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胞质分裂过程中林蛙卵表面麦胚和大豆凝集素受体的分布和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强[1](2013)在《人肝癌细胞系HepG2和正常人肝细胞系L02细胞周期糖蛋白糖谱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最新资料表明,肝癌是全球最常见的五种恶性肿瘤之一,2008年全球肝癌患者74.9万,死于肝癌的患者69.5万,其中中国肝癌患者40.2万,死于肝癌的患者37.2万(http://globocan.iarc.fr/)。据中国卫生部《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恶性肿瘤高居我国主要疾病死亡率的首位,而其中肝癌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http://www.moh.gov.cn)。肝癌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是当前肝癌的确诊通常是在晚期,因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而且临床诊断后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不到12个月。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是目前肝癌诊断的特异性指标,但AFP测定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问题。约20%的晚期肝癌患者,直至病故前,AFP测定仍为阴性。在我国90%以上的肝癌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蛋白质糖基化是最重要的翻译后修饰之一,糖蛋白糖链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疾病相关的糖组学研究表明,在许多肿瘤包括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糖蛋白的糖链结构都会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糖蛋白及其所在细胞的功能失常并引发细胞的恶性转化。因而,分析肝癌发生发展相关的糖链结构变化并发现肝癌相关的特征性糖链标志物将有助于早期检测肝癌。目前研究表明细胞周期调节失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肿瘤细胞糖基化修饰的改变能够影响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的增殖能力,促进肿瘤的发展。因此,本论文以研究人肝癌细胞系细胞周期进程中糖链结构的差异变化为切入点,通过以下三部分的研究,以期能筛选出人肝癌细胞系细胞周期进程中变化明显的特征性糖谱。第一部分:人肝癌细胞系HepG2和正常人肝细胞系L02细胞周期同步化方法的建立。本部分研究结合现有的细胞周期同步化方法,通过实验条件的摸索和优化,最终确定可同时适用于HepG2和L02的一整套简便、快速、同步率高的细胞周期同步化方法,即TdR一次阻断法用于G1期同步化,TdR双阻断法用于S期和G2期同步化,诺考达唑阻断法用于M期同步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通过以上同步化方法可分别获得(86.64±1.33)%的G1期,(74.28±1.06)%的S期,(91.26±1.62)%的G2期和(81.93±1.37)%的M期的HepG2同步化细胞,以及(73.44±1.43)%的G1期,(75.37±1.42)%的S期(73.14±0.96)%的G2期和(72.06±1.24)%的M期的L02同步化细胞,并且与对照组细胞比较其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可满足后续实验对细胞周期不同时相中糖蛋白糖谱分析的要求。第二部分:凝集素芯片技术分析同步化HepG2和L02细胞周期不同时相糖蛋白糖链结构的变化。本部分研究利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凝集素芯片方法对同步化的HePG2和L02细胞G1、S、G2和M期总蛋白分别进行检测分析,通过中值归一化方法对凝集素芯片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按照三大类即HepG2细胞周期进程中、L02细胞周期进程中和HepG2与L02细胞周期不同时相中的糖蛋白糖链结构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凝集素芯片上细胞周期不同时相荧光信号值差异变化的凝集素,可推断出两种细胞系在细胞周期不同时相各自的糖蛋白糖链结构的差异表达规律:(1)HePG2细胞周期中糖蛋白糖链结构的差异表达,如:多聚α-1,3和α-1,6连接甘露糖,末端N-乙酰半乳糖胺(GalNAc),多聚N-乙酰乳糖胺(LacNAc)和(GlcNAc)n, GalNAc和O-糖链GalNAca-Ser/Thr(Tn抗原),及平分型N-乙酰葡糖胺(GlcNAc)和二、三天线的复杂N-糖链结构在HePG2G1期低表达,而在S、G2和M期高表达;(2)LO2细胞周期中糖蛋白糖链结构的差异表达,如:O-糖链Galβ1-3GalNAca-Ser/Thr(T抗原)和GalNAca-Ser/Thr(Tn抗原),GlcNAc和半乳糖基化N-糖链,分支和末端甘露糖和末端GlcNAc,唾液酸化a2-3Gaβ1-4GlcNAc和Ga1β1-4GlcNAc结构在L02G1期低表达,而在S、G2和M期高表达。