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针及手法治疗膝脂肪垫炎50例(论文文献综述)
程炳瑞[1](2021)在《推拿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及基于MRI渗出性滑膜炎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膝骨性关节炎的作为临床最为常见的骨关节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全世界人口的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身体超重人口的大量增加、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膝骨关节炎已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鉴于KOA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临床过程中的高度异质性,区分临床表型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虽然当前未发掘出最具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但针对不同的KOA表型及症状倾向,可能存在相对适宜的干预方式,这也是国际上目前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中根据KOA的生理病理机制和影像学表现应用了特别相关的结果指标。在KOA中“渗出性滑膜炎”代表一种炎性表型,是由核磁共振成像评分系统引出的概念,其体积变化预示近期的炎性动态,是临床短期观测的理想指标。研究目的运用《膝骨关节炎中医手法循证治疗方案》中的推拿手法(实验组)和扶他林乳胶剂(对照组)治疗膝骨关节炎,以安大略省西部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亚域评分和基于核磁共振(MRI)得出的渗出性滑膜炎体积为主要观测目标,探究1推拿是否具有影响膝骨关节炎患者渗出性滑膜炎吸收、代谢的作用。2渗出性滑膜炎严重程度是否影响推拿的治疗效率。3治疗前后渗出性滑膜炎体积的变化是否与某类症状的改善存在联系。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平行对照试验,患者以实验组:对照组=2:1的比例入组推拿组和扶他林组。实验组予推拿治疗,每周2次,1个疗程总计10周;对照组予扶他林乳胶剂外用治疗,每日3次,1个疗程总计10周。基于MRI渗出性滑膜炎半定量评分将入组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按渗出性滑膜炎严重程度分级建立亚组模型(0级组、1级组、2级组、3级组共计四个等级组)。通过对比KOA患者治疗前后的WOMAC亚域评分及渗出性滑膜炎体积,评估两种干预方法对膝骨关节炎的疗效;通过对比两种干预方法治疗前后的WOMAC亚域评分变化值及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观察两种方法对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差异;通过简单线性回归和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WOMAC评分变化值与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总体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7例患者,其中实验组51例,对照组36例,手法组,扶他林组治疗前后WOMAC总分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种干预方式对KOA治疗均有效;手法组WOMAC总分变化值更高,评分变化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手法治疗比扶他林治疗更有效;两种干预方式治疗后的疼痛评分、功能评分、僵硬评分均显着降低,P<0.001,治疗前后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干预方式对疼痛、僵硬症状、活动功能均有改善;两种干预方式治疗后疼痛、僵硬、功能评分变化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组各域评分变化值更高,表明手法治疗对疼痛、僵硬症状、活动功能的改善更明显。两组治疗后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均有所降低,P<0.001,治疗前后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法组与扶他林组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渗出性滑膜炎半定量评分均有所降低,P<0.05,治疗前后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法组与扶他林组渗出性滑膜炎半定量评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干预方式都能促进渗出性滑膜炎的吸收和代谢,但总体上尚不能说明手法治疗在促进渗出性滑膜炎的吸收和代谢上具备优势。2.实验组与对照组亚组结果基于MRI渗出性滑膜炎严重等级分为0级组20人(实验组12例,对照组8例)、1级组27人(实验组16例,对照组11例)、2级组26人(实验组15例,对照组11例)、3级组14人(实验组8例,对照组6例)。0级组、2级组、3级组手法干预的WOMAC总分变化值高于扶他林干预WOMAC总分变化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级组两种干预方式WOMAC总分变化值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在0级组、2级组、3级组手法治疗比扶他林治疗更有效。通过手法治疗的1级组、2级组、3级组治疗后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均有所降低P<0.01,治疗前后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存在轻中重度渗出性滑膜炎表型的KOA病例中,手法治疗均起到了促进渗出性滑膜炎吸收、代谢的作用。通过扶他林治疗后仅见3级组膜渗出体积降低P<0.01,治疗前后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仅有重度渗出性滑膜炎表型的KOA病例中,扶他林治疗起到了明显促进渗出性滑膜炎吸收、代谢的作用。2级组、3级组手法干预的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高于扶他林干预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级组、1级组两种干预方式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存在中、重度渗出性滑膜炎的KOA病例中,推拿治疗促进渗出性滑膜炎吸收、代谢的作用效果优于扶他林治疗。3.相关性分析结果存在渗出性滑膜炎表型的KOA病例中,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与WOMAC评分变化值存在线性相关,3级组WOAMC总分变化值=0.6177*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7.585,F=8.554;2级组WOAMC总分变化值=0.6189*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0.09116,F=33.93;1级组WOAMC总分变化值=0.2401*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2.762,F=22.91;0级组未展现出相关性(R<0.3)。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与WOMAC各亚域评分的变化值均存在相关,其中功能变化β为0.78(95%CI 为 0.51-1.05)(P<0.01),疼痛变化 β 为 0.17(95%CI 为 0.04-0.29),僵硬变化β为0.07(95%CI为0.00-0.15)。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幅与疼痛、功能亚域评分的变化值均存在相关,其中功能变化β为17.08(95%CI为12.61-21.56)(P<0.01),疼痛变化 β 为 3.44(95%CI为 1.14-5.74)。研究结论1.推拿手法可以有效的缓解膝骨关节炎临床症状,能够起到帮助膝骨关节炎患者渗出性滑膜炎吸收、代谢的作用。2.针对存在渗出性滑膜炎表型的KOA病例而言,渗出性滑膜炎等级越高,推拿手法促进渗出性滑膜炎吸收、代谢的效果越明显。3.与轻度渗出性滑膜炎的病例相比,推拿手法在无、中或重度渗出性滑膜炎的KOA患者的症状改善上存在巨大优势。4.基线期的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患者的活动功能改善的收益。5.存在渗出性滑膜炎表型的KOA病例中,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与WOMAC评分变化值存在相关性,渗出性滑膜炎体积的变化值有望成为KOA患者短期治疗收益的客观指标。6.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或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幅可在一定程度预测KOA患者症状上的收益。
陈星雯[2](2021)在《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对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为临床上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提供一种治疗方案。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南平市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门诊和住院的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病例68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方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密集温针灸+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均治疗6次为一疗程,每天1次,共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后由专门人员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组患者进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测定膝关节活动度。收集治疗前、治疗2周后患者评分量表和关节活动度的数据,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结束后,2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VAS评分相比较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在各方面评分和总分上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综合评分相比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ROM角度值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ROM角度值比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患者共68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治愈率为41.18%,好转率为52.94%,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治愈率26.47%,好转率47.06%,总有效率73.52%。两组治疗结束后,总体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和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均有效果,但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效果、治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推拿组。2.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改善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Lysholm膝关节量表评分,降低视觉模拟评分(VAS);在疼痛、功能改善方面,效果较为显着。3.