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DVD播放机使用和维护的看法

我对DVD播放机使用和维护的看法

一、影碟机使用及维护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博澜[1](2019)在《张暖忻女性电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中国女性导演代表人物之一的张暖忻,是中国第四代导演中的佼佼者。她短暂而灿烂的艺术生涯创作了五部影片,分别是《沙鸥》、《青春祭》、《云南故事》、《北京,你早》、《南中国1994》。这些电影作品并没有淹没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大路上,反而用自己微弱的光照亮了中国“女性电影”发展的大道。张暖忻导演的创作生涯因为她的骤然离世停格在了她五十五岁的年华,但是她在电影作品中用女性视角书写女性主题彰显了女性意识。电影评论家们对张暖忻女性电影的研究不少,但大都往往停留在个别作品,缺乏系统和全面的深刻研究。因此,带着女性主义的视野再次品味与研究张暖忻导演的电影作品很有必要性,而且对女性电影的创作、艺术研究、社会研究具有深刻的社会与艺术意义。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张暖忻电影的研究现状以及对张暖忻导演电影女性意识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了女性主义的发展以及电影语境下的“女性意识”,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社会理论与艺术基础。第三章“女性电影的崛起”,分析了中西方女性电影的特征及发展,并且对张暖忻电影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了拓展。第四章从张暖忻电影的叙事策略出发,挖掘了电影中的女性视角和导演努力建构的女性话语权,阐明了导演设置的反抗式性别格局。并在最后从理想化的女性意识出发,发现张暖忻电影中女性意识的困境与退守,对未来女性电影的新书写给予了一定的建议。第五章结合电影作品,将张暖忻创作的女性形象分别放置于少数民族、都市、集体的文化语境之下,通过女性形象分析了电影中的女性意识。

安玉婷[2](2015)在《面向牧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在党和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农村牧区图书馆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牧区地域广阔,牧民来自40多个民族,社会发展程度低,经济落后,牧民文化素质低,贫困发生率高。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的特殊性,决定了牧区图书馆建设比普通农村图书馆建设面临更多的问题和困难。在此背景下,加强对牧区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研究十分有必要。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论文选题的背景以及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内蒙古、新疆、西藏和青海这四大牧区为例,研究了四大牧区面向牧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现状。并对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和青海玉树地区的牧民进行调研,分析了牧民的信息需求。分析了牧区图书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为面向牧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提出了几点建议。

吴爽[3](2015)在《浅谈图书馆非书资料建设的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从非书资料的定义、特点及分类出发,介绍了图书馆非书资料建设的流程,分析了现阶段图书馆非书资料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的措施。

莫冠迪[4](2013)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组建方案及维护管理——以佛山市南海中学分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达地区(譬如珠三角、东部沿海)学校的现代教育装备越来越普及,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已经基本上被多媒体教学方式取代。多媒体方式具有能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设备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我校自2001年就开始进行多媒体教学设备安装及师资培训,时至今日,设备已

