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拿大多式联运及现代物流(论文文献综述)
桂晨桓[1](2021)在《我国铁路货运战略定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铁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铁路尤其是高铁不仅支撑和带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成为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上发挥影响力的重要行业领域。近年来,随着其它运输方式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铁路运输结构发生了变化。按货运周转量计算,2010年铁路所占市场份额为28.8%,而到2019年已降至15.1%。因此应该重新审视铁路货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铁路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地位和作用,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铁路货运发展战略,对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健康发展有积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铁路货运市场现状为背景,首先总结分析法国、德国、美国及国内铁路货运发展概况,为我国货运市场发展提供经验及启示;其次,对我国铁路货运的综合效益、外部环境、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铁路货运市场定位研究:发挥技术经济优势,稳定中长途货运市场;发挥运输骨干作用,稳定大宗货物市场份额;发挥公益运输作用,保障国民经济顺利运行;依托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发展铁路现代物流;结合市场需求趋势,积极开发特色运输产品;然后,分析铁路货运需求,采用灰色理论预测方法对我国铁路货运市场未来六年货运量和周转量进行预测;最后根据我国铁路货运市场定位研究和预测结果,提出了我国铁路货运发展的策略。
庄河[2](2021)在《铁路多式联运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发展格局下,国家正在打造空中、水上、地面与地下融合协同的多式联运网络,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构建以铁路、水运为主的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格局。借鉴国外铁路多式联运发展经验,在论述我国铁路多式联运发展实践的基础上,结合铁路多式联运发展形势,提出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运输组织衔接、加快服务资源共享、强化联运装备协同、促进运营管理创新等铁路多式联运发展策略,以发挥铁路便捷高效、安全环保等比较优势和交通运输骨干作用,实现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和现代物流的网络、产品、业务、技术和模式融合。
劳瑞[3](2020)在《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与物流相关活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和价值与日俱增,与之相关的活动事项也日渐频繁,整个社会对物流的需求也随之逐年增加,社会关注度也提高到一个高度,结合国内外对物流方面成功的经验,显然多式联运才可以满足目前我国大量的物流需求。而我国作为铁路运输能力极强的国家,则公铁联运必然成为联合运输中的重要一环,是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说迈进的必经之路。昆明A公铁联运港是昆明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五港一区”中的五大陆港物流基地之一,在云南地区中,同类型的物流园区数量屈指可数,并且该项目规模大,投资大,在同行业内属于领头羊的地位,该项目目前项目已经建设完成,即将投入运营。基于此,对昆明A公铁联运港的运营发展策略的研究、方案设计及体系的搭建就显得十分必要,对后续园区的健康运营,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基础。本人全过程参与了昆明A公铁联运港的筹划建设,同时也投身项目后期运营筹备阶段,对其内外部环境了解透彻,也与很多相关物流企业有所接触,得到第一手消息资源,具有很好的时效性及参考价值,对论文的撰写提供支撑。综合当前昆明市物流行业的发展情况,在企业运营管理、营销管理、战略管理、公铁联运模式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本文以昆明A公铁联运港为研究主体,采用文献研究法、PEST、SWOT分析的方法,首先对昆明A公铁联运港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研究结果,确定企业针对该项目的运营战略;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调查,并对分析结果进行研究,运用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对比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选择项目运营主体,绘制商业画布,并明确核心业务,依托于核心业务拟定出相应的运营方案实施步骤,最后明确园区运营的保障措施,并对园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通过本文的撰写,为企业对公铁联运港运营提供参考建议,并给自身工作带来方向性的引导。
谢雨蓉[4](2020)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国际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与手段,经济全球化涉及很多维度,其中一些因素对国际物流的发展演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应抓住主要维度、聚焦关键因素。经济全球化在推进进程中,参与主体、推进机制、表现形式等不断变化,与之相伴的是国际物流的空间拓展、方式变革与形态演化等。当前,经济全球化正面临新的调整变化,既有的产业分工、贸易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等都在重塑之中,必将引发国际物流的巨大变革。在全球化当前阶段,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已骤然改变,自身的地位与作用也在悄然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全球化合作新平台。国际物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也受到这一全球化新模式的深刻影响。中国需要根据相关因素变化,做出积极应对,调整国际物流发展策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有效手段,也为中国积极融入和主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提供有力支撑。