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新的移动ad hoc网络中带宽保证的路由算法(论文文献综述)
屈银翔[1](2020)在《无线分布式网络中能效和能量均衡性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手机和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带来大带宽业务(例如视频等)对带宽的需求激增。同时,当前通信网络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有线网络虽然能保证带宽,但是不利于设备的便携;而WiFi网络使用工业、科学和医疗(Industrial Scientific Medical,ISM)非授权频段导致信道容量过小和覆盖范围有限;5G网络非饱和覆盖带来通信盲区和用户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下降;此外,还存在现有网络结构复杂臃肿,网元种类繁多,不同网元之间不兼容导致的网络升级困难,网络结构僵化,无法适应或者引入新的上层应用(例如网络切片服务)等问题。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有线和单跳技术的局限性造成的。基于多跳通信的无线分布式网络具有灵活部署、抗毁性和高效性等特点,弥补了上述单跳技术存在的不足,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但是,无线分布式网络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不同于有线多跳网络中节点之间的拓扑结构比较稳定,无线分布式网络存在节点覆盖半径不确定导致的拓扑不确定的问题;因节点移动导致拓扑变化过快、路由开销过大(泛洪)的问题;由于节点的属性(地理位置、剩余电量和信号发射功率)不一,以及网络中节点的网络功能差异(参与转发与否),造成每个节点的能耗的差异。除以上网络传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外,无线分布式网络中存在网络结构僵化造成的问题,例如,升级和维护困难、安全问题等等。针对无线分布式网络中存在的节点覆盖半径不确定性带来的能效低、泛洪问题以及网络不同节点所在位置不同导致的能耗不均衡等问题,本文通过凸优化理论,图论,渗透理论等数学方法,为推动无线分布式网络的演进、部署和实施进行前沿探索。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贡献如下:1、基于路径损耗的最优传输距离的研究针对无线分布式网络中存在的节点覆盖半径不确定带来的路由和数据传输过程中低能效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维空间下节点最优跳距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按跳路由协议的节点最优覆盖半径理论。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在路径损耗模型和给定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下,存在一个最优跳距,当每跳的跳距接近该最优跳距的时候,能耗最小。论文进一步讨论了节点随机分布在二维空间的场景。仿真结果显示,当网络中节点密度足够大的时并且节点的覆盖半径稍微大于最优跳距的时候,系统通信总能耗是最低的。通过分析可知,网络中节点密度越大,最优的节点的覆盖半径越接近于最优跳距。2、基于渗透理论的泛洪研究针对无线分布式网络中存在的泛洪问题,本文提出并验证了一种新的路由转发区域限制的环形方法。通过环形算法重新定义近距区和中继区以改变邻居节点的定义方式,避免两个相近节点相互转发相同路由请求报文的情况,解决传统路由方法如无线自组网按需平面距离向量路由协议(Ad 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AODV)等出现的路由请求报文转发次数过多的问题,提高路由效率;同时,通过环形算法,将中继区域限制在最优传输距离附近,令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每一跳都接近于最优跳距,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由于环形算法能令网络变得更加稀疏进而降低路由寻址成功率,本文利用渗透理论(Percolation Theory,PT)评估环形算法的路由成功率,并为参数设置提供参考。仿真结果显示,和传统的圆形覆盖方法相比,环形算法在保证路由成功率的同时,降低大约50%的路由请求报文转发次数,同时提高了数据传输能效。3、能量均衡和能量空洞问题的研究无线分布式网络按照网络结构可以分为同质的ad hoc网络和带Sink节点的无线传感网(Wirless Sensor Network,WSN),两者都存在能量空洞问题。针对无线ad hoc网络中的能量空洞问题,本文提出和验证了一种跨层能量均衡与控制策略。该策略结合最优覆盖半径和位置信息来解决能量空洞问题,提高网络容量。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存活节点数、网络容量、路由失败和能量平衡方面均优于现有协议。针对WSN中的能量空洞问题,本文通过使用最优跳距理论,根据传感器与Sink节点之间的距离调整传感器的覆盖范围和发射功率来缓解能量空洞问题,通过减小内围节点的能耗和增大外围节点的能耗达到能耗均衡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显着提高WSN的寿命和能效。4、基于软件定义架构的无线传感网研究针对传统WSN存在的网络结构僵化导致的配置、升级和维护(控制)困难以及能量空洞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DN+WSN架构的能量空洞减缓算法。该算法在解决传统WSN部署后再配置困难的问题的同时,结合SDN的全局视野特性,通过传感器剩余能量反馈机制和节点覆盖范围和发射功率调整算法,减缓WSN中的能量空洞问题,提高WSN的使用寿命。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存活节点数,网络容量和剩余能量方面均具有良好的表现。