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在改善髌下脂肪垫损伤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显着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温菁婷(Wassana Boonjing)[3](2021)在《膝三针结合泰式按摩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膝关节炎已成为一种常见疾病、多发病并在中老年人群中频繁发生,已经成为全球世界上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改善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疼痛也已成为现代医学中的非常重要任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讨膝三针结合泰式穴位按摩对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这种治疗方法不仅能提高临床疗效,还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这个治疗方法和途径来让更多的泰国人认识到中医药和针灸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泰国的中医药科学发展作出贡献。本人之前在硕士课题研究中,选用泰式穴位按摩治疗颈型颈椎病具有不错的疗效。因此进一步采用膝三针结合传统泰式穴位按摩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本人查泰国资料当中,发现有很多研究已证明,泰式按摩能降低疼痛并对多种疾病有着一定的疗效。传统泰式按摩具有数百年历史,其基本技术以印度医学阿育吠陀和瑜伽为基础,代代相传至今。现代泰医按摩是一门有理论基础指导的科学技艺。然而在国际上对这门传统技艺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将介绍传统泰式按摩手法的特点和背景,并观察其结合膝三针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从而客观地评价其组合的疗效。方法:临床研究项目方案按照临床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等选出108例病例,对于三组的RCT研究,在计算样本量时,需先进行两两组间的样本量计算,将P值校正为0.017。最终选择两两组间计算样本量的最大值。本研究中根据既往的研究表明,我们将对照组1和治疗组有效率的差异定为10%,对照组2和治疗组有效率的差异定为15%,对照组1对照组2有效率的差异定为6%。利用pass15(power=0.1,P=0.017,Coefficient of Variation=0.50,双侧检验)计算,6%对应的计算量为最大值,及N1=N2=N3=30。估计脱失率为20%,每组需36例,三组共为108例。对108例预合格中老年膝关节炎病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案进行分组,对照组一(随机数为1)、对照组二组(随机数为2)和治疗组(随机数为3)。对照组一组患者均选用膝三针针刺方法,对照组二组用泰式穴位按摩手法组,治疗组膝三针针刺完后加上泰式穴位按摩手法。各组均隔天治疗一次,1周治疗3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在治疗前后对三组患者进行OKS膝关节疼痛评定、Vas疼痛评定、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及Womac量表问卷评定,从而判定疗效。结果:将纳入标准的108例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病患者随机分成为三组。研究期间无脱落、剔除的个案,本临床研究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卡方检验。在三组患者性别比较中,X2=1.299,P=0.522,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性别间的频率分布相同,即性别分布的基线是均衡的。以P>0.1认为变量符合正态性分布,基于正态性检验的结果来看,各个组间变量的正态性的分布不一致,为了更好的统一分析,选用M(P25,P75)和秩和检验来描述及分析变量。(1)Oxford knee score膝关节疼痛评定分经过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在三组之间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不同治疗时间段的Oxford knee score得分的比较中,不同组别中 Oxford knee score 治疗前,Oxford knee score 第一个疗程后,Oxford knee score第二个疗程的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H=0.941,P=0.625;H=0.001,P=1.000;H=1.476,P=0.478)。即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Oxford knee score得分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是一致的,没有差异。采用M(P25,P75)来描述,经秩和检验,P<0.001。整体而言在对照组1、对照组2和治疗组三组中不同时间段各治疗指标的前后治疗的得分是存在差异的(P<0.05)。结果发现,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减轻,膝关节功能不同程度地改善并减少膝关节疼痛而改善行走的状态。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一组和对照组二组增加更为显着。膝三针结合了泰式穴位按摩手法对于治疗组患者疗效明显减轻。对本临床膝骨关节炎患者研究的疼痛症状更有助于患者膝关节局部功能活动层度恢复。(2)在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不同治疗时间段的VAS问卷评分得分中,不同组别中VAS治疗前,第一个疗程后,第二个疗程后的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H=4.788,P=0.091;H=0.223,P=0.895;H=0.198,P=0.906)。即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VAS得分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是一致的,没有差异。采用M(P25,P75)来描述,经秩和检验,P<0.001。整体而言,在对照组1、对照组2和治疗组三组中不同时间段各治疗指标的治疗前后得分是存在差异的(P<0.05)。三组VAS疼痛评分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均下降,分数越少疼痛越轻,临床疼痛症状均有改善。(3)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评分在三组之间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不同治疗时间段的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比较中,只有治疗前的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评分统计学有意义P<0.05,P-0.037,两两比较(Bonferroni方法)的结果显示对照组1和对照组2及对照组1和治疗组间比较存有差异(P分别为:0.027,0.025),其他组患者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H=2.483,P=0.289;H=0.171,P=0.918)。采用 M(P25,P75)来描述,经秩和检验,P<0.001。整体而言,在对照组1、对照组2和治疗组三组中不同时间段各治疗指标的治疗前后得分是存在差异的(P<0.05),膝关节活动度测量变化角度接近180°表示为0无疼痛(141°-180°)膝关节活动功能越恢复正常。(4)WOMAC评分在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不同治疗时间段的WOMAC得分的比较中,不同组别中WOMAC治疗前,第一个疗程后,第二个疗程后的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H=0.359,P=0.835;H=1.267,P=0.531;H=0.279,P=0.870)。即对患者采取的的不同的治疗方式WOMAC指标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是一致的,没有差异。采用M(P25,P75)来描述,经秩和检验,P<0.001。整体而言,在对照组1、对照组2和治疗组三组中不同时间段各治疗指标的前后治疗的得分是存在差异的(P<0.05)。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一及对照组二WOMAC评分均降低,从WOMAC问卷评分解意膝关节炎生活质量均有提高,膝部关节功能不同程度恢复而膝关节疼痛度减轻。(5)因愈后是有序分类变量,所以选用秩和检验,经检验,Z值为2.057,P=0.358>0.05。整体而言三种治疗方案的预后效果无统计学差异。临床疗效分析:根据临床疗效统计,治疗组患者临床治愈为6例(16.67%),显效18例(50.00%),有效10例(27.78%),无效2例(5.56%),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一患者临床治愈为4例(11.11%),显效17例(47.22%),有效10例(27.78%),无效5例(13.89%),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二患者临床治愈为3例(8.33%),显效15例(41.67%),有效11例(30.56%),无效7例(19.44%),总有效率为80.56%。经统计分析,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过本临床研究课题统计学分析表示,膝三针针刺法、泰式穴位按摩法及膝三针结合泰式穴位按摩均可改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的关节疼痛,VAS疼痛评分减低、疼痛减轻。膝关节活动功能角度与走路行步接近正常活动度。本研究仅针对中老年膝关节炎的治疗前三组统计学无差异,但是膝三针结合合了泰式穴位按摩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的膝三针疗法和单纯用泰式穴位按摩,疼痛方面疗效比较明显。单纯膝三针疗法疼痛减轻但无放松效果,而单纯泰式穴位按摩手法患者虽觉得舒服,局部放松但疼痛未能完全缓解。以上为膝三针和泰式穴位按摩治疗中老年膝关节炎提供客观依据,结论不宜延伸到其他疾病的治疗。
王婷婷[4](2021)在《髌周内面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髌周内面推拿对早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活动度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期优化推拿治疗本病临床治疗方案,并提供一定的临床研究参考资料。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南平市人民医院的早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通过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查收集72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运用髌周内面推拿治疗加上常规推拿治疗,对照组运用常规推拿治疗,观察治疗前后VAS评分、WOMAC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躯体功能测试改善情况评估结果;并评估首次治疗后VAS评分、30秒座椅站立测试、膝关节活动度情况,以观察其即刻疗效。收集数据并使用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结果:1.组内比较:一疗程治疗后,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WOMAC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躯体功能测试(30秒座椅站立测试、40米步行测试、12级爬楼梯测试)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VAS评分、WOMAC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躯体功能测试(30秒座椅站立测试、40米步行测试、12级爬楼梯测试)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VAS评分、WOMAC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躯体功能测试(30秒座椅站立测试、40米步行测试、12级爬楼梯测试)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即刻疗效:(1)组内比较:首次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30秒座椅站立测试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首次治疗后试验组VAS评分降低及膝关节活动度范围增大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30秒座椅站立测试单次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评价:试验组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有效率为81.82%。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1.髌周内面推拿结合常规推拿手法及单纯常规推拿手法均能改善早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及躯体功能。