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20年减氟项目使用情况调查

焦作市20年减氟项目使用情况调查

一、焦作市已建20年降氟改水工程使用情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乔松慧[1](2021)在《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生命之源,自2015年我国正式迈入农村饮水安全阶段以来,农民的满足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由于显着的城乡差距,虽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情况尚不清晰。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理论与实际结合、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式,收集了我国关于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方面的相关论文、学术报告、统计数据、各地统计年鉴及相关文件,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了不同阶段全国范围内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污染程度、水质时空特点以及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并对农村地区水质改善提出建议。研究内容和得出结论包括:(1)以公开发表的水质数据为依据,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和氟化物为调研对象,对影响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污染指标分析,自2005年至2018年间,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由33.8%降到21.3%,中部地区由40.3%下降到22.3%,西部地区由54.4%下降到22.4%,东北地区由36.7%下降到23.7%;细菌总数的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超标率由31.2%降到16.4%,中部地区由37.2%下降到17.7%,西部地区由39.2%下降到18.9%,东北地区由31.7%下降到19.6%。东部地区浑浊度的超标率由14.6%下降到9.3%,中部地区由19.7%下降到14.9%,西部地区由23.1%下降到16.7%,东北地区由18.3%下降到16.9%。大部分地区氟化物超标率在10%以下。(2)全国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从时间的角度,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合格率逐年提高,整体合格率由40%提升到65%,我国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由2005至2008年的48.1%提高到了2015至2018年的61.1%,中部地区由40.1%提高到57.5%,西部地区由44.4%提高到59.2%。东北地区水质合格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水质合格率由2005-2008年的68.1%降低到2015-2018年的60.1%。从空间的角度,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较高,东北地区水质出现一定波动,此外同一水质指标在不同典型农村地区存在差异,以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氟、铁、锰、硝酸盐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四个地区的典型农村进行对比分析,全国范围内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的平均水平在38%,东部以及中部地区的典型省份超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水质指标的超标率也呈现一定地域特点。(3)结合我国农村饮用水典型水质指标污染现状和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表明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逐年提高,饮水不安全人口数减少。但就目前了解到的公开数据来看,存在部分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数据报道偏少;水质合格率整体还有待提高,到2018年,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平均水平为65%。可以通过饮用水在水源地保护、输配水管网基础设施铺设、消毒问题的落实、居民用水习惯以及用水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与质量提升等方面对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行改善。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各方联动、鼓励农村地区饮水工程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等方式来改善农村饮用水水质。

陈敏[2](2020)在《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饮水安全是世界性难题,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和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近40年来先后投资1.5万亿元、新建1100多万处农村饮水工程、覆盖近10亿农村居民。从工程覆盖面看,我国应已全面解决了农村居民饮水问题。但调查和统计显示,情况并不乐观,农村饮水数量上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价格上供高于求、质量上供低于求等矛盾问题处处存在(陈敏,2020)。一方面是有水供给但无人使用,农村地区尤其是南方农村存在大量饮水工程被抛荒,供能闲置50%以上,水利部暗访统计也证实有50%左右的农村饮水工程表现为不可持续;长江水利科学院对重庆试点区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评价,只有38.5%达到可持续标准。另一方面是有部分农村居民没有水用或者有人乱用水、浪费水的情况并存,大量农村居民依旧过着喝望天水的生活,包括部分工程覆盖范围的居民,也有居民挥霍着政府提供的福利水、免费水。可见,有工程覆盖≠有产品供给,有供给≠有效供给,百姓有需要≠市场有需求。农村饮水为什么会大量出现“有供有需但非有效”的情况?这是国内外众多专家持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有效的农村饮水制度安排?为什么要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创新?如何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研究目标有三:一是把握农村饮水供给的变动规律、本质属性、现实需求和阶段性特征;二是明确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安排及其内在机理;三是揭示制约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具体制度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创新思路和具体建议。