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行业开始由被动节能向主动节能迈进

中国钢铁行业开始由被动节能向主动节能迈进

一、中国钢铁行业 开始由被动节能向主动节能迈进(论文文献综述)

张诗琦[1](2021)在《鞍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健[2](2021)在《多时间尺度下主动配电网的双层优化调度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号召,大量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提高了配电网的“造血能力”。但是大规模分布式电源并网改变了配电网本身的结构和性能,其出力不当会改变潮流方向,造成局部电压不同于传统配电网,如果不加以控制管理,会进一步破坏系统供电可靠性。为充分发挥分布式电源并网的优势,保证配电网安全可靠优质运行,本文对多时间尺度下主动配电网的双层优化调度模型展开研究。本文通过分析主动配电网“源”侧的分布式发电单元和“荷”侧的电动汽车以及柔性负荷的特性,建立了微电网各分布式单元和负荷的数学模型,分别对微电网孤岛运行和并网运行模式进行日前优化调度;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多时间尺度下主动配电网和微电网双层优化调度模型。采用改进差分进化算法来求解下层模型,引入混沌反学习种群初始化和控制参数自适应调整,从而保留了种群多样性,加快了种群收敛速度。结果表明该改进算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和收敛性,且不易陷入局部最优。最后以改进的IEEE33节点算例为例,采用CPLEX求解器和改进的差分进化算法对主动配电网双层优化调度模型进行编程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多时间尺度下主动配电网双层优化调度策略可以显着降低配电网的运行成本,实现主动配电网和微电网的最优调度。

