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长儿腹股沟斜疝术式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徐滔[1](2020)在《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和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为了完成科研训练,本文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分析比较了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与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从深圳市人民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中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选取150例,对照组75例实施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研究组75例实施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各项基本资料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8.9±2.88小时)及住院时间(4.29±1.04天)均较对照组时间短,但手术时间(99.40±15.2分钟)较对照组长,住院费用(1.81±0.25万元)较对照组高,且全部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6h、24h、48h的VAS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4.67%,对照组为12.00%,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切口愈合情况及复发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的研究结果接近于真实事件,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的应用,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曹志清[2](2019)在《双孔腹腔镜下自制改良疝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经脐单部位双孔腹腔镜下改良疝针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大样本疗效分析。方法病例来自2003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小儿外科及黄石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的腹股沟斜疝患儿,共5745例。A组4135例采用双孔腹腔镜下改良疝针鞘状突高位结扎术,B组1169例采取经脐单切口腹腔镜,C组215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D组226例采用双钩针腹腔镜手术。对四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近远期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再分析经脐单部位双孔腹腔镜下改良疝针在新生儿及婴幼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最后对比改良疝针与普通疝针在经脐单部位双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等方法。结果5745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个月至14年。A、B、C、D各组之间的性别比率、单侧及双侧疝的构成无差异性。A组与B组比较:单侧及双侧手术时间均显着缩短(P<0.05),术后复发率显着降低(P<0.05),住院时间无差异,两组术中均未损伤髂血管、精索血管及输精管,术后无睾丸萎缩及医源性隐睾等并发症。A组与C组比较:单侧及双侧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着缩短(P<0.05),术后复发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术中均无损伤髂血管、精索血管、输精管及医源性隐睾等并发症,C组术后有2例出现同侧睾丸萎缩。A组与D组比较:单侧及双侧手术时间均显着缩短(P<0.05),术后复发率显着降低(P<0.05),术中均未损伤输精管和髂血管,术后均未发生医源性隐睾及睾丸萎缩。通过进一步提取新生儿及婴幼儿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手术时间A组均较其他组明显缩短(P<0.05);除住院时间A组比C组短(P<0.05),同侧复发率A组低于B组(P<0.05),对侧复发率A组低于C组(P<0.05),阴囊血肿A组低于C组(P<0.05),剩余观察指标A组与其他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过长期大样本分析发现,双孔腹腔镜下改良疝针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新生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间更短,复发率更低,有望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韩厚明[3](2018)在《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文中研究表明1983年底至1984年初,湖北江陵张家山M247号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其中包含大量汉初法律文书,这是继睡虎地秦简之後法律简牍的又一重大发现。经过初步清理之後,这批竹简包括《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遣册》八种,共1200余枚竹简。《历谱》共18枚竹简,记录时代爲汉高祖四年(前203年)至吕后二年(前186年)後九月,其中简二记录有“新降爲汉”四字,是汉王朝创立过程中的真实写照。《二年律令》共540枚竹简,是汉初吕后二年的律令摘抄,共有汉律27种、《津关令》1种,这是汉代成体系法律简牍的首次发现,弥补了汉代法律史研究资料不足的遗憾。《奏谳书》共228枚竹简,内容爲秦及汉高祖时期奏谳文书摘录,保留了奏谳文书的基本格式,对研究秦及汉初司法审判制度有重要意义。《脉书》共66枚竹简,以病候及阴阳十一脉经、脉法等爲主要内容,大部分见於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比後者保存更完好。《算数书》共190枚竹简,是实用算题合集,内容形式与传世数学文献《九章算术》类似,比後者时代早二百余年。《盖庐》共55枚竹简,以申胥(伍子胥)与盖庐(吴王阖闾)的对话爲文本形式,具有浓厚的兵阴阳色彩。《引书》共112枚竹简,是首次发现成篇的汉代导引术文献,可与马王堆《导引图》相参照。