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与实际接种率差距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侯骞妍,赵荣[1](2021)在《榆林市2019年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结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了解2019年榆林市常规免疫接种监测工作情况,评价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水平并分析原因。方法运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分析,利用比值(R)评价法、差值(D)评价法、估算接种率对榆林市2019年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2019年常规免疫报表报告完整率和及时率均为100%(179/179);2019年榆林市10县区各疫苗报告接种率均在95%以上。R值评价市级5个R值中1个可信、3个可疑、1个不可信,县级可信、可疑R值分别有13个、5个,其余R值均不可信。D值评价中,市级HBV1、OPV1、DPT1的D值可疑,MR、MenA1的D值不可信。区县级HBV1的D值靖边县、子洲县可信、榆阳区、米脂县可疑,其余县区均为不可信;OPV1的D值靖边县、绥德县、子洲县可信、榆阳区可疑,其余县区均为不可信;DPT1的D值靖边县可信,榆阳区、绥德县、吴堡县、子洲县可疑,其余均为不可信;MR的D值靖边县、子洲县可信,佳县、吴堡县可疑,其余均为不可信;MenA1的D值靖边县可信,绥德县、吴堡县、子洲县可疑,其余均为不可信。结论榆林市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县级)达到国家要求。报告接种率偏高,可能与免疫规划接种率考核中报告接种率指标作为重点分值有关。R值评价及D值评价提示,可信值较少,榆林市常规免疫工作仍存在目标儿童摸底不准确、疫苗接种率报告虚高等问题。为提高接种率及接种质量,免疫规划工作需要全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支持及参与配合。
赵风林,运玉霞,聂占普,王兰珍,谢为民[2](2021)在《2020年濮阳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2020年濮阳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工作现状,评价接种数据的报告质量。方法用Excel2003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用差值(D)、比值(R)、脱漏率评价报告质量。结果濮阳市2020年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均为100%;5种基础疫苗的报告接种率均在97%以上;D值评价均为不可信;5个R值评价中2个可信,1个可疑,2个不可信;全市2020年脊灰疫苗脱漏率为-1.23%,百白破疫苗脱漏率为-1.74%,各县区2种疫苗脱漏率均在±4%以内。结论濮阳市2020年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数据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
纪璞璞[3](2020)在《基于山东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儿童接种率监测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预防接种是控制传染病最特异、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一级预防措施。中国的免疫预防工作举世瞩目。自1978年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以来,先后于1988年、1990年和1995年分别实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达到85%的普及儿童免疫目标。2000年后,随着我国进入到免疫规划时期,特别是自2007年开始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国家提供免费接种的疫苗及其针对疾病已从1978年的4种疫苗预防6种疾病,增加到14种疫苗预防15种疾病,极大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疫苗接种数量的增加使得传统手工建立预防接种档案和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的方式逐渐显示出弊端。手工建档存在工作量大、接种信息记录不全、流动儿童重复建档等问题,而常规免疫接种率报表由预防接种单位医生手工统计和填写,往往存在数据漏报、虚报、填写错误等情况。接种率抽样调查虽能对报告接种率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是受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入户调查越来越困难,而且受人力物力限制,调查年龄组受到局限,调查对象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难以获得准确的全年龄组接种数据。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管理预防接种个案成为可能。国外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将计算机应用到儿童健康服务中。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儿童预防接种管理,主要功能包括预防接种登记、接种预约、接种通知、生成接种率报表,以及新疫苗应用监测等。自2000年开始,我国部分省份开始探索建立预防接种信息系统(Immunization Information System,IIS),将传统手工登记儿童预防接种个案的方式转变为利用计算机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2006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后,各地IIS系统建设如雨后春笋,至2010年,包括山东在内的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湖北、安徽和海南等8个省建成了省级平台;其余省份也积极推进,至2017年,已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成省级平台,实现区域信息共享。