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技术创新与扩散等学科理论为依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主要维度,建立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运用该理论框架,分析经济全球化在不同发展阶段每个维度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总结历史规律,并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的应对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在明确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四个主要维度,分别是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对每个维度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和界定,在各个维度上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建立了研究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奠定了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二,以大航海为经济全球化的起点,分三个发展阶段,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第一阶段全球化结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依靠暴力与资本推进,形成了根植于殖民地经济的国际生产贸易网络,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地理大发现,这一阶段全球化建立了资本推动、暴力维护的海洋运输体系,大航海将国际航线网络由地中海拓展至全球;第二阶段全球化至WTO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建立了发达国家主导、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垂直化、专门化国际分工,在全球形成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在这一阶段的全球化中,跨国公司及其母国掌控着全球物流资源与市场,集装箱革命推动产业变革,国际物流中心伴随全球产业转移,在太平洋沿岸兴起;第三阶段的经济全球化仍在推进之中,随着新兴经济体崛起,全球化迈入多元共治与互利共赢时代,大规模的多边贸易合作转向以巨型自贸协定为代表的区域合作,国际物流格局加快调整,资源重配、市场重构、区域内需求快速增长、业态模式多元化发展将推动建立新的规则体系,也为后发国家参与规则制定创造了机遇。第三,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新阶段下的新范式,对国际物流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中国作为倡议的发出者,主动推动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带动欧亚大陆中间欠发达地区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物流将形成海陆双向发展格局。在海运物流格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中国应着力寻求国际物流陆向突破,构建陆路物流大通道,统一陆路国际物流规则,以此作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之一。第四,提出以中欧班列为载体,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发展。在四维分析框架下,梳理了影响中欧班列发展的具体因素,建立数学模型识别了关键因素、原因因素与结果因素,研究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围绕关键因素的竞争博弈,并从加快技术与模式创新,统一规则与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中欧班列的发展思路。第五,围绕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稳步推进海运发展、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应对策略,从中欧班列发展、“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和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三个层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本文主要贡献和创新点体现在:(1)从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四个维度,构建了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2)拓展了研究国际物流问题的时空视角:时间上,在经济全球化500年的历史进程中,分阶段系统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空间上,将对国际物流的研究从传统海运领域拓展到海陆两个方向、两大空间。(3)运用四维分析框架,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以市场为主导、以国家综合实力为支撑,在稳步推动海运物流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一带一路”陆路物流突破的应对策略。(4)提出围绕中欧班列实现“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运用数学模型方法识别了中欧班列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的博弈行为,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李铁钢[5](2020)在《文登站多式联运物流发展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指出了为在激烈竞争的运输市场环境中求得长期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铁路迫切需要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现代物流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为铁路货运场站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基于此,对铁路货运场站拓展物流服务模式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国外铁路物流的先进经验和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思考和建议,以期为促进铁路发展提供参考。
杨磊,夏佳伟,李东[6](2019)在《国外铁路集装箱管理模式分析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进一步优化集装箱管理,促进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在系统梳理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印度等国家铁路集装箱运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将国外集装箱运营管理模式分为事业部制和专业公司制2种不同模式,并对其主要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实际,从建立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运输经营管理机制、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机制、建立合作共赢的市场合作机制等方面,提出加快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启示。
