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蒸发器沙眼平均初始深度的数学诊断

冰箱蒸发器沙眼平均初始深度的数学诊断

一、电冰箱蒸发器砂眼平均初始深度的数学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杨琦帆[1](2021)在《基于热阻分析法的相变储能充/释能过程动态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相变储能是利用相变材料发生相态变化时吸热和放热过程来实现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是一种在热能储存技术中比较常见的储能方式。但是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普遍较低,严重影响了相变材料的传热过程以及系统充/释能速率,并且还会带来储能系统瞬态响应慢的问题,这是目前相变储能技术面临的最大障碍。在储能系统中添加翅片和热管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强化传热技术手段,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一种热管嵌入式相变储能系统,以空气作为传热流体,并对其释冷过程展开了实验研究。分别从相变材料融化行为、空气侧进出口温差以及系统冷量供应效果等方面对系统传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工况下,相变材料具有相似的融化行为。另外,对于不同工况下的空气侧进出口温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空气的传热性能较差,使得进出口温差动态变化特征比较明显,同时,增大空气质量流量要大于提高空气进口温度对系统传热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利用空气侧进出口温差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系统输出冷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图中可知,系统冷量输出随时间大致呈线性变化,平均制冷量范围为42.92W~89.74W。传热流体的动态变化特性对于相变储能系统的传热性能有较大影响,为了能够预测储能系统传热性能,基于热阻分析法和ε-NTU法针对热管嵌入式相变储能系统和储罐式相变储能系统分别搭建了稳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两种模型都需要计算传热流体和相变材料之间的总热阻,但是稳态模型得到的是系统平均传热效率和平均传热量,动态模型中加入时间项建立了相变材料体积变化率和总热阻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果包括固/液相层相变半径、瞬时传热效率以及传热流体出口温度。另外,在储能系统释能过程中考虑了相变材料液相层中自然对流的影响,引入一个经验公式来计算相变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并利用实测值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利用动态模型计算的传热流体出口温度以及进出口温差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同时对上述两种结构形式下系统储能总量的计算误差更小,分别为-3.21%~6.16%和1.86%~8.81%。最后基于动态模型对两种结构形式下的相变储能装置进行了几何尺寸参数优化分析,模拟优化结果表明,对于热管嵌入式相变储能系统,随着热管管排数、热管管外径以及热管蒸发段长度的增加,系统的传热速率也会提高。对于储罐式相变储能系统,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管内径情况下管材导热系数越大,管外径越大,传热流体的瞬时热流量就越大。但是随着管外径的增大,却减小了相变材料的填充量,因此在设计储罐式相变储能装置时,应该选用管材导热性能较好但是几何尺寸较小的盘管。几何尺寸参数研究可以为相应相变储能装置的设计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刘丽[2](2019)在《基于多特征融合的居民用电行为识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居民用电是智能用电重要环节,居民用电行为的监测对电网发配电调度、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具有重大意义。传统侵入式居民用电监测思路是对每个用电终端(电器)安装测量传输装置,需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经济性较差,为此Hart提出了非侵入负荷监测技术(non-intrusive load monitoring,NILM)来解决上述不足。本文主要利用NILM对居民用电行为进行识别,NILM主要有数据处理、特征提取、负荷识别三大环节。在特征提取环节,本文针对典型居民负荷稳态用电特征提出了负荷多特征融合方法进行最优特征组合选择。在负荷识别环节,本文首先提出了基于稳态用电特征的居民用电识别模型,并用实测数据证明了与有功功率作为单一负荷特征进行识别相比,最优特征组合可以提高居民用电识别正确率;然后针对稳态用电特征无法正确识别用电设备状态切换的局限性,提出了融合暂态事件识别的居民用电负荷识别模型,并利用实测数据检验上述模型,实验结果证明融合了稳态多特征最优组合和暂态事件识别的居民用电行为识别模型对居民稳态用电、暂态事件均可正确识别。本文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文章介绍了NILM技术原理、各环节实现方法,然后着重对负荷识别环节原理——模式识别原理及算法进行了介绍;以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k-NN分类为监督型分类算法代表和以k均值聚类为非监督型分类算法代表,结合算例分别介绍了各算法原理。其次,从电阻型电器、电机型电器、电子型电器和电力电子型电器四类居民用电负荷中选取节能灯、笔记本电脑、空调、电冰箱、吹风机、电热水壶六种电器作为典型居民用电负荷,分别测量其正常工作状态和启停过渡阶段的电流、电压波形。从稳态工作电流波形系数、V-I曲线、谐波发射水平和功率特性4个方面分析了各典型居民电器的用电特性,并提取基波电流、谐波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作为典型居民电器稳态用电特征;对各电器状态切换时的电流波形分析并分离出各电器启停、换挡事件独立波形并提取能表征用电负荷事件变化的特征,如:暂态总时间、电流峰值、峰峰值等暂态事件特征。然后,对于所得的典型居民电器稳态用电特征进行单一特征分析和多特征关联性分析,并根据多特征选择原理利用PCA主成分分析法对负荷10~100次谐波电流占比进行降维,将降维得到的新特征和其他稳态负荷特征重新组成特征集合,并利用Fisher线性判别法进行最优特征组合选择。最后,提出了基于稳态用电特征的居民用电识别模型,并利用某户居民用电进线处实测数据验证了最优负荷特征组合可以提高居民用电识别的准确率;由于仅使用稳态用电特征进行用电识别不适用于居民电器状态切换的情况,文章提出了融合暂态事件识别的居民用电负荷识别模型,并利用实测数据对居民用电暂态事件进行识别,结果表明融合暂态事件识别可以弥补稳态负荷识别的不足,提高居民用电识别的正确率。

任刚[3](2019)在《热带岛礁地区零碳太阳能建筑的策略及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岛礁空间价值的不断强化,建筑节能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和组织开发岛礁关注的焦点。作为节能型建筑的高层次产品,零碳太阳能建筑的研究和利用逐渐成为实现岛礁生态开发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南海岛礁的开发与建设正在逐步推进进程中,但针对该地区零碳太阳能建筑的策略及方法研究却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将太阳能应用技术所包含的内容作为建筑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进行整合,使太阳能系统真正成为建筑整体的一部分,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建筑营建成本,减少由建筑带来的能源损耗,还可以提高太阳能利用的综合效率,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热带岛礁环境的零碳太阳能建筑。首先,论文从热带岛礁地区的区域环境特征、太阳能资源潜力、住宅建筑用能季节及用能比重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基于太阳能利用的零碳建筑基础模型参数,建立了太阳能建筑综合优化系统模型设计。其次,通过太阳能集热构件与建筑界面整合设计,形成太阳能建筑围护结构模块。该模块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界面的保温隔热等基本功能,还能充分捕集太阳能热能资源实现建筑电力和热水的自主供应。再次,利用太阳能建筑围护结构模块与室内的设备进行耦合,使太阳能系统真正成为建筑整体的一部分,在管控太阳能系统对建筑能源利用和室内热环境影响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太阳能利用的整体效率。然后,根据模型建筑的综合负荷布置集热模块的部位与数量,同时完成太阳能系统的应用与补偿设计,并利用能耗模拟软件Energy Plus对该模型能源供应及运行能耗进行模拟计算,从而对热带岛礁地区零碳太阳能建筑设计的可行性作出初步设计评价。最后,划分太阳能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阶段和范围,通过模型建筑参数对其进行经济、能源和环境等项目效益分析,进一步论证热带岛礁地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的经济性和可行性,为其它具有类似气候特征的地域环境提供可靠及客观的参照。

