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ffect of Interleukin-1β on the Variation of Adenylyl Cyclase Expression in Rats with Seizures Induced by L-Glutamate(论文文献综述)
Fatemeh Zahedipour,Seyede Atefe Hosseini,Neil C.Henney,George E.Barreto,Amirhossein Sahebkar[1](2022)在《Phytochemicals as inhibitor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and neuro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文中认为Inflammatory processes an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have a key role in the cellular processes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are linked to the pathogenesis of functional and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has been reported to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Alzheimer’s disease, Parkinson’s disease and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nd many othe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Therefore, a potent proinflammatory/proapoptotic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could be a strong candidate for targeted therapy. Plant derivatives have now become promising candidates as therapeutic agents because of their antioxidant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ti-inflammatory features. Recently, phytochemicals including flavonoids, terpenoids, alkaloids, and lignans have generated interest as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inhibitor candidates for a number of diseases involving inflammation within the nervous system.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how phytochemicals as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inhibitors are a therapeutic strategy targeting neurodegeneration.
杨叶[2](2021)在《GPER介导淫羊藿素和淫羊藿苷抗帕金森病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 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属于七次跨膜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在海马、纹状体、下丘脑和黑质等多个脑区均有表达,其介导的雌激素神经保护作用已得到许多研究的证实。淫羊藿苷(Icariin)是中草药淫羊藿的主要活性成份,在淫羊藿总黄酮中含量最高。淫羊藿素(Icaritin)是淫羊藿苷主要的代谢产物,属于植物雌激素中的黄酮醇类。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淫羊藿苷和淫羊藿素可以抑制大鼠中脑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但淫羊藿苷和淫羊藿素抗炎症作用的靶点尚未明确。目的:1.应用GPER 3D模型,明确淫羊藿素和淫羊藿苷是否能与GPER直接结合;2.应用GPER+/+(野生型)和GPER-/-(基因敲除)C57BL/6J小鼠,探讨GPER在淫羊藿素和淫羊藿苷抑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小鼠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1.应用GPCR-I-TASSER等在线服务器进行GPER建模,应用autodock vina1.1.2等软件进行GPER与淫羊藿苷和淫羊藿素的分子对接分析,并对淫羊藿素/GPER复合体进行分子动力学分析。2.在GPER+/+和GPER-/-C57BL/6J小鼠黑质区立体定位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建立PD炎症模型,灌胃给予淫羊藿素(10 mg/kg)和淫羊藿苷(10 mg/kg)。3.爬杆实验,转棒实验检测小鼠的运动协调能力。4.免疫组化技术检测TH阳性神经元。5.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2,COX-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m RNA水平。6.Western blot技术检测i NOS、COX-2、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小胶质细胞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蛋白表达。结果:1.分子对接表明GPER特异性激动剂G1的结合能为-9.8 kcal/mol;淫羊藿素结合于GPER N端的疏水核心,结合能为-9.3 kcal/mol,与G1的结合能相近。淫羊藿苷与GPER结合能为-6.3 kcal/mol,与淫羊藿素和GPER的结合能相比较弱。2.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淫羊藿素/GPER复合体结合自由能为-30 kcal/mol,进一步提示淫羊藿素与GPER能够较好的结合。3.行为学结果显示,LPS在GPER+/+和GPER-/-小鼠均能导致转棒和爬杆行为障碍(P<0.05,P<0.01,P<0.001)。在GPER+/+小鼠,淫羊藿素能够改善LPS诱导的小鼠运动失调(P<0.05,P<0.001);但在GPER-/-小鼠,淫羊藿素的改善作用明显减弱,提示GPER基因敲除干扰了淫羊藿素的神经保护作用。在GPER+/+小鼠,淫羊藿苷能够改善LPS诱导的小鼠爬杆行为障碍(P<0.05,P<0.01),但对转棒行为没有改善;在GPER-/-小鼠,淫羊藿苷对LPS诱导的小鼠爬杆行为转头时长(T-Turn)没有影响,但改善了LPS对小鼠下杆时间(T-Total)的影响(P<0.01)。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PS在GPER+/+和GPER-/-小鼠均能使黑质区TH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1)。在GPER+/+小鼠,淫羊藿素能够显着抑制LPS引起的黑质区TH蛋白表达降低(P<0.01);在GPER-/-小鼠,淫羊藿素的神经保护作用消失。淫羊藿苷在GPER+/+和GPER-/-小鼠均不能抑制LPS引起的黑质区TH蛋白表达降低。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PS在GPER+/+和GPER-/-小鼠均能使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数目下降(P<0.01),淫羊藿素在GPER+/+小鼠中能抑制LPS引起的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数目的下降(P<0.01),在GPER-/-小鼠中淫羊藿素不能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淫羊藿苷在GPER+/+和GPER-/-小鼠不能抑制LPS造成的TH阳性神经元的数目减少。6.Real time PCR结果显示,LPS在GPER+/+和GPER-/-小鼠均能诱导黑质区促炎因子TNF-α、IL-1β、COX-2和i NOS的m RNA上调(P<0.05,P<0.01,P<0.001)。在GPER+/+小鼠,淫羊藿素能够抑制LPS导致的促炎因子m RNA水平的升高(P<0.01,P<0.001),GPER基因敲除后淫羊藿素的抗炎作用明显减弱(P<0.05,P<0.01,P<0.001)。在GPER+/+小鼠,淫羊藿苷能抑制LPS引起的促炎因子TNF-α和i NOS m RNA水平的升高(P<0.01),而与LPS组相比,IL-1β和COX-2 m RNA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在GPER-/-小鼠,淫羊藿苷显着抑制IL-1β、i NOS和COX-2基因水平的升高(P<0.05),提示在基因水平GPER基因敲除对淫羊藿苷的抗炎作用没有显着影响。7.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PS在GPER+/+和GPER-/-小鼠均能诱导黑质区i NOS和COX-2蛋白水平的升高(P<0.01)。在GPER+/+小鼠,淫羊藿素显着抑制了LPS诱导的炎症反应(P<0.05);而在GPER-/-小鼠,淫羊藿素的抗炎作用明显减弱(P<0.05)。在GPER+/+小鼠,淫羊藿苷对LPS诱导的COX-2和i NOS蛋白表达的增加有抑制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在GPER-/-小鼠,淫羊藿苷不能抑制LPS诱导的i NOS、COX-2蛋白表达的升高。8.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PS能够诱导GPER+/+和GPER-/-小鼠黑质区Iba1和GFAP蛋白表达升高(P<0.001,P<0.01)。在GPER+/+小鼠,淫羊藿素能够抑制LPS诱导的Iba1和GFAP蛋白水平的升高(P<0.001,P<0.05),而在GPER-/-小鼠,淫羊藿素对炎症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P<0.01)。淫羊藿苷在GPER+/+小鼠能够抑制LPS诱导的Iba1蛋白水平的升高(P<0.001),对GFAP蛋白水平升高有抑制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在GPER-/-小鼠,淫羊藿苷不能抑制LPS引起的Iba1和GFAP蛋白水平的升高。结论:1.淫羊藿素与GPER结合能为-9.3 kcal/mol,有很好的结合能力。淫羊藿苷与GPER结合能为-6.3 kcal/mol,与GPER的结合能力弱于淫羊藿素。2.淫羊藿素能够抑制GPER+/+小鼠黑质区LPS引起的炎症反应,而在GPER-/-小鼠中此抑制作用消失,表明GPER介导了淫羊藿素抗PD的炎症反应,且GPER可能是淫羊藿素发挥抗炎作用的直接受体。3.淫羊藿苷对LPS诱导的小鼠黑质区炎症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GPER基因敲除不能完全阻断淫羊藿苷的抗炎作用,结合分子对接的结果,我们推测可能有其它的信号途径参与了淫羊藿苷的抗炎作用。
