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例AO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股骨骨折失败原因分析

86例AO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股骨骨折失败原因分析

一、股骨复杂骨折AO钢板内固定86例失效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楠楠[1](2021)在《LISS钢板与GSH钉治疗股骨远端C1、C2型骨折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分析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与逆行交锁髓内钉(GSH)治疗股骨远端C1、C2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于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应用LISS钢板或GSH钉手术治疗的股骨远端C1、C2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有64例患者符合标准,纳入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22例;根据AO/OTA的分型,C1型骨折28例,C2型36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LISS组)和B组(GSH组),A组采取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B组采取逆行交锁髓内钉(retrograde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RIIN/GSH)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折类型以及致伤原因等术前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并对比,其结果显示LISS组及GSH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对比两组患者所需的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评价。结果:通过对64例患者6~12月的有效术后随访发现,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58.56±33.85分钟和153.31±35.54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685±312.05ml以及605.45±295.26ml,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达到了骨折临床愈合,A组(LISS组)和B组(GSH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6.64±4.26周和14.26±3.1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LISS组)及B组(GSH组)的平均膝关节HSS评分分别为87.25±8.36和86.56±9.75,优良率分别为88.24%和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SS钢板和GSH钉治疗股骨远端C1、C2型骨折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膝关节功能上无显着差异,临床疗效均良好。但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骨折愈合时间更短,更有利于骨折愈合。

赵北[2](2021)在《四边体置钉治疗髋臼骨折的数字解剖学研究及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四边体区域的数字解剖学参数研究测量目的测量髋臼四边体区域的解剖参数,确定置钉的安全区和危险区,以提高四边体区域手术的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期间我院影像中心行骨盆CT扫描的成年人图像200例。通过Mimics软件进行骨盆三维重建后,测量四边体内侧面的边长和面积,进行性别间和左右侧比较;定义并测量危险区和安全区长度,确定最危险置钉点位置并进行性别间比较。结果男性四边体内侧面上边界长度65.54±4.5 1mm,下边界长度39.24±2.96mm,前边界长度62.46±3.45mm,后边界长度67.91±3.92mm,四边体内侧面的表面积3276.22±309.33mm2;女性四边体上边界长度63.92±3.37mm,下边界长度36.85±2.39mm,前边界长度55.25±3.13mm,后边界长度61.89±3.75mm,四边体内侧面的表面积为2787.21±246.21mm2。男性的五组数据值均大于女性,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左右侧数据之间的配对样本比较发现四边体内侧面的上边界和前边界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边界、后边界和内侧面表面积左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四边体危险区长度20.42±6.88mm,前后缘长度42.75±3.22mm,危险区和前后缘距离比值为0.48±0.15;女性四边体危险区长度24.43±5.04mm,前后缘长度39.18±2.21mm,危险区和前后缘距离比值为0.62±0.13。男性四边体的前后缘长度大于女性,但危险区长度小于女性,男性危险区占据前后缘的比例要低于女性。三组数据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最危险进钉点到参考线的距离为14.42±4.22mm,女性为12.89±3.38mm,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工具软件Mimics结合CT图像可建立完整的骨盆三维模型,通过调整视图方向,能够定义并测量髋臼四边体区域的相关参数。由于性别间的生理差异,男性四边体内侧面的各边长均大于女性。在髋臼前入路观察角度下女性四边体危险区范围大于男性,确定最危险进钉点的位置有利于术中安全操作。第二部分 四边体置钉参数的数字解剖学测量目的选取四边体危险区多个进钉点模拟螺钉的安全放置,测量螺钉的多方位安全进钉角度及长度等参数,并进行性别间比较,以提高四边体危险区置钉的安全性,为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参考。方法通过Mimics软件对200例骨盆CT进行三维重建,根据四边体内侧面将矢状面和横断面视图重新定义,在真骨盆上缘和下缘分别确定危险进钉点位置,应用直径3.5mm的圆柱体模拟螺钉置入。真骨盆上缘的三处进钉点分别测量螺钉的最小内倾角(MIMIA),最小前倾角(MIAIA)和最小后倾角(MIPIA)以及对应的螺钉长度;真骨盆下缘的三处进钉点分别测量平行螺钉的长度,最小前倾角(MIAIA)和最小后倾角(MIPIA)以及对应的螺钉长度;通过调整髋骨的三维半透明模型,确定髋臼下螺钉的最佳位置,模拟置钉并测量该螺钉的直径,长度,进钉点的位置及进钉方向,对上述置钉参数进行性别间比较。结果在四边体最危险进钉点O处,男性MIMIA为13.32±3.98°,螺钉长度28.96±7.57mm,MIAIA 为 31.97±9.89°,螺钉长度 42.99±5.44mm,MIPIA 为23.67±5.99°,螺钉长度 60.98±4.94mm;女性角度分别为 16.54±5.45°,39.40±10.07°,32.04±8.65°,螺钉长度分别为 22.54±5.16mm,36.02±3.27mm,50.51±3.82mm。男性各角度小于女性,而螺钉长度均大于女性,数据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进钉点O比较,A点和B点对应的MIMIA值均减小,而对应的螺钉长度均增加。真骨盆上缘A、O、B三点对应的MIAIA值逐渐增加,而MIPIA值逐渐减小,男性和女性变化趋势一致。在四边体进钉点O’处,男性的平行螺钉长度为19.23±4.38mm,女性为13.86±3.53mm,男性MIAIA及对应螺钉长度分别为36.39±7.29°和33.59±2.73mm,女性分别为40.73±6.63°和28.73±2.39mm;男性 MIPIA 及对应螺钉长度分别为 33.01±7.07°和 9.07±2.66mm,女性分别为39.33±5.82°和43.36±2.73mm。男性的最小前倾角度和最小后倾角度均小于女性,而螺钉长度均大于女性,数据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骨盆下缘A’、O’、B’三点对应的MIAIA和MIPIA值变化趋势同上缘对应点一致。男性髋臼下螺钉的最大直径为5.54±1.38mm,最大长度为100.23±6.37mm,女性分别为4.49±0.89mm和87.74±6.36mm,94%的男性和86%的女性最大螺钉直径不小于3.5 mm;而77%的男性和53%的女性最大螺钉直径不小于4.5 mm。螺钉参数在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数字化软件的切面重建,三维图像透明化及轴向透视等方法,可以在四边体危险区内以不同方式安全置钉,获得相关的置钉数据参数,指导个体化术前设计,为髋臼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参考。由于男女骨盆的生理解剖差异,四边体区域置钉的方向角度和螺钉的长度直径等属性在性别间存在差异。将解剖标记作为置钉参照物和参考平面方便术中安全精确操作。第三部分 四边体置钉治疗髋臼骨折的有限元分析目的建立起髋臼前柱骨折和后柱骨折的有限元模型,针对四边体区域设计不同的钢板和螺钉内固定模型装配后进行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评价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为四边体螺钉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一例健康成年女性的DICOM格式的骨盆CT数据,将其导入Mimics及3-matic软件中,分别建立前柱骨折和后柱骨折模型,在Geomagic Studio软件及Solidworks软件中根据骨折线位置设计不同内固定,在3-matic中最终装配成髂腹股沟入路处理前柱骨折的4组固定模型,Stoppa入路处理前柱骨折的3组固定模型及后柱骨折固定的5组模型。将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进行材料属性赋值,弹簧单元模拟韧带及接触设置。约束边界条件后对模型求解,分析评价骨盆和内固定的位移和应力分布,比较上下骨折面的位移差。结果前柱骨折模型中,增加四边体危险区螺钉后,可以降低钢板和固定螺钉的最大应力和松动断裂的风险,同时可以降低钢板对骨盆的应力遮挡作用。髂腹股沟钢板和Stoppa钢板在增加了两枚四边体双皮质螺钉后,上下骨折面的位移差组内比较均为最小。后柱骨折模型中,联合固定模型组由于增加了耻坐螺钉,后柱钢板和后柱螺钉的应力均下降,三种状态下骨折面的平均位移差和最大位移差的最小值均出现在联合应用耻坐螺钉模型组。结论通过髂腹股沟入路和Stoppa入路处理髋臼前柱骨折时,钢板联合四边体危险区螺钉均可以有效提高生物力学相容性和稳定性。在处理髋臼后柱骨折时,放置四边体螺钉可增加后柱钢板或后柱螺钉的固定强度,降低内固定失效的风险。

