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土地区油气管道工程线路水工保护措施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卫东[1](2021)在《输煤管道设计中水工保护技术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文中以实际工程为例,对管道在不同地段所受的危害类型、设计原则和水工保护设计具体措施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输煤管道设计中的水工保护技术。
张垚[2](2021)在《中缅油气管道龙陵段坡面流水侵蚀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文中指出中缅油气管道龙陵段主要为粗晶黑云母花岗岩分布区,地表风化强烈,管沟回填土为花岗岩风化残积砂土,管道作业边坡坡面侵蚀十分严重。又因为花岗岩全风化后的残积层,岩土体结构松散,并伴随有大量的节理和裂隙发育,力学特性不稳定,极易被流水冲刷;管道上部基本为就地取材的风化层碎屑土,回填土土质更疏松,其与自然坡面原状土体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表层易被流水冲刷。因此,需要对对全风化花岗岩地区坡面流水侵蚀灾害的机理进行研究。本实验以龙陵县油气管道通过的全风化花岗岩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规格的土槽(3m×1m×0.5m,3m×0.5m×0.5m)进行四个坡度(10°、20°、30°和40°)下的220mm/h降雨强度的侵蚀模拟实验,对全风化花岗岩地区残积砂土的侵蚀发育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侵蚀机理与坡度的关系坡体在降雨过程中,坡度对于降雨的入渗具有很强的影响,随着坡度的增大,降雨入渗所需的时间越少,入渗速率越高。因此,对于低缓斜坡,降雨侵蚀作用明显低于高度斜坡,且当坡度处于20°至30°之间时,侵蚀冲刷量会明显升高。(2)侵蚀机理与冲刷位置的关系坡体在降雨过程中,坡脚位置总是比坡顶位置下渗所需的时间要多,在同等降雨条件按下,因雨水沿坡面向下运动,所以坡脚位置的入渗速率会高于坡顶位置。这一点由坡体表面的含水率监测数据可以明显得出,坡顶的土体在10cm深度处达到饱和的时间都比坡脚要晚,大致为1-1.5小时。且坡面形成浅沟的位置往往在坡脚处,开始形成侵蚀沟的位置往往在坡体中段。(3)侵蚀机理与坡面流速的关系坡体在降雨过程中,坡度对于坡面上径流的流速具有很强的影响,随着坡度的增大,流速会增大,冲蚀作用增强。对于同一坡度的坡,降雨雨强越大,坡面流流速越大,越容易发生侵蚀作用。对于不同的坡度,坡面流速基本与坡度呈正相关,坡度越小,坡面流流速越小,但入渗量会增大,因此在10°以内侵蚀作用的变化并不明显,但坡度超过10°后,流速对侵蚀作用的影响会明显增大。
李枢一[3](2020)在《黄土地区油气管道河沟道水毁灾害分析及防治》文中提出水毁灾害是油气管道主要风险源之一,其中河沟道水毁更是威胁油气管道安全运行的水毁灾害类型。对黄土地区水毁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降水及地表水活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地层岩性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河沟道水毁灾害通过河床下切、岸坡侧蚀等作用方式使油气管道产生露管、悬管、漂管等危害。从管道设计、水工保护设施、日常管理3方面分析了河沟道水毁产生的原因,并从水毁灾害风险点排查与管控、水工保护设施的管理、水毁灾害的监测预警以及强化应急处置能力4个方面提出了河沟道水毁的防治措施。
康春景,高轩,何旭麒[4](2020)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工程地质灾害分析及管控》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社会需求的增加,石油、天然气管道铺设越来越密集,在保障各地油气需求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保护环境。研究发现,油气管道工程建设容易受多种地质灾害影响,这不仅会降低天然气管道工程的铺设效率,也给管道建成后的维护工作增添难度。尤其是在一些湿陷性黄土地区,崩塌、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给管道建设和建成后的维护带来诸多困扰。本文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工程地质灾害及管控方法,旨在有效地控制地质灾害,提升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营效率。
