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碴料压实性能测试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袁平平[1](2020)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行车流量和行车荷载与日俱增,水泥混凝土路面凭借其在公路建设中的诸多优势,在我国的使用比例很大。但与日俱增的使用年限,在极端天气、湿度和地质条件等作用下,使得诸如开裂、破碎、板角断裂和脱空等不同方面的病害愈加频繁,从而严重影响了道路车辆的行驶安全,制约了其作为城市主干路的交通服务能力。因此,未来基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白改黑”项目必然逐渐成为城市道路改造的趋势,对实现城市道路全寿命周期内的投资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的技术方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白改黑”展开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评价方法,即引入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和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到“白改黑”技术方案评价体系中,为后期选择最优技术方案提供理论支撑。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单件产品研制和生产的成本不足以用来判断产品总费用的多少,决策人员应该将生产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这两方面进行结合,考虑总体成本。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研究:(1)分析了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基于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理论引入到项目技术经济分析体系中,实现项目以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包括其概念、特点以及进行经济评价的标准,并论述了全生命周期费用管理的必要性,为项目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和技术经济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本文研究案例项目建设的自然环境及公路现状概况、对国内三种常用的“白改黑”技术方案设计进行了分析,包括各方案的特点、施工要求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三种技术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各方案实施方法及流程的异同,比较了三者的优缺点,界定了适用范围。(3)以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港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项目为实例,选择了目前成熟的直接罩面技术方案、冲击碾压技术方案和碎石化技术方案三大类技术方案,对比分析了各技术方案的优势与适用性。通过全寿命周期理论得出各技术方案的全寿命周期费用,然后利用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对上述三种技术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合理性分析以及社会影响性分析,最后综合比选得出最优方案。本文通过研究论证,在“白改黑”技术方案评价体系中,引入全寿命周期理论和技术经济分析理论,为“白改黑”技术方案选择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能够实现道路工程建设“降本增效”的目的。
王佳玉[2](2016)在《硗碛水电站砾石土心墙堆石坝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清洁低碳能源战略的大力发展,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推进,我国水电站建设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大型电站不断投产,坝高超过100m的高坝不断兴建。而大坝是水电站极为重要和特殊的建筑物,大坝施工不仅投资金额巨大,建设周期长,且其施工和运行期的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公共安全,因此对于水电站的大坝所进行的质量管理历来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最核心、最重要的工作。本文作者运用所学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出硗碛砾石土心墙堆石坝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全面论述了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填筑质量控制主要内容,质量管理流程、方法等。并从砾石土试验、监测方面的质量管理及质量评价对堆石坝质量进行论证,旨在提高砾石土心墙堆石坝质量管理水平,并为同类型水电工程项目提供参考。
黄斌,汪明元,张伟[3](2015)在《土石坝砾石土掺合料现场碾压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结合某水电站心墙砾石土现场碾压试验,提出砾石土心墙材料的选择方法与压实控制标准,分析了碾压施工对砾石土中砾石的破碎性状,揭示了碾压遍数、铺土厚度对压实效果的影响规律,通过现场渗透试验对碾压后的原状样进行水平与垂直渗透特性的比较,最后总结提出了砾石土掺合料现场碾压的技术要点,为砾石土心墙料的现场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同类工程提供积极的参考价值。
