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厦门明发国际新城夯扩桩施工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14)在《厦门地铁一号线的施工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铁建设周期长、施工技术和工程环境复杂、事故影响大,不同具体条件下,地铁建设具有特殊性的特点。虽然地铁施工风险管理受到重视,也形成了一些经验和成果,但是相继出现了的一些安全事故也造成惨重的损失。风险控制的基础是风险辨识与评价,纵观现有的评价体系,多是集中在“风险事故”、“风险因素”、“工序失效状态”三者中的一点或某两点的辨识上,无法对整个风险构成体系形成全局性的量化概念。本文遵循“固有风险归类筛选——数值模拟施工风险预估——风险综合评价”的路线,先依据结构特征、施工工法、工程环境等固有属性对全线的风险进行归类,总结出施工难点,并挑选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再使用数值模拟软件Plaxis对该研究对象进行风险预估,可以反映出固有属性下该工程施工时结构的变形值和地层位移规律,并探究了固有特征中部分因素对风险大小的影响。然后根据工作流程分解和部分地区事故统计,建立了以“工序失效状态”为立足点、纵向构建WBS多层次指标、横向构建“风险因素——失效状态——风险事故”多级评价的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风险辨识体系,再根据专家调查结果,运用频率分析、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完成工程的整体评级,并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因素进行筛查和建立关联。将本评价体系运用于厦门地铁一号线工程,筛选出高殿站作为典型站点,针对其工程自身风险、环境安全风险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得到结论是高殿站是在变形允许范围内进行施工,风险评价等级为中等。针对上述风险评价结论,本文从可控性的角度,给出了具体的控制措施,具有实践意义。本文的分析方法,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通过本文研究证明,该方法可用于对大型工程进行更直观全面的风险梳理和量化分析,克服了以往的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建立了失效状态的前后逻辑关系,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王晋霞[2](2006)在《奥运公园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文中认为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避免因工程建设而引起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促进与保持城市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城市环境地质评价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十分重要,已成为城市规划之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奥运场馆区域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资料的全面分析研究,对研究区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特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对可能产生的主要工程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预测。首先,运用GMS中的SOLID和STRATA模块,利用钻孔数据结合TINS模块形成研究区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获取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的地质数据特征;其次,建立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数据库,运用ArcView GIS软件和Mapgi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综合研究分析了研究区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岩土类型等方面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特征;再次,根据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特点,确定评判指标,对影响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的各个因素建立评判标准,结合规范划分等级,运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综合模糊评价法对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判和工程适宜性分区评价,并运用ArcView GIS软件形成相应的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图和场地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图。最后对研究区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问题进行了预测分析,并给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合理化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研究区大屯路以南区域稳定性较好,没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条件优良,综合评价工程地质环境质量优良,适合大型项目的建设;以北由于黄庄-高丽营断裂的穿越,重要建筑物尽量不要跨越断裂,如需工程建设时需对断裂的详细活动规律进行专门研究。本研究对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的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对城市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确定了一套评价指标,为今后的评价定量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使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特征定量化,图形化,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精确和直观,便于不同领域的人使用,可直接用于城市规划管理和设计,值得推广;本研究使聚类分析方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深化与发展。
吴少元[3](2000)在《厦门明发国际新城夯扩桩施工经验》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厦门明发国际新城 142 4根夯扩桩施工过程及验收结果的总结 ,得出了在厦门进行夯扩桩施工时 ,在施工场地、桩位控制、施工顺序安排、桩身砼投料高度等方面需注意的事项。
