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优质小麦生产面包专用粉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轩,王晓芳,李硕,黄鹏,Yu Hong[1](2021)在《专用小麦粉生产的基本方法、必备条件和关键环节》文中研究表明专用小麦粉的生产方法有配麦法和配粉法,高品质专用小麦粉生产的必备条件是:适合专用小麦粉品质需求的小麦,适合专用小麦粉生产的工艺与设备,现代化的专用小麦粉品质监测设备,食品烘焙或蒸煮的品质试验室,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及完善的专用小麦粉配粉工艺。同时提出高品质专用小麦粉生产的关键环节。
蒋赟,张丽丽,薛平,王秀东[2](2021)在《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情况及国际经验借鉴》文中研究表明小麦作为三大主粮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和稳定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立足于国内,从小麦面积和产量波动、生产区域分布、品种演变、小麦品质以及供需形势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情况,并结合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发达国家小麦产业发展特点,概括总结国外小麦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结果表明:我国小麦供给总量基本充足、小麦优势产区基本形成、小麦品种由稳产为主逐步向高产优质多抗转变、小麦需求向优质专用小麦转变。但存在小麦种植面积小而散、多品种混种普遍、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小麦产业在今后发展中应加强基础建设,引导形成集中连片种植,落实优质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以需求为导向引导规范种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班进福,高振贤,张国丛,郭家宝,郑书海,刘彦军[3](2021)在《混料试验设计优化面包专用粉配方》文中研究指明以河北省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测定了小麦品质指标,并进行混料试验设计优化面包专用粉配方,通过实验室制作、评分和面包的质构仪测定得出了面包质构特性硬度、弹性、回复性、坚实度和面包感官评价与4种小麦品种添加比例的回归模型;得到面包专用粉最优配方比例:藁优9415∶冀师02-1∶石优20∶石优17为0.263 6∶0.000 05∶0.236 35∶0.500 0。
班进福,刘彦军,张国丛,高振贤,赵彦坤,郭家宝[4](2021)在《混料试验设计优化馒头专用粉配方》文中认为馒头在北方面食结构中约占2/3,在全国面制品中约占46%。通过小麦或面粉的合理搭配,可以弥补单一品种品质的某些不足,将有限等级的面粉配制成多种专用小麦粉。以河北省4个中低筋主栽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单纯形格子法混料试验设计,结合感官评分和质构仪分析2种评价方法研究馒头专用粉配方,通过馒头硬度、弹性、回复性、坚实度和评分与4种小麦品种添加比例的回归模型,得到馒头专用粉的最优配方比例为m (石麦19)∶m (石麦15)∶m (石新828)∶m (石优20)=0.333 35∶0∶0.166 65∶0.500 00。
杨雪峰,宋维富,赵丽娟,刘东军,宋庆杰,张春利,辛文利,肖志敏,张宝辉,王晓楠[5](2021)在《wx基因缺失遗传效应在强筋小麦育种中的利用》文中研究表明wx基因缺失效应是小麦淀粉特性改良的遗传基础,可用于强筋小麦淀粉特性改良。本文对wx基因缺失效应在强筋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利用进行了探讨,为面包面条兼用型强筋小麦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王妍文[6](2021)在《马铃薯蒸煮预处理品质改良及其在低GI面包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探讨蒸煮预处理对马铃薯结构损伤的影响,揭示马铃薯结构和马铃薯面包的品质、体外淀粉水解率之间的关系,并研制出一种低GI的马铃薯面包专用粉。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新鲜马铃薯为原料,置于沸水中进行不同时间的蒸煮预处理后,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导率、丙二醛(MDA)、碘蓝值、和扫描电镜(SEM)对马铃薯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热特性(DSC)、持水性、持油性进行性质表征。结果表明,随着蒸煮时间的延长,马铃薯结构损伤严重。2.将蒸煮预处理后的马铃薯与小麦粉复配制成马铃薯面包,并对其品质和营养学特性进行了评价,分别测定了马铃薯面包的比容、孔隙率、质地、电镜、色差、体外淀粉消化率及预期血糖指数。结果表明,添加蒸煮时间为5min马铃薯的面包烘焙性能最佳。随着蒸煮时间的增加,马铃薯面包比容呈减小趋势、硬度呈增大趋势,面包内部呈现不连续的网状结构,快速消化淀粉含量从24.82%上升至45.64%,预期血糖指数从62.50上升至80.89。由此可见,控制蒸煮时间是开发具有更高营养功能性马铃薯产品的可行方法。3.利用蒸煮5min的马铃薯经冷冻干燥制成冻干马铃薯全粉,与小麦粉、谷朊粉及TG酶、硬脂酰乳酸钠、抗坏血酸、硫酸钙四种面包改良剂复配,进行四因素五水平的单因素实验,得到马铃薯面包专用粉配方为:冻干马铃薯全粉50.00%,高筋粉50.00%,以冻干马铃薯全粉和高筋粉总量为100%,谷朊粉添加量为10.00%,各改良剂添加量为TG酶0.05%、硬脂酰乳酸钠1.30%、硫酸钙1.60%、抗坏血酸0.30%。配制完成后,将马铃薯面包专用粉与高筋粉进行营养成分、粉质特性、拉伸特性、营养学评价以及感官评价对比,发现马铃薯面包专用粉中矿物质和粗纤维含量较高、脂肪含量较低;但马铃薯面包专用粉面团加工性、流动性和塑性低于高筋小麦粉面团;在消化特性上,马铃薯面包的消化率远低于高筋小麦粉面包,具有更高含量的抗性淀粉和更低的GI值;感官评价结果显示,马铃薯面包的香气、色泽和口味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且属于低GI食品,更符合现代人健康饮食的生活方式。
