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胎盘发生率及预后因素研究

前置胎盘发生率及预后因素研究

一、前置胎盘发病率及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蔡明琴[1](2021)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列线图模型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收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产妇临床资料,分析凶险性前置胎盘的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高危因素及绘制列线图,为临床医生筛查罹患凶险性前置胎盘高危人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341例前置胎盘产妇临床资料,分为凶险性前置胎盘组和非凶险性前置胎盘组。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R软件绘制列线图。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构建回归模型;利用区分度、校准度和内部验证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估,最后绘制列线图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展现。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41例产妇临床资料,凶险性前置胎盘组186例(54.5%),非凶险性前置胎盘组155例(45.5%)。分娩后出血范围为300?8000ml,其中发生产后出血者共144(42.1%)例,切除子宫者26例(7.6%),术后转入ICU者38例(11.4%)。经统计学分析,凶险性前置胎盘组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机率均高于非凶险性前置胎盘组,组间差异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剖宫产次数和人工流产史是凶险性前置胎盘的独立危险变量,原手术医院分级是三级者为凶险性前置胎盘的保护性因素,术前B超检查有助于术前诊断凶险性前置胎盘。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民族(P=0.132)、胎盘前置状态(P=0.159)、宫腔操作史(P=0.731)、药物流产史(P=0.113)、本次妊娠距前次剖宫产时间(P=0.398)、前置胎盘史(P=0.262)、产前出血(P=0.266)、规律产检(P=0.873)等两组比较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孕次与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发生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4.Logistc回归预测模型为:P=1-1/(1+exp(-4.223+1.621*X1+1.841*X2-1.152*X3+0.418* X4+3.787*X55.区分度检验结果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28(95%CI:0.900~0.955),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732,最佳临界概率值为0.494,特异度为0.855,敏感度为0.877,说明模型的区分度好;校准度检验结果示P>0.05,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好;模型的内部验证结果提示预测的疤痕子宫女性罹患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概率与实际观测概率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1.凶险性前置胎盘组发生产后出血、切除子宫和转入ICU风险高于非凶险性前置胎盘组。2.高龄、剖宫产史、人工流产史是凶险性前置胎盘的独立危险因素,原手术医院分级为三级者是凶险性前置胎盘的保护性因素。3.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的疤痕子宫妇女罹患凶险性前置胎盘的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能好,准确率高,可为临床医生筛选罹患凶险性前置胎盘高危人群提供理论依据。

夏小龙[2](2021)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及母儿结局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凶险性前置胎盘(pernicious placenta previa,PPP)并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及母儿结局,归纳其临床特征,为临床处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保障母儿安全。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156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的病案资料,根据其是否合并胎盘植入进行分组,将未合并胎盘植入者75例列为A组,合并胎盘植入者81例列为B组,其中将B组患者按照胎盘植入的程度又分为:胎盘粘连组(placenta accrate,PA),患者共13例;胎盘植入组(placenta increta,PI),患者共38例;穿透性胎盘植入组(placenta percreta,PP),患者共30例。对其是否高龄(年龄≥35岁)、孕产次、流产次数、前次妊娠是否为择期剖宫产、剖宫产次数及母儿结局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A组与B组两组患者间的平均年龄及分娩孕周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B组患者在高龄(年龄≥35岁)、产次≥2次、流产次数≥2次、剖宫产次数≥2次及中央性前置胎盘方面的比例均高于A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孕次>2次者为65例(86.67%),B组患者孕次>2次者为73例(90.12%),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B组患者前次妊娠为择期剖宫产的比例(76.54%)高于A组患者前次妊娠为择期剖宫产的比例(5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流产次数、剖宫产次数以及中央性前置胎盘与胎盘植入有相关性,回归系数分别为1.021、2.247、2.175,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将流产次数和剖宫产次数按照次数进行分层(流产0、1、≥2次;剖宫产1、≥2次)分析其对凶险性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流产次数和剖宫产次数的增加,OR值相应增加。6.采用Kruskall-Wallis检验方法分析发现凶险性前置胎盘PP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子宫切除率及入住重症监护室率均高于未合并胎盘植入组、PA组及PI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未合并胎盘植入组、PA组、PI组及PP组新生儿的出生孕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新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差异、Apgar评分差异、转入NICU的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龄、多产次、多流产次数、多次剖宫产及中央性前置胎盘是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合并胎盘植入的危险因素。2.未进入产程的择期剖宫产手术可能会增加再次妊娠时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发生胎盘植入的风险。3.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子宫切除率与胎盘植入的严重程度有关。