左珅[4](2014)在《新建高铁对紧邻运营铁路路基服役状态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新老线并行情况,新建铁路施工往往导致紧邻运营路基变形过大而直接影响到紧邻运营铁路行车安全,故仅仅考虑路基稳定性分析不足以确保安全运营,为此,开展新建高铁对紧邻运营铁路路基服役状态研究。本文依托沪宁城际铁路科研项目,研究通过静动力现场测试、理论分析、有限元计算与轨检车资料分析等手段,在新老线紧邻位置设置试验段,开展施工扰动下紧邻运营路基变形应力与动力响应测试,从力学角度计算施工不同阶段运营路基内部变形与应力,数值分析施工扰动下运营路基服役状态与极限状态,依据测试与计算提出并实施工程应对措施,建立运营路基状态评估体系,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针对新建高铁施工对紧邻运营铁路路基扰动影响这一新的问题,提出一套静、动力相结合的运营路基安全监控方法。静力测试得到运营铁路路基最敏感指标——路基坡脚水平位移;动力测试获取路基振动加速度、振动位移等变化分布规律,分析列车类型、车速对路基的影响,实现了施工扰动下运营路基服役状态监测。(2)针对施工扰动下运营铁路路基不同区域应力变形等参量变化无法监测的问题,基于圆柱形孔扩张理论,考虑路基基坑开挖与地基沉桩,建立了计算邻近运营路基径向应力与位移的解析公式,并给出了群桩挤土效应叠加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相互验证,实现对运营铁路路基内部变形预测,可为类似邻近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撑。(3)采用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施工三阶段(路基基坑开挖、成桩、路基填筑),得出开挖阶段运营路基最危险,并分析列车通过速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获取新建路基基坑长期浸水条件下运营路基稳定性变化规律,振动打桩对紧邻运营路基动力扰动影响;此外,数值分析获取了运营路基振动位移、振动加速度、侧向位移阈值,为测试与计算数据提供安全控制标准。完善了施工期间对运营铁路路基服役状态的监控与预警。(4)针对测试与计算发现的施工扰动导致运营路基存在变形超限与失稳的隐患,提出并在工程现场成功实施了地基处理设计变更和边坡防护措施。建议将原CFG桩改成浆固碎石桩与管桩,总结提出紧邻既有线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工艺,该技术已申报成为部级工法。工程措施有效的确保了运营铁路行车安全。(5)针对运营铁路路基状态评估影响因素复杂、尚未有权威机构和研究报道建立路基状态评估体系的现状,基于灰色理论与神经网络原理,建立运营路基状态评估模型,模型以路基变形应力数据(测试试验)、TQI(轨检车分析)、稳定性(理论计算)为评价指标,采用灰色聚类法进行指标归一化处理,BP神经网络减小分配权重过程误差,实现多指标影响下运营路基状态评价。
卢晓鹏[5](2013)在《泥岩风化料在龙虎水库大坝防渗心墙填筑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为了解龙虎水库大坝防渗心墙料(当地泥岩风化料)的压实情况,以便为大坝的填筑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对泥岩风化料进行现场碾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由于料源母岩以软岩为主,在碾压和击实过程中砾石破碎率大于30%,压实性满足设计要求;按碾压试验确定的参数施工,防渗性能满足设计要求;料场天然含水率高于且接近最优含水率,施工时不用调整含水率可直接上坝,但要立采混合均匀方可进行填筑;该土料渗透系数小于5×10-6cm/s,具有较高的抗渗透变形稳定性。经复核试验验证及蓄水检验,当地泥岩风化料在龙虎水库大坝防渗心墙填筑中的应用是成功的。
刘育贤[6](2011)在《平衡冲击压路机压实效果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结合各类压实设备对路基压实技术工艺的特点,对冲击式压路机的工作性能和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了平衡冲击压路机具有省工、省时、节能、施工工艺简单等特点。平衡冲击压路机是为克服冲击式压路机的不足,根据“基于势能的机械设计节能方法”研发的新产品,因此有必要对其压实效果进行理论和试验分析。为此对平衡冲击压路机在湿陷性黄土路基上进行了压实效果试验,得到了在不同压实次数下的路基下沉量、路面平整度以及路基不同深度处的压实度等数据。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平衡冲击压路机冲压的前5次路基下沉量较大,冲压25次后,可使西北地区的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消除,能较好地解决路基的压实稳定问题;平衡冲击压路机冲压5次后,路面平整度相对较差,但随着压实次数的增加平整度会有明显提高;路基同一深度处的压实度随平衡冲击压路机压实次数的增加而增加;随平衡冲击压路机压实次数增加,压实度的增加量逐渐减小;相比原冲击式压路机,平衡冲击压路机提高了作业效率,加深了对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压实影响深度,且同一路基深度处,压实度提高了1~3个百分点,达到同样压实效果的条件下,平衡冲击压路机比原冲击压路机平均节能12.5%左右。依据平衡冲击压实试验结果,论文对试验中的压实度与压实次数、下沉量、压实深度以及工作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为工程实践中预测和控制压实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工业试验,论文验证了平衡冲击压路机在合理的工作参数下可获得对路基的良好压实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大吨位振动压路机,也论证了平衡冲击压路机在土壤深层压实和提高冲击作业质量方面的优势,提出了平衡冲击压路机压实和补强施工工艺技术的初步方案,这也为进一步解决土壤的深层压实难题提供了一个可行方案。
