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针镇痛对大鼠中枢cAMP和cGMP含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代倩倩,胡嘉元,李心怡,陈荷清,杨基举,石兆峰,田贵华[1](2021)在《从阴阳调和立论探讨针刺结合豨芍方治疗疼痛的效应机制》文中认为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阴平阳秘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疼痛的核心病机包括阴阳偏盛或偏衰导致的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针刺和中药可以通过调和阴阳、疏通经脉、畅达气血,达到镇痛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环核苷酸是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活性物质,可反映机体阴阳的基本特性。针刺结合豨芍方可通过调节异常表达的环核苷酸,恢复其正常状态,从而缓解疼痛。从阴阳立论,结合现代医学对阴阳相关物质基础环核苷酸的研究,阐明针刺结合豨芍方通过调和阴阳发挥镇痛作用的机制,为疼痛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崔璐莹,丁明星[2](2016)在《针刺耐受中枢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电针具有良好的镇痛效应。然而,反复多次电针会引起电针镇痛效应下降,导致电针耐受,严重影响电针的临床疗效。近年来关于电针耐受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电针耐受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包括急性与慢性耐受;(2)电针与吗啡的交叉耐受;(3)抗阿片类物质,如胆囊收缩素、孤啡肽和血管紧张素Ⅱ等,参与电针耐受;(4)其他参与电针耐受的物质,包括谷氨酸受体及转运体、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5)参与电针耐受的细胞内第二信使,包括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和Ca2+。目前,电针耐受的研究仍缺乏深入性,对其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的研究十分必要。
朱小香[3](2014)在《电针足三里促进大鼠胃黏膜应激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的胃组织P2X受体、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HSP60. HSP70)mRNA表达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电针足三里防治胃溃疡的作用机制,为电针足三里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临床推广提供实验依据。方法:51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正常组)、应激性胃溃疡组(模型组)、电针足三里组(电针组)。采用冷一束缚法制作应激性胃溃疡模型。造模后次日起电针组每天电针足三里20分钟,连续三天,左右足三里交替进行;模型组只进行与电针组一样的固定处理;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疗程结束后按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Ulcer Index, UI)、HE染色法观察胃组织病理形态、RT-PCR法检测胃组织P2X1-77个受体亚型、HSP60、HSP70mRNA表达。结果:1.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与正常组相比,显着升高(P<0.001),提示造模成功;电针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提示电针足三里具有促进胃溃疡愈合的作用。2.胃组织病理学观察:(1)肉眼观察:正常组大鼠胃黏膜光滑、湿润,色淡红,黏膜层光整完好;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胃黏膜色泽均较晦暗,均可见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点、线状溃疡灶。溃疡多集中在胃体部。(2)光学显微镜观察:正常组大鼠胃黏膜结构完整,腺体排列均匀,未见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胃组织黏膜层中断,溃疡处黏膜层大量缺损,局部腺体完全被破坏,固有层及黏膜下层充血水肿,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电针组大鼠胃黏膜断裂,缺损面积较小,局部腺体密度不均匀,固有层及黏膜下层充血水肿较轻,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溃疡灶表面可见单层柱状上皮覆盖。3.各组大鼠胃组织除未见P2X6mRNA表达外,其余6个P2X亚型均有表达。对正常组6个P2X亚型作相关性分析,发现P2X2、P2X4、P2X7三个亚型间分别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r(2,4)=0.883,r(2,7)=0.857,r(4,7)=0.917;P2X3与P2X5(?)呈显着正相关(P<0.05),r(3,5)=0.703。模型组大鼠胃组织P2X1mRNA与正常组相比,表达显着下降(P<0.01),而电针组大鼠胃组织P2X1mRNA表达则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提示电针足三里促进应激性胃溃疡愈合的作用机制可能与P2X,受体表达上调相关。其他亚型组间未见明显差异。4.各组大鼠胃组织中均有HSP60.HSP70mRNA表达;模型组大鼠胃组织HSP60、HSP70mRNA的表达均较正常组降低,其中HSP70mRNA降低尤为明显(P<0.05);电针组大鼠胃组织HSP60mRNA表达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HSP70mRNA表达极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提示电针足三里促进应激性胃溃疡修复的作用机制可能与HSP60. HSP70mRNA的表达上调相关。结论:电针足三里可以上调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组织P2X1、HSP60、HSP70mRNA表达,促进胃黏膜损伤的修复。
阚宇[4](2013)在《慢性痛大鼠海马NO/cGMP/PKG信号通路在针刺累积镇痛效应中的作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自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将针灸确立为补充医学后,针刺引起的镇痛效应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减轻患者的各种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针刺镇痛的过程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各级水平的整合和调节过程。针刺信号主要通过脊髓腹外侧索上传入脑,脑的许多核团共同构成复杂的网络结构参与针刺镇痛,包括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大核、蓝斑、下丘脑弓状核、缰核、伏隔核、杏仁核、尾状核、大脑皮层等,但是海马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的研究报道还相对较少。我们前期在在结扎坐骨神经造成的慢性神经痛(CCI)大鼠上的研究结果表明:重复电针刺激足三里-阳陵泉具有累积性镇痛效应,该累积效应与其1)上调海马CA3、CA1区神经末梢突触素(SYN)及钙调蛋白激酶(CaMKII)及蛋白激酶A(PKA)蛋白的表达;2)改善CCI引起的海马CA3区神经元突触间隙增宽、突触后致密层(PSD)厚度变薄等等异常变化,良性调节突触的可塑性紧密相关。神经损伤造成的慢性神经痛和炎性疼痛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的变化。业已证明:在疼痛条件下,海马也发生了形态学、神经元突触的可塑性、和相关的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变化。一氧化氮(NO)是细胞内的逆行信使,参与多种生理学的过程,包括外周及中枢水平的痛觉调制,突触的可塑性,海马长时程增强(LTP,即突触传递效应的增加)以及学习记忆。NO引起的cGMP的生成也参与海马LTP。在脊髓水平,NO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和发展,其效应可能是综合效应的结果,既涉及cGMP水平的调节,又包含Ca2+协同作用,以及一些尚未阐明的机制。在细胞内,内流的Ca2+与钙调蛋白(CaM)偶联,共同作用于NOS,以分子氧和L-精氨酸(L-Arg)为底物,产生NO。NO就通过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或者直接作用于其所在细胞,结合到胞浆可溶型鸟苷酸环化酶(sGC)血红素模体上,使酶发生变构效应而被激活,进而把GTP转化为cGMP,从而增加cGMP,进一步激活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G (PKG),从而使脊髓背角伤害感受性神经元兴奋,把伤害性信息进一步传向脑高位中枢,即脊髓水平的NO通过NO-cGMP-PKG信号通路参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过程[55-57]。