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血清型空肠弯曲菌免疫大鼠血清和单核细胞移植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比较研究

不同血清型空肠弯曲菌免疫大鼠血清和单核细胞移植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比较研究

一、不同血清型空肠弯曲菌免疫大鼠的血清及单个核细胞转移诱发周围神经病变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大启[1](2019)在《Resistin和HMGB1在吉兰—巴雷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nydrome,GB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现有证据提示细胞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在GBS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sistin可通过启动多条致炎通路诱导多种炎症介质表达上调,且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而HMGB1作为一种致炎因子,同resistin类似,也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并在许多自身免疫疾病致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resistin是否参与GBS的免疫病理过程以及其与HMGB1的关系仍不清楚。本课题的目的是研究resistin是否可通过调节HMGB1及与相关下游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参与了GBS的免疫病理过程。方法:连续收集51例GBS住院患者,以及年龄、性别、BMI指数均匹配的49例健康对照组血清及临床资料。利用ELISA法检测51例GBS患者中resistin、HMGB1、TNF-α和IL-6的血清水平,并进一步分析了resistin与疾病亚型、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其与HMGB1、TNF-α和IL-6的相关性;使用不同浓度的resistin刺激THP-1巨噬细胞模型。利用ELISA法检测了不同处理组THP-1巨噬细胞培养液中HMGB1、IL-1β、TNF-α和IL-6分泌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50ng/m L resistin浓度组HMGB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了不同浓度resistin处理组THP-1巨噬细胞TLR4的表达;为了研究resistin是否是通过激活p38MAPK和NF-κB信号途径促进了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我们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了不同浓度resistin处理组THP-1巨噬细胞后p38MAPK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同时利用p38MAPK和NF-κB抑制剂,检测了THP-1巨噬细胞HMGB1、IL-1β和IL-6分泌和表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GBS患者血清resistin水平明显升高(p<0.001),而且GBS亚型AMAN、AIDP和其它未分类型组患者血清resistin水平也都明显增高(p<0.01;p<0.01;p<0.05),但在不同GBS亚型患者之间血清resistin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GBS患者血清resistin水平与GBS残疾评分、EGOS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r=0.151,p=0.289;r=0.161,p=0.267);与健康对照组相比,GBS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明显升高(p<0.001),而且GBS亚型AMAN、AIDP和其它未分类型组患者血清(p<0.001),但在不同GBS亚型患者之间血清HMGB1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所有GBS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1);GBS患者血清resistin与HMGB1、IL-6水平均呈正相关(r=0.297,P=0.034;r=0.297,P=0.03),但resistin水平与TNF-α未发现有明显相关性(r=-0.016,P=0.908)。在体外THP1巨噬细胞学实验中,50ng/m L或100ng/m L的resistin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MGB1、IL-1β和IL-6的分泌量均明显增加(p<0.05),而TNF-α分泌无明显变化(p>0.05);同时,THP-1巨噬细胞经浓度为50ng/m L或100ng/m L resistin作用24h后HMGB1的m RNA表达量和蛋白水平均显着性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THP-1巨噬细胞经浓度为50ng/m L或100ng/m L的resistin作用24h后,TLR4的m 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增加(p<0.05);NF-κB的m RNA和phospho-NF-κBp65蛋白表达量均显着性增加(p<0.05);phospho-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亦明显升高(p<0.05),而在50ng/m L resistin中加入p38MAPK抑制剂处理THP1巨噬细胞后HMGB1、TNF-α、IL-1β和IL-6分泌量显着减少(p<0.05),且与空白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50ng/m L resistin中加入NF-κB抑制剂处理THP1巨噬细胞后HMGB1、TNF-α、IL-1β和IL-6分泌量亦显着性减少(p<0.05),与空白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分别向50ng/m L resistin中加入p38MAPK和NF-κBp65抑制剂后处理THP1巨噬细胞,HMGB1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1.血清resistin在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中水平显着升高,且与HMGB1、IL-6存在正相关,提示其可能参与了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免疫病理过程;2.resistin刺激人THP1巨噬细胞后可引起HMGB1、IL-6、IL-1β分泌增多;3.在人THP1巨噬细胞中,resistin可通过TLR4受体激活NF-κB/MAPK信号通路,进而引起HMGB1表达和分泌增多;4.resistin可能通过调节HMGB1及与相关下游细胞因子相互作用,从而参与了GBS的免疫病理过程。