武海峰[5](2019)在《晋西南地区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及防治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开发建设项目诱发的人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日趋激烈,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开发建设项目诱发的水土流失进行预防和治理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系统阐述了水土流失预测与防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晋西南地区输气管道工程为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的要求,根据输气管道建设程序和流程,结合管道敷设地段的立地条件,对地貌扰动情况和不同施工工艺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划分了水土流失防治区域;在此基础上对长输管道工程开发建设过程中扰动土地的类型、时段进行分析,并进行了水土流失预测;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的原则,进行了水土保持措施综合设计;最后对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输气管道建设程序和流程,以及对地貌扰动情况和不同施工工艺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将水土流失防治划分为4个区域,即管道作业带区防治区、穿越工程防治区、弃渣场防治区和道路工程防治区。(2)晋西南地区输气管道工程项目,建设扰动和损坏原地貌造成新增水土流失面积为128.51hm2,预测水土流失总量4.14万t,其中,原地貌预测水土流失量3.19万t,新增预测水土流失总量为0.95万t。新增预测的流失量中建设期为0.45万t,自然恢复期新增预测流失量为0.50万t。(3)针对输气管道建设期水土流失特点,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的规定以及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确定本项目水土保持设计水平年扰动土地整治率96%,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6%,土壤流失控制比为0.7,拦渣率为90%,林草植被恢复率为97%,林草覆盖率为25%。(4)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临时措施后,工程扰动土地整治率达99.00%,水土流失治理度达97.02%、拦渣率达到96.00%、土壤侵蚀模数可以降至1250t/km2·a,水土流失控制比可达到0.80。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内,项目建设区面积128.51hm2,可绿化面积为72.13hm2,到设计水平年时,植物措施面积74.68hm2,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6.58%,植被覆盖率可达到58.11%。因此,本项目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基本能够满足《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要求的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冯文娟,张文龙[6](2019)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天然气管道工程地质灾害分析及管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着重以陕西省陕北地区榆林至延安一带天然气管道工程为例。通过对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运行期间所遇到的地质灾害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总结出管控长输管道工程的方法。
王喆[7](2019)在《陇东气田X区试采天然气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陇东地区天然气利用项目的建设能优化陇东的能源结构,提高当地及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环境,对于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工业经济腾飞具有重要意义。从气田引接天然气,既能减少原油消耗、提高原油商品量,又能提高天然气销量,促进油田发展。本论文坚持“经济实用,运行可靠,安全环保”的基本原则,降低地面建设投资,提高效益。本论文通过全面的市场调研,分析了陇东地区的资源状况和市场情况,预测了未来市场的用气需求量和资源风险。通过对管网的适应性分析以及未来市场的供需平衡分析,经过方案对比,选择线路走向,管道规格和输气压力。根据陇东地区的实际地形和当地情况进行局部方案对比,选择最佳线路走向方案,根据规范对管线进行了相关设计;其次采用PIPELINE STUDIO对新建管网运行工况,管道适应性和事故工况进行模拟计算;根据线路用管选型原则,在强度计算的基础上确定了管型和钢级,并进行了强度和稳定性校核。按照规范进行管道防腐,并采用TGNET模拟有无内涂层的方案进行对比,外涂层辅以阴极保护联合保护措施。最后本工程严格遵守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对该工程进行完整的设计。