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中小学十年教育改革发展概况

我省中小学十年教育改革发展概况

一、我省中小学十年教改发展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赵婕[1](2021)在《江西省图书情报领域发展分析:研究规模、质量、力量与主题的发展变迁》文中研究说明

李晴敏[2](2020)在《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建设60年口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题依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1959年云南艺术学院挂牌成立以来,云南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全省文化事业发展的轨迹为背景,在国家宏观历史叙事与学院微观历史讲述相叠置的视野中,立足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建设六十年筚路蓝缕的历程,特别是通过对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几代开创者与承继者现有文本资料与口述的有机结合,力求通过口述方法论的立场,以求回望六十年岁月云艺音乐学科建设阶段性发展的过程,兼及专业建设的状况,通过“集体叙事”和带有个体温度的口述,“再现”几代云艺音乐人艰苦创业、砥砺前行的历史步履,记录一个甲子云艺音乐学科发展的历史样本,以此考察作为“工作母机”的云艺音乐学科对云南高等音乐教育事业产生的影响,或许可以说,本选题的重点不在“音乐本体”的研究,而是借音乐现象打开一扇透视历史与当下的窗户,这样的工作,对于刚刚过去的云南艺术学院六十年的校庆而言,是有时代意义的。由于历史的局限,云艺音乐学科六十年学科发展中都积累了哪些值得书写的经验、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对云南、乃至对全国音乐文化建设产生了哪些值得书写的成就,这方面的文本成果所见不多,甚至许多坊间记忆与仅有的历史记录并不相符,因此,通过口述的视角或许是获得确证的另一种途径。首先,作为一种微观的研究,文本的写作以历史时间为顺序,立足学科建设要素的指向,就学科发展中许多具体的人和事进行纵时性多角度、多层面口述的访谈,将口述的内容与有限的历史资料开展多方位的求证,特别是文献记载与口述记录相抵牾的内容,努力在“不对等”信息中进行客观的分析与思辨,在“多重对应”中以求拉近与历史真相的距离,因此,文本写作不求历史事实的唯一性、但求历史记录的参考性;其次,作为一种宏观的考察立场,文本写作更以时代空间为剖面,历时性地探讨“大历史”的社会整体变革中,作为一个社会单元的缩影,60年间云艺音乐学科建设“小历史”在社会变迁大潮中经历的曲折坎坷与顺势而为的成就,更记录云艺音乐学科建设六十年、特别是在举国上下迎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如何搭乘时代快车,依托国家利好政策与本土文化优势,书写区域高等音乐办学模式、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的绚丽篇章,同时,作为一种学术反思或曰“问题意识”,作为后学,由此也思考云艺音乐学科建设在六十年办学历程中积累的学科优势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对如何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与主动吸纳前沿共性化学科观念的互动关系进行了钩沉,特别对六十年间与其发生关联众多的“人”进行的口述记录,由此获得了云艺音乐学科60年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进行的许多“富有温度”的第一手资料,无论对于文本的写作抑或历史的“定格”,都是一次难得的学术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文本的写作过程,使笔者不单完成了学业的积累、更获得了对云南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轨迹进行深入认知的一把钥匙,其为个人一笔宝贵的学术财富。全文的写作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依托文本史料与口述手段,通过整理,梳理了云艺音乐学科“前世”的经历及其口述者对“今生”的感悟,即,亲历者通过对云艺音乐学科建设逻辑历史背景的回溯及其社会生态基础的回顾,书写了过去时代云艺音乐学科筚路蓝缕的坎坷历程;第二章,回溯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历史记忆,即学科建设、团队建制的历时性梳理及标志性成果的取得,将学科的发展置于社会变迁的轨迹中进行了考察,更对其过程中“人”的历史性作用进行了描述,考察了历史与个人并行发展的互动关系;第三章,通过口述记录,回顾了云艺音乐学科的发展依托社会环境与物质条件,站在社会发展的格局中,考察了学科建设的制度保障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对社会发展拉动学术成就的取得进行了政策性的探讨;第四章,立足音乐学科当代办学观念变迁的大格局,讨论了云艺音乐学科60年的成就与不足,对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学术期待的宏观判断,指出,人才建设与特色发展是学科未来发展的关键。结语,历时地进行考察,作为边疆地区的高等音乐办学机构,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的历史沿革、办学历程,始终以捕捉本专业国内外最新学术发展动态为己任,努力将培养目标与云南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60年办学的历史,为云南乃至全国都输送了人才,同时,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作为“工作母机”,也助推了整个云南高等音乐教育事业,并为全省文化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步伐。因而,笔者认为,应既立足纵向的角度,更在共时考察的基础上,以理性的目光去审视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走过的办学轨迹,以开放的心态顺应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目标,特别是尊重多元文化存在、结合跨学科的视角,实现“以文化理解为目标的音乐教育”这种观念的转换。