但是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已建成的省级平台功能差异较大,大部分省平台的作用仅限于预防接种个案的收集和流动儿童接种数据的交换,对于平台海量个案数据的利用并不充分。此外,接种率的一些算法尚有不精确、不统一的地方,非免疫规划疫苗对免疫规划疫苗的替代规则也不明确,这些问题均对数据评价结果造成较大干扰。因此,目前IIS虽已建成,但多数省份没有真正发挥其在免疫预防工作中对人群接种率开展实时监测和评价的有效作用。[研究目的]本研究拟在现有山东省IIS系统的工作基础上,根据国家免疫规划工作要求和山东省免疫规划及其预防接种工作需求,进一步完善山东省IIS省级平台功能方案,尝试性建立起基于山东省IIS系统的儿童接种数据质量控制及其接种率实时监测评价的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工作,实现全省预防接种信息的充分利用。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1)建立预防接种信息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和算法规则,开发用于儿童接种数据质量进行评价的程序软件,实现预防接种信息质量分析。(2)建立预防接种信息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算法规则,开发用于儿童接种率实时监测评价的程序软件,实现基于出生队列的接种率实时监测评价。(3)将上述两种规则和方法,运用于山东省儿童NIP疫苗实际监测评价工作中去。利用已建立的山东省IIS系统中接种记录数据库,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免疫程序的规定,尝试性对目前适龄儿童常规免疫接种数据质量及其接种率进行实时监测评价,及时发现未完成免疫接种的儿童,并采取针对措施及时予以接种,以达到提高并保持高水平接种率的目标。[研究方法]本研究人口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局编制的2011-2017年《山东统计年鉴》,接种数据来源于山东省IIS平台。平台建设采用的是基于J2EE技术的Web应用平台,通过基础平台集成技术将项目内容集成到Web应用平台上,对外提供开放式的基于XML技术的标准接口。本研究项目需求形成通过文献复习和专家咨询论证的方法,采用数据仓库技术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本研究对IIS数据质量控制评价指标及其算法规则、接种情况监测与评价的指标及其算法规则,是根据国家《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疫苗说明书》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等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同时结合山东省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实际业务需求,在专家论证和征求基层工作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并逐步完善;最后由课题组转交中标公司组织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测试完成后部署到省平台,由部分市县级CDC和预防接种单位进行试用,对存在的问题和现有功能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汇总后再次提交给中标公司进行系统完善和测试发布,形成最终的应用软件。本次研究是以市为单位实例开展一次基于山东省IIS为基础的儿童接种数据质量控制及其接种率实时监测评价,实际应用的接种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17年12月31日,均按照山东省IIS系统平台安装的本研究软件自动生成。[主要结果]1、本研究建立了山东省IIS系统平台功能标准与评价指标和山东省IIS系统客户端管理规程,并据此对IIS系统数据质量和预防接种情况进行了评价。2、通过IIS中质量评价指标的设置,山东省预防接种个案在数据管理率、上传率、完整性、重复率等方面均得到很大改善,山东省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个案管理率、数据上传率均接近100%;基本信息除身份证号、接种信息除接种部位外,均达到99%以上;数据修改率、补录率、重复率分别为2.74‰、7.46‰和0.58‰,仍有下降空间。3、鉴于山东省预防接种数据质量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对全省以为单位儿童预防接种结果进行检测评价,1-7岁儿童各年龄组单苗接种率大部分在90%以上,部分大年龄组儿童接种疫苗剂次低于90%。[主要结论]1、山东省IIS系统数据质量总体较高,部分地区数据完整性较低,修改率、补录率、重复率较高;小年龄组儿童接种情况好于大年龄组儿童,东部地区接种情况好于西部地区。2、本研究建立的山东省IIS系统平台功能标准与评价指标适用于山东省免疫规划工作实际,基本满足数据质量控制和接种率评价需要。3、本研究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和与疫苗注射器信息系统对接的功能未能完全实现,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进一步完善。[主要建议]1、进一步提高和保持IIS系统的数据质量。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对接种门诊工作人员的培训,强化责任心和积极性,提高疫苗信息和接种信息的录入质量,保证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个案信息与预防接种证信息的一致性,确保ns系统的数据真实、准确和可靠。2、推广应用本研究建立的IIS系统中质量控制和接种率监测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算法规则。各有关单位应定期评价和反馈结果,使该指标体系和算法规则臻至完善;同时,进一步升级已开发的用于儿童接种率实时监测评价的程序软件,逐步实现对儿童接种率的实时监测评价,满足免疫规划实际工作的需要。3、积极探索建立与其他大数据管理部门如户籍管理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基于山东健康云平台下的共享数据库,实现儿童建立户籍信息与IIS系统中儿童基本信息的互联互通,强化对于辖区内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的同步管理,提高儿童疫苗接种率。4、适时扩大山东省IIS系统的功能和应用。根据新的《疫苗管理法》以及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在现有基础上,应进一步扩大山东省IIS系统的功能模块,如尽快增加疫苗注射器信息系统,与接种个案系统对接,切实落实疫苗全程电子追溯制度;尽快将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纳入IIS系统,并与教育部门相关单位实现对接;尽快将冷链温度电子监控记录系统纳入IIS系统,进一步完善疫苗运输、温度全过程温度自动监测,保证疫苗质量。