《遣册》共41枚竹简,爲随葬物品清单,其中记录有书一笥,正与出土竹简相合。值得一提的是,墓葬还出土鸠杖一枚,这说明墓主人年事已高。张家山M247号汉墓自发掘至今已有34年,全部竹简释文公布於2001年,迄今已有16年,因其竹简内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论文总计上千篇,着作数十部,相关研究纷繁复杂,因此有必要对以往研究历史进行综合梳理,同时结合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竹简文本进行重新校勘,对疑难词汇进行辨析考证,这也是本论文的写作目的所在。本论文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有三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介绍M247号汉墓的发掘情况,墓葬的形制及随葬物品,墓主身份,论述出土竹简的主要内容及其释文公布情况,以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重点内容是对张家山汉简各部分的研究综述,以期把握既往学界的研究概况。第二章张家山汉简释文校注,这部分以《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修订本)》、《二年律令与奏谳书》所刊布的释文爲底本,吸收学界对竹简文本的校勘成果,参照整理者原图版及红外綫图版,对张家山汉简释文进行再校勘,对重点难点词汇进行校注,以疏通文意。第三章相关问题研究,包括《二年律令》编联整理与研究、重点词汇研究梳理与考证,如“颇”、“毋害”、“出入罪人”、“完刑”、“行钱”、“以上、以下”。下编主要内容是字词集释和参考文献。字词集释首先列举字词条目,其次选取有代表性的辞例1-5条,最後以时间爲序摘录学者研究成果,对其中需要补充及辨析的词条以按语形式说明。最後是本论文的参考文献。
刘洁[4](2017)在《单孔腹腔镜和传统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一个经典术式,传统经腹横纹切口手术方式技术成熟,但术后常见阴囊肿胀、复发、对侧新发疝等并发症。现在腔镜技术用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也日趋成熟,因具有操作简单、可发现对侧隐匿性疝、术后阴囊肿胀发生率低等优势受到业内人士及患儿家属的欢迎。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单孔腹腔镜与传统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在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上的疗效,讨论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356例儿童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资料,根据所施行的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其中302例采用腹腔镜(腹腔镜组)辅助下的手术治疗,54例采用腹横纹小切口(传统手术组)手术治疗。腹腔镜组由同一手术者在单孔腹腔镜辅助下使用特制疝针完成经皮穿刺腹膜外内环口结扎术,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及并发症,所有病人予以术后随访,收集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是否复发、是否合并术后医源性隐睾或者睾丸萎缩,并对所收集数据做出比较分析。结果:262例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经腹腔镜探查后发现43例对侧内环口未闭,同时予以手术处理。腹腔镜组、传统手术组单侧手术平均耗时分别为14.5±3.1min、34.2±4.4min,P<0.05;双侧手术时间分别为22.7±7.9min、46.3+6.7min,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5±0.5天、2.8±0.6天,P>0.05,腹腔镜组有3例发生术后阴囊肿胀,无阴囊血肿和医源性隐睾病例;随访期间有2例复发而有1例在对侧新发。传统手术组无医源性隐睾及睾丸萎缩病例,有22例发生了阴囊肿胀,5例发生阴囊血肿,2例发生切口线结反应,1例在同侧复发,有10例在对侧新发斜疝。结论:1.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与传统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比较,前者具有损伤小、复发率低以及并发症少的优势,降低了患儿的痛苦和家属的心理负担。2.单孔腹腔镜下应用特制疝针经皮腹膜外内环口结扎术,经腹壁刺入和导出结扎线可基本保持在同一路径,能够确保腹膜外间隙无张力紧密结扎;同时可于腹腔镜下观察对侧内环口,发现隐性斜疝可一次行手术处理,且对于小儿复发疝、隐性直疝及鞘膜积液的治疗有其独到优势。
张永婷[5](2017)在《不同腹腔镜手术入路辅助睾丸固定术治疗腹股沟型隐睾症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单孔腹腔镜监视下经阴囊入路、常规三孔腹腔镜和经脐单部位三通道腹腔镜辅助睾丸固定术治疗腹股沟型隐睾症三种不同术式的效果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三种术式的手术相关情况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三种腹腔镜入路辅助睾丸固定术治疗腹股沟型隐睾症的临床疗效,为腹腔镜辅助睾丸固定术治疗腹股沟型隐睾症的入路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采用腹腔镜手术辅助治疗腹股沟型隐睾症的270例病例资料,分别实施单孔腹腔镜监视下经阴囊入路睾丸固定术75例(单孔组)、常规三孔腹腔镜辅助睾丸固定术111例(三孔组)和经脐单部位三通道腹腔镜辅助睾丸固定术84例(单部位组)。对三组不同腹腔镜辅助手术入路睾丸固定术的手术时间、CO2气腹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术中副损伤、术中高碳酸血症、切口疼痛、切口感染、阴囊血肿)、术后并发症(睾丸萎缩、睾丸回缩、睾丸恶变、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组间年龄、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围手术期并发症与远期并发症三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统计,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腹股沟型隐睾症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睾丸固定术。各组均未出现术中并发症,亦无中转腹股沟开放手术者。1手术时间1.1单侧隐睾症手术时间:单孔组手术时间(46.12±5.52)min明显短于三孔组(59.71±8.32)min和单部位组(67.30±8.02)min(P<0.01),而三孔组短于单部位组(P<0.01)。