郑炉艳[3](2021)在《C型利钠肽受体通过细胞焦亡通路减轻高糖对内皮细胞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高糖刺激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及巨噬细胞的影响,探索C型利钠肽受体(NPR-C)信号通路是否通过调控Nod样受体3(NLRP3)介导的细胞焦亡,改善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方法分离获取人脐带静脉来源的HUVECs,佛波酯刺激THP-1细胞株获得单核巨噬细胞。建立高糖诱导损伤的HUVECs、巨噬细胞模型,加入NPR-C特异性激动剂c-ANF干预实验。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存活改变。乳酸脱氢酶测定及Hoechst/碘化丙啶染色观察检测高糖对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划痕实验观察内皮细胞迁移功能。采用RT-PCR技术检测内皮细胞NLRP3等焦亡通路相关基因m RNA表达水平。结果1.HUVECs实验结果(1)细胞计数试剂盒-8实验显示,不同浓度高糖(11 m M,22 m M,33 m M,44 m M,55 m M)作用于HUVECs 24小时,预实验结果显示细胞活力随着糖浓度升高呈浓度依赖性下降(P<0.05),同55 m M甘露醇对照组比较,细胞活力无统计学差异。选用33m M高糖继续完成后续实验。用不同浓度(1 n M,10 n M,100n M,1μM)c-ANF体外特异激活NPR-C,发现一定浓度c-ANF(100 n M,1μM)可以浓度依赖性抑制高糖诱导的HUVECs活力下降(P<0.05)。(2)乳酸脱氢酶检测显示,高糖作用于HUVECs 24小时,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分泌增多,c-ANF干预后乳酸脱氢酶较高糖对照组减少,可以减少高糖对HUVEC细胞毒性作用(P<0.05)。(3)Hoechst/碘化丙啶染色显示,高糖作用于HUVECs 24小时,高内涵成像分析仪观察可见高糖组死亡细胞增多,c-ANF干预组死亡细胞较高糖对照组减少(P<0.001)。(4)RT-PCR实验显示,高糖作用于HUVECs 24小时,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NLRP3、消皮素D及caspase-1的m RNA表达量增高(P<0.05);与高糖对照组相比,c-ANF干预组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NLRP3、消皮素D、及caspase-1的m RNA表达量降低(P<0.05)。(5)划痕实验显示,划痕损伤后高糖组细胞迁移距离较对照组减少(P<0.001),c-ANF干预组迁移距离较高糖对照组增加(P<0.01)。2.单核巨噬细胞实验结果细胞计数试剂盒-8实验显示,(1)佛波酯刺激THP-1细胞株72小时获得单核巨噬细胞后,33 m M高糖作用24小时及48小时,可抑制巨噬细胞活力(P<0.05),同浓度甘露醇对照组(33 m M甘露醇)比较,细胞活力无统计学差异。(2)同高糖组比,高糖+脂多糖组细胞活力显着降低(P<0.05)。(3)c-ANF对高糖或脂多糖处理下的巨噬细胞存活有一定的作用(P<0.05),但无明显浓度依赖性。结论高糖可以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及巨噬细胞的损伤,NPR-C可能通过抑制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焦亡途径以及改善高糖对血管内皮迁移功能的损伤,从而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李娜[4](2021)在《黄芪甲苷调控MMP-9介导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病机制可能与NOD样受体家族含吡咯结构域-3(NLRP3)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激活有关。炎症对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高度依赖于治疗时机,早期评估HIE的炎症严重程度对于调整干预措施非常重要。本研究旨在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早期MMP-9、NLRP3炎症小体及其下游效应因子Caspase-1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时程变化规律,阐明MMP-9介导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在HIE进程中的作用;同时通过体内和体外细胞实验研究黄芪甲苷(AS-IV)对HIE的防治作用及机制,为缺氧缺血脑损伤后治疗时机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为黄芪甲苷治疗新生儿脑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体质量10~14g的7日龄大鼠随机分为缺氧缺血组(HI组,n=40)和假手术组(sham组,n=40)。分别于术后0 h、4 h、8 h、12 h、24 h采集标本(每个时间点随机选取8只)。HI组大鼠双重结扎右侧颈总动脉,然后低氧(8%O2和92%N2)暴露2 h。Sham组仅切开皮肤并钝性分离乳鼠右侧颈总动脉,不结扎直接进行皮肤缝合。手术前后使用头颅超声测量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近端最大收缩末期血流速度(E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阻力指数(RI)。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评价脑损伤程度。采用HE染色观察24 h内不同时间点大脑海马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4 h内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NLRP3、Caspase-1和IL-1β蛋白的表达,检测24 h内不同时间点脑组织NLRP3、Caspase-1、IL-1β、MMP-9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构建HT22细胞氧糖剥夺(OGD)模型,将HT22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OGD组、OGD+MMP-9抑制剂组、OGD+MMP-9激活剂组。应用CCK-8法测定HT22细胞缺氧后48 h内不同时间点细胞活力,观察其细胞形态变化;应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24 h内不同时间点OGD对HT22细胞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NLRP3、Caspase-1、Gasdermin蛋白(GSDMD)及IL-1β的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24 h内不同时间点NLRP3和MMP-9在氧糖剥夺HT22细胞中的表达的变化;免疫荧光法观察激活或阻断MMP-9对NLRP3表达的影响;RT-q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激活或阻断MMP-9对NLRP3及其下游效应因子Caspase-1、IL-1β、GSDMD 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选取体质量10~14g的7日龄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HI组和HI+AS-IV组,每组均8只。造模方法同前。HI+AS-IV组在HI造模后,立即将AS-IV(10 mg/kg)溶于DMSO液中(10m L/kg),根据仔鼠体重进行灌胃,每8 h 1次,共记3次,24 h后异氟醚麻醉后脑部组织取样。HE染色观察AS-IV对HIE新生大鼠海马区脑组织的影响;采用Caspase-1和TUNEL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AS-IV对HIE新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焦亡发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AS-IV对新生大鼠焦亡相关蛋白MMP-9、NLRP3、Caspase-1、GSDMD及IL-1β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构建HT22细胞OGD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OGD组、OGD+AS-IV组。设置AS-IV浓度梯度(50~400μmol/L),采用CCK8检测不同浓度AS-IV对氧糖剥夺HT22细胞活力及细胞形态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AS-IV对MMP-9、NLRP3、Caspase-1、GSDMD及IL-1β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OGD 8 h应用不同浓度AS-IV对NLRP3和MMP-9的影响;采用Caspase-1和TUNEL双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AS-IV对氧糖剥夺后HT22细胞焦亡的影响。结果:1.颅脑超声结果显示HI组右侧椎基底动脉4 h血流速度加快,24 h脑实质回声增强,3只仔鼠在24 h出现椎基底动脉盗血现象;与左侧MCA比较,HI组右侧MCA术后4、24 h ESV明显降低,24 h时EDV明显降低,4 h、12 h、24 h时RI明显增高(P<0.05)。与Sham组比较,HI组右侧MCA在24 h时ESV明显降低,RI明显升高(P<0.05),左侧MCA的EDV呈进行性升高。HI后4 h,右侧海马锥体细胞层出现细胞密度降低,细胞核固缩和碎裂,可见少量神经细胞嗜酸性变性;8 h可见较多空泡细胞,细胞排列松散、层次紊乱;12 h神经细胞嗜酸性变性明显增多;24 h神经元体积和数量减少,嗜酸性改变有所减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0 h相比,NLRP3和IL-1β在4 h、8 h、12 h和24 h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Caspase-1的表达在8 h和12 h显着增强(P<0.01)。