周勇,曹雷,张海荣,肖奇友,郑景山[4](2018)在《中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系统报告数据质量改善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中国常规免接种率监测系统未能有效识别低疫苗接种率地区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善措施。方法用德尔菲法对影响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数据质量的原因、改善质量措施进行专家问卷调查评分,用平均分(95%CI)评价原因总影响和措施总效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聚类分析归类原因和措施。结果中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系统未能有效识别疫苗接种率薄弱地区的主要原因为报告疫苗接种率分母质量控制难、接种率报告不能反映同一年龄出生队列儿童接种率、接种率考核指标要求、属地化管理不明确等,总影响评分均值(95%CI)分别为20.4(16.2-24.6)、16.0(10.7-21.3)、12.7(7.7-17.7)、12.3(6.7-17.9)。可采取的改善措施为突出实际受种人数监测、加强儿童纳入属地管理、客户端系统实现自动产生应种人数等,总效果评分均值(95%CI)分别为14.7(7.4-22.1)、16.8(11.6-22.0)、15.7(10.4-21.0)。结论目前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仍有监测意义,需突出实际受种人数监测、利用计算机产生结果、落实属地化管理、采用出生队列计算接种率。
林坤立,赖俊旭,谢东生[5](2017)在《茂名市茂南区2014年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结果》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茂名市茂南区2014年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结果,为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估算接种率、差值(D)和比值(R)法,对2014年常规免疫接种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茂名市茂南区2014年常规免疫中乙型肝炎疫苗(Hep B3)、卡介苗(BCG)、脊髓灰质炎疫苗(PV3)等7种疫苗常规基础免疫报告及时性和完整性均为100%,接种率133个指标值中有116个指标在95%以上,估算接种率在95%以上的有108个(81.20%);用年报计算出的D值评价显示各苗基本上评价为可信;R值评价显示,114个指标中评价为可信48个(42.10%);可疑33个(28.94%);不可信27个(23.68%)。结论茂名市茂南区2014年报各苗接种率虽在较高水平,但分析显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系统数据报告质量还有提升的空间,接种率监测报告系统还没引起基层单位的足够重视。
张玫[6](2016)在《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是免疫规划工作的基础。真实可靠的接种率监测数据,有利于各级疾控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正确评价适龄儿童常规免疫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和保持高水平接种率。目前中国通过报告及时率、完整率以及准确率对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进行一般性评价;通过接种率调查、D值(Difference)、R值(Ratio)等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质量评估,但是难以识别低接种地区,缺乏系统、标准化的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评估方法。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2003年和2005年先后开发了预防接种数据质量审计(Immunization data quality audit, DQA)方法和预防接种数据质量自我评估工具(Immunization data quality self-assessment, DQS), 用以判定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系统是否可靠,评价免疫服务方面的质量。为解决中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中缺乏系统、标准化的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评估方法,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借鉴WHO开发的DQA和DQS评价思路、指标和方法,对中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进行评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真实反映各地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现况。目的借鉴WHO的DQA和DQS方法,开发中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评估指标和方法,通过对县、乡级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进行现场评估,评价各项评估指标的适用性,探索适合中国的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评估指标和方法。