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7e白血病细胞泛素-蛋白酶体通路抑制引发细胞凋亡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Mo7e白血病细胞泛素-蛋白酶体通路抑制引发细胞凋亡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一、Proteomic analysis of apoptosis triggered by inhibition of 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 in Mo7e leukaemic cells(论文文献综述)

包旦奇[1](2021)在《糖基化与泛素化修饰对流感病毒NA蛋白与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与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糖基化修饰和泛素化修饰是宿主两种重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方式,其对蛋白的功能、折叠、胞内定位与运输、蛋白降解等都发挥重要的作用。病毒作为一种严格寄生于宿主细胞的生物,其蛋白的翻译过程也会发生糖基化与泛素化修饰,糖基化与泛素化修饰是如何影响流感病毒蛋白功能与病毒生物学特性的以及相关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围绕流感病毒NA蛋白的糖基化修饰与泛素化修饰的生物意义、以及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对宿主蛋白的泛素化修饰水平的影响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揭示蛋白糖基化修饰和泛素化修饰对流感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与分子机制。N型糖基化修饰(NLG)在真核细胞中广泛发生,流感病毒的表面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都是高度糖基化修饰的蛋白质。研究表明,HA蛋白的N型糖基化可影响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免疫逃逸、宿主适应性和致病力等诸多方面。NA蛋白虽然在流感病毒的生命周期中发挥多种功能,特别是在病毒复制的后期,然而N型糖基化对NA蛋白的功能以及流感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A/WSN/1933 H1N1病毒的NA蛋白存在3个糖基化修饰位点(44、72、219)。衣霉素处理抑制N型糖基化修饰的发生或将这三个N型糖基化位点缺失后会显着抑制NA蛋白的出芽能力,这说明N型糖基化修饰对于NA蛋白的出芽能力至关重要。对三个N型糖基化修饰位点分别缺失后,并成功拯救突变病毒。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219位点的糖基化修饰缺失后,突变病毒的出芽能力、在细胞上的复制水平都显着下降。致病性试验结果也显示,219位点的糖基化修饰缺失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显着降低,不能致死小鼠,说明219位点的糖基化修饰对NA蛋白的出芽能力、体外复制能力、以及小鼠的致病性都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索其潜在分子机制,我们检测了N型糖基化缺失的NA蛋白过表达后细胞中未折叠蛋白反应激活情况(UPR),结果显示N型糖基化缺失的NA蛋白堆积于内质网(ER)中,导致UPR相关蛋白BIP、p-e IF2α上调,而XBP1下调,这说明N型糖基化缺失的NA蛋白堆积在ER中并引发UPR,导致NA蛋白不能在胞内正常运输与出芽,从而影响了病毒的复制能力与致病性。除糖基化修饰外,流感病毒蛋白也存在泛素化修饰,而且其对病毒蛋白功能与流感病毒复制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的流感病毒蛋白泛素化修饰的研究多集中于病毒的内部蛋白,包括聚合酶蛋白、NP蛋白、M1蛋白以及NS1蛋白,然而至今并无表面蛋白NA上存在泛素化修饰的相关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首次发现流感病毒的NA蛋白也存在泛素化修饰。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NA蛋白发生的泛素化修饰的种类以K63泛素化修饰为主。为了进一步确定泛素化修饰的位点,通过构建截短以及点突变的NA蛋白,利用免疫共沉淀手段验证了NA蛋白的6位赖氨酸为其泛素化修饰位点之一,并验证K6位点的泛素化修饰类型为K63泛素化修饰。对此泛素化修饰位点进行K6R突变缺失后,成功拯救突变病毒。体外实验结果显示K6R突变缺失泛素化修饰后,突变病毒的复制水平比野生病毒下降1000倍,而且小鼠实验结果也显示NA-K6R突变病毒的致病性显着降低,且不能致死小鼠,说明此位点的泛素化修饰对病毒的复制与致病性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找到泛素化修饰NA蛋白的宿主E3酶,利用pull-down的方法鉴定了一个与NA蛋白互作的宿主E3酶:HUWE1,利用si RNA干扰的方法验证了HUWE1为泛素化修饰NA蛋白的E3泛素连接酶。综上所述,流感病毒NA蛋白K6位点存在K63型泛素化修饰,其在流感病毒的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泛素化修饰不仅直接发生于病毒蛋白以调节其功能,也会对病毒复制关键的宿主因子进行泛素化修饰调控,影响宿主免疫应答、蛋白质量控制以及抗病毒信号通路,进而在流感病毒复制周期多个环节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流感病毒感染与宿主蛋白泛素化修饰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泛素化蛋白质组学的手段分别研究了流感病毒感染U937和A549细胞后宿主蛋白泛素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在病毒感染后,U937细胞中共18个蛋白的泛素化修饰水平显着上调,42个蛋白的泛素化修饰水平显着下调,52个无泛素化修饰蛋白出现泛素化修饰,57个蛋白存在泛素化修饰完全消失。流感病毒感染A549细胞后43个蛋白泛素化修饰水平显着上调,19个蛋白泛素化修饰水平显着下调,121个无泛素化修饰蛋白出现泛素化修饰,39个蛋白泛素化修饰完全消失,所有发生变化的宿主蛋白都与细胞多个重要的细胞通路有关,如Influenza A、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NOD-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根据此结果,我们挑选三个泛素化水平显着变化的蛋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流感病毒感染后会引起RFC2和AMPKG1的泛素化水平显着上调,而下调RO60蛋白的泛素化修饰水平,与泛素化组学结果一致。RO60是一种Y RNA结合蛋白,目前没有RO60蛋白与流感病毒相关的研究报道,因此我们研究了RO60蛋白泛素化修饰与流感病毒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过表达RO60蛋白能够在感染早期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但这种抑制随着病毒感染时间的增加而逐渐消失。之后我们发现RO60蛋白的抗流感病毒功能受其自身泛素化修饰水平调控,利用泛素化质谱分析显示RO60的泛素化位点位于342K,对其点突变后,突变的RO60不再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这说明只有泛素化修饰的RO60才能有效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而病毒感染过程中病毒特异下调了RO60泛素化水平从而减弱其抑制流感病毒的能力,有利病毒复制。在本研究中,我们深入研究了流感病毒NA蛋白糖基化修饰与泛素化修饰对蛋白功能与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与分子机制,以及流感病毒感染后宿主蛋白泛素化水平变化,进一步了解了流感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以及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为抗流感病毒药物与疫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理论基础。

余泽磊[2](2021)在《基于PROTAC原理合成的新型PARP1降解剂NN3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基于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技术(PROTAC)自主合成的新型PARP1降解剂NN3对乳腺癌细胞PARP1蛋白的降解功能及抗肿瘤作用,并研究其与HSP90C端抑制剂新生霉素(Novobiocin,NB)协同杀伤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NN3给药后乳腺癌细胞中PARP1蛋白的降解情况;利用E3泛素连接酶MDM2配体Nutlin-3和PARP1蛋白配体Niraparib进行竞争结合实验,并用E1泛素活化酶抑制剂MLN4924和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抑制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探究NN3对PARP1蛋白的降解是否基于PROTAC原理。接着,MTT和集落形成实验评估NN3对乳腺癌细胞杀伤作用,并通过Annexin V和7-AAD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其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再者,用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对细胞进行损伤造模,流式细胞术检测NN3是否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的DNA修复。(2)Western Blotting检测NB对HSP90蛋白及其辅伴侣蛋白HSP70、p60hop、HSP27、P23等的影响,并检测客户蛋白BRCA1的表达是否受到抑制;柔红霉素预处理后,流式细胞术检测NB是否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的DNA修复。(3)MTT检测NN3和NB联合用药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N3和NB联用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且两者联用是否能协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DNA修复。(4)药代动力学实验评估NN3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情况,并构建同种移植瘤模型检测NN3在小鼠体内的抗肿瘤作用。结果:(1)降解剂NN3明显降解乳腺癌细胞的PARP1蛋白,竞争结合实验表明是NN3是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PARP1,符合PROTAC技术原理;MTT和集落形成实验显示NN3对乳腺癌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NN3可以显着诱导乳腺癌细胞的凋亡,抑制乳腺癌细胞DNA修复。(2)NB对HSP90蛋白及其辅伴侣蛋白HSP70、p60hop、HSP27、P23的表达并无显着影响,但抑制其客户蛋白BRCA1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显示NB作用后乳腺癌细胞DNA双链断裂标志γ-H2AX的比例明显上调,DNA修复受到抑制(3)MTT结果显示NN3和NB联用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有明显的协同作用(7)流式细胞术表明NN3和NB联用增强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诱导,并显着抑制乳腺癌细胞DNA修复。(4)NN3在动物体内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并且在较高剂量下能够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结论:基于PROTAC原理的新型PARP1降解剂NN3能够有效降解肿瘤细胞的PARP1蛋白,进而阻断BER修复通路,并且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而HSP90 C端抑制剂NB能够通过影响HSP90的分子伴侣功能抑制其客户蛋白BRCA1的表达,进而阻断由BRCA1介导的HR修复通路,两者联用同时抑制BER和HR修复通路,形成“合成致死”,导致肿瘤细胞DNA断裂得不到修复,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蒋云霞[3](2021)在《荔枝核总黄酮对HSC-T6的作用和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大鼠肝星状细胞T6细胞株(HSC-T6)为受试对象,探讨并完善荔枝核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Litchi Seed,TFL)拮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与作用机制。