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剂量干扰素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晓婷[1](2021)在《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评估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nterferon alfa-2b,PEG-IFNα-2b)治疗对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生活质量、抗病毒疗效及可逆性骨髓抑制的影响。探讨穴位敷贴在PEG-IFNα-2b治疗CHB的临床应用上能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其抗病毒疗效,为抗病毒疗程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方法:本临床研究采取随机对照方法,观察病例来源于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2019年08月至2020年07月期间住院符合入组标准的肝郁脾虚证CHB患者。共纳入病例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0例予PEG-IFNα-2b联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50例予PEG-IFNα-2b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12周和24周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HBV血清学检测、HBV DNA定量、肝功能、血常规的变化情况,评估两组证候疗效、抗病毒疗效及血常规异常率的差异。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12周、治疗2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93.6%、95.7%)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分别为68.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LDQ表评分: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24周CLDQ表评分高于治疗12周、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12周、治疗24周CLDQ表评分均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Bs Ag定量:组间比较,治疗12周,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试验组在降低HBs Ag定量及增加HBs Ag≤2×104 IU/m L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HBe Ag定量: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12周、治疗24周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无论是HBe Ag下降的量还是实现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HBV DNA定量:组间比较,治疗12周、治疗24周,试验组无论是HBV DNA下降的量还是HBV DNA下降≥2log IU/m L的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6)ALT、AST:组间比较,治疗12周,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试验组ALT、AS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常规指标:组间比较,治疗12周,试验组在改善NEUT、PLT下降水平和降低NEUT、PLT异常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改善WBC方面无优势;治疗24周,试验组在改善WBC、NEUT、PLT下降水平及降低WBC、NEUT、PLT异常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治疗CHB疗效显着,在提高中医证候疗效、CLDQ表评分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比单用PEG-IFNα-2b更具有优势,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治疗CHB能降低HBs Ag定量、HBV DNA定量、ALT及AST等指标,减轻肝脏损伤程度,提高抗病毒疗效。(3)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可降低WBC、NEUT、PLT异常率的发生,减少PEG-IFNα-2b可逆性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起到减毒作用。(4)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良好安全性。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取长补短,具有增效减毒作用,应用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段桂姣[2](2021)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肝功能、HBV DNA、肝纤维化指标、肝脏硬度值、中医证候积分和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采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肝脏硬度值(LSM)、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LN)、HBV DNA、中医证候积分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变化。结果:(1)两组肝功能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AST、ALT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AST、ALT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2)两组HBV DNA转阴率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治疗后对照组CD3+、CD4+、CD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D3+、CD4+上升,CD8+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肝脏硬度值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肝脏硬度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肝脏硬度值低于对照组(P<0.05)。(5)两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血清HA、PCⅢ、Ⅳ-C、LN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血清HA、PCⅢ、Ⅳ-C、LN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6)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7)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肝功能,提高HBV DNA转阴,降低肝脏硬度值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2)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能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综合疗效,且安全性好。(3)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可能通过上调CD3+、CD4+,下调CD8+,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减轻肝细胞损伤,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吕艳杭[3](2021)在《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对四氯化碳(CCl4)复合因素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从PKCα/Nrf2/ROS信号通路方面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每组大鼠采用皮下注射40%CCl4(第一次使用5ml/kg体重,以后每隔3天以每3ml/kg体重,每周2次,共8周)皮下注射,联合高脂低蛋白食物(以玉米面为饲料,实验第一、二周加用0.5%胆固醇、20%猪油),为了防止肝纤维化自然修复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仍每周腹腔注射一次40%CCl4油剂3ml/kg体重/每次;正常组正常饲养,同时采用同体积花生油皮下注射8周后灌胃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肝纤维化模型组造模成功病理模型组于4mg/kg生理盐水灌胃,秋水仙碱组于每日0.11mg/kg体重给予秋水仙碱进行灌胃;柔肝化纤颗粒剂量组予柔肝化纤颗粒溶液4mg/kg灌胃,每周3次,共8周,连续8周取材。各组分别于用药8周后,禁食12h,经1%戊巴比妥麻醉,股静脉采血后处死,开腹剖取肝脏,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肝脏情况,采用ELLSA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超氧化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采用PCR、Western Blot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Col I)、II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II,Col III)、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醌氧化还原酶1(NAD(P)H:Quinone dehydrogenase1,NQO1)、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α)、核因子E2相关因子(NF-E2-related factor 2,Nrf2)m RNA及蛋白表达。结果:1.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组织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肝组织的肝小叶结构完整,轮廓清晰,肝组织致密,无假小叶结节形成,汇管区及其周围未见小胆管及纤维组织增生,胞核位于中央。病理模型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甚至消失,结节形成,肝索排列紊乱,汇管区大量增生的纤维,呈条索状,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均存在肝小叶结构不清晰,汇管区及其周围小胆管可见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但程度均较病理模型组有明显减轻。2.柔肝化纤颗粒对SOD、GSH-Px、MDA含量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MDA含2量显着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SOD、GSH-Px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明显升高(P<0.05)。3.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ROS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均降低(P<0.05)。4.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 RNA、E-Cadherin m RNA、PKCαm RNA、Nrf2mRNA、HO-1 m RNA、NQO1 m RNA、Collagen I m RNA、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E-Cadherin、HO-1、NQO1、PKCα、Nrf2、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Nrf2蛋白表达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Nrf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升高不明显(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柔肝化纤颗粒可改善CCl4诱导的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显着降低血清中ROS、MDA含量,升高血清中SOD、GSH-Px的含量,提示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柔肝化纤颗粒通过对PKCα的激活,促进Nrf2发生核转移,抑制ROS信号通路的表达以抗氧化应激反应,下调α-SMA、E-cadherin的表达以抑制HSCs活化,减少Collagen I、Collagen III分泌,减少ECM在肝脏中的沉积,从而实现逆转肝纤维化进程。