路钰玮[3](2020)在《《甘肃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肃教育》是抗战时期甘肃较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之一,于1939年创刊,1945年停刊,刊行7年间,一共发行144期,现存140期。该刊栏目众多,内容丰富,是研究抗战时期甘肃教育状况的宝贵资料。全文以《甘肃教育》为切入点,对该刊的创刊背景、宗旨及内容等进行了宏观的说明,重点讨论了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师范教育、战时民众补习教育、教育行政、教育视导等六个方面。该刊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持续关注,提供的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有助于发现存在的各种问题,使甘肃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其中该刊对中小学教育的积极呼吁,有助于促进教职员待遇、教学质量等的逐步改善。该刊对师范教育的关切,推动了甘肃各地师资质量、师资水平的提升。该刊对战时民教的积极重视,一方面增强了甘肃的抗战力量,另一方面也客观上推动了全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该刊对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视导的关切,促进了学校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叶黄晨[4](2020)在《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音乐名师教学主张是音乐名师自身教学理念的具体化与个性化,是自身教学经验的概括与升华,是自身认识与情感、理论与实践、智慧与追求的统一。作为音乐名师的个人知识,教学主张蕴含其自身在教学中的最优经验与做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将教学主张这一理论置于中小学音乐学科领域中,对目前的实施情况进行考察,对其学理基础、本体内涵、如何建构、价值追求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与探讨,以期为该理论的应用与完善及音乐名师(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借鉴。第一章,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研究的学理基础。主要围绕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本质属性、建构角度、学科特性这三个维度从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学等不同学科进行梳理,力求具有一定理论性与理论高度。第二章,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案例研究。通过对已有的8个音乐名师教学主张案例的简单呈现,客观反映教学主张在音乐学科领域的实施情况,从共性与个性角度进行总结、分析。主要反思如下:目前,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本体内涵有待梳理;音乐名师教学主张该如何建构有待明晰;教学主张对音乐名师自身、对基础教育音乐学科、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等方面的根本价值有待探讨。第三章,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本体研究。阐述音乐名师教学主张从哪里来、包含哪些基本内容、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并对音乐学科教学主张的参照标准进行探讨与建构。第四章,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建构探讨。从音乐名师教学主张建构的基本过程、基本原则、影响因素、建构策略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五章,中小学音乐教学名师教学主张的价值追求。教学主张不仅促进音乐名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促进音乐学科的发展,也补充与丰富着当代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内涵。最后,鉴于教学主张的演变与发展以及教学流派对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对形成音乐教学流派进行了展望。

熊迪[5](2020)在《新中国初期江西中等教育发展研究(1949-1966)》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以来,江西饱受战乱的影响,教育发展很是落后,这种情况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逐渐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七年里,江西中等教育得到较大发展。本文对这十七年来江西中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特征,教育改革和取得的成就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析。本文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近代江西中等教育的滥觞,并对晚清和民国时期江西中等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大致的阐述,可以看出近代以来,江西中等教育有所发展,但其推广与普及的力度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章,首先归纳了江西解放初期面临的社会条件,虽然说经济薄弱、社会治安较为混乱,但随着人民政权的建立而逐渐得以改变。其次详细阐述了新中国初期江西中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在国民经济恢复初期,普通中学得到恢复和一定的发展,但其教学宗旨、办学数量及教学质量发生了改变。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这个时期,中等师范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并对中等师范学校增多的原因,毕业生的部分去向,办学规模和服务领域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由于受大跃进等运动影响,出现了中等教育发展过快、办学数量过多的情况,但后来在党的政策的调整下逐步走向正规。第三章,是介绍中等教育的具体教学活动,从教育工作方针、课程设置、教育师资情况和学生管理四个方面来介绍中等教育的教学活动。第四章,首先对新中国初期江西中等教育发展特征进行了阐述。其次分析了新中国初期江西中等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并指出其对当今中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对于今天中等教育依旧具有借鉴价值。

