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桔梗叶片培养不定芽形成及微繁研究

洋桔梗叶片培养不定芽形成及微繁研究

一、洋桔梗叶片培养不定芽发生和微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坤,张春燕,殷倩,汪昱乔,王琴,胡惠蓉[1](2022)在《草原龙胆‘阿琳娜’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草原龙胆(Eustoma grandiflorum)花色典雅、花型丰富,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切花之一。本研究以草原龙胆‘阿琳娜’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6-BA、NAA、GA3和IBA不同组合对其出芽、壮苗、增殖、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0.05 mg/L,不定芽诱导率达90.0%,平均出芽数为4.52个;MS培养基可实现壮苗;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 0.2 mg/L+IBA 0.2 mg/L+GA30.3 mg/L,增殖系数为6.41;培养基1/2MS+IBA 0.5 mg/L有利于生根。初步建立了草原龙胆‘阿琳娜’高效再生体系,为草原龙胆优良品种快速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提供了依据。

陈淑英[2](2017)在《洋桔梗组培苗的辐射诱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洋桔梗(Eustoma grandiflorum)为龙胆科草原龙胆属观赏植物,其花色丰富,茎秆光滑挺直,叶片油绿,株态轻盈潇洒,花形美丽、别致可爱,花色典雅明快,有玫瑰代替不了的紫色、蓝色,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盆花和切花种类之一。辐射诱变育种是一种有效的育种方法,一次处理后能产生多种表型变异材料,扩大突变谱,产生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增加变异类型,缩短育种周期。本研究以洋桔梗约4cm高组培小苗为材料,进行60Coγ射线急性照射,采用辐射诱变与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辐射育种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辐射剂量对洋桔梗约4cm高组培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洋桔梗的半致死剂量为103.63Gy,适宜剂量为90Gy,能够诱发较多的变异,而使死亡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0150Gy射线范围内,植株死亡率随照射射线剂量增加而增加,而增殖率与变异率呈负相关关系。2.以MS为基本培养基,不同的培养阶段添加不同浓度的6-BA、NAA以及活性碳。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碳对生根有促进作用,所长根较长且细,质感硬;辐射诱变后洋桔梗组培苗最佳增殖培养基配MS+6-BA2.0mg/L+NAA0.5mg/L+C1.0g/L,增殖率可达307.69%;最佳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MS+NAA0.5mg/L+C1.0g/L诱导生根率达100%,且植株生长健壮。3.辐射处理材料在形态上有明显变化:变异植株表现出矮化、茎短缩变粗、叶变宽变厚、叶色变浓或变淡,叶扭曲黄化畸形,生长发育缓慢等特点。4.辐射后,植株叶片保卫细胞收缩,气孔的张开程度有明显的缩小现象。正常植株和变异植株两者之间的气孔数量、气孔长度、宽度和气孔密度差异显着(P<0.05),叶片气孔密度增大,气孔更小。同时在变异植株中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现大量的染色体行为异常,如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5.获得了一批表型变异较大的植株,为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柳洁[3](2014)在《洋桔梗过表达枸杞LcCHYB基因提高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洋桔梗(Eustoma grandiflorum)是一种深受消费者青睐的切花品种,但是它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这大大限制了它的大规模推广,因此,通过提高洋桔梗植株非生物胁迫耐受性和适应性具有重大的市场意义。非生物胁迫导致植物胞内的活性氧(ROS)大量爆发,造成植物细胞结构及酶促系统受到破坏。类胡萝卜素是植物胞内重要的非酶促抗氧化物质,和植物抗氧化能力有很大关系。本研究利用含有本实验室构建并保存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Cambia2300-LcCHYB的农杆菌C58将来自中华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er)的β-类胡萝卜素羟化酶基因(LcCHYB)转入White品种洋桔梗中并获得转基因株系,并且洋桔梗提高了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本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经过培养基优化和农杆菌抑制实验,发现洋桔梗不定芽最佳生根激素浓度为0.3mg/L NAA+0.3mg/L IBA,卡纳霉素(Kn)的最佳筛选浓度为70mg/L,农杆菌抑制最低头孢霉素(Cef)浓度为350mg/L。2通过对转基因型和野生型两种洋桔梗进行光合荧光参数进行检测,发现Fv/Fm值、ФPSⅡ值、qP值和NPQ值分别较野生型提高了28%、32%、10%和75%。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各组类胡萝卜素进行检测,发生总类胡萝卜素、β-类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质和叶黄素循环池含量均发生上调,其中总类胡萝卜素、玉米黄质和叶黄素循环池的相对差值分别为18.51μg/g、6.28μg/g和13.10μg/g,比对照组野生型提高了23.5%、91.1%和75.0%。4对各组的氧化还原酶系(SOD、POD和CAT)及MDA的检测和分析,发现SOD值和POD值均发生显着上调,转基因型上调幅度分别是野生型的4.36倍和1.71倍,CAT和MDA则没有显着差异。因此本研究得出结论,导入并表达外源LcCHYB基因提高了洋桔梗植株抗氧化胁迫的能力,从而达到对细胞的保护,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得到了加强。

