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M68HC908Q系列单片机掉电保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汪振涛[1](2017)在《煤气阀自动装配线智能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工业各领域对于生产质量、效率等性能指标提出更为严苛要求。近年来,工业4.0、制造2025等项目启动,旨在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造现代化的智能工厂。在此背景下,自动装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本文以液化石油气瓶阀自动装配生产线为工程背景,研究设计煤气阀自动装配控制系统。针对生产线存在的传送链精确定位、螺纹件可靠拧紧以及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等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1)设计了模糊PID全闭环位置控制器。针对目前传送链所存在的定位精度较低现象,提出全闭环控制方案。其中,内环采用交流伺服系统以提高系统运行平稳性;同时,为提高定位精度及定位效率,提出逼近、PID及模糊PID等控制方法,搭建运动系统模型,通过仿真结果的分析,验证模糊PID算法的控制性能更为优异,具有工程应用价值。(2)螺纹件拧紧方法的研究。分析比较多种拧紧控制法,以角度控制法为基础,分析螺纹拧紧原理,解算拧紧角度及贴合扭力值以提供可靠的控制目标值,为拧紧控制的实现奠定基础。同时,进一步提出分阶段控制方法以提高螺纹拧紧可靠性,同时确保实现工件零损坏,降低半成品率。(3)控制系统容错性能研究。分析长期使用下,系统较易出现的可预测故障,针对其中的单工位以及非正常性断电等故障,提出软件冗余容错思想,通过相应的软件编程控制以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及可操作性。(4)生产线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结合实际需求设计控制系统的功能,针对功能的实现完成电气选型、下位机软件设计及监控程序设计等工作。
李骥[2](2013)在《电子艾灸仪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艾灸疗法作为我国传统中医理疗一个重要分支,具有治病消疾、美容养颜、保健补气等神奇功效,但还有操作不便,污染环境,高温灼伤等缺点。这些不足严重影响了艾灸疗法的推广和普及,致使了解艾灸疗法的人越来越少。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利用现代化技术改进艾灸疗法的愿望也越发迫切。电子艾灸仪依据传统的中医艾灸原理和国家医疗标准,并结合现代药物提取、磁疗、热疗等技术研发一种新型艾灸疗法。本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艾灸仪的背景、意义并在详细研究和分析市面上同类产品的基础上,确定电子艾灸仪的基本需求,并分析得到了需要的相关技术指标。(2)通过艾灸仪的技术要求和功能要求,在对该仪器需求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3)电子艾灸仪的硬件设计与实现。硬件设计分为芯片选取和电路原理图绘制两部分。通过分析、对比不同芯片的价格、性能、精度等属性,并结合系统的实际需求,最终选择AT89C52单片机作为微处理器,DS18B20作为温度传感器,功率约为10W的加热电阻丝作为发热器件。绘制的电路原理图有温度采集电路、报警提醒电路和数码管显示电路等。利用“看门狗”硬件技术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4)电子艾灸仪的软件设计与实现。仪器的软件分为总体架构设计和6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对温度采集与控制、中断服务处理、人机接口(包括数码管显示和键盘)的操作等模块的功能进行实现。使用PID控制器算法来调节系统控制量,增强控制的准确性。结合“看门狗”软件技术进行连续工作状态信息的存储与恢复,保证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电子艾灸仪基本达到了最初的设计要求,完成温度检测、时间和温度可控、实时显示信息等功能要求。
张海兰[3](2013)在《地下采矿压风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局域网可以很好的解决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远程测控广泛的应用于设备数量大、分布广的场合。当测控对象分布在几公里内,这种情况下采用局域网组网的方法具有费用较低、耗时短的优势,但当通信环境恶劣时,则需要采用光纤传输。我们知道先进的压风系统对于采矿工作的正常进行非常重要,一个自动化程度高且功能完善的控制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保证采矿工作安全、可靠地运行。本文在分析监控对象的基础上,设计出系统硬件结构和软件。系统由上位机监控软件、通信模块和信号采集终端组成,融合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信号采集终端主要以STCl2C5412AD单片机为控制核心,主要包括A/D芯片的模数转换电路设计、RS232电平转换芯片构成通讯电路设计、3路0-5V模拟量输入电路设计、1路开关量输入的数字量电路设计、1路4-20mA模拟量输出电路设计、和1路开关量输出。监控软件以Visual C++6.0为设计平台,开发出通讯模块、实时曲线模块、历史查询模块、数据报表模块、数据库模块、阀门智能开闭模块等。论文也给出了硬件电路图、信号采集软件以及监控系统软件的主要流程图和源程序。本论文对监控软件功能进行了测试,最后以图片方式给出测试结果。本系统已经应用于某矿山,实践表明本系统具有易于扩展与维护、操作方便、结构简单、人机界面友好等特点。