于丽丽[2](2015)在《不同来源C.jejuni经消化道感染致豚鼠周围神经病变率差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比较不同来源空肠弯曲菌经消化道感染豚鼠致周围神经病变率的差异;2构建通过自然途径感染豚鼠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动物模型。方法:1菌株的选择:选取自GBS患者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培养出的空肠弯曲菌Lulei株、Li Chang(LC)株,以比较哪株菌用来构建动物模型更佳;腹泻来源的NCTC11168株,以观察非GBS来源的腹泻菌株是否可致周围神经病变;Lu Lei变异株为Lu Lei株经小鼠反复灌胃分离得到的C.jejuni,此菌株在反复小鼠灌胃过程中导致了一只小鼠发生瘫痪,最终死亡,在此实验中进一步观察其致周围神经病变力;Fowl株分离自鸡的粪便,通过此实验观察C.jejuni作为禽类的天然宿主对豚鼠神经的致病性;Xiao Tian株为2013年自GBS病人的粪便中分离得到的C.jejuni,同20年前GBS源C.jejuni的致周围神经病变进行比较。2菌株培养,鉴定及菌悬液的制备:将实验室冻存的以上6株空肠弯曲菌在实验室标准的微需氧条件(42℃,10%CO2、5%O2、85%N2)下培养24小时,传代至第三代后,对其进行革兰染色及马尿酸水解实验鉴定。将鉴定后的菌株制备成空肠弯曲菌菌悬液,浊度为3×109CFU/ml。3实验动物分组:将SPF级健康的4周龄Hartley豚鼠56只,随机分为6组实验组和1组对照组,实验组根据攻毒菌株不同分为Lu Lei组、Lu Lei变异组、Li Chang组、Xiao Tian组、Fowl组、NCTC11168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4攻毒方案:每次灌胃前禁食12小时、禁水3小时。Lulei组、Lulei变异组、Li Chang组、Xiaotian组、Fowl组和NCTC11168组每只Hartley豚鼠每次分别灌胃空肠弯曲菌Lu Lei株、Lu Lei变异株、Li Chang株、Xiao Tian株、Fowl株、NCTC11168株3×109CFU/ml的菌悬液1ml,对照组给予灭菌的布氏肉汤1ml,每周连续灌胃三天,灌胃四周,其中每组有两只为灌胃3周,每周连续灌胃3天。5实验动物观察、解剖取材:自首次灌喂起每天观察实验动物的临床症状并称取体重等。豚鼠瘫痪评分参考Hartley豚鼠EAN模型的瘫痪评分标准[1]:将瘫痪程度分为05级,0级:无异常;1级:两后肢脚趾轻微拖拽地面;2级:两后肢脚趾较明显拖地,但未累及其他部位;3级:两后肢显着拖地,常见两后肢偏向同一侧;4级:两后肢完全瘫痪;5级:四肢均受累,甚至呼吸抑制。共灌胃3周的每组2只豚鼠于首次灌胃后第4周解剖,其余豚鼠依次每周每组解剖2只,共分4周解剖完成。取双侧坐骨神经保存于4%多聚甲醛中,后对其进行锇酸染色,观察周围神经病变。对每只豚鼠进行肠道大体观察,有无水肿、出血及坏死等。6统计分析:每只豚鼠随机分离100根坐骨神经的神经单纤维,于显微镜下观察拍照,记录病变神经纤维数及正常神经纤维计算周围神经病变率(周围神经病变率=病变纤维数/100×100%)。使用SPSS13.0进行χ2检验,比较不同组周围神经病变率有无差异。对各组豚鼠的体重变化利用重复测量法,比较各组体重变化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1实验动物观察:1.1临床症状:参考豚鼠瘫痪评分标准:各组评分均为0级。Fowl组有2只豚鼠在攻毒后有小片毛发稀疏;NCTC11168组有3只发生脱毛,一只肠脱垂死亡;Li Chang组两只脱毛,其中一只翻身反应差,2天恢复;Lulei变异组有两只发生脱毛。其他豚鼠在观察期间无腹泻,瘫痪及脱毛等明显临床表现。1.2体重变化:利用重复测量的方法对各组豚鼠体重进行比较,双侧性检验,得出各组之间体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肠道大体观察:在首次攻毒后第27天即末次攻毒后第4天NCTC11168组6号豚鼠发生肠脱垂,其他实验动物胃肠道大体观察无明显异常。2锇酸染色周围神经病理表现对照组豚鼠坐骨神经可见:髓鞘完整光滑、郎飞氏结正常;实验组豚鼠坐骨神经主要病变表现为:结旁区髓鞘皱缩呈齿状或长城样、髓鞘脱失聚集成片状或卵圆状、神经纤维粗细不均、郎飞氏结延长改变、神经纤维有虫蚀样缺损、整条纤维皱缩等。3周围神经病变率结果统计: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锇酸染色所见的各组豚鼠坐骨神经的病变数进行χ2检验。双侧性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得出各组间发病率不全相等。为进一步进行比较两组间的差别,采用χ2分割法,并对检验水准进行校正。得出各实验组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组周围神经病变率从高到低依次为:Lulei组(32%)>Fowl组(21.88%)>Lulei变异组(20.88%)>Li Chang组(19.75%)>Xiaotian组(17.38%)>NCTC11168组(15.63%)>对照组(4.38%);Lulei组同各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病变率高于其他各组;NCTC11168组与Lulei组、Fowl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病变率低于此两组;NCTC11168组与Lulei变异组、Li Chang组、Xiaotian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实验中GBS源的Lulei株、Li Chang株、Xiaotian株,来源于鸡的Fowl株,腹泻来源的NCTC11168及GBS源不同生长状态的Lulei变异株空肠弯曲菌可导致豚鼠均发生周围神经病变,但每只豚鼠周围神经纤维的病变率不同,以AMAN型GBS来源的Lulei株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率最高,NCTC11168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率最低。2以往未注意到有诱发周围神经病变的典型腹泻来源的NCTC11168株也发现了周围神经纤维的病变。

马海阳[3](2012)在《C.jejuni对周围神经的损伤及其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C.jejuni对周围神经的损伤目的:初步探讨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CJ)致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动物模型中不同免疫方式、不同动物、不同菌种、不同浓度对动物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方法:1菌悬液制备:选取华北地区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GBS)患者分离培养出的空肠弯曲菌菌株。从-80℃冰箱取出加入到布氏肉汤42℃微需氧条件(10%CO2、5%O2、85%N2)培养24-48h复苏菌株。用含7%无菌脱纤维羊血的哥伦比亚血平板传代纯化菌株。纯化后刮取菌落,放入无菌布氏肉汤或生理盐水中混匀制备菌悬液。2实验分组A组:Balb/c小鼠采取以下方式免疫:腹腔注射、灌胃、皮下及足垫多点注射免疫。B组:Balb/c小鼠分为六组给予NCTC1116810×4cfu/只、10×6cfu/只、10×8cfu/只,Lulei10×4cfu/只、10×6cfu/只、10×8cfu/只灌胃。C组:相同免疫方式分别免疫Balb/c小鼠、昆明鼠。3粪便培养未给予任何处理的小鼠、灌胃后小鼠以及皮下及足垫多点注射后小鼠各组于处理后第二天起连续粪便培养空肠弯曲菌。4神经病理检查:采用锇酸染色、免疫组化观察神经病变。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症状与体征1.1灌胃后动物可见腹泻,皮毛耸立,活动及进食水减少。1.2腹腔注射组动物可见进食水减少。1.3皮下及足垫注射组动物可见皮毛凌乱耸立活动减少,精神萎靡,注射部位红肿溃烂。各组动物均未发现明显肢体活动障碍。2周围神经病变锇酸染色A:三组小鼠均可见神经皱缩、髓鞘塌陷。皮下及足垫多点注射组坐骨神经单纤维病变率为41.5%、灌胃组坐骨神经单纤维病变率为10%、腹腔注射组坐骨神经单纤维病变率为27%。B:NCTC1116810×4cfu、10×6cfu、10×8cfu组神经较光滑未见明显病变,Lulei10×4cfu组坐骨神经单纤维病变率为19%,10×6cfu组单纤维病变率为30%,10×8cfu组单纤维病变率为30.5%。C:相同免疫方式免疫昆明鼠和Balb/c小鼠后,Balb/c小鼠可见明显神经病变,发生率为34.3%。而昆明鼠神经较光滑未见神经病变。3粪便培养:3.1未给予任何处理小鼠粪便培养均未见空肠弯曲菌。3.2第一次活菌灌胃后小鼠取便培养可见空肠弯曲菌,空肠弯曲菌培养阳性时间持续2-10天不等;经历过多次(≥3次,约2周/次)活菌灌胃后小鼠便培养可见空肠弯曲菌,空肠弯曲菌培养阳性时间持续6-8天不等。3.3皮下及足垫多点注射小鼠取便培养未见空肠弯曲菌。结论:1皮下及足垫多点注射免疫对小鼠周围神经损害重于灌胃、腹腔注射组;腹腔注射免疫对小鼠周围神经损害重于灌胃。