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巩固扩大国企改革脱困成果(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斌[1](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提出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刘佳美[2](2021)在《新世纪以来主流媒体对辽宁形象建构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辽宁日报》(2000-2019)报道》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组成部分为新中国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媒体将辽宁形容为共和国工业的起跑点。进入新世纪后,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弊端问题开始显现,国家因地制宜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在这一过程中《人民日报》与《辽宁日报》对辽宁省报道重点集中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辽宁国企改革”等方面,对辽宁形象建构总体上起到积极作用。然而新世纪后随着信息传播主体的增加,传播内容也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特点,辽宁自身形象在传播过程中开始面临困境与阻碍。媒体在报道中设置议程,舆论引导力不足导致受众对辽宁负面刻板印象不断加深等问题不断出现,这与辽宁现实形象存在很大差异,不利于辽宁形象的传播和自身的发展。本文以《人民日报》和《辽宁日报》2000—2019年对辽宁的报道为研究重点,通过对报道样本进行抽取、分类和归纳,详细分析两报如何通过报道建构辽宁形象,并对辽宁形象呈现特点进行总结。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章分阶段按照历史进程梳理辽宁形象嬗变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老工业基地形象的建立,到改革开放前后老工业基地从曲折中走向最好发展时期,再到新世纪前期调整发展方式后辽宁老工业基地形象重振与巩固。第二章重点分析《人民日报》与《辽宁日报》自新世纪以来对辽宁的报道,从报道题材数量、报道内容、报道倾向、报道版面、报道体裁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对比两报报道在建构辽宁形象过程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第三章在分析第二章的基础上对《人民日报》和《辽宁日报》报道中的话语进行分析,总结出两报报道下辽宁形象在政治、经济、民生、文化、生态五方面的呈现特点。第四章针对两报在辽宁形象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媒体设置议程固化、报道倾向失衡、报道模式和内容缺乏创新等问题给出合理设置议程、精准定位辽宁形象、平衡报道倾向、加大软新闻关注度等相应的解决措施。
田川[3](2020)在《供给侧改革中煤炭企业债转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中国在全球煤炭供给格局中居于主导,同时也是最为主要的消费国,煤炭在本国能源消耗比仍接近60%,短期内该行业的企业在我国的能源核心地位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在“十三五”之前,诸如煤炭、钢铁等周期性大型企业长期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其普遍存在负担重、杠杆高、市场竞争力低下等诟病。正是在此情况下,国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理念。2019年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深化年,“三去一降一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等问题,并明确通过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等措施和手段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对比国内外数次债转股的经验,此轮国家提出的债转股战略突出了市场和法制两大核心概念。煤炭企业应当利用好此契机,实现减轻债务负担、完善投融资机制、推进煤炭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目标。从而进一步夯实我国煤炭供给基础,为本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前行保驾护航。本文以煤炭企业债转股为对象,总结并归纳现有的供给侧改革和债转股理论,结合煤炭行业债转股现状,对比此轮和上一轮债转股的异同,描述了供给侧改革下煤炭企业实施债转股的主要矛盾,分析在新形势下煤炭企业如何利用债转股这个工具实现产业升级与资源整合,并从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政府应发挥重要作用、加强政府引导优化资产结构、积极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四个方面,给出煤炭企业实施好债转股的具体建议。
彭轶[4](2019)在《湖南省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央企业与地方对接合作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了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过作者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作者认为,中央企业对接有助于推动国资国企的改革发展、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升级、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劲等多方面的功能。中央企业与地方对接合作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加速引入战略投资者、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完善国资监管体系、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是地方企业青睐与中央企业对接的主要原因。湖南省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存在战略意图尚难统一、合作进度比较缓慢、项目开发储备不足、政策措施不够有力等诸多不足,影响了对接合作的进一步推进和发展。这都是改革和完善湖南省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工作的方向。宏观政策影响、资金投入不到位、项目用地立项难、具体实施难度大等因素,是湖南省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存在不足的原因。从以上存在的原因着手,湖南省如何抓住中央企业新一轮发展、整合的机遇,立足加快推动湖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加强与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赢得发展主动权,创新思路和举措是关键。推进湖南省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工作,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一是完善机制,强化央地合作战略协同保障体系;二是合理应变,巩固和扩大已经有对接合作成果;三是突出重点,优先抓好优势企业对接合作工作;四是优化环境,为对接合作营造出良好投资氛围。
山东省国资委[5](2018)在《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不忘初心再谱新篇——山东国企国资改革发展40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说明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国企国资改革发展工作不断深化,企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有经济在调整优化中不断发展壮大,活力、竞争力、带动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国企国资系统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40年来,国企国资改革发展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省国有经济在调整优化中不断发展壮大,国有企业也实现了由政府机关的附属物