钟波[4](2012)在《洋桔梗组培苗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以开粉色花的洋桔梗包衣种子为试材,通过叶片诱导、单芽增殖和生根等培养基的筛选,研究了洋桔梗组培苗生产关键技术。结果表明:叶片诱导的适合培养基为MS+6-BA 0.4mg/L+IBA 0.1mg/L,每叶盘分化的正常芽为5个左右;单芽诱导的适合培养基为MS+6-BA0.2mg/L+IBA 0.05mg/L,每母株分化的正常芽为5个左右,并有55%的芽达生根标准;生根的适合培养基为1/2MS+IBA 1.0mg/L,生根率达95%。

李尚旺[5](2012)在《浅谈洋桔梗的离体培养》文中研究指明介绍洋桔梗的离体培养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外植体的选择,不同基本培养基、激素、碳源对其不定芽诱导、增殖与分化、生根的影响,以及幼苗移栽管理的方法等。并简介笔者的试验实践情况。

郑阳霞,黄彬城,季静,王罡,杨婉身[6](2009)在《农杆菌介导的洋桔梗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洋桔梗叶片为外植体,建立了植株再生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研究了影响洋桔梗转化的若干因素。结果表明,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mg/L+NAA 0.15mg/L,不定芽诱导率达74.5%;不定芽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5 mg/L,生根率达90%。不定芽分化阶段和生根阶段的Km筛选浓度分别为45mg/L和15mg/L;根癌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值为0.6,侵染时间10min,共培养时间3d,有利于抗性芽的产生。Km筛选得到的抗性植株经过PCR和Southern检测表明,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已经整合到洋桔梗基因组中。

周雨隆[7](2009)在《as和chr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化洋桔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洋桔梗(Eustoma grandiflorum)为龙胆科(Gentianacea)草原龙胆属植物。洋桔梗植株轻盈滞洒,花色典雅明快,花形别致可爱。经过30多年的研究,洋桔梗最为一种国际市场上十分流行的盆花和切花种类,目前拥有深蓝、粉、玫瑰红、黄、白、蓝等颜色。但复色花的种类和颜色较少,为丰富和提高洋桔梗复色花的种类,本研究尝试通过遗传操作在洋桔梗品种(Eustoma grandiflorum,Prairie gentian 315P)中过量表达as和chr,期望改变这种洋桔梗的花色,产生紫色花边黄色底的花瓣,为花卉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结果:1.提取黄色金鱼草花瓣的RNA反转录合成cDNA。通过PCR将as基因扩增出来,利用TA克隆技术亚克隆到pMD19-T载体中获得pMD19-as.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pMD19-as质粒和含有光诱导型启动子PrbcS的Gateway入门载体pENTR*-PrbcS-*T-gfp(马莉,硕士论文)纯化质粒,回收所需要的载体和目的基因片断,用连接酶对目的基因片断和载体片断进行连接,获得含有PrbcS启动子的入门载体pENTR*-PrbcS-as.通过gateway技术的LR反应把PrbcS-as片段亚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K2WG7中,产生诱导型的植物表达载体pK2-35S-PrbcS-as2.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纯化的pMD19-as质粒和Gateway的入门载体pENTR*-2B纯化质粒,回收所需要的载体和目的基因片断,用连接酶对目的基因片断和载体片断进行连接,获得as的入门载体pENTR*-as.通过gateway技术的LR反应把as片段亚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K2WG7中,产生组成型的植物表达载体pK2-35S-as.3.提取黄色苜蓿花瓣的RNA反转录合成cDNA.通过PCR将chr基因扩增出来,利用TA克隆技术亚克隆到pMD19-T载体中获得pMD19-chr.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pMD19-chr质粒和含有光诱导型启动子PrbcS的Gateway入门载体pENTR*-PrbcS-adh(宋中邦,硕士论文)纯化质粒,回收所需要的载体和目的基因片断,用连接酶对目的基因片断和载体片断进行连接,获得含有PrbcS启动子的入门载体pENTR*-PrbcS-chr.通过gateway技术的LR反应把PrbcS-chr片段亚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H2WG7中,产生光诱导型的pH2-35S-PrbcS-chr植物表达载体。4.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纯化的pMD19-chr和质粒和Gateway入门载体pENTR*-2B纯化质粒,回收所需要的载体和基因目的片断,用连接酶对目的基因片断和载体片断进行连接,获得含有chr的入门载体pENTR*-chr。通过gateway技术的LR反应把chr片段亚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K2WG7中,形成组成型的pK2-35S-chr植物表达载体。5.因为洋桔梗(Prairie gentian 315P)的组培和转化方法不够成熟,因此本研究通过试验确定这种洋桔梗叶片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0mg/L+IBA 0.2mg/L。通过洋桔梗叶片抗生素敏感性实验,确定了这种洋桔梗转化不定芽筛选抗生素(卡那霉素,Km)的最适浓度为15mg/L,有效抑制农杆菌的头孢噻肟钠(Cef)的浓度为300mg/L。6.对构建好的植物载体采用电转化法导入到农杆菌C58C1(pPMP90)中,再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洋桔梗。获得了3种转基因洋桔梗株系,获得转pK2-35S-as基因株系4株,获得转pK2-35S-PrbcS-as基因株系3株和转pK2-35S-chr株系2株。基因组PCR检测实验结果表明as和chr基因已转入的洋桔梗基因组中。as和chr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和花瓣颜色变化的观察将在以后的研究计划中进行。

