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杜甫诗歌创作经验的精要概括——读清人余怀《三吴游览志》札记(论文文献综述)
陈埼泓[1](2021)在《余怀、余宾硕怀古诗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怀古是中国古代文学一个由来已久的主题,在中晚唐诗坛上怀古咏史的创作达到空前繁荣景象。明末清初之际怀古咏史诗词因能寄托故国黍离之感被文人反复题咏,余怀、余宾硕父子不仅以明遗民身份自居,同时也是怀古咏史诗创作的佼佼者。本文对清初余怀、余宾硕的怀古咏史诗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结合鼎革之际的文人心态和社会背景,探讨其各自风格的成因,更好地把握清初政治文化背景。第一章余怀生平及怀古诗创作。简要概括了余怀一生不同时期的游历情况以及怀古诗创作总体情况,介绍余怀的怀古诗的吟咏对象、创作数量。第二章概述怀古咏史诗发展历程,分析余怀怀古咏史诗创作。以《甲申集》中的怀古诗与《咏怀古迹》一卷为资料来源,对不同时期的创作内容、情感和艺术特点展开论述,分析金陵怀古的文化内涵与组诗的作用。余怀怀古咏史诗情感由对时局的担忧、偶然流露的历史感慨,转变为故国黍离之悲、怀念英雄、楚囚之叹等遗民情思。同时他在怀古诗原有的写作模式下,大量使用古绝,以入声结尾,并且有意打破绝句一韵到底的形式,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第三章研究余怀怀古词内容和艺术风格。简略介绍怀古词的发展,分析余怀晚年创作怀古词的内容以感叹人事兴废、追慕贤人和抒发淡然情绪为主,表现出余怀晚年孤寂、心灰意冷导致平静淡然的遗民心理变化。最后概括余怀怀古词的兼具婉约、豪放两种艺术风格,他的词中大量化用典故,情感复杂多变。第四章研究余宾硕怀古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分析余宾硕的遗民情结形成与地域、家庭的关系;二是结合余宾硕《金陵览古》与地方志相近的特点,分析余宾硕怀古诗的抒怀、“存明”的创作缘由。他的内容情感主要是感叹过境迁、以六朝历史讽刺现实、歌咏忠臣、表达隐逸之情以及表现复明之志。余宾硕采用寄情于景的艺术手法,诗歌语言含蓄,潜心布局,巧于对偶。第五章论述余怀父子怀古诗词的地位。本章首先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余怀怀古诗对刘禹锡、杜牧等中晚唐诗人的继承与发展,并与清初顾炎武、吴伟业等诗人进行比较,探讨余怀父子怀古诗在清初诗坛的地位。其次比较余怀父子二人怀古诗的共性与个性,并从“遗民不世袭”的角度谈余怀父子怀古诗创作的现象,分析他们成为“世袭遗民”这一特例的原因。附录考证余宾硕生平、字号、家室和交游,制作简略年谱。最后辑录余怀父子集外未收录的诗文。
陈兵兵[2](2017)在《余怀历史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虽然有许多学者对余怀生平、着述内容、文学精神、创作风格、诗学地位、性情心理、交游、游历进行过研究,但过于单一于文学方面,对其历史思想研究不多且研究视野狭小、专门研究极少、史料运用略显单一,还有待继续深入。而余怀在明遗民研究和明清学术上有着重要地位,所以研究余怀历史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价值。余怀的历史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历史编纂学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历史盛衰思想,这基本涵盖余怀的历史思想。文章从四个部分进行考察。第一部分为余怀基本情况,介绍余怀生平事迹、史学着述、学问的研究视野、程度和特色,为研究余怀的历史思想做铺垫。第二部分余怀史学编纂思想研究。其中,论述史书以史法、史意为准则,论述史家以德才为标准,论述史学以知人论世为中心。第三部分余怀经世致用思想研究,主要有历史借鉴思想、遗民思想和礼法名教思想等。其鲜明特点为历史借鉴重视歌功颂德、彰善抑恶等;遗民思想中“黍离之悲”、故国之思、亡国遗恨等;礼法名教中强烈的反对篡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妇女“立节”。第四部分余怀历史盛衰思想研究。余怀以人为本,强调君王治国理政的举动措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等,攸关天下兴亡;认为国家之安危、事业之成败,在于用人,任贤必治,宠奸必乱;关注时代风气对王朝更替影响。总之,余怀史学编纂思想中对史书、史家、史学的评论,经世致用思想中历史借鉴、遗民之思、礼法名教的论述,历史盛衰中君主、人才、时代观念的影响,是有很多独到和值得借鉴之处。