徐明辉,滕嘉娣,曹忠义,常春晖[6](2017)在《春天的答卷》文中研究指明(六)啃下“硬骨头”,释放“内动力”,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破茧而出振兴的动力如何激发,发展的路子如何拓宽?总书记在我省考察调研时强调,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必须从完善体制机制、搞活体制机制入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优化所有制结构,举改革之剑
郭英策[7](2016)在《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思考》文中提出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所在。国有企业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湖北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本文意在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有企业改革历程进行回顾,梳理成绩和不足,揭示湖北在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的自身特有规律。结合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总体状况和趋势,运用改革取得的历史经验,对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当前研究国有企业改革有所帮助。第一部分是对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的回顾。首先是描述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这个背景包括国内背景和省情状况。其次就是按照特定的历史事件,划分国有企业改革阶段,具体包括从承包责任制后期湖北国企发展,初步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湖北国企,脱困建制下的湖北国企,分别对其进行详细梳理,摸清湖北国有企业在90年代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对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的评析。包括取得成绩和存在的不足。通过在分析第一部分的基础上,查阅资料,总结出湖北国有企业取得的成绩:第一是摸索出了适合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新形式,基本实现国有企业功能转变。第二是摸清了国有资产家底,注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继续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打下了基础。第三坚持为国有企业改革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企业员工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图表分析,揭示湖北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不足:首先是湖北国有企业竞争力相对不足,企业营运效率较低;其次是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上脚步缓慢,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第三是国有企业综合配套改革相对滞后。第三部分是对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思考。包括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反思和以后改进方向的展望。对于改革的思路反思,首先是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走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道路,并适时将改革的经验上升成为理论,在实践中丰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其次是注重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利用好市场作用,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再次,坚持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走持续改革的道路。针对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结合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特点,对湖北国有企业发展提出三点展望:一是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二是继续促进政企分开,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三是做好国有企业配套改革工作,促进公平正义。
江泽林[8](2015)在《国有企业改革专题讲座心得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编者按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在3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近年来,我省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已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混合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产权结构,一批具有竞争实力的大企业?
秦光荣[9](2007)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各位代表、各位同志: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省人大代表予以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十一五”开局良好 200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
甘道明[10](2004)在《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 展壮大国有经济》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推进西部大开发的精神,对四川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下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等问题作了详尽的阐述。
二、我省巩固扩大国企改革脱困成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巩固扩大国企改革脱困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 |
1.1.3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利用外资 |
1.2.2 利用外资效益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新世纪以来主流媒体对辽宁形象建构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辽宁日报》(2000-2019)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 |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新世纪前后辽宁形象的媒介呈现 |
第一节 新中国老工业基地形象的确立 |
第二节 曲折中巩固辽宁老工业基地奋斗形象 |
第三节 新时代长子形象的精准画像 |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人民日报》《辽宁日报》对“辽”报道分析 |
第一节 《人民日报》“涉辽”报道分析 |
