.53±14.43),家属心理韧性得分较低(57.34±12.09),后者与国内常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属照顾负担水平与其心理韧性总得分呈中度负相关关系(=-0.694);家属不同年龄、职业和累计照顾时间3个因素对照顾负担轻重和心理韧性高低的影响有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在照顾负担方面,照顾时间与ZBI量表总分及其两个维度呈正相关;在心理韧性方面,照顾时间与CD-RISC量表总分及其三个维度呈负相关,心理韧性水平随照顾时间增加而降低,但家属学历越高者,其心理韧性越好。质性访谈方面:照顾负担主题分别为:困扰家属的多样问题、社区并不完备的精神卫生服务、照顾者多样的照顾角色及繁重的照顾负担、患者康复与家属减负、照顾者精神卫生知识的感知与需求的矛盾;在心理韧性主题分别为:双相障碍照顾者心理和行为的改变、照顾者多样的减压形式、照顾者有效学习欠缺、挫折积极的一面以及照顾者精神支柱。结论居家治疗双相障碍家属照顾负担较重,心理韧性较差,二者呈中度负相关关系,在减轻其照顾负担的同时,应增强家属心理韧性,以此提高双相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宏亨[3](2020)在《广西农村地区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精神康复服务利用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陈恳[4](2019)在《心理剧技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心理弹性水平及应付方式,探索心理剧技术对分裂症照料者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的影响,为分裂症患者的辅助管理和康复提供循证依据。方法:1对象及分组选择2018年5月至2018年11月在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确诊符合国际疾病与分类标准(ICD-10)精神分裂症(简称“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入院患者的照料者120名,使用SAS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将照料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照料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方法2.1研究工具以《精神分裂症综合康复技术使用手册》为蓝本,运用心理剧技术—社会适应训练(角色训练)要求进行脚本编写,确定四个训练场景——“患者病情复发”、“患者产生冲动激越行为”、“患者拒药”、“如何求助”。2.2研究人员配备选取经过系统心理剧培训的精神科医生为现场导演和模拟患者,对参与研究的入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训练干预。2.3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研究组:照料者分为10人/组/周*4周,按照试验场景顺序依次进行社会适应性训练。训练开始前通过自愿形式进行主角/辅角角色分配,主角的任务是以主要照料者的身份对训练场景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处置,辅角的任务是以旁观者或非主要照料者的身份在处置过程中进行协助。事后在导演的组织下进行内心触动分享。对照组:按照研究组场景训练《精神分裂症综合康复技术使用手册》中对应的指导,对照料者进行常规宣教。3效果评估入组前,所有精神分裂症照料者进行基本情况调查,研究组在干预前、干预后及追踪后测(干预结束后1月末)分别对照料者进行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应对方式问卷调查(CSQ)测试。对照组同步时间进行同样评估。结果:1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一般情况干预前,对照组和研究组的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退避、自责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心理剧技术对分裂症照料者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的影响2.1干预后及追踪后测中,心理弹性总分及坚韧、力量维度得分,时间主效应、组间主效应及组间×时间交互效应均有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研究组和对照组心理弹性水平总分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时间主效应分析中,研究组和对照组3个时间点上心理弹性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0.01);但两两比较中,对照组追踪后测得分和干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研究组得分差异明显(P<0.01)2.2干预后及追踪后测中,解决问题、退避、自责维度得分,时间主效应、组间主效应及组间×时间交互效应均有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求助、合理化及幻想幻想组间×时间交互效应差异具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主效应分析中,研究组和对照组3个时间点上解决问题、退避、自责3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但两两比较中,对照组追踪后测得分和干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研究组得分差异明显(P<0.01)。结论1分裂症照料者心理弹性处于低水平状态(49.96±1.80),低于国内一般职业群体(64.71±12.66);应对方式中消极应对方式明显,以退避、自责为主,需提供干预和指导。2心理剧技术和常规健康教育均能提高分裂症照料者心理弹性水平,改善应对方式,但心理剧技术改善效果更好。3心理剧技术干预有持续改善效果。

马华舰[5](2019)在《立法后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了解立法后上海市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入院现况的基础上,探索非自愿住院的影响因素,并初步制定精神障碍患者入院方式的评估操作指引,为完善地方性精神卫生立法及医院规章制度、更好地保障医患权益提供科学支撑。【方法】该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调查精神卫生法颁布后上海市精神障碍患者的非自愿住院现况后,分别从医学因素和非医学因素两个方面探索患者发生非自愿住院的影响因素,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初步制定非自愿住院评估操作指引:1.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入院的医学影响因素研究:纵向调查立法后一年内上海市精神障碍患者的非自愿住院现况,然后再通过横断面研究比较分析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入院方式的医学影响因素;2.从家属及医生两个角度进行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入院的非医学影响因素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了解患者家属进行住院决策时的影响因素;通过专家意见征询的方法探索医生进行非自愿住院决策时的影响因素;3.在前期研究及专家意见征询的基础上初步制定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评估操作指引,进行小范围测试后进行内容调整与评估临界值的确定。【结果】1.