蒋赟[7](2021)在《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及农户决策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成品及半成品主食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推动了主食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小麦的品质稳定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但由于目前我国小麦多品种插花种植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小麦的质量,使之无法满足加工要求。基于此,近年来,全国多地开展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工作,而品种专业化生产即专种是实现“四专”的第一个环节,对于推动小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农户行为理论、专业化分工理论、风险分散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并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进行回顾;其次,利用宏观数据对我国小麦生产现状以及专业化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并对小麦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再次,聚焦小麦种植户这一微观主体,基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的实地调研,对农户的小麦种植情况和品种选择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构建Multinomial Logit模型,从农户基本特征、农业生产基本情况、种植风险预期、农业服务四个方面对影响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小麦专业化生产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以推动小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麦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但品种品质要求还需进一步完善,高品质、高质量小麦供给仍需要靠进口来补充,小麦供给结构性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小麦质量达标率较低,强筋不强、弱筋不弱问题突出;当前我国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程度相对较低,各省情况差异较大,河南的小麦种植规模较大,但品种专业化程度低于山东和河北。从调研情况来看,种植年限、种植作物种类数与小麦品种专业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小麦地块数与专业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种植风险预期会显着影响农户的专业化种植行为;签订小麦收购订单或合同能显着促进麦农的品种专业化种植行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建议:加强优质小麦良种繁育研究,提高小麦的质量和抗性,严格规范小麦种子审定标准,确保小麦生产安全;加强基础建设引导形成集中连片种植,通过土地流转和农田整治加快土地的均质化,实现土地的集中连片,以解决农地细碎化问题;以需求为导向引导规范种植;重视市场需求,从需求端出发制定小麦的供给政策,以需求为导向实施订单化的购销;在专种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后续的小麦的单品种收获和单品种储运,落实小麦的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小麦中介组织,形成中介服务体系。
蒲慧婷[8](2021)在《回添法全麦面包制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选用挤压预处理的小麦麸皮为原料,以回添法制备全麦粉。研究全麦粉面团特性的变化,制作全麦面包并探究面包品质的影响因素,以期得到全麦面包的最佳工艺配方。然后在响应面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全麦粉的比例来提高全麦面包的营养价值,对各面包的比容和质构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全麦粉面团特性的实验表明:随着全麦粉粒度的减小,全麦粉的吸水率、形成时间、弱化度、粉质质量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稳定时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降落数值增大,当粒度小于150μm时,增幅较大。而随着全麦粉比例的增加,全麦粉的吸水率、弱化度均显着增大,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降低。(2)考察了全麦粉粒度、比例、加水量三个单因素对全麦面包综合评分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进行全麦面包工艺配方优化,最佳工艺配方为:全麦粉粒度250μm、全麦粉比例22.04%、加水量175 m L,全麦面包的综合评分为93.72。经响应面对各个因素的显着性和交互作用分析,对全麦面包综合评分影响的大小顺序为:粒度>比例>加水量。