一、样本说明与内容概述 |
二、《人民日报》“涉辽”报道整体分析 |
第二节 《辽宁日报》对“辽”报道分析 |
一、样本说明与内容概述 |
二、《辽宁日报》对辽宁报道的整体分析 |
第三节 两报对“辽”报道的对比分析 |
一、两报对“辽”报道框架选取契合 |
二、两报对“辽”报道的差异化价值定位 |
第三章 《人民日报》《辽宁日报》报道建构下的辽宁形象呈现 |
第一节 《人民日报》报道建构下的辽宁形象 |
一、坚守老工业初心,政府廉洁清正的政治形象 |
二、新形式新政策依托,改革与发展齐头并进的经济形象 |
三、民生政策惠及,社会秩序与风貌向好的民生形象 |
四、文化产业健全发展,东北精神薪火相传的文化形象 |
五、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发展共赢的生态形象 |
第二节 《辽宁日报》报道建构下的辽宁形象 |
一、践行与弘扬新时代“长子”担当的政治形象 |
二、各行各业创新发展,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的经济形象 |
三、物质生活有保障,民众情感认同增强的民生形象 |
四、弘扬红色精神,传承本土优秀文化的文化形象 |
五、投身生态治理,建设绿色宜居城市的生态形象 |
第四章 关于两报报道对辽宁形象传播的思考及对策 |
第一节 两报报道对辽宁形象传播的思考 |
一、媒体议程设置固化,受众刻板印象根深蒂固 |
二、新闻报道倾向失衡,“旧”内容缺乏“新”创新 |
第二节 辽宁媒介形象多维建构新路径 |
一、合理设置议程,打造“专属”文化品牌 |
二、平衡报道倾向,适度增加批评性报道 |
三、探索全媒体融合,多媒体联动合力展现辽宁形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供给侧改革中煤炭企业债转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 |
2.1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 |
2.2 债转股的理论 |
2.2.1 债转股的定义 |
2.2.2 债转股的三种运作模式 |
2.2.3 债转股的主要业务方式 |
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煤炭企业债转股现状 |
3.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煤炭企业现状 |
3.2 供给侧改革对煤炭行业的深远影响 |
3.3 煤炭行业债转股实施情况 |
3.3.1 债转股实施的情况 |
3.3.2 本轮债转股实施原则 |
3.3.3 煤炭企业债转股对供给侧改革的影响 |
3.4 .煤炭企业实施债转股的必要性分析 |
4 煤炭行业实施债转股问题分析 |
4.1 煤炭企业债转股落地难 |
4.2 标的企业筛选标准不明确 |
4.3 地方政府与市场对债转股定位不一致 |
4.4 退出煤矿的资产清算难度大 |
4.5 市场资金来源有限 |
4.6 没有明确的退出机制 |
5 煤炭企业实施债转股的政策建议 |
5.1 政府在煤炭企业供给侧改革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
5.2 严格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
5.3 加强政府引导优化资产结构 |
5.4 积极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湖南省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战略意义的研究 |
1.2.2 关于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存在问题的研究 |
1.2.3 关于如何继续深化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对接工作的研究 |
1.2.4 简要的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 |
第2章 湖南省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中央企业 |
2.1.2 对接合作 |
2.2 湖南省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的理论基础 |
2.2.1 共生理论 |
2.2.2 博弈理论 |
2.2.3 关系治理理论 |
2.3 湖南省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框架 |
2.3.1 合作方式 |
2.3.2 合作内容 |
2.4 湖南省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的价值意蕴 |
2.4.1 有助于推动国资国企的改革发展 |
2.4.2 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的布局升级 |
2.4.3 有助于增强区域经济的发展后劲 |
第3章 湖南省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的现状和不足 |
3.1 湖南省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的整体现状 |
3.1.1 湖南省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相关政策解读 |
3.1.2 合作的概况 |
3.1.3 取得的经验 |
3.2 湖南省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存在的不足 |
3.2.1 战略意图尚难统一 |
3.2.2 合作进度比较缓慢 |
3.2.3 项目开发储备不足 |
3.2.4 政策措施不够有力 |
3.3 湖南省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存在不足的原因 |
3.3.1 宏观环境的影响 |
3.3.2 资金投入不到位 |
3.3.3 项目用地立项难 |
3.3.4 具体实施难度大 |
第4章 湖南省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的有效路径 |
4.1 湖南省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4.1.1 政府引导原则 |
4.1.2 企业主体原则 |
4.1.3 市场运作原则 |
4.1.4 互利共赢原则 |
4.2 湖南省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的具体实施路径 |
4.2.1 完善机制,强化央地对接合作协同保障体系 |
4.2.2 合理应变,巩固和扩大已有的对接合作成果 |
4.2.3 突出重点,优先抓好优势企业对接合作工作 |
4.2.4 优化环境,为对接合作营造出良好投资氛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不忘初心再谱新篇——山东国企国资改革发展40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国企国资系统的历史进程 |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国企国资改革发展成就 |
山东国企国资改革发展的经验启示 |
谱写山东国企国资改革发展的崭新篇章 |
(6)春天的答卷(论文提纲范文)
(六)啃下“硬骨头”,释放“内动力”,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破茧而出 |
——突破难点,国企呈现“挺胸抬头”态势 |
——破解“三偏”,放开、放手、放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
——行动才有出路,农垦、森工、龙煤“三大难”改革逐一破题 |
(七)打造好环境,完善新秩序,让一切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
——重锤响鼓,坚持问题导向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 |
——天下为公,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
——从“管”到“服”,打通政府职能转变“最后一公里” |
——打开束缚,让各类人才在广阔舞台各尽其才 |
(八)走绿色路、打生态牌,擦亮龙江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两大“金字招牌” |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保护好绿水青山,才会有金山银山 |
——绿水青山,从“农业效益”向“服务业效益”扩展 |
——冰天雪地,擎起冬日旅游最热的“一把火” |
(九)蓄积新动能,开启新蓝海,创新发展拥有无限的空间 |
——“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孕育创新灵感,助燃创新火花 |