1.2双侧隐睾症手术时间:单孔组手术时间(61.25±5.28)min明显短于三孔组(77.39±6.19)min和单部位组(85.00±3.40)min(P<0.01),而三孔组短于单部位组(P<0.01)。1.3单侧隐睾症合并对侧鞘突未闭手术时间:单孔组手术时间(51.29±5.27)min明显短于三孔组(68.23±7.06)min和单部位组(75.71±7.88)min(P<0.01),三孔组和单部位组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2 CO2气腹时间2.1单侧隐睾症气腹时间:单孔组气腹时间(12.63±1.66)min明显短于三孔组(27.36±4.96)min和单部位组(31.63±7.87)min(P<0.01),而三孔组短于单部位组(P<0.01)。2.2双侧隐睾症气腹时间:单孔组气腹时间(19.00±1.05)min明显短于三孔组(39.78±5.10)min和单部位组(50.00±3.40)min(P<0.01),而三孔组短于单部位组(P<0.01)。2.3单侧隐睾症合并对侧鞘突未闭气腹时间:单孔组气腹时间(16.71±1.38)min明显短于三孔组(35.00±4.08)min和单部位组(42.14±4.94)min(P<0.05),而三孔组和单部位组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术中出血量:3.1单侧隐睾症术中出血量:单孔组出血量(1.41±0.50)ml小于三孔组(3.35±1.30)ml,三孔组出血量小于单部位组(4.57±1.42)ml(P<0.01)。3.2双侧隐睾症术中出血量:单部位组出血量(6.14±1.51)ml大于三孔组(4.87±1.20)ml,三孔组出血量大于单孔(2.25±0.46)ml(P<0.01)。4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三组病人术后均依据快速康复外科原则于术后612小时饮水,无不适后逐渐恢复饮食,未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胃肠功能恢复顺利,无明显差别,无需进行统计学比较。5术后住院天数:三孔组术后住院天数(4.27±1.70)d,单部位组术后住院天数(4.10±1.49)d,单孔组术后住院天数(4.12±1.09)d,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6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术中副损伤、高碳酸血症、切口疼痛、切口感染、阴囊血肿)比较:三孔组切口疼痛2例,占1.80%;单部位组切口疼痛7例、高碳酸血症1例,占9.52%,切口疼痛发生率8.33%;单孔组阴囊血肿1例,占1.33%,均于对症处理后缓解并治愈。单部位组术后切口疼痛发生率较三孔组和单孔组高(P<0.05)。7术后并发症(睾丸萎缩、睾丸回缩、睾丸恶变、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三组均未见睾丸萎缩,未发现睾丸恶变病例,无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发生。三孔组睾丸回缩2例,占1.80%,单部位组睾丸回缩1例,占1.20%,单孔组睾丸回缩1例,占1.3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腹腔镜入路辅助睾丸固定术治疗腹股沟型隐睾症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操作可行、安全有效。经脐单部位三通道入路由于器械碰撞“筷子效应”费时费力,没有微创优势;单孔腹腔镜经阴囊入路具有更短的手术时间、较少出血量、更加微创、美容效果更佳,可作为腹股沟型隐睾症腹腔镜手术的优选入路。
张合成,陈金兰,靳三丁[6](2016)在《腹股沟管前壁折叠术治疗小儿巨大腹股沟斜疝的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腹股沟管前壁折叠术在小儿巨大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们共对301例334侧巨大腹股沟疝患儿实施手术。将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159例177侧,对照组142例157侧。对照组仅行腹股沟皮纹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实验组予腹股沟皮纹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并腹股沟管前壁折叠术。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上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实验组(21.4±4.6)min,对照组(17.2±3.5)min;术后复发情况:实验组复发1例,复发率0.56%;对照组复发7例,复发率4.46%。结论腹股沟管前壁折叠并疝囊高位结扎术特别适用于巨大腹股沟斜疝患儿,能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
冯再勇[7](2016)在《腹腔镜治疗小婴儿腹股沟斜疝及其时机的探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收集小婴儿(≤3月龄)斜疝、嵌顿疝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小婴儿斜疝因嵌顿行急诊手术治疗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对比腹腔镜技术与传统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婴儿斜疝的时机选择。资料与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三年期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入院手术治疗的小婴儿(≤3月龄)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小婴儿分为择期手术组、急诊手术两组,统计整理各手术患儿的发病月龄、病史时间、出生体重、嵌顿次数、就诊次数、急诊手术与否、手术方式、术中情况(合并组织坏死、进一步诊断)、术后恢复时间、并发症、随访复发情况、患儿带养情况、父母学历水平等各项指标,运用SPSS 17.0软件分析资料数据,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以及斜疝患儿需行急诊手术的危险因素。两组数据对比,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有差异,P<0.01为有显着差异;建立COX风险比例模型,以期分析患儿斜疝发生嵌顿的较强危险因素。结果: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三年间收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小婴儿斜疝患者共169例,拒绝手术治疗10例,其中8例随访4-18个月后均行手术治疗,2例低出生体重患儿未再发病,现继续随访中。其余159例均行手术治疗,男:女=1.4:1。急诊手术组54例,男:女=1:1.8,择期手术组105例,男:女=2.5:1。