本课题开展的技术方案研究对陇东地区天然气利用工程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鹏宇[8](2019)在《中国石油M天然气管道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跨国境油气管道项目在中资企业的投资项目中,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比重,但项目从建设到运营的过程还值得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M天然气管道M国境内的项目后评价,M天然气管道项目是国际商务合作项目和国家重点外商投资项目,以M天然气管道项目为例,对境外工程易发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分析项目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实施的海外项目给予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对M天然气管道项目前期文件,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等,进行初步的评价。根据项目施工实施情况、生产运营情况,参照项目前期的可研初设报告,进行工程实施、生产情况以及经济效益的研究工作。重点进行项目的经济效益后评价工作,以项目内部收益率、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结合公司财务报表、运营数据、投资计划完成报告以及项目运销数据中的内容进行计算,比照项目前期文件,分析结果产生的原因。同时,对目前M国天然气的市场竞争情况进行了分析,根据下游销售的情况对项目管输费定价的影响分析项目的经济效益。对M天然气管道进行综合性的整体评价,结合前文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评价,分析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可以借鉴的经验,为后续中资企业项目在海外实施和运行提供了依据。根据施工管理人员和项目生产调控人员以及管道管理部门人员对项目的评述总结形成,分析阐述了管道存在的问题,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与此同时,对项目未来发展提出了愿景,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与项目未来发展相关的建议。
李寄,苏兰茜,何祖祥,张文峰,王明海,金勇国[9](2019)在《中缅管道初设阶段水工保护工程量优化计算方法》文中指出水工保护结构是油气长输管道的关键附属工程,针对目前油气管道初步设计阶段水工保护工程量的计算难以满足工程概算精度的实际问题,以中缅管道为例,提出了管道初步设计阶段水工保护工程量的优化计算方法。通过分析已建油气管道初步设计阶段与竣工阶段的水工保护工程量偏差因素,梳理了中缅管道水工保护工程量的9种计算要素,针对不同材料和结构形式的水工保护建立了新的工程量计算公式。采用Global Mapper和ArcGIS等GIS软件提取中缅管道沿线的坡度和长度系数,确定了优化计算公式中的部分参数。中缅管道工程竣工后,对比了初步设计阶段水工保护工程量与竣工工程量,结果表明:初步设计阶段水工保护工程量的计算准确率相对较高,证明该计算方法可行,能够为精确计算初步设计阶段水工保护工程量提供新思路。(图5,表5,参20)
李正清[10](2018)在《中缅原油管道运营安全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缅原油管道是我国第四大能源通道,其建成及投产有助于改善我国西南地区缺油少气的情况,对国家能源安全及改善民生有较大意义。中缅原油管道沿线地形复杂,管道海拔起伏大,自然环境恶劣,事故后果严重,但针对运营期生产安全的风险评价研究不足。因此,结合中缅原油管道地形及工艺特点,分析生产运营中面临的安全风险,对管道长期平稳安全运营有较大意义。本文将采用故障树分析法,对中缅原油管道运营安全风险进行分析,首先,将管道失效作为故障树顶端事件,根据地形特征,将中缅原油管道(缅甸段)分为三段,分别为海沟段、山区段、平原段。绘制各段管道故障树,逐层分析导致顶端事件发生的基础事件。通过定性分析,求出各段管道故障树的最小割级,分析割集阶数与基础事件出现频率。同时,对各段管道进行定量风险分析,运用模糊理论求解各个基础事件发生的概率,计算管道失效概率以及基础事件的概率重要度和临界重要度,找出关键事件及次关键事件。通过分析,确定各段管道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根据分析结果,讨论规避或减小运营风险的方式方法,提升管道运营风险管理水平。
二、黄土地区油气管道工程线路水工保护措施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土地区油气管道工程线路水工保护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输煤管道设计中水工保护技术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输煤管道受到的危害类型分析与设计原则 |
2.1 山区地势危害 |
2.2 黄土梁茆沟壑地区危害 |
2.3 冲积平原危害 |
2.4 河道地段的危害 |
3 水工保护设计技术措施 |
3.1 稳管措施 |
3.1.1 配重块 |
3.1.2 混凝土连续包封覆盖 |
3.1.3 螺旋地锚 |
3.2 护岸防护 |
3.2.1 植被保护 |
3.2.2 工程保护 |
3.3 护底防护 |
3.4 挡墙措施 |
3.5 生态措施 |
3.6 排、堵、阻等综合措施 |
4 水工保护地段地貌恢复 |
5 结语 |
(2)中缅油气管道龙陵段坡面流水侵蚀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油气管道的发展及分布 |
1.1.2 管道区流水侵蚀的危害及研究意义 |
1.2 坡面流水侵蚀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目前待研究的问题 |
