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法加工废旧轮胎(论文文献综述)
赵健凯[1](2018)在《热解炭黑灰分脱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运输行业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对于运输工具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尤其机动车的数量增幅较大。不断增长的汽车数量导致轮胎堆积,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对环境造成污染。一些科研单位与企业采用热解法回收利用橡胶,但是热解后所得到的热解炭黑中灰分含量过高,需要脱除灰分后才能使用。本论文首先对样品炭黑的灰分进行了测定,通过加入乙醇的方法解决了酸溶液与炭黑的混合问题,分别使用硫酸、盐酸和硝酸进行酸洗实验,然后从炭黑的粒度,搅拌速率,反应时间,酸的浓度,反应温度及酸洗次数六个方面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酸洗过程中,硫酸和乙醇的量消耗较大,为节约成本,进行了硫酸的重复使用实验,并使用Aspen软件对乙醇回收塔进行了模拟,最后设计工艺流程并对该工艺进行成本核算,得出如下结论:1、以硫酸作酸洗液,最优实验条件:炭黑粒度2400目,硫酸浓度3.5mol/L,搅拌速率1100r/min,反应时间35分钟,温度恒定为30℃,,酸洗之后剩余灰分8.44%;2、硫酸可循环7次,且循环使用对灰分脱除效果几乎没有影响;3、Aspen模拟结果可知,乙醇回收塔的塔板数为34,可以使回收率达到99%,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回流比为3.75;4、进行经济核算,在年产量5000t的条件下,该工艺是盈利的,证明方案可行。
罗曼[2](2015)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处理的法律问题研究——以成都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回收处置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垃圾处理方式。本文以成都市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处理存在的问题为契机,借鉴了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立法与实践,并对激励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诱导机制、刺激机制、强制机制进行了探究,指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处置应当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以立法方式确定生活垃圾的更为详细的分类标准,并在垃圾分类的基本设施上提供政府支持。政府负有处理"市场剩余垃圾"的责任,同时应以加大宣传、奖励和"超额收费"等作为治理市场剩余垃圾的辅助手段。
孙鹏[3](2014)在《复合型环保再生活化剂的制备及其对再生胶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天然橡胶资源日趋减少和能源相对紧缺的今天,废旧橡胶资源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产再生胶是废旧橡胶循环利用的有效手段,而再生活化剂的选取又是生产再生胶的核心。本文通过研究不同种类辅助再生活化剂对全胎胶粉再生效果的影响,筛选出辅助再生效果较优的活化剂,优化出高效环保复合型活化体系。研究了硬脂酸、氧化锌和硬脂酸锌对活化剂420作再生剂时再生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硬脂酸辅助再生效果较优。随着硬脂酸用量的增加,再生胶物理机械性能提高,门尼粘度下降较为明显,并且停放10天后的门尼粘度增加值呈减小趋势,用量在0.9-1.2phr时综合性能较优。氧化锌和硬脂酸锌效果不佳。研究了不同种类的脂肪酸和芳香酸对DBD作再生剂时再生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脂肪酸具有一定的辅助再生效果。综合来看酒石酸效果较好,再生胶溶胶含量较高,交联密度和门尼粘度较低;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相对较高。分别对酒石酸、硬脂酸和硬脂酸与DBD混合熔融的用量进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当酒石酸用量在0.6phr时再生胶的综合性能较优;硬脂酸用量为0.6phr时,再生效果也较优;硬脂酸与DBD混合熔融用量在0.9phr时,再生胶综合性能较优,通过SEM对其硫化胶拉伸断面进行分析,加入硬脂酸与DBD混合熔融的再生胶的拉伸断面比空白样的断面更加光滑,再生较均匀。以酒石酸、硬脂酸和硬脂酸与DBD混合熔融的最佳用量,研究密炼时间对再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炼时间的增长,再生胶再生程度提高较明显,门尼粘度降低,但物理机械性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综合来看,密炼时间为15min时,三种活化剂的辅助再生效果均较好。在相同的密炼时间下,加入硬脂酸的再生胶综合性能较优。对多种芳香酸进行筛选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芳香酸具有一定的辅助再生效果,但再生胶物理机械性能不佳,整体上再生效果不如脂肪酸好。对多种胺类化合物进行筛选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部分胺类化合物的再生效果较明显。综合来看,加入十八烷基胺和二苯胍的再生胶溶胶含量较高,交联密度和门尼粘度较低,物理机械性能较好。分别对十八烷基胺和二苯胍的用量进行进一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它们用量的增加,再生胶再生程度增大,加工性能变好,物理机械性能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十八烷基胺和二苯胍的用量在0.6-0.9phr时,再生胶的综合性能较优。以十八烷基胺和二苯胍的最佳用量,对密炼时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炼时间的增加,再生胶再生程度增大,门尼粘度降低明显,但物理机械性能也有很大程度的下降。综合来看,十八烷基胺的辅助再生效果要优于二苯胍,当密炼时间为15min时,加入十八烷基胺的再生胶综合性能较优。对多种抗氧剂进行筛选实验,结果表明,抗氧剂的加入使再生胶溶胶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交联密度降低。综合来看,2246和4020的辅助再生效果较优。
杨敏[4](2012)在《废旧橡胶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废旧橡胶混凝土(Crumb Rubber Concrete,简称CRC)是把废旧橡胶制成的胶粒或胶粉按不同掺配方式和比例掺加到普通混凝土中所形成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已经成为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废旧橡胶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可量化的基本力学指标计算方法。因此,系统开展废旧橡胶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研究,探索多因素对其力学性能影响规律,建立可量化的计算方法和本构方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以试验研究为主要手段,在试验比较了清水、NaOH溶液、CCl4溶液等三种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废旧橡胶混凝土抗压性能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废旧橡胶颗粒等体积取代细骨料的掺配方式,以5~8目胶粒、30~40目胶粉、60~80目胶粉等三种不同粒径和5%、10%、15%、20%等四种不同掺量为主要影响参数,通过对186个立方体试块和108个棱柱体试块的系统性试验研究,得出了橡胶颗粒粒径和掺量变化对废旧橡胶混凝土工作性能、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轴心抗压强度、静力弹性模量、应力应变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各力学指标之间的转化关系式,构建了废旧橡胶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方程;同时提出了BP、RBF神经网络在废旧橡胶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中的应用。