但是海马NO-cGMP-PKG信号通路是否参与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还未见有报道。因此,本实验在大鼠CCI模型上,探讨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对动物疼痛反应的影响及海马NO-cGMP-PKG信号通路nNOS、cGMP、PKG的表达变化,进一步研究电针缓解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从更深的层次上阐明针刺累积效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科学内涵。为临床针刺治疗慢性痛、进一步推广针灸疗法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实验: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OR)组(n=8)、模型(CCI)组(n=8)、EA-2Hz组(电针2Hz)(n=8)、EA-2/15Hz(电针2/15Hz)组(n=8)、EA-1OOHz(电针100Hz)电针组(n=8)。结扎坐骨神经造成CCI慢性痛模型。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2Hz,2/15Hz,100Hz,1mA,1次/D)。用辐射热照射和VON FREY刺激大鼠双侧足底,引起的缩腿反应潜伏期(PWL)的差值作为痛敏分数(HS)判断动物的痛反应。在麻醉状态下,取动物海马组织予以匀浆后,用RT-PCR的方法来检测nNOS, iNOS, PKG mRNA的表达的变化。以选择较佳的电针参数。第二部分实验: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OR)组(n=8)、模型(CCI)组(n=8)、EA-2/15Hz组(n=8)、EA+7-NI (nNOS抑制剂)组(n=8)、EA+DMSO (nNOS抑制剂溶剂)组(n=8)、EA+LY83583(sGC抑制剂溶剂)组(n=8)、EA+Ethanol (sGC抑制剂溶剂溶剂)组(n=8)。电针前后四组给予海马CA1区(AP-3.72mm, R/L2.2mm, H2.4mm)微量注射nNOS抑制剂7-NI(15mg/ml)、sGC抑制剂LY83583(3mg/ml),0.5μl/次,隔天1次。然后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2/15Hz,1mA,1次/D),微量注射隔每天1次。用辐射热照射和VON FREY刺激大鼠双侧足底,引起的缩腿反应潜伏期(PWL)的差值作为痛敏分数(HS)判断动物的痛反应。在麻醉状态下,动物取海马组织匀浆后,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来检测nNOS.sGC蛋白表达的变化。以验证nNOS, cGMP是否参与电针的效应。结果1)电针对CCI大鼠痛行为的影响与CCI术前(模型组0.35±0.05sec,2Hz电针组0.47±0.12sec,2/15Hz电针组0.37±0.08sec,模型+100Hz组0.30±0.05sec)比较,各组动物的热辐射躲避潜伏期(模型组6.82±0.35sec,2Hz电针组7.07±0.53sec,2/15Hz电针组6.28±1.11sec,模型+100Hz组6.53±0.10sec)明显缩短,痛阈降低(P<0.05)。与同时期模型组比(EA3d:6.78±0.47sec,EA7d:6.02±0.75sec,EA10d:3.92±0.29sec,EA14d2.98±0.39sec),2Hz电针组(3.82±0.89sec,3.55±0.92sec,2.32±0.65sec,2.02±0.35sec)、2/15Hz电针组(3.65±0.75sec,3.05±0.98sec,2.03±0.46sec,1.88±0.31sec)动物的痛阈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100Hz电针组的痛阈值(4.72±1.20sec,4.40±1.24sec,3.38±0.73sec,2.13±0.38sec)EA3d和EAl4d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A7d,10d则未见明显变化(P>0.05)。与CCI术前(模型组0.43±0.07sec,2Hz电针组0.40±0.11sec,2/15Hz电针组0.45±0.06sec,100Hz电针组0.47±0.15sec)比较,各组动物的机械痛敏分数(模型组4.20±0.81sec,2Hz电针组3.58±0.29sec,2/15Hz电针组5.00±0.67sec,100Hz电针组4.57±0.88sec)明显缩短,痛阈降低(P<0.05)。与同时期模型组比(EA3d:4.53±0.59sec,EA7d:3.00±0.61sec,EA10d:2.92±0.39sec,EA14d:2.70±0.27sec),2Hz电针组(2.27±0.46sec,2.12±0.37sec,2.47±0.36sec,1.50±0.18sec)、2/15Hz电针组(2.22±0.27sec,2.00±0.23sec,1.47±0.08sec,1.15±0.14sec)动物的痛阈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100Hz电针组的痛阈值(2.50±0.34sec,2.38±0.28sec,2.52±0.22sec,1.13±0.26sec)EA3d和EA14d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A7d,10d则未见明显变化(P>0.05)。2)电针对海马NO/cGMP/PKG信号通路相关指标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的影响荧光定量Real Time-PCR结果显示,CCI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86±0.07),模型组动物海马nNOS mRNA表达量(1.80±0.36)显着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2Hz电针组nNOS mRNA的表达量(1.16±0.09)显着降低(P<0.05);2/15Hz电针组nNOS mRNA的表达量(1.20±0.07)显着降低(P<0.05);100Hz电针组mRNA的表达量(1.00±0.17)显着降低(P<0.05)。CCI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92±0.05),模型组动物海马PKG mRNA表达量(1.13±0.11轻度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2Hz电针组PKG mRNA的表达量(0.81±0.09)显着降低(P<0.05);2/15Hz电针组PKG mRNA的表达量(0.77±0.07)显着降低(P<0.05);100Hz电针组mRNA的表达量(0.65±0.11)显着降低(P<0.05)。CCI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62±0.11),模型组动物海马iNOS mRNA表达量(0.62±0.05)没有变化(P>0.05);与模型组比较,2Hz电针组PKG mRNA的表达量(0.67±0.03)轻度升高(P>0.05);2/15Hz电针组PKG mRNA的表达量(0.50±0.02)、100Hz电针组mRNA的表达量(0.52±0.12)轻度降低(P>0.05)。3)海马内注射NOS抑制剂验证NO在针刺累积性镇痛效应中的作用与CCI术前(模型组0.54±0.13sec,EA-2/15Hz组0.23±0.09sec,EA-NI组0.21±0.05sec,EA-LY83583组0.37±0.10sec,EA-DMSO组0.51±0.13sec,模型+ethanol组0.42±0.11sec,)比较,各组动物的热辐射躲避潜伏期(模型组6.55±1.80sec,EA-2/15Hz组7.05±0.87sec,EA-7-NI组6.16±1.76sec,EA-LY83583组6.16±0.59sec,EA-DMSO组6.58±0.80sec,EA-ethanol组5.57±0.82sec,)明显缩短,痛阈降低(P<0.05)。与同时期模型组比(EA7d:5.18±1.24sec,EA10d:4.58±1.14sec,EA14d4.58±0.68sec),EA-2/15Hz组(4.00±1.18sec,2.92±0.51sec,2.00±0.48sec),EA-7-NI组(3.04±0.28sec,1.77±0.53sec,1.46±0.31sec),EA-LY83583组(2.57±0.69sec,1.56±0.21sec,0.94±0.18sec),EA-DMSO组(2.82±0.54sec,1.80±0.65sec,1.17±0.37sec),EA-ethanol组(3.52±0.91sec,2.19±0.61sec,1.83±0.63sec)动物的痛阈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CCI术前模型组0.43±0.07sec EA-2/15Hz组0.45±0.11sec,EA-7-NI组0.40±0.06sec,EA-LY83583组0.50±0.13sec,EA-DMSO组0.47±0.15sec, EA-ethanol组0.70±0.19sec,)比较,各组动物的VON FREY躲避潜伏期(模型组5.45±0.90sec,EA-2/15Hz组5.72±0.35sec,EA-7-NI组4.56±1.28sec, EA-LY83583组4.93±0.61sec,EA-DMSO组4.57±0.20sec,EA-ethanol组4.77±0.66sec,)明显缩短,痛阈降低(P<0.05)。