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连血汤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32例

清胃连血汤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32例

一、清胃敛血汤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32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阳[1](2018)在《香砂益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阴虚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香砂益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阴虚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症状改变、胃镜下溃疡愈合效果及复发率,客观评价香砂益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与运用前景。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来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期间的武汉市中医医院肝胆脾胃科门诊及病房,其西医诊断符合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2013,深圳)[1],中医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确诊。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数字表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因剔除治疗组1例,故实际纳入65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以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20mg,一天1次)口服。如发现有Hp感染者,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20mg,一天2次),加阿莫西林胶囊(0.5g,一天2次)和呋喃唑酮片(0.1g,一天2次),治疗2周后停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香砂益胃汤治疗(沙参15g、麦冬10g、山药10g、花粉10g、石斛10g、生地10g、玄参10g、白芍10g、玉竹10g、木香10g、砂仁6g、炙甘草6g),每日1剂,煎水取汁400ml,200ml/次,早晚两次分服。两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评分,通过积分对照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对治疗前后胃镜下溃疡愈合程度进行对照,以此评估香砂益胃汤的临床疗效。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并比较复发率。结果:1.两组总疗效分析: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6.9%,其中临床治愈为15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1例;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87.9%,其中临床治愈8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有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对比有显着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及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治疗组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溃疡愈合疗效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溃疡愈合程度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溃疡愈合率为96.9%,对照组为90.9%,治疗组溃疡愈合率高于对照组。4.两组复发率分析:治疗结束后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6.3%,对照组为27.3%,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降低复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药物过敏和不良反应,相关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香砂益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阴虚型消化性溃疡疗效明确,在改善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降低复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推广使用。

江波[2](2014)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验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验证“呕血、便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形成疗效确切、使用方便、易于推广的中医诊疗方案。方法:在全国49家医院开展“呕血、便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验证研究,收集“呕血、便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例571例,采用3:1(治疗组3例,对照组1例,按患者入院顺序纳入)的对照研究方法,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治疗3天、7天后中医症状评分,西医病情评分,各单一中医症状改善,出血停止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等指标,观察治疗过程中可能的不良反应,验证中医诊疗方案的有效性、经济性及安全性。利用SPSS14.0软件包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最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571例(治疗组430例,对照组141例)。两组病例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中医诊疗方案组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优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病情评分,治疗3天后(PP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诊疗方案组优于西医治疗组。