张浚哲[3](2021)在《人体股骨曲度特征分析及股骨远端骨折加压固定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长度约为身高的1/4,分为一体两端。人体股骨形态并不是笔直不变的,它的曲度和角度等相关参数存在个体差异,即使在成年以后,自身的股骨曲度和角度也会随着年龄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然而,中国人的股骨曲度相关参数缺乏系统研究,更重要的是治疗股骨骨折时,应用常规固定物通常无法完全与个性化的股骨曲度和角度相适形,进而不能恢复生理股骨内外骨皮质的解剖连续性。由于局部应力遮挡造成的术后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的发生率居高不下。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对人体股骨动态形变进行了系统研究,阐述了股骨动态形变规律,首先提出了骨动态形变定律。为了研究人体股骨曲度随年龄的变化规律和影响股骨曲度变化的相关因素,并为中国人股骨相关内固定物的设计提供股骨曲度方面的数据支持。本研究探讨了从发育成熟阶段到老年阶段中国人的股骨前弓角(sagittal femoral bowing angle,s FBA),股骨侧弓角(coronal femoral bowing angle,c FBA),矢状位股骨皮质指数(sagitt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s FCI)和冠状位股骨皮质指数(coron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c FCI)四个形态学参数是否与年龄相关,以及FCI是否与矢状面和冠状面FBA相关。股骨远端骨折(distal femur fractures,DFFs)是一种不常见但是严重的骨折,大约一半的DFFs都合并膝关节内骨折。股骨远端C型骨折是一种复杂的关节内完全骨折,股骨远端骨折后冠状位宽度的复位和固定质量是影响患者中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目前,累及股骨双髁关节面的骨折的微创复位技术主要是对于塌陷移位骨折块的复位,针对双髁关节面出现变宽的情况,如果不能准确复位则会出现力线不正,影响疗效。使用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固定是目前常用的治疗关节面变宽的方法之一,但是这些接骨板均配以普通锁定螺钉或拉力螺钉,这两种螺钉的加压作用有限,不能充分恢复股骨远端内外髁之间的宽度。此外,以往的螺栓进行加压后螺钉末端过长,导致皮肤受刺激而出现局部软组织疼痛的问题。我们团队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并发明了一种加压自断螺栓(slot-designed compression bolt,SCB)组件,这种SCB可以在加压螺栓拧紧到位后,从加压部位的凹槽折断,解决了由于螺栓末端遗留过长而引起的局部软组织刺激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明确SCB在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内固定效果,本研究首先在不同复位程度下比较了加压自断螺栓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然后对比SCB与普通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特性。为加压自断螺栓在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生物力学依据。在股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临床治疗方面,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大多数骨科和创伤外科医生面临的主要挑战。我们前瞻性研究了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SSI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预测因素。为股骨远端骨折术后感染的预防和监控提供数据支持。第一部分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国成年人体股骨曲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目的:探讨成人股骨曲度的形态学参数与年龄、股骨皮质指数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1.连续收集2016年10月——2019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体检的正常成年人的股骨全长正侧位X线片,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120个测量对象。人工测量的曲度和角度参数有股骨干前弓角(sagittal femoral bowing angle,s FBA),股骨干侧弓角(coronal femoral bowing angle,c FBA),矢状位股骨皮质指数(sagitt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s FCI),冠状位股骨皮质指数(coron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c FCI)。记录每个测量对象的年龄、性别、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人口学特征指标。2.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分析连续变量的正态性,不同性别间的人口学指标的比较使用Two-Sample T检验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使用two-way ANOVA分析性别和侧别这两个因素对四个股骨形态学测量参数的交互作用;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身高、体重、BMI对四个股骨形态学测量参数的影响。使用Pearson法对s FBA、c FBA、s FCI和c FCI进行两两相关分析。最后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身高、体重、BMI、s FCI和c FCI这些因素对于s FBA和c FBA的综合影响。结果:1.男性和女性测量人群的平均年龄分别是46.95±15.25岁和52.22±15.61岁,女性的右侧股骨皮质指数显着低于男性的右侧股骨皮质指数(P<0.05),性别和侧别对于s FBA、c FBA、s FCI和c FCI的交互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sFCI与s FBA存在高度的负相关性(r=-0.535,P<0.05),s FCI与c FBA也存在高度的负相关性(r=-0.535,P<0.05);年龄(β=0.304)和s FCI(β=-0.322)是s FBA的两个独立预测因素,年龄(β=0.308)和s FCI(β=-0.414)也是c FBA的两个独立预测因素结论:1.中国人的股骨干曲度与年龄存在正相关性,矢状面的股骨皮质指数与年龄存在负相关性。2.一个较大的股骨干曲度常常伴随一个较小的股骨皮质指数,股骨干曲度与股骨皮质指数存在负相关性。进行股骨相关手术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些老年人的股骨形态学变化。第二部分在不同复位程度下比较加压自断螺栓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目的:比较不同复位程度对于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内固定系统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36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膝关节标本,建立股骨远端C1骨折模型。分别在股骨远端骨折分离位移复位间距为0mm,1mm,2mm,3mm时使用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接骨板固定,对四组模型进行轴向压载试验、水平扭转实验和循环轴向负荷试验。2.生物力学机器的压力负荷范围为0-1000N,记录轴向压载负荷为400N,700N,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计算出水平扭转5°时各组的扭转刚度;记录循环轴向负荷为100-400N,100-700N,100-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每个标本每次进行10个循环测量。3.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首先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四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法,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在轴向压载试验中,复位间隙0mm组与1mm组的之间的轴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间隙为2mm和3mm组在三种负荷下的轴向位移均显着高于0mm和1mm组,且与0mm和1mm组两两比较的轴向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水平扭转试验中,顺时针扭转5°时,随着复位间隙的增大,系统扭转刚度也逐渐下降,且各复位组之间的扭转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循环轴向负荷试验过程中,在100-400、100-700和100-1000三个循环水平下,复位间隙0mm组与1mm组的之间的循环轴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间隙为2mm和3mm组在三种负荷下的循环轴向位移均显着高于0mm和1mm组,且与0mm和1mm组两两比较的循环轴向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远端骨折块间的复位间隙影响股骨远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复位间隙增大会导致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钢板的系统垂直刚度和扭转刚度越降低。当骨折分离移位为0-1mm时,坚强内固定可使股骨远端周围内固定的系统刚度维持稳定,大于2mm的分离移位均会使股骨远端周围内固定的系统刚度显着减低。