2.髌周内面推拿结合常规推拿手法在改善早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及膝关节屈伸功能即刻效果更为显着。3.髌周内面推拿结合常规推拿手法治疗早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优于常规推拿手法,治疗效果肯定,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乌云额尔敦[5](2020)在《针刀干预对制动4周KOA模型兔伸肌—屈肌生物力学及软骨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膝骨关节炎作为临床常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其临床表现多为疼痛、关节活动障碍。临床中根据患者病变的不同程度和主观疼痛将KOA分为初期、早期、中期和晚期四个阶段。采用阶梯治疗策略对KOA进行相关治疗和康复方面的研究,其中基础包括健康宣教、运动生活指导、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和中医药康复治疗。针刀疗法是一种新兴的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生物力学干预疗法,临床治疗KOA疗效确切,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对中晚期制动6周KOA模型家兔展开相关实验研究,但是对早中期KOA家兔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干预研究较少。所以本课题观察早中期制动4周KOA模型兔在针刀干预后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力学性能变化,并通过纳米压痕、番红O/固绿染色、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针刀对膝关节软骨结构的影响,同时应用ELISA检测血清、关节液中软骨代谢产物表达情况,进一步探索针刀“调筋治骨”治疗KOA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KOA提供实验依据。[研究目的]基于改良Videman法制备4周KOA模型,探讨针刀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是否通过改变膝关节伸肌-屈肌的张力、弹性和生物力学从而影响关节软骨,明确不同分期伸肌-屈肌生物力学改变在软骨破坏降解中的作用,恢复软骨应力平衡减少损伤,阐明针刀治疗KOA的生物力学机制。基于行为学、形态学、生物力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观察针刀干预膝关节伸肌-屈肌生物力学条件下兔的步态、软骨代谢及结构变化、肌肉性能的改变;通过纳米压痕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兔膝关节软骨储存模量、损失模量、阻尼系数和兔关节囊滑液及血清中软骨降解产物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和Ⅱ型胶原羧基端肽(CTX-Ⅱ)揭示针刀缓解关节软骨降解的机制,明确针刀治疗KOA的最佳治疗时间,阐释针刀“调筋治骨”法治疗KOA的生物力学等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研究方法]57只新西兰兔按照体重由小到大排号,查随机数字表,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9只、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和西药组每组各12只。采用改良Videaman法对48只新西兰兔进行制动造模4周。解除制动3天后进行干预。正常组:每日进行抓取,同时给予纯水3 ml灌胃,每日1次,共4周。模型组:每日进行抓取,同时给予纯水3ml灌胃,每日1次,共4周。针刀组:每日进行抓取,同时给予纯水3ml灌胃,每日1次,同时在股内、外侧肌腱止点、股直肌肌腱止点、股二头肌肌腱止点、鹅足腱囊针刀、压痛结节点进行针刀干预,每周2次,共4周。电针组:对梁丘、血海、内膝眼、外膝眼、阴陵泉、阳陵泉、委中、曲泉进行电针干预,应用穴位神经刺激仪行电针刺激治疗,分别连接梁丘-委中,血海-曲泉(波形疏密波,频率2/100 Hz,强度2mA),每次20min,隔天治疗1次,共4周。西药组:每日进行抓取,按体重10 mg/kg给予塞来昔布灌胃,每日1次,干预4周。干预结束后,进行相关组织取材检测。采用改良的Lequesne MG膝关节评估量表对各组兔进行行为学评价;对兔股直肌-股二头肌进行HE染色及拉伸弹性模量等检测,以评估兔股直肌-股二头肌肌肉性能;对兔膝关节软骨进行纳米压痕、番红O/固绿染色以及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等检测,以观察膝关节软骨结构变化;同时应用ELISA检测各组兔血清、关节液中软骨代谢产物(COMP,CTX-2)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Lequesne评分结果:模型组(6.22± 1.92)、针刀组(5.67±0.87)、电针组(5.89±0.93)和西药组(6.11±0.6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4周后,模型组Lequesne评分较前降低(4.67±1.12),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3.33±0.71,P=0.002<0.01)、电针组(3.56±0.88,P=0.009<0.01)和西药组(3.11±0.60,P=0.000<0.01)Lequesne评分显着降低;针刀组与电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3)。2.各组兔肌肉HE染色结果:在固定视野内(10×20倍),模型组股直肌平均横截面积(1.44±0.11 ×10-1 mm2)与正常组(2.02±0.36 ×10-1mm2)相比显着缩小(P=0.000<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直肌平均横截面积显着增加(1.89±0.12 ×10-1mm2,P=0.000<0.01),电针组股直肌平均横截面积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1.63 ± 0.29 × 10-1mm2,P=0.125),西药组股直肌平均横截面积显着增加(1.98±0.49 ×10-1mm2,P=0.000<0.01);针刀组与电针组相比,针刀组改善股直肌横截面积更佳(P=0.014<0.05)。固定视野内模型组股直肌肌纤维数(173.08±11.19条)与正常组(137.75±14.48条)相比显着升高(P=0.000<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直肌肌纤维数显着降低(140.35±15.81条,P=0.000<0.01),电针组股直肌肌纤维数表达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159.42±27.68条,P=0.106),西药组股直肌肌纤维数明显降低(151.24±26.39条,P=0.013<0.05);针刀组与电针组相比,针刀组股直肌纤维数更少(P=0.014<0.05)。各组兔股二头肌固定视野内肌横截面积和肌纤维数比较在固定视野内(10×20倍),模型组股二头肌平均横截面积(1.37±0.22×10-1mm2)与正常组(2.30±0.30×10-1 mm2)相比显着缩小(P=0.000<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二头肌平均横截面积显着增加(1.88 ±0.32×10-1mm2,P=0.000<0.01),电针组股二头肌平均横截面积显着增加(1.84±0.29×10-1mm2,P=0.000<0.01),西药组股直肌平均横截面积显着增加(1.96±0.46 ×10-1 mm2,P=0.000<0.01);针刀组与电针组相比股二头肌平均横截面积无统计学差异(P=0.691)。模型组股二头肌肌纤维数(185.47±15.61条)与正常组(115.94±10.59条)相比显着升高(P=0.000<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二头肌肌纤维数显着降低(142.56±27.86条,P=0.000<0.01),电针组股二头肌肌纤维数显着降低(144.05±20.78条,P-=0.000<0.01),西药组股直肌肌纤维数显着降低(151.38±30.76条,P=0.000<0.01);针刀组与电针组相比,股二头肌纤维数无统计学差异(P=0.845)。3.各组兔伸肌-屈肌拉伸弹性模量结果:①各组兔股直肌拉伸弹性模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股直肌整体EM值显着升高(2.122±0.529VS 0.878±0.269 MPa,,P=0.000<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直肌整体EM值显着降低(1.202±0.583 MPa,P=0.002<0.01),电针组股直肌整体 EM 值显着降低(1.054±0.167MPa,P=0.000<0.01),西药组股直肌整体EM值显着降低(1.164±0.291 MPa,P=0.001<0.01);同时针刀组与电针组相比,股直肌EM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5)。②各组兔股二头肌拉伸弹性模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股二头肌整体EM值显着升高(0.775±0.173 VS 0.401 ±0.141 MPa,P=0.007<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二头肌整体EM值表达降低(0.668±0.202 MPa,P=0.406),电针组股二头肌整体EM值表达降低(0.647±0.290 MPa,P=0.320),西药组股二头肌整体 EM 值表达降低(0.700 ± 0.148 MPa,P=0.559)。4.各组兔膝关节软骨纳米压痕结果:①各组兔膝关节胫骨软骨纳米压痕结果:从整体数据看,模型组胫骨软骨SM值与正常组相比表达降低;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胫骨软骨SM值表达升高,电针组胫骨软骨SM值明显升高(P<0.05),西药组胫骨软骨SM值表达稍升高。从平均值看,模型组胫骨SM值与正常组(5.74±0.68VS6.88±0.62 Pa,P=0.438)相比表达降低;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胫骨SM值表达升高(8.79±2.32 Pa,P=0.056),电针组胫骨SM值表达明显升高(10.09±2.92 Pa,P=0.012<0.05),西药组胫骨SM值表达升高(6.35±0.43 Pa,P=0.675);同时,针刀组SM值与电针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胫骨软骨LM值与正常组相比表达降低;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胫骨软骨LM值表达升高,电针组胫骨软骨LM值明显升高(P<0.05),西药组胫骨软骨LM值稍升高。从平均值看,模型组胫骨LM值与正常组(0.94±0.15VS 1.22±0.09 Pa,P=0.398)相比表达降低;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胫骨LM值表达升高(1.56±0.65 Pa,P=0.073),电针组胫骨LM值表达明显升高(1.73±0.53 Pa,P=0.029<0.05),西药组胫骨 LM 值表达稍有升高(1.08±0.50 Pa,P=0.645)。模型组兔胫骨软骨LF值与正常组相比表达降低;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胫骨软骨LF值表达升高,电针组胫骨软骨LF值升高,西药组胫骨软骨LF值升高。从平均值看,模型组胫骨LF值与正常组(0.163±0.008VS0.177±0.004,P=0.216)相比表达降低;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0.174±0.026,P=0.335)、电针组(0.173±0.006,P=0.363)、西药组(0.172 ± 0.008,P=0.410)胫骨 LF 值表达升高;同时,针刀组LF值与电针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②各组兔膝关节股骨软骨纳米压痕结果:模型组股骨软骨SM值与正常组相比表达显着升高(P<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骨软骨SM值显着降低(P<0.01),电针组股骨软骨SM值显着降低(P<0.01),西药组股骨软骨SM值显着降低(P<0.01)。模型组股骨SM值与正常组(13.27± 3.61 VS 4.23±1.33 Pa,P=0.001<0.01)相比显着升高;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骨SM值显着降低(5.83±1.23 Pa,=0.003<0.01),电针组股骨SM值显着降低(6.21±0.74 Pa,P=0.004<0.01),西药组股骨 SM 值表达显着降低(5.78±3.34 Pa,P=0.003<0.01)。同时,针刀组与电针组SM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从整体数据看,模型组股骨软骨LM值与正常组相比显着升高(P<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骨软骨LM值显着降低(P<0.01),电针组股骨软骨LM值显着降低(P<0.01),西药组股骨软骨LM值显着降低(P<0.01)。