方法:常规培养HSC-T6,分别观察TFL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对HSC生长增殖率的影响,从中选择最佳的TFL药物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将HSC-T6分为细胞对照组和TFL实验组,细胞对照组的HSC-T6常规培养,TFL实验组采用上述最佳的TFL药物浓度干预HSC-T6,分别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ELISA方法检测各组HSC-T6的超微结构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含量的变化。制备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在大鼠腹部皮下注射40%四氯化碳橄榄油混悬液0.3 ml/100 g,2次/周,共8周。造模完成后,行肝组织病理染色检测,证实造模成功。将肝纤维化造模完成的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和TFL实验组,模型对照组大鼠在肝纤维化造模完成后常规饲养,TFL实验组大鼠予灌胃TFL 100 mg/(kg·d),4周后收集模型对照组和TFL实验组的大鼠血清。检测各组血清对HSC-T6的最大无毒浓度,以最大无毒浓度为最佳诱导剂量孵育HSC-T6,诱导分化14天后提取全蛋白,通过DDA/DIA技术筛选出模型对照组和TFL实验组血清干预后的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差异蛋白进行GO、KOG、PPI、PATHWAY和亚细胞定位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1.透射电镜结果显示TFL干预后HSC-T6的超微结构发生变化,细胞间隙变大,胞膜四周纤毛脱落,多角伪足减少,膜表面不平整,细胞浆内线粒体明显变形,线粒体嵴断裂或消失,粗面内质网扁池扩张,核糖体脱落,核内染色质浓缩或边聚,核膜皱缩,可见凋亡小体形成。2.ELISA 结果显示,TFL 干预后 HSC-T6 的 MMP-2、Col Ⅰ、Col Ⅲ含量下降。3.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和TFL实验组的差异蛋白共177个,其中上调蛋白84个,下调蛋白93个。GO分析显示,差异蛋白参与分子功能共10个条目,主要为分子结合和催化活性;细胞组分共18个条目,主要为细胞质和细胞器;生物过程共24个条目,主要为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节等。4.KOG注释分析显示,差异蛋白比对到KOG数据库共有23个子类和192条蛋白注释信息,其中细胞过程和信号传递是获得注释信息最多的分类,其次为信息存储与处理、新陈代谢作用和缺乏注释的蛋白等。5.PPI分析结果显示,存在互作关系的上调蛋白28个:SELENOH、C1QC、C1QB、APOE、ANGPTL4、NF1、GPX3、CLU、DMAP1、VTN、MYH14、SELENOM、HRG、PF4、HMOX1、IGH1A、IGG2A、IGHG、PGK2、PLIN2、KDM4C、ITIH4、BAZ2A、C9、ADH7、MGST1、GSTA1、ATP9B等。存在互作关系的下调蛋白42个:RAD51、HELZ2、PBK/TOPK、HMGCS1、UBE2T、UBE2C、DLGAP5、LOC100911660、PTEN、BLM、CYP51A1、MDC1、LRRK1、MVD、NSDHL、IDI1、SPC24、CDCA8、KNSTRN、CCNB2、FAM83D、HMGXB4、STARD4、HLTF、LIPG、UHRF1、KAT8、PCSK9、UBE2S、AMMECR1L、WDR76、ZNRD2、DDX10、MAP3K3、PIMREG、SMAD1、MCL1、MPRIP、FIGNL1、RPAP1、STMN1、SPP1 等。6.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显示,KEGG代谢通路分为6个分支,共注释38项条目,分支包括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处理、遗传信息处理、人类疾病、代谢和有机系统等,其中差异蛋白占比前三的分支为人类疾病、新陈代谢和有机系统。代谢通路主要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补体和凝血级联、系统性红斑狼疮、哮喘产生IgA的肠道免疫网络、免疫系统、萜类骨架的生物合成、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同种异体移植排斥、范可尼贫血途径、造血细胞谱系、非洲锥虫病、胆固醇代谢、类风湿关节炎、矿物质吸收、细胞色素P450对异生物的代谢、病毒性心肌炎、利什曼病、阿米巴病、癌症中的转录失调、扩张型心肌病、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FcεRI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磷脂酶D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酮体的合成与降解、PI3K-Akt信号通路、肝细胞癌、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等。7.亚细胞定位结果发现这些差异蛋白主要位于细胞核、细胞质或细胞外,其余则较平均散布于胞质内膜、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内质网、胞质网丝以及细胞骨架上。结论:1.荔枝核总黄酮(TFL)可下调HSC-T6的MMP-2、ColⅠ和ColⅢ的表达水平,对HSC-T6的生长增殖具有抑制作用。2.本实验基于DDA/DIA模式并通过GO、KOG、PPI、PATHWAY以及亚细胞定位等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后发现C1QC、C1QB、C9、SELENOH、SELENOM、GPX3、APOE、CLU、ANGPTL4、NF1、HRG、PF4、ITIH4、ADH7、RAD51、BLM、FIGNL1、MDC1、SPC24、KNSTRN、CDCA8、HELZ2、HMGCS1、MVD、IDI1、CYP51A1、NSDHL、LIPG、PBK/TOPK、FAM83D、DLGAP5、UBE2T、UBE2C、UBE2S、UHRF1、MAP3K3、LRRK1、SMAD、、MCL、等差异蛋白与肝纤维化疾病具有密切相关性;PI3K/Akt通路、NF-κB信号通路、胆固醇代谢、补体和凝血级联、细胞色素P450可能是TFL抑制HSC-T6生长增殖并诱导HSC-T6死亡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3.TFL可能通过调控多个蛋白和参与多种信号传导通路抑制ECM的形成和诱导HSC-T6死亡,发挥拮抗肝纤维化的生物学效应。

顾天天[4](2021)在《鸭TRIM25泛素化介导RLR信号通路调控IFN-β的产生》文中认为禽流感病毒是危害当前养禽业的重要病原,它不仅给家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由于人畜共患引发一些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因此有效防控禽流感发生已成为家禽业健康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已发现鸭对流感病毒敏感性显着低于鸡,主要原因在于鸭可依托体内特有的RIG-I信号通路的激活发挥抗病毒效应。在免疫信号通路中泛素化修饰广泛存在,其不仅调节细胞内多项生理功能,还参与调控多种病毒的复制与增殖过程。TRIM25(tripartitemotifcontaining25)作为E3泛素连接酶,鸭TRIM25泛素化可否介导RIG-I信号通路参与抗病毒效应调控,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利用5’pppdsRNA体外模拟禽流感病毒感染鸭胚胎成纤维细胞(DEFs),通过泛素化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免疫共沉淀(Co-IP)对鸭TRIM25介导泛素化对RIG-I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研究,旨在揭示鸭RIG-I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调控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及其作用机理,为揭开鸭病毒特异性清除机制和禽流感防控提供新的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禽流感病毒模拟物体外感染对鸭RIG-I信号通路蛋白泛素化修饰的影响为探明鸭感染禽流感病毒对RIG-I信号通路蛋白泛素化修饰的影响,采用5’ppp dsRNA模拟禽流感病毒体外感染,Western Blot检测发现5’ppp dsRNA刺激后总泛素化水平发生显着变化,同时RT-qPCR结果显示RLRs(RIG-I、MDA5、LGP2)和免疫炎症因子(包括IFN-β、IFN-γ、TNF-α和IL-2)mRNA水平显着上调。为进一步筛选5’ppp dsRNA感染DEFs的泛素化修饰关键蛋白,利用Label-free技术,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筛选到943个差异表达的泛素化蛋白(446个泛素化蛋白显着上调,497个泛素化蛋白显着下调)和1566个差异表达的泛素化位点(754个泛素化位点修饰显着上调,812个泛素化位点修饰显着下调),含35种泛素化修饰的motif元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存在显着差异修饰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生物学功能、KEGG代谢通路等分析,发现修饰显着差异蛋白与蛋白酶体降解、蛋白定位以及能量代谢等多种生物进程相关,其中5’ppp dsRNA激活的参与RIG-I信号通路有8种蛋白(TRIM25、MAVS、USP14、UBE2N、DDX3X、RAD23A、MEX3C、EFTUD2)发生显着泛素化修饰改变,包含17个泛素化修饰位点。进一步采用TMT技术验证5’ppp dsRNA感染后上述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发现这8种泛素化修饰蛋白均未发生显着表达变化,表明在鸭抗病毒感染中泛素化修饰而不是蛋白本身表达的改变发挥了关键作用。2.鸭TRIM25泛素化介导RIG-I信号通路调控抗病毒作用为探讨鸭TRIM25泛素化调控抗病毒作用,在获取鸭TRIM25的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KY974316)基础上,并对duTRIM25组织表达谱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duTRIM25包含一个RING结构域,2个B-Box结构域和1个SPRY结构域。组织表达谱结果显示duTRIM25在肾脏、肝脏和肌肉中高度表达,而在十二指肠和卵巢中表达量相对较低。为进一步探讨TRIM25泛素化介导RIG-I信号通路调控抗病毒作用,通过构建TRIM25真核表达载体及合成TRIM25干扰小RNA,分别检测了过表达和敲低TRIM25对RIG-I信号通路调控的影响。免疫共沉淀结合Western Blot检测TRIM25泛素化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在5’ppp dsRNA刺激下,过表达duTRIM25,其泛素化水平显着提高,同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和ELISA发现IRF1和NF-κB的含量及IFN-β的转录活性显着增强,而敲低duTRIM25则表现出相反趋势。RT-qPCR检测结果发现,过表达 duTRIM25 能介导 RIG-I 信号通路上的 IFN-β、IRF1、NF-κB、RIG-I、MAVS、FADD、TRAF2及TBK1基因表达量显着上调,而内源性敲低duTRIM25则下调上述基因的表达。因此说,在5’pppdsRNA刺激下,鸭TRIM25可介导泛素化调节RIG-I信号通路抗病毒作用。3.鸭TRIM25泛素化介导RIG-I信号通路调控抗病毒作用机制为了进一步阐明TRIM25泛素化激活RIG-I信号通路中的抗病毒作用机制,鉴于泛素化连接存在K48-连接(蛋白酶体降解)和K63-连接(DNA损伤修复、NF-κB通路调节等过程)两种形式,我们首先发现5’ppp dsRNA刺激能够促进TRIM25发生K63-连接的泛素化修饰,提示TRIM25泛素化修饰可激活下游信号传导。为了进一步证实TRIM25泛素化修饰的激活机制,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对前期泛素化蛋白质组学结果中TRIM25泛素化修饰差异显着的赖氨酸位点(K263、K2 76、K281和K293)进行突变,分别构建TRIM25不同突变位点的表达载体(K263R、K276R、K281R和K293R),免疫共沉淀结合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经5’ppp dsRNA刺激TRIM25 K276R和K293R显着降低其泛素化水平。因此说,在5’pppdsRNA刺激下,鸭TRIM25可通过K276和K293位点泛素化激活RIG-I信号通路参与抗病毒作用调控。综上,在5’pppdsRNA刺激下,鸭TRIM25泛素化可介导RIG-I信号通路促进IFN-β表达,并依托TRIM25 K276和K293位点泛素化激活发挥了抗病毒作用,研究结果阐明了鸭TRIM25泛素化介导的RIG-I信号通路调控分子机制。