刘军军[3](2020)在《制造企业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剖析与绩效提升》文中研究表明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融合供应链思维的系统性环境管理手段,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关注。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最初动机是为了应对来自法规和客户的强制性要求。一些领先企业在满足强制性要求之后,开始实施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并做了很多工作(如华为的绿色供应商伙伴计划)。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基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为实现环境和经济目标(包括价值创造)而主动实施的管理活动,区别于为应对和响应强制性要求而被动开展的管理活动。近年来,我国政府也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支持和鼓励制造企业的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在满足强制性要求之后,借鉴领先企业的经验,开始作为发起者来开展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但到底如何去做,如何有效驱动相关实践,能否实现绩效提升等都是企业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虽然学术界对这些现实问题做了一些研究和探讨,但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和展望仍然揭示并强调了以下不足及其研究的必要性。首先,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基本上聚焦在与技术、方法等相关的技术类实践(如生态设计、绿色生产、逆向物流等),通过这类实践来解决污染问题以满足强制性要求,而与人或组织相关的行为类实践(如高层和员工的支持,与供应商和客户互动及合作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企业开展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需要技术类实践,也需要行为类实践。然而,已有的研究并没有明确界定行为和技术类实践,对于两者如何融合去影响绩效也缺乏讨论。其次,以小米因供应商环境违规影响上市为代表的供应链环保事件不仅凸显了开展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的重要性而且表明当前我国制造企业在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与之对应的是,领先企业在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措施(如从监督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强化与供应商在环境问题上的互动以降低供应端的环境风险,部分企业开始在战略层面上考虑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具体实践上构建与供应商的战略伙伴关系,二是形成了战略层面的绿色导向。而战略层面的导向能否驱动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实践的开展,以提升经济和环境绩效是企业界和学术界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最后,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中以降低供应端的环境风险为主,因而主要集中在供应商的管理,面向下游客户的实践和关注度都相对较少。制造企业在开展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如何主动地面向客户的环境需求,寻找价值创造的机会,打造价值导向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如绿色价值链)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而相关研究仍然较少,研究方法也主要以案例研究为主。针对我国制造企业开展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实需求,结合以上识别并提炼出来的现实问题及对应的研究问题,本文以制造企业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剖析与绩效提升为研究主线,采用结构方程、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和博弈建模开展相关研究。首先,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行为类和技术类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进行了界定:行为类实践是指与人或组织相关的软性实践,包括企业内部支持、与客户的环境合作及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技术类实践指与技术或方法相关的硬性实践。随后,应用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构建了行为类、技术类实践和绩效之间的整合模型并提出作用机理的相关假设,利用来自200家制造企业的样本数据对假设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行为类实践能够有效促进技术类实践的实施,且两类实践共同作用于绩效的提升,揭示了两类实践对绩效提升的作用机理。研究结论指出制造企业在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提升行为类实践的实施水平,营造支持性氛围和环境使技术类实践的投入和实施变得更为主动和深入。其次,本文从战略层面来研究和探讨如何有效驱动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首先细化并拓展了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实践的内容,提炼出绿色供应商评价、供应商合作外的第三种管理实践(战略伙伴关系)并开发了测量题项。基于此,分别针对企业绿色战略导向是否会促进不同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实践的实施,及不同实践对经济和环境绩效的影响提出研究假设,利用样本数据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绿色战略导向对三类供应商关系管理实践的实施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供应商评价和战略伙伴关系对环境绩效有显着的影响关系,供应商合作和战略伙伴关系对经济绩效有显着的影响关系。此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三类供应商关系管理实践实施水平较高的企业群体具有更显着的经济和环境绩效表现。最后,本文以制造企业主动与客户开展环境管理方面的合作实现价值创造为主题展开研究。基于企业实例情境,以“开展面向客户生产过程节能减排的生态设计”这一普遍存在但相关研究较少关注的现象为例,结合其“上游付出努力和成本而下游受益”的特征建立了一个制造企业和一个客户参与的主从博弈模型,对比分析三种博弈情形(无生态设计、分散决策时开展生态设计、集中决策时开展生态设计)下的双方收益。