2Lulei可以导致周围神经损伤、11168未引起周围神经损伤;Lulei10x6浓度组免疫小鼠所得模型优于10x4浓度组, Lulei10x8浓度组于Lulei10x6浓度对周围神经损伤没有差别。3空肠弯曲菌对Balb/c小鼠周围神经的损害重于昆明鼠。4初次灌胃后空肠弯曲菌在小鼠体内的存留个体差异较大,持续时间短,经历几次灌胃后空肠弯曲菌侵袭成功率增加且肠道定植时间呈稳定的增长趋势。第二部分:C.jejuni在新生儿及儿童中的流行病学调查目的:调查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在新生儿和儿童粪便中的携带情况。方法:1实验对象选取10月份到12月份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产科病房出生1d-9d内的健康新生儿及儿科病房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2粪便采集2.1新生儿粪便采集,新生儿排便后,用灭菌棉拭子挑取黄豆粒大小粪便放入加有布氏肉汤的灭菌西林瓶中,于3h内送达实验室。2.2儿科患者粪便采集,患者留便于采样盒中,6h内取适量于布氏肉汤中送实验室。3粪便培养参照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空肠弯曲菌临床分离鉴定保藏实验室标准》进行粪便空肠弯曲菌分离鉴定。结果:分离142例新生儿粪便,40例儿童粪便可见较多大肠杆菌,乳酸杆菌,但均未见空肠弯曲菌。结论:1健康新生儿及此次所分离的儿童粪便中可能无空肠弯曲菌携带。2本实验所用方法可能不适用于此类人群空肠弯曲菌的分离。

郭医杰[4](2009)在《致GBS空肠弯曲菌全基因组序列突变基因的初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 C. jejuni, Cj)是细菌性腹泻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近年的研究表明,大部分GBS的发生与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 , Cj)某些菌株前驱期感染有关。随着神经生理和病理学的研究进展,将GBS重新划分为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MAN)、急性运动感觉性轴索性神经病(AMSAN)、Miller-Fisher综合征(MFS)等几种亚型。GBS的发生常与C. jejuni某些特定的血清型有关。本研究从基因突变的角度出发,选择三株本地区的具有致GBS致病性的空肠弯曲菌菌株,针对不同的基因片段(如cj1119-cj1152,cj1293-cj1342, cj1293-cj1342等),与NCTC11168序列比对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和变异与致病性的关系,及菌株的基因地域特点。方法选取分离自华北地区AMAN型GBS病人的C.jejuni菌株。血清分型为pennerO:19型,pennerO:2型,pennerO:5型。已经测出的pennerO:2、pennerO:5、pennerO:19的全基因组序列。应用Sequence Alignment软件将pennerO:2、pennerO:5、pennerO:19的全基因组序列与Genbank中NCTC11168序列比较,找出突变碱基。查阅文献中推测和已经确定的突变基因,找到此基因片段分别在pennerO:2、pennerO:5、pennerO:19中与NCTC11168序列比较的突变碱基。分别找到三株菌中的突变碱基后,分别统计在同一碱基位点三株菌的突变,分为三种情况:①同一碱基位点三株菌均突变;②同一碱基位点任两株菌突变③同一碱基位点只有一株菌突变。按基因片段中碱基突变的个数将突变基因片段进行排序。根据排序以及文献,将突变基因分为五类:①经实验已经确定的致GBS的基因;②根据排序推测较有意义的突变基因;③根据排序推测有意义的突变基因;④根据排序推测意义较小的突变基因;⑤根据排序推测无突变的基因。分析菌株差异及基因突变的意义。结果1.与NCTC11168全基因组序列相比,lulei株有13183个碱基突变,qiaoyuntao株有3624个碱基突变,zhanxing株有16505个碱基突变。2.从文献中共找到137个推测的和已经确定的致GBS的突变基因片段。lulei株、qiaoyuntao株、zhanxing株在相同碱基位点核苷酸均突变的基因片段有22个,三株菌中任意两株菌在相同的碱基位点产生核苷酸突变的基因片段共有50个,在同一碱基位点三株菌无相同的核苷酸突变的基因片段共40个,三株菌均无核苷酸突变的基因片段有25个。3.文献中已经确定的并经实验证实致GBS突变基因有galE、neuB1、cst-Ⅱ和waaF,经排序后推测较有意义的突变基因有20个,有突变意义的基因50个,突变意义较小的突变基因有40个,无突变意义的基因有23个。结论从文献中共找到137个推测的和已经确定的致GBS的突变基因片段。文献中已经确定的并经实验证实致GBS突变基因有galE、neuB1、cst-Ⅱ和waaF,经排序后推测较有意义的突变基因有20个,有突变意义的基因50个,突变意义较小的突变基因有40个,无突变意义的有23个。而neuB1、cst-II等基因在lulei株、qiaoyuntao株、zhanxing株均无突变,原因可能是本地致GBS的菌株无neuB1、cst-II等的突变,考虑为本地菌株的特点,仍需要更多的本地菌株来验证;或者空肠弯曲菌致GBS可能不是单一基因致病,而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出现在本地菌株间的相同突变可能使所编码蛋白发生有意义的改变,影响到蛋白功能,成为本地菌株高致病性以及华北地区GBS高发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总之本研究中的三株致AMAN型GBS的华北地区空弯菌株中的基因突变为建立研究本地菌株的地域性特点及对GBS菌株监测及疫苗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王婷[5](2008)在《空肠弯曲菌flaA、peb1A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C.jejuni)是近十几年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的病原菌。该菌除引起人发热、急性肠炎、Reiter和Guillain-Barri综合征等疾病外,还可引起牛和绵羊流产,火鸡的肝炎和蓝冠病,童子鸡和雏鸡坏死性肝炎,雏鸡、犊牛、仔猪的腹泻等多种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急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本试验对空肠弯曲菌分离鉴定和保存的条件进行了优化,针对C.jejui可能的毒力因子鞭毛蛋白(FLA)和外膜蛋白(PEB1)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人工改造合成,高效地表达了FLA、PEB1,并利用表达的FLA蛋白筛选了针对空肠弯曲菌鞭毛的单抗;建立了flaA、peb1A基因常规PCR和套式PCR检测方法。分5组对空肠弯曲菌的培养气体条件,培养基、温度、时间、保存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参考GB、SN、FDA标准对样品进行人工布菌及分离鉴定,探讨其分离灵敏度;对南京市场的鸡肉、牛奶等食品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将空肠弯曲菌以分区划线方式接种在Skirrow血平板,在5%O2、10%CO2和85%N2的混合气体三气培养箱中,37-42℃培养36-48h,生长最佳;加脱脂乳冻干后置于-80℃有利于该菌的长期保存;增菌前先分别将样品进行细菌富集处理,在增菌液中加入血、头孢哌酮,用双平板进行分离能有效地提高分离率,灵敏度可达到100CFU/mL或100CFU/g;南京市场部分样品随机抽取80份/种,其空肠弯曲菌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生鲜鸡肉23.75%,冷冻鸡肉11.25%,牛奶16.50%,市场污水6.25%。由于空肠弯曲菌的传统检测方法耗时费力,易出现假阴性结果,本试验针对空肠弯曲菌flaA、peb1A基因的建立了常规PCR及套式PCR法对该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传统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为45-100CFU/mL;常规PCR灵敏度10-20CFU/mL;套式PCR法灵敏度为2-6 CFU/mL。