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功能性高分子果树涂膜的应用研究与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阿地拉·阿不都拉[1](2021)在《三种保鲜剂对苹果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阿克苏“冰糖心”苹果虽然属于较耐贮运品种,可以实现周年供应,但在长距离贮运过程中若不采取保鲜措施会发生轻微褐变或腐烂现象,严重影响果实的感官品质,降低商品价值,给贮藏带来极大的挑战。本文采用1-MCP、壳聚糖和γ-氨基丁酸单独和复合处理,然后分析了不同保鲜处理对贮藏过程中阿克苏冰糖心苹果感官和理化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贮藏初期,1-MCP、壳聚糖和γ-氨基丁酸单独和复合处理,对贮藏过程中苹果感官品质的影响差异不显着,但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保鲜处理间的差异逐渐显着,与对照处理比较,所有保鲜处理对苹果感官品质均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能够有效保持苹果果实外观,滋味和质地,抑制苹果果香降低速率,维持果实较高甜度,脆度及酸度,有效减缓了果实硬度下降,显着控制了果实粉质性的增加,能够显着延长苹果的贮藏期,尤其是1-MCP、壳聚糖和γ-氨基丁酸复合处理的保鲜效果最佳;从糖心的变化来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糖心面积逐渐缩小,低温贮藏4-5个月时,阿克苏冰糖心苹果的糖心基本消失,保鲜处理和低温对照处理对糖心的影响差异不大,而常温对照处理的糖心消失较快,仅贮藏一个月就基本消失,说明贮藏温度是影响糖心的重要因素。从感官指标综合来看,影响阿克苏冰糖心苹果感官品质的主要因素是贮藏时间和温度,1-MCP、壳聚糖和γ-氨基丁酸复合处理能够一定程度地维持阿克苏冰糖心苹果贮藏过程中感官品质。(2)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贮藏过程中苹果果实失水率不断上升,硬度下降,TA、Vc、DPPH、蔗糖、山梨醇含量逐渐下降,总酚、总黄酮、葡萄糖、果糖含量逐渐上升,说明贮藏时间是影响苹果理化指标的重要因素。在贮藏初期,1-MCP、壳聚糖和γ-氨基丁酸单独和复合处理,对贮藏过程中苹果理化品质的影响差异不显着,但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保鲜处理之间的差异以及与对照组之间差异越来越显着,其中1-MCP、壳聚糖和γ-氨基丁酸复合处理的理化指标变化相对较小,说明1-MCP、壳聚糖和γ-氨基丁酸复合处理有利于维持贮藏过程中苹果理化品质,有利于苹果的贮藏保鲜。
罗欣[2](2021)在《黄秋葵黄酮和果胶多糖提取工艺及其在水果保鲜应用的研究》文中提出黄秋葵营养价值丰富,且嫩荚中存有大量的黄酮和粘性多糖等物质,为了提高黄秋葵利用价值,探究了超声波辅助提取黄秋葵黄酮制备工艺、黄秋葵果胶多糖的制备工艺及其性质、黄秋葵果胶多糖涂膜剂中不同果胶多糖含量对其流变学性质以及在樱桃保鲜中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应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黄秋葵中黄酮的提取工艺,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7、乙醇浓度61%、超声时间21 min,此条件下黄酮提取率为10.61 mg/g。明确了所提取的黄秋葵黄酮对DPPH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黄秋葵黄酮为0.8mg/m L时最大清除率达87.2%,IC50值为0.30 mg/m L。2.应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黄秋葵果胶多糖提取工艺,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3℃,提取时间63 min,料液比1:77,p H=4,此条件下果胶多糖提取率为17.75%。所得黄秋葵果胶多糖的半乳糖醛酸含量为40.24±1.37%,灰分为4.72±0.38%,蛋白质含量为4.97±0.16%,酯化度为59.73±0.42%,特征粘度平均值为44.29 d L/g,黏均分子量为2.61×106 g/mol。3.研究不同浓度黄秋葵果胶多糖溶液及黄秋葵果胶多糖涂膜剂的流变学性质,结果表明:在0.1%-1.5%浓度范围内,剪切速率为0.01-1000 s-1下,黄秋葵果胶多糖溶液、黄秋葵果胶多糖涂膜剂均属于非牛顿流体中的假塑性流体;两者的粘度都随着浓度的增大而显着增高,在相同浓度下,黄秋葵果胶多糖涂膜剂表现较低的粘度。壳聚糖涂膜剂相比于同浓度黄秋葵果胶多糖涂膜剂,主要显示出较为明显的牛顿流体。频率扫描实验表明黄秋葵果胶多糖涂膜剂较黄秋葵果胶多糖溶液表现出更强的固体弹性特征。温度斜坡的振荡实验的实验结果表明,在10℃-95℃范围内,黄秋葵果胶多糖溶液及黄秋葵果胶多糖涂膜剂的模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均是一种弱凝胶,没有明显的凝胶点。4.黄秋葵果胶多糖涂膜剂对樱桃保鲜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对樱桃品质的影响后得到0.5%黄秋葵果胶多糖涂膜剂保鲜效果较好,可降低其失重率、腐烂率,较好保持其色差和硬度,抑制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的消耗,抑制呼吸强度,延缓果实衰老过程,能够有效地保持樱桃的品质。
郭希[3](2021)在《海藻酸钠可食用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在鲜切水果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传统塑料食品包装材料导致的白色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引发社会的关注。可食用膜因其环境友好的优点,成为了食品包装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研究将海藻酸钠作为主要原料,向其中加入阻水剂巴西棕榈蜡,增塑剂甘油以改善其阻隔及机械性能,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设计试验得到优化配方。同时,探究了抗氧化剂抗坏血酸钙对膜性能的影响,考察了成膜配方中各组成成分对可食用膜性能及结构的影响,探究各成分相容性及复合膜成膜机理。最后,将研制得到的可食用复合膜应用到鲜切苹果涂膜保鲜上,测定经涂膜处理后的鲜切苹果在贮藏期间的各项生理生化变化,探究可食用膜的保鲜效果,以期为可食用膜的深入研究及鲜切水果保鲜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海藻酸钠可食用复合膜配方优化:以海藻酸钠、巴西棕榈蜡、甘油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设计试验得到复合膜优化配方:海藻酸钠浓度1.01%,巴西棕榈蜡添加量0.32%,甘油添加量0.20%,结合实际操作性,在海藻酸钠浓度1.00%,巴西棕榈蜡添加量0.30%,甘油添加量0.20%这一条件下测得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为0.79 g?mm/(cm2?d?k Pa),抗拉强度401.15 MPa,断裂伸长率为18.54%,基本与预测值一致。(2)海藻酸钠可食用复合膜性能及结构表征:将抗坏血酸钙加入到上述复合膜中,比较分析得到当抗坏血酸钙添加量为0.40%时,复合膜性能得到提高。同时,经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复合膜的分析表明:各组分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产生了相互作用力,海藻酸钠与巴西棕榈蜡、抗坏血酸钙产生相互作用,进而提高了复合膜的稳定性,改善了复合膜的阻水和机械性能。(3)将海藻酸钠可食用复合膜应用于鲜切苹果保鲜:利用海藻酸钠可食用复合膜对鲜切苹果进行涂膜处理并在4℃下贮藏,测定了贮藏期间内鲜切苹果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涂膜处理能保持贮藏期间鲜切苹果的色泽、硬度,降低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减少,抑制失重率、多酚氧化酶活性和菌落总数上升,在鲜切水果保鲜领域具有应用价值。