张运娇[4](2012)在《电火花线切割锥度加工及掉电保护数控软件开发》文中指出电火花线切割技术属于特种加工的范畴,利用脉冲放电对工件进行加工。其加工过程中切削力很小,同时由于电极丝很细,所以对于具有高熔点、高硬度等特殊性能材料和特殊结构工件的加工,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随着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广泛应用,研究和开发基于Windows平台的开放式电火花线切割数控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针对数控系统中的锥度加工和掉电保护两大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实现。线切割的加工特点之一就是可以加工有锥度的工件。本文系统研究了锥度加工的算法及实现方法。锥度加工分为常规锥度加工和上下异形面锥度加工。本文首先分析了常规锥度加工中电极丝的运动轨迹计算原理,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根据参考平面轨迹计算得到电极丝在工件上下表面的运动轨迹。另外,本文还对加工过程中锥度发生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实现。最后,采取轨迹修正的方法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拐角误差进行了补偿。电火花线切割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突然掉电,重新上电后回原点定位并不能保证工件的精度。为了避免损失,本文通过对数控系统的整体研究,实现了掉电保护功能。通过对掉电时刻信息的存储及读写,使得再次上电时可以以相同参数从掉电点处继续开始加工。
张丽敏[5](2012)在《一体化智能均速管流量计研制》文中认为均速管流量计因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拆卸、不可恢复压力损失小、成本低廉、长期稳定性好而受到用户的欢迎。但仍存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比较昂贵和笨重的差压变送器、三阀组、导压管的配合才能完成流量检测;仪表系数并不是一个定值,随流速而发生变化,而工业现场通常会把它近似为一个定值,会带来一定的误差,并导致可测流量范围变窄,基本在10:1以下;无法满足质量流量测量要求;想监测工况下的温度和压力,还需要额外安装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进行了一体化智能均速管流量计的研制。本课题主要通过MSP430系列单片机组成信息处理单元,实现流量信号的处理、修正、显示和远传;并进行了一体化结构设计。系统采用HT20V差压传感器、HT19V压力传感器和LM135温度传感器,分别采集差压、压力、温度信号。针对信号的非线性特点,采用曲线拟合减小误差;针对干扰问题采用了硬件滤波和软件滤波。对于仪表系数变化带来的量程比降低,采用分段线性化修正仪表系数。针对均速管流量计测量结果易受环境温度、压力影响,采用了自动温压补偿修正方案。针对均速管流量计无法测量质量流量的缺点,设计了由温度、压力传感器进行的密度测量,解决了质量流量测量。系统实现了差压、压力、温度信号采集;采用直流24V供电、420mA流量信号输出;液晶显示实现瞬时体积流量、瞬时质量流量、累计质量流量、温度、压力、差压、密度、仪表系数等现场观测。为配合用户进行仪表系数的置入和显示量的切换,系统配有三个按键。为了能够进行远距离传输,实现上位机对仪表系数的管理,系统设计有RS485通讯。为了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系统设有外扩看门狗和掉电保护。
张念文[6](2011)在《基于LabVIEW的喷雾降温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夏季高温环境对畜禽的生产影响很大,在这种环境下,畜禽的生产严重受阻,饲料转化率下降,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现有的降温方式不能起到很满意的效果,为解决这个矛盾,有必要采用新的降温系统,本课题采用实用、有效的、智能原则提出了高压喷雾降温系统。本文主要是对降温系统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与实验测试,以有效的解决禽畜舍夏季降温问题。喷雾降温控制系统硬件设计部分选择由AT89S52单片机为主控单元;数字温湿传感器THM11测量温湿度;应用MAX232芯片实现单片机与计算机间的两路串行数据发送和接收;水泵继电器控制高压水泵运转由高压喷嘴喷出水雾,水雾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达到降温目的;风扇继电器控制风扇运行可保证禽畜舍通风,并能防止现场环境湿度过高。软件部分结合虚拟仪器界面人性化、功能可定制、显示图形化的特点,基于LabVIEW软件对主控制界面以及界面上各模块的编程实现、数据采集、控制参数设定等三个部分进行设计。实现了当现场环境温湿度达到设定上、下限值时,系统控制高压水泵、风扇运转或停止最终实现降低现场环境温度。喷雾降温控制系统的应用可有效的提高禽畜产业的产量。该系统使用了智能化控制,相比较传统的蒸发降温系统有着节约水资源、环保节能、扩展性强等优点,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可广泛应用。本系统是基于虚拟仪器技术设计的,可在农牧业的应用和发展中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及实践经验。