刘艳[3](2021)在《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10年前后SGA及LGA相对于AGA早产儿的高危因素并探讨其变化原因,从而针对性防范孕母早产风险,避免早产发生及改善早产儿预后,即进行早产预测,早期处理,降低早产儿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和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所有住院早产儿且孕母及患儿病历资料完整且真实可信者,对以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患儿姓名、住院号、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学历、居住环境、工作情况。2、危险因素分类:(1)孕母的产前一般情况:孕母年龄、受孕方式、流产史、死产史、死胎史、早产史、不良生活习惯、不规律产检等情况。(2)孕母合并症及并发症:子宫畸形、瘢痕子宫、宫颈短、宫颈机能不全、孕期出血、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间的糖尿病、妊娠贫血、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脂肪肝、病毒性肝炎等)、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低蛋白血症及Hellp综合征、生殖系统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牙周病、妊娠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等)、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类风湿关节炎、抗磷脂综合征等)、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妊娠期甲状腺疾病、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妊娠期肾脏病、妊娠合并精神障碍(抑郁症等)、妊娠合并急腹症(胰腺炎、胆囊炎、胃肠炎、阑尾炎等)、妊娠合并性疾病(梅毒、艾滋病等)等。(3)胎儿因素:胎儿性别、胎位异常、多胎妊娠、胎儿畸形、宫内窘迫、胎儿生长受限。(4)羊水、胎盘、脐带等因素:胎膜早破,胎盘结构及功能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早剖等),脐带结构及功能异常(脐带绕颈、脐带短和脱垂等),羊水量及性状异常(羊水过少、羊水过多,羊水粪染等),不明原因早产。分组情况:1.根据研究对象年份分为2组: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份住院早产儿为A组,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住院早产儿为B组。2.(1)SGA组:出生体重低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2)AGA组:出生体重位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和第90百分位之间;(3)LGA组:出生体重高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根据胎龄分组1)极早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妊娠小于28周;2)早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28--31+6周;3)中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32--33+6周;4)晚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34--36+6周。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AGA组做对照,分别对SGA及LGA组早产儿组间危险因素比较进行卡方检验,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SGA及LGA组早产儿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做10年前后对比分析。结果:1.我院新生儿科早产儿发病率10年前30.4%(2244/7371),10年后发病率32.3%(2868/8870),10年前后早产儿发病率增加,经卡方检验得P=0.01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早产儿10年前后的一般分布情况上:性别:A组男性比例62.0%,B组男性比例54.7%,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娩方式:A组剖宫产发生率58.6%,B组为71.5%,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胎龄:A组和B组的极早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1.6%,1.2%,经卡方检验比例下降无统计学意义,早期早产儿组构成比分别为19.2%和15.7%,经卡方检验P=0.003,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中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25.8%和19.3%,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晚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53.4%和63.9%,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体重:A组和B组<10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1.3%和0.9%,经卡方检验比例下降无统计学意义,1000g-1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14.2%和11.8%,经卡方检验P=0.026,比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1500g-2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64.2%和56.0%,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2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20.3%和31.3%,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体重百分比范围上:A组及B组的SGA构成比分别为13.0%和9.7%,经卡方检验P=0.001,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AGA构成比分别为77.8%和84.2%,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LGA构成比分别为9.2%和6.1%,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A组中,SGA中四类中所有中前五位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从大到小依次均为:高中及以下学历(73.6%)、妊娠高血压疾病(60.0%)、农村居住(56/6%)、男胎(52.8%)、城镇居住(43.4%);AGA:高中及以下学历(73.3%)、男胎(63.9%)、农村居住(55.6%)、城镇居住(44.4%)、女胎(36.1%);LGA:高中及以下学历(91.0%)、男胎(66.9%)、胎膜早破(57.2%)、农村居住(51.8%)、城市居住(48.2%),在以AGA组作为对照组时,经卡方检验,S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吸烟/喝酒(P=0.00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妊娠期肾脏病(P=0.001)、性别(P=0.001)、多胎妊娠(P=0.021)、胎膜早破(P=0.000)、不明原因早产(P=0.000)。L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35岁(P=0.029)、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32)、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P=0.000)、妊娠期甲状腺疾病(P=0.014)、多胎妊娠(P=0.013)、胎膜早破(P=0.000)、前置胎盘(P=0.000)、羊水过多(P=0.034)、羊水粪染(P=0.007)。4.在B组中,SGA中四类中所有中前五位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从大到小依次均为:城镇居住(67.0%)、妊娠高血压疾病(61.9%)、高中及以下学历(58.6%)、男胎(51.6%)、女胎(48.4%);AGA:城市居住(64.0%)、高中及以下学历(62.7%)、男胎(54.3%)、女胎(45.7%)、流产及宫腔手术史(37.7%);LGA:高中及以下学历(78.5%)、男胎(65.2%)、城市居住(60.7%)、流产及宫腔手术史(55.6%)、妊娠期间的糖尿病(54.8%)。在以AGA组作为对照组时,经卡方检验,S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死胎/死产史(P=0.0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子宫畸形(P=0.001)、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4)、HELLP综合征(P=0.010)、胎位异常(P=0.029)、胎儿畸形(P=0.019)、宫内窘迫(P=0.001)、胎膜早破(P=0.000)、前置胎盘(P=0.001)、脐带其他异常(P=0.000)。L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试管婴儿(P=0.000)、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流产及宫腔手术史(P=0.000)、瘢痕子宫(P=0.001)、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性别(P=0.013)、多胎妊娠(P=0.000)、羊水过多(P=0.000)。5.以AGA组作为对照组,将卡方检验有意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10年前S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1,OR=4.959),多胎妊娠(P=0.0062,OR=1.621)。