王晓强[5](2012)在《再生橡胶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再生橡胶行业普遍存在劳动强度大、耗能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在天然橡胶资源日趋减少和能源相对紧缺的今天,废旧橡胶资源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不同再生工艺条件、不同软化剂,以及增粘树脂和补强树脂对废旧胎面橡胶再生橡胶性能的影响,得到高性能、易加工、环保型的再生橡胶。在对40目和60目胶粉在不同温度密炼工艺的研究中,发现60目胶粉再生橡胶较40目胶粉再生橡胶溶胶含量高、交联密度小、门尼粘度小,与40目胶粉再生橡胶性能差距较小。综合经济因素考虑,再生橡胶的生产选用40目胶粉即可。采用密炼工艺生产再生橡胶温度不宜低于150℃或超过180℃。随着再生温度的升高,交联网络破坏的程度均增强。60目胶粉在165℃能得到较好的综合性能,而40目胶粉则需要在170℃才能达到综合性能的最佳值。在考查再生时间的影响时,发现随着再生时间的增加,胶粉中交联网络结构的破坏程度增加,主链的断裂比例也有所增加。再生时间为25min时,得到的再生橡胶综合性能最佳。在研究不同温度保温处理对再生橡胶性能的影响时,发现150℃以下交联网络破坏情况较差。达到200℃时再生过程中主链断裂比例增加。空气对这一工艺的结果影响较大。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再生不完全的部分以“缺陷”的形式广泛存在于再生橡胶中。这种结构在受力的情况下容易成为应力集中点而遭到破坏。根据形貌的观察和再生过程中断裂的特征推断,再生过程中橡胶的分子链由空间立体的网状结构变为直链结构、支链结构、小型网络结构的分子链和破碎网状结构的大型分子团,在这些结构中除了直链结构外其他结构均导致再生橡胶门尼粘度较高。对于再生橡胶的动态性能,在应变较小情况下再生橡胶中,再生完全和再生不完全两种结构之间的“软硬”差距较大,损耗因子较大;随着应变的增大,这种结构间“软硬”差距减小,损耗因子较小。当硫化后,这两种结构间的交联程度差别减小,不再出现混炼胶中的损耗因子先减小的现象。通过再生软化剂的不同用量和不同种类的研究,发现软化剂用量的增加,有利于交联网络的破坏。木焦油为再生软化剂时,再生橡胶机械性能较好,但加工性能较差。芳烃油和环烷油用量在10份左右可以取得良好的综合性能。乳木果胶在硫化过程中会消耗硫化剂,影响再硫化橡胶的性能。生物油脂不适宜单独作为软化剂用于橡胶再生。在对不同软化剂的再生橡胶RPA的研究发现,木焦油使得再生橡胶内部“软硬”部分之间结合更加紧密,再生橡胶的损耗因子起初不会出现减小的现象。且这种再生橡胶的硫化胶的SEM拉断面表面光滑,应力集中现象弱。而乳木果胶因为参与了硫化,降低了它在再生完全部分和再生不完全部分之间粘合的作用,造成拉断面较为粗糙。通过实验证明:增粘树脂(古马隆树脂)和补强树脂(VPN1132)能有效改善再生橡胶的拉伸性能。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古马隆树脂可以有效的增加再生橡胶内部的粘合效果,从而减小再硫化橡胶在拉伸过程中的应力集中现象。
顾义明[6](2011)在《废旧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定量化组成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影响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的诸多因素中,矿质混合料级配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在使用的规范推荐中,矿质混合料级配的范围很宽。不同走向的级配曲线形成不同类型的沥青混合料,影响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如果按经验来确定矿质混合料级配,不仅具有盲目性,而且试验的工作量较大,不能定量描述矿质混合料级配的不同走向以及预测其路用性能。因此,有必要对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及定量化组成设计进行系统的研究。初步预测不同级配走向与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减少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过程的盲目性和繁重的工作量,指导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沥青混合料具有复杂的微观结构,是一种多级多层次的复合材料体系,尤其是其骨料的级配具有突出的自相似性。因此,本文运用分形理论进行矿质混合料的设计,采用均匀设计的试验方案,充分考虑诸多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最终实现基于不同路用性能的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的定量化组成设计方法,得出(1)集料分形维数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级配集料空间填充能力。(2)密级配沥青混合料不同级配类型对应的分维数。利用lg(Mx/M)与lgx的双对数坐标函数图中的线性回归,采用最小二成法对曲线进行拟合,得到了密级配废旧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集料的粒径分布的分形型式。(3)集料的分形维数与密级配废旧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指标密切相关。(4)分形维数变化,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也随之变化。
苏会会[7](2011)在《废橡胶密炼法低温再生机理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橡胶消耗国,同时也是一个橡胶资源短缺的国家。如何解决橡胶原料来源及代用材料,实现废橡胶资源高值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天然橡胶、合成橡胶为原料的橡胶工业,再生橡胶已成为其第三原料资源。它在解决黑色污染和发展橡胶工业的循环经济中功不可没,同时对解决我国橡胶资源短缺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的再生胶生产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再生技术方法单一,再生胶的性能不高,二次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太大等等。本文针对再生胶产业存在的问题,就实现废橡胶低温再生,提高再生胶的使用性能,避免再生过程中的污染以及再生胶的应用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验探讨。本文首先在介绍了国内外已有的废橡胶再生的各种技术、方法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影响废橡胶再生效果的因素,对废橡胶密炼法低温再生理论进行了探讨。然后是重点研制了新型的适用于密炼机低温再生的八棱转子。该新型八棱转子具有强剪切力,能使废橡胶在混炼过程中,在解联剂的作用下,实现再生。同时对新型八棱同步转子进行了三维实体造型,运用polyflow专业软件对新型转子的压力场、速度场、剪切速率分布、黏度分布和混合指数分布进行了有限元的模拟分析。