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奥齐克《大披巾》的叙事策略和文体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陈珊珊[1](2020)在《论《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中的女性叙事》文中指出美国犹太裔女作家辛西娅·奥芝克中后期的重要作品《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运用独特的女性叙事技巧展示了女主人公罗西在犹太知识分子难民家中的所见所闻以及成长的经历。本论文运用女性主义叙事理论,分析小说中女性话语权威的建构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过程,剖析作者的女性价值观念以及写作立场。论文的引言主要介绍《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追溯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历史和发展。论文主要从聚焦视角、叙述声音和互文话语三个方面讨论小说的女性叙事特征。小说从女主人公罗西的视角出发,聚焦观察其自身、男性群体和其他女性,揭示了男性中心主义思维模式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通过重新定义性别内涵,女性聚焦最终消解了男性话语的中心地位。小说采用个人型叙述声音让女性掌握话语权,为女性群体正名的同时充分展现出女性独有的生命体验。此外,奥芝克还采用意识流和书信体写作等颇具女性特色的书写来解构男性书写传统。小说通过引入女性叙事模式,进一步阐明建构女性话语权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小说对《简·爱》、犹太宗教及奥芝克早期小说的互文映射进一步强化了小说主人公的女性主体意识,也体现了奥芝克对于男权社会中女性被压迫地位的不满以及建立女性叙事体系的渴望。
徐丽[2](2019)在《“第三代”美国犹太文学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从迈克尔·夏邦到乔纳森·萨福兰·福厄》文中指出美国犹太文学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少数族裔文学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美国犹太文学反映了犹太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底蕴,也反映了各个时期现实世界与犹太民族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美国犹太文学因为在构成形式和思想传达方面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质,独具民族特色,对美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犹太人经历了四次移民浪潮来到美国,通过自身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第一代”美国犹太作家在同美国主流文化的对峙中,倾向于坚持犹太传统的写作特点。他们的作品形式多样化,并且叙述直接,关注犹太人在美国的境遇。虽然这些犹太作家进入了美国文学的领域,但是他们的作品并没有对文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二代”作家的作品与“第一代”作家相比,在美国社会的影响力更大更广。从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到伯纳德·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1914-1986),从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到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2008),这些犹太作家继承了“第一代”作家的传统,坚持讨论犹太性和身份以及大屠杀造成的创伤问题,同时也讨论了犹太民族日益被同化的危机,并开始创作带有主流色彩的文学作品。1976年,索尔·贝娄凭借《洪堡的礼物》(The Gift of Humboldt)获“普利策”小说奖,同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78年,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The Magician of Lublin)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说,“第二代”美国犹太作家把美国犹太文学带到了巅峰时期。从80年代开始,“第三代”美国犹太作家作品不断问世,不断获奖,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他们更加突出表现作品犹太特性的特征,同时他们的作品中还注重关注“犹太复古”、“大屠杀”、“以色列政治”等题材,作品的落脚点始终是在宣扬犹太的伦理道德。由于这个时期美国多元文化论的盛行,美国犹太作家不再因为自己的少数族裔身份而感到自卑,反而以自己的身份故事为素材进行写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犹太传统价值观的回归和观照。“第三代”美国犹太文学除了回归“犹太性”,还体现了犹太复仇反思和“大屠杀”反思的特点。虽然美国犹太文学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它在中国的传播还处于滞后阶段,尤其是“第三代”美国犹太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本文通过介绍美国犹太文学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美国犹太文学的民族特色,包括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精神诉求和艺术特性,还有美国犹太文学的历史线索—从理想表达到主题回归。划分了三代美国犹太作家的界线,归纳三代作家的写作特点和在美国主流文学的影响下所坚持的立场。对“第三代”美国犹太文学的三个代表人物迈克尔·夏邦(Michael Chabon,1963-)、纳森·英格兰德(Nathan Englander,1970-)和乔纳森·萨福兰·福厄(Jonathan Safran Foer,1977-)的犹太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出“第三代”美国犹太文学的写作特点和坚持的立场。通过我国学者对于三位作家译着、研究论文和对他们作品汉译本的比较分析,总结出“第三代”美国犹太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现状。由此来看,美国犹太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现状,包括译介和研究两方面,分析中国读者对于美国犹太文学乃至文学作品关注度下降的原因,提出美国犹太电影是对美国犹太文学的“二次传播”,同时论证“第三代”美国犹太文学需要一种“国际视野”,即超越自身、超越局限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民族的发展势必会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和融合,否则就会边缘化。美国犹太文学自身需开放自我,在坚持犹太性的同时,一定要打开眼界,跨出犹太主题的羁绊。要把犹太主题放在更广阔的、多民族交融的文化场景中。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犹太性的偏狭,才可能使其被接受。美国犹太文学不能只是依靠大屠杀主题或是大家对犹太民族的历史同情获得生存价值,它也是犹太民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仅是民族日记,更是与其他民族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和渠道,一定要走出这样的历史羁绊。分析“第三代”美国犹太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把美国犹太文学当作一种文学传播类型加以研究,不仅扩大了我们对外国族裔文学研究的视野,而且也能使我国文学的发展和创作从中得到借鉴和启发。