1.4 研究目标、方法与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区侵蚀状况调查 |
2.1 研究区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状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条件 |
2.2 区域调查概述 |
2.3 坡面侵蚀的影响因素 |
2.4 全风化花岗岩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区风化花岗岩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
3.1 室外实验 |
3.2 室内试验 |
第四章 边坡侵蚀破坏的降雨模拟试验 |
4.1 侵蚀破坏模拟试验平台搭建 |
4.1.1 试验步骤 |
4.1.2 雨量设计 |
4.1.3 数据监测 |
4.2 侵蚀破坏模拟试验参数选取 |
4.3 侵蚀破坏模拟试验过程 |
4.3.1 试验一10°斜坡 |
4.3.2 试验二20°斜坡 |
4.3.3 试验三30°斜坡 |
4.3.4 试验四40°斜坡 |
4.4 降雨冲刷侵蚀机制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4.5.1 全风化花岗岩回填土侵蚀的典型特征 |
4.5.2 地面冲刷实验主要结论 |
第五章 坡面侵蚀冲刷过程分析 |
5.1 坡体侵蚀冲刷结果 |
5.2 坡面流速与侵蚀冲刷的关系 |
5.3 不同坡度下坡体土壤抗冲刷系数 |
5.4 不同坡度下坡体土壤分离速率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3)黄土地区油气管道河沟道水毁灾害分析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毁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 |
1.1 自然因素 |
(1)降水及地表水活动条件 |
(2)地形地貌条件 |
(3)地层岩性条件 |
1.2 人为因素 |
2 河沟道水毁灾害的危害特征 |
3 河沟道水毁产生的原因分析 |
3.1 管道设计不合理 |
3.2 水工保护设施不合理 |
3.3 日常管理不到位 |
4 河沟道水毁灾害防治措施 |
4.1 水毁灾害风险点排查与管控 |
4.2 水工保护设施的管理 |
4.3 水毁灾害的监测预警 |
4.4 强化应急处置能力 |
5 结束语 |
(4)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工程地质灾害分析及管控(论文提纲范文)
1 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工程地质灾害 |
1.1 崩塌灾害 |
1.2 滑坡灾害 |
1.3 地面沉降 |
1.4 河道穿越失稳 |
1.5 坡面水土保护失效 |
1.6 河沟道水毁 |
2 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控问题 |
3 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工程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控措施 |
3.1 健全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工程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制度 |
3.2 明确湿陷性黄土地区天然气管道工程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要点 |
4 结语 |
(5)晋西南地区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及防治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长输天然气管道现状 |
1.2.2 长距离输送天然气管道施工特点及难点 |
1.2.3 天然气管道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
1.2.4 天然气长距离管道输送工程的敷设类型和水工保护防治措施 |
1.2.5 长输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水土保持技术措施 |
第二章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
2.1 项目概况 |
2.2 项目区基本情况 |
2.2.1 地理位置 |
2.2.2 地形地貌 |
2.2.3 地质地震 |
2.2.4 气候气象 |
2.2.5 水文 |
2.2.6 土壤 |
2.2.7 植被 |
2.2.8 社会经济概况 |
第三章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与水土流失量预测 |
3.1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
3.1.1 项目建设区 |
3.1.2 影响区 |
3.1.3 防治责任范围界定结果 |
3.2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
3.2.1 防治分区划分方法 |
3.2.2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结果 |
3.3 水土流失现状 |
3.3.1 水土保持概况 |
3.4 水土流失量预测 |
3.4.1 预测范围 |
3.4.2 预测时段 |