韩冰青[2](2010)在《移动Ad Hoc网络中资源分配及跨层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移动Ad Hoc网络代表一种无基础设施的、完全分布式的、多跳的自治系统。人们有着很大的兴趣来设计和实现这种网络,以提供多样化的应用服务,如救灾和临时会议等。近年来,随着多媒体应用的不断普及,在移动Ad Hoc网络中提供服务质量支持已成为一个重要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是,由于无线网络带宽有限,有限的无线资源与多媒体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设计合理有效的资源分配方案成为保证服务质量的关键。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在有限带宽条件下,为移动Ad Hoc网络建立一种有效的资源分配方案,以保证多媒体应用程序的端到端的QoS (Quality of Service)需求,并满足它们对时延、带宽或丢包率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能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本文首先研究了移动Ad Hoc网络的资源分配模型和算法,接着研究了网络层资源分配技术,然后研究了MAC (Media Access Control)层资源分配技术,最后对联合网络层和MAC层的跨层资源分配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在系统地分析Ad Hoc网络的信息流竞争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基于价格的移动Ad Hoc网络资源分配算法。首先,构建移动Ad Hoc网络资源分配模型,将资源优化问题转换为拉格朗日对偶问题;接着,以价格作为资源分配的度量指标,通过路由发现时的价格查询以及路由响应时的价格反馈,消除分布式预测带来的不一致性;最后,利用小波变换将自相似性业务的长相关性转化为短相关性,对网络流量进行预测,提出一种改进的Ad Hoc网络资源分配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具有良好的收敛性,与现有的资源分配算法相比提高了资源利用率。(2)在网络层资源分配方面,提出了新的路由算法。在移动Ad Hoc网中,判断路径优劣的度量参数主要有跳数、延迟、能量等,常常导致过度使用中心节点,引起网络拥塞。针对这一问题,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价格感知的多目标优化按需路由协议。该协议以价格为路由度量指标,采用分层的体系结构以获得全网一致的拓扑视图。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提高了分组投递率并降低了端到端平均时延,在动态移动环境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接着,在分析DYMO (Dynamic MANET On-Demand)路由协议优缺点的基础上,将DYMO协议和服务质量及多径路由结合起来,提出一种新的QoS感知的多径DYMO路由协议QA-DYMO (QoS-Aware Multi-path Dynamic MANET On-Demand)。该协议以多径路由为基础,利用多条链路不相交路径来发送数据,能够适应Ad Hoc网络的动态变化和较好的支持QoS。(3)在MAC层资源分配方面,提出新的冲突退避算法和分析模型。首先,在分析传统的IEEE 802.11 DCF协议退避算法的基础上,设计了改进的多优先级退避算法和区分优先级的帧间隔,提出了一种支持区分服务的改进方案D-DCF (Differentiated 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接着,提出一种四维马尔可夫链模型对D-DCF进行建模,该模型能有效地评估饱和及非饱和状态下的网络性能。理论和仿真结果表明:D-DCF在吞吐量和平均分组延迟上的性能都优于802.11 DCF,并且能够支持3种优先级别的区分服务。(4)在跨层资源分配方面,提出一种联合网络层和MAC层的跨层资源分配算法CL-QARA (Cross-Layer QoS Aware Resource Allocation)。单纯的基于MAC层或者网络层的资源分配方案无法满足动态变化的Ad Hoc网络环境下的服务质量要求,而将跨层技术运用于资源分配中,可以提供多种服务质量的应用。CL-QARA的主要思想是引入价格作为资源分配的度量指标,以QoS带宽需求为参数,将网络层的动态资源分配信息与MAC层CSMA/CA接入机制相结合,以改进MAC层的冲突退避算法。并设计了改进的退避算法和呼叫接入控制算法,以实现MAC层与网络层的跨层技术。通过QoS感知的资源分配算法和跨层技术协同工作,为QoS服务提供了业务保障。仿真结果表明,CL-QARA算法具有良好的收敛性和稳定性,与其它算法相比,CL-QARA能有效地提供QoS保证,提高了网络的效用和性能。
朱颖[3](2008)在《Ad hoc网络中QoS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Ad hoc网络(MANETs,Mobile Ad hoc Networks)是一种由无线移动节点组成的具有任意和临时性网络拓扑的动态自组织网络系统。组成网络的节点既具有通信终端的功能,又具有路由器的功能,并可自由移动。其业务数据以无线多跳的方式传送,而无需基础设施的支持。由于Ad hoc网络具有较高的灵活性、移动性、自组织性以及随时随地接入等特点,已广泛用于野战通信、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临时会议、智能交通、环境监测和旅游探险等各种军用、民用和商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目前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要求无线Ad hoc网络能够为不同业务提供不同的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特别是目前日益增多的音频、视频和高实时性的数据业务都对网络传输平均延迟、延迟抖动、优先级划分、带宽分配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无线Ad hoc网络的多跳性和分布式特性,除带来了组网简单和灵活的特点以外,同时也为其提供服务质量保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Adhoc网络中媒体接入控制层的分布式自由竞争模式、单跳传输范围的有限性、全网时钟的不同步性、节点对全网信息掌握的不完全性和节点移动导致频繁的网络拓扑改变,都使得无论是固网还是其它有中心结构的无线移动网络所采用的服务质量保障技术很难直接用于Ad hoc网络,因此服务质量保障问题是目前无线Adhoc网络研究的一个难点。另外,Ad hoc网络的特殊性使得各协议层面之间的性能关联很大,这使得其服务质量保障问题并非可以在某一个层次中完全加以解决,所以需要每一个层面都支持服务质量保障技术。正因如此,本论文在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MPLS的Ad hoc无线移动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编号60372101和具有感知能力的自适应可重配置Ad hoc网络,项目编号60772109)的过程中,针对Ad hoc网络的特点,分别对其网络层、媒体接入控制层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和传输层做了比较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1.