辜宇[7](2010)在《车载空调控制系统开发》文中指出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汽车空调越来越受到汽车制造商的重视。现在国产汽车的汽车空调控制器普遍采用手动机械控制方式,大大落后于国际水平,限制了汽车工业的发展。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载信息系统己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汽车工业中,并逐渐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车载信息系统是用于对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状态进行采集、显示以及存储的一套控制系统。现代车载信息系统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一方面为驾驶员对汽车状态的了解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交流界面,另一方面又可以为相关实验人员对汽车行驶后的各种信息状态的分析提供数据依据。本文设计了一种以M68芯片为基础的车载空调控制系统。M68HC08是Motorola公司在90年代末推出的一种高性价比的8位单片机系列。该系列具有功能强、速度快、功耗低、价格便宜、稳定性高等特点。随着集成电路IC技术的提高,Motorola公司引入了闪存技术,并使用了模块化设计方法,设计生产了新一代M68HC08单片机。笔者采用该系列芯片中的MC68HC908GZ16芯片,内置有16KB用户闪存。通过对用户的需求分析,得出该系统具有如下功能:通过传感器采集车内外温度信息;使用CAN总线接收与发送车速,发动机转速和发动机水温等信息;通过I/O模块接收用户的按键命令和显示各外部设备的工作情况;通过压缩机控制模块让空调压缩机工作或停止工作;通过电动机驱动模块控制内外气循环电机,水阀电机和模式电机的转动;通过对应的外围电路控制风机转动与否及转动的档位。此外,该系统还提供自动、手动和除霜等三种工作方式供用户选择,并能在这三种工作方式之间进行切换。系统经调试后能正常运行,并实现了要求的各项功能。本文所设计的系统成本较低,生产工艺和制造设备简单。同时可在此基础上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工作。
谢媛媛[8](2009)在《基于CAN总线的电梯远程监控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智能建筑中,监控系统是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对楼宇内的各种子系统进行全面的监控管理,使得这些子系统及其设备能够安全可靠、经济和节能地运行。而电梯作为一种重要的楼宇设备,是智能建筑中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重要监控对象。由于远程监控对电梯安全运行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课题正是在回顾以往监控系统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依据电梯行业现状的分析,针对企业和用户双方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阅读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作者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CAN总线的电梯远程监控系统。本文着重介绍了采用双CPU的系统硬件结构及基于CAN总线通信的系统结构特点。以设计方案为蓝图,详细介绍了电梯监控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体系,并分析了设计方法和实现方案,论证了该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设置。提出了电梯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本文还详细论述了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和总体规划以及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并着重讨论了设计过程的关键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方案,其中详细介绍了应用方面的研究。在本课题中,针对RS-485总线等通讯方式的缺点,采用了一种使用CAN总线通讯的电梯远程监控系统。对该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表明,这种通讯网络的使用能够大大地提高通讯网络的数据通讯质量。进而改进了系统与外界通信的通讯协议,通过设定好的电梯状态数据采集器和现场总线结构,将分布在各处的电梯运行状况和故障信息及时传递到监控中心的监视终端,从而实现对各处电梯进行远程监测和控制。也为今后该类系统的兼容性和通用性设计打下了基础。本文最后结合系统实际应用总结了系统的优缺点及改进设计,对系统做出了总结,并对一个功能强大、通用性好、覆盖面广、信息传递迅速灵活的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发展和改进做出了展望。
周兴伟[9](2009)在《油库自动化发油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加快军队油库计算机管理信息化建设,对提高我军油料供应管理水平和战时油料保障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油料在现代化工业,交通,军事等方面都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而军用油库作为协调油料保障及战时油料补给的纽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油库的计算机管理成为可能,本文着重研究了油库计算机发油系统的设计,全文主要工作如下:(1)综合考虑了油库发油系统的现状与前景,实现了油库发油系统的下位机硬件设计及软件设计,包括硬件总体构架,软件总体构架及各个功能模块的软硬件设计,具体有流量脉冲计算处理、温度信号采集处理、静电信号、防溢信号采集监控、操作菜单处理、发油数据显示及保存,电液阀控制模块等,并且完成了系统的调试工作。提供了包括硬件选型,电路设计及软件设计等一系列具体的方案。