3.4.3 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 |
3.4.4 水土流失量预测 |
3.4.5 水土流失量预测汇总 |
3.4.6 水土流失量预测结果分析 |
3.4.7 水土流失危害分析 |
3.4.8 综合分析及指导性意见 |
第四章 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
4.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
4.1.1 总体防治目标 |
4.1.2 防治指标 |
4.2 水土保持措施布设 |
4.3 分区防治措施布设 |
4.3.1 管道作业带防治区 |
4.3.2 穿越工程区 |
4.3.3 弃渣场防治区 |
4.3.4 道路工程防治区 |
4.3.5 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 |
第五章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分析 |
5.1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预测依据 |
5.2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纸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湿陷性黄土地区天然气管道工程地质灾害分析及管控(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天然气管道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 |
2.1 黄土滑坡地质灾害 |
2.2 河道穿跨越失稳地质灾害 |
2.3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 |
2.4 水工保护失效灾害 |
3 天然气管道地质灾害的管控措施 |
3.1 建设时期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
3.2 运行中地质灾害的管控措施 |
4 结语 |
(7)陇东气田X区试采天然气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项目建设背景 |
1.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范围及内容 |
1.4.1 研究范围 |
1.4.2 设计内容 |
第二章 气源分析 |
2.1 资源情况 |
2.1.1 资源 |
2.1.2 庆探-1#井区(国内资源) |
2.1.3 西气东输二线(国外资源) |
2.1.4 井口零散气 |
2.2 天然气性质 |
第三章 市场分析 |
3.1 目标市场的选择 |
3.1.1 行政区划分及经济情况 |
3.1.2 天然气利用现状 |
3.1.3 主要目标市场 |
3.2 天然气市场需求及需求预测 |
3.2.1 天然气需求 |
3.2.2 用气量预测 |
3.2.3 用气量分析 |
3.2.4 管道输气量的确定 |
3.3 价格承受能力分析 |
3.3.1 天然气价格 |
3.3.2 替代能力分析 |
3.3.3 市场承受能力 |
3.4 市场风险分析 |
3.4.1 市场风险 |
3.4.2 风险防范策略 |
第四章 供配气方案 |
4.1 供配气原则 |
4.2 供需平衡分析 |
4.3 气量分配方案 |
4.4 用气不均匀性分析 |
第五章 管道线路工程 |
5.1 线路走向 |
5.1.1 线路走向方案选择原则 |
5.1.2 线路走向方案 |
5.1.3 方案比选 |
5.2 线路走向推荐方案 |
5.2.1 推荐线路走向 |
5.2.2 沿线社会、自然环境和工程地质概况 |
5.3 管道敷设 |
5.3.1 管道敷设原则 |
5.3.2 一般地段管道敷设 |
5.3.3 特殊地段管道敷设 |
5.4 管道穿越 |
5.4.1 穿越工程概况 |
5.4.2 管道穿越 |
5.5 线路附属设施 |
5.5.1 线路截断阀室 |
5.5.2 固定推力支墩的设置 |
5.5.3 管道标志桩、警示牌及特殊安全保护设施 |
5.5.4 水工保护 |
5.5.5 道路工程 |
5.6 线路安全防护 |
5.7 主要工程量 |
第六章 输气工艺 |
6.1 工艺参数 |
6.1.1 设计输量及沿线分输量 |
6.1.2 基础数据 |
6.2 工艺系统计算 |
6.2.1 计算公式和计算内容 |
6.2.2 工艺分析 |
6.2.3 输气工艺方案 |
6.2.4 最优管道方案校核 |
6.3 管道适应性分析 |
6.3.1 管道储气能力 |
6.3.2 管道最大输气能力分析 |
6.4 事故工况分析 |
6.4.1 泄漏事故工况分析 |
6.4.2 管道带压堵漏方案 |
第七章 线路用管 |
7.1 管材等级选择 |
7.1.1 设计条件及计算参数 |
7.1.2 钢管管型选择 |
7.1.3 钢级选择 |
7.2 管道强度及稳定性校核 |
7.2.1 强度校核 |
7.2.2 稳定性校核 |
7.2.3 抗震校核 |
第八章 输气站场 |
8.1 站场设置 |
8.2 站场工艺 |
8.2.1 庆-1 集气站扩建 |
8.2.2 西峰门站扩建 |
8.2.3 蔡家庙门站/驿马门站 |
8.2.4 截断阀室 |
8.2.5 井口CNG |
8.3 主要工程量 |
第九章 管道防腐 |
9.1 基础资料 |
9.1.1 现场资料 |
9.1.2 工艺资料 |
9.2 防腐层的选择 |
9.2.1 管道外防腐层 |
9.2.2 补口材料的选用 |
9.2.3 站场内的管道防腐 |
9.2.4 站内管道及设备保温 |
9.3 阴极保护 |
9.3.1 阴极保护计算 |
9.3.2 线路阴极保护系统 |