王浩[7](2019)在《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组织设计及效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甩挂运输是一种全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可以减少车辆到达目的地后的卸货等待时间,有效提高运输装卸作业效率,提升车辆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是实现物流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十二五”以来,我国道路甩挂运输的推广及实践经验为甩挂运输在水陆联运领域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而作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特色的长江滚装船运输实施甩挂运输组织,可以进一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推动长江沿线公路、铁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多式联运发展,充分挖掘其优势,进一步促进长江航运向现代物流业发展。本文围绕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组织设计及效益评价,展开了研究。本研究结合长江流域的实际情况,首先对长江滚装船开展甩挂运输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包括甩挂运输的基础、发展环境,并采用OD方法对运输需求状况进行了分析;其次,结合运输系统组织设计的要素,针对长江滚装运输主要特点,对长江滚装船开展甩挂运输进行SWOT分析,并制定合理的运输架构及定位,明确滚装船甩挂运输的基本流程和重点、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的集疏运方式,设计出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一线三段四点”的水陆联运方案及“六点五段一线”的水陆水拓展方案,并提出了管理策略;再次,在长江流域选取典型航线及代表船型,对滚装船甩挂运输单船年效益、典型航线不同运输方式运价及运输时间进行经济效益测算和社会效益分析,评价其可行性;最后,为了促使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得到更好的发展,拟定推进计划及实施步骤,针对具体推进计划,提出推进措施及政策建议。
万柳[8](2019)在《面向多元需求的铁路货运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现阶段,为了适应现代货运发展趋势,铁路货运服务需要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功能、结合信息技术,由传统的铁路货运服务模式向现代的铁路货运与物流功能相结合的发展趋势转变,从而适应面向多元需求变化的市场竞争。因此,明确服务模式定义及内容,创新、合理的制定先进的实施战略,突破固有机制的约束,加快铁路货运服务优化升级,推动铁路“站到站”运输向“门到门”物流服务的升级。现阶段,我国铁路货运服务模式专注于运输服务,服务模式比较单一,而货运需求的多元化使得现在铁路货运服务模式不能满足客户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开展面向多元需求的铁路货运服务模式分析,根据多元变化的市场需求,提供具有专业化的铁路货运服务。对比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发现在我国对铁路货运服务的上更多关注于客户对服务质量评价及铁路对服务流程优化设计上,而对铁路货运服务模式的发展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了以下工作:(1)对铁路货运多元需求及客户多元需求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我国现有的铁路货运服务优缺点,并提出开展面向多元需求的铁路货运服务模式研究的基本思路。(2)通过分析我国铁路局及铁路企业服务内容,将铁路运输与物流功能相结合,并结合铁路货运产品,确定出我国铁路货运服务模式新方向,即开展物流总包铁路货运服务模式、多式联运铁路货运服务模式、物流电子商务铁路货运服务模式、冷链运输铁路货运服务模式、快运铁路货运服务模式、特殊货物运输铁路货运服务模式及班列运输铁路货运服务模式。(3)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评价货运需求因素、货运服务影响因素比重,进而确定出铁路货运服务模式实施重点,并在此基础上,以延吉-大连冷藏班列运输为例,分析案例中铁路货运服务模式及其不足与发展。
麻硕展[9](2019)在《基于SWOT定量分析模型的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集装箱运输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也是铁路货运重要的运输方式。在增加铁路货运能力、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及提高国内和国际运输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各行业企业为响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积极优化自身结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下我国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同时,中国制造能力的增强促进了我国商品的进出口及集装箱适箱率的提升,贸易市场对铁路集装箱运输的需求也不断上升,为铁路集装箱运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顺应不断增长的运量需求,用战略的眼光来谋划未来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如何优化原有功能,把握和顺应经济新常态,提供更多高效的服务,成为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效解决制约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铁路集装箱运输优势,因此寻求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战略至关重要。本文以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对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战略展开研究。首先系统的分析了国内外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通过比较分析找出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运用SWOT定性分析法对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SWOT定量分析模型确定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方向及战略模式;采用三次指数平滑预测法对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未来5年的发送量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的结果进行分析;最后,综合以上分析,提出了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战略制定以及策略选择。