第三部分比较加压自断螺栓与普通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目的:比较加压自断螺栓与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及稳定性。方法:将36例成年男性股骨防腐标本,建立股骨远端C1骨折模型。记录当压力负荷为400、600、800和1000N时,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组的轴向位移、系统扭转刚度和循环负荷位移的变化数据。1.36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膝关节标本,建立股骨远端C1骨折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骨折模型分为2组,使用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联合锁定螺钉组与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联合加压自断螺栓组。对两组模型进行垂直压载试验、水平扭转实验和循环轴向负荷试验。2.生物力学机器的压力负荷范围为0-1000N,记录轴向压载负荷为400、600、800和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计算出水平扭转5°时各组的扭转刚度;记录循环轴向负荷为100-400N,100-600N,100-800和100-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每个标本每次进行10个循环测量。3.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首先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四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法,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在轴向载荷试验中,轴向负荷为400N时,加压自断螺栓组与锁定螺钉组的轴向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向负荷增大为600、800、1000N时,加压自断螺栓组的轴向刚度均显着高于锁定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水平扭转载荷试验中,顺时针扭转5°时,加压自断螺栓组与锁定螺钉组的扭转刚度间无显着性差异。在循环轴向载荷试验中,在100-400、100-600、100-800和100-1000四个循环水平下,加压自断螺栓组的压缩位移比锁定螺钉组显着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普通锁定螺钉相比,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更加坚强可靠,具有更高的系统刚度。加压自断螺栓在固定和使用时具有操作微创和关节内加压的优势。第四部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股骨远端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手术部位感染是切开复位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终生残疾和截肢等严重后果。关于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预测因素的资料有限。我们设计了这项前瞻性研究来探索和预测这一临床问题。方法:前瞻性调查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手术治疗的成人股骨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364例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治疗的股骨远端骨折(Distal femur fractures,DFFs)的患者纳入到本研究中。记录DFFs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信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术后感染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并在一年内随访完整数据。对于股骨远端骨折术前连续变量进行相关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对于分类变量进行卡方分析,最后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股骨远端骨折切开内固定术后发生SSI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SSI的发生率为6.0%(22/364):浅表SSI为2.4%(9/364),深部SSI为3.6%(13/364)。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36.8%,7/19)。在多变量分析中,与SSI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开放性骨折(OR:7.3,P=0.003)、使用引流管(OR:4.1,P=0.037)和切口低清洁度(OR:3.5,P=0.002)。白蛋白/球蛋白(A/G)水平≥1.35(OR:0.2,P=0.042)是SSI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大约1/15的DFFs患者在ORIF术后发生SSI。开放性骨折、引流管的使用、术中切口清洁度低、术前A/G低于1.35与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切开内固定术后SSI的风险增加显着相关。术前应对伴有这些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潘铄[4](2021)在《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维损伤机制以及形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模拟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损伤机制目的:伴有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损伤机制对骨折的诊断、治疗、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其复杂型,目前仍存在争论。本研究第一部分的研究目的是从三维空间角度分析这种复杂骨折的损伤机制并提出基于三维损伤机制的骨折分型。方法:1.选取伴有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CT影像资料。应用MIMICS软件将骨折的DICOM文件进行处理,分别重建股骨远端以及胫骨近端的三维模型并进行调整,使其在三维空间上处于标准位置。然后调整胫骨模型的位置,使得胫骨平台骨折移位的关节面与股骨髁关节面相匹配,模拟骨折时的膝关节位置,记录胫骨移位的数据。2.根据骨折时膝关节的位置推断膝关节损伤机制,建立损伤机制的分型系统。根据骨折时膝关节在矢状面、轴位面上所发生的旋转角度,将骨折分为四个主类型(伸直型,屈曲内旋型,屈曲外旋型,屈曲中立位型);根据膝关节在冠状面上的旋转角度,分为两个亚型(内翻、外翻)。3.2名独立观察者分别学习损伤机制的判定过程以及损伤机制的分型。经过练习后2名观察者分别对病历资料进行分型,8周后对打乱顺序的病历资料再次分型。根据分型结果进行组间、组内可信度检验。结果:1.共171例伴有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纳入本部分研究。根据损伤机制分型系统,72例为伸直型损伤(其中53例为外翻亚型,19例为内翻亚型),61例为屈曲内旋型损伤(其中50例为外翻亚型,11例为内翻亚型),21例为屈曲外旋型损伤(18例为外翻亚型,3例为内翻亚型),17例为屈曲中立位型损伤。2.不同损伤机制下股骨内外髁撞击胫骨平台不同区域,造成不同的骨折形态。伸直型损伤骨折时股骨外髁撞击胫骨平台前外侧,其后外髁骨折为劈裂形态,股骨内髁撞击胫骨平台内侧中部,后内髁骨折为劈裂型伴有冠状面骨折线。屈曲内旋型损伤骨折时外髁撞击后外平台形成压缩性骨折,内髁撞击前内平台形成倒金字塔形后内髁骨折。屈曲外旋型损伤骨折时外髁撞击前外侧平台,后外平台为劈裂状,内髁撞击后内平台形成伴有冠状面骨折线的较小的后内骨折块。屈曲中立位型骨折时胫骨向前方脱位,股骨内外髁均撞击后方平台,形成后外压缩、后内劈裂骨折形态,并伴有髁间嵴撕脱骨折。3.该分型系统组间、组内可信度均为高度可信(0.63,0.68)。小结:1.三维模拟技术能够定量的分析骨折时膝关节位置,并定性的推断伴有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维损伤机制。2.不同损伤机制造成不同的骨折形态。3.屈曲伴旋转是造成后髁骨折的重要损伤机制。4.基于损伤机制的分型系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用于这种复杂的关节内骨折。第二部分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主骨折线地图的绘制目的:骨折线地图是近年来用于分析骨折形态的一种方法,其对于复杂关节内骨折的诊断、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第二部分的研究目的是研究伴后髁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主骨折线分布情况以及规律。方法:1.应用本研究第一部分的CT影像资料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骨折块分别进行三维重建。观察骨折块的三维形态特点,将骨折块模拟复位,确定主骨折线。2.将每个病例的主骨折线绘制在2维模板上,进行主骨折线角度的测量。根据第一部分提出的损伤机制分型系统,将同一骨折类型的主骨折线进行叠加分别绘制主骨折线地图。3.观察不同损伤类型的主骨折线走行方向,对主骨折线角度进行测量比较分析。结果:1.72例伸直型损伤主骨折线为前后走行,将平台分为内外两大部分,内外增宽明显,主骨折线角度为89.13°±14.52°。2.61例屈曲内旋型损伤主骨折线为后外至前内走行,将平台分为前外、后内两大部分,后外增宽明显,主骨折线角度为46.71°±5.39°。3.21例屈曲外旋型损伤主骨折线为前外至后内走行,将平台分为前内、后外两大部分,前外增宽明显,主骨折线角度为144.14°±12.78°。4.17例屈曲中立位骨折主骨折线为后内向后内走行,将平台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后增宽,主骨折线角度为14.55°±6.14°。四种主要类型损伤机制的主骨折线角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而同一主类型中外翻、内翻亚型的主骨折线角度无统计学差异(P=1.000)。小结:1.主骨折线可以通过三维重建技术识别。2.不同主要损机制的骨折类型,其主骨折线方向、骨折移位方向均明显不同。主骨折线角度具有统计学差异。第三部分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损伤机制、骨折特点、手术策略目的:伴有后髁骨折的胫骨双髁平台是最为复杂的骨折类型之一。本研究第二部分的研究目的是研究这种复杂骨折的损伤机制、骨折特点,并根据损伤机制制定手术策略。方法:1.选取伴有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影像学资料。应用本研究第一部分的研究方法模拟骨折时膝关节所处的位置,并分析骨折损伤机制进行归类。2.应用本研究第二部分的方法观察不同损伤机制下的骨折三维形态特征,骨折移位特点,并绘制主骨折线地图,观察主骨折线方向,测量主骨折线角度。3.对每种骨折类型根据损伤机制、骨折特点、主骨折线方向等制定手术策略。结果:1.共96例伴有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纳入本研究,其中伸直型损伤60例(外翻亚型44例,内翻亚型6例),屈曲内旋型损伤21例(外翻亚型12例,内翻亚型9例),屈曲外旋型损伤15例(外翻亚型12例,内翻亚型3例)。2.各损伤机制形成的骨折特征、骨折移位特点、主骨折线方向、主骨折线角度均有显着性差异。其相应的骨折复位方法、手术复位顺序、钢板放置位置也不相同。小结: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可采用“逆损伤机制”对骨折进行复位,需根据各亚类型骨折的骨折移位程度、解剖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术顺序、钢板放置位置、手术入路进行骨折块的内固定。