张建晖[7](2009)在《再生骨料在水泥稳定基层中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水泥稳定再生骨料混合料作为基层新型半刚性材料,其应用和研究仍不完善。因此,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水泥稳定再生骨料配合比设计及其力学性能,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实际工程应用。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一次破碎的再生骨料级配不满足规范要求,需对水泥稳定再生骨料混合料级配进行调整;在磨耗试验中,最先被磨耗的是集料外面包裹的水泥石,经过磨耗后集料外面包裹的水泥石基本被磨掉,用2mm的筛过筛后,仅剩下里面的碎石骨料;再生骨料的平均压碎值为14.3%,完全满足规范的要求。从压碎值来看再生骨料也是有相当强度的;再生骨料的吸水率主要受其粒径的影响,随着再生粗骨料粒径的减小,其吸水率将迅速增加;(2)提出了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配合比设计步骤和方法,按照其设计方法配制出了满足规范强度要求的水泥稳定再生骨料;(3)击实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最佳含水率相应增加,最大干密度随之减小,这与再生骨料自身性能有关;(4)在相同水泥剂量的条件下,再生骨料掺量和再生骨料自身性能两个方面均对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无侧限抗压强度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取决于再生骨料掺量,因此当再生骨料掺量在75%时,不同龄期下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而增加,再生骨料掺量为75%时,强度达到最大,此后强度稍有下降;(5)水泥强度等级和压实度越高,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无侧限抗压强度也越大,当压实度为98%时,其七天无侧限抗压强度最大,压实度95%时压实度最小,压实度从95%提高到98%,七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增加了1.61MPa,增幅达到43.5%;(6)不同颗粒级配对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的研究表明,规范要求的中限级配混合料的强度最大,其次是上限级配,强度最低的为下限级配,中、下限颗粒级配混合料七天无侧限抗压强度相差达1MPa。(7)不论水泥剂量是4%还是5%,每个龄期中不同再生骨料掺量混合料的间接抗拉强度波动很小,波动最大的也只有0.08MPa;(8)抗压回弹模量随龄期的增长而增长,且28d的增长速率大于90d的增长速率,与劈裂强度的增长趋势相似。
宋刚勇[8](2006)在《水牛家水电站大坝工程施工期筑坝材料试验及碾压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水电资源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近几十来年,随着新型土石方机械的大量投入及填筑施工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筑坝材料试验研究的不断深入,极大地拓宽了土石坝的用料范围和用料模式,为土石坝更广泛地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变了土石坝长期存在着建设工期长、填筑强度低的不足。水牛家水电站工程位于四川平武县境内,系涪江上游左岸一级支流火溪河梯级开发的“龙头”水库电站。拦河大坝采用碎石土心墙土石坝,大坝土石填筑量接近500万m3。工程所在地天然建筑材料丰富,可选料源多。鉴于该工程为我国正在建设之中的几座超过100m坝高的土石坝之一,研究其筑坝材料及碾压试验将对其本身的质量保障及今后同类建设的借鉴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本论文结合该工程的地形、地质条件,采用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对坝体各种材料的级配、击实、密度、碾压渗透及现场碾压特性进行试验研究,为工程的顺利建设和今后高土石坝建设提供参考意见。本文结合水牛家水电站大坝工程的筑坝材料试验和现场碾压试验研究,进行土工试验和现场碾压试验后,在获得大量真实有效试验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线性回归法和最小二乘法,以及EXCEL图表分析法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和综合分析,对大坝施工设计参数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对不合理之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施工参数值。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在设计阶段及筑坝前,对尚未有筑坝经验或不常用于筑坝的土料进行深入的综合试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严伟[9](2006)在《高土石坝宽级配砾石土心墙料特性研究及数值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土石坝的各种坝型中,土质心墙堆石坝占有很大的比例。近几十年来,土质心墙堆石坝已逐渐成为世界上高坝建设的主流坝型之一。据20世纪90年代初统计,世界上已建和在建的坝高230m以上的高坝中,土质心墙堆石坝约占55.5%。