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速、温度对朝鲜鹌鹑产蛋性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董智豪,陈宇,黄高想,白俊艳,李静云,赵淑娟,雷莹,王新乐,胡琦杭,范征宇[1](2021)在《蛋用鹌鹑的VIPR-1基因的多态性与早期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分析VIPR-1基因是否能作为鹌鹑早期生长性状的相关分子标记或者候选基因,以中国黄羽鹌鹑、中国白羽鹌鹑、朝鲜鹌鹑3个蛋用鹌鹑品种作为实验对象,采用PCR-RFLP技术和测序技术检测VIPR-1基因的外显子6-7的多态性,并分析该基因多态性与蛋用鹌鹑早期生长性状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在3个蛋用鹌鹑品种中的VIPR-1基因外显子6-7区域共检测出15个SNP位点,分别为A94G、G97T、C201T、A204G、A233G、C260G、A299T、C354T、A355G、C378T、C407G、A425C、A543G、G585T、A586G。对HpyCH4IV位点(A355G)进行酶切分析,可以检测到3种基因型即AA(285 bp/811 bp)、AG(285 bp/811 bp/1 096 bp)和GG(1 096 bp)。中国黄羽鹌鹑和中国白羽鹌鹑的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27、0.636、0.136和0.087、0.609、0.304。朝鲜鹌鹑A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35和0.765。1~4周龄时,VIPR-1基因的HpyCH4IV位点与中国黄羽鹌鹑的日增重、体重、胫长、胸宽、胸深、胸骨长、胫围有显着关联性(P<0.05)。HpyCH4IV位点与中国白羽鹌鹑的胫围有显着关联性(P<0.05)。HpyCH4IV位点与朝鲜鹌鹑的体重、胸宽、胸深有显着关联性(P<0.05)。5~7周龄时,VIPR-1基因的HpyCH4IV位点与中国黄羽鹌鹑的体重、胸骨长、胫长、体长、胸宽、胸深、胫围、日增重和相对生长率均有显着的关联性(P<0.05)。HpyCH4IV位点与中国白羽鹌鹑的日增重和相对生长均有显着的关联性(P<0.05)。HpyCH4IV位点与朝鲜鹌鹑的体重有显着的关联性(P<0.05)。综上研究表明,VIPR-1基因外显子6-7的HpyCH4IV位点(A355G)对蛋用鹌鹑的早期生长性状具有一定影响。
苗华彪,张榕,万思迪,黄遵锡[2](2021)在《凝结芽孢杆菌在蛋禽生产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作为一种新型饲用益生菌,具有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肠道吸收能力的作用。文章将从凝结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在蛋禽生产中的应用、益生机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蛋禽养殖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肖宇航,杨海明,孙庆雨,缪雅君[3](2021)在《不同笼位对鹌鹑生产性能及羽毛评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笼位对鹌鹑生产性能及羽毛评分的影响,以期为鹌鹑的饲养管理提供参考。鹌鹑48周龄时,在鹌鹑舍的中间区域随机取一排作为研究对象,共60笼,分为6层10列。其中,从上至下分别为第1~6层,从南到北将前3列设为A组,中间4列设为B组,其余3列设为C组。每笼饲养鹌鹑50只,每天统计产蛋数和蛋重。连续统计7 d。于统计期的第1天及第7天,每笼随机取10只鹌鹑进行称重及羽毛评分。结果显示:不同层次鹌鹑的产蛋率和蛋重无显着差异(P>0.05);不同列次鹌鹑的产蛋率和蛋重差异显着(P<0.05),其中蛋重的差异极显着(P<0.01);不同的笼位鹌鹑的羽毛评分差异显着(P<0.05)。研究表明,高度为0.8~1.2 m的中间列为最适宜饲养鹌鹑的笼位,其他笼位的鹌鹑更需加强饲养管理。
韩占兵,陈俊亦,张麦伟[4](2020)在《鹌鹑养殖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文中提出一、鹌鹑养殖现状鹌鹑属鸟纲、鸡形目、雉科、鹌鹑属,现代家养鹌鹑是由野生日本鹌鹑驯化而来,已经成为一种高产家禽,并分化出蛋用鹌鹑和肉用鹌鹑两种类型。2020年5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了最新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鹌鹑被列入传统畜禽范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管理。鹌鹑性成熟较早,出壳35~40天开产,每只蛋用鹌鹑(图1)全年产蛋量300枚左右。鹌鹑蛋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深受消费者欢迎,已经形成稳定的消费市场。目前我国蛋用鹌鹑主产区主要集