与sham组相比,HI组NLRP3 m RNA和蛋白地表达在4 h、8 h、24 h显着升高(P<0.05),Caspase-1表达在12 h显着升高(P<0.001),IL-1β表达在8 h时明显升高(P<0.01)。MMP-9变化趋势同NLRP3。2.HT22细胞在OGD环境下暴露8 h后体积开始缩小,并被碎屑包围,细胞核呈碎裂状。随着OGD时间的延长,细胞失去原有形态,细胞数量明显减少。CCK-8法检测HT22细胞活力,与0 h相比,8 h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01),48 h细胞存活率降至9.9±1.1%。与0 h比较,MMP-9、NLRP3、pro-Caspase-1、cleaved-Caspase-1、GSDMD及IL-1βm RNA和蛋白在OGD后4 h、8 h、12 h、24 h表达均升高(P<0.01),8 h和12 h上升最明显,24 h轻度下降。上述指标在8 h和12 h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LRP3和MMP-9在OGD 24 h内各时间点变化趋势一致,TIMP-1变化则与NLRP3和MMP-9相反。免疫荧光法显示,与对照组比较,HT22细胞氧糖剥夺后NLRP3和MMP-9共定位在8 h和12 h明显上升,24 h轻度下降,两者在各时间点的Pearson相关系数(PCC)均大于0.8,各时间点PCC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研究均证实OGD后8 h MMP-9、NLRP3、Caspase-1、GSDMD及IL-1β的表达增加最明显,因此后续实验选择氧糖剥夺8 h的诱导条件进行。应用MMP-9抑制剂后,NLRP3的表达迅速下降。与OGD组比较,两者共定位明显下降(P<0.001)。应用MMP-9激动剂后,与OGD组比较,两者共定位无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活或阻断MMP-9后,NLRP3和MMP9在各时间点PCC均大于0.8,各时间点PC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MMP-9抑制剂后,与OGD组比较,NLRP3、pro-Caspase-1、cleaved-Caspase-1、GSDMD及IL-1βm RNA和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P<0.001);与对照组比较,上述抗体蛋白和m RNA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应用MMP-9激动剂后,与对照组比较,NLRP3、pro-Caspase-1、cleaved-Caspase-1、GSDMD及IL-1βm RNA和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OGD组比较,pro-Caspase-1及cleaved-Caspase-1m 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1)。3.HE染色显示,HI组海马区锥体细胞层细胞密度降低、排列松散、层次紊乱,部分细胞可见空泡变性和典型红色神经元;AS-IV组海马神经元细胞变性程度减轻,急性缺血性改变明显减少。采用Caspase-1和TUNEL标记焦亡细胞,与假手术组比较,HI组海马区可见较多焦亡细胞。与HI组比较,AS-IV治疗后焦亡细胞明显下降(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HI组脑组织NLRP3、Caspase-1、GSDMD及IL-1β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HI组比较,AS-IV治疗组脑组织NLRP3、Caspase-1及GSDMD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4.HT22细胞氧糖剥夺8 h时,应用不同浓度AS-IV进行干预。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OGD组比较,应用100~400μmol/LAS-IV干预后,HT22细胞活力均升高(P<0.05);AS-IV药物浓度在200μmol/L时能明显减轻OGD损害,与对照组比较,细胞活力升高最明显;氧糖剥夺不同时间点应用AS-IV 200μmol/L干预HT22细胞结果显示,OGD 8 h应用黄芪甲苷治疗效果最佳。与对照组比较,OGD组MMP-9、NLRP3、pro-Caspase-1、cleaved-Caspase-1、GSDMD、IL-1β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01);应用AS-IV100~400μmol/L三个浓度干预后MMP-9、NLRP3、pro-Caspase-1、cleaved-Caspase-1、GSDMD、IL-1β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200μmol/LL和400μmol/L两个浓度为最佳浓度,两浓度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显示,与对照组比较,NLRP3与MMP-9共定位明显增加(P<0.001)。与OGD组比较,AS-IV在应用100~400μmol/L三个浓度干预后NLRP3和MMP-9双阳细胞均明显下降(P<0.01)。200μmol/L和400μmol/L两个浓度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Caspase-1和TUNEL标记焦亡细胞,与对照组比较,OGD组可见较多焦亡细胞,AS-IV治疗后焦亡细胞比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1.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4~8 h,NLRP3、Caspase-1和IL-1β的m 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提示NLRP3炎症体可能参与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且其开始上调时间可能早于4小时。NLRP3/Caspase-1/IL-1β信号通路可能成为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的治疗靶点。2.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MMP-9表达与NLRP3有一定相关性,抑制MMP-9可显着降低NLRP3及其相关炎症介质Caspase-1、GSDMD、IL-1β的表达。MMP-9可能是调控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的重要介质。3.黄芪甲苷治疗可以减轻缺氧缺血诱导新生大鼠脑损伤,抑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组织和HT22海马神经元细胞炎症反应,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MMP-9介导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的。
王中科[5](2021)在《GPR30在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癫痫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皮质发育障碍(Malformations of cortical developmen,MCD)是一类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是难治性癫痫的主要病因。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和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皮质发育障碍最重要的两个亚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Ⅱb(FCDⅡb)和结节性硬化症(TSC)具有相似的病理特征,如:异形神经元(Dysmorphic neuron,DN)、巨细胞(Giant cell,GC)、气球样细胞(Balloon cell,BC)等。FCDⅡb和TSC患者癫痫首发年龄早且严重,既往研究认为FCDⅡb和TSC患者手术切除的脑组织谷氨酸转运体、NMDA受体和促炎因子的表达显着增高,促使了异形神经元兴奋性增高以及炎症级联反应的激活,最终导致了FCDⅡb和TSC患者的癫痫发生。然而,FCDⅡb和TSC患者癫痫发生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雌激素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神经元兴奋性和神经炎症的重要调节因子,临床数据和动物实验表明雌激素具有促惊厥作用。雌激素通过其核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α,ERβ)和近年来发现的表达于细胞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30(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0,GPR30)发挥作用。其中,核受体(ERα和ERβ)调控雌激素的基因组效应,并且已有研究表明ERα可以增加患者癫痫的易感性。GPR30是发挥雌激素快速非基因组效应的雌激素膜受体,作用效应主要包括钙动员、激酶激活和氧化应激反应等。研究表明,在大鼠的前额叶皮层中,GPR30的表达量是ERα或ERβ的2-4倍,并且GPR30对雌激素有更高的亲和力。此外,GPR30可以被雌激素选择性激活,而不与其他类固醇激素(如孕酮、睾酮或皮质醇等)结合。GPR30也可以调节迷走神经传入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少小胶质细胞中TNF-α,IL-1β和IL-6的释放,但GPR30在FCDⅡb和TSC患者癫痫发生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为了研究GPR30在FCDⅡb和TSC患者癫痫中的作用,我们检测了FCDⅡb和TSC患者癫痫灶中GPR30的表达和分布,分析了GPR30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探讨了GPR30下游PKA(Protein Kinase A,蛋白激酶A)信号通路的表达,GPR30介导的NF-κB炎症通路以及皮层神经元兴奋性。此外,我们进一步评估了FCDⅡb和TSC患者致痫灶中GPR30表达与18F-FDG PET-CT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SUV)的相关性,以及SUV对女性TSC患者致痫性结节的潜在预测价值。主要的结果如下:1.GPR30在FCDⅡb和TSC患者中的表达和分布1.1检测FCDⅡb、TSC患者和对照组切除脑组织标本中GPR30的表达。