模型组股骨LM值与正常组(2.15 ± 0.39 VS 0.68±0.16 Pa,P=0.000<0.01)相比显着升高;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骨LM值显着降低(1.03±0.19 Pa,P=0.002<0.01),电针组股骨LM值显着降低(1.10±0.18 Pa,P=0.002<0.01),西药组股骨 LM 值显着降低(0.97±0.50Pa,P=0.001<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兔股骨软骨LF值在1 Hz、2.59Hz、6.708 Hz时表达升高,在17.374 Hz、45 Hz时,模型组股骨软骨LF值表达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电针组和西药组股骨软骨LF值表达均有升高趋势。从平均值看,模型组胫骨LF值与正常组(0.166±0.013VS0.163±0.014,P=0.788)相比表达升高;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0.178±0.006,P=0.218)、电针组(0.176±0.011,P=0.280)、西药组(0.174±0.013,P=0.426)胫骨LF值表达升高。5.各组兔软骨Mankin评分结果:与正常组相比(0± 0),模型组Mankin评分显着升高(5.12±1.65,P=0.000<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Mankin评分明显降低(4.07±0.78,P=0.026<0.05),电针组 Mankin 评分显着降低(3.67±1.40,P=0.003<0.01),西药组 Mankin 评分明显降低(3.93±1.44,P=0.014<0.05)。6.各组兔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模型组细胞核数与正常组相比表达降低(39.00 ± 11.95 VS 47.33±6.14个,P=0.076);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48.37±8.62个,P=0.017<0.05)和西药组细胞核数(51.46±13.35,P=0.004<0.01)明显升高。同时,模型组细胞核IOD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218085±65522 VS 281656±47981,P=0.032<0.05);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264482±59410,P=0.058)与电针组(268533± 53436,P=0.051)细胞核IOD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西药组细胞核IOD显着升高(296503±96731,P=0.004<0.01)。模型组F-actin骨架蛋白IOD与正常组相比显着降低(427822± 114112 VS 591898±161368,P=0.005<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490082±93263,=0.184)和电针组(488292±101458,P=0.220)骨架蛋白IOD表达稍升高但无统计差异,西药组骨架蛋白IOD值表达明显升高(532521±185545,P=0.046<0.05)。核/骨架蛋白比值方面,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比值升高(0.55±0.23 VS 0.49 ± 0.09,P=0.486);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0.56±0.18,P=0.866)、电针组(0.59±0.23,P=0.596)和西药组(0.58±0.18,P=0.755)比值表达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Ⅱ型胶原IOD与正常组相比显着降低(70567±26683 VS 133780±61671,P=0.001<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91485±36482,P=0.168)和电针组(89782±51996,P=0.236)Ⅱ型胶原IOD值表达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西药组Ⅱ型胶原IOD 值明显升高(106694±30698,P=0.031<0.05)。7.各组兔血清和关节液中CTX-2和COMP含量结果:与正常组(5.92±1.15 ng/ml)相比,模型组血清CTX-2含量显着升高(8.37±0.89 ng/ml,P=0.001<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血清CTX-2含量降低(7.22±1.36ng/ml,P=0.091),电针组血清CTX-2含量降低(8.07±1.26ng/ml,P=0.657),但无统计学意义;西药组血清CTX-2含量明显降低(6.86±0.99ng/ml,P=0.025<0.05);针刀组与电针组CTX-2含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204)。与正常组(5.29±1.10 ng/ml)相比,模型组血清COMP含量显着升高(8.47 ± 1.64 ng/ml,P=0.000<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血清COMP含量明显降低(6.61±1.39 ng/ml,P=0.014<0.05),电针组血清COMP含量降低,西药组血清COMP含量降低(6.99±0.99ng/ml,P=0.053)。模型组关节液中CTX-2含量与正常组相比表达升高(9.28±2.22VS 8.45±0.79ng/ml,P=0.231>0.05);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关节液CTX-2含量表达降低(7.98±0.87 ng/ml,P=0.066),电针组关节液CTX-2含量表达明显降低(7.82±0.47 ng/ml,P=0.032<0.05),西药组关节液CTX-2含量表达显着降低(7.37±0.77 ng/ml,P=0.007<0.01)。模型组关节液中COMP含量与正常组相比表达升高(8.19±0.98VS 7.15±1.08 ng/ml,P=0.138);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关节液COMP含量表达降低(7.48±1.14 ng/ml,P=0.283),电针组关节液COMP含量表达降低(7.38±1.13,P=0.244),西药组关节液COMP含量表达降低(7.28±1.71 ng/ml,P=0.194)。[研究结论]1.针刀干预早中期KOA模型兔,可显着改善膝关节功能活动。2.针刀干预早中期KOA模型兔,可直接改善股直肌-股二头肌萎缩状态,明显降低相应拉伸弹性模量,从而间接改善膝关节软骨承受的异常生物力。3.针刀干预早中期KOA模型兔,可显着降低关节软骨病理损伤,部分改善软骨粘弹性能,部分缓解软骨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即“调筋治骨”。
何利雷[6](2020)在《单髁置换术后运动轨迹和步态及中药外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分析容积CT扫描数据结果,进行运动轨迹曲线分析,研究髌骨运动轨迹的变化,得出相应的结论。2.通过先进光学定位跟踪技术为基础的Opti-Knee关节三维运动测量系统对第四代Oxford单髁置换术后的KOA患者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统计,探讨第四代Oxford单髁置换术对KOA患者运动学的影响。3.对比研究单纯第四代Oxford单髁置换和术后联合中药外洗干预的疗效,得出相应的结论。方法:1.本研究分为三大部分,髌骨运动轨迹分析、运动学分析及术后中药外洗干预的影响。(1)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住院行第四代Oxford单髁置换术治疗的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设为单髁组;并招募20例膝关节功能正常的志愿者作为健康组。健康组志愿者分别在0-105°不同屈曲角度时行容积CT扫描;单髁组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2个月行容积CT扫描,获得动态膝关节数据,并测量膝关节在0°、15°、30°、45°、60°、75°、90°、105°时髌骨在三维坐标中髌骨内外倾角度、髌骨内外旋角度、髌骨中心相对纵向位移、髌骨内、外侧移位大小。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单髁组术前与术后12个月在不同屈曲角度下各观测指标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健康组与单髁组术后12月患者在不同屈曲角度下各观测指标差异。(2)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住院行第四代Oxford单髁置换术治疗的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设为单髁组;招募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并收集膝关节功能正常的健康人群的步态分析运动学参数。单髁组分别在术前、术后12个月收集步态分析运动学参数。运动学参数采集采用先进光学定位跟踪技术为基础的Opti-Knee关节三维运动测量系统,主要观测指标是最大伸直角、最大屈曲角、最大内翻角、最大外翻角、最大内旋角、最大外旋角、最大前位移、最大后位移、最大上位移、最大下位移、最大内位移及最大外位移。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单髁组在术前与术后12个月上述观测指标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健康组与单髁组术后12个月观测指标的差异。(3)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住院接受第四代Oxford单髁置换手术的60例患者随访资料,根据术后是否使用舒筋洗外用颗粒热敷、热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术后第3周开始使用舒筋洗外用颗粒溶于约2L温开水(约42℃)中对患膝进行热敷、热洗,每次15-20分钟,每天2次,对照组则不使用该药物治疗。疗效评价指标包括两组患者单髁置换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评估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美国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膝关节Lysholm评分(Lysholm)、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评分(KSS)。结果:1.单髁组术前与术后12月髌骨内外侧位移相比,除75°外,其余屈膝角度下测量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髁组患者术后12月屈膝角度下的髌骨内外侧位移数值与健康组比较,屈膝60°和105°的髌骨内外侧位移数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屈膝角度下测量值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所有屈膝角度下髌骨中心相对纵向位移两两比较中,健康组与单髁术后12月、单髁组术前与术后12月组相比较,所有屈膝角度测量值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髁组术前与术后12月所有屈膝角度下髌骨内外倾角测量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健康组与单髁组术后12月的所有屈膝角度下髌骨内外倾角测量值比较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单髁组术前与术后12月屈膝角度下髌骨内外旋角测量值比较,除屈膝0°外,其余屈膝角度下髌骨内外旋角测量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健康组与单髁组术后12月在75°屈膝角度时髌骨内外旋角测量值有显着差异(P<0.05),其余屈膝角度下髌骨内外旋角测量值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2.单髁组术前与术后12个月的运动学参数比较,结果显示所有运动学参数对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髁组患者术后12个月与健康组运动学参数对比,其中最大外位移、最大内位移及最大伸直角三个参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的运动学参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较术前的VAS评分、WOMAC评分均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较术前的Lysholm评分、KSS评分均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严格纳入标准下选择合适病例并进行第四代Oxford假体单髁置换术对KOA患者的近期髌股关节运动恢复效果满意,能恢复髌骨运动轨迹趋近正常生理情况。2.第四代Oxford单髁置换术可改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步态分析运动学参数,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使患者关节功能趋向于正常生理状态。3.第四代Oxford单髁置换术可有效改善KOA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术后联合中药外洗可进一步提高该疗效。