研究结果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制造企业开展生态设计能够实现双方的经济效益更优即实现价值创造。分散决策下制造企业开展生态设计的意愿区间更广泛,但集中决策下的供应链收益更大。因而通过构造成本分担和收益共享契约来协调这种模式以实现供应链收益最大化。以上研究结果为制造企业开展价值导向的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铁男[5](2020)在《D公司焦炉机械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取得成效,近两年钢铁、焦炭等行业主流企业逐渐开始企稳。伴随着推动制造业强国建设,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的发展潮流,会给冶金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带来哪些新变化,对行业内企业来讲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D公司焦炉机械产品市场经过前几年大幅下滑后,近来也出现了企稳现象,后续市场趋势将如何变化,需要从长期、全面的视角进行客观系统的研究分析,有助于企业更加科学的进行决策。本文以D公司焦炉机械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为题,通过利用已有营销理论和借鉴国内外文献,并有效结合企业工作实际展开研究。首先对D公司产品营销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对其所处宏观环境、国内外市场需求趋势、细分行业环境,以及内部有关环境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然后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与定位的研究阐述。最后应用“4P”理论分别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维度提出产品营销策略,并提出建立科学降低产品成本、继续完善产品质量、保证产品交货期、加强制造服务发展理念和激励、加强营销人员培训五项保证措施。通过研究可以得出,我国焦化行业已进入提质减量发展阶段,产能结构调整带来的产品需求将向着大型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现阶段该类产品生命周期总体上比较符合“衰退中的成熟期”特征,产品销量以后会进入一个低水平并维持,主要由于后期会有产品持续升级换代的原因。经过系统分析,得出目前企业营销策略的重点,需要由以往“重产品轻服务”向“产品和服务并重”转变。主要包括应持续保持产品机型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全面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产品成本,同时注重开发产品存量市场,加快向制造服务业转变,逐步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重视服务产品和备件产品市场等,并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和具体措施。本文的研究内容对D公司焦炉机械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D公司进一步优化市场营销工作,同时可以为现阶段国内其它重型机械类厂商优化自身的营销策略,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付金朋[6](2019)在《沿海城市群绿色转型效率测度与实现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转型是城市对内外环境压力的一种应激反应,表现为城市系统的自我修复直至蜕变。这一过程非但不以适应环境为目的,反倒是环境会因城市转型而得到明显的改善趋优,从而更加有利于城市的发展。“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国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于城市转型的相关研究,既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诉求,更是让城市发展回归本真的可行之径。基于这样的理解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之下,本文从绿色转型切入,将研究对象设定为沿海城市群的97个城市,以效率作为城市(群)绿色转型效果的衡量依据,并对其实现机制作进一步研究。首先,文中构建了统一于环境、经济、社会维度之下的城市绿色转型概念模型,以此限定研究范围并统领全文结构。其次,文中设计了城市绿色转型效率测度模型,应用混合超效率(窗口)模型对97个城市进行测算,同时还计算了省域及城市群的效率均值。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力模型来获取单个城市对其所在城市群整体的影响(贡献)程度,以此为权重进一步计算城市群绿色转型效率的加权平均值。再次,为了检验城市群绿色转型加权平均效率的准确性,同时也是为了确认城市绿色转型效率测度模型的合理性,文中尝试使用Logistic模型和Dendrinos-Sonis模型进行辅助研究,通过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效率的合理性检验。最后,基于城市绿色转型概念模型,文中依次从物理空间、资本技术以及利益相关者等三个层面析出相关指标,进而对城市(群)绿色转型效率差异存在的原因进行关键性影响因素分析,进而提出城市(群)绿色转型的实现机制。本文得到的一般结论(政策启示)包括:一是,无论城市规模大小,均可以实现较高的绿色转型效率,但长江以南城市的绿色转型效率相对更优;二是,大城市群绿色转型效率相对更优,这与群内城市之间合作互补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三是,水、能源、废气的节能潜力最大,是整体效率被拉低的关键,但水和废气的要素效率有向好的趋势发展,能源则反之;四是,城市化率对绿色转型效率的影响存在“U”形抛物线关系,而目前沿海城市群中绝大多数城市的城市化率仍位于抛物线的左半侧,也就是说,尽管这些地区城市化水平有量上的积累,但城市化的整体质量并不理想,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当品质优先,其次才是考虑推进速度;五是,偏离资源禀赋的产业多样化或专业化发展均是城市产业布局的大忌,一般而言,首位城市应当率先发展各类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总部经济以强化其在群内的辐射广度及带动效应,而中小城市则应与首位城市在产业布局上形成呼应,确保城市价值链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六是,推动城市(群)绿色转型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即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律体系和执法机制,落实责任制度和监督机制,引入市场机制参与环境问题治理,打造“高效服务型”政府,推动全社会绿色化价值取向的逐渐形成。本文可能存在的贡献主要包括:基于混合超效率方法构建了城市绿色转型效率测度模型;通过识别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城市群绿色转型的实现机制。