彭俊森,董晓庆,田欢,罗登灿,班成均,黄世安,朱守亮[4](2021)在《壳聚糖复合涂膜研究现状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壳聚糖作为一种无毒、无害、可延长果蔬产品贮藏期和货架期的可食性膜,在果蔬保鲜上得到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单一壳聚糖膜局限性明显,制约其实际应用,壳聚糖复合涂膜成为了发展趋势。本文就目前壳聚糖复合涂膜的各种类型进行总结,分析了其保鲜机制、影响因素、存在不足和未来市场应用趋势,以期为研究壳聚糖复合涂膜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张丽[5](2020)在《低温和桃胶涂膜对桃果实采后成熟衰老的调控及其机制》文中研究指明低温贮藏被广泛应用于延长桃果实的货架期。然而,其影响果实采后成熟和衰老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对两个不同遗传背景的桃品种(‘天仙红’和‘锦绣’)进行在低温贮藏过程中转录组和代谢组学的综合研究,以期更深入地了解桃果实对长时间低温贮藏的生理和分子响应。涂膜保鲜不仅具有安全、营养和环保等特点,还可以减少贮藏果实水分的损失和延缓成熟衰老,提高果皮的抗菌性能,因而成为热门果实保鲜技术。为了探究桃胶作为可食性涂膜底料在延缓果实采后成熟软化方面的潜力,我们研究了桃胶涂膜对在低温贮藏桃果实贮藏性能和转录组方面的影响。另外,我们发现ID为Prupe.1G220700的基因在‘天仙红’和‘锦绣’两个品种的低温贮藏过程中都显着上调表达,而桃胶处理后,其表达量降低。Prupe.1G220700属于一个SWEET(Sugars Will Eventually be Exported Transporters)基因,与拟南芥At SWEET15基因拥有最高同源性(59.84%),我们将其命名为Pp SWEET15。推测这个基因可能在桃的低温贮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所在基因家族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和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并将该基因转入酵母和Micro-Tom番茄,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挖掘。具体结果如下:(1)桃果实低温贮藏过程中的转录和代谢水平动态变化在低温贮藏的早期阶段(S2/S1),在两个品种中检测到344个共有的差异基因。该阶段,初生代谢相关途径显着变化。与葡萄糖和果糖生成相关的途径,包括淀粉、多聚糖和蔗糖的分解,表达增强以满足果实贮藏过程中细胞对能量的需求。另一方面,糖酵解、丙酮酸和果糖代谢等与葡萄糖和果糖消耗相关的途径则下调表达。在低温贮藏后期(S3/S2),仅鉴定出41个共有的差异基因。初生代谢进入稳定阶段,蔗糖和山梨醇共同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以苯丙烷和类黄酮等为代表的次生代谢物的合成增加,表明在这个阶段细胞对抗氧化物质的需求增强以对抗衰老和低温逆境。一些被报道参与应激防御的氨基酸和有机酸,包括脯氨酸,丝氨酸,GABA(γ-氨基丁酸)和琥珀酸等,也在这个阶段含量增加。低温贮藏的S2/S1和S3/S2阶段分别代表着质量维持期和质量恶化及应激防御期。能量供应和应激防御可能是未来桃采后研究的主要方向。(2)桃胶可作为一种新型可食性涂膜材料应用于桃果实保鲜与对照相比,所有试验浓度(1%、5%和10%,v/v)的桃胶处理都能抑制乙烯的释放和果实的软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果实重量的损失。桃胶处理没有明显改变苹果酸、柠檬酸、奎宁酸、葡萄糖、果糖或蔗糖的含量,但显着抑制了山梨醇含量的下降。桃胶处理的桃果实中,大量与果实软化和细胞壁降解的相关基因,一些在低温贮藏过程中上调的衰老相关基因、几丁质酶基因和PR(病程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来自4个被广泛报道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TF家族(C2H2、C3H、CO和Dof)的21个锌指蛋白上调表达,推测这些转录因子在桃的成熟和衰老过程中可能发挥负调控作用。在桃胶处理和对照果实的差异基因中,大量是与IAA(吲哚-3-乙酸)转运和生长素应答相关的,且IAA的含量在桃胶处理果实中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IAA在桃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ABA作为与果实成熟衰老关系最密切的激素之一,其含量在桃胶处理果实中也明显低于对照果实,也表明桃胶处理可能抑制了桃果实的成熟衰老。(3)桃果实成熟衰老相关候选基因Pp SWEET15的表达特性和功能分析低温和桃胶涂膜处理转录组数据中,ID为Prupe.1G220700的基因在‘天仙红’和‘锦绣’低温贮藏过程中均显着上调表达,而桃胶处理使其表达量显着降低,暗示该基因可能参与桃果实成熟衰老进程。进一步分析发现,Prupe.1G220700属于一个SWEET基因,与拟南芥At SWEET15基因拥有最高同源性,故将其命名为Pp SWEET15。表达特性分析表明,Pp SWEET15在茎、衰老叶片和成熟果实中表达量较高,且受低温诱导,表明Pp SWEET15可能主要参与果实成熟衰老和逆境响应过程。在缺乏己糖和蔗糖转运能力的酵母突变体EBY.VW4000中转入Pp SWEET15后,酵母在蔗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山梨醇的培养基上均不能正常生长,表明Pp SWEET15不具备以上几种糖的转运能力。将Pp SWTT15超表达到Micro-Tom番茄中,转基因T0代果实出现提早开花结果,果尖消失,无籽率高等表型,T0代果实的果糖和葡萄糖含量降低。其转基因表型及其在采后成熟衰老过程中的功能有待进一步鉴定。
路玲[6](2020)在《W/O/W双重乳液对采后西兰花贮藏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西兰花营养成分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采后呼吸代谢旺盛,易产生黄化现象,贮藏期较短。为提高西兰花在储藏期间的品质,延长货架期,涂膜保鲜方法常被应用。在本文中,一种新型的水包油包水(water/oil/water,W/O/W)双重乳液被选择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其作为涂膜保鲜剂对西兰花的贮藏保鲜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影响。W/O/W双重乳液可用于负载功能性成分,能实现对亲水和亲油特性的两种物质同时进行包封和输送。研究表明将其涂膜于果蔬表面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贮运保鲜措施。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制备W/O/W双重乳液保鲜剂的方法。针对复合物中不同的多糖材料及比例对双重乳液进行了表征,分析了不同的蛋白质-多糖复合物作为包埋壁材对双重乳液的形态结构、稳定性及粒径、粘度等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步法是制备W/O/W双重乳液保鲜剂的有效方法。在不同配比的复合物中乳清蛋白浓缩物(whey protein concentrate,WPC):果胶(pectin,PEC)=1:3的复合物所制备的双重乳液微观结构最为紧密,贮藏稳定性最佳,这也使其粒径和粘度较大。(2)为了充分了解W/O/W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研究了W/O/W双重乳液涂膜对西兰花的保鲜效果。同时也分析了W/O/W双重乳液对西兰花色泽、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alonic dialdehyde,MDA)、抗氧化活性、菌落总数,营养物质的保鲜作用。结果表明,经W/O/W双重乳液涂膜处理的西兰花能够在贮藏期内保持较鲜亮的色泽,而且显着延缓了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的下降(p<0.05),延缓了西兰花在贮藏期内的黄化和膜透性的增大。双重乳液还使西兰花保持较高的总酚、总黄酮含量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并且保持了较低的菌落总数和较高的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s,GSL)含量,这都说明其对西兰花保鲜具有显着的成效。(3)进一步研究了W/O/W双重乳液涂膜对西兰花叶绿素及能量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W/O/W双重乳液涂膜处理可使西兰花维持较低的叶绿素酶、脱镁螯合酶活性,抑制叶绿素的降解,从而防止西兰花的过早黄化。研究表明该乳液在保持能量水平方面效果优异,显着延缓了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含量和能荷的下降,显着抑制了一磷酸腺苷(adenosine monophosph,AMP)含量的上升。除此之外,受到保护的西兰花均具有较高的H+-ATP酶、Ca2+-ATP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CO)和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这些酶的高活性不仅对保持西兰花品质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而且进一步验证了W/O/W双重乳液的良好保鲜性能。