杨欣宇[5](2021)在《稳心颗粒调控氧化应激和钙循环防治依鲁替尼诱发房颤的效应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近年来,随着肿瘤诊疗水平突飞猛进的提高、抗肿瘤药的不断涌现以及精准疗法的应用,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然而,有研究显示,在带瘤生存者当中,约有1/3死于心血管疾病。因此,肿瘤心脏病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应运而生。依鲁替尼(ibrutinib)是一种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用于临床治疗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套细胞淋巴瘤和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可作为单一疗法或部分疗法联合应用。在既往的临床试验中,与用奥法木单抗治疗的患者相比,依鲁替尼显着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尽管依鲁替尼相对于其他常规化疗显示出较小的毒性,但仍有证据表明,依鲁替尼可以增加出血风险以及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据报道,接受依鲁替尼治疗的患者房颤发生率高达11%。因此,临床应用依鲁替尼治疗的患者面临巨大挑战。稳心颗粒(WXKL)是我国第一个抗心律失常中成药,其主要成分包括党参、黄精、三七、甘松和琥珀。多项研究表明,稳心颗粒对改善多种原因所致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稳心颗粒在改善p波离散度和维持阵发性房颤患者窦性心律方面似乎更有效,且可以降低室性早搏综合征(VPCs)的发生率,增加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改善6分钟步行试验的结果。然而,其深层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索依鲁替尼增强小鼠房颤易感性的机制研究以及稳心颗粒治疗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氧化应激和钙循环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食道Burst刺激,观察依鲁替尼诱发小鼠房颤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房功能的指标;病理组织染色(Masson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心房组织纤维化程度,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心房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IonOptix系统检测细胞内Ca2+释放,观察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肌细胞钙火花、钙瞬变和线粒体活性氧簇生成的变化。2.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观察依鲁替尼诱发房颤的心房肌蛋白表达情况,主要使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细胞的蛋白质进行高通量地分离和纯化,再用专业计算机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然后通过质谱技术及相关数据信息处理,对凝胶上的蛋白质点进行分析与鉴定,进而观察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肌的蛋白质组变化。3.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进行验证,选取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OX2、NOX4、XO和TGF-□作为对象,研究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肌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的影响。通过食道Burst刺激验证夹竹桃麻素通过减少心房肌细胞Ca2+释放以及抑制钙循环和氧化应激相关蛋白氧化的钙调蛋白激酶Ⅱ(ox-CaMKⅡ)和磷酸化的钙调蛋白激酶Ⅱ(p-CaMKⅡ,Ser286)的表达,从而减轻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的心房重构,进一步减少房颤的发生发展。4.采用构建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筛选出在稳心颗粒调控的房颤的相关通路和靶标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分析。利用AutoDock Tools对活性氧(ROS)进行去水、加氢、计算电荷,然后运用AutoDock Vina对其进行分子对接。5.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稳心颗粒治疗依鲁替尼诱发房颤的心房肌蛋白表达情况,观察稳心颗粒治疗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肌差异蛋白的变化。结合分子靶点预测,筛选出稳心颗粒治疗房颤的共有靶标蛋白,然后对共有靶标进行富集分析。6.采用Western blot方法,选取氧化应激信号通路和钙循环通路相关蛋白,NOX2、NOX4、p22-phox、XO、ox-CaMKⅡ、p-CaMKII(Thr-286)和p-RyR2(Ser2814)作为对象,验证稳心颗粒对房颤小鼠心房肌氧化应激信号通路和钙循环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1.食道Burst刺激心电图显示,模型组房颤的发生率较高,且持续时间明显延长。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功能各项指标显示,模型组心房左右径较长,心房面积较大,E峰/A峰降低。光镜下模型组心肌细胞增大,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增宽,可见少量胶原纤维。透射镜下观察到房颤引起心肌超微结构改变,肌小节和肌质网少、线粒体肿胀及糖原沉积,闰盘分离。使用电生理相关技术检测,模型组的钙瞬变幅度明显增加,衰减时间延长。模型组的心房肌细胞内钙火花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通过对线粒体ROS的检测,模型组心房肌细胞内线粒体ROS的产生是逐渐增加的,而DTT组的线粒体ROS产生的趋势减少。2.iTRAQ蛋白质组技术进行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后差异蛋白的鉴定及筛选。通过对差异蛋白的聚类分析、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可能参与的病理生理过程。发现目前心律失常研究领域作为生物标记物的蛋白,如Xanthine dehydrogenase/oxidase,NADH-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 chain 1,Deoxyguanosine kinase,NADH dehydrogenase[ubiquinone]1 beta subcomplex subunit 1 Biliverdin reductase B(Flavin reductase(NADPH))等。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与ROS相关信号通路有关。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依鲁替尼治疗小鼠通过氧化应激增加ox-CaMK Ⅱ,p-CaMKⅡ(Ser286),p-RyR2(Ser2814)和TGF-β的表达而引起钙超载和心房纤维化。夹竹桃麻素是一种NOX抑制剂,能够抑制氧化应激相关蛋白ox-CaMK Ⅱ和p-CaMKⅡ(Ser286)的表达,减轻了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的心房重构,进而减少房颤的发生发展。4.预测稳心颗粒治疗房颤的靶点,对“活性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进行分析得到64个关键靶点,进行靶点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结果表明,Cat、IL-6、MAPK14、Casp3等是稳心颗粒治疗房颤的关键靶点。采用分子对接方法观察稳心颗粒的主要成分与关键靶点的最佳嵌合结构。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氧化应激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5.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稳心颗粒治疗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差异蛋白,筛选出336关键靶点,然后通过聚类分析、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合预测的分子靶点进行分析,筛选出25个共有关键靶点。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氧化应激相关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直接或者间接参与房颤的形成,明确关键靶点间的相互作用。6.Western blot进行验证,选择氧化应激信号通路和钙循环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深入研究稳心颗粒对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OX2、NOX4、p22-phox、XO、ox-CaMK II、p-CaMKⅡ(Thr-286)和 p-RyR2(Ser2814)表达的变化。进一步明确稳心颗粒能够通过调控氧化应激和钙循环相关信号通路上的关键蛋白,而改善房颤的发生发展。结论1.依鲁替尼通过激活NOX以增加ROS,导致ox-CaMKⅡ中的蛋氨酸281/282氧化,从而增加RyR2上的丝氨酸2814,导致舒张期Ca2+泄漏增强,从而促进小鼠心房肌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夹竹桃麻素是一种NOX抑制剂,通过抑制氧化应激相关蛋白ox-CaMKⅡ和p-CaMKⅡ(Ser286)的蛋白表达,减轻了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的心房重构。2.分子预测结合蛋白质组学筛选出25个靶点蛋白,这些标志物主要涉及氧化应激和钙循环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稳心颗粒能够通过调控这些通路相关的蛋白表达,而改善房颤的发生和发展,从信号与物质、结构变化的内在关系阐明其分子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刘亚宸[6](2021)在《蛋白酶体受体PSMD2通过ASS1抑制细胞自噬促进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和自噬-溶酶体系统(Autophagy-lysosomalsystem,ALS)关系紧密,共同控制细胞内蛋白质的平衡。非 ATP 酶蛋白酶体 26S 亚基 2(Proteasome 26S Subunit,Non-ATPase2,PSMD2)已被证实是多种癌症中的癌基因。PSMD2在UPS中的功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研究,但是它在自噬系统中是否起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中,我们发现PSMD2的扩增和过表达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的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在血清(Foetal Bovine Serum,FBS)饥饿的情况下,PSMD2减弱了 ESCC细胞中自噬体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PSMD2耗竭抑制的增殖可以通过阻断自噬相关蛋白7(Autophagy Related7,ATG7)敲低细胞中的自噬途径来逆转。