研究思路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农村饮水的产品属性入手,以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明确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总体思路和现实条件为切入点,试图通过构建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分析模型,对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进行检验,对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重要性和制度创新内容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从农村饮水制度设计冲突、农村饮水供给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农村饮水融资投入制度困境等维度,分析相关制度的缺陷及其内在机理,并提出相应制度创新的方向和建议,以期为更好地调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克服“泛市场化”“泛公益化”两种错误认识,进而构建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主要结论有:(1)农村饮水安全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应具有优先保障地位(第3章)。通过追溯农村饮水安全的发展历程,并与其他类似公共产品比较分析,可得到农村饮水安全具有基础性和致命性、垄断性和群体性、阶段性和反复性、区域性和差异性、资源性和流动性等本质属性和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交织等阶段性特征,其需求具有钢性强、受众宽、空间大等特点,在农村所有公共产品供给中具有优先地位。(2)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关键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权责范围并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第4章)。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百姓饮水中市场需求部分和基本需求的市场有效部分由市场主体按照市场法则进行供给;又要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兜底保基本民生中作用,对基本需求中的市场失灵部分,应该由政府兜底保障,政府既不能越位,更不能错位、缺位。(3)市场失灵是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市场的主体表现(第5章)。通过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推导当前1100多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可能存在的360种市场供需情形中,只有72种市场有效,这意味着理论上农村饮水市场80%会失灵,为政府参与农村饮水供给提供了理论依据。(4)改进和创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是政府当前破解农村饮水有效供给难题的有效途径(第6、7、8章)。当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建设时期已经结束,饮水供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已发生深刻变化,通过考察搜集到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的38个农村饮水制度,发现之前以工程为中心、以投资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的农村饮水制度难以适应新矛盾、新任务,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进和创新,通过创新建立以分区定性、分段定责、分量计价的农村饮水安全制度体系,包括总供给-总销售制度(CS-CS制度)、阶段水价制度、城乡联动联调水价制度、“双通道”决策制度、专用水票“需求侧”直补制度、内部交叉补贴制度等,释放制度红利、巩固建设成果,既可提高投资效益,又可增强百姓福祉。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提出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按照覆盖范围和缺失危害程度标准,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分区(ABCD)设计理论,并发现农村饮水处于A区的优先地位。并按照供需关系和市场原则,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进行分区,划分了市场和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界限,发现农村饮水刚需部分(ac C)在农村公共产品保障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有助于回答“农村饮水安全是不是公共产品”“农村饮水为何需要优先供给”“如何厘清市场和政府在供给农村饮水职责的界限”等基本问题。(2)构建融合“价格控制”和“供求干预”为一体的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基于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本文构建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把农村饮水需求分解为基本需求(公益品)和非基本需求(市场产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在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中的职责边界。这一研究结论可为在减轻政府负担中压实政府责任、在增加企业责任中促进企业发展,把原来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独木桥”路径变成“双通道”提供依据。(3)基于“卡尔-希克斯标准”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本文从定性制度、责任制度、融资制度等9个方面,考察了3个层面、38个农村饮水制度的效率,剖析了制度失灵的内在机理,并按照“卡尔-希克斯标准”进行制度改进,创新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回答了“农民可用多少水、交多少费”“政府该尽什么责、补多少钱”等长期困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的基本问题。

徐永新[3](2018)在《许昌市区地下水氟含量特征研究》文中指出以许昌市区地下水为研究对象,设置20个采样点并进行采样,对地下水中氟含量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许昌市区地下水氟含量水平基本正常,浓度变化范围在0.041.27 ug·mL-1之间,平均值为0.78 ug·mL-1,但少量地区地下水氟含量超标;许昌市区地下水酸碱度范围正常,研究区地下水样的pH值范围在7.107.18之间,平均值为7.40;对水样pH值和氟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酸碱度对氟含量水平的影响较弱.