再次是对废橡胶密炼法低温再生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正交实验的方法,对解联剂、软化剂和硫化剂配比,混炼时间,硫化温度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最后通过实验对再生胶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优化了共混比、硫化剂和补强剂的配比、硫化温度,并对各因素进行了显着性研究。本文通过对废橡胶密炼法低温再生机理的研究和相关的实验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传统的四棱转子无法满足再生过程中需要的强剪切力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的八棱转子增加了两对棱,同时将棱顶间隙h0减小为2mm;(2)模拟结果表明该新型八棱同步转子具有更高的压力差,更大的剪切速率,更低的混合指数,这些都说明该八棱同步转子符合机械解交联需要的强剪切作用。新型转子具有的强剪切、高流动性等特点,符合低温再生对转子强剪切的要求,为实现废橡胶的低温再生奠定了基础;(3)在废橡胶的再生实验中,当解联剂为2份,硬脂酸0.5份,硫磺0.5-1份,混炼时间为12min,硫化温度160℃时,再生胶的物理机械性能最好,整个再生过程的温度为100℃左右的相对低温;(4)再生胶的应用实验表明,采用ZnO/DCP硫化体系,同时添加少量硫磺辅助硫化的并用胶硫化性能较好。利用SEM观察共混胶的微观形貌,显示在原胶中添加15份的再生胶,两者的相容性比较好,对橡胶的各种物理机械性能影响不大,却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如果制造性能较高的橡胶产品,以添加15份再生胶为宜。如果制造对性能要求不高的产品,可以大幅度的使用再生胶。共混胶中白炭黑的添加量以50份为宜,硫化过程中DCP添加量为4份,硫化温度为180~185℃,硫化时间为3min,这时的再生胶具有最优的物理机械性能。
齐晓杰[8](2010)在《载重车辆翻新轮胎承载仿真及失效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废旧轮胎的大量产生,轮胎翻新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废旧轮胎环保、有价值的再生利用方式,也是促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翻新轮胎在技术理论和工艺及检测等方面还缺少系统的研究,翻新轮胎在使用和试验中经常出现胎面、胎侧、帘布层、缓冲层及胎圈等脱层、裂缝、龟裂的破坏和失效现象,这些现象常使汽车在行驶中发生爆胎直至失控等故障发生,甚至产生事故,严重影响了翻新轮胎的应用市场和人身安全。为此,本文以载重车辆翻新轮胎微观力学性能分析、微观温度场形成机制分析和试验研究为基础,以翻新轮胎承载变形特性和失效机理分析为目标,进行了载重车辆翻新轮胎承载仿真理论及其失效机理的研究。通过对翻新轮胎主体结构及各层间结合性能的研究,建立了适合提高仿真分析效率的翻新轮胎胎体层橡胶和钢丝帘布的二元复合结构及胎面层、缓冲层与胎体层构成的三元复合材料层合结构模型;通过对构建的层合结构微观力学分析、层结构力学分析,研究了翻新轮胎层合结构大变形理论数学描述方法和试验分析方法。建立了翻新轮胎计算机分析几何模型和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通过对翻新轮胎不同工况下的载荷-变形、应力-应变、接地特性、疲劳及撕裂特性、材料属性等方面的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获得了垂直载荷、切向载荷、侧向载荷及正交复合情况下的载荷-变形规律;修正了载重车辆翻新子午线轮胎的径向变形公式,深入研究了胎面层、缓冲层及胎体层等相互作用的微观力学机制和影响,为翻新轮胎失效机理研究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建立了翻新轮胎层合结构的剖分模块微观温度场分布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获得了滚动状态下温度场分布规律及瞬态热传导规律,深入分析了翻新轮胎各层及层间的微观温度场形成机制及对使用性能的影响。探讨了构建模型应用的可行性,建立了胎面层、缓冲层和胎体层材料属性(如弹性模量)等的测试方法,并获得了研究所用的参数。建立了翻新轮胎静载变形试验测试系统、底盘测功机上轮胎动态温度测试系统和轮胎摩擦热传导测试系统,探索了轮胎性能测试和提高翻新轮胎仿真精度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同品牌、同型号、同规格新轮胎和翻新轮胎的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探索了翻新轮胎和新轮胎的径向刚度性能变化规律,提出了翻新轮胎胎体寿命刚度预测方法,为翻新轮胎胎体寿命剩余安全系数和翻新轮胎综合性能评估、预报和测试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内容在构建载重车辆子午线翻新轮胎复合材料层合结构模型和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及试验验证方法方面;提出的通过建立同品牌、类型、规格新轮胎在标准载荷、胎压下的刚度系数数据库,对使用过轮胎胎体剩余寿命安全系数进行仿真和实验判别,可以对翻新轮胎胎体进行寿命预报。本文研究内容为深化翻新轮胎失效机理研究、规范翻新轮胎生产工艺、提高翻新轮胎性能检测手段、保障翻新轮胎质量,进而拓展翻新轮胎使用市场和促进废旧轮胎再利用及节能环保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王可[9](2008)在《重庆市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政策及配套措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世界汽车工业迅速发展,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报废汽车产品数量与日俱增,每年约有4000多万辆报废汽车产生,汽车使用过程中及报废后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都日益严重和突出,其产品的回收利用问题已不容忽视。汽车产业是重庆市第一支柱产业,但大量的报废汽车产品及非规范性处理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资源浪费及能源紧张等问题,阻碍了重庆市汽车产业乃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结合重庆市科委科研项目《重庆市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政策及配套措施研究》和国家部委委托中国汽车技术中心研究的科研项目《汽车再利用工作实施方案研究》,首先通过综合分析车用材料的分类与主要用途、国内外典型车用材料的构成及发展应用、车用材料的发展趋势,并从管理、技术水平、再利用几方面研究国外发达国家车用材料回收利用的经验,作为重庆市车用材料回收利用研究的基础;其次,调查分析国内及重庆市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的现状,包括全面解析我国及重庆市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相关法规政策,分析现有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管理现状、技术水平,掌握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业的概况和报废汽车零部件再利用现状及本地汽车企业的参与回收利用的程度,找出重庆市现有报废汽车回收体系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一方面构建了重庆市汽车零部件再利用行业管理框架,并针对重庆市汽车零部件再利用行业,从汽车生产设计、质量管理、销售和流通、社会化等多个环节,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和重庆市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示范企业方案;另一方面,结合对汽车生产企业可回收利用率的要求,从回收利用率管理、审核程序、材料数据库、回收处理基金、生产者责任、促进政策等多方面提出提高重庆市汽车材料回收利用率的措施建议,并构建了重庆市汽车产品回收利用体系整体框架,提出了汽车产品回收利用配套措施及方案。