此外,通过蛋白质组学和功能测定,我们确定了精氨琥珀酸合成酶1(argininosuccinate synthetase 1,ASS1)在PSMD2诱导的依赖自噬抑制的增殖中的关键作用。从机制上讲,PSMD2通过上调ASS1激活mTOR/Akt信号传导途径。总体而言,这些结果证明PSMD2通过降低ESCC中的自噬促进了细胞增殖。因此,PSMD2可能是有希望的预后自噬相关标志物。方法:我们发现PSMD2作为蛋白酶体系统新发现的受体在食管鳞癌(ESCC)中高表达并显着影响预后。为了探究其中的分子机制我们通过慢病毒和干扰RNA的方式分别过表达和敲降该基因,在体外水平分析其对食管鳞癌细胞系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同时在免疫缺陷小鼠(NOD/scid)中进行成瘤实验证明了其在体内也对增殖产生影响。另外我们通过免疫组化在144例组织芯片中进行进一步验证,亦证实其在肿瘤中高表达并与临床分期显着相关。在血清饥饿的情况下,PSMD2减弱了ESCC细胞中自噬体的形成。为了进一步探索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我们进行了蛋白质组学鉴定,将敲降该基因的食管鳞癌细胞系以及对应的对照细胞系进行蛋白质组学鉴定,寻找其中的差异蛋白,其结果主要富集在精氨酸代谢通路。其中ASS1是该通路的关键酶,由于蛋白酶体系统和自噬系统都对蛋白稳态具有重要影响,而mTOR/Akt信号通路在氨基酸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考虑PSMD2通过上调ASS1激活mTOR/Akt信号传导途径。结果:通过对我们的数据库和TCGA数据库分析,我们发现PSMD2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并且PSMD2高表达与患者的分期、远处转移以及不良预后显着相关。同时由于PSMD2是蛋白酶体受体,影响体内蛋白的动态平衡,而且蛋白酶体系统和自噬系统的交互作用研究不甚明确,因此通过血清饥饿刺激,我们发现PSMD2过表达的食管鳞癌细胞系形成的自噬小体减少,反之亦然。同时在敲降PSMD2的细胞系中,食管鳞癌细胞系的体外增殖能力降低。而在此基础上同时敲降自噬系统的关键基因ATG7时,增殖降低被回复。说明PSMD2确实可以影响自噬通路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同时蛋白组学结果发现精氨酸代谢关键酶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因此考虑因此考虑PSMD2通过上调ASS1激活mTOR/Akt信号传导途径抑制自噬,促进了肿瘤增殖。结论:PSMD2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PSMD2上调导致ASS1上调从而激活mTOR/Akt信号通路抑制了自噬过程,促进了食管鳞癌的增殖。PSMD2可能是一个预后不良的一个潜在指标。

杨兆娜[7](2021)在《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及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肿瘤是威胁全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尽管目前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肿瘤复发、转移和耐药仍然是目前临床治疗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待攻克的难关。压力应激蛋白TRIB3(Tribbles Homologue 3)包含Ser/Thr激酶结构域却无激酶的催化活性,其生物学功能通常主要依靠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实现。我们前期探索TRIB3在多种实体肿瘤和白血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发现在不同肿瘤中该蛋白通过与多种重要促癌蛋白相互作用,进而影响肿瘤细胞的代谢、增殖、干性等生物学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蛋白相互作用参与或决定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促进包括白血病、结直肠癌、黑色素瘤、肝癌、肺癌、三阴性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属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M3型,该疾病主要由融合蛋白PML-RARα诱发。我们前期研究发现,TRIB3在APL样本中表达升高,高表达的TRIB3通过与PML-RARα相互作用,抑制其泛素化及降解,维持PML-RARα的稳定性来介导APL的发生和疾病进展。尽管在APL治疗中,使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治疗能显着提高其治愈率,但是一线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引发耐药、复发以及脂质代谢异常等问题。虽然APL患者在一线治疗过程中常出现脂代谢紊乱,但其脂代谢异常机制及初诊病人的脂质水平并不清楚。本论文第一部分基于APL治疗存在的临床问题,探索APL患者治疗前后脂质代谢异常的具体生物学机制。通过回顾性临床数据分析,我们发现APL患者治疗前后脂质代谢异常。进一步我们发现APL患者在治疗前后均出现TRIB3的高表达,TRIB3通过与PML-RARα相互作用,妨碍脂代谢受体PPARγ与其配基RXR结合,促进PPARy降解,抑制PPARγ转录活性来介导APL原发和治疗过程后的脂质代谢异常。而联用降脂药PPAR的激动剂(非诺贝特),ATRA/As2O3可增强抗白血病效果并缓解病人血脂异常。该研究为临床使用降脂药与ATRA/As2O3联用治疗APL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潜在治疗策略。淋巴瘤是由病毒、放射线等因素诱发的不同于白血病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我国淋巴瘤患者大部分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病率明显提升。NHL的复发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而肿瘤干细胞的存在是导致淋巴瘤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靶向肿瘤起始细胞或肿瘤干细胞已经成为淋巴瘤治疗的首要目标,而降低关键原癌蛋白的表达则被认为是清除淋巴瘤干细胞的新型策略。本论文第二部分主要集中于假性激酶TRIB3在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探究,我们发现TRIB3在淋巴瘤组织中高表达,高表达的TRIB3与淋巴瘤疾病进程密切相关。自发淋巴瘤转基因小鼠中敲除TRIB3能够明显抑制小鼠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上,我们发现TRIB3通过与致癌蛋白MYC相互作用,妨碍E3泛素连接酶UBE3B介导的MYC泛素化及降解,维持MYC蛋白的稳定性来维持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干性,从而促进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本研究首次发现假性激酶TRIB3促进淋巴瘤发生发展的作用,从分子、细胞、动物水平结合PDX模型验证TRIB3促进淋巴瘤发生发展的关键调控机制,同时发现干预措施并提供淋巴瘤的治疗新策略。本论文围绕假性激酶TRIB3参与APL脂质代谢异常和淋巴瘤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论文第一部分详细阐述TRIB3介导初诊和治疗后APL脂代谢异常的机制,为临床使用降脂药与ATRA/As2O3联用治疗APL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论文第二部分基于TRIB3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机制,鉴定出介导MYC泛素化降解的E3泛素连接酶UBE3B,并提出阻断TRIB3/MYC相互作用治疗淋巴瘤的新策略。上述研究为血液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策略和新靶点,亦为抗肿瘤多肽药物研发奠定理论基础。

李欢[8](2020)在《肿瘤坏死因子α上调朊蛋白的水平促进肿瘤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文中提出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是一种重要的前炎症因子,在免疫,炎症,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调节肿瘤微环境,但是炎症促进癌症细胞迁移和转移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因此从细胞分子水平探究上述机理对于癌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章为研究背景的介绍。我们首先对黑色素瘤和肺癌相关情况进行说明,其次阐述了炎症因子TNFα的功能以及与癌症发生发展的关系,随后介绍了细胞中主要存在的两种降解系统,最后阐述文中涉及的叉头型转录因子3(Forkhead box protein P3,FOXP3),突触相关蛋白29(Synaptosomal-associated protein 29,SNAP29),朊蛋白(prion protein,Pr P)等相关蛋白的结构,功能以及在癌症中的作用。第二章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在黑色素瘤细胞系M2以及肺腺癌细胞系A549中,加入TNFα刺激后,肿瘤细胞迁移加快,Pr P表达升高。但是在敲除或敲降Pr P的细胞系中,癌症细胞的迁移速度不变,此现象是可回补的,所以Pr P是炎症促进癌症细胞迁移的重要分子。同时在迁移加快的细胞中发现Pr P的表达升高。但是在TNFα刺激下,Pr P的转录水平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TNFα很可能改变了细胞降解水平,在M2和A549细胞系中,Pr P的降解主要通过自噬途径,那么TNFα是否改变癌症细胞的降解途径导致Pr P的表达升高?在TNFα作用下,自噬标志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B(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s 1A/1B light chain 3B,LC3B)和死骨片蛋白1(Sequestosome-1,SQSTM1/P62)升高,说明自噬体和溶酶体的融合受到抑制,双荧光质粒m Cherry-GFP-LC3转染这两种肿瘤细胞,黄色点状明显增加,同时证明此结论。TNFα使得自噬体和溶酶体过程的关键性蛋白SNAP29降低,主要机制为抑制此蛋白的转录水平。在M2和A549细胞系中敲除或敲降SNAP29,TNFα刺激不改变癌症细胞的迁移速度。FOXP3是重要的转录因子,维持免疫系统的内环境稳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启动子结合实验证明FOXP3是SNAP29的潜在转录因子,TNFα刺激激活核转录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降低FOXP3的表达,使得SNAP29蛋白表达减少。依据上述结论本文得出TNFα刺激抑制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增加Pr P的表达,促进癌症细胞的迁移,因此干扰下述信号途径:TNFα-NF-κb-FOXP3-SNAP29可能提供一种抑制肿瘤细胞迁移的有效方法。第三章是对论文内容的总结以及讨论,TNFα刺激肿瘤细胞降低FOXP3的表达,抑制Pr P的降解,加快肿瘤细胞的迁移,但TNFα调控FOXP3的具体机制以及Pr P如何调控癌症细胞迁移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赫玮[9](2020)在《冬凌草甲素上调PLK1诱导Jurkat细胞G2/M期阻滞》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研究目的Polo样蛋白激酶1(Polo-like kinase 1,PLK1)的蛋白水平具有严格的细胞周期依赖性,激活PLK1可促进细胞G2/M期转换、有丝分裂以及胞质分裂。由于PLK1参与多种关键的细胞周期事件,因此成为癌症治疗药物研发的靶标之一。冬凌草甲素是一种贝壳杉烯二萜,可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我们用冬凌草甲素处理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Jurkat细胞后发现细胞被阻滞于G2/M期,进一步研究发现冬凌草甲素显着上调PLK1蛋白水平和激酶活性。