10年后S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脐带其它异常(P<0.0001,OR=6.5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1,,OR=4.290),胎儿畸形(P=0.0005,OR=3.317),宫内窘迫(P=0.0398,OR=1.619)。6.以AGA作为对照组,将卡方检验有意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10年前L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1,OR=6.833),前置胎盘(P<0.0001,OR=3.853),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1,OR=3.318),胎膜早破(P<0.0001,OR=2.157)为LGA组早产儿独立危险因素。10年后L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1,OR=4.759)、羊水过多(P<0.0001,OR=4.422)、瘢痕子宫(P<0.0001,OR=4.293)、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38,OR=1.933)、流产及宫腔手术史(P=0.0112,OR=1.637)、男胎(P=0.0152,OR=1.621)。结论:1.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现在的发病率较10年前增加。2.在10年前后的早产儿一般情况分布上,男胎比例较前下降,剖宫产的比例增加,晚期早产儿、AGA及出生体重>2500g的早产儿的比例均上升。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0年前为SGA的首位高危因素,现为SGA的第三位高危因素,妊娠期的糖尿病始终是10年前后LGA早产儿的首位高危因素。4.宫内窘迫、胎儿畸形、脐带其它异常成为10年后SGA独立高危因素,其中脐带其它异常成为SGA首位高危因素。

张壹[4](2021)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随着辅助生殖技术成为治疗不孕症有效方案之一,“试管婴儿”出生率占我国新生儿出生率的1%[2]。IVF-ET妊娠带来新生命的同时,技术的安全性、子代的生命健康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IVF-ET妊娠与自然妊娠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的差异性,为IVF-ET妊娠提供有关围产期保健以及妊娠期并发症预防、监测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产科分娩IVF-ET妊娠的孕妇共718例,按1:3比例完全随机收集同期于我院产科分娩的自然妊娠孕妇共2154例作为对照组。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符合统计标准的IVF-ET孕妇共692例,对照组孕妇共2139例。分析两组患者总体的一般情况、妊娠期并发症以及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随后两组患者根据胎儿个数及年龄分别进行亚组分析妊娠期并发症以及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结果:IVF-ET妊娠低龄孕妇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1.71倍(aOR=1.71,95%CI 1.21-2.4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1.85倍(aOR=1.85,95%CI 1.16-2.95);子痫前期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2.73倍(aOR=2.73,95%CI 1.56-4.77);早产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1.78倍(aOR=1.78,95%CI 1.24-2.56);前置胎盘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3.22倍(aOR=3.22,95%CI 1.53-6.79)。与自然妊娠相比,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P=0.84)、胎盘早剥(P=1.00)、胎膜早破(P=0.15)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IVF-ET妊娠高龄孕妇组:妊娠前置胎盘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5.81倍(aOR=5.81,95%CI 1.89-17.90)。与自然妊娠相比,妊娠期糖尿病(P=0.1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5)、子痫前期(P=0.08)、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P=1.00)、早产(P=0.09)、胎膜早破(P=0.99)、胎盘早剥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IVF-ET单胎妊娠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2.40倍(aOR=2.40,95%CI 1.53-3.76);子痫前期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的3.88倍(aOR=3.88,95%CI 2.23-6.75);早产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3.15倍(aOR=3.15,95%CI 2.14-4.65);前置胎盘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3.21倍(aOR=3.21,95%CI 1.64-6.29)。与自然妊娠患者相比,妊娠期糖尿病(P=0.29)、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P=0.58)、胎膜早破(P=0.22)、胎盘早剥(P=0.99)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IVF-ET双胎妊娠组:与自然妊娠相比,妊娠期糖尿病(P=0.4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69)、子痫前期(P=0.54)、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P=0.31)、早产(P=0.95)、前置胎盘(P=1.00)、胎盘早剥、胎膜早破(P=0.98)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IVF-ET妊娠低龄孕妇组:与自然妊娠相比,低出生体重儿(P=0.61)、巨大儿(P=0.10)、出生缺陷(P=0.43)、新生儿死亡(P=0.28)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IVF-ET妊娠高龄孕妇组:与自然妊娠相比,低出生体重儿(P=0.49)、巨大儿(P=0.31)、出生缺陷(P=0.41)、新生儿死亡(P=1.00)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IVF-ET单胎妊娠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2.92倍(aOR=2.92,95%CI 1.80-4.72);巨大儿发生风险是自然妊娠的1.64倍(aOR=1.64,95%CI 1.10-2.45)。与自然妊娠相比,新生儿出生缺陷(P=0.73)、新生儿死亡(P=0.99)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IVF-ET双胎妊娠组: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低于自然妊娠,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与自然妊娠相比,新生儿出生缺陷(P=0.16)、新生儿死亡(P=0.42)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与自然妊娠相比,IVF-ET妊娠妊娠期并发症风险增加,主要包括子痫前期、早产、前置胎盘,加强IVF-ET妊娠期管理及监测,重点预防早产、预防子痫前期、晚孕期关注胎盘位置,做到妊娠期并发症早识别、早干预。IVF-ET双胎妊娠较自然妊娠妊娠期并发症发病率高,建议选择单胚胎移植。