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目前中国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和评价现状,以及WHO的DQA和DQS方法在国外的应用情况。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Delphi method)建立中国常规免疫接种率质量评估的指标和方法。设计调查表和调查问卷,在东、中、西部省份选取四个研究地区,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开展现场调查,收集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相关的资料。对现场收集的资料通过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逻辑审核和整理,采用SAS和Excel计算分析各项指标,最后采用TOPSIS法即与理想方案相似性的顺序优选技术(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将不同研究地区综合排序,评价不同地区的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情况。结果1.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评估指标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选择11种评价指标作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评估指标。分别为:常规免疫监测报告完整率、及时率、验证系数、预防接种预约正确性、可靠系数、预防接种卡可靠性、预防接种证可靠性、预防接种基本信息一致性、接种史一致性、质量指数、疫苗脱漏率。2.各单项评估指标评估结果2.1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完整率、及时率均为100%。2.2预防接种数据准确性指标验证系数(Verification Factor, VF):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上虞/香坊/桐梓、罗甸/罗甸村/潜江,不同研究地区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95.472,P<0.01)。预约正确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上虞/潜江/香坊/桐梓、罗甸/罗甸村,不同研究地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4.51,P<0.01)。2.3预防接种数据可靠性指标可靠系数(Reliability Factor, RF):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罗甸村、罗甸/桐梓、潜江/香坊最低;上虞低于罗甸村,上虞与潜江/香坊/罗甸/桐梓四个地区无统计学差异。不同研究地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5.50,P<0.01)。2.4常规免疫预防接种记录情况基本信息一致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香坊/桐梓、潜江/罗甸村、上虞/罗甸,不同研究地区之间有统计学差异(Z=90.52,P<0.01)。接种史一致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香坊/桐梓、罗甸村/潜江、罗甸、上虞,不同研究地区之间有统计学差异(Z=85.61,P<0.01)。接种卡记录可靠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香坊/桐梓、潜江/罗甸村、上虞/罗甸,不同研究地区之间有统计学差异(Z=71.78,P<0.01)。接种证记录可靠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香坊/桐梓、潜江、罗甸/罗甸村、上虞,不同研究地区之间有统计学差异(Z=97.72,P<0.01)。2.5常规免疫监测质量环节质量指标质量指数(Quality Index, QI):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桐梓、香坊/罗甸/罗甸村、上虞;潜江低于桐梓,潜江与香坊/罗甸/罗甸村以及上虞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不同研究地区之间的有统计学差异(Z=57.19,P<0.01)。监测环节中,利用结果指导工作、数据分析和产出以及适龄儿童掌握情况这三个环节相对薄弱。2.6疫苗脱漏率(Drop-Out Rate,DOR):由低到高依次为,上虞、潜江、香坊、桐梓/罗甸、罗甸村,不同研究地区之间有统计学差异(Z=163.15,P<0.05)。3.TOPSIS法综合评估结果将上述11项指标纳入TOPSIS法综合分析,比较不同研究地区的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桐梓、上虞、香坊、罗甸、罗甸村、潜江。结论1.可以引入WHO的DQA和DQS的评估方法和指标,建立适合中国的评估方法和指标,对中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进行评估。2.本研究中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可用于评价县和接种单位的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既可用于单项指标评价,又可采用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3.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Children Immuniz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IIMS)数据质量、收集数据的标准化、调查人员的培训和标准统一对评估结果有一定影响。4.建议今后进一步优化评估指标和权重,完善数据采集和评估方法,开发出基于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标准化评估工具。