冯广圣[5](2012)在《桂村社会传播网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对“桂村”个案的深入考察,采用以传播民族志为主的多种方法,对当今中国的乡村社会的人际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网络和新媒介传播网络予以“全景”展示,重点解读转型期中国村庄的社会传播现象,讨论不同类型的乡村传播网络的功能,探究传播与村庄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一项传播学和社会学的交叉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作为考察对象的桂村的自然环境、建制沿革、社会变迁概况,就村民经济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的“传播网络”等概念加以界定,提出“传播五观”作为观照全文的基本架构,还就研究范围进行了说明。论文认为人际关系是维系村庄秩序的重要纽带,人际关系在人际传播网络中展开,人际传播网络处于村庄社会传播网络的核心圈内。论文根据在桂村的实地调研资料,说明在村庄人际传播网络中,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是不固定的,常常发生彼此换位的现象;重点讨论了村庄人际传播的“三喻文化”现象;特别揭示了一种特殊的村庄人际传播——闲话传播。论文随后考察了国家意志向村庄的组织性渗透进程,说明了国家政权组织嵌入桂村的新表现,并对桂村的教育组织传播作了全面描叙,特别揭示了一种特殊的组织传播——民俗传播,以挂灯、二月二庙会为例对民俗传播的实景加以呈现;对桂村村政组织大力推进的旅游传播进行了事件-过程分析。论文阐述了各种形式的乡村组织传播所具有的整合、控制和认同等功能。论文对桂村村民接触、使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情况作了全面描叙,考察了村民的电视体验——在哪里看、怎样看、看什么,重点对村民对电视的使用与满足状况进行“深描”,说明电视在乡村的传播效果。基于大众传播功能的复杂性,论文重新审视了若干流行颇广的乡村电视研究观点。在新媒介传播网络方面,论文主要考察的是电脑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论文考察了桂村村民日常生活中的电脑接触情况,分析了村民对电脑网络的应用偏好。在对桂村村民手机拥有情况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论文分析了村民的手机使用状况。考察发现,新媒介传播使村庄社区媒介化,村民在新媒介使用方面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提高村民媒介素养的问题亟待解决。在桂村传播网络的个案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进而阐述了社会传播网络与村庄发展的关系,指出各种社会传播网络都具有整合、解放、交换、认知和区隔等功能;在不同的乡村传播网络中,都有可称之为“能人”的核心人物,他们在社区传播网络中处于“节点”位置,他们的传播观念、行为在乡村社区内具有扩散力和影响力,逐步被多数村民所接受,逐渐形成乡村社区的共识,引发乡村社区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变迁。“能人”作为乡村精英,以舆论领袖的身份参与村庄建设,对村庄的发展发生影响。借鉴已有的乡村传播研究成果,论文建构了“以村庄社区为基础、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传播网络的结构模型。论文强调指出,乡村社会传播网络是一个复合体,不同层次的传播网络的基本功能不尽相同——人际传播网络相对稳定,功能侧重于乡村稳定的人际关系秩序的维系,其参与者注重互惠;组织传播的变数较大,组织传播网络是对社区的文化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作用最大的传播网络,其功能侧重于整合,其参与者注重获得安全保障和在组织中的身份认可;大众传播是乡村最为显在的传播形态,村民通过接触使用大众传播网络,实现文化消费,享受娱乐性的精神按摩;新媒介传播网络具有功能上的融合性,是乡村社区最有发展前景的传播网络。