所建立的套式PCR方法在灵敏度等指标上均优于空肠弯曲菌的传统检测和常规PCR检测方法。根据已经发表的空肠弯曲菌NCTC11168(Pen2血清型)的flaA、peb1A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和合成2对引物,并以ATCC29428株的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技术,扩增出flaA、peb1A基因片段,定向克隆至pMD18-T载体中并测序,利用DNAstar软件,将所测序列与不同来源弯曲菌的flaA,peb1A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所克隆的基因与报道的NCTC11168flaA,peb1A基因序列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8.3%,98.1%。测序可知flaA、peb1A基因序列(G+C)%含量低,与E.coliBL21(DE3)的密码子兼并性较差,用软件改造合成了flaA(1-588bp)、peb1A(72-780bp)的区间序列,构建pET-28a(+)-flaAg、pET-28a(+)-peb1Ag表达载体;转化E.coli BL21(DE3)后诱导表达,SDS-PAGE鉴定表达产物,最高表达量占全菌总蛋白的70%左右;Ni2+-NTA亲和层析法收集表达的目的重组蛋白FLA、PEB1,用空肠弯曲菌全菌小鼠抗体的Westernblot鉴定FLA、PEB1免疫原性,间接ELASA试验鉴定FLA、PEB1免疫小鼠的抗血清,效价分别为1:12800,1:25600,结果表明FLA、PEB1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和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奠定了基础。用0.8%甲醛灭活的空肠弯曲菌ATCC29428株全菌作为抗原,常规免疫Balb/c小鼠,待ELISA抗体水平达到1:51200时,取脾细胞与对数期生长良好的Sp2/0进行融合;以粗提及表达纯化的鞭毛蛋白FLA包被的间接ELISA方法反复筛选和多次克隆化培养,筛选出能特异分泌抗FLA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采用Westernblot对单抗进行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获得3株持续、稳定分泌小鼠抗鞭毛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1G8、1G9和3F2,为建立夹心ELISA、免疫磁捕获等检测方法和进一步筛选保护性抗原奠定了基础。

邱驰[6](2008)在《影响食品安全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与风险分析研究》文中指出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和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它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由病原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对食源性致病菌快速、准确的检测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针对在食品微生物污染中比较常见的致病菌,开展了以分子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检测技术改进与应用研究,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常规PCR法、实时荧光PCR法、高通量基因芯片法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测的系统研究,并把这些检测技术首次应用于进出境商品的鉴定检测,获得了成功。首次系统地建立了国内外第一个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体系,该体系的成功建立,极大的提高了进出境食品的检验效率,缩短了检验时限,对突破国外对我国设置的技术贸易壁垒起到了关键作用。利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B型肠毒素,单增李氏菌溶血素O进行了快速检测的研究,开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葡萄球菌肠毒素和单增李斯特菌及李斯特菌溶血素胶体金检测试剂条,建立了一套方便现场使用并且容易操作的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不需任何附加设备,检测时间大为缩短,灵敏度高。为食源性致病菌的前期快速筛选做好了技术储备。通过常规PCR技术对食品中常见的病原细菌进行了快速检测的试验结果表明,应用PCR方法可以很好的对食品中的食源性病原菌进行检测,仅用几个小时即可完成检验过程,大大的缩短了检测时间。对于缩短进出境货物通关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PCR技术,针对沙门氏菌等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通过检索文献,确定致病菌的靶基因序列,利用生物软件进行序列对比,截取最一致的序列进行引物探针设计,并筛选出适合实时荧光PCR检测的特异性探针,建立了沙门氏菌等11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实时荧光PCR技术,并研制出了适合于进出口检验检疫、疾病控制、临床诊断及产品质量检验使用的试剂盒。通过实时荧光PCR法检测食源性致病菌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方法的比较,检出率完全相同,显示出该方法具有广泛而良好的适用性,对于11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限度可以达到84 cfu/mL-7000 cfu/mL之间完全满足检验检疫业务的需要。并且首次在DNA模板的制作过程中做出了平板菌落煮沸法的尝试,节省了试验步骤,取得了较好试验效果。在基因芯片高通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中,优化出反应体系的9条探针及引物位点,并使多重PCR能够做到多重引物的同时扩增,克服了多重PCR反应条件优化过程中各引物之间的相互干扰,以及引物、探针荧光标记产物的长度和结构之间等存在的相互干扰等技术难点,确定了55℃为最适合杂交温度以及最佳杂交液配置方案,从而建立了基于多重PCR技术的高通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对丹东口岸入境的十种冷冻水产品引起李斯特菌病、四种冷冻水产品引起沙门菌病和六种冷冻水产品引起副溶血性弧菌胃肠炎疾病的风险进行评估。建立了定量食源性致病菌危险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单次消费经丹东口岸进口的冷冻章鱼、海螺、青柳蛤肉、香螺、江瑶贝、蟹子、河虾、河螺肉、紫石房蛤和其它贝类,引起李斯特菌病的概率几乎为零,不具有危险性。单次消费经丹东口岸进口的冷冻海螺、河螺肉、香螺和其它贝类,引起沙门菌病的概率,对于正常人群分别为1.57×10-2、7.62×10-3、2.19×10-2和1.62×10-2;对于易感人群分别为0.12、6.61×10-2、0.15和0.12。单次消费经丹东口岸进口的冷冻海螺、章鱼、河螺肉、紫石房蛤、江瑶贝和蟹子,引起副溶血性弧菌胃肠炎的概率,分别为6.21×10-6、6.65×10-7、3.85×10-7、1.26×10-8、1.28×10-6和9.18×10-7。本研究首次建立了食源性致病菌分子免疫学、常规PCR、实时荧光PCR和基因芯片检测以及同国家标准比对的技术体系,这也是国际上首次研究建立的的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体系。本研究还在国际上首次对朝鲜进境的冷冻水产品进行了风险评估。