对于男性患者,GPR30的RNA和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然而,在女性患者中,FCDⅡb和TSC患者GPR30的RNA和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并且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GPR30表达与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呈显着负相关。1.2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技术检测患者和对照组标本中GPR30的分布。GPR30在DN和BC中均有表达,并且女性患者GPR30的平均光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免疫荧光展示了GPR30广泛分布于女性患者和对照组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并且GPR30在女性患者脑组织标本中小胶质细胞内的表达明显下降。2.PKA信号通路在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展示了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标本中DN和BC均有GPR30下游的PKA信号通路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发现FCDⅡb和TSC中PKA和p-PK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着下降。此外,我们发现在FCDⅡb和TSC女性患者中PKA、p-PKA的表达与GPR30与呈正相关,与癫痫发作频率呈负相关。3.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致痫灶中的炎症反应我们探讨了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致痫灶中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和NF-κB介导的炎症通路表达。免疫荧光显示FCDⅡb和TSC中小胶质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IHC显示了DN和BC中均有NF-κB的表达,并且NF-κB通路在女性患者标本中显着激活。此外我们发现NF-κB表达与GPR30的表达呈负相关,与癫痫发作频率呈正相关。4.G-1和G-15对GPR30信号通路的影响对培养的原代皮层神经元分别进行DMSO,GPR30受体激动剂(G-1),GPR30拮抗剂(G-15)处理。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1的处理上调了原代神经元PKA和p-PKA的表达,下调了NF-κB表达;G-15处理下调了PKA和p-PKA的表达,上调了NF-κB表达,这些结果表明GPR30可以调节PKA和NF-κB信号通路。5.GPR30在皮层神经元兴奋性中的作用为了研究GPR30在皮质神经元兴奋性中的作用,我们在体外癫痫模型中评估了G-1和G-15对皮层神经元s EPSC(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和s IPSC(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的影响。G-1降低了s EPSC的频率,而G-15提高了s EPSC的频率,但s EPSC的振幅在G-1和G-15处理后均未受影响。此外,G-1和G-15对s IPSC的频率和振幅均无影响。这些结果表明GPR30调节了兴奋性突触传递。此外,我们检测了经G-1和G-15处理的皮层神经元中NR2A和NR2B的表达。G-1处理下调了NR2A和NR2B的表达,而G-15处理上调了NR2A和NR2B的表达。6.GPR30与TSC和FCDⅡb患者SUV的相关性研究18F-FDG PET-CT可通过最大标准摄取值和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和SUVmean)来反映身体组织的糖代谢情况,并且GPR30可以调节细胞糖代谢。我们发现,在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中,SUV与GPR30的表达呈正相关。然而,在所有患者以及男性患者中,SUV和GPR30没有相关性。7.GPR30与SUV在女性TSC患者致痫结节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为了评估女性TSC患者中致痫性结节和非致痫性结节中GPR30表达水平,我们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致痫结节和非致痫结节中GPR30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发现GPR30在致痫性结节中的表达与非致痫结节相比显着降低。此外,致痫性结节的SUV与非致痫性结节相比显着降低,并且与GPR30的表达呈正相关。ROC曲线显示,SUVmax和SUVmean均能预测致痫性结节的定位,且SUVmax比SUVmean具有更好的预测作用。因此,SUV可以作为预测致痫性结节的标志物。结论:本研究发现GPR30通过调节神经元兴奋性和神经炎症来调控女性FCDIIb和TSC患者的癫痫发生,在女性FCDIIb和TSC患者的癫痫发生中起到保护性的作用。通过分析GPR30与PET-CT SUV的相关性,我们发现GPR30表达降低与女性FCDIIb和TSC致痫灶的低糖代谢呈正相关。有趣的是,在女性TSC患者的致痫性结节中,GPR30的表达量和SUV的表达均降低,并且SUV可有效地对女性TSC患者致痫性结节的位置进行预测。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女性FCDIIb和TSC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并且得出PET-CT SUV值可以作为反映女性FCDIIb和TSC患者中GPR30表达和定位致痫灶的非侵袭性标记物。
Jie Zhao,Manish Kumar,Jeevan Sharma,Zhihai Yuan[6](2021)在《Arbutin effectively ameliorates the symptoms of Parkinson’s disease: the role of adenosine receptors and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文中指出An antagonistic communication exists between adenosinergic and dopaminergic signaling in the basal ganglia,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suppression of adenosine A2 A receptors-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pathway may be able to restore the disrupted dopamine transmission that results in motor symptoms in Parkinson’s disease(PD). Arbutin is a natural glycoside that possesses antioxidant, antiinflammatory, and neuroprotective properti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rbutin could ameliorate the symptoms of PD and to examin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In this study, Swiss albino mouse models of PD were established by the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 for 4 successive days, with the concurrent intraperitoneal administration of arbutin(50 and 100 mg/kg) for 7 day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rbutin significantly reduced lipid peroxidation, total nitrite levels, and inflammation in the substantia nigra and striatum of PD mouse models. In addition, arbutin decreased the activity of endogenous antioxidants, reduced the levels of dopamine, 3,4-dihydroxyphenylacetic acid, homovanillic acid, and γ-aminobutyric acid, and minimized neurodegeneration in the striatum. Arbutin also reduced the abnormal performance of PD mouse models in the open field test, bar test, pole test, and rotarod test.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arbutin was similar to that of madopar. The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the A2AR agonist CGS21680(0.5 mg/kg) attenuated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rbutin, whereas the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forskolin(3 mg/kg) enhanced arbutin-mediated improvement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rbutin ca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PD mouse models by inhibiting the function of the A2AR and enhancing the effects of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This study was approved by the Institutional Animal Ethics Committee(1616/PO/Re/S/12/CPCSEA) on November 17, 2019(approval No. IAEC/2019/010).