郭珍妮(Jeny Devina)[7](2020)在《近十年推拿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文献挖掘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整理近十年推拿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文献,分析并归纳推拿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取穴规律,评述推拿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为今后临床运用推拿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提供可靠的依据。研究方法:运用计算机自动检索结合手工检索查阅的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的全文数据库包括Pubmed、CNKI、VIP、CBM等国内外多个大型数据库,检索有关推拿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近十年的文献。将检索年限设定为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高级检索,检索词关键词限定为“退行性膝骨关节炎”、“骨痹”并含“推拿”或“推拿治疗”等。首先将文献信息输入Microsoft Excel 2010文档,建立数据库,数据库内容输入包括推拿手法、腧穴、经络、部位、证型、性别、年龄。将整理好的数据输入SPSS23.0后,分析推拿手法、腧穴、经络等。之后再采用SPSS Clementine 12.0进行进一步的数据挖掘与分析。采用Apriori算法对推拿手法、腧穴、经络等进行关联规则挖掘,归纳总结文献记载中的临床常用治疗手法与腧穴等相关的配伍关系,总结推拿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取穴规律。研究结果:通过检索得到推拿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相关文献共342篇,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13篇,女性患者有2820例(60.95%),而男性患者有1807例(39.05%)。研究结果如下:(1)推拿手法分析:常规推拿手法共19种,总运用频次达520次。最常用常规推拿手法为揉法92次(17.69%)、?法88次(16.92%)、一指禅推法77次(14.81%)。常规推拿手法配伍使用频次最高的是揉法配伍擦法(59.80%)、?法配伍揉法(57.02%)、一指禅推法配伍提法(48.77%);复合推拿手法共27种手法,总运用频次达432次。常用的复合推拿手法为弹拨法75次(17.36%)、点按法69次(15.97%)、按压法39次(9.03%)。复合推拿手法配伍最常用的有弹拨法配伍分筋法(80.00%)、点按法配伍掌按揉(78.23%)、按压法配伍牵引法(60.16%)。(2)腧穴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得到使用的腧穴共49个,总运用频次达1030次。最常用腧穴为犊鼻103次(10.00%)、内膝眼101次(9.81%)、血海92次(8.74%)。腧穴配伍中常用的有犊鼻配伍血海(80.11%)、内膝眼配伍梁丘(69.19%)、血海配伍委中(63.61%)。(3)经络分析:在归经情况分析中,频次排前3的经脉依次为足阳明胃经285次(34.09%)、足太阴脾经188次(22.49%)、足太阳膀胱经17次(20.93%)。(4)部位关系分析:应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膝部区242次(31.57%)、小腿区239次(31.17%)、股部区175次(23.35%)。部位配伍最常见的是膝部区配伍股部区(82.47%)、小腿区配伍腕后区(78.35%)、股部区配伍肩胛区(76.29%)。(5)证型关系分析: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中医证型分排前3为肝肾亏虚型45次(39.82%)、风寒湿痹型31次(27.43%)、脾胃虚弱型20次(17.70%)。结论:推拿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能有效改善关节的僵硬程度、消除局部症状。通过整理近十年推拿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文献,得到常选用的推拿手法、腧穴、经络、部位、证型总结如下:(1)最常用的常规推拿手法为揉法、?法、一指禅推法。复合手法中以弹拨法、点按法、按压法为使用频次最高。(2)数据分析显示最常用腧穴为犊鼻、内膝眼、血海。(3)数据分析显示最常用的经络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4)部位最多的是膝部区、小腿区、股部区。(5)数据显示证型多为肝肾亏虚型、风寒湿痹型、脾胃虚弱型。
方炯炯[8](2019)在《密集型银质针导热治疗晚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目前对晚期膝骨性关节炎有多种保守治疗的方法,但是疗效都不理想,虽然口服药物和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有一定的缓解膝骨关节炎,但是多数患者都被膝关节的疼痛以及运动障碍引起低生活质量所困扰。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来减轻晚期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临床上,我们观察到用银针导热来医治晚期膝骨关节炎疗效显着,故本课题采用密集型银质针导热疗法与口服塞来昔布疗法两种方法,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通过银质针强化热导疗法与口服塞来昔布的比较,在分析此中作用机理的同时,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晚期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一项新的、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课题以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及空港院区骨四肢科2018-2月至2019-2月符合入选要求60例晚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银质针导热针刺膝关节,选择第一组针刺点在髌上囊和髌下脂肪垫处,第二组针刺点在膝关节周围软组织部四周,按照病情情况,选择于胫、腓侧副韧带、内收肌管、股外侧肌等处,从近端到远端斜刺到骨膜附着,根据患者的耐受性,根据部位而定。通常要给患者进行3次医治,每次治疗间隔一周。对照组采用口服塞来昔布胶囊0.2g,1次/天,21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月、3个月后,两组患者均在VAS疼痛评分、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治疗效果及实验室检查白介素(IL-1)、肿瘤细胞坏死因子(INF-α)含量等方面进行比较评价。结果:1.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比较分析的结果,密集型银质针导热组(治疗组)和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组(对照组)在治疗上均有减轻疼痛的效果,但前者对膝关节炎疼痛的改善程度要明显优于后者(P<0.05),而且远期缓解的止痛效果尤为显着。2.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分析的结果,密集型银质针导热组(治疗组)和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组(对照组)在改善患者膝关节的疼痛和屈伸活动,但前者改善程度要优于后者(P<0.05),而且远期疗效尤为显着。3.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两组组间比较银针导热治疗的总有效率均要高于口服塞来昔布,均P<0.05,差异显着,认为银针导热的疗效更好。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液中IL-1和TNF-α含量的比较分析表明,无论是与同组治疗前比较,还是两组组间治疗后得比较,均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治疗均可以降低KOA患者膝关节液中IL-1的含量,但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密集型银质针导热疗法和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晚期膝骨性关节炎均有疗效,但密集型银质针导热疗效更确切,远期疗效更优于口服药物,可以显着降低关节液中IL-1和TNF-α含量,减轻KOA患者关节周围炎症反应,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赵羊洋[9](2019)在《“委中十字”针法改善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症状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委中十字”针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从而观察“委中十字”针法改善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症状的临床疗效,进而为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骨关节病开辟新的治疗思路。方法:将10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2例,其中脱落9例后,入组治疗组47例,对照组48例,分别进行2周的治疗,并于治疗结束后1月进行随访。治疗组采用“委中十字”针刺法进行治疗,取穴:委中穴、以及委中穴上、下、左、右各1寸处,内膝眼、外膝眼(犊鼻)、膝中;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进行治疗,取穴: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两组均辨证配穴:肾虚髓亏型:加悬钟,瘀血阻络型:加血海,阳虚寒凝型:加足三里;常规消毒进针,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后起针,1周治疗5次,共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1月进行随访。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临床症状:骨性关节炎症状分级量化积分评分、VAS评分、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调查评分分别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穴位压痛阈值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1.49%,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在改善膝骨性关节炎症状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调查评分与VAS评分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调查评分与VAS评分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3.穴位压痛阈值的比较:治疗前,两组穴位梁丘、内膝眼、犊鼻、膝阳关、阳陵泉、委中、血海、足三里、悬钟压痛阈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穴位梁丘、内膝眼、犊鼻、膝阳关、阳陵泉、委中、血海、足三里、悬钟压痛阈值均提高,每组治疗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压痛阈值提高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提高穴位压痛阈值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1.两种疗法均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且“委中十字”针法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疗法。2.“委中十字”针法在缓解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症状方面疗效突出,且疼痛症状复发率较低。3.“委中十字”针法操作规范、适宜推广。