谷海东[10](2007)在《我国轮胎翻新企业环境分析及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轮胎翻新就是对旧轮胎的再利用,是指将旧轮胎经局部修补加工重新贴覆胎面胶之后,再进行硫化,恢复其使用价值的一种工艺。轮胎翻新为解决我国日渐突出的废旧轮胎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一方面,它可以减少废旧轮胎增加所带来的环保问题;更重要的,其对发展循环经济、增加企业利润提供了新的路径。在国外,轮胎翻新行业已发展多年,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品销售渠道都已十分成熟。而在我国,规范的翻胎行业还基本属于新兴产业。因此,对于我国翻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分析以及对翻胎企业营销策略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笔者提出,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的行为主体,我国的轮胎翻新企业面临着自身独特的市场环境,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是我国翻胎企业开展营销活动、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而传统的营销策略在我国翻胎企业中的合理应用,更是翻胎企业打开产品销路、占领市场并获取利润的关键。本文中,我们在第一章介绍了轮胎翻新行业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着重分析了我国翻胎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在文章的第四部分结合传统的营销理论,提出了适合我国翻胎企业实践的市场营销策略,并在本章最后一部分,结合广东强力翻胎厂的案例,对适合我国翻胎企业发展的营销策略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二、新法加工废旧轮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法加工废旧轮胎(论文提纲范文)
(1)热解炭黑灰分脱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废旧轮胎利用情况 |
1.1.1 国外回收利用情况 |
1.1.2 我国现状 |
1.2 回收方法 |
1.2.1 填埋处理 |
1.2.2 原型改制 |
1.2.3 废轮胎翻新 |
1.2.4 制作再生胶与再生胶粉 |
1.2.5 热处理 |
1.3 热解法 |
1.3.1 热解工艺 |
1.3.2 热解流程 |
1.3.3 热解产物 |
1.4 热解炭黑的性质 |
1.4.1 粒径分布 |
1.4.2 表面元素组成 |
1.4.3 结构度和比表面积 |
1.4.4 表面化学性质 |
1.5 热解条件的影响 |
1.6 热解炭黑改性 |
1.6.1 超细粉碎改性 |
1.6.2 酸碱洗改性 |
1.6.3 改性剂改性 |
1.6.4 热处理改性 |
1.7 热解炭黑应用 |
1.7.1 在橡胶补强中的应用 |
1.7.2 在沥青中的应用 |
1.7.3 在活性炭中的应用 |
1.8 目的和意义 |
目的 |
意义 |
1.9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酸洗炭黑实验 |
2.1 实验药品 |
2.1.1 实验步骤 |
2.1.2 实验方案改进 |
2.2 硫酸酸洗实验结果分析 |
2.2.1 炭黑粒径对于灰分脱除效果的影响 |
2.2.2 搅拌转速对于灰分脱除效果的影响 |
2.2.3 硫酸浓度对于灰分脱除效果的影响 |
2.2.4 反应时间对于灰分脱除效果的影响 |
2.2.5 反应温度对于灰分脱除效果的影响 |
2.2.6 酸洗次数对于灰分脱除效果的影响 |
2.3 盐酸酸洗实验结果分析 |
2.3.1 炭黑粒径对于反应结果的影响 |
2.3.2 搅拌速率对灰分脱除效果的影响 |
2.3.3 盐酸浓度对灰分脱除效果的影响 |
2.3.4 反应时间对灰分脱除效果的影响 |
2.3.5 反应温度对灰分脱除效果的影响 |
2.3.6 酸洗次数对灰分脱除效果的影响 |
2.4 硝酸酸洗实验结果分析 |
2.4.1 炭黑粒径对于反应结果的影响 |
2.4.2 搅拌速率对于反应结果的影响 |
2.4.3 硝酸浓度对于反应结果的影响 |
2.4.4 反应时间对于反应结果的影响 |
2.4.5 反应温度对于反应结果的影响 |
2.4.6 酸洗次数对于反应结果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3章 硫酸和乙醇的循环利用 |
3.1 硫酸循环利用实验 |
3.2 乙醇回收塔的模拟 |
3.2.1 单元操作模拟 |
3.2.2 灵敏度分析 |
3.2.3 结果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工艺流程设计 |
4.1 基本工艺参数计算 |
4.1.1 预处理工段 |
4.1.2 酸碱洗工段 |
4.1.3 硫酸与乙醇的重复利用 |
4.2 工艺流程图 |
4.3 设备清单 |
第5章 经济核算 |
5.1 产量为5kt/年的经济核算 |
5.1.1 基础数据 |
5.1.2 人工费用、固定投资 |
5.1.3 化学试剂费用 |
5.1.4 总核算 |
5.2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复合型环保再生活化剂的制备及其对再生胶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废旧橡胶处理 |
1.2.1 废旧橡胶处理现状 |
1.2.2 废旧橡胶处理的方法 |
1.2.2.1 原形改制 |
1.2.2.2 旧轮胎翻新 |
1.2.2.3 生产再生橡胶 |
1.2.2.4 生产硫化胶粉 |
1.2.2.5 热分解 |
1.2.2.6 热能利用 |
1.3 再生橡胶 |
1.3.1 废旧橡胶再生的概念 |
1.3.2 废旧橡胶再生过程的机理 |
1.3.2.1 主链断裂 |
1.3.2.2 交联键断裂 |
1.3.2.3 主链和交联键断裂 |
1.3.3 废旧橡胶再生方法 |
1.3.3.1 物理方法脱硫再生 |
1.3.3.2 化学方法脱硫再生 |
1.3.3.3 机械再生法 |
1.3.3.4 新型方法脱硫再生 |
1.4 再生活化剂 |
1.4.1 再生活化剂的作用 |
1.4.2 再生活化剂的分类 |
1.4.3 国内外再生活化剂的发展 |
1.4.4 几种新型再生活化剂的性能 |
1.4.4.1 活化剂 910 |
1.4.4.2 活化剂 WP-1 |
1.4.4.3 活化剂 A |
1.4.4.4 De-link 再生剂 |
1.4.4.5 R.V 再生剂 |
1.4.4.6 植物类再生剂:RRM 再生剂 |
1.5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橡胶活化体系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
2.1 实验准备 |
2.1.1 主要原材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试样制备及性能测试 |
2.2.1 试样制备 |
2.2.2 性能测试 |
2.3 废旧全胎胶粉成分析及再生机理探讨 |
2.3.1 废旧全胎胶粉含胶率分析 |
2.3.2 废橡胶再生机理探讨 |
2.4 氧化锌对全胎胶粉再生效果的影响 |
2.4.1 废旧全胎胶粉再生配方 |
2.4.2 再生橡胶溶胶含量 |
2.4.3 再生橡胶交联密度 |
2.4.4 硫化特性 |
2.4.5 物理机械性能 |
2.5 硬脂酸对全胎胶粉再生效果的影响 |
2.5.1 废旧全胎胶粉再生配方 |
2.5.2 再生橡胶溶胶含量 |
2.5.3 再生橡胶交联密度 |
2.5.4 硫化特性 |
2.5.5 物理机械性能 |
2.6 硬脂酸锌对全胎胶粉再生效果的影响 |
2.6.1 废旧全胎胶粉再生配方 |
2.6.2 再生橡胶溶胶含量 |
2.6.3 再生橡胶交联密度 |
2.6.4 硫化特性 |
2.6.5 物理机械性能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机酸类化合物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
3.1 实验准备 |
3.1.1 主要原材料 |
3.1.2 实验设备 |
3.2 试样制备及性能测试 |