中医诊疗方案组患者在治疗7天后的中医症状评分优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诊疗方案组患者头晕、心悸、倦怠乏力、烦躁、口干、畏寒、胸闷等中医单项症状改善优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诊疗方案组患者出血停止时间优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等情况相当(P>0.05),但中医诊疗方案组输血量(FAS)少于西医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路径完成时间相当,但中医诊疗方案组治疗总费用少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腹泻及踝部水肿,经减低药物剂量等处理后均消失,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验证,本“呕血、便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诊疗方案能提高总体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医疗费用,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体现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特色和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郝峰[3](2012)在《消化性溃疡近15年中医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难治性中医内科疾病,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并可增加部分患者消化道上皮组织恶变几率,且消化性溃疡也是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因此本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报道频繁见诸期刊文献。目前中医药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疗效肯定,且中医中药在本疾病的预防复发及溃疡愈合质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本病的证候分型、治疗原则及方法还有中医中药遣方用药等方面,都还没有十分统一的认识,这极大地限制了中医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现有的消化性溃疡临床报道多建立在个人经验的前提下进行辨证分型。且消化性溃疡的证候研究尚未见有十分权威的分型,得出的结论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并不严谨。证候要素—应证组合辨证体系,是目前中医证候规范化的一个新方法,强调将证候降维为有最小单位意义的证候要素,然后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应证组合规律进行升阶。本研究通过收集近15年来期刊文献中中医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文献报道,提取有效信息,采用了证素辨证体系中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作用靶位部分,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中的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尝试从纷繁复杂的症状间提取证候分布的规律,并研究证候要素及靶位与文献中报道的消化性溃疡常用药物之间的联系,探索建立消化性溃疡证候要素与药物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前期文献收集及整理的基础上,对消化性溃疡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以及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病因病机和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梳理了现代文献研究方法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分3个研究进行。1消化性溃疡文献计量学研究及中医中药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15年来期刊文献中有关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文献进行整理,尝试通过文献出版年代、文献出版地、文献中涉及的中医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剂型以及中医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初步描绘出近15年来消化性溃疡中医治疗的成果图,为本论文后述研究作铺垫工作。方法:收集纳入研究范围的文献。并从其中筛选出只涉及中医中药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文献。在此基础上,收集文献中的信息数据,采用频数统计的方法,对文献出版地,文献出版年代,中医中药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剂型、常用药物和所涉及消化性溃疡的证型分布进行统计。结果:本次纳入研究的消化性溃疡中医中药治疗文献共计493篇,其中单纯中医专方治疗的文献218篇。493篇文献来源于除西藏、海南外的个省区,且十五年来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文献报道有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中医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文献报道趋势与之相同。中医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虽然有不少非汤液剂型,但仍以汤液为主要剂型,消化性溃疡涉及证型多样,占所有证候频次前5位的分别是脾胃虚弱、瘀血阻络、肝气郁滞、脾胃虚寒和肝气犯胃。使用药物达到186味,其中使用频次前15位的中药是甘草、白芨、白芍、延胡索、白术、黄芪、党参、丹参、蒲公英、黄精、三七、海螵蛸、柴胡、茯苓、半夏。同时可以发现尚有约83味中药在全部218篇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文献报道中,仅出现1至2次。由此可见中医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辨证多样,使用药物亦较繁杂,因此研究如何从诸多信息中理清重点,把握辨证规律和用药规律,是非常有意义的。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和证候要素理论的消化性溃疡证候研究目的:通过对493篇文献中涉及症状描述的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和证候要素理论,探讨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对所有涉及消化性溃疡症状描述的文献,进行遴选,并对其中的证候分布、症状以及拆解后的证候要素进行频数统计。在此基础上,应用聚类分析法,分别对症状以及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的作用靶位进行研究,结果探讨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候特征。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症状临床表现可以分成4个组,组1是以肝郁气滞化热的特征症状为主的症状集合;组2则是有明显的气滞的表现,兼见血瘀内阻的症状群;组3为脾虚寒的表现群。组4为聚类意义不明确。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作用靶位则可以通过聚类分析分为4组,组1是肝胃郁热证,组2是脾胃虚寒证,组3是瘀血气滞阻滞经络证,亦即气滞血瘀证,组份4则是没有明确意义的阴性结果组份群。这两个结果,都与目前文献报道的消化性溃疡临床多见证型相符。由此可以认为消化性溃疡临床最易见到肝胃郁热、脾胃虚寒以及气滞血瘀三个证型。