施梅姐[4](2020)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索》文中认为目前,慢性乙型肝炎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中间环节,若不及时阻断,可进一步进展至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肝癌,甚至进展至终末期肝病危及生命。因此,阻断逆转肝纤维化、防止疾病进一步进展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防治目标之一。但肝纤维化的治疗当前仍然是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难点问题。目前,现代医学研究的各类特异性的抗纤维化药物制剂绝大多数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现代医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主要是针对病因的治疗,即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一线抗病毒治疗药物,具有强力抗病毒作用和低耐药的特点,但其存在HBe Ag转换率低的缺点,并且即使抗病毒治疗后仍有相当部分的病人存在肝纤维化进展。因此,如何阻止肝纤维化进展、提高HBe Ag转换率是当前乙肝肝纤维化治疗的难点问题。而大量的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的疗效而且无副作用,其疗效及优势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诸多研究者针对中医药抗乙肝肝纤维化展开了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尽管临床上乙肝肝纤维化的辨证分型不统一,但是纵观近十年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的文献资料,疏肝健脾活血法越来越得到众医家、学者的认可。本人所在科室在既往的临床实践中亦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抗病毒药治疗可明显改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抗肝纤维化疗效、提高HBe Ag转换率,但缺乏客观的临床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目的:本课题第一部分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基于频数分析、复杂网络分析法及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总结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配伍规律,以期为临床运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提供用药参考。第二部分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观察疏肝健脾活血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病理肝纤维化分期、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脏硬度值等指标变化的影响,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为临床运用用提供客观依据。第三部分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前面研究总结的疏肝健脾活血法的五味核心药物进行研究,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信号通路,以期为后续研究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总结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以“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为检索库,检索自建库至2020年9月的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现代文献,建立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现代文献研究数据库,进一步采用频数分析、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总结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第二部分: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乙肝肝纤维化病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回顾性观察,其中对照组服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采用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收集疗程至少144周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病理肝纤维化分期、肝脏硬度值、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HBe Ag转换率等指标的不同影响,客观评价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抗纤维化疗效与抗病毒疗效。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收集筛选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及靶点,通过检索Gene Cards、OMIM、Pharm Gkb三个数据库,收集整理乙肝肝纤维化相关的疾病靶点基因,然后运用Venn2.1在线工具绘制药物-疾病靶点的Venn图,获得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然后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3.8.1软件绘制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图以及筛选核心基因。最后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分析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关键靶点与信号通路。结果:第一部分:文献数据挖掘研究初步检索到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相关文献257篇,根据标题初筛合格的文献97篇,再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每一篇文献的内容进行人工筛选,剔除不合格文献后得到最终纳入合格文献48篇,涉及在乙肝肝纤维化治疗涉及处方48首、中药96味,总用药频次为537次,涉及中药种类17种。居前四位的药物种类分别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累计频率达88.3%。疏肝健脾活血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虚药,其次是活血化瘀药与理气药。其中补虚药有黄芪、白术、白芍、鳖甲、当归、党参等;活血化瘀药有丹参、赤芍、郁金、川芎、桃仁等;理气药有柴胡、枳壳、陈皮、香附等。进一步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后得到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核心药物包括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鳖甲、茯苓、赤芍、当归、枳壳、郁金等,居前五位的核心中药分别是: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其中理气药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最常见的配伍组合包括柴胡与白芍、丹参相伍,柴胡与白术、白芍相伍,柴胡与黄芪、丹参相伍等,柴胡与白芍是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最常见的药对。第二部分:临床研究初筛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初始治疗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898例,二次筛选后共纳入385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144周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其中完成治疗前后二次肝脏病理学评价患者共81例,完成治疗前后Fibro Scan检测的共83例,完成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的共114例。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使两组具有可比性,结果纳入病理疗效分析44例,纳入血清肝纤维指标疗效分析102例,纳入肝脏硬度值疗效分析66例。在病理肝纤维化分期疗效评估方面,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组的肝纤维化逆转率明显高于单用恩替卡韦组(95.5%vs 18.2%,P<0.001)。在肝纤维化进展方面,治疗组无一例发生肝纤维化进展,而对照组仍有50%的患者发生肝纤维化进展。在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疗效评估方面,对照组的透明质酸(HA)水平较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40.9 vs 46.6,P=0.744),而治疗组较治疗前下降(55.2 vs 41.4,P=0.003),且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在Fibro Scan肝脏硬度值疗效评估方面,两组患者的肝脏硬度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LSM值较治疗前下降的差值更大,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142)。为进一步观察疏肝健脾活血法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选取70例ALT<2ULN的HBe Ag阳性乙肝肝纤维化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均逐年上升,但治疗组的HBe Ag转换率增加趋势高于对照组,治疗组48周、96周、144周的HBe Ag转换率分别为17.1%、26.5%、28.6%,高于对照组的2.9%、12.9%、10.3%;其中两组在48周时的HBe Ag转换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6)。第三部分:网络药理学研究基于以上文献与临床研究共同发现的疏肝健脾活血法的五味核心药物为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收集这五味核心药物的有效化学成分及靶点,并进一步获取乙肝肝纤维化的疾病靶点。结果共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与乙肝肝纤维化疾病的交互靶点基因共有205个。PPI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关键靶点在于AKT1、TP53、CDK1、CCNA2、CCNB1、TOP2A、BIRC5、VEGFA、EGFR、CASP3等核心基因。GO分析发现6个最相关的生物过程,包括DNA转录、促进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促进DNA转录、炎症反应、抑制凋亡过程与促进细胞增殖;7个最相关的细胞成分,涉及细胞浆、细胞外间隙、细胞核、细胞膜的组成部分、胞外体、细胞质、细胞核仁等;9个最相关的分子功能,包括同源二聚体蛋白质活化、序列特异性DNA结合之转录因子活化、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血红素结合、序列特异性DNA结合之RNA聚合酶Ⅱ核心启动子近端区、DNA结合、染色质结合、锌离子结合、ATP结合。KEGG分析发现最相关的前10条通路分别是HIF-1、PI3K-Akt、Toll样受体、NF-kappa B、细胞凋亡、p53、NOD样受体、MAPK、VEGF、Fox O信号通路。结论:文献研究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存在一定的配伍规律,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虚药,其次是活血化瘀药与理气药。补虚药有黄芪、白术、白芍、鳖甲、当归、党参等;活血化瘀药有丹参、赤芍、郁金、川芎、桃仁等;理气药有柴胡、枳壳、陈皮、香附等。疏肝健脾活血法居前五位的核心中药分别是: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临床回顾性研究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的中药治疗可协同提高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抗纤维化疗效与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但仍需下一步开展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的核心药物能通过多种细胞分子、多种生物过程、多条信号通路参与抗纤维化的过程,其主要作用于细胞浆、细胞外间隙、细胞核等多组分,通过调控HIF-1、PI3K-Akt、Toll样受体、NF-kappa B、细胞凋亡、p53、NOD样受体、MAPK、VEGF、Fox O等多条信号通路,参与同源二聚体蛋白质活化、序列特异性DNA结合、染色质结合、ATP结合等分子功能,调控DNA转录、促进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参与炎症反应、抑制凋亡过程与促进细胞增殖等生物过程发挥抗纤维化的治疗作用。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需下一步开展深入的实验研究进行验证。