陈红,张爱雄[3](2006)在《奥齐克的小说叙事艺术与主题意义探微》文中研究表明辛西娅.奥齐克是当代美国文坛着名的犹太裔作家。她的小说以其精湛的叙事艺术和丰富多彩的主题赢得广泛的好评。文章从叙事视角、叙述方式、叙述语言、文化意蕴等角度探讨其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意义。
陈红[4](2003)在《奥齐克《大披巾》的叙事策略和文体特色》文中提出当代美国文坛着名的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的着名短篇小说《大披巾》在叙事视角、叙 述方式、时序艺术处理、叙事语言等方面均表现出独特性,体现出了独特的文体特色。
陈红[5](2003)在《奥齐克小说的叙事艺术和民族关注》文中研究指明辛西娅·奥齐克是当代美国文坛着名的犹太作家 ,她的小说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主题是犹太民族传统文化、犹太人的本质、犹太历史和犹太艺术。她以非凡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叙事艺术通过作品的人物塑造和主题意义探讨富有犹太民族意识的救赎观念 ,揭示犹太民族历史的悲剧和现实生活的困惑 ,展现犹太思想和传统文化特色 ,表现出作者深沉的民族关注。
二、奥齐克《大披巾》的叙事策略和文体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奥齐克《大披巾》的叙事策略和文体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1)论《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中的女性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Female Narrative Focalization:Dispelling Male-Centered Discourse |
1.1 Focalization on Rosie:Decoding Male Gaze |
1.2 Focalization on Men:Redefining Gender Implication |
1.3 Focalization on Other Women:Demolishing Androcentric Discourse |
Chapter Two Female Narrative Voice:Constructing Female Discourse Authority |
2.1 First-Person Narrative:Voicing out Female Experience |
2.2 Female Writing:Breaking down Worship of Masculinity |
Chapter Three Female Intertextual Discourse: Consolidating Female Subject Consciousness |
3.1 Literary Adaptation of Jane Eyre:Inheriting Matriarchal Literary Legacy |
3.2 Religious Absorption of Jewish Archetype:Opposing Traditional Paternal Authority |
3.3 Reflexive Parody of Ozick:Ozickian Female Narrative |
Conclusion |
Works Cited |
Publications |
(2)“第三代”美国犹太文学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从迈克尔·夏邦到乔纳森·萨福兰·福厄(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与缘由 |
二、国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国内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美国犹太人与美国犹太文学 |
第一节 犹太人移民美国的四次“浪潮” |
一、犹太人移民美国的第一次“浪潮” |
二、犹太人移民美国的第二次“浪潮” |
三、犹太人移民美国的第三次“浪潮” |
四、犹太人移民美国的第四次“浪潮” |
第二节 犹太人在美国的逐渐崛起 |
第三节 美国犹太文学的历史线索 |
一、犹太文学的到来(1654—1881) |
二、大思潮时期(1881-1924) |
三、从边缘到主流的艰难时期(1924-1945) |
四、成就与彷徨时期(1945-1973) |
五、回归时期(1973 年至今) |
第四节 美国犹太文学的民族特色 |
一、作品的精神诉求 |
二、犹太文学的艺术特性 |
第五节 美国犹太文学的“第一代”和“第二代” |
一、坚守犹太传统的“第一代” |
二、融入主流社会的“第二代” |
第二章 走向平寂的美国犹太文学与“第三代”作家 |
第一节 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美国犹太文学 |
一、崛起时期:犹太文学作品多样化 |
二、巅峰时期:“无产阶级文学”和“大屠杀文学” |
三、平寂时期:从偏激到虚实相间 |
第二节 “第三代”美国犹太作家的成长 |
一、“犹太性”的回归阶段 |
二、对犹太复仇的反思 |
三、对大屠杀的反思 |
第三章 “第三代”美国犹太文学在中国 |
第一节 60后的迈克尔·夏邦小说在中国的传播 |
一、迈克尔·夏邦其人其书 |
二、迈克尔·夏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 |
三、迈克尔·夏邦与他的“犹太叙事” |
四、汉译本的比较 |
第二节 70后的纳森·英格兰德和乔纳森·萨福兰·福厄小说在中国的传播 |
一、英格兰德与福厄其人其书 |
二、英格兰德和福厄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 |
三、英格兰德与福厄小说的“犹太书写” |
四、汉译本的比较 |
第四章 美国犹太文学在中国—传播与问题 |
第一节 美国犹太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历史与现状 |
一、美国犹太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
二、美国犹太文学在中国的研究 |
第二节 美国犹太文学与美国犹太电影 |
一、美国犹太电影的发展历程 |
二、电影形式推动美国犹太文学的传播 |
三、美国犹太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 |
第三节 阅读转移与“第三代”美国犹太文学 |
一、互联网时代的冲击 |
二、阅读转移 |
三、美国犹太文学与“第三代”在中国的历史机会 |
第四节 “第三代”美国犹太文学需要超越自身,超越局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奥齐克《大披巾》的叙事策略和文体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中的女性叙事[D]. 陈珊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2]“第三代”美国犹太文学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从迈克尔·夏邦到乔纳森·萨福兰·福厄[D]. 徐丽. 吉林大学, 2019(10)
- [3]奥齐克的小说叙事艺术与主题意义探微[J]. 陈红,张爱雄. 邵阳学院学报, 2006(05)
- [4]奥齐克《大披巾》的叙事策略和文体特色[J]. 陈红.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3(06)
- [5]奥齐克小说的叙事艺术和民族关注[J]. 陈红. 国外文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