吴静静[3](2016)在《余怀交游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余怀(1616-1696),字澹心,福建莆田人,侨居南京。他一介布衣,身无功名,而名望甚显。他遭逢易代,一生浪游吴越,交游遍江南。本文以余怀交游诗为研究对象,共有以下四个部分内容。第一章,余怀生平与创作。首先介绍余怀字号、家世、生平及创作情况,对余怀有初步了解。其次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余怀交游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背景及对余怀的影响,最后介绍余怀的交游对象。第二章,按余怀交游的形式对其交游诗进行归类,并分析余怀交游诗的思想内容。本文将余怀交游诗分为四个大类,分别是赠答寄怀类、唱和宴集类、送别哀挽类、题画类。第三章,分析余怀交游诗的艺术特色和诗学思想。余怀交游诗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词藻哀丽而感伤,格调沧桑而多感慨。余怀交游诗用典普遍,尤其喜用汉魏六朝、隐逸、象征亡国的典故。最后从其交游诗及其他着作中分析余怀在交游中体现的“转益多师”、尚风雅、重人情的诗学思想。第四章,余怀交游与清初文人交游活动。本章节从余怀的交游活动延伸,探讨清初江南文人的交游情况。根据余怀交游原则看出清初遗民交游阶层的复杂性,印证其交游心态。归纳余怀入清后的社集情况,分析清初遗民在亡国后的活动。最后分析余怀交游诗的年谱价值,余怀交游诗不仅是余怀一生活动和交游的缩影,也对与余怀有交往的其他文人有侧面印证作用。
熊言安[4](2014)在《杜诗批点研究》文中指出学界关于杜诗的研究已相当成熟,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境地。但因为杜诗在中国诗歌史和文化史上光芒万丈,地位特殊,所以杜诗又是古代诗歌研究领域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本论文拟从杜诗批点的角度,尽量利用第一手材料,即名家杜诗手批本,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观照宋元以来杜诗的批评和接受。研究对象是宋元明清四朝的杜诗批点。由于宋元之际刘辰翁首开杜诗批点之风,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方南堂批点杜诗之后,杜诗批点的思想内容和形式已经基本完备,故而本研究始于刘辰翁批点杜诗,止于方南堂杜诗批点。第一章为概述,重点探讨杜诗批点的起源与发展,杜诗批点的类型与特点,杜诗批点的着录与馆藏等问题。尝试利用版本目录学的成果,指出完全意义上的文集批点不晚于南宋宝庆丙戌(1226),诗歌批点在德佑元年(1275)之后刘辰翁批点李长吉诗集之时,杜诗批点则可能始于刘辰翁。本章还对杜诗手批诸善本的版本、批点者和馆藏地进行了考察梳理,旨在为杜诗批点研究者提供一个比较清晰的易于寻访的途径。第二章,宋元杜诗批点。第一节在对明刊本《集千家注批点补遗杜工部诗集》中刘辰翁批语进行辑录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刘氏批点杜诗的心态、宗旨、批点内容和批点理论,肯定了刘氏于注杜、选杜热潮之外首开杜诗批点风气的意义,认为刘氏为杜诗批点奠定了基本范式:不事训诂,使杜诗解读回归文本;正旧注之失。第二节在对元刻本《杜工部诗范德机批选》中范梈批语进行辑录的基础上,探讨范椁在杜诗批点中流露的崇杜心态,分析范氏提出的杜诗具有“理胜”的特点,肯定了范氏善于从前人忽略之处发现杜诗之妙。第三章,明代杜诗批点。本章重点对杜诗批点史上的攻杜派郑善夫、王慎中、徐渭的杜诗批点进行分析,通过对这几个典型个案的研究,发掘明代中后期攻杜之风形成的背景,剖析郑、王、徐三家攻杜的不同的特点;郑氏虽然学杜,但不认可杜诗的变体,认为杜诗往往说得太真、太尽,缺乏风人之义。