(2)通信系统的设计,运用了CAN总线技术,并根据CAN2.0 A、BasicCAN标准帧格式,制定了监控运行单元与信息管理单元的通信规约,同时介绍了总线传输过程中纠错处理部分,实现了上位机与下位机以及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共享,保证了联机发油,IC卡发油的实现,并为发油数据长久保存及查询提供了方便。从而使得该发油系统具有数据信息化,多种发油方式并存等特点。(3)系统可靠性实现是通过分析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抗干扰技术,从软、硬两个方面给出具体的抗干扰措施。在工业应用中,单片机测控系统,必须长期稳定、可靠运行,否则将导致控制误差加大,严重时会使系统失灵,甚至造成巨大损失。硬件抗干扰是主动的,而软件抗干扰是被动的。提供了包括掉电保护,看门狗复位及PCB制板过程中的一系列抗干扰措施。(4)本系统在调试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足,首先是本设计的微处理器采用的是P89C51,其速度和110口都有一定的限制,对一些频率超过常规(500Hz)的流量计作脉冲测量仍然会出现丢脉冲现象,而且因为周边设备较多,UO口已经完全被使用,不利于系统以后的扩展,在以后的完善中,将考虑采用在控制领域很有发展前景的嵌入式系统方案,采用更高性能微处理器,如具有ARM核结构的32位微处理器。
李晨光[10](2009)在《快走丝线切割状态监测与辅助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是一种重要的特种加工方法,广泛应用于模具制造业、难加工材料和精密复杂零件的加工当中。线切割机床分为快走丝和慢走丝两种,快走丝线切割机床是我国发明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特种加工设备,其特点是投资少、使用成本低、操作简单等,在我国应用广泛。随着数控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发展,快走丝线切割机床的机械系统、控制系统、加工工艺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改进。然而,相比于慢走丝线切割机床来说,其仍存在加工质量低、智能化程度低、加工过程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伺服进给系统适应能力低等劣势。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和进行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状态监测与辅助控制系统,旨在提高快走丝线切割机床的智能化水平和优化控制系统的性能,提高机床伺服进给系统的适应能力。本文对该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分析了建立快走丝线切割机床状态监测与辅助控制系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确定了系统的总体框架:硬件方面,以PC机构成开放式体系结构,以PC机并口作为上位机与下位机的通讯接口;软件方面,以面向对象的Visual C++作为开发工具,利用模块化思想,合理划分系统的功能模块,提高程序的开发效率。状态监测子系统的主要监测对象为电极丝轨迹和加工速度,本文提出实际轨迹与理论轨迹实时比较的方法实现电极丝轨迹监测,其关键技术是理论轨迹的建立和数据的实时采集。建立理论轨迹的方法是:按插补原理,将译码后得到的数据绘制成虚拟内存位图,此位图不受屏幕尺寸的限制,具有较高的精度。数据采集采用查询方式完成,利用多媒体定时器较高的定时精度保证数据采集的实时性要求。采集到的数据经程序分析处理得出实际轨迹,并利用该数据实现加工速度的测算。辅助控制子系统的控制对象为进给速度,通过改进机床取样变频电路,并辅以软件控制来实现,辅助控制功能是对机床现有控制系统的补充和升级,对于提高伺服进给系统的适应能力,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本文还实现了3B代码译码、图形显示、模拟加工等功能,使系统功能更加丰富,用户使用更加方便。在软件调试阶段,通过大量的现场试验对系统功能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状态监测子系统能够对轨迹越出、电机缺相、加工速度异常等故障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辅助控制子系统对于提高机床伺服进给系统的适应能力具有比较明显的作用。该系统经过济南科特电加工技术有限公司及其用户的试用,认为其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功能完善、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二、基于M68HC908Q系列单片机掉电保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M68HC908Q系列单片机掉电保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煤气阀自动装配线智能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位置控制技术 |
1.2.2 螺纹联接装配系统 |
1.3 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液化石油气瓶阀生产线总体控制方案设计 |
2.1 液化石油气瓶阀生产线概述 |
2.1.1 工艺过程与零件装配图 |
2.1.2 生产线设备介绍 |
2.2 功能设计及难点分析 |
2.2.1 功能设计 |
2.2.2 难点分析 |
2.3 方案确定及电气选型 |
2.3.1 控制方案选择 |
2.3.2 PLC选型 |
2.3.3 人机界面选型 |
2.3.4 执行机构选型 |
2.3.5 检测元件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3 传送链快速准确定位方法的研究 |
3.1 全闭环定位方案提出 |