简要地介绍了Ad hoc网络的发展史,分析Ad hoc网络的特点、应用前景、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阐述本论文的立项依据、创新点及研究成果。2.介绍了Ad hoc网络的协议体系结构,综述了目前Ad hoc网络中网络层和媒体接入控制层的协议研究,描述了目前Ad hoc网络中已有的几种服务质量保障框架。3.首先为增强Ad hoc网络的路由健壮性和改善拥塞情况,提出了一种多径路由协议TRND-AODV,在一次路由的过程中同时建立多条节点完全独立的路径。在此基础上,通过将基于Ad hoc路由协议的网络层技术与MPLS的交换技术相结合,提出一种节点独立多径标签交换路由协议AODLS和基于MPLS的Ad hoc无线移动网络模型,使Ad hoc网络不仅能够支持传统的、无连接的IP服务,还能应用于移动MPLS网络。4.借鉴TCP拥塞控制中的慢启动窗口机制提出了一种乘性递增-慢启动递减的MAC层信道接入算法MISSD,在兼顾节点公平性的同时提高网络的带宽利用率。而为进一步在不同网络规模和网络负载情况下都能较好地改善网络的拥塞状况并达到或逼近最佳的网络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化参数逼近的MAC层自适应退避算法SAOP,可较好地适用于单跳的无线局域网。5.总结了无线局域网中低优先级业务增多而影响高优先级业务的原因,在用RTS多预约策略进行优先级区分的同时,通过监控网络状态并动态调整算法参数,提出了两种自适应参数调整的多优先级MAC接入算法SAQMR和MRDCW,可以对无线局域网中高优先级业务的服务质量提供更好的保护。6.为解决多跳的Ad hoc网络中转发节点拥塞和低优先级业务增多而影响高优先级业务带宽的问题,在仔细分析无线多跳环境中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跳网络服务质量保证框架WMHQ和自适应合作式MAC层信道接入算法QAC-EDCA。通过实现三层优先级机制、多跳协调机制和接收避免策略较好地保护了多跳Ad hoc网络中高优先级业务的服务质量。7.分析了传输控制协议TCP在Ad hoc网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跨层解决方案,通过提出的CFCA信道接入机制改善TCP-ACK包在MAC层信道接入能力的方法提高Ad hoc网络中TCP协议的性能。通过以上研究,为Ad hoc网络从MAC层到传输层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服务质量保障机制。
王辉[4](2007)在《移动Ad hoc网络中多路径传输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进行日常通信的方式正在逐渐地从有线向无线过渡。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需具备通过独立移动用户的快速组网能力。在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无需依赖于任何基础设施,移动用户可以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建立高效的、健壮的、动态的通信系统,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自由的通信服务。近几年来,针对这种通信系统,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将其命名为MANET(Mobile Ad hoc Network),为此,IETF还专门成立了MANET工作组,专门负责研究MANET中关键技术的可行性和标准化工作。与单跳的无线网络不同,移动Ad hoc网络中节点之间是通过多跳数据转发机制进行数据交换,需要路由协议进行分组转发决策。无线信道变化的不规则性,节点的移动、加入、退出等都会引起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路由协议的作用就是在这种环境中,监控网络拓扑结构变化,交换路由信息,定位目的节点位置,产生、维护和选择路由,并根据选择的路由转发数据,提供网络的连通性。它是移动节点互相通信的基础,因此成为当前自组网体系结构中的研究热点。当今网络的发展己经使用户产生了要求各类网络都能支持多媒体业务的愿望,对MANET网络而言,在其实用化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此类需求,那么,QoS路由在MANET网络中的重要性与当前各类网络中的QoS路由相比,就显得更加突出。本论文主要围绕移动Ad hoc网络中的多路径负载均衡、多媒体传输的多路径选路算法和流量分配算法、多媒体数据的多路径包调度算法等关键技术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包括:1)首先介绍移动Ad hoc网络的发展史,分析了移动Ad hoc网络的特点、应用前景、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介绍了移动Ad hoc网络中多路径路由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针对有线网络中合适的多路径路由选择可以有效地增加网络的吞吐量以及平衡网络负载的理论,提出一种新的分析模型对移动Ad hoc网络中使用多路径传输时的负载平衡性能加以分析。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在移动Ad hoc网络中一般的多路径路由不能较好地达到负载平衡的效果。3)考虑到视频流的特殊QoS要求以及移动Ad hoc网络的特点,提出一种移动Ad hoc网络中针对多媒体业务特点的多路径路由及每条路径上的流量分配算法MRRAA。在选路时优先考虑路径延时,在此基础上考虑数据源端对传输带宽的要求。基于视频流对延时要求高以及无线链路误码率较高的特点,采用FEC编码方式进行纠错,并且求得最优的FEC编码速率,使得对链路的利用达到最优。4)不像传统的多路径传输中,将视频流简单地分块并以轮询方式沿多条路径传输,提出一种用于视频流数据进行多路径传输的包调度算法MPPA。该算法对视频流中每个包进行操作,将其有针对性地指定在某条路径上传输,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多路径中存在的接收端数据包乱序情况的发生。同时由于不需要对收到的数据包重新排序,接收端的启动延时与缓冲区需求得以有效减小。