在本研究中,我们初步探讨了冬凌草甲素通过上调PLK1蛋白水平和激酶活性诱导Jurkat细胞周期阻滞的作用及机制,为冬凌草甲素应用于靶向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冬凌草甲素对Jurkat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冬凌草甲素对Jurkat细胞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瑞士吉姆萨染色检测Jurkat细胞形态改变;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冬凌草甲素处理后细胞周期蛋白、有丝分裂相关蛋白激酶的改变;构建PLK1敲低及过表达的Jurkat细胞系,流式细胞术检测冬凌草甲素诱导后细胞周期改变;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冬凌草甲素对PLK1下游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2.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冬凌草甲素处理后Jurkat细胞中PLK1的m RNA水平;免疫沉淀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冬凌草甲素对外源性表达的PLK1蛋白泛素化修饰水平的影响;采用细胞热力学迁移实验检测不同温度、不同浓度条件下冬凌草甲素对PLK1蛋白稳定性的影响。3.使用AUTODOCK(4.2版)软件模拟冬凌草甲素与PLK1蛋白的对接模型,用Py MOL软件分析二者可能的结合位点;根据预测结果构建相应位点突变的PLK1质粒,用免疫沉淀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冬凌草甲素对位点突变的PLK1蛋白泛素化水平的影响;细胞热力学迁移实验检测冬凌草甲素对PLK1突变体蛋白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1.冬凌草甲素可诱导Jurkat细胞G2/M期阻滞,上调PLK1蛋白含量及激酶活性。2.冬凌草甲素促进PLK1基因转录,冬凌草甲素与PLK1蛋白直接结合抑制其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3.PLK1蛋白的Cys67或Cys133氨基酸残基突变抑制其与冬凌草甲素的结合,并抑制冬凌草甲素稳定PLK1的作用。研究结论1.冬凌草甲素通过直接结合PLK1蛋白抑制其泛素化修饰及降解,促进其活性,诱导Jurkat细胞发生G2/M期阻滞;2.PLK1蛋白的Cys67和Cys133位点是PLK1蛋白与冬凌草甲素结合的关键位点。

尹燕萍[10](2020)在《小细胞肺癌蛋白酶体和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的耐药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本大论文分为两个部分:蛋白酶体抑制剂与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从两个方面、两种系统来研究小细胞肺癌耐药机制以及化疗增敏剂。)第一部分:obatoclax能增强蛋白酶体抑制剂对小细胞肺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蛋白酶体抑制剂(proteasome inhibitor,PIs)硼替佐米(bortezomib,BTZ)和卡非佐米(carfilzomib,CFZ)已经被临床应用于治疗血液恶性肿瘤。但是在实体肿瘤中Pis由于容易产生耐药性,所以其临床试验效果并不理想。迄今为止还没有应用于实体瘤的治疗。为了研究PIs治疗小细胞肺癌时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以及提高PIs的敏感性,本文首先通过研究两种PIs BTZ和CFZ对小细胞肺癌的杀伤作用的不同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进而使用协同治疗手段将MCL-1抑制剂obatoclax(OBX)和PIs联合治疗小细胞肺癌。在本篇研究中,我们应用了基于质谱的蛋白组学分析发现即使硼替佐米和卡非佐米都是PIs,但是二者能诱导完全不同的蛋白组学变化,进而在小细胞肺癌细胞中影响不同的信号通路。结果显示,硼替佐米处理组比较倾向于影响参与细胞分裂和调节细胞周期的蛋白,而卡非佐米处理组能够影响磷酸化相关的蛋白。在细胞活性实验中,硼替佐米相比于卡非佐米,处理小细胞肺癌细胞系时有更高的IC50。蛋白组学分析结果显示硼替佐米处理组能够优先诱导抗凋亡蛋白MCL-1,这可能是小细胞肺癌细胞对硼替佐米更加耐受的原因之一。结合转录因子蛋白组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发现硼替佐米和卡非佐米并不是通过抑制MCL-1的蛋白降解导致其积累,而是通过抑制转录因子FOXM1的降解实现的,FOXM1的累积在转录水平上诱导MCL-1的表达。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的结果均显示使用MCL-1抑制剂OBX来靶向抑制MCL-1的同时联合硼替佐米或卡非佐米可以协同增强PIs杀伤/抑制小细胞肺癌细胞的能力。我们的结果表明,在治疗小细胞肺癌或者其他实体瘤时,同时靶标MCL-1可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提高硼替佐米和卡非佐米临床治疗效果的方式。第二部分:FK228通过诱导SLFN11的表达增强拓扑替康对小细胞肺癌细胞的敏感性拓扑替康(topotecan)是一种水溶性的喜树碱半合成衍生物,它的作用靶点是是拓扑异构酶I,拓扑替康与该酶结合,能够形成非常稳定的DNA-酶复合物,进而抑制各种肿瘤细胞的DNA修复。作为目前小细胞肺癌临床上标准的的二线化疗用药,拓扑替康虽然有不错的效果,但是其应答效率非常有限,约为20%。为了研究拓扑替康在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寻找有效的手段提高临床拓扑替康二线治疗效率,我们通过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发现了不同小细胞肺癌细胞系对拓扑替康的敏感性与SLFN11蛋白表达的高低有关,SLFN11表达高的细胞系对拓扑替康较敏感,相反地,SLFN11表达低的细胞系对拓扑替康较耐药。在SLFN11表达水平不同的细胞系,拓扑替康作用的机制不同,在SLFN11表达水平低的细胞系,拓扑替康能迅速的引起DNA损伤应答的激活,如p-CHK1和Rad51表达量升高,而在SLFN11表达高的细胞系,DNA损伤应答的激活不明显且速度变慢。接下来,我们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剂罗米地辛(Romidepsin,又名 FK228 或伏立诺他(vorinostat,又名SAHA)能够通过抑制SLFN11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来诱导SLFN11表达,从而增强拓扑替康在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的敏感性。最后我们检测了临床病人肿瘤样本中SLFN11甲基化情况,结果发现绝大多数样本的SLFN11蛋白启动子部分都发生了甲基化。预示着,未来我们可能以SLFN11的甲基化作为一个临床指标,更加特异性的使用拓扑替康联合FK228治疗小细胞肺癌患者。

二、Proteomic analysis of apoptosis triggered by inhibition of 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 in Mo7e leukaemic cell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roteomic analysis of apoptosis triggered by inhibition of 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 in Mo7e leukaemic cells(论文提纲范文)

(1)糖基化与泛素化修饰对流感病毒NA蛋白与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与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A型流感病毒
        1.1.1 A型流感病毒概述
        1.1.2 A型流感病毒的结构
        1.1.3 A型流感病毒的感染和复制
        1.1.4 A型流感病毒的出芽模型
        1.1.5 A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
    1.2 糖基化修饰与流感病毒
        1.2.1 糖基化修饰概述
        1.2.2 糖基化修饰的研究方法
        1.2.3 A型流感病毒HA和 NA蛋白N型糖基化的进化动力学
        1.2.4 糖基化修饰对A型流感病毒抗原性的影响
        1.2.5 糖基化修饰对A型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影响
        1.2.6 糖基化修饰对A型流感病毒神经毒性的影响
        1.2.7 糖基化修饰对A型流感病毒宿主适应性的影响
        1.2.8 基于A型流感病毒糖基化修饰的疫苗设计研发
    1.3 泛素化修饰与流感病毒
        1.3.1 泛素化修饰概述
        1.3.2 泛素化修饰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1.3.3 泛素化修饰与疾病
        1.3.4 E3 泛素连接酶
        1.3.5 线性泛素化
        1.3.6 内质网相关降解通路(ERAD)
        1.3.7 选择性自噬
        1.3.8 A型流感病毒蛋白的泛素化修饰
    1.4 RO60 蛋白
        1.4.1 RO60 蛋白概述
        1.4.2 RO60 蛋白的结构
        1.4.3 Y RNA
        1.4.4 RO60 蛋白功能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N型糖基化修饰对流感病毒及NA蛋白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细胞和病毒
        2.1.2 质粒构建
        2.1.3 主要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1.5 质粒转染细胞
        2.1.6 免疫印迹实验
        2.1.7 病毒出芽实验
        2.1.8 Native gel电泳实验
        2.1.9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
        2.1.10 NA酶活性实验
        2.1.11 NA反向遗传病毒拯救
        2.1.12 NA流感病毒生长曲线测定
        2.1.13 NA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实验
    2.2 实验结果
        2.2.1 衣霉素抑制NA蛋白在细胞中的出芽能力
        2.2.2 NA蛋白的N型糖基化修饰显着影响其出芽能力
        2.2.3 反向遗传技术拯救NA糖基化修饰单点突变病毒
        2.2.4 NA蛋白的N型糖基化影响流感病毒的出芽能力
        2.2.5 NA蛋白糖基化修饰影响流感病毒体外复制水平
        2.2.6 NA蛋白糖基化修饰影响流感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
        2.2.7 NA糖基化修饰缺失使NA蛋白在内质网沉积并引起UPR
        2.2.8 糖基化修饰不影响NA蛋白四聚化
        2.2.9 糖基化修饰影响NA蛋白酶活性
    2.3 讨论
第三章 NA蛋白泛素化修饰对流感病毒复制与致病性的影响
    3.1 材料方法
        3.1.1 实验仪器和相关试剂
        3.1.2 细胞、病毒和质粒
        3.1.3 质粒构建
        3.1.4 质粒转染细胞
        3.1.5 免疫印迹实验
        3.1.6 免疫共沉淀实验
        3.1.7 RNAi细胞干扰试验
        3.1.8 反向遗传病毒拯救
        3.1.9 流感病毒生长曲线测定
        3.1.10 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实验
    3.2 实验结果
        3.2.1 糖基化位点的缺失导致WSN病毒NA蛋白泛素化降解
        3.2.2 NA蛋白存在泛素化修饰
        3.2.3 鉴定NA蛋白泛素化修饰类型
        3.2.4 NA蛋白泛素化位点鉴定
        3.2.5 NA蛋白K6 位点的泛素化类型
        3.2.6 WSN NA蛋白K6R突变病毒拯救
        3.2.7 NA蛋白K6 泛素化修饰对病毒体外复制和致病性的影响
        3.2.8 泛素化修饰NA蛋白的E3 酶鉴定
    3.3 讨论
第四章 流感病毒感染导致宿主蛋白泛素化修饰组学变化研究
    4.1 材料方法
        4.1.1 实验仪器和相关试剂
        4.1.2 细胞、病毒和质粒
        4.1.3 质粒构建
        4.1.4 质粒转染细胞
        4.1.5 RNA提取与反转录
        4.1.6 YRNA体外转录
        4.1.7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4.1.8 免疫印迹实验
        4.1.9 免疫共沉淀实验
        4.1.10 过表达泛素化蛋白对流感病毒复制的影响