胡翠平[7](2020)在《火龙果采后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季铵化壳聚糖的抑菌活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火龙果采后病原菌侵入导致果实腐烂变质,损失巨大。本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采后贮藏自然发病的火龙果果实上分离菌株,致病性测定后,结合菌株形态学特性与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病原真菌分类地位,并进一步测定季铵化壳聚糖对火龙果病原真菌的抑制效应,以期为火龙果采后真菌病害的识别鉴定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得到如下的结果:1.从采后贮藏自然发病的火龙果果实上分离到4株病原真菌,经形态学特性分析与rDNA-ITS序列分析,将其确定为仙人掌平脐蠕孢(Bipolaris cactivora)、变红镰刀菌(Fusarrium incarnatum)、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和桃吉尔霉(Gilbertella persicaria),其中塔宾曲霉是首次从采后火龙果果实上分离到的病原真菌。2.进行季铵化壳聚糖对采后火龙果病原真菌的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季铵化壳聚糖对火龙果病原真菌仙人掌平脐蠕孢、变红镰刀菌、桃吉尔霉的菌丝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5.9383x-10.21,y=2.6213x-2.5103,y=8.8701x-22.623,而对病原真菌塔宾曲霉菌的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3.显微观察发现,季铵化壳聚糖能明显抑制桃吉尔霉孢子的萌发;荧光染色发现,季铵化壳聚糖能破坏桃吉尔霉孢子的细胞膜通透性,刺激细胞内活性氧的积累,促使细胞发生凋亡。
张靳[8](2020)在《具有拓扑结构的聚乳酸薄膜对冬枣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以保鲜冬枣并延长其保鲜期为目的,旨在制备匹配冬枣呼吸率的生物可降解薄膜。将星形4臂-聚乙二醇(4-PEG)和8臂-聚乙二醇(8-PEG)为引发物,经L-丙交酯的开环反应制备设定分子量的聚乙二醇/聚乳酸(PEG/PLLA)拓扑星形共聚物。利用核磁、红外分析、热学分析、拉伸测试、水蒸气和气体透过性能考察薄膜的热学性能和包装性能。结果表明:PLLA成功接入4-PEG和8-PEG中,具有较高的分子量;星形PEG的加入改善了共聚物的脆性,其中不同PLLA嵌段分子量的4-PEG/PLLA7、4-PEG/PLLA6 和 4-PEG/PLLA5 玻璃化转变温度(Tg)低于纯 PLLA,相同PLLA嵌段分子量的8-PEG/PLLA6和4-PEG/PLLA6,随着PEG臂数的增大,Tg呈下降的趋势,低于PLLA;但由于8-PEG/PLLA6的样品处于无定型状态,无法成膜进行下一步的力学和水蒸气的测试。4-PEG/PLLA7、4-PEG/PLLA6和4-PEG/PLLA5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到了 101%、121%和152%,杨氏模量分别降低到144、103和15Mpa;此外,4-PEG的引入赋予材料较好的水蒸气透过性,4-PEG/PLLA7、4-PEG/PLLA6 和 4-PEG/PLLA5 透过系数(WVP)是 PLLA 的 2、2.5和3倍。4-PEG/PLLA5可以满足大容量包装果蔬时的呼吸速率相匹配的透湿性要求。为了提高材料的气体选择透过性,将易于交联的8-PEG/PLLA6拓扑共聚物为引发物与六甲基二异氰酸酯进行反应,制备网络8臂-聚乙二醇/聚乳酸(NET-8-PEG/PLLA6)共聚物,之后添加 5%,10%和 10%8-PEG/PLLA6 和NET-8-PEG/PLLA6分别与PLLA进行共混,制备共混薄膜和网络互穿薄膜。通过核磁共振、傅里叶红外、差式热量扫描仪、拉伸测试和压差透过性能进行表征。互穿网络结构赋予薄膜较好的气体透过及选择透过性,CO2/O2的选择透过性随着互穿网络结构的增加而增强,CO2/O2的选择透过比值高达6.1,更适合于生鲜果蔬的自发气调。将其进一步应用于冬枣的平衡气调包装,结果显示:NET-PEL20%材料的由于薄膜较高的CO2/O2的选择透过比,包装内的气氛在28天后维持在2%O2,5%CO2较适于保鲜冬枣,贮藏期间保持较好的感官品质,硬度和色差,包装袋内的气体组分更适合冬枣的保藏,其中NET-PEL20%包装组的保鲜效果较为显着,延长保鲜期到40天。
许琳琳[9](2020)在《枯草芽孢杆菌环脂肽对海藻酸钠成膜性能以及蓝莓保鲜效果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鉴于目前的蓝莓保鲜技术还没有彻底解决我国鲜食蓝莓在贮运过程中表面破损以及发霉的问题,结合海藻酸钠(SA)具有良好的成膜性以及枯草芽孢杆菌中环脂肽类化合物(CL)是具有抗菌作用的双亲物质,本研究提出将环脂肽与海藻酸钠制成一种更易清洗的浆果涂膜,探究其对蓝莓保鲜的作用效果以及环脂肽对海藻酸钠成膜性能的影响。将不同浓度(0%、1%、3%)环脂肽的海藻酸钠膜(SA-CL,SA-CL1,SA-CL3)溶液涂覆在蓝莓表面,对蓝莓在贮藏期间的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将不同浓度的膜溶液制备为成品膜进行膜的相关理化性质(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水蒸气透过性、接触角和水溶解度)的测定。具体结果如下:(1)环脂肽/海藻酸钠复合膜对采后蓝莓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在贮藏期间,经过海藻酸钠/环脂肽复合膜处理的蓝莓的生理指标显着优于对照组蓝莓,并且随着环脂肽类化合物浓度的增加,保鲜效果更加显着。在贮藏的第20 d,对照组和SA-CL3组的蓝莓表面菌落总数分别为5.5×104和2.5×103CFU/g,这一结果主要是由于环脂肽类化合物具有显着的抑菌作用,与海藻酸钠复配后可大大降低蓝莓表面的菌落总数。SA-CL3组的蓝莓失重率为4.4±0.16%,显着低于对照组12.7±1.07%的失重率。经过涂膜处理可以延缓蓝莓果实在贮藏期间的变软,呼吸速率相较于对照组也有显着降低。(2)通过SEM研究了涂膜处理对蓝莓表面气孔的影响。经海藻酸钠/环脂肽复合膜处理后,蓝莓果实表面的气孔被覆盖,从而抑制了蓝莓果实的呼吸作用与水分流失,有效降低了呼吸速率和失重率,从而延缓果实变软。(3)环脂肽能对海藻酸钠成膜特性产生影响。随着环脂肽类化合物浓度的增加,膜的机械特性(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被削弱,水蒸气透过性由684.22±0.87 g/m2/day(SA-CL)降低到398.10±0.87 g/m2/day(SA-CL3),接触角和水溶解度分别增加到33.79±1.49°、28.92±1.48%。这一结果主要是由于环脂肽含有疏水性的脂基,环脂肽的加入降低了膜的表面亲水性,更低的水蒸气透过性可以减少水分在蓝莓表面和空气之间的转移。(4)通过热重分析(TGA)、X射线晶体衍射(XRD)以及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环脂肽与海藻酸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随着环脂肽浓度的增加,膜的热稳定性下降,13.4°的特征峰消失,21.6°和41.1°的峰强度降低,主要是由于膜中环脂肽的脂肪酸部分更容易燃烧,并且由于环脂肽特殊的两亲结构,对海藻酸钠原有致密有序的结晶结构产生破坏。综上所述,环脂肽/海藻酸钠复合膜对于蓝莓的保鲜具有一定的效果,并且随着环脂肽浓度的提高,膜的机械性能、水蒸气透过率和热稳定性下降,接触角和水溶解度增加。同时,环脂肽特殊的两亲结构会破坏海藻酸钠的结晶特性,从而降低复合膜的机械强度,使得复合膜更容易在蓝莓表面被清洗。