《精神卫生法》颁布后一年内,精神障碍患者的非自愿住院比例出现下降,第一个月下降最明显(约下降20%),但非自愿住院仍是精神障碍患者主要的住院方式,且随着时间推移非自愿入院比例呈现上升趋势,逐渐与立法前水平趋近;在所有非自愿入院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未达到精神卫生法中非自愿住院的危险性标准。2.影响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医学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攻击行为、自知力状况及入院诊断,与国内外既往研究基本一致;3.影响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非医学影响因素主要为家属的意愿,而并非医生的建议;其中家属/监护人做出住院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疾病状况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家属对患者的情况判断及直面应对、社会支持状况、家属对外界的回避,各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于家属的住院决定;在同一情景案例下不同医生做出的住院建议可能存在较大分歧,除外法律规定,医生对于非自愿住院标准的理解、医疗角色定位、家属意愿影响及医疗管理均影响着医生的非自愿住院建议。4.形成《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评估操作指引》,该评估表结合了精神卫生法对于非自愿住院标准的规定,将医生、患者及家属的评估项目进行了量化和整合,适用于成年精神障碍患者,通过13个条目完成医生对精神障碍患者住院的情况评估,其中患者情况的权重为0.8333,家属情况的权重为0.1667,该权重分配情况符合本研究关于限制家属决策意愿的最初设想,且该操作指引内容精练、实用性好,符合医生操作评估习惯,能够辅助医生做出更合理的住院建议,使住院建议更具客观性。【结论】1.精神卫生立法后上海市精神障碍患者的非自愿住院比例虽出现下降,但仍以非自愿入院为主要入院方式。2.立法后,影响精神障碍患者发生非自愿住院的医学因素与国内外既往研究发现基本一致。3.立法后,非医学因素是影响精神障碍患者发生非自愿住院的主要因素,而家属在入院决定中起了主要决定作用。4.半定式评估可协助医生为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做出更合理的住院建议,住院建议更具客观性。

张明珠[6](2018)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现状及其对支持系统需求的质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访谈法研究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支持系统现状,分析患者对支持系统的需求,构建支持系统需求的概念框架;为强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支持系统提供以证据为本的理论依据,进一步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方法:以某精神专科医院的36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现状;釆用扎根理论取向的质性研究范式,由受训的研究者进入现场进行初步访谈与深入访谈。应用SPSS 16.0软件对定量资料进行描述统计,应用NVivo11.0软件对访谈材料进行三级编码和主题分析,以构建精神疾病患者支持系统的概念框架。结果:1.定量研究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与社区健康志愿者没有显着性差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观支持(20.50?4.58)显着低于社区健康志愿者(23.22?4.76),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对支持的利用度显着(7.75?2.41)高于社区健康志愿者(6.73?1.81)。2.质性研究结果:(1)初步访谈(1)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支持系统包括三个概念框架:精神分裂症患者支持系统的需求对象、需求类型、对支持系统反馈;研究还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面临很多现实问题。(2)精神分裂症患者支持系统的主要需求对象为医疗机构、自己、家人和社会。医疗机构中对病友和医务人员的需求最多;自己为单一项;家人中对父母和兄弟姐妹需求最大;社会方面对大众和偏见群体两者有比较高的心理需求;(3)患者支持系统的需求类型主要包括自我支持、客观支持与主观支持。自我支持方面,提升社会功能、促进疾病康复两项是提到最多的;在客观支持方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食物和工作机会的需求是最大的;在主观支持方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关心、陪伴、理解同情的体会更为深刻。(4)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支持系统的反馈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表达心得体会与诉求、感恩与回报、希望与祝愿是最多的反馈。消极的反馈包括回避和不解,提及很少。(5)精神分裂症患者关心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疾病、受到歧视、生活方面。对疾病的担忧主要体现在担心药物副作用、疾病症状、住院束缚方面。受到歧视也有较多提及,生活方面主要表现在工作与婚恋方面的困难上。(2)深入访谈(1)在深入访谈,对初步访谈结果进性进一步的深入探索,也是一个验证、补充的具体化的环节。深入访谈中发现四个部分:病人具有获得社会支持的能力,能对支持系统提出具体需求,病人回归社会面临的具体困难,引发患者日常积极与消极体验的具体事件。(2)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获得支持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能力优势与能力缺陷,且能力优势远大于能力缺陷。愿意交流、赞美与理解善意的能力是访谈中体现最多的。能力缺陷中提及最多的是缺乏交流意愿。(3)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新机构与制度、医疗机构、个人、家庭等方面有需求。新机构与制度中,对分级诊疗和公益性岗位管理的需求最强;在医疗机构中,对减少药物副作用和环境改善的需求最强;在个人方面,对与家人接触沟通的需求最强;在家庭方面,对美好家庭生活需求最强。(4)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困难现状:找工作困难与有些病人处于无家或无房可归的状态。找工作困难中病人反映最多的是受到歧视。(5)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体验包括积极体验与消极体验。与家人交流或团聚、运动娱乐是提及最多的积极体验,病区管理缺乏人性化、婚姻不幸是提及最多的消极体验。结论:1.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支持系统具有不区别于社会人群的普遍性,一般性。2.精神分裂症患者面临现实问题与困难,会扰乱患者的一般性支持系统发挥正常作用。积极的帮扶将促进患者一般性支持系统的正常运行。3.患者在各种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会有不断自我完善与自我支持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