孙庆雨,杨海明,肖宇航,缪雅君[5](2020)在《不同饲养密度对鹌鹑生产性能、羽毛评分及血清免疫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密度对鹌鹑生产性能、羽毛评分及血清免疫和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1 380只36周龄健康的朝鲜鹌鹑,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笼)。A、B、C、D组每个重复(笼)鹌鹑的饲养量分别为65、60、55和50只/笼,每个重复(笼)的面积为0.734 5 m2,每笼饲养量折算成饲养密度分别为89、82、75和68只/m2。预试期3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1)B、C、D组的产蛋率极显着高于A组(P<0.01),其中B组产蛋率最高。各组间平均蛋重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初期和试验末期各组间羽毛评分和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2)B、C、D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极显着高于A组(P<0.01),其中B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最高。B、C组血清球蛋白含量显着高于A组(P<0.05),D组血清球蛋白含量极显着高于A组(P<0.01)。各组间血清补体3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3)B、C组血清钙含量显着高于A组(P<0.05),其中B组血清钙含量最高。各组间血清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着差异(P>0.05)。综上所述,不同的饲养密度会对鹌鹑的产蛋率及血清免疫和生化指标产生影响,产蛋期鹌鹑适宜的饲养量为60只/笼,即饲养密度为82只/m2。
曹恒,卢小宁,刘红涛,付学言,樊红灯,白俊艳,时坤鹏,陈梦柯,马永康,巩慧荣,胡陆星,张佳庆,肖明太,刘洋,张霁雨[6](2020)在《不同品种鹌鹑的蛋品质随周龄的变化规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对朝鲜鹌鹑、北京白羽鹌鹑及中国黄羽鹌鹑的蛋品质随着周龄(8~18周龄)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蛋用鹌鹑的蛋重和蛋黄重在8~13周龄时,随周龄的上升而呈上升趋势,基本表现为朝鲜鹌鹑>北京白羽鹌鹑>中国黄羽鹌鹑,14~18周龄时蛋重随周龄增长呈现平稳波动。3种蛋用鹌鹑的蛋黄指数和蛋白高度随着周龄的增加总体呈波动下降的趋势。3种蛋用鹌鹑的蛋型指数和蛋壳厚度随着周龄的递增无明显变化。本研究还表明,朝鲜鹌鹑在蛋重、蛋黄重和蛋壳厚度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说明其蛋品质优于其他2个品种。
王碧[7](2020)在《H5N1和H5N8亚型HPAI病毒的时空分布及长距离传播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禽流感(Avian Influenza)是指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综合症。其病原根据致死性的强弱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近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因出现跨种间传播、高致死性等特点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H5亚型是较早发现,分布广泛的高致病亚型。而对于禽流感病毒的远距离传播,迁徙候鸟的作用备受质疑。研究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暴发、传播和未来发展趋势,对野生鸟类疫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从整体上对近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和H5N8亚型的暴发及进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再利用MaxEnt模型分别对H5N1和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毒株的当前及未来空间适宜性分布进行了预测。