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性第一肝门阻断行肝癌切除84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丁子纲[1](2021)在《腹腔镜与开腹肝尾状叶切除术安全性及可行性临床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旨在探讨LCLR对尾状叶病变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总结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的经验,为尾状叶病变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实施肝尾状叶切除手术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肝尾状切除术11例,设为实验组(即LCLR组),开腹肝尾状叶切除术18例,设为对照组(即open caudate lobe resection,OCLR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ASA)分级、术前肝功能、上腹部手术史、病灶大小和基础疾病史),术中资料(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手术时间、肝门阻断率),术后资料(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花费、术后第1、3天肝功能)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出血、胆漏、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切口感染、术后死亡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临床研究结论。结果:LCLR组和OCLR组在性别、年龄、术前ALB、术前AST、术前ALT、术前TIBL、ASA分级、肿瘤大小和基础疾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OCLR组比较,LCLR组显示更短手术时间(214.18±74.13min vs324.72±80.01min;p=0.001)和术后住院天数(7.73±2.2天vs 12.44±2.98天;P=0.0001),更少术中出血量(100ml vs 250ml;p=0.001),而两组住院费用(4.87±1.16万元vs 5.71±1.33万元;p=0.093)无显着差异。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AST及ALT均较术前升高,但LCLR组升高幅度较OCLR组低(67.94 U/L Vs193.23 U/L,p=0.006;54.18 U/L Vs 131.03 U/L,p=0.006),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肝功能呈恢复趋势(p>0.05),两组间无显着统计差异。LCLR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较OCLR组少(9.09%Vs 44.44%,p=0.096),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其中胆漏(p=1.000)、切口感染(p=0.268)、胸腔积液(p=0.512),腹腔积液(p=0.362)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有大出血、肝衰竭及手术后死亡病例。结论:LCLR与OCLR相比具有相同安全性,但其具有手术暴露好、术中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优势特点。因此在严格术前评估及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是安全、有效及可行的技术。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2](2020)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指出
施长鹰[3](2020)在《术后辅助放疗对零切缘微血管侵犯肝细胞癌预防局部复发的临床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和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发病率第5的恶性肿瘤,疾病致死率列第2位。我国是HCC高发国家,总患病人数占全球每年发病数一半多,多数病人伴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和肝硬化。目前治疗HCC的主要方法有外科手术、微创消融、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iton,TACE)、生物靶向治疗、放疗、化疗等。单发肿瘤(巴塞罗那分期0/A期)或满足米兰标准的多发肿瘤是广为接受的手术切除适应证,尤其是单发小肝癌,手术切除五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影响HCC病人术后长期生存的主要问题是肝内外肿瘤复发转移,尤其是肝内复发,常常成为HCC病死的主要原因。癌旁肝组织内的微转移,包括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 VI,区别于肉眼血管侵犯macro-vascular invasion,MVI,本文均用小写m)和癌周卫星灶(satellite nodule),是术后肝内转移复发、尤其是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从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的彻底性,和术后抗复发治疗的有效性两方面入手,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途径之一。在术前如何了解HCC癌周微转移的状况,有助于帮助决策手术与术后的辅助治疗。术式的选择,如解剖性切除和切缘的处理,虽有原则可循,但在具体应用时也往往受手术具体情况的限制;术后辅助治疗,已有一些积极的探索,如运用介入治疗、干扰素、分子靶向药物等,但缺乏高质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有效性尚不能得到广泛认可。