高云鹏[10](2012)在《铁路集装箱运输参与多式联运的协同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集装运输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产物,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输作为物流最重要环节,其组织管理水平的高低,运输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物流整体服务水平。集装箱多式联运能充分发挥集装箱运输速度快、费用省、环节少、费用低的优势,提供优质、高效的系统化物流服务,成为现代物流系统中最先进也是最重要的运输组织方式。铁路集装箱运输作为物流链上的一个环节,作为多式联运运输链上的一个子系统,由于外部环境、自身因素导致与多式联运系统协同性较差,运输优势不能充分展现。我国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决定了国内的集装箱运输业务量将保持快速的增长。因此,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成为现代物流企业,铁路集装箱运输必须大力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对铁路集装箱运输参与多式联运采取正确、有效的协同策略等举措。对铁路集装箱运输参与多式联运在多方面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与管理水平,拓展铁路在集装箱运输市场中的份额。本文在了解和分析国内外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现状及研究现状,进而重点对我国铁路集装箱参与多式联运的优势、劣势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铁路集装箱运输参与多式联运的协同提出相应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和分析了集装箱多式联运组织系统组成、集装箱多式联运组织系统特点,在协同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基于协同的集装箱多式联运组织管理,在前两者的研究基础上对基于协同的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组织模式进行了分析介绍,其中包括基于协同的集装箱多式联运组织功能模式和管理模式。2、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参与多式联运进行分析,包括内部优势分析,内部劣势分析,外部机会分析,外部挑战分析,得出各种分析下的结果。3、根据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多式联运内外部分析的结果,遵循SWOT方法“依靠内部优势,克服外部挑战,利用外部机会,回避内部劣势”的战略制定原则,可以建立SWOT矩阵将内外部分析结果组合成SO,WO, ST, WT这4类战略。通过研究分析,得出铁路集装箱运输参与多式联运的战略选择及相应策略。4、为实现铁路集装箱运输参与多式联运中与其他子系统的无缝连接,提出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向物流中心拓展,首先对现代物流、物流中心、内陆港进行概述,然后分析了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向物流中心拓展必要性和可行性,考察办理站作业流程,然后探讨了物流中心化的铁路集装箱办理站相关业务流程,结合多式联运形式,提出集装箱办理站向物流中心化拓展的策略。
二、加拿大多式联运及现代物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拿大多式联运及现代物流(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铁路货运战略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2 国内外铁路货运发展概况 |
2.1 国外铁路货运发展概况 |
2.1.1 法国 |
2.1.2 德国 |
2.1.3 美国 |
2.2 国内铁路货运发展概况 |
2.2.1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 |
2.2.2 我国货运整体发展形势 |
2.2.3 我国铁路货运发展形势 |
2.3 经验及启示 |
2.3.1 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
2.3.2 体现铁路公益性服务属性,保障社会平稳发展 |
2.3.3 增强铁路的骨干运输作用,构建高效运输系统 |
2.3.4 大力发展创新型运输产品,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
2.3.5 坚持推进铁路市场化改革,增强企业经营活力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铁路货运市场定位研究 |
3.1 铁路货运的综合效益分析 |
3.1.1 铁路货运的比较优势 |
3.1.2 铁路货运与产业布局 |
3.1.3 铁路货运与社会公益 |
3.2 铁路货运市场面临的外部环境 |
3.2.1 宏观经济政策方面 |
3.2.2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
3.2.3 产业结构布局方面 |
3.2.4 外贸出口方面 |
3.3 铁路货运市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3.3.1 经济新常态对铁路货运市场的影响 |
3.3.2 三大战略对铁路货运带来的影响 |
3.3.3 绿色发展对铁路货运带来的影响 |
3.4 铁路货运市场发展的定位研究 |
3.4.1 铁路货运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 |
3.4.2 铁路货运市场发展的基本目标 |
3.4.3 铁路货运市场发展的战略定位 |
3.5 本章小结 |
4 铁路货运需求分析与市场预测 |
4.1 我国铁路货运需求分析 |
4.1.1 大宗运输 |
4.1.2 快捷运输 |
4.1.3 多式联运 |
4.1.4 专业运输 |
4.2 我国铁路未来货运市场预测 |
4.2.1 预测方法选取 |
4.2.2 预测模型建立 |
4.3 本章小结 |
5 我国铁路货运发展策略 |
5.1 运输物流化策略 |
5.2 运输设施优化策略 |
5.3 运输服务优化策略 |
5.4 运输价格优化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铁路多式联运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铁路多式联运发展实践创新 |
1.1 国外铁路多式联运发展经验 |
1.1.1 国外交通运输结构现状 |
1.1.2 国外铁路多式联运发展经验 |
1.2 我国铁路多式联运发展实践 |
2 铁路多式联运发展形势分析 |
3 铁路多式联运发展策略 |
3.1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3.2 优化运输组织衔接 |
3.3 加快服务资源共享 |
3.4 强化联运装备协同 |
3.5 促进运营管理创新 |
4 结束语 |
(3)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文献 |
二、国内研究文献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及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
第一节 公铁联运港的概念与发展 |
一、公铁联运港的概念 |
二、公铁联运港的发展 |
第二节 运营管理相关模式及相关理论 |
一、运营管理的含义和概念 |
二、运营管理的要素 |
三、运营管理的对象和目标 |
四、运营管理的模式 |
第三章 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环境分析 |
第一节 昆明A公铁联运港情况介绍 |
一、昆明A公铁联运港发展情况 |
二、昆明A公铁联运港现状 |
三、昆明A公铁联运港的基本服务功能 |
四、昆明A公铁联运港的辅助业务功能 |
第二节 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宏观环境分析 |
一、政治环境与法律环境分析 |
二、经济环境分析 |