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土质心墙堆石坝的发展速度有所加快。在土质心墙堆石坝的设计中,起防渗作用的心墙土料的选择与设计至关重要。作为土石坝防渗体的心墙土料,国内外实践中曾经用过残积土、风成土、冰渍土、洪积土、古河川沉积及近代河滩沉积土。砾石土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具有压实性能好、填筑密度大、抗剪强度高、沉陷变形小、承载力高等工程特性,因此已经在土石坝防渗体中得到了较为广泛应用。宽级配砾石土是一种粘性粗粒土,是天然土石的混合料,它通常以5mm为界被分为粗料和细料两部分,颗粒组成是决定宽级配砾石土工程特性的主要因素。本文结合水牛家心墙堆石坝,以大量试验数据为依据,对砾石土的压实性、渗透性以及抗剪强度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详细的阐述了国内外利用砾石土作为心墙料的研究现状;2、鉴于现阶段对粗粒土的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本文结合水利部现行《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并参考相关资料,对现阶段关于粗粒土的命名作出一些概括;3、室内进行系列击实试验,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宽级配砾石土的压实性能,以及影响砾石土的压实性能的主要因素;讨论不同P5含量对砾石土击实特性的影响规律。
董秀文[10](2005)在《Evd检测路基压实质量标准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室内模拟路基填筑压实试验,提出了用动态变形模量指标Evd检测路基压实质量的新方法,并且给出了各类填料的Evd压实指标。 该文主要选取块石土、粗粒土、细粒土中具有代表性的9种填料进行室内模拟路基填筑压实试验,即进行Evd、K30、压实度试验,研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对不同种类土动态变形模量Evd与动态模量Ed的关系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对不同种类土动态变形模量Evd与承载比CBR的关系进行试验研究。 研究表明,细粒土和粗粒土Evd值与压实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好。块石土中Evd和孔隙率之间的相关性较差。这一现象可以说明随着粒径的增加,其误差也越大,这和荷载板的尺寸效应有关,这也说明了Evd试验仪有一定的适应性。 根据试验结果及《铁路工程试验规程》(2003)中对路基压实度标准的规定,建立了各类填料的Evd检测路基压实质量标准。 细粒土和粗粒土的Evd和动三轴下动模量Ed之间存在着很好的相关性,用Evd代替Ed测试细粒土和粗粒土动态模量具有可行性。块石土Evd和动三轴下Ed之间的相关性相对细粒土和粗粒土较差,表明Evd反映土的动态特性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其具体影响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Evd、CBR作为两种不同的路基压实度及填料性质的检测方法,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压实度下Evd、CBR值存在着近似的线性关系。 用动态指标测试路基变形更符合现场实际情况,因此用动态变形模量Evd作为路基压实质量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二、石碴料压实性能测试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碴料压实性能测试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技术经济分析相关理论基础 |
2.1 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 |
2.1.1 全寿命周期理论 |
2.1.2 全寿命周期经济评价标准 |
2.1.3 全寿命周期费用管理必要性 |
2.2 工程项目技术经济学分析 |
2.2.1 技术经济分析内容 |
2.2.2 技术经济分析原则 |
2.2.3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
2.3 工程项目技术经济分析评价 |
2.3.1 施工方案经济分析内容 |
2.3.2 施工方案经济指标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分析 |
3.1 双港大道建设环境分析 |
3.1.1 沿线自然环境分析 |
3.1.2 显现沿线公路现状 |
3.2 “白改黑”技术方案设计 |
3.2.1 直接罩面方案 |
3.2.2 机械重铺法 |
3.2.3 碎石化方案 |
3.3 “白改黑”技术方案对比分析 |
3.3.1 实施方法 |
3.3.2 实施流程 |
3.3.3 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经济分析 |
4.1 工程施工技术经济分析 |
4.1.1 路面现状分析 |
4.1.2 路面改造方案 |
4.1.3 工程造价概算及其影响 |
4.2 全寿命周期技术经济分析 |
4.2.1 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
4.2.2 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
4.2.3 运维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
4.3 施工综合风险分析 |
4.3.1 项目影响分析 |
4.3.2 施工不利风险分析 |
4.3.3 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例应用 |
5.1 项目基本概况 |
5.1.1 基本概述 |
5.1.2 重难点分析 |
5.1.3 实施必要性 |