对手术技术方法和辅助治疗方案的探索,仍是目前提高肝癌手术疗效的主要突破口,有非常高的临床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特需治疗一科/肝移植科行肝癌切除手术病人231例,对这些病人的手术方式、切缘处理、癌周微转移情况进行总结,手术方式按解剖性切除和非解剖性切除分组,切缘状态根据手术切除标本内切缘宽度分为宽、窄切缘,微转移情况依据病理报告是否有微血管侵犯和/或癌周子灶评估。比较解剖性切除和非解剖性切除、切缘宽与窄之间,在全组病人及不同微转移状态下的预后差别。第二部分研究纳入262例BCLC-0/A期HCC手术病人的临床数据和影像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m VI相关因素,并建立m VI的预测模型,以列线图(Nomogram)形式呈现。第三部分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依照入选标准于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入组病人,HCC切除手术后1个月对银夹标记的切缘旁肝组织行γ射线外放疗,以无复发生存时间(RFS)、总生存时间(OS)和放疗副反应为观察指标,观察与对照组间的差别。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提示,为巴塞罗那0/A期HCC病人行手术切除,解剖性切除组与非解剖性切除组间在RFS和OS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89、0.068);宽切缘组较窄切缘组RFS(P=0.108)和OS(P=0.122)均无明显优势;m VI阳性组在RFS、OS均低于m VI阴性组(P值分别为<0.001、<0.001);癌周子灶阳性病人RFS和OS均低于阴性病人(P值分别为0.002、<0.001)。分层分析提示,当m VI阳性时解剖性切除可以提高RFS和OS(P值分别为0.001、0.001),当存在癌周子灶时解剖性切除可提高RFS和OS(P值分别为0.006、0.010)。COX回归分析提示肝硬化(P=0.002,RR=1.693)、m VI(P<0.001,RR=2.023)和癌周卫星灶(P=0.046,RR=1.391)是影响病人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脾增大、异常凝血酶原升高、肿瘤包膜不完整、大肝癌(≥5cm)、多结节融合型肿瘤这五个因素在预测m VI具有重要意义,绘制列线图最优总分截值为350分,ROC曲线下面积在训练组和验证组分别达0.8758和0.8661。当累计分数达到220分以上时,该模型预测m VI阳性率达到80%以上。第三部分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放疗组RFS优于对照组(P=0.027),OS比较无明显差异(P=0.297)。放疗组无严重毒副反应发生,乏力、放射性肝损伤、胃肠道反应均在放疗结束后自行缓解消失。研究结论:癌周微转移是早期肝癌术后短期复发的主要原因,解剖性切除和宽切缘处理可以提高此类病人手术疗效。包含脾脏增大、异常凝血酶原升高、无完整肿瘤包膜、肿瘤直径≥5cm、多结节融合型肿瘤这五个临床指标列线图预测模型,用于BCLC-0/A期肝癌病人术前m VI预测简便易行,为手术决策和辅助治疗的准备提供依据。有微血管侵犯的零切缘肝癌病人术后接受切缘旁放疗无明显不良反应,能提高此类病人手术疗效,预防术后局部复发。
杨学安,张新峰,邵英梅,吐尔干艾力·阿吉,尼加提·塔西甫拉提,王飞,徐克,阿依甫汗·阿汗[4](2020)在《选择性阻断肝动脉在肝囊型包虫外囊完整剥离术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选择性阻断肝动脉血流在肝囊型包虫外囊完整剥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连续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47岁。所有患者均行肝包虫外囊完整剥离术,依据术中血流阻断不同分为:A组(n=42),选择性阻断肝动脉;B组(n=38),阻断第一肝门血流。比较两组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以及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总胆红素。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215.7±29.6)ml、术后通气时间(2.3±0.1)d、住院天数(11.6±1.0)d,少于B组(254.8±20.6)ml、(3.2±0.2)d、(12.7±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9.5%),B组发生并发症5例(1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3天ALT、AST、白蛋白和总胆红素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后第5天ALT(62.8±5.2)U/L、AST(32.7±2.6)U/L、白蛋白(39.1±0.3)g/L、总胆红素(12.1±0.5)μmol/L,均优于B组(121.9±5.6)U/L、(53.9±8.0)U/L、(32.2±0.6)g/L、(19.3±0.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囊型包虫病外囊完整剥离术中选择性阻断肝动脉,在控制术中出血以及术后肝功能恢复等方面优于传统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
杨金奂[5](2020)在《144例完全腹腔镜下复杂肝段切除的难度分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尽管手术难度是一种具有高度主观性的评价,但从既往研究来看腹腔镜肝切除术是存在客观的难度分级的。目前多数专家认为涉及肝脏Ⅰ、Ⅳa、Ⅶ、Ⅷ段的腹腔镜肝大部切除术是难度较高的肝切除术,但未见对肝大部切除术具体术式进行更详细的分级。该研究拟回顾本医疗组行144例肝大部切除术的资料,对肝大部切除术进行难度分级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医疗组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施行的144例完全腹腔镜下复杂肝段(肝脏Ⅰ、Ⅳa、Ⅶ、Ⅷ段)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对影响难度的因素进行赋值并将评分结果分为高难度组(≥5分)和低难度组(≤4分)。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数据的差异并重点探讨本医疗组在行复杂的肝大部切除术方面的技巧及经验。