姚艳秀[7](2016)在《景德镇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系统评价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景德镇市20102012年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情况。方法根据景德镇市20102012年的常规免疫数据进行差值(D值)、比值(R值)评价分析。结果景德镇市20102012年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百白破、麻风、乙型肝炎、A群流脑、乙型脑炎减毒活七种疫苗报告接种率均在95.00%以上,估算接种率为86.92%100.00%:D值评价为可信的指标占66.67%,评价为可疑的占33.33%;R值评价显示各种疫苗应种人数基本符合逻辑。结论景德镇市20102012年常规免疫接种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为了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质量,减少估算接种率与报告接种率的偏差,积极开展对基层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张玫,郑景山,曹雷[8](2015)在《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现状与质量评估方法》文中认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和质量评价,可反映常规免疫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分析我国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调查和评价现状,以及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综述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荐的预防接种数据质量审计(The Immunization Data Quality Audit,DQA)和预防接种数据质量自我评估(The Immunization Data Quality Self-assessment,DQS)方法及应用情况,并对在中国引入DQA、DQS方法评估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提出了相关建议。
曾庆生,陈日暖,李秀莺,陈一露,罗芳[9](2014)在《2010-2012年新会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结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新会区近年来常规免疫接种情况,促进免疫规划工作顺利开展。方法通过中国免疫规划监测管理系统,收集2010-2012年的常规免疫接种率数据,推算估算接种率,采用差值(D)评价、比值(R)评价及脱漏率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新会区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完整率为100.00%;常规免疫各疫苗报告接种率为97.33%99.43%,估算接种率为86.27%98.36%,差值(D)评价、比值(R)评价和脱漏率基本在可信与可疑之间。结论新会区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总体上均处于较高水平,但与估算接种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准确掌握儿童应种人数是接种率监测和评价的重点,切实加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才能促进免疫规划工作的全面发展。
陈杨伟,王清华,羊晶晶[10](2013)在《2011年福州市常规免疫接种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为了解福州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工作的现状,评价福州市2011年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结果。方法利用估算接种率,差值(D值)、比值(R值)等方法,对福州市2011年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各县(市、区)报告完整性、及时率均为100.00%;全市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在98.54%99.95%;全市基础免疫估算接种率在94.53%117.20%;全市常规基础免疫接种率D值评价,乙型肝炎疫苗、甲肝疫苗总体评价为可信,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A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总体评价为可疑,含麻疹类疫苗总体评价为不可信。结论福州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仍存在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基层的数据存在漏报、虚报、不准确现象,常规免疫规范化管理仍待加强。
二、我国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与实际接种率差距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与实际接种率差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榆林市2019年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结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报告接种率评价方法 |
1.2.1 R值评价法 |
1.2.2 D值评价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常规报告接种率一般性评价 |
2.2 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 |
2.3 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的可靠性评价 |
2.3.1 比值(R)评价法 |
2.3.2 估算接种率 |
2.3.3 差值(D)评价法 |
3 讨论 |