(3)在响应面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全麦粉的比例,分析全麦面包的比容和质构。虽然,全麦面包的比容随着比例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但是当比例增加到50.0%时,比容又有所回升。所以为得到营养价值更高的全麦面包,全麦粉的比例只要不超过50.0%,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刘锐,刘晶晶,王旭琳,吴桂玲,聂莹,黄家章,孙君茂[9](2021)在《安徽省亳州市小麦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亳州市位于黄淮麦区,是安徽省小麦种植面积第二大地市,亳州小麦产业化发展对安徽省至关重要,总结亳州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亳州小麦产业化发展提供建议。[方法]文章通过对亳州小麦产业和加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委托亳州市农业局和农业科学院组织主题为小麦生产和消费的座谈会,收集小麦种植品种、种植面积以及产量等相关数据,分析小麦产业化发展现状及现存主要问题。[结果]亳州市形成以优质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为主,弱筋小麦为辅的种植结构,2019年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占小麦总面积69%。现有规模化面粉企业28家,合计年加工小麦约200万t,消费当地近60%的小麦。小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农业合作社规模较小,种植规模和专业技能不足""订单农业较少,小麦优质不优价""面粉企业规模较小,下游食品加工企业少""产业链间的融合不够紧密"等问题。[结论]提出"构建大规模小麦加工体系,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植""研发优质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打造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区,培育区域品牌"等策略建议。
宋子伟[10](2021)在《优质强筋小麦富硒特性及其产品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硒(Se)是人类必需的微量营养素,硒的缺乏会引起大骨节病等多种疾病。我国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缺硒地区之一,约72%的国土面积缺硒。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占每日能量摄取量的30%左右。同时,小麦也有很强的硒富集能力。因此,小麦是良好的补硒载体。然而,我国小麦籽粒平均硒含量约64.6μg·kg-1,远不能满足以小麦为主食人群对硒的需求。通过土壤施硒、叶面喷硒等手段能有效提高小麦籽粒硒含量。小麦加工过程对面粉中硒含量有重要影响,比如出粉率高低与面粉中硒含量密切相关。目前的研究多数集中于田间硒强化研究,鲜见从农田到食品加工全链条的研究。本研究以5个优质强筋小麦为供试材料,采用叶面喷施硒肥技术,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三个不同生长时期分别进行叶面硒肥喷施,研究小麦田间硒强化田间栽培措施。同时,对收获的小麦籽粒进行制粉,分析面粉加工过程中硒含量变化及田间硒强化对面粉品质的影响。同时,以制备的硒强化面粉为供试材料,开展富硒面包工艺优化研究,开发富硒面包。本试验所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综述了52篇小麦富硒文献。结果表明,提高小麦籽粒硒含量的最有效途径是土壤施硒或叶面喷施硒肥,土壤施硒最适宜的浓度分别是0.25 mg·kg-1、叶面施肥最适宜浓度为40 mg·L-1。(2)与对照组籽粒硒含量(147.60μg·kg-1)相比,喷硒肥组小麦籽粒的硒含量得到了显着的提高(729.13μg·kg-1)。四种不同处理方式的籽粒硒含量变化规律为:灌浆期>孕穗期>拔节期>对照组。喷施硒肥后,五个不同品种小麦籽粒硒含量分别提高了374.19%、393.24%、421.51%、388.33%和398.85%。(3)与对照组面粉硒含量(124.80μg·kg-1)相比,喷硒肥组小麦籽粒的硒含量得到了显着的提高(654.17μg·kg-1)。磨粉过程中四种不同处理方式的籽粒硒含量损失率变化规律为:灌浆期>拔节期>孕穗期>对照组。喷施硒肥后,与空白对照组籽粒硒含量损失率相比,喷硒肥组的硒损失率明显降低,且三个不同喷施时期硒损失率无明显差异,硒损失率分别为15.68%、13.07%、13.16%和12.11%。其中新麦26面粉硒含量相比其他四个品种硒含量较高,灌浆期喷施硒肥组可以达到833.5μg·kg-1。(4)通过优质强筋小麦富硒强化及加工工艺优化,与对照组面包(新麦26)平均硒含量(113μg·kg-1)相比,富硒面包(新麦26)的平均硒含量(585μg·kg-1)提高了422%。
二、中国优质小麦生产面包专用粉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优质小麦生产面包专用粉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专用小麦粉生产的基本方法、必备条件和关键环节(论文提纲范文)
1 专用小麦粉生产的方法 |
1.1 配麦法 |
1.2 配粉法 |
2 高品质专用小麦粉生产的必备条件 |
2.1 有符合专用小麦粉品质要求的小麦 |
2.2 有适合专用小麦粉生产的工艺与设备 |
2.3 配置现代化的专用小麦粉品质监测设备 |
2.4 建立食品烘焙或蒸煮的品质试验室 |
2.5 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 |
2.6 完善的专用小麦粉配粉工艺 |
3 高品质专用小麦粉生产的关键环节 |
3.1 选择专用小麦且保持品质长期稳定 |
3.2 采用配麦法生产专用小麦粉的关键环节 |
3.3 采用配粉仓配粉法生产专用小麦粉的关键环节 |
4 结语 |