於仁俊[5](2020)在《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证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以尤松鑫教授门诊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医案为切入点,通过研读病案与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尤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证经验与诊疗思路,进而总结尤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尤松鑫教授自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门诊经治的部分慢性乙型肝炎医案,将筛选整理后的115例医案中1258诊次资料按照制定的数据规范标准建立数据库。并从临床实际出发,借助多种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库内医案的症状、苔脉、病机、治法、中药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挖掘。最后结合导师指导与个人领悟体会,客观系统地总结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共选取115例医案,合计1258诊次;男性患者80例,合计879诊次;女性患者35例,合计379诊次。患者平均年龄为42.68岁,平均就诊诊次为10.94次。(2)症状分布:共涉及症状名称224种,出现频次≥6次的症状有102种,分布于内、妇、肛肠、皮肤、耳鼻喉与眼科6个科别;按症状频次降序排列的前10种症状名称依次为不寐、小便黄、右胁疼痛、疲乏、食欲不振、大便溏、牙龈出血、痞满、大便频数及胃脘不适,即本课题研究统计得出的慢性乙型肝炎主要症状。(3)舌苔脉象分布:共涉及舌苔分布22项,频率>10%的舌苔为苔薄白、苔薄腻、苔薄黄;涉及脉象种类10种,脉细与脉弦出现频次最多。(4)病机分布:共涉及病机表述75种,出现频次≥20次的病机描述有20种;按病机频次降序排列的前20种病机名称依次为肝肾阴虚、胆胃不和、胆胃蕴热、肝脾不调、肝血不足、肝经郁热、肝胃郁热、肝胆湿热、肾虚肝旺、肝郁脾虚、湿热困脾、湿热内蕴、心肾不足、肝胃不和、脾虚肝旺、肝络失养、肝家怫郁、脾虚湿阻、气阴两亏、肾虚湿热。(5)治法分布:共涉及治法表述91种,出现频次≥35次的治法描述有20种;按治法频次降序排列的前20种治法名称依次为调肝、清和、清肝、清热、养血、培脾、益肾、利湿、和胃、滋肾、补肝、解郁、健脾、化湿、运脾、养肝、泄热、和络、清胆、疏肝。(6)常用药物分布:共涉及中药280味,出现频次>90次的中药有40味,使用频率达71.00%,将其归纳为常用药物。使用频次最高的前12味中药依次是甘草、茯苓、陈皮、黄芩、法半夏、麦芽、枳壳、白芍、茵陈、竹茹、青蒿、夏枯草,出现频次均在400次以上,将其总结为核心药物。(7)关联规则分布:分别统计与不寐、小便黄、右胁疼痛、疲乏、食欲不振、大便溏6种症状,肝肾阴虚、胆胃不和、胆胃蕴热、肝脾不调、肝血不足、肝郁脾虚、脾虚肝旺7种病机,以及调肝、清和、清肝、清热、养血、培脾、益肾7种治法关联程度最高的前12味中药。并对所有处方涉及的280味中药与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进行统计,得出药物组合26组,药物配伍组方16组。(8)药物因子分布:采取因子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公因子,对医案所涉及280味中药内出现频次>60次的60味中药进行分析,提取出9个中药组方配伍。(9)药物系统R型聚类:借助SPSS 26.0分析系统,对本课题研究所涉及的所有中药进行系统R型聚类,对比参照后取出现频次>60次的60味中药进行分析,得出核心药对20组,核心药物组合7类。研究结论:(1)尤松鑫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症状和苔脉分别为:不寐、小便黄、右胁疼痛、疲乏、食欲不振、大便溏、牙龈出血、痞满、大便频数及胃脘不适;苔薄白、薄腻及薄黄;脉细、弦及细弦。(2)尤松鑫教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致病外因在于湿热疫毒,致病内因在于正气不充;病变以肝、脾、肾三脏虚损为主;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兼杂之证;病理因素多以湿热、气滞、血虚、阴亏为要,痰浊、瘀血为标;常见的病机改变有肝肾阴虚、胆胃不和、胆胃蕴热、肝脾不调、肝血不足及湿热内蕴等;其中肝肾亏虚,湿热未尽是疾病持续进展的关键病机。(3)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常用的治法为:清热利湿,益肾养肝,理气培脾,化痰除瘀等。其中清热药常选用黄芩,青蒿,夏枯草,青黛,牡丹皮,生地黄,栀子等;利水渗湿药常选用茯苓,茵陈,滑石,薏苡仁,泽泻,茯神,地肤子,黑大豆,海金沙等;补虚药常选用白芍,当归,白术,山药,党参,楮实子等;理气药常选用陈皮,枳壳,青皮等;化痰药常选用法半夏,竹茹等;活血化瘀药常选用郁金,怀牛膝,泽兰等。(4)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常用方剂为:蒿芩清胆汤、兰豆枫楮汤、左归丸、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清脾汤、六味地黄丸、逍遥散、枇杷清肺饮、四物汤、滋水清肝饮、二陈平胃散、痛泻要方、地黄饮子等,临证时尤教授随证灵活组方化裁,真正做到师其方而不泥其药。(5)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学术思想有:调肝必兼利胆,治肝莫忘实脾,胆病需顾理胃,涵木滋水共进的治疗原则。以及清利湿热,祛邪先行;燮理气血,培本为要;除瘀消痰,推陈致新的诊疗思路。
孟令怡[6](2019)在《穴位埋线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足三里、蠡沟)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e Ag、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思路。方法:本研究全部患者来自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门诊及病房,纳入90例恩替卡韦治疗2年及以上的HBe 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SPSS自动生成的随机数字分组原则,分为恩替卡韦对照组(对照组)和恩替卡韦联合穴位埋线治疗组(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予恩替卡韦0.5mg/d基础上,联合穴位埋线(足三里、蠡沟)治疗,每2周进行1次,连续观察时间12周。观察两组患者在0周及12周肝功能(ALT、AST、GGT、ALP、TBIL)、病毒学(HBs Ag、HBe Ag、HBc Ab)、免疫相关(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IL-2、TNF-α、IFN-γ)水平,以及中医症候积分评定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ALT、AST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LP、TBIL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LP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GGT两组内治疗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HBs Ag、HBe Ag均有下降,治疗后两组HBe Ag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Be Ag下降幅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治疗后CD3+T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IL-2、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治疗前后IFN-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经过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疗效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穴位埋线可明显改善CHB患者“乏力”、“失眠”、“胁痛”等临床症状。结论:穴位埋线(蠡沟、足三里)联合恩替卡韦可以改善CHB患者肝功能(ALP、TBIL)及临床症状,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李丽娴[7](2019)在《基于“以平为期”探讨蓝青强教授应用平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总结蓝青强教授基于《内经》“以平为期”的理念,应用自拟平肝汤为基础方加减药物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评价平肝汤联合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试验病例选择2018年03月2018年09月期间就诊于我院门诊,诊断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从中选取78例符合纳入标准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采用平肝汤为基础方并联合抗病毒治疗,对照组39例单纯抗病毒治疗,两组的抗病毒药均采用恩替卡韦分散片。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各行一次肝功能指标、乙肝两对半、乙肝病毒DNA测定、肝纤维化四项及安全性指标测定,分别观察上述指标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进而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综合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9.4%,对照组68.4%,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对比中医疗效,两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生化指标:治疗后两组ALT、AST、TBIL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ALT、AST、TBIL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两组HA、LN、IV-C和PC-Ⅲ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改善肝纤维化指标效果要优于对照组。(4)HBeAg阴转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BeAg阴转率差异无显着性(P>0.05)。HBV-DNA阴转率:治疗后,比较两组HBV-DNA阴转率,治疗组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5)生存质量:治疗后,治疗组生存质量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生理、心理和总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青强教授基于“以平为期”的治疗理念,以平肝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比单纯抗病毒治疗更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增强抗病毒疗效,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临床指导意义,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朱婷婷[8](2019)在《茵郁散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通过观察中药颗粒剂茵郁散联合西药恩替卡韦在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对比分析单纯西药恩替卡韦治疗与中药颗粒剂茵郁散联合西药恩替卡韦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改变,从而比较单纯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之间的疗效,为未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诊疗方案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2方法在我科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选取辨证分型为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名,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予以西药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予以中药颗粒剂茵郁散联合西药恩替卡韦对比治疗。时间上选择在四个阶段观察即在治疗前、治疗4周、12周及治疗24周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学的变化,结合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化验结果,综合分析及考量中药颗粒剂茵郁散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作用。3结果3.1两组组内对比在中医证候学的改善评估方面上,治疗4周、12周及治疗24周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12周后较治疗4周后改善明显。3.2两组组间对比在中医证候学的改善评估方面上,两组把在治疗4周、12周及治疗24周后两组组间对比,即两组在相同时间节点里对比,观察组中医证候学改善均高于对照组(P<0.01)。3.3两组组内对比在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评估方面上,两组在治疗4周、12周及治疗24周后较治疗前对比均明显改善(P<0.01)。3.4两组组间对比在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评估方面上,两组把在治疗4周、12周及治疗24周两组组间对比,即两组在相同时间节点里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3.5两组在ALT、AST、GGT、AKP、TBIL等实验室指标组内比较上,两组在治疗后4周、12周及治疗24周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两组组内在4周及12周前后对比时发现,治疗12周后改善较4周明显(P<0.05)。