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销煤信息管理系统在张集煤矿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霞光[1](2020)在《作业成本法在北联电高头窑煤矿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和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煤炭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煤炭行业特点决定了它的竞争战略不可能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所以成本领先就成为首选手段。技术的进步,使煤炭成本中的间接成本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会导致企业成本扭曲,脱离实际。并且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成本控制指标只能按部门分解。作业成本法以“成本动因”为理论依据,采用“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原理,寻找资源与作业、作业与产品之间因果关系,将产品成本追溯到作业,能准确反映成本构成,资源消耗情况,为企业业绩评价提供真实准确依据,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本论文根据北联电高头窑煤矿的生产流程和采煤特点,通过调查收集企业目前成本管理的资料,分析现在的成本构成和核算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形成的原因,进而提出在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及可能性。然后通过分析各项作业的效率和价值,优化作业链,建立作业库,改进增值作业,消除不增值作业,为企业建设计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方案,最后通过数据对建立的作业成本方案进行验证。解决了北联电高头窑煤矿成本信息扭曲、成本管理薄弱的情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张旋[2](2020)在《风险-隐患-事故演化规律研究及其在煤矿双预控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煤炭都是我国的主导能源,煤矿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会带动国民经济的繁荣,但是煤矿事故的时有发生严重制约着煤矿企业的健康高效发展。近十年来,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情况呈现较好的态势,但是近五年事故指标降速却小于上个五年,这反映出之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发挥了很大成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管理模式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进。本文针对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和2018年山东省出台的《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实施指南》在煤炭企业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不足,基于风险-隐患-事故演化过程对双预控体系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并进行了改进,最后在山东省张集煤矿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危险源、风险和隐患的区别和联系,研究事故演化过程,通过对事故演化过程阶段的分析,确定了事故防治的两个重要时期,即不稳定期和临界期,事故的防治工作应在不稳定期强化风险管控的效用,在临界期提高隐患排查治理的效率。(2)以PDCA闭环管理模式为基础,通过层次分析法将煤矿风险体系简化为两层,并结合专家调查法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应用DEMATEL法分析指标间的影响关系,通过中心度计算得出指标的综合权重,从而确定煤矿风险管控的重点方向。建立了三维隐患分级模型,可以有效提高隐患分级的准确性,并且对隐患的排查治理组织机构及治理流程进行了梳理,实现了隐患排查的层次化与精细化,改善实际隐患排查中的不闭合现象。(3)将基于事故演化机理的双预控体系在张集煤矿进行了应用,通过对综放工作面放煤工作业过程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确定了作业风险的重要度排序,并提出了风险管控措施。对采煤工作面隐患进行排查并应用三维隐患分级模型进行了分级,针对不同级别隐患划分相对应的排查组织,使隐患的治理工作更具层次化。以上研究成果能够为煤矿双预控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将危险控制在事故发生前的不稳定期和临界期,强化事故防治过程中的两道防线,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降低事故发生率,促进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