向轼[6](2012)在《“苗疆”边缘地带苗族族群性的维系与流变 ——重庆秀山半沟村苗族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族群性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并包含在族群文化中的将自身视为或被他人视为某一群体组成部分的特征。族群性具有原生或天赋品性,但族群认同却可以由历史经验模塑,因而包括主观和客观因素,具有相对稳定和可变的特点。本文采用民族志方法,考察了苗疆边缘的一个苗族村(重庆秀山半沟村),从族群记忆、地缘和血缘、通婚圈、苗语使用、传统文化和象征符号、国家意识与族群心理等六个方面,对其族群性进行了剖析。通过对这个苗族村寨的田野调查,笔者发现,苗族族群性的维系有其内在的机制和纽带,也因住地迁徙、政治经济环境变迁,族群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族群自身的发展变化而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改变其具体内容和社会功能。在族群记忆层面上。半沟苗族的族群记忆内容包括族群来源(族群神话、祖居地印象、迁徙历程)、历史遭遇(英雄记忆、族群偏见和歧视、)苦难记忆(阶级压迫和剥削、族群间的不平等)等方面。这些历史记忆中,对祖居地的美好向往、对族群英雄的由衷夸赞,给半沟苗族带来愉悦,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族群自豪感。但这些远远不是半沟苗族历史记忆的主题。充斥在半沟苗民头脑中更多的是带着耻辱和血泪的记忆,是关于困难深重的“过去”所拥有的痛彻心扉的感受,隐藏在心灵深处的更多的是“集体受难者”意识,这种意识是族群精神不朽感的源泉之一,也是半沟苗族一直稳定传承下来的族群精神固化剂。在地缘和血缘层面上。半沟苗族聚族而居,是一个以族亲和姻亲纽带编织的共同体。男性起着凝固整个家族的作用,女性像是横向异性家支和纵向同姓家族两条链条上的千千结,把男性主宰的苗族世界链接成一张巨大的关系网,使得迁徙至此的苗民社会组织向内更加紧实,向外则逐渐扩张和壮大。在通婚圈层面上。半沟传统苗族社会建立在族内通婚的基础上,他们的婚恋也是顺应苗族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的文化系统。族内通婚圈又建立在本族节日圈、集市圈和亲友圈的基础上,因而更加促成他们社会结构的牢固,这也是半沟苗民在动乱年代生存和发展的策略。在社会急剧转型的二十世纪末期,随着半沟苗民内部思想观念、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在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他们的婚恋文化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迁。但变迁后的种种现象说明,传统做出某种程度的调整后依然或多或少地支配着苗族村民的行为。在苗族语言的层面上。历史上半沟苗族村民内部一直使用苗语交流,除经常出门帮工的男性外,女性基本不会说汉话;解放后随着苗族和周边其他民族间的隔阂被打破,越来越多的苗民使用双语进行交流,这种形式不可避免地给苗族社会以及苗语本身带来变化,汉语音译词在苗语中逐渐增多。苗语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改变了,但作为文化象征的功能依然存在,是其族群性维系的重要纽带。在传统文化和象征符号层面上。半沟苗族的住房虽然在外观上看上去与村中汉族房屋无异,都在堂屋设置神龛,但其内部结构却有着严格的传统祖先崇拜和诸神祭祀空间的划分。传统的信仰崇拜不仅隐藏在住屋结构中,还在“四月八”等节日活动中得到体现。随着半沟苗族的定居和农耕文化的发达,他们自然而然地融进汉族的土地崇拜。苗汉族民共同参与的土地崇拜跨越了族群、姓氏的界限,是村里人际、族际关系的调和剂。最能体现苗族族群性的苗歌曾经在苗民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凝聚人心、激发自豪感的手段,现今由于苗族节日和传统婚礼的消退也慢慢褪出苗民的生活。但村里苗族歌碟的收藏仍然说明苗歌变换了形式存在于苗族村民的生活中。在国家意识与族群心理层面上。国家意识与族群意识呈现出此起彼伏的特点。解放后,政府有意培养苗族的感恩意识、忠诚意识、集体意识和参政意识、爱国意识和公民意识等,苗族族群心理呈现以国家意识为主导的特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成立和半沟民族村的命名,极大地调动了半沟苗民心灵深处的民族情感,族群性在潜伏一段时期后开始觉醒,苗民意识到要维护自己族群的文化利益。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被提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半沟苗族的文化价值逐渐凸显,其族群性再次张扬。通过以上六个层面的考察,论文全方位地阐述了半沟苗族族群性维系和流变的轨迹和规律。对半沟苗寨的研究为我们指出一个事实,有着漫长历史的族群有相对稳定的族群性,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族群性的变化不可避免,并呈现出时强时弱的特点。国家和社会应因势利导来利用和发挥族群性的积极因素并防范消极因素,提高族群自身的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族群性的变化趋势以及如何正确引导其理性发展对于其他族群的研究也有着启发和借鉴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贾兴安[7](2010)在《县长们》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冬之寒A1冯县长早晨醒来感觉口渴得很,脑袋木木地像是没在自己头上长着,于是就又闭着眼睛迷瞪了一会儿。这时候枕头旁边的手机震动了,他伸手摸过来,接听了一会儿说:"不行,上午不行,今天上午我要去市里开会,等我回来,有时

王文志[8](2010)在《我的刑警生涯》文中认为缜密、敏锐、智斗、拼搏、较量、沉思、憎恨、感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互相交织,聪明与狡诈互相较量,悲哀与憎恨同时并存,安全与危险瞬间转换,破案后的如释重负,惩恶扬善的喜悦与轻松,忙忙碌碌的一天又一天,紧紧张张的一年又一年,这就是刑警生涯。

矫健[9](2009)在《诡笑的稻草人》文中提出我告诉你一件怪事:我老公经常在瓜田窝棚里睡觉。深更半夜,他从我身边悄悄爬起,打开卧室门,接着,他就像一只肥胖的獾,摇摇摆摆地钻进瓜田。假如他是个农民,这些行为就无可非议了。但是,我的丈夫池宇天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老板,他领导的金太阳房地产集团公司,在这座城市可谓家喻户晓。这就有些诡异了……

邰勇夫[10](2009)在《职道——一个推销员的生存录》文中指出这一天,我踏上了推销路,从此我的生命之旅险象环生,云谲波诡。15年后一位执导过许多战争大片的导演对我说:"如果要我付出这样沉重的代价,我宁可去死!"我说:"这不是你愿不愿意,也不是我愿不愿意。如果冥冥中真的有主宰万物的上帝的话,那么上帝就是有意让我从此一会上天堂一会入地狱经历九曲十八弯,从而完成这样一首推销员之歌。"