张茂俊[7](2008)在《格林—巴利综合征相关空肠弯曲菌遗传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C.jejuni)是引起肠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除肠炎外,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空肠弯曲菌感染后的主要继发病症之一,导致GBS的空肠弯曲菌具有特异的遗传特征。2007年6月~7月,我国吉林省长春市发生36人的GBS暴发,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此次GBS的暴发与近期腹泻的流行密切相关,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空肠弯曲菌是感染的主要病因。为进一步了解我国空肠弯曲菌菌株以及GBS相关菌株的遗传特征,本研究对长春GBS暴发相关菌株、我国河北省GBS患者分离菌株、北方地区腹泻病人、家禽及食物分离菌株进行分型分析,并对暴发GBS患者分离株ICDC07001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分析结果发现,长春GBS暴发相关菌株中,7株为空肠弯曲菌,7株为结肠弯曲菌,GBS患者及同期腹泻病人分离的菌株均为空肠弯曲菌。GBS患者分离菌株(ICDC07001)及同期腹泻病人分离菌株(ICDC07002,ICDC07003)的血清型均为HS:41,与GBS患者家养家禽分离菌株血清型不同。8株河北GBS患者分离菌株的血清型分别为S:19、HS:37、HS:2和不可分型。我国其它来源菌株的血清型分布分散,没有明显的优势血清型。PFGE分析结果发现,GBS暴发相关4株人源菌株带型一致,与3株家禽来源菌株不同。聚类分析显示,GBS暴发相关人源菌株与我国河北部分GBS相关菌株的带型相似。与美国PulseNet弯曲菌PFGE数据库中比较发现,本次GBS暴发相关菌株PFGE带型唯一,但与1995年发生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的一起水污染导致空肠弯曲菌感染暴发的菌株带型高度相似。其它不同来源菌株的PFGE带型分散,没有显着聚集特征。MLST分析发现,我国49株空肠弯曲菌分为33个ST型,分别属于13个ST序列群。eBURST聚类分析表明,我国菌株没有形成核心ST型。暴发相关人源菌株ST型相同,为本次研究新发现ST型,被命名为ST-2993。与ST-2993仅一个等位基因差异的ST-1672、ST-27和ST-1377共有4株菌,分别来源于GBS患者、菌血症患者及胃肠炎患者。40株GBS相关菌株的ST型SplitsTree聚类分析结果表明,GBS相关菌株没有形成显着的克隆群。菌株ICDC07001基因组含有一个染色体和一个拷贝的pTet质粒。质粒ICDC07001pTet(44.1kb)大小与暴发相关菌株81-176的pTet质粒81-176pTet(45.2kb)相近,含有37个CDSs。与其它测序菌株相比,ICDC07001(1.66Mb)基因组大小与其它人源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基因组相似,小于鸡来源菌株RM1221(1.78Mb)和空肠弯曲菌德莱亚种菌株269.97(1.85Mb)基因组。ICDC07001染色体上有一个反向插入一个大小约32kb的整合元素-弯曲菌Mu样噬菌体(Campylobacter Mu-like phage 1,CMLP1)整合元素的插入。与其它空肠弯曲菌相似,菌株ICDC07001染色体上铁吸收相关序列、细菌限制修饰系统相关序列和细菌表面结构相关序列等表现基因多样性。ICDC07001染色体上没有完整的插入因子或者转座子的插入。基因组序列比较发现,菌株ICDC07001与血清型相同的GBS患者分离菌株260.94有98.99%的基因同源。经比较获得菌株ICDC07001不同于其它测序菌株特异的25个CDSs,其中23个CDSs属于高变异区基因,分别位于插入整合元素CMLP1上、下游,CPS基因簇、LOS基因簇、FM基因簇、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和Ⅰ型限制性修饰系统相关基因序列区域内。1个CDS与编码弯曲菌鞭毛分泌毒素FspA2基因同源,1个CDS与编码幽门螺杆菌插入因子IS606转移酶B基因部分同源。将ICDC07001分别与感染暴发相关菌株、GBS相关菌株以及胃肠炎相关菌株进行分组两两比较,组内共同基因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分析,获得感染暴发相关共同基因27个、GBS相关共同基因13个(其中9个属于LOS基因簇基因)和胃肠炎相关共同基因18个。致病相关因子脂寡糖(LOS)、荚膜多糖(CPS)以及鞭毛基因合成修饰(FM)相关基因簇序列比较发现:菌株ICDC07001的CPS仅与血清型相同菌株260.94高度同源,而与其它GBS相关菌株的CPS同源性很低。LOS基因簇在GBS相关菌株中同源性明显高于其它菌株。菌株ICDC07001的FM基因簇与菌株260.94100%同源,而与其它菌株的同源比例明显降低。ICDC07001的LOS外核区基因簇属于类A类LOS,其唾液酸转移酶基因编码双功能唾液酸转移酶,可表达类神经节苷脂抗体GM1、GD1b的抗体,与GBS暴发患者血清中抗GM1、GD1b抗体显着增高一致。比较发现,黏附侵袭相关基因ciaB、cadF、peb1、jlpa、cdt以及双元调控因子相关基因属于种内保守基因。以16S rRNA,rpoB,fla以及flaA—SVR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基础进行菌株的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结果发现:ICDC07001与260.94遗传距离最近,同时与菌株81-176、81116和HB93.13遗传距离相近。以菌株NCTC11168为模型,本研究建立了空肠弯曲菌蛋白质数据库,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分析获得菌株在37℃/42℃优势表达蛋白并发现空肠弯曲菌毒力相关蛋白PEB1,CadF和CDT在不同温度下的表达没有显着差异。本研究建立了空肠弯曲菌感染病原的溯源分析手段,通过基因组的比较分析获得了菌株ICDC07001的特异遗传特征及相关致病因子遗传特点。进一步证明空肠弯曲菌的血清型与菌株的CPS基因相关,菌株感染后导致GBS与菌株的LOS基因相关。通过菌株分组比较,获得了空肠弯曲菌感染暴发、GBS相关以及胃肠炎相关共同基因,为空肠弯曲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建立了空肠弯曲菌蛋白质组数据库,37℃/42℃优势表达蛋白的获得为空肠弯曲菌在人类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依据。

郑惠[8](2006)在《空肠弯曲菌多价DNA疫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 , C. jejuni)感染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急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更具严重后果的是该菌与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 GBS)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导致GBS发生的重要前驱感染原。但是,由于目前对C. jejuni的遗传学特性、毒力因子、致病作用和C. jejuni诱发GBS的机制尚不完全明了,至今仍缺少有效而可行措施来预防C. jejuni腹泻和GBS的发生。为此,本研究针对C. jejuni是一种多变、易变的肠道感染细菌,利用DNA疫苗诱导特异性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优势和壳聚糖增强粘膜吸收、缓释等特性,设计制备了具有高效粘膜免疫应答的C. jejuni多价DNA疫苗。并探讨其在小鼠体内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效应和在小鼠C. jejuni攻击模型中的免疫保护力,以及其在应用中的周围神经安全性问题。为深入开发新型C. jejuni疫苗奠定理论基础。课题拟按以下四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空肠弯曲菌多价DNA疫苗的构建及其表达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分别构建C. jejuni cadF和peblA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以此重组质粒DNA为核心,通过壳聚糖包裹DNA,构建C. jejuni多价DNA疫苗。并评价壳聚糖作为DNA疫苗递