陈年生[5](2007)在《无线移动自组织网络QoS路由协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线移动自组织网络(Wireless Mobile Self-Organized Networks,又称MobileAd Hoc Networks,MANETs,移动Ad Hoc网络)是由一组带有无线收发装置的移动节点所组成的一个临时性多跳自治系统,在军事和民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目前网络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随着多媒体应用日益普及,在移动自组织网络中提供QoS已经逐渐成为移动自组织网络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但是,由于移动自组织网络的无线多跳特性、网络带宽资源有限、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等,使得在移动Ad Hoc网络中提供QoS变得更加复杂,给网络研究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QoS路由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移动Ad Hoc网络上支持QoS路由技术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在研究分析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如何在移动自组织网络中提供具有QoS保证的路由协议和算法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主要创新性工作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支持单向链路的路由协议QRUA。在采用无线通信方式的移动Ad Hoc网络中,由于各个终端发射功率的不同以及地形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单向链路的存在,文中针对移动Ad Hoc网络该特点,提出了具有支持单向移动Ad Hoc网络并且能提供QoS保证的路由协议QRUA。该协议由路由准备、路由请求和路由维护三部分构成;由于每个主机只接收其上游主机的信息,从而实现了对单向链路的支持;同时,通过路由请求过程中延时和带宽的保证实现了QoS的控制。(2)设计了分层结构的多播路由算法MALS-QoS。针对移动自组织网络其分层管理框架体系结构,文中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结构的支持多播通信的路由算法MALS,然后在MALS算法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权重因子分簇的方法,使产生的多播树具有带宽、能量、延时和延时抖动等方面的QoS约束,提出了满足QoS约束的多播路由算法MALS-QoS。(3)建议了多播路由算法MRQW。MRQW是本文从反映网络真实特性的链路可用带宽以及节点剩余能量出发提出的具有QoS保证的多播路由算法,该算法通过可行链路和选择函数的定义,来实现QoS多播路由的建立,既体现了以链路可用带宽作为主要优化因素的特点,同时又保证了节点剩余能量、链路延时和延时抖动等约束条件的QoS保障。(4)设计了多播路由协议MQRA。随着移动Ad Hoc网络应用的不断扩大,提供满足QoS约束的多播路由是必然的发展,本文根据移动Ad Hoc网络应用中对多播的要求以及Ad Hoc网络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延时、延时抖动和带宽约束的QoS多播路由协议MQRA。该协议通过邻居节点协议的支持以及可行链路的定义来实现QoS保证,在路由过程中,首先构建初始多播树,并通过初始多播树来快速高效的实现满足多QoS约束多播路由。(5)提出了针对多QoS约束路由问题的优化方法和算法模型。对于属于NP完全问题的多QoS约束路由问题,本文既从传统的智能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禁忌搜索算法等)出发进行了问题求解的尝试,给出了采用禁忌搜索方法、基于禁忌搜索的混合遗传算法的QoS路由算法模型;同时,又从量子遗传算法和DNA计算技术等新型智能优化方法的角度,对多QoS约束路由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思考,给出了采用量子遗传算法、DNA计算技术的QoS路由算法框架,给多OoS约束路由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对移动自组织网络的QoS路由协议和算法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旨在为促进移动自组织网络的科技进步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672137,90304018)、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60497015)、湖北省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20041001001)、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4ABA023)、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032001,2004X085,D200622003)等的资助。
任智[6](2005)在《移动Ad Hoc网络路由算法及协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移动Ad Hoc网络是一种把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结合在一起的网络,它具有分布式、自组织、自配置、自管理等特征,不需要固定基础设施的支持,能够在不能或不便利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的情况下提供一种通信支撑平台,从而拓宽了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场合,可广泛应用于国防战备、抢险救灾、应对突发事件等无法得到有线网络支持或只是临时需要通信的环境,是下一代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路由技术担负着为数据分组寻找路由和将其传送到目的地的任务,是移动Ad Hoc网络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而路由算法和协议则是路由技术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时延、吞吐率和成功率等网络性能的优劣。移动Ad Hoc网络所具有的多跳、动态拓扑、时变信道、资源受限等特点,给路由算法和协议的设计带来很大挑战,传统的有线网和有中心无线网络的路由算法和协议无法在移动Ad Hoc网络中直接应用。为此,需要根据移动Ad Hoc网络的特点设计专门的路由算法和协议,这是移动Ad Hoc网络研究和设计的主要技术难点之一。本文针对移动Ad Hoc网络中的路由技术,围绕平面结构移动Ad Hoc网络中的表驱动和按需两大类路由算法和协议,集中研究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基于拓扑维护的多信道表驱动路由算法、基于源路由的表驱动多径路由算法、基于跨层设计的高效按需路由协议、基于跨层设计的按需定向路由协议、基于MPR泛洪的按需路由算法。 表驱动路由算法,也被称为先应式路由算法,采用了表驱动的路由发现机制。在这种机制中,网络节点通过周期性广播控制消息来交换路由信息并利用收到的路由信息生成路由表,供数据分组寻找路由时使用。周期性广播控制信息会增加网络的开销,但节点根据存储的网络拓扑关系(即路由表)为数据分组寻路,则能减小分组的端到端时延。移动Ad Hoc网络表驱动路由算法中具有代表性的是OLSR路由算法。OLSR算法本质上是一种链路—状态算法,它通过MPR泛洪方式减少了广播控制消息的开销以适应移动Ad Hoc网络中资源受限的环境。针对OLSR中的节点在动态环境下会出现路由表项不全的问