5.2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组织实施方案 |
5.2.1 资金来源及组织架构 |
5.2.2 高弹橡胶沥青施工工艺 |
5.2.3 橡胶沥青混凝土施工工艺 |
5.2.4 项目完工质量检测 |
5.3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经济效益分析 |
5.3.1 投资估算分析 |
5.3.2 经济评价分析 |
5.3.3 社会效益分析 |
5.4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保障机制 |
5.4.1 质量保障机制 |
5.4.2 进度保障机制 |
5.4.3 安全保障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硗碛水电站砾石土心墙堆石坝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土石坝施工现状 |
1.3 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存在的质量管理难点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项目管理理论基础 |
2.1 项目管理理论 |
2.1.1 项目管理概念和内容 |
2.1.2 项目管理的发展 |
2.2 工程项目管理理论 |
2.2.1 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 |
2.2.2 工程项目管理的类型 |
2.2.3 工程项目管理参建方项目管理目标 |
2.3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理论 |
2.3.1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过程 |
2.3.2 全面质量管理(TQC)理论 |
2.3.3 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硗碛水电站砾石土心墙项目介绍 |
3.1 工程概况 |
3.2 项目干系人介绍 |
3.2.1 华能宝兴河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3.2.2 四川二滩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
3.2.3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 |
3.3 项目组织机构 |
3.4 本工程项目WBS |
3.5 本工程项目施工进度计划 |
3.5.1 本工程项目合同主要控制性进度计划 |
3.5.2 施工期进度计划安排 |
3.5.3 施工期进度计划安排与合同控制计划的比较和分析 |
3.5.3.1 施工期进度计划安排与合同控制计划比较 |
3.5.3.2 主要施工期进度计划安排具体说明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硗碛水电站砾石土心墙堆石坝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
4.1 硗碛水电站砾石土心墙堆石坝施工质量计划 |
4.1.1 质量计划的编制依据 |
4.1.2 质量计划的内容 |
4.1.2.1 质量目标 |
4.1.2.2 质量控制流程 |
4.1.2.3 质量控制流程中各职能部门职责 |
4.1.2.4 建立的质量控制性文件和执行部门 |
4.1.2.5 为达到质量目标所采取技术类措施 |
4.2 质量保证措施 |
4.2.1 质量控制目的 |
4.2.2 质量控制依据 |
4.2.3 施工质量控制体系和职责划分 |
4.2.4 施工质量措施内容 |
4.3 项目五大因素质量控制 |
4.3.1 人的因素控制 |
4.3.1.1 技术管理人员的控制 |
4.3.1.2 施工作业层人员的控制 |
4.3.2 机械设备的因素控制 |
4.3.3 材料的因素控制 |
4.3.3.1 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控制程序 |
4.3.3.2 坝体填筑料的质量控制程序 |
4.3.3.3 坝体填筑料的质量控制内容 |
4.3.4 施工方法控制 |
4.3.4.1 技术管理人员的控制三检制和跟班检查制 |
4.3.4.2 技术交底制和工艺现场核查制度 |
4.3.4.3 质量会议制度 |
4.3.4.4 建立对施工技术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资质审查制度 |
4.3.4.5 样板施工制度 |
4.3.5 环境的控制 |
4.3.5.1 冬季施工措施 |
4.3.5.2 雨季施工措施防洪度汛措施 |
4.4 施工质量控制程序 |
4.4.1 施工前的控制 |
4.4.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4.4.3 检查和验收控制 |
4.5 质量管理工具在本工程中的应用 |
4.5.1 统计表和控制图法在大坝填筑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4.5.2 鱼骨法在大坝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4.5.3 三类质量管理工具运用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硗碛堆石坝工艺质量过程控制 |
5.1 硗碛大坝施工质量控制流程 |
5.1.1 硗碛大坝施工质量控制流程图 |
5.1.2 硗碛大坝施工质量控制流程的实施过程 |
5.1.2.1 高塑性粘土料填筑主要质量控制环节简介 |
5.1.2.2 砾石土料填筑主要质量控制环节简介 |
5.1.2.3 反滤料填筑主要质量控制环节简介 |
5.1.2.4 过渡层填筑填筑主要质量控制环节简介 |
5.1.3 坝体堆石料填筑主要质量控制环节简介 |
5.2 硗碛大坝施工的碾压试验设计 |
5.2.1 硗碛大坝施工碾压试验设计依据 |
5.2.2 硗碛大坝施工碾压试验设计方法 |
5.2.3 硗碛大坝施工碾压试验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