龚定宏[7](2017)在《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干预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料者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干预慢性精神分裂症家属心理精神状况的实际效果,为提升家属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家庭康复成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在常规随访、康复指导基础上结合认知团体心理治疗的运用,以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LSIA)、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B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亲属应激量表(RSS)等评估治疗对家庭照料者的影响,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量表结果。结果: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SAS、SDS、LSIA以及SSRS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总分因子中出现显着统计学差异(t/t’=-2.498,-3.675,2.762,2.835,4.370,3.624;P<0.05),且在SAS、SDS量表因子中干预组得分低于对照组,在LSIA、SSRS量表因子中干预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干预前后,干预组在SAS、SDS、LSIA、SSRS、RSS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t’=2.810,2.892,-2.385,-3.089,2.011;P<0.05)结论:认知团体心理治疗能作为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料者社会支持系统的补充,显着减少其焦虑、抑郁情绪,提升其生活满意度水平。干预能通过改善照料者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其家庭康复氛围营造,使患者情绪趋于稳定,对缓解家属心理应激具有一定作用。

吕睿[8](2014)在《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精神障碍患者病程多迁延,服药时间久,药物不良反应大,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由于长期患病导致无法完成社会角色和承担社会责任,与正常社会生活隔离导致其精神衰退,丧失劳动能力成为精神残疾。家属作为精神障碍患者主要的照顾者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负性情绪也在影响着家属的认知功能,妨碍其做出适宜的判断,严重地削弱其应对能力,甚至干扰治疗。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状态,有助于病人病情的改善,因此研究精神障碍患者家属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分布特征,以及影响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影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因素,为临床上改善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思路,进一步促进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康复。目的通过对沈阳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属进行调查研究,收集与评估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精神障碍患者家属伴发心理疾病和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和建议。方法以沈阳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病房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属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由一般情况人口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一般健康状况量表12项组成的复合式问卷,由研究者本人和经过培训的本单位的精神专科医生向住院的患者家属以一对一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家属当面完成问卷,调查者当面回收并核查。回收后问卷经过核查后采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录入后数据导出为SPSS数据格式,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分析,相关指标的描述以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共完成600例,患者家属年龄平均年龄为43.8岁,女性占72.00%(432/600);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研究对象所占比重为29.17%(175/600);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500~2999元之间者所占比重为38.67%(232/600);61.67%(370/600)的患者家属在职;与患者关系的分析中,配偶占29.67%(178/600);76.84%(461/600)研究对象使用医疗保险途径来支付诊疗支出。(2)对调查所涉及精神障碍患者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患者平均年龄为50.46岁,其中≥50岁的患者家属所占比重最大,占51.17%(307/600);患者所患疾病类型中精神分裂症占37.00%(222/600),心境障碍占26.67%(160/600),神经症性障碍占36.33%(218/600)。患者治疗状况中复发所占比重为79.33%(476/600)。病程为10年以上占30.33%(182/600)。(3)本次调查的600名研究对象中,一般心理健康状况高危倾向者(GHQ总分≥4分)共有449人,阳性率74.83%。男性高危倾向阳性率为69.64%(117/168),女性为76.85%(332/432),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38,P>0.05);1829岁人群高危倾向阳性率为71.43%(90/126),30岁至49岁人群高危倾向阳性率为77.47%(196/253),大于等于50岁人群高危倾向阳性率为73.76%(163/221),不同年龄GHQ高危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46,P>0.05)。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业或离退休的危险性是在职或务农的危险性的4.409倍,提示离退休是GHQ高危的危险因素;与患者关系中父母、配偶和子女的GHQ高危的危险性高于兄弟姐妹(OR均>1)。(4)本次调查的600名研究对象中,SAS量表标准分的最大值为90,最小值为29,中位数为56.25分。焦虑倾向者共有430人,阳性率71.67%。男性焦虑倾向阳性率为70.83%(119/168),女性为71.99%(311/432),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P>0.05)。1829岁人群焦虑倾向阳性率为75.40%(95/126),30岁至49岁人群焦虑倾向阳性率为72.33%(183/253),大于等于50岁人群焦虑倾向阳性率为68.78%(152/221),年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1.827,P>0.05)。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为3000元以上有焦虑倾向的危险性是收入为1500元以下的0.351倍,提示收入为3000元以上是焦虑倾向的保护因素;配偶、子女及兄弟姐妹关系与父母关系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OR值均小于1,为保护因素;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发生焦虑的危险性是神经症患者家属的危险性的2.112倍;患者的治疗状况复发是首发危险性的0.104倍,为保护因素;公费医疗的危险因素是自费的0.118倍,提示公费医疗是焦虑倾向的保护因素。