龚明霞,陈小凤,陈丽梅,罗坤,李昆志,方锋学[8](2008)在《洋桔梗离体快繁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洋桔梗高效的快速繁殖体系,为工厂化生产提供可行的操作程序。[方法]以国外进口的洋桔梗F1代种子(品种名称为Polestar yellow)无菌苗的叶片为外植体,对不定芽的诱导、单芽增殖、无菌苗生根等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6-BA和IBA组合对洋桔梗叶片不定芽的诱导效果较6-BA和NAA组合好,叶片最佳的分化培养基为MS+6-BA0.6 mg/L+IBA0.04 mg/L,1个月内正常芽平均分化数为8.3;最佳的单芽增殖培养基为MS+6-BA0.8 mg/L+NAA0.04 mg/L,1个月内正常芽的增殖倍数为7.4;无菌苗在含有IBA0.25 mg/L的1/2 MS培养基上,生根率、平均每苗的根数均最大。[结论]该结果为洋桔梗的工厂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陈小凤,龚明霞,方锋学,梁家作,刘文君[9](2008)在《自然光及NH4+对洋桔梗玻璃化的影响》文中认为以洋桔梗的叶片、不定芽、茎段等外植体为试验材料研究自然光及NH4+对洋桔梗玻璃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培养基配方洋桔梗正常不定芽诱导率在自然光下比培养室内提高30%左右;NH4+除去或减半对洋桔梗玻璃化防治无明显效果,反而使同一条件下洋桔梗叶片诱导总不定芽数及正常芽数有所降低;自然光对已经玻璃化的不定芽转化无明显效果。

陈小凤,龚明霞,康德贤,方峰学[10](2008)在《国内洋桔梗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通过查阅现有洋桔梗组织培养资料,对洋桔梗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了洋桔梗组织培养中的外植体的选择、初代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及练苗移栽等程序的研究进展。

二、洋桔梗叶片培养不定芽发生和微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洋桔梗叶片培养不定芽发生和微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草原龙胆‘阿琳娜’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不定芽诱导培养基的确定
    1.2 壮苗培养基的确定
    1.3 增殖培养基的确定
    1.4 生根培养基的确定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3.3 不定芽诱导再生试验设计
    3.4 壮苗培养
    3.5 芽苗增殖培养
    3.6 不定根的诱导
    3.7 数据分析
作者贡献