张栋[10](2019)在《基于“筋伤”理论探讨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根据中医理论,“筋伤”是KOA的主要病理表现,并在其发病、进展中起到重要的病理作用。针刀治疗作为传统中医外治法的一种,通过其松解作用改善KOA“筋伤”病变,起到缓解KOA症状、延缓进展的治疗作用。我们前期通过临床研究应用肌骨超声总结了KOA患者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的表现特点,发现其与“筋伤”表现具有一致性;我们还通过动物试验研究证实了TLRs/NF-κB炎症通路与KOA滑膜、软骨组织退变中激活表达,在KOA进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但“筋伤”在KOA中的具体表现规律以及针刀松解“筋伤”治疗KOA的具体机制尚未阐明。在本研究中,我们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筋伤”理论通过开展临床研究以及动物试验,从临床和基础两方面阐述针刀治疗KOA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1)研究一,横断面研究设计,根据病例筛选标准纳入KOA患者,收集患者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应用肌骨超声检查评价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表现,应用核磁共振检测评价膝关节软骨破坏情况,分别分析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表现与KOA症状、软骨破坏的相关性,从影像学角度进一步总结“筋伤”在KOA中的具体表现。(2)研究二,随机对照实验设计,根据病例筛选标准纳入KOA患者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肌骨超声引导针刀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探式针刀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症状、“筋伤”表现的改善及安全性方面差异,观察针刀在穿刺治疗过程中松解“筋伤”的具体作用,从临床角度探讨针刀通过松解“筋伤”治疗KOA的具体作用机制。动物试验:(3)试验一,选取8周龄Wistar大鼠54只并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造模组、针刀组、封闭组和针刀+封闭组,每组9只,其中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造模组、针刀组、封闭组和针刀+封闭组均采用Hulth法手术造模制造KOA模型大鼠,假手术组仅切开关节囊后缝合排除手术因素干扰,与正常组共同作为阴性参照,造模成功后,针刀组给予针刀治疗,封闭组给予封闭治疗,针刀+封闭组同时给予两种治疗。全部治疗完成后,取大鼠膝关节滑膜、表面软骨及髌韧带组织,观察滑膜炎症增生情况,软骨组织固定、切片、染色后在光镜下应用Mankin标准评价各组软骨破坏程度;检测各组大鼠髌韧带最大应力、最大位移及弹性模量分析各组髌韧带生物力学性能。从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力学角度验证针刀治疗KOA抑制关节退变、改善生物力学的作用机制。(4)试验二,KOA大鼠造模及干预同试验一,分别应用实时荧光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滑膜、软骨组织中TLRs/NF-κB炎症通路关键元件TLR-4、MyD88、TRAF-6、NF-κB及下游炎性因子IL-11β、TNF-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1β、TNF-α及软骨破坏标记物MMP-13含量。从分子生物学层面分析针刀治疗KOA的具体作用机制。结果:(1)研究一:根据病例筛选标准共纳入78例KOA患者,肌骨超声表现方面,KOA患者平均滑膜增生(3.10±5.68mm)、关节积液(6.10±3.67mm)及内侧半月板膨出距离(2.56±2.61mm)均超过正常范围,与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滑膜增生(R=0.49,P=0.00)、关节积液(R=0.23,P=0.04)均与VAS评分呈显着正相关,并且VAS评分与是否存在髌下脂肪垫炎也有显着相关性(t=5.90,P=0.00);内侧半月板膨出(R=-0.23,P=0.04)和外侧半月板膨出距离(R=-0.23,P=0.01)均与Lysholm评分呈显着负相关,并且髌下脂肪垫炎(t=-3.11,P=0.00)、髌韧带挛缩(t=3.09,P=0.00)是否存在也与Lysholm评分有着显着相关性;关节软骨WORMS评分与滑膜增生呈显着正相关(R=0.26,P=0.02),与髌韧带止点也有显着相关性(t=1.96,P=0.05),半月板破坏评级则与内侧半月板膨出距离(R=0.25,P=0.03)呈显着正相关;根据X线片K-L分级分层研究,K-L级Ⅲ级条件下,软骨WORMS评分与滑膜厚度(R=0.38,P=0.05)、关节积液深度(R=0.44,P=0.02)呈显着正相关,与是否存在髌韧带挛缩(t=4.97,P=0.00)、是否存在髌韧带止点炎(t=2.37,P=0.03)有显着相关性,半月板破坏评级与内侧半月板膨出距离(R=0.48,P=0.01)呈显着正相关,K-L分级IV级条件下,半月板破坏评级与滑膜厚度(R=0.69,P=0.01)、内侧半月板膨出距离(R=0.58,P=0.04)呈显着正相关。(2)研究二:共有123例KOA患者完成全部研究,其中试验组59例,对照组63例,KOA症状方面,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有显着改善,其中试验组在第二次随访时VAS和Lysholm改善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肌骨超声表现方面,两组治疗后滑膜厚度、关节积液深度、内侧半月板膨出距离及髌下脂肪垫炎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另外试验组治疗后髌韧带挛缩及髌韧带止点炎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3)试验一:造模完成后,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Lequesne评分无显着差异,而造模组、针刀组、封闭组和针刀+封闭组大鼠Lequesne评分均显着高于正常组,表示手术造模成功模拟了KOA的关节功能受限状态,其中针刀组、封闭组和针r刀+封闭组评分均显着低于造模组(P<0.05),三个治疗组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组织形态学方面,正常组和假手术组表现无明显差异,造模组、针刀组、封闭组、针刀+封闭组滑膜、软骨较正常组均显着退变,其中针刀组、封闭组及针刀+封闭组三个治疗组Mankin评分均显着低于造模组(P<0.05),而三个治疗组中针刀组Mankin评分明显低于封闭组(P<0.05)。生物力学方面,正常组和假手术组表现亦无明显差异,各组最大应力、最大位移均显着高于造模组(P<0.05),而组间比较显示无显着差异,;最大应变方面,各组均无显着差异;弹性模量方面,正常组与假手术组无显着差异,而造模组和三个治疗组均显着低于正常组,其中针刀组显着高于造模组(P<0.05)。(4)试验二: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滑膜和软骨组织中TLRs/NF-κB通路表达及血清中炎性因子含量均无显着差异。在滑膜组织中,TLRs/NF-κB信号通路关键元件TLR-4、MyD88、TRAF-6、NF-κB及下游炎性因子IL-1β、TNF-α mRNA和蛋白在三个治疗组中表达均显着低于造模组,其中针刀组中TLR-4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低于封闭组(P<0.05),NF-κBmRNA表达显着高于封闭组(P<0.05),针刀+封闭组TLRs/NF-κB信号通路各元件mRNA表达均低于其他两个治疗组(P<0.05);在软骨组织中,TLRs/NF-κB信号通路关键元件TLR-4、MyD88、TRAF-6、NF-κB及下游炎性因子IL-lβ、TNF-α mRNA和蛋白在三个治疗组中表达亦均显着低于造模组(P<0.05),其中针刀组MyD88、IL-1β 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低于封闭组(P<0.05),针刀组TLR-4mRNA显着低于封闭组(P<0.05);针刀组血清中IL-1β及MMP-13含量显着低于造模组,而TNF-αα较造模组无显着差异(P>0.05),其中IL-1β含量显着低于封闭组(P<0.05)。结论:(1)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表现与KOA症状、软骨破坏程度有显着相关性,符合中医“筋伤”的具体表现特点。(2)肌骨超声引导技术提高了针刀治疗KOA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从临床角度证实了针刀通过松解“筋伤”治疗KOA的具体作用机制。(3)针刀治疗可以起到改善髌韧带初带生物力学性能,抑制滑膜、软骨形态学破坏的作用从而缓解KOA症状。(4)针刀治疗可以通过抑制KOA模型大鼠关节滑膜、软骨组织中TLRs/NF-κB信号通路激活表达,并降低血清中IL--1β、MMP-13的含量,从而起到抑制局部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关节退变,缓解症状的作用。
二、电针及手法治疗膝脂肪垫炎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针及手法治疗膝脂肪垫炎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推拿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及基于MRI渗出性滑膜炎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一、中医治疗膝骨关节炎研究进展 |
1 膝骨关节炎病因病机 |
1.1 风寒湿邪 |
1.2 气滞血瘀 |
1.3 肝肾亏虚 |
2 中医治疗方法 |
2.1 中药内服 |
2.2 中药外治 |
2.2.1 中药贴敷 |
2.2.2 中药热熨 |
2.2.3 中药熏洗 |
2.2.4 中药离子导入 |
2.2.5 中药关节腔注射 |
2.3 针灸推拿 |
2.3.1 针刺疗法 |
2.3.2 艾灸疗法 |
2.3.3 针刀疗法 |
2.3.4 推拿疗法 |
3 小结 |
二、滑膜组织在膝骨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 |
1 滑膜结构功能 |
2 KOA中滑膜的病理特点 |
3 滑膜组织对KOA进展的促动机制 |
3.1 信号通路 |
3.1.1 TLR信号通路 |
3.1.2 NF-κB信号 |
3.1.3 Wnt信号 |
3.1.4 P38MAPK |
3.2 补体联级反应 |
3.3 其他因子 |
4 滑膜组织在KOA发病中的影像学表现 |
4.1 症状关联 |
4.2 预估进展 |
4.3 疗效评价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X线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脱落标准 |
2.2.6 剔除标准 |
2.3 试验方法 |
2.3.1 分组设计 |
2.3.2 样本量设计 |
2.4 治疗方案 |
2.4.1 扶他林组操作方案 |
2.4.2 推拿组操作方案 |
2.4.3 放松手法 |
2.4.4 点穴手法 |
2.4.5 理髌手法 |
2.4.6 调筋手法 |
2.4.7 活动关节手法 |
2.4.8 结束手法 |
2.4.9 疗程与频次 |
2.5 观察指标 |
2.5.1 一般资料 |
2.5.2 疗效性观察 |
2.5.3 渗出性滑膜炎体积 |
2.6 治疗周期及随访时点 |
2.7 评价标准 |
2.8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分析 |
3.1.1 一般资料 |
3.1.2 主要研究资料 |
3.1.3 亚组模型资料 |
3.2 疗效指标分析 |
3.2.1 WOMAC总分 |
3.2.2 WOMAC亚域评分 |
3.2.3 渗出性滑膜炎体积 |
3.2.4 渗出性滑膜炎半定量评分 |
3.2.5 模型组WOMAC总分变化 |
3.2.6 模型组前后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 |
3.3 观察指标相关性分析 |
3.3.1 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与WOMAC总分变化相关性分析 |
3.3.2 基线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对各WOMAC亚域评分的影响 |
3.3.3 WOMAC亚域评分变化值与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关系 |
3.3.4 WOMAC亚域评分变化值与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幅关系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对象 |
2.2 操作方法 |
2.3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案 |
2.4 评价标准 |
2.5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临床资料完成情况 |
2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2.1 2组患者性别比较 |
2.2 2组患者年龄比较 |
2.3 2组患者病程比较 |
2.4 2组患者发病部位比较 |
3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
5 2组患者治疗前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6 疗效评价 |
7 安全性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 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中外认识 |
