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0) 第九篇 证券公司业务国际化的风险防范 第二章 证券公司业务国际化风险防范的认识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金融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穗府办[2021]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州市金融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反映。2021年9月17日广州市金融发展"十四五"规划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广州金融业发展成就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广州金融发展环境
Yao Lanqu[2](2021)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风险的法律规制 ——以证券交易后程序为中心》文中提出
王浩东[3](2021)在《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风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证券公司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安全性与稳定性对于我国金融市场具有重大意义。在其业务转型的过程中,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的识别与衡量以及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是证券公司保证自身良好运行发展的基础。中信证券作为券商行业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行业规模也是最大的券商龙头,在A股市场上市值最大。中信证券还占领多个第一,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均为行业第一,中信证券是本文研究的典型案例,通过这一案例得出的启示较为典型。在《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中,中国证券业协会在2019年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中明确指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风险划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本文以中信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模式为案例,介绍了其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模式后,创新性地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四个角度对其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分析过程中,首先通过市场模型法、公司财务指标等方法,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对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进行识别。进而结合识别结果对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模式进行分析,分析其模式较为成功的原因。最后结合分析结果与工作经验提出案例分析启示并提出建议。本文应用了资本市场经济模型、公司财务管理指标、巴塞尔新标准模型等分析方法对中信证券公司开展资产风险管理经营业务过程中的资本市场投资风险、操作策略风险、流动性投资风险分别进行了识别、分析与评价上设定对应指标,定量识别分析对应风险,并进行评价。从分析风险管理模式的角度上看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通过对目前中信证券在开展金融资产市场监督风险管理经营业务中存在可能直接产生的各种证券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四种不同因素分别进行了不确定量风险辨认评估分析和基于信用风险等不同特征的不确定性风险辨认评估分析,并提出启示与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创新性意义。
赵晗羽[4](2021)在《沪港通和深港通开通前后沪深港股市联动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内地的金融市场通过实施股票交易改革,合格的外国机构投资者机制(QFII)和合格的国内机构投资者机制(QDII)等多项开放政策,逐步扩大对外界的开放程度,并通过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改革,香港与内地在各个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都更为频繁和紧密。在这种环境下,为了继续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体化,我国分别在2014年和2016年实施了两项重要措施:沪港通和深港通,进一步通畅内地和香港开放资金的流通的桥梁。所以,在新时代、新背景下,研究“沪港通”、“深港通”启动前后内地沪、深、港三市之间的联动效应尤其关键。本文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析中国上海、深圳和香港这三个主要股份在证券市场之间相互联动的作用与效应,所使用的样本数据分别为上证综合、深证成分指数与恒生指数三个主要股票指标每天收盘价的平均投资收益率,研究时段确定的日期为2012年11月16日至2020年11月30日,基于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的市场调查和研究,本文将针对当前中国上海、深圳和香港三地的证券市场之间相互联动性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并进行了处理和研究,通过综合运用宏观经济对其影响的主要因素、A+H股、机构投资和宏观政策等各种确定性手段和理论方法,来深入分析沪、深、港三地股市相互影响的具体情况,然后,它使用了多种综合的定量方法,包含协整检验,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方差分解模型等,来分析了两个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传递影响力大小程度与方向。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深港通实施后,香港股市对沪、深两地区股市的内部价格波动将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上海和深圳两地股市受到香港股市价格波动的外部冲击影响并不大。最后,本文得出结论认为,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实施将会使内地沪、深股市和香港股市之间的联动效应进一步增加,以及香港股市价格波动的传递会直接影响沪、深两地股市价格变动。之后伴随着沪港通和深港通两个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发展,将有机会进一步地深化沪、深、港三地的合作与协同,充分发挥我国证券市场综合经济实力优势,拓展和扩大延伸国内外投资者的证券市场投资途径,也将促进人民币在国际化中更加有序地流动和流动,并且极大地增强了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与国际市场更深入融合的进程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和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通过对股票市场之间的关联性的研究以及对影响股票市场之间的关联性的因素的实证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不同政策的实施对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性的影响,也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避免风险或通过跨市场分配实现超额收益具有关键意义。