(2)洋桔梗组培苗的辐射诱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洋桔梗育种的历史和现状
        1.1.1 洋桔梗新品种选育
        1.1.2 洋桔梗育种方法
    1.2 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1.2.1 辐射诱变育种的特点
        1.2.2 辐射效应和诱发的突变类型
        1.2.3 辐射诱发突变体的鉴定方法
        1.2.4 辐射诱变育种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洋桔梗及其相关研究状况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诱变材料准备
        2.1.1 材料
        2.1.2 组织培养
    2.2 辐射诱变处理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突变体细胞学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洋桔梗组培苗形态学变化、半致死剂量研究
        3.1.1 不同剂量~(60)Coγ射线对洋桔梗组培苗死亡率的影响
        3.1.2 洋桔梗组培苗的半致死剂量
        3.1.3 ~(60)Coγ射线辐射处理对洋桔梗组培苗表型的影响
        3.1.4 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对洋桔梗组培苗变异率的影响
        3.1.5 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对洋桔梗组培苗增殖率的影响
    3.2 不同类型培养基的筛选结果
        3.2.1 不同类型培养基对处理材料增殖的影响
        3.2.2 不同类型培养基对处理材料生根的影响
    3.3 突变体的气孔特征
        3.3.1 对气孔形态的影响
        3.3.2 对气孔大小的影响
    3.4 突变体的染色体行为异常
4 讨论
    4.1 辐射诱变技术在培育洋桔梗新品种中的应用
    4.2 辐射诱变与组织培养结合选育洋桔梗新品种的潜在优势
    4.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洋桔梗过表达枸杞LcCHYB基因提高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研究现状
        1.1.1 类胡萝卜素类化合物
        1.1.2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学功能
        1.1.3 高等植物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
        1.1.4 类胡萝卜素与植物抗氧化机制
        1.1.4.1 植物抗氧化途径
        1.1.4.2 植物中各抗氧化机制的协同作用
        1.1.4.3 类胡萝卜素与高等植物抗氧化机制的研究
    1.2 洋桔梗研究进展
        1.2.1 洋桔梗简介
        1.2.2 洋桔梗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1.2.3 洋桔梗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洋桔梗再生体系的优化和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2.1 洋桔梗不定芽的诱导和植株再生体系
        2.1.1 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2.1 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
        2.1.2.2 洋桔梗叶片愈伤组织及不定芽的诱导
        2.1.2.3 不定芽的生根
        2.1.2.4 移栽
        2.1.3 结果与分析
        2.1.3.1 植物激素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2.1.3.2 移栽
        2.1.4 结论
    2.2 洋桔梗叶片卡纳霉素和头孢霉素筛选浓度的确定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2.1 卡纳霉素(Kn)对洋桔梗叶片诱导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影响
        2.2.2.2 头孢霉素(Cef)抑制农杆菌增殖浓度的确定
        2.2.3 结果与讨论
        2.2.3.1 卡纳霉素(Kn)对洋桔梗叶片诱导愈伤的影响
        2.2.3.2 头孢霉素(Cef)抑制农杆菌增殖浓度的确定
        2.2.4 结论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的洋桔梗叶盘转基因过程及分子检测
    3.1 材料
        3.1.1 植物材料与转化受体
        3.1.2 质粒和农杆菌菌株
        3.1.3 主要实验仪器
        3.1.4 主要试剂
        3.1.5 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外植体的获得
        3.2.2 农杆菌侵染液的获得
        3.2.3 洋桔梗叶盘的浸染转化
        3.2.4 桔梗叶盘与农杆菌的共培养
        3.2.5 转化细胞的筛选
        3.2.6 不定芽的生根
        3.2.7 卡纳霉素抗性不定芽的 PCR 验证
        3.2.8 洋桔梗阳性苗叶片扩繁
        3.2.9 洋桔梗阳性苗的移栽
        3.2.10 洋桔梗阳性苗种子的收获及 T1 代转基因苗的培育
        3.2.11 对 T1 代苗的进一步分子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洋桔梗抗性阳性苗的 PCR 检测结果
        3.3.2 洋桔梗抗性种苗的筛选结果及逆转录 RT-RNA 分析
        3.3.3 转基因洋桔梗表型的变化
    3.4 讨论
第四章 转基因洋桔梗氧化胁迫实验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分析
    4.1 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转基因型和野生型洋桔梗氧化胁迫实验
        4.2.2 光合参数的测定
        4.2.3 洋桔梗叶片总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及其含量的测定
        4.2.4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类胡萝卜素组成及含量
        4.2.5 洋桔梗叶片 SOD、POD、CAT 和 MDA 的含量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洋桔梗叶片光合荧光参数
        4.3.2 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4.3.3 SOD、POD、CAT 和 MDA 值的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浅谈洋桔梗的离体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洋桔梗的生物学特性及生长周期
    1.1 生态习性
    1.2 生长周期
2 外植体的灭菌、接种和不定芽的获得
    2.1 种子培养诱导不定芽的产生
        2.1.1 种子无菌播种
        2.1.2 培养条件
        2.1.3 生长与分化
    2.2 叶片培养不定芽的产生
        2.2.1 获取无菌材料
        2.2.2 培养条件
        2.2.3 生长与分化
3 洋桔梗试管苗的生长与继代
4 洋桔梗组织培养生根
5 洋桔梗试管苗的移栽
6 通过实验, 受益匪浅
7 总结