因此,本研究首次将环脂肽与海藻酸钠复配制备一种适用于表面脆弱的浆果保鲜涂膜,为浆果保鲜提供了新方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杨志坤[10](2020)在《可食性纳米乳复合涂膜的制备及其对蓝莓的保鲜效果研究》文中认为蓝莓因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倍受消费者欢迎;然而新鲜蓝莓常因微生物污染、水分流失问题导致其鲜食的货架期短。现有蓝莓保鲜技术(辐照、气调、高压静电场等)都具有一定的保鲜效果,但是因其成本高、耗能大而限制了广泛应用。将功能性物质加入可食性涂膜基质中制备而成的可食性复合涂膜是一种通过在果实表明建立选择性屏障来改变水果表面微环境的的绿色保鲜技术,可以有效的改善果实的贮藏品质。然而目前的复合涂膜仍然存在涂膜基质理化性能差,涂膜的功能特性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将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的植物精油纳米乳与具有优异的理化特性和包裹性的可食性复合基质结合,制备了一种新型可食性植物精油纳米乳复合涂膜,并应用于对低温贮藏蓝莓的保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植物精油纳米乳液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将印楝油、猴面包油、辣木油通过微流化技术制备成三种植物精油纳米乳,通过测定其理化指标和抗氧化、抑菌能力来评价其体系稳定性和生物活性。研究发现楝油纳米乳(NNE)具有最小的粒径(99.3 nm)、最佳的白度指数(34.51)、贮藏稳定性和抑菌能力。(2)可食性纳米乳复合涂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将NNE添加至以壳聚糖(CS),阿拉伯胶(GA)按0:1、1:0、1:1、1:2、1:4不同比例混合的涂膜液中制备成五种复合涂膜液。所有复合涂膜液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而以CS/GA按1:2比例混合制备的复合涂膜具有最优的体系稳定性,抗氧化活性(54.8%),抗菌能力和NNE保留率(62.4%)。这些结果表明以CS/GA按1:2比例混合制备的涂膜具有优异的理化性质和包裹性,可作为理想的复合涂膜材料。(3)可食性纳米乳复合涂膜对低温贮藏蓝莓保鲜效果的研究。将不同浓度(0%、1%、2%、4%)的NNE添加至以GA和CS按1:2比例混合的涂膜液中来制备可食性纳米乳复合涂膜液,应用于保鲜低温贮藏蓝莓。与未涂膜组相比,所有涂膜处理都有效提高了果实的贮藏品质,而添加了2%NNE的GA/CS复合涂膜显着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和酶活性的提高,维持了果实花色苷(102.2 mg/100g)和多酚含量(280.8 mg/100g)和降低果实褐变(1.55)和腐败率(5.6%)。综合分析表明含有2%NNE的GA/CS复合涂膜的保鲜效果最佳。研究表明,将2%的NNE作为功能性物质添加至以GA/CS按1:2制备的复合基质中来制备的可食性纳米乳复合涂膜是理想的涂膜体系,其有效的改善了低温贮藏蓝莓的贮藏品质。这种可食性纳米乳复合涂膜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涂膜,应用于蓝莓的保鲜。
二、功能性高分子果树涂膜的应用研究与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功能性高分子果树涂膜的应用研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保鲜剂对苹果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苹果概述 |
1.2 苹果贮藏保鲜技术 |
1.2.1 低温贮藏 |
1.2.2 化学保鲜 |
1.2.3 涂膜保鲜 |
1.3 1-MCP的特性及研究进展 |
1.4 壳聚糖的特性及研究进展 |
1.5 GABA的特性及研究进展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第2章 1-MCP、壳聚糖和γ-氨基丁酸单独和复合处理对贮藏过程中苹果感官品质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内容 |
2.2.2 感官评价室 |
2.2.3 样品制备 |
2.2.4 评价方法的步骤 |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三种保鲜剂对苹果糖心的影响 |
2.3.2 三种保鲜剂对苹果果香的影响 |
2.3.3 三种保鲜剂对苹果甜度的影响 |
2.3.4 三种保鲜剂对苹果酸度的影响 |
2.3.5 三种保鲜剂对苹果硬度的影响 |
2.3.6 三种保鲜剂对苹果脆度的影响 |
2.3.7 三种保鲜剂对苹果粉质性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1-MCP、壳聚糖和γ-氨基丁酸单独和复合处理对贮藏过程中苹果理化品质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失水率 |
3.2.2 硬度 |
3.2.3 可滴定酸 |
3.2.4 维生素C |
3.2.5 总酚 |
3.2.6 总黄酮 |
3.2.7 DPPH抗氧化 |
3.2.8 糖的测定 |
3.3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三种保鲜剂对苹果失水率的影响 |
3.4.2 三种保鲜剂对苹果硬度的影响 |
3.4.3 三种保鲜剂对苹果可滴定酸的影响 |
3.4.4 三种保鲜剂对苹果Vc的影响 |
3.4.5 三种保鲜剂对苹果总酚的影响 |
3.4.6 三种保鲜剂对苹果总黄酮的影响 |
3.4.7 三种保鲜剂对苹果DPPH的影响 |
3.4.8 三种保鲜剂苹果葡萄糖的影响 |
3.4.9 三种保鲜剂对苹果蔗糖的影响 |
3.4.10 不同保鲜处理对苹果果糖的影响 |
3.4.11 不同保鲜处理对苹果山梨醇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黄秋葵黄酮和果胶多糖提取工艺及其在水果保鲜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1章 引言 |
1.1 黄秋葵的研究进展 |
1.1.1 秋葵的营养成分 |
1.1.2 黄秋葵的开发利用现状 |
1.2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现状 |
1.2.1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
1.2.2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1.2.3 黄秋葵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
1.3 果胶多糖的研究现状 |
1.3.1 果胶多糖的提取方法 |
1.3.2 果胶多糖的生物活性 |
1.3.3 果胶多糖的流变学特性研究 |
1.3.4 黄秋葵果胶多糖的研究现状 |
1.4 可食性涂膜保鲜研究进展 |
1.4.1 涂膜的保鲜机理 |
1.4.2 可食性涂膜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1.5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黄秋葵中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与内容 |
2.2.1 黄秋葵黄酮的提取工艺流程 |
2.2.2 黄秋葵黄酮提取单因素实验方法 |
2.2.3 响应面实验设计 |
2.2.4 黄秋葵黄酮提取率的测定 |
2.2.5 黄秋葵黄酮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料液比对黄秋葵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3.2 乙醇浓度对黄秋葵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3.3 超声时间对黄秋葵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3.4 黄秋葵黄酮制备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5 黄秋葵黄酮对DPPH·清除能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黄秋葵果胶多糖分离提取工艺及其性质分析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与内容 |
3.2.1 黄秋葵果胶多糖的提取工艺流程 |
3.2.2 单因素实验方法 |
3.2.3 响应面实验设计 |
3.2.4 黄秋葵果胶多糖提取率的测定 |
