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领风骚:中兴CDMA位置服务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玲[1](2019)在《宗教与文人 ——明清梅岭的开发和文化变迁》文中认为梅岭是南昌的“后花园”,江西省内唯一的一座“城中山”,是一座文化名山。西晋以来为佛、道两教圣地,因西汉末年南昌县尉梅福不堪王莽专权隐居西山而称之为“梅岭”,唐代诗人王勃用“珠帘暮卷西山雨”来描绘它,宋代以许真君信仰为中心的万寿宫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明以来来此寻古问奇者络绎不绝,清代无数仁人志士隐居于此,这些都是梅岭别具一格的宝贵的历史资源,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又是江西省会南昌市近郊的名山。梅岭早在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黄帝时期的乐官伶伦在此断竹制律,西汉梅福弃官隐居于此,从晋代建立龙泉寺,梅岭已经开始了佛教的发展历程,葛洪、许逊等人在此炼丹传道,明代以前梅岭最显着的是佛道两教的发展。明清时期文人活动的增多加快了梅岭的开发进程,尤其是明中晚期到清前期,文人活动是推动梅岭这一时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这与晚明以来文人风气有关,阳明心学在江西的传播使得讲学之风盛行,梅岭以靠近行政中心南昌的地理优势成为文人活动首选之地。明清易代,一批有民族气节的遗民不仕清朝,隐居于此投身于文化事业,也促进了梅岭的开发。当然,统治者的宗教政策和对待文人的态度也是梅岭开发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梅岭文化特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宗教和文人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梅岭在明清时期的开发历程和文化变迁。
陈炳才[2](2018)在《对中美贸易争端下对外经济政策取向的思考》文中认为中美贸易争端下,我们需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不能简单地跟随美国的关税政策走,解决顺差问题的思路也不同于解决逆差。2018年3月至今,中美贸易争端不断升级。时值年中,如何看待中美贸易问题的实质、前景及政策选择?笔者思考如下。避免过度解读贸易战根据以往的经验,美国的经济增长只要在2%以上,欧洲增长1.5%以上,我国出口都会有相对较高的增长。所以对于出口增长,尤其对于欧美出口
《安家》编辑部[3](2016)在《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名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倩[4](2015)在《结构,行为还是绩效: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新媒体产业作为一种新生的产业形态,在短短二十年的发展时间里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一方面产业高速发展并快速向其他行业渗透;另一方面在“新常态”经济运行模式下,新媒体产业被列入国家支柱产业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新媒体产业自身发展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指导工具,其经济行为的发生多是本能、自发、尝试性的,风险极高且易出现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新媒体产业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和逻辑的分析,在理论层面上找出指导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理论工具,并在实践层面为新媒体产业发展提供战略,策略建议。本研究选择了产业组织理论经典理论范式——哈佛学派SCP范式和芝加哥学派PCS范式做研究工具。开创于上世纪30-50年代的SCP理论范式作为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美国九个主要传统产业进行深入实证研究,构建了(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半世纪以来,SCP以及相关和修正观点,一直引导着美国产业的发展并为政府反垄断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指导。该理论及相关理论从上市80年代其进入中国后,各产业领域都曾出现一批研究成果,新媒体产业也不例外。但大部分成果并未对新媒体产业实践产生实质影响,更没有提出创新理论或方法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西方理论权威的盲目迷信,假设西方理论先天的正确性,其研究目的看似是利用西方理论研究本国问题,实则只是变相找方法印证这些理论;另一方面是对中国新媒体产业的本质、特点、创新、发展、趋势等预估不足,尤其考虑到新媒体产业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没有实践经验的学者确实有可能缺乏理论建构上的难度。鉴于此,本研究即便在确定对SCP理论使用的前提下,仍对该理论的研究适用性做了很大的保留。而研究结果证明了笔者的推断:运用哈佛SCP理论和芝加哥学派的PCS理论解释新媒体产业时,均出现了预热和结果不符合的情况。在此情况下,笔者调整了预设的研究思路和框架,一方面积极考察理论解释力不足的原因;另一方面,尝试对传统经典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本研究的逻辑如下:第一部分做资料整理收集,基本了解我国新媒体产业研究目前的现状和不足,确定本研究目标对象的范畴,研究立足点,研究成果在理论和现实层面上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进而确定研究思路,框架,研究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等。