李军勇[5](2021)在《加压自断螺栓辅助接骨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部位创伤中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该部位的骨折多为暴力损伤所致,常见于交通事故或者高空坠落,膝关节受轴向暴力或者内、外翻暴力造成。骨折的同时多伴有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内外翻或者过伸过屈暴力甚至会造成膝关节半月板或者韧带的损伤。其中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属于最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类型(SchatzkerⅤ-Ⅵ),多见于高能暴力损伤,不仅因为其骨折移位方式复杂多样,而且多伴有关节附属结构如半月板,韧带的损伤。如处理不当会造成多种术后不良并发症,此类骨折的手术治疗对骨科医师来说一直比较棘手。手术治疗的目标是恢复下肢的力线,最重要的是要准确的关节内复位,恢复膝关节功能。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塌陷部位植骨固定被认为是胫骨平台手术治疗的三个要素。然而此类骨折术后复位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率一直较高。关于骨折复位程度与内固定强度之间的关系,以往并没有此方面的研究。为了明确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测量不同复位程度下胫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骨折部位生物力学强度的变化,明确胫骨平台不同复位程度对内固定物固定强度的生物力学变化。对于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手术而言,解剖复位以后如何坚强固定同样重要,尤其是如何防止术后胫骨平台增宽。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团队原创性的设计了一种加压自断螺栓(slot-designed compression bolt,SCB)辅助胫骨近端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通过生物力学研究,比较胫骨平台双髁骨折采用加压自断螺栓与普通锁定螺钉辅助双钢板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为加压自断螺栓在胫骨平台关节内骨折的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中,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大多数骨科和创伤外科医生面临的挑战之一。如何更好地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远比治疗术后感染重要。为了能更准确的预测术后感染,找出术后感染的相关预测因素,我们前瞻性研究了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SSI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预测因素。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预防提供了数据支持。第一部分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复位程度不同时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分析目的:比较胫骨平台双髁骨折(SchatzkerⅤ-Ⅵ)复位程度不同时对固定骨折部位的锁定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36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膝关节标本,建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模型。分别在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横向复位间隙为0mm,1mm,2mm,3mm时使用内外侧胫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及锁定螺钉固定,对制作的四组模型进行轴向压载试验、水平扭转实验和循环轴向负荷试验。2.生物力学机器的压力负荷范围为0-1000N,记录轴向压载负荷为400N,700N,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测试出水平扭转5°时各组的扭转刚度;记录循环轴向负荷为100-400N,100-700N,100-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每个标本每次进行10个循环测量。3.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首先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四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 ne-Way ANOVA法,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在轴向压载试验中,复位间隙0mm组与1mm组的之间的轴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间隙为2mm和3mm组在三种负荷下的轴向位移均显着高于复位间隙为0mm和1mm组,且与复位间隙为0mm和1mm组两两比较的轴向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水平扭转试验中,顺时针扭转5°时,随着复位间隙的增大,系统扭转刚度也逐渐下降,且各组之间的扭转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循环轴向负荷试验过程中,在100-400、100-700和100-1000三个区间的循环水平下,复位间隙0mm组与1mm组的之间的循环轴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间隙为2mm和3mm组在三种负荷下的循环轴向位移均显着大于0mm和1mm组,且与0mm和1mm组两两比较的循环轴向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骨折块的复位程度对胫骨平台周围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产生影响。复位后骨折线间的间隙增大会导致胫骨平台内外侧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垂直刚度和扭转刚度降低。对于胫骨平台双髁骨折而言,解剖复位是恢复生理状态的最佳方案,当骨折分离移位为0-1mm时,即不大于1mm时,坚强内固定可使胫骨平台周围内固定的系统刚度维持稳定,当骨折分离移位大于2mm时,会使胫骨平台周围内固定的系统刚度显着减低。第二部分加压自断螺栓与锁定螺钉辅助接骨板固定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目的:加压自断螺栓辅助锁定钢板与锁定螺钉辅助锁定钢板固定胫骨平台双髁骨折(SchatzkerⅤ-Ⅵ)的生物力学特点及稳定性。方法:将36例成年男性胫骨防腐标本,建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模型。记录当压力负荷为400、600、800和1000N时,分析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分组的轴向位移、系统扭转刚度和循环负荷位移的数据变化。1.36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膝关节标本,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骨折模型分为2组,一组使用锁定螺钉辅助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另一组使用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对两组模型进行垂直压载试验、水平扭转实验和循环轴向负荷试验。2.生物力学机器的压力负荷范围为0-1000N,记录轴向压载负荷为400、600、800和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测试出水平扭转5°时各组的扭转刚度;记录循环轴向负荷为100-400N,100-600N,100-800和100-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每个标本每次进行10个循环测量。3.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首先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四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 ne-Way ANOVA法,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在轴向载荷试验中,轴向负荷增大为400、600、800、1000N时,加压自断螺栓辅助锁定钢板组的轴向刚度均显着高于普通锁定螺钉辅助锁定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水平扭转载荷试验中,顺时针扭转5°时,加压自断螺栓辅助锁定钢板组与普通锁定螺钉辅助锁定钢板组的扭转刚度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在循环轴向载荷试验中,在100-400、100-600、100-800和100-1000 N,四个循环区间水平下,加压自断螺栓辅助锁定钢板组的压缩位移比普通锁定螺钉辅助锁定钢板组显着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普通锁定螺钉相比,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固定强度更加坚强可靠,具有更高的系统刚度。