三、社会环境分析 |
四、科技环境分析 |
五、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环境分析总结 |
第三节 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存在的问题 |
一、政策风险 |
二、城市交通配套不齐全 |
三、管理配置专业性不足 |
四、大数据、线上线下等科技支撑较弱 |
五、项目投资规模较大,存在一定财务风险 |
第四节 昆明A公铁联运港项目SWOT分析 |
一、昆明A公铁联运港项目优势分析 |
二、昆明A公铁联运港项目劣势分析 |
三、昆明A公铁联运港项目机会分析 |
四、昆明A公铁联运港项目威胁与挑战分析 |
第五节 昆明A公铁联运港项目SWOT分析总结及运营策略选择 |
一、SWOT分析总结 |
二、昆明A公铁联运港项目运营策略选择 |
第四章 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主体及核心业务确定 |
第一节 运营主体确定 |
一、国内物流园区运营模式市场调查及成果 |
二、市场调查结论 |
三、明确运营主体 |
第二节 昆明A公铁联运港核心业务的选择 |
一、国内主流物流园区物流企业业务范围调查 |
二、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作业量预测 |
三、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核心业务确定 |
第三节 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盈利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 |
一、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盈利模式 |
二、经济效益分析结论 |
第五章 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实施方案制定 |
第一节 昆明A公铁联运港项目运营团队建设 |
一、职能部门划分及主要职责 |
二、人力资源配备 |
第二节 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实施步骤 |
一、依托于供应链贸易业务,带动园区其他业务 |
二、开展仓储业务 |
三、逐步开展多种物流业务 |
四、开展公铁联运服务业务 |
五、搭建货运信息平台 |
六、搭建物流金融平台及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
七、与国内其他港口、陆港等开展联合业务 |
八、同时开展配套服务业务 |
第六章 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针对存在问题的对策 |
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与政策优惠,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
二、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强化制度建设与管理 |
三、恰当选择合作伙伴,降低风险实现双赢 |
四、实行风险管理制度 |
五、加强财务及内控体系保障 |
第二节 后续运营的保障措施 |
一、加快步入物联网时代 |
二、引入大数据的应用 |
三、进行物流专业技能培训 |
四、借助数字时代新兴技术对园区进行远程可视化管理 |
第七章 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体系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成果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密切联系 |
1.1.2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格局的改变 |
1.1.3 新兴经济体崛起对国际物流秩序的重塑 |
1.1.4 “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变革的推动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逻辑框架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 |
2.1.2 系统理论和分析方法 |
2.1.3 博弈理论及其应用 |
2.1.4 其他相关学科与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经济全球化相关研究 |
2.2.2 国际物流的相关研究 |
2.3 既有文献对本文的贡献 |
2.4 本章小结 |
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 |
3.1 基本概念 |
3.1.1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 |
3.1.2 国际物流的基本概念 |
3.2 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维度 |
3.2.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
3.2.2 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主要维度 |
3.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 |
3.3.1 治理结构维度的影响 |
3.3.2 空间格局维度的影响 |
3.3.3 科学技术维度的影响 |
3.3.4 规则体系维度的影响 |
3.3.5 四个维度的交叉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
4.1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
4.1.1 治理结构——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瓜分与掠夺 |
4.1.2 空间格局——殖民经济与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 |
4.1.3 科学技术——工业革命大幅提升西方生产力与军事力量 |
4.1.4 规则体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
4.2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
4.2.1 治理结构——依靠军事强权和经济霸权争夺海上战略通道 |
4.2.2 空间格局——地中海贸易区扩张与两洋港口的兴衰 |
4.2.3 科学技术——天文、地理、航海、造船等技术的发展 |
4.2.4 规则体系——西方海权论思想与物流现代市场运行模式初现 |
4.3 本章小结 |
5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
5.1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
5.1.1 治理结构——大国主导下的多边合作 |
5.1.2 空间格局——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的形成 |
5.1.3 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垂直专业化产业分工 |
5.1.4 规则体系——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 |
5.2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
5.2.1 治理结构——国际资本深度参与国际通道、枢纽之间的竞争 |
5.2.2 空间格局——亚太物流市场扩张与国际航运中心崛起 |
5.2.3 科学技术——集装箱运输建立全新的国际物流运行体系 |
5.2.4 规则体系——统一的国际海运规则不断发展完善 |
5.3 本章小结 |
6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