3.2.5 黄秋葵果胶多糖性质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提取液p H对黄秋葵果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3.2 提取时间对黄秋葵果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3.3 料液比对黄秋葵果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3.4 提取温度对黄秋葵果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3.5 黄秋葵果胶多糖制备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6 黄秋葵果胶多糖的理化性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黄秋葵果胶多糖保鲜涂膜剂的制备及其流变学性质分析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2 试验方法与内容 |
4.2.1 黄秋葵果胶多糖涂膜剂的制备 |
4.2.2 黄秋葵果胶多糖涂膜剂流变学特性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流动阶梯实验 |
4.3.2 线性黏弹区域的确定 |
4.3.3 振荡扫描实验 |
4.3.4 温度斜坡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黄秋葵果胶多糖保鲜涂膜剂对樱桃保鲜效果的影响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试剂 |
5.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2 试验方法与内容 |
5.2.1 原料处理 |
5.2.2 樱桃果实品质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涂膜剂处理对樱桃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
5.3.2 不同涂膜处理对樱桃果实腐烂率的影响 |
5.3.3 不同涂膜处理对樱桃外观色差的影响 |
5.3.4 不同涂膜处理对樱桃果实硬度的影响 |
5.3.5 不同涂膜处理对樱桃果实可滴定酸的影响 |
5.3.6 不同涂膜处理对樱桃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5.3.7 不同涂膜处理对樱桃果实呼吸速率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3)海藻酸钠可食用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在鲜切水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可食用膜研究进展 |
1.1.1 可食用膜简介 |
1.1.2 可食用膜分类 |
1.1.3 可食用膜在食品中的应用 |
1.2 主要成膜材料 |
1.2.1 海藻酸钠 |
1.2.2 巴西棕榈蜡 |
1.2.3 甘油 |
1.2.4 抗坏血酸钙 |
1.3 鲜切水果保鲜研究进展 |
1.3.1 鲜切水果简介 |
1.3.2 鲜切水果保鲜技术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海藻酸钠可食用复合膜的制备及配方优化 |
2.1 材料和仪器 |
2.1.1 材料及试剂 |
2.1.2 仪器及设备 |
2.2 方法 |
2.2.1 可食用复合膜的制备 |
2.2.2 膜厚的测定 |
2.2.3 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 |
2.2.4 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
2.2.5 单因素试验 |
2.2.6 响应面设计试验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海藻酸钠浓度对可食用膜性能的影响 |
2.3.2 巴西棕榈蜡添加量对可食用膜性能的影响 |
2.3.3 甘油添加量对可食用膜性能的影响 |
2.3.4 响应面设计试验优化 |
2.4 小结 |
第三章 海藻酸钠可食用复合膜性能及结构特性研究 |
3.1 材料和仪器 |
3.1.1 材料及试剂 |
3.1.2 仪器及设备 |
3.2 方法 |
3.2.1 可食用复合膜的制备 |
3.2.2 膜厚的测定 |
3.2.3 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 |
3.2.4 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
3.2.5 水溶性的测定 |
3.2.6 水分含量的测定 |
3.2.7 扫描电子显微镜 |
3.2.8 X射线衍射 |
3.2.9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抗坏血酸钙添加量对可食用膜性能的影响 |
3.3.2 各组分对复合膜膜厚的影响 |
3.3.3 各组分对复合膜水蒸气透过率的影响 |
3.3.4 各组分对复合膜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
3.3.5 各组分对复合膜水溶性的影响 |
3.3.6 各组分对复合膜水分含量的影响 |
3.3.7 各组分对复合膜表面形态的影响 |
3.3.8 各组分对复合膜晶体结构的影响 |
3.3.9 各组分对复合膜化学键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可食用复合膜对鲜切苹果保鲜效果研究 |
4.1 材料和仪器方法 |
4.1.1 材料及试剂 |
4.1.2 仪器及设备 |
4.2 方法 |
4.2.1 膜液的制备 |
4.2.2 鲜切苹果的处理 |
4.2.3 硬度的测定 |
4.2.4 色度的测定 |
4.2.5 失重率的测定 |
4.2.6 可滴定酸的测定 |
4.2.7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
4.2.8 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4.2.9 菌落总数的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涂膜处理对鲜切苹果硬度的影响 |
4.3.2 涂膜处理对鲜切苹果色度的影响 |
4.3.3 涂膜处理对鲜切苹果失重率的影响 |
4.3.4 涂膜处理对鲜切苹果可滴定酸的影响 |
4.3.5 涂膜处理对鲜切苹果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4.3.6 涂膜处理对鲜切苹果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7 涂膜处理对鲜切苹果菌落总数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壳聚糖复合涂膜研究现状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壳聚糖复合涂膜保鲜类型 |
1.1 壳聚糖-酸类复合涂膜 |
1.2 壳聚糖-生物源复合涂膜 |
1.2.1 壳聚糖-植物香辛料提取物复合涂膜 |
1.2.2 壳聚糖-植物精油复合涂膜 |
1.2.3 壳聚糖-动物类天然防腐剂复合涂膜 |
1.2.4 壳聚糖-微生物类天然防腐剂的复合 |
1.3 纳米壳聚糖复合涂膜 |
1.4 其他类型壳聚糖复合膜 |
1.5 改性壳聚糖衍生物的应用 |
1.5.1 接枝反应 |
1.5.2 酯化反应 |
1.5.3 酰化反应 |
1.5.4 季铵盐反应 |
2 壳聚糖复合涂膜的保鲜机理 |
3 影响壳聚糖复合涂膜的因素 |
3.1 相对分子质量 |
3.2 脱乙酰化程度 |
3.3 壳聚糖浓度 |
3.4 涂膜剂的选择 |
3.5 干燥周期 |
4 壳聚糖复合涂膜存在的问题 |
5 壳聚糖复合涂膜应用前景 |
5.1 新型壳聚糖复合膜 |
5.2 化学改性 |
(5)低温和桃胶涂膜对桃果实采后成熟衰老的调控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桃采后主要生理变化 |
1.1 呼吸作用 |
1.2 乙烯变化 |
1.3 细胞壁的变化 |
1.4 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 |
2 影响桃果实贮藏的主要因素 |
2.1 品种 |
2.2 成熟度 |
2.3 温度 |
2.4 湿度 |
2.5 气体成分 |
2.6 病原菌 |
3 组学研究的重要性 |
3.1 代谢组 |
3.2 转录组 |
3.3 蛋白组 |
3.4 多组学结合研究 |
4 贮藏保鲜技术 |
4.1 物理保鲜 |
4.1.1 低温冷藏与热处理 |
4.1.2 气调贮藏与减压贮藏 |
4.2 化学保鲜 |
4.2.1 1-MCP处理 |
4.2.2 水杨酸处理 |
4.3 生物保鲜 |
4.3.1 利用微生物拮抗菌保鲜 |