二、厦门明发国际新城夯扩桩施工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厦门明发国际新城夯扩桩施工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厦门地铁一号线的施工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厦门地铁拟建过程和建设现状 |
1.1.3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地铁工程安全现状 |
1.2.1 常见施工工法及特点 |
1.2.2 各地区地铁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
1.3 国内外关于地铁施工风险评价的研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1.4.3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地铁施工风险管理及评价体系建立 |
2.1 工程风险管理基本理论概述 |
2.1.1 工程风险的定义与分类 |
2.1.2 工程风险发生机理及特点 |
2.1.3 风险管理的一般步骤 |
2.2 常见的地铁施工风险因素分析 |
2.2.1 工程自身特征 |
2.2.2 工程环境 |
2.2.3 技术水平 |
2.2.4 组织管理 |
2.3 常见的地铁施工事故分析 |
2.3.1 常见的事故类型 |
2.3.2 部分地区近十年地铁施工事故统计分析 |
2.4 评价系统的建立 |
2.4.1 风险辨识的原则与依据 |
2.4.2 风险辨识指标体系的建立 |
2.4.3 风险评价标准 |
2.4.4 风险评价的方法运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厦门地铁一号线全线风险分析 |
3.1 厦门一号线地铁工程概况 |
3.1.1 线路概况 |
3.1.2 地质与水文条件 |
3.2 固有风险的分类初选 |
3.2.1 工程自身特征指标及等级划分 |
3.2.2 周围环境特征指标及等级划分 |
3.3 沿线各车站分类统计 |
3.3.1 车站固有风险归类 |
3.3.2 施工难点和典型站点选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风险预估与支护措施的影响分析 |
4.1 高殿站工程概况 |
4.1.1 站点结构概况 |
4.1.2 工程环境 |
4.1.3 开挖与支护方案 |
4.2 模型建立与计算 |
4.2.1 模型建立 |
4.2.2 参数选择 |
4.2.3 开挖工序 |
4.3 结果分析 |
4.3.1 各施工阶段的围护结构和地层变形规律 |
4.3.2 各因素对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车站工程自身风险评价 |
5.1 车站风险辨识 |
5.1.1 失效状态指标的分解建立 |
5.1.2 风险因素指标建立 |
5.2 风险评价运用 |
5.2.1 建立风险指标的权重集及筛选 |
5.2.2 风险评价量值的确定 |
5.2.3 各施工阶段事故发生统计 |
5.2.4 失效状态的风险因素筛查 |
5.2.5 其他各阶段的“事故—失效状态—风险因素”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环境安全及影响风险评价 |
6.1 环境风险分类 |
6.1.1 环境安全风险 |
6.1.2 环境生态风险 |
6.2 周围建(构)筑物与地下管线的安全风险评价 |
6.2.1 研究指标建立 |
6.2.2 环境设施安全的风险评价 |
6.2.3 相应风险因素筛查 |
6.3 生态环境因素评价 |
6.3.1 评价指标和风险因素建立 |
6.3.2 环境生态风险评价 |
6.3.3 环境生态风险因素筛查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风险控制及应对措施 |
7.1 评价结果汇总 |
7.1.1 固有风险的安全性评述 |
7.1.2 风险综合评价结果评述 |
7.2 风险控制措施 |
7.2.1 风险分级管理 |
7.2.2 工程自身安全风险控制的具体技术措施 |
7.2.3 环境风险防护措施 |
7.3 集成监控预警系统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攻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2)奥运公园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声明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 |
2.1 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评价 |
2.2 评价内容 |
2.3 评价方法 |
2.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
2.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4.2 研究思路 |
3.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特征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自然环境 |
3.1.3 研究区交通条件 |
3.1.4 研究区社会条件 |
3.1.6 水文条件 |
3.2 地质构造条件 |
3.3 地形地貌条件 |
3.4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3.4.1 地层岩性 |
3.4.2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
3.5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
3.5.1 地下水类型和特征 |
3.5.2 地下水动态变化 |
3.5.3 历年最高水位 |
3.5.4 地下水腐蚀性 |
3.6 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类别 |
3.7 不良地质作用 |
3.7.1 地基土层的地震液化 |
3.7.2 地面沉降 |
4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与预测 |
4.1 研究区环境质量体系分析研究 |
4.2 确定研究区环境质量体系评价因子 |
4.3 选择评价方法 |
4.4 评价成果 |
4.4.1 研究区三维地层结构 |
4.4.2 地面高程图及坡度图 |
4.4.3 人工填土厚度分区图 |
4.4.4 地下水稳定水位分布图 |
4.4.5 地层压缩性 |
4.4.6 地层承载力特征值 |
4.4.7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
4.4.8 研究区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
4.5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预测评价 |
4.5.1 地下水位变化问题 |
4.5.2 地下空间利用问题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3)厦门明发国际新城夯扩桩施工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施工情况 |
3 检测结果 |
4 存在问题 |
5 几点体会 |
四、厦门明发国际新城夯扩桩施工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厦门地铁一号线的施工风险管理研究[D]. 刘洋. 厦门大学, 2014(08)
- [2]奥运公园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D]. 王晋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02)
- [3]厦门明发国际新城夯扩桩施工经验[J]. 吴少元.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