6.1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
6.1.1 治理结构——崛起的新兴经济体推动全球化共商共建共享 |
6.1.2 空间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三大生产网络独立性提高 |
6.1.3 科学技术——工业4.0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
6.1.4 规则体系——新型经贸规则正在构建之中 |
6.2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
6.2.1 治理结构——国际物流面临资源重新配置与市场重构 |
6.2.2 空间格局——国际物流需求在部分区域内较快增长 |
6.2.3 科学技术——现代科技推动国际物流多元化与创新发展 |
6.2.4 规则体系——适应区域物流发展的国际规则亟待建立完善 |
6.3 本章小结 |
7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
7.1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
7.1.1 治理结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7.1.2 空间格局——中国为主体的东亚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 |
7.1.3 科学技术——5G与新技术相互赋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
7.1.4 规则体系——依托自身优势引领区域经贸规则建立 |
7.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
7.2.1 治理结构——市场为主体、综合实力为支撑推进物流体系建设 |
7.2.2 空间格局——构建海陆双向物流大通道 |
7.2.3 科学技术——智慧物流与跨境电商市场广阔 |
7.2.4 规则体系——推动陆路物流规则统一与完善 |
7.3 中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 |
7.3.1 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对“一带一路”的启示 |
7.3.2 “一带一路”物流发展寻求陆向突破策略 |
7.4 本章小结 |
8 依托中欧班列实现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策略 |
8.1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体系中的作用 |
8.1.1 中欧班列发展情况 |
8.1.2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陆路物流中的骨干作用 |
8.1.3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载体作用 |
8.2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8.2.1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
8.2.2 中欧班列发展主要影响因素识别 |
8.2.3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类分析 |
8.2.4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结论 |
8.3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调发展 |
8.3.1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作互补 |
8.3.2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竞争博弈 |
8.4 中欧班列与跨境电商的融合创新 |
8.5 中欧班列国际规则的统一与完善 |
8.6 本章小结 |
9 中国在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
9.1 中欧班列发展的对策建议 |
9.2 “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
9.3 经济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
9.4 本章小结 |
10 结论与展望 |
10.1 完成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10.1.1 完成的主要工作 |
10.1.2 主要结论 |
10.2 本文贡献与创新之处 |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中欧班列到发欧洲国家的主要线路情况 |
附录 B 中欧班列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 C 中欧班列问卷调查受访专家情况 |
附录 D 班列企业与班轮公司运价及政府最优补贴决策求解过程 |
附录 E 正文中专有名词简称、译文及缩写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文登站多式联运物流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铁路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
2.1 现代物流理念缺乏,仍习惯于传统服务经营模式 |
2.2 物流设施设备落后,难以适应现代物流服务需要 |
2.3 现有物流管理体制僵化,管理活动间缺少协调性 |
2.4 对物流发展的认识与准备不足 |
3 国外铁路物流发展经验 |
3.1 多式联运基础设施的完善 |
3.2 运输代理发展迅速 |
3.3 发达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 |
4 国外铁路物流先进经验带来的启示 |
4.1 构建物流联盟 |
4.2 形成以多式联运为主的转运型服务模式 |
4.3 拓展物流服务 |
5 山东省内铁路多式联运物流园运营情况 |
5.1 平原铁路物流园 |
5.2 青岛即墨济铁物流园 |
6 威海市多式联运物流园情况 |
6.1 威海市地方铁路事业发展中心发展多式联运物流优势 |
6.1.1 地理优势 |
6.1.2 政策优势 |
6.1.3 成本效率优势 |
6.2 文登站货物运输开展情况 |
6.3 威海国际物流多式联运中心建设情况 |
7 思考和建议 |
8 结语 |
(6)国外铁路集装箱管理模式分析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营管理现状 |
1.1 北美铁路公司 |
1.2 俄罗斯铁路 |
1.3 印度铁路 |
2 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营管理模式特点 |
2.1 事业部制管理模式 |
2.2 专业公司管理模式 |
3 启示 |
(7)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组织设计及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甩挂运输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甩挂运输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甩挂运输研究现状 |
1.2.3 长江流域甩挂运输研究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概述 |
2.1 甩挂运输 |
2.1.1 概念与原理 |
2.1.2 滚装船甩挂关键优势 |
2.1.3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的特色 |
2.2 甩挂运输组织 |
2.2.1 组织形式 |
2.2.2 组织设计要素 |
2.2.3 组织实施技术基础 |
2.3 研究方法 |