宋波[3](2019)在《张集煤矿风险分级与隐患排查处理双管控系统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全——生产之本。尤其是对煤矿这种高危产业来说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2016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创造性的提出要对高危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处理双重预防机制,推动“风险关口”前移。随即,国家、各省文件相继颁发,大力支持双管控预防机制的研究和实施。甚至为提高煤矿生产安全,建立安全信息管理平台已经成为评价煤矿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硬性指标。而双管控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增强预警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针对山东丰源集团张集煤矿进行长达几个月的实地考察,同时研究已有一般性系统现状,总结经验。分析、研究出有效、实用的双管控信息管理系统。经过实地调研发现,此系统拥有过多的功能反而不利于在煤矿的推广。为此针对实际情况,该系统主要分为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处理、风险预警、辅助功能四大板块。首先,针对张集煤矿进行全方位的危险源清点,并创造性的改进风险分级方法,提高精准性。对煤矿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评估。其次对隐患进行闭环管理。并根据煤矿组织机构、实际生产确定双管控系统的工作流程。针对其工作流程进行系统分析、设计。详细的阐述了该系统的开发流程、体系架构、功能模块。事故的前沿是隐患,隐患是由于危险源的不可控所造成。而风险分级管控是对危险源进行辨识,从源头上对风险把关,将“风险关口”前移。隐患排查处理是以一种从后向前推进的方式做好隐患末端治理,实现“纵深防御”。隐患双管控系统实质就是将两者的理念依托信息化管理手段深度与煤矿生产结合,提前对煤矿安全生产设立两道防火墙,一举扭转煤矿安全形式长期被动防御的局面,实现主动发现风险、解决风险。对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安全管理效率有重大意义。
王左君[4](2018)在《神华宁煤商品煤煤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目前,煤炭行业销售一般实行以质定价原则,因此,煤炭的质量成为煤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神华宁煤集团非常重视商品煤煤质管理,积极推进整个集团的商品煤煤质管理信息化建设。论文在分析神华宁煤集团的商品煤煤质管理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神华宁煤下属厂矿地理位置分散及网络建设现状,运用国内外开源社区的优秀设计模式及框架技术,设计了四层体系结构。即基于B/S架构解决地域分散问题,采用MVC思想将业务逻辑与底层数据库访问彻底分离,通过JSP+Struts2+ Spring+myBatis的组合实现系统四层框架:表示层、控制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持久层。在开发过程中逻辑上分为action层、service层、dao层、domain层,这样的分层开发模式,实现数据和业务分离的存取,使得各层次之间耦合松散,不仅使得开发效率有显着地提高,也有利于系统后期的维护。神华宁煤集团涉及煤质管理的部门繁多,下属生产单位和部门不断变化,同时,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要求系统在现有功能模块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所以本系统提出了基于差异的、按模板的子系统功能配置的设计思想。对于神华宁煤集团与煤质相关的组织机构进行分析,将商品煤煤质管理系统的功能划分为5个子系统功能框架:煤矿框架、洗煤厂框架、质检中心框架、质检部框架以及集团公司生产技术部框架。作者选用Oracle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运用MyEclipse作为研发平台设计并实现了商品煤煤质管理系统的功能,最后进行了功能测试和压力测试。本文的研究对神华宁煤集团的商品煤煤质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的实施推动了集团公司商品煤煤质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最大幅度地提高了集团公司商品煤煤质管理水平,为企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张海涛[5](2017)在《煤矿安全监控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我国煤炭安全生产形势有所好转,但特大事故仍然危害严重,不容小觑。2016年5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表示要推动煤矿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提高煤矿本质安全水平。针对以上要求,在“基于物联网的区域生产安全监控管理平台构建研究”项目课题的基础上,论文对煤矿安全监控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设计实现,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煤矿生产进行安全监控提升本省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水平。论文引入本质安全理念,分析其在煤炭行业的内涵,建立基于本质安全理念的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体系。通过对本质安全在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上不同定义的分析探讨,指出煤炭行业的“本质安全”其实强调的是一种安全管理思想,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机械设备、生产过程等条件的改进和完善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危险,而不是采取附加的安全措施控制危险,不断趋向系统最安全。