9.3.3 线路阴极保护测试系统 |
9.3.4 阴极保护电绝缘与电连续 |
9.4 干扰防护 |
9.4.1 交流电流干扰防护方案比选 |
9.4.2 交流干扰保护方案 |
9.5 主要工作量 |
第十章 辅助工程 |
10.1 自控系统 |
10.1.1 控制水平 |
10.1.2 自动控制系统方案 |
10.1.3 仪表选型 |
10.1.4 流量计量系统 |
10.1.5 控制室 |
10.1.6 仪表供电及接地 |
10.1.7 自控仪表部分工程量 |
10.2 通信工程 |
10.2.1 概况 |
10.2.2 通信业务需求 |
10.2.3 通信方案 |
10.2.4 主要工程量 |
10.3 供配电工程 |
10.3.1 站场电力现状及附近电源情况 |
10.3.2 用电负荷分级及负荷统计 |
10.3.3 供配电系统 |
10.3.4 防雷、防静电 |
10.3.5 主要工程量 |
10.4 公用工程 |
10.4.1 总图 |
10.4.2 建筑与结构 |
10.4.3 维修与抢修 |
10.5 消防 |
10.5.1 消防概括及设计原则 |
10.5.2 概括 |
10.6 建设用地 |
10.7 节能 |
10.8 环境保护 |
10.8.1 管道沿线的环境状况 |
10.8.2 环境影响分析 |
10.8.3 环境保护措施 |
10.8.4 环境影响结论 |
10.9 安全 |
10.9.1 工程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10.9.2 自然灾害、社会危害因素分析 |
10.9.3 危险、有害因素防范与治理措施 |
10.9.4 预期效果 |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和经济性评价 |
11.1 投资估算 |
11.1.1 编制范围 |
11.1.2 投资估算编制依据及编制方法 |
11.1.3 投资估算 |
11.2 经济性评价 |
11.2.1 财务分析 |
11.2.2 经济性评价基础数据 |
11.2.3 财务评价 |
第十二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12.1 主要研究结论 |
12.2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8)中国石油M天然气管道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取得的成果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3 项目后评价理论 |
1.3.1 项目后评价的原则 |
1.3.2 项目后评价的作用 |
1.3.3 项目后评价范围和意义 |
1.3.4 项目后评价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M天然气管道项目全过程后评价 |
2.1 M天然气管道项目简介 |
2.1.1 M天然气管道项目概况 |
2.1.2 M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 |
2.1.3 M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实施情况 |
2.2 M天然气管道项目前期工作后评价 |
2.2.1 可行性研究评价 |
2.2.2 初步设计评价 |
2.2.3 前评估工作评价 |
2.2.4 前期工作评价结论 |
2.3 M天然气管道项目实施后评价 |
2.3.1 施工图设计评价 |
2.3.2 工程质量评价 |
2.3.3 工程建设管理评价 |
2.3.4 建设实施评价结论 |
2.4 M天然气管道项目生产运行后评价 |
2.4.1 生产准备评价 |
2.4.2 投产情况评价 |
2.4.3 输气量评价 |
2.4.4 生产运行评价结论 |
第3章 M天然气管道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 |
3.1 投资执行完成情况评价 |
3.2 市场竞争力分析 |
3.3 经济效益评价 |
第4章 M天然气管道项目影响与持续性评价 |
4.1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
4.2 项目社会影响评价 |
4.3 项目风险控制评价 |
4.4 M天然气管道项目持续性评价 |
第5章 M天然气管道项目综合性评价 |
5.1 M境外段总体评价 |
5.2 M境外段和境内段对比综合评价 |
5.3 M天然气管道项目成绩与经验 |
5.3.1 项目成绩 |
5.3.2 项目经验 |
5.4 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
5.4.1 政治武装冲突预测不足造成工程费用的增加 |
5.4.2 地质灾害预防不及时造成运维成本增加 |
5.4.3 项目实施和操作规范程度增加运营成本 |
5.4.4 人员管理方面薄弱影响商业运营 |
5.4.5 管道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潜在风险增加 |
5.5 主要建议 |
5.5.1 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统筹控制 |
5.5.2 加强地质灾害的防范和技术研究 |
5.5.3 加强管道沿线的宣传工作 |
5.5.4 加强漏管风险防控管理 |
5.5.5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5.5.6 进一步落实上游资源实现项目整体价值最优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项目前期文件审查批复情况 |
致谢 |