研究的第二部分对我们新媒体产业的整体现状,其结构,行为和绩效做了系统,全面的梳理;第三部分则指出传统产业理论在新研究对象情况下,解释力不足以及不足的原因;第四部分则提出新的研究范式并通过实际案例对范式进行推导;第五部分,用新的理论范式来检验新媒体产业的六大子行业,验证范式的合理性。在二零一五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战略将新媒体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将以互联网为底层平台的新媒体产业和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产业生态,这种生态涉及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两个层面,是一种本质上的产业升级换代。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合理的理论,模型了解新媒体产业,知道其在行为,绩效,产业结构甚至和其他相关行业和传统行业的关系,并基于此为国家宏观政策和企业实际操作提供理论依据就当务之急。本研究的建构目的正是如此。
邹中华[5](2014)在《智慧城市建设下的安防企业战略转型研究 ——以大华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世界安防舞台,中国的安防行业起步较晚,80年代初陆续有专业的安防企业出现,90年代末产业已初步成型,2000年到现在,历经高速发展,行业逐渐步入成熟期。2012年左右,智慧城市概念的出现,为安防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空间。智慧城市涉及的相关产业多、建设难度大,配套法规、建设模式、评价机制不健全,这些都造成安防企业的智慧城市应对策略不足、市场定位不清。大华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安防行业的佼佼者,但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机遇面前,也同样面临智慧城市战略缺失问题。本论文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时代背景,通过对大华公司的转型战略研究,得出其需要向智慧城市系统解决方案商转型、而非向智慧城市安防产品提供商转型的结论。同时,通过转型资源的分析认为其具备该种转型的条件。本文首先阐述了智慧城市、安防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论文重点分析智慧城市为安防行业带来的市场机会和影响,并就智慧城市系统解决方案商的竞争力问题展开论述;接着,论文将大华与主要竞争对手做了定量比较,暴露其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揭示其转型的必要性。对大华转型资源的分析主要剖析其转型的可行性,论文最后是转型结论并就如何实施该种转型抛出了几点建议。
杨兴锐[6](2014)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价值创造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国并购是实现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经济学家钱纳里曾指出,发展中国家要素市场的非均衡现象非常突出,因而资源在再配置方面的潜力较之发达国家更为重要。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企业跻身全球舞台的重要标志。据普华永道统计,2012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为652亿美元,增幅达54%,创历史新高。2012年12月,中海油以151亿美元并购加拿大油砂运营商尼克森公司(Nexen Inc.),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海外并购事件。然而,作为新兴市场的后发企业,这种快速展开的海外并购能否为企业创造价值一直存在争议。一些着名企业海外并购的失败案例为这种担忧提供了佐证。例如,2004年,TCL出资5.6亿美元重组法国汤姆逊公司(Thomson SA)彩电和DVD业务,导致了企业连续几年的巨额亏损;2004年,上汽集团出资5亿美元控股韩国双龙汽车公司(Ssang Yong Motor Company),结果以双龙的破产而告终。跨国并购是以企业为载体,调整资源存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融合,使我国经济进入长期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重要方式。作为后发企业,我国企业存在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其跨国并购多为产业投资式的跨国并购;因此,跨国并购的价值创造效应并不十分显着。但是,也有一些企业虽然是产业投资式并购却显着的创造了价值。那么,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跨国并购的价值创造?其影响机制如何?学术界关于跨国并购能否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争论由来已久。一些学者认为,跨国并购提供了国际化、协同和风险分散等方面的整合利益,因而可以为并购方和目标企业的股东创造价值(Kang,1993; Gubbi et al.,2010)。另一些学者则强调,跨国并购过程中的一些潜在挑战会阻碍并购目标的实现,对并购企业的价值产生负面的影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已有的跨国并购样本不多,有关的跨国并购价值创造的研究也较少,而现有的不多的有关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价值创造的研究在结论上也存在一定的分歧。