加压自断螺栓在固定骨折与普通锁定螺钉相比具有关节内加压的作用,使骨折复位更加稳定。第三部分双反牵引微创治疗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术后影像学及疗效对比研究目的:比较使用双反牵引复位器闭合复位微创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SchatzkerⅤ-Ⅵ)与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术的影像学结果以及疗效分析。方法:对2014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8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SchartzkerⅤ-Ⅵ)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0例采用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38例采用双反牵引复位器闭合复位微创治疗。从计算机影像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一年患者随访的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系统);术后一年随访的影像学结果:包括胫骨平台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平台后倾角(PSA),胫骨平台压缩和胫骨平台增宽复位丢失。统计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采用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手术组在手术时间(153.55±51.82min vs 192.25±58.67 min,P=0.002)和术中出血量(313.95±195.94 ml vs473.75±171.34 ml,P<0.001)上均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在患者术后一年随访时,影像学结果包括胫骨平台压缩复位丢失(1.17±0.64 mm vs 1.45±0.57 mm,P<0.001),胫骨平台增宽复位丢失(1.14±0.58 mm vs 1.51±0.45 mm,P<0.001)和胫骨平台后倾角(8.76±0.53 mm vs 9.12±0.81 mm,P=0.025),采用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手术组均优于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组。术后一年随访膝关节功能评分显示,闭合复位微创治疗组的HSS评分(86.08±8.06 vs 83.31±8.70,P=0.014)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其他手术资料及末次随访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的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双反牵应闭合复位微创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的优势。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也优于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同时降低了不良并发症的发病率。第四部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手术部位感染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导致终生残疾和截肢等严重后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为预防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部位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调查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4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手术治疗的成人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纳入到本研究中。记录纳入骨折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合并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信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术后切口部位感染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分析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1108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成人胫骨平台闭合骨折患者,男性697例,女性411例,年龄中位数为45.6(18~82岁)。25例发生SSI,发生率为2.3%(25/1108)。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间隔时间大于7天,术中植骨、术中失血量>400ml、术中输血、骨折分型(Ⅴ-Ⅵ)、术前实验室检查项目中TP(<60 g/L)、ALB(<35 g/L)、A/G<1.2、ALT(>40 U/L)、AST(>40 U/L)、LDH(>250 U/L)、Na+(<135 mmol/L)、WBC(>10*109/L)、RBC<lower limit、HGB<lower limit、HCT<lowe-r limit、D-Dimer(>0.5 mg/L)、AG(>16mmol/L)、OSM<260 m Osm/L、P>1.51(mmol/L)、Mg<0.75(mmol/L)与SSI有关的变量(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骨折分型(Ⅴ-Ⅵ)、术中植骨、AST(>40U/L)、WBC(>10*109/L)和AG>16(mmol/L)是胫骨平台闭合骨折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成人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为2.3%,手术部位感染的骨折分型(Ⅴ-Ⅵ)、术中植骨、AST(>40 U/L)、WBC(>10*109/L)和AG>16(mmol/L)术前对高危患者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连晓东[6](2021)在《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双反牵引逆行髓内钉微创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目的:本研究旨在介绍双反牵引复位器(DRTR)在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逆行髓内钉(RE-IMN)中的应用。方法:共有48例关节外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于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被送进三甲医院的创伤中心,参加了这项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双反牵引组)和对照组(传统治疗组)。记录患者的信息和骨折特征,手术数据,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指标。结果:在本研究中,双反牵引复位器有助于实现和维持所有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37min(80~210mi n),320ml(200~600ml)。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24min(范围为70~200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412ml(范围为300~800ml)。19例患者出院前发现有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未见伤口感染病例,未见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1个月(18-30个月)。实验组HHS、LKFS和VAS评分分别为89.9(86-97)、79.1(75-87)和2.1(从0到5)。对照组HHS、LKFS和VAS评分分别为89.8(85-98)和73.5(73-85)和1.8(从0到5)。未发现与双反牵引复位器相关的并发症。小结:双反牵引复位器可成功地应用于逆行髓内钉RE-IMN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不仅有助于闭合复位或维持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而且可应用逆行髓内钉RE-IMN固定。第二部分股骨髁关节内粉碎骨折闭合复位微创固定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固定股骨髁粉碎骨折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治疗的24例股骨髁间患者资料。患者均为股骨髁间及髁上粉碎骨折,按照AO/OTA骨折分型均为33C3型。随机分为双反牵引组12例(实验组)和传统手术组12例(对照组)。记录每位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结果:24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随访,平均17.5个月。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52.2min(41min~73min),切口总长度平均13.8cm(11cm~17cm)。无一发生内外翻畸形,也无膝关节感染的发生。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71.2min(45min~103min),切口总长度平均16.3cm(14cm~19cm)。