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谷昌坝疏浚工程与松华坝水库水质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念创[1](2021)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文中认为
凌书勤[2](2018)在《滇中引水工程对滇池水质与水环境改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是昆明的母亲湖。近2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压力逐步加重,入滇河流不断遭到污染,最终导致滇池水质严重富营养化,滇池面临着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的双重困境,滇池污染不仅直接影响了昆明市和沿湖人民的生产、生活,而且已经严重威胁和制约了昆明市及其周边关联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文介绍了滇池的概况,分析了滇池水环境现状,并对滇池治理现状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调查。近年来,昆明市坚持滇池治理,按照“系统科学推进滇池治理和保护,努力实现两个转变”的要求,通过环湖截污工程;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生态清淤工程和外流域引水等“六大工程”促进滇池水生态环境恢复。截止到现在,滇池草海水质由劣Ⅴ类转为Ⅴ类;营养状态由重度富营养转为轻度富营养。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各项规划中对滇池的治理措施,预测滇池水环境在规划水平年的入湖污染负荷,并根据滇中引水规划水平年对滇池的补水情况,研究预测滇中引水工程对滇池水质改善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滇中引水工程补水滇池后对滇池的影响,全面、客观、科学的分析了滇池水质目标的可达性。
段顺琼,王静,彭云,罗绍芹,付朝书,李靖[3](2013)在《城市饮用水源水质变化趋势及突变研究——以昆明市松华坝水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根据昆明市主要水源区松华坝水库1996-2010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应用分形理论及R/S模型对水源区总氮、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的平均值以及其不同水期指标值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重点对总氮突变点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总氮、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的年平均值以及其不同水期的指标存在明显Hurst现象,除总磷表现为持续下降趋势效应外,其余3个指标均表现为持续上升趋势效应,在枯水期3个指标变化趋势的持续性强度明显大于全年、丰水期和平水期,总氮年平均值的变异点出现在2008年,2008年后总氮增加的趋势性成分相对较低。
白龙飞[4](2012)在《当代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变迁与昆明城市发展研究(1949-200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处理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和域内城市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昆明城市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此问题始于战国时期环滇池地区城市出现之时,只是不同时期存在的问题的核心略有不同而已。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滇池流域城市的发展,流域内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区范围的不断扩大,工业的快速发展,经济规模的急剧扩张,滇池流域的生态承载力与昆明城市发展之间的冲突已成为制约昆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已经达到极限,很多生态指标失去了自我修复的功能,生态系统进入了恶化期。对20世纪50年代至现在的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变迁与城市发展进行历史学的考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可以揭示这种关系在当代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变迁的原因、表现的内容和形成的特点,而弄清楚这些问题是定位流域内城市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实现生态环境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论文分析的时间段是1949-2009年。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选题原由和意义,论题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论文中使用的核心概念和理论,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等进行交待,为全文的展开提供知识基础。正文分为六章,从内容结构上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即流域生态环境特点与昆明城市历史发展的简单背景考察,第二部分为1949年后60年流域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历史考察。第一章主要考察了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的特点及变迁历史、城市发展史,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一种知识背景。第二章考察了20世纪50年代昆明城市发展与滇池流域生态的关系。这个时期滇池流域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当时城市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特别是提供了城市发展中所需要的重要物质资源。但同时,人们在获取最大化的物质利益驱动下,对滇池流域生态系统进行了大量盲目的开发利用,如流域内森林的乱砍乱伐与土地的盲目开荒等。