与同时期模型组比(EA7d:4.10±1.42sec,EA10d:4.25±1.60sec,EA14d4.33±1.15sec),EA-2/15Hz组(3.03±0.61seG2.58±0.85sec,2.53±0.89sec),EA-7-NI组(2.00±0.95sec,1.66±0.99sec,1.48±0.71sec),EA-LY83583组(2.32±0.59sec,1.28±0.15sec,1.48±0.20sec),EA-DMSO组(2.33±0.26sec,2.51±0.58sec,1.93±0.34sec),EA-ethanol组(2.76±1.10sec,2.09±0.59sec,1.98±0.65sec)动物的痛阈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CI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97±0.22),模型组动物海马nNOS蛋白表达量(1.12±0.20)轻度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2/15Hz电针组nNOS mRNA的表达量(1.01±0.22)轻度降低(P>0.05);模型+7-NI(nNOS抑制剂)组mRNA的表达量(1.02±0.23)轻度降低(P>0.05)。CCI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27±0.03),模型组动物海马sGC蛋白表达量(0.37±0.04)轻度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2/15电针Hz组sGC蛋白的表达量(0.25±0.10)明显降低(P>0.05);EA-LY83583组sGC蛋白表达量(0.35±0.05)轻度降低(P>0.05)。小结:1)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可引起的明显的痛反应,上调海马nNOS,PKG mRNA及nNOS, sGC蛋白的表达,说明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引起了疼痛反应时,海马组织nNOS,PKG,sGC活动增强。2)电针双侧“足三里”与“阳陵泉”穴均可缓解CCI引起的明显的痛反应,并且电针2/15Hz组产生的对痛敏的抑制效应稍优于电针2Hz组及100Hz组。3)电针双侧“足三里”或“阳陵泉”穴可显着下调CCI引起的海马内增加的nNOS、PKG mRNA及轻微下调nNOS, sGC蛋白的表达,说明海马内nNOS, PKG,和sGC可能参与电针缓解CCI痛行为反应。4)2Hz、2/15Hz,100Hz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对CCI大鼠海马iNOS的表达没有明显作用,提示:大鼠海马内iNOS可能不参与疼痛的产生和针刺镇痛的累积效应。
丁娜[5](2013)在《不同频率电针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包经穴区电阻值及NE、cGMP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体表经脉穴位与五脏六腑之间的一种双向性联系。刺激体表的经穴对相应脏腑器官有调整和治疗作用,反之,内脏器官疾病也可在体表经穴上有所反应。已有研究表明心包经经脉(或穴位)与心脏之间具有特异性联系,表现为心脏疾患可相对特异地反映于体表的心包经经络线上;同时,针刺心包经经穴能够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活动。进一步研究发现经脉线的皮肤组织中分布着丰富的交感神经末梢及其递质,因此这种特异性联系与躯体交感反射活动有关。近年来,从交感神经及相关因子的角度切入去研究经穴脏腑相关已引起学者的关注,但尚缺乏较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心肌缺血模型不同经穴皮肤电阻值和皮肤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NE)、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的变化及不同频率电针对其的影响,从交感神经相关因子的角度来探寻心包经与心脏之间相关性的内在机制,为经穴脏腑相关理论提供实验依据,为针灸临床治疗心肌缺血提供优选参数。方法本实验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模型,观测心肌缺血损伤后心电图、心肌形态学的变化,记录心包经、三焦经、胃经经络线上不同穴区皮肤的低电阻,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相应皮肤组织中NE和cGMP的含量,以观察心肌缺血损伤后及高频、低频电针治疗后相关穴位的特异性反应,进一步探究电针对心肌缺血大鼠的交感神经相关因子的影响,并对比高频和低频针剌效应,以期从交感神经角度揭示心脏-心包经相关的部分内在机制。结果1心电图J点差值模型组的J点差值在造模后即刻、10min、30min均显着升高(P<0.05,P<0.05,P<0.001),低频针刺即刻、10min、30min的J点差值均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01,P<0.05,P<0.001),高频针刺后即刻及10min则无显着差异,30min时J点差值显着下降(P<0.001)。2心肌组织HE染色正常组心肌细胞排列紧密,横纹清晰,核居中,未见炎细胞;模型组心肌细胞排列稀疏,心肌细胞呈波浪状,横纹不清晰,间质可见血管扩张及少量炎细胞浸润;低频电针组心肌细胞排列基本紧密,横纹恢复清晰,核居中,间质可见血管扩张,炎细胞浸润明显减少;高频电针组与低频组形态情况相似。3经穴皮肤电阻值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心包经的内关、郄门、天泉穴的皮肤电阻值显着降低(P<0.05,P<0.001,P<0.05),三焦经的外关和胃经的足三里穴没有显着变化(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频针刺后即刻内关、郄门穴的皮肤电阻值显着升高(P<0.05),天泉、外关、足三里没有显着变化(P>0.05);低频针刺后l0min外关穴的皮肤电阻值显着降低(P<0.05),其它穴位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低频后30min各经穴均无显着变化(P>0.05)。心包经的三个经穴在高频针刺后各时间点均无显着变化(P>0.05);高频针刺后即刻和10min外关穴的皮肤电阻值未见明显改变(P>0.05),针刺30min后其皮肤电阻值显着降低(P<0.05);高频针刺后即刻足三里穴电阻值显着升高(P<0.05),10min、30min则无明显变化(P>0.05)。4经穴皮肤组织NE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内关、天泉、郄门、外关、足三里穴NE水平较正常组均显着升高(p<0.001,p<0.001,p<0.05,P<0.001,P<0.001)。与模型组相比,低频电针组内关穴NE水平无显着变化(p>0.05),天泉、郄门、外关、足三里的NE水平均显着降低(P<0.001,P<0.05,P<0.001,P<0.05);高频电针组内关、天泉、郄门、外关、足三里的NE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P<0.001,P<0.05,P<0.001,P<0.001)。5经穴皮肤组织cGMP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内关、天泉、外关、足三里的cGMP含量显着升高(p<0.001,p<0.05,p<0.001,p<0.001),郄门穴cGMP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组内关、天泉、外关、足三里cGMP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p<0.001,P<0.001,P<0.001),郄门穴cGMP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高频组各经穴cGMP含量变化趋势与低频组相同。结论1电针内关穴能够显着改善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电图J点差值及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异常变化。心电图J点差值及心肌组织HE染色不仅是检测心肌缺血的重要指标,而且可以用来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2对比心包经、三焦经及胃经经穴皮肤电阻值的变化,发现心包经对心肌缺血状态及高低频针刺的反应更加灵敏,提示了心与心包经的密切相关性,进一步印证了心与心包经之间的特异性联系。3心肌缺血损伤后交感神经兴奋,合成和释放NE增加,影响第二信使cGMP的合成状态。高、低频电针治疗可拮抗交感神经兴奋,减少NE合成和释放,调节第二信使的功能,以保护缺血心肌。广布于皮肤和内脏的交感神经可能与经脉穴位特异反应的形成和经脉穴位效应物质的变化相关,同时与经穴调控效应密切相关,能揭示部分心脏-心包经相关的内在机制,为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4对比心包经经穴与三焦经及胃经经穴的皮肤电阻值及NE和cGMP的水平发现,心脏与心包经密切相关,而三焦经与胃经与心脏也有一定相关性。提示:不同经脉穴位具有不同的生化物理特性,此外,同一经脉上的不同穴位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这可能与穴性及组织结构的不同有关,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揭示。5低频和高频电针内关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肌缺血状态。低频针刺对心电图及经穴皮肤低电阻的效应优于高频组,而高频电针对改善心肌组织形态学方面与低频电针没有明显差异,且二者对NE和cGMP水平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提示不同电针频率的作用途径可能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效应,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揭示。