马金梅[5](2021)在《延安市某三甲医院近五年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3474例病例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收集2016年-2020年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剖宫产术后再妊娠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再次妊娠间隔时间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希望为剖宫产术后有继续妊娠意愿的妇女提供有关妊娠间隔的指导,获得更好的母儿结局。方法:通过我院病案浏览器,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三个产科病区住院进行分娩的剖宫产术后再妊娠的单胎妊娠孕妇病例,通过病历已书写病史来回访患者的不同妊娠间隔时间及妊娠结局。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3474例研究对象按再次妊娠间隔时间(N)分为五组:N≤1年、1<N≤2年、2<N≤5年、5<N≤10年组、N>10年。通过浏览器详细记录孕妇的年龄(<35岁、≥35岁)、孕周、孕次、体重指数、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记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不包括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及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情况;胎盘异常情况(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粘连、胎盘植入);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胎膜早破、产后出血、不完全性子宫破裂、完全性子宫破裂);新生儿不良结局(早产儿、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胎儿窘迫、胎死宫内)。将数据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总结数据的特征及随年份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是构成比。结果:1.不同妊娠间隔时间的孕妇人数对比:本研究最终纳入有完整病历的3474例孕妇。其中N≤1年组18人,约占0.52%;1<N≤2年组211人,约占6.07%;2<N≤5年组1540人,约占44.33%;5<N≤10年组1394人,约占40.13%;N>10年组为311人,约占8.95%,见图1。2.五组产妇一般资料分析:五组产妇在年龄上,1<N≤2年组平均年龄最小,为(27.98±3.50)岁,N>10年组平均年龄最大,为(35.58±3.43)岁。可见随着妊娠间隔时间的延长,生育年龄在逐渐增长。其中<35岁有2731人,约占78.61%;≥35岁有743人,约占21.39%。且在1<N≤2年组<35岁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最大(约94.79%),N>10年组>35岁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最大(约64.63%)。五组产妇在2<N≤5年组平均孕次最少,为(2.68±0.85)次,在N>10年组平均孕次最多,为(3.26±1.08)次。N<5年孕妇的孕次基本保持稳定。五组产妇在N>10年组平均孕周最小,为(37.81±2.68)周;妊娠间隔时间小于10年中,其中1<N≤2年组平均孕周最小,为(38.12±1.19)周。N<10年孕周基本保持稳定。五组产妇在1<N≤2年组平均BMI最低,为(27.04±3.20)kg/m2,在N>10年组平均BMI最高,为(28.14±3.40)kg/m2。N<5年孕妇BMI基本保持稳定。随着妊娠间隔时间的延长,产妇年龄在增长,孕次较多,孕周偏小,体重指数偏高。见表1。3.五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比较:N>10年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共发生32例,发病率最高,为10.29%,包括7例妊娠期高血压,12例子痫前期,13例重度子痫前期;5<N≤10年组共发生103例,发病率为7.39%,包括31例妊娠期高血压,37例子痫前期,35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2<N≤5年组发病率为5.78%,包括29例妊娠期高血压,43例子痫前期,17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1<N≤2年组发病率为2.37%,包括2例妊娠期高血压,3例子痫前期。从图二中可以得知,随着妊娠间隔时间的延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在逐渐升高。五组产妇在1<N≤2年组患GDM的发病率最高,为7.58%,除<1年组因病例数极少,其余组GDM的发病率基本趋于一致。见图2及表2。4.五组产妇胎盘异常发病率比较:前置胎盘共发生62例(包括凶险性前置胎盘24例,完全性前置胎盘19例,边缘性前置胎盘6例,部分性前置胎盘13例,其中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5例,子宫切除1例),其中小于1年组胎盘异常0例。1<N≤2年组前置胎盘有11例,发病率最高,为5.21%,包括凶险性前置胎盘3例;5<N≤10年组共发生28例,发病率为2.01%,包括凶险性前置胎盘11例;2<N≤5年组发病率为1.36%,包括凶险性前置胎盘10例,其中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行子宫切除1例;N>10年组发病率为0.64%;五组产妇胎盘早剥38例,1<N≤2年组胎盘早剥有9例,发病率最高,为4.27%;5<N≤10年组发病率为0.44%。五组产妇胎盘粘连在2<N≤5年组和5<N≤10年组的发病率较低,分别为0.45%和0.50%;在1<N≤2年组和>10年组的发病率分别为0.95%和0.96%。五组产妇胎盘植入的发病率在1<N≤2年组最高,为1.42%,其余组的发病率均较低。且五组产妇中胎盘异常情况在1<N≤2年组发生率最高,为11.85%(25/211);在2<N≤5年组较低,为3.18%(49/1540)。见表3。5.五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病率的比较:N≤1年组孕妇共纳入18例,因例数较少,未发现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完全性子宫破裂4例。1<N≤2年组孕妇胎膜早破、产后出血、不完全性子宫破裂、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发病率分别为:8.53%、1.90%、9.95%、0.00%;2<N≤5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6.63%、1.82%、10.84%、0.06%;5<N≤10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9.90%、1.58%、9.40%、0.22%;N>10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12.54%、2.89%、12.86%、0.00%;其中N>10年组孕妇胎膜早破、产后出血、不完全性子宫破裂发病率均最高,分别为12.54%、2.89%、12.86%。2<N≤5年组孕妇胎膜早破发病率最低,为6.36%,小于2年且大于5年胎膜早破的发病率在逐渐呈上升趋势;产后出血和不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发病率在妊娠间隔时间大于1年且小于10年间无明显变化。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发病率在各组均最低,且在妊娠间隔时间小于2年内未发生,考虑可能与剖宫产术后2年内再次妊娠者在孕早期已终止妊娠有关。见表4。6.五组孕妇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的比较:N≤1年组孕妇共纳入18例,发生1例巨大胎儿,因例数较少,未发现有其他不良结局发生。1<N≤2年组孕妇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胎儿、胎儿窘迫、胎死宫内的发病率分别为:11.3%、0.47%、2.37%、2.84%、0.00%,早产儿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胎儿窘迫;2<N≤5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2.66%、1.23%、4.74%、1.23%、0.26%,巨大胎儿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与胎儿窘迫的发病率均较低且一致;5<N≤10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4.73%、1.36%、3.80%、2.15%、0.22%,早产儿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巨大胎儿;N>10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8.03%、0.00%、4.50%、0.64%、0.64%,早产儿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巨大胎儿。其中早产儿在2<N≤5年组的发病率最低,小于2年且大于5年的发病率在逐渐升高,与胎膜早破的发病率趋势一致;巨大胎儿的发病率趋势在妊娠间隔时间大于5年后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低出生体重儿、胎儿窘迫的发病率随着年份变化无明显特征。不明原因的胎死宫内发病率在逐年升高。见表5。7.五组孕妇分娩方式的比较:本研究共纳入3474例患者,其中选择再次剖宫产的有3364例,占96.83%;选择阴道分娩的有110例,占3.17%。见表6。结论:1.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孕妇,其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与妊娠间隔时间的长短有关。本研究显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间隔时间2~5年内母婴并发症较少。因此,建议剖宫产术后有继续妊娠意愿的妇女在妊娠间隔2~5年内再次妊娠能获得更好的母儿结局。