[结果]高难度组有45例,低难度组有9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ASA分级等无明显差异。行右半肝切除术者共12例,均为高分组(12 vs 0,p=0.000);行扩大右半肝切除术者3例,均位于高分组(3 vs 0,p=0.000);右后叶切除术共45例,其中高分组有11例,低分组有34例,两组无明显差别(11 vs 34,p=0.160),单独比较两组行右后叶切除的资料发现低分组右后叶肿瘤直径明显小于高分组(p=0.014);行单独6段切除或7段切除者共27例,均位于低分组(0 vs 27,p=0.000);尾状叶切除的患者共11例,7例为高分组,4例为低分组,高分组行尾状叶切除的患者显着多于低分组(7 vs 4,p=0.022);施行左半肝切除术4例,均为低分组(0 vs 4,p=0.000);行中央肝切除者共10例,其中8例位于高分组,2例在低分组,高分组行中央肝切除者明显多于低分组(8 vs 2,p=0.001);单独行4段或8段切除者共10例,均位于低分组(0 vs 10,p=0.02);其他行单独某段或多段切除者高分组4例,低分组18例,无明显差别(4 vs 18,p=0.115)。与低分组相比较,高分组肿瘤直径明显大于低分组[(10.76±3.27)cm vs(7.77±2.25)cm,p=0.000],手术时间也明显长于低分组[(227.11±66.54)min vs(145.66±4.64)min,p=0.000],就出血量来说,高分组亦明显高于低分组[(362.67±185.24)ml vs(140.91±68.20)ml,p=0.000]。高分组术后输血者4例(8.89%),相较于低分组1例(1.01%)有更高的输血比例(4/45 vs 1/99,p=0.033);高分组手术过程中肝门阻断时间也高于低分组[(27.33±4.84)min vs(20.30±7.20)min,p=0.000],但是两组的肝门阻断比例并无明显差别(45/45 vs 97/99,p=0.088);就术后并发症来说,两组发生Grade Ⅲ级以上并发症的比率也无明显差别(1/45 vs 0/99,p=0.313)。两组在术后住院天数上也存在明显差别[(8.87±1.56)d vs(7.87± 1.20)d,p=0.000]。两组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ALT、AST、TBIL的对比,可见两组并无明显差异,且逐渐趋向正常值。[结论]复杂的腹腔镜肝大部切除术客观上是存在内部难度分级的,右半肝切除术、扩大的右半肝切除术、尾状叶切除术和中央肝切除术的难度更高,对于肝右后叶切除来说,肿瘤直径相对较大者难度也更高。复杂的肝大部切除术在保证良好的术野暴露及血管处理技巧的前提下是可以被安全有效实施的。
王翔[6](2019)在《尾状叶肝癌腹腔镜切除与开腹切除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尾状叶肝癌腹腔镜切除(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与开腹切除(Open hepatectomy,OH)的临床疗效,为尾状叶肝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2003年04月0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诊治的临床及病理诊断为原发性尾状叶肝癌病人73例,其中LH组17例,OH组56例。并对他们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和生存率等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病人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人在手术时间(146.12±64.07min vs 186.6±60.64min,P=0.030)、术中出血量(150(50-300)ml vs 300(200-775)ml,P<0.001)、术中输血(0例vs 14例,P=0.030)、术后住院时间(7(5.5-9)d vs 13(11-17)d,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第一肝门阻断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LH组发生术后并发症4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53%;OH组中术后并发症1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21%。使用Clavien-Dindo分级评估术后并发症,LH组ⅠⅡ级3例,ⅢⅣ级1例;OH组ⅠⅡ级13例,ⅢⅣ级0例。两组病人在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病理明确手术切缘干净,符合临床根治性切除标准。LH组中位随访时间为24.88个月,OH组中位随访时间为36.69个月。LH组中肝内复发6例,复发率为35.29%;早期复发2例,早期复发率11.76%。OH组中肝内复发27例,肝内复发并肝外转移2例,复发率为51.79%;早期复发20例,早期复发率35.71%。LH组复发病人中单发3例,多发3例;OH组中单发20例,多发9例。两组病人复发率、复发类型、复发时间和复发数目上无明显差异(P>0.05)。LH组病人1、2和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0.59%、41.18%和17.65%,1、2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35%、47.06%和29.41%;OH组病人1、2、3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5.77%、44.23%、35.54%和15.38%,1、2、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00%、55.77%、48.08%和21.15%,两组病人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相比OH,LH具有手术时长短、术中出血少、术后住院天数短的优点。2.LH具有术后与OH相似的并发症发生率,临床近期与远期疗效相当。