易蕊[4](2013)在《综合医院扩建整合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医院建设事业迅速发展,其中综合医院扩建工程己成为当今全国城市建设的主角之一。近几年,笔者所在的城市范围内就有几所大型综合医院纷纷加入扩建工程的队伍。因为住所离医院距离近,笔者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亲眼见到这些医院扩建工程中的每一点变化,对此感触颇多。作为一名建筑学研究生,在设计院实习期间接触到综合医院扩建的设计项目,参与了一些前期调研等工作,于是收集了相关资料,并确定了本课题。经过资料的收集、阅读后发现,长期以来,我国综合医院扩建工程的现状并不理想,其中存在很多问题,关键是一直缺乏合理的引导。于是笔者就这一现状展开了研究。首先,本文以综合医院扩建的认识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国内一些扩建中失败案例的分析,深入挖掘其现状不理想的原因。其次,针对扩建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综合医院扩建需要整合优化设计的概念。第三,对整合优化设计的概念做进一步阐述,说明了整合优化在综合医院扩建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其目的。第四,为了避免上述不良现状的延续,为了我国医院扩建工程更好的发展,笔者对综合医院扩建整合优化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究,指明扩建设计前期策划的重要性,并分别从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两个层面对综合医院扩建的整合优化进行探讨。最后,结合实际调研的扩建项目,验证以上研究成果在工程实践中的运用,并希望本次研究的成果对综合医院扩建设计的其他研究者和实践者能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许小利,冉伟霞,毋燕,马敏英[5](2013)在《2009—2012年焦作市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结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焦作市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工程运转情况,掌握焦作市地方性氟中毒病情变化,为调整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试行)》,对全市589个病区村饮水现状和改水工程情况采用一村一表进行调查;每年随机抽取10个武陟县改水工程进行运行情况调查,每处工程采集1份末梢水水样测定水氟浓度;随机抽取5个病区村作为监测村,开展一般情况、8~12岁学生氟斑牙、25岁以上氟骨症病情监测;水样采集与保存采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2006);水氟浓度检测采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5-2006)测定;氟斑牙诊断采用Dean’s法;临床和X线氟骨症诊断采用地方性氟骨症诊断标准(WS 192-2008)。结果病区村改水率80.48%,受益人口达63.70万人;监测改水工程30个,全部正常运转,水氟含量合格工程25个,合格率为83.33%;监测村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呈下降趋势,但只有1个村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P<0.05);检出氟骨症病例40人,检出率为26.67%,均为轻度病例。结论焦作市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村改水进度加快,要加强卫生与水利部门协作,保证病区改水工程建一处、合格一处;该市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下降不明显,应继续加强监测,关注病情动态变化,及时调整防治策略和措施,评估防治效果。

陈男[6](2012)在《天然及合成多孔性粘土材料对地下水中氟化物的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地下水氟污染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性问题而引起关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饮用水中氟化物的含量都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严重威胁到动植物以及人类的健康。对于国内外来说,吸附法由于其操作简便性和环境友好性已经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去除地下水及饮用水中氟化物的方法。目前,常用的除氟吸附剂主要有天然、合成和生物类材料,这些材料虽然具有一定的吸附除氟能力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一些材料对环境pH值的适应性较差,一些材料成本高昂,且大多为粉末状,容易堵塞水道,因此在实际的水处理除氟工艺中受到了限制。本文主要以氟污染地下水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天然粘土材料和人工合成多孔性矿物材料对地下水氟化物的吸附特性,着力于为吸附除氟材料的开发及地下水氟化物去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实现地下水中氟污染物的去除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工作从整体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采用静态和动态试验方法,研究了天然鹿沼土对水溶液中氟离子的吸附性能,获得了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曲线;建立了吸附平衡热力学、动力学模型;求取了模型参数,计算了天然鹿沼土吸附氟化物的有关热力学状态函数;探讨了鹿沼土的吸附除氟机理,并采用实际地下水样配制含氟废水对鹿沼土吸附除氟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鹿沼土对氟化物的吸附反应初始速率很快且在2h左右达到吸附平衡;溶液初始pH值介于4.0-10.0之间时除氟效率达到最大;吸附等温线可以用Dubnine-Radushkevich(D-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描述,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根据其焓变H = 11.782 kJ/mol可以推断鹿沼土与氟离子的吸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力和偶极间作用力;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对天然鹿沼土的吸附除氟过程基本没有影响,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对吸附过程略有消极影响,碳酸根和磷酸根对吸附过程有明显抑制作用;在动态柱吸附试验中,随着进水流速的增大,柱子高度的降低以及入水氟离子浓度的增大,鹿沼土柱的穿透时间逐渐缩短,从而使鹿沼土对氟离子的吸附达到饱和状态变快。动态土柱实验中鹿沼土对氟离子的吸附过程符合Thomas动力学公式和BDST模型。第二部分主要采用静态吸附试验方法,研究了分别以FeSO4·7H2O和Fe2O3为铁质的合成多孔性粘土材料对水溶液中氟化物的吸附性能,获得了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曲线;建立了平衡吸附热力学、动力学模型;求取了模型参数,计算了两种铁质合成材料对吸附氟化物的有关热力学状态函数。