第三章分析了20世纪60-70年代,由于政治运动主导了社会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加上当时特有的战略考量,在流域内大量兴建工业、对滇池进行围海造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这些活动对滇池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表现在20世纪60-70年代,流域内工业点源污染突出,有的水体污染开始严重,破坏了流域内部生态的自我净化能力,导致1970年开始,滇池流域进入了人为治理流域污染的时期。第四章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流域经济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滇池流域的城市,特别是昆明主城区起到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加上城市规模快速扩张,滇池流域生态恶化加剧。决策者开始注意到了城市发展中流域生态对整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制约,并采取了大量的行动。然而,整个社会治理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考量下,治理工作更多是政治宣言式的表态,缺少执行的决心,效果很差,根本没有遏制住滇池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第五章讨论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开始成为阻碍流域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整个流域生态系统能否正常运行成为流域城市发展的关键。政府治理力度加大,具体表现在两个规划的出现以及治理计划投资额的增加。然而,在对经济发展数量的追求下,整个治理工作无法遏制城市扩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污染的速度,导致整个流域出现污染速度与治理速度并进,且污染速度超过治理速度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滇池流域的生态环境已不能承受流域内城市发展之重。第六章总结了21世纪前10年,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状况,在全国各地城市竞争驱动下,决策者重新定位了昆明城市的性质,想在流域生态恢复与都市化的蓝图中找到两者的平衡。于是,在城市快速发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有了强有力的推进,各种污染物数量在排放上与前期相比得到遏制。不过,整个流域生态环境在城市激剧扩张中仍然无法实现成功的修复。结语认为,当代滇池流域城市发展与滇池生态关系经历了人为破坏、无序发展到人为恢复、协调生态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复杂过程。时间上,可以分为1949年至1979年前30年和1980年至2009年后30年。前30年流域生态环境基本能自我净化,为流域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资源支持。当然,前30年的无序发展,为后30年生态环境恶化的埋下伏笔。后30年在滇池流域生态系统的治理上,虽然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不少,然而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分析,当代滇池流域城市发展与生态关系的特点有六个方面:反复多变的城市功能定位;理想的规划与城市现实发展无法合拍;城市发展对滇池流域自然资源的超限消耗;掠夺式的发展与脆弱的生态体系冲突严重;生态理想与城市扩张难以融合;滇池流域生态变迁与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正向关联。笔者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滇池流域的城市发展中采用的是一种行动的理性,而不是理性的行动。笔者提出,在滇池流域的城市发展中必须采用一种理性的行动,在整个滇池流域生态承载力下规划城市发展的规模,放弃昆明城市发展规划中采用近代数量标准为指标的城市模式,而应采用一种生态宜居的指标作为提升昆明城市的影响力,让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在良性运行下培育出云贵高原中真正宜居的生态城市。
胡建芳,裴宗阳,陈建中,张红[5](2011)在《松花坝水源林林分土壤理化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分析云南松、华山松和油杉3种针叶水源涵养林对林下土壤的水源涵养性能及土壤的理化性能的影响,得出松花坝水源涵养人工林是最优的林分。结果表明:油杉的土壤容重显着小于云南松和华山松,而总孔隙度和饱和持水量又显着大于其余二者;三种针叶林的pH值、有机质大小顺序均为油杉>华山松>云南松,总体上看,N、P、K的速效含量也是上述的大小关系;N、P、K总量与N、P、K速效含量在3种林分类型中变化不一致,即养分总量与速效含量不具有相关性;pH值与各种营养物质含量呈较好的正相关。3种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依次为油杉>华山松>云南松,混交林优于纯林,其中功能最佳的林分结构是油杉和华山松的混交林,混交比例接近1∶1。
张建林[6](2006)在《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的生态修复技术》文中认为松花坝水库库容2.19亿m3,每年向昆明供水1.2亿m3,但是松花坝水库水质下降趋势日益严重。文章从生态修复技术方面提出了需要采取的措施:①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工程造林;②恢复上游河涧绿色廊道;③加强前置库容谷昌坝水库对污染物的拦截净化作用;④建立生态堤岸和水生植被缓冲带。
张建林,施永生[7](2006)在《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的生态修复技术探讨》文中认为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饮用水源保护区,是昆明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随着松华坝水库水质下降趋势日益严重,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本文从生态修复技术方面探讨了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的保护问题。
刘波[8](2003)在《松华坝库区水源保护与综合整治研究》文中认为就近十年来在保护松华坝水源、进行综合整治、库区生态环境显着改善等方面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今后的防治对策。