二、一种新的移动ad hoc网络中带宽保证的路由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的移动ad hoc网络中带宽保证的路由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无线分布式网络中能效和能量均衡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综述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路径损耗的最优传输距离的研究 |
1.2.2. 基于渗透理论的泛洪研究 |
1.2.3. 能量均衡和能量空洞问题的研究 |
1.2.4. 基于软件定义架构的无线传感网研究 |
1.3.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2. 论文创新点 |
1.3.3.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工作 |
1.4. 论文主要结构安排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路径损耗的最优传输距离的研究 |
2.1. 基于路径损耗的最优跳距的研究 |
2.1.1. 引言 |
2.2. 系统模型 |
2.2.1. 网络模型 |
2.2.2. 信道模型 |
2.2.3. 最优跳距与最优覆盖半径 |
2.3. 仿真结果 |
2.3.1. 实验环境与参数设置 |
2.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2.3.3. 节点分布在二维区域模型分析 |
2.3.4. 二维场景下仿真结果和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渗透理论的泛洪研究 |
3.1. 基于区域转发的路由泛洪减缓算法 |
3.1.1. 引言 |
3.2. 理论分析 |
3.2.1. 传统分布式网络路由过程综述 |
3.2.2. 节点覆盖半径对路由寻址的影响 |
3.2.3. 环算法描述 |
3.2.4. 基于渗流理论的算法分析 |
3.3. 仿真结果 |
3.3.1. 实验环境和参数设置 |
3.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能量均衡和能量空洞问题的研究 |
4.1. 基于位置的功率和拓扑调整策略 |
4.1.1. 引言 |
(1) 无线ad hoc网络中存在的能量空洞问题 |
(2) WSN中的能量空洞问题 |
4.1.2. 网络模型 |
4.1.3. 理论分析 |
4.1.4. 算法描述 |
4.1.5. 仿真结果 |
4.2. WSN网络中基于位置的功率和拓扑调整策略 |
4.2.1. 算法描述 |
4.2.2. 仿真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无线传感网研究 |
5.1. SD-WSN能量空洞避免策略 |
5.1.1. 引言 |
5.1.2. 传统WSN存在的问题 |
5.1.3. 分布式传输,集中式管理新技术 |
5.1.4. 策略描述 |
5.1.5. 算法描述 |
5.2. 仿真结果 |
5.2.1. 实验环境和参数设置 |
5.2.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移动Ad Hoc网络中资源分配及跨层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移动Ad Hoc网络概述 |
1.1.1 移动Ad Hoc网络的定义 |
1.1.2 移动Ad Hoc网络的特征 |
1.1.3 移动Ad Hoc网络的应用 |
1.2 移动Ad Hoc网络资源分配问题 |
1.2.1 网络资源分配概述 |
1.2.2 移动Ad Hoc网络资源分配的特点 |
1.2.3 移动Ad Hoc网络资源分配的目标和要求 |
1.2.4 移动Ad Hoc网络资源分配的关键问题 |
1.3 跨层设计的研究进展 |
1.3.1 跨层设计的概念 |
1.3.2 分层结构和跨层结构 |
1.3.3 跨层优化方案 |
1.4 论文的研究动机和意义 |
1.4.1 课题来源和研究背景 |
1.4.2 研究动机 |
1.4.3 研究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移动Ad Hoc网络资源分配研究 |
2.1 资源分配问题概述 |
2.2 网络模型 |
2.3 基于价格的Ad Hoc网络资源分配算法 |
2.3.1 基本优化问题 |
2.3.2 改进的资源分配算法DPRA |
2.3.3 算法自适应性和收敛性分析 |
2.4 资源分配中的公平性模型 |
2.4.1 比例公平性 |
2.4.2 加权比例公平性 |
2.4.3 最大-最小公平性 |
2.4.4 最小潜在时延公平性 |
2.4.5 (α,β)公平性 |
2.4.6 不同公平性模型的比较 |
2.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2.5.1 效用函数及仿真环境 |
2.5.2 资源分配仿真 |
2.5.3 节点移动性仿真 |
2.6 基于小波变换的改进型资源分配算法 |
2.6.1 网络流量预测算法 |
2.6.2 基于小波变换预测流量的资源分配算法 |
2.6.3 实验与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网络层资源分配 |
3.1 路由协议概述 |
3.2 传统的按需路由协议 |
3.2.1 AODV路由协议 |
3.2.2 DYMO路由协议 |
3.2.3 DYMO与AODV路由协议对比 |
3.3 一种基于价格感知的按需路由协议 |
3.3.1 问题的提出 |
3.3.2 无线Ad Hoc网络的价格相关概念 |
3.3.3 基于价格的按需路由协议实现 |
3.3.4 PAORP协议性能评估 |
3.3.5 结论 |
3.4 一种改进的DYMO路由协议I-DYMO |
3.4.1 问题的提出 |
3.4.2 路由发现过程 |
3.4.3 多径路由的建立 |
3.4.4 路由维护过程 |
3.4.5 仿真研究 |
3.4.6 结论 |
3.5 一种QoS感知的多径DYMO路由协议 |
3.5.1 问题的提出 |
3.5.2 传统的DYMO路由协议分析 |
3.5.3 QoS感知的多径DYMO路由协议QA-DYMO |
3.5.4 QA-DYMO路由协议仿真分析 |
3.5.5 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4 MAC层资源分配 |
4.1 IEEE 802.11 DCF协议概述 |
4.2 带区分服务支持的D-DCF协议 |