3.1.1 定位方案设计 |
3.1.2 定位过程分析 |
3.2 定位系统建模 |
3.2.1 交流伺服系统简化建模 |
3.2.2 交流伺服系统模型参数辨识 |
3.2.3 减速、传送结构建模 |
3.3 定位控制算法的比较 |
3.3.1 逼近式位置控制 |
3.3.2 改进型PID法 |
3.3.3 模糊PID法 |
3.4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3.4.1 语言变量设计及论域变换 |
3.4.2 输入输出模糊变量赋值 |
3.4.3 模糊规则设计 |
3.4.4 模糊控制表的确定 |
3.5 仿真结果分析 |
3.5.1 Simulink仿真模型搭建 |
3.5.2 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螺纹件快速可靠拧紧方法的研究 |
4.1 螺纹拧紧加工原理 |
4.1.1 拧紧原理 |
4.1.2 拧紧过程分析 |
4.1.3 螺纹联接过程中的关系模型 |
4.2 螺纹拧紧方法分析 |
4.2.1 扭矩法及扭矩转角法比较 |
4.2.2 拧紧参数的确定 |
4.3 螺纹控制算法的设计 |
4.3.1 11号工位概述 |
4.3.2 寻帽阶段算法设计 |
4.3.3 贴合阶段可靠拧入方法设计 |
4.3.4 最终拧紧阶段算法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容错性的研究与实现 |
5.1 系统故障分析与方法设计 |
5.1.1 单工位故障方法设计 |
5.1.2 断电故障方法设计 |
5.1.3 容错意义 |
5.2 单工位故障容错实现 |
5.2.1 6号工位工艺的介绍 |
5.2.2 单工位主程序实现 |
5.2.3 铜片加工程序实现 |
5.2.4 故障处理程序实现 |
5.2.5 仿真分析 |
5.3 非正常断电故障容错实现 |
5.3.1 开机画面绘制 |
5.3.2 开机选择程序实现 |
5.3.3 掉电保护程序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6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及实现 |
6.1 下位机软件设计 |
6.1.1 手动程序设计 |
6.1.2 复位程序设计 |
6.1.3 转盘设备逻辑算法设计 |
6.1.4 主从PLC通讯实现 |
6.2 HMI监控系统设计及实现 |
6.2.1 触摸屏通讯设置 |
6.2.2 HMI监控界面实现 |
6.3 现场运行结果 |
6.3.1 设备运行效果 |
6.3.2 定位结果分析 |
6.3.3 拧紧结果分析 |
6.3.4 设备运行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电子艾灸仪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课题意义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电子艾灸仪的相关软硬件技术 |
2.1 嵌入式处理器 |
2.2 传感器技术 |
2.3 I~2C协议 |
2.4 工业控制算法 |
2.4.1 控制算法选择 |
2.4.2 PID控制器 |
2.5 干扰抑制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子艾灸仪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
3.1 电子艾灸仪的需求分析 |
3.1.1 电子艾灸仪的功能分析 |
3.1.2 电子艾灸仪的技术分析 |
3.2 电子艾灸仪总体设计方案 |
3.2.1 电子艾灸仪总体结构 |
3.2.2 电子艾灸仪功能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子艾灸仪的硬件设计 |
4.1 电子艾灸仪的核心器件选取 |
4.1.1 单片机AT89C52选取 |
4.1.2 温度传感器的选取 |
4.1.3 MAX813L芯片选取 |
4.1.4 AT24C02芯片的选取 |
4.2 电子艾灸仪电路的设计 |
4.2.1 温度采集电路 |
4.2.2 温度控制电中 |
4.2.3 保护电路 |
4.2.4 人机接口电路 |
4.2.5 报警电路 |
4.2.6 电源电路 |
4.2.7 “看门狗”电路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子艾灸仪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电子艾灸仪软件总体设计 |
5.2 电子艾灸仪软件实现 |
5.2.1 主程序控制 |
5.2.2 温度采集 |
5.2.3 数码显示 |
5.2.4 键盘操作 |
5.2.5 保护数据 |
5.2.6 中断服务 |
5.3 PID控制算法 |
5.4 抗干扰的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3)地下采矿压风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井下用气量监控系统设计 |
2.1 监控系统总体结构 |
2.2 监控系统硬件 |
2.3 监控系统软件 |
2.4 小结 |
3 基本概念与系统通信协议介绍 |
3.1 单片机简介 |
3.1.1 单片机发展的三个阶段 |
3.1.2 单片机的分类 |
3.1.3 单片机应用领域 |
3.1.4 STC12C5412AD单片机选择 |
3.2 设备基本概述以及选择理由 |
3.2.1 串口服务器 |
3.2.2 光纤收发器 |
3.2.3 光纤交换机与SFP模块 |
3.2.4 光纤终端盒 |
3.3 通信系统介绍 |
3.3.1 通信部分原理与实现 |
3.3.2 通信协议命令设计 |
3.4 小结 |
4 下位机信号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下位机信号采集终端硬件电路设计 |
4.1.1 电源设计 |
4.1.2 掉电检测设计 |
4.1.3 蝶阀控制设计 |
4.1.4 调节阀控制设计 |
4.1.5 信号采集设计 |
4.1.6 开关量输入设计 |
4.1.7 拨码开关输入设计 |
4.1.8 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