    4.2 实验结果
        4.2.1 U937 细胞感染流感病毒后泛素化修饰组学分析
        4.2.2 A549 细胞感染流感病毒后泛素化修饰组学分析
        4.2.3 流感感染引起RFC2、AMPKG1和RO60 蛋白的泛素化水平变化
        4.2.4 过表达RO60 蛋白对流感病毒复制的影响
        4.2.5 过表达RO60 蛋白对RIG-I信号通路的影响
        4.2.6 泛素化修饰影响RO60 蛋白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基于PROTAC原理合成的新型PARP1降解剂NN3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PROTAC技术合成的新型PARP1 降解剂的功能探究和验证
    前言
    1 材料
        1.1 细胞株及培养条件
        1.2 药物及试剂
        1.2.1 细胞培养主要试剂
        1.2.2 Western Blot实验主要试剂
        1.2.3 MTT实验主要试剂
        1.2.4 竞争结合、凋亡抑制实验主要试剂
        1.2.5 集落形成实验主要试剂
        1.2.6 流式检测细胞凋亡实验主要试剂
        1.2.7 细胞损伤实验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1.4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细胞总蛋白提取定量
        2.2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ing)
        2.3 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2.4 集落形成实验
        2.5 Annexin-V-APC和7-AAD双染检测细胞凋亡
        2.6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DNA损伤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基于PROTAC原理,以Nutlin-3 为配体的新型PARP1 降解剂的筛选
        3.2 新型PARP1 降解剂NN3 对乳腺癌细胞PARP1 蛋白的降解作用
        3.3 验证新型PARP1 降解剂NN3 是基于PROTAC原理降解PARP1 蛋白
        3.4 新型PARP1 降解剂NN3 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3.5 降解剂NN3 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DNA修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HSP90 C端抑制剂Novobiocin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DNA的修复
    前言
    1 材料
        1.1 细胞株及培养条件
        1.2 药物与试剂
        1.2.1 细胞培养主要试剂
        1.2.2 体外实验药物
        1.2.3 细胞损伤实验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1.4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2.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DNA损伤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Novobiocin可以降低HR修复通路蛋白BRCA1 的表达
        3.2 Novobiocin可以增加乳腺癌细胞DNA损伤并抑制其修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降解剂NN3与Novobiocin联合阻断乳腺癌细胞 DNA修复,并杀伤乳腺癌细胞
    前言
    1 材料
        1.1 细胞株及培养条件
        1.2 药物与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1.4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MTT法评估两药联用对细胞的增殖抑制的协同作用
        2.2 Annexin-V-FITC和 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DNA损伤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NN3与Novobiocin联用协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3.2 NN3和Novobiocin联用加强诱导乳腺癌细胞的凋亡
        3.3 NN3和Novobiocin联用可以协同阻断乳腺癌细胞的DNA修复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新型PARP1 降解剂NN3 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抗肿瘤活性
    前言
    1 材料
        1.1 细胞株及培养条件
        1.2 实验动物
        1.3 药物与主要试剂
        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1.5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NN3 的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
        2.2 乳腺癌4T1 细胞同种移植瘤实验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NN3 在动物体内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3.2 NN3 在小鼠体内的抗肿瘤活性
    4 讨论
    5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AC)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荔枝核总黄酮对HSC-T6的作用和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
    1.1 细胞系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及传代
    2.2 检测TFL药物对HSC-T6增殖的影响
    2.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HSC-T6的超微结构
    2.4 ELISA检测MMP-2、ColⅠ、ColⅢ的含量变化
    2.5 肝纤维化动物造模分组及含药血清的制备
    2.6 检测含药血清对HSC-T6增殖的影响
    2.7 含药血清干预后蛋白质的收集与提取
    2.8 DDA检测
    2.9 DIA检测
    2.10 主要数据库和数据指标
        2.10.1 NR数据库和UniProt蛋白数据库
        2.10.2 STRING蛋白互作数据库
        2.10.3 GO数据库
        2.10.4 KOG数据库
        2.10.5 KEGG数据库
    2.11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TFL药物对HSC-T6生长抑制率的影响
    3.2 TFL药物对HSC-T6超微结构的影响
    3.3 TFL药物对HSC-T6的MMP-2、ColⅠ、ColⅢ含量的影响
    3.4 肝纤维化动物造模结果
    3.5 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对HSC-T6增殖的影响
    3.6 肽段与蛋白的定量质控分析
    3.7 DDA/DIA检测结果
    3.8 GO富集分析
    3.9 KOG注释分析
    3.10 PPI分析
    3.11 PATHWAY富集分析
    3.12 亚细胞定位分析
4 讨论
    4.1 理论基础
        4.1.1 肝纤维化与肝星状细胞的理论基础
        4.1.2 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理论基础
        4.1.3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认识的理论基础
        4.1.4 荔枝核总黄酮(TFL)治疗肝纤维化的理论基础
    4.2 TFL对HSC-T6生长增殖的影响
    4.3 TFL对HSC-T6的ECM形成相关因子的影响
        4.3.1 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
        4.3.2 Ⅰ型胶原(ColⅠ)
        4.3.3 Ⅲ型胶原(ColⅢ)
    4.4 TFL对HSC-T6部分差异蛋白功能的讨论
        4.4.1 上调蛋白
        4.4.2 下调蛋白
    4.5 TFL对HSC-T6差异蛋白部分信号通路的分析
        4.5.1 PI3K/Akt通路
        4.5.2 NF-κB信号通路
        4.5.3 胆固醇代谢与合成
        4.5.4 补体和凝血级联
        4.5.5 细胞色素P450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荔枝核总黄酮防治肝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鸭TRIM25泛素化介导RLR信号通路调控IFN-β的产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抗病毒天然免疫概述
        1.1.1 天然免疫简介
        1.1.2 抗病毒天然免疫及模式识别受体
    1.2 天然免疫中的泛素化与去泛素化
        1.2.1 泛素化修饰简介
        1.2.2 泛素化修饰参与调控抗病毒天然免疫
        1.2.3 泛素化酶参与调控抗病毒天然免疫
    1.3 TRIM家族蛋白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
        1.3.1 TRIM家族蛋白的种类和结构
        1.3.2 TRIM家族蛋白的抗病毒作用
        1.3.3 TRIM蛋白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修饰作用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禽流感病毒模拟物感染对鸭RIG-I信号通路蛋白泛素化修饰的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5'ppp dsRNA模拟病毒感染DEFs后炎症因子及泛素水平的变化
        2.2.2 5'ppp dsRNA模拟病毒感染DEFs泛素化组学研究
        2.2.3 5'ppp dsRNA模拟病毒感染DEFs蛋白质组学研究
        2.2.4 差异蛋白质组学与泛素化修饰组学关联分析
    2.3 讨论
        2.3.1 5'ppp dsRNA感染前后免疫基因的变化
        2.3.2 5'ppp dsRNA感染前后泛素化肽段基序与其他物种的差异
        2.3.3 5'ppp dsRNA感染前后泛素化修饰组中蛋白酶体相关蛋白质高度泛素化
        2.3.4 5'ppp dsRNA感染前后泛素化修饰组在蛋白质代谢上的影响
        2.3.5 5'ppp dsRNA感染前后对RIG-I信号通路的影响
        2.3.6 蛋白质组与泛素化组的相关性
第3章 鸭TRIM25泛素化介导RIG-I信号通路的功能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鸭TRIM25的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3.2.2 鸭TRIM25基因不同组织表达规律分析
        3.2.3 鸭TRIM25泛素化介导RIG-I信号通路的影响
    3.3 讨论
第4章 鸭TRIM25泛素化介导RIG-I信号通路调控抗病毒作用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鸭TRIM25的泛素化修饰形式
        4.2.2 5'ppp dsRNA诱导的鸭TRIM25泛素化修饰的影响
        4.2.3 5'ppp dsRNA诱导下,泛素化修饰关键位点对鸭TRIM25泛素化修饰的影响
        4.2.4 5'ppp dsRNA诱导下,泛素化修饰关键位点对NF-κB和IRF1激活及IFN-β转录的影响
        4.2.5 鸭TRIM25泛素化介导的信号转导的假设图构建
    4.3 讨论
全文结论