4.3.2 涂膜保鲜 |
第二章 桃果实低温贮藏过程中的转录和代谢水平动态变化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乙烯释放量和果实硬度测定 |
2.3 转录组分析 |
2.4 转录组数据的qRT-PCR验证 |
2.5 初生代谢物的测定 |
2.6 多酚类物质的测定 |
2.7 ABA,IAA和 JA含量的测定 |
2.8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乙烯释放速率及果实硬度 |
3.2 桃果实不同贮藏期的基因表达模式 |
3.3 TXH和JX中有相似表达模式的基因 |
3.4 TXH和 JX共有DEGs |
3.5 桃在低温贮藏过程中初生代谢相关的变化 |
3.6 初生代谢相关的DEGs |
3.7 与类黄酮及苯丙烷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相关的DEGs |
3.8 酚类和黄酮类化合物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
3.9 低温贮藏对植物激素合成和信号转导的影响 |
3.10 低温贮藏对蛋白质合成/修饰/泛素化、物质转运、光合作用和逆境响应等途径的影响 |
3.11 桃低温贮藏过程中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 |
4 讨论 |
4.1 桃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代谢物含量变化受遗传背景影响较小 |
4.2 桃在低温贮藏过程中对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的利用 |
4.3 脯氨酸、丝氨酸和GABA在应对衰老和低温胁迫中的作用 |
4.4 酚类物质在桃低温贮藏过程中起防御作用 |
4.5 桃低温贮藏过程中植物激素的作用 |
4.6 桃低温贮藏过程中物质运输相关途径的变化 |
5 小结 |
第三章 桃胶作为一种新型可食性涂膜材料应用于桃果实保鲜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桃胶涂膜溶液的制备 |
2.3 涂膜处理 |
2.4 乙烯测定 |
2.5 硬度测定 |
2.6 失重率测定 |
2.7 糖酸测定 |
2.8 ABA,IAA和JA含量测定 |
2.9 RNA-seq |
2.10 RNA-seq数据的qRT-PCR验证 |
2.11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乙烯释放速率和硬度变化 |
3.2 桃胶处理对桃果实糖酸含量的影响 |
3.3 桃胶处理对‘锦绣’黄桃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
3.4 桃胶处理对乙烯生物合成及果实软化相关基因的影响 |
3.5 桃胶处理对衰老、病程和几丁质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6 桃胶处理对JA、ABA、IAA含量及相关信号途径基因表达的影响 |
3.7 桃胶处理对转录因子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乙烯信号途径的作用 |
4.2 山梨醇与果实品质及逆境响应的关系 |
4.3 IAA信号途径 |
4.4 衰老与应激防御相关基因 |
5 小结 |
第四章 桃果实成熟衰老相关候选基因PpSWEET15 的表达特性和功能分析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桃SWEET家族基因分析 |
2.2.1 桃SWEET基因家族内含子-外显子结构分析 |
2.2.2 桃SWEET家族蛋白结构域分析 |
2.2.3 PpSWEETs基因序列分析及构建系统进化树 |
2.2.4 PpSWEETs基因家族的保守序列分析 |
2.3 外源因子处理 |
2.4 RNA提取、反转录和qRT-PCR |
2.5 酵母互补实验 |
2.5.1 酵母突变体和表达载体 |
2.5.2 PpSWEET15 基因的克隆 |
2.5.3 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
2.5.4 酵母遗传转化 |
2.5.5 转基因酵母生长分析 |
2.6 PpSWEET15 转化Micro-Tom番茄 |
2.6.1 PpSWEET15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2.6.2 农杆菌介导的Micro-Tom番茄转化 |
2.6.3 转基因材料鉴定及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2.6.4 PpSWEET15 超表达番茄果实的糖含量测定 |
2.7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桃SWEET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及表达模式分析 |
3.1.1 桃SWEET基因家族成员生物信息分析 |
3.1.2 PpSWEETs基因家族成员内含子-外显子分析 |
3.1.3 桃SWEETs基因的系统进化 |
3.1.4 桃PpSWEETs蛋白的跨膜结构预测 |
3.1.5 桃PpSWEETs蛋白的保守结构域分析及多序列比对分析 |
3.1.6 桃PpSWEET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 |
3.2 PpSWEET15 的表达模式 |
3.3 PpSWEET15 的酵母互补实验 |
3.4 PpSWEET15 超表达Micro-Tom番茄 |
3.4.1 PpSWEET15 超表达Micro-Tom番茄植株表型 |
3.4.2 PpSWEET15 超表达Micro-Tom番茄果实糖含量变化 |
4 讨论 |
4.1 桃PpSWEET家族的功能推测 |
4.2 PpSWEET15 功能推测 |
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W/O/W双重乳液对采后西兰花贮藏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双重乳液概述 |
1.1.1 双重乳液的结构特征及保鲜机理 |
1.1.2 双重乳液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
1.2 蛋白质-多糖复合物概述 |
1.2.1 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在微胶囊领域的应用 |
1.2.2 常用作复合壁材的蛋白质 |
1.2.2.1 乳清蛋白 |
1.2.2.2 大豆蛋白 |
1.2.2.3 玉米醇溶蛋白 |
1.2.3 常用作复合壁材的多糖 |
1.2.3.1 阿拉伯胶 |
1.2.3.2 果胶 |
1.2.3.3 卡拉胶 |
1.3 芸苔素内酯和肉桂精油概述 |
1.3.1 芸苔素内酯的性质及应用 |
1.3.2 肉桂精油的性质及应用 |
1.4 西兰花概述 |
1.4.1 西兰花的营养价值 |
1.4.2 西兰花的贮藏保鲜 |
1.4.2.1 低温保鲜 |
1.4.2.2 气调保鲜 |
1.4.2.3 微波处理 |
1.4.2.4 保鲜剂处理 |
1.4.2.5 光照处理 |
1.4.3 西兰花的能量代谢 |
1.5 立题背景和意义及主要创新点 |
1.5.1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5.2 主要创新点 |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第2章 W/O/W双重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W/O/W双重乳液及其对照组的制备 |
2.3.2 乳清蛋白浓缩物、阿拉伯胶和果胶的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 |
2.3.3 W/O/W双重乳液的形态结构检测 |
2.3.4 W/O/W双重乳液的贮藏稳定性检测 |
2.3.5 W/O/W双重乳液的热稳定性检测 |
2.3.6 W/O/W双重乳液的粒径及ζ电位的测定 |
2.3.7 W/O/W双重乳液的粘度的测定 |
2.3.8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不同包埋物质对W/O/W双重乳液的形态结构的影响 |
2.4.2 不同包埋物质对W/O/W双重乳液贮藏稳定性及热稳定性的影响 |
2.4.3 不同包埋物质对W/O/W双重乳液的粒径及ζ电位的影响 |
2.4.4 不同包埋物质对W/O/W双重乳液的粘度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W/O/W双重乳液处理对西兰花品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L*、b*的测定 |