贺红岩[4](2017)在《HY学院机电专业群建设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高校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为社会提供所需的各类人才。经济产业要想实现集群化的发展,需要高校实现学科专业的集群化,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专业群,用比较完整的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培养出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专业群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对项目进度的管理,项目进度计划的优化和项目进度控制是项目进度管理中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通过优化专业群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可以有效缩短工期、节约费用、充分利用资源;通过控制专业群项目建设进度计划,能够发现实际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纠偏,确保项目顺利实现预期目标。本文以HY学院机电专业群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及研究内容和方法;然后阐述了项目进度管理的理论基础,为以后的论述做铺垫;之后介绍了HY学院机电专业群项目建设方案;随后对HY学院机电专业群建设项目的进度计划进行优化和控制,并提出优化和控制过程中的保障措施;最后得出主要结论,揭示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争取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继续改进和提高,为专业群建设项目的进度管理研究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和帮助。

苏欢[5](2017)在《空调冷凝热回收过程的热力学优化与反演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冷凝热回收是将空调排放的废热予以回收利用,用以制取卫生热水或生产工艺用热的一种技术手段。该技术可以减少冷凝热的直接排放,提高空调的运行效率,满足热水或工业用热需求,缓解常规系统(常规空调器+供热设备)能耗大、能源浪费和环境热污染等问题。冷凝热回收技术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国内外在冷凝热回收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冷凝热回收空调机组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对于冷凝热回收技术在理论和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包括:(1)关于冷凝热回收系统理论性能的关键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如理论性能上限的探寻、理论最优构型的解析、系统性能的理论评价方法等等。不同于以单独制冷或制热为目标的空调/热泵系统,冷凝热回收过程的增加使系统性能的评价维度更为复杂,如何在理论上探寻系统性能界限并给予合理的评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对于既有冷凝热回收设备或者系统,部件匹配的欠合理导致整体性能差、能量浪费,甚至使系统提前报废,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实际工程中往往需要了解工质的在系统内部的运行状态从而来判断既有系统的设计缺陷并提出合理的改造指导方案。针对冷凝热回收系统如何建立一套便捷可靠的反演仿真模型并通过反演计算来分析系统的不合理因素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冷凝热回收技术在空气处理过程中的应用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空调冷凝热回收的应用形式单一,带热水供应的空调设备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冷凝热回收技术,然而冷凝热回收的应用范围远不止热水的供应。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体系的完善和医药研究的需求,手术室、生物试验室等恒温恒湿环境的空气处理设备需求迅速增长。开展空调冷凝热回收在空气处理过程中的应用,探寻一种高效节能且具有经济效益的应用技术方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理论与试验研究:首先,本文提出了基于不可逆卡诺制冷循环的冷凝热回收热力学模型,在考虑热漏、传热热阻以及其它不可逆因素的前提下建立了三热源(高温热源,即周围环境;低温热源,即冷冻水等载冷剂;热回收热源,即热水、热风等载热剂)热力平衡方程。在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总结逆卡诺循环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数学建模、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方法,以制冷效率(ε)、热回收效率(εR)以及综合能效比(COPint)为优化目标,分别对全部热回收空调系统与部分热回收空调系统的性能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了优值区间概念,在理论上界定了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结构配比的优化取值范围,分析了热漏、热阻、摩擦等不可逆损失对目标值影响,并探讨了冷凝热回收系统的姻效率优化性能。其次,本文以一台风冷热泵冷凝热回收机组为研究对象,根据机组结构参数建立了基于热平衡与压力平衡的准静态反演方程,并测量了 一个周期的冷凝热回收运行过程的外部参数。利用反演模型反推整个冷凝热回收过程的内部参数变化过程、状态分布以及换热部件的工作状态。同时测量了机组的压缩机进出口制冷剂温度与实时功率、蒸发器进出口制冷剂温度等,用于验证反演结果的正确性。通过反演分析寻找该风冷热泵冷凝热回收机组在设计中的不合理因素,提出了优化改造方案。再次,本文以我国中南地区某医院的洁净手术室恒温恒湿空调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荷分配的组合式热泵热回收新风处理方法。在设计条件下对比了不同空气处理方式的适用性与能耗状况,证明了组合式热泵热回收新风处理方法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和显着的节能效果。提出了基于压缩机实验性能曲线拟合归纳式的广义有限时间热力学优化方法,并对组合式热泵热回收新风机组的结构配比与性能系数进行了优化。同时以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动态负荷下组合式热泵热回收新风机组的经济性能。最后,本文建立了一台组合式热泵热回收新风试验机组,对该机组进行了试验测试。分析了该机组的各性能参数的变化情况,并将实验测试结果与基于压缩机实验性能曲线拟合归纳式的有限时间热力学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实验结果与理论优化值之间误差以及导致这部分误差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为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在结构优化、性能评价以及优化改造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将能为空调冷凝热回收设备的优化设计、系统改造以及相关标准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提供理论指导。