主要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稳心颗粒调控氧化应激和钙循环防治依鲁替尼诱发房颤的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化疗诱发心脏毒性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稳心颗粒及其主要成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前言
一、依鲁替尼增强小鼠房颤易感性的机制研究
    (一) 依鲁替尼通过肌浆网上异常的钙释放和心肌纤维化增强小鼠房颤易感性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二) 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组织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三) 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组织的蛋白表达验证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二、稳心颗粒对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的分子机制研究
    (一) 稳心颗粒治疗房颤的分子靶点预测
        1 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二) 稳心颗粒对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组织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三) 稳心颗粒对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钙循环和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蛋白酶体受体PSMD2通过ASS1抑制细胞自噬促进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结果
讨论
材料和方法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文献综述 蛋白质稳态与肿瘤相关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7)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及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一: 白血病骨髓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蛋白质质量控制及靶向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药物研发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A 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2.细胞系
        3.患者样本
        4.质粒、siRNA、病毒
        5.实验试剂
        6.试剂盒
        7.抗体
        8.引物
        9.药物
        10.主要仪器
        B 实验方法
        1.细胞的传代及冻存
        2.稳定细胞株的建立
        3.小鼠原代APL细胞分离
        4.小鼠原代肝脏细胞分离
        5.肝脏细胞与白血病细胞共培养
        6.白血病小鼠转接模型
        7.蛋白提取
        8.Western Blotting
        9.免疫共沉淀
        10.瞬时转染
        11.免疫荧光
        12.流式细胞术及分选
        13.RNA提取
        14.逆转录
        15.实时定量PCR
        16.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17.蛋白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18.肝脏细胞脂质检测样品制备
        19.TC水平检测
        20.TG水平检测
        21.ELISA检测Leptin、Resistin、PCSK9水平
        22.变量定义
        23.统计方法
    实验结果
        1.APL患者易发生血脂异常
        1.1 相比非APL患者,APL患者有更高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
        1.2 APL细胞介导机体脂代谢异常
        1.3 APL细胞在脂代谢异常中起重要作用
        2.APL细胞能够诱导肝细胞脂质合成异常
        2.1 APL细胞能够促进肝脏细胞脂质合成
        2.2 PML-RARα融合蛋白在APL脂代谢异常起重要作用
        3.PML-RARα抑制PPARγ转录活性和脂代谢信号通路
        3.1 APL患者中脂代谢信号通路异常,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
        3.2 RETN,LEP,PPARγ和TRIB3是介导脂代谢异常的关键基因
        3.3 APL细胞中TRIB3和Resistin蛋白表达升高,PPARγ蛋白表达降低
        3.4 PPARγ通过调控Leptin和Resistin的分泌介导脂代谢异常
        3.5 APL细胞能够诱导小鼠血清中Resistin和PCSK9分泌
        3.6 Resistin能够诱导肝脏细胞分泌PCSK9
        3.7 Resistin调控肝脏细胞脂质代谢
        4.APL细胞中PPARγ活性降低导致脂质代谢异常
        4.1 PML-RARα能够抑制PPARγ的活性
        4.2 APL细胞中敲除PPARγ诱导小鼠血脂异常
        5.TRIB3通过维持PML-RARα稳定性,抑制PPARγ/RXR异源二聚体形成
        5.1 PML-RARα抑制PPARy/RXR异源二聚体的形成
        5.2 TRIB3抑制PPARy/RXR异源二聚体的形成
        5.3 TRIB3进一步增强PML-RARα对PPARγ降解的促进作用
        5.4 TRIB3增强PML-RARα介导的PPARγ泛素化
        6.ATRA/As_2O_3治疗后依然存在脂代谢异常
        6.1 ATRA/As_2O_3治疗恢复PPARγ蛋白表达水平
        6.2 ATRA/As_2O_3诱导Resistin的表达上调和Leptin的表达下调
        6.3 ATRA/As_2O_3处理后APL细胞能诱导肝脏细胞脂代谢异常
        6.4 ATRA/As_2O_3治疗导致APL患者血清TG水平升高
        7.ATRA/As_2O_3治疗诱导TRIB3表达水平升高,介导治疗引发的血脂异常
        7.1 TRIB3抑制PPARγ转录活性
        7.2 TRIB3是介导ATRA/As_2O_3治疗后APL患者血脂异常的关键蛋白
        7.3 敲低TRIB3能明显抑制APL细胞介导的脂质代谢异常
        7.4 小鼠体内敲除TRIB3能缓解ATRA/As_2O_3诱发的脂代谢异常
        8.PPAR激动剂与ATRA/As_2O_3协同治疗APL,改善脂代谢异常
        8.1 PPAR激动剂与ATRA/As_2O_3联用可协同促进APL细胞分化和凋亡
        8.2 PPAR激动剂可抑制砷剂诱导的TRIB3转录活性的升高
        8.3 FN抑制ATRA/As_2O_3诱导的血脂异常
        8.4 ATRA/As_2O_3与FN联合用药可改善APL治疗效果
        9.总结
    讨论
    缩略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RIB3调控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A 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2.细胞系
        3.质粒
        4.抗体
        5.病毒
        6.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7.转基因小鼠基因型鉴定引物
        8.分析软件及网站
        9.统计分析
        10.患者样本信息
        B 实验方法
        1.克隆形成实验(CFU)
        2.细胞增殖
        3.免疫组化
        4.体外泛素化
        5.PLA邻位连接检测
        6.蛋白纯化
        7.E3泛素连接酶筛选
        8.MYC-K427和MYC-T58突变体Raji细胞株构建
        9.Biacore技术
    实验结果
        1.TRIB3在淋巴瘤组织高表达
        1.1 TRIB3在淋巴瘤组织中表达升高
        1.2 Q84R突变导致TRIB3稳定性增强
        1.3 TRIB3敲除不影响正常淋巴细胞发育
        2.敲除TRIB3抑制淋巴瘤的发生和进展
        2.1 B细胞敲除TRIB3抑制淋巴瘤的发生
        2.2 B细胞敲除TRIB3抑制淋巴瘤的发展
        3.TRIB3促进B淋巴瘤细胞增殖,维持干性
        3.1 TRIB3维持小鼠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干性
        3.2 TRIB3维持病人原代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干性
        4.TRIB3调节MYC等关键促肿瘤因子的转录和表达
        4.1 敲除TRIB3抑制MYC的转录活性
        4.2 敲除TRIB3下调MYC的表达水平
        5.TRIB3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维持MYC的稳定性
        5.1 TRIB3抑制MYC的降解
        5.2 TRIB3通过调控MYC-T58位磷酸化影响MYC降解
        6.UBE3B是介导MYC降解的E3泛素连接酶
        6.1 TRIB3抑制MYC的泛素化修饰
        6.2 TRIB3调控MYC泛素化不依赖于已报道的E3
        6.3 UBE3B是MYC潜在的E3泛素连接酶
        6.4 UBE3B介导MYC泛素化并促进其降解
        7.UBCH3是UBE3B介导MYC泛素化降解的E2泛素偶联酶
        7.1 E2偶联酶UBCH3可以诱导MYC的泛素化
        7.2 UBE3B发挥活性依赖于1036位半胱氨酸
        7.3 鉴定MYC与UBE3B相互作用的结构域
        7.4 淋巴瘤患者易伴随UBE3B-R346Q突变患者
        7.5 UBE3B-R346Q突变抑制MYC的泛素化
        8.K427是UBE3B介导MYC泛素化的位点
        8.1 突变K427R和K443/445R导致MYC泛素化降低
        8.2 MYC-K427R是UBE3B介导MYC泛素化的位点
        9.TRIB3调控淋巴瘤细胞增殖和干性依赖于MYC-T58位磷酸化
        9.1 MYC-T58突变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和干性
        9.2 MYC-T58突变影响MYC靶基因的富集
        10.UBE3B抑制MYC转录及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干性
        10.1 MYC-K427R突变增强MYC的转录活性
        10.2 过表达UBE3B抑制MYC的转录活性
        10.3 UBE3B抑制MYC/Max复合物的形成
        10.4 过表达UBE3B抑制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干性
        11.TRIB3解除UBE3B对MYC驱动淋巴瘤的抑制作用
        11.1 TRIB3解除UBE3B对小鼠淋巴瘤进展的抑制作用
        11.2 TRIB3解除UBE3B的淋巴瘤细胞干性的维持
        12.TRIB3妨碍UBE3B-MYC的相互作用并促进MYC-Max复合物形成
        12.1 TRIB3抑制UBE3B与MYC的相互作用
        12.2 MYC与TRIB3的KDC结构域结合
        12.3 TRIB3与MYC的C端和N端存在相互作用
        12.4 UBE3B与MYC的C端和N端结合
        12.5 TRIB3抑制MYC-UBE3B的结合并增强MYC-Max的相互作用
        13.总结
    讨论
    附录1: CRISPR-Cas9技术构建Raji突变体细胞测序结果
    附录2: 患者UBE3B和TRIB3突变位点
    缩略词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肿瘤坏死因子α上调朊蛋白的水平促进肿瘤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黑色素瘤概述