徐晓睿[6](2020)在《海南省引进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以A、B高中为例》文中指出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着重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基础教育的发展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因此,发展基础教育,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是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2017年以来海南省为进一步集聚国内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基础教育创新发展,不断提高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工作,如“一市(县)两校一园”工程和“引进中小学优秀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等。本文在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之上,对海南省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办学进行了一些调研和分析,以期能够引起教育领域内的学者与实践者做更进一步的思考,并为此提供一些相关资料。首先,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本研究综合论述了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与发展模式的研究概况,以期能为接下来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和理论保障。其次,对海南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关政策进行解读,通过对政策解读阐述引进工程的相关细节。同时结合2019年中高考的情况下简要介绍引进学校的学绩情况。然后,笔者基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概念编制访谈提纲,在A、B高中进行访谈调查,较为深入地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通过调查发现学校暴露出:教师编制不足,学校缺乏财务自主权,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落实不足的问题。最后,笔者基于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1.科学核定教师编制;2.多渠道增加编制总量;3.统筹管理设置教职工编制周转池;4.提高学校财务自主权;5.优化经费管理制度;6.充分落实“指标到校”制度;7.完善“指标到校”制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工程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一两个问题也会影响到整体效果的发挥,只有通过科学的政策导向与治理策略才能有效地发挥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功效,为海南省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刘奕[7](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罗莎,张朝飞,刘泓[8](2020)在《70年,70事——新中国成立后贵州教育历程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70年不忘初心、披荆斩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贵州教育人在黔贵大地上谱写了一部自强不息的教育史诗,绘就了一幅开拓创新的奋进画卷。

程明喜[9](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指出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王凌波[10](2019)在《中学教学名师成长机制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教育已经成为关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最大的民生,人民对于优质教育的要求从办学条件转向教师素质,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如何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已受到广泛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名师脱颖而出,名师代表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独特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极高的科研能力,研究名师成长机制对教育提升和促进普通教师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鉴于对名师概念界定的条件过于宽泛,难免偏向于主观,因此本研究将其具体化,正高级职称教师在教学经验、科研能力等各方面都符合名师内涵,所以本研究所指的名师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中学教师。通过查阅山西省第一、二批正高级职称教师名单,根据学科分布选取4位在山西从教的中学教学名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聚焦以下研究问题:1.4位教师名师在教学生涯中具备怎样的特质?2.中学教学名师成长具有什么阶段性特点?3.影响中学教学名师成长的因素有哪些?本研究首先是对中学教学名师成长规律的文本进行分析,并确立访谈提纲对中学教学名师进行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中学名师的成长经历,通过内容分析和访谈,进一步总结中学教学名师成长机制。在教学名师不同特质背后,笔者发现中学教学名师成长过程为三个阶段:教坛新秀、教学熟手、教学专家。从成长经历来看,他们先是充实自我,教学从关注知识点、考点,再到关注学生内心、培养能力、塑造灵魂,最后成为一个教学与研究并重的教师。从角色来看,他们初入校园先是一个学习者,需要熟悉教学,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然后成为一个致力于知识与素养共同发展的改革家,最后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而影响名师成长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个人因素有从业缘起和个人品质,从业缘起包括理想、家庭影响等,个人品质包括爱心、责任心、学习力和创新能力。外部因素有受教育经历、家庭支持、教学过程、机遇和科研成果五个方面,受教育经历包括知识积累和教师品质影响;家庭支持包括家人理解、家务承担等;教学过程包括专家引领、向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等;机遇包括课题引领发展、获得专家赏识等,科研成果包括论文、着作、所获荣誉、课题等多个方面。从中学教学名师成长机制来看,教学名师成长影响因素伴随在教学名师的整个成长阶段中,不断促进教学名师的发展,使其完成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教学名师成长影响因素并不是单一作用的,是不分主次的多个因素同时作用于教学名师的成长过程中。

二、我省中小学十年教改发展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中小学十年教改发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2)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建设60年口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与依据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预期结果
第一章 云艺音乐学科的“前世”口述与“今生”感悟
    第一节 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历史背景与口述记录
        一、概念的呈现
        二、听前辈讲那过去的故事
        三、历史逻辑的顺应
    第二节 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生态基础
        一、多民族的文化构成
        二、潜在的办学基础
    第三节 云艺音乐学科的坎坷经历
        一、社会前行步伐的产物
        二、社会转折的投射
第二章 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历史记忆
    第一节 音乐学科建设的历时梳理
        一、“前麻园”时代的口述史(1959 年~1962 年)
        二、“后麻园”时代的口述史(改革开放后至2011 年)
        三、呈贡办学时代的口述表达与笔者的亲历感受
    第二节 音乐学科团队建设的历时梳理
        一、“前麻园”时代的团队构成
        二、“麻园”时代的团队构成
        三、呈贡办学时代的团队构成
    第三节 标志性学科建设项目
        一、省级重点学科“音乐学”的建设
        二、国家级特色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建设
        三、特色专业“音乐学”(民族音乐理论)的建设
        四、省级特色精品课程的建设
第三章 云艺音乐学科发展的基础条件
    第一节 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制度保障
        一、国家政策的扶持及顶层设计的制度保障
        二、学科建设的价值定位
        三、加强团队打造与规划的具体措施
    第二节 云艺音乐学科人才培养的口述记忆
        一、地方文化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二、特色人才培养的价值定位
        三、研究生培养对学科建设的推动
    第三节 云艺音乐学科学术成果举要
        一、学术研究的肇始期
        二、学术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三、存在的短板与差距
第四章 云艺音乐学科60年的宿命与超越
    第一节 嬗变历程的文化审思
        一、转折期——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模式化
        二、稳步前行——学科建设特色化方向的逐渐明确
    第二节 学科建构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人才建设是发展的关键
        一、以人为核心的团队打造
        二、依托地方文化资源拓展教学科研创作展演的价值定位
        三、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素养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研期间学术成果