王氏攻杜具有重形式、轻内容和较为主观草率的特点。徐氏不仅批评杜诗有“平”、“稚”、“凑”、“粗”等毛病,而且批评杜甫有学究气。郑氏批语辑自清顺治刻本《杜诗通》,王氏中批语辑自“五家评本”《杜工部集》,徐氏批语辑自南京图书馆藏《徐青藤批杜集》。第四章,清代杜诗批点(上)。本章重点探讨明清易代之际杜诗批点的状况。认为以孙承泽为代表的清初“贰臣”,以徐树丕和傅山为代表的明遗民,以钱陆灿为代表的仕清者,共同将杜诗批点推至高潮期。第一节,揭示孙氏具有借批点杜诗以自表“忠义”的心态以及善于用书画义理评点杜诗的特点。第二节,对徐树丕《杜诗执鞭录》真伪进行考辨,揭示徐氏抄批杜诗所表现的明遗民心态以及徐氏推崇杜诗诗序的独特性。第三节,在对《傅青主手批杜诗》卷首卷末翁同龢两则题跋的真伪进行考辨的基础上,分析了傅山杜诗批语的内容,发现傅氏敢于怀疑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的杜诗观,并有贬抑杜诗的倾向。本章所涉及的孙氏、徐氏杜诗手批真迹皆系笔者第一次评论,孙氏和徐氏的杜诗批语抄自南京图书馆,而傅氏杜诗批语系笔者从上海图书馆抄录。第五章,清代杜诗批点(下)。本章以康熙年间出仕的邵长蘅以及生活于康、雍、乾三朝且曾受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的方南堂的杜诗批点为中心,探讨清政权稳固以后,文人批点杜诗的心态与方式。指出理性崇杜期杜诗批点的共同特征是不关注杜诗中忠君爱国的思想,而重点在于对钱谦益《钱注杜诗》、朱鹤龄《辑注杜工部诗集》、浦起龙《读杜心解》等杜诗注本的批驳,并对杜诗的艺术成就进行评判。反映了在清初文字狱的影响下,杜诗批点具有远离政治话题和踏实、客观、严谨的特点,进入了理性崇杜期。
景维佳[5](2013)在《余怀的交游、创作与心态》文中研究表明余怀是明清之际具有典型意义的文人:他的家庭环境、生平经历、交游网络、人生哲学都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他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文词方面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与独特的史料价值。通过对其作品的充分解析,以回忆、感伤、迷茫为主要特征的作品风貌和以缺乏归属感的流浪、漂泊心态为其易代后主要心态的事实得以揭示。本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对余怀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指出成就与不足,凸显本文的研究意义,同时交代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将余怀的生平经历置于大的时代背景之下进行考察,全面、准确地把握余怀的基本情况;对余怀的作品进行全面梳理,以期在全面厘清余怀创作情况的基础上,使文章立足于扎实、可靠的文献资料;交游情况也是这一部分的重要内容。第三部分,探讨余怀的人生哲学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余怀的史识、史见与游览哲学,并进一步探讨余怀的心态与文学创作之关系。第四部分,探讨余怀的创作心态。主要指余怀在创作中所呈现出的“狂”和对自我所处时空的虚幻认知上,他对自己身份的定位和孤独心态都有超出字面意义之外的内涵。第五部分,介绍余怀的文学理论和创作成就,主要是诗、词方面。对于《三吴游览志》和《板桥杂记》的成就与相关思考也一并予以阐述。第六部分,结语和附论。“结语”主要是对余怀“时代流浪者”身份的判定和对他“流浪文学”创作的定义,同时指出余怀及其作品的启发性意义。“附论”是笔者对与余怀相关的焚稿行为的一点思考。