苗素云[9](2005)在《协同刺激分子CD80和CD86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发病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协同刺激分子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以18只2月龄的、体重1000克左右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FKG组背部多点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FCA)、血蓝蛋白(KLH)和神经节苷脂(GM-1)混合制成的抗原乳剂;FK组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和血蓝蛋白;FG组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和神经节苷脂。各组动物均为6只,共注射3次。分别于注射前及第一次注射后每隔10天抽血提取淋巴细胞和血浆一次。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来半定量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CD80和CD86 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血浆抗GM1-IgG抗体滴度。 结果 FKG组、FK组CD80 mRNA的表达在免疫后10天开始增加,免疫后40天达高峰;免疫后各个时间点上FKG组、FK组CD80 mRNA的表达与FG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但FKG组与FK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FKG组、FK组CD86 mRNA的表达在免疫后10天开始增加,免疫后30天达高峰;免疫后各个时间点上FKG组、FK组CD86mRNA的表达与FG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但FKG组与FK组比较只有在免疫后40天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其它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FKG组抗GM1-IgG抗体滴度在免疫后10天开始增加,免疫后40天达高峰;免疫后各个时间点上FKG组与FK组、FG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但FK组与FG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 结论 协同刺激分子CD80和CD86的表达通过载体蛋白活化T细胞,进而导致抗GM1-IgG抗体产生,在EAN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向淑利[10](2004)在《neuB1基因失活空肠弯曲菌突变株的构建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基因克隆技术和同源重组原理,构建唾液酸合成酶基因1(neuB1基因)失活、脂多糖(LPS)核心寡糖中唾液酸(NANA)缺失的空肠弯曲菌(CJ)O:19突变株,以探索NANA基团在CJ相关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发病机理中的重要作用。 方法:(1)突变载体的构建及鉴定:以neuB1基因失活的肠炎相关CJ O:2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mR cassette)的neuB1基因突变片段——neuB1::KmR,克隆到pGEM-T自杀载体,构建突变载体,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PCR鉴定;(2)突变株的构建与鉴定:用自然转化法,将突变载体转化CJ野生株后筛选出CJ突变株,对突变株及其同源野生株DNA进行PCR和RT-PCR鉴定。突变株连续传代培养25代后,以PCR和RT-PCR鉴定其稳定性;(3)SDS-PAGE电泳方法分析CJ LPS,酸性茚三酮反应法和过碘酸-间苯二酚反应法检测CJ LPS中NANA基团;(4)霍乱毒素B亚单位(1)(CTB)重庆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结合试验检测CJ菌体裂解物及LPS中神经节昔脂GMI模拟结构。 结果:(l)突变载体pGEM一neuB l::Km“的构建与鉴定:PcR扩增得到片段大小2259bp的neuBI突变片段。双酶切和以突变载体为模板的PCR扩增,证实neuBI基因突变片段euBI::KmR插入到pGEM一T载体中;(2) neuBI基因失活CJ 0:19突变株的构建及鉴定:突变载体转化CJO:19菌株后筛选出突变株,neuBI基因PCR产物在野生株和突变株的大小分别为630bP和2 1 3obP左右,二者相差约1500bP,与Km“cassette的碱基序列长度相符。PcR产物测序显示KinRcassette插入neuBI基因中,K刀IR cassette含转录启动子、无终止子且转录方向与neuBI一致,表明该种插入方式不影响neuBI的下游基因活性。Rl’- pcR扩增产物在野生株为630bp,在突变株则为阴性。连续培养25代后,突变株保持neuBI基因失活性质不变;(3)SDS一PAGE显示突变株LPS的分子量小于野生株。酸性荀三酮反应法和过碘酸一间苯二酚反应法均证实,野生株LPS存在唾液酸而突变株已缺失;(4)野生株菌体裂解物及其LPS能结合CTB,但突变株不能。 结论:(l)运用pGEM一T自杀载体和基因克隆技术,成功构建neuBI基因失活、肠炎相关CJ 0:2突变株DNA的neuBI基因突变载体pGEM一neuB l::Km“;(2)运用同源重组原理,成功构建neuBI基因失活的GBs相关cJO:19突变菌株;(3)突变株的脂多糖外核心寡糖中唾液酸基团已被消除;(4)与野生株相反,突变株LPS不存在GMI模拟结构,表明LPS中唾液酸基团的缺失破坏了CJ LPS与GMI间的分子模重庆医科大学博十学位论文拟性;(5)neuBI基因失活的CJ突变株成功构建,从分子结构角度证实有关CJ诱发GBS的分子模拟和交叉免疫发病机理的长期推论,而激活此种交叉免疫的关键抗原成分是CJ LPS上的NANA基团和周围神经GMI等神经节昔脂表位;(6)该突变株的成功构建,还为进一步研制无神经免疫性损伤的CJ疫苗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不同血清型空肠弯曲菌免疫大鼠的血清及单个核细胞转移诱发周围神经病变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血清型空肠弯曲菌免疫大鼠的血清及单个核细胞转移诱发周围神经病变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Resistin和HMGB1在吉兰—巴雷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GBS患者血清resistin、HMGB1 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方法
        1.1.3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GBS患者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1.2.2 GBS患者血清resistin水平及其与临床亚型和GDS、EGOS的关系
        1.2.3 GBS患者血清HMGB1、TNF-α和 IL-6 水平
        1.2.4 GBS患者血清resistin与 HMGB1、 TNF-α和 IL-6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Resistin对 THP-1 巨噬细胞分泌和合成HMGB1、TNF-α、IL-1β和 IL-6 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对象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Resistin促进THP-1 细胞分泌HMGB1、IL-1β和 IL-6