最后对我国目前以野生鸟类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所呈现出来的疾病压力情况进行了探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世界范围内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发生过两次大的暴发,分别在2006年及2016年前后,暴发次数有减弱现象;而H5N8禽流感病毒主要的暴发时间在2016至2017年间,暴发次数有增强的趋势,而亚洲为两次禽流感暴发的中心地区。(2)预测模型中可见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亚型毒株主要分布在欧洲的德国、法国、捷克至里海一带,亚洲的孟加拉国、尼泊尔、越南、日本和我国的广东广西沿海一带。H5N8亚型禽流感毒株高度适生性区域主要分布于欧洲的德国、捷克等,我国四川、贵州等地和美国东部地区、日本、朝鲜半岛等区域目前处于低度适宜性区域。(3)在野鸟H5N1预测中,响应曲线在年平均气温为10℃、最暖月最高温度为25℃、最冷月的最低温度为-5℃、温度得年度范围差为23℃、太阳辐射为1400KJ/m2.day、紫外线强度为3.0Kpa、最干燥季节降水量处于200mm或当风速为2m/s时出现峰值。(4)在野鸟H5N8预测中,响应曲线在年平均温度为11 ℃、最暖月的高温度在22℃、最冷月的最低温度为-5℃、最潮湿月份的降水为150mm、最干燥的月份约为50mm、当太阳辐射能约12500KJ/(m2.day)、大气水蒸气压为0.8 KPa或者风速约为4m/s时出现峰值。(5)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家禽数据的加入极有可能导致对野鸟面临疾病威胁程度的误判。(6)未来不同碳排放量条件会对两种亚型毒株的适宜性分布区域及属性值产生影响,人类足迹同样对该两种亚型病毒的分布有很大影响。(7)我国目前H5N1毒株引发野鸟死亡的热点地区集中在青海和西藏,而H5N8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呈现出自西向东方向的移动。适宜性分布区域属性值的研究表明有77个以鸟类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目前可能面临H5N1和H5N8两种禽流感病毒的压力。
陈开丰[8](2019)在《不同笼养条件下山麻鸭生产性能和生理状态比较分析》文中提出我国蛋鸭遗传资源丰富,蛋鸭生产与消费居各国之首,但传统的蛋鸭养殖呈现出对水资源的强烈依赖,产业布局和发展有着明显的资源依托性和地域集中性。蛋鸭笼养作为近年来推行的新型养殖模式,其应用与发展前景广阔。本试验选取97日龄山麻鸭母鸭4248只,随机分成5组并饲养于5种不同笼位规格的蛋鸭笼中,每个单体笼纵截面规格相同:笼深36.00 cm,笼高37.00 cm,笼宽分别为:19.50 cm(10笼组)、21.70 cm(9笼组)、24.40 cm(8笼组)、32.50 cm(6笼组)、39.00 cm(5笼组)。各组鸭只在舍内的各阶梯笼层和前后区域均等量分布,除5、6笼组为双笼饲养外,其余组为单笼饲养。研究笼位规格、单笼饲养量、阶梯笼层、舍内区域的不同对笼养山麻鸭生产性能及生理状态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笼位规格与单笼饲养量的不同会造成山麻鸭部分生产性能、生理状态的差异,呈现出随笼位密度的增加,开产日龄与达90%产蛋日龄逐渐推迟,消化器官发育减缓,破蛋率、死淘率、日均采食量和料蛋比增高的趋势。各笼养组间山麻鸭的蛋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各有优劣,子宫部与膨大部组织形态无明显差异,但单笼饲养的8、9、10笼组较双笼饲养的5、6笼组十二指肠肠绒毛更为粗壮密集、排列整齐。综合表明,单笼饲养且笼位宽为24.40 cm的8笼组各项生产性能均最佳,淘汰鸭羽毛洁净、完整,更适用于小型蛋鸭的养殖,笼位宽为32.50 cm的6笼组生产性能最差,在实际生产中应不予采用。2.不同阶梯笼层间山麻鸭的平均日采食量、料蛋比、蛋品质与V/C值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周产蛋率的增长趋势基本相近。上笼层组开产日龄、达90%产蛋日龄极显着早于下笼层(P<0.01),且生殖器官发育和整体蛋品质优于其余笼层。此外,中笼层组山麻鸭的AST、ALP、BUN等血清生化指标要高于上、下笼层,但心脏指数、卵巢重量指数等却较其余笼层低,十二指肠绒毛长度极显着低于下笼层(P<0.01)。3.机械性的纵向负压通风会使得舍内后部区域的各类环境参数差于舍内前部,由此使得后部山麻鸭的早期产蛋性能略差于前部,但并未造成较大差异。试验结果可为笼位规格的制定、不同笼养条件下的精细化管理和环境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后续笼养蛋鸭生产试验的进行和笼养模式的进一步推广。