4.2.1 传统的IEEE 802.11 DCF原理 |
4.2.2 提供区分服务支持的改进协议D-DCF |
4.3 D-DCF分析模型 |
4.3.1 马尔可夫链模型 |
4.3.2 模型求解 |
4.3.3 吞吐量分析 |
4.3.4 时延分析 |
4.4 模型验证 |
4.4.1 仿真环境及参数 |
4.4.2 数值计算与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联合网络层和MAC层的跨层资源分配 |
5.1 资源分配中的跨层技术 |
5.1.1 跨层技术的引入 |
5.1.2 跨层设计方案 |
5.1.3 跨层设计存在的问题 |
5.2 系统模型 |
5.2.1 移动Ad Hoc网络的特点和性质分析 |
5.2.2 基本优化问题 |
5.2.3 Ad Hoc网络的价格相关概念 |
5.3 QoS感知的资源分配算法QARA |
5.3.1 基本的资源分配算法SRA |
5.3.2 IEEE 802.11 DCF原理 |
5.3.3 MAC层的IEEE 802.11 DCF改进方案 |
5.3.4 DCF改进方案性能分析 |
5.3.5 QoS感知的资源分配算法 |
5.4 跨层的QoS感知的资源分配算法CL-QARA |
5.4.1 MAC层与网络层的跨层设计 |
5.4.2 网络层AOMDV路由协议修改 |
5.4.3 QoS感知的跨层资源分配算法CL-QARA |
5.5 仿真研究及分析 |
5.5.1 仿真环境及参数 |
5.5.2 静态网络性能分析 |
5.5.3 动态网络性能分析 |
5.5.4 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Ad hoc网络中QoS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Ad hoc网络概述 |
1.2.Ad hoc网络的特点 |
1.3.Ad hoc网络的应用 |
1.4.Ad hoc网络的研究热点 |
1.5.本文的研究对象及创新点 |
1.6.本文的组织结构 |
1.7.本章参考文献 |
第2章 Ad hoc网络协议综述与QoS框架研究 |
2.1.Ad hoc网络协议体系结构 |
2.2.Ad hoc网络中的路由协议介绍 |
2.2.1.路由协议的分类 |
2.2.2.几种典型的路由协议 |
2.2.2.1.主动路由协议 |
2.2.2.2.按需路由协议 |
2.2.2.3.混合式路由协议 |
2.2.3.服务质量路由协议研究 |
2.3.Ad hoc网络中的MAC协议介绍 |
2.3.1.MAC层接入协议分类 |
2.3.2.IEEE 802.11 MAC协议 |
2.3.3.Ad hoc网络中MAC协议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2.4.Ad hoc网络中服务质量保障框架研究 |
2.4.1.Ad hoc网络中服务质量保障机制的构成 |
2.4.2.Ad hoc网络中服务质量保障框架设计准则 |
2.4.3.几种典型的Ad hoc网络服务质量保障框架 |
2.5.本章小结 |
2.6.本章参考文献 |
第3章 Ad hoc网络中节点独立的多径路由协议研究 |
3.1.引言 |
3.2.问题的提出 |
3.2.1.路径的独立性问题 |
3.2.2.路径的隐含改变问题 |
3.3.相关的研究成果 |
3.4.基于节点树根算法的TRND-AODV多径路由协议 |
3.4.1.TRND-AODV算法设计思想 |
3.4.2.TRND-AODV算法具体描述 |
3.5.多径路由性能分析 |
3.5.1.节点独立多径路由的健壮性 |
3.5.2.节点独立多径路由的生存期 |
3.5.3.多径路由和单径路由的网络负载 |
3.5.4.多径路由和单径路由的流量分布 |
3.6.TRND-AODV仿真分析 |
3.6.1.仿真模型 |
3.6.2.结果与分析 |
3.7.MPLS技术与Ad hoc网络的结合 |
3.8.AODLS多路标签交换路径的建立 |
3.9.AODLS多路标签交换路径的维护 |
3.10.AODLS多路标签路径的性能分析 |
3.11.AODLS的仿真与分析 |
3.12.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 |
3.13.本章小结 |
3.14.本章参考文献 |
第4章 MAC层单优先级自适应退避算法 |
4.1.引言 |
4.2.退避算法相关研究成果 |
4.3.慢启动递减退避算法MISSD |
4.3.1.MISSD算法设计思想 |
4.3.2.MISSD算法具体描述 |
4.4.MISSD算法建模及性能分析 |
4.4.1.马尔可夫链模型 |
4.4.2.饱和吞吐量分析 |
4.5.MISSD仿真分析 |
4.5.1.仿真模型 |
4.5.2.结果与分析 |
4.6.自适应退避算法的提出 |
4.7.网络拥塞状况研究 |
4.8.最优化参数逼近自适应算法SAOP |
4.8.1.SAOP算法设计思想 |
4.8.2.最佳归一化发帧负载的确定 |
4.8.3.SAOP算法的实现 |
4.9.SAOP仿真分析 |
4.9.1.仿真模型 |
4.9.2.结果与分析 |
4.10.本章小结及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
4.11.本章参考文献 |
第5章 MAC层RTS多预约分优先级自适应信道接入算法 |
5.1.引言 |
5.2.多优先级算法相关研究成果 |
5.3.RTS多预约分优先级算法 |
5.3.1.RTS多预约分优先级设计思想 |
5.3.2.RTS多预约算法理论建模 |
5.3.3.RTS多预约算法仿真分析 |
5.4.SAQMR多优先级自适应算法 |
5.4.1.最佳归一化发帧负载的确定 |
5.4.2.SAQMR算法设计与实现 |
5.5.SAQMR仿真分析 |
5.6.MRDCW多优先级自适应算法 |
5.6.1.MRDCW算法设计思想 |
5.6.2.MRDCW算法具体描述 |
5.7.MRDCW仿真分析 |
5.8.本章小结及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
5.9.本章参考文献 |
第6章 Ad hoc网络QoS框架与自适应合作式信道接入算法 |
6.1.引言 |
6.2.相关的研究成果 |
6.3.无线多跳环境分析 |
6.3.1.节点发送、侦听范围与捕获效应 |
6.3.2.隐藏终端与暴露终端 |
6.3.3.无线多跳环境下节点之间的影响 |
6.3.4.多跳转发对端到端传输的影响 |
6.4.WMHQ多跳服务质量保障框架 |
6.4.1.问题的提出 |
6.4.2.WMHQ服务质量框架的设计思想 |
6.4.3.WMHQ服务质量框架的具体描述 |
6.4.3.1.WMHQ服务质量框架的结构 |
6.4.3.2.WMHQ中的服务质量保障策略 |
6.4.3.3.两步预留机制 |
6.4.3.4.三层优先级机制 |
6.5.QAC-EDCA自适应合作式信道接入算法 |
6.5.1.QoS参数映射 |
6.5.2.QAC-EDCA算法中的QoS保障思想 |
6.5.3.自适应QoS协调机制 |
6.5.4.接收避免策略 |
6.5.5.转发跳数优先级策略 |
6.6.仿真与分析 |
6.6.1.QoS协调机制仿真 |
6.6.2.接收避免策略仿真 |
6.7.本章小结及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6.8.本章参考文献 |