二、影碟机使用及维护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碟机使用及维护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张暖忻女性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女性主义与电影艺术
    第一节 中西方女性主义差异
        一、西方女性主义的缘起
        二、中国女性主义的缘起
    第二节“女性意识”与电影艺术
第三章 女性电影的崛起
    第一节 中西方女性电影的特征
        一、西方女性电影的特征
        二、中国女性电影的发展
    第二节 张暖忻女性电影的拓展
第四章 女性视角:张暖忻电影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建构女性话语权
        一、对抗凝视与自我凝视
        二、书写女性历史时空
    第二节 瓦解传统性别格局
        一、两性关系的重新塑造
        二、自我救赎与相互救赎
    第三节 从理想化女性意识看张暖忻电影
        一、张暖忻的困境与退守
        二、回归与新书写
第五章 女性形象:三种文化语境下女性意识的彰显
    第一节 少数民族文化语境下女性形象女性意识的彰显
        一、《青春祭》中女性形象女性意识的彰显
        二、《云南故事》中女性形象女性意识的彰显
    第二节 都市文化语境下女性形象女性意识的彰显
        一、金钱社会下艰难的女性生存环境
        二、在对比中突出小人物的大反抗
    第三节 突围集体奋斗观的个体女性抗争
        一、时代中集体奋斗观的突围
        二、作为个体奋斗的女性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面向牧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牧民与公共图书馆概述
    第一节 牧民及牧区概述
        一、牧民的内涵
        二、牧区的分布及人.状况
    第二节 公共图书馆概述
        一、公共图书馆定义
        二、全国及四大牧区公共图书馆数量
        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内容
    第三节 面向牧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概述
        一、面向牧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意义
        二、面向牧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方式
        三、面向牧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内容
第三章 面向牧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现状分析
    第一节 牧民使用公共图书馆现状调研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调查内容
        四、结果分析
    第二节 面向牧民的数字资源服务现状
        一、全国文化共享工程
        二、“春雨工程”
        三、“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
    第三节 面向牧民的图书馆服务现状
        一、市地级公共图书馆
        二、旗县乡镇级公共图书馆
        三、“草原书屋”工程
        四、社区文化站
        五、流动图书馆
第四章 面向牧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政府部门方面
        一、基层教育及公共文化投入不足
        二、图书馆法等相关法律缺失
    第二节 公共图书馆方面
        一、地区间发展不均衡
        二、乡镇级以下图书馆多渠道建设导致管理弊端
        三、工作人员学历较低且人员缺乏
        四、图书室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
        五、农(牧)家书屋工程经费与管理不到位
        六、牧区图书馆自动化水平低下
    第三节 牧民自身方面
        一、信息需求意识淡薄
        二、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三、牧民对公共图书馆不了解
        四、缺乏决策信息的目标
    第四节 社会环境方面
        一、新型文化传播媒体对图书馆的冲击
        二、社会力量对图书馆的关注程度不高
第五章 面向牧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对策
    第一节 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牧区图书馆服务法律法规
        二、注重牧区基层教育和公共文化的投入及发展
        三、创新牧区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第二节 市地级公共图书馆应采取的措施
        一、注重馆际的合作
        二、定期对工作人员业务辅导
        三、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设
        四、管理和指导基层图书馆日常工作
        五、运用多种手段宣传图书馆为牧民的特色服务
    第三节 基层公共图书馆应采取的措施
        一、发展农(牧)家书屋/草原书屋服务
        二、在牧区适度发展流动图书馆网点
        三、招募服务牧民志愿者
        四、解决并完善牧区上网难问题
        五、扩大少数民族语言类图书的藏书量
    第四节 与牧民有关的对策
        一、转变牧民思想观念
        二、制定农牧民信息素质教育的政策或立法
        三、对牧民进行知识援助
    第五节 与社会有关的对策
        一、激励社会力量支持图书馆事业
        二、设立服务牧民的捐书点
        三、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四、各个媒体及公民积极配合宣传图书馆服务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论文总结
        一、论文主要工作
        二、论文不足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浅谈图书馆非书资料建设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非书资料的定义、分类及特性
    1.1 定义
    1.2 分类
    1.3 特性
2 图书馆非书资料建设的流程
    2.1 非书资料采访工作
    2.2 非书资料的编目工作
    2.3 非书资料的借阅服务
    2.4 非书资料的保存与维护
3 图书馆非书资料资源建设中的问题
    3.1 采访工作的问题
    3.2 编目工作的问题
    3.3 部分非书资料利用率较低
    3.4 保存和维护的问题
4 图书馆非书资料资源建设对策
    4.1 重视采访工作
    4.2 统一编目
    4.3 提高非书资料的利用率
    4.4 提高非书资料工作人员的素质