在对煤炭行业中本质安全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以人机环管四要素为统筹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通过结合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特点与具体实际,对系统从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管理体系下的煤矿安全监控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架构,提出监控系统的整体结构与功能规划,给出详细的数据库设计过程,说明各数据库表的结构;采用B/S开发模式和MVC设计模式,实现系统生产管理和信息查询两大模块的代码设计,完成危险信息源实时状态信息查询,报警信息查询统计以及煤矿地图查看等功能。针对目前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信息未深入挖掘利用的问题,提出将数据挖掘技术运用在本系统中,并给出一种基于线性表存储的频繁模式增长算法,通过与传统频繁模式增长算法的验证对比,表明此算法在挖掘大量数据时有很好的避免内存瓶颈的作用;而且将此算法运用于煤矿企业安全隐患数据的关联规则挖掘中,得到对煤矿生产管理起指导性作用的信息,为管理层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秦凯[6](2016)在《基于光纤光栅采动应力测试技术的冲击地压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浅部煤炭资源日趋枯竭,煤炭的开采逐渐向深部延伸,导致煤岩动力灾害频度和强度明显增加,尤其是冲击地压灾害更为严重。但众说纷纭的冲击地压机理折射出目前人们对冲击地压发生过程的研究尚未达到机理清晰、规律明确的程度,预测预警是防止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之一。论文旨在以应力控制理论为指导,结合光纤光栅测量领域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以研发光纤光栅钻孔应力计为煤矿井下一孔多点采动应力数据采集装置,以光纤光栅解调分站为数据解调装置,以采动应力监测系统软件为数据采集、分析软件,同时融合以应力梯度为预警指标的冲击地压动态预警技术,集成了基于采动应力监测技术的冲击地压预警系统;并将该系统应用于煤矿工作面采动应力监测和冲击地压动态预警方向,准确的揭示工作面受采动影响应力的变化情况,推导出工作面应力场的时空演化规律,提高矿井冲击地压灾害的预测预警水平,有效的减少冲击地压事故的发生。
徐珍[7](2016)在《TBM在煤矿巷道施工中的应用技术》文中认为许多煤矿巷道工程,为长距离、大直径引水巷洞,且深覆盖、地质条件复杂,传统的综掘机开采已然满足不了时代需求。TBM施工方法以其无与伦比的速度优势,迅速成为巷道施工的首选。由于目前国内TBM巷道施工,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经验作为指导,故应用TBM施工也必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本文系统分析了TBM机械设备的结构组成、前期准备工作及TBM应用中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TBM的主要缺点是对地质条件适应性差,针对此特点,探讨TBM破岩机理,深入分析影响TBM开挖性能及掘进效率的地质因素,并详述TBM施工工艺原理和工艺流程以及TBM施工方法,进一步对TBM经历的较差的地质条件,提出优化的施工方法。张集北矿1415A巷道率先引入TBM,开启了全球煤矿高效开挖掘进的新篇章,通过对巷道围岩地质情况进行分析和监测,作了初步设计,另外使用FLAC3D软件对深井巷道的支护情况进行模拟,获得多种巷道支护方案并作了对比。通过本工程,系统介绍了TBM在巷道施工中的应用技术以及精确的支护设计形式。
周学刚[8](2015)在《中小型选煤厂信息管控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化对选煤企业的生存发展将会越来越重要。论文建立选煤厂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企业事务操作的规范性与高效性,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能力,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通过对国内中小型选煤厂信息管理现状的研究,针对目前信息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选煤厂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采用选煤曲线模拟技术对选煤厂生产过程流程进行分析,生产过程试验数据进行计算;使用亨利曲线设计的可选性曲线和分配曲线评定选煤厂煤炭的可选性、分选效率和煤炭的分级效果,从而得到原煤可选性曲线拟合图。选取大屯选煤厂进行实例分析,对选煤厂生产过程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时时查询每天的生产过程检查数据及快灰数据、查询产品销售数据和每天的数质量综合日报、查询入厂原煤数据。基于PDCA循环理论提出选煤厂的信息管理体系运行模式,促进信息管理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本系统将先进的管理思想通过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固化到企业操作流程中,集生产调度、信息管理、销售管理于一体,实现调度生产信息管控的顺利运作,为选煤厂的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从根本上提升选煤厂信息化水平。