探讨了合成材料对氟化物的吸附机理,并采用实际地下水样对以FeSO4·7H2O为铁质合成材料的吸附除氟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以FeSO4·7H2O和Fe2O3为铁质的合成多孔性粘土材料对氟化物的吸附过程都符合二级动力学和内扩散方程,氟离子在以FeSO4·7H2O和Fe2O3为铁质的两种合成多孔性粘土材料上的静态吸附平衡时间都为48 h左右;以FeSO4·7H2O和Fe2O3为铁质的合成多孔性粘土材料分别在溶液初始pH值为7.0和4.0左右时对氟化物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值,氟化物去除率分别为94.23%和60.48%;以FeSO4·7H2O和Fe2O3为铁质的合成多孔性粘土材料对溶液中氟化物的吸附过程都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其Langmuir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2.16和1.70 mg/g;以FeSO4·7H2O和Fe2O3为铁质的合成多孔性粘土材料对氟化物的吸附过程均为吸热反应;溶液中共存的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基本不影响以FeSO4·7H2O为铁质的合成多孔性粘土材料对氟化物的去除效果,而硫酸根离子对除氟效果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碳酸根和磷酸根离子对以FeSO4·7H2O为铁质的合成多孔性粘土材料的除氟效率影响最大;以FeSO4·7H2O为铁质的合成多孔性粘土材料的吸附除氟过程主要以化学吸附作用为主。第三部分采用静态吸附试验方法,分别研究了以木节粘土和金刚土为骨架的Fe/Al改性多孔性粘土材料对水溶液中氟化物的吸附性能,获得了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曲线;建立了平衡吸附动力学模型和等温模型;求取了模型参数,探讨了两种改性合成材料对氟化物的吸附机理,并采用实际地下水样对以两种材料的吸附除氟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以木节粘土和金刚土为基本骨架的改性多孔性粘土材料对溶液中的氟化物均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两种材料均在溶液初始pH = 6.0条件时达到最大吸附容量,溶液初始pH值低于4.0或高于10.0均不利于两种材料对氟化物的吸附;两种材料的吸附除氟过程均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两种材料的Langmuir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1.79 mg/g和3.38 mg/g;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中的1/n值均小于1,表明两种改性材料的吸附除氟过程均为有利吸附;以金刚土为基本骨架的改性材料对氟离子的亲和能力要强于以木节粘土为基本骨架的吸附材料,前者的氟吸附容量约为后者的2倍;以金刚土为基本骨架的改性吸附材料在多种离子共存条件下仍能保持较好的吸附除氟性能。当初始氟浓度为10 mg/L,吸附剂量为20 g/L条件时,氟化物去除率保持在80%以上,而以木节粘土为基本骨架的吸附材料除氟效果则明显降低。总之,天然鹿沼土、含铁质多孔性合成材料及Fe/Al改性的粘土材料均对溶液中的氟化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地下水除氟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优化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王利波[7](2011)在《2003~2010年濮阳市地方性氟中毒综合防制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濮阳市地方病防治体系构建、健康教育效果、降氟改水工程运行状况及地方性氟中毒流行强度,为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1.查阅2003-2010年濮阳市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资料。2.对辖区范围内3413个自然村饮水氟含量进行普查,依据检测结果确定人群环境氟的外暴露水平。3.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高氟改水村和未改水村各8个,对8-12岁儿童尿氟水平进行测定,以了解机体氟的内暴露水平。4.随机抽取3个改水村,连续监测5年水氟含量、8-12岁儿童尿氟含量、氟斑牙患病情况。结果1.濮阳市地方病防治体系建设现况濮阳市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地方病防治体系,地方病防治已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2.健康教育效果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小学生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率从46.49%提高到91.14%(Z=416.47,P<0.01),家庭主妇知晓率从41.21%提高到88.19%(x2=217.90,P<0.01);小学生“愿意饮低氟水”的比例从40.12%提高到75.06%(x2=234.15,P<0.01),家庭主妇“愿意饮低氟水”的比例从74.23%提高到90.12%(x2=38.31,P<0.01)。3.改水工程运行情况对辖区1041处降氟改水工程全部进行了监测,正常运行781处(58.61%)、间歇供水9处(1.49%)、报废停用251处(39.90%)。改水年限越长,报废停用工程所占比例越大。正在使用工程中有24.56%存在不同程度的水氟超标。4.人群氟的外暴露水平对3413个自然村进行了普查,饮水氟含量1.Omg/L以上自然村1658个(48.58%),1.1-2.0mg/L、2.1-4.0mg/L、≥4.1mg/L的村分别为1184个、419个和55个。各县(区)中,以华龙区高氟村构成比最小,占18.07%;濮阳县高氟村构成比最大,占60.50%。水氟含量与水井井深有一定关系,水氟含量在水井深度6-20m、21-50m和51-100m 3组自然村中随着井深增加而降低,当水井深度为101-500m时,水氟含量反而高于水井深度50-1OOm组。5.8-12岁儿童氟的内暴露水平濮阳市高氟村改水后8-12岁儿童各年龄组尿氟含量均低于未改水村(P<0.01)。改水后尿氟与水氟水平呈线性正相关(r=0.9479,P<0.05)。6.高氟村改水后氟斑牙流行趋势氟斑牙检出率随改水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x2=59.644,P<0.01)。氟斑牙指数由改水前的2.83下降至0.10,达到饮水型地氟病控制区标准。结论1.濮阳市地方病防治体系建设完善;以降氟改水、健康教育和病情监测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达到了良好效果。2.健康教育对于提高病区人群地氟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促进对低氟水饮用有显着效果。3.降氟改水降低了病区人群氟的外、内暴露水平以及氟斑牙流行强度。