末次随访时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标准评定患膝功能:实验组平均得分为86.3分(78~93分);对照组平均得分为82.7分(76~90分)。小结: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固定股骨髁粉碎骨折,可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和功能。此方法不切开关节囊,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患者耐受性好,避免了膝关节粘连和僵直。第三部分自断加压螺栓与锁定螺钉辅助双接骨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通过生物力学研究比较加压自断螺栓与锁定螺钉辅助双钢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各项力学特征。方法:选取12具成年男性防腐下肢标本,建立股骨远端骨折(AO分型为33-C2.3)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骨折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锁定螺钉辅助双钢板组)和实验组(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钢板组)。依次对两组标本进行轴向负荷测试、扭转负荷测试和循环轴向负荷测试,并记录每具标本的扭转刚度、轴向刚度及不可逆性形变量。结果:在600 N的垂直载荷及循环负荷下,两组模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或钢板断裂等内固定失败的情况。实验组的垂直刚度和不可逆性形变量分别为2224.67±61.41 N/mm、0.24±0.01 mm,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21.33±79.04 N/mm、0.26±0.01mm,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P<0.05)。然而在扭转实验中,对照组的扭转刚度为2.42±0.48 Nm/degre e,实验组的扭转刚度为2.47±0.67 Nm/degree,虽然实验组的略好于对照组,但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P=0.229)。小结: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稳定性强于锁定螺钉辅助双钢板,且拥有更好地生物力学优势。这有利于内固定患者术后早期及长期的功能锻炼,对于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对股骨远端粉碎性的骨折更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第四部分双反牵引微创治疗FraserⅡ型浮膝损伤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顺势复位技术微创治疗FraserⅡ型浮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7月采用顺势复位技术微创治疗的7例FraserⅡ型浮膝损伤患者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30~82岁,平均52岁;7例患者均为浮膝损伤合并胫骨平台骨折,其中FraserⅡA型(胫骨平台骨折伴有股骨干骨折)5例,ⅡC型(胫骨平台骨折伴有股骨髁骨折)2例。应用顺势双反牵引复位器分别闭合复位股骨及胫骨平台骨折,微创置入内固定物。记录手术时间、单个切口平均长度、失血量、透视次数等数据。随访患者,拍摄下肢正侧位X线片,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7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87.2 min,单个切口平均长度为2.8cm(1~4 cm),失血量平均为471 m L,透视次数平均为37次。所有患者术后X线均显示骨折对位及力线良好,关节面平整。7例患者切口均为甲级愈合。7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2~21个月(平均15.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2.8周。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HSS评分结果显示:优6例,良1例。小结:浮膝损伤伤情复杂,采用顺势双反牵引复位器可分别闭合复位微创固定股骨侧骨折及胫骨侧骨折,将同侧下肢两部位的复杂多发骨折转变为两部位单独的简单骨折,可获得较好的膝关节功能。

邓羽平[7](2021)在《长骨骨折中对侧皮质锁定结构的生物力学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为了促进骨折愈合,人们开始关注更灵活,刚度较小的内固定结构。对侧皮质锁定技术被设计为在保持结构强度的同时降低锁定钢板的结构刚度,针对性的改善了锁定钢板应力集中、应力遮挡以及抑制骨折愈合等问题。为对侧皮质锁定结构提供更可靠的工程力学理论基础和参考数据,并针对对侧皮质锁定结构提出客观的设计要求以及抗疲劳设计方案,对这种动态骨折内固定结构在临床应用推广有重要的意义。目的1.描述并解释对侧皮质锁定结构的力学机制以及对比锁定钢板结构与对侧皮质锁定结构中锁定螺钉受力情况。2.对比在生理负荷条件下以及骨折愈合过程中康复荷载下锁定钢板结构与对侧皮质锁定结构之间疲劳行为并评估其安全性。3.针对对侧皮质锁定结构提出客观的设计要求以及抗疲劳设计方案。材料与方法1.建立对侧皮质锁定结构的等效力学模型并对锁定钢板结构与对侧皮质锁定结构进行理论解析。2.建立锁定钢板结构与对侧皮质锁定结构在正常骨骼以及骨质疏松骨骼中的数值仿真模型,进行静力学评估并通过允许应力法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并通过疲劳数值分析以及寿命预测对比两种结构的疲劳性能。3.通过静力学测试以及高周疲劳测试对建立的数值仿真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缺陷检测定量分析结构的疲劳损伤程度。4.通过Isight平台对对侧皮质锁定螺钉进行多工况智能优化。结果1.在对侧皮质锁定结构在中,螺钉间隙区域和近侧皮质区域产生了更高的应力,最大冯·米塞斯应力超过允许应力。与锁定钢板结构相比,对侧皮质锁定结构螺钉的最大冯·米塞斯应力高(正常骨骼:p<0.0001;骨质疏松骨骼应力:p<0.0001)。2.在生理载荷以及康复循环荷载下,仅有对侧皮质锁定结构出现了安全系数以及寿命预测小于1的问题,锁定钢板各组的范围均远大于1。3.仅在对侧皮质锁定结构发现了结构损伤,裂纹最大长度为11.43mm,最大深度为0.45mm,最大体积为0.18mm3。在两种骨骼中,FCL结构疲劳数值分析预测结果与缺陷检测的损伤体积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R2=0.5949,R2=0.5847)。4.优化后结构将安全系数提高到5。在各种生理载荷下,优化结构能实现充分的骨折块间平行微动,且结构最大冯·米塞斯应力均小于该材料的允许应力。结论1.与锁定钢板结构中的螺钉相比,FCL结构中的螺钉在非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模型中的失效风险显着增加。2.在生理载荷以及康复循环荷载下,与锁定钢板结构相比,FCL结构的在非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模型中的疲劳强度较差。3.数值仿真协同智能循环优化的夹芯结构复合金属螺钉能为对侧皮质锁定结构提供可靠抗疲劳螺钉设计。

施腾彬[8](2021)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 ——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Failed Internal Fixation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FIF-ITF)后的关节置换相比初次关节置换较为困难,其中股骨柄的选择存在许多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是回顾多中心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FIF-ITF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不同柄的疗效差异,并探讨此类病人的治疗策略。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并分析2010.12-2019.12期间来自于福建省多个骨科中心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FIF-ITF患者资料,纳入标准:既往因外伤致ITF行内固定治疗,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内固定失败,并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排除标准:年龄<18岁,随访时间<1年的;患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脏及肾脏等器官或系统疾病者;精神状态异常,或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者;合并肿瘤、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疾病;无法获取与本研究内容相关的详细人口学资料及理化检查资料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至少进行1次随访,并使用Harris评分、VAS评分、髋关节ROM、下肢长度差异等进行临床评估,采用主观问卷调查其满意度。结果:共纳入53例患者,男24例,女29例,原内固定包括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37例,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7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Femur Anatomic Locking Plate,PF-ALP)8例,空心钉1例。其中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31例,行半髋关节置换术(Hemiarthroplasty,HA)22例。内固定至关节置换间隔时间6天-62月,中位时间6月,关节置换时平均年龄75.64±11.58岁。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37.35(70~30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75.39(200~1600)m L。术中出现6例医源性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其中1例并发假体周围感染,术后出现1例远端螺钉孔骨折、2例脱位,1例骨水泥渗漏。