第7章 Ad hoc网络中TCP协议应用的跨层解决方案研究 |
7.1.引言 |
7.2.TCP协议在Ad hoc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
7.2.1.MAC层不公平问题 |
7.2.2.TCP-ACK传输问题 |
7.2.3.节点移动问题 |
7.2.4.虚假的链路失效问题 |
7.2.5.乱序问题 |
7.2.6.TCP协议参数问题 |
7.2.7.比特误码 |
7.3.相关的研究成果 |
7.4.Ad hoc网络的TCP应用跨层解决方案 |
7.5.CFCA信道接入机制 |
7.6.CFCA仿真分析 |
7.7.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
7.8.本章小结 |
7.9.本章参考文献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本文研究成果 |
8.2.进一步的工作 |
缩略词 |
结束语 |
致谢 |
发表或已录用论文 |
个人简历及科研工作 |
(4)移动Ad hoc网络中多路径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无线网络的发展现状 |
1.2.1 蜂窝数字式分组数据交换网 |
1.2.2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
1.2.3 蓝牙 |
1.2.4 无线局域网 |
1.3 移动Ad hoc网络 |
1.3.1 移动Ad hoc网络概述 |
1.3.2 移动Ad hoc网络的特点 |
1.3.3 移动Ad hoc网络的应用前景 |
1.3.4 移动Ad hoc网络的关键技术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移动AD HOC网络中的路由技术 |
2.1 概述 |
2.1.1 Internet网络中的路由协议 |
2.1.2 传统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路由问题 |
2.2 移动Ad hoc网络中的单路径路由 |
2.3 移动Ad hoc网络中的多路径路由 |
2.3.1 多路径概述 |
2.3.2 多路径路由的优点 |
2.3.3 多路径的计算方法 |
2.3.3.1 以最小时延为目标的计算方法 |
2.3.3.2 以最大吞吐量为目标的计算方法 |
2.3.4 多路径路由协议 |
2.3.5 多条路径上的流量分配 |
2.3.6 多路径路由应用举例 |
2.3.6.1 支持网络的错误容忍 |
2.3.6.2 最小化端到端延时 |
2.3.6.3 满足带宽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移动AD HOC网络中多路径负载平衡性能分析 |
3.1 概述 |
3.2 模型的提出 |
3.3 节点位置问题 |
3.4 负载分布计算 |
3.5 对参数B的讨论 |
3.6 仿真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D HOC网络中的多路径路由及流量分配算法 |
4.1 概述 |
4.2 多路径选择 |
4.3 动态最优 FEC参数选择 |
4.4 流量分配 |
4.5 仿真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D HOC网络中视频流的多路径包调度算法 |
5.1 概述 |
5.2 算法描述 |
5.3 理论分析 |
5.4 仿真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无线移动自组织网络QoS路由协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移动自组网的概念 |
1.1.2 移动自组网的特点 |
1.1.3 移动自组网的应用 |
1.2 移动Ad Hoc网络的研究现状和重点 |
1.3 QoS概念以及QoS路由算法 |
1.3.1 QoS概念 |
1.3.2 QoS路由算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移动自组网的QoS路由协议 |
2.1 引言 |
2.2 移动自组网路由协议 |
2.2.1 移动Ad Hoc网络与传统移动通信网络在路由上的区别 |
2.2.2 移动Ad Hoc网络的路由协议 |
2.3 移动自组网的QoS保障 |
2.4 基于移动Ad Hoc网络的QoS路由协议比较与分析 |
2.4.1 几种基于移动Ad Hoc网络的QoS路由协议介绍 |
2.4.2 协议比较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支持单向链路的QoS路由协议QRUA |
3.1 引言 |
3.2 网络模型及路由问题描述 |
3.2.1 单向网络 |
3.2.2 QoS路由问题描述 |
3.3 QRUA路由 |
3.3.1 相关术语和定义 |
3.3.2 路由准备 |
3.3.3 路由请求 |
3.3.4 路由维护 |
3.4 协议模拟与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分层结构的多播路由算法 |
4.1 引言 |
4.2 移动Ad Hoc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 |
4.3 基于分层结构的路由协议 |
4.3.1 分簇算法 |
4.3.2 基于分簇的路由协议 |
4.4 MALS算法描述 |
4.4.1 算法概述 |
4.4.2 簇生成算法 |
4.4.3 多播树的生成 |
4.4.4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
4.5 满足QoS约束的多播路由算法MALS-QoS |
4.5.1 网络模型及路由问题描述 |
4.5.2 MALS-QoS算法 |
4.5.3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可用带宽的QoS多播路由算法MRQW |
5.1 引言 |
5.2 带宽的计算 |
5.3 移动Ad Hoc网络模型 |
5.4 QoS路由问题描述 |
5.5 MRQW描述及实现 |
5.6 性能分析 |
5.7 算法仿真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多QoS约束的多播路由协议MQRA |
6.1 引言 |
6.2 多约束QoS多播路由问题描述 |
6.3 MQRA描述及实现 |
6.3.1 初始多播树的建立 |
6.3.2 目的节点的动态加入 |
6.4 性能分析 |
6.5 协议仿真 |
6.5.1 仿真环境 |
6.5.2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智能优化方法的QoS路由算法 |
7.1 引言 |
7.2 智能优化算法的特点分析 |
7.3 QoS路由问题描述 |
7.4 基于TS的QoS路由算法 |
7.4.1 禁忌搜索算法 |
7.4.2 QoS路由算法 |
7.4.3 实验仿真 |
7.4.4 基于TS的混合遗传算法 |
7.5 基于QGA的QoS路由算法 |