张莉[8](2009)在《德州市陵县境内地下水氟污染状况及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氟是自然界分布广泛的卤族元素,这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它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主要聚集在骨骼和牙齿组织中。适量的氟对人体健康有益。当体内缺氟时,会发生龋齿、骨质变脆,但是氟过量也会造成氟中毒,引发氟斑牙、氟骨症等疾病。本文着重对德州市陵县境内地下水的氟含量进行研究,采用不同方法对各个乡镇的氟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研究发现,陵县各乡镇均有水井氟超标现象,全县氟含量超标的水井占被监测水井数的67.9%.整个研究过程按照网格布点法采集地下水样,选用离子选择电极法进行实验分析。过程中提出用两点法代替传统的五点法绘制标准曲线的观点,并经多次实验论证其有效性和准确性。通过对试液pH、温度等重点的影响因素做了讨论分析,得出了最佳实验条件,并对可能造成地下水氟污染的因素从大气中的氟迁移和水文地质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工业生产排入大气中的少量氟并不足以引起地下水氟污染,水文地质因素才是造成地下水氟污染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对陵县各乡镇居民氟病患病率的随机调查中,研究了地下水氟污染与地氟病的相关性,并提出地氟病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长期饮用高氟地下水是患地氟病的主要原因,而氟斑牙的患病率随水氟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本论文中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德州市陵县境内地下水氟污染状况和疾病相关性,为今后德州市地氟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凌莉,唐九宁,孙玉平,周新亚[9](2008)在《宿迁市地氟病区水氟及病情监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宿迁市降氟改水工程运行情况及其效果,为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设计专用调查表,调查改水工程运行情况;分析20032005年降氟改水工程水氟监测结果;20052006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病区村的氟斑牙患病率调查。结果:全市现有病区村788个,已完成改水612个,其中正常供水的584个,占74.11%。20022005年改水工程水氟监测结果显示,水氟的超标率逐年增加,2005年水氟超标率达17.58%,水氟含量最高为3.25 mg/L。与2002年相比,2004、2005年水样超标率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5.33、5.46,P值均<0.05)。与19831985年调查相比,20052006年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从69.68%下降到45.18%;其中泗阳县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53.06%。结论:采用降氟改水措施后,虽然宿迁市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下降较大,但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原因可能有:水氟回升,其他摄氟途径以及氟斑牙统计指标的选择等。

许小利,石凌云,王三凤,任东,周睿,夏江[10](2006)在《焦作市降氟改水工程管理使用情况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焦作市降氟改水工程管理使用情况,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统一方案,逐个工程调查,水氟测定采用国标电极法,对工程使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全市降氟改水工程建设为429处,报废130处,能够正常使用的为299处,水氟回升在1.0mg/L以上的为116处;工程使用年限在13~15年的最多;水源枯竭、井壁塌陷和管理不善是工程报废的主要原因,占总报废工程的80!00%;工程中75.06%为水泥管材料,24.94%为钢管材料。结论全市有55.01%的工程已经报废或水氟回升;近几年为报废高峰;水源枯竭是山区工程报废的主要原因;井壁钢管材料在防止水氟回升和井壁塌陷方面显着优于水泥管材料;应探索建立适应本地发展的降氟改水管理模式,以提高工程使用价值。

二、焦作市已建20年降氟改水工程使用情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焦作市已建20年降氟改水工程使用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调研资料与分析方法
    2.1 数据调研概述
    2.2 分析方法
3 影响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水质指标调研分析
    3.1 农村饮用水中微生物学指标的调研分析
        3.1.1 微生物学指标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3.1.2 微生物指标超标的原因分析
        3.1.3 典型农村地区微生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3.2 农村饮用水中浑浊度指标的调研分析
    3.3 农村饮用水中氟化物指标的调研分析
        3.3.1 氟化物指标的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3.3.2 氟化物超标的原因分析
        3.3.3 典型农村地区氟化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分析
    4.1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变化特性
    4.2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空间变化特性
        4.2.1 各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的空间分布特性
        4.2.2 不同地区典型水质指标超标率变化特性
    4.3 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时空变化特点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及改善建议
    5.1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工作发展现状
    5.2 我国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
    5.3 城乡水质差异现状
    5.4 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改善面临的问题
    5.5 优化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建议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结构框架
    1.4 数据来源及处理
        1.4.1 数据来源
        1.4.2 数据处理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1.5.1 研究重难点
        1.5.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动态、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2.1 研究动态
        2.1.1 文献综述
        2.1.2 研究述评
    2.2 基础理论
        2.2.1 制度经济学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2.3 相关概念
        2.3.1 农村饮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2.3.2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2.3.3 阶梯水价与阶段水价