胡旭[5](2021)在《基于云南州市面板数据的金融发展对沿边金融开放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边境地区,在各自国家中均具有远离各国的经济中心、开发程度弱、地区竞争力低的特点。为此,各国均实施以开放各自市场为导向的开放战略来推动沿边地区经济发展。随着开放后人口、贸易等不断的交融,边境地区对于金融合作的需求也尤为迫切。然而随着沿边金融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此时地区内的金融发展水平就成为了沿边金融开放能否在经济发展和金融领域中发挥更多正面效应以及降低风险的关键因素。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在保障沿边金融开放进一步扩大的同时还可以优化改革,为沿边金融开放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并且针对金融发展对沿边金融开放影响机制的探讨也将为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供帮助。云南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在推进沿边开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窗口作用。作为我国最早与周边国家开展金融合作的省份,云南沿边金融开放发展特色鲜明,跨境金融合作优势明显。为此本文特选定了云南十六个州市的面板数据来进行了金融发展对沿边金融开放影响的研究。本文首先对金融发展与沿边金融开放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在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金融发展通过扩大金融规模吸引外资、提高金融效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完善金融结构使抗风险能力提高以及增强金融服务四个方面作用于沿边金融开放。其次从云南省金融规模、金融效率以及金融结构三方面对云南省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并从云南省与沿边国家货币交易、跨境人民币结算、自由贸易区以及省内机构走出去、外资机构走进来四方面分析了云南省沿边金融开放的现状。之后,利用云南十六个州市2008年-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金融发展对沿边金融开放的系统GMM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以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为指标测定的金融发展程度均对沿边金融开放具有促进作用,且金融规模的促进效用更大。2.控制变量中各州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以及进出口总额的提高和2010年跨境人民币结算政策的实施均有助于沿边金融开放的扩大。最后,依据上述分析结果并结合云南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扩大金融规模、提高金融效率、完善金融结构、紧抓自贸区建设以及开发产业金融合作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邹昌波[6](2021)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金融领域大力推进去杠杆、强监管等力度,引发了人们对金融创新利弊的深入讨论。支持者认为,金融创新能有效降低机构和消费者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脆弱性论者则认为,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业务创新产生的过度信用扩张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因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企业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监管降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在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仍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金融机构,国内市场融资渠道也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相对较小,商业银行依然是经营信用活动的核心主体。因此,以商业银行为对象来考察我国金融创新具有现实价值。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遵循着“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这一基本过程,因而研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必须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监管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原来只从事国家指定金融活动的商业银行,也开始开展大量的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的交叉金融业务、同业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已引起银行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紧扣金融创新过程以及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博弈过程,通过梳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脉络,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创新的特征以及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针对性业务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金融创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聚焦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以及与金融创新相关并影响着金融业务创新效率的外部监管、公司治理、机制、有利条件等。本文所指的金融创新,包括交叉金融业务等新型业务,以及批发金融业务、机构金融业务等传统金融业务的改进。同时,与金融创新关联的制度,如商业银行的治理目标、组织方式、组织架构等,本文也纳入了研究范围。