1.1 中医对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髌下脂肪垫损伤的认识 |
2 髌下脂肪垫损伤的发病机制 |
2.1 传统医学对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病机分析 |
2.2 现代医学对髌下脂肪垫损伤的发病机制分析 |
3 密集温针灸在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中的理论与应用 |
3.1 针刺在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中的应用 |
3.2 艾灸在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中的应用 |
4 推拿在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中的应用 |
5 相关膝关节疾病的鉴别诊断 |
5.1 髌骨软化症(CP) |
5.2 半月板损伤 |
5.3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 |
5.4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
5.5 膝关节滑膜炎 |
5.6 膝骨性关节炎(KOA) |
总结 |
6 疾病诊断与观察指标的选择 |
6.1 疾病诊断 |
6.2 疼痛量表 |
6.3 关节活动度量表 |
7 结果分析 |
7.1 一般资料分析 |
7.2 临床疗效分析 |
7.3 2组治疗后VAS评分分析 |
7.4 2组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分析 |
7.5 2组治疗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分析 |
8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近5年来中医疗法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膝三针结合泰式按摩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膝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1.1.1 膝关节炎的流行医学 |
1.1.2 解剖学基础 |
1.1.3 病因研究危险因素 |
1.1.4 膝骨关节炎发病机制 |
1.1.5 膝骨关节炎中医学及泰医学治疗进展 |
1.2 传统中医学对膝关节炎的认识 |
1.2.1 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
1.3 膝三针研究进展 |
1.3.1 膝三针 |
1.4 泰式穴位按摩 |
1.4.1 有关泰国传统医学实践的基本概念 |
1.4.2 泰国传统医学从业者的重要特征 |
1.4.3 泰国泰国传统医学实践的状况,过去实践泰国传统医学 |
1.4.4 泰式按摩的基本知识 |
1.4.5 泰式按摩病因学说基础,十主经脉和五个迹象 |
1.4.6 泰式按摩对其他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 |
1.4.7 泰式按摩重量的使用按摩 |
1.4.8 膝骨关节炎泰式锻炼方法 |
1.5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中医诊断标准 |
2.1.4 传统泰医诊断标准 |
2.1.5 纳入标准 |
2.1.6 排除标准 |
2.1.7 剔除标准 |
2.1.8 中止标准 |
2.1.9 脱落病例标准 |
2.1.10 针刺意外情况及处理 |
2.2 研究方法 |
2.2.1 随机分组方案 |
2.2.2 治疗方法 |
2.2.3 注意事项 |
2.2.4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
2.2.5 疗效判定标准 |
2.2.6 统计学处理 |
2.3 研究结果 |
2.3.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3.2 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Oxford knee score各指标的差异比较结果评分统计 |
2.3.3 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VAS各指标的差异比较结果评分统计 |
2.3.4 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测角仪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各指标的差异比较结果评分统计 |
2.3.5 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WOMAC各指标的差异比较结果评分统计 |
2.3.6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构成统计比较 |
2.4 安全性观察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3.1 研究结果分析 |
3.1.1 三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Oxford Knee Score评分比较 |
3.1.2 三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
3.1.3 三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 |
3.1.4 三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WOMAC问卷评分 |
3.1.5 三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2 治疗方案探讨 |
3.2.1 膝三针配合泰式按摩治疗法分析 |
3.3 应用膝三针配合泰式穴位按摩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
3.4 创新性 |
3.5 不足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髌周内面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标准 |
1.6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分组及单盲法 |
2.3 干预方案 |
3 疗效观察指标及方法 |
3.1 VAS评分 |
3.2 骨关节炎指数评分 |
3.3 膝关节活动度测量 |
3.4 躯体功能客观测定 |
3.5 疗效观测时间 |
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5 不良事件处理 |
6 脱落病例处理 |
7 统计学方法 |
8 质量控制 |
9 伦理原则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比较 |
3 各观察指标对比 |
3.1 VAS评分情况比较 |
3.2 骨关节炎指数评分情况比较 |
3.3 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比较 |
3.4 躯体功能客观测定比较 |
3.5 即刻疗效比较 |
4 临床疗效比较 |
5 不良事件统计 |
分析与讨论 |
1 中医对KOA认识与治疗 |
1.1 病因病机 |
1.2 中医治疗 |
2 西医对KOA认识与治疗 |
2.1 发病机制 |
2.2 治疗方面 |
3 髌周内面推拿治疗KOA的选择依据 |
3.1 推拿治疗KOA依据 |
3.2 选择髌周内面推拿依据 |
3.3 髌周内面推拿手法 |
4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4.1 VAS评分 |
4.2 WOMAC疼痛量表 |
4.3 膝关节屈伸活动度 |
4.4 躯体功能客观测试 |
5 结果分析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5.2 VAS、WOMAC指数积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分析 |
5.3 即刻疗效比较分析 |
5.4 躯体功能客观测定比较分析 |
5.5 临床疗效分析 |
6 存在不足与研究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推拿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针刀干预对制动4周KOA模型兔伸肌—屈肌生物力学及软骨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针刀治疗KOA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 |
1 针刀治疗KOA临床研究进展 |
2 针刀治疗KOA的实验研究进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抑制软骨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组织层面: 改善关节软骨形态 |
2 细胞层面: 降低细胞凋亡率,促进受损软骨修复 |
3 分子层面: 调控各分子及相关信号通路抑制软骨细胞凋亡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针刀对膝骨关节炎镇痛作用的研究概述 |
1 外周镇痛机制 |
2 中枢镇痛机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 |
1 关节周围软组织 |
2 骨性结构 |
3 下肢力线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技术路线图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耗材 |
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模型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干预措施 |
2.3 取材及指标检测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各组兔行为学结果 |
3.2 各组兔肌肉HE染色结果 |
3.3 各组兔伸肌-屈肌拉伸弹性模量(EM)结果 |
3.4 各组兔膝关节软骨纳米压痕结果 |
3.5 各组兔膝关节软骨番红O/固绿染色结果 |
3.6 各组兔膝关节软骨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
3.7 各组兔血清和关节液中CTX-2和COMP含量结果 |
4 讨论 |
4.1 KOA动物模型选择 |
4.2 针刀干预缓解KOA模型兔股直肌-股二头肌萎缩,降低膝周肌群拉伸弹性模量 |
4.3 针刀干预降低KOA模型兔软骨Mankin评分,缓解KOA软骨损伤 |
4.4 针刀干预改善KOA模型兔关节软骨生物力学性能 |
4.5 针刀干预促进KOA模型兔软骨细胞外基质修复 |
4.6 针刀干预抑制KOA模型兔软骨降解标志物CTX-2、COMP的表达 |
5 结论 |
结语 |
1 实验总结 |
2 创新点 |
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宄成果 |
(6)单髁置换术后运动轨迹和步态及中药外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膝骨关节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
1.1.1 病因病机 |
1.1.2 辨证分型 |
1.1.3 膝骨关节炎的古代中医治疗 |
1.1.4 膝骨关节炎的现代中医治疗 |
1.2 膝骨关节炎的西医治疗进展 |
1.2.1 药物治疗 |
1.2.2 其他非手术疗法 |
1.2.3 手术治疗 |
1.3 牛津单髁假体在膝骨关节炎中的运用 |
1.3.1 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发展历程 |
1.3.2 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1.3.3 牛津单髁假体的研发历程 |
1.3.4 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手术难度 |
1.3.5 膝关节单髁置换的步态分析与运动轨迹 |
第二章 第四代OXFORD单髁置换术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后髌骨运动轨迹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药品 |
2.2.2 研究对象的确立 |
2.2.3 病例数的确定及分组 |
2.3 手术操作 |
2.4 术后康复计划 |
2.5 随访 |
2.6 观测指标与方法 |
2.7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 |
2.8 结果 |
2.8.1 一般资料比较 |
2.8.2 3D坐标数据与髌骨内外侧位移 |
2.8.3 髌骨内外倾角 |
2.8.4 髌骨内外旋角 |
2.9 讨论 |
第三章 第四代OXFORD单髁置换术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后步态分析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药品 |
3.2.2 研究对象的确立 |
3.2.3 病例数的确定及分组 |
3.3 处理 |
3.3.1 一般资料 |
3.3.2 病例的处理 |
3.4 术后康复计划 |
3.5 随访 |
3.6 观测指标与方法 |
3.6.1 手术基本情况 |
3.6.2 步态分析运动学参数 |
3.7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 |
3.8 结果 |
3.8.1 一般情况 |