庞冬冬[9](2015)在《矿井三维数字化立体模型系统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针对煤矿企业需求简单实用的矿井三维数字化立体模型系统,本文在VB环境下,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采用从矿井二维平面图纸提取数据信息、三维空间立体场景建模、计算机编程语言和Access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成功的开发了矿井三维数字化立体模型系统,实现了矿井三维立体模型的动态创建及信息化管理,实现了矿井工程图纸由二维形态上升到三维数字化形态的快速转换。矿井三维数字化立体模型能清晰的呈现出整个矿井的实体形态,远观可观察整个矿井巷道和工作面分布的空间格局,近观可达到清晰识别局部巷道交错的层位关系。基于矿井三维数字化立体模型,对回采工作面模型进行了三角形分割,构建了回采工作面实时进度和产量数字化计算模型,在系统模块下可实现实时产量的计算,同时给出了以天数为变量的巷道预测变形值函数表达形式,借助矿井三维数字化立体模型系统平台,可将巷道变形信息在相应的模型巷道上清晰显示并实时更新,基于矿井三维立体模型与实体矿井的1:1尺寸对应关系及空间精准的三维坐标吻合关系,构建了人员空间位置实时闪烁定位显示模型,获知井下人员的三维坐标即可在矿图模型上快速定位到该人员所在位置,当井下灾害发生时可快速进行井下最优救援路线分析,为减少矿山人员及财产损失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研究成果在安徽张集矿得到了试验应用,验证了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对于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信息化矿井建设和智能决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黄小民[10](2013)在《浅谈煤矿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徐矿集团本部所属几对矿井信息化建设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各矿井矿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少管理和认识上的突出问题,存在不少共性。本文以徐矿集团张集煤矿信息化建设发展为例,结合本人从事多年煤矿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经验,为当今现代化矿井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提一点建议。
二、地销煤信息管理系统在张集煤矿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销煤信息管理系统在张集煤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作业成本法在北联电高头窑煤矿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作业成本法相关理论概述 |
2.1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和原理 |
2.1.1 作业成法的基本概念 |
2.1.2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
2.2 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
2.3 作业成本法实施步骤 |
2.4 作业成本法的优缺点 |
第三章 北联电高头窑煤矿实施作业成本法现状分析 |
3.1 北联电高头窑煤矿基本情况 |
3.1.1 北联电高头窑煤矿简介 |
3.1.2 北联电高头窑煤矿机构设置 |
3.1.3 北联电高头窑煤矿的生产工艺流程 |
3.2 北联电高头窑煤矿成本管理现状 |
3.2.1 北联电高头窑煤矿成本构成现状 |
3.2.2 北联电高头窑煤矿成本核算现状 |
3.3 北联电高头窑煤矿成本管理存成的问题及成因 |
3.4 北联电高头窑煤矿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 北联电高头窑煤矿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方案设计 |
4.1 北联电高头窑煤矿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基础分析 |
4.1.1 北联电高头窑煤矿作业构成基础分析 |
4.1.2 北联电高头窑煤矿作业中心基础分析 |
4.2 北联电高头窑煤矿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原则 |
4.3 北联电高头窑煤矿应用作业成本法的目标 |
4.4 北联电高头窑煤矿应用作业成本法的程序 |
4.4.1 作业及作业中心的认定 |
4.4.2 作业消耗资源费用的归集 |
4.4.3 作业中心资源费用的归集 |
4.4.4 成本对象作业成本的分配 |
4.4.5 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的分配 |
4.5 作业成本法在北联电高头窑煤矿应用方案的验证 |
4.6 作业成本法在北联电高头窑煤矿应用方案的效果 |
4.6.1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下产品成本的比较 |
4.6.2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下产品盈利情况的比较 |
4.6.3 实施作业成本法带来的效果 |
第五章 北联电高头窑煤矿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保障措施 |
5.1 组织保障 |
5.2 人员保障 |
5.3 信息和技术保障 |
5.4 成本责任业绩考核保障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风险-隐患-事故演化规律研究及其在煤矿双预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及不足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风险-隐患-事故演化过程 |
2.1 风险理论 |
2.2 隐患理论 |
2.3 事故演化过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矿风险特征及分级管控指标研究 |
3.1 煤矿特点 |
3.2 煤矿风险分级体系指标确立 |
3.3 风险指标权重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矿事故隐患排查关键技术研究 |
4.1 隐患分级方法研究 |
4.2 隐患排查治理组织机构 |
4.3 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5 张集煤矿双预控体系应用 |
5.1 矿井概况 |