3.6两组在ALT、AST、GGT、AKP、TBIL等实验室指标组间比较上,两组在治疗4周后两组组间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但在12周、24周后两组组间部分肝功能指标改善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4.1在西药恩替卡韦抗病毒的基础上联合中药颗粒剂茵郁散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上,在改善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及快速改善肝功能、降酶退黄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应用。4.2中药颗粒剂茵郁散的临床应用,治疗期间暂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孔德昭[9](2019)在《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为临床决策者提供临床决策依据。2.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中医药未来临床试验研究指明方向。3.以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构建评估中医临床证据体的可视化工具-三维误差证据矩阵,通过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维度全面评估中医临床证据体的质量,补充常用的证据质量评估方法对设计误差重视不足的缺陷,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维度提出中医临床研究设计改进建议,提高中医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医疗法的临床实施。资料与方法:1.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检索全球范围内运用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构建Cochrane系统综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以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运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探索要获得“充分证据”所需要的样本量大小(IS),并对获得的证据进行统计显着性检验和无效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提供证据,指明未来临床研究方向。通过GRADE分级评估所获得证据质量的确定性,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依据。2.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检索全球范围内运用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构建Cochrane系统综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以评估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运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探索要获得“充分证据”所需要的样本量大小(IS),并对获得的证据进行统计显着性检验和无效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提供证据,指明未来临床研究方向。通过GRADE分级评估所获得证据质量的确定性,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依据。3.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以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评估获得的临床证据体(Evidence body)的质量。通过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和设计误差(Design error)评估获得证据的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运用证据等级水平对临床证据的系统误差风险大小进行排序,运用‘Risk of bias tool’评估临床证据的具体系统误差。运用标准误(Standard Error)评估临床证据的随机误差风险大小。根据“结局指标”的重要性对临床证据的设计误差风险大小进行分级,并对影响临床证据的设计误差的其他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最终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纬度构建可视化“三维误差证据矩阵”(error matrix),将获得的临床证据按照这三个纬度进行等级排序,提出临床证据质量改进方法及建议。结果:1.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我们纳入了10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共随机分配926例参与者。所有纳入研究均比较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纳入的研究包含传统小柴胡汤及小柴胡汤加减方,疗程为3-8个月左右。其中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肺结核的人群,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肝硬化人群,其余研究只纳入患有慢性乙肝人群。所有纳入研究均被评价为高风险偏倚研究,并且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的确定性均极低。没有一项研究对全因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乙肝相关死亡率、或乙肝相关并发症这些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和报告。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综合报告)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43,95%CI[0.02,11.98];I2=69%;P=0.62;纳入两项研究;240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V-DNA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HBV-DNA阳性人群比例(RR=0.62,95%CI[0.45,0.85];I2=0%;P=0.003;纳入三项研究;222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2,95%CI[0.50,1.02];I2=38%;P=0.003;纳入两项研究;160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分开报告的非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恶心的发生率(RR=5,95%CI[0.24,102.53];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RR=2,95%CI[0.19,21.18];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头晕及失眠的发生率(RR=0.11,95%CI[0.01,2.03];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头晕及乏力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口干及口苦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腹胀及嗳气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食欲不振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各不同小柴胡汤组成、疗程、剂型、剂量的亚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MD=-18.94,95%CI[-29.42,-8.45];I2=97%;P=0.0004;纳入七项研究;633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MD=-22.75,95%CI[-44.64,-0.85];I2=99%;P=0.04;纳入六项研究;867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10项研究中有两项研究接受了政府或者医院的学术资金资助,其余研究未报告资助资金来源。此外,47项研究由于无法获得必要的方法学信息,不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而没有纳入本研究中。2.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我们纳入了8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随机分配552例参与者。所有纳入研究均比较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联合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有两项试验研究穴位注射疗法,三项试验研究穴位贴敷疗法,两项试验研究手针疗法,一项试验研究艾灸疗法。有7项研究只纳入患有慢性乙肝人群,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肺结核人群,纳入研究的疗程范围为14天-12个月。所有纳入研究均被评价为高风险偏倚研究,并且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的确定性均极低。没有一项研究对全因死亡率、严重不良事、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乙肝相关死亡率、或乙肝相关并发症这些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和报告。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综合报告)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7,95%CI[0.43,1.06];I2=0%;P=0.09;纳入3项研究;203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V-DNA阳性检测率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疗法可降低HBV-DNA阳性人群比例(RR=0.45,95%CI[0.27,0.74];仅纳入一项研究;58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4,95%CI[0.11,3.68];I2=98%;P=0.61;纳入两项研究;158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分开报告的非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乏力的发生率(RR=0.67,95%CI[0.12,3.78];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食欲不振的发生率(RR=0.60,95%CI[0.15,2.3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胁肋疼痛的发生率(RR=0.67,95%CI[0.26,1.70];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心动过缓的发生率(RR=2.81,95%CI[0.12,66.17];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血常规显着异常的发生率(RR=0.62,95%CI[0.30,1.29];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可能增加不良事件腹胀的发生率(RR=4.5,95%CI[1.04,19.5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各不同针灸疗法、疗程、诊断标准、参与者合并疾病的亚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针灸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MD=-21.35,95%CI[-33.60,-9.09];I2=81%;P=0.0006;纳入四项研究;275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针灸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MD=-18.31,95%CI[-35.44,-1.18];I2=94%;P=0.04;纳入四项研究;275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8项研究中有三项研究接受了政府或者医院的学术资金资助,其余研究未报告资助资金来源。此外,79项研究由于缺少必要的方法学信息,不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而没有纳入本研究中。3.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我们以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构建临床证据体质量评估工具-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共有两项meta分析、52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由于存在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和设计误差,和小风险的随机误差,两项评估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被评为低质量研究,并且均不属于系统综述。