3.2.1 试样制备 |
3.2.2 性能测试 |
3.3 脂肪酸对全胎胶粉再生效果的影响 |
3.3.1 脂肪酸筛选实验 |
3.3.1.1 废旧全胎胶粉再生配方 |
3.3.1.2 再生橡胶溶胶含量和交联密度 |
3.3.1.3 硫化特性 |
3.3.1.4 物理机械性能 |
3.3.2 酒石酸用量的进一步研究 |
3.3.2.1 废旧全胎胶粉再生配方 |
3.3.2.2 再生橡胶溶胶含量和交联密度 |
3.3.2.3 硫化特性 |
3.3.2.4 物理机械性能 |
3.3.3 硬脂酸用量的进一步研究 |
3.3.3.1 废旧全胎胶粉再生配方 |
3.3.3.2 再生橡胶溶胶含量和交联密度 |
3.3.3.3 硫化特性 |
3.3.3.4 物理机械性能 |
3.3.4 硬脂酸与 DBD 混合熔融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
3.3.4.1 废旧全胎胶粉再生配方 |
3.3.4.2 再生橡胶溶胶含量和交联密度 |
3.3.4.3 硫化特性 |
3.3.4.4 物理机械性能 |
3.3.4.5 再生橡胶拉断面 SEM 形貌特征 |
3.3.5 密炼时间对酒石酸和硬脂酸再生效果的影响 |
3.3.5.1 废旧全胎胶粉再生配方 |
3.3.5.2 再生橡胶溶胶含量和交联密度 |
3.3.5.3 硫化特性 |
3.3.5.4 物理机械性能 |
3.4 芳香酸对全胎胶粉再生效果的影响 |
3.4.1 芳香酸筛选实验 |
3.4.1.1 废旧全胎胶粉再生配方 |
3.4.1.2 再生橡胶溶胶含量和交联密度 |
3.4.1.3 硫化特性 |
3.4.1.4 物理机械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胺类化合物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
4.1 实验准备 |
4.1.1 主要原材料 |
4.1.2 实验设备 |
4.2 试样制备及性能测试 |
4.2.1 试样制备 |
4.2.2 性能测试 |
4.2.3 废橡胶再生机理探讨 |
4.3 不同胺类化合物对全胎胶粉再生效果的影响 |
4.3.1 废旧全胎胶粉再生配方 |
4.3.2 再生橡胶溶胶含量和交联密度 |
4.3.3 硫化特性 |
4.3.4 物理机械性能 |
4.4 十八烷基胺用量的进一步研究 |
4.4.1 废旧全胎胶粉再生配方 |
4.4.2 再生橡胶溶胶含量和交联密度 |
4.4.3 硫化特性 |
4.4.4 物理机械性能 |
4.5 二苯胍用量的进一步研究 |
4.5.1 废旧全胎胶粉再生配方 |
4.5.2 再生橡胶溶胶含量和交联密度 |
4.5.3 硫化特性 |
4.5.4 物理机械性能 |
4.6 密炼时间对十八胺和二苯胍再生效果的影响 |
4.6.1 废旧全胎胶粉再生配方 |
4.6.2 再生橡胶溶胶含量和交联密度 |
4.6.3 硫化特性 |
4.6.4 物理机械性能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抗氧剂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
5.1 实验准备 |
5.1.1 主要原材料 |
5.1.2 实验设备 |
5.2 试样制备及性能测试 |
5.2.1 试样制备 |
5.2.2 性能测试 |
5.2.3 废橡胶再生机理探讨 |
5.3 不同抗氧剂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
5.3.1 废旧全胎胶粉再生配方 |
5.3.2 再生橡胶溶胶含量和交联密度 |
5.3.3 硫化特性 |
5.3.4 物理机械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废旧橡胶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现状及分析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现状综述 |
1.1.3 研究现状分析 |
1.2 课题研究思路 |
1.2.1 主要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基本内容 |
1.2.3 技术路线 |
2 试验用原材料与配合比 |
2.1 试验用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集料 |
2.1.3 橡胶 |
2.1.4 表面改性剂 |
2.1.5 外加剂 |
2.1.6 水 |
2.2 废旧橡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2.1 废旧橡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
2.2.2 废旧橡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
2.2.3 废旧橡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3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废旧橡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研究 |
3.1 概述 |
3.2 试验配合比 |
3.3 试验方法 |
3.4 试验现象 |
3.5 试验结果 |
3.5.1 工作性能 |
3.5.2 立方体抗压强度 |
3.6 作用机理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废旧橡胶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4.1 废旧橡胶混凝土工作性能 |
4.1.1 概述 |
4.1.2 试验方法 |
4.1.3 试验现象 |
4.1.4 试验结果 |
4.1.5 试验结论 |
4.2 废旧橡胶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
4.2.1 概述 |
4.2.2 试验方法 |
4.2.3 试验步骤 |
4.2.4 试验现象 |
4.2.5 试验结果 |
4.2.6 试验结论 |
4.3 废旧橡胶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 |
4.3.1 概述 |
4.3.2 试验方法 |
4.3.3 试验步骤 |
4.3.4 试验现象 |
4.3.5 试验结果 |
4.3.6 试验结论 |
4.4 废旧橡胶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 |
4.4.1 概述 |
4.4.2 试验方法 |
4.4.3 试验步骤 |
4.4.4 试验现象 |
4.4.5 试验结果 |
4.4.6 试验结论 |
4.5 废旧橡胶混凝土静力弹性模量 |
4.5.1 概述 |
4.5.2 试验方法 |
4.5.3 试验步骤 |
4.5.4 试验结果 |
4.5.5 试验现象 |
4.5.6 试验结论 |
4.6 力学指标之间的换算关系 |
4.6.1 概述 |
4.6.2 立方体抗压强度与劈裂抗拉强度关系 |
4.6.3 立方体抗压强度和轴心抗压强度关系 |
4.6.4 立方体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关系 |
4.7 本章小结 |
5 废旧橡胶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研究 |
5.1 废旧橡胶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试验研究 |
5.1.1 概述 |
5.1.2 试验方法 |
5.1.3 试验步骤 |
5.1.4 试验结果 |
5.1.5 试验结论 |
5.2 废旧橡胶混凝土本构方程建立 |
5.2.1 概述 |
5.2.2 废旧橡胶混凝土本构方程建立 |
5.2.3 废旧橡胶混凝土本构方程确定 |
5.2.4 计算实例 |
5.3 本章小结 |
6 神经网络在废旧橡胶混凝土研究中的应用 |
6.1 概述 |
6.2 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研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再生橡胶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引言 |
2 废旧橡胶处理 |
2.1 废旧橡胶处理现状 |
2.2 废旧橡胶处理的方法 |
3 废旧橡胶再生 |
3.1 废旧橡胶再生的概念 |
3.2 废旧橡胶再生工艺进展 |
4 再生软化剂 |
4.1 再生软化剂的作用 |