5.2.4 硗碛大坝施工碾压试验设计的成果 |
5.3 硗碛大坝施工质量的提高 |
5.3.1 硗碛大坝施工前期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
5.3.2 所采取的整改处理措施 |
5.3.3 硗碛大坝施工质量提高的体现 |
5.3.3.1 项目质量管理团队对质量管理评价考核 |
5.3.3.2 项目质量提高的具体表现 |
5.4 硗碛大坝施工质量信息管理 |
5.4.1 公文管理 |
5.4.1.1 本工程公文种类 |
5.4.1.2 本工程公文收发程序 |
5.4.1.3 本工程公文管理制度 |
5.4.2 图片、影像资料的管理办法 |
5.4.3 竣工资料和验评资料的管理办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新建高铁对紧邻运营铁路路基服役状态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路路基外部扰动 |
1.2.2 铁路路基使用性能 |
1.2.3 铁路路基检测评价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施工扰动对运营铁路路基状态影响分析 |
2.1 铁路路基状态影响因素概述 |
2.1.1 内部影响因素 |
2.1.2 一般外部影响因素 |
2.1.3 邻近施工扰动因素 |
2.2 施工邻近程度评定 |
2.3 邻近施工扰动过程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施工扰动条件下运营路基状态现场试验 |
3.1 试验现场场地概况 |
3.2 运营路基动力测试 |
3.2.1 测试方案 |
3.2.2 测试结果分析 |
3.3 运营路基静力测试 |
3.3.1 测试方案 |
3.3.2 元件埋设 |
3.3.3 测试结果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施工扰动条件下运营路基变形理论分析与稳定性计算 |
4.1 列车动荷载影响效应分析 |
4.1.1 火车振波传递规律 |
4.1.2 火车振波估算 |
4.2 路基基坑开挖扰动效应力学分析 |
4.2.1 路基基坑开挖力学性状分析 |
4.2.2 路基基坑开挖周边区域解析解 |
4.2.3 工程实例计算 |
4.3 沉桩施工扰动效应力学分析 |
4.3.1 沉桩过程挤土作用 |
4.3.2 沉桩挤土圆孔扩张理论分析 |
4.3.3 工程实例计算分析 |
4.4 路基稳定性分析 |
4.4.1 路基边坡稳定性计算 |
4.4.2 路基动力稳定性评价 |
4.5 小结 |
第五章 施工扰动条件下运营路基服役状态数值分析 |
5.1 路基数值计算模型 |
5.1.1 模型建立 |
5.1.2 列车荷载 |
5.1.3 模型验证 |
5.2 运营路基服役状态分析 |
5.2.1 施工扰动下运营路基最危险阶段 |
5.2.2 施工扰动下列车运行控制 |
5.2.3 最不利条件下运营路基状态 |
5.3 运营路基稳定阈值 |
5.4 小结 |
第六章 工程措施对运营铁路路基服役状态影响 |
6.1 地基处理方式变更 |
6.2 运营路基开挖边坡防护措施 |
6.3 紧邻既有线打桩振动控制技术 |
6.3.1 紧邻既有线管桩施工工法特点 |
6.3.2 紧邻既有线管桩施工技术 |
6.3.3 施工安全措施 |
6.3.4 应用效果 |
6.4 紧邻既有线成桩控制技术效果分析 |
6.4.1 有限元分析模型 |
6.4.2 静压管桩施工应力释放孔作用分析 |
6.4.3 静压施工效果分析 |
6.4.4 管桩施工顺序影响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运营铁路路基服役状态评估 |
7.1 路基状态评估存在问题 |
7.2 评价基本原理 |
7.2.1 评价思路 |
7.2.2 灰色聚类模型 |
7.2.3 人工神经网络 |
7.3 模型指标的建立 |
7.4 运营路基状态评估 |
7.4.1 灰色评估 |
7.4.2 BP神经网络评价 |
7.5 运营路基轨检资料分析验证 |
7.6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5)泥岩风化料在龙虎水库大坝防渗心墙填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料场的基本特性 |
3 不同砾石质量分数的影响 |
4 泥岩风化料碾压试验结果分析 |
4.1 不同土料的压实性 |
4.2 含水率与压实干密度的关系 |
4.3 碾压遍数与干密度的关系 |
4.4 铺土厚度与干密度的关系 |
4.5 碾压土料的渗透性 |
5 泥岩风化料填筑施工主要控制措施 |
6 结 论 |
(6)平衡冲击压路机压实效果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压实的基本概念 |
1.1.1 压实的概念 |
1.1.2 压实的意义 |
1.1.3 常用的压实方法 |
1.2 冲击压路机的发展 |
1.2.1 冲击压路机的发展史 |
1.2.2 冲击压实理论 |
1.2.3 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土壤的性质及其压实 |
2.1 土壤的性质 |
2.1.1 土的成份 |
2.1.2 土的结构及作用力 |
2.1.3 土的物理特性指标 |
2.2 土的压实机理 |
2.3 影响压实的主要因素 |
2.3.1 土本身性质的影响 |
2.3.2 含水量的影响 |
2.3.3 压实功能的影响 |
第三章 平衡冲击压路机设计原理及其结构特点 |
3.1 冲击压路机压实机理 |
3.2 平衡冲击压路机的设计原理 |
3.3 平衡冲击压路机的设计方案 |
3.4 平衡冲击压路机特点 |
3.4.1 平衡冲击压路机的结构特点 |
3.4.2 平衡冲击压路机的优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平衡冲击压路机压实效果试验设计 |
4.1 试验方案 |
4.1.1 试验目的 |
4.1.2 试验地点 |
4.1.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4.1.4 试验方法和检测评定依据 |
4.1.5 试验检测项目 |
4.2 试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