低出生体重患儿较正常出生体重儿因嵌顿而行急诊手术的风险高,Cox比例风险分析示HR=3.06;95%CI,2.76-3.56;P=0.031。Cox风险比例分析同样示嵌顿次数1次、病程时间天数,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且急诊手术组中约94%(51/54)患儿为首次嵌顿者入院者,嵌顿时间不详。小婴儿斜疝嵌顿误诊率约20%。因肠管、阑尾嵌顿发生感染性休克者,全部为低出生体重男婴。小婴儿斜疝确诊年龄段急诊组比择期组明显晚:择期组为40.01±2.19d早于急诊组的53.35±3.55d,P值<0.01,有统计学意义;合并组织损伤切除、麻醉风险、手术时间、切口微创、术后复发,统计学分析示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术中补充诊断全部为腹腔镜手术方式中发现。因术前诊断为单侧病变或急诊手术而实施传统手术方法患儿,随访发现约6.2%(5/80)对侧斜疝。无论急诊抑或择期手术组,术后复发率腹腔镜组较传统手术组低,有统计学差异。腹腔镜技术术后随访几乎无手术切口疤痕。结论:1、低出生体重男婴嵌顿疝患儿易合并感染性休克、组织坏死,出生后应及时宣教,做到早发现、早干预。2、提高儿科医生对小婴儿嵌顿疝严重性的认识,由专科医生早期评估病情,争取最佳手术治疗时机,避免组织器官嵌顿缺血坏死。3、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婴儿斜疝安全、有效,具有术后切口小、疤痕不明显、并发症少、可发现和处理对侧腹股沟斜疝避免患儿二次手术等优势,应为首选手术方式。4、腹腔镜技术可应用于小婴儿嵌顿疝治疗。
蒲敏,陈佳慧,杨思芸,任明扬,黄斌[8](2015)在《腹腔镜经脐入路手术治疗小儿斜疝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带操作孔的腹腔镜经脐入路手术治疗小儿疝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2014年10月收治的218例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接受腹腔镜手术者纳入观察组128例,接受传统开放手术者纳入对照组90例。对比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患者家属满意度、术后阴囊肿胀率、切口感染、复发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腹腔镜手术完成率98.5%(128/130),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患者家属满意度、术后阴囊肿胀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总住院费用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切口感染。结论使用带操作孔的腹腔镜经脐入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可靠,不增加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林洋,穆林松,隋武,于文涛[9](2014)在《微型腹腔镜下套线法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微型腹腔镜下套线法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8月至2013年3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应用微型腹腔镜下套线法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1 76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单侧5~8 min,双侧8~15 min,术后1~2 d出院。术后随访6~12个月,脐部切口大网膜突出8例,切口线结反应5例,复发9例,交通性鞘膜积液1例。结论微型腹腔镜下套线法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创伤小,疗效可靠,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可同时发现及处理对侧隐匿疝,值得临床推广。
张涛[10](2014)在《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消化道畸形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消化道畸形优缺点,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总结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0年8月2013年7月三年收治的手术治疗的518例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食管裂孔疝、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肠旋转不良、梅克尔憩室、肠闭锁/狭窄、肠重复畸形、胆总管囊肿以及先天性巨结肠八种常见的消化道畸形。患儿年龄从1d到12y不等,腹腔镜手术治疗179例,传统术式治疗339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差异。两组资料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为显着差异,P<0.01为非常显着差异。结果:518例患儿,179例腹腔镜独立或辅助下完成手术,中转开腹完成14例。食管裂孔疝9例均在腹腔镜独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术中无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22.5min,术后23d恢复进食,57d出院,术后1例患儿发生食管下段狭窄,保守治疗后好转,所有患儿经手术治疗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135例,56例在腹腔镜下独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56±13.27min,开腹手术时间47.47±13.32min,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624h拔出留置胃管,有6例患儿在术后6h少量进奶有呕吐,24h后呕吐明显减少,2d恢复全量进奶。术后恢复饮食时间、住院时间跟传统术式比,两种术式有显着差异,传统术式较腹腔镜组长。术后有1例发生幽门粘膜穿孔,经穿孔修补+胃造瘘术,术后恢复良好。46例肠旋转不良患儿,13例腹腔镜独立完成手术,术中无并发症。2例中转开腹,1例因合并环状胰腺,1例小肠扭转720°。手术时间118.46±31.98min,与传统开腹术式平均手术时间76.29±25.75min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明显长于传统术式,腹腔镜无优势。术后3.61±1.04d恢复饮食,7.5±1.83d出院。与传统开腹术式有统计学差异(P<0.05),优于传统术式。术后1例发生腹腔脓肿与1例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后住院时间较长。