(5)本次调查的600名研究对象中,SDS总标准分的最大值为98,最小值为25,中位数为61.25。抑郁倾向者共检出457人,阳性率76.17%。男性抑郁倾向阳性率为68.45%(115/168),女性为79.17%(342/432),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9,P<0.05)。1829岁人群抑郁倾向阳性率为65.87%(83/126),30岁至49岁人群抑郁倾向阳性率为79.45%(201/253),50岁至69岁人群抑郁倾向阳性率为77.57%(166/214),大于70岁人群阳性率为100%(7/7),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7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为女性、高年龄组、患者疾病类型中心境障碍相对于神经症、自费和医保相对于公费是患者家属抑郁倾向的可能危险因素(OR均>1,P均<0.05);与患者的关系中配偶、子女及兄弟姐妹相对于父母,高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是患者家属抑郁倾向的可能保护因素(OR均<1,P均<0.05)。结论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一般心理健康状况高危阳性率、焦虑倾向和抑郁倾向阳性率均大于70%,提示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受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与患者关系、患者所患疾病类型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影响;应重视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状况等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地采取心理疏导、心理干预和宣传教育,在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实践中重视其家属的心理问题预防,提高家庭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有效支持,进一步促进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康复。

周云,刘军,古田,邓泽英,李启斌,高东[9](2013)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料者复原力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料者复原力的特点。方法:使用复原力量表对来本院门诊替患者取药或陪诊的家庭照料者(照料者组)进行评估,结果与正常对照者(对照组)比较。结果:照料者组复原力总分(85.55±18.84)及各维度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100.60±18.19)(P均<0.01);不同家庭身份的照料者复原力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父/母为照料者的复原力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显着低于配偶和子女(P均<0.05);初中、高中文化照料者复原力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显着低于大专、本科及以上文化(P均<0.05);照料者复原力评分与被照料者复发次数、病程呈负相关(r=-0.533,P<0.01;r=-0.307,P<0.05),与被照料者的发病年龄呈正相关(r=0.427,P<0.01);照料者的复原力无性别差异(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料者复原力降低,其家庭身份、文化程度、被照料者发病次数、发病年龄、病程是影响因素。

翟爱玲,李遵清[10](2010)在《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家庭访视的康复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家庭访视对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将临床"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出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精神药物维持治疗和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为期1年的以家庭访视为模式的护理干预。于出院后每3个月深入家庭进行家访;于1年后,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以及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家庭环境状况、社会功能、生活质量以及病情进行评估。结果 1年后,研究组患者的家庭环境、社会功能、生活质量以及病情总体上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家庭环境、精神病性症状和社会功能缺陷影响着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家庭访视护理干预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稳定和改善患者的病情,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二、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照料者的应付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照料者的应付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照料者生存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精神分裂症照料者生存质量及照料负担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双相障碍患者家属照顾负担与心理韧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相关定义
    1.2 研究背景
    1.3 理论依据
    1.4 研究假设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1.8 伦理原则和考量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确定
    2.3 样本抽样方法
    2.4 评价指标
    2.5 数据收集、整理
    2.6 统计分析
    2.7 研究质量控制
第三章 双相障碍家属照顾负担和心理韧性现状及其关系-量性研究
    3.1 量性研究-结果
    3.2 量性研究-讨论
    3.3 量性研究-小结
第四章 双相障碍家属照顾负担和心理韧性现状及其关系-质性研究
    4.1 质性研究-结果
    4.2 质性研究-讨论
    4.3 质性研究-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启示
第六章 不足以及对今后工作展望
    6.1 本研究的不足
    6.2 工作展望
第七章 创新点
文献综述 双相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4)心理剧技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弹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撰写论文及培训