(3)《甘肃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论文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甘肃教育》的创刊及内容
    第一节 创刊背景、宗旨与主要内容
    第二节 撰稿人
第二章 《甘肃教育》视阈下甘肃中小学的教育状况
    第一节 对小学教育的关注
    第二节 对中学教育的反映
第三章 《甘肃教育》对师范教育与战时民教的关注与重视
    第一节 对师范教育的关注
    第二节 对战时民众教育的重视
第四章 《甘肃教育》对教育行政管理的关注
    第一节 对教育行政组织机构与教育经费的记录
    第二节 从《甘肃教育》看抗战时期的教育视导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名师的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教学主张的研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说
        一、名师与音乐名师
        二、教学主张及其相关概念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一章 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研究的学理基础
    第一节 基于本质属性的相关理论
        一、个人知识理论
        二、人本主义教师教育观
    第二节 基于建构角度的相关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反思性实践理论
    第三节 基于学科特性的相关理论
        一、审美音乐教育哲学
        二、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案例研究概述
        一、访谈概述
        二、访谈小结
    第二节 案例呈现
        一、案例呈现
        二、推广与借鉴情况
    第三节 案例分析
        一、案例呈现出的共性特征
        二、案例呈现出的个性特征
    第四节 案例反思
        一、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本体内容有待梳理
        二、音乐名师教学主张该如何建构有待明晰
        三、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根本价值有待探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本体研究
    第一节 教学主张的来源
        一、来源于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理解
        二、来源于对音乐课程性质的解读
        三、来源于对音乐课程理念的领会
        四、来源于对音乐教学实践的反思
    第二节 基本构成
        一、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理论内容
        二、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实践内容
    第三节 基本特征
        一、音乐性
        二、独创性
        三、科学性
        四、实践性
        五、开放性
        六、可借鉴性
    第四节 标准探讨
        一、标准建构的困惑
        二、标准的结构与内容
        三、标准建构的反思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建构探讨
    第一节 基本过程
        一、一级跃迁:从感性零散到理性聚焦
        二、二级跃迁:从理性聚焦到浅层结构
        三、三级跃迁:从浅层结构到系统成熟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创造性原则
        二、理论性原则
        三、逻辑性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第三节 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二、群体因素
        三、环境因素
    第四节 建构策略
        一、个体建构策略
        二、形成专业学习共同体
        三、氛围营造与激励体系
        四、建构难点解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价值追求
    第一节 对音乐名师自身的价值
        一、促使音乐名师实现专业持续成长
        二、促使音乐名师走向卓越
        三、促使音乐名师保持专业影响力
    第二节 对音乐学科发展的价值
        一、推进音乐学科教学理论的发展
        二、推进音乐学科教学实践的更新
        三、推进青年音乐教师不断向前
    第三节 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价值
        一、当代音乐教育体系的个人探索与实践
        二、丰富当代音乐教育体系的内涵
        三、对形成音乐教学流派的展望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1:基于“三韵音乐教学”主张下的教学实例
附录2:基于“构建生命课堂,润育音乐素养”主张下的教学实例
附录3:基于“新技术和资源平台的交互式智慧音乐教学”主张下的教学实例
附录4:基于“走向文化的音乐教学”主张下的教学实例
附录5:基于“建构‘大美’音乐课堂”主张下的教学实例
附录6:基于“‘激情’音乐教学”主张下的教学实例
附录7:基于“音为爱,和而美”主张下的教学实例
附录8:基于“三景音乐教学”主张下的教学实例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5)新中国初期江西中等教育发展研究(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时间研究范围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一、新中国成立前江西中等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一)近代江西的社会状况
    (二)晚清时期江西中等教育的起步
        1.普通中学教育
        2.中等师范教育
        3.中等职业教育
    (三)民国时期江西中等教育的前行
        1.普通中学
        2.中等师范教育
        3.中等职业教育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西中等教育的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初的江西中等教育发展的原因
        1.人民政权的建立加快了中等教育的发展
        2.稳定的社会秩序适宜了中等教育的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西中等教育发展状况
        1.国民经济恢复初期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3.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西中等教育的教学活动
    (一)新政权下的江西中等教育发展方向
        1.改造旧教育与确立新教育并举
        2.学习苏联先进教学经验
        3.教育为工农群众服务
        4.实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5.开展教育革命
        6.教育教学改革的调整与发展
    (二)新理念指导下的中等教育的课程设置