刘宁[9](2019)在《鹅孵化机研制及其对孵化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家禽孵化作为养殖场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家禽养殖场的经济效益。由于鹅种蛋体型较大且孵化时间长,入孵操作程序繁琐,孵化难度大;相比于鸡、鸭蛋孵化率,鹅种蛋整体孵化率并不高且不稳定。禽蛋自然孵化过程中会接收到光照,现有孵化设备都是模拟种蛋自然孵化状态,然而孵化箱内全程为完全黑暗状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光照对家禽孵化性能有改善作用。本论文通过分析现有鹅孵化机不足之处及孵化工人操作习惯,将原有固定式蛋架设计为移动蛋车;通过蛋车与孵化箱不同联结方式的对比,选取最合理联结方式,完成移动蛋车鹅孵化机研制;对比原有孵化机进行移动蛋车孵化机入孵操作性能试验。针对鹅种蛋孵化研制LED光照孵化机,对孵化机内光照均匀性进行研究,选取光源最优布置方式;在鹅种蛋孵化期间运用LED光照孵化机进行不同光照对鹅蛋孵化性能的影响试验,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得出对鹅蛋孵化性能有益的光照模式。所完成的工作及结论如下:1.针对现有鹅孵化机入孵操作繁琐、入孵操作劳动强度高、容蛋量小等问题,通过对孵化工人操作习惯及孵化流程进行分析,确定将原有固定蛋架式鹅孵化机设计为移动蛋车式鹅孵化机;由于鹅种蛋孵化需求,保留大角度翻蛋的特性。首先对蛋车车架结构进行设计,然后对蛋车与动力源不同联结方式进行对比与实际制作,最终确定将翻蛋电机脱离蛋车安装于箱顶,翻蛋机构安装于蛋车上,蛋车与动力源联结采用弹簧十字卡槽装置,可在推拉蛋车间实现蛋车与动力源的连接与断开。经仿真与实测结果对比,确定孵化箱内采用负压式通风模式,通过位于箱体两侧大风扇转动使外界气流从孵化箱顶部进风口进风,此通风换气模式可保证每两层种蛋间风速>1 m/s,满足鹅种蛋孵化需求。移动蛋车鹅孵化机与固定蛋架式孵化机相比,入孵操作时间减少86%,容蛋量增加71%。移动蛋车鹅孵化机对生产效率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入孵操作时间与程序的减少;由于容蛋量的提升,缩短养殖场生产周期。2.针对孵化机内光照不均匀等问题,运用光学仿真软件Trace Pro Expert对孵化机内光照进行模拟仿真,通过建立LED灯带光照模型,对孵化机内不同光源布置方式的辐照度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搭建结构尺寸与孵化机相近的试验平台,经过仿真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再考虑到实际生产情况,确定LED光照孵化机的光源最优布置方式及参数要求,即:每层种蛋上方安装3条灯带,每相邻两条灯带水平间距为25 cm,每相邻两层种蛋间距为22 cm。LED光照孵化机蛋架的设计除了满足鹅蛋孵化所需的大角度翻蛋要求外,还需满足光照均匀性参数要求;新增的光照系统,可满足孵化期间的光照时间控制、光照强弱控制、以及良好的光照均匀性。3.为探究出提高鹅种蛋孵化性能的光照,在不同批次鹅种蛋孵化过程中运用四台LED光照孵化机,采用LED灯(全光谱白光、单色红光、单色绿光)作为光源,每批光照孵化试验通过设置一个对照组与绿、白、红光试验组进行对比,经过三批试验验证不同光强不同光色的光照对鹅种蛋孵化性能的影响,并对孵化效果较好的批次进行重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可影响鹅受精蛋孵化率,缩短出雏窗口期。在鹅种蛋孵化期间添加均匀的光照强度为0.5-0.6 W/m2的LED全光谱白光、单色红光,可将受精蛋孵化率提高2~4个百分点;全光谱白光与单色红光可延迟出雏高峰期8h,出雏时间集中于30日;单色绿光对鹅受精蛋孵化率及出雏高峰期的影响不明显。
杨帅,白俊艳,庞有志,杨又兵,张小辉,王旭,林俊峰[10](2019)在《三个品种母鹌鹑的体重和体尺性状比较分析》文中提出为了比较黄羽鹌鹑、白羽鹌鹑、朝鲜鹌鹑3个品种母鹌鹑的体尺、体重是否存在差异,试验选择8周龄3个品种母鹌鹑各50只,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饲养,分别对8~15周龄时的胫长、胸宽、胸深、胸骨长、胫围、体斜长、体重等指标进行测定,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8~10周龄时,3个品种母鹌鹑胫长、胸宽、胸深、胸骨长、体斜长、胫围差异较大。在8周龄时,朝鲜鹌鹑的胫长、胸宽、胸深、体斜长均显着大于黄羽鹌鹑和白羽鹌鹑(P<0.05),朝鲜鹌鹑和黄羽鹌鹑胸骨长和胫围显着大于白羽鹌鹑(P<0.05)。