马可心[7](2021)在《基于钙/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Ⅱ通路探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养心定悸胶囊的调控作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异丙肾上腺素诱导SD大鼠室性心律失常及养心定悸胶囊的拮抗作用目的:观察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VA)模型大鼠一般情况、VA发生率、心肌损伤程度及心肌组织病理变化;探讨养心定悸胶囊(YXDJ)对大鼠VA影响,为YXDJ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动物分组和药物干预:取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5个实验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每组10只。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YXDJ 0.5、1.0、2.0g/(kg·d);西药组给予盐酸普萘洛尔15mg/(kg·d);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均灌胃给药,连续7天。2.模型制备:实验组在灌胃后2小时给予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5mg/(kg·d)皮下注射,连续6天;第七天,准确称取大鼠质量(BW),麻醉,ISO 3mg/kg腹腔注射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记录模型制备过程中大鼠死亡情况并计算死亡率。3.检测指标与方法:采用BL-420F生理机能实验系统监测心电图1小时,计算VA、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性早搏(VP)发生率;心电图监测完毕后,经股动脉取血并取心脏组织,准确称取心脏质量(HW)并计算心脏质量指数(HWI),HWI=HW/BW;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肌钙蛋白(cTnI)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改变;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TTC)观察心肌损伤程度。4.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用于各组间差异比较,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ukey,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和死亡率比较:对照组大鼠进食量、饮水量稳定,体质量增长稳定,反应敏捷。模型组大鼠进食量、饮水量均有所下降,体质量增长缓慢,反应能力减弱。西药组和中药组大鼠进食量、饮水量均有所上升,体质量增长较稳定,反应能力较敏捷。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死亡率未见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大鼠死亡率未见明显下降(P>0.05)。2.各组大鼠HWI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HWI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大鼠HWI明显降低(P<0.01);中药低剂量组和中药中剂量组大鼠HWI显着降低(P<0.01或P<0.05)。3.各组大鼠VA发生率比较:对照组大鼠心电图基本正常。模型组大鼠心电图均发生不同程度的VA,以VP、VT为主。西药组和中药组大鼠心电图VT、VP程度明显改善,少数大鼠表现正常。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VA、VT、VP发生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大鼠VT、VP发生率显着降低(P<0.05),而VA发生率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中药高剂量组大鼠VT发生率显着降低(P<0.05),VA、VP发生率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4.各组大鼠血清心肌酶与心肌蛋白水平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CK-MB、cTnI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CK-MB、cTnI水平降低(P<0.01或P<0.05);中药低剂量组大鼠血清CK-MB明显降低(P<0.01)。5.各组大鼠心肌损伤程度比较:TTC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损伤程度明显加重(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大鼠心肌损伤程度明显减轻(P<0.01)。6.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改变比较:HE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心肌组织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出现排列紊乱、边界不清和溶解坏死等现象;西药组、中药组大鼠心肌组织明显改善。第二部分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及养心定悸胶囊的影响目的:观察VA模型大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程度及炎症因子表达情况,明确YXDJ对VA大鼠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影响,探讨YXDJ对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分组、药物干预及模型制备方法同第一部分。2.检测指标与方法:采用水溶性四氮唑(WST-1)法检测血清SOD活性、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水平、采用微板法检测血清谷胱甘肽(GSH)水平、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转化生长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Real time-PCR检测心肌组织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2/4(NOX2/4)表达;采用SABC法检测心肌细胞NOX4表达。3.统计学处理同第一部分。结果:1.各组大鼠血清SOD活性及GSH水平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SOD活性及GSH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SOD活性及GSH水平显着升高(P<0.01);中药低剂量组大鼠血清SOD活性未见明显升高(P>0.05),而GSH水平显着升高(P<0.01)。2.各组大鼠血清MDA水平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血清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中药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MDA水平未见明显降低(P>0.05)。3.各组大鼠血清NO水平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NO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大鼠血清NO水平明显降低(P<0.01)。4.各组大鼠心肌组织NOX2mRNA、NOX4mRNA表达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NOX2mRNA、NOX4mRNA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组织NOX2 mRNA、NOX4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或P<0.05);中药低剂量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5.SABC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NOX4分子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NOX4表达明显增强。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大鼠心肌细胞NOX4表达明显减弱。6.各组大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大鼠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或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6、IL-1β水平显着降低(P<0.01或P<0.05),TNF-α水平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细胞CaMKⅡ与SERCA2的表达及养心定悸胶囊的影响目的:观察室性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心肌组织钙/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Ⅱ(CaMKⅡ)、钙泵(SERCA2)表达水平,探索YXDJ对CaMKⅡ、SERCA2表达影响,进一步明确YXDJ抗VA的分子机制。方法:1.动物分组、药物干预及模型制备方法同第一部分。2.检测指标与方法:采用微板法检测心肌组织Ca2+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心肌细胞CaMKⅡ活性;采用Real time-PCR检测心肌组织SERCA2及CaMKⅡδmRNA表达水平;采用SABC法检测心肌细胞CaMKⅡ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CaMKⅡ、氧化CaMKⅡ(OX-CaMKⅡ)、磷酸化受磷蛋白(P-PLB)以及SERCA2的表达。3.统计学处理同第一部分。结果:1.各组大鼠心肌组织Ca2+水平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Ca2+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组织Ca2+水平显着降低(P<0.01),中药低剂量组心肌组织Ca2+水平降低不明显(P>0.05)。2.Real time-PCR检测大鼠心肌组织CaMKⅡδ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CaMKⅡδ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和中药组大鼠心肌组织CaMKⅡδ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或P<0.05)。3.