(6)农杆菌介导的洋桔梗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体外再生体系的建立
    1.3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1.4 遗传转化条件的确定
    1.5 抗性植株分子检测
        1.5.1 抗性苗的PCR检测
        1.5.2 抗性苗Southern杂交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体外再生体系的建立
        2.1.1 不同激素浓度对洋桔梗叶片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2.1.2 生长素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2.2 卡那霉素筛选压的确定
        2.2.1 叶片筛选压的确定
        2.2.2 生根筛选压的确定
    2.3 转化条件的优化
        2.3.1 菌液浓度
        2.3.2 侵染时间
        2.3.3 共培养时间
    2.4 叶片基因转化及抗性植株分子检测
3 讨论

(7)as和chr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化洋桔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和附表清单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花卉色素种类
        1.1.1 类黄酮类色素
        1.1.2 类胡萝卜色素
        1.1.3 生物碱类色素
    1.2 花色形成的机理
    1.3 花色基因工程的途径
        1.3.1 类黄酮代谢途径
        1.3.2 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
    1.4 花色的基因工程方法
        1.4.1 核酶的应用
        1.4.2 反义技术
        1.4.3 共抑制技术
        1.4.4 导入外源结构基因
        1.4.5 导入调节基因
    1.5 洋桔梗基因工程
        1.5.1 洋桔梗组织培养
        1.5.2 洋桔梗转基因操作
        1.5.3 洋桔梗基因工程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1.6 chr基因的研究进展
    1.7 as基因的研究进展
    1.8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chr基因和as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1 材料
        2.1.1 菌株及质粒
        2.1.2 主要试剂
        2.1.3 常用培养基配方
        2.1.4 常用抗生素贮液及使用浓度
    2.2 方法
        2.2.1 分子克隆技术
    2.3结果与分析
        2.3.1 chr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3.2 as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3.3 含有植物表达载体的农杆菌的检测
    2.4 讨论
第三章 桔梗遗传分化体系建立和抗生素敏感性的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生化试剂
        3.1.3 植物培养基配方
        3.1.4 抗生素贮液及使用浓度
        3.1.5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6-BA和IBA的配比对叶片分化的影响
        3.2.2. 头孢噻肟钠(Cef)浓度的确定
        3.2.3 卡那霉素(Km)对叶片分化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as和chr基因转化洋桔梗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生化试剂
        4.1.3 菌株
        4.1.4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洋桔梗的遗传转化
        4.2.2 转基因洋桔梗的分子检测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8)洋桔梗离体快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消毒方法的效果比较
    2.2 不同种类激素组合对叶片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1 6-BA和NAA组合对叶片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2 6-BA和IBA组合对叶片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3 6- BA和NAA组合对单芽增殖的影响
    2.4 IBA和NAA组合对无菌苗生根的影响
    2.5 试管苗的移栽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9)自然光及NH4+对洋桔梗玻璃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然光及NH4+对洋桔梗叶片诱导的影响
    2.2 自然光对洋桔梗玻璃化苗转化的影响
    2.3 自然光对洋桔梗侧芽诱导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四、洋桔梗叶片培养不定芽发生和微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草原龙胆‘阿琳娜’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J]. 王坤,张春燕,殷倩,汪昱乔,王琴,胡惠蓉.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 [2]洋桔梗组培苗的辐射诱变研究[D]. 陈淑英. 云南农业大学, 2017(02)
  • [3]洋桔梗过表达枸杞LcCHYB基因提高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研究[D]. 柳洁. 天津大学, 2014(05)
  • [4]洋桔梗组培苗生产关键技术研究[J]. 钟波. 北方园艺, 2012(16)
  • [5]浅谈洋桔梗的离体培养[J]. 李尚旺. 福建热作科技, 2012(01)
  • [6]农杆菌介导的洋桔梗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J]. 郑阳霞,黄彬城,季静,王罡,杨婉身. 核农学报, 2009(04)
  • [7]as和chr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化洋桔梗研究[D]. 周雨隆.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3)
  • [8]洋桔梗离体快繁技术研究[J]. 龚明霞,陈小凤,陈丽梅,罗坤,李昆志,方锋学. 安徽农业科学, 2008(29)
  • [9]自然光及NH4+对洋桔梗玻璃化的影响[J]. 陈小凤,龚明霞,方锋学,梁家作,刘文君. 广西农业科学, 2008(04)
  • [10]国内洋桔梗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进展[J]. 陈小凤,龚明霞,康德贤,方峰学. 北方园艺, 2008(06)

标签:;  ;  ;  ;  ;  

洋桔梗叶片培养不定芽形成及微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