王志飞[9](2001)在《谷昌坝疏浚工程与松华坝水库水质保护》文中研究表明谷昌坝水库对松华坝水库起前置库作用 ,可拦截入库泥沙的 92 4 % ,入库总氮的 39 2 %和入库总磷的 83 5 %。以每年疏浚清淤 10万方计 ,除清走当年新入库泥沙和部分沉积泥沙外 ,还可清除颗粒态氮 12 6吨和颗粒态磷 144吨 ,对保护松华坝水库水质起到重要作用
张体伟[10](2001)在《2000年滇池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文中认为2 0 0 0年滇池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了一系列工程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滇 池流域自身水环境问题 ,以及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对其治理的复杂性与长期性认识不足、重 视有形工程、忽视管理、治理资金渠道单一、“多龙治水”协调机制差等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 题 ,本文剖析其原因 ,并提出若干建议及对策。
二、谷昌坝疏浚工程与松华坝水库水质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谷昌坝疏浚工程与松华坝水库水质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2)滇中引水工程对滇池水质与水环境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滇池概况 |
2.1 引言 |
2.2 滇池流域概况 |
2.3 滇池湖泊特征和水系概况 |
2.3.1 湖泊特征 |
2.3.2 水系情况 |
2.4 滇池湖泊水环境现状 |
2.4.1 环境现状 |
2.4.2 污染源现状 |
2.5 滇池水环境治理现状 |
2.5.1 主要治理措施 |
2.5.2 取得的初步成效 |
2.6 滇池水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滇池水质改善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
3.1 引言 |
3.2 经济社会发展压力 |
3.3 水质改善的压力 |
3.4 机遇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规划水平年滇池流域入湖污染负荷预测 |
4.1 引言 |
4.2 控制指标与目标 |
4.3 滇池流域中远期入湖污染负荷削减效果预测 |
4.3.1 基于容量总量控制的滇池流域中远期水污染治理方案 |
4.3.2 滇池流域污染负荷入湖量估计与预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滇中引水工程对滇池水质改善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滇中引水工程对滇池补水总体情况 |
5.3 滇中引水工程对滇池水质改善的影响 |
5.3.1 滇中引水工程生态补水方案设计 |
5.3.2 生态补水入湖过程设计 |
5.3.3 滇中引水对湖区水质改善效果预测 |
5.4 中长期水污染防治措施下滇池水质目标可达性分析 |
5.4.1 2030年滇中引水后滇池水质预测及水质目标可达性 |
5.4.2 2040年滇中引水后滇池水质预测及水质目标可达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城市饮用水源水质变化趋势及突变研究——以昆明市松华坝水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R/S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主要污染物的变化趋势 |
2.2 主要水质指标突变检验 |
2.3 趋势变化及突变的原因分析 |
2.3.1 趋势变化的原因分析 |
2.3.2 突变原因 |
3 结语 |
(4)当代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变迁与昆明城市发展研究(1949-20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与原由 |
二、相关研究成果概述 |
三、核心概念和理论的说明 |
四、使用材料说明 |
五、基本研究方法 |
六、研究主要内容与难点 |
第一章 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与城市概述 |
第一节 滇池流域生态环境概况 |
第二节 滇池流域城市发展简况 |
一、战国—隋代时期滇池流域的城市 |
二、唐宋时期滇池流域的城市 |
三、元明清时期滇池流域的城市 |
四、民国时期滇池流域的城市 |
第三节 历史上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
一、滇池流域城市的发展依赖于生态环境 |
二、滇池流域自然环境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
三、城市发展对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的反作用 |
第二章 优良生态环境抚育下的城市发展:1949-1959 |
第一节 原始的生态与城市的获取 |
一、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及其对城市发展的支撑 |
二、滇池流域城市发展规划 |
三、滇池流域城市的状况 |
第二节 激情中工业、农业等的发展 |
一、工业的激增 |
二、土地的垦殖 |
三、水利的大兴 |
第三节 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的微变 |
一、森林覆盖率下降快 |
二、滇池人为改变明显 |
三、水土流失现象加重 |
四、工业排放物污染增加 |
第三章 政治理想下的生态环境改造与转折:1960-1979 |
第一节 政治调整中的城市定位及城市发展 |
一、城市发展规划重新调整 |
二、滇池流域城市的发展 |
第二节 人定胜天下的发展冲动 |
一、继续兴修水利 |
二、持续垦荒 |
三、工业在间断中发展 |
第三节 改造中的生态环境破坏 |
一、大规模围海造田及危害 |
二、乱砍乱伐致使森林大面积遭到破坏 |
三、生态环境问题的体现与行动 |
第四章 城市经济增长下的生态之变:1980-1989 |
第一节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滇池流域地区 |
一、城市规模的增长 |
二、人口的迅速增加 |
三、土地使用压力的增加 |
四、工业产值的迅速增长 |
五、农业、水产业的发展 |
六、流域内生产、生活用水量的增加 |
第二节 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的病变 |
一、水质等级普遍下降 |
二、大气污染物的增加 |
三、森林面积锐减和绿化欠缺 |
四、水土流失加重 |
五、地下水的超采和污染 |
第三节 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代价的呈显 |
一、滇池流域生态恶化的表现 |
二、以经济获取为目标的治理方案 |
三、不同区域的治理工作与成效 |
第五章 社会经济发展追求中环境治理的失败:1990-1999 |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