17%(9/54)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随机误差。100%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对于设计误差,没有研究报告全因死亡率,2%(1/54)的证据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20%(11/54)的证据报告了非严重不良事件,72%(39/54)的证据仅报告替代结局指标,43%(23/54)的证据清楚定义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57%(31/54)的证据清楚报告了联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案,19%(10/54)的证据报告小柴胡汤的化裁组成,0%的证据可被评估为实用性研究,4%(2/54)的证据采用多中心试验设计。位于证据矩阵最西北角的证据代表了目前所获得的最高质量证据,为一项低质量的meta分析研究。共有两项meta分析,77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两项病例系列报告研究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由于存在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和设计误差,和小风险的随机误差,两项评估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被评为低质量研究,并且均不属于系统综述。22%(18/81)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随机误差。100%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对于设计误差,没有研究报告全因死亡率,1%(1/81)的证据既报告了全因死亡率又报告了乙肝相关并发症,19%(15/81)的证据报告的严重不良事件,36%(29/81)的证据报告了非严重不良事件,12%(10/81)的证据报告了健康相关生存质量,7%(6/81)报告了乙肝相关并发症。58%(47/81)的证据清楚定义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44%(36/81)的证据清楚报告了联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案,9%(3/33)报告了针灸疗法的个体化裁,0%的证据报告了医疗措施实施者的资格标准,0%的研究可被评估为优效性研究或实用性研究,4%(3/81)的证据采用多中心试验设计。位于证据矩阵最西北角的证据代表了目前所获得的最高质量证据,为一项低质量的RCT研究。结论:1.获得的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据缺少对于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这些结局指标的评估和报告。通过评价低质量的证据,我们发现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可降低HBV-DNA阳性检测率,降低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但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和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两个结局指标,目前尚不能表明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具有显着有效性。由于检索到的研究具有高风险偏倚,HBV-DNA阳性检测率、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是未经证实的替代结局指标,并且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未达到所需样本量,因此结论尚不能确证。2.获得的针灸疗法(穴位注射、中药贴敷、手针、艾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据缺少对于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这些结局指标的评估和报告。通过评价低质量的证据,我们发现手针疗法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可降低HBV-DNA阳性检测率,手针、艾灸、穴位贴敷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但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和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两个结局指标,目前尚不能表明针灸疗法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具有显着有效性。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较,可能增加不良事件腹胀的发生率。但由于检索到的研究具有高风险偏倚,HBV-DNA阳性检测率、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是未经证实的替代结局指标,且未达到所需样本量,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因此关于针灸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有益性结论尚不能确证。而对于针灸疗法增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腹胀事件的风险,同样由于只有一项研究能够提供数据,未达到所需样本量,且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其结论同样不能确证。3.纳入的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均具有高风险偏倚,研究质量均很低。未来的研究应该对于研究人群的诊断标准以及合并疾病进行更严格清晰的限定,并且应针对不同的合并疾病进行分层随机;应设计更长随访期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设计更多针对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如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的临床试验,并应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替代结局指标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的关系。对于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针对不同的小柴胡汤方剂组成、不同的剂量以及不同的疗程进行试验设计;更多设计对比小柴胡汤与安慰剂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对于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设计如激光针刺等更多疗法,或者多种疗法联合应用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更多设计针刺疗法对比假针刺疗法的临床试验。4.由于高质量的系统综述是证据体中证据等级最高者,我们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前,先从高质量的系统综述中获得各种误差最小化、质量最高的证据,并且在进行系统综述时运用试验序贯分析以及GRADE分级以辅助评价证据体的质量。5.运用本研究建立的可视化“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发现目前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证据在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方面存在较严重问题。我们提出提高中医临床证据质量的相关建议:在未来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中应对导致高风险系统误差的试验要素(如随机化、盲法、随机分配隐藏、不完整的结局指标、选择性报告)进行严谨的设计、实施和报告;应设计足够样本量以及多样性参与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减少随机误差;应更多设计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如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的临床试验;应在研究设计阶段即明确疾病的诊断标准、参与者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并详细报告;应设计实施多中心临床试验,尽可能的进行实效性及优效性研究;针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对于中医药疗法的临床研究,应当在试验设计和实施阶段清楚定义个体化裁的细节,并制定医疗干预措施实施者的资格标准。6.“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可应用于中医临床研究的证据体质量的可视化及证据评估,与目前常用的偏倚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ool”以及Grade分级标准既相互支撑,又可弥补后两者对于设计误差具体影响因素评估的不足。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10](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药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医药诊治慢性乙型肝炎一直被列为我国科技攻关的重点之一,并已取得诸多研究成果,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初步明确了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优势环节。为进一步促进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的规范化,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可靠证据依据,确保中医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小剂量干扰素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剂量干扰素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3 试验设计 |
3.1 试验类型 |
3.2 分组方法 |
3.3 药品来源 |
3.4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 |
4.1 疗效观察指标 |
4.2 安全性观测 |
5 疗效评定标准 |
5.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
5.2 抗病毒治疗疗效判定 |
5.3 血常规异常发生率判定 |
6 不良反应评价 |
6.1 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的相关性评估 |
6.2 不良反应分级 |
6.3 严重不良反应 |
6.4 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
7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 |
2.1 两组的一般情况对比 |
2.2 两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对比 |
2.3 两组治疗前实验室指标对比 |
2.4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对比 |
2.5 两组治疗前CLDQ表评分对比 |
3 疗效分析 |
3.1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CLDQ表评分的对比 |
3.2 两组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中医证候疗效的对比 |
3.3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抗病毒疗效的对比 |
3.4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转氨酶变化情况的对比 |
3.5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血常规变化情况的对比 |
分析与讨论 |
1 CHB的现代研究 |
1.1 CHB发病机制及影响 |
1.2 CHB西医治疗现状 |
2 中医药联合PEG-IFNα-2b治疗CHB |
2.1 肝郁脾虚是 CHB的核心病机,肝郁脾虚证是 CHB最常见证型 |
2.2 中医内治法 |
2.3 中医外治法 |
2.4 穴位敷贴治疗肝郁脾虚证CHB |
3 疗效分析 |
3.1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CLDQ表评分的分析 |
3.2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3.3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抗病毒疗效分析 |
3.4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肝功能变化情况分析 |
3.5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血常规变化情况分析 |
4 脱落病例分析 |
5 安全性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
1.1 中医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病位和辨证论治的认识 |
1.4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 |
1.5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肾阴虚证的研究 |