5.2 张集煤矿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方法应用 |
5.3 张集煤矿采煤工作面顶板隐患的排查与分级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指标体系构建调查问卷 |
附录 2 煤矿风险管控体系直接影响关系矩阵 A |
附录 3 关于放煤工风险指标权重指标体系构建调查 |
附录 4 综合判断矩阵计算程序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张集煤矿风险分级与隐患排查处理双管控系统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张集煤矿风险管控系统现状及优化 |
2.1 风险分级管控 |
2.2 张集煤矿风险管控现状 |
2.3 张集煤矿风险管控弊端分析 |
2.4 危险源排查工作的完善 |
2.5 风险分级方法的优化 |
2.6 本章小结 |
3 张集煤矿隐患排查治理现状及优化 |
3.1 隐患排查治理 |
3.2 问题及分析 |
3.3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完善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2 业务流程分析 |
4.3 系统用户职能设计 |
4.4 功能结构设计 |
4.5 概念结构设计(E-R图) |
4.6 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表) |
4.7 本章小结 |
5 系统功能优化及展述 |
5.1 登录界面及角色优化设计 |
5.2 风险分级管控 |
5.3 隐患排查处理 |
5.4 安全隐患可视化预警 |
5.5 辅助功能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神华宁煤商品煤煤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需求分析 |
2.1 总体目标 |
2.2 系统业务描述 |
2.2.1 神宁集团煤质管理组织机构 |
2.2.2 神宁集团商品煤质量管理业务描述 |
2.3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
2.3.1 矿井商品煤煤质管理业务流程分析 |
2.3.2 洗煤厂商品煤煤质管理业务流程分析 |
2.3.3 运销公司商品煤煤质管理业务流程分析 |
2.4 系统用例分析 |
2.4.1 矿井商品煤煤质管理用例 |
2.4.2 洗煤厂商品煤煤质管理用例 |
2.4.3 运销公司商品煤煤质管理用例 |
2.5 系统数据流程分析 |
3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及相关技术 |
3.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3.2 功能框架设计思想 |
3.3 相关技术介绍 |
4 数据库设计及功能设计 |
4.1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2 功能设计 |
5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四层框架整合实现 |
5.2 页面与后台数据传输的实现 |
5.3 报表生成的实现 |
5.4 质量指标折线图的实现 |
5.5 月度煤质信息图的实现 |
5.6 文件管理的实现 |
5.7 后台管理模块的实现 |
5.8 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实现 |
6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环境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3 压力测试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煤矿安全监控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矿安全监控研究现状 |
1.2.2 本质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
1.2.3 数据挖掘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章节安排 |
2 关键技术和工具分析 |
2.1 MVC设计模式 |
2.2 在线地图API |
2.3 数据挖掘技术 |
2.3.1 数据挖掘概述 |
2.3.2 数据挖掘经典应用 |
2.3.3 关联规则数据挖掘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分析 |
3.1.2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2 系统设计思想 |
3.2.1 本质安全理念 |
3.2.2 基于本质安全理念的煤矿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
3.3 系统整体架构 |
3.3.1 煤矿安全监控网络拓扑结构 |
3.3.2 系统逻辑体系结构 |
3.4 系统体系结构 |
3.5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6 数据库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系统实现 |
4.1 开发平台的选择 |
4.2 生产管理模块 |
4.2.1 生产管理模块主界面 |
4.2.2 数据实时显示模块 |
4.2.3 智能地图模块 |
4.2.4 安全信息分析模块 |
4.2.5 应急预案管理模块 |
4.2.6 报警信息模块 |
4.2.7 设备定期检修模块 |
4.2.8 职工信息管理模块 |
4.2.9 新闻综合信息模块 |
4.2.10 用户管理模块 |
4.2.11 留言簿管理模块 |
4.3 信息查询模块 |
4.3.1 系统登录注册模块 |
4.3.2 信息查询主界面 |
4.4 本章小结 |
5 数据挖掘技术在煤矿安全隐患管理中的应用 |
5.1 安全隐患数据来源 |
5.2 数据挖掘方案的选择 |
5.2.1 传统FP_Growth算法及其缺点 |
5.2.2 基于线性表存储的FP_Growth算法 |
5.3 安全隐患数据的关联规则挖掘 |
5.3.1 数据分析 |