7.5.1 量子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
7.5.2 基于量子遗传算法的QoS路由算法 |
7.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6 基于DNA计算的QoS路由算法模型 |
7.6.1 DNA的分子结构及计算原理 |
7.6.2 QoS路由问题的DNA计算模型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和展望 |
8.1 总结 |
8.2 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6)移动Ad Hoc网络路由算法及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简略字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移动Ad Hoc网络概述 |
1.1.1 移动Ad Hoc网络的定义 |
1.1.2 移动Ad Hoc网络的数学模型 |
1.1.3 移动Ad Hoc网络的主要特点 |
1.1.4 移动Ad Hoc网络的体系结构 |
1.1.5 移动Ad Hoc网络的起源、研究现状及应用 |
1.2 路由算法及协议概述 |
1.2.1 路由 |
1.2.2 路由算法 |
1.2.3 路由协议 |
1.3 移动Ad Hoc网络中的路由算法及协议 |
1.3.1 移动Ad Hoc网络对路由算法及协议设计的要求 |
1.3.2 移动Ad Hoc网络路由协议分类 |
1.3.3 移动Ad Hoc网络单播路由协议 |
1.3.4 移动Ad Hoc网络组播路由协议 |
1.3.5 移动Ad Hoc网络中其它类型的路由协议 |
1.3.6 移动Ad Hoc网络路由算法与协议研究展望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移动Ad Hoc网络中基于拓扑维护的多信道表驱动路由算法 |
2.1 引言 |
2.2 OLSR路由算法原理 |
2.3 问题描述及网络模型假设 |
2.3.1 问题描述 |
2.3.2 网络模型假设 |
2.4 MOLSR-TM路由算法设计 |
2.4.1 MOLSR-TM的基本操作 |
2.4.2 拓扑维护状况的感知 |
2.4.3 控制参数的自适应调整 |
2.4.4 多信道条件下基于剩余带宽的信道选择算法 |
2.5 性能分析及仿真实验 |
2.5.1 性能分析 |
2.5.2 仿真试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移动Ad Hoc网络中基于源路由的表驱动多径路由算法 |
3.1 引言 |
3.2 问题的提出 |
3.3 SBMTR路由算法 |
3.3.1 SBMTR路由算法的基本操作 |
3.3.2 SBMTR路由算法的主要特点 |
3.3.3 正确性与复杂性分析 |
3.4 性能分析与仿真试验 |
3.4.1 性能分析 |
3.4.2 仿真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动Ad Hoc网络中基于跨层设计的高效按需路由协议 |
4.1 引言 |
4.2 模型及问题 |
4.2.1 按需路由的数学模型 |
4.2.2 AODV协议的HELLO消息机制及其问题 |
4.3 CLAODV路由协议设计 |
4.3.1 CLAODV的基本操作 |
4.3.2 HELLO消息机制的跨层设计 |
4.3.3 跨层HELLO消息机制功能的证明 |
4.3.4 CLAODV与AODV的主要区别 |
4.3.5 已有的相关研究 |
4.4 性能分析与仿真试验 |
4.4.1 性能分析 |
4.4.2 仿真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移动Ad Hoc网络中基于跨层设计的按需定向路由协议 |
5.1 引言 |
5.2 问题的提出 |
5.2.1 隐藏终端与暴露终端问题 |
5.2.2 路由协议跨层优化的问题 |
5.3 CAODR路由协议设计 |
5.3.1 CAODR的基本操作 |
5.3.2 CAODR的跨层设计 |
5.3.3 物理层的定向通信机制 |
5.3.4 定向通信改善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问题的证明 |
5.3.5 CAODR与AODV的主要区别 |
5.4 性能分析与仿真试验 |
5.4.1 性能分析 |
5.4.2 仿真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移动Ad Hoc网络中基于MPR泛洪的按需路由算法 |
6.1 引言 |
6.2 问题的提出 |
6.3 MBOR路由算法 |
6.3.1 MBOR的基本操作 |
6.3.2 MBOR采用的新机制 |
6.3.3 正确性及复杂性分析 |
6.4 性能分析与仿真试验 |
6.4.1 性能分析 |
6.4.2 仿真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和投出的论文 |
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第一作者 |
第三作者 |
已投出的论文 |
第一作者 |
第三作者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所获成果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申请成功的科研项目 |
以第一作者身份与他人合作提交的专利申请 |
参与编着的书籍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
四、一种新的移动ad hoc网络中带宽保证的路由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线分布式网络中能效和能量均衡性研究[D]. 屈银翔.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2]移动Ad Hoc网络中资源分配及跨层技术研究[D]. 韩冰青.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8)
- [3]Ad hoc网络中QoS关键技术的研究[D]. 朱颖.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0)
- [4]移动Ad hoc网络中多路径传输技术研究[D]. 王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03)
- [5]无线移动自组织网络QoS路由协议的研究[D]. 陈年生.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6)
- [6]移动Ad Hoc网络路由算法及协议研究[D]. 任智. 电子科技大学, 2005(01)
标签:qos论文;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论文; 路由算法论文; 网络传输协议论文; 距离向量路由算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