黄鲁鑫[6](2021)在《100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母体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相关的母体高危因素,筛查并早期识别与HIE有关的高风险孕妇,从而优化终止妊娠时机,改善母婴预后。研究资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01月至2019年12月分娩HIE患儿的孕产妇(排除因胎儿畸形或个人原因引产者)共计100例,分为A组(轻度HIE组)47例及B组(中重度HIE组)53例。采用非参数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各因素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关联性。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P25,P75)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率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若四格表资料期望数小于5,则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数据计算。取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总结分娩7年间分娩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孕产妇一般情况。两组间的孕周分布、年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但HIE患儿的孕产妇表现出高龄、高体重增加、不规律孕期产检、多次分娩史、高人工流产史、高早产率。(2)两组间的妊娠期并发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脏衰竭)、分娩期并发症(胎儿窘迫)、化验指标(总胆汁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游离甲状腺素T4)有统计学差异。胎儿窘迫主要表现频发晚期减速,正弦波,胎心消失,中重度HIE更易表现宫内窘迫。(3)HIE疾病严重程度与分娩方式、剖宫产麻醉方式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间难产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轻度HIE组)出现难产9例,包括2例行难产后剖宫产,7例经阴道助产,其中3例出现产后出血,合并阴道壁血肿2例。B组(中重度HIE组)出现5例难产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但其中1例合并腹壁血肿。(5)合并宫内窘迫(P=0.030,OR=2.354)和游离甲状腺素T4升高(P=0.002,OR=1.321)是发生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宫内窘迫越严重,游离甲状腺素T4含量越高,发生中重度HIE的风险越大。(6)新生儿资料:两组间新生儿窒息严重程度、辅助呼吸类别、新生儿科抢救、并发症数目、酸碱平衡失代偿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IE与母亲因素(孕产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脏衰竭、胎儿窘迫,或总胆汁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游离甲状腺素T4异常)有关,应严密监测,预防不良预后的发生。(2)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与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密切相关,规范产前检查,早期发现心脏衰竭等合并症;并根据病情需要积极处理,采取早期干预。(3)自然分娩、剖宫产等分娩方式与HIE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因此,鼓励自然分娩,严格把控剖宫产指征,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及麻醉方法。(4)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与母体因素密切相关,需产科医生与新生儿医生相互协助,积极沟通,共同改善母儿结局。(5)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各类后遗症发生时间早晚不一,需密切随访,关注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

张会迎[7](2021)在《产科联合ICU危重孕产妇救治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危重孕产妇的疾病分布及救治过程,分析危重孕产妇入住ICU病因,总结产科联合ICU抢救危重孕产妇的经验。为降低危重孕产妇病死率提供参考,改善危重孕产妇预后。增强产科危重孕产妇诊治和抢救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0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产科转入ICU的孕产妇临床资料,收集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及危重孕产妇的疾病分布、妊娠结局、救治过程。[结果]1.近5年产科共收治孕产妇19144例,其中转入ICU孕产妇共计201例,ICU转入率为1.05%(201/19144);转入产科重症监护过渡病房加强监护患者共计236例。2.转入产科重症监护过渡病房与ICU患者一般情况相比较,两组在转入ICU时机、终止妊娠周数、分娩方式、入住ICU病因、入住ICU24h内APACHEII评分、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住院花费、转入新生儿科病例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危重孕产妇入住ICU前三大病因为:(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相关并发症32.5%(65/2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子痫等);(2)妊娠合并心脏病12.5%(25/201);(3)产后出血9.5%(19/201)。4.201例危重孕产妇中,产科因素组130例,占64.7%;非产科因素组71例,占35.3%。其中产科因素组入住ICU的前三位疾病病因是:(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相关并发症;(2)产后出血;(3)前置胎盘。非产科因素组入住ICU的前3位疾病病因是:(1)妊娠合并心脏病;(2)妊娠合并风湿系统疾病;(3)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5.产科因素组与非产科因素组一般情况比较,产科因素组在高龄孕产妇、规律孕检孕产妇、28-37周分娩的孕产妇及足月产、ICU平均住院天数方面明显高于非产科因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产科因素组<28周分娩者明显高于产科因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娩情况比较,产科因素组中产后24小时内出血量,输红细胞量明显高于非产科因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ICU中,产科因素组深静脉置管(共14例),明显高于非产科因素组(共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产科因素组有创机械通气病例数明显高于产科因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01例转入ICU的危重孕产妇中出院共158例,占78.6%(158/201),产科因素组出院患者共120例明显高于非产科因素组3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产科因素组患者中转科患者明显高于产科因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201例转入ICU的危重孕产妇中,平均住院天数最长的前三位疾病为:(1)妊娠期急性脂肪肝;(2)羊水栓塞;(3)妊娠合并肺栓塞。平均花费最多的前三位疾病为:(1)妊娠期急性脂肪肝;(2)羊水栓塞;(3)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9.我院出生活产儿共157例,产科因素组99例,非产科因素组58例。产科因素组胎死宫内、足月产、新生儿死亡病例数明显高于非产科因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产科因素组流产病例数明显高于产科因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科因素组活产儿平均孕周为35.32±3.23明显小于非产科因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心脏病、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入住ICU常见病因。转入ICU的危重孕产妇疾病主要以产科因素为主。2、年龄、剖宫产、不规律产检、合并内外科疾病、产科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入住ICU的危险因素。3、危重孕产妇主要以产后转入ICU为主。采用WHO危重孕产妇判定标准,将符合标准的孕产妇转入重症监护病房加强治疗。