4.1.9 数据保存设计 |
4.1.10 串口通信设计 |
4.2 下位机信号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
4.2.1 信号采集程序模块设计 |
4.2.2 串口中断程序设计 |
4.2.3 看门狗模块设计 |
4.3 小结 |
5 上位机监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5.1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思路 |
5.1.1 上位机监控软件功能设计 |
5.1.2 上位机监控软件主界面设计 |
5.2 上位机监控软件架构设计 |
5.2.1 参数设置模块设计 |
5.2.2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5.2.3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5.2.4 控制输出模块设计 |
5.2.5 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
5.3 监控软件具体功能实现 |
5.3.1 采集终端的实时数据监控与处理功能 |
5.3.2 系统设备控制功能 |
5.3.3 智能控制功能 |
5.3.4 数据备份功能 |
5.3.5 自动报警功能 |
5.4 小结 |
6 调试与运行 |
6.1 实验室与矿井场景试运行 |
6.2 下位机采集系统调试步骤 |
6.2.1 设置串口属性步骤 |
6.2.2 命令调试 |
6.3 矿井调试细则 |
6.3.1 设置模块IP地址 |
6.3.2 信号采集终端故障检测 |
6.4 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B 硬件电路原理图 |
附录C 硬件PCB板图 |
附录D 采集板实物图 |
(4)电火花线切割锥度加工及掉电保护数控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数控系统及其发展 |
1.2.1 数控系统及其发展历史 |
1.2.2 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概述及其发展 |
1.3.1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概述 |
1.3.2 国内外电火花线切割技术的发展 |
1.4 课题主要工作及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数控系统及锥度加工方案 |
2.1 电火花线切割数控机床加工原理 |
2.2 电火花线切割数控系统整体介绍 |
2.2.1 开放式数控系统介绍 |
2.2.2 数控系统整体组成 |
2.2.3 数控系统软件部分 |
2.2.4 上位机和下位机的数据交换 |
2.3 锥度加工介绍 |
2.3.1 锥度加工概述 |
2.3.2 锥度加工流程 |
2.4 锥度加工计算方法 |
2.4.1 常规锥度加工计算方法 |
2.4.2 偏移矢量计算 |
2.4.3 参考平面轨迹连接类型分类 |
2.4.4 上下表面轨迹的计算方法 |
2.4.5 进刀和退刀轨迹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锥度加工工件表面轨迹处理 |
3.1 常规锥度加工轨迹处理 |
3.1.1 常规锥度加工表面轨迹计算方法 |
3.1.2 常规锥度加工编程实现 |
3.2 尖锥度加工工件表面轨迹计算 |
3.3 恒锥度加工工件表面轨迹计算 |
3.4 变锥度加工工件表面轨迹计算 |
3.4.1 变锥度加工简介 |
3.4.2 工件表面轨迹计算方法 |
3.4.3 工件表面轨迹处理编程实现 |
3.5 上下异形面锥度加工 |
3.6 拐角误差补偿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控机床掉电保护 |
4.1 掉电保护功能介绍 |
4.2 短路回退功能 |
4.3 掉电保护功能的实现 |
4.3.1 上位机数据保存 |
4.3.2 上电数据恢复 |
4.3.3 短路回退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一体化智能均速管流量计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一体化智能均速管流量计概述 |
1.1.1 均速管流量计的概述 |
1.1.2 一体化智能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课题创新点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一体化智能均速管流量计的方案设计 |
2.1 功能设计 |
2.2 一体化结构设计 |
第三章 一体化智能均速管流量计硬件电路设计 |
3.1 硬件系统整体设计思路 |
3.2 单片机选型 |
3.3 信号采集系统电路设计 |
3.3.1 差压测量电路 |
3.3.2 压力测量电路 |
3.3.3 温度测量电路 |
3.4 单片机及其外围模块的设计 |
3.4.1 电源供电转换及两线制4~20mA输出 |
3.4.2 液晶显示和按键控制 |
3.4.3 串口通讯 |
3.4.4 外扩看门狗 |
3.4.5 掉电保护 |
第四章 一体化智能均速管流量计软件设计 |
4.1 软件系统整体设计思路 |
4.2 各模块软件设计 |
4.2.1 主程序设计 |
4.2.2 初始化模块设计 |
4.2.3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4.2.4 流量计算模块设计 |
4.2.5 液晶显示模块设计 |
4.2.6 通讯模块设计 |
第五章 一体化智能均速管流量计性能测试 |
5.1 功耗 |
5.2 差压传感器的测量精度 |
5.3 温度传感器测量精度 |
5.4 均速管流量计的实验研究 |
5.4.1 流量实验装置 |
5.4.2 试验方案 |
5.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4 实验结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