刘建设[7](2019)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倡议是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共享、联动的公共产品,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际产能合作绝非仅是依靠产业转移的简单资本输出,而是一种复合型、创新型的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及“一带一路”,强调需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由此可见,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如何统筹国内与国际市场,将国内产业发展与国际产能合作进行有机结合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探究我国与沿线国家产能合作问题尤为关键,一方面能明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优势和国际产能合作现状,为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指明方向;另一方面,能对沿线共商、共建国际产能合作政策提供具有高度科学性与现实性的依据,助力形成以我国为主导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促进各国产业联动升级,不断强化“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造血”能力,从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首先,在绪论中详细分析本文研究的国内外背景,并指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意义。然后,界定“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竞争力的概念。然后,总结国内外关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机遇与风险、国际经验比较、合作模式、合作路径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评述,继而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在后面的内容中依次详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的研究思路及本论文研究主要创新之处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其次,全面梳理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相关的理论基础。系统总结了习近平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开放经济思想理论、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国际经济合作理论、全球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然后分析这些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并进一步阐述这些理论对本文其他部分内容的指导作用。第三,详细剖析“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基本概况。首先,介绍“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历史基础和“五通”建设基础,并分析目前“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发展具有区域差异和整体产业竞争力弱的现状。然后,从贸易与投资合作成效和重点领域成效等方面分析目前“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取得的成效。最后指出目前“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尚未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制度共建模式欠佳、平台建设有待加强、尚未形成完整价值链体系、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中小企业参与意愿不足、缺乏统一的货币机制、尚未有效整合各专项基金、尚未建成文化生态圈和沿线国家竞争优势不完全明确等。第四,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比较研究。详细介绍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国际产能合作的基本概况,再分析这些国家国际产能合作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并指出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论述这些国家国际产能合作经验的共同点和差异,最后,提出国际比较成果对“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带来的历史教训,并从布局意识、创新驱动、国内外市场联动、主体功能作用、培育主导产业和平衡近期和远期效益等方面分析国际比较成果对“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带来的启示。第五,大胆设想未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目标模式和实施的原则。首先,分析未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总体目标模式。再从战略目标、区域布局目标、产业布局目标和目标模式的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近期(2019-2025)、中期(2026-2035)和远期(2036-2050)三个阶段的目标模式。并提出实施“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未来目标应坚持的原则。第六,提出实现“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目标的主要路径。首先提出路径推进的理念,然后,论述“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总体路径,以及国际产能合作起步阶段(2019-2025)、融合阶段(2026-2035)和成熟阶段(2036-2050)的路径规划。最后,提出统筹我国国内区域协调参与对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打造交叉立体的“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区域布局、形成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全方位“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布局、通过创新驱动构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模式的保障机制体系等方面的具体路径规划。最后,提出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产能合作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建议:从国家层面尽快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全面规划和指导国际产能合作;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制度共建;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平台建设完善投资协作机制和体制改革;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价值链建设深化区域贸易投资合作;利用5G技术打造全球领先的国际产能合作通信基础设施;采取激励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意愿与实践;发行“一带一路”区域统一货币减少美元汇率波动给国际产能合作带来的风险;应用互联网金融工具组建国际产能合作专项基金以提供便捷有效的金融支持;打造“一带一路”文化生态圈以降低国际产能合作面临的文化冲突;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提升“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竞争力。

姚红迪[8](2018)在《碳交易背景下能源市场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气候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很多国家都开始采取积极行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碳交易机制在理论上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市场调控机制,能以低成本有效地解决外部性问题,使一国实现减排承诺和发展模式转变的目标。但是,根据欧盟碳交易体系和我国碳交易试点的实际情况,碳交易在运行中都曾出现过碳价过低、机制失效的问题。很多企业认为碳交易使生产成本增加,缺乏参与碳交易市场的动力,更不愿意考虑转变为低碳生产模式;多数地方政府也认为,碳交易的实施会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这都与实施碳交易机制初衷不符。碳交易与能源消费市场紧密相连,因此,研究碳交易对能源消费市场的影响机制及其市场调控作用,对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文献过多地侧重于碳交易机制本身,对于把碳交易与能源市场联系起来一起研究的文献较少,并且现有文献对两者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分析碳交易与能源市场之间的价格传导机制。碳交易实施的目的在于通过作用于经济主体对能源消费市场产生调控作用,而关于该作用机理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且研究方法主要是依据仿真模拟来判断碳交易机制实施的效果,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本文认为,碳排放权既具有生产要素属性,具有商品属性,对企业的生产决策和投资决策产生影响,进而改变整个能源消费市场的结构。基于此,本文提出的经济学问题是:碳交易影响能源消费市场的作用机理是什么。这一问题包括几个子问题:能源消费市场中企业考虑碳排放权因素后会怎样作出能源消费决策、碳减排决策和碳减排技术投资决策?碳减排技术水平和碳价水平波动对不同类型企业在能源消费量、碳减排量和投资额方面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有何不同?碳交易是否优化了能源消费结构?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碳权属性为切入点,将碳交易市场与能源市场联系起来,基于市场均衡理论、产权理论等,从微观和宏观视角,分析论证了碳交易影响能源消费市场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碳权的属性出发,构建了碳交易背景下能源市场的分析框架;(2)基于CGE模型,建立了碳交易下企业能源消费决策模型,先分析了传统能源依赖型和以投入新能源要素为主的两类企业能源消费决策、碳减排决策和碳减排技术投资决策的均衡条件,测算了传统能源投入系数γ不断增大时的对应的各决策量。接着分析了碳减排技术、碳价水平对企业传统能源消费量、碳减排量和碳减排技术投资量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将其归结为碳减排技术传导效应和碳价波动传导效应,最后推导了碳交易市场供需曲线;(3)根据我国能源消费的实际情况,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和方差聚类模型,实证检验碳交易机制对于我国传统能源消费总量和使用效率的影响,模型中影响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产出、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技术和能源价格,在此基础上加入代表实行碳交易机制的虚拟变量,分别使用七个试点省市的面板数据和扩充了七个非试点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4)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运行情况及碳交易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并查找问题,进一步论证本文的理论分析,并提出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议。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碳交易市场通过碳排放权对能源消费企业和能源消费市场产生影响。碳排放权既具有生产要素属性,又具有商品属性,对企业的生产决策和投资决策产生影响,进而改善了整个能源消费市场的结构。(2)企业考虑碳排放权因素后,会作出新的能源消费决策、碳减排决策和碳减排技术投资决策。不同的企业类型会得到不同的均衡结果。随着企业增大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以新能源投入要素为主的企业在传统能源消费量方面受到较大的影响;传统能源依赖型企业在碳减排量决策方面受到较大的影响;以新能源投入要素为主的企业会加大碳减排技术投资额,而传统能源依赖型企业碳减排投资额会先增加后降低。(3)碳减排技术和碳价机制都可以起到调控能源市场的作用,作用效果因企业类型不同而不同,碳减排技术以及碳价的提高对传统能源依赖型企业具有正向激励作用,能够增加该类企业的碳减排量和碳减排技术投资额,但对以新能源投入要素为主的企业在碳减排量和碳减排技术投资额会产生负激励。因此,通过提高碳减排技术水平或碳价激励传统能源依赖型企业节能减排将具有显着效果。(4)碳权市场供需曲线与一般市场供需曲线表现有所不同,主要原因在于传统能源依赖型企业的角色转变,传统能源依赖型企业的碳权价格弹性不是固定的,随着碳权价格的不断提高,该类企业会由碳权需求者变为碳权供给者。(5)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碳交易机制的实施对于减少煤炭能源消费总量和提升使用效率层面均起到显着的效果,我国碳交易试点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能源消费市场结构,但碳交易价格的激励作用并不显着。(6)提高市场流动性、鼓励企业技术投资、确定合理总量目标等措施可以进一步使我国碳交易体系发挥调控作用。