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挖掘消化性溃疡证候要素与中药使用规律研究目的:通过对消化性溃疡文献报道中的用药情况与所涉及证候类型的证候要素及靶位进行研究,希望得出有关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的作用靶位与消化性溃疡文献报道用药及常用中药的使用规律。方法:对全部文献中出现的中医证型进行频数统计,然后就全部文献的中医证型进行拆解,得到各条记录涉及中医证型的证候要素和靶位。对全部文献使用的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分析。按照中药频数排列选取前50位药物,同时以《中药学》教材为依据,将全部240味中药按照药性分为8组,分别为:补益组、行气组、活血化瘀组、凉血止血组、清热组、祛湿化痰组、温阳散寒组、消食组。以此为基础使用SPSS软件对每一个证候要素与相对应的中药组进行相关分析并对每一个证候要素的作用靶位与高频药物进行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尝试应用SPSS软件对研究2聚类后消化性溃疡三大证型进行所使用中药的频次统计分析。结果:证候要素血虚与黄芪、人参、阿胶、当归、熟地相关性较大;证候证候要素气虚与大枣、黄精、黄芪、麦冬、沙参、石斛相关性较大;证候要素阴虚与知母、乌梅、石斛、生地、沙参、麦冬、黄精相关性较大,而阳虚组未分析出相关性较大的数据;证候要素气郁与行气组中药枳实、三棱相关性密切;证候要素气滞与行气组佛手、柴胡相关性密切;证候要素气逆与行气组药物与莪术、没药、紫苏梗相关性密切;证候要素内湿与化湿祛痰药物陈皮、枳壳、海蛤壳、栀子、猪苓的相关性密切;证候要素血瘀与活血化瘀组药物血竭、蒲黄、五灵脂、桃仁、三七、丹参、败酱草相关性紧密;证候要素内热与栀子、茵陈、蒲公英、牡丹皮、芦根、黄芩、黄连、滑石这些清热药物有密切关联;证候要素内寒主要与生姜、吴茱萸、高良姜、肉桂、附子、荜拨等温阳散寒药物相关联;而证候要素外寒主要与高良姜及紫苏两味药相关性紧密;证候要素食积主要与鸡内金、莱菔子、谷芽麦芽、三棱、山楂与神曲相关性密切;败酱草、滑石、柴胡、青黛、蒲公英及山慈姑与证候要素毒邪相关性紧密。与证候要素作用靶位关系密切的中药没有非常明显的特征,与药物的归经无明显联系,更多的是与药物的主治有关。而通过聚类而得的肝胃郁热证、脾虚寒证以及气滞血瘀证,将它们包含的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的作用靶位所使用中药进行频次统计分析,最后统计各个证型的高频次中药使用情况,得出相应的应用中药组份。经统计发现,黄芪、白术、党参、茯苓、白芍、甘草、海螵蛸、黄连、延胡索、白芨以及蒲公英可以作为治疗消化性溃疡三个证型的共用药组。临床医家可以在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实践中,根据消化性溃疡的具体辨证分型,在共用药组的基础上酌加药物,准确辨证施治。

谢庆平[4](2011)在《386例消化性溃疡出血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中医证治规律,统一中医证型,寻求最佳的辨证治疗方药,为进一步完善及优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路径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对广东省中医院(含大德路总院、二沙及芳村分院)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386例消化性溃疡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填写疗效观察表,将所得的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条目编码、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探讨本病的发病情况,观察本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Hp感染,嗜食烟、酒和辣椒是否具有相关性。并将符合湿热伤络,气血亏虚证的60例患者,按照各自服用的不同辨证方药分为治疗组A(黄连温胆汤组)、治疗组B(十灰散组)及对照组C(无或其他中药组),观察三组的疗效。其中,频数及构成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用相关分析。研究结果一、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按频数大小排列依次为:热伤胃络,气血亏虚证(39.4%)>热伤胃络证(19.9%)>气虚不摄证(17.6%)>湿热伤络,气血亏虚证(15.5%)>其他证型(4.8%)>湿热伤络证(2.8%)。(注:其他证型包括气虚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寒证等,共18例,且每种证型例数均<5例,故不参与更进一步的统计分析。)二、发病情况:(一)季节分布特点:依次为冬(30.4%)>春(25.5%)>秋(23.6%)>夏(20.4%)。(二)出血部位:DU出血共296例(80.4%),GU出血共29例(7.9%),复合性溃疡出血共43例(11.7%)(三)出血程度:轻度共316例(85.9%),中度45例(12.2%),重度7例(1.9%);(四)内镜下分期属A1期患者共301例(81.8%),A2期共62例(16.8%)。经统计学分析,中医各证型与溃疡出血部位、出血程度、内镜下分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Hp阳性者共260例(70.7%),嗜烟者共113例(30.7%),嗜酒者51例(13.9%)嗜食辣椒者50例(13.6%)。具体分析结果:(一)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湿热证者的吸烟率最高(54.5%),气虚不摄证组的吸烟率最低(17.6%,P<0.05);余影响因素与中医证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二)与出血部位相关性:胃溃疡出血的吸烟率最高(55.2%),其次为复合性溃疡(34.9%,P<0.01)。余影响因素与出血部位无明显相关性(P>0.05)。(三)出血程度的相关性:嗜烟或嗜酒者的溃疡出血程度均较无吸烟、饮酒者重(P<0.01,P<0.05):平素既吸烟又嗜饮酒的患者出血程度最重(P<0.01)。既嗜食烟酒又合并Hp感染所引起的出血程度较无Hp感染者略重,但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四)与内镜下分期的相关性:经检验,各影响因素与溃疡内镜下分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疗效分析:(一)总体疗效:治疗组A的总体疗效达92.7%,略优于治疗组B(81.8%)及对照组C(75.0%),但三组的总体有效率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二)症状疗效:治疗组A的症状总体疗效为92.7%,略优于治疗组B(90.9%)及对照组C(87.5%),但经统计学分析,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治疗组A治疗口干症明显优于治疗组B及对照组C(P<0.01);治疗胃痞证亦优于其他两组(P<0.05);在胃痛和纳呆的疗效方面,治疗组A、B均优于对照组(P<0.05)。余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疗效,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治疗组B的粪便潜血转阴时间(7.0±4.6d)略短于治疗组A(7.2±3.2d),治疗组A的平均住院天数(9.8±3.1d)略少于治疗组B(10.7±3.3d),但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转归:治疗组A的治愈率达97.6%,明显优于治疗组B(90.9%)及对照组C(62.5%),P<0.01。研究结论消化性溃疡出血以冬、春季节多发,且发生于DU的出血多于GU及复合性溃疡的出血。嗜食烟、酒和(或)合并Hp感染,将增加本病的发生率以及加重病情。在广东地区,本病的中医证型可分为:热伤胃络,气血亏虚证;热伤胃络证,气虚不摄证;湿热伤络,气血亏虚证和湿热伤络证。采用黄连温胆汤合八珍汤加减辨证治疗湿热伤络,气血亏虚证,有效率可达92.7%,且能有效改善口干、胃痞、胃痛及纳呆等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十灰散及其他辨证方药,还能有效缩短平均住院天数,但在缩短粪便潜血转阴时间上略逊于十灰散组。