4.2 再生软化剂的选择 |
4.3 常见的再生软化剂 |
5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内容 |
5.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再生工艺对再生橡胶性能的影响 |
1 实验准备 |
1.1 主要原材料 |
1.2 实验设备 |
1.3 试样制备及性能测试 |
2 废旧橡胶再生脱硫机理 |
2.1 废旧橡胶再生脱硫简要机理 |
2.2 再生脱硫过程化学键断裂类型 |
3 废旧胎面胶粉成分分析 |
3.1 废旧胎面胶粉红外分析 |
3.2 废旧胎面胶粉含胶率分析 |
4 密炼工艺对废旧胎面胶粉再生效果的影响 |
4.1 不同温度对不同目数废旧胎面胶粉再生橡胶性能的影响 |
4.2 不同再生时间对废旧胎面胶粉再生橡胶性能的影响 |
5 不同温度保温处理对废旧胎面胶粉再生效果的影响 |
5.1 废旧胎面胶粉再生配方 |
5.2 再生橡胶溶胶含量 |
5.3 再生橡胶交联密度 |
5.4 再生橡胶化学键断裂类型 |
5.5 再生橡胶基本性能 |
6 废旧橡胶再生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
6.1 SEM微观形貌分析 |
6.2 再生橡胶动态力学RPA分析 |
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软化剂对再生橡胶性能的影响 |
1 实验准备 |
1.1 主要原材料 |
1.2 实验设备 |
1.3 试样制备及性能测试 |
1.4 废旧胎面胶粉再生配方 |
1.5 再生橡胶再硫化配方 |
2 不同软化剂用量对再生橡胶性能的影响 |
2.1 不同用量的芳烃油对再生橡胶性能的影响 |
2.2 不同用量的环烷油对再生橡胶性能的影响 |
2.3 不同用量的木焦油对再生橡胶性能的影响 |
2.4 不同用量的乳木果胶对再生橡胶性能的影响 |
2.5 不同用量的生物油脂对再生橡胶性能的影响 |
3 不同种类软化剂对再生橡胶性能的影响 |
3.1 不同种类软化剂对再生过程断键类型的影响 |
3.2 不同种类软化剂对再生橡胶硫化时间的影响 |
3.3 不同种类软化剂对再生加工性能的影响 |
3.4 不同种类软化剂对再生橡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3.5 不同种类软化剂对再生橡胶拉断面SEM形貌特征的影响 |
3.6 不同种类软化剂对再生橡胶动态性能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增粘树脂和补强树脂对再生橡胶性能的影响561实验准备 |
1 实验准备 |
1.1 主要原材料 |
1.2 实验设备 |
1.3 试样制备及性能测试 |
2 增粘树脂对再生橡胶性能的影响 |
2.1 废旧胎面胶粉再生配方 |
2.2 再生橡胶溶胶含量和交联密度 |
2.3 再生橡胶化学键断裂类型 |
2.4 再生橡胶基本性能 |
2.5 SEM微观形貌分析 |
3 补强树脂对再生橡胶性能的影响 |
3.1 废旧胎面胶粉再生配方 |
3.2 再生橡胶溶胶含量和交联密度 |
3.3 再生橡胶化学键断裂类型 |
3.4 再生橡胶基本性能 |
3.5 SEM微观形貌分析 |
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废旧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定量化组成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沥青混合料集料级配的分形研究 |
2.1 分形理论概述 |
2.1.1 分形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2.1.2 分形维数 |
2.1.3 分形维数的应用 |
2.2 集料的分形研究 |
2.2.1 集料形状的分维数 |
2.2.2 集料的分形理论研究 |
2.2.3 级配集料质量函数的分形 |
2.3 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的分形特征 |
3 基于分形理论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实验研究 |
3.1 原材料指标检测 |
3.1.1 粗集料检测 |
3.1.2 细集料检测 |
3.1.3 矿粉检测 |
3.1.4 沥青检测 |
3.1.5 橡胶颗粒检测 |
3.2 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的组成设计 |
3.2.1 橡胶颗粒用量的确定 |
3.2.2 采用不同的级配对混合料进行组成设计 |
3.2.3 成型方法的确定 |
3.2.4 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连续级配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分形研究 |
4.1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与分形维数的关系 |
4.1.1 试验方法的选取 |
4.1.2 实验步骤 |
4.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2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与分形维数的关系 |
4.2.1 水损害机理及抗剥落剂的作用机理 |
4.2.2 抗剥落剂的作用机理 |
4.2.3 水稳定性的试验和评价方法 |
4.2.4 浸水沥青混合料肯塔堡浸水飞散试验 |
4.2.5 浸水马歇尔实验结果分析 |
4.2.6 冻融劈裂试验结果分析 |
4.3 沥青混合料抗滑性能与分形维数的关系 |
4.3.1 抗滑性能评价 |
4.3.2 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4.3.3 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
4.4 低温抗裂性检验 |
4.4.1 试验方法的选择 |
4.4.2 低温弯曲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3 低温弯曲蠕变试验 |
4.4.4 试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废橡胶密炼法低温再生机理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绪论 |
1.1 废橡胶资源概况 |
1.1.1 工业发达国家的废橡胶资源概况 |
1.1.2 中国废橡胶资源概况 |
1.2 废橡胶再生研究的意义 |
1.3 废橡胶再生技术的概述 |
1.3.1 物理再生技术 |
1.3.2 化学再生技术 |
1.3.3 微生物再生技术 |
1.3.4 机械法再生 |
1.3.5 其它再生工艺 |
1.3.6 国内研究动态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废橡胶密炼法低温再生机理 |
2.1 废橡胶密炼法低温再生的基础理论依据 |
2.2 废橡胶的密炼法再生机理 |
2.2.1 废橡胶再生机理 |
2.2.2 废橡胶密炼法再生解交联反应机理 |
2.2.3 影响废橡胶密炼法再生的主要因素 |
2.3 本章小结 |
3 新型密炼机转子的设计 |
3.1 转子结构设计主要参数 |
3.2 前后转子的展开图 |
3.3 新型转子设计主要参数的确定 |
3.3.1 转子棱顶与密炼室内壁间隙和棱宽的设计 |
3.3.2 转子突棱曲率设计 |
3.3.3 转子轴向几何结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新型密炼机转子三维实体造型及有限元分析 |
4.1 新型密炼机转子三维实体造型设计 |
4.2 运用polyflow 对新型八棱同步转子的三维流场分析 |
4.2.1 软件介绍 |
4.2.2 转子模型的建立 |
4.3 模拟结果及讨论 |
4.3.1 八棱同步转子流场的压力场 |
4.3.2 八棱同步转子流场的速度场 |
4.3.3 八棱同步转子流场的剪切速率分布 |
4.3.4 八棱同步转子流场的粘度分布 |
4.3.5 八棱同步转子流场的混合指数分布 |
4.4 本章小结 |
5 废橡胶密炼法低温再生实验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方法及实验表头设计 |
5.1.2 实验原料及设备 |
5.1.3 样品制备 |
5.1.4 测试表征 |
5.2 实验分析与结果讨论 |
5.2.1 门尼粘度特性 |