(2)2020年濮阳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评价方法 |
1.2.1 一般性评价 |
1.2.2 可靠性评价 |
1.2.3 脱漏率评价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一般性评价 |
2.2 报告接种率与估算接种率 |
2.3 差值(D)评价 |
2.4 比值(R)评价 |
2.5 脱漏率分析 |
3 讨 论 |
(3)基于山东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儿童接种率监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 概述 |
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3 山东省IIS简介 |
3.1 相关标准和依据 |
3.2 部署模式 |
3.3 技术架构 |
3.4 网络拓扑 |
3.5 数据流程 |
3.6 系统硬件运行环境及其支撑软件 |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资料与方法 |
1 数据来源 |
2 主要研究方法和过程 |
3 数据质量控制评价指标及其算法规则 |
3.1 个案管理情况 |
3.1.1 指标应用 |
3.1.2 算法规则 |
3.2 上传接种单位统计情况 |
3.2.1 指标应用 |
3.2.2 算法规则 |
3.3 个案基本信息完整性统计 |
3.3.1 指标应用 |
3.3.2 算法规则 |
3.4 个案接种信息完整性统计 |
3.4.1 指标应用 |
3.4.2 算法规则 |
3.5 接种记录修改统计 |
3.5.1 指标应用 |
3.5.2 算法规则 |
3.6 接种记录修改日志查询 |
3.6.1 功能应用 |
3.6.2 算法规则 |
3.7 接种记录补录统计 |
3.7.1 指标应用 |
3.7.2 算法规则 |
3.8 接种记录补录日志查询 |
3.8.1 功能应用 |
3.8.2 算法规则 |
3.9 重复个案处理 |
3.9.1 重复儿童查询 |
3.9.2 重复儿童统计 |
3.9.3 重复儿童汇总推送 |
3.9.4 督导查询 |
4 接种情况监测与评价情况 |
4.1 按接种日期的疫苗接种人次情况统计 |
4.1.1 指标应用 |
4.1.2 统计对象 |
4.1.3 纳入统计的疫苗种类 |
4.2 按出生日期的疫苗接种人次情况统计 |
4.2.1 指标应用 |
4.2.2 统计对象 |
4.2.3 纳入统计的疫苗种类 |
4.3 按接种日期的NP疫苗接种情况统计 |
4.3.1 指标应用 |
4.3.2 统计对象 |
4.3.3 纳入统计的疫苗种类 |
4.3.4 算法规则 |
4.4 按接种日期的非NIP疫苗接种情况统计 |
4.4.1 指标应用 |
4.4.2 统计对象 |
4.4.3 纳入统计的疫苗种类 |
4.4.4 算法规则 |
4.5 按年龄组的分地区NIP疫苗接种情况统计 |
4.5.1 指标应用 |
4.5.2 统计对象 |
4.5.3 纳入统计的疫苗种类 |
4.5.4 算法规则 |
4.6 基于出生年度的NIP疫苗接种情况统计 |
4.6.1 指标应用 |
4.6.2 统计对象 |
4.6.3 纳入统计的疫苗种类 |
4.6.4 算法规则 |
4.7 任意出生时间的NIP疫苗接种情况统计 |
4.7.1 指标应用 |
4.7.2 统计对象 |
4.7.3 纳入统计的疫苗种类 |
4.7.4 算法规则 |
4.8 任意出生时间的NIP疫苗合格接种情况统计 |
4.8.1 指标应用 |
4.8.2 统计对象 |
4.8.3 纳入统计的疫苗种类 |
4.8.4 合格/不合格接种判定规则 |
4.9 任意出生时间的含麻疹成分疫苗(MCV)接种情况统计 |
4.9.1 指标应用 |
4.9.2 统计对象 |
4.9.3 纳入统计的疫苗种类 |
4.9.4 算法规则 |
4.9.5 及时接种算法 |
4.9.6 接种率算法 |
4.10 查漏补种情况统计 |
4.10.1 指标应用 |
4.10.2 统计对象 |
4.10.3 纳入统计的疫苗 |
4.10.4 算法规则 |
结果与分析 |
1 客户端使用情况 |
2 预防接种信息质量评价 |
2.1 个案管理情况 |
2.2 数据上传率 |
2.3 基本信息完整率 |
2.4 接种信息完整率 |
2.5 接种记录修改率 |
2.6 接种记录补录率 |
2.7 个案重复率 |
3 预防接种情况监测评价分析 |
3.1 2011-2017年疫苗接种剂次情况 |
3.2 2011-2017年出生儿童疫苗接种剂次情况 |
3.3 基于年龄组的分地区疫苗接种情况 |
3.4 基于出生年度的NIP疫苗接种情况统计 |
讨论 |
1 接种信息报告质量及其接种率监测评估的意义 |
2 预防接种信息质量评价 |
3 疫苗接种率监测评价 |
3.1 预防接种剂次情况 |
3.2 分年龄组接种率情况 |
结论和建议 |
1 主要结论 |
2 建议 |
本研究的先进性、不足和后续研究方向 |
1 本研究的不足 |
2 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中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系统报告数据质量改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方法与内容 |
2调查对象 |
3统计分析 |
结果 |
1影响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质量的主要原因 |
2改善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质量的措施 |
讨论 |
(5)茂名市茂南区2014年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接种率报告及时性 |
2.2 接种率报告完整性 |
2.3 接种率免疫报告接种情况 |
2.4 基础免疫估算接种情况 |
2.5 D值评价 |
2.6 R值评价 |
3 讨论 |
作者声明 |
(6)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研究对象 |
1. 评估地区 |
2. 评估对象 |
研究内容 |
研究方法 |
1. 查阅文献 |
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3. 现场调查 |
4. 评估指标的确定及计算方法 |
技术路线 |
质量控制 |
研究结果 |
1. 概况 |
2. 研究地区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情况 |
3.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 |
4.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准确性 |