郑利丹[6](2009)在《余怀诗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余怀是明末清初着名文人,清人对其诗词评价甚高,但目前对他诗文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本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余怀诗文创作的原因、特征和风格。本文在绪论部分对余怀及其文章研究现状作了概述,接着从三个方面对余怀的诗文进行探讨。第一章,概述余怀的生平,并讨论余怀在甲申后十年在三吴的交友概况,为后面研究他在三吴之行写下的诗文总集《甲申集》、《江山集》、《三吴游览志》等奠定基础。第二章,集中研究余怀的诗歌,对余怀诗歌进行分类阐述,解析余怀诗中遗民之思,接着总结余怀诗歌创作特征,他能学习古人,并重视自我创新,以“性情”作为诗歌创作的中心,诗歌风格多样化,他的诗词创作取得相当高的艺术成就。第三章,研究余怀的小品文,首先论述了余怀的山水游记《三吴游览志》的文学价值与史学价值,接着分析余怀的经典之作《板桥杂记》,以《板桥杂记》为例,分析他的女性观。最后,总结余怀小品文创作的艺术特色。论文结语部分,简要评述了余怀在清初诗坛的影响与作用。
王炼[7](2008)在《余怀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余怀是明末清初的着名遗民,精邃于史,工于诗文,尤擅长倚声。他的词作既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又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在明末清初词史上,自成一家。本文以余怀《玉琴斋词》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明末清初的词学活动、词心变化,探讨其词学思想与作品艺术风格,从而勾勒余怀词的整体风貌及其与明末清初词风流变的关系,并揭现其在清词“中兴”史上的地位。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上编:余怀与清词中兴。本部分重点梳理余怀《玉琴斋词》的版本和流传情况、余怀的词学思想、余怀的词学活动及其与清词“中兴”的关系,探讨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词人与文学演进之间的互动关系。下编:余怀词创作论。本部分系统地考察了余怀的词心与词作风格,认为玉琴斋词反映了余怀的人生经历、社会活动和心路历程,体现了一代遗民词人精神世界和士人心态的变迁。玉琴斋词中蕴含着浓郁的身世感慨和深刻的人生思考,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特点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通过以上两个部分的论述,可以了解到余怀身历家国巨变,坚守遗民气节,在清初词学风气的熏陶下,他的创作既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又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余怀词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和细化清词研究,还原余怀词在清初词坛的地位和影响。
管遗瑞[8](2004)在《对杜甫诗歌创作经验的精要概括——读清人余怀《三吴游览志》札记》文中认为
二、对杜甫诗歌创作经验的精要概括——读清人余怀《三吴游览志》札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杜甫诗歌创作经验的精要概括——读清人余怀《三吴游览志》札记(论文提纲范文)
(1)余怀、余宾硕怀古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余怀生平和怀古诗词创作 |
第一节 余怀生平 |
一、以金陵为中心的游历 |
二、以苏州为中心的生活 |
第二节 余怀怀古咏史诗创作情况 |
第二章 余怀怀古咏史诗研究 |
第一节 明季余怀怀古诗创作 |
一、《甲申集》中的历史感慨 |
二、早期怀古咏史诗艺术特色 |
第二节 余怀在清怀古诗创作 |
一、《咏怀古迹》与遗民情结 |
二、金陵怀古咏史诗艺术特色 |
第三章 余怀怀古词研究 |
第一节 怀古词:晚年绝望的遗民情结 |
一、感慨于人事兴废与王气消散 |
二、追慕历史名臣与忠义气节 |
三、平静淡薄的情绪与遗民心理变化 |
第二节 余怀怀古词艺术特色 |
一、并取婉约与豪放词风 |
二、典故的大量运用与情感的复杂多变 |
第四章 余宾硕怀古诗研究 |
第一节 余宾硕的遗民情结 |
一、江南历史背景与家族影响 |
二、遗民世袭问题探究与余氏家族遗民 |
第二节 余宾硕怀古诗创作 |
一、另类的地方志与金陵组诗的延续 |
二、《金陵览古》创作缘由 |
三、《金陵览古》的情感主题与艺术特色 |