5.2.2 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
5.3 小结 |
6 再生橡胶应用的实验研究 |
6.1 实验部分 |
6.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6.1.2 样品制备 |
6.1.3 测试表征 |
6.2 实验分析与结果讨论 |
6.2.1 加工工艺 |
6.2.2 形态研究 |
6.2.3 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
6.2.4 各因素显着性的研究 |
6.2.5 实验结果讨论 |
6.3 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结论 |
本论文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载重车辆翻新轮胎承载仿真及失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翻新轮胎与轮胎概述 |
1.2.1 翻新轮胎与翻新轮胎标准 |
1.2.2 轮胎结构与分类 |
1.3 国内外轮胎及轮胎翻新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轮胎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2 国内外轮胎翻新技术研究现状与翻新轮胎常见失效形式 |
1.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2 翻新轮胎复合材料层合结构模型和力学模型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翻新轮胎复合材料层合结构模型的建立 |
2.2.1 翻新轮胎工艺特点及技术要求 |
2.2.2 翻新轮胎复合材料层合结构模型建立 |
2.3 载重车辆轮胎力学理论 |
2.3.1 载重车辆轮胎地面力学 |
2.3.2 载重车辆轮胎接地力学 |
2.3.3 载重车辆轮胎承载变形计算 |
2.4 翻新轮胎大变形力学模型的建立 |
2.4.1 翻新轮胎承载地面力学描述 |
2.4.2 翻新轮胎微观静力学平衡方程 |
2.4.3 翻新轮胎大变形力学模型确定 |
2.4.4 翻新轮胎与地面接触力学模型 |
2.5 翻新轮胎计算机几何模型构建 |
2.5.1 Pro/E软件简介 |
2.5.2 翻新轮胎的选取 |
2.5.3 翻新轮胎计算机几何模型建立过程 |
2.6 本章小结 |
3 翻新轮胎承载变形仿真与分析 |
3.1 引言 |
3.2 翻新轮胎有限元仿真相关问题的确定 |
3.2.1 有限元仿真单元静力平衡方程确定 |
3.2.2 翻新轮胎有限元仿真基本方程的确定 |
3.3 Pro/E与ANSYS模型数据传递 |
3.3.1 ANSYS软件简介 |
3.3.2 模型转换方式 |
3.3.3 模型导入ANSYS |
3.4 翻新轮胎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案设计 |
3.5 翻新轮胎层合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
3.6 边界条件及约束、载荷的施加 |
3.7 层合结构翻新轮胎仿真求解与分析 |
3.8 翻新轮胎有限元疲劳仿真分析 |
3.8.1 翻新轮胎疲劳失效机理与影响因素 |
3.8.2 翻新轮胎疲劳失效有限元仿真 |
3.9 翻新轮胎有限元撕裂分析 |
3.9.1 翻新轮胎撕裂机理 |
3.9.2 翻新轮胎胎面与胎体撕裂有限元仿真 |
3.10 本章小结 |
4 翻新轮胎温度场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
4.1 引言 |
4.2 载重车辆轮胎温度场形成机制 |
4.3 轮胎热力学模型的确定 |
4.4 翻新轮胎微观温度场分布剖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5 温度场热力学参数及边界条件确定 |
4.6 翻新轮胎微观稳态温度场分布求解及分析 |
4.7 翻新轮胎热-结构耦合场有限元仿真及分析 |
4.7.1 热-结构耦合场分析策略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7.2 自由度耦合及边界条件确定 |
4.7.3 热-结构耦合求解与分析 |
4.8 摩擦热源下的稳态热传导分析 |
4.8.1 层合结构模型整体热传导有限元建模 |
4.8.2 边界条件确定 |
4.8.3 摩擦热源下稳态热传导求解及分析 |
4.9 摩擦热源下翻新轮胎层化瞬态热力学分析 |
4.9.1 胎面层、缓冲层及胎体层瞬态分析有限元建模 |
4.9.2 边界条件确定 |
4.9.3 胎面层仿真结果及分析 |
4.9.4 缓冲层仿真结果与分析 |
4.9.5 胎体层仿真结果与分析 |
4.10 本章小结 |
5 翻新轮胎承载与温度场性能试验及回归分析 |
5.1 引言 |
5.2 翻新轮胎承载性能试验方案设计 |
5.3 自由充气变形试验 |
5.3.1 试验目的、设计系统及测试方法 |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 加载变形试验 |
5.4.1 试验目的、设计系统及测试方法 |
5.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5 翻新轮胎滚动状态稳态温度场试验 |
5.5.1 试验目的、设计系统及测试方法 |
5.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6 胎面层、缓冲层、胎体层瞬态热传导试验 |
5.6.1 试验目的、设计系统及测试方法 |
5.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基于仿真与试验研究的胎体剩余寿命安全系数判定 |
6.1 引言 |
6.2 翻新轮胎的老化 |
6.2.1 翻新轮胎橡胶老化机理 |
6.2.2 翻新轮胎胎体材料老化试验 |
6.3 翻新轮胎剩余寿命安全系数设计及判断规则 |
6.4 翻新轮胎剩余寿命安全系数测定系统设计 |
6.5 翻新轮胎剩余寿命安全系数测试判定方法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重庆市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政策及配套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车用材料应用、构成及发展趋势分析 |
2.1 车用材料的主要分类及应用 |
2.2 国外典型车用材料的构成及发展应用 |
2.3 中国典型车用材料的构成及发展应用 |
2.4 汽车用材料的发展趋势分析 |
2.4.1 各种替代材料竞争日益激烈 |
2.4.2 高强度钢的用量将有较大增长 |
2.4.3 铝合金的用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
2.4.4 镁合金的应用急待开发和推广 |
2.4.5 塑料及非金属基复合材料持续增长 |
第三章 主要发达国家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经验分析 |
3.1 主要发达国家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管理及体系分析 |
3.1.1 主要发达国家汽车回收利用管理方式和效果分析 |
3.1.2 主要发达国家汽车产品回收体系 |
3.1.3 国外企业主动参与报废汽车处理的措施 |
3.2 主要发达国家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及水平分析 |
3.2.1 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的技术发展现状 |
3.2.2 发达国家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及水平 |
3.3 主要发达国家报废汽车零部件再利用分析 |
3.3.1 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再利用的发展状况 |
3.3.2 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技术及工艺 |
3.3.3 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再利用管理 |
3.3.4 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再利用可供借鉴的经验 |