6.1 总结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基于LabVIEW的喷雾降温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开发背景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指标 |
2 喷雾降温系统硬件设计 |
2.1 系统总体方案 |
2.2 下位机电路板布局及硬件分析 |
2.2.1 温度湿度传感器的选择 |
2.2.2 控制芯片选择 |
2.3 系统硬件基本设计 |
2.3.1 温湿度测量 |
2.3.2 串口设计 |
2.3.3 继电器控制 |
3 上位机软件开发 |
3.1 虚拟仪器 |
3.2 LabVIEW 软件开发环境 |
3.3 控制面板设计 |
3.4 串口配置 |
3.5 分析显示数据 |
3.5.1 数据采集模块 |
3.5.2 信号处理模块 |
3.6 下位控制 |
3.6.1 湿度及排风控制模块 |
3.6.2 温度控制模块 |
3.7 整体调试 |
3.8 系统测试 |
4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7)车载空调控制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汽车空调的发展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单片机与汽车空调技术 |
2.1 单片机的结构 |
2.1.1 硬件单元 |
2.1.2 CISC 和RISC |
2.1.3 存储器结构 |
2.2 单片机的发展趋势 |
2.3 单片机的应用 |
2.4 汽车空调的工作原理 |
2.5 汽车空调的特殊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AN 总线 |
3.1 CAN 总线的发展 |
3.2 CAN 协议层 |
3.3 报文结构 |
3.4 CAN 总线技术优点 |
3.5 CAN 总线的应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硬件设计 |
4.1 M68HC08 芯片概述 |
4.2 总体硬件结构 |
4.3 电动机驱动电路 |
4.4 温度反馈和电动机电压反馈电路 |
4.4.1 ADC 模块原理 |
4.4.2 ADC 模块寄存器 |
4.5 压缩机控制电路 |
4.6 CAN 模块电路 |
4.6.1 发送缓冲设计原理 |
4.6.2 时钟系统 |
4.6.3 MSCAN08 模块寄存器 |
4.7 掉电保护模块 |
4.7.1 写操作 |
4.7.2 读操作 |
4.8 串行外设接口模块 |
4.8.1 SPI 模块引脚 |
4.8.2 主控制模式 |
4.8.3 从控制模式 |
4.8.4 发送数据队列 |
4.8.5 SPI 模块寄存器 |
4.8.6 真空萤光显示控制器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设计 |
5.1 嵌入式软件的特点 |
5.2 总体设计 |
5.3 各功能子程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验证 |
6.1 烧写程序 |
6.2 系统调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基于CAN总线的电梯远程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的国内外现状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难点 |
第二章 系统设计思想与技术路线 |
2.1 系统设计规范 |
2.2 设计原则与设计步骤 |
2.3 电梯远程监控系统方案概述 |
2.3.1 监控系统结构 |
2.3.2 OTIS 电梯电气系统原理 |
2.3.3 OTIS 远程串行数据接口 |
2.3.4 RS5 远程通讯板 |
2.3.5 数据采集层方案 |
2.4 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 |
3.1 系统的主要硬件结构 |
3.2 电梯数据采集及控制模块的设计 |
3.3 通讯及系统配置模块 |
3.3.1 内嵌 CAN 控制器模块的单片机P87C591 |
3.3.2 CAN 接口电路 |
3.3.3 RS-485 差分收发器 |
3.3.4 I~2C 配置参数存储器 |
3.4 电源模块 |
第四章 CAN 总线及其通讯协议 |
4.1 CAN 总线 |
4.2 Mobus 协议说明 |
4.3 SEMS 系统通讯协议 |
第五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通讯与系统配置模块软件设计 |
5.1.1 主文件main.c |
5.1.2 液晶显示器控制文件lcd_1602.c |
5.1.3 I~2C 驱动文件 IIC.c |
5.1.4 GLOBAL.c |
5.1.5 interpreter.c |
5.1.6 r591can.c |
5.1.7 modbus_protocol.c |
5.2 电梯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
5.2.1 主文件main.c |
5.2.2 接收电梯运行状态子程序 |
5.3 KEIL C51 编译器简介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9)油库自动化发油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油库发油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油库自动化发油系统结构 |
2.1 油库自动化发油系统概述 |
2.2 油库自动化发油系统总体结构 |
2.3 油库自动化发油系统的总体功能分析 |
2.3.1 作业子系统 |
2.3.2 监控子系统 |
2.3.3 管理子系统 |
2.4 油库自动化发油系统的业务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库自动化发油系统软硬件设计 |
3.1 硬件设计要求与性能指标 |