论文按照“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创新动因→金融创新内容与特征→金融创新评价→金融创新效应”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金融创新的国内外研究总体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最后给出了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章: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在严格界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等相关概念基础上,剖析了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与影子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进行了分析;最后,重点讨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和效应的相关理论观点,包括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理论等。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本章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为节约资本耗用、突破信贷规模限制等而进行的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其次,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金融创新领域之一,即交叉金融业务的发展历程、模式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内容、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约束条件。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评价。首先构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评价体系,进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运用因子分子法对其综合能力进行了评价。其次,以我国37家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作为衡量指标,分析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以非利息收入占总资产比重这一指标作为创新能力替代指标,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首先基于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提升银行经营绩效,但依赖于银行自身对风险承担水平的把控;其次,根据实证结果,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第六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金融风险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在引入金融风险滞后项以后,所得到的实证结果依然稳健;第二,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比、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风险;第三,商业银行资产报酬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对金融风险具有正相关关系。第七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A股2004—2019年上市企业的非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委托贷款刻画的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第二,企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营业销售收入比率、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规模、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三,企业资产规模对金融风险具有负向阻碍作用,而企业成立年限兼具正负两种效应。第八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本章通过DSGE模型阐释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并通过设计相关的实证模型和变量指标,利用我国37家商业银行以及宏观层面2008—2019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商业银行在进行交叉金融创新业务的时候会获得更高的收益;第二,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显着;第三,整体上,商业银行存贷比、盈利能力、资产规模、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宏观经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首先总结了研究结论,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认为金融业务创新与金融监管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分析了我国金融业务创新监管需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资本监管不足、表外与同业监管不足、监管协调不够以及对系统性重要监管机构监管不足等方面;最后,从完善监管制度、完善资本监管和堵住监管套利三大方面提出了改进金融创新监管的方向和建议。论文的创新点:第一,对以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为代表的金融创新的前沿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交叉金融业务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交叉金融业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交叉金融业务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容和特征,及其宏微观影响,具有较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二,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特征以及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并采用理论建模、博弈分析、实证检验等多种手段分别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多角度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宏微观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的经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微观金融业务创新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商业银行金融规模,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这种创新又会增加自身风险承担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金融风险的形成。