李孔燕[9](2017)在《绿色发展视域下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困境、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在传统发展的理念指导下,也曾取得过辉煌的业绩,但也遭受到来自自然的无情的惩罚与报复。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具体实践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理念、模式及规律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丰富,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动践行,是关于发展的一次深刻思想解放和观念变革,是指导人类从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的全新发展理念,并且这一理念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也是马克思发展观在现时代的重要体现和提升。目前的中国在经历了高速发展的30多年之后,资源与环境已经越来越成为限制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其中,资源短缺、能源过耗、生态恶化等问题矛盾突出,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扩大等问题亟需解决。绿色发展就是告别传统的发展理念与模式,以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为思想核心及价值判断的全新发展模式,进而从根本上开辟一条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瓶颈、提高发展质量的新路径。发展模式由过去的“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模式逐渐转变为“低投入、低能耗、少排放”的发展模式。要达到这种模式,既需要调整传统的产业结构,也对环境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就是在全球倡导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与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倒逼发展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并提出要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实现发展模式转变,即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科技创新来突破困境,实现真正意义的发展。节能减排作为绿色发展的实践手段和具体措施,既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即将成为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考核目标,也将成为马克思发展观在现时代的重要实践内容之一。本研究从绿色发展理念出发,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性与规律及环境污染治理要求,对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历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对其节能减排效果、政策绩效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对节能减排实施效果以及面临的困境与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层次的剖析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一些可能性的创新路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的出路与建议等,进而为探索诸如内蒙古自治区等资源型欠发达省区绿色发展模式的选择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之路尽一些绵薄之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第一章阐述绿色发展理论由来及其内涵外延;第二章以绿色发展的关联维度为出发点,探讨能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梳理节能减排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沿革,总结国外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启示等;第三章以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为例,较为详尽地梳理了“九五”到“十二五”期间,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出台的节能减排政策,评价政策实施效果;从能源、废水、废气、固废角度,较为详实地研究了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污染分布情况,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第四章从绿色发展理念角度出发,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定位,提出内蒙古自治区促进节能减排和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从绿色经济的角度,探讨了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科技、管理、金融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所涉及到的具体对策及建议;从绿色发展道路的角度出发,提出废水、废气、固废资源化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第五章,从绿色发展理念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出发,研究内蒙古作为资源型欠发达省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化节能减排,如何实现从传统发展模式及路径向绿色发展模式及路径的根本转变,努力在全社会树立一种绿色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思维方式,从而为具体实施、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同时为同类地区提供一种可能的参考及借鉴。

周新军[10](2016)在《中国铁路能效提升的路径选择与机制创新》文中研究表明在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很多国家注重发挥铁路低碳减排的作用,通过技术、管理、市场和政府政策扶持等手段,促进铁路能效的提高。其中结构性节能减排成效更为突出,已成为国外铁路主要采用的节能减排措施,各国铁路节能减排的做法已经从以技术层面为主向以结构层面为主转变。中国铁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合理选择能效提升路径,并进行节能减排流程再造和机制创新。提升能效的关键环节包括能耗结构的再优化、节能技术再创新以及运输组织优化等。路径选择包括继续推进电气化铁路建设,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力度以及推进铁路运输组织改革等。为了保证能取得预期目标,还需要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包括通过相关的政策扶持,积极引导综合交通运输向着以铁路为轴心的发展方向迈进;推进节能减排机制创新,强化政策激励;注重通过市场行为提升铁路能效水平;同时,要及时关注铁路行业出现的一些新的现象并加以跟踪分析研究。