(2)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情况及国际经验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小麦产业发展现状 |
1.1 小麦面积和产量稳步上升 |
1.2 小麦优势产区基本形成 |
1.3 小麦品种向高产优质多抗转变 |
1.4 小麦品质强筋不强、弱筋不弱问题突出 |
1.5 小麦需求向优质专用小麦转变 |
2 国外小麦产业发展特点 |
2.1 美国小麦专业化程度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 |
2.2 澳大利亚小麦质量高,注重市场需求 |
2.3 法国小麦标准化程度高,收购体系完善 |
3 我国小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 小麦种植小而散,规模效应不明显 |
3.2 品种混种混收严重,影响小麦加工 |
3.3 产品结构不合理,出现结构性过剩 |
3.4 产业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
4 我国小麦产业发展建议 |
4.1 加强基础建设引导形成集中连片种植 |
4.2 落实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 |
4.3 以需求为导向引导规范种植 |
4.4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5 结语 |
(3)混料试验设计优化面包专用粉配方(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3 试验设计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麦籽粒品质性状 |
2.2 面包品质性状 |
2.3 基于混料试验设计的面包品质状况研究 |
(1)硬度(最小值) |
(2)弹性(最大值) |
(3)回复性(最大值) |
(4)坚实度(最小值) |
(5)面包评分(最大值) |
2.4 经济效益分析 |
3 讨论 |
(4)混料试验设计优化馒头专用粉配方(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2.2. 1 子粒品质(小麦原料品质)。 |
1.2.2. 2 馒头品质(小麦加工品质)。 |
1.2.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麦子粒品质性状 |
2.2 小麦加工品质性状 |
2.3 原料配比对馒头品质性状的影响 |
2.3.1 硬度(最小值) |
2.3.2 弹性(最大值) |
2.3.3 回复性(最大值) |
2.3.4坚实度(最小值) |
2.3.5 评分(最大值) |
3 结论与讨论 |
(5)wx基因缺失遗传效应在强筋小麦育种中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wx基因缺失类型及其遗传学效应 |
1.1 小麦wx基因缺失类型及淀粉遗传特性 |
1.2 小麦wx基因缺失类型的遗传学效应 |
2 小麦wx基因缺失资源的筛选与利用 |
2.1 小麦wx基因缺失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
2.2 小麦wx基因缺失资源的利用 |
3 wx基因缺失效应在强筋小麦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
3.1 显着改善面条和面包品质 |
3.2 面包面条兼用型强筋小麦品种的主要品质遗传基础 |
3.3 拓宽强筋小麦的加工用途 |
4 小 结 |
(6)马铃薯蒸煮预处理品质改良及其在低GI面包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马铃薯主食化战略现状 |
1.1.2 马铃薯营养成分和功能特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马铃薯全粉加工现状 |
1.2.2 马铃薯加工现状 |
1.2.3 营养功能性面包现状 |
1.3 营养学评价 |
1.3.1 体外淀粉消化 |
1.3.2 血糖生成指数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蒸煮预处理对马铃薯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和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马铃薯蒸煮预处理 |
2.3.2 微观结构的测定 |
2.3.3 电导率的测定 |
2.3.4 碘蓝值(BVI)的测定 |
2.3.5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2.3.7 红外光谱(FT-IR)的测定 |
2.3.8 扫描电镜(SEM)的测定 |
2.3.9 持水性的测定 |
2.3.10 持油性的测定 |
2.3.11 热特性的测定 |
2.3.12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蒸煮预处理对马铃薯显微结构的影响 |
2.4.2 蒸煮预处理对马铃薯电导率的影响 |
2.4.3 蒸煮预处理对马铃薯碘蓝值(BVI)的影响 |
2.4.4 蒸煮预处理对马铃薯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2.4.5 蒸煮预处理对马铃薯红外光谱(FT-IR)的影响 |
2.4.6 蒸煮预处理对马铃薯的扫描电镜图像(SEM)的影响 |
2.4.7 蒸煮预处理对马铃薯持水性的影响 |
2.4.8 蒸煮预处理对马铃薯持油性的影响 |
2.4.9 蒸煮预处理对马铃薯的热特性(DSC)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铃薯结构损伤对面包品质及体外消化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和主要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马铃薯面包制作基本配方 |
3.3.2 面包制作流程 |
3.3.3 面包质构的测定 |
3.3.4 面包比容测定 |
3.3.5 面包孔隙度的测定 |
3.3.6 面包色差的测定 |
3.3.7 面包电镜的测定 |
3.3.8 葡萄糖标准曲线 |
3.3.9 体外淀粉消化及GI值的计算 |