各组大鼠心肌细胞CaMKⅡ活性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CaMKⅡ活性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CaMKⅡ活性显着降低(P<0.05);中药低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CaMKⅡ活性降低不明显(P>0.05)。4.SABC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CaMKⅡ分子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CaMKⅡ表达显着增强(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CaMKⅡ表达显着减弱(P<0.01),中药低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CaMKⅡ表达未见明显减弱(P>0.05)。5.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细胞OX-CaMKⅡ、CaMKⅡ分子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OX-CaMKⅡ、CaMK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OX-CaMKⅡ、CaMKⅡ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中药低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OX-CaMKⅡ表达水平未见明显降低(P>0.05),而CaMKⅡ表达水平显着性降低(P<0.05)。6.Real time-PCR检测大鼠心肌组织SERCA2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SERCA2 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大鼠心肌组织SERCA2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或P<0.01)。7.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细胞SERCA2分子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SERCA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SERCA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中药低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SERCA2蛋白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升高(P>0.05)。8.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细胞P-PLB分子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P-PLB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大鼠心肌细胞P-PLB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结论:1.ISO可诱导SD大鼠心肌细胞损伤,并发生明显的室性心律失常,其机制可能与诱导心肌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进而激活CaMKⅡ、抑制SERCA2活性有关。2.养心定悸胶囊可以减轻心肌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调控CaMKⅡ通路,抑制SERCA2活性,拮抗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Bing-Qian Cao,Feng Tan,Jie Zhan,Peng-Hui Lai[8](2021)在《Mechanism underlying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using acupuncture:transmission and regulation》文中认为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after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neurological damage and repair. After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microglia are activated, and a large number of circulating inflammatory cells infiltrate the affected area. This leads to the secretion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 and an inflammatory cascade that eventually causes secondary brain damage, including neuron necrosis, blood-brain barrier destruction, cerebral edema, and an oxidative stress response. Activation of inflammatory signaling pathways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ischemic stroke. Increasing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cupuncture can reduce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after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and promote repair of the injured nervous system. Acupuncture can not only inhibit the activation and infiltration of inflammatory cells, but can also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inflammation-related cytokines, balance the effects of pro-inflammatory and anti-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interfere with inflammatory signaling pathway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transmission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inflammatory signaling pathways after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this type of injury using acupuncture. Our review summarizes the overall conditions of inflammatory cells, mediators, and pathways after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and discusses the possible synergistic intervention of acupuncture in the inflammatory signaling pathway network to provide a foundation to explore the multiple molecular mechanisms by which acupuncture promotes nerve function restoration.
叶城[9](2020)在《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神经肽挖掘及速激肽功能鉴定》文中认为在脊椎动物中,大脑和垂体是机体内极其重要的器官。大脑可以通过合成与释放神经肽调节垂体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进而参与机体生长、生殖、应激和免疫等生理过程的调控。与哺乳动物不同,鱼类的下丘脑-垂体轴缺失了门脉系统,因此调控垂体激素合成与分泌的上游神经肽变得更为庞大和复杂。基于此,本研究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组织切片技术分析草鱼不同大脑亚区及垂体的形态和显微结构,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初步探究草鱼各脑区和垂体的功能及各脑区间的相互关系。接着,基于草鱼基因组数据库和草鱼大脑各亚区和垂体的转录组数据,挖掘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的神经肽编码基因及其相关受体信息,并对它们在草鱼大脑不同亚区和垂体内的分布进行分析。最后,以挖掘出的速激肽家族的神经肽为切入点,分别研究了TAC3编码产物NKB和NKBRP以及TAC4编码产物HK1和HK2在草鱼垂体内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鱼大脑和垂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H.E染色切片结果显示,草鱼大脑主要由6个亚区构成,包括嗅球、端脑、视顶盖、下丘脑、小脑和延脑。与软骨鱼类和哺乳类不同,草鱼大脑和垂体间无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下丘脑的神经元直接伸入并终止于前腺垂体内。通过分析草鱼不同脑区和垂体的转录组测序数据,本研究发现嗅球可能与生殖和免疫有关;端脑可能参与食欲和生殖的调控;视顶盖不仅在视觉系统中发挥重要功能,并可能涉及摄食行为的调控;下丘脑在摄食和生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延脑与听觉系统有关;垂体在能量代谢、器官发育和生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下丘脑和端脑不仅在结构上高度相关,其功能也存在重叠性,表明端脑和下丘脑可能是硬骨鱼类摄食和生殖的调控中心。2、结合草鱼基因组数据库和草鱼大脑各亚区及垂体的转录组数据,本研究系统地挖掘了来自23个家族共计91个神经肽前体编码基因,以及上述神经肽相对应的112个受体基因。基于RNA-seq数据,对上述基因在草鱼6个不同大脑亚区和垂体内的转录本表达水平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已有研究和本研究的结果,对神经肽及其受体在草鱼大脑和垂体的主要合成区域和功能行使位置进行了预测。3、以草鱼垂体细胞为研究对象,转录组分析表明NKB能够诱导垂体内729个基因的差异表达,这些基因涉及了激素活性、食物摄入、信号转导和代谢等。体外细胞培养和RT-q PCR结果显示,NKB在草鱼垂体细胞中可以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四种厌食肽(UTS1、CART、POMCb和NMB)m RNA的表达。