郭沁[5](201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及消化性溃疡并出血(peptic ulcer bleeding,PUB)患者的临床病例的回顾性观察分析,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及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机理,并比较单用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两种治疗方案对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的疗效;两组患者出血停止时分别所需时间;以及两种方案方案在治疗前后,比较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以寻求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优化治疗方案。方法:收集自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间符合纳入标准的PU并出血(轻中度,低危Rockall评分<3分)患者61例,据患者是否服用中药将收集病例分为2组。西药组(15例),据2003年中华医学会的全国Hp共识会议提出的根除HP所推荐的一线方案以及内科学第七版中“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方案,即PPI/RBC(标准剂量)+A(1.0g)+C(0.5g),bid,14d,给予埃索美拉唑片+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三联用药;中西结合组(46例)的治疗除西药规范诊疗方案之外,据中医辨证分型给予中药汤剂口服,两组均服药2周。期间记录患者临床中医症状变化,并据中医症状量化分级标准严格打分,两周后采用相应统计学方法比较二者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西医结合组,其止血所需天数、中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单纯西药组(均为P<0.05);两组治疗均能改善消化性溃疡出血相关中医临床相关症状,如胃脘疼痛、胀闷、嗳气吞酸、头晕、乏力、呕血、黑便等,但中西医结合组改善程度教西医组高(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单纯治疗,且对于消化性溃疡及溃疡愈合后期相关的中医临床症状,其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尤其需一提的是溃疡愈合后,考虑由于其胃酸分泌不足、胃动力不能及时恢复等可能相关,虽中医药协同西药的治疗效果尚不能完全明确,但其充分调动了机体的化腐生肌、抗病祛邪之能力,并能改善PU的致病因素及防御因素间的失衡关系,同时更同步调整了胃肠道消化功能,从而提高了溃疡愈合质量。

邝生[6](2010)在《清胃和络法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热血瘀型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临床研究旨在观察中医清胃和络法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中医辨证属胃热血瘀证治疗效果,客观的评价其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探索中医药综合治疗本病的优化方案。方法:本临床研根据2001《实用中医消化病学》及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出血程度分级标准、临床疗效判断标准,选择确诊为出血程度为轻-中度的消化性溃疡出血且中医辨证胃热血瘀型的昆山市中医院住院病人61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9例为西药奥美拉唑常规治疗,治疗组32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清胃和络法,2周为一疗程。观察对照组及治疗组大便隐血转阴天数,血止天数,以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及溃疡愈合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临床止血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大便隐血转阴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4治疗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5两组胃镜下溃疡疗效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1)中医清胃和络法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出血程度为轻-中度的消化性溃疡出血且中医辨证属胃热血瘀证者疗效确切,优于单纯西医制酸止血的治疗方法。(2)中医清胃和络法联合奥美拉唑可明显改善出血程度为轻-中度的消化性溃疡出血且中医辨证属胃热血瘀证者的临床症状,其中以胃痛、倦怠乏力、头晕、舌脉改变尤为明显。(3)中医清胃和络法联合奥美拉唑可明显缩短出血程度为轻-中度的消化性溃疡出血且中医辨证属胃热血瘀证者的止血时间(4)中医清胃和络法在临床应用中未发现毒副作用。

董先惠,帅世珍[7](2008)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龙胆泻肝汤、泻心汤合十灰散、黄土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静滴,口服硫糖铝片,扩充血容量包括输液和输血。结果:治疗组有效3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有效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0.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王日权[8](2007)在《微米大黄炭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临床观察和血小板系统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胃镜下喷洒微米大黄炭结合全程服药的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并研究临床疗效与血栓素(TXA2)、前列环素(PGI2)的关系,为临床应用该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提供循证医学依据。通过系列实验研究,对正常小鼠凝血时间,出血时间和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对正常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栓素(TXA2)、前列环素(PGI2)以及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的影响,证实微米大黄炭确有止血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止血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把20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五组,A:微米大黄炭单纯胃镜喷洒组;B:微米大黄炭全程给药组;C:去甲肾上腺素全程给药组;D:去甲肾上腺素单纯胃镜喷洒组;E组为对照组。