(4)多媒体教学平台的组建方案及维护管理——以佛山市南海中学分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媒体教学平台的组建
    1. 中央控制型多媒体教学平台的组建
        (1) 中央控制子系统
        (2) 节目源子系统
        (3) 教学广播子系统
        (4) 投影子系统
    2. 简约型多媒体教学平台的组建
二、多媒体教学平台的管理维护

(5)桂村社会传播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问题提出
    1.2 理论依据
    1.3 文献综述
        1.3.1 发展传播学研究
        1.3.2 乡村传播学研究
        1.3.3 村庄研究
        1.3.4 新农村建设研究
        1.3.5 民族志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路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径
    1.5 研究创新与难点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难点
2. 桂村概况
    2.1 自然条件
    2.2 沿革
    2.3 社会变迁
    2.4 村民收入
3. 对桂村进行传播研究的两点说明
    3.1 对桂村进行传播研究时若干基础概念的界定
        3.1.1 传播
        3.1.2 社会传播
        3.1.3 传播网络
    3.2 关于桂村社会传播网络研究的范围的说明
4. 桂村人际传播网络
    4.1 人际传播的传者与受传者
    4.2 村庄人际传播中的“三喻文化”现象
    4.3 一种特殊的人际传播:闲话传播
    4.4. 人际传播与社会关系
5. 桂村组织传播网络
    5.1 国家政权在村庄的组织传播
        5.1.1 国家政治权力嵌入村庄的进程
        5.1.2. 村庄内国家政权组织力量的新表现
    5.2 村庄教育机构的组织传播
        5.2.1 村庄学校与社区、国家的关系
        5.2.2 桂村社区教育发展史略
        5.2.3 转型期的桂村学校教育
    5.3 一种特殊的村庄组织传播:民俗传播
        5.3.1 民俗与民俗传播
        5.3.2 民俗传播分析框架的选取
        5.3.3 桂村民俗文化的变迁
        5.3.4 桂村民俗传播的个案阐释
    5.4. 桂村的村级经济的组织传播:旅游传播
        5.4.1 旅游与旅游传播
        5.4.2 桂村旅游传播的事件-过程分析
    5.5 从桂村看村庄组织传播网络的功能
6. 桂村大众传播网络
    6.1 报纸
    6.2 杂志
    6.3 书籍
    6.4 广播
    6.5 电影
    6.6 电视
        6.6.1 桂村社区的电视体验:在哪里看、怎样看、看什么
        6.6.2 电视的“使用与满足”
        6.6.3 电视在村庄的传播效果
    6.7 从桂村看大众传播网络的功能
7. 桂村新媒介传播网络
    7.1 电脑网络
        7.1.1 互联网在中国农村的发展概况
        7.1.2 桂村村民口常生活中的电脑
        7.1.3 桂村村民对电脑网络的应用倾向
    7.2 移动通信网络
        7.2.1 桂村村民手机拥有概况
        7.2.2 桂村村民对手机的使用
    7.3 新媒介传播进入村庄的社会影响与存在的问题
        7.3.1 村庄社区的媒介化
        7.3.2 新媒介使用中的问题
8. 从桂村传播研究看社会传播网络与村庄发展
    8.1 社会传播网络的基本功能
        8.1.1 整合功能
        8.1.2 解放功能
        8.1.3 交换功能
        8.1.4 认知功能
        8.1.5 区隔功能
    8.2 社会传播网络“节点”与村庄能人
        8.2.1 乡村精英与能人
        8.2.2 意见领袖与能人
        8.2.3 传播网络与能人
9.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9.2.1 关于以“村庄社区为基础、以农民为中心”的传播模型建构
        9.2.2 关于传播结构的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农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2:问卷调查表