张华一,文福拴,张璨,孟金岭,林国营,党三磊[6](2016)在《计及舒适度的家庭能源中心运行优化模型》文中指出随着多能源网络的融合与能源利用技术的进步,能源需求侧的能量管理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家庭耗能在能源需求侧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此背景下,首先建立了以微型冷热电联产作为能源转化装置的家庭能源中心(HEH)的数学模型。其次,针对不同类型家庭电负荷的特性,将其细分为温度控制型电负荷、刚性电负荷、柔性电负荷,并建立了多类型电负荷的数学模型。接着,进一步将能源中心热负荷细分为热水负荷、空气制热/制冷负荷和电气可转换负荷,并建立了多类型热负荷模型。之后,引入温度舒适度和用电舒适度概念并用于指导HEH的温度控制和柔性电负荷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能源购买费用最小为目标,计及温度舒适度和用电舒适度的HEH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最后,以某家庭用户在冬季和夏季的典型日为例说明了所提出的方法的基本特征。

薛勇勇[7](2016)在《天然气液化装置的模拟优化与控制结构综合》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环保压力的日益加剧,发展清洁能源已经成为必然之选,获得国家高度重视。其中,液化天然气作为最高效、环保的化石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天然气液化装置是液化天然气生产的核心部分,而目前对天然气液化装置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如对象独立、在工艺流程优化过程中难以快速优选操作参数、难以评估液化工艺在扰动下的动态响应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天然气液化装置—天然气净化工艺和二级丙烷预冷混合制冷天然气液化工艺进行了模拟、优化和控制结构的综合,主要内容如下:(1)为了避免引起设备内部腐蚀或者在低温状态下形成固体导致设备损坏,天然气在液化前需脱除天然气中的酸性气体和水分。本文针对二乙醇胺(DEA)法脱酸和三甘醇(TEG)法脱水的天然气净化工艺,首先建立净化工艺流程超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模型来优化设备费用和中间连接流股所产生的操作费用,获得初始优化工艺,并采用夹点分析法对该初始优化工艺进行热集成,以降低系统公用工程消耗量;另外,考虑到生产过程多目标需求,本文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分析了净化效果、初始投资费用、操作费用、能量利用率和填料塔稳定性5个评价指标对工艺的影响,获得了工艺的最佳操作参数。(2)净化后的天然气通过液化工段被冷却为液化天然气(LNG),本文综合考虑不同液化工艺适用的工厂规模及能耗水平,最终选取适用于基本负荷型的二级丙烷预冷混合制冷天然气液化工艺为研究对象。首先,在Aspen HYSYS中建立该工艺的稳态模型;然后,选取工艺中包括混合制冷剂组成、多流股换热器中间温度、压缩机进出口压力在内的10个关键操作变量为优化变量,以整个液化工艺中主要用能设备压缩机的能耗最小为目标函数对该工艺进行优化。优化过程基于Aspen HYSYS与Matlab的数据接口,在Aspen HYSYS中模拟计算,在Matlab中编写遗传算法(GA)程序进行数值优化,最终得到优化的操作参数并进行分析,提出工艺改进的方向。(3)通过严格控制预冷部分各变量以及过程中压缩机的转速,可以将深冷部分作为独立研究对象。另外,深冷部分在不同生产需求下涉及多个操作变量和控制变量,构成了多输入多输出的过程系统,存在多种控制结构。本文以稳态优化结果和动态特性分析为基础,通过定量计算稳态增益矩阵的条件数和稳态相对增益矩阵,确定最优控制结构。最后在Aspen HYSYS中建立动态模型,分析原料气参数扰动下所选取控制结构的动态响应,进一步说明该控制结构对不同工况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田涛[8](2015)在《热固性环氧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制备阳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子产品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给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其中,印刷线路板是电子产品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基材的主要组成部分为热固性环氧树脂(Thermosetting Epoxy Resin,TER)复合材料。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生产国。大量废弃的线路板,造成了环境的巨大污染和破环,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废旧线路板(Waster Printed Circuit Broads,WPCBs)可以达到500万吨/年,且随着信息行业的飞速发展,WPCBs等电子垃圾的产生将会日益增加,所以其回收处置便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WPCBs一般通过物理、化学、焚烧等方法回收其中的金属,其技术已相当成熟,然而WPCBs的塑料基板却仍然以填埋为主。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对环境产生很大的污染。因此,研究WPCBs的回收处置方法,不仅可使废弃物得到合理的利用,而且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为有理的保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使用WPCBs塑料基板(主要为热固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TER)为原料,采用磺化剂进行磺化反应制备阳离子交换树脂。对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容量(IEC)、再生性能进行测试。依据响应曲面法原理,使用Design-Expert软件建立试验数学模型,对制备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有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优化设计,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分析,确定了制备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优化工艺条件。所得的离子交换树脂对Cu(II)、Ca(II)、Zn(II)等金属离子具有的吸附交换作用,并可运用于硬水软化、电镀废液等处理中。实验证明,TER通过浓硫酸磺化制备的离子交换树脂具有较高的交换容量;通过Design Expert软件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85℃、反应时间360min、浓硫酸浓度为94%。本文对实验室固化的热固性环氧树脂(a TER)制备的离子交换树脂(S-a TER)进行了热重分析(TGA)、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分析。本文对其吸附交换等温线和吸附交换动力学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吸附交换过程满足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其数据拟合证明其吸附交换为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并推导出Cu(II)和Ca(II)的活化能分别为:21.18和48.53 k J mol-1。文章提出了热固性环氧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废弃物处理的新方法,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也拓宽了制备离子交换树脂原料的来源,对废旧树脂的资源利用提出了依据,对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王永利[9](2010)在《区域客户端能源综合需求侧管理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年底,我国政府制定了2020年降低碳强度的目标: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基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和近期提出的节能减排政策,本文对区域客户端能源综合需求侧管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力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区域客户端能源综合需求侧管理(ECDSM,Energy Comprehensive Demand-Side Management)的基本概念,就是从需求侧的角度去研究市场对于冷、热、电的生产和消费,从更高层次上处理好需求侧和供应侧的关系,根本上做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指明了实施ECDSM的目的,界定了实施ECDSM的条件,提出了实施ECDSM的手段,并分析了实施ECDSM的价值。