观察胃镜下微米大黄炭组、去甲肾上腺素组患者的即刻止血时间和大便转阴时间、总有效率、不良反应以及各组患者血浆中血栓素(TXA2)、前列环素(PGI2)含量。2.以正常小鼠为实验对象,观察微米大黄炭对小鼠凝血时间,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的影响。3.以正常大鼠为实验对象,观察微米大黄炭对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浆中血栓素(TXA2)、前列环素(PGI2)、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影响,研究微米大黄炭对血小板活化功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临床试验表明:微米大黄炭能够明显缩短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即刻止血时间,疗效优于去甲肾上腺素(P<0.01);微米大黄炭组治疗后大便转阴时间缩短,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微米大黄炭组和去甲上腺组治疗后均能使下降的TXA2值升高,使升高的PGI2下降,P<0.05。2.实验研究:各治疗组均可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加快凝血时间,疗效优于去甲肾上腺素(P<0.05),其中微米大黄炭大剂量组作用最明显;各组均可增加血小板计数,提高血小板聚集率,微米大黄炭大剂量组作用最明显,疗效优于去甲肾上腺素(P<0.05);各组均可显着提高TXA2而下调PGI2的水平,其中微米大黄炭大剂量组作用最强,疗效优于去甲肾上腺素(P<0.05);各组均能明显提高大鼠GMP-140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或P<0.01),与去甲肾上腺素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微米大黄炭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是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6-keto-PGF1α和TXB2之间的动态平衡,加速血小板内部促凝物的释放、增加血小板计数,提高血小板的活性,增强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促进凝血。

苏玉杰[9](2007)在《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附: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24例临床观察小结》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观察甘草人参汤合奥美拉唑对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中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以期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危重症的特色和优势。研究方法:将既符合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标准,又符合吐血、黑便中气随血脱型辨证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另外试验组给予甘草人参汤合奥美拉唑,对照组只给予奥美拉唑。两组均治疗7天。观察体温、心率、血压、呼吸、肠鸣、神志、尿量、血红蛋白值、红细胞计数、血尿素氮含量、大便隐血试验及中医症状积分等疗效指标。结果:试验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止血时间及中医症状改善、病情稳定等所需时间都短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该研究表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在促进止血、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表明了中医药在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发失血性休克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也证明了中医益气摄血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符仁[10](2007)在《胃脘痛临床研究文献综合分析及小样本临床辨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脘痛,又名胃痛,其名最早见于《内经》,属于消化系统疾病表现出的一种主要病证,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伴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食,大便或结或溏等脾胃症状以及神倦乏力,面黄消瘦,浮肿等全身症状。在许多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中均可出现胃脘痛,如消化性溃疡、胃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肠炎等。是临床主要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目前,对胃脘痛的临床研究见有大量文献报道,对这些已有的临床医学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具有明显的重要性,通过这些工作可以全面了解胃脘痛中医药临床科研方法学的应用状况、存在问题,对研究质量的总体水平作出评估,同时对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的有效性作出较客观的评估,为临床辨证分析提供可参考的标准,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但目前还没有一篇报道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研究者实际情况,本研究进行如下工作:1、胃脘痛发病和辨治规律文献综合分析应用计算机检索、人工检索、和从综述的参考文献中追踪查询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文献资料二百余篇。对检索得到的文献,首先依据文章题名和摘要进行初筛,保留所有可能与分组设计进行临床辨证论治观察研究的文献;然后阅读全文,选取符合下列标准的文献纳入本研究:(1)文章为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发表时间2001年至2006年;(2)文章研究对象为明确的“胃脘痛”或“胃痛”的中医临床治疗;(3)观察病例成组设计,病例数不少于20例;(4)有明确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中医药治疗。借鉴医学文献meta-分析的方法和理念对选取的胃脘痛中医临床辨治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依据文献作者所在地,以长江为界,将文献报道的胃脘痛病例分属南北两部分,对其所阐述的病史资料中的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辨证分型、西医诊断进行整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从近5年中医药辨治胃脘痛文章发表情况看,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地区的趋势基本相似,2001年至2003年逐年增加。(2)长江以南地区胃脘痛患者平均年龄略高于长江以北地区。但南北地区纳入研究的文献中包含年龄报道的文献量有明显差别,南方报道的文献对研究病例的年龄有详细说明的较北方多,因此可能存在文献纳入偏倚,其分析结果的参考价值相应地降低。