5.3.2 数据预处理 |
5.3.3 数据挖掘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基于光纤光栅采动应力测试技术的冲击地压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冲击地压监测预警的研究现状 |
1.2.2 采动应力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当前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应力对冲击地压的影响及其测试技术 |
2.1 应力对冲击地压的影响 |
2.1.1 冲击地压理论分析 |
2.1.2 冲击地压事故分析 |
2.2 采动应力测试技术 |
2.3 采动应力测试技术存在的不足 |
2.4 光纤光栅分布式应力测量原理 |
2.4.1 光纤Bragg光栅传感原理 |
2.4.2 光纤Bragg光栅应变传感原理 |
2.4.3 光纤Bragg光栅温度传感原理 |
2.4.4 光纤光栅分布式传感技术 |
2.5 小结 |
3 采动应力测试系统设备研发 |
3.1 光纤光栅钻孔应力计的研发 |
3.1.1 井下钻孔应力计设计面临的问题 |
3.1.2 光纤光栅钻孔应力计的设计 |
3.1.3 钻孔应力计测力原理与应力计算 |
3.1.4 一孔多点钻孔应力测试的实现 |
3.2 光纤光栅解调分站的研发 |
3.2.1 光纤光栅解调分站简介 |
3.2.2 光纤光栅解调分站研发 |
3.2.3 光纤光栅解调分站性能测试 |
3.3 小结 |
4 采动应力测试系统软件研发 |
4.1 系统功能设计 |
4.1.1 系统框架设计 |
4.1.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2 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实现 |
4.2.1 数据采集模块的实现 |
4.2.2 数据管理模块的实现 |
4.2.3 数据分析模块的实现 |
4.3 软件部分测试 |
4.4 小结 |
5 基于采动应力测试技术的冲击地压预警系统集成 |
5.1 采动应力测试系统集成 |
5.2 基于应力测试技术的冲击地压预警技术 |
5.2.1 预警指标 |
5.2.2 预警方法 |
5.2.3 软件实现 |
5.3 巴彦高勒煤矿煤柱冲击地压监测预警 |
5.3.1 工程概况 |
5.3.2 现场测试 |
5.3.3 预警结果分析与检验 |
5.3.4 解危措施 |
5.4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TBM在煤矿巷道施工中的应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引言 |
1.2 论文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TBM应用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
1.4.1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4.2 本文研究的思路 |
第二章 TBM组成结构及破岩机理 |
2.1 TBM设备类型 |
2.1.1 敞开式TBM |
2.1.2 护盾式TBM |
2.2 TBM选型的原则及工作思路 |
2.2.1 TBM选型的原则 |
2.2.2 TBM选型的思路 |
2.3 TBM的基本结构 |
2.3.1 TBM主机系统的组成 |
2.3.2 TBM后配套系统组成 |
2.4 TBM选型的条件 |
2.4.1 巷道的地质条件 |
2.4.2 巷道的施工环境 |
2.5 TBM的破岩机理 |
2.5.1 影响TBM掘进的地质因素 |
2.5.2 TBM破岩形式及破岩机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BM巷道施工前期工作 |
3.1 TBM运输 |
3.1.1 TBM的运输方式 |
3.1.2 TBM超限货物运输方案 |
3.2 TBM安装和调试 |
3.2.1 TBM安装前准备工作 |
3.2.2 设备安装 |
3.2.3 设备调试 |
3.3 TBM的拆卸 |
3.3.1 整体拆卸方案 |
3.3.2 TBM主机拆卸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BM巷道施工技术 |
4.1 TBM施工 |
4.1.1 工艺原理 |
4.1.2 TBM施工特点 |
4.2 TBM施工方法 |
4.2.1 导向控制 |
4.2.2 TBM掘进 |
4.3 TBM在不良地质洞段的施工 |
4.3.1 限制TBM施工性能的典型因素 |
4.3.2 TBM在不良地质条件下掘进的施工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TBM巷道应用实例 |
5.1 工程概述 |
5.1.1 工程概况 |
5.1.2 工作区地质概况 |
5.2 TBM施工方法 |
5.2.1 超前地质预报 |
5.2.2 初步设计 |
5.2.3 深井巷道支护数值分析优化 |
5.2.4 准备换步作业,控制开挖方向 |
5.2.5 附属作业 |
5.2.6 施工管理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8)中小型选煤厂信息管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选煤厂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2.1 选煤厂信息组成分析 |
2.1.1 信息分类 |
2.1.2 选煤厂信息系统 |
2.2 煤质信息管理系统业务分析 |
2.2.1 业务流程 |
2.2.2 业务分析 |
2.3 灰分、煤泥影响需求分析 |
2.4 事故致因核心要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选煤厂信息管理体系构建 |
3.1 中小型选煤厂管控现状 |
3.2 信息管控体系构建原则 |
3.3 系统配套硬件设计 |
3.3.1 选煤系统显卡连接 |
3.3.2 控制系统网络设计 |
3.3.3 监控系统设计 |
3.4 选煤厂信息管理体系 |
3.4.1 系统需求 |
3.4.2 开发平台及工具选择 |
3.4.3 开发方法 |
3.4.4 系统开发 |
3.5 持续改进体系的建立 |
3.6 安全管理SWOT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4 选煤厂生产过程分析及数据处理 |