在11~15周龄时,3个品种母鹌鹑体尺指标差异越来越小。在8~15周龄时,除了8周龄时黄羽鹌鹑胫长最小、15周龄时黄羽鹌鹑胸宽最大外,胫长、胸宽、胸深这3个性状表现为朝鲜鹌鹑>黄羽鹌鹑>白羽鹌鹑;胸骨长表现为黄羽鹌鹑>朝鲜鹌鹑>白羽鹌鹑;朝鲜鹌鹑和黄羽鹌鹑体斜长大于白羽鹌鹑;3个品种母鹌鹑胫围差异较小。在13周龄时,朝鲜鹌鹑体重与黄羽鹌鹑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而朝鲜鹌鹑、黄羽鹌鹑体重均显着大于白羽鹌鹑(P<0.05);在8~12周龄和14,15周龄时,3个品种母鹌鹑体重差异均显着(P<0.05),且朝鲜鹌鹑>黄羽鹌鹑>白羽鹌鹑。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朝鲜鹌鹑的生长发育最快,黄羽鹌鹑次之,白羽鹌鹑生长发育最慢。
二、风速、温度对朝鲜鹌鹑产蛋性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速、温度对朝鲜鹌鹑产蛋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蛋用鹌鹑的VIPR-1基因的多态性与早期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蛋用鹌鹑血液基因组DNA的提取 |
1.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2.3 PCR-RFLP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鹌鹑VIPR-1基因的PCR产物检测 |
2.2 鹌鹑VIPR-1基因的多态性检测 |
2.3 VIPR-1基因的不同基因型的测序图谱 |
2.4 VIPR-1基因在鹌鹑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 |
2.5 鹌鹑VIPR-1基因与早期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3 讨论 |
3.1 VIPR-1基因的多态性 |
3.2 VIPR-1基因与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 |
(2)凝结芽孢杆菌在蛋禽生产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凝结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
2 凝结芽孢杆菌在蛋禽生产中的应用 |
2.1 凝结芽孢杆菌对蛋禽产蛋性能的影响 |
2.1.1 凝结芽孢杆菌对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 |
2.1.2 凝结芽孢杆菌对蛋鸭及其他蛋禽产蛋性能的影响 |
2.2 凝结芽孢杆菌对蛋禽蛋品质的影响 |
3 凝结芽孢杆菌益生机理 |
3.1 促进蛋禽肠道健康 |
3.1.1 缓解肠道氧化损伤 |
3.1.2 改善蛋禽肠道形态和吸收功能 |
3.2 提高蛋禽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
3.3 抑制病原菌,调节蛋禽肠道菌群结构 |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3)不同笼位对鹌鹑生产性能及羽毛评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
1.2 试验动物及日粮 |
1.3 试验方法 |
1.4 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层次对鹌鹑产蛋数、平均蛋重的影响 |
2.2 不同列次对鹌鹑产蛋数、平均蛋重的影响 |
2.3 羽毛评分 |
3 讨论 |
3.1 不同层次对鹌鹑产蛋数、蛋重影响的分析 |
3.2 不同列次对鹌鹑产蛋数、蛋重影响的分析 |
3.3 不同层次对鹌鹑羽毛评分的影响 |
4 结论 |
(4)鹌鹑养殖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鹌鹑养殖现状 |
二、鹌鹑生产存在问题 |
三、鹌鹑养殖发展对策 |
1. 科学饲养管理,提高生产性能 |
(1)鹌鹑舍建造 |
(2)合理引种 |
(3)环境控制 |
(4)饲料配合 |
(5)水质管理 |
(6)疫病预防 |
2. 加大宣传力度,培育消费市场 |
3. 做好产品深加工,树立名优品牌 |
4. 做好鹌鹑粪便利用 |
(5)不同饲养密度对鹌鹑生产性能、羽毛评分及血清免疫和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饲粮和饲养管理 |
1.3 指标测定 |
1.3.1 生产性能 |
1.3.2 羽毛评分 |
1.3.3 血清免疫和生化指标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饲养密度对鹌鹑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不同饲养密度对鹌鹑羽毛评分的影响 |