(3)南北不同地区男性胃脘痛患者数量均明显多于女性,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约为3:2,而且长江以南地区与长江以北地区胃脘痛男女性别构成比基本一致。(4)北方地区胃脘痛患者病程长于南方地区患者。(5)总结胃脘痛的文献报道最常见的几类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胃下垂。尤其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不论南方、北方地区,均是发病率最高的两类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的病变,而且南北方胃脘痛患者中各自所占的百分比基本相当。但在长江以南地区,胃下垂发病率较功能型消化不良低,而在北方地区正好相反。而在慢性胃炎中,北方地区浅表性胃炎所占百分比高于南方,而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则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另外,消化性溃疡患者中,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溃疡合并十二指肠溃疡三种亚型所占的百分比在南北方差别不明显,均以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6)在中医辨证分型方面,脾胃虚寒、脾胃阴虚是虚证胃脘痛中最为常见的两类证型,在所有统计病例中所占比例较高;而在实证胃脘痛病例中,肝气犯胃型胃脘痛较为多见,中医证型的集散趋势与地域分布未见明显相关性。2、临床研究将2004年10月~2006年1月之间就诊于澳门筷子基卫生中心门诊病例,凡是中医诊断属“胃脘痛”范畴者,均纳入本研究进行观察,共收集胃脘痛患者78例。制订临床病理观察量表,在接诊患者时,依据病史资料填写量表,待病例收集完毕,对所有收集的病例进行归纳整理,主要依据其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实证患者平均年龄小于虚证患者。就整体平均年龄而言,本研究所收诊的78例患者平均年龄与文献研究中的平均年龄相比偏大。(2)该研究中收集的78例患者,不论虚实证候,女性患者均多于男性。其中胃阴亏虚证女性多于男性尤为明显,而脾胃阳虚证患者性别差异较小。但总体的性别比例,与文献研究中的性别比例有明显不同。上述研究工作结果,探讨了不同地区胃脘痛发病的不同特征产生的可能原因。总结澳门地区临床诊治的胃脘痛患者的发病特征,并与内地文献报道互相比较,分析其间差异,总结辨治规律,为澳门地区胃脘痛的防治决策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参考。

二、清胃敛血汤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3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胃敛血汤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香砂益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阴虚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设计
        1.2 资料收集
        1.3 诊断标准
        1.4 中医证候分级及量化积分标准
        1.5 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原则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相关性分析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1.1 明清以前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1.2 明清以后的近代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2 西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3 选题依据
        3.1 香砂益胃汤立方的理论依据
        3.2 香砂益胃汤的组方思路
        3.3 香砂益胃汤组方配伍单味中药解析
    4 西药药理分析
    5 共识意见
    6 结果讨论
    7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消化性溃疡的诊疗研究进展
        1 消化性溃疡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2 消化性溃疡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案
        2.1 总体设计
        2.2 病例选择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2.5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研究完成情况
        3.2 病例分布
        3.3 人口学信息及基线
        3.4 疗效评价
        3.5 治疗费用比较
        3.6 满意度比较
        3.7 安全性评估
        3.8 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中医辨证论治
        4.2 中成药治疗
        4.3 针灸等穴位疗法
        4.4 护理调摄
    结论
    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1 中医古代文献综述
        1.1 上消化道出血在中医古代文献中的病名对照
        1.2 中医历代医家对呕血和便血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历代医家对呕血和便血的辨证论治
    2 现代中医药诊疗进展
        2.1 现代中医对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认识
        2.2 现代中医对上消化道出血病机的认识
        2.3 现代中医药治疗
        2.4 现代中医药理研究
    3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西医诊疗进展
        3.1 定义
        3.2 ANVUGIB的诊断
        3.3 ANVUGIB的病因诊断
        3.4 ANVUGIB的定性诊断
        3.5 出血严重度与预后的判断
        3.6 ANVUGIB的治疗
        3.7 原发病的治疗
    图1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西医诊治流程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消化性溃疡近15年中医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背景
    1 综述1 消化性溃疡现代研究进展
        1.1 消化性溃疡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情况
        1.2 溃疡复发与溃疡愈合质量的现代医学研究
        1.3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1.4. 消化性溃疡现代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2 综述2 消化性溃疡中医研究进展
        2.1 现代消化性溃疡中医的研究情况
        2.2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实验研究进展
        2.3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进展
        2.4 心理治疗