2.3.1 SWOT分析 |
2.3.2 OD调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条件分析 |
3.1 长江滚装船开展甩挂运输的基础 |
3.1.1 港口、码头和场站的建设状况 |
3.1.2 船舶状况 |
3.1.3 营运状况 |
3.2 长江滚装船开展甩挂运输的发展环境 |
3.2.1 长江沿江产业布局 |
3.2.2 长江沿线物流节点 |
3.2.3 长江沿线城市的区域互补 |
3.3 长江滚装船开展甩挂运输的需求分析 |
3.3.1 长江滚装船运输流量流向分析 |
3.3.2 长江滚装船甩挂市场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组织设计 |
4.1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的定位 |
4.1.1 长江滚装运输主要特点 |
4.1.2 长江滚装船开展甩挂运输SWOT分析 |
4.1.3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组织构架及定位 |
4.2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业务流程设计 |
4.2.1 滚装船甩挂运输的基本流程和重点 |
4.2.2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的集疏运方式 |
4.2.3 长江滚装船水陆联运甩挂运输组织方案 |
4.3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组织管理 |
4.3.1 市场培育 |
4.3.2 市场管理 |
4.3.3 市场服务 |
4.4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安全管理 |
4.4.1 港口安全管理 |
4.4.2 船舶安全管理 |
4.4.3 翻坝运输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效益评价 |
5.1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经济效益分析 |
5.1.1 典型航线与代表船型选取 |
5.1.2 滚装船甩挂运输单船年效益分析 |
5.1.3 典型航线不同运输方式的运价比较 |
5.1.4 典型航线不同运输方式运输时间比较 |
5.2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社会效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推进思路和应用前景 |
6.1 推进计划和实施步骤 |
6.2 推进措施和政策建议 |
6.3 应用前景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面向多元需求的铁路货运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铁路货运多元化需求 |
1.3.2 货运服务模式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铁路货运多元需求及铁路货运服务相关研究 |
2. 1铁路货运多元需求相关研究 |
2.1.1 客户的多元需求 |
2.1.2 货运的多元需求 |
2.1.3 铁路物流服务多元需求 |
2.1.4 铁路物流服务需求的特点 |
2.2 既有铁路货运服务相关研究 |
2.2.1 既有铁路货运服务 |
2.2.2 既有铁路货运服务存在的问题 |
2.2.3 制约铁路货运服务发展的影响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多元需求的铁路货运服务模式类型与内容 |
3.1 铁路货运需求结构 |
3.1.1 便捷因素 |
3.1.2 安全因素 |
3.1.3 可靠因素 |
3.1.4 成本因素 |
3.1.5 时间因素 |
3.1.6 服务水平 |
3.1.7 中转效率 |
3.2 铁路货运服务模式需求及其特点 |
3.3 铁路货运服务模式及其内容 |
3.3.1 物流总包型铁路货运服务模式 |
3.3.2 多式联运型铁路货运服务模式 |
3.3.3 物流电子商务型铁路货运服务模式 |
3.3.4 冷链运输型铁路货运服务模式 |
3.3.5 快运型铁路货运服务模式 |
3.3.6 特殊货物运输型铁路货运服务模式 |
3.3.7 班列运输型铁路货运服务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铁路货运服务模式分析 |
4.1 研究思路 |
4.2 问题的描述 |
4.3 铁路货运服务模式的选择 |
4.3.1 服务模式发展分析 |
4.3.2 层次分析法 |
4.3.3 指标体系构建 |
4.3.4 关联度测算 |
4.3.5 量值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以延吉到大连冷藏集装箱班列运输为例 |
5.1 案例背景 |
5.2 货运流程 |
5.3 货运服务分析 |
5.3.1 案例涉及的服务模式 |
5.3.2 案例货运服务存在的问题 |
5.3.3 案例货运服务改善措施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9)基于SWOT定量分析模型的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1.2.1 国外研究概述 |
1.2.2 国内研究概述 |
1.2.3 研究评述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概述 |
2.1 铁路集装箱运输相关概述 |
2.1.1 铁路集装箱运输的概念 |
2.1.2 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特点 |
2.1.3 铁路集装箱运输货源组织形式与条件 |
2.2 相关分析理论与方法概述 |
2.2.1 经济发展新常态 |
2.2.2 SWOT定量分析模型 |
2.2.3 三次指数平滑预测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分析 |
3.1 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 |
3.1.1 美国 |
3.1.2 德国 |
3.1.3 印度 |
3.1.4 俄罗斯 |
3.2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 |
3.2.1 运输设施设备 |
3.2.2 营销服务模式 |
3.2.3 铁水联运系统 |
3.2.4 货物运输能力 |
3.3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SWOT分析 |
4.1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优势分析(S) |
4.1.1 中心站位置优越 |
4.1.2 运价相对优惠 |
4.1.3 运输网络发达 |
4.1.4 绿色环保节能 |
4.2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劣势分析(W) |
4.2.1 营销队伍薄弱 |
4.2.2 装卸设备落后 |
4.2.3 综合服务落后 |
4.2.4 运价机制僵化 |
4.2.5 信息化程度低 |
4.3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机遇分析(O) |
4.3.1 国家政策的支持 |
4.3.2 经济高质量发展 |
4.3.3 运输市场广阔 |
4.3.4 外贸潜力巨大 |
4.4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威胁分析(T) |
4.4.1 外部竞争激烈 |
4.4.2 适箱货源装箱率低 |
4.4.3 外资进驻压力 |
4.4.4 人员流动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分析 |
5.1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SWOT定量分析 |
5.1.1 选取战略关键因素 |
5.1.2 因素评分 |
5.1.3 建立判断矩阵 |
5.1.4 确定因素权重 |