对于企业而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整体上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会增加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但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第三,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两个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特征进行联系,分别从创新的综合能力和中间业务收入两个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认为,规模小的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但是在风险管理创新能力方面表现比规模大的商业银行要稳定。同时,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四,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DSGE模型,并对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从理论上看,当金融创新的收益为正时,商业银行有动机将资金从传统借贷转移到金融创新业务中,从而逃避金融监管要求,进一步增加经济体的总产出与总消费。
李美林[7](2021)在《J证券内蒙古分公司互联网经纪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赋能证券行业,券商互联网经纪平台建设与完善,证券经纪业务进入以“互联网经纪业务”为突出代表的“后互联网”阶段。当下,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中小券商数量的连年激增,以“佣金战”为主要标志的竞争战略被各大券商视为抢夺证券经纪市场份额的不二利器,以“官网”、“官方APP”为主阵地发展互联网经纪业务,以轻资产的“C型”营业部作为线下“客服中心”的证券经纪模式日益成为券商行业发展主流模式。但是纵观国外市场“零通道”的佣金现状,以及我国证券行业“佣金率”逐渐触底、券商低佣金收益难以维持日常运营成本,互联网经纪业务走向何方、如何发展成为实践中和理论研究中关注的创新点。J证券内蒙古分公司是以互联网经纪业务为核心业务的一家综合性全牌照类券商,面对外部行业市场环境急剧变化,本文以其互联网经纪业务为研究核心,以J证券内蒙古分公司为研究对象,在介绍J证券内蒙古分公司互联网经纪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PEST、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分析其机遇和威胁;围绕资源分析和能力,分析其优势和劣势。最后运用SWOT分析矩阵,全面系统梳理公司所处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明确了J证券内蒙古分公司互联网经纪业务发展应选择差异化竞争战略,并提出业务竞争的战略重点和实施的保障性措施。通过本文研究,不仅为J证券内蒙古分公司互联网经纪业务竞争发展提供系统、可行的决策建议参考,同时也为我国证券行业其他证券公司发展互联网经纪业务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吴马晶[8](2021)在《招商证券笋岗路营业部财富管理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财富管理业务最早瑞士兴起,而后风靡美国,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财富管理己经成为所有金融机构相互争夺利润的最核心的业务之一。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幻莫测,2018年的证券市场,成交量表现出每年递减的形势,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居民的人均可分配收入的日益增加,对财富管理服务的需求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强烈,但证券公司的经营仍是以传统的通道经纪业务为主,佣金费率越来越低,再加上证券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证券公司的利润水平逐渐滑坡。为了应对逐渐下行的利润水平及国内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飞速増长,证券公司向财富管理转变的步伐也不断加速。选择证券公司作为财富管理的人数也有所增加。相比于银行和信托,证券公司的全牌照业务资格、投资研究能力、资产获取能力都独具优势,财富管理业务成为证券公司寻求利润瓶颈突破本文以招商证券为研究对象,以深圳笋岗营业部为例,借鉴国内外证券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对招商证券的情况进行介绍,所在行业的情况分析,对深圳笋岗营业部的业务情况、组织构架、企业文化、技术创新等内部环境进行详尽的描述,了解存在的问题。通过差异化战略开展市场细分、客户定位,提出了包含产品编制、价格差异、多元促销、渠道拓展、人才战术、流程高效、品牌建设的营销策略,通过三方配合、三级联动、双重护航、多边助力来助力营销策略,保障营销策略的实施。通过研究认为招商证券的公司高管对财富管理业务的早期规划可以使得该项业务具备行业领先优势,是打造财富管理品牌优势,完善公司运营系统和营销系统的必由之路。综上所述,财富管理业务的转型是证券公司发展的必然过程,是实现发展升级和突破瓶颈的良好机会,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作为深圳笋岗营业部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参考,从客户需求出发,根据客户的情况来合理配置产品,使得客户的资产能够保值增值,实现由过去的通道角色向专业金融服务的证券公司的转变。本文获得的成果在具有招商证券特色的前提下仍然具有普适性,能够为其他证券公司的财富管理业务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晓轩[9](2021)在《H证券公司差异化经营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监管不断鼓励创新,为证券公司创新业务开展带来了机会。同时,证券行业进入头部效应时代,证券公司强者恒强的地位不断巩固,对于中小证券公司而言,面临着竞争与威胁。证券行业未来竞争格局的变化迫使其尽快转型,尤其是要打破同质化的竞争局面,形成差异化经营策略。本文以H证券公司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经营策略的相关概念,经营策略是为经营战略服务的。运用PEST、SWOT分析方法结合公司自身实际情况和内、外部环境变化对H证券公司进行全面分析,寻找公司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盈利能力下降,业务优势不突出,业务模式较为传统”等。公司外部环境存在政策方面对创新的鼓励、资产管理市场空间的扩大、市场对创新业务和多元化产品的需求,为证券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公司内部出现了盈利能力下降、竞争优势不足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公司差异化意识不足、产品缺乏创新以及营销手段较为传统等。接下来在制定差异化经营策略的过程中通过对欧美投资银行业五种差异化模式进行了借鉴。经过综合分析制定适合公司发展的、可行性的差异化经营策略。从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营销手段差异化三个维度制定的经营策略。公司通过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的多元化和创新来实现差异化;在营销差异化方面进行细分市场的选择和目标市场定位,避开竞争激烈的市场,选择有区位优势和专业领域优势的市场实现差异化营销策略;在服务方面借助金融科技的发展,进行金融科技布局以及“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为了保障差异化经营策略的有效实施,采取了资金、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方面的保障措施。