4.1 选煤厂生产过程分析 |
4.2 选煤厂生产过程试验数据计算 |
4.3 选煤过程曲线模拟研究 |
4.3.1 可选性曲线 |
4.3.2 可选性曲线数学模型及参数拟合 |
4.4 原煤可选性曲线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大屯选煤厂信息管理系统 |
5.1 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结构 |
5.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流程图 |
5.3 选煤厂信息管理系统 |
5.3.1 选煤厂信息管控系统扩展 |
5.3.2 选煤厂信息管控系统运行效果 |
5.4 大屯选煤厂信息管控系统实际使用经济效益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9)矿井三维数字化立体模型系统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三维矿井数字化立体模型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2 矿井三维数字化立体模型系统设计 |
2.1 系统设计要求与开发思想 |
2.1.1 设计要求 |
2.1.2 开发思想 |
2.2 系统总体框架及功能模块 |
2.2.1 总体框架 |
2.2.2 主要功能模块 |
2.3 系统开发环境 |
2.3.1 AutoCAD绘图工具 |
2.3.2 Visual Basic |
2.4 矿井三维巷道数据结构模型 |
2.4.1 数据库来源 |
2.4.2 巷道网络结构模型 |
2.4.3 三维巷道模型的算法实现 |
2.5 空间属性资源数据库的设计 |
2.5.1 数据表的形成 |
2.5.2 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3 矿井三维数字化立体模型软件系统的实现 |
3.1 概论 |
3.2 系统总体结构与功能设计 |
3.2.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2.2 系统功能设计 |
3.2.3 系统界面设计 |
3.3 三维数字化立体模型系统实现 |
3.3.1 系统的开发 |
3.3.2 系统的实现 |
3.3.3 数据库属性查询与连接 |
3.4 本章小结 |
4 矿井三维数字化立体模型系统功能模型 |
4.1 工作面生产管理模型 |
4.2 采场辅助设计模型 |
4.3 巷道预测变形仿真展示模型 |
4.3.1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与模型 |
4.3.2 巷道预测变形数据动态可视化模型 |
4.3.3 围岩锚杆支护力学模型 |
4.4 人员实时定位模型 |
4.5 工艺仿真培训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5 矿井三维立体模型生成系统试验应用 |
5.1 张集矿概况与矿井可视化模型构想 |
5.1.1 张集矿概况 |
5.1.2 张集矿立体矿图现状 |
5.1.3 矿井可视化模型基本构想 |
5.2 张集矿三维立体模型构建 |
5.3 数据更新及工作面生产管理 |
5.4 矿井安全管理应用 |
5.4.1 采场工艺仿真培训系统 |
5.4.2 巷道预测变形数据动态可视化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浅谈煤矿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1 煤矿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
1.2 煤矿主要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
1.3 在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重投入、轻管理等问题 |
1.4 缺乏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
2 煤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避免以上问题的对策 |
2.1 领导重视 |
2.2 整体规划 |
2.3 管理应用 |
2.4 人才培养 |
四、地销煤信息管理系统在张集煤矿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作业成本法在北联电高头窑煤矿的应用研究[D]. 杨霞光.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2]风险-隐患-事故演化规律研究及其在煤矿双预控中的应用[D]. 张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3]张集煤矿风险分级与隐患排查处理双管控系统分析与研究[D]. 宋波.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4]神华宁煤商品煤煤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左君. 西安科技大学, 2018(12)
- [5]煤矿安全监控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海涛.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 [6]基于光纤光栅采动应力测试技术的冲击地压预测方法研究[D]. 秦凯.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
- [7]TBM在煤矿巷道施工中的应用技术[D]. 徐珍. 安徽理工大学, 2016(08)
- [8]中小型选煤厂信息管控系统研究[D]. 周学刚.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2)
- [9]矿井三维数字化立体模型系统研究及应用[D]. 庞冬冬. 安徽理工大学, 2015(07)
- [10]浅谈煤矿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 黄小民. 山东工业技术,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