对于不符合判定标准但具有潜在生命威胁因素的患者转入产科重症监护过渡病房加强监护。4、呼吸、循环衰竭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MODS的患者死亡率随着器官衰竭的数目增多而增高。对于MODS病患,早期纠正器官衰竭是关键。5、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死亡原因主要为早产。导致早产的主要产科因素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其相关并发症。6、产科联合ICU救治危重孕产妇是当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蔡明琴,胡琼[8](2021)在《凶险性前置胎盘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妊娠合并瘢痕子宫妇女比例增加,使得凶险型前置胎盘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凶险型前置胎盘是妊娠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机制普遍认为是妊娠期子宫胎盘-胎儿灌注不足,诱导胎盘发生形态学变化,从而增加了母婴围产期发病率及死亡率。近年来成为了产科医师着重关注的妊娠期并发症之一。如何筛查高危人群、孕产期注意事项及治疗措施等是高危孕产妇需被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借助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及最新研究成果,就凶险型前置胎盘的发生机制、病因、临床症状进行概述,对凶险型前置胎盘的治疗展开详述。

韩敏佳[9](2021)在《藏族高龄多产产妇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结局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背景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孕产妇以世居藏族农牧民为主,整体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生活方式与内地平原地区有着显着的差异。由于民族政策和生育政策的不同,藏族产妇高龄和多产的特点与内地差异尤为显着。西藏农牧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其地区的妇女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导致该地区藏族妇女产前检查不规范以及产妇的依从性较差,故藏族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因此,了解藏族高龄多产产妇的危险因素,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从而改善其不良妊娠结局和围产儿结局尤为重要。目的 了解藏族产妇高龄、多产两个因素与母婴不良结局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提倡适龄妊娠及优生优育,并通过孕期规范的保健和适当干预措施,减少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降低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8年01月~2020年11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分娩的4356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高龄多产组(年龄≥35岁且产次≥5次)、高龄非多产组(年龄≥35岁且产次<5次)、非高龄多产组(年龄在18~34岁且产次≥5次)和非高龄非多产组(年龄在18~34岁且产次<5次)。比较四组产妇一般临床资料、妊娠合并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情况。根据是否产生妊娠不良结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龄多产产妇妊娠和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将高龄多产组和高龄非多产组合并为高龄,再根据产妇年龄分为高龄组(35~39岁)和超高龄组(≥40岁)。比较两组高龄产妇一般临床资料、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及围产儿结局情况;根据是否产生围产儿不良结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将高龄多产组和非高龄多产组合并为多产组,再根据产妇产次分为多产组(产次=5)、超多产组(产次6~9次)和极多产组(产次≥10次)。比较三组多产产妇一般临床资料、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及围产儿结局情况;根据是否产生围产儿不良结局,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1.非高龄非多产组胎盘早剥、死胎的发病率最低(P<0.001)。2.高龄非多产组:顺产率最低(P<0.001),剖宫产率最高(P<0.001);早产儿发病率大于非高龄组(P<0.05);新生儿体重小于非高龄多产组(P<0.05)。3.非高龄多产组:顺产率最高(P<0.05),巨大儿的发病率大于非高龄非多产组(P<0.05)。4.高龄组: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P<0.001);孕周小于非高龄非多产组(P<0.001)。5.多产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非多产组(P<0.05);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多产组(P<0.001)。6.高龄多产组:助产率、前置胎盘、羊水Ⅲ度污染、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低、胎儿畸形、死胎的发生率最高(P<0.05)。7.高龄多产组围产儿不良结局的Logistic回归结果:羊水多、羊水Ⅲ度污染是高龄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OR>1),孕周是其保护因素(P<0.05,OR<1)。8.超高龄组:其年龄、孕次、产次均大于高龄组(P<0.001),孕周小于高龄组(P=0.001);超高龄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羊水Ⅲ度污染、新生儿早产、1分钟Apgar评分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高龄组(P<0.05);同时新生儿体重明显低于高龄组(P<0.05),分娩方式与高龄组无明显差异。9.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宫内窘迫、羊水多和羊水Ⅲ度污染是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而孕周是保护因素(P<0.001,OR<1)。10.极多产组:极多产组产妇HELLP综合征、产后出血、新生儿早产和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多产组和超多产组(P<0.05)。11.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Logistic回归分析:羊水Ⅲ度污染是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OR>1);孕周是其保护因素(P<0.001,OR<1)。结论1.高龄多产产妇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率、助产率、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均明显升高;羊水多、羊水Ⅲ度污染是高龄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孕周是其保护因素。2.高龄产妇妊娠合并症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龄产妇;超高龄产妇的妊娠并发症和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会进一步升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多、宫内窘迫和羊水Ⅲ度污染是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孕周是保护因素。3.多产产妇妊娠合并症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多产产妇;产次达到10次及以上的多产产妇其妊娠合并症发生率和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进一步升高。羊水Ⅲ度污染是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孕周是保护因素。4.对于藏族高龄产妇、多产产妇、尤其是高龄多产产妇,临床应加强重视程度,强调适龄妊娠及优生优育的重要性,同时强调规律产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孕产妇及其家属的医疗卫生知识普及和教育、切实做好孕期产期护理和保健工作、积极干预和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最大程度改善母婴结局。