3.8.2 膝关节步态分析结果 |
3.9 讨论 |
第四章 第四代OXFORD单髁置换术后中药外洗干预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药品 |
4.2.2 研究对象的确立 |
4.2.3 病例数的确定及分组 |
4.3 处理 |
4.4 随访 |
4.5 观测指标与方法 |
4.5.1 手术基本情况 |
4.5.2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
4.5.3 膝关节Lysholm评分(Lysholm) |
4.5.4 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评分(KSS) |
4.5.5 美国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 |
4.6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 |
4.7 结果 |
4.7.1 一般情况 |
4.7.2 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结果 |
4.7.3 美国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 |
4.7.4 膝关节Lysholm评分(Lysholm) |
4.7.5 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评分(KSS) |
4.8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近十年推拿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文献挖掘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1.研究内容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1.2 资料筛选 |
1.2.1 文献检索方法、范围与策略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统计学方法 |
2.2 数据挖掘 |
2.3 频率和众数统计法 |
2.4 关联规则 |
2.5 技术路线图 |
3.研究结果分析 |
3.1 常规推拿手法运用规律分析 |
3.1.1 常规推拿手法使用频次分析 |
3.1.2 常规推拿手法的配伍关系分析 |
3.2 复合推拿手法运用规律分析 |
3.2.1 复合推拿手法使用频次分析 |
3.2.2 复合推拿手法的配伍关系分析 |
3.3 推拿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常用腧穴 |
3.3.1 腧穴使用频次分析 |
3.3.2 腧穴配伍关系分析 |
3.4 推拿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所涉及的经脉情况 |
3.4.1 所涉及的经脉关系分析 |
3.4.2 经络配伍关系分析 |
3.5 推拿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腧穴在人体各部位分布情况 |
3.5.1 腧穴在人体各部位关系分析 |
3.5.2 腧穴在人体各部位配伍关系分析 |
3.6 推拿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证型关系分析 |
3.7 推拿结合其它方法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情况 |
3.8 推拿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性别及年龄概况 |
3.8.1 性别 |
3.8.2 年龄分析 |
4.结论分析 |
4.1 中医学对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
4.1.1 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相关概念 |
4.1.2 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4.1.3 诊断与证型 |
4.1.4 传统中医治疗现状 |
4.2 现代医学对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
4.2.1 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相关概念 |
4.2.2 退行性膝骨关节炎发病原因及机制 |
4.2.3 现代医学对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
4.3 推拿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应用 |
4.3.1 推拿手法应用于退行性膝骨关节炎治疗及作用机制 |
4.3.2 推拿手法配合针刺治疗 |
4.3.3 推拿配合艾灸 |
4.3.4 推拿配合中药 |
4.3.5 推拿配合肌力训练 |
4.4 彭德忠教授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典型病案 |
5.讨论分析 |
5.1 推拿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运用手法讨论分析 |
5.2 推拿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所选腧穴讨论分析 |
5.3 推拿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所选经络讨论分析 |
5.4 推拿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分布部位讨论分析 |
5.5 推拿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的证型讨论分析 |
6.结论 |
7.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推拿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密集型银质针导热治疗晚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分级标准 |
1.2.4 纳入标准 |
1.2.5 排除标准 |
1.2.6 受试者脱落标准 |
1.3 选用仪器和试剂 |
2.临床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2.1 银质针组 |
2.2.2 对照组 |
2.3 疗效标准 |
2.4 观察指标 |
2.5 密集型银质针导热临床安全监测 |
2.6 统计学处理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1.1 两组年龄比较 |
3.1.2 两组性别比较 |
3.1.3 两组患膝情况比较 |
3.1.4 两组病程情况比较 |
3.2 治疗前后疗效分析比较 |
3.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2.2 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的比较 |
3.2.3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
3.2.4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液中IL-1和INF-α含量的比较 |
4.讨论 |
4.1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引起疼痛的认识 |
4.1.1 膝痹的病因病机 |
4.2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引起疼痛的认识 |
4.2.1 膝关节的生理解剖 |
4.2.2 膝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
4.3 IL-1β、TNF-α炎症因子在KOA疼痛时的作用机理 |
4.4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现状 |
4.4.1 塞来昔布胶囊在本次研究中的疗效分析 |
4.4.2 西药中塞来昔布胶囊在临床上的应用 |
4.4.3 关节腔内注射药物治疗KOA的进展 |
4.4.4 手术治疗KOA的现状 |
4.5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医治措施 |
4.5.1 中药内服、外敷、熏洗治疗膝痹的现状 |
4.5.2 中医理疗治疗膝痹的现状 |
4.5.3 针灸治疗治疗膝痹的现状 |
4.6 中医学对银质针疗法的认识 |
4.6.1 银质针导热疗法的发展及现状 |
4.6.2 银质针疗法的作用机理分析 |
4.6.3 银质针导热疗法较传统毫针针刺的优势 |
4.6.4 银质针的进针点选取 |
4.7 临床上运用银质针治疗KOA的现状 |
4.7.1 银质针的单联疗法 |
4.7.2 银质针的二联疗法 |
4.7.3 银质针的三联疗法 |
4.8 银质针的临床安全性分析 |
4.9 密集型银质针导热疗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结论 |
1 课题研究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委中十字”针法改善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症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筋伤”理论探讨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膝骨关节炎疾病特点及治疗策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综述二 筋伤在膝骨关节炎中的表现特点及病理机制 |
综述三 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研究假说及设想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筋伤”在膝骨关节炎中的表现特点及其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二 基于“筋伤”理论探讨针刀治疗KOA作用机制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动物试验 |
试验一 针刀治疗对KOA模型大鼠膝关节组织形态及生物力学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二 针刀治疗对KOA模型大鼠滑膜、软骨组织TLRs/NF-κB炎症通路的调控作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结论 |
创新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临床研究中相关评价标准 |
附录2. 动物试验相关流程及操作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经历及成果 |
四、电针及手法治疗膝脂肪垫炎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推拿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及基于MRI渗出性滑膜炎相关指标的影响[D]. 程炳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星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膝三针结合泰式按摩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D]. 温菁婷(Wassana Boonj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髌周内面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D]. 王婷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针刀干预对制动4周KOA模型兔伸肌—屈肌生物力学及软骨变化的影响[D]. 乌云额尔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单髁置换术后运动轨迹和步态及中药外洗研究[D]. 何利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近十年推拿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文献挖掘及分析[D]. 郭珍妮(Jeny Devina).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密集型银质针导热治疗晚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方炯炯.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委中十字”针法改善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症状的临床研究[D]. 赵羊洋.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基于“筋伤”理论探讨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D]. 张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标签:膝关节慢性滑膜炎论文; 骨关节疾病论文; 推拿手法论文; 关节软骨论文; 膝关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