张希[10](2021)在《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金融创新,给盘活保理资产、解决保理公司融资困难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其自2015年起在我国迅速发展,实践中众多的成功案例已验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然而,与一般的资产证券化不同的是,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以保理应收账款为基础资产,整体上涉及的法律主体众多,在交易结构和操作流程上也更为复杂,实践中存在很多法律问题亟待厘清。要清晰地梳理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关系和交易流程,并在实践需求的基础上筛选重点法律问题,主要包括基础资产和破产隔离两大环节。本文具体分析以保理应收账款为核心的基础资产的选择、资产转让的定性和生效问题,以及破产隔离中特殊目的载体的争议和真实出售的判定等法律问题,并针对各项法律问题提出可行的法律建议,以期对我国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的实践问题加以指引,同时以新的视角丰富资产证券化的理论研究。
二、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0) 第九篇 证券公司业务国际化的风险防范 第二章 证券公司业务国际化风险防范的认识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0) 第九篇 证券公司业务国际化的风险防范 第二章 证券公司业务国际化风险防范的认识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3)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1.7 不足 |
第2章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2.1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
2.2 委托代理理论 |
2.3 内部控制理论 |
第3章 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案例介绍 |
3.1 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发展历史 |
3.2 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3.3 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模式 |
3.4 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盈利情况 |
第4章 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
4.1 市场风险分析 |
4.2 操作风险分析 |
4.3 流动性风险分析 |
4.4 信用风险分析 |
第5章 启示与建议 |
5.1 启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沪港通和深港通开通前后沪深港股市联动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股市产生影响的相关研究 |
二、沪、深港通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现状评价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联动性的定义 |
第二节 股市联动的理论假说 |
一、经济基础理论 |
二、有效市场理论 |
三、行为金融学理论 |
四、市场传染理论 |
第三章 沪、深港通机制与股市联动性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互联互通机制 |
一、沪港通 |
二、深港通 |
第二节 内地和香港股市比较 |
一、发展历史 |
二、现状 |
三、交易机制 |
四、信息披露 |
第三节 沪深港股市联动性的影响因素 |
一、经济因素 |
二、A+H股 |
三、机构投资者因素 |
四、政策驱动因素 |
第四章 股市联动效应的计量研究模型及计量方法 |
第一节 平稳与单位根检验法 |
一、DF检验 |
二、ADF检验 |
第二节 VAR模型 |
第三节 协整检验 |
第四节 Granger因果检验 |
第五节 脉冲响应函数 |
第六节 方差分解 |
第五章 沪深港股市联动性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数据选取和处理 |
一、数据选取 |
二、数据处理 |
第二节 联动性相关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ADF单位根检验 |
三、协整检验 |
四、构建VAR模型 |
五、Granger因果检验 |
六、脉冲响应 |
七、方差分解 |
第三节 实证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一、政策制定者 |
二、监管者 |
三、投资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云南州市面板数据的金融发展对沿边金融开放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关于金融发展的研究 |
二、关于沿边金融开放的研究 |
三、关于云南沿边金融开放的研究 |
四、金融发展影响金融开放的研究 |
五、现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金融发展与沿边金融开放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金融发展的内涵 |
二、金融开放的定义 |
三、沿边金融开放的界定 |
第二节 金融发展影响沿边金融开放的机制与渠道 |
一、金融发展对沿边金融开放的影响机制 |
二、金融发展对沿边金融开放的作用渠道 |
第三章 云南金融发展与沿边金融开放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云南金融发展的现状 |
一、云南省金融发展规模扩大状况 |
二、云南省金融发展效率提升状况 |
三、云南省金融发展结构组织情况 |
第二节 云南沿边金融开放的现状 |
一、云南省与沿边国家货币交易情况 |
二、云南省跨境人民币结算情况 |
三、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情况 |
四、省内金融机构走出去,外资金融机构走进来 |
第四章 云南金融发展对沿边金融开放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变量选取 |
一、解释变量 |
二、被解释变量 |
三、控制变量 |
第二节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一、计量模型设定 |
二、计量方法选取 |
三、数据来源及描述 |