4.2.1 路基表面高程及下沉量 |
4.2.2 路基压实度 |
4.3 平衡冲击压路机牵引性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结果分析与压实规律研究 |
5.1 下沉量、平整度试验分析 |
5.1.1 下沉量分析 |
5.1.2 平整度分析 |
5.2 压实度试验分析 |
5.3 压实度与压实工艺参数之间关系的探讨 |
5.3.1 压实度与压实次数的关系 |
5.3.2 压实度与下沉量的关系 |
5.3.3 压实度与压实深度的关系 |
5.3.4 压实度与工作速度的关系 |
5.4 平衡冲击式压路机优越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平衡冲击压路机压实和补强施工工艺方案 |
6.1 工艺方案的确定 |
6.1.1 加固压实 |
6.1.2 分层碾压 |
6.1.3 冲压补强 |
6.2 施工注意事项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再生骨料在水泥稳定基层中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国内外研究与应用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应用概况 |
1.2.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2 国内实际工程应用概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再生骨料基本性能试验研究 |
2.1 原材料 |
2.2 再生骨料性能试验 |
2.2.1 筛分试验 |
2.2.1.1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2.2 磨耗试验 |
2.2.2.1 试验方法 |
2.2.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2.3 压碎试验 |
2.2.3.1 试验方法 |
2.2.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2.4 吸水率试验 |
2.2.4.1 试验方法 |
2.2.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2.5 再生骨料的技术要求 |
2.3 小结 |
第三章 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配合比设计研究 |
3.1 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设计控制参数 |
3.2 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
3.2.1 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混合料性质的影响因素 |
3.2.2 混合料组成设计 |
3.2.2.1 原材料质量要求 |
3.2.2.2 混合料组成设计 |
3.3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3.3.1 原材料 |
3.3.2 试验方法 |
3.4 级配调整 |
3.5 击实试验 |
3.5.1 拟合曲线方程 |
3.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6 七天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3.7 小结 |
第四章 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力学性能研究 |
4.1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4.1.1 原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不同因素对水泥稳定再生骨料七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研究 |
4.2.1 不同水泥剂量、不同再生骨料掺量的影响 |
4.2.2 不同水泥强度等级的影响 |
4.2.3 集粒级配的影响 |
4.2.4 不同压实度的影响 |
4.2.5 二元、三元胶凝体系的影响 |
4.3 长期力学性能研究 |
4.3.1 无侧限抗压强度 |
4.3.2 间接抗拉强度(劈裂抗拉强度) |
4.3.3 抗压回弹模量 |
4.4 小结 |
第五章 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的工程应用 |
5.1 试验路段基层设计技术要求 |
5.2 基层混合料级配调整 |
5.3 试验段基层混合料现场铺筑 |
5.3.1 G105顺德容桂段工点应用 |
5.3.2 G325沙龙路~佛开高速公路工点应用 |
5.3.3 两工点现场摊铺、养护、试验检测情况 |
5.4 试验段长期性能观测 |
5.4.1 路面弯沉检测 |
5.4.2 抽芯检测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一、参加科研项目 |
二、发表论文情况 |
(8)水牛家水电站大坝工程施工期筑坝材料试验及碾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研究目标 |
2 颗粒分析试验研究 |
2.1 试验设计 |
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 碾压密度试验 |
3.1 试验设计 |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 击实试验 |
4.1 试验设计 |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 现场渗透试验 |
5.1 试验设计 |
5.2 验结果及分析 |
6 现场碾压试验研究 |
6.1 碎石土心墙料现场碾压 |
6.2 高塑性粘土现场碾压 |
6.3 反滤料现场碾压 |
6.4 过渡料现场碾压 |
6.5 堆石料现场碾压 |
7 结论和体会 |
7.1 主要结论 |
7.2 体会 |