二、中国钢铁行业 开始由被动节能向主动节能迈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钢铁行业 开始由被动节能向主动节能迈进(论文提纲范文)

(2)多时间尺度下主动配电网的双层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主动配电网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1.2.2 微电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主动配电网“源-荷”特性
    2.1 主动配电网“源”特性
        2.1.1 风力发电单元
        2.1.2 光伏发电单元
        2.1.3 微型燃气轮机
        2.1.4 储能单元
    2.2 主动配电网“荷”特性
        2.2.1 V2G技术
        2.2.2 电动汽车充电站
        2.2.3 柔性负荷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网日前优化调度模型建立与分析
    3.1 微电网特性分析
    3.2 微电网内部分布式电源数学模型建立
    3.3 微电网日前优化调度模型建立
        3.3.1 微电网并网模式运行优化模型
        3.3.2 微电网孤岛模式运行优化模型
    3.4 改进差分进化算法
        3.4.1 基本差分进化算法
        3.4.2 差分进化算法改进措施
        3.4.3 算例验证
    3.5 算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时间尺度下主动配电网与微电网双层优化调度研究
    4.1 引言
    4.2 主动配电网与微电网双层优化调度框架
    4.3 主动配电网与微电网双层模型建立
        4.3.1 主动配电网上层调度模型建立
        4.3.2 微电网下层调度模型建立
    4.4 求解算法
    4.5 算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制造企业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剖析与绩效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
        1.2.2 研究范围界定和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2.1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
        2.1.1 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内涵
        2.1.2 行为/技术类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相关研究及概念界定
        2.1.3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行为/技术类实践关系
        2.1.4 研究述评
    2.2 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
        2.2.1 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实践
        2.2.2 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实践的驱动因素
        2.2.3 研究述评
    2.3 绿色供应链中的价值创造
        2.3.1 绿色供应链中的价值创造过程
        2.3.2 绿色供应链中合作下的价值创造和协调机制
        2.3.3 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行为/技术类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对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
    3.1 问题描述与理论模型
    3.2 研究假设
        3.2.1 行为类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与绩效
        3.2.2 技术类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与绩效
        3.2.3 行为类、技术类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与绩效提升之间的关系
    3.3 研究方法
        3.3.1 问卷设计过程
        3.3.2 问卷题项选择
        3.3.3 数据收集
        3.3.4 结构方程模型测试
        3.3.5 无应答偏差和同源性方差检验
    3.4 研究结果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3.4.2 假设检验结果
        3.4.3 Post hoc测试
        3.4.4 研究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与绩效:战略导向驱动与战略伙伴关系实践
    4.1 问题描述与理论模型
    4.2 研究假设
        4.2.1 企业绿色战略导向与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实践之间的关系
        4.2.2 绿色供应商管理关系管理实践之间的关系
        4.2.3 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实践与经济和环境绩效的关系
        4.2.4 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实践的中介效应
    4.3 研究方法
        4.3.1 问卷题项选择
        4.3.2 无应答偏差和同源性方差检验
        4.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4 聚类分析
    4.4 研究结果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4.4.2 回归分析结果
        4.4.3 Post hoc测试
        4.4.4 假设检验结果及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客户生产过程节能减排的生态设计价值创造模型研究
    5.1 问题描述
    5.2 生态设计博弈模型
        5.2.1 决策顺序
        5.2.2 模型符号和基本假设
        5.2.3 模型建立
    5.3 模型求解与分析
        5.3.1 模型求解结果
        5.3.2 数值分析
        5.3.3 模型启示
    5.4 实例介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1.1 主要研究结论
        6.1.2 政策及管理建议
        6.1.3 主要创新点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6.2.1 研究局限
        6.2.2 未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1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和绩效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D公司焦炉机械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D公司产品营销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营销现状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市场营销理论概述
    2.2 工业品营销相关研究现状
        2.2.1 营销策略有关研究
        2.2.2 制造服务业市场有关研究
3 D公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2 市场需求趋势分析
        3.2.1 国内市场需求趋势分析
        3.2.2 国外市场需求趋势分析
    3.3 所在细分行业环境分析
        3.3.1 所在行业的竞争情况
        3.3.2 行业生命周期阶段
        3.3.3 行业竞争结构
    3.4 内部环境分析
        3.4.1 资源分析
        3.4.2 能力分析
4 D公司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制定
    4.1 D公司产品目标市场选择与定位
        4.1.1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4.1.2 市场细分
        4.1.3 目标市场选择
        4.1.4 市场定位
    4.2 市场营销策略制定
        4.2.1 产品策略
        4.2.2 价格策略
        4.2.3 渠道策略
        4.2.4 促销策略
5 D公司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5.1 科学降低产品成本
    5.2 继续完善产品质量
    5.3 保证产品交货期
    5.4 加强制造服务发展理念和激励
    5.5 加强营销人员培训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沿海城市群绿色转型效率测度与实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城市转型的概念方法
        1.2.2 城市转型的实践模式
        1.2.3 城市转型的影响因素
        1.2.4 城市转型的研究述评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2.1.3 城市代谢原理
        2.1.4 聚集经济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城市与城市群
        2.2.2 城市绿色转型
    2.3 本章小结
3 城市绿色转型的效率测度
    3.1 基本研究思路
    3.2 测算方法
        3.2.1 基础SBM模型
        3.2.2 非期望产出SBM模型
        3.2.3 混合效率模型
        3.2.4 方法优选与改进
    3.3 指标选取及数据特征
        3.3.1 指标识别原则
        3.3.2 投入指标选取
        3.3.3 产出指标选取
        3.3.4 效率测度模型
        3.3.5 数据统计性描述
    3.4 城市及城市群绿色转型效率
        3.4.1 窗口分析
        3.4.2 效率测算结果
        3.4.3 要素效率指数与节能潜力
        3.4.4 基于引力模型的效率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绿色转型效率的合理性检验
    4.1 基本研究思路
    4.2 共生关系的稳定性分析
        4.2.1 Logistic模型
        4.2.2 稳定性分析——基于方向场
        4.2.3 稳态共生的生态经济学含义
        4.2.4 发展绩效与转型效率的关系
    4.3 城市共生关系分析
        4.3.1 Dendrinos-Sonis模型
        4.3.2 似不相关回归分析
        4.3.3 定性分析及结果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城市群绿色转型的实现机制
    5.1 基本研究思路
    5.2 影响因素识别及数据检验
        5.2.1 指标及数据来源
        5.2.2 数据平稳性检验
    5.3 实证检验与分析
        5.3.1 方法及模型设定
        5.3.2 面板固定效应回归
        5.3.3 组别回归与讨论
    5.4 实现机制的提出与解读
        5.4.1 区域结构转型
        5.4.2 投入结构转型
        5.4.3 产业结构转型
        5.4.4 排放结构转型
        5.4.5 制度结构转型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启示
        6.2.1 区域发展政策
        6.2.2 产业发展政策
        6.2.3 社会制度安排
    6.3 创新点
    6.4 研究展望
        6.4.1 研究局限
        6.4.2 未来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A 城市绿色转型效率
附录B 似不相关回归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独特,具有时代意涵
        二、研究内容新颖,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第二章 指导本论文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开放经济思想理论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开放经济思想理论的基本概述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开放经济思想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开放经济思想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
        一、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的基本概述
        二、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