(6)“苗疆”边缘地带苗族族群性的维系与流变 ——重庆秀山半沟村苗族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 相关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四、 采用的理论与方法
    六、 有关概念说明
第一章 苗疆边缘的村寨——半沟村
    第一节 苗疆概述
        一、 苗疆由来及其疆域
        二、 苗疆边缘的界定
    第二节 苗疆西部边缘
        一、 苗疆西部边缘的地理环境
        二、 历史沿革
        三、 民族分布
    第三节 半沟村概貌
        一、 村寨地理和生态
        二、 村寨生活世界
    小结
第二章 历史渊源与族群记忆
    第一节 族群来源
        一、 族群神话
        二、 祖居地印象
        三、 迁徙历程
    第二节 历史遭遇
        一、 族群英雄记忆
        二、 偏见和歧视
    第三节 苦难记忆
        一、 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
        二、 汉、苗、土家之间的不平等
    小结
第三章 地缘、血缘和姻缘
    第一节 村寨格局中的地缘和血缘
        一、 迁徙而成的村寨族群格局
        二、 族群姓氏与分布
    第二节 苗族的家庭、家族和同姓家门
        一、 家庭、家族的内部结构
        二、 家族、家门以及同姓间的关系
    第三节 半沟苗族的姻亲
        一、 “循环”——村内异姓家支间的通婚模式
        二、 “对流”——与贵州松桃苗族的通婚
    小结
第四章 通婚圈的变迁
    第一节 悠久的族内通婚历史
        一、 族内通婚圈的形成
        二、 族内婚姻圈的结构
    第二节 半沟苗族通婚圈的变迁
        一、 族内通婚向族际通婚的转变
        二、 婚姻文化的变迁
    第三节 半沟苗族婚姻圈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 婚姻圈变迁的内因
        二、 婚姻圈变迁的外因
    小结
第五章 苗语——使用范围与功能
    第一节 半沟语言概况
        一、 苗话和客话并存
        二、 客话与苗话的分布
    第二节 苗语的习得
        一、 传统的语言传承
        二、 国家层面的学校教育
        三、 苗汉双语的现代交融
    第三节 苗语的现代走向
        一、 苗汉族群对苗话的态度
        二、 汉词向苗语的渗透
        三、 苗歌汉译
        四、 语言的使用与族群意识的变化
    小结
第六章 传统文化与象征符号
    第一节 传统房屋结构和祭祀
        一、 房屋结构
        二、 房屋结构与祭祀活动
    第二节 宗教信仰及其仪式
        一、 祖先崇拜
        二、 椎牛祭
        三、 四月八
        四、 土地崇拜
    第三节 作为文化表征的苗歌
        一、 日常生活中的苗歌
        二、 婚姻仪式中的苗歌
        三、 苗歌的传统传承方式
    小结
第七章 国家意识与族群心理
    第一节 半沟苗族的国家意识
        一、 国家意识的表现
        二、 国家意识的形成
        三、 国家意识的个体差异
    第二节 复杂的族群心理
        一、 半沟苗族的心理特征
        二、 社会关系与族群心理
    第三节 民族政策对族群性的影响
        一、 建国后民族政策使半沟苗族受惠
        二、 “民族村”使半沟苗族状况进一步改善
        三、 民族政策对族群性的影响
        四、 现阶段族群性张扬的表现
    小结
讨论与结论
    一、 半沟苗族族群认同表现的层次
    二、 半沟苗族族群意识表现的特点
    三、 影响半沟苗族族群性的因素
    四、 正确引导半沟苗族族群意识的复兴
参考文献
附录一:半沟苗族调查问卷
附录二:秀山县 2010 年公开招聘事业单位人员简章
附录三:一位村民给县领导一封信
后记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我的刑警生涯(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魂飞情未了
第二章:意外反扒
第三章:窗前魅影
第四章:失踪的宝马
第五章:发现绿尸
第六章:神秘的旅行箱
第七章:2号焚尸案

四、影碟机使用及维护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张暖忻女性电影研究[D]. 刘畅博澜.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2]面向牧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研究[D]. 安玉婷. 黑龙江大学, 2015(05)
  • [3]浅谈图书馆非书资料建设的对策[J]. 吴爽. 图书馆学刊, 2015(01)
  • [4]多媒体教学平台的组建方案及维护管理——以佛山市南海中学分校为例[J]. 莫冠迪.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12)
  • [5]桂村社会传播网络研究[D]. 冯广圣.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9)
  • [6]“苗疆”边缘地带苗族族群性的维系与流变 ——重庆秀山半沟村苗族的个案研究[D]. 向轼. 中南民族大学, 2012(06)
  • [7]县长们[J]. 贾兴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0(05)
  • [8]我的刑警生涯[J]. 王文志. 中国作家, 2010(04)
  • [9]诡笑的稻草人[J]. 矫健. 小说月报(长篇小说), 2009(02)
  • [10]职道——一个推销员的生存录[J]. 邰勇夫. 中国作家, 2009(08)

标签:;  ;  ;  ;  ;  

我对DVD播放机使用和维护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