颗分试验附图 |
碾压密度试验附图 |
现场渗透试验附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9)高土石坝宽级配砾石土心墙料特性研究及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论 |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1.4 水牛家土石坝工程简介 |
1.5 水牛家土石坝心墙砾石土的基本性质 |
2 砾石土的定义 |
2.1 水利部《土工试验规程》关于土的分类体系 |
2.2 宽级配砾石土的定义 |
3 砾石土的压实特性研究 |
3.1 击实试验 |
3.2 砾石土的压实特性 |
4 砾石土的渗透性与渗透稳定性研究 |
4.1 大型渗透试验 |
4.2 砾石土的防渗特性 |
4.3 二维渗流有限元计算 |
5 砾石土的强度特性 |
5.1 大型三轴压缩试验 |
5.2 大型直剪试验 |
5.3 水牛家料场砾石土的强度特性 |
5.4 砾石土强度特性的影响因素 |
6 砾石土作心墙土石坝的数值模拟研究 |
6.1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的 |
6.2 有限元法基本理论与计算程序功能介绍 |
6.3 模型概化与研究方案 |
6.4 边界条件及主要物理力学参数 |
6.5 计算过程与计算结果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项目实践 |
撰写论文 |
声明 |
致谢 |
(10)Evd检测路基压实质量标准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路路基质量检测方法简介 |
1.2.2 国内外动态变形模量Evd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技术路线 |
1.5 主要工作及时间安排 |
第2章 各种路基填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及室内试验研究 |
2.1 铁路路基填料的基本概况 |
2.2 本文土样的基本物理性质 |
2.3 各种土样的基本物理性质 |
2.3.1 颗粒分析试验 |
2.3.2 土粒比重试验 |
2.3.3 重型击实试验 |
2.3.4 直接剪切试验(快剪法) |
第3章 室内模拟路基填筑Evd和压实度试验研究 |
3.1 试验的基本概况 |
3.1.1 试验方案 |
3.2 各种类型填料地基系数K_(30)试验 |
3.2.1 K_(30)试验目的 |
3.2.2 K_(30)试验仪器及试验步骤 |
3.2.3 K_(30)试验成果整理 |
3.3 各种路基填料动态变形模量Evd试验 |
3.3.1 Evd试验条件及要求 |
3.3.2 Evd试验仪器 |
3.3.3 Evd试验仪器的测试原理 |
3.3.4 Evd试验步骤 |
3.3.5 Evd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3.3.6 Evd试验结果分析 |
3.4 对比分析K_(30)、Evd试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
3.5 小结 |
第4章 Evd试验与动三轴试验相关关系研究 |
4.1 动三轴试验的基本概况 |
4.2 动三轴试验的试验装置 |
4.3 动三轴试验的试验准备阶段 |
4.4 动三轴试验阶段 |
4.5 动三轴试验数据处理 |
4.6 动三轴E_d与Evd试验之间的关系 |
4.7 小结 |
第5章 Evd试验与CBR试验相关关系研究 |
5.1 CBR试验概述 |
5.2 CBR试验目的 |
5.3 CBR试验内容 |
5.4 CBR试验结果 |
5.5 CBR与Evd之间的关系研究 |
5.6 小结 |
第6章 现场动态特性的测试及其有限元分析 |
6.1 试验概述 |
6.2 试验目的 |
6.3 试验内容 |
6.4 试验结果 |
6.5 遂渝线路堤列车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 |
6.5.1 地基计算模型简介 |
6.5.2 地基模拟与网格划分 |
6.5.3 计算参数 |
6.5.4 计算结果分析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石碴料压实性能测试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D]. 袁平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2]硗碛水电站砾石土心墙堆石坝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D]. 王佳玉.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4)
- [3]土石坝砾石土掺合料现场碾压试验研究[A]. 黄斌,汪明元,张伟. 2015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中国水利学会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第13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5
- [4]新建高铁对紧邻运营铁路路基服役状态影响研究[D]. 左珅. 中南大学, 2014(12)
- [5]泥岩风化料在龙虎水库大坝防渗心墙填筑中的应用[J]. 卢晓鹏.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3(01)
- [6]平衡冲击压路机压实效果分析与研究[D]. 刘育贤. 长安大学, 2011(04)
- [7]再生骨料在水泥稳定基层中研究与应用[D]. 张建晖. 中南大学, 2009(04)
- [8]水牛家水电站大坝工程施工期筑坝材料试验及碾压试验研究[D]. 宋刚勇. 四川大学, 2006(02)
- [9]高土石坝宽级配砾石土心墙料特性研究及数值模拟[D]. 严伟. 四川大学, 2006(03)
- [10]Evd检测路基压实质量标准的试验研究[D]. 董秀文.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