第三节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过程及结果 |
一、检验数据 |
二、模型分析与实证结果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深化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扩大金融规模 |
二、开发多元化投融资方式、提高金融效率 |
三、打造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完善金融结构 |
四、紧抓自贸区建设契机,提升金融服务整体实力 |
五、 开发产业金融合作模式,开展文化、绿色、科技金融服务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金融创新研究现状 |
1.2.2 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发展 |
1.2.3 金融创新与企业经营绩效 |
1.2.4 金融创新与宏观经济发展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1.5 本文不足之处 |
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 |
2.1.2 交叉金融业务与影子银行业务 |
2.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 |
2.2.1 融资金融创新与非融资金融创新 |
2.2.2 有效金融创新与无效金融创新 |
2.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理论 |
2.3.1 追逐利润的动因 |
2.3.2 顺应供给的动因 |
2.3.3 规避管制的动因 |
2.3.4 完善市场的动因 |
2.4 金融发展理论 |
2.4.1 金融发展理论 |
2.4.2 金融深化理论 |
2.5 金融创新理论与金融风险理论 |
2.5.1 金融创新理论 |
2.5.2 金融风险理论 |
2.6 金融监管理论 |
2.7 本章小结 |
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 |
3.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
3.1.1 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 |
3.1.2 顺应需求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 |
3.1.3 增强竞争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 |
3.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
3.2.1 我国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创新 |
3.2.2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创新 |
3.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特征分析 |
3.3.1 交叉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
3.3.2 传统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
3.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环境条件 |
3.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监管不足 |
3.4.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 |
3.4.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有利条件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分析 |
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 |
4.2 基于综合能力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 |
4.2.1 评价方法与模型 |
4.2.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4.2.3 评价结果与现状分析 |
4.3 基于中间业务收入的商业银行创新能力评价 |
4.3.1 指标选择 |
4.3.2 样本与数据 |
4.3.3 测算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
5.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自身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 |
5.2 模型设计与变量指标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选择 |
5.2.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5.3 实证结果与讨论 |
5.3.1 模型检验 |
5.3.2 实证结果分析 |
5.3.3 面板门槛回归分析 |
5.4 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 |
6.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银行风险的理论分析 |
6.1.1 基本假设 |
6.1.2 博弈过程 |
6.1.3 融资市场 |
6.1.4 金融创新对博弈均衡的影响 |
6.2 研究假说 |
6.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
6.3.1 模型设定 |
6.3.2 变量选择 |
6.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模型检验 |
6.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
6.5 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7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
7.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分析 |
7.2 研究假说 |
7.3 模型、变量与数据 |
7.3.1 模型设定 |
7.3.2 变量选择 |
7.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4.1 模型检验 |
7.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8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
8.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 |
8.1.1 基本模型 |
8.1.2 参数校准 |
8.1.3 传导机制分析 |
8.2 加入企业创新的进一步分析 |
8.2.1 基本模型 |
8.2.2 创新与经济增长 |
8.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
8.3.1 实证模型设定 |
8.3.2 变量选择 |
8.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8.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8.4.1 模型检验 |