受体选择性和受体后信号通路实验结果显示,NKB对草鱼垂体中UTS1、CART、POMCb和NMB表达的刺激作用均能由NK3R介导。这些反应激活了腺苷酸环化酶/蛋白激酶A(c AMP/PKA)通路、磷脂酶C/肌醇1,3,5-三磷酸/蛋白激酶C(PLC/IP3/PKC)通路和Ca2+/钙调蛋白/Ca M-依赖性蛋白激酶II(Ca2+/Ca M/Ca MK-II)通路。此外,腹腔注射NKBa能够显着诱导草鱼垂体内这四种厌食肽m RNA表达。此外,摄食实验结果显示,草鱼进食后下丘脑内的TAC3a和TAC3b m RNA表达显着提高。这些结果表明,NKB是一个饱感因子,它能够通过调节垂体中厌食肽的表达参与硬骨鱼类摄食调节。4、以草鱼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从草鱼大脑和垂体中克隆得到TAC4基因及其受体NK1Rb和NK3Ra1。序列分析显示草鱼TAC4能够编码HK1和HK2成熟肽。组织表达分析表明TAC4在下丘脑、嗅球和延脑中高表达,受体NK1Rb、NK3Ra2和NK3Rb等均在垂体中有较高的表达,预示TAC4在草鱼垂体中可能发挥重要功能。通过在HEK293T细胞膜上表达NKRs,HK2对6个NKRs均有较高的激活效率,其中对NK2R应是HK2的特异性受体;而HK1仅能微弱激活NK2R、NK3Ra2和NK3Rb。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HK2能够诱导垂体细胞内1051个基因差异表达,这些基因主要涉及食欲的负调节、激素活性、受体配体结合和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等。在草鱼垂体原代细胞中,HK2能够以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的方式促进PRL、SLα、UTS1、NMB1、CART2和SN2 m RNA表达,而HK1对上述基因均无显着反应。为了解析HK1在草鱼垂体内的失活原因,本研究将含VFGLM基序的HK1修改为FFGLM基序的HK1突变体(HK1-M)。受体-配体反应表明,不同于HK1,HK1-M对6个NKRs展现了很高的激活效率。同时,HK1-M能够显着诱导草鱼垂体细胞内UTS1、PRL和SLαm RNA表达。此外,HK1和HK2共处理垂体细胞实验显示,HK1不能有效阻断HK2在垂体中的功能,表明HK1不是HK2的内源性拮抗剂。综上结果表明,HK2可以直接作用于草鱼垂体细胞,通过受体NKRs的介导,促进垂体内PRL、SLα、UTS1、CART2、NMB1和SN2的m RNA表达;而HK1因其FXGLM序列突变致使其功能丢失。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草鱼不同大脑亚区和垂体的解剖学和转录组数据库,对草鱼不同脑区以及垂体的结构和功能做出了初步分析,深入挖掘了草鱼大脑和垂体内的神经肽前体及其受体基因,并以速激肽家族为切入点,研究了TAC3编码产物和TAC4编码产物在垂体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本研究有助于丰富我们对鱼类大脑不同亚区显微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鱼类神经肽的功能提供了基础。
张文博[10](2020)在《1.HMGB1信号通路在颞叶癫痫的机制研究 2.MCI和AD患者神经精神行为症状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在颞叶癫痫患者脑组织中以及不同病程的颞叶癫痫模型的动物脑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其下游SARA/pSmad3信号通路的表达和分布规律,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动物模型采用海人酸点燃癫痫模型,在造模后第1天、3天、7天、14天、21天和28天分别检测HMGB1的表达变化规律。从脑组织库随机选取耐药性颞叶癫痫术后标本,检测HMGB1下游关键蛋白SARA和p-Smad3的表达及分布。结果: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小鼠颞叶癫痫模型的HMGB1在癫痫发作后第3天到第21天表达显着上调(P﹤0.05)。SARA及p-Smad3在人脑耐药性颞叶癫痫组织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而SARA仅表达于神经元的胞质中。结论:HMGB1属于癫痫发作后的晚期炎症因子,对癫痫的监测和控制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与其下游SARA/p-Smad3信号因子一起参与调控耐药性颞叶癫痫的发生和发展。目的:分析和研究MCI患者和不同严重程度AD患者的神经精神行为症状(NPSs)及其与性别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关系。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重医附一院记忆门诊收治的以记忆下降为主诉的1443例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经筛查后进行神经心理检查。结果:在所有的受试对象中,从MCI到重度AD,NPSs的发生率从57.8%逐渐升高到100%。淡漠是整个AD阶段最为突出和普遍的症状(均P<0.05)。性别比较方面,在MCI患者中,抑郁是唯一一个在女性患者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的症状[OR(95%CI)=2.206(1.158-4.2),P<0.05];在AD阶段,除了抑郁,女性患者在妄想症状的发生率也同样明显高于男性,而男性患者仅在淡漠症状上高于女性(均P<0.05)。另外,NPSs对ADL(分为BPMS和IADL)的影响仅在轻度AD患者显着(P<0.05)。结论:淡漠以及NPSs对ADL的影响程度可作为判断轻度AD的诊断指标;妄想和异常行为可作为预测疾病进展的临床症状性指标。抑郁症状在女性患者的发生率高,其中包含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二、Effect of Interleukin-1β on the Variation of Adenylyl Cyclase Expression in Rats with Seizures Induced by L-Glutamat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 of Interleukin-1β on the Variation of Adenylyl Cyclase Expression in Rats with Seizures Induced by L-Glutamate(论文提纲范文)
(2)GPER介导淫羊藿素和淫羊藿苷抗帕金森病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生物信息学分析 |
1.1 GPER建模 |
1.2 分子对接 |
1.3 分子动力学模拟 |
2.动物实验 |
2.1 实验材料 |
2.2 GPER基因敲除小鼠的构建 |
2.3 去卵巢手术 |
2.4 黑质区立体定位注射 |
2.5 动物给药方式 |
2.6 小鼠行为学实验 |
2.7 Western Blot |
2.8 反转录 |
2.9 Real time PCR |
2.10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
2.11 数据分析 |
结果 |
1.GPER3D模型构建及G1 的分子对接 |
2.淫羊藿素与GPER的分子对接及淫羊藿素/GPER复合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3.淫羊藿苷与GPER的分子对接 |
4.淫羊藿素和淫羊藿苷对LPS诱导的GPER~(+/+)和GPER~(-/-)小鼠运动障碍的影响19 |
5.淫羊藿素、淫羊藿苷对LPS诱导的GPER~(+/+)和GPER~(-/-)小鼠DA能神经元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
6.淫羊藿素、淫羊藿苷在基因水平对LPS诱导的GPER~(+/+)和GPER~(-/-)小鼠黑质炎症反应的影响 |
6.淫羊藿素、淫羊藿苷在基因水平对LPS诱导的GPER~(+/+)和GPER~(-/-)小鼠黑质炎症反应的影响 |
8.淫羊藿素、淫羊藿苷对LPS诱导的GPER~(+/+)和GPER~(-/-)小鼠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帕金森病研究进展及淫羊藿苷和淫羊藿素抗炎作用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3)C型利钠肽受体通过细胞焦亡通路减轻高糖对内皮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HUVECs的形态与鉴定 |
3.2 c-ANF 对高糖环境下 HUVECs 活力的影响 |
3.3.乳酸脱氢酶检测高糖对HUVECs毒性作用 |
3.4.Hoechst/碘化丙啶检测HUVECs死亡率 |
3.5.RT-PCR检测HUVECs细胞焦亡相关分子的表达 |
3.6 c-ANF 对高糖环境下 HUVECs 迁移能力的影响 |
3.7.高糖对THP-1 细胞的影响 |
3.8 c-ANF 对高糖及脂多糖环境下的巨噬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NPR-C 信号通路及其相关病理生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黄芪甲苷调控MMP-9介导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早期MMP-9、NLRP3和Caspase-1 变化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MMP-9 介导NLRP3/Caspase-1 信号通路在氧糖剥夺海马神经元细胞中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黄芪甲苷调控MMP-9 介导NLRP3/Caspase-1 信号通路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四 黄芪甲苷调控MMP-9 介导NLRP3/Caspase-1 信号通路对氧糖剥夺海马神经元细胞作用的分子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黄芪的生物活性及其对神经系统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GPR30在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癫痫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GPR30及下游信号通路在女性MCD手术标本中的表达及分布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GPR30在女性MCD患者癫痫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18)F-FDG PET-CT与女性MCD患者GPR30表达的相关性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GPR30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钙/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Ⅱ通路探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养心定悸胶囊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异丙肾上腺素诱导SD大鼠室性心律失常及养心定悸胶囊的拮抗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及养心定悸胶囊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细胞CaMKII SERCA2 的表达及养心定悸胶囊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钙/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Ⅱ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发展中的调节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神经肽挖掘及速激肽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脊椎动物大脑和垂体研究概况 |