(2)分析了区域客户端能源冷热电市场需求水平与消费结构。通过分析区域客户端市场对冷、热、电的需求及消费结构,找出了三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体现出的能源消耗水平,找到了降低能源消耗的关键环节。(3)通过研究影响客户端能源需求的各项因素,建立了基于蚁群优化的支持向量机客户端能源需求预测模型,该模型有效克服了区域客户端能源需求历史资料搜集难度大,样本少,影响因素多,各影响因素与客户端能源需求变化的关联关系比较难掌握等难点。并以北京市为例,进行预测分析,预测精度与单独的SVM和BP神经网络相比分别提高了1.19%和1.92%,得到了很好的预测效果。(4)建立了基于节能减排的客户端能源运行机制,提出了客户端能源冷热电需求侧管理的技术机制、经济机制、激励机制以及行政机制,给出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并对政府在实施ECDSM过程中的作用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5)结合能源消费、电力需求、建筑能耗、建筑节能、综合资源规划、国家能源政策等,分析了实施ECDSM涉及到的各方面因素和关键环节,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客户端能源需求侧管理运行机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相应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6)以客户端能源需求侧运行机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结合三联供系统自身的特点构建了冷热电三联供技术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Elman神经网络模型的区域冷热电三联供评价模型,对冷热电三联供技术的实施效益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该评价模型较其他模型具有更高的评价精度,并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厉国柱[10](2010)在《太阳能热泵联合采暖监控系统》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对于获取清洁能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热泵是从天然低温热源(如空气、水、土壤等)中提取热量的一种重要的工具,但是每一种低温热源都不稳定,因此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是未来提供热量的一种重要趋势。新疆新能源研究所建立了高寒地区低温热源综合利用实验室,对清洁能源的利用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数据采集以及热泵和其他设备的监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本论文就是基于这个课题的工程应用性文章,此文通过对各种方案的综合对比选择,最后确定采用DVP-80EH PLC、MODBUS总线、各种智能传感器和其他设备作为实验室的硬件设施,组态软件采用国内顶级组态软件商提供的组态王6.52,通过对PLC和组态王的编程,实现了对整个热泵、泵、风机盘管、传感器、太阳能集热器等等的多模式监控,并且稳定运行,达到了预期目标。获得了冬季乌鲁木齐地区浅层土壤不同深度的温度数据,同时分析了系统的COP和平均运行年价格,得出可以投资推广的结论;通过对比1980年,可以发现土壤温度整体上升了近2℃,同时得到了在一定口径管道的压力、流量数据,这为未来建立低温热源综的合利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电冰箱蒸发器砂眼平均初始深度的数学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冰箱蒸发器砂眼平均初始深度的数学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热阻分析法的相变储能充/释能过程动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储能技术概述
        1.2.2 相变储能应用现状
    1.3 相变储能技术现状
        1.3.1 用高导热添加剂提升材料热导率
        1.3.2 扩展面传热强化提升系统性能
    1.4 存在的问题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二章 基于热管传热强化的相变储能实验研究
    2.1 实验目的及研究内容
    2.2 实验系统
        2.2.1 相变蓄冷板释冷过程实验台
        2.2.2 数据采集及系统
        2.2.3 实验工况及步骤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1 相变材料融化行为
        2.3.2 空气侧进出口温差
        2.3.3 蓄冷板冷量供应效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热阻分析法的稳/动态传热解析模型
    3.1 储能系统传热性能预测稳态模型
        3.1.1 热管嵌入式相变储能系统
        3.1.2 储罐式相变储能系统
    3.2 储能系统传热性能预测动态模型
        3.2.1 热管嵌入式相变储能系统
        3.2.2 储罐式相变储能系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变储能装置稳/动态传热模型验证及优化研究
    4.1 模型验证对比分析
        4.1.1 热管嵌入式相变储能系统
        4.1.2 储罐式相变储能系统
    4.2 参数优化
        4.2.1 热管嵌入式相变储能系统
        4.2.2 储罐式相变储能系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文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基于多特征融合的居民用电行为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相关模式识别算法
    2.1 模式识别概述
        2.1.1 模板匹配法
        2.1.2 神经网络法
        2.1.3 统计模式识别法
    2.2 监督型分类算法
        2.2.1 SVM分类
        2.2.2 决策树分类
        2.2.3 k-NN近邻分类
    2.3 无监督型聚类分析
        2.3.1 k均值聚类算法
        2.3.2 算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居民负荷用电特性研究
    3.1 典型居民用电负荷电气结构
        3.1.1 节能灯具
        3.1.2 笔记本电脑
        3.1.3 空调
        3.1.4 电冰箱
        3.1.5 电阻型居民负荷
    3.2 数据测试与处理
        3.2.1 测试平台
        3.2.2 谐波功率分析算法
    3.3 典型居民负荷测试结果分析
        3.3.1 工作电流特征分析
        3.3.2 V-I曲线特征研究
        3.3.3 谐波发射特性分析
        3.3.4 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分析
    3.4 典型居民用电负荷事件暂态过程分析
        3.4.1 状态切换运行分析
        3.4.2 事件暂态波形分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负荷稳态多特征融合分析与应用
    4.1 基于三种分类器的居民负荷单一特征分析
        4.1.1 分类器相关参数
        4.1.2 单一特征分类分析
    4.2 多特征关联性分析
        4.2.1 双特征关联性分析
        4.2.2 多特征关联性分析
        4.2.3 PCA主成分分析