林丹[6](2012)在《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髓GABA/Glu受体/cAMP/CREB信号通路活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针灸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各种病痛方面疗效显着。临床上利用针灸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地进行急性痛、慢性痛、癌痛等的治疗,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外科手术和术后疼痛的治疗。甲状腺手术是针刺麻醉最佳适应证之一。术后痛是急性疼痛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上,针刺能够缓解多种术后切口痛,减轻病人痛苦,促进康复,减少术后恶心呕吐,改善手术预后。动物实验也证明,电针可减轻大鼠足底切口痛行为反应。但是,针刺缓解颈部术后切口痛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研究报道鲜见。脊髓是痛觉信息进入中枢后的第一级整合中枢,脊髓背角,尤其是背角浅层,含有种类繁多的神经活性物质和受体,在脊髓水平的痛信息传递、整合及痛觉调制中扮演着中要的角色。我们前期的研究工作证明:甲状腺区手术切口后4-6小时的疼痛反应,电针扶突、合谷-内关穴区对具有较佳的镇痛效应;该镇痛效果与其下调颈段脊髓背的致痛物质P物质(SP)及其受体NK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蛋白的表达,调节镇痛物质5羟色胺受体亚型(5-HT1AR、5-HT2AR)基因、蛋白的活动实现的。因此,本研究拟进一步观察颈部切口痛大鼠疼痛行为变化的规律,观察电针“扶突”穴区等对该切口痛产生镇痛效应的情况下,颈段脊髓内兴奋性氨基酸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业型2B(N-methyl D-aspartate receptor subtype2B, NMDAR2B)、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5(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subtype5,mGluR5)、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B1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B1receptor,GABAB1R)、细胞内腺苷-3’,5’-环化-磷酸(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环腺苷酸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信号通路活动(表达)的变化,探讨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的脊髓机制,为临床针麻行甲状腺手术、针刺治疗术后痛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2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22),模型组(n=34),扶突穴组(n=22),合谷-内关组(n=22),足三里-阳陵泉组(n=22)。异氟烷麻醉下,于大鼠颈部做一长约1.5cm纵形切口,复制切口疼痛模型。各治疗组在造模4h、24h、48h后给予电针上述诸穴区各30min(2/15Hz,15min,1mA;15min,2mA),用热辐射法分别在术前、术后4h、24h、48h电针前后照射大鼠颈部/切口引起的躲避潜伏期作为衡量动物痛反应的阈值(每组8例)。在麻醉状态下,取C1-C4段脊髓背侧部分的组织液氮研磨提取RNA和蛋白,用荧光定量RT-PCR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颈部C1~C4段脊髓背侧等区域组织细胞膜兴奋性氨基酸和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基因及蛋白(mGluR5mRNA、mGluR5蛋白、NMDAR2B蛋白和GABAB1R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及细胞内激酶/核转录因子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cAMP mRNA/MAPK mRNA/CREB mRNA和CREB蛋白、p-CREB蛋白)的变化趋势检测观察,更深入地分析电针镇痛行甲状腺手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其中RT-PCR实验方法检测相应物质机因水平的变化(每组样品8例),Western blot实验方法检测相应物质蛋白水平的变化(每组样品6例)。结果1电针扶突穴等缓解颈部切口创伤大鼠痛行为反应的效应与颈部切口术前痛阈(模型组17.80±1.52sec,扶突穴组17.88±1.89sec,合谷-内关组18.77±3.22sec,足三里阳陵泉组17.63±2.18sec)比较,甲状腺区切口术后模型组动物的躲避潜伏期(模型组11.29±0.99sec,扶突穴组11.45±2.02sec,合谷-内关组12.01±1.38sec,足三里阳陵泉组11.2±1.72sec)明显缩短(P<0.05),痛阈降低。与同时期模型组比(术后4h:11.12±1.OOsec,术后1d:11.64±0.97sec,术后2d:11.68±1.40sec),电针扶突穴(16.7±1.97sec,17.76±1.94sec,16.98±1.84sec)、合谷-内关组(17.3±2.1sec,18.15±1.28sec,17.91±2.31sec)动物的痛阈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组的痛阈值(12.15±2.53sec,11.98±1.72sec,12.18±1.79sec)未见明显变化(P>0.05)。2电针对术后48h颈部切口痛大鼠颈髓GABA/Glu受体表达的影响荧光定量Real Time-PCR结果显示,颈部切口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56±0.04),模型组动物脊髓背侧mGluR5mRNA表达量(1.01±0.01)显着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扶突穴组mGluR5mRNA的表达量(0.83±0.17)轻度降低(P>0.05),但是比电针合谷-内关组(1.04±0.13)、足三里-阳陵泉组(1.03±0.05)作用明显(P<0.05);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穴,合谷-内关组颈髓背侧mGluR mRNA的表达量变化不大(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颈部切口术后,模型组mGluR5蛋白表达量(1.43±0.04)比正常组(0.98±0.04)明显增多(P<0.05)。电针各组mGluR蛋白的表达量(1.22±0.04,1.06±0.04,1.14±0.04)均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NMDAR2B蛋白表达量(0.46±0.04)比正常对照组(0.44±0.04)增多,但未达显着差异(P>0.05);电针各组基本没明显变化(0.41±0.03,0.45±0.04,0.43±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颈部切口术后,与正常对照组(0.64±0.15)比较,模型组GABAB1R蛋白表达量(0.56±0.01)降低,针刺扶突穴组GABAB1R蛋白表达量(0.61±0.03)增多,针刺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组(0.54±0.04,0.56±0.05)基本没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电针对术后48h颈部切口痛大鼠颈髓背角细胞内cAMP/MAPK/CREB信号通路活动的影响术后,与正常组比(0.21±0.06,0.54±0.11),模型组颈髓背侧cAMP mRNA、 CREBmRNA表达量(0.53±0.11,3.32±0.68)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电针“扶突”后cAMP mRNA、CREB mRNA表达量(0.13±0.02,0.39±0.01)显着降低(P<0.05),而电针“合谷-内关穴”(0.47±0.06,2.97±0.57)以及“足三里-阳陵泉”(0.51±0.09,3.71±0.64)的效果不明显(P>0.05)。电针“扶突穴”下调cAMP、CREB基因表达的作用,明显优于电针“合谷-内关穴”以及“足三里-阳陵泉”穴区(P<0.05)。与正常组(1.38±0.1)比较,模型组颈髓背角MAPK mRNA表达量(1.72±0.36)增多,但未达显着差异(P>0.05);针刺各组(1.68±0.17,1.77±0.4,1.91±0.33)基本没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模型组CREB蛋白表达量(0.65±0.16)比正常组(0.64±0.03)增多,针刺扶突穴组CREB蛋白表达量(0.54±0.13)降低,但未达显着差异(P>0.05);针刺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组CREB蛋白表达量(0.43±0.04,0.33±0.03)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0.31±0.02)比较,模型组p-CREB蛋白表达量(0.42±0.03)显着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扶突穴组,合谷-内关组p-CREB蛋白表达量(0.31±0.05,0.29±0.02)均明显降低(P<0.05),针刺足三里-阳陵泉组p-CREB蛋白的表达量(0.34±0.05)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大鼠颈部切口创伤可引起的明显的痛反应,使大鼠痛阈降低,并可持续约5天;电针扶突、合谷-内关穴可明显抑制切口痛大鼠的疼痛反应;2电针扶突穴区产生镇痛效应时可明显抑制切口痛引起的脊髓颈段背侧区兴奋性氨基酸受体mGluR5mRNA及mGluR5蛋白的表达显着升高,轻度升高GABABIR蛋白的表达,表明电针“扶突”穴有下调术后脊髓C1-C4段背侧兴奋性氨基酸mGluR5mRNA及mGluRB蛋白的表达,上调GABABIR蛋白的表达的作用。3电针扶突穴区产生镇痛效应时可明显下调cAMP mRNA, CREB mRNA, p-CREB蛋白的表达,提示电针“扶突”穴可以抑制脊髓C1~C4段背角细胞内cAMP/MAPK/CREB信号通路的活动。