然后再通过分别比较HepG2和L02在细胞周期4个时相中的荧光信号值差异变化的凝集素推断出HepG2在细胞周期不同时相中有别于L02发生的七类特征性糖链结构变化规律:(1)GlcNAc和半乳糖基化N-糖链,分支和末端的甘露糖和末端GlcNAc,及末端α-1,3连接甘露糖结构在G1期高表达,而在S期低表达;(2)末端岩藻糖基化和唾液酸化路易斯抗原(Sia-Lex)结构在G1期高表达,而在G2期低表达;(3)多聚a-1,3和a-1,6连接甘露糖,及a-Gal和a-GalNAc结构仅在S期高表达;(4)多于二天线的(GlcNAc)n,多聚LacNAc和LacNAc,及多价唾液酸(mμltivalent Sia)和(GlcNAc)n结构在S期显着高表达,而在G1、G2和M期显着低表达;(5)末端GalNAc,多聚LacNAc和(GlcNAc)n,及β-Gal结构仅在G1期低表达;(6)多于二天线的(GlcNAc)n,多聚N-乙酰乳糖胺(LacNAc)和LacNAc,多价唾液酸和(GlcNAc)n,及平分型GlcNAc和二、三天线的复杂N-糖链结构在G1期低表达,而在S期高表达;(7)O-糖链Galβ1-3GalNAca-Ser/Thr(T抗原)和GaINAca-Ser/Thr(Tn抗原),及核心岩藻糖化Fucal-6GlcNAc结构仅在S期低表达。该结果提示:通过对细胞周期中这些糖链结构的差异分析,可在肝癌发生的更早的阶段来预知肝癌的发生并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一些潜在的糖链标志物。第三部分:凝集素组织化学方法验证凝集素芯片的分析结果。根据第二部分凝集素芯片分析得到的与L02比较在HePG2细胞周期不同时相荧光信号值差异变化的凝集素,从中选取7种有代表性的差异凝纂素GSL-Ⅱ、AAL、GNA、DSA、PHA-E+L、Jacalin和PSA以及1种在两种细胞四个时相荧光信号值没有变化的凝集素UEA-Ⅰ,通过凝集素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比较分析这些凝集素在HepG2和L02细胞G1、S和G2期的结合差异。结果显示:每种凝集素在细胞周期不同时相与细胞特定区域的结合强度是有差别的,其结果与对应的凝集素芯片分析结果完全一致。同时,通过该结果可同时确定每种凝集素识别的糖链在不同时相两种细胞系中的定位,为进一步了解这些糖链分子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实验依据。综上所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出人肝癌细胞系细胞周期糖蛋白糖链特征性变化的糖谱。通过分析人肝癌细胞系细胞周期进程中糖链结构的变化,为在肝癌更早期寻找用于诊断的糖链标志物提供依据,并为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
蒋椒,厉梅芳,顾国彦[2](1988)在《林蛙卵收缩因子的检定和分离》文中研究说明发育至小细胞囊胚期的林蛙胚胎,经匀浆,120.000×g离心,获得引起卵表而收缩的细胞溶质。溶质经Sephacryl S-300和DEAE-Sepharose 6B层析后的活性部分经SDS-聚丙烯酰胶凝胶电泳分析,有5-6条染色较深的带。注射引起4类反应。3、4两类为阳性反应,表示注射物中含有收缩因子。此类反应一般在注射后10-15分钟出现并可持续半小时。反应强度随注射量(体积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适当的条件下注射引起的收缩可使分裂沟弯曲。细胞松弛素B与细胞溶质混和后注射,“液化”处的卵表面不出现收缩。表示收缩因子的作用是通过肌动蛋白才表现出来。
徐成汤,张孔华,顾国彦[3](1984)在《激光光漂恢复技术测定林蛙卵第一次卵裂前卵表面的运动》文中认为激光光漂恢复技术测定了异硫氰基荧光素标记的林蛀卵表面分子在第一次卵裂前的运动。发现固着在玻片上的剥离“细胞膜”的分子运动形式为扩散。扩散系数为(4.6±1.3)×10-12cm2/s,可动部份为15%。完整卵子上的分子运动形式为流动。细胞膜在不停地流动着。它可能起着协助细胞质运动的作用。细胞膜流动的速度随时间而异,卵裂前不久,在大多数的卵子上,出现两个流动较慢的谷,少数细胞只测到一个谷。这可能与光漂起始时间,光斑与未来分裂沟的距离,和卵子间的差异有关。也讨论了这种速度变化与表面收缩波的关系。
顾国彦,洪龙生[4](1984)在《凝集素抑制林蛙卵裂沟新膜外露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剥去受精膜的林蛙卵分裂时,分裂沟中的新膜会暴露出来。林蛙老膜上有大量均匀分布的麦胚和大豆凝集素受体。卵裂前,将剥去受精膜的蛙卵浸于上述的凝集素溶液中,新膜的外露就被抑制。凝集素愈浓,浸泡时间愈长,抑制愈大。在这些卵的表面可看到一层较厚的由凝集素引起的外被。碱处理过的受精卵表面,凝集素受体减少,凝集素抑制新膜外露的作用亦减弱,由凝集素引起的外被亦薄。凝集素是多价的,会在细胞表面产生交链,形成“外骨骼”,抑制新膜外露。凝集素也可通过受体,影响微丝,产生作用。