潘剑辉[7](2019)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前难度预测评分系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影响腹腔镜肝癌切除手术难度的危险因素,建立一套客观、有效的术前手术难度预测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208例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腹腔镜肝癌切除手术时间确定手术难度的独立预测因素。按照logistic回归方程的系数构建手术难度预测评分系统。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肿瘤最大直径、BMI、肿瘤位置、肝脏切除范围、肿瘤深度、肿瘤个数、AFP水平、血红蛋白含量在短时间与长时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BMI、肿瘤位置、切除范围是手术难度的独立预测因素。肿瘤最大直径>35.5mm、BMI>25kg/m2、肿瘤位于后上肝段、局部切除及左外叶以外的肝切除范围与手术时间的延长显着相关。将logistic二元回归方程的系数简化后,对肿瘤最大直径、BMI、肿瘤位置、肝脏切除范围分别赋值。所有的病例按照该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分数为0分、1分、1.5分、2.5分、3分、4分、4.5分及以上。根据组间风险比,将病例分为低难度组(0-1.5分),中难度组(2.5-4分),高难度组(4.5分及以上)。Logistic回归模型及简化版评分系统模型下ROC曲线面积均为0.806。低难度组、中难度组、高难度组间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存在显着差异。随着难度的提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逐渐上升。结论:基于肿瘤最大直径、BMI、肿瘤位置、肝脏切除范围四个独立预测因素,我们开发了一套客观、有效的术前预测腹腔镜肝癌切除手术难度的评分系统。分数可以反映手术难度。
陈海敏,高夫生,方路,梁博,袁荣发,郑兵兵,付晓伟,杜鹏程[8](2018)在《肝叶血流阻断在右肝解剖性肝切除中的应用:附12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肝叶血流阻断在右肝解剖性肝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肝癌8例,肝内胆管结石4例,所有患者病变均局限在右肝肝叶或右肝仅一肝段中,术中均采用肝叶血流阻断行右肝解剖性肝切除。结果: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行肝V段切除1例,肝VII段切除2例,肝VIII段切除3例,右后叶切除4例,右前叶切除2例;平均手术时间(263.33±27.99)min,术中出血量(397.50±85.29)mL。术后并发胸腔积液1例,胆汁漏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肝叶血流阻断在右肝解剖性肝切除中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的同时减轻对肝脏功能的损伤,安全可行。
李彬[9](2017)在《第一肝门阻断法与选择性半肝阻断法在肝癌切除手术中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肝癌是现阶段危险人类身体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肝癌的手段,但肝切除手术中出血量大是制约肝切除手术的重要因素,因此,阻断入肝血流成为了肝切除术必要的环节,现阶段临床应用的主要阻断方式为第一肝门阻断与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通过比较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分别使用第一肝门阻断法和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法进行肝癌切除术的肝癌患者术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变化等方面的差异,以了解两组阻断方法的优缺点,从而为肝血流阻断的临床应用给予更好的选择方式。方法:回顾性统计2014年6月-2016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切除术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3例,根据患者手术阻断方式分为两组,第一肝门阻断组(n=32),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组(n=31)。第一肝门阻断组使用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组使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法。手术前两组病人均根据影像学资料中肿物位置及肝脏解剖结构明确手术切除范围与界限,术中均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方式,经右上腹或右肋缘下切口进入腹腔,探查腹腔及肝脏,游离肝周韧带,明确肿块大小、位置、数量以及与门静脉等血管毗邻关系。术中均采用止血钳逐步将肝实质连同肝内血管及胆管钳夹、切断、缝扎,直至切除肿瘤(切缘>1cm)及周边卫星灶,明确有无脉管侵犯。术后予以腹壁硅胶管行腹腔引流。术后予以常规抗感染、补液、抗病毒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前比较两组患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血小板、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大小、肿瘤数量情况;术中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血流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比较两组第3、7天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术后第五天INR。