——把握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再造生活与生产的空间 |
——支持四支队伍创新创业,打开社会活力的一道闸门 |
——新业态谋篇布局,新蓝海就在眼前 |
(十)托住民生底,全面建小康,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
——暖意融融的“民生成绩单”,是以一级抓一级、年年有进步的努力干出来的 |
——抓牢脱贫攻坚这个“一号工程”,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
——抓住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劳动者有尊严,人生才有幸福,社会才会健康有序 |
——深化医疗领域改革,建设“健康龙江”,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
——把教育公平观念全面付诸实践,让龙江的学子分享教育的“蛋糕” |
——兜底民生,保障升级,把稳固的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 |
(十一)提升精气神,磨砺硬作风,持续发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
——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
——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尊崇党章、遵守党规 |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持之以恒抓反腐倡廉 |
——为有为者撑腰、为担当者负责,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
——学习贯彻执行《准则》和《条例》,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
(7)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一、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
(一) 20世纪90年代初国有企业的基本情况 |
(二) 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企改革进程 |
1. 承包责任制后期的湖北国企改革 |
2.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湖北国企改革 |
3. 脱困建制下的湖北国企改革 |
二、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企改革评析 |
(一) 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经验 |
1. 摸索出了适合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新形式 |
2. 摸清国有资产家底,注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
3. 坚持为国有企业改革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员工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二) 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的不足 |
1. 国有企业竞争力相对不足,企业营运效率低 |
2. 国企改革内在动力不足,政企分开进程缓慢 |
3. 国有企业综合配套改革相对滞后 |
三、对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思考 |
(一) 对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思路反思 |
1. 坚持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实践中丰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2. 注重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正确认识市场的作用 |
3. 坚持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保持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性 |
(二) 对当今经济转型背景下国有企业的展望 |
1. 完善国企治理结构,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 |
2. 继续促进政企分开,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
3. 做好国有企业配套改革工作,促进公平正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 展壮大国有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一、四川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
1、坚持以适应市场化为改革取向,国有企业体制创新迈出了重大步伐 |
2、着眼于搞活整个国有经济,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初见成效 |
3、着力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国有经济总体实力和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
二、下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
1、大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
2、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
3、加快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步伐,为国有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
4、深化企业内部体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
5、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探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新体制和机制 |
三、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
1、全面摸清家底,掌握真实情况。 |
2、转变职能,树立出资人意识。 |
3、健全制度,创新监管体制。 |
四、我省巩固扩大国企改革脱困成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2]新世纪以来主流媒体对辽宁形象建构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辽宁日报》(2000-2019)报道[D]. 刘佳美.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3]供给侧改革中煤炭企业债转股问题研究[D]. 田川.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4]湖南省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研究[D]. 彭轶. 湖南大学, 2019(07)
- [5]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不忘初心再谱新篇——山东国企国资改革发展40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山东省国资委. 山东国资, 2018(10)
- [6]春天的答卷[N]. 徐明辉,滕嘉娣,曹忠义,常春晖. 黑龙江日报, 2017
- [7]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思考[D]. 郭英策.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8]国有企业改革专题讲座心得体会[N]. 江泽林. 陕西日报, 2015
- [9]政府工作报告[N]. 秦光荣. 云南日报, 2007
- [10]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 展壮大国有经济[J]. 甘道明. 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