1.6 细胞免疫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证型的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
2.1 疾病概述和流行病学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 |
2.4 现有的治疗手段 |
2.4.1 病因治疗 |
2.4.2 抗肝纤维化药物治疗 |
3 慢性乙型肝炎发生肝纤维化的研究 |
4 肝纤维化的免疫相关性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2.1 临床指标 |
2.2.2 安全性指标 |
2.3 中医证候积分 |
2.4 临床疗效判定 |
2.4.1 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
2.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1.1 两组性别比较 |
3.1.2 两组年龄比较 |
3.1.3 两组病程比较 |
3.1.4 两组HBV DNA水平比较 |
3.2 治疗结果 |
3.2.1 两组肝功能比较 |
3.2.2 两组LSM、HBV DNA转阴率比较 |
3.2.3 两组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
3.2.4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
3.2.5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2.6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3.2.7 安全性和不良反应评价 |
4 讨论与分析 |
4.1 中医免疫观与慢性肝病的研究 |
4.1.1 中医正气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免疫机制的关系 |
4.1.2 中医药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细胞免疫的关系 |
4.2 柔肝化纤颗粒的立方依据 |
4.3 柔肝化纤颗粒组方浅析 |
4.4 柔肝化纤颗粒的药理学研究 |
4.5 柔肝化纤颗粒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 |
4.6 研究结果分析 |
4.6.1 对中医证候积分和临床综合疗效的影响 |
4.6.2 对肝功能、LSM和 HBV DNA转阴率的影响 |
4.6.3 对肝脏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
4.6.4 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4.6.5 安全性和不良反应分析 |
5 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流行病学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
1.2.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
1.2.2 肝细胞与肝纤维化 |
1.2.3 枯否细胞与肝纤维化 |
1.3 西医治疗 |
1.3.1 药物治疗 |
1.3.2 肝脏移植 |
2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
2.1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病名的沿革 |
2.2 中医学中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 |
2.3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辨证论治 |
2.4 中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
2.4.1 单味中药 |
2.4.2 中药复方 |
2.4.3 针灸治疗及其他 |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1.4.1 药物 |
1.4.2 50%的CCl4 溶液配制 |
1.4.3 制备秋水仙碱 |
1.4.4 制备10%的水合氯醛 |
1.4.5 制备4%多聚甲醛固定液 |
1.4.6 封闭液 |
1.4.7 2XSDS蛋白上样缓冲液 |
1.4.8 电泳液 |
1.4.9 1X转膜液 |
2.实验方法 |
2.1 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制备及给药方法 |
2.1.1 分组方法 |
2.1.2 造模方法 |
2.1.3 给药方法 |
2.2 标本采集 |
2.2.1 血清标本的采集 |
2.2.2 肝脏病理切片制备 |
2.3 HE染色制备 |
2.4 Masson染色制备 |
2.5 血清中ROS、MDA、SOD、GSH-Px含量的测定 |
2.6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 |
2.6.1 肝组织样本的采集 |
2.6.2 肝组织内总RNA的提取 |
2.6.3 RNA浓度的测定 |
2.6.4 反转录反应 |
2.6.5 Real-time q PCR扩增 |
2.7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I、Collagen III蛋白的表达 |
2.7.1 组织样本的采集 |
2.7.2 肝组织内总蛋白的提取 |
2.7.3 总蛋白的保存 |
2.7.4 SDS-PAGE凝胶电泳 |
2.7.5 转膜 |
2.7.6 封闭 |
2.7.7 孵育抗体 |
2.7.8 发光显影 |
2.8 统计学处理 |
3.实验结果 |
3.1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学形态的影响 |
3.1.1 大鼠一般情况 |
3.1.2 肝脏组织肉眼变化 |
3.1.3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
3.2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ROS、MDA、SOD、GSH-Px的影响 |
3.2.1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ROS表达的影响 |
3.2.2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MDA含量的影响 |
3.2.3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SOD含量的影响 |
3.2.4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GSH-Px含量的影响 |
3.3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 |
3.3.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mRNA表达的影响 |
3.3.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mRNA表达的影响 |
3.3.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mRNA表达的影响 |
3.3.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mRNA表达的影响 |
3.3.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RNA表达的影响 |
3.3.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 mRNA表达的影响 |
3.3.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 mRNA表达的影响 |
3.3.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 mRNA表达的影响 |
3.4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
4.讨论 |
4.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理论基础 |
4.1.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疗效研究 |
4.1.2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
4.2 氧化应激反应与肝纤维化 |
4.3 PKCα/Nrf2/ROS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 |
4.4 α-SMA、E-cadherin与肝纤维化 |
4.5 Collagen I、Collagen III表达与肝纤维化 |
4.6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氧化应激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治疗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4)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西医研究进展 |
一、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认识 |
二、乙肝肝纤维化相关的信号通路研究现状 |
三、乙肝肝纤维化的现代诊断技术 |
四、乙肝肝纤维化的西医治疗现状 |
五、展望与体会 |
第二节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研究进展 |
一、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研究 |
二、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辨证分型 |
三、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 |
四、展望 |
第三节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概况 |
一、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理论依据 |
二、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概况 |
第四节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运用现状 |
一、频数分析技术 |
二、关联规则挖掘技术 |
三、聚类分析技术 |
四、复杂网络分析技术 |
五、贝叶斯网络 |
六、因子分析技术 |
第五节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领域运用的研究进展 |
一、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二、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 |
三、不足与展望 |
第二章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探讨 |
一、资料与方法 |
(一)资料来源 |
(二)文献纳入标准 |
(三)文献排除标准 |
(四)文献检索策略 |
(五)资料提取 |
(六)数据预处理 |
(七)统计方法 |
二、结果 |
(一)一般情况 |
(二)单味中药选用频数及频数分布 |
(二)药物种类频数及频数分布 |
(三)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核心药物 |
(四)基于关联规则技术分析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常用药物配伍规律 |
三、讨论 |
第三章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方案 |
五、研究结果 |
(一)一般情况 |
(二)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抗纤维化疗效分析 |
(三)疏肝健脾活血法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 |
(四) 安全性分析 |
六、讨论 |
第四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
一、研究概要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一)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的潜在有效成分及相关靶点 |
(二) “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的筛选 |
(三) “中药-疾病”交互靶点PPI网络的构建及核心基因的筛选 |
(四) “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
四、讨论 |
结语 |
一、主要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之处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慢性乙型肝炎理论研究综述 |
1.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1.1 病名溯源及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探究 |
1.3 辨证施治探讨 |
1.4 中医药临床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
2.1 概述及流行病学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诊断方法 |
2.4 诊疗进展 |
第二章 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医案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医案来源 |
1.2 医案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医案收集与整理 |
2.2 数据预处理 |
2.3 录入信息和数据库建立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基本资料统计结果 |
3.2 频数分析统计结果 |
3.3 关联规则统计结果 |
3.4 基于因子分析的组方配伍结果 |
3.5 基于药物系统R型聚类的组方配伍结果 |
第三章 医案研究结果归纳与分析 |
1. 一般情况分布 |
2. 症状分布 |