3.3.10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马铃薯面包质构特性分析 |
3.4.2 马铃薯面包比容分析 |
3.4.3 马铃薯面包孔隙度分析 |
3.4.4 马铃薯面包色差分析 |
3.4.5 马铃薯面包扫描电镜图分析 |
3.4.6 马铃薯面包消化特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GI马铃薯面包专用粉的配方研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和主要试剂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单因素试验 |
4.3.1 试验设计 |
4.3.2 低GI值马铃薯面包专用粉的配方优化单因素 |
4.4 实验方法 |
4.4.1 基本成分的测定 |
4.4.2 粉质特性的测定 |
4.4.3 拉伸特性的测定 |
4.4.4 面包营养学评定 |
4.4.5 面包感官评定 |
4.4.6 数据分析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单因素试验 |
4.5.2 基本成分对比分析 |
4.5.3 粉质特性对比分析 |
4.5.4 拉伸特性对比分析 |
4.5.5 营养特性对比分析 |
4.5.7 感官评价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论文创新点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7)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及农户决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关于小麦产业发展的研究 |
1.5.2 关于小麦生长特性和加工特性的研究 |
1.5.3 关于农业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
1.5.4 文献评述 |
1.6 创新点与不足 |
1.6.1 创新点 |
1.6.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专业化 |
2.1.2 品种专业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专业化分工理论 |
2.2.3 风险分散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小麦专业化生产现状及主要问题 |
3.1 我国小麦生产基本情况及变化 |
3.1.1 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及产量波动变化 |
3.1.2 我国小麦生产区域分布集聚变化 |
3.1.3 我国主产区小麦品质质量及变化 |
3.1.4 我国小麦供需形势变化及趋势 |
3.1.5 我国小麦主推品种演变情况 |
3.1.6 国内典型地区小麦品种专业化发展情况 |
3.2 我国小麦专业化生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小麦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 |
3.2.2 小麦生产方式存在的问题 |
3.2.3 小麦生产结构存在的问题 |
3.2.4 小麦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户决策下小麦专业化生产分析 |
4.1 研究区域选择及数据来源 |
4.2 调研设计 |
4.3 农户及家庭基本特征 |
4.4 样本农户小麦生产情况 |
4.4.1 小麦种植基本情况 |
4.4.2 小麦品种数目与小麦生产成本收益情况 |
4.4.3 小麦收购订单签订情况 |
4.5 小麦品种选择情况 |
4.5.1 小麦品种选择数目 |
4.5.2 小麦品种选择原因 |
4.5.3 小麦品种知晓途径 |
4.5.4 小麦品种获得途径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户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变量选择 |
5.1.1 被解释变量的确定 |
5.1.2 解释变量的选择及预期变化 |
5.2 模型构建 |
5.3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回添法全麦面包制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小麦麸皮的研究现状 |
1.2.2 回添法制备全麦粉的研究现状 |
1.2.3 全麦面包的研究现状 |
1.2.4 工艺和配方对面包品质的研究 |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全麦粉对面团特性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挤压预处理小麦麸皮 |
2.3.2 全麦粉的配制 |
2.3.3 粉质特性测定 |
2.3.4 降落数值测定 |
2.3.5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全麦粉粒度对面团粉质特性的影响 |
2.4.2 全麦粉比例对面团粉质特性的影响 |
2.4.3 全麦粉粒度对面粉降落数值的影响 |
2.4.4 全麦粉比例对面粉降落数值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全麦面包制作及品质分析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面包制作 |
3.3.2 面包比容的测定 |
3.3.3 面包色差的测定 |
3.3.4 面包质构的测定 |
3.3.5 面包组织结构测定 |
3.3.6 面包感官评价 |
3.3.7 单因素试验设计 |
3.3.8 响应面试验设计 |
3.3.9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全麦粉粒度对全麦面包品质的影响 |
3.4.2 全麦粉比例对全麦面包品质的影响 |
3.4.3 加水量对全麦面包品质的影响 |