第3章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3.1 发展历程
        3.1.1 安全标准演变历程
        3.1.2 规划法规完善历程
        3.1.3 水源管理制度变迁
    3.2 比较分析
        3.2.1 与城市饮水比较
        3.2.2 与农村公路用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供给比较
        3.2.3 与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类产品供给比较
    3.3 需求分析
        3.3.1 基础性需求:刚性强
        3.3.2 广泛性需求:受众宽
        3.3.3 发展性需求:空间大
    3.4 基本特征
        3.4.1 基础性和致命性
        3.4.2 垄断性和群体性
        3.4.3 阶段性和反复性
        3.4.4 区域性和差异性
        3.4.5 资源性和流动性
        3.4.6 分散性和季节性
    3.5 阶段特征
        3.5.1 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
        3.5.2 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
        3.5.3 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
        3.5.4 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
        3.5.5 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
        3.5.6 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交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
    4.1 制度创新的主流目标
        4.1.1 以居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
        4.1.2 形成闭环的制度体系
        4.1.3 遵循本质属性、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制度体系
    4.2 制度创新的基本方法
        4.2.1 注重“卡尔多改进”追求效益最大化
        4.2.2 注重上下结合内外互动体现实用性
        4.2.3 注重前后比较左右借鉴凸显均衡性
    4.3 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
        4.3.1 统一的思想认识
        4.3.2 扎实的经济基础
        4.3.3 成功的经验借鉴
        4.3.4 庞大的工程系统
        4.3.5 归位的政府职能
    4.4 制度创新的内部条件
        4.4.1 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
        4.4.2 逐步异化的制度目标
        4.4.3 非均衡的制度效应
    4.5 制度创新的考核指标
    4.6 制度创新的基本设想
        4.6.1 市场有效的判断标准
        4.6.2 制度有效的制约因素
        4.6.3 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
        4.6.4 制度创新的现实局限
    4.7 制度创新的基本逻辑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市场特征
    5.1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设计
        5.1.1 模型选择:三种常见市场分析模型比较
        5.1.2 模型设计: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
        5.1.3 模型说明:重要节点和区域
    5.2 质量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供给-需求分析
        5.2.1 基本类型
        5.2.2 有效性分析
    5.3 价格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成本-收益分析
        5.3.1 基本类型
        5.3.2 有效性分析
    5.4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有效性综合分析
        5.4.1 模型分析及结果
        5.4.2 主要特点
    5.5 调查数据分析
        5.5.1 抽样调查分析
        5.5.2 典型调查分析
        5.5.3 居民反馈数据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设计冲突及创新
    6.1 制度设计冲突的主要表现
        6.1.1 产品定性模糊化:混淆不准的定性制度
        6.1.2 供给质量理想化:高标低配的水质制度
        6.1.3 供水类型单一化:人畜同饮的供给制度
    6.2 制度设计失灵的内在机理
        6.2.1 定性制度失灵分析
        6.2.2 质量制度失灵分析
        6.2.3 分类制度失灵分析
    6.3 制度设计创新的基本思路
        6.3.1 分区定性制度创新
        6.3.2 “双通道”决策制度创新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村饮水安全责任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及创新
    7.1 制度落地矛盾的主要表现
        7.1.1 责任落实基层化:“层层下移”的责任制度
        7.1.2 融资主体空心化:“补助”“配套”的融资制度
        7.1.3 运行管理公地化:抓大放小的运管制度
    7.2 制度落地矛盾的内在机理
        7.2.1 责任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2.2 融资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2.3 运管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3 责任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7.3.1 分段定责制度创新(CS-CS制度)
        7.3.2 创新绩效评价制度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村饮水安全融资投入制度的两难困境及创新
    8.1 融资投入两难的主要表现
        8.1.1 资金分配均等化:数人头的投入制度
        8.1.2 产品定价市场化:“以水养水”的定价制度
        8.1.3 运管补贴低效化:逆向刺激的补贴制度
    8.2 融资投入两难的内在机理
        8.2.1 投入制度失灵分析
        8.2.2 定价制度失灵分析
        8.2.3 补贴制度失灵分析
    8.3 融资投入制度创新思路
        8.3.1 “阶段水价”制度创新
        8.3.2 “需求侧补贴”制度创新
    8.4 算例
        8.4.1 现行制度导致工程荒废