第五章 二余怀古咏史诗词成就与地位 |
第一节 余怀怀古诗溯源 |
一、因袭与突破:余怀与刘禹锡 |
二、史论与立意的比较:余怀与晚唐怀古诗人 |
第二节 余怀、余宾硕怀古咏史诗与清初诗坛 |
一、从故国之思到深刻反思:余怀与清初怀古诗人的比较 |
二、余怀父子与清初诗坛 |
第三节 从“遗民不世袭”谈余怀父子怀古诗词创作 |
一、怀古诗与修史的相似性:故国遗迹的保存 |
二、怀古诗与遗民情结:忠君爱国之情的传承 |
三、人生的另一选择:隐居避世 |
结语 |
附录1:余宾硕生平与交游考 |
一、余宾硕字号、着作与家室 |
二、余宾硕交游考 |
附录2:余宾硕简略年谱 |
附录3:余宾硕、余怀新辑诗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余怀历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一、余怀其人与其书 |
(一)余怀其人 |
(二)余怀其书 |
二、余怀史学编纂思想 |
(一)论史书:以史法、史意为准则 |
(二)论史家:以德才为标准 |
(三)论史学:以知人论世为中心 |
三、余怀经世致用思想 |
(一)历史借鉴思想 |
(二)遗民思想 |
(三)礼法名教思想 |
四、余怀历史盛衰思想 |
(一)君王与天下兴亡 |
(二)人才与事业成败 |
(三)义利观与社会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余怀交游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余怀及其交游 |
第一节 余怀生平及创作 |
一、余怀字号、家世 |
二、余怀生平纪略 |
三、余怀着作概况 |
第二节 余怀交游背景及原因分析 |
一、晚明士风:江左风流熏陶下的余怀 |
二、明清易代:以出游纾解心中愁苦 |
三、特殊的地域影响力:以南京为中心的交游圈 |
第三节 余怀交游对象 |
一、抗清殉国者、遗民 |
二、降清出仕者 |
三、清朝仕宦 |
四、无政治身份:江湖艺人、僧道、名妓 |
第二章 余怀交游诗的思想内容 |
第一节 赠答寄怀类 |
一、歌颂高风峻节 |
二、对官员政绩和品格的赞美 |
三、述亡国哀感,融入个人身世遭际 |
四、余怀与女子的赠答寄怀 |
第二节 唱和宴集类 |
第三节 送别哀挽类 |
一、送别诗 |
二、哀挽诗 |
第四节 题画类 |
第三章 余怀交游诗艺术分析和诗学思想 |
第一节 余怀交游诗的艺术风格 |
一、词藻哀丽,情感真挚而多伤 |
二、写尽沧桑,萧瑟悲凉而多感慨 |
第二节 意象典故的丰富性 |
一、借六朝往事寄托情志 |
二、表达隐逸思想 |
三、抒发亡国之悲 |
第三节 余怀交游中诗学思想的互动 |
一、师杜不泥,“以古人之格律,行自己之性情” |
二、尚风雅,“有情有韵,不乖风骚之旨” |
三、重真情,“诗以情为主,情至则文生” |
第四章 从余怀交游诗看清初文人的交游活动 |
第一节 从余怀交游特点看清初文人交游倾向 |
第二节 从余怀的社集活动看清初江南文人交往情况 |
第三节 余怀交游诗的年谱价值 |
一、反映余怀的活动历程和思想情感 |
二、对其他诗人有侧面印证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杜诗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杜诗批点概述 |
第一节 杜诗批点的肇始与发展 |
第二节 杜诗批点的类型与特点 |
第三节 杜诗批点的着录与馆藏 |
第二章 宋元杜诗批点 |
第一节 刘辰翁批点杜诗 |
第二节 范梈批点杜诗 |
第三章 明代杜诗批点 |
第一节 郑善夫批点杜诗 |
第二节 王慎中批点杜诗 |
第三节 徐渭批点杜诗 |
第四章 清代杜诗批点(上) |
第一节 孙承泽批点杜诗 |
第二节 徐树丕批点杜诗 |
第三节 傅山批点杜诗 |
第五章 清代杜诗批点(下) |
第一节 邵长蘅批点杜诗 |
第二节 方南堂批点杜诗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5)余怀的交游、创作与心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近三十年余怀研究综述 |
二、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余怀的生平、交游与着述 |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余怀身世 |