5.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可靠性 |
6. 常规免疫预防接种记录情况 |
7.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各环节质量 |
9. TOPSIS综合评分结果 |
讨论和建议 |
1. 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完整率和及时率 |
2.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准确性 |
3.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可靠性 |
4. 常规免疫预防接种记录情况 |
5.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各环节质量 |
6. 疫苗脱漏率 |
7. TOPSIS方法综合评价 |
8. 评估数据的收集 |
结论 |
创新性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文章发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景德镇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系统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一般性评价: |
1.2.2 可靠性评价: |
2 结果 |
2.1 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和估计接种率: |
2.2差值(D值)、比值(R值): |
3 讨论 |
(8)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现状与质量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现状 |
2我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3世界卫生组织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及质量评估方法及应用 |
4引入世界卫生组织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评估方法的应用建议 |
(9)2010-2012年新会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结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2.1 资料整理与统计 |
1.2.2 测算方法: |
2 结果 |
2.1 常规免疫接种报告完整性 |
2.2 报告接种率和估算接种率 |
2.2.1 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 |
2.2.2 常规免疫估算接种率 |
2.2.3 D值、R值评价 |
2.2.4 脱漏率分析 |
3 讨论 |
3.1 常规免疫接种率及估算接种率分析 |
3.2 D值、R值评价及脱漏率分析 |
3.3 脱漏率分析 |
(10)2011年福州市常规免疫接种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接种率评价方法 |
2 结果 |
2.1 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的完整性和及时性 |
2.2 常规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情况 |
2.3 常规基础免疫估算接种率情况 |
2.4 常规基础免疫接种率D值评价 |
2.5 常规基础免疫接种率R值评价 |
3 讨论 |
四、我国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与实际接种率差距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榆林市2019年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结果评价[J]. 侯骞妍,赵荣. 海南医学, 2021(18)
- [2]2020年濮阳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评价[J]. 赵风林,运玉霞,聂占普,王兰珍,谢为民. 医药论坛杂志, 2021(15)
- [3]基于山东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儿童接种率监测与评价[D]. 纪璞璞. 山东大学, 2020(02)
- [4]中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系统报告数据质量改善的研究[J]. 周勇,曹雷,张海荣,肖奇友,郑景山.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8(04)
- [5]茂名市茂南区2014年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结果[J]. 林坤立,赖俊旭,谢东生. 职业与健康, 2017(01)
- [6]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张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02)
- [7]景德镇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系统评价与分析[J]. 姚艳秀. 医疗装备, 2016(06)
- [8]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现状与质量评估方法[J]. 张玫,郑景山,曹雷.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5(04)
- [9]2010-2012年新会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结果评价[J]. 曾庆生,陈日暖,李秀莺,陈一露,罗芳.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4(03)
- [10]2011年福州市常规免疫接种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 陈杨伟,王清华,羊晶晶. 应用预防医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