张靖靖[10](2021)在《围产期子宫切除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探究围产期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手术指征及预后等,为降低产科子宫切除率和改善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母胎医学中心2011年1月~2019年6月的108例围产期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及35例发生产后出血但未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围产期子宫切除术患者的特征,同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围产期子宫切除的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2011年1月~2019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娩总数为53588例。行围产期子宫切除术(PH)者108例,包括阴道分娩6例(5.56%),剖宫产分娩102例(94.44%)。PH发生率约为0.2%。年龄22~44岁(中位数34岁),孕次1~8次(中位数3次),孕周21+6~41+5周,产次0~4次(中位数2次),多胎4例(3.7%),单胎104例(96.3%),出血量250~40000ml(中位数4600ml),汉族66例(61.1%),少数民族42例(38.9%)。高龄、瘢痕子宫、围产期血制品输注量及住院总费用等为围产期子宫切除术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前置胎盘(尤其是凶险性前置胎盘)是我院围产期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围产期子宫切除术可以有效处理难治性产后出血。而降低围产期子宫切除率的关键在于对相关危险因素的预防及防治结合,严格把握围产期子宫切除的时机与指征。

二、前置胎盘发病率及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置胎盘发病率及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凶险性前置胎盘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列线图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凶险性前置胎盘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凶险性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及母儿结局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观察指标及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的概况分析
    2 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分析
    3 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术中情况及处理
    4 凶险性前置胎盘植入分类与新生儿预后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凶险性前置胎盘诊治动态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概述
    2.2 住院早产儿的危险因素
        2.2.1 早产与孕母产前一般情况
        2.2.2 早产与孕母基础疾病及妊娠期并发症
        2.2.3 早产与胎儿因素
        2.2.4 早产与羊水、胎盘、脐带因素
    2.3 小结与展望
第3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病例来源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收集
        3.2.2 分组情况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1.1 10 年前后两组早产儿发病率
        4.1.2 10 年前后早产儿基本情况及构成比
    4.2 危险因素
        4.2.1 孕母产前一般情况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4.2.2 孕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4.2.3 胎儿因素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4.2.4 10 年前后羊水、胎盘及脐带等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4.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
        4.3.1 不同体重百分比范围早产儿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孕母产前一般情况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5.2 孕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危险因素探讨
    5.3 胎儿因素有关的危险因素探讨
    5.4 羊水、胎盘、脐带等因素有关的危险因素探讨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妊娠期糖尿病
    2.2 妊娠期高血压
    2.3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
    2.4 前置胎盘
    2.5 胎膜早破
    2.6 双胎及多胎妊娠
    2.7 早产
    2.8 出生体重
        2.8.1 低出生体重儿
        2.8.2 巨大儿
    2.9 新生儿死亡
    2.10 出生缺陷
    小结
第3章 研究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临床资料
        3.2.1 研究对象人群特征及分娩方式
        3.2.2 妊娠期并发症
        3.2.3 新生儿结局
    3.3 研究方法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IVF-ET妊娠与自然妊娠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4.2 IVF-ET妊娠组与自然妊娠组妊娠期并发症结果分析
        4.2.1 按年龄分层,IVF-ET妊娠与自然妊娠妊娠期并发症结果分析
        4.2.2 按胎儿个数分层,IVF-ET妊娠组与自然妊娠组妊娠期并发症结果分析
    4.3 IVF-ET妊娠组与自然妊娠组新生儿结局结果分析
        4.3.1 按年龄进行分层,IVF-ET妊娠与自然妊娠新生儿结局结果分析
        4.3.2 按胎儿个数进行分层,IVF-ET妊娠与自然妊娠新生儿结局结果分析
    4.4 IVF-ET妊娠组与自然妊娠组新生儿出生缺陷类型
第5章 讨论
    5.1 IVF-ET妊娠与自然妊娠妊娠期并发症比较
    5.2 IVF-ET妊娠与自然妊娠新生儿结局比较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延安市某三甲医院近五年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3474例病例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不同妊娠间隔时间的孕妇人数对比
    2.2 五组产妇一般资料的分析
    2.3 五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比较
    2.4 五组产妇胎盘异常情况发病率的比较
    2.5 五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病率的比较
    2.6 五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病率的比较
    2.7 五组产妇分娩方式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五组产妇人数及一般资料的分析
    3.2 五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比较
    3.3 五组产妇胎盘异常情况发病率的比较
    3.4 五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病率的比较
    3.5 五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病率的比较
    3.6 分娩方式的比较
    3.7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间隔时间对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100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母体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2.2 临床分期
    2.3 发病因素及发病机制
        2.3.1 产前异常
        2.3.2 围产期事件
        2.3.3 产后异常
        2.3.4 分娩孕周
        2.3.5 性别差异
        2.3.6 先天疾病或其他病因
    2.4 新生儿HIE的病理生理学
        2.4.1 脑细胞能量代谢衰竭