        三、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
        一、“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基本概述
        二、“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
        三、“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
    第四节 国际经济合作理论
        一、国际经济合作理论的基本概述
        二、国际经济合作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
        三、国际经济合作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
    第五节 全球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本概述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
    第六节 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
        一、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的基本概述
        二、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
        三、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
    第七节 产业升级理论
        一、产业升级理论的基本概述
        二、产业升级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
        三、产业升级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
第三章 目前“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基本概况
    第一节 “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基础和现状
        一、“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基础
        二、“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现状
    第二节 “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取得的成效
        一、贸易与投资合作卓有成效
        二、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合作成效
    第三节 “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尚未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指导“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工作
        二、尚未构建出符合国际产能合作需求的制度共建模式
        三、“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平台建设仍待加强
        四、尚未形成“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完整价值链体系
        五、“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
        六、中小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意愿和动力不足
        七、缺乏降低国际产能合作汇率风险的统一区域货币机制
        八、尚未优化整合“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金融新模式构建金融新业态
        九、尚未建成“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文化生态圈
        十、“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竞争优势还没凸显出来
第四章 国际产能合作比较研究
    第一节 美国国际产能合作问题研究
        一、美国国际产能合作基本概况
        二、美国国际产能合作经验及成功做法
        三、美国国际产能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德国国际产能合作问题研究
        一、德国国际产能合作基本概况
        二、德国国际产能合作经验及成功做法
        三、德国国际产能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日本国际产能合作问题研究
        一、日本国际产能合作基本概况
        二、日本国际产能合作经验及成功做法
        三、日本国际产能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韩国国际产能合作问题研究
        一、韩国国际产能合作基本概况
        二、韩国国际产能合作经验及成功做法
        三、韩国国际产能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上述四国国际产能合作经验比较
        一、国际产能合作主要经验分析
        二、国际产能合作主要问题分析
    第六节 国际产能合作比较成果带来的启示及引以为戒的教训
        一、国际产能合作比较成果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提供的有益借鉴
        二、国际产能合作比较成果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提供的历史教训
第五章 未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目标模式和实施的原则
    第一节 未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总体目标模式
        一、总体战略目标
        二、总体区域布局目标
        三、总体产业布局目标
        四、总体目标模式的保障机制
    第二节 未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各阶段目标模式
        一、“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2019‐2025 年近期目标模式和基本内容
        二、“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2026‐2035 年中期目标模式和基本内容
        三、“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2036‐2050 年远期目标模式和基本内容
    第三节 实现“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未来目标应坚持的原则
        一、以习近平“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原则
        二、坚持与国际制度融合的原则
        三、“一带一路”“三共”“五通”原则
        四、包容并进的开放式原则
        五、综合有序的系统化原则
第六章 实现“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目标的主要路径
    第一节 实现“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目标主要路径的推进理念
        一、全球化理念
        二、协同理念
        三、创新理念
        四、可持续理念
        五、绿色发展理念
        六、智能化理念
        七、坚持高水平开放的理念
    第二节 “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路径的设计
        一、“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总体路径
        二、“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各阶段路径任务
        三、“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具体路径规划
第七章 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产能合作的政策建议
    第一 国家层面尽快成立“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专门领导小组
        一、推动成立“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专门领导小组
        二、与沿线国家发展对接统筹制定国际产能合作总体目标
        三、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政策举措的制定和实施
        四、完善国际产能合作中政府间的沟通机制
    第二 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国际产能合作的制度共建
        一、以“一带一路”制度框架为导向不断完善国际产能合作制度体系
        二、完善国际产能合作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作用
        三、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尽快形成有权威公认的协调办事机构
    第三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平台建设
        一、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国际产能合作的自贸区
        二、加快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区建设
        三、建立并完善互联网+国际产能合作平台建设
    第四 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价值链建设深化区域贸易投资合作
        一、通过资本输出支持制造业国际产能合作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二、利用沿线国家合作的辐射作用吸纳其它国家参与国际产能合作
        三、通过品牌战略提升国际产能合作价值链地位
    第五 利用5G技术联通“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通信基础设施
        一、铺开5G基站建设为国际产能合作提供配套的通信基础设施
        二、利用5G技术大幅度提升国际产能合作的信息交流速度
        三、将5G技术应用到国际产能合作中提升其智能化水平
    第六 鼓励“一带一路”国家各主体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意愿与实践
        一、打造国际产能合作标杆企业推动全产业链合作
        二、完善金融信用保障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业务
        三、发挥行业协会和民间协会在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中的支持作用
        四、要发挥华侨华人在国际产能合作中的独特优势
    第七 发行“一带一路”区域统一货币对冲国际产能合作的金融风险
        一、推动区域统一货币发行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二、利用“一带一路”区域金融市场建立区域统一货币合作机制
        三、发挥现有金融机构的作用推动区域统一货币进程
    第八 应用互联网金融工具构建金融新业态支持沿线产能合作
        一、强化P2P网络借贷模式在国际产能合作中的应用
        二、完善金融数据库建设解决国际产能合作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利用区块链技术拓宽国际产能合作跨境支付领域
    第九 营造“一带一路”文化生态圈促进各国文化融合
        一、在沿线国家组建产能创新中心并加大各国大学产能专业学术交流力度
        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合作国对产能合作的认同度
        三、优化文化产业在沿线国家的合作布局
        四、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促进沿线国家文化融合
    第十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全面提升“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竞争力
        一、“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能够影响世界秩序重构进程
        二、紧抓机遇发挥区域性领导作用和全球发展引领作用
        三、“一带一路”是重塑和优化国际产能合作全球布局的重要抓手
        四、用好国际组织和国际关系准则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五、打造“五位一体”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
总结和展望
图表目录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后记