5.1.5 选择战略类型 |
5.2 我国铁路集装箱发送量发展预测 |
5.2.1 铁路集装箱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2 我国铁路集装箱发送量发展动力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及策略选择 |
6.1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制定 |
6.1.1 战略思想 |
6.1.2 战略原则 |
6.1.3 战略目标 |
6.2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策略选择 |
6.2.1 加强多式联运 |
6.2.2 优化集装箱场站布局 |
6.2.3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
6.2.4 建立灵活的价格体系 |
6.2.5 健全市场营销机制 |
6.2.6 培养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关键因素赋分征询表 |
附录B 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关键因素权重专家评判问卷 |
致谢 |
(10)铁路集装箱运输参与多式联运的协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多式联运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多式联运现状 |
1.2.2 国内多式联运现状 |
1.3 国内外多式联运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多式联运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多式联运研究现状 |
1.4 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现状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2 基于协同的集装箱多式联运组织管理 |
2.1 集装箱多式联运组织 |
2.1.1 集装箱多式联运 |
2.1.2 集装箱多式联运组织系统组成 |
2.1.3 集装箱多式联运组织系统特点 |
2.2 基于协同的集装箱多式联运组织管理 |
2.2.1 协同管理理论 |
2.2.2 基于协同的集装箱多式联运组织管理 |
2.3 基于协同的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组织模式 |
2.3.1 基于协同的集装箱多式联运组织功能模式 |
2.3.2 基于协同的集装箱多式联运组织管理模式 |
3 铁路集装箱运输参与多式联运的SWOT分析 |
3.1 内部优势分析(Strength) |
3.1.1 强大的铁路运输网络 |
3.1.2 现代化的集装箱运输技术装备 |
3.1.3 大宗货物的运输占有优势 |
3.1.4 较完备的铁路集装箱运输信息系统 |
3.1.5 铁路各集装箱场站具有物流中心的位置优势 |
3.2 内部劣势分析(Weakness) |
3.2.1 产品与市场对接不够紧密 |
3.2.2 条块分割,尚未形成合力 |
3.2.3 与其他多式联运子系统协调性差 |
3.2.4 营销及服务水平相对落后 |
3.3 外部机遇分析(Opportunity) |
3.3.1 广阔的市场空间 |
3.3.2 开放的市场经营环境 |
3.3.3 有利的国际环境 |
3.4 外部挑战分析(Threat) |
3.4.1 竞争形势日趋明显 |
3.4.2 人才的竞争 |
4 铁路集装箱运输参与多式联运的战略选择及其相应策略 |
4.1 优势——机会战略 |
4.1.1 采取竞争——合作战略 |
4.1.2 巩固既有运输产品,不断开发新产品 |
4.2 劣势——机会战略 |
4.2.1 扩大集装箱运输能力,增加运输市场份额 |
4.2.2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信息处理机制 |
4.3 优势——挑战战略 |
4.3.1 实施新产品新定位战略和品牌战略 |
4.3.2 与客户进行战略性合作 |
4.3.3 培育核心竞争力 |
4.3.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向现代物流拓展 |
4.4 劣势——挑战战略 |
4.4.1 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加快培养铁路人才 |
4.4.2 加快铁路职能转变,推进铁路政企分开 |
4.4.3 实施质量战略 |
4.4.4 调整产品结构 |
5 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向物流中心拓展的策略 |
5.1 现代物流 |
5.1.1 现代物流的主要特征 |
5.1.2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
5.2 物流中心 |
5.2.1 物流中心概述 |
5.2.2 物流中心的功能 |
5.3 物流功能完善的内陆港 |
5.3.1 内陆港定义 |
5.3.2 内陆港的功能 |
5.3.3 建设方案 |
5.4 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向物流中心拓展必要性 |
5.5 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向物流中心拓展的可行性 |
5.6 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及其物流中心化的相关业务流程 |
5.6.1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作业流程 |
5.6.2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物流中心化的相关业务流程 |
5.6.3 全程运输办理方式分析 |
5.7 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向物流中心拓展的相关策略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加拿大多式联运及现代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铁路货运战略定位研究[D]. 桂晨桓.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铁路多式联运发展策略研究[J]. 庄河.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21(02)
- [3]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发展对策研究[D]. 劳瑞.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4]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D]. 谢雨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5]文登站多式联运物流发展的思考[J]. 李铁钢. 绿色科技, 2020(14)
- [6]国外铁路集装箱管理模式分析及启示[J]. 杨磊,夏佳伟,李东. 铁道货运, 2019(12)
- [7]长江滚装船甩挂运输组织设计及效益评价[D]. 王浩.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5)
- [8]面向多元需求的铁路货运服务模式研究[D]. 万柳.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9]基于SWOT定量分析模型的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研究[D]. 麻硕展.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10]铁路集装箱运输参与多式联运的协同策略研究[D]. 高云鹏. 兰州交通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