3.2 CPU选型 |
3.3 ISP选型 |
3.4 温度信号采集与处理模块硬件选型 |
3.4.1 系统对数字式温度传感器的选型要求 |
3.4.2 DS18B20工作原理 |
3.4.3 DS18B20在温度信号采集与处理模块中的应用 |
3.5 流量信号采集与处理模块硬件选型 |
3.5.1 系统对齿轮速度传感器的选型要求 |
3.5.2 GTS212A齿轮速度传感器 |
3.5.3 流量计量的软件算法 |
3.6 液位信号、静电信号采集与处理模块硬件选型 |
3.6.1 液位检测 |
3.6.2 静电检测与防范 |
3.7 通信模块硬件选型 |
3.7.1 CAN控制器SJA1000 |
3.7.2 CAN总线驱动器PCA82C250 |
3.8 电液阀控制模块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库自动化发油系统软硬件实现 |
4.1 CPU软件结构 |
4.2 ISP编程实现模式 |
4.3 WATCHDOG复位及掉电保护软硬件实现 |
4.4 界面显示模块软硬件实现 |
4.5 通信模块的软件实现 |
4.5.1 通信软件处理流程 |
4.5.2 通信协议规约制定 |
4.5.3 通讯中差错控制技术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可靠性实现 |
5.1 硬件可靠性实现 |
5.1.1 供电系统干扰及抗干扰措施 |
5.1.2 过程通道干扰及抗干扰措施 |
5.1.3 印刷电路板抗干扰措施 |
5.2 软件可靠性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快走丝线切割状态监测与辅助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 |
1.1.1 机械系统 |
1.1.2 控制系统 |
1.1.3 其它方面 |
1.2 我国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我国在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2 制约快走丝线切割加工技术发展的因素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
2.1.1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原理 |
2.1.2 快走丝线切割机床 |
2.2 系统分析 |
2.2.1 状态监测 |
2.2.2 快走丝线切割机床进给系统的改进 |
2.3 系统总体设计 |
2.3.1 系统功能 |
2.3.2 系统硬件 |
2.3.3 系统软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状态监测子系统 |
3.1 监测系统的结构 |
3.1.1 硬件结构 |
3.1.2 软件结构 |
3.2 主要功能的编程实现 |
3.2.1 译码 |
3.2.2 图形显示 |
3.2.3 数据采集 |
3.2.4 状态监测 |
3.2.5 模拟加工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辅助控制子系统 |
4.1 快走丝线切割机床伺服进给系统 |
4.2 自适应控制理论 |
4.3 辅助控制的原理与实现 |
4.3.1 对机床进给系统硬件电路的改进 |
4.3.2 辅助控制的软件实现 |
4.4 系统掉电保护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状态监测与辅助控制系统试验分析 |
5.1 操作界面介绍 |
5.2 模拟加工实例 |
5.3 状态监测试验 |
5.3.1 试验条件 |
5.3.2 试验方案 |
5.3.3 试验过程 |
5.3.4 结果及分析 |
5.4 进给速度的辅助控制试验 |
5.4.1 试验条件 |
5.4.2 试验方案 |
5.4.3 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基于M68HC908Q系列单片机掉电保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煤气阀自动装配线智能控制技术研究[D]. 汪振涛.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2]电子艾灸仪的设计与实现[D]. 李骥. 大连海事大学, 2013(09)
- [3]地下采矿压风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研究[D]. 张海兰.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
- [4]电火花线切割锥度加工及掉电保护数控软件开发[D]. 张运娇.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8)
- [5]一体化智能均速管流量计研制[D]. 张丽敏. 天津大学, 2012(07)
- [6]基于LabVIEW的喷雾降温控制系统设计[D]. 张念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2)
- [7]车载空调控制系统开发[D]. 辜宇.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
- [8]基于CAN总线的电梯远程监控系统[D]. 谢媛媛.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2009(S2)
- [9]油库自动化发油管理系统的研究[D]. 周兴伟. 东北大学, 2009(03)
- [10]快走丝线切割状态监测与辅助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李晨光. 山东大学, 2009(05)
标签: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过程控制论文; 单片机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软件过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