    4.3 多特征选择原理
        4.3.1 特征选择原理
        4.3.2 基于Fisher线性判别的多特征选择
    4.4 居民用电负荷稳态多特征融合选择
        4.4.1 居民用电负荷特征关联性分析
        4.4.2 居民用电负荷多谐波特征降维
        4.4.3 居民用电负荷最优特征组合选择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居民用电行为识别
    5.1 某居民进线用电数据采集和处理
    5.2 基于最优特征组合的的居民用电行为识别
        5.2.1 居民用电识别模型
        5.2.2 实验结果分析
    5.3 融合事件特征的居民用电行为识别
        5.3.1 居民用电事件行为识别模型
        5.3.2 居民用电事件识别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3)热带岛礁地区零碳太阳能建筑的策略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1 岛礁开发模式研究现状
        1.3.2 太阳能利用方式的研究现状
        1.3.3 太阳能技术与建筑一体化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课题的创新性和时效性
    1.6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热带岛礁地区建筑太阳能利用的模型架构
    2.1 热带岛礁区域环境特征分析
        2.1.1 岛礁区域地理位置
        2.1.2 岛礁区域气候特征
    2.2 热带岛礁地区太阳能资源潜力分析
        2.2.1 研究区概况和太阳能资源分布特征
        2.2.2 研究区太阳能资源的时间序列分布特征
    2.3 热带岛礁地区住宅建筑用能季节及用能比重分析
        2.3.1 住宅建筑用能季节时段的划分
        2.3.2 住宅建筑用能负荷比重的分析
    2.4 研究用建筑的基础模型及系统设计
        2.4.1 研究用太阳能建筑的基础模型
        2.4.2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系统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整合共生的太阳能建筑界面优化设计
    3.1 太阳能建筑界面模块概念的提出
        3.1.1 太阳能墙体模块
        3.1.2 太阳能窗户模块
    3.2 太阳能建筑界面模块能耗分析
        3.2.1 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
        3.2.2 基础模型围护结构参数设置
        3.2.3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3.3 模块化界面住宅建筑能耗正交分析
        3.3.1 正交实验参数设计
        3.3.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3.4 模块化界面的技术准备水平及实测影响分析
        3.4.1 技术准备水平
        3.4.2 定量分析
        3.4.3 实测及潜在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耦合共生的太阳能设备系统优化设计
    4.1 适合于热带岛礁地区的太阳能能量系统耦合设计
    4.2 能量系统与界面模块的结合方法及原型设计
        4.2.1 能量系统与界面模块的结合方法
        4.2.2 界面模块系统的原型设计及系统运行情况
    4.3 系统能量传递和转换过程及特征化分析
        4.3.1 能量系统吸收太阳辐射转换的能量
        4.3.2 能量系统转化为电能的部分能量
        4.3.3 能量系统转化为热能的部分能量
    4.4 系统运行模式设置及能量利用效率分析
        4.4.1 计算机模拟设置
        4.4.2 模型验证及效率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带岛礁地区驻岛官兵宿舍设计研究实践
    5.1 模型建筑的低能耗设计实践
        5.1.1 模型建筑的朝向选择
        5.1.2 围护结构的选择与构造形式
    5.2 模型建筑集热模块的部位与数量设置
        5.2.1 模型建筑的综合负荷计算
        5.2.2 集热模块的面积需求
        5.2.3 集热模块的部位与数量设置
    5.3 模型建筑太阳能系统的应用与补偿设计
        5.3.1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形式选择与补偿设计
        5.3.2 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形式选择与补偿设计
    5.4 模型建筑能量平衡模拟评价
        5.4.1 模型建筑全年热水供应模拟统计
        5.4.2 模型建筑全年发电供应模拟统计
        5.4.3 模型建筑全年能耗供需平衡评价
    5.5 小结
第6章 热带岛礁地区驻岛官兵宿舍项目效益分析
    6.1 太阳能建筑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分析
        6.1.1 建筑全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
        6.1.2 建筑全生命周期范围的确定
    6.2 模型建筑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6.2.1 经济效益数学模型
        6.2.2 案例分析
    6.3 模型建筑建设项目能源效益分析
        6.3.1 全生命周期能耗评价
        6.3.2 案例分析
    6.4 模型建筑建设项目环境效益分析
        6.4.1 建筑系统生命周期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6.4.2 案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热带岛礁居住建筑使用能耗调查问卷
附录 B 南海三地典型年年平均气温和降水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HY学院机电专业群建设项目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专业群
        2.1.2 机电专业群
        2.1.3 项目及项目属性
    2.2 项目管理理论概述
        2.2.1 项目管理
        2.2.2 项目进度管理
        2.2.3 项目进度管理的方法——PDCA管理法
第三章 HY学院机电专业群项目建设方案
    3.1 建设项目的目标决策
        3.1.1 专业群建设总目标
        3.1.2 专业群整合目标
        3.1.3 实训条件改善目标
        3.1.4 人才培养目标
        3.1.5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3.2 实践条件建设
    3.3 师资队伍建设
    3.4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4.1 创新、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3.4.2 围绕服务于制冷行业产业链需求,整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四章 HY学院机电专业群建设项目的进度控制
    4.1 建设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与优化
        4.1.1 项目进度管理的必要性
        4.1.2 工作分解结构的概念、作用及建立
        4.1.3 责任矩阵
        4.1.4 建设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
        4.1.5 机电专业群建设进度安排
    4.2 建设项目进度计划的优化
    4.3 机电专业群建设项目的进度控制管理
        4.3.1 建设项目进度的相关责任落实
        4.3.2 建设项目进度的PDCA动态控制
        4.3.3 挣得值分析法控制项目进度
        4.3.4 建设项目进度管理的团队协作
        4.3.5 建设项目进度管理的检查与评价
第五章 HY学院机电专业群建设项目的进度保障措施
    5.1 制度保障
        5.1.1 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