小肠畸形(梅克尔憩室患儿38例,肠重复畸形21例),28例在腹腔镜下独立完成手术,其中4例憩室穿孔粘连与2例肿块过大中转开腹。手术时间、术后恢复饮食及住院时间均与传统术式有显着差异,优于后者。83例肠闭锁患儿,5例腹腔镜治疗,其中4例中转开腹完成,1例腹腔镜独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min,术后恢复良好。胆总管囊肿患儿40例,腹腔镜治疗30例,28例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2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30分到630min,手术时间196.73±73.18min(排除前期时间较长3例),与传统术式平均手术时间198.50±57.44min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37±0.78d恢复饮食,9.28±1.86d出院,均与传统术式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有2例患儿术后2w腹痛呕吐入院,与饮食有关系,保守治疗好转出院,余均无胆漏、肝功能异常、肠梗阻等发生。先天性巨结肠患儿145例,30例全部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术中均无输血,术后有3例发生小肠结肠炎,1例发生污粪,3例不全性肠梗阻。单纯经肛门术式完成80例,术后发生20例小肠结肠炎、5例发生污粪;联合经腹/肛门完成35例,术后8例小肠结肠炎、3例发生污粪、5例不全性肠梗阻。腹腔镜组手术时间(187.14±41.41min)长于单纯经肛门组手术时间(114.31±39.55min)及联合经腹/肛门手术时间(167±24.39min),二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经腹/肛门组手术时间较单纯经肛门术式手术时间长,二者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恢复饮食时间(分别为2.28±0.96d,4.31±1.42d,6.20±2.77d),腹腔镜均较后两种者时间短,经肛门组时间较联合经腹/肛门时间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术后住院时间(7.42±1.33d,9.31±2.13d,15.00±9.87d),腹腔镜与传统两种术式在术后住院日均较短,单纯经肛门术后住院日较联合经腹/肛门术式时间短,两组数据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腹腔镜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食管裂孔疝,操作简单方便,术后效果与传统开腹无差异,手术时间、术后恢复饮食时间、住院日均较传统开腹短,术后并发症少,可以完全代替传统术式。2、腹腔镜辅助治疗小肠畸形(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探查切口,有快速寻找病变部位,发现其他合并畸形等优点。3、腹腔镜治疗胆总管囊肿相对较复杂,对术者要求需具备一定的技巧,手术操作时间较长,腹腔镜辅助下胰胆道造影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解剖关系,其视野放大作用有助于局部解剖的精细观察,减少胰管和周围组织的损伤。术后恢复良好,有取代开腹趋势。4、腹腔镜治疗长段型巨结肠优势明显,易判断病变肠管范围,游离病变结肠,并能缩经短肛门分离操作时间;对于短段型和常见型巨结肠,腹腔镜无明显优势。5、腹腔镜对于治疗肠旋转不良、肠闭锁等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病理类型简单的腹腔镜可以独立完成,并能达到传统术式的效果,但对于病理复杂或合并多种畸形的患儿,我们开展腹腔镜治疗较少,操作难度大,中转开腹率较高。
二、年长儿腹股沟斜疝术式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年长儿腹股沟斜疝术式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和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补片疝修补术 |
1.2.2 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2.2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
2.3 术后VAS评分比较 |
2.4 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
2.5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2.6 术后复发率比较 |
3. 讨论 |
3.1 腹股沟疝发病原因 |
3.2 腹股沟疝主要术式及特点 |
3.3 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 |
3.4 术后疾病复发率及原因 |
3.5 术后并发症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生物补片在青少年腹股沟疝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双孔腹腔镜下自制改良疝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基础理论及解剖 |
1. 前言 |
2. 腹股沟区的解剖特点 |
3. 发病率及病因 |
4. 病理分型 |
5. 临床表现 |
6. 常见的诊断方法及容易混淆的疾病 |
7. 治疗方式的选择 |
8.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机的把握 |
9. 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的原因分析 |
10.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创新性及可行性分析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安全性及优势分析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与分组 |
3. 手术方法和分组 |
4. 观察指标 |
5. 数据分析 |
6. 结果 |
7. 讨论 |
8.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在婴幼儿腹股沟嵌顿疝中的应用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与分组 |
3. 手术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数据分析 |
6. 结果 |
7. 讨论 |
8.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在新生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与分组 |
3. 手术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数据分析 |