(5)立法后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1 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历史沿革
2 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必要性及该举措的不足
3 我国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立法保障
4 我国非自愿住院法律规定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5 立法前国内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实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6 研究假设的提出 第一部分 立法后非自愿住院实施现况及医学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非自愿住院现况研究
    2.2 非自愿住院医学影响因素研究
3 结果
    3.1 立法后一年内非自愿住院标准实施情况
    3.2 立法后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医学影响因素探索
4 讨论
    4.1 立法后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标准实施现况分析
    4.2 立法后精神障碍患者发生非自愿住院的医学影响因素分析
5 结论 第二部分 立法后非自愿住院的非医学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现状
2 对象和方法
    2.1 家属在精神障碍患者住院决策中的影响因素研究
    2.2 精神科医生进行非自愿住院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
3 结果
    3.1 家属在精神障碍患者住院决策中的影响因素研究
    3.2 精神科医生进行非自愿住院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
4 讨论
    4.1 家属在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决策中的作用
    4.2 医生进行非自愿住院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5 结论 第三部分 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入院评估操作指引形成
1 研究现状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立法与权利保护
    4.2 对于非自愿住院操作指引的解析
5 结论 总结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性
4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家属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附录2 首轮非自愿住院决策因素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3 第二轮非自愿住院决策因素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4 第三轮非自愿住院决策因素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5 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评估操作指引
附录6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及主要学术活动

(6)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现状及其对支持系统需求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精神分裂症
2 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
3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问题的提出
    1.1 精神分裂症的现状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量的研究
    3.2 质性研究 结果
1 量的研究结果
    1.1 一般人口学特征资料
    1.2 精神分裂症患者与社区健康人群的社会支持比较
2 初步访谈结果
    2.1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需求对象
    2.2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需求类型
    2.3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社会支持的反馈分析
    2.4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现实问题分析
3 深入访谈结果
    3.1 精神分裂症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
    3.2 精神分裂症患者获得社会支持能力分析
    3.3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支持系统的具体需求分析
    3.4 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困难分析
    3.5 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体验分析 讨论
1 样本的特征与实验的过程
2 定量研究
    2.1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现状
3 初步访谈
    3.1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现实问题分析
    3.2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需求对象分析
    3.3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社会支持需求类型的分析
    3.4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社会支持的反馈分
4 深入访谈
    4.1 患者获得社会支持的能力分析
    4.2 患者对支持系统的具体需求分析
    4.3 患者回归社会困难分析
    4.4 患者日常体验分析
5 总结
    5.1 社会支持
    5.2 自我支持
    5.3 总结构图与总结
    5.4 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支持系统的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干预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料者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认知团体心理治疗方案设计
        1.2.1 第一次活动
        1.2.2 第二次活动
        1.2.3 第三次活动
        1.2.4 第四次活动
        1.2.5 第五次活动
    1.3 评价标准
        1.3.1 焦虑自评量表 (SAS)
        1.3.2 抑郁自评量表 (SDS)
        1.3.3 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
        1.3.4 家庭负担会谈量表 (FBS)
        1.3.5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
        1.3.6 亲属应激量表 (RSS)