卢德章[7](2011)在《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研制及其催醒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型猪复合麻醉剂—XFM,是依据平衡麻醉理论和小型猪的生理特点,通过系列科学组方试验研制成功的一种小型猪专用的麻醉剂。XFM麻醉诱导迅速,麻醉维持时间适宜,苏醒平稳;该麻醉剂对小型猪的麻醉效果确实,镇痛、镇静、肌松效果理想且均衡;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轻微;无明显的副作用;可提供6075min麻醉深度适宜的外科手术时间;对心、脑功能无明显的损害,该麻醉剂可以满足相关领域科研工作及临床诊疗的麻醉需要。为了更好的将XFM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保障科研试验后小型猪生理机能快速恢复及实现对XFM麻醉时间的可控性,拟研制出高效、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的特异性的颉颃剂,并对其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同时对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催醒机理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和最佳组方筛选试验,成功研制出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同时对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急性毒性、蓄积毒性、耐受性、亚慢性毒性、局部刺激性和药物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大鼠XFM麻醉模型,分别在注射XFM后10、30和60 min后再注射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于不同的苏醒阶段剖杀,取不同脑区组织样品,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了大脑皮层、海马、小脑、丘脑及脑干等脑区突触体,采用比色法测定了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不同脑区突触体ATP酶活性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其催醒作用产生的CNS细胞信号跨膜转导的分子学机制;采用ELISA和比色法动态监测了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不同脑区NO/cGMP和cAMP两大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其催醒作用产生的CNS细胞内信号转导的分子学机制。试验结果如下:1.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研制(1)通过预试验、科学组方试验、正交验证性试验以及最佳组方筛选试验,确定颉颃剂成份为阿替美唑、氟马西尼和纳洛酮,最佳比例为0.90: 0.79: 0.26(按合剂中单一注射体积计算),并命名为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2)中国实验用小型猪在注射XFM后30 min再注射0.08 mL·kg-1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然后进行全面的催醒监测。结果表明:苏醒时间短,苏醒期平稳;该颉颃剂对小型猪的催醒效果确实,姿态、镇痛、镇静、肌松和听觉反应恢复效果理想且均衡;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轻微;无明显的副作用;对心、脑功能无明显的损害。该颉颃剂配合XFM可满足相关领域科研工作及临床诊疗的需要。2.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药物安全性试验、药物效应评价试验和药物稳定性试验本试验就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昆明种小鼠的急性毒性、蓄积毒性、耐受性和亚慢性毒性进行了研究;使用家兔进行皮肤刺激性试验、肌注刺激性试验和点眼刺激性试验;对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中各组分联合应用的药物效应进行了研究;对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进行药物稳定性加速试验,再将加速试验后的制剂与未经加速试验的制剂进行小型猪催醒效果验证试验,判断制剂的稳定性和有效保质期。采取序贯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测定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ED50及LD50,计算出安全系数AI=4.04,表明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小白鼠有轻度蓄积作用,蓄积系数K=5.26,且小鼠对此颉颃剂均没有产生耐受性;亚慢性毒性试验高剂量组(l/5LD50)小鼠在用药前4 d表现出一过性气喘、兴奋等症状,4 d后不良反应消失;用药后各时间点称重,各组小鼠体重差异不显着;各组器官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生化指标在各组间差异不显着;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肺、肝和肾脏有明显的病理变化;根据中位效应法,得出联合作用指数CI=0.463,进一步表明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组方的合理性;药物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比较稳定,有效期为2年。3.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机理的研究(1)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能明显地激活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的Na+,K+-ATP酶,且该酶活性在上述脑区的变化趋势与大鼠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表明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催醒作用可能与激活特定脑区突触体Na+,K+-ATP酶活性相关。大脑皮层和海马的Na+,K+-ATP酶可能是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作用的靶位之一。(2)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能明显地激活大鼠脑干和海马的Ca2+,Mg2+-ATP酶活性,且此两部分脑区的Ca2+,Mg2+-ATP酶活性变化趋势与大鼠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表明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催醒作用可能与激活脑干和海马的Ca2+,Mg2+-ATP酶活性相关。此酶可能是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作用的靶位之一。(3)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能明显地减少海马和丘脑cAMP含量,表明大鼠海马和丘脑等脑区的cAMP信号转导系统可能参与了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机理的调控,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催醒作用与抑制此两部分脑区的cAMP信号转导系统相关。(4)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能明显地激活大鼠相关脑区的NOS活性和NO及cGMP产量。通过对大鼠行为学观察表明:脑干NOS活性、丘脑的NO产量和脑干的NO产量、大脑皮层和脑干的cGMP含量可能在促使大鼠恢复翻正反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大脑皮层的NOS活性、小脑和脑干的NO产量以及大脑皮层、海马、小脑和脑干的cGMP含量在促使大鼠恢复直线爬行中起主要作用。NO/cGMP信号转导系统可能参与了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机理的调控,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催醒作用可能与激活特定脑区NO/cGMP信号转导系统相关。