        5.1.2 建立专项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
        5.1.3 建立建设项目监督制度
        5.1.4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5.2 组织保障
        5.2.1 项目建设组织
        5.2.2 项目建设监督与绩效考核小组
    5.3 资金保障
        5.3.1 扩大资金筹措途径,确保资金满足项目建设需要
        5.3.2 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提高使用效率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空调冷凝热回收过程的热力学优化与反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调冷凝热回收的研究现状
        1.2.2 有限时间热力学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2.3 反演分析方法及系统仿真研究现状
        1.2.4 空调冷凝热回收在空气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第2章 空调冷凝热回收设备与热力学基础
    2.1 引言
    2.2 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工作原理
    2.3 有限时间热力学优化方法与基本概念
        2.3.1 卡诺热机循环性能分析与优化
        2.3.2 卡诺制冷循环性能分析与优化
    2.4 空调/热泵系统的反演理论与系统部件仿真
        2.4.1 换热器模型
        2.4.2 压缩机模型
        2.4.3 热力膨胀阀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冷凝热回收系统的有限时间热力学优化
    3.1 全部冷凝热回收的热力学优化
        3.1.1 基于内可逆卡诺制冷循环全部热回收系统一般优化关系
        3.1.2 基于不可逆卡诺制冷循环全部热回收系统的最佳构型
    3.2 部分冷凝热回收的热力学优化
        3.2.1 热力学模型
        3.2.2 目标值优化求解与优值区间
        3.2.3 数值算例
        3.2.4 部分冷凝热回收的火用效率优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冷热泵冷凝热回收系统反演分析
    4.1 风冷热泵装置冷凝热回收过程反演模型
        4.1.1 风冷热泵装置冷凝热回收过程的物理模型
        4.1.2 风冷热泵装置冷凝热回收过程的反演计算
    4.2 风冷热泵/空调冷凝热回收设备性能实验
        4.2.1 风冷热泵/空调冷凝热回收设备实验结果分析
        4.2.2 反演计算结果的验证与误差分析
    4.3 风冷热泵/空调冷凝热回收设备反演分析
        4.3.1 热回收冷凝器内制冷剂状态分布及换热状况
        4.3.2 热回收冷凝器压力分布及压力损失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冷凝热回收在空气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5.1 手术室空气处理过程的能耗对比分析
        5.1.1 一次回风系统
        5.1.2 二次回风系统
        5.1.3 新风承担全部负荷系统
        5.1.4 冷凝热回收利用方法
    5.2 组合式热泵热回收新风系统的热力学优化
    5.3 动态负荷下系统经济学优化
        5.3.1 目标手术室负荷调查分析
        5.3.2 全年冷热需求变化规律分析
        5.3.3 热经济学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组合式热泵热回收新风机组性能实验
    6.1 试验机组的研制与实验方案
        6.1.1 系统设计
        6.1.2 冷凝热回收新风试验系统
        6.1.3 试验测试方案
    6.2 测试结果与分析
        6.2.1 试验测试
        6.2.2 热力学模型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6.3 本章小节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6)计及舒适度的家庭能源中心运行优化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HEH模型
2 HEH电负荷模型
    2.1 温度控制型电负荷
    2.2 刚性电负荷
    2.3 柔性电负荷
3 HEH热负荷模型
    3.1 热水负荷
    3.2 空气制热/制冷负荷
    3.3 电气可转换负荷的建模
4 舒适度建模
    4.1 温度舒适度
    4.2 用电舒适度
5 计及舒适度的HEH优化运行模型
    5.1 目标函数
    5.2 约束条件
        1)电负荷平衡约束
        2)mCCHP运行约束
        3)室内温度约束
6 算例分析
    6.1 HEH运行结果
    6.2 灵敏度分析
7 结语

(7)天然气液化装置的模拟优化与控制结构综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液化天然气简介
        1.1.1 液化天然气
        1.1.2 天然气液化装置
    1.2 天然气净化工艺
        1.2.1 天然气脱酸过程
        1.2.2 天然气脱水过程
        1.2.3 天然气净化工艺模拟优化研究现状
    1.3 天然气液化工艺研究
        1.3.1 蒸汽压缩制冷循环
        1.3.2 天然气液化工艺研究
        1.3.2.1 天然气液化工艺
        1.3.2.2 不同液化工艺比较
        1.3.2.3 中国天然气液化产业发展
        1.3.3 天然气液化工艺稳态模拟优化研究现状
        1.3.4 天然气液化工艺动态模拟优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框架
2 天然气净化工艺的模拟与优化
    2.1 净化工艺模型的建立
    2.2 流程超结构法优选工艺方案
        2.2.1 流程超结构的建立
        2.2.2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2.2.3 初始优化工艺的热集成方案
    2.3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优选工艺方案
        2.3.1 净化工艺各方案的模拟
        2.3.2 基于层次分析法求解权重系数
        2.3.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方案评估
        2.3.4 综合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二级丙烷预冷混合制冷天然气液化工艺模拟与优化
    3.1 液化工艺模型的建立
    3.2 二级丙烷预冷混合制冷天然气液化工艺优化
        3.2.1 目标函数
        3.2.2 优化方法
        3.2.3 优化结果
    3.3 关键参数对工艺性能的影响
        3.3.1 混合制冷剂流量对工艺性能的影响
        3.3.2 压缩机进出口压力对工艺性能的影响
    3.4 单元过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天然气液化工艺控制结构的综合
    4.1 动态天然气液化工艺的建立
    4.2 天然气液化工艺动态特性分析
        4.2.1 操作变量对控制变量的影响
        4.2.2 固定操作变量下进料条件对控制变量的影响
    4.3 控制结构的综合
    4.4 天然气液化工艺动态响应分析
        4.4.1 天然气产量固定下液化工艺动态响应分析
        4.4.2 天然气产量不固定下液化工艺动态响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热固性环氧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制备阳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废旧印刷线路板概述
        1.1.1 印制线路板概述
        1.1.2 WPCBs的来源及现状
        1.1.3 WPCBs基板的主要成分
        1.1.4 WPCBs回收的意义
        1.1.5 WPCBs的处理现状
    1.2 离子交换树脂概述