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1)术前,两组在性别、年龄、术前白蛋白、术前PT、术前总胆红素、术前Ptl、肿瘤数量、主瘤大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两组在阻断时间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第一肝门阻断组优于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组;两组在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比较两组第三天、第七天白蛋白、低蛋白血症、PT、TB,术后第五天INR方面,P值均大于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24小时内ALT、AST比较方面,P值均大于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七天ALT比较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P>0.05);两组术后第七天AST比较方面,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术后第七天AST比较方面,第一肝门阻断组优于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组。结论:(1)第一肝门阻断组相对于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白蛋白恢复,术后PT,术后TB,术后INR方面没有明显优势;(2)在手术中的阻断时间第一肝门阻断组要少于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组,术后肝脏细胞损伤情况上,第一肝门阻断组要轻于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组。(3)复核两组临床资料与手术方式发现,第一肝门阻断组中肿瘤多位于左半肝,选择性半肝血流组中肿瘤多位于右半肝,同时阻断时间也有差距,这是术后第七天AST出现统计学差异的原因。
赵明海,朱少功,赵会博,魏思东[10](2015)在《肝门部Glisson蒂右前支血流阻断行肝右后叶解剖性肝切除术》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肝门部Glisson蒂右前支血流阻断行肝右后叶解剖性肝切除术在肝癌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肝右后叶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采用肝门部Glisson蒂右前支血流阻断行肝右后叶解剖性肝切除术(A组);8例采用间歇性第一肝门阻断(B组)行肝肿瘤局部切除术;对两组术中出血、术后肝功能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例均无死亡病例,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3、5、7 d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低于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门部Glisson蒂右前支血流阻断行肝右后叶解剖性肝切除术是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术后肝功能损害的有效的肝切除方法。
二、选择性第一肝门阻断行肝癌切除84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择性第一肝门阻断行肝癌切除84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与开腹肝尾状叶切除术安全性及可行性临床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一般资料 |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1 纳入LCLR标准 |
2.2.2 排除LCLR标准 |
2.3 术前准备 |
2.4 手术方式 |
2.4.1 LCLR组 |
2.4.2 OCLR组 |
2.5 术后处理 |
2.6 观察指标 |
2.7 观察指标评价标准 |
2.8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术前临床数据比较结果 |
3.2 术中临床指标比较结果 |
3.3 术后临床数据比较结果 |
3.4 术后并发症比较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术中出血量和输血率对比分析 |
4.2 手术时间的对比分析 |
4.3 手术费用的对比分析 |
4.4 术后住院时间的对比分析 |
4.5 术后肝功能的对比分析 |
4.6. 并发症的分析 |
4.7 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的注意事项和经验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
6.1 不足之处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肝尾状叶肿瘤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术后辅助放疗对零切缘微血管侵犯肝细胞癌预防局部复发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引用文献 |
第一部分 解剖性肝切除和切缘处理对于肝细胞癌手术疗效影响的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列线图预测肝细胞癌BCLC-0/A期手术病人m VI发生率的模型建立与验证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零切缘微血管侵犯肝细胞癌术后辅助放疗的前瞻性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文献综述 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辅助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5)144例完全腹腔镜下复杂肝段切除的难度分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尾状叶肝癌腹腔镜切除与开腹切除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临床资料 |
2.诊断标准 |
3.入组标准 |
4.排除标准 |
5.剔除标准 |
6.术前评估 |
7.治疗方法 |
7.1 腹腔镜尾状叶肝癌切除术 |
7.1.1 腹腔镜联合尾状叶肝癌切除术 |
7.1.2 腹腔镜单独尾状叶肝癌切除术 |
7.2 开腹尾状叶肝癌切除术 |
8.根治性切除判断标准 |
9.资料收集及随访 |
10.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 |
2.两组病人实验室检查比较 |