        1.普通中学课程
        2.中等师范课程
        3.中等职业学校课程
    (三)新思想要求下的中等教育师资配置
        1.教师队伍建设
        2.教师待遇
    (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管理
        1.学生的来源与招生
        2.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
        3.学生的奖助待遇
四、新中国成立前期江西中等教育发展的特征与成绩
    (一)江西中等教育的特征
        1.中等教育的发展深受经济政治的影响
        2.中等教育发展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3.中等教育发展中注重生产劳动教育
    (二)江西中等教育取得的成绩
        1.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2.提升了青年一代的文化素质
        3.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海南省引进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以A、B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核心概念界定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意义
    五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六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海南省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政策解读
    一 海南省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相关政策
    二 海南省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政策目标
第二章 海南省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现状调查
    一 引进优质高中概况
    二 研究设计
    三 A高中的办学现状
    四 B高中的办学现状
第三章 海南省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问题
    一 教师编制不足
    二 学校缺乏财务自主权
    三 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落实不足
第四章 海南省优质教育资源引进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 优化教师编制配置
    二 优化对学校的财务监管
    三 完善普通高中招生有关政策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现状访谈提纲(学校领导)
    附录二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现状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三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现状访谈提纲(学生)
    附录四 :A中学年度考核表(修订)
    附录五 :教学常规管理办法
致谢
附件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8)70年,70事——新中国成立后贵州教育历程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改天换地的十年(1949—1958)
第二篇探索前进的十年(1959—1968)
第三篇波澜激荡的十年(1969—1978)
第四篇正本清源的十年(1979—1988)
第五篇夯基垒台的十年(1989—1998)
第六篇立柱架梁的十年(1999—2008)
第七篇提标升级的十年(2009—2018)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课程设计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二、教师培训课程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学的视角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中学教学名师成长机制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相关研究
    2.2 国外相关研究
    2.3 概念界定
        2.3.1 名师
        2.3.2 成长机制
3 理论基础
    3.1 需要层次理论
    3.2 归因理论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思路
    4.2 研究对象的确定
    4.3 研究方法
    4.4 资料分析与处理
5 教学名师个人特质
    5.1 “勇于超越”的教师1
    5.2 “以文学为教”的教师2
    5.3 “以书为径”的教师3
    5.4 “默默奉献”的教师4
6 中学教学名师成长阶段分析
    6.1 教坛新秀:初生牛犊不怕虎
    6.2 教学熟手:宝剑锋从磨砺出
    6.3 教学专家:精益求精
7 中学教学名师成长因素分析
    7.1 个人因素分析
        7.1.1 从业缘起
        7.1.2 个人品质
    7.2 外部因素分析
        7.2.1 受教育经历
        7.2.2 家庭支持
        7.2.3 教学生活
        7.2.4 机遇
        7.2.5 科研成果
8 结论及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建议
        8.2.1 教师层面
        8.2.2 学校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我省中小学十年教改发展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图书情报领域发展分析:研究规模、质量、力量与主题的发展变迁[D]. 赵婕. 南昌大学, 2021
  • [2]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建设60年口述研究[D]. 李晴敏. 云南艺术学院, 2020(12)
  • [3]《甘肃教育》研究[D]. 路钰玮.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研究[D]. 叶黄晨.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5]新中国初期江西中等教育发展研究(1949-1966)[D]. 熊迪.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6]海南省引进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以A、B高中为例[D]. 徐晓睿.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8]70年,70事——新中国成立后贵州教育历程回顾[J]. 罗莎,张朝飞,刘泓. 贵州教育, 2020(01)
  •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10]中学教学名师成长机制的个案研究[D]. 王凌波.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我省中小学十年教育改革发展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