贾冰[8](2011)在《山羊复合麻醉剂对山羊中枢NO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反刍动物因其独特生理特点,对其临床麻醉过程会出现诸多不利因素。目前简单的复合麻醉已经难以满足临床要求,将不同麻醉机制的药物科学配伍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实验以山羊为研究对象,研究赛拉嗪复合制剂及主要组分对山羊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探讨其全麻分子机理,验证麻醉组方的合理性及科学性。为临床麻醉中合理有效地配伍麻醉药提供数据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赛拉嗪组、咪达唑仑组和复合制剂组,分别肌内注射生理盐水、赛拉嗪(12.8mg/kg)、咪达唑仑(14mg/kg)和复合制剂(1.31mL/kg)。连续观察麻醉下山羊的行为学变化,采取不同麻醉时期山羊脑组织。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ATP酶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通过ELISA试验测定环鸟苷酸(cGMP)和环磷酸腺苷酸(cAMP)浓度。结果:1.赛拉嗪组山羊大脑和丘脑内Na+-K+-ATP酶活性在麻醉期明显下降,复合制剂组山羊大脑、海马、丘脑和脑干内Na+-K+-ATP酶活性在麻醉期明显下降,上述指标在恢复期恢复至正常水平。上述变化趋势与山羊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2.赛拉嗪组、咪达唑仑组和复合制剂组能山羊大脑、丘脑、小脑和脑干内Ca2+-Mg2+-ATP酶活性在麻醉期明显下降,赛拉嗪组和复合制剂组山羊海马内Ca2+-Mg2+-ATP酶活性在麻醉期也明显下降,上述指标在恢复期明显上升。上述变化趋势与山羊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3.赛拉嗪组、咪达唑仑组和复合制剂组山羊大脑、海马、小脑和脑干内cAMP浓度在麻醉期明显升高,赛拉嗪组及咪达唑仑组丘脑内cAMP浓度在麻醉期也明显升高,上述指标在恢复期恢复至正常水平。上述变化趋势与山羊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4.赛拉嗪组、咪达唑仑组和复合制剂组山羊大脑、海马、丘脑、小脑和脑干内NOS活性和NO、cGMP产量在麻醉期明显下降,恢复期恢复至正常水平。上述指标的变化趋势与山羊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结论:1.山羊大脑和丘脑内Na+-K+-ATP酶是赛拉嗪的作用靶位之一;大脑、海马、丘脑和脑干内Na+-K+-ATP酶是复合制剂的作用靶位之一。且其麻醉机制与抑制上述脑区的Na+-K+-ATP酶活性相关。2.山羊大脑、丘脑、小脑和脑干内Ca2+-Mg2+-ATP酶是咪达唑仑的作用靶位之一;山羊大脑、海马、丘脑、小脑和脑干内Ca2+-Mg2+-ATP酶是赛拉嗪与其复合制剂的作用靶位之一。且其全麻作用与抑制上述脑区的Ca2+-Mg2+-ATP酶相关。3.赛拉嗪与咪达唑仑的全麻作用与激活山羊各个脑区的cAMP信号转导系统相关。复合制剂的全麻作用于激活大脑、海马、小脑和脑干内cAMP信号转导系统相关。4.赛拉嗪、咪达唑仑和复合制剂的全麻作用与抑制山羊各个脑区内NO/cGMP信号转导系统相关。5.复合制剂对Na+-K+-ATP酶、Ca2+-Mg2+-ATP酶的活性和NO/cGMP转导系统的抑制作用强于赛拉嗪和咪达唑仑,而复合制剂对cAMP信号转导系统的激活效应较赛拉嗪和咪达唑仑弱。
刘乃刚,郭长青,孙红梅,李晓泓,吴海霞,许红,卢婧,胡波,刘琳,岳利锋,陈占禄,朱汉章[9](2010)在《针刀松解法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大鼠中枢cAMP、cGMP的远期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法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大鼠中枢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含量的远期影响,探讨针刀松解法的长效镇痛机制。方法将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针刀组,后3组复制模型,后两组再于模型复制后14 d分别给予电针和针刀松解治疗,连续治疗2周。模型复制后56 d采用断头法处死动物,快速取出腰段脊髓和下丘脑,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腰段脊髓和下丘脑cAMP、cGMP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腰段脊髓、下丘脑中cAMP水平及下丘脑中cGMP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针刀组腰段脊髓和下丘脑中cAMP水平显着下降(P<0.05,或P<0.01),而cGMP水平无显着性变化;与电针组比较,针刀组上述指标均无显着性变化。结论针刀松解法长效镇痛作用的发挥,可能与中枢cAMP含量的变化有关。
嵇波,刘清国,郭长青,覃蔚岚,符永鋆,李晓泓,任晓暄[10](2010)在《针刀松解法或电针对膝骨关节炎兔脑组织cAMP、cGMP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观察针刀松解法和电针对膝骨关节炎兔脑组织中3’,5’-环磷酸腺苷(cAMP)、3’,5’-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5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骨关节炎模型组、针刀治疗组和电针治疗组。伸直位制动兔膝关节6周,制备兔膝骨关节炎模型,针刀松解法或电针治疗3周,治疗结束1周后,采用Lequesne MG的关节局部反应和关节畸形评估级别对兔膝关节进行评价,应用放射免疫法比较脑组织cAMP、cGMP含量的变化。结果关节局部反应和关节畸形率,模型组Ⅱ’级占的百分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针刀或电针治疗后Ⅰ’级占的百分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下丘脑和海马部位模型组cAMP含量明显升高,针刀治疗后,丘脑和海马部位cAMP明显降低;电针治疗后,海马部位cAMP含量明显降低,丘脑部位cAMP含量无明显变化。下丘脑和海马部位模型组cGMP含量较正常组虽有下降趋势,但无显着差异;针刀或电针治疗对下丘脑和海马部位的cGMP亦无明显影响。结论针刀松解法或电针对关节局部反应和关节畸形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针刀松解法和电针均能阻抑海马部位cAMP的生成,且针刀松解法尚可阻抑丘脑部位cAMP的生成;而针刀松解法或电针对丘脑部位和海马部位的cGMP含量无明显影响。提示两种疗法能减轻骨性关节炎疼痛、阻抑关节软骨损伤和功能改变等,可能与针刀松解法或电针能够调节下丘脑部位和海马部位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水平相关。
二、电针镇痛对大鼠中枢cAMP和cGMP含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针镇痛对大鼠中枢cAMP和cGMP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从阴阳调和立论探讨针刺结合豨芍方治疗疼痛的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痛证的病机在于阴阳失衡 |
1.1 阴阳偏盛,不通则痛 |
1.2 阴阳偏衰,不荣则痛 |
2 阴阳理论指导针药结合治疗疼痛 |
3 针刺结合豨芍方调和阴阳以镇痛的效应机制 |
3.1 阴阳理论与环核苷酸 |
3.2 针刺对环核苷酸的调节作用 |
3.3 豨芍方对环核苷酸的调节作用 |
(2)针刺耐受中枢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电针耐受模型的建立 |
2 内源性阿片肽 |
3 八肽胆囊收缩素 |
4 孤啡肽与痛稳素 |
5 血管紧张素Ⅱ |
6 谷氨酸受体与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 |
7 5-羟色胺 |
8 中枢去甲肾上腺素 |
9 第二信使与电针耐受 |
(3)电针足三里促进大鼠胃黏膜应激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主要试剂 |
3 主要设备 |
4 实验方法 |
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的建立 |
2 电针足三里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3 电针足三里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组织P2X_(1-7)亚型mRNA的影响 |
4 电针足三里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组织HSP60、HSP70 mRNA的影响 |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慢性痛大鼠海马NO/cGMP/PKG信号通路在针刺累积镇痛效应中的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