顾国彦,张孔华,徐成汤[5](1983)在《林蛙卵表面凝集素受体在卵割前和卵割时的运动》文中指出动物极上荧光标记凝集素(SBA和WGA)的分布在卵割前是相当均匀的。卵割时,分裂沟外侧褶皱处的荧光增强。荧光光漂恢复曲线,在卵割前和卵割时,都是S形。表示凝集素受体的运动形式主要是流动。卵割时的流动速度比卵割前的快些。卵割时,褶皱处“恢复”后的光强有时可比光漂前的大。认为除了流动以外,膜的褶皱亦起作用。
顾国彦,洪龙生,蒋俶[6](1982)在《胞质分裂过程中林蛙卵表面麦胚和大豆凝集素受体的分布和作用》文中研究表明 胞质分裂时卵表面出现分裂沟,形成新膜,细胞一分为二。在这过程中我们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人工剥去受精膜的林蛙卵细胞表面的荧光素标记的麦胚和大豆凝集素受体的分布变化,以及高浓度的植物凝集素对分裂沟和收缩环的作用。 荧光素标记的凝集素能结合至细胞表面,凝集素的竞争性抑制剂能使荧光明显减弱,证明细胞表面有上述两种凝集素的受体。
顾国彦,洪龙生,蒋俶[7](1982)在《林蛙第一次卵裂时细胞表面麦胚和大豆凝集素受体的荧光显微镜观察》文中指出林蛙卵表面有WGA和SBA受体,胞质分裂前受体分布均匀,开始分裂时预定分裂沟处出现明亮的光带,此时或稍后,在FITC-SBA染的卵中,少数细胞表面会出现一个以分裂沟中心为圆心的暗晕。暗晕的直径刚出现时就有近半个卵球那么大,以后并不明显增大,暗晕的出现和消失相当快,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长达1—2小时),第二次分裂沟上也会出现暗晕,当第二次分裂沟的一端向外延伸时,整个暗晕也随之外移。在某种情形下,细胞膜上的受体可移向某一中心,出现亮晕。高浓度的WGA和SBA能使分裂沟中的新膜很快消失,分裂沟成为线状痕迹。高浓度的SBA还能使收缩环逐渐失去作用,新膜随之突出。
二、胞质分裂过程中林蛙卵表面麦胚和大豆凝集素受体的分布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胞质分裂过程中林蛙卵表面麦胚和大豆凝集素受体的分布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人肝癌细胞系HepG2和正常人肝细胞系L02细胞周期糖蛋白糖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语 |
第一章 引言 |
1 肝癌的研究现状 |
2 糖组学的研究进展 |
2.1 糖组、糖组学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
2.2 糖链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
2.3 糖蛋白的研究意义、概念及分类 |
2.4 糖蛋白糖链与疾病相关研究 |
2.5 糖蛋白糖链结构分析方法 |
2.6 凝集素的研究进展 |
2.7 细胞周期与细胞周期调控 |
2.8 总结与展望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人肝癌细胞和正常人肝细胞的细胞周期同步化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TdR双阻断法最佳收获时间的确定 |
3.2 不同同步化方法处理后细胞形态的变化 |
4 讨论 |
第三章 细胞周期中人肝癌细胞和正常人肝细胞糖蛋白糖谱的动态分析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同步化细胞总蛋白的定量 |
3.2 荧光标记蛋白的定量 |
4 讨论 |
第四章 两种细胞糖蛋白糖谱在细胞周期中差异变化的验证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凝集素标记前和荧光标记凝集素浓度的测定 |
3.2 HePG2细胞周期凝集素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
3.3 L02细胞周期凝集素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
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胞质分裂过程中林蛙卵表面麦胚和大豆凝集素受体的分布和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人肝癌细胞系HepG2和正常人肝细胞系L02细胞周期糖蛋白糖谱的研究[D]. 王小强. 西北大学, 2013(11)
- [2]林蛙卵收缩因子的检定和分离[J]. 蒋椒,厉梅芳,顾国彦. 实验生物学报, 1988(03)
- [3]激光光漂恢复技术测定林蛙卵第一次卵裂前卵表面的运动[J]. 徐成汤,张孔华,顾国彦. 实验生物学报, 1984(04)
- [4]凝集素抑制林蛙卵裂沟新膜外露的作用[J]. 顾国彦,洪龙生. 实验生物学报, 1984(03)
- [5]林蛙卵表面凝集素受体在卵割前和卵割时的运动[J]. 顾国彦,张孔华,徐成汤. 实验生物学报, 1983(04)
- [6]胞质分裂过程中林蛙卵表面麦胚和大豆凝集素受体的分布和作用[J]. 顾国彦,洪龙生,蒋俶. 动物学研究, 1982(S1)
- [7]林蛙第一次卵裂时细胞表面麦胚和大豆凝集素受体的荧光显微镜观察[J]. 顾国彦,洪龙生,蒋俶. 实验生物学报, 19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