        1.2.1 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
        1.2.2 离子交换树脂的用途
        1.2.3 离子交换原理
        1.2.4 离子交换动力学原理
    1.3 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响应曲面法(RSM)介绍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内容
    2.1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S-aTER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
        2.2.2 S-bTER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
    2.3 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2.3.1 湿含量的测定
        2.3.2 交换容量的测定
        2.3.3 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扫描分析
        2.3.4 热失重分析
        2.3.5 元素分析
        2.3.6 XPS分析
        2.3.7 吸附动力学测试
第三章S-aTER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与研究
    3.1 S-aTER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
        3.1.1 反应时间对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的影响
        3.1.2 反应温度对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的影响
    3.2 S-aTER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测试
    3.3 离子交换树脂的表征
        3.3.1 热失重分析
        3.3.2 红外谱图表征
        3.3.3 元素分析
        3.3.4 XPS图谱分析
        3.3.5 表征小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子交换树脂动力学的研究
    4.1 S-aTER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各因素的影响
        4.1.1 实验方案及数据处理
        4.1.2 时间对Cu (II), Ca (II)离子交换的影响
        4.1.3 温度对Cu (II), Ca (II)离子交换的影响
        4.1.4 PH对Cu (II), Ca (II)离子交换的影响
        4.1.5 质量对Cu (II), Ca (II)离子交换的影响
    4.2 离子交换吸附等温线
        4.2.1 离子交换吸附等温线模型
        4.2.2 离子交换吸附等温线分析
    4.3 离子交换动力学方程
        4.3.1 离子交换动力学模型
        4.3.2 离子交换动力学分析
    4.4 吸附交换机理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S-bTER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与研究
    5.1 废弃热固性环氧树脂红外测试
    5.2 制备S-bTER离子交换树脂的RSM研究
        5.2.1 RSM优化工艺参数
        5.2.2 RSM变量及取值
        5.2.3 回归方程
        5.2.4 ANOVA分析
        5.2.5 离子交换模型的响应曲面交互作用
        5.2.6 模型检验和最佳条件
    5.3 玻璃纤维含量的影响
    5.4 离子交换树脂性能的测定
        5.4.1 离子交换容量的测定
        5.4.2 湿含量的测定
        5.4.3 再生交换容量测试
    5.5 S-aTER-H,S-bTER-H与732 IER对照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离子交换树脂在处理电镀废液中的运用
    6.1 电镀液介绍
        6.1.1 废水来源
        6.1.2 废水分类
        6.1.3 废水特性
        6.1.4 主要分类
    6.2 常规处理方法
        6.2.1 废水处理
        6.2.2 工艺流程
        6.2.3 废水排放
        6.2.4 排放标准
    6.3 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电镀废液
        6.3.1 实验设计及处理
        6.3.2 结果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区域客户端能源综合需求侧管理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区域客户端能源综合需求侧管理理论的概念
        1.2.1 ECDSM 的定义
        1.2.2 ECDSM 的内容
        1.2.3 ECDSM 实施的目的
        1.2.4 ECDSM 实施的条件
        1.2.5 ECDSM 实施的手段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客户端能源消费状况与能源节约分析
        1.3.2 国内客户端能源消费状况与能源节约分析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案
第二章 区域客户端能源市场需求与消费结构分析
    2.1 区域客户端能源市场需求分析
        2.1.1 区域市场对于电力的需求分析
        2.1.2 区域市场对于热力的需求分析
        2.1.3 区域市场对于冷的需求分析
        2.1.4 区域市场客户端能源综合需求分析
    2.2 区域客户端能源冷热电消费结构分析
        2.2.1 区域客户端能源冷热电消费比例分析
        2.2.2 区域客户端能源冷热电消费关系分析
        2.2.3 区域客户端能源冷热电三联供实施可行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客户端能源需求预测分析研究
    3.1 引言
    3.2 能源预测方法分析研究
        3.2.1 趋势外推预测技术
        3.2.2 灰色预测模型
        3.2.3 回归预测技术
        3.2.4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3.2.5 支持向量机方法
        3.2.6 小波理论
        3.2.7 优选组合预测方法
    3.3 基于蚁群优化的支持向量机客户端能源需求预测模型研究
        3.3.1 回归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
        3.3.2 支持向量机方法的参数特性分析
        3.3.3 基于蚁群算法的参数优化
        3.3.4 基于蚁群优化的支持向量机区域客户端能源需求预测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节能减排的客户端能源运行机制研究
    4.1 区域客户端能源综合需求侧管理的技术机制研究
        4.1.1 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机制
        4.1.2 供热需求侧管理技术机制
        4.1.3 制冷需求侧管理技术机制
    4.2 区域客户端能源综合需求侧管理的经济机制研究
        4.2.1 电力需求侧管理经济机制
        4.2.2 供热需求侧管理经济机制
        4.2.3 制冷需求侧管理经济机制
    4.3 区域客户端能源综合需求侧管理的激励机制研究
        4.3.1 电力需求侧管理激励机制
        4.3.2 供热需求侧管理激励机制
        4.3.3 制冷需求侧管理激励机制
    4.4 区域客户端能源综合需求侧管理的行政机制研究
        4.4.1 政府在ECDSM 中的主导作用
        4.4.2 政府ECDSM 的市场导入
    4.5 基于节能减排的客户端能源运行机制的政策建议
        4.5.1 我国实施ECDSM 存在的障碍
        4.5.2 我国实施ECDSM 的政策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节能减排的客户端能源需求侧运行机制效果评估研究