8.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
8.5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2.1 完善监管制度 |
9.2.2 完善资本监管 |
9.2.3 减少监管套利 |
9.2.4 强化风险管理能力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J证券内蒙古分公司互联网经纪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理论回顾 |
1.2.1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 |
1.2.3 主要战略分析模型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J证券内蒙古分公司互联网经纪业务发展现状 |
2.1 J证券内蒙古分公司概况 |
2.1.1 J证券公司简介 |
2.1.2 组织架构 |
2.1.3 人员构成 |
2.1.4 营销渠道 |
2.2 证券互联网经纪业务发展背景 |
2.2.1 互联网经纪业务已成趋势 |
2.2.2 国外互联网证券经纪业务先进模式借鉴 |
2.3 J证券内蒙古分公司互联网经纪业务经营现状 |
2.3.1 互联网经纪平台经纪宝运营情况 |
2.3.2 业务产品情况 |
2.3.3 客户资产情况 |
2.3.4 收入状况 |
2.4 J证券内蒙古分公司互联网经纪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1 市场定位不合理 |
2.4.2 客户营销层次浅 |
2.4.3 产品服务无差异 |
2.4.4 人才队伍不健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J证券内蒙古分公司互联网经纪业务发展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行业内现有企业竞争分析 |
3.2.2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3.2.3 购买商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3.2.4 替代品替代能力分析 |
3.2.5 潜在进入者威胁分析 |
3.3 发展机遇与威胁分析 |
3.3.1 发展机遇 |
3.3.2 发展威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J证券内蒙古分公司互联网经纪业务竞争条件分析 |
4.1 资源条件分析 |
4.1.1 技术资源分析 |
4.1.2 客户资源分析 |
4.1.3 文化资源分析 |
4.2 能力条件分析 |
4.2.1 服务能力分析 |
4.2.2 营销能力分析 |
4.2.3 网点运营能力分析 |
4.3 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 |
4.3.1 竞争优势 |
4.3.2 竞争劣势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J证券内蒙古分公司互联网经纪业务竞争战略选择 |
5.1 J证券内蒙古分公司互联网经纪业务SWOT分析 |
5.1.1 SWOT战略矩阵分析 |
5.1.2 增长型(SO)战略 |
5.1.3 扭转型(WO)战略 |
5.1.4 多种经营(ST)战略 |
5.1.5 防御型(WT)战略 |
5.2 J证券内蒙古分公司互联网经纪业务竞争战略 |
5.2.1 发展战略定位 |
5.2.2 竞争战略 |
5.3 J证券内蒙古分公司互联网经纪业务竞争战略重点 |
5.3.1 产品:依据客户细分差异化服务 |
5.3.2 渠道:重点发展线上、线下予以配合 |
5.3.3 营销:线上精准与线下综合营销服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J证券内蒙古分公司互联网经纪业务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举措 |
6.1 建设扁平化组织架构 |
6.2 搭建互联网思维人力团队 |
6.3 完善大数据营销体系建设 |
6.4 推进合规风控体系建设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招商证券笋岗路营业部财富管理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财富管理理论概述 |
2.1.1 国外财富管理模式研究 |
2.1.2 国内券商财富管理模式研究 |
2.2 营销管理理论 |
2.2.1 STP理论 |
2.2.2 精准营销理论 |
2.2.3 7P营销理论 |
第三章 招商证券深圳笋岗路营业部财富管理业务现状及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招商证券及招商证券深圳笋岗营业部概况 |
3.1.1 招商证券简介 |
3.1.2 招商证券深圳笋岗营业部简介 |
3.1.3 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现状 |
3.2 招商证券深圳笋岗营业部财富管理业务的外部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3.1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3.3.2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
3.3.3 潜在竞争者能力分析 |
3.3.4 替代品的威胁分析 |
3.3.5 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分析 |
3.4 深圳笋岗营业部财富管理业的内部环境分析 |
3.4.1 组织构架分析 |
3.4.2 考核机制分析 |
3.4.3 企业文化分析 |
3.4.4 营销技术分析 |
第四章 招商证券深圳笋岗营业部财富管理业务营销策略制定 |
4.1 市场定位及目标市场选择 |
4.1.1 市场细分 |
4.1.2 目标市场 |
4.1.3 市场定位 |
4.2 完善产品货架并差异化推介 |
4.2.1 丰富全系产品线 |
4.2.2 差异化产品推介 |
4.2.3 建立总部支持的产品培育基地 |
4.3 提高定价能力与盈利水平 |
4.3.1 差别化定价 |
4.3.2 增值服务提高收益水平 |
4.4 加强渠道布局与协同营销 |
4.4.1 加强与银行及非银机构合作 |
4.4.2 贯彻B端赋能战略 |
4.4.3 移动科技助力全方位获客 |
4.5 以结果为导向的多样化促销策略 |
4.5.1 开展有目标的互动交流活动 |
4.5.2 人员推销实现有形化产品 |
4.5.3 网络推广实现覆盖性 |
4.6 提高员工专业素质和客户满意度 |
4.6.1 核心人才的培养与人员配置的优化 |
4.6.2 建立有销售合力的营销团队 |
4.6.3 全面提升客户满意度 |
4.7 业务流程标准化与协同化 |
4.7.1 优化服务流程 |
4.7.2 系统化流程把控合规风险 |
4.8 打造招商证券财富管理专业品牌 |
4.8.1 梳理财富管理专业形象 |
4.8.2 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担当 |
第五章 招商证券深圳笋岗营业部财富管理业务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5.1 前中后台三方配合 |
5.1.1 提高投资研究能力 |
5.1.2 增强团队竞争力 |
5.1.3 提升后台支持力 |
5.2 战略管理业务的三级联动 |
5.2.1 战略联动 |
5.2.2 管理联动 |
5.2.3 业务联动 |
5.3 正向考核和直达通道的双重护航 |
5.3.1 建立考核与激励制度 |
5.3.2 建立直达通道助力重点业务 |
5.4 科技引导智能化服务 |
5.5 建设财富管理和合规管理的企业文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H证券公司差异化经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本文的研究内容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差异化经营策略的内涵 |