        2.2.2 Resistin促进THP-1 细胞HMGB1 mRNA和蛋白的表达
    2.3 讨论
    2.4 小结
三、Resistin促进巨噬细胞分泌和合成HMGB1、IL-1β和 IL-6 的机制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对象
        3.1.2 实验方法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Resistin促进THP-1 巨噬细胞TLR4 mRNA和蛋白表达
        3.2.2 Resistin促进THP-1 巨噬细胞p38MAPK and NF-κB的表达
        3.2.3 p38MAPK和 NF-κB抑制剂可以减少THP-1 细胞HMGB1、TNF-α、IL-1β和IL-6的分泌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不同来源C.jejuni经消化道感染致豚鼠周围神经病变率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空肠弯曲菌相关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C.jejuni对周围神经的损伤及其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C.jejuni 对周围神经的损伤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jejuni 在新生儿及儿童中的流行病学调查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关于空肠弯曲菌致吉兰巴雷模型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致GBS空肠弯曲菌全基因组序列突变基因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致 GBS 空肠弯曲菌的突变基因的相关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空肠弯曲菌与吉兰-巴雷综合征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空肠弯曲菌flaA、peb1A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空肠弯曲菌概述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分型方法
        4 毒力因子
        5 致病性
        6 检测方法
        7 预防和控制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食品和环境中空肠弯曲菌的分离培养和污染率调查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二章 空肠弯曲菌flaA、peb1A基因常规PCR及套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三章 空肠弯曲菌flaA、peblA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四章 空肠弯曲菌鞭毛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全文总结
致谢

(6)影响食品安全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与风险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1.影响食品安全的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
        1.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1.3 沙门氏菌
        1.4 志贺氏菌
        1.5 副溶血性弧菌
        1.6 空肠弯曲菌
        1.7 耶尔森氏菌
        1.8 霍乱弧菌
        1.9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_(157):H_7
        1.10 创伤弧菌
    2.食品安全检测应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食品安全最新检测技术
        3.1 PCR检测技术
        3.2 实时荧光PCR技术
        3.3 生物芯片技术
    4.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4.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产生与发展
        4.2 国内外食品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4.3 对进出口食品中微生物危害进行危险性评估的目的及意义
        4.4 食源性微生物危险性评估的概念与应用
        4.5 国外食源性微生物危险性评估的研究进展
        4.6 我国的食源性微生物危险性评估研究进展
    5.前景展望
第二章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
    1.概述
    2.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
        2.1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A型葡萄球菌肠毒素的研究
        2.2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B型葡萄球菌肠毒素的研究
        2.3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C型葡萄球菌肠毒素的研究
        2.4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单增李氏菌的研究
        2.5 单增李氏菌溶血素O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研发
    3.结论与讨论
        3.1 抗原抗体的选择
        3.2 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3.3 重组蛋白的构建
        3.4 表达载体的选择
第三章 PCR技术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
    1.概述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结论与讨论
        4.1 引物的设计
        4.2 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4.3 PCR技术在检测实验性致病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
    1.概述
    2.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分析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4 小肠结肠耶尔森氏菌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5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6 空肠弯曲菌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7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8 副溶血性弧菌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9 霍乱弧菌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10 创伤弧菌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11 溶藻弧菌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12 验证实验