2.3 不同饲养密度对鹌鹑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2.4 不同饲养密度对鹌鹑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饲养密度对鹌鹑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不同饲养密度对鹌鹑羽毛评分的影响 |
3.3 不同饲养密度对鹌鹑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3.4 不同饲养密度对鹌鹑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结论 |
(6)不同品种鹌鹑的蛋品质随周龄的变化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蛋品质的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7)H5N1和H5N8亚型HPAI病毒的时空分布及长距离传播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H5N1的概述 |
1.2.1 H5N1的结构 |
1.2.2 H5N1的危害和特征 |
1.3 H5N8的概述 |
1.4 最大熵模型(MAXENT)的应用 |
1.5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应用 |
1.6 系统发育分析方法的简介 |
1.7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简介 |
1.8 全球鸟类迁徙路线的分布 |
1.9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与主要研究内容 |
2 H5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暴发规律、进化模式及其在遗传上的地理传播路径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数据和方法 |
2.2.1 禽流感暴发数据的收集 |
2.2.2 禽流感暴发趋势分析 |
2.2.3 病毒HA蛋白序列的收集 |
2.2.4 病毒HA蛋白序列的进化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不同国家暴发数量统计 |
2.3.2 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的时间与变化规律 |
2.3.3 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进化关系 |
2.3.4 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不同国家暴发数量统计 |
2.3.5 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的时间与变化规律 |
2.3.6 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进化关系 |
2.4 本章讨论 |
2.4.1 通过H5N1病毒基因进化关系推测与其关联的鸟类迁徙路线 |
2.4.2 通过H5N8病毒基因进化关系推测与其关联的鸟类迁徙路线 |
2.4.3 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暴发与传播规律 |
2.5 本章小结 |
3 HPAI-H5N1在不同环境因子组合条件下的空间分布比较和环境因子影响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环境气候因子的筛选及适生区评价 |
3.3.2 家禽对当前全球范围内H5N1适生区分布预测的影响(第一组分组) |
3.3.3 未来全球范围内H5N1适生区分布的预测(第二组分组) |
3.3.4 适宜性区域质心移动趋势分析 |
3.4 本章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HPAI-H5N8在不同环境因子组合条件下的空间分布比较和环境因子影响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重要环境气候变量的筛选 |
4.3.2 当前全球范围内H5N8适生区的分布预测(第一组分组) |
4.3.3 未来全球范围内H5N8适生区的分布预测(第二组分组) |
4.4 本章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在人类足迹影响下野鸟感染HPAI-H5N1和HPAI-H5N8的风险区域分布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5.2.1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5.2.2 实验步骤 |