        2.5 现阶段消化性溃疡研究中出现的一些新的成果和不足
        2.6 展望
        参考文献
    3 综述3 文献、文献学基本定义与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方法综述
        3.1 文献及文献学的基本定义
        3.2 中医临床文献学研究方法
        3.3 关于研究中存在不足的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部分
    研究1 近15年期刊文献中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文献计量学研究及中药专方治疗研究
        1 研究方法及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不足与存在问题
        7 引出问题
        参考文献
    研究2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和证候要素理论的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候研究
        1 数据挖掘技术简单介绍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不足和潜在问题
        6 引出问题
        参考文献
    研究3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挖掘消化性溃疡证候要素与中药使用规律初步研究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与对象
        3 结果
        4 讨论
        5. 不足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文献中所记载症状表现情况

(4)386例消化性溃疡出血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西医对本病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的认识
        二、中医对本病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的认识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国内外治疗概况
        一、西医治疗概况
        二、中医治疗概况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
    第三节 评价与小结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内容
    第一节 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病例收集方法
        二、病例资料总结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一般临床资料
    二、具体分析结果
        (一) 频数及构成
        (二) 均衡性分析
        (三) 中医证型与溃疡性出血的发生部位、出血程度等相关性分析
        (四) 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五) 溃疡性出血的季节分布规律
        (六) 湿热伤络,气血亏虚证不同方剂疗效分析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历分组
    2. 内容与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病例标准
        2.3 观察指标
        2.4 观察方法
        2.5 疗效观察
        2.6 统计学处理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清胃和络法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热血瘀型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章 祖国医学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认识
        1 病名探讨
        2 病因认识
        3 病机认识
        4 论治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认识
        1 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相关因素
        2 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治疗
    第三章 导师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经验
        1.血证的发病与病机
        2 血证的治疗原则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病例标准
        1.3 病例选择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项目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方法
    3.结果
        3.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3 两组患者临床止血疗效
        3.4 大便隐血转阴时间比较
        3.5 住院时间比较
        3.6 患者胃镜下溃疡疗效比效
        3.7 安全性分析与不良反应分析
    4.讨论
        4.1 疗效总结与分析
        4.2 清胃和络方组方配伍及方义
        4.3 清胃和络方药效机制探讨
        4.4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 病例:
    1.2 辨证分型:
    1.3 治疗方法:
    1.4 疗效判定标准:
2 治疗结果
3 讨 论

(8)微米大黄炭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临床观察和血小板系统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微米大黄炭胃镜下喷洒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微米大黄炭对小鼠凝血时间(CT)、出血时间(BT)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微米大黄炭对小鼠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微米大黄炭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微米大黄炭对大鼠血栓素A_2(TXA_2)和前列环素(TGI_2)影响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实验五 微米大黄炭对大鼠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影响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结论与讨论
综述
    大黄止血作用研究进展
    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中医药治疗
致谢

(9)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附: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24例临床观察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一) 中医药对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研究概况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 现代中医药研究