3.3.2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3.3.3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3.3.4 感官评价 |
3.3.5 总酚、总黄酮含量及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
3.3.6 菌落总数的测定 |
3.3.7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
3.3.8 GSL含量的测定 |
3.3.9 数据分析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W/O/W双重乳液处理对西兰花感官品质的影响 |
3.4.2 W/O/W双重乳液处理对西兰花黄化的影响 |
3.4.3 W/O/W双重乳液处理对西兰花膜透性的影响 |
3.4.4 W/O/W双重乳液处理对西兰花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4.5 W/O/W双重乳液处理对西兰花菌落总数的影响 |
3.4.6 W/O/W双重乳液处理对西兰花中维生素C及 GSL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W/O/W双重乳液处理对西兰花叶绿素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4.3.2 叶绿素酶、脱镁螯合酶活性的测定 |
4.3.3 ATP、ADP、AMP含量及能荷的测定 |
4.3.4 Ca~(2+)ATP酶活性的测定 |
4.3.5 H~+ATP酶活性的测定 |
4.3.6 SDH活性的测定 |
4.3.7 CCO活性的测定 |
4.3.8 数据分析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W/O/W双重乳液处理对西兰花叶绿素及其相关酶的影响 |
4.4.2 W/O/W双重乳液处理对西兰花能量变化的影响 |
4.4.3 W/O/W双重乳液处理对西兰花中能量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作者简介 |
(7)火龙果采后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季铵化壳聚糖的抑菌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火龙果研究现状 |
1.1.1 火龙果营养成分及功能性物质 |
1.1.2 火龙果的贮藏特性 |
1.1.3 火龙果采后病害及防控研究 |
1.2 壳聚糖研究现状 |
1.2.1 壳聚糖的发现与发展 |
1.2.2 壳聚糖的来源 |
1.2.3 壳聚糖的基本性质 |
1.2.4 壳聚糖的改性 |
1.2.5 壳聚糖在农业上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火龙果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仙人掌平脐蠕孢的分离鉴定 |
2.2.2 变红镰刀菌的分离鉴定 |
2.2.3 塔宾曲霉的分离鉴定 |
2.2.4 桃吉尔霉的分离鉴定 |
2.3 小结与讨论 |
3 季铵化壳聚糖对火龙果病原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季铵化壳聚糖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2 季铵化壳聚糖对病原真菌的毒力回归方程 |
3.3 小结与讨论 |
4 季铵化壳聚糖的抑菌机理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季铵化壳聚糖处理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
4.2.2 季铵化壳聚糖处理对孢子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4.2.3 季铵化壳聚糖处理对孢子细胞中活性氧的影响 |
4.2.4 季铵化壳聚糖处理对孢子凋亡的影响 |
4.3 小结与讨论 |
5 结论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的主要论文成果 |
(8)具有拓扑结构的聚乳酸薄膜对冬枣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果蔬气调保鲜包装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 冬枣的概述 |
1.3 冬枣的保鲜技术 |
1.3.1 低温贮藏 |
1.3.2 涂膜保鲜 |
1.3.3 减压贮藏 |
1.3.4 化学保鲜 |
1.3.5 气调保鲜 |
1.4 生物可降解材料 |
1.4.1 聚乳酸简述 |
1.4.2 聚乙二醇简述 |
1.4.3 聚乳酸的共混改性 |
1.5 聚乳酸的共聚改性 |
1.5.1 互穿网络结构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7 研究的内容 |
1.7.1 星形共聚物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
1.7.2 互穿网络和共混物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测试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材料及试剂 |
2.2.2 星形PEG/PLLA的制备 |
2.2.3 互穿网络结构和共混物的制备 |
2.2.4 冬枣的气调保鲜包装 |
2.3 材料的性能表征 |
2.3.1 共聚物分子量的测定 |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 |
2.3.3 差式扫描量热(DSC)表征 |
2.3.4 力学性能的测试 |
2.3.5 薄膜的气体透过性能测试 |
2.3.5.1 薄膜的水蒸气透过性能测试 |
2.3.5.2 薄膜的氧气透过性能的测试 |
2.3.5.3 薄膜的二氧化碳透过性能的测试 |
2.3.5.4 薄膜的偏光显微镜测试 |
2.4 冬枣保鲜品质测试 |
2.4.1 气体组分测定 |
2.4.2 贮藏期间冬枣的失重率计算 |
2.4.3 贮藏期间冬枣的感官评定 |
2.4.4 贮藏期间冬枣的硬度测定 |
2.4.5 贮藏期间冬枣的糖度测定 |
2.4.6 贮藏期间冬枣的色差测定 |
2.4.7 贮藏期间冬枣的丙二醛测定 |
2.4.8 贮藏期间冬枣的Vc测定 |
2.4.9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结果分析 |
3.1 PEG/PLLA共聚物的结构分析 |
3.2 拓扑共聚物热学分析 |
3.3 傅里叶红外光谱ATR-FTIR分析 |
3.4 力学性能分析 |
3.5 水蒸气透过性 |
3.6 共混和互穿网络薄膜的包装性能分析 |
3.6.1 共混和互穿网络薄膜的热性能分析 |
3.6.2 共混和互穿网络薄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
3.6.3 共混和互穿网络薄膜的水蒸气透过性能分析 |
3.6.4 共混和互穿网络薄膜的阻隔性能的分析 |
3.6.5 共混和互穿网络薄膜的相分离结构分析 |
3.7 冬枣的保鲜性能分析 |
3.7.1 贮藏期间包装内部的气氛变化 |
3.7.2 贮藏期间包装内部的感官评定 |
3.7.3 贮藏期间冬枣的失重变化 |
3.7.4 贮藏期间冬枣的硬度变化 |
3.7.5 贮藏期间冬枣的可溶性固形物变化 |
3.7.6 贮藏期间冬枣的色差变化 |
3.7.7 贮藏期间冬枣的总酚变化 |
3.7.8 贮藏期间冬枣的丙二醛(MDA) |
3.7.9 贮藏期间冬枣的维生素C含量变化 |
3.8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作者简介 |
(9)枯草芽孢杆菌环脂肽对海藻酸钠成膜性能以及蓝莓保鲜效果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1 引言 |
1.1 蓝莓概述 |
1.1.1 蓝莓简介 |
1.1.2 蓝莓的营养价值 |
1.1.3 蓝莓保鲜技术现状 |
1.2 涂膜保鲜方法在水果保鲜中的研究进展 |
1.2.1 涂膜基质研究进展 |
1.2.1.1 纤维素 |
1.2.1.2 壳聚糖 |
1.2.1.3 魔芋葡甘露聚糖 |
1.2.1.4 明胶 |
1.2.1.5 海藻酸钠 |
1.2.2 功能性成分概述 |
1.2.2.1 芳香物质 |
1.2.2.2 抗氧化成分 |
1.2.2.3 抑菌成分 |
1.3 枯草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
1.3.1 枯草芽孢杆菌环脂肽类化合物概述 |
1.3.2 枯草芽孢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 |
1.3.3 枯草芽孢杆菌在果蔬保鲜中的研究进展 |