一 疼痛的分类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
二 海马的形态机构及其生理功能研究 |
三 针刺镇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不同频率电针对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镇痛效应的观察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各组行为学结果 |
3 讨论 |
3.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3.2 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时的参数 |
3.3 实验结果的分析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大鼠海马NO/cGMP/PKG信号通路相关指标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对针刺累积镇痛效应的作用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PCR相应指标检测结果 |
3 讨论 |
3.1 慢性痛对海马内nNOS,iNOS和PKG mRNA表达的影响 |
3.2 电针对海马内nNOS,iNOS和PKG mRNA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海马内注射NOS及SGC抑制剂验证NO在针刺累积性镇痛效应中的作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各组行为学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不同频率电针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包经穴区电阻值及NE、cGMP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脏-心包经-交感神经的相关研究概况 |
一 心脏-心包经相关的古籍记载 |
二 心脏-心包经相关的现代研究 |
三 心脏-心包经相关与交感神经 |
四 心脏与三焦经、胃经相关性的研究 |
五 小结 |
综述一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心肌缺血的研究概况 |
一 心肌缺血的古籍记载 |
二 心肌缺血的现代研究 |
三 心肌缺血与交感神经相关因子 |
四 小结 |
综述二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针刺内关对心肌缺血的影响 |
一 内关穴的古今研究概况 |
二 内关与心肌缺血 |
三 针刺对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 |
四 小结 |
综述三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高低频电针内关对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J点差值及HE染色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心肌缺血大鼠不同经穴皮肤低电阻值的变化及高低频电针对其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心肌缺血大鼠不同经穴皮肤NE的变化及高低频电针对其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四 心肌缺血大鼠不同经穴皮肤cGMP的变化及高低频电针对其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部分综合讨论 |
实验部分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髓GABA/Glu受体/cAMP/CREB信号通路活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疼痛的脊髓机制 |
综述二、炎性痛、神经病理性痛、术后痛模型及研究进展 |
综述三、针刺镇痛及其脊髓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颈部切口创伤大鼠痛行为反应规律及电针扶突穴等效应的观察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电针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髓背侧区域组织GABA/Glu受体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电针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髓背角细胞内cAMP/MAPK/CREB信号通路活动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研制及其催醒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兽医麻醉的概念及分类 |
1.1.1 麻醉的概念 |
1.1.2 麻醉的分类 |
1.2 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
1.2.1 麻醉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部位 |
1.2.2 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电生理功能的影响 |
1.2.3 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行为功能的影响 |
1.3 全麻机理与细胞信号转导系统 |
1.3.1 麻醉对 AT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1.3.2 麻醉对cAM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1.3.3 麻醉对NO/cGM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1.4 动物麻醉颉颃剂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
1.4.1 特异性麻醉颉颃剂 |
1.4.2 非特异性麻醉颉颃剂 |
1.4.3 复合麻醉颉颃剂 |
1.5 实验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试验仪器 |
2.1.3 试验药品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组方试验 |
2.2.2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药物安全性试验 |
2.2.3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药物效应评价试验 |
2.2.4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药物稳定性试验 |
2.2.5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机理的研究 |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研制 |
3.1.1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组方的预试验结果 |
3.1.2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科学组方试验结果 |
3.1.3 筛选最佳组方试验结果 |
3.1.4 颉颃剂的副作用观察 |
3.2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药物安全性试验结果 |
3.2.1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3.2.2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蓄积毒性试验结果 |
3.2.3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耐受性试验结果 |
3.2.4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 |
3.2.5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局部刺激性试验结果 |
3.3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药物效应评价试验结果 |
3.4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药物稳定性试验结果 |
3.5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机理的研究结果 |
3.5.1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大鼠行为学变化的影响 |
3.5.2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中枢ATP 酶活性的影响 |
3.5.3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中枢cAMP 含量的影响 |
3.5.4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中枢NO/cGM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研制 |
4.1.1 试验设计的合理性评价 |
4.1.2 颉颃剂催醒效果的综合分析 |