        2.1 中医病因方面的研究
        2.2 中医病机方面的研究
        2.3 治则治法研究
        2.4 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
        2.5 单方制剂的研究
        2.6 验方专方研究
        2.7 中成药研究
        2.8 中药内镜下治疗的研究
        2.9 中药药理研究
    (二) 西医药对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研究概况
        1. 病因方面的研究
        2. 病理方面的研究
        3. 病机方面的研究
        4. 治疗方面的研究
二、张晓云教授对“脾为后天之本”的临床体会及“健脾益气摄血“法在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中的运用
    1.张晓云教授对“脾为后天之本”的临床体会
    2 “补脾益气摄血”法在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中的运用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24例临床观察小结
    1. 研究目的
    2. 合格受试对象的选择
        2.1 诊断标准
        2.1.1 西医诊断标准
        2.1.2 中医诊断标准
        2.2 病例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病例剔除标准
        2.5 病例脱落标准
        2.6 剔除及脱落病例的处理
    3. 研究设计
        3.1 病例来源
        3.2 病例分配
        3.3 治疗方法
        3.4 观察指标
        3.5 疗效评定标准
        3.6 出血停止判断标准
        3.7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基线齐性比较
        4.3 治疗结果
        4.4 安全性指标分析
        4.5 不良反应分析
    5. 讨论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公开发表的论文

(10)胃脘痛临床研究文献综合分析及小样本临床辨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一、META分析及其在医学文献研究中的意义
    (一) Meta-分析的概念
    (二) Meta-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三) Meta-分析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法
    (四) 影响Meta-分析结果的常见偏倚
    (五) Meta-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
二、胃脘痛及其研究进展
    (一) 历代中医典藉对旨脘痛的认识沿革
    (二) 近现代中医对胃脘痛的认识 第二部分 胃脘痛发病和辨治规律文献综合分析
一、研究对象选择
二、分析方法
三、分析结果
    (一) 研究已纳入的不同地区胃脘痛文献的时间分布情况
    (二) 不同地区胃脘痛发病年龄特点与地域的关系
    (三) 不同地区胃脘痛发病性别特点与地域的关系
    (四) 不同地区胃脘痛患者病程时间与地域的关系
    (五) 不同地区胃脘痛患者西医诊断的特征及其与地域的关系
    (六) 不同地区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的特征及其与地域特征的关系
四、结论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三、分析结果
    (一) 临床研究病例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年龄分布情况
    (二) 临床研究病例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性别比例
    (三) 临床研究病例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平均年龄与文献报道相比较
    (四) 临床研究病例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性别分布与文献报道相比较
四、结论 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四、清胃敛血汤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3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香砂益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阴虚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D]. 李雪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
  • [2]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验证研究[D]. 江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3]消化性溃疡近15年中医文献研究[D]. 郝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8)
  • [4]386例消化性溃疡出血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D]. 谢庆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5]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郭沁.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1)
  • [6]清胃和络法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热血瘀型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研究[D]. 邝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4)
  • [7]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J]. 董先惠,帅世珍. 内蒙古中医药, 2008(15)
  • [8]微米大黄炭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临床观察和血小板系统作用机制研究[D]. 王日权. 湖北中医学院, 2007(02)
  • [9]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附: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24例临床观察小结[D]. 苏玉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7(07)
  • [10]胃脘痛临床研究文献综合分析及小样本临床辨证研究[D]. 符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清胃连血汤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3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