        2.4.2 线粒体损伤及钙超载
        2.4.3 兴奋性毒性
        2.4.4 自由基产生
        2.4.5 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化
        2.4.6 炎症反应
        2.4.7 细胞凋亡
    2.5 HIE的评估指标
        2.5.1 电子胎心监护
        2.5.2 Apgar评分
        2.5.3 新生儿临床检查
        2.5.4 电生理检测
        2.5.5 实验室检查
        2.5.6 影像学检查
    2.6 目前的治疗选择
        2.6.1 亚低温治疗
        2.6.2 干细胞治疗
        2.6.3 气体治疗
        2.6.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2.6.5 自由基产生抑制剂和清除剂
    2.7 新生儿预后
        2.7.1 短期预后
        2.7.2 长期预后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母亲住院期间放弃治疗
    3.2 研究资料
        3.2.1 一般资料与孕产史
        3.2.2 孕期合并症及并发症
        3.2.3 母儿结局
        3.2.4 实验室检查
    3.3 研究方法
    3.4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2013-2019 年我院产科100例HIE资料的一般描述
    4.2 两组孕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
        4.2.1 7 年间我院住院分娩HIE患儿的孕产妇占比的比较
        4.2.2 2013-2019 年两组孕产妇一般项目比较
        4.2.3 2013-2019 年两组孕产妇年龄分布比较
        4.2.4 2013-2019 年两组孕产妇的孕周分布及比较
    4.3 两组孕产妇并发症比较
        4.3.1 两组孕产妇的妊娠期并发症比较
        4.3.2 两组孕产妇的分娩期并发症比较
    4.4 两组孕产妇的生化检验指标比较
    4.5 两组孕产妇的终止妊娠方式及麻醉方式比较
    4.6 影响新生儿HIE的母体影响因素分析
    4.7 两组新生儿的结局资料分析
        4.7.1 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4.7.2 影响两组新生儿预后的酸碱平衡指标比较
        4.7.3 两组患儿的生化指标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疾病的发病率
    5.2 主要的发病因素与疾病严重程度间的关系
        5.2.1 一般情况、孕产史
        5.2.2 孕期合并症及并发症
        5.2.3 实验室指标
    5.3 终止妊娠方式的选择
    5.4 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分析
    5.5 局限性和展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产科联合ICU危重孕产妇救治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国内外危重孕产妇现状
    2.2 ICU的发展现状
    2.3 危重孕产妇入住ICU疾病分布
        2.3.1 产后出血
        2.3.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2.3.3 妊娠合并心脏病
    2.4 产科联合ICU救治的必要性
    2.5 建立产科ICU的前景与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1.1 资料来源
    3.2 研究方法
    3.3 分组方法
    3.4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描述
        4.1.1 5 年间我院产科入住ICU危重孕产妇占比的比较
        4.1.2 5 年间转入产科监护过渡病房与ICU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4.1.3 5 年间产科入住ICU危重孕产妇疾病病因分析
        4.1.4 产科因素组与非产科因素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4.2 产科因素与非产科因素分娩情况的比较
    4.3 产科因素与非产科因素组分娩时救治情况比较
    4.4 入住ICU危重孕产妇器官或系统衰竭情况分析
        4.4.1 201例转入ICU危重孕产妇器官或系统衰竭情况总体分析
        4.4.2 产科因素组与非产科因素组器官衰竭情况比较
    4.5 产科因素组与非产科因素组转入ICU治疗措施的比较
    4.6 产科因素组与非产科因素组孕产妇结局的比较
    4.7 各类疾病ICU住院时间及花费的比较
    4.8 产科因素组与非产科因素组围生儿结局的比较
    4.9 死亡孕产妇基本资料
    4.10 死亡新生儿基本资料
第5章 讨论
    5.1 危重孕产妇流行病学分析
    5.2 产科危重孕产妇入住ICU病因分析
    5.3 妊娠相关危险因素
        5.3.1 年龄
        5.3.2 产前检查
        5.3.3 剖宫产
        5.3.4 孕期的合并症与并发症
    5.4 产科联合ICU救治
        5.4.1 转入时机
        5.4.2 转入标准
        5.4.3 救治情况
    5.5 危重孕产妇MODS情况分析
    5.6 危重孕产妇围生儿预后
    5.7 危重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凶险性前置胎盘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定义
2 病因及临床表现
3 辅助检查
    3.1 超声检查
    3.2 MRI检查
4 治疗
5 术前准备
    5.1 多学科协作
    5.2 术前检查
    5.3 术前沟通
    5.4 麻醉方式
    5.5 手术团队
    5.6 自体血回输
6 辅助治疗
    6.1 双侧髂内动脉阻断术
    6.2 腹主动脉阻断术
    6.3 髂总动脉阻断术
7 术中注意事项
    7.1 切口选择
    7.2 处理

(9)藏族高龄多产产妇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结局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龄产妇妊娠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围产期子宫切除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围术期观察指标
    2 内容与方法
        2.1 PPH评估方法
        2.2 临床资料的收集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防治产后出血:温故知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前置胎盘发病率及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凶险性前置胎盘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列线图模型的构建[D]. 蔡明琴.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凶险性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及母儿结局的临床分析[D]. 夏小龙. 青岛大学, 2021
  • [3]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D]. 刘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4]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D]. 张壹. 吉林大学, 2021(01)
  • [5]延安市某三甲医院近五年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3474例病例特征分析[D]. 马金梅. 延安大学, 2021(11)
  • [6]100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母体因素分析[D]. 黄鲁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7]产科联合ICU危重孕产妇救治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D]. 张会迎. 吉林大学, 2021(01)
  • [8]凶险性前置胎盘的研究进展[J]. 蔡明琴,胡琼. 中国医药科学, 2021(08)
  • [9]藏族高龄多产产妇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结局的临床分析[D]. 韩敏佳. 西藏大学, 2021(12)
  • [10]围产期子宫切除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张靖靖.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前置胎盘发生率及预后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