(9)中缅管道初设阶段水工保护工程量优化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工保护工程量计算方法 |
1.1 计算流程和要素 |
1.2 计算公式 |
2 坡度和长度系数的获取 |
2.1 DEM数据解析 |
2.2 获取坡度和长度系数 |
3 对比验证 |
4 结论 |
(10)中缅原油管道运营安全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中缅原油管道项目概况 |
1.1.2 中缅原油管道工艺系统概况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2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2.1 管道安全风险评价基本理论 |
2.1.1 油气管道风险管理概述 |
2.1.2 油气管道风险管理步骤 |
2.2 管道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常用方法 |
第3章 中缅原油管道运营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中缅原油管道运营模式 |
3.1.1 全线一级调控 |
3.1.2 属地化管理 |
3.2 中缅原油管道安全管理现状 |
3.2.1 管道敷设方面 |
3.2.2 管道防腐蚀方面 |
3.2.3 工艺运行方面 |
3.2.4 自控系统方面 |
3.2.5 电气安全方面 |
3.2.6 公共关系方面 |
3.3 中缅原油管道运营现存问题与挑战 |
3.3.1 中缅原油管道运营风险管理现存问题 |
3.3.2 中缅原油管道风险控制面临挑战 |
第4章 中缅原油管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价 |
4.1 中缅原油管道分段 |
4.1.1 管道分段依据 |
4.1.2 各段管道风险因素分析 |
4.1.3 中缅原油管道故障机理 |
4.2 中缅原油管道故障树定性分析 |
4.2.1 故障树定性分析基本认识 |
4.2.2 故障树的最小割集 |
4.2.3 最小割集的意义 |
4.2.4 故障树图例及基本事件 |
4.2.5 海沟段管道故障树及割集分析 |
4.2.6 山区段管道故障树及割集分析 |
4.2.7 平原段管道故障树及割集分析 |
4.3 中缅原油管道故障树定量分析 |
4.3.1 故障树定量分析简介 |
4.3.2 模糊集理论 |
4.3.3 基本事件模糊概率 |
4.3.4 中缅原油管道失效概率与重要度分析 |
4.4 中缅原油管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4.4.1 海沟段管道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4.4.2 山区段管道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4.4.3 平原段管道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第5章 中缅原油管道运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5.1 管道腐蚀风险防控 |
5.2 罐区及码头消防管理 |
5.3 自然灾害风险防控 |
5.4 武装袭击风险防控 |
5.5 设备维护管理 |
5.6 第三方破坏风险防控 |
5.7 设备误操作风险防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缅原油管道故障树基础事件风险评估表 |
致谢 |
四、黄土地区油气管道工程线路水工保护措施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输煤管道设计中水工保护技术的探析[J]. 张卫东. 江西建材, 2021(09)
- [2]中缅油气管道龙陵段坡面流水侵蚀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 张垚.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黄土地区油气管道河沟道水毁灾害分析及防治[J]. 李枢一. 石化技术, 2020(04)
- [4]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工程地质灾害分析及管控[J]. 康春景,高轩,何旭麒.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0(03)
- [5]晋西南地区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及防治效果分析[D]. 武海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6]湿陷性黄土地区天然气管道工程地质灾害分析及管控[J]. 冯文娟,张文龙. 化工管理, 2019(24)
- [7]陇东气田X区试采天然气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D]. 王喆.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8]中国石油M天然气管道项目后评价研究[D]. 李鹏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9]中缅管道初设阶段水工保护工程量优化计算方法[J]. 李寄,苏兰茜,何祖祥,张文峰,王明海,金勇国. 油气储运, 2019(05)
- [10]中缅原油管道运营安全风险分析[D]. 李正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