一、差异化经营策略的含义 |
二、差异化经营策略的表现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工具 |
一、PEST分析法 |
二、SWOT分析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H证券公司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H证券公司介绍及经营现状 |
一、H证券公司介绍 |
二、H证券公司经营现状 |
第二节 H证券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 |
一、盈利能力下降 |
二、资产管理业务优势不足 |
三、投资银行业务薄弱 |
四、业务模式传统 |
第三节 H证券公司经营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差异化认识不足 |
二、产品和业务模式缺乏创新 |
三、营销手段较传统 |
四、组织结构不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证券公司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外部环境分析 |
一、PEST宏观环境分析 |
二、微观环境分析 |
第二节 内部环境分析 |
一、经营条件分析 |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
三、企业文化分析 |
第三节 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 |
二、劣势分析 |
三、机会分析 |
四、威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证券公司差异化经营策略的制定与保障措施 |
第一节 欧美投资银行差异化经营策略的经验借鉴 |
一、大型全能投行模式 |
二、中型综合投行模式 |
三、精品投行模式 |
四、网络经纪商模式 |
五、资产管理公司模式 |
第二节 差异化经营策略的制定 |
一、产品差异化 |
二、营销手段差异化 |
三、服务差异化 |
四、组织结构创新化 |
第三节 保障措施 |
一、资金保障 |
二、人力资源保障 |
三、风险管理保障 |
四、信息技术保障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概述 |
第一节 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
一、商业保理的概念 |
二、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
(一)概念发展及内涵 |
(二)概念的外延 |
三、保理资产证券化与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的差异 |
第二节 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关系 |
一、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主体 |
二、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客体 |
三、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法律关系的内容 |
第三节 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 |
一、基本交易流程 |
二、我国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案例 |
第二章 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法律问题 |
第一节 基础保理资产的范畴界定 |
一、保理资产选择标准的整体观照 |
二、保理预付款的性质 |
三、未来应收账款的选择 |
四、“禁止转让”约款的法律效力 |
第二节 基础资产转让行为的法律定性 |
一、真实出售与担保融资之比较 |
二、我国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
第三节 资产转让的生效问题 |
一、商业保理的通知主体 |
二、保理登记的效力认定 |
三、隐蔽型保理的“迟延通知” |
四、未来债权保理的“预先通知” |
第三章 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的破产隔离法律问题 |
第一节 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中的特殊目的载体 |
一、特殊目的载体的概念及法律特性 |
二、“专项计划”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二节 破产隔离中“真实出售”的运用 |
一、判定“真实出售”存在的风险 |
二、“真实出售”的判断标准 |
第四章 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完善措施 |
第一节 完善资产转让的法律措施 |
一、明确“全部应收账款”为资产受让的范畴 |
二、规范未来应收账款的转让制度 |
三、“禁止转让”条款的解释论 |
四、完善债权让与通知制度 |
第二节 破产隔离机制的法律强化 |
一、细化专项计划的独立性要求 |
二、制定“真实出售”的判断标准 |
三、完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监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0) 第九篇 证券公司业务国际化的风险防范 第二章 证券公司业务国际化风险防范的认识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金融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29)
- [2]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风险的法律规制 ——以证券交易后程序为中心[D]. Yao Lanqu.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3]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风险分析[D]. 王浩东. 河北金融学院, 2021(07)
- [4]沪港通和深港通开通前后沪深港股市联动性的研究[D]. 赵晗羽.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基于云南州市面板数据的金融发展对沿边金融开放影响研究[D]. 胡旭.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6]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D]. 邹昌波. 四川大学, 2021(12)
- [7]J证券内蒙古分公司互联网经纪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李美林.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8]招商证券笋岗路营业部财富管理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吴马晶. 兰州大学, 2021(12)
- [9]H证券公司差异化经营策略研究[D]. 李晓轩.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10]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D]. 张希. 黑龙江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