5.3 实验结果 |
5.3.1 重要环境气候变量的筛选 |
5.3.2 存在人类足迹等变量条件下HPAI-H5N1的适宜性区域分布预测 |
5.3.3 人类足迹等变量条件下野鸟HPAI-H5N8的适宜性区域分布预测 |
5.4 本章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HPAI-H5N1和HPAI-H5N8亚型在我国以鸟类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的分布体现 |
6.1 引言 |
6.2 实验原理和方法 |
6.2.1 实验原理 |
6.2.2 实验方法 |
6.3 实验结果 |
6.3.1 野生鸟类暴发H5N1和H5N8亚型禽流感与全球湿地分布的关系 |
6.3.2 HPAI-H5N1亚型毒株引发野鸟死亡的热点地区分析 |
6.3.3 334个自然保护区目前可能受到HPAIV-H5N1影响的情况 |
6.3.4 野生鸟类感染HPAIV-H5N8亚型毒株的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
6.3.5 同时对两种亚型毒株表现出适生性的自然保护区分析 |
6.4 本章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不同笼养条件下山麻鸭生产性能和生理状态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蛋鸭生产概况 |
1.1.1 我国蛋鸭产业发展现状 |
1.1.2 我国蛋鸭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1.2 蛋鸭笼养技术 |
1.2.1 蛋鸭笼养的研究进展 |
1.2.2 蛋鸭笼养的可行性分析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3.1 山麻鸭品种介绍 |
1.3.2 笼养系统的建立 |
1.3.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不同笼位规格对山麻鸭生产性能和生理状态的影响分析 |
2.1 不同笼位规格对山麻鸭生产性能的影响分析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1.3 讨论 |
2.1.4 小结 |
2.2 不同笼位规格对山麻鸭蛋品质的影响分析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3 讨论 |
2.2.4 小结 |
2.3 不同笼位规格对山麻鸭血清生化指标和部分器官指数的影响分析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结果与分析 |
2.3.3 讨论 |
2.3.4 小结 |
2.4 不同笼位规格饲养下山麻鸭消化器官发育和肠道组织形态的比较分析 |
2.4.1 材料与方法 |
2.4.2 结果与分析 |
2.4.3 讨论 |
2.4.4 小结 |
2.5 不同笼位规格饲养下山麻鸭繁殖器官发育和组织形态的比较分析 |
2.5.1 材料与方法 |
2.5.2 结果与分析 |
2.5.3 讨论 |
2.5.4 小结 |
2.6 不同笼位规格饲养下山麻鸭产蛋曲线模型研究 |
2.6.1 材料与方法 |
2.6.2 结果与分析 |
2.6.3 讨论 |
2.6.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阶梯笼层山麻鸭生产性能与生理状态比较分析 |
3.1 不同阶梯笼层对山麻鸭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分析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3 讨论 |
3.1.4 小结 |
3.2 不同阶梯笼层对山麻鸭血清生化指标、器官发育与十二指肠组织形态的比较分析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讨论 |
3.2.4 小结 |
第四章 笼养山麻鸭舍内不同区域环境参数、产蛋性能比较分析 |
4.1 笼养山麻鸭舍内不同区域环境参数与产蛋性能比较分析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2 结果与分析 |
4.1.3 讨论 |
4.1.4 结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鹅孵化机研制及其对孵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影响家禽孵化的因素 |
1.2.1 温度 |
1.2.2 湿度 |
1.2.3 翻蛋频率与角度 |