        2.13 模板DNA的几种不同提取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
    3.结论与讨论
        3.1 实时荧光PCR检测食源性致病菌引物探针的筛选
        3.2 实时荧光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3.3 实时荧光PCR检测食源性致病菌DNA模板的制备
        3.4 实时荧光PCR法检测食源性致病菌与国标、行标方法的比较
第五章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
    1.概述
    2.材料和方法
    3.结论与讨论
        3.1 设计和筛选特异性探针是建立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关键
        3.2 基因芯片制备中的质量控制是进行芯片试验和研究的最关键因素
        3.3 芯片杂交扫描结果的判定标准
        3.4 利用多重PCR来充分体现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高通量优势
        3.5 寡核苷酸芯片检测结技术特点
        3.6 关于寡核苷酸芯片检测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与重复性的讨论
第六章 食源性致病菌风险评估的研究
    1.概述
    2.丹东口岸进口冷冻水产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危险性评估
    4.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创新点
    3.有待于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格林—巴利综合征相关空肠弯曲菌遗传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格林—巴利综合征相关空肠弯曲菌溯源分型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格林—巴利综合征暴发相关空肠弯曲菌基因组特征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空肠弯曲菌蛋白质组及不同生长温度蛋白表达差异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8)空肠弯曲菌多价DNA疫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空肠弯曲菌多价DNA 疫苗的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空肠弯曲菌多价DNA 疫苗的构建及其表达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空肠弯曲菌多价DNA 疫苗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空肠弯曲菌多价DNA 疫苗的免疫保护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空肠弯曲菌多价DNA 疫苗对周围神经的安全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9)协同刺激分子CD80和CD86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发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实验资料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试剂
    1.3 玻璃器皿、塑料用品的准备
    1.4 实验动物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2.2 临床症状评分标准
    2.3 抽血提取淋巴细胞
    2.4 RNA的纯化提取
    2.5 RNA浓度的检测
    2.6 RT—PCR系统的建立
    2.7 抗GMI抗体滴度的测定(ELISA间接法)
    2.8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实验动物的症状评分
    3.2 抗GM1-IgG抗体滴度测定
    3.3 外周血淋巴细胞CD80mRNA的表达
    3.4 外周血淋巴细胞CD86mRNA的表达
    3.5 附图
第四章 讨论
    4.1 抗神经节苷脂GM1抗体与GBS
    4.2 协同刺激分子CD80和CD86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的作用
    4.3 动物模型分析
    4.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声明
综述
参考文献

(10)neuB1基因失活空肠弯曲菌突变株的构建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neuB1基因失活空肠弯曲菌突变株的构建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第一部分 neuB1基因失活的空肠弯曲菌突变株的构建与鉴定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空肠弯曲菌唾液酸作为诱发周围神经病关键性抗原的免疫病理学证据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空肠弯曲菌neuB1基因失活对该菌免疫学特性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论文图片资料
文献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不同血清型空肠弯曲菌免疫大鼠的血清及单个核细胞转移诱发周围神经病变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Resistin和HMGB1在吉兰—巴雷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大启.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2]不同来源C.jejuni经消化道感染致豚鼠周围神经病变率差异的研究[D]. 于丽丽. 河北医科大学, 2015(01)
  • [3]C.jejuni对周围神经的损伤及其流行病学调查[D]. 马海阳. 河北医科大学, 2012(11)
  • [4]致GBS空肠弯曲菌全基因组序列突变基因的初步分析[D]. 郭医杰. 河北医科大学, 2009(10)
  • [5]空肠弯曲菌flaA、peb1A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D]. 王婷.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6]影响食品安全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与风险分析研究[D]. 邱驰. 沈阳农业大学, 2008(06)
  • [7]格林—巴利综合征相关空肠弯曲菌遗传特征分析[D]. 张茂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8(10)
  • [8]空肠弯曲菌多价DNA疫苗的实验研究[D]. 郑惠. 重庆医科大学, 2006(01)
  • [9]协同刺激分子CD80和CD86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发病中的作用[D]. 苗素云. 青岛大学, 2005(07)
  • [10]neuB1基因失活空肠弯曲菌突变株的构建及其临床意义[D]. 向淑利. 重庆医科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不同血清型空肠弯曲菌免疫大鼠血清和单核细胞移植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