4.2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药物安全性评价 |
4.2.1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急性毒性试验评价 |
4.2.2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蓄积毒性试验评价 |
4.2.3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耐受性试验评价 |
4.2.4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亚慢性毒性试验评价 |
4.2.5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局部刺激性试验评价 |
4.3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组方合理性评价 |
4.4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药物稳定性试验评价 |
4.5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机理的研究 |
4.5.1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中枢神经系统ATP 酶活性的影响 |
4.5.2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中枢神经系统cAM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4.5.3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对中枢神经系统NO/cGM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4.5.4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机理与不同脑区之间的关系 |
4.5.5 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机理的特点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山羊复合麻醉剂对山羊中枢NO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复合麻醉及复合麻醉剂研究概述 |
1.1.1 复合麻醉概念 |
1.1.2 复合麻醉的研究概况 |
1.1.3 反刍动物复合麻醉研究面临问题 |
1.2 细胞信号转导概述 |
1.2.1 参与细胞间信号转导的细胞蛋白 |
1.2.2 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 |
1.3 麻醉对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 |
1.3.1 麻醉对ATP 酶跨膜信号转导的影响 |
1.3.2 麻醉对cAM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1.3.3 麻醉对NO/cGMP 信息转导系统的影响 |
1.4 赛拉嗪和咪达唑仑及其全麻机制研究进展 |
1.4.1 赛拉嗪及其全麻机制研究进展 |
1.4.2 咪达唑仑及其全麻机制研究进展 |
1.5 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器械 |
2.1.3 实验药品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麻醉药剂量的确定 |
2.2.2 各组麻醉剂全麻的中枢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麻醉剂量的确定结果 |
3.1.1 各组麻醉剂对小鼠麻醉ED_(50) 的确定 |
3.1.2 各组麻醉剂对山羊麻醉ED_(50) 的确定 |
3.1.3 各组麻醉剂麻醉下山羊的行为学变化 |
3.2 各组麻醉剂对山羊脑组织ATP 酶活性的影响 |
3.2.1 各组麻醉剂对山羊不同脑区Na~+-K~+-ATP 酶活性的影响 |
3.2.2 各组麻醉剂对山羊不同脑区Ca~(2+)-Mg~(2+)-ATP 酶活性的影响 |
3.3 各组麻醉剂对山羊不同脑区cAM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3.4 各组麻醉剂对山羊不同脑区NO/cGM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3.4.1 各组麻醉剂对山羊不同脑区NOS 活性的影响 |
3.4.2 各组麻醉剂对山羊不同脑区NO 含量的影响 |
3.4.3 各组麻醉剂对山羊不同脑区cGMP 浓度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麻醉药剂量的确定 |
4.1.1 各组麻醉剂对小鼠麻醉ED_(50) 的确定 |
4.1.2 各组麻醉剂对山羊麻醉ED_(50) 的确定及麻醉效果的观察 |
4.2 各组麻醉剂对山羊不同脑区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4.2.1 各组麻醉剂对山羊不同脑区ATP 酶活性的影响 |
4.2.2 各组麻醉剂对山羊不同脑区cAM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4.2.3 各组麻醉剂对山羊不同脑区NO/cGM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针刀松解法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大鼠中枢cAMP、cGMP的远期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主要设备和试剂 |
1.2 动物选择及分组 |
2 方法 |
2.1 模型复制 |
2.2 干预方法 |
2.3 指标观察 |
2.3.1 一般状况观察: |
2.3.2 脊髓和下丘脑cAMP、cGMP测定: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一般状况观察 |
3.2 各组大鼠腰段脊髓和下丘脑cAMP、cGMP含量变化 |
4 讨论 |
(10)针刀松解法或电针对膝骨关节炎兔脑组织cAMP、cGMP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和仪器 |
1.2 动物 |
1.3 分组与造模 |
1.4 治疗 |
1.5 检测指标 |
1.5.1 兔膝关节局部反应和关节畸形的检测 |
1.5.2 兔脑组织cAMP、cGMP含量的放免测定 |
(1) 兔下丘脑cAMP、cGMP水平检测 |
(2) 兔海马cAMP、cGMP水平检测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采用Lequesne MG的膝关节评估级别中关节局部反应和关节畸形 |
2.2 下丘脑中cAMP、cGMP含量的比较 |
2.3 海马中cAMP、cGMP含量的比较 |
3 讨论 |
四、电针镇痛对大鼠中枢cAMP和cGMP含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从阴阳调和立论探讨针刺结合豨芍方治疗疼痛的效应机制[J]. 代倩倩,胡嘉元,李心怡,陈荷清,杨基举,石兆峰,田贵华.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1)
- [2]针刺耐受中枢机制的研究进展[J]. 崔璐莹,丁明星. 针刺研究, 2016(06)
- [3]电针足三里促进大鼠胃黏膜应激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研究[D]. 朱小香.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4(09)
- [4]慢性痛大鼠海马NO/cGMP/PKG信号通路在针刺累积镇痛效应中的作用分析[D]. 阚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01)
- [5]不同频率电针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包经穴区电阻值及NE、cGMP影响的研究[D]. 丁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6]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髓GABA/Glu受体/cAMP/CREB信号通路活动的影响[D]. 林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2)
- [7]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的研制及其催醒机理的研究[D]. 卢德章.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2)
- [8]山羊复合麻醉剂对山羊中枢NO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D]. 贾冰.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4)
- [9]针刀松解法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大鼠中枢cAMP、cGMP的远期影响[J]. 刘乃刚,郭长青,孙红梅,李晓泓,吴海霞,许红,卢婧,胡波,刘琳,岳利锋,陈占禄,朱汉章.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0(05)
- [10]针刀松解法或电针对膝骨关节炎兔脑组织cAMP、cGMP的影响[J]. 嵇波,刘清国,郭长青,覃蔚岚,符永鋆,李晓泓,任晓暄.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