        8.4.2 实行制度保基本运行
        8.4.3 创新制度多方受益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分区治理是破解农村公共产品治理失效的有效方式
        9.1.2 市场失灵是农村饮水安全市场供给的基本特征
        9.1.3 统筹推进是创新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必由之路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主持(研)课题

(3)许昌市区地下水氟含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许昌市区地下水氟含量水平特征
    2.2 许昌市区地下水p H值水平特征
    2.3 许昌市区地下水氟含量与p H值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许昌市区地下水氟含量水平及防治措施
    3.2 许昌市区地下水氟含量超标成因浅析

(4)综合医院扩建整合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2.3 相关概念
    1.3 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1.3.1 国外相关课题研究概况
        1.3.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结构框架
2 综合医院扩建整合优化设计的基础研究
    2.1 我国综合医院扩建的动因分析
        2.1.1 社会条件的变化促使综合医院扩建
        2.1.2 医学模式的转变促使综合医院扩建
        2.1.3 医疗制度的改革促使综合医院扩建
        2.1.4 技术手段的进步促使综合医院扩建
        2.1.5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促使综合医院扩建
    2.2 我国综合医院扩建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2.1 扩建的现状
        2.2.2 扩建中失败案例及原因分析
        2.2.3 扩建中存在的问题
    2.3 综合医院扩建整合优化设计的概念
        2.3.1 整合
        2.3.2 优化设计
        2.3.3 扩建中的整合优化设计
    2.4 综合医院扩建整合优化设计的内容
    2.5 综合医院扩建整合优化设计的目的
    2.6 综合医院扩建整合优化设计的重要性
    2.7 本章小结
3 综合医院扩建前期策划和总体规划层面的整合优化探讨
    3.1 扩建前期策划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1.1 扩建前期策划的概念
        3.1.2 扩建前期策划的内容
        3.1.3 扩建前期策划的重要性
    3.2 扩建前期策划存在的问题和可行性研究内容
        3.2.1 目前我国综合医院扩建前期策划中存在的误区
        3.2.2 扩建前期策划中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3.2.3 扩建前期策划中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
        3.2.4 扩建可行性研究实例---长沙市中心医院医疗综合楼工程可行性研究分析
    3.3 扩建总体规划层面的整合优化设计
        3.3.1 目前我国综合医院扩建总体规划存在的不足与矛盾
        3.3.2 扩建总体规划层面整合优化设计的内容
        3.3.3 扩建总体规划层面整合优化设计的原则
        3.3.4 对既有院区总体布局的整合优化设计
        3.3.5 对院区未来发展总体规划的整合优化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综合医院扩建建筑设计层面的整合优化探研
    4.1 扩建中新旧建筑整合模式探讨
        4.1.1 新旧建筑整合与共生的相关理论
        4.1.2 新旧建筑整合模式探讨
    4.2 扩建中使用功能的整合优化设计
        4.2.1 使用功能整合优化设计的内容
        4.2.2 使用功能整合优化设计成功案例
    4.3 扩建中交通流线的整合优化设计
        4.3.1 水平交通流线的整合优化
        4.3.2 垂直交通流线的整合优化
        4.3.3 综合交通流线的整合优化
    4.4 扩建中护理单元的整合优化设计
        4.4.1 护理单元平面的整合优化
        4.4.2 护理单元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4.4.3 护理单元卫生环境的优化设计
    4.5 扩建中新旧建筑形象的整合协调
    4.6 扩建中庭、庭院的优化设计
        4.6.1 中庭在综合医院扩建中的运用
        4.6.2 外庭院在综合医院扩建中的运用
    4.7 本章小结
5 综合医院扩建整合优化设计实例分析-长沙市第三医院内科大楼建设工程
    5.1 对老内科楼的现状调查研究
        5.1.1 老内科楼基本情况
        5.1.2 老内科楼优势及特点
        5.1.3 老内科楼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5.2 新内科大楼工程整合优化设计方案研究
        5.2.1 项目概况
        5.2.2 总平面布局整合优化设计
        5.2.3 新建建筑整合优化设计
        5.2.4 无障碍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天然及合成多孔性粘土材料对地下水中氟化物的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2.1 国内外常用的除氟技术和方法
        1.2.2 国内外常用的吸附除氟材料
        1.2.2.1 含铝吸附剂
        1.2.2.2 天然及改性高分子吸附剂
        1.2.2.3 稀土类吸附剂
        1.2.2.4 改性金属氧化物类吸附剂
        1.2.3 吸附法除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2.3.1 微米、纳米级吸附材料的后续分离工艺问题
        1.2.3.2 吸附材料对水溶液不同环境的适应性问题
        1.2.3.3 金属改性吸附材料可能存在的二次污染问题
        1.2.3.4 稀土类吸附材料的成本问题
        1.2.4 小结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天然鹿沼土吸附除氟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鹿沼土的前处理
        2.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3 氟离子的分析方法-氟试剂分光光度法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静态吸附实验
        2.3.2 动态吸附实验
        2.3.3 鹿沼土对合成含氟水的吸附特性
        2.3.4 吸附反应前后鹿沼土的表征
    2.4 本章结论
第3章 合成粘土材料吸附除氟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合成粘土材料的制备
        3.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合成铁质吸附材料的表征
        3.3.2 吸附剂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3.3 溶液 pH 值对吸附除氟效果的影响