一、 时代背景 |
二、 字号、籍贯、家庭 |
三、 生平经历 |
第二节 交游概况及典型例举 |
第三节 余怀的着述 |
一、 笔记、杂纂类 |
二、 诗词类 |
三、 戏曲类 |
四、 文献整理出版类 |
第二章 余怀的人生哲学 |
第一节 余怀的史学知识结构对其认识的影响 |
第二节 余怀的山水观念 |
一、 关于“山水文学”的商榷 |
二、 余怀的山水游览哲学 |
三、 “野人”身份与自然游览的关系 |
四、 余怀的社会游览哲学 |
五、 看花现象的哲学意义 |
第三节 人情论 |
第四节 慕风流、效达流的人生追求 |
第三章 余怀的创作心态 |
第一节 “狂”的内涵 |
一、 消沉的操守 |
二、 绝对的自信 |
第二节 遗民人生的自我设限 |
一、 六朝历史与现实的混淆 |
二、 “客”、“游子”的身份定位 |
三、 “孤独”的品质 |
第四章 余怀的文学理论与创作成就 |
第一节 余怀的诗歌理论 |
一、 创作论 |
二、 批评论 |
三、 风格论 |
第二节 余怀诗歌的艺术成就 |
一、 古体诗 |
二、 近体诗 |
三、 乐府诗 |
第三节 余怀的词学理论及其艺术成就 |
一、 词学理论 |
二、 艺术成就 |
第四节 对《三吴游览志》、《板桥杂记》的思考 |
一、 《三吴游览志》 |
二、 《板桥杂记》 |
结语“时代流浪者”的身份、心态与“流浪文学” |
附论 余怀焚稿行为对作品风貌的影响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6)余怀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作者生平研究 |
二、着述考研究 |
三、余怀作品研究现状 |
第一章 余怀的生平及三吴交游考(1644-1653) |
第一节 余怀的生平事迹述略 |
第二节 余怀在三吴交游考(1644-1653) |
第二章 余怀诗歌创作和诗歌思想 |
第一节 余怀的诗歌创作 |
第二节 余怀的诗歌思想 |
第三章 余怀的小品文 |
第一节 《三吴游览志》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 |
第二节 从《板桥杂记》看余怀的女性观 |
第三节 余怀小品文的特点和影响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余怀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上编 余怀与“清词中兴” |
第一章 余怀身世考辨及词集版本流传 |
第二章 余怀的词学活动与清词“中兴” |
第一节 清词“中兴” |
第二节 余怀与词学流派的交往 |
第三节 余怀与清词“中兴”的关系 |
第三章 余怀的词学思想 |
下编 余怀词创作论 |
第一章 玉琴词心 |
第一节 明末清初政治活动 |
第二节 入清后的隐逸人生 |
第二章 玉琴词风 |
第一节 雅丽深婉 |
第二节 清峭放逸 |
第三节 绝类阳羡长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对杜甫诗歌创作经验的精要概括——读清人余怀《三吴游览志》札记(论文参考文献)
- [1]余怀、余宾硕怀古诗词研究[D]. 陈埼泓.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2]余怀历史思想研究[D]. 陈兵兵.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 [3]余怀交游诗研究[D]. 吴静静. 闽南师范大学, 2016(05)
- [4]杜诗批点研究[D]. 熊言安.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2)
- [5]余怀的交游、创作与心态[D]. 景维佳.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7)
- [6]余怀诗文研究[D]. 郑利丹. 福建师范大学, 2009(S1)
- [7]余怀词研究[D]. 王炼. 郑州大学, 2008(03)
- [8]对杜甫诗歌创作经验的精要概括——读清人余怀《三吴游览志》札记[J]. 管遗瑞. 杜甫研究学刊,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