一、规划中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
二、真实的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 |
三、经济发展的新成就 |
第二节 立体化的生态环境危机 |
一、流域生态中心滇池水体指标恶化加快 |
二、松花坝水源保护区生态状况堪忧 |
三、城区内的生活污染增加 |
四、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 |
五、水土流失依然严重 |
第三节 政治决心大于行动的环境治理 |
一、两个规划的目标 |
二、滇池流域不同区域的治理措施 |
三、令人失望的治理效果 |
四、生态危机的城市之痛 |
第六章 国际都市目标下的生态理想:2000-2009 |
第一节 不断变化的城市定位 |
一、定位的选择:生态城还是国际都市 |
二、城市规划布局的变化及其特点 |
三、定位的困惑 |
第二节 滇池流域城市发展的现实 |
一、加速度中的城市规模激增 |
二、经济社会提速发展中的城市 |
三、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努力 |
第三节 10年两个计划后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现状 |
一、两个规划中的滇池流域生态治理目标 |
二、行动与力度 |
三、两个五年计划后生态的现实 |
四、滇池流域三个区域的生态现状及治理 |
五、不能承受之重的城市理想与生态之痒 |
结语 |
一、关系变迁过程:一个轮回 |
二、治理历程:不成正比的投入与产出 |
三、六十年滇池流域生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及特点 |
四、选择:行动的理性还是理性的行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的生态修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慨述[3] [4] [5] |
2 保护区生态修复技术措施探讨[6] |
2.1 保护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
2.2 恢复上游河涧绿色廊道 |
2.3 加强前置库谷昌坝水库对污染物的拦截净化 |
2.4 在库区周围建立生态堤岸和水生植被缓冲带 |
3 结语 |
(8)松华坝库区水源保护与综合整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概况 |
2 1990年前保护区存在主要问题 |
2.1 人口迅速增加 |
2.2 森林植被破坏严重 |
2.3 水土流失严重 |
2.4 水量逐年减少 |
2.5 水质恶化 |
3 综合整治 |
3.1 工程治理 |
3.1.1 松华坝水库加固扩建工程 |
3.1.2 其它水、土工程治理 |
3.2 生态恢复 |
3.3 农业结构调整 |
4 防治对策 |
5 结语 |
(10)2000年滇池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滇池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的项目实施情况及其成效 |
(一) 工程投资及执行情况 |
1.世行贷款滇池治理工程。 |
2.内污染源治理工程。 |
3.排水管网建设工程。 |
4.入湖河道整治工程。 |
5.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 |
6.面源污染控制工程。 |
7.工业污染治理工程。 |
8.科技支撑工程。 |
(二) 取得的成效 |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 对滇池污染治理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 |
(二) 工业污染治理存在监管不力 |
(三) 农村面源治理点多、面广、难度大 |
(四) 入湖河流河道整治任务艰巨 |
(五) 城市排污管网改造工作难 |
(六) 蓝藻暴发的机理至今未研究清楚, 尚需科技大力支持 |
(七) 滇池治污的资金投入渠道单一, 投入力度不够, 致使治理力度不够 |
三、若干对策及建议 |
(一) 减少农村面源污染, 实现农业生态长期良性循环 |
(二) 恢复和建立良好的水源区生态环境 |
(三) 继续加大投资力度, 加快治污工程建设 |
(四) 对滇池流域的资源开发, 特别是对磷矿开采的企业加强管理 |
(五) 完善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及条例, 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
(六) 建立滇池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健全滇池治污有关部门协调机制, 落实责任制 |
(七) 加强科技支持作用, 继续加大科技投入, 逐步将污染治理重点由点源治理转移到外海及面源控制上, 加快面源污染治理步伐 |
(八) 建立湖滨带, 恢复自然湿地生态系统 |
(九) 调整滇池流域内的产业结构, 合理布局生产力, 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四、谷昌坝疏浚工程与松华坝水库水质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 念创. 西南大学, 2021
- [2]滇中引水工程对滇池水质与水环境改善研究[D]. 凌书勤.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3]城市饮用水源水质变化趋势及突变研究——以昆明市松华坝水库为例[J]. 段顺琼,王静,彭云,罗绍芹,付朝书,李靖.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3(11)
- [4]当代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变迁与昆明城市发展研究(1949-2009)[D]. 白龙飞. 云南大学, 2012(08)
- [5]松花坝水源林林分土壤理化特性研究[J]. 胡建芳,裴宗阳,陈建中,张红.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 [6]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的生态修复技术[J]. 张建林. 林业调查规划, 2006(S1)
- [7]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的生态修复技术探讨[J]. 张建林,施永生. 云南化工, 2006(04)
- [8]松华坝库区水源保护与综合整治研究[J]. 刘波. 云南环境科学, 2003(S2)
- [9]谷昌坝疏浚工程与松华坝水库水质保护[J]. 王志飞. 云南环境科学, 2001(04)
- [10]2000年滇池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J]. 张体伟. 中国农村观察, 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