        3.3.4 吸附动力学
        3.3.5 吸附等温线
        3.3.6 温度对吸附除氟效果的影响和吸附热力学
        3.3.7 以 FeSO_4·7H_2O 为铁质的吸附材料的除氟性能
    3.4 本章结论
第4章 Fe/Al 改性粘土材料除氟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Fe/Al 改性粘土材料的制备
        4.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以木节粘土为基本骨架的 Fe/Al 改性材料
        4.3.2 以金刚土为基本骨架的 Fe/Al 改性材料
        4.3.3 两种 Fe/Al 改性材料的除氟性能对比
        4.3.4 两种 Fe/Al 改性材料的除氟机理
        4.3.5 两种 Fe/Al 改性材料与其它吸附材料的对比
        4.3.6 两种 Fe/Al 改性材料对合成含氟地下水的吸附特性
    4.4 本章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2003~2010年濮阳市地方性氟中毒综合防制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调查范围
    2.2 调查内容
    2.3 方法
    2.4 质量控制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濮阳市地方病防治体系构建及健康教育状况调查结果
    3.2 改水工程运行情况调查结果
    3.3 濮阳市人群氟的外暴露水平
    3.4 濮阳市儿童氟的内暴露水平
    3.5 改水前后儿童氟斑牙流行趋势
4 讨论
    4.1 地方病防治体系构建后,综合防治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4.2 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促进了病区人群对低氟水的饮用
    4.3 降氟改水工程运行监测表明监管必须加强
    4.4 不同县区、井深和供水方式的人群环境氟的外暴露水平
    4.5 高氟村降氟改水后儿童机体氟的内暴露水平明显下降
    4.6 病区降氟改水后儿童氟斑牙流行强度呈下降趋势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德州市陵县境内地下水氟污染状况及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氟的分布、来源及危害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论文背景
        1.2.1 水氟的来源与高氟成因研究
        1.2.2 氟对健康的影响及地氟病的研究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1 地下水氟污染状况研究
        1.4.2 地下水高氟成因研究
        1.4.3 氟与疾病相关性研究
    1.5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陵县区域环境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气象
    2.4 地下水现状
        2.4.1 分类情况
        2.4.2 存在问题
        2.4.3 解决方案
    2.5 地表水现状
第三章 德州市陵县地下水氟污染状况的研究
    3.1 样品采集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原理
        3.2.2 干扰及消除
        3.2.3 所需试剂和仪器
        3.2.4 实验步骤
        3.2.5 方法改进
        3.2.6 两点曲线法的准确性讨论
        3.2.7 监测条件优化
    3.3 监测结果及质量保证
        3.3.1 地下水含氟量监测结果
        3.3.2 监测过程质量保证
    3.4 水质评价方法
        3.4.1 国标F法
        3.4.2 指数评价法
    3.5 地下水氟评价结果
        3.5.1 国标F法评价结果
        3.5.2 单因素指数法评价结果
        3.5.3 内梅罗指数法评价结果
        3.5.4 参数分级评分迭加指数法评价结果
        3.5.5 评价结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氟污染影响因素研究
    4.1 大气中的氟迁移
        4.1.1 含氟废气排放源调查
        4.1.2 数据来源
        4.1.3 监测结果
        4.1.4 评价与结论
    4.2 水文地质因素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陵县地下水氟污染与区域性氟病相关性的研究
    5.1 地方性氟病的发病机理
        5.1.1 氟对牙齿的损伤
        5.1.2 氟对骨及骨旁软组织的损害
        5.1.3 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划分
    5.2 区域氟病调查
    5.3 病因分析
    5.4 氟病防治
        5.4.1 预防措施
        5.4.2 氟病的治疗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焦作市降氟改水工程管理使用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本情况
    1.2 资料来源
    1.3 调查方法
    1.4 检测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区改水情况
    2.2 工程使用年限
    2.3 工程报废原因
    2.4 已建工程井壁材料调查
3 讨论

四、焦作市已建20年降氟改水工程使用情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D]. 乔松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D]. 陈敏. 西南大学, 2020(05)
  • [3]许昌市区地下水氟含量特征研究[J]. 徐永新. 许昌学院学报, 2018(02)
  • [4]综合医院扩建整合优化设计研究[D]. 易蕊. 中南大学, 2013(05)
  • [5]2009—2012年焦作市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结果[J]. 许小利,冉伟霞,毋燕,马敏英. 职业与健康, 2013(07)
  • [6]天然及合成多孔性粘土材料对地下水中氟化物的吸附性能研究[D]. 陈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
  • [7]2003~2010年濮阳市地方性氟中毒综合防制效果评价[D]. 王利波. 郑州大学, 2011(04)
  • [8]德州市陵县境内地下水氟污染状况及疾病相关性的研究[D]. 张莉. 山东大学, 2009(05)
  • [9]宿迁市地氟病区水氟及病情监测结果分析[J]. 凌莉,唐九宁,孙玉平,周新亚. 江苏卫生保健, 2008(05)
  • [10]焦作市降氟改水工程管理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 许小利,石凌云,王三凤,任东,周睿,夏江.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6(07)

标签:;  ;  ;  ;  ;  

焦作市20年减氟项目使用情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