本研究根据股骨柄的长度进行分组,其中,标准柄组20例,长柄组33例。长柄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标准柄组均较高(P<0.05)。术后平均随访时间44.11±30.39(12~120)月,两组Harris评分、VAS评分、髋关节ROM、下肢长度差异未见明显区别(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理想选择,但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并非所有病例都需使用长柄,而长柄的使用时机及所需要的股骨柄长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位锋[9](2021)在《空心钉联合支撑钢板治疗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手术入路及内固定装置的不同,对比分析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单纯空心螺钉固定和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DAA入路)固定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经过单纯空心螺钉固定和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治疗的76例患者临床资料。男性42例,女性34例,年龄(44.46±6.64)岁,所收集的病例均为单侧新鲜股骨颈骨折,左侧39例,右侧37例。根据闭合或者切开复位两种手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观察组35例接受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对照组41例接受单纯空心螺钉固定。对比单纯螺钉组和空心钉联合内侧钢板组的手术所用的时间(min)、术中的出血量(ml)、骨折愈合时间(周)、负重时间(周)、髋关节的功能评分(Harris)、术后目测类比评分(VAS)及两组患者术后出现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从而对单纯空心螺钉固定和空心螺钉联合内侧钢板固定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术后随访时间范围16~18(平均17.24)个月。空心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24.26±13.19)min、空心螺钉组的手术时间为(77.41±12.86)min,空心钉联合内侧钢板组术中所用时间更长,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术中出血看来,空心钉联合内侧钢板组术中出血为(131.09±35.29)ml,和前者相比,单纯螺钉固定组的失血(92.02±22.27)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和负重下地的指标分析,前者的愈合为(16.37±0.97)周,下地行走时间(18.36±1.68)周明显少于后者(18.15±1.53)周和(23.72±1.96)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钉联合内侧钢板组1例内固定失效(螺钉切出),2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单纯空心螺钉组并发症表现为骨折愈合愈合较差为4例,5例内固定失效和4例出现股骨头坏死,从并发症可以看出,单纯空心螺钉组多(P<0.05)。在获得充分的随访情况下,空心钉联合内侧钢板组的髋关节功能上(Harris)优良率较高(82%,73%,P<0.05)。在髋关节骨折术后3,6个月的VAS评分上来看,单纯空心螺钉组较低(P<0.05)。结论:结果表明,直接前侧入路(DAA入路)空心螺钉联合内侧钢板内固定治疗中青年的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上优于单纯空心螺钉内固定,可更好的促进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以及较少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是一种新的手术方式。

唐彬淞[10](2020)在《牵引床在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操作步骤分析及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通过对骨科牵引床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手术中各操作步骤分析及改进,探讨能否有效降低牵引床操作的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以期更好的在临床中应用。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因股骨粗隆间骨折入院并在我科行PFNA手术治疗的120名患者,年龄均≥65周岁和≤95周岁,分为A、B、C三组。A组为牵引床改进步骤组:45例;B组为牵引床传统步骤组:45例;C组为侧卧位(非牵引床)组:30例。其中A组(牵引床步骤改进组)女性31人,男性14人,平均年龄78.76±6.43岁,按Evans分型Ⅰ型0人,Ⅱ型5人,Ⅲ型22人,Ⅳ型10人,Ⅴ型8人。B组(牵引床传统步骤组)女性32人,男性13人,平均年龄80.91±5.24岁,按Evans分型Ⅰ型0人,Ⅱ型4人,Ⅲ型20人,Ⅳ型14人,Ⅴ型7人。C组(侧卧位非牵引床组)女性20人,男性10人,平均年龄81.27±4.83岁,按Evans分型Ⅰ型0人,Ⅱ型5人,Ⅲ型10人,Ⅳ型8人,Ⅴ型7人。将A、B、C三组操作过程取6个步骤进行记录分析,分别为牵引床准备时间、C型臂摆放时间、置入髓内钉、螺旋刀片、横锁钉及尾帽(各项具体标准详见表1,操作前注意将铅衣覆盖患者上半身、甲状腺等部位);详细记录A、B、C三组的C型臂移动次数及透视次数。比较上述6个步骤的时间,C型臂移动次数及术中透视次数等,术后第1天、3天、5天患者的VAS评分,以及术后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患者髋关节Merle D’Aubigne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结果1.患者的一般情况的资料比较:对比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Evans分型及手术步骤改进前后两组的相关一般手术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各段时间比较:A组(牵引床步骤改进组)的手术时间为49.11±12.168分钟,B组(牵引床传统步骤组)的74.78±21.399分钟,C组(侧卧位非牵引床组)手术时间为55.17±15.170分钟,A组手术时间优于B组,且在置入髓内针及螺旋刀片等关键步骤上A组的手术时间小于B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相比,两者无明显差异。3.术中C型臂应用次数比较:A组(牵引床步骤改进组)术中透视次数为27.56±4.213次,C型臂移动次数为12.56±1.729次;B组(牵引床传统步骤组)中透视次数为35.47±5.111次,C型臂移动次数为20.00±4.156次;C组(侧卧位非牵引床组)透视次数为39.37±7.275次,C型臂移动次数为25.23±6.477次,A组的C型臂应用次数优于B组及C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各指标的比较:在骨折愈合时间指标上,A组(牵引床步骤改进组)与B组(牵引床传统步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第1天、3天与 5 天的 VAS 评分分别为 6.80±0.894,4.60±0.915,2.71 ±0.843,B 组分别为7.40±0.915,4.80±0.869,3.00±0.853;A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 个月的 Harris 评分分别为 82.13±2.676,86.56±2.221,90.33±2.132,93.47±2.106;C组(侧卧位非牵引床组)术后Harris评分分别为78.17±2.365,83.50±2.013,89.20±2.455,93.20±1.215;A 组与 B 组比较术后第 1 天 VA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其余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第1个月、3个月、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少于A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传统牵引床手术操作步骤优化、改良后,可以简化牵引床的操作步骤及缩短手术及麻醉时间,有效减少C型臂的透视次数,有利于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二、股骨复杂骨折AO钢板内固定86例失效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骨复杂骨折AO钢板内固定86例失效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LISS钢板与GSH钉治疗股骨远端C1、C2型骨折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入院处理及术前准备
    1.4 手术方法
    1.5 术后处理
    1.6 观察指标
    1.7 数据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A组(LISS 组)
    2.2 B组(GSH 组)
    2.3 一般资料对比(表 1-5)
    2.4 观察指标对比(表 6-10)
第三章 讨论
    3.1 股骨远端的解剖及骨折特点
    3.2 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3.2.1 非手术治疗
        3.2.2 手术治疗
        3.2.2.1 外固定架
        3.2.2.2 95°角钢板以及动力髁螺钉(DCS)
        3.2.2.3 股骨远端解剖钢板
        3.2.2.4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
        3.2.2.5 锁定钢板
        3.2.2.6 髓内钉
    3.3 股骨远端骨折术后并发症
        3.3.1 感染
        3.3.2 骨折不愈合