3.4.4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安徽省亳州市小麦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亳州市小麦生产发展现状 |
1.1 主栽小麦品种 |
1.2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模式 |
2 小麦加工消费发展现状 |
3 存在问题 |
3.1 农业合作社规模较小,种植规模和专业技能不足 |
3.2 订单农业较少,小麦优质不优价 |
3.3 面粉企业规模较小,下游食品加工企业少 |
3.4 产业链间的融合不够紧密 |
4 小麦生产发展潜力 |
4.1 产量潜力 |
4.2 加工利用潜力 |
4.3 生产效益潜力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10)优质强筋小麦富硒特性及其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小麦硒营养强化研究现状 |
1.2.1 硒的代谢机理 |
1.2.2 小麦硒营养强化的措施 |
1.3 面包硒营养强化研究 |
1.3.1 不同小麦品种与面包品质的关系 |
1.3.2 面粉制备对面包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 |
1.3.3 面包制作工艺对面包品质和硒含量的影响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1 小麦硒含量META分析 |
1.4.2 小麦硒营养强化田间栽培技术 |
1.4.3 小麦加工过程中硒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
1.4.4 富硒面包产品开发 |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实验设计 |
2.1.1 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试验材料确定 |
2.1.2 小麦硒含量META分析设计 |
2.1.3 田间试验设计 |
2.1.4 技术路线 |
2.2 仪器与设备 |
2.2.1 主要试验试剂 |
2.2.2 主要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样品处理 |
2.3.2 基本试验方法 |
2.3.2.1 硒含量的测定 |
2.3.2.2 水分的测定 |
2.3.2.3 蛋白质的测定 |
2.3.2.4 沉降值的测定 |
2.3.2.5 小麦面筋的测定 |
2.3.3 面包的制作与评价 |
2.3.3.1 小麦面包的制作方法 |
2.3.3.2 面包感官评价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小麦硒含量META分析 |
3.1.1 小麦籽粒中的硒含量 |
3.1.2 面粉中的硒含量 |
3.1.3 面包中的硒含量 |
3.2 喷施硒肥对小麦籽粒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 |
3.2.1 不同喷施时期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
3.2.2 不同喷施时期对小麦籽粒硒含量的影响 |
3.3 喷施硒肥对面粉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 |
3.3.1 不同喷施时期对面粉品质的影响影响 |
3.3.2 不同喷施时期对面粉硒含量的影响 |
3.4 面包制作过程对面包品质和硒含量的影响 |
3.4.1 烘焙温度对面包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 |
3.4.2 富硒面包制作工艺优化结果 |
4 讨论 |
4.1 叶面喷施硒肥对小麦籽粒硒强化的影响 |
4.2 小麦面粉加工过程对其硒含量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中国优质小麦生产面包专用粉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专用小麦粉生产的基本方法、必备条件和关键环节[J]. 李林轩,王晓芳,李硕,黄鹏,Yu Hong. 现代面粉工业, 2021(05)
- [2]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情况及国际经验借鉴[J]. 蒋赟,张丽丽,薛平,王秀东.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07)
- [3]混料试验设计优化面包专用粉配方[J]. 班进福,高振贤,张国丛,郭家宝,郑书海,刘彦军.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21(03)
- [4]混料试验设计优化馒头专用粉配方[J]. 班进福,刘彦军,张国丛,高振贤,赵彦坤,郭家宝. 河北农业科学, 2021(03)
- [5]wx基因缺失遗传效应在强筋小麦育种中的利用[J]. 杨雪峰,宋维富,赵丽娟,刘东军,宋庆杰,张春利,辛文利,肖志敏,张宝辉,王晓楠. 麦类作物学报, 2021(06)
- [6]马铃薯蒸煮预处理品质改良及其在低GI面包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 王妍文.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9)
- [7]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及农户决策行为研究[D]. 蒋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8]回添法全麦面包制作的研究[D]. 蒲慧婷.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9]安徽省亳州市小麦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 刘锐,刘晶晶,王旭琳,吴桂玲,聂莹,黄家章,孙君茂.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 [10]优质强筋小麦富硒特性及其产品开发[D]. 宋子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