    5.1 建立客户端能源需求侧运行机制效果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
        5.1.1 系统工程理论
        5.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5.1.3 综合评价理论
    5.2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5.3 客户端能源需求侧运行机制效果评价的步骤
    5.4 客户端能源需求侧运行机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5.4.1 客户端能源需求侧运行机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4.2 客户端能源需求侧运行机制效果评价指标处理方法
    5.5 客户端能源需求侧运行机制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5.5.1 传统的评价方法分析
        5.5.2 新型智能算法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客户端能源综合需求侧管理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与智能电网发展分析
    6.1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研究现状
    6.2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特点
    6.3 分布式能源的主要供能方式
    6.4 分布式能源发展的主要障碍
        6.4.1 技术因素
        6.4.2 政策与机制因素
        6.4.3 市场因素
    6.5 分布式能源实施系统 ECDSM 策略
        6.5.1 分布式能源实施系统ECDSM 的影响因素分析
        6.5.2 分布式能源的效率分析
        6.5.3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合理应用
        6.5.4 分布式能源战略实施ECDSM 对策研究
    6.6 分布式能源与智能电网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节能减排的区域冷热电三联供 ECDSM 实施研究
    7.1 冷热电三联供发展现状分析
        7.1.1 国外客户端能源冷热电三联供发展
        7.1.2 国内客户端能源冷热电三联供发展
    7.2 冷热电三联供技术的理论研究
        7.2.1 蒸汽轮机+溴化锂制冷机
        7.2.2 燃料电池+余热利用型冷温水机
        7.2.3 燃气轮机前置循环+溴化锂制冷机
        7.2.4 微型燃气轮发电机+余热利用型冷温水机
        7.2.5 内燃发电机+余热利用型冷温水机
        7.2.6 燃气轮机+排气回收型冷温水机
        7.2.7 燃气-蒸气轮机联合循环+吸收式制冷机组
    7.3 冷热电三联供技术的效益分析与评价
        7.3.1 冷热电三联供项目的效益分析
        7.3.2 冷热电三联供技术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4 基于 ELMAN 神经网络模型的区域冷热电三联供评价研究
        7.4.1 Elman 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7.4.2 基于Elman 神经网络模型的区域冷热电三联供评价实证研究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
        8.1.1 论文的主要工作
        8.1.2 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8.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10)太阳能热泵联合采暖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采暖监控系统发展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1.3 选题的来源、依据和意义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太阳能暖通空调及管路系统
    2.1 太阳能热泵联合采暖的背景
        2.1.1 暖通空调实验室
        2.1.2 热泵、热泵空调的原理、构成及应用介绍
    2.2 太阳能低源热泵联合应用系统的管路系统
        2.2.1 水源热泵利用低温热源循环管路
        2.2.2 地源热泵利用低温热源循环管路
    2.3 太阳能热泵联合采暖系统数学建模
        2.3.1 太阳能热泵联合采暖系统的热力分析与数学建模
        2.3.2 数学模型的基本假设
        2.3.3 太阳能集热器的数学模型
        2.3.5 蒸发器的数学模型
        2.3.6 冷凝器的数学模型
    2.4 监控系统需要完成的任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监控系统的设计和构建
    3.1 监控对象
        3.1.1 现存问题
        3.1.2 监控目标
    3.2 监控方案的设计
        3.2.1 方案概述
        3.2.2 方案选择
    3.3 MODBUS 总线介绍
    3.4 电路图的绘制
    3.5 方案的施工
    3.6 整个系统的安装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组态画面及监控管理程序
    4.1 组态软件介绍
        4.1.1 组态软件的概念
        4.1.2 组态软件在国内外的发展
    4.2 组态王介绍
        4.2.1 组态王工程管理器
        4.2.2 组态王开发系统
    4.3 创建本方案的组态王工程
        4.3.1 创建基本组态画面
        4.3.2 定义IO 设备
        4.3.3 构造数据库
        4.3.4 建立动画连接
    4.4 组态王图表的使用
        4.4.1 调用历史趋势图表
        4.4.2 温控曲线
        4.4.3 报警和事件
        4.4.4 创建报表窗口
    4.5 完成的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LC 程序的编写
    5.1 DVP PLC 的指令介绍
    5.2 梯形图的编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试验效果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电冰箱蒸发器砂眼平均初始深度的数学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热阻分析法的相变储能充/释能过程动态特性研究[D]. 杨琦帆. 天津商业大学, 2021
  • [2]基于多特征融合的居民用电行为识别技术研究[D]. 刘丽. 安徽大学, 2019(07)
  • [3]热带岛礁地区零碳太阳能建筑的策略及方法研究[D]. 任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4]HY学院机电专业群建设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 贺红岩. 青岛大学, 2017(02)
  • [5]空调冷凝热回收过程的热力学优化与反演方法研究[D]. 苏欢. 湖南大学, 2017(07)
  • [6]计及舒适度的家庭能源中心运行优化模型[J]. 张华一,文福拴,张璨,孟金岭,林国营,党三磊.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6(20)
  • [7]天然气液化装置的模拟优化与控制结构综合[D]. 薛勇勇.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8]热固性环氧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制备阳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D]. 田涛. 上海大学, 2015(02)
  • [9]区域客户端能源综合需求侧管理理论及应用研究[D]. 王永利. 华北电力大学, 2010(05)
  • [10]太阳能热泵联合采暖监控系统[D]. 厉国柱. 新疆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冰箱蒸发器沙眼平均初始深度的数学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