1.4 课题立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
1.4.1 立题依据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环脂肽/海藻酸钠复合膜对蓝莓的保鲜效果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枯草芽孢杆菌环脂肽的提取 |
2.2.2 复合膜的制备 |
2.2.3 蓝莓涂膜保鲜实验 |
2.2.4 复合膜对蓝莓的抑菌活性 |
2.2.5 复合膜的体外抑菌活性 |
2.2.6 硬度 |
2.2.7 失重率 |
2.2.8 呼吸速率 |
2.2.9 扫描电镜对蓝莓表面气孔的观察 |
2.2.10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CL的提取得率 |
2.3.2 复合膜对蓝莓的抑菌活性 |
2.3.3 体外抑菌活性 |
2.3.4 硬度 |
2.3.5 失重率 |
2.3.6 呼吸速率 |
2.3.7 扫描电镜对蓝莓表面气孔的观察 |
2.4 本章小结 |
3 环脂肽对海藻酸钠成膜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机械特性 |
3.2.2 水蒸气透过率(WVP) |
3.2.3 接触角(CA) |
3.2.4 水溶解度(WS) |
3.2.5 热重分析(TGA) |
3.2.6 X-射线晶体衍射(XRD) |
3.2.7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2.8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机械特性 |
3.3.2 水蒸气透过率 |
3.3.3 接触角 |
3.3.4 水溶解度 |
3.3.5 复合膜的TGA特征 |
3.3.6 复合膜的XRD特征 |
3.3.7 复合膜的FT-IR光谱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10)可食性纳米乳复合涂膜的制备及其对蓝莓的保鲜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可食性涂膜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1.2.1 可食性涂膜的保鲜机理 |
1.2.2 可食性涂膜基质的种类及其保鲜应用 |
1.3 天然植物精油纳米乳液 |
1.3.1 植物精油的简介 |
1.3.2 纳米乳液的简介及其制备方法 |
1.3.3 植物精油纳米乳液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植物精油纳米乳液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植物精油纳米乳液的制备 |
2.3.2 植物精油纳米乳液的显微表征、粒径、Zeta电位的测定 |
2.3.3 植物精油纳米乳液的粘度和pH值的测定 |
2.3.4 植物精油纳米乳液的颜色和白度指数的测定 |
2.3.5 植物精油纳米乳液的贮藏稳定性的测定 |
2.3.6 植物精油纳米乳液的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2.3.7 植物精油纳米乳液的抗菌活性的测定 |
2.3.8 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植物精油纳米乳液的显微表征、粒径、PDI和 Zeta电位 |
2.4.2 植物精油纳米乳液的WI值 |
2.4.3 植物精油纳米乳液的短期贮藏稳定性 |
2.4.4 植物精油纳米乳液的抗氧化活性 |
2.4.5 植物精油纳米乳液的抗菌活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食性纳米乳复合涂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可食性纳米乳复合涂膜液的制备 |
3.3.2 可食性纳米乳复合涂膜的pH值的测定 |
3.3.3 可食性纳米乳复合涂膜的粒径、PDI和Zeta电位 |
3.3.4 可食性纳米乳复合涂膜的流变行为的测定 |
3.3.5 可食性纳米乳复合涂膜的NNE保留率 |
3.3.6 可食性纳米乳复合涂膜的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3.3.7 可食性纳米乳复合涂膜的抗菌活性的测定 |
3.3.8 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可食性纳米乳复合涂膜的理化特性 |
3.4.2 可食性纳米乳复合涂膜的流变行为 |
3.4.3 可食性纳米乳复合涂膜的NNE保存率 |
3.4.4 可食性纳米乳复合涂膜的抗氧化活性 |
3.4.5 可食性纳米乳复合涂膜的抗菌活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食性纳米乳复合涂膜对低温贮藏蓝莓保鲜效果影响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复合涂膜液的制备 |
4.3.2 蓝莓涂膜处理 |
4.3.3 腐烂率的测定 |
4.3.4 微生物分析 |
4.3.5 颜色、失重率、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
4.3.6 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力的测定 |
4.3.7 多酚和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
4.3.8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4.3.9 表观品质和感官测定 |
4.3.10 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复合涂膜对低温贮藏蓝莓腐烂率的影响 |
4.4.2 复合涂膜对低温贮藏蓝莓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4.4.3 复合涂膜对低温贮藏蓝莓TAC、TPC和酶活力的影响 |
4.4.4 复合涂膜对低温贮藏蓝莓腐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4.5 复合涂膜对低温贮藏蓝莓失重率和硬度的影响 |
4.4.6 复合涂膜对低温贮藏蓝莓颜色和褐变指数的影响 |
4.4.7 复合涂膜对低温贮藏蓝莓腐TSS和 pH值的影响 |
4.4.8 复合涂膜对低温贮藏蓝莓的表观品质和感官评价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功能性高分子果树涂膜的应用研究与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保鲜剂对苹果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D]. 阿地拉·阿不都拉.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黄秋葵黄酮和果胶多糖提取工艺及其在水果保鲜应用的研究[D]. 罗欣. 集美大学, 2021(01)
- [3]海藻酸钠可食用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在鲜切水果中的应用[D]. 郭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壳聚糖复合涂膜研究现状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J]. 彭俊森,董晓庆,田欢,罗登灿,班成均,黄世安,朱守亮. 浙江农业科学, 2021(01)
- [5]低温和桃胶涂膜对桃果实采后成熟衰老的调控及其机制[D]. 张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6]W/O/W双重乳液对采后西兰花贮藏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D]. 路玲. 浙江大学, 2020
- [7]火龙果采后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季铵化壳聚糖的抑菌活性[D]. 胡翠平.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1)
- [8]具有拓扑结构的聚乳酸薄膜对冬枣保鲜效果的研究[D]. 张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9]枯草芽孢杆菌环脂肽对海藻酸钠成膜性能以及蓝莓保鲜效果影响研究[D]. 许琳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可食性纳米乳复合涂膜的制备及其对蓝莓的保鲜效果研究[D]. 杨志坤. 江苏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