2.1 不寐 |
2.2 小便黄 |
2.3 右胁疼痛 |
2.4 疲乏 |
2.5 食欲不振、痞满、胃脘不适、牙龈出血 |
2.6 大便溏、大便频数 |
3. 舌苔脉象分布 |
3.1 舌苔 |
3.2 脉象 |
4. 病机分布 |
5. 治法分布 |
6. 药物分布 |
6.1 补虚药 |
6.2 利水渗湿药 |
6.3 清热药 |
6.4 理气药 |
6.5 化痰药 |
6.6 消食药 |
7. 关联规则结果 |
7.1 症状-中药 |
7.2 病机-中药 |
7.3 治法-中药 |
7.4 中药-中药 |
8. 药物因子分析 |
9. 药物系统R型聚类 |
9.1 核心药对结果 |
9.2 核心药物组合结果 |
10. 学术思想总结及典型医案举隅 |
第四章 研究成果及问题展望 |
1. 研究成果 |
2. 研究过程中的不足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穴位埋线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临床资料 |
1.1 样本量确定及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观测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
3.1 观测指标 |
3.2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3.3 不良反应观察 |
3.4 依从性评价 |
3.5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 |
4.结果 |
4.1 基线比较 |
4.2 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观察项目比较 |
4.3 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观察项目比较 |
4.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4.5 脱落病例及依从性评价 |
5.分析与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CHB的认识 |
5.2 祖国医学对CHB的认识 |
5.3 埋线、取穴特色以及分析探讨 |
5.4 研究结果分析 |
6.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综述 经络取穴疗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治疗组 CRF 表 |
3.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7)基于“以平为期”探讨蓝青强教授应用平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蓝青强教授学术思想渊源及经验总结 |
1 “以平为期”理念概述及运用 |
2 蓝青强教授基于“以平为期”理念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探索 |
2.1 “以平为期”理念对慢乙肝的认识 |
2.2 “以平为期”对平肝汤的机理探索 |
2.3 平肝汤加减变化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不同证型 |
2.4 蓝青强教授应用平肝汤治疗乙肝后肝硬化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病例脱落、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检测方法 |
3.5 疗效判定 |
4 统计方法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5.2 两组病例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5.3 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指标比较 |
5.4 两组病例治疗前HBeAg和 HBV-DNA情况比较 |
5.5 治疗后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
5.6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5.7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5.8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
5.9 两组治疗前后HBeAg和 HBV-DNA阴转率比较 |
5.10 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
5.11 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情况比较 |
5.12 安全性观察 |
6 典型病例 |
第三章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慢乙肝的认识 |
1.1 慢乙肝的发病机制 |
1.2 HBV病毒的生命周期 |
1.3 肠道菌群与慢乙肝发病机制的关系 |
1.4 现代医学治疗慢乙肝的现况 |
2 中医对慢乙肝的认识 |
2.1 对慢乙肝病名及病机的认识 |
2.2 辨证分型 |
2.3 中医药对慢乙肝的治疗 |
3 平肝汤组方分析 |
3.1 方解分析 |
3.2 药物解析 |
4 临床疗效评价 |
4.1 临床证候的改善 |
4.2 对肝功能、HBV血清标记物、肝纤四项指标疗效分析 |
5 生存质量评估 |
6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未来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R) |
附录二 |
WHOQOL-BRER量表调查计分方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茵郁散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理论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 |
4 基于湿热体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因病机探讨 |
5 中医辨证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药筛选研究现状及展望 |
6 茵郁散组方意义及药理作用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针灸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一 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评价与综合的重要性和方法学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证据评价的工具现状及研制新的多维质量评价工具的必要性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定义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诊断依据及证候分类 |
3.1 诊断依据 |
3.2 证候分类 |
3.2.1 肝胆湿热证 |
3.2.2 肝郁脾虚证 |
3.2.3 肝肾阴虚证 |
3.2.4 瘀血阻络证 |
3.2.5 脾肾阳虚证 |
4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 |
4.1 总体目标 |
4.2 抗病毒治疗 |
4.3 辨证论治方案 |
4.3.1 肝胆湿热证 |
4.3.2 肝郁脾虚证 |
4.3.3 肝肾阴虚证 |
4.3.4 瘀血阻络证 |
4.3.5 脾肾阳虚证 |
4.4 中成药治疗 |
4.4.1 根据西医适应症选择用药 |
4.4.1.1 抑制病毒 |
4.4.1.2 抗肝脏炎症 |
4.4.1.3 调控免疫 |
4.4.1.4 抗肝纤维化 |
4.4.2 根据中医证候选择中成药 |
4.4.2.1 肝胆湿热证常用中成药 |
①叶下珠胶囊 由叶下珠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祛湿利胆, 可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腹胀、纳差、恶心、便溏等慢性肝炎患者。临床研究表明:叶下珠胶囊联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可明显改善肝功能, 具有抗乙肝病毒作用, 并且能提高干扰素的远期疗效, 明显降低复发率[9, 10];叶下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能提高HBeAg阴转率, 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11];叶下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能提高临床疗效, 促进肝功能恢复, 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12];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能提高患者HBeAg阴转率和HBV DNA阴转率, 且停药后病毒反弹率和复发率低, 其远期疗效好[13]。 |
②苦参素胶囊 由苦参素, 即氧化苦参碱组成。功能主治清热燥湿, 可用于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表明:①苦参素胶囊可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指标, 抑制乙肝病毒复制[14, 15];②苦参素胶囊联合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能够改善肝功能、抑制HBV DNA复制, 疗效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组[16, 17];③苦参素胶囊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 肝纤维化疗效显着, 改善程度优于单用安络化纤丸[18];④苦参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能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 降低 HBV DNA 含量, 防止肝细胞损伤及肝纤维产生, 疗效显着, 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组[19, 20]。 |
③乙肝清热解毒冲剂 (颗粒、胶囊) 由虎杖、白花蛇舌草、北豆根、拳参、茵陈、白茅根、茜草、淫羊藿、甘草、土茯苓、蚕砂、野菊花、橘红等组成。功能主治清肝利胆, 解毒除瘟, 可用于肝胆湿热型急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初期或活动期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临床研究表明:①乙肝清热解毒颗粒联合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可提高6个月的HBeAg转阴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21, 22];②乙肝清热解毒胶囊联合拉米夫定对肝胆湿热型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疗效显着, 有效抑制HBV复制且在抑制YMDD变异方面有一定疗效[23~25];③乙肝清热解毒冲剂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和促进乙肝病毒清除[26]。 |
④垂盆草冲剂 由垂盆草全草组成。功能主治清利湿热, 有降低谷丙转氨酶基转移酶作用, 可用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临床研究表明垂盆草冲剂能够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恶心、纳呆、上腹饱胀、乏力等症状, 同时对保护肝脏炎症, 有利于降低ALT和AST水平且作用持久, 复发率低, 无毒副作用[8, 27, 28]。 |
⑤当飞利肝宁胶囊 由水飞蓟、归药组成。功能主治清利湿热, 益肝退黄, 可用于湿热郁蒸所致的黄疸 (症见面黄或目黄, 口苦尿黄, 纳少乏力) 、急慢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临床研究表明:①当飞利肝宁胶囊在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转氨酶、保护肝细胞功能方面有良好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抗病毒作用, 提高抗病毒药物的抗病毒疗效, 提高HBeAg转阴率, 且安全性好[29~33];②当飞利肝宁胶囊联合抗病毒药物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门脉高压症状, 具较好的抗炎保肝、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延缓纤维化进程[34~36];③当飞利肝宁胶囊可更好地控制慢性乙型肝炎腹水患者的临床症状, 改善肝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7]。 |
⑥肝炎灵注射液 由山豆根组成。功能主治降低转氨酶, 提高机体免疫力, 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研究表明:①肝炎灵注射液联合苦参碱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 降低转氨酶, 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 停药后短期内不易反跳, 且无毒副作用[38~41];②肝炎灵注射液联合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 降低转氨酶, 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 促进HBeAg阴转, 且无毒副作用[42, 43];③肝炎灵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可以充分发挥甚至放大肝炎灵的药效,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打破患者的免疫耐受状态, 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增强机体清除乙肝病毒的能力 [44];④肝炎灵和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苦参素口服时可明显改善YMDD变异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 促进肝功能复常, 提高HBeAg和HBV DNA阴转率, 诱生IL-2、IL-6[45]。 |