3.两组病人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
4.两组病人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比较 |
5.两组病人肿瘤复发情况比较 |
6.两组病人生存情况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前难度预测评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8)肝叶血流阻断在右肝解剖性肝切除中的应用:附1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式 |
2 结果 |
2.1 肝切除范围 |
2.2 术中情况 |
2.3 术后情况 |
3 讨论 |
3.1 第一肝门阻断法的局限性 |
3.2 解剖性肝切除的重要性 |
3.3 肝叶血流阻断与解剖性肝切除有机结合 |
3.4 肝叶血流阻断行右肝解剖性肝切除中需关注的问题 |
3.5 肝叶血流阻断行右肝解剖性肝切除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
(9)第一肝门阻断法与选择性半肝阻断法在肝癌切除手术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资料 |
1.2 分组方法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手术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术前、术中临床资料比较 |
3.2 术后临床资料比较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肝脏解剖结构 |
1.1 肝脏的解剖及分段 |
1.2 肝脏的血供及功能 |
2 肝功能分级 |
3 肝切除标准 |
4 肝硬化对肝切除手术的影响 |
4.1 门静脉高压 |
5 肝门血流阻断方式 |
5.1 第一肝门阻断法(Pringle法) |
5.2 全肝血流阻断 |
5.3 半肝血流阻断法 |
5.4 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术 |
6 肝血流阻断后对肝脏的影响 |
6.1 肝脏缺血再灌注对肝脏的影响 |
6.1.1 氧自由基对肝脏缺血再灌注的损伤作用 |
6.1.2 钙超载对肝脏缺血再灌注的损伤作用 |
6.1.3 Kupffer细胞激活及中性粒细胞的聚集造成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
6.1.4 细胞因子对肝脏缺血灌注的损伤作用 |
6.1.5 核因子KB的损伤作用 |
6.2 肝脏缺血所引起的门静脉淤血 |
7 肝切除术后肝衰竭标准 |
7.1 低蛋白血症 |
7.2 凝血原酶时间 |
7.3 总胆红素 |
8 肝切除术后ALT与AST对肝细胞损伤的表现 |
第三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肝门部Glisson蒂右前支血流阻断行肝右后叶解剖性肝切除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2.1 所有病例采用右侧肋缘下斜切口, 进腹探查、游离肝周韧带手术操作程序相同。 |
1.2.2 观察组行肝门部Glisson蒂右前支血流阻断行肝右后叶解剖性肝切除术 (A组) : (1) 切除胆囊后沿肝十二指肠韧带前、后叶与肝包膜移行处解剖出Glisson蒂右前支、右后支[1], 结扎Glisson蒂右后支, 于Glisson蒂右前支根部放置阻断带。 (2) 结扎Glisson蒂右后支后即见肝脏表面呈现缺血线样改变, 沿缺血线在肝脏表面用电刀烧灼出切除标记线。 (3) 肝门部收紧Glisson蒂右前支根部阻断带, 阻断Glisson蒂右前支血流, 采用阻断15 min, 开放5 min, 阻断15 min循环阻断, 沿标记线使用钳夹法离断肝实质, 遇管道结扎或缝扎, 逐渐离断肝实质, 完成肝右后叶解剖性切除, 移除标本。 |
1.2.3 对照组行间歇性第一肝门阻断肝癌局部切除术 (B组) :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 切开小网膜, 于肝十二指肠韧带放置阻断带, 采用阻断15 min, 开放5 min, 阻断15 min循环阻断, 于肝脏表面距肿瘤2 cm正常肝组织以电刀标记切除线, 沿标记线使用钳夹法离断肝实质, 遇管道结扎或缝扎, 逐渐离断肝实质, 局部切除肿瘤, 直至完成肿瘤切除[2]。 |
1.3 术后处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选择性第一肝门阻断行肝癌切除84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与开腹肝尾状叶切除术安全性及可行性临床对比分析[D]. 丁子纲. 南昌大学, 2021(01)
- [2]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0(11)
- [3]术后辅助放疗对零切缘微血管侵犯肝细胞癌预防局部复发的临床价值[D]. 施长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4]选择性阻断肝动脉在肝囊型包虫外囊完整剥离术中的应用分析[J]. 杨学安,张新峰,邵英梅,吐尔干艾力·阿吉,尼加提·塔西甫拉提,王飞,徐克,阿依甫汗·阿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20(05)
- [5]144例完全腹腔镜下复杂肝段切除的难度分级研究[D]. 杨金奂. 山东大学, 2020(09)
- [6]尾状叶肝癌腹腔镜切除与开腹切除预后分析[D]. 王翔.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7]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前难度预测评分系统[D]. 潘剑辉.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8]肝叶血流阻断在右肝解剖性肝切除中的应用:附12例报告[J]. 陈海敏,高夫生,方路,梁博,袁荣发,郑兵兵,付晓伟,杜鹏程.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8(01)
- [9]第一肝门阻断法与选择性半肝阻断法在肝癌切除手术中的临床研究[D]. 李彬.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10]肝门部Glisson蒂右前支血流阻断行肝右后叶解剖性肝切除术[J]. 赵明海,朱少功,赵会博,魏思东.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