    1.4 统计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1 认知团体心理治疗能为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照料者提供新的社会支持系统
    3.2 团体心理治疗能通过改善精神分裂症照料者焦虑、抑郁状况提升其生活满意度水平
    3.3 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康复氛围具有间接积极影响

(8)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精神障碍概述
        1.1.1 精神分裂症
        1.1.2 情感障碍
        1.1.3 神经症
    1.2 精神障碍流行概况及疾病负担
    1.3 家庭对精神障碍患者治疗和预后的重要意义
    1.4 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调查方法
        2.2.1 调查工具
        2.2.2 资料收集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调查的一般资料
        3.1.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3.1.2 调查所涉及精神障碍患者的主要特征
    3.2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一般心理健康状况
        3.2.1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一般心理健康状况
        3.2.2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一般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焦虑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3.1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焦虑倾向的检出情况
        3.3.2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焦虑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3.4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抑郁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4.1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抑郁倾向的检出情况
        3.4.2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抑郁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4.1.1 患者家属抑郁情绪存在情况
        4.1.2 患者家属焦虑情绪存在情况
    4.2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4.2.1 家属的性别
        4.2.2 家属的年龄
        4.2.3 家属文化程度
        4.2.4 家庭照顾负担
        4.2.5 亲缘关系
        4.2.6 患者年龄
        4.2.7 患者治疗状况
        4.2.8 患者病程
        4.2.9 患者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4.2.10 患者的疾病类型
    4.3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精神障碍预防与心理干预对策
        4.3.1 积极完善和执行国家法律法规
        4.3.2 建议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的资金投入
        4.3.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4.3.4 积极开展社区保健,建立家庭治疗体系
        4.3.5 多媒体健康宣教,减少对精神病患及其家属的歧视
        4.3.6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9)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料者复原力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复原力评估
        1.2.2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复原力的比较
    2.2 两组复原力类型分布的比较
    2.3 不同性别复原力的比较
    2.4 不同家庭身份的照料者复原力比较
    2.5 不同文化程度照料者复原力比较
    2.6 照料者复原力与被照料患者复发次数、发病年龄、病程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四、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照料者的应付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照料者生存质量的研究[D]. 韩丽. 济宁医学院, 2021(01)
  • [2]双相障碍患者家属照顾负担与心理韧性研究[D]. 刘浩. 汕头大学, 2020(02)
  • [3]广西农村地区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精神康复服务利用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宏亨. 广西医科大学, 2020
  • [4]心理剧技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的影响[D]. 陈恳.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5]立法后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马华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
  • [6]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现状及其对支持系统需求的质性研究[D]. 张明珠. 皖南医学院, 2018(12)
  • [7]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干预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料者疗效[J]. 龚定宏.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07)
  • [8]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 吕睿. 吉林大学, 2014(03)
  • [9]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料者复原力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 周云,刘军,古田,邓泽英,李启斌,高东.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3(05)
  • [10]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家庭访视的康复效果研究[J]. 翟爱玲,李遵清.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0(09)

标签:;  ;  ;  ;  ;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顾者应对行为及相关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