(8)碳交易背景下能源市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和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选题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述评
    2.1 理论基础
        2.1.1 外部性理论与碳税
        2.1.2 产权理论与碳排放交易
        2.1.3 企业生产理论
    2.2 相关研究述评
        2.2.1 碳交易机制设计与实施
        2.2.2 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2.2.3 碳交易机制实施的影响评估
        2.2.4 碳交易机制与能源消费市场
    2.3 现有文献述评及本文的研究空间
        2.3.1 现有文献述评
        2.3.2 本文的研究空间
3 碳交易下能源市场机制研究概念框架
    3.1 碳排放权的属性分析
        3.1.1 碳交易市场的兴起
        3.1.2 碳排放权的生产要素属性
        3.1.3 碳排放权的商品属性
    3.2 碳交易对影响能源市场的作用机理分析
        3.2.1 碳交易影响能源市场的概念框架
        3.2.2 碳交易影响企业生产决策的传导路径
        3.2.3 碳交易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传导路径
    3.3 本章小结
4 碳交易下企业能源消费行为分析
    4.1 碳交易下企业能源消费决策模型
        4.1.1 假设及模型
        4.1.2 均衡结果
        4.1.3 数据分析
    4.2 碳交易下企业能源消费、碳减排及投资决策
        4.2.1 企业能源消费决策
        4.2.2 企业碳减排决策
        4.2.3 企业投资决策
    4.3 碳减排技术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传导效应
        4.3.1 碳减排技术水平变化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能源消费的影响
        4.3.2 碳减排技术水平变化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碳减排的影响
        4.3.3 碳减排技术水平变化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投资的影响
    4.4 碳价波动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传导效应
        4.4.1 碳价波动对不同类型企业能源消费的影响
        4.4.2 碳价波动对不同类型企业碳减排的影响
        4.4.3 碳价波动对不同类型企业投资的影响
    4.5 能源市场供给需求分析
        4.5.1 碳交易市场中碳权的供给需求
        4.5.2 碳交易下对传统能源企业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碳交易与能源结构演变实证研究
    5.1 我国能源市场的发展概况
        5.1.1 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加
        5.1.2 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
    5.2 实证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5.2.1 实证模型构建及研究方法
        5.2.2 变量选取
        5.2.3 数据说明
    5.3 检验结果分析
        5.3.1 试点省市回归结果
        5.3.2 多省市回归结果
        5.3.3 碳权价格回归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路径与相关建议
    6.1 我国碳交易试点的发展概况
        6.1.1 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
        6.1.2 我国碳交易试点运行情况
    6.2 我国碳交易制度体系的构成
        6.2.1 覆盖范围
        6.2.2 总量控制
        6.2.3 分配方式
        6.2.4 交易规则
    6.3 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面临的挑战
        6.3.1 减排投资风险大制约对企业减排的激励
        6.3.2 市场流动性限制了碳价发挥调控作用
        6.3.3 碳交易体系不完善导致对能源市场影响较弱
    6.4 构建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的建议
        6.4.1 调整考核标准,鼓励企业技术投资
        6.4.2 制定合理总量,确保碳价合理水平
        6.4.3 扩大产品种类,活跃市场主体参与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绿色发展视域下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困境、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绿色发展及其内涵
    一、发展的含义
        (一) 发展的范畴
        (二) 中国发展之路
    二、绿色及绿色化的概念
        (一) 绿色的定义
        (二) 绿色化内涵
    三、绿色发展理论来源及其特征
        (一) 绿色发展理论的三大来源
        (二) 绿色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四、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深化
        (一) 绿色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二)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 十九大绿色发展理念的新拓展
    五、绿色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要素的理论拓展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多层面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绿色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联维度
    一、作为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
        (一) 节能减排催生绿色技术范式
        (二) 节能减排倒逼绿色转型发展
    二、绿色发展指导下的节能减排
        (一) 节能减排顺应绿色发展内涵要求
        (二) 节能减排与绿色增长的关系
        (三) 绿色发展指导下的生产力评价标准
    三、绿色发展视域下的节能减排
        (一) “被动”节能减排到“主动”节能减排
        (二) 节能减排的新思维格局和空间格局
        (三) 绿色发展视域下节能减排的三个层面
    四、绿色发展视域下节能减排的国际经验
        (一) 发达国家碳减排经验
        (二) 发展中国家的碳减经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历史、现状与绩效分析
    一、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历史
        (一)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历史背景
        (二)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政策梳理
        (三)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结果
    二、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现状
        (一) 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发展模式现状
        (二)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产业结构现状
        (三)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现状
    三、绿色发展视域下内蒙古节能减排的成就、绩效与问题
        (一)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成就
        (二)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绿色绩效分析
        (三)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绿色化出路与对策研究
    一、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机遇
    二、内蒙古传统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转型
        (一) 运用绿色化理念转变发展方式
        (二) 建立节能减排的绿色化目标
        (三) 形成绿色化的节能减排体系
    三、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绿色化政策
        (一) 绿色化产业政策
        (二) 绿色化金融政策
        (三) 绿色化科技政策
    四、内蒙古节能减排的绿色化实践
        (一) 典型行业的节能减排实践
        (二) “三废”资源化路径探索
        (三) 产业链延伸与绿色产业群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发展模式探讨
    一、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绿色化创新路径
        (一) 绿色化技术创新
        (二) 绿色化管理创新
    二、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结构转型路径
        (一) 结构升级转型的绿色化问题
        (二) 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的关系问题
        (三) 结构转型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三、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发展模式选择
        (一) 绿色发展价值导向与思维方式
        (二) 绿色发展模式实践要素
        (三) 绿色发展模式的增长方式
        (四) 绿色发展模式的政策制度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中国铁路能效提升的路径选择与机制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国外铁路能效及减排经验
    2.1 国外铁路能效状况
        2.1.1 欧盟国家铁路能耗及碳排放
        2.1.2 美国铁路能耗及碳排放
    2.2 国外铁路行业节能减排实践经验
        2.2.1 技术层面的节能减排
        2.2.2 管理层面的节能减排
        2.2.3 结构层面的节能减排
    2.3 国外铁路节能减排经验的启示
3 中国铁路提升能效的潜在空间
    3.1 外部节能政策环境的完善
    3.2 铁路节能减排的拓展空间
        3.2.1 在铁路重载运输领域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3.2.2 结构优化方面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4 中国铁路能效提升的战略选择
    4.1 中国铁路节能减排的战略重心
    4.2 中国铁路能效提升的关键环节
        4.2.1 能耗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4.2.2 节能技术创新
        4.2.3 推进铁路货运重载化,进一步优化运输组织
    4.3 中国铁路能效提升的主要途径
        4.3.1 进一步提高铁路电气化率
        4.3.2 加快运输设备的更新换代
        4.3.3 推动节能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4.3.4 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力度
5 中国铁路节能减排低碳路线图
    5.1 中国铁路节能减排目标和任务
    5.2 中国铁路能效及减排技术路线图
    5.3 阶段计划与时间表
6 中国铁路能效及减排低碳政策支持
    6.1 从国家层面加大对中国铁路发展的政策支持
        6.1.1 增加国家财政支持力度
        6.1.2 利用好铁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6.2 完善中国铁路节能政策体系
        6.2.1 法规修订可进一步提速
        6.2.2 加快出台一批新的节能法规
        6.2.3 确定未来铁路节能立法走向
    6.3 健全铁路节能减排工作机制
        6.3.1 能耗监测考评制度
        6.3.2 能耗监测考核指标
    6.4 鼓励引入市场机制实现铁路节能减排
7 结语

四、中国钢铁行业 开始由被动节能向主动节能迈进(论文参考文献)

  • [1]鞍钢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研究[D]. 张诗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2]多时间尺度下主动配电网的双层优化调度研究[D]. 张健.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制造企业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剖析与绩效提升[D]. 刘军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D公司焦炉机械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王铁男.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6]沿海城市群绿色转型效率测度与实现机制研究[D]. 付金朋.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7]“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问题研究[D]. 刘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9(09)
  • [8]碳交易背景下能源市场机制研究[D]. 姚红迪.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9]绿色发展视域下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困境、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孔燕. 内蒙古大学, 2017(06)
  • [10]中国铁路能效提升的路径选择与机制创新[J]. 周新军. 中外能源, 2016(10)

标签:;  ;  ;  ;  ;  

中国钢铁行业开始由被动节能向主动节能迈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