6. 结果 |
7. 讨论 |
8.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改良疝针与普通疝针的对比分析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与分组 |
3. 手术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数据分析 |
6. 结果 |
7. 讨论 |
8.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综述—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进展 |
1. 发病机制 |
2. 手术方式 |
3.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优势 |
4.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展望 |
5. 参考文献 |
附录 |
成果 |
致谢 |
(3)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上编 |
第一章 张家山M247号汉墓的发掘及竹简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的发掘及墓主身份 |
第二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的公布与研究 |
一、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发布前的研究状况 |
二、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及图版公布 |
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三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研究综述 |
一、《二年律令》研究综述 |
二、《奏谳书》研究综述 |
三、《脉书》研究综述 |
四、《算数书》研究综述 |
五、《盖庐》研究综述 |
六、《引书》研究综述 |
七、《遣册》研究综述 |
第二章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校注 |
第一节 历谱 |
第二节 二年律令 |
第三节 奏谳书 |
第四节 脉书 |
第五节 算数书 |
第六节 盖庐 |
第七节 引书 |
第八节 遣策 |
第三章 相关问题研究 |
第一节 《二年律令》编联探讨 |
第二节 汉代副词“颇”浅论 |
第三节 “毋害”词义辨析 |
第四节 “出入罪人”释义及相关问题探讨 |
第五节 完刑的再认识 |
第六节 “行钱”本义考 |
第七节 秦汉户赋缴纳对象分析 |
下编 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4)单孔腹腔镜和传统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特殊设备 |
2.2 手术方法 |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不同腹腔镜手术入路辅助睾丸固定术治疗腹股沟型隐睾症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腔镜睾丸固定术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腹股沟管前壁折叠术治疗小儿巨大腹股沟斜疝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手术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7)腹腔镜治疗小婴儿腹股沟斜疝及其时机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婴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断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获得的项目支持 |
致谢 |
(8)腹腔镜经脐入路手术治疗小儿斜疝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两组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
1.2.2 手术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9)微型腹腔镜下套线法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一、手术优势 |
二、并发症 |
(10)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消化道畸形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四、年长儿腹股沟斜疝术式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和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对比研究[D]. 徐滔.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2]双孔腹腔镜下自制改良疝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研究[D]. 曹志清.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3]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D]. 韩厚明. 吉林大学, 2018(12)
- [4]单孔腹腔镜和传统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临床对比研究[D]. 刘洁. 皖南医学院, 2017(01)
- [5]不同腹腔镜手术入路辅助睾丸固定术治疗腹股沟型隐睾症的对比研究[D]. 张永婷.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4)
- [6]腹股沟管前壁折叠术治疗小儿巨大腹股沟斜疝的效果评价[J]. 张合成,陈金兰,靳三丁.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6(03)
- [7]腹腔镜治疗小婴儿腹股沟斜疝及其时机的探讨[D]. 冯再勇. 苏州大学, 2016(02)
- [8]腹腔镜经脐入路手术治疗小儿斜疝效果评价[J]. 蒲敏,陈佳慧,杨思芸,任明扬,黄斌. 西部医学, 2015(10)
- [9]微型腹腔镜下套线法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J]. 林洋,穆林松,隋武,于文涛.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04)
- [10]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消化道畸形的应用价值[D]. 张涛. 苏州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