2 大脑和垂体中调节机体功能的重要调控因子 |
3 速激肽家族研究进展 |
4 研究主要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草鱼大脑与垂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初步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1 主要实验仪器 |
2.2.2 主要试剂 |
2.3 草鱼脑和垂体组织样品获得 |
2.4 石蜡组织切片的制作 |
2.4.1 常规石蜡切片制作过程 |
2.4.2 H.E染色 |
2.5 总RNA提取 |
2.6 RNA-seq测序、质控、参考序列比对和基因注释 |
2.7 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和组织间关系分析 |
2.8 RT-q PCR验证及数据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草鱼大脑和垂体的整体结构 |
3.2 草鱼大脑各亚区和垂体的转录组数据总览 |
3.3 草鱼嗅球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
3.4 草鱼端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
3.5 草鱼视顶盖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
3.6 草鱼下丘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
3.7 草鱼小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
3.8 草鱼延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
3.9 草鱼垂体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
3.10 草鱼各脑区和垂体的关联分析 |
4 讨论 |
4.1 嗅球可能在免疫响应中起重要作用 |
4.2 端脑参与食欲和生殖调节 |
4.3 视顶盖在视觉系统和摄食中的重要性 |
4.4 下丘脑作为潜在的摄食和生殖的调节中枢 |
4.5 草鱼小脑未解之谜 |
4.6 延脑在听觉系统中的潜在作用 |
4.7 垂体在机体生长、生殖、能量代谢以及器官发育中的重要功能 |
4.8 端脑和下丘脑—可能的摄食和生殖调控中枢 |
第三章 草鱼大脑和垂体内神经肽及其受体的挖掘和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3 草鱼各脑亚区及垂体总RNA提取 |
2.4 转录组测序 |
2.5 草鱼大脑和垂体内神经肽及其受体的挖掘和转录本表达分布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Apelin家族 |
3.2 NMB/GRP家族 |
3.3 Calcitonin家族 |
3.4 CART家族 |
3.5 CRH家族 |
3.6 CCK/Gastrin家族 |
3.7 GRL/MLN家族 |
3.8 Glucagon家族 |
3.9 GnRH家族 |
3.10 INS/IGF家族 |
3.11 MCH家族 |
3.12 NPP家族 |
3.13 NPB/NPW家族 |
3.14 NTS家族 |
3.15 Neuromedin家族 |
3.16 NPY家族 |
3.17 Opioid家族 |
3.18 HCRT家族 |
3.19 PTH家族 |
3.20 RFamide家族 |
3.21 SST家族 |
3.22 TAC家族 |
3.23 TRH家族 |
第四章 TAC3编码产物在草鱼垂体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1 主要实验仪器 |
2.2.2 主要试剂 |
2.3 转录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 NKBa在草鱼垂体细胞中的功能分析 |
2.5 NKBa促进垂体摄食因子表达的受体选择性和信号通路分析 |
2.6 草鱼NKBa在体功能验证 |
2.6.1 草鱼腹腔注射NKBa |
2.6.2 草鱼摄食实验 |
2.7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NKBa诱导草鱼垂体细胞的转录组分析 |
3.2 NKBa对草鱼垂体细胞中CART、UTS1、NMB和 POMCb的调节 |
3.3 NKBa诱导草鱼垂体细胞中CART、UTS1、NMB和 POMCb合成的受体选择性实验 |
3.4 NKBa诱导CART、UTS1、NMB和 POMCb m RNA表达的受体后信号通路. |
3.5 在体实验验证NKBa对草鱼垂体内CART、UTS1、NMB和 POMCb合成的调控作用 |
3.6 摄食实验验证NKB与摄食调控的关系 |
4 讨论 |
第五章 TAC4编码产物对草鱼垂体中摄食肽的调控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1 主要实验仪器 |
2.2.2 主要试剂 |
2.3 草鱼TAC4和NKRs的分子克隆和组织表达分析 |
2.3.1 总RNA提取与逆转录 |
2.3.2 引物设计与PCR扩增 |
2.3.3 草鱼TAC4和NKRs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 |
2.3.4 草鱼TAC4和NKRs的组织表达分布 |
2.4 转录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2.5 HKs在草鱼垂体细胞中的功能分析 |
2.6 草鱼NKRs在 HEK293T细胞中的功能表达 |
2.7 HK1在草鱼垂体中的功能失活分析 |
2.8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草鱼TAC4和NKRs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3.2 草鱼TAC4和NKRs的组织表达分析 |
3.3 草鱼HKs和 NKRs的受体配体选择性实验 |
3.4 HK2诱导草鱼垂体细胞的转录组分析 |
3.5 HK1和HK2 对草鱼垂体细胞中关键DEGs mRNA表达的调节 |
3.6 HK1突变体在草鱼垂体中的功能分析及受体配体验证 |
4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总结 |
2 创新性 |
3 存在问题 |
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1.HMGB1信号通路在颞叶癫痫的机制研究 2.MCI和AD患者神经精神行为症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论文一 HMGB1信号通路在颞叶癫痫的机制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二 MCI和AD患者神经精神行为症状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Effect of Interleukin-1β on the Variation of Adenylyl Cyclase Expression in Rats with Seizures Induced by L-Glutamate(论文参考文献)
- [1]Phytochemicals as inhibitor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and neuro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J]. Fatemeh Zahedipour,Seyede Atefe Hosseini,Neil C.Henney,George E.Barreto,Amirhossein Sahebkar.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22(08)
- [2]GPER介导淫羊藿素和淫羊藿苷抗帕金森病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D]. 杨叶. 青岛大学, 2021(02)
- [3]C型利钠肽受体通过细胞焦亡通路减轻高糖对内皮细胞的影响[D]. 郑炉艳.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黄芪甲苷调控MMP-9介导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分子机制[D]. 李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GPR30在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癫痫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王中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2)
- [6]Arbutin effectively ameliorates the symptoms of Parkinson’s disease: the role of adenosine receptors and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J]. Jie Zhao,Manish Kumar,Jeevan Sharma,Zhihai Yua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21(10)
- [7]基于钙/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Ⅱ通路探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养心定悸胶囊的调控作用[D]. 马可心.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8]Mechanism underlying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using acupuncture:transmission and regulation[J]. Bing-Qian Cao,Feng Tan,Jie Zhan,Peng-Hui La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21(05)
- [9]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神经肽挖掘及速激肽功能鉴定[D]. 叶城.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10]1.HMGB1信号通路在颞叶癫痫的机制研究 2.MCI和AD患者神经精神行为症状的分析[D]. 张文博.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