1.2.4 氧及二氧化碳含量 |
1.2.5 光照 |
1.2.6 其他因素 |
1.3 光照对家禽孵化的影响研究 |
1.3.1 光源类型及布置方式 |
1.3.2 光色 |
1.3.3 光照周期 |
1.3.4 光照强度 |
1.4 孵化机的研究概况 |
1.4.1 国外孵化机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孵化机的研究现状 |
1.4.3 发展趋势 |
1.5 研究内容、目标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标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移动蛋车鹅孵化机研制与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移动蛋车鹅孵化机研制 |
2.2.1 移动蛋车框架结构设计 |
2.2.2 移动蛋车传动联结机构设计 |
2.3 两种孵化机对比研究 |
2.3.1 不同构造对比 |
2.3.2 生产效率对比 |
2.4 结果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ED光照孵化机研制 |
3.1 引言 |
3.2 孵化机内光照均匀性研究 |
3.2.1 光照不同布置方式模拟仿真 |
3.2.2 光照不同布置方式实施测量 |
3.2.3 测量结果与分析 |
3.3 LED光照孵化机设计 |
3.3.1 孵化机蛋架设计 |
3.3.2 光源布控设计 |
3.3.3 孵化机各部分控制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光照对鹅种蛋孵化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试验设备与方法 |
4.2.1 试验设备 |
4.2.2 试验组设置 |
4.2.3 试验组处理 |
4.3 孵化性能对比 |
4.3.1 孵化率对比 |
4.3.2 不同时间段内出雏对比 |
4.4 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光照均匀性实测数据 |
附录Ⅱ 出雏期间不同时间点数据采集情况 |
致谢 |
(10)三个品种母鹌鹑的体重和体尺性状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测定项目 |
2.2 数据的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3个品种母鹌鹑体重、体尺性状的比较 |
3.2 3个品种母鹌鹑的体重、体尺指标随周龄的变化趋势 |
4 讨论 |
四、风速、温度对朝鲜鹌鹑产蛋性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蛋用鹌鹑的VIPR-1基因的多态性与早期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J]. 董智豪,陈宇,黄高想,白俊艳,李静云,赵淑娟,雷莹,王新乐,胡琦杭,范征宇. 浙江农业学报, 2021(08)
- [2]凝结芽孢杆菌在蛋禽生产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 苗华彪,张榕,万思迪,黄遵锡. 家畜生态学报, 2021(05)
- [3]不同笼位对鹌鹑生产性能及羽毛评分的影响[J]. 肖宇航,杨海明,孙庆雨,缪雅君. 中国家禽, 2021(01)
- [4]鹌鹑养殖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J]. 韩占兵,陈俊亦,张麦伟. 科学种养, 2020(09)
- [5]不同饲养密度对鹌鹑生产性能、羽毛评分及血清免疫和生化指标的影响[J]. 孙庆雨,杨海明,肖宇航,缪雅君. 动物营养学报, 2020(05)
- [6]不同品种鹌鹑的蛋品质随周龄的变化规律分析[J]. 曹恒,卢小宁,刘红涛,付学言,樊红灯,白俊艳,时坤鹏,陈梦柯,马永康,巩慧荣,胡陆星,张佳庆,肖明太,刘洋,张霁雨.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20(01)
- [7]H5N1和H5N8亚型HPAI病毒的时空分布及长距离传播特征研究[D]. 王碧.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8]不同笼养条件下山麻鸭生产性能和生理状态比较分析[D]. 陈开丰.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9]鹅孵化机研制及其对孵化性能的影响[D]. 刘宁.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三个品种母鹌鹑的体重和体尺性状比较分析[J]. 杨帅,白俊艳,庞有志,杨又兵,张小辉,王旭,林俊峰.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