        3.3.3 膝关节功能障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2)四边体置钉治疗髋臼骨折的数字解剖学研究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综述 髋臼四边体骨折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四边体区域的数字解剖学参数研究测量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 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四边体置钉参数的数字解剖学测量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 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四边体置钉治疗髋臼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 图、表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及展望
附录 髂腹股沟入路四边体危险区螺钉的临床应用病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以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

(3)人体股骨曲度特征分析及股骨远端骨折加压固定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国成年人体股骨干曲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在不同复位程度下比较加压自断螺栓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比较加压自断螺栓与普通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股骨远端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维损伤机制以及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模拟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损伤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主骨折线地图的绘制及其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损伤机制、骨折特点、手术策略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加压自断螺栓辅助接骨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复位程度不同时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加压自断螺栓与锁定螺钉辅助接骨板固定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双反牵引微创治疗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术后影像学及疗效对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前瞻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分型和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双反牵引逆行髓内钉微创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股骨髁关节内粉碎骨折闭合复位微创固定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自断加压螺栓与锁定螺钉辅助双接骨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双反牵引微创治疗FraserⅡ型浮膝损伤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长骨骨折中对侧皮质锁定结构的生物力学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对侧皮质锁定结构螺钉与锁定钢板结构螺钉的生物力学对比分析
    引言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骨折愈合康复荷载下对侧皮质锁定系统的疲劳寿命预测:数值分析和实验研究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对侧皮质锁定结构中复合金属截面夹芯梁螺钉的优化设计与生物力学分析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 ——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释义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
    2.纳入与排除标准
    3.围手术期过程
    4.随访过程
    5.资料记录
    6.统计学分析
结果
    1.纳入病例关节置换术前基本情况
    2.转子间骨折分型(表1)
    3.内固定方式及内固定失效信息
    4.关节置换手术信息
    5.随访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人工髋关节置换
    参考文献
致谢

(9)空心钉联合支撑钢板治疗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术前处理
    2.3 手术方法
    2.4 术后处理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共纳入76 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
    3.2 试验流程
    3.3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3.4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3.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6 两组术后Harrirs评分与目测类比评分的比较
    3.7 典型病例
4 讨论
    4.1 损伤机制及分型
    4.2 骨折特点及并发症
    4.3 骨折复位的标准
    4.4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装置的选择
    4.5 垂直型股骨颈骨折手术入路选择
    4.6 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
    4.7 内侧支撑钢板生物力学分析
    4.8 结果分析与讨论
    4.9 术后康复
    4.10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文献综述 中青年 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10)牵引床在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操作步骤分析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分型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治疗标准
        2.1.7 研究步骤
        2.1.8 仪器和设备
    2.2 治疗过程
        2.2.1 术前准备
        2.2.2 操作过程
        2.2.3 术后处理
        2.2.4 术后随访
        2.2.5 观察指标
        2.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各组病例一般资料
    3.2 手术总时间及各步骤用时
    3.3 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3.4 术后VAS视觉模拟评分
    3.5 术后髓关节Harris评分
    3.6 术后髓关节Merle D'Aubigne评分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研究与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四、股骨复杂骨折AO钢板内固定86例失效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LISS钢板与GSH钉治疗股骨远端C1、C2型骨折疗效对比[D]. 李楠楠. 延安大学, 2021(11)
  • [2]四边体置钉治疗髋臼骨折的数字解剖学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 赵北. 山东大学, 2021(12)
  • [3]人体股骨曲度特征分析及股骨远端骨折加压固定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D]. 张浚哲.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维损伤机制以及形态学研究[D]. 潘铄.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加压自断螺栓辅助接骨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D]. 李军勇.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疗效[D]. 连晓东.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长骨骨折中对侧皮质锁定结构的生物力学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D]. 邓羽平.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8]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 ——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D]. 施腾彬.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9]空心钉联合支撑钢板治疗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D]. 位锋.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10]牵引床在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操作步骤分析及改进[D]. 唐彬淞. 延边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86例AO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股骨骨折失败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