    1.2 肺癌概述
    1.3 炎症因子TNFα概述
        1.3.1 炎症简介
        1.3.2 TNFα的信号转导
        1.3.3 TNFR1信号
        1.3.4 TNFR2信号
        1.3.5 TNFα与癌症的关系
    1.4 细胞中的蛋白降解体系
        1.4.1 自噬分类与分子机制
        1.4.2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组成以及分子机制
        1.4.3 自噬信号通路
        1.4.4 自噬与癌症治疗
        1.4.5 TNFα与自噬的关系
    1.5 SNAP29的结构与功能
    1.6 FOXP3的结构、表达调控以及功能
    1.7 细胞型朊蛋白的概述
        1.7.1 细胞型朊蛋白结构
        1.7.2 PrP在癌症细胞中的生理功能
        1.7.3 PrP的降解途径
    1.8 细胞迁移
        1.8.1 细胞骨架动力学
        1.8.2 细胞迁移的调控因子
第二章 TNFα抑制SNAP29依赖的自噬溶酶体的形成增加朊蛋白的表达促进癌症细胞的迁移
    2.1 实验材料
        2.1.1 质粒和抗体
        2.1.2 细胞
        2.1.3 培养基配方
        2.1.4 试剂及配方
        2.1.5 重组质粒构建及试剂
        2.1.6 细胞实验试剂制备
        2.1.7 免疫印迹实验试剂
        2.1.8 免疫荧光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质粒构建
        2.2.2 RNA提取,反转录以及QPCR实验
        2.2.3 稳定表达细胞株构建
        2.2.4 蛋白质表达检测
        2.2.5 数据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敲降PRNP影响癌细胞迁移
        2.3.2 TNFα刺激增加肿瘤细胞的迁移速度与侵袭能力并且依赖于Pr P的表达
        2.3.3 TNFα刺激增加肿瘤细胞PrP的表达,但是不改变Pr P的 m RNA水平。
        2.3.4 TNFα激活NF-κb信号通路增加PrP的表达。
        2.3.5 TNFα抑制肿瘤细胞中自噬溶酶体的形成。
        2.3.6 TNFα刺激肿瘤细胞降低SNAP29蛋白的表达。
        2.3.7 在肿瘤细胞中,敲除 SNAP29,影响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增加细胞的迁移速度
        2.3.8 TNFα刺激降低FOXP3的表达,增加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3.1 本文结论
    3.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表
致谢
作者简历

(9)冬凌草甲素上调PLK1诱导Jurkat细胞G2/M期阻滞(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
绪论
第一部分 冬凌草甲素通过上调PLK1 蛋白诱导Jurkat细胞发生G_2/M期阻滞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冬凌草甲素上调PLK1 蛋白量的分子机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冬凌草甲素与 PLK1 蛋白结合位点的预测和验证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10)小细胞肺癌蛋白酶体和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的耐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obatoclax能增强蛋白酶体抑制剂对小细胞肺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蛋白酶体抑制剂在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
        1.1.2 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和卡非佐米作用于肿瘤细胞耐药机制的研究
        1.1.3 髓样细胞白血病-1(myeloid cell lekemia-1,MCL-1)在肿瘤细胞耐药性产生中的作用
        1.1.4 叉头盆蛋白质M1(Forkhead box protein M1,FOXM1)与癌症的关系
        1.2 国内外PIs的研究现状
        1.2.1 硼替佐米的研究与发展
        1.2.2 卡非佐米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结构安排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细胞系和细胞培养
        2.3 细胞传代
        2.4 细胞冻存与复苏
        2.5 蛋白提取和胰酶消化
        2.6 利用转录因子应答元件(TFREs)富集转录因子(TFs)
        2.7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
        2.8 数据处理
        2.9 细胞活性分析
        2.10 细胞周期分析
        2.11 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
        2.12 MCL-1降解的检测
        2.13 实时定量RT-PCR
        2.14 膜联蛋白V细胞凋亡实验
        2.15 在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构建稳定表达FOXM1敲低的细胞系
        2.16 质粒转染实验
        2.17 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方法
        2.18 免疫沉淀法(Immunoprecipitation,IP)
        2.19 异种移植实验
        2.20 H&E染色实验
        2.21 免疫组化实验
        2.22 实验设计与统计学原理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硼替佐米和卡非佐米能够体外抑制小细胞肺癌细胞的生长
        3.2 基于质谱的蛋白组学分析(mass spectrometry (MS)表明硼替佐米和卡非佐米能诱导不同的蛋白图谱
        3.3 硼替佐米和卡非佐米能够诱导MCL-1表达
        3.4 硼替佐米和卡非佐米通过上调FOXM1来诱导MCL-1表达
        3.5 MCL-1抑制剂OBX可以提高硼替佐米和卡非佐米在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的抗肿瘤活性
        3.6 OBX能在体内提高硼替佐米或者卡非佐米的抗肿瘤活性
    第4章 总结与讨论
        4.1 结论
        4.2 结果讨论
第二部分 FK228通过诱导SLFN11的表达增强拓扑替康对小细胞肺癌细胞的敏感性
    第5章 绪论
        5.1 研究背景与意义
        5.2 拓扑替康在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5.3 拓扑替康在其他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5.4 SLFN11
        5.5 HDAC抑制剂
        5.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5.7 结构安排
    第6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6.1 实验材料
        6.2 细胞系和细胞培养
        6.3 细胞传代
        6.4 细胞冻存与复苏
        6.5 细胞活性分析
        6.6 细胞周期分析
        6.7 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
        6.8 实时定量RT-PCR
        6.9 膜联蛋白V细胞凋亡实验
        6.10 在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构建稳定表达SLFN11敲低的细胞系
        6.11 在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过表达SLFN11
        6.12 质粒转染实验
        6.13 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方法
        6.14 DNA甲基化的检测
        6.15 实验设计与统计学原理
    第7章 实验结果
        7.1 小细胞肺癌细胞系对拓扑替康的敏感性与SLFN11的表达正相关
        7.2 拓扑替康在SLFN11表达水平不同的细胞系中对DNA损伤通路产生不同的作用
        7.3 SLFN11的表达高低与DNA损伤检查点的维持有关
        7.4 利用SLFN11的敲低与过表达来验证拓扑替康作用机制
        7.5 HDAC抑制剂FK228能够通过上调SLFN11来提高小细胞肺癌敏感性
        7.6 FK228诱导SLFN11表达上升是通过降低SLFN11启动子甲基化来发挥作用的
    第8章 总结与讨论
        8.1 结果总结
        8.2 结果与讨论
第三部分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展望
附录A 简写
附录B 试剂配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Proteomic analysis of apoptosis triggered by inhibition of 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 in Mo7e leukaemic cells(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基化与泛素化修饰对流感病毒NA蛋白与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与分子机制研究[D]. 包旦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基于PROTAC原理合成的新型PARP1降解剂NN3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D]. 余泽磊.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荔枝核总黄酮对HSC-T6的作用和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D]. 蒋云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鸭TRIM25泛素化介导RLR信号通路调控IFN-β的产生[D]. 顾天天. 扬州大学, 2021
  • [5]稳心颗粒调控氧化应激和钙循环防治依鲁替尼诱发房颤的效应机制[D]. 杨欣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蛋白酶体受体PSMD2通过ASS1抑制细胞自噬促进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及机制研究[D]. 刘亚宸.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7]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及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杨兆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8]肿瘤坏死因子α上调朊蛋白的水平促进肿瘤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D]. 李欢.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2020(02)
  • [9]冬凌草甲素上调PLK1诱导Jurkat细胞G2/M期阻滞[D]. 赫玮.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10]小细胞肺癌蛋白酶体和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的耐药机制研究[D]. 尹燕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Mo7e白血病细胞泛素-蛋白酶体通路抑制引发细胞凋亡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