第四章 我国及重庆市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
4.1 我国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相关的政策法规 |
4.1.1 现行报废汽车产品管理法规的特点 |
4.1.2 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解析 |
4.2 我国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管理现状及体系 |
4.2.1 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管理现状 |
4.2.2 现有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利用体系 |
4.2.3 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初步参与情况 |
4.3 我国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水平分析 |
4.4 我国报废汽车零部件再利用情况 |
4.4.1 我国报废汽车零部件的流通 |
4.4.2 国内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情况 |
4.4.3 再利用零部件的管理 |
4.5 我国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
4.5.1 行业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4.5.2 现有报废汽车回收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4.5.3 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的现状和问题 |
4.6 重庆市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
4.6.1 重庆市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相关政策法规 |
4.6.2 重庆市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现状与问题 |
第五章 重庆市汽车及零部件再利用实施方案研究 |
5.1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再利用行业管理框架研究 |
5.2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投资主体研究 |
5.3 废旧汽车再利用零部件质量管理研究 |
5.4 重庆市汽车再利用零部件销售和流通的规范研究 |
5.4.1 废旧汽车零部件再利用质量保修期的规范研究 |
5.4.2 允许再制造发动机号码和车架变更的法规修订研究 |
5.4.3 促进废旧汽车再利用零部件流通的网络交易平台建议 |
5.5 废旧汽车零部件再利用的社会化体系研究 |
5.6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示范企业方案研究 |
第六章 重庆市汽车产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议与政策建议 |
6.1 重庆市汽车回收利用率管理体系的构建 |
6.1.1 管理主体 |
6.1.2 建立可回收利用率审核数据库 |
6.1.3 重庆市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政策、物流、数据、市场体系的构建 |
6.1.4 汽车产品回收处理基金设立 |
6.2 重庆市汽车生产者责任研究 |
6.3 重庆市回收利用与再制造技术规划 |
6.4 重庆市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建议 |
第七章 结论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我国轮胎翻新企业环境分析及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 |
1. 绪论 |
1.1 轮胎翻新行业背景分析 |
1.2 轮胎翻新理论研究 |
1.2.1 轮胎翻新原理 |
1.2.2 轮胎翻新的意义 |
1.2.3 轮胎翻新企业发展优势 |
1.3 本文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2. 轮胎翻新企业市场环境分析 |
2.1 供求市场分析 |
2.1.1 总体概况 |
2.1.2 供应商分析 |
2.1.3 消费市场分析 |
2.1.4 供求环境小结 |
2.2 竞争环境分析 |
2.2.1 现有竞争者 |
2.2.2 潜在竞争者 |
2.2.3 替代品 |
2.2.4 竞争环境小结 |
2.3 技术环境分析 |
2.3.1 翻胎技术研究 |
2.3.2 国内外技术比较 |
2.3.3 技术发展要求 |
2.3.4 技术环境小结 |
3. 轮胎翻新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研究 |
3.1 企业政策环境概况 |
3.2 促进翻胎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3.2.1 制定行业标准,加强协会管理作用 |
3.2.2 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及改制 |
3.2.3 加强宏观调控,规范翻新轮胎市场秩序 |
3.2.4 落实减免税收、补贴政策 |
3.2.5 加强经济政策扶持 |
3.3 政策环境小结 |
4. 我国轮胎翻新企业营销策略及案例研究 |
4.1 我国翻胎企业自身营销策略 |
4.2 我国翻胎企业买方营销策略 |
4.3 我国翻胎企业营销中的竞争者策略 |
4.4 我国翻胎企业基于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关系营销策略 |
4.5 实际应用—强力轮胎翻新厂案例研究 |
4.5.1 强力轮胎翻新厂的发展历史和业务结构 |
4.5.2 强力轮胎翻新厂的业务流程分析 |
4.5.3 对于强力轮胎翻新厂案例的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新法加工废旧轮胎(论文参考文献)
- [1]热解炭黑灰分脱除研究[D]. 赵健凯.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2]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处理的法律问题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 罗曼. 光华法学, 2015(01)
- [3]复合型环保再生活化剂的制备及其对再生胶性能影响的研究[D]. 孙鹏.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4)
- [4]废旧橡胶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研究[D]. 杨敏. 沈阳大学, 2012(04)
- [5]再生橡胶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 王晓强. 青岛科技大学, 2012(07)
- [6]废旧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定量化组成设计研究[D]. 顾义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06)
- [7]废橡胶密炼法低温再生机理及实验研究[D]. 苏会会. 青岛科技大学, 2011(07)
- [8]载重车辆翻新轮胎承载仿真及失效机理研究[D]. 齐晓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10(12)
- [9]重庆市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政策及配套措施研究[D]. 王可. 重庆交通大学, 2008(10)
- [10]我国轮胎翻新企业环境分析及营销策略研究[D]. 谷海东.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