⑦鸡骨草胶囊 由三七、人工牛黄、猪胆汁、鸡骨草、白芍、大枣、栀子、茵陈、枸杞子组成。功能主治疏肝利胆, 清热解毒, 可用于急、慢性肝炎和胆囊炎属肝胆湿热证者。临床研究表明鸡骨草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可使异常的肝功能快速复常;在抗乙肝病毒方面的疗效也明显优于单用恩替卡韦, 具有更好的护肝、抗乙肝病毒等作用[46]。 |
⑧八宝丹 由牛黄、蛇胆、羚羊角、珍珠、三七、麝香等组成。功能主治清利湿热, 活血解毒, 去黄止痛, 适用于湿热蕴结所致发热、黄疸、小便黄赤、恶心呕吐、纳呆、胁痛腹胀、舌苔黄腻或厚腻干白、或湿热下注所致尿道灼热刺痛/小腹胀痛, 以及病毒性肝炎见有上述证候者。临床研究表明八宝丹胶囊可以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改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和凝血功能, 起到保肝降酶, 延缓肝纤维化发生的过程, 而且用药安全无副作用[47, 48]。 |
⑨双虎清肝冲剂 由金银花、虎杖、黄连、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丹参、野菊花、紫花地丁、法半夏、甘草、瓜蒌、枳实组成。功能主治清热利湿, 化痰宽中, 理气活血, 可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胃脘痞闷、口干不欲饮、恶心厌油、食少纳差、胁肋隐痛、腹部胀满、大便粘滞不爽或臭秽、或身目发黄、舌质暗、边红、舌苔厚腻、脉弦滑或弦数者, 以及慢性乙型肝炎见有上述证侯者。临床研究表明双虎清肝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可有效改善患者胃脘痞闷、口渴口干、食少纳差、恶心厌油、大便粘滞不爽或臭秽、身目发黄、胁肋隐痛等湿热内蕴的症状, 恢复肝功能[49]。 |
⑩熊胆胶囊 由熊胆粉组成。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明目。临床研究表明熊胆胶囊治疗高黄疽的慢性乙型炎患者, 具有保肝利胆功效, 减轻患者黄疸症状[50, 51]。 |
4.4.2.2 肝郁脾虚证常用中成药 |
①肝苏颗粒 由扯根菜组成。 功能主治降酶, 保肝, 退黄, 健脾, 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和急性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表明:①肝苏颗粒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 促进肝功能恢复及有效的抑制HBV DNA复制, 升高IL-21水平, 提示肝苏颗粒在降酶、退黄、促进肝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具有疗效, 能通过抗乙肝病毒、保护肝功能和调节免疫的作用以提高临床疗效[52~55];②肝苏颗粒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 阻断、延缓及改善肝纤维化, 但对HBV DNA转阴无明显影响[56~58]。 |
②九味肝泰胶囊 由三七、郁金、蜈蚣 (不去头足) 、大黄 (酒制) 、黄芩、山药、蒺藜、姜黄、五味子组成。功能主治化淤通络, 疏肝健脾, 可用于肝郁脾虚、气滞血淤所致的胁肋胀痛或刺痛、抑郁烦闷、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不调、或胁下痞块等。临床研究表明九味肝泰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可改善患者胸胁胀痛、肋下痞块、抑郁烦闷、倦怠乏力、舌质瘀斑瘀点等症状、体征, 显着改善HA和PIIIP等肝纤维化指标[59]。 |
③强肝胶囊 由白芍、板蓝根、丹参、当归、党参、地黄、甘草、黄精、黄芪、秦艽、山药、山楂、神曲、茵陈、郁金、泽泻组成。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补脾养血、益气解郁, 用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中毒性肝病、脂肪肝等。临床研究表明:①强肝胶囊能加强抗病毒药物的疗效, 有效地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病理指标, 在逆转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减轻肝内炎症坏死方面有较好的疗效[60~62];②强肝胶囊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 有助于患者肝功能指标、脾门厚度及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善, 且患者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阿德福韦酯组;替比夫定联合强肝胶囊治疗YMDD变异的失代偿期HBV肝硬化患者, 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和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替比夫定单药治疗组[63, 64]。 |
④逍遥丸 由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组成。 功能主治疏肝健脾, 养血调经, 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临床研究表明:①阿德福韦酯联合加味逍遥丸治疗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 可明显提高HBeAg阴转率、改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降低了停药后肝功能复发率[65~67];②逍遥丸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能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提高显效率和总有效率, 降低患者 ALT和AST水平, 促进HBV DNA和HBsAg转阴[68, 69]。 |
4.4.2.3 肝肾阴虚证常用中成药 |
①六味地黄丸 由熟地黄、山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组成。功能主治滋阴补肾, 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临床研究表明:①六味地黄丸联合五苓散加减能改善慢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白蛋白和ALT水平, 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促进肝功能恢复[70]。②六味地黄丸联合干扰素-α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和肝功能, 提高患者血清HBsAg下降幅度[71]。③Meta研究纳入18个RCT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 能明显改善ALT、AST和ALB水平, 提高临床有效率[72]。 |
②杞菊地黄丸 由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组成。功能主治滋肾养肝, 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临床研究表明杞菊地黄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可明显降低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和ALT 水平, 提高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 有利于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同时能缩短抗病毒药物的疗程[73, 74]。 |
4.4.2.4 瘀血阻络证常用中成药 |
①复方鳖甲软肝片 由鳖甲、莪术、赤芍、当归、三七、党参、黄芪、紫河车、冬虫夏草、板蓝根、连翘组成。功能主治软坚散结、化瘀解毒、益气养血, 用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以及早期肝硬化属瘀血阻络、气血亏虚、兼热毒未尽证。临床研究表明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可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的肝功能、肝纤维化, 明显优于单用恩替卡韦[75~77]。 |
②扶正化瘀胶囊 由丹参、发酵虫草菌粉、桃仁、松花粉、绞股蓝、五味子 (制) 组成。功能主治活血祛瘀、益精养肝, 用于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属“瘀血阻络, 肝肾不足”证者。临床研究表明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78~80]。 |
③鳖甲煎丸 由鳖甲胶、阿胶、蜂房 (炒) 、鼠妇虫、土鳖虫、蜣螂、硝石 (精制) 、柴胡、黄芩、半夏 (制) 、丹参、干姜、厚朴 (姜制) 、桂枝、白芍 (炒) 、射干、桃仁、牡丹皮、大黄、凌霄花、葶苈子、石韦、瞿麦等组成。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用于胁下症块者。临床研究表明鳖甲煎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患者, 能够促进肝功能恢复, 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改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肝脏组织病理学显示肝纤维化组织增生程度显着减轻, 疗效上显着优于单用恩替卡韦组[81~83]。 |
④大黄虫丸 由熟大黄、土鳖虫 (炒) 、水蛭 (制) 、虻虫 (去翅足, 炒) 、蛴螬 (炒) 、干漆 (煅) 、桃仁、苦杏仁 (炒) 、黄芩、地黄、白芍、甘草组成。功能主治活血破瘀、通经消痞, 用于瘀血内停、腹部肿块、肌肤甲错、目眶黯黑、潮热羸瘦、经闭不行等症。临床研究表明:①大黄虫联合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可以显着改善患者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疗效优于单用组[84~86];②大黄虫丸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可显着改善患者的HA、LN、PIIIP、IV-C等肝纤维化指标, 提高抗肝纤维化的作用[87]。 |
⑤安络化纤丸 由地黄、三七、水蛭、僵蚕、地龙、白术、郁金、牛黄、瓦楞子、牡丹皮、大黄、生麦芽、鸡内金、水牛角浓缩粉组成。功能主治健脾养肝、凉血活血、软坚散结, 用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早、中期肝硬化, 表现为肝脾两虚、瘀热互结证候者。临床研究表明:①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 可以显着改善患者肝组织汇管区和肝小叶内炎症及纤维化, 降低患者HA、LN、IV-C等肝纤维化指标, 改善患者肝脏弹性测量值[88];②安络化纤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可显着改善肝组织纤维化积分, 降低患者HA、LN、IV-C等肝纤维化指标[89]。 |
4.4.2.5 脾肾阳虚证常用中成药 |
①金匮肾气丸 由地黄、山药、山茱萸 (酒炙) 、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 (制) 、牛膝 (去头) 、车前子 (盐炙) 组成。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临床研究表明金匮肾气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能提高患者ALT/AST复常率和HBV DNA转阴率[90]。 |
4.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5.1 中药联合拉米夫定 |
4.5.2 中药联合阿德福韦酯 |
4.5.3 中药联合恩替卡韦 |
4.5.4 中药联长效干扰素 |
4.6 中医其他治法 |
4.6.1 穴位注射 |
4.6.2 中药穴位敷贴 |
4.6.3 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 (BILT治疗仪) |
4.6.4 中药离子导入 |
5 疗效评价 |
5.1 疾病疗效评价 |
5.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四、小剂量干扰素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D]. 郑晓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D]. 段桂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D]. 吕艳杭.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索[D]. 施梅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证经验研究[D]. 於仁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穴位埋线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影响[D]. 孟令怡.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基于“以平为期”探讨蓝青强教授应用平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D]. 李丽娴.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茵郁散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D]. 朱婷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D]. 孔德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J].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