从现有的研究基础看,多数文献集中于单个问题的探讨,如绩效或绩效影响因素,相对缺乏深入的整合研究,跨国并购作为一项复杂的投资活动,必然有其自身的演化过程与运行机制,单独研究个别问题固然重要,却容易忽略对其内在的、深层的动因、路径及机制的考察;同时现有的研究多关注企业自身或外部因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较少深入挖掘企业内部因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因而无法揭示跨国并购价值创造的过程和深层机制。本文的选题密切关注理论和实践的前沿,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深入剖析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价值创造问题。首先,本文从资产寻求视角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富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并给出了逻辑一致的解释。我们以2002-2012年间我国上市公司180个跨国并购事件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其财富效应。结果发现,在[-10,10]事件窗口中,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获得了显着的正的财富效应。进一步地,我们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别从并购企业特征、目标企业特征、东道国特征和并购方式四个方面探索影响财富效应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并购企业的研发强度和跨国并购经验对财富效应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而并购企业的成长速度、资产规模和股权集中度则对财富效应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同时,东道国的创新与成熟度对财富效应具有积极作用,纵向并购由于其更易于获得研发、渠道或矿产资源而受到市场的肯定。然后,本文聚焦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长期价值创造问题,引入动态能力视角对影响并购价值创造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察,通过建构一个感知、获取、转换能力为自变量,研发强度为调节变量,资产规模、行业集中度、并购资产类型和并购经验为控制变量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价值创造机制的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感知、获取、转换能力三个变量对跨国并购价值创造具有积极显着的影响;研发强度对于转换能力对价值创造的影响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说明研发强度高的企业其转换能力较强;行业集中度、资产类型、并购经验也对价值创造有显着影响。最后,本文运用扎根理论,通过大量的搜集、分析8家样本企业跨国并购的多种数据,构建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价值创造机制,研究发现动态能力在跨国并购的价值创造方面有重要作用,并购过程中动态能力作用的类型主要有三种:感知、获取和转换,它们各在不同阶段发挥主要作用。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自然资源获取型和战略资产获取型跨国并购价值创造方面的异同,发现两种类型并购在感知机制方面并无差别,但企业表现出的感知能力并不相同,在获取方面,中介投行及合作伙伴的引入易促成自然资源获取型并购获取的成功和降低战略资产获取型并购资产获取与整合重构的风险,而多样化的支付和融资方式可以减少战略资产获取型并购资金压力从而有助于价值创造;转换能力方面两种类型跨国并购方面差异显着,在组织结构、文化、人力资源和供应链方面进行中等或较高程度整合的资源型企业容易形成新的资源能力基础并实现价值创造,而在供应链、研发、品牌、渠道等方面进行较高程度整合的战略资产寻求型企业容易实现协同创新和资源能力基础的更新并实现价值创造。本文的研究同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投资者对我国企业资产寻求型海外并购的正面评价证明了“走出去”战略的正确性。我国企业应该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把握时机,适时收购目标企业有价值的知识资产和重要自然资源,以克服后来者劣势,提升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基础。其次,我国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坚持以国际化的视野推进战略转型,通过跨国并购等方式积极利用海外资源,特别是发达国家企业所掌握的关键资产,以加快技术追赶;最后,我国企业应不断在并购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动态能力,以敏锐的战略国际化眼光捕捉跨国并购目标和时机,审慎的进行并购评估和谈判,才能在跨国并购的实践中创造价值。
薛雅晴[7](2013)在《上海信息服务业发展的SWOT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渗透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特点。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服务业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世界各国都把信息服务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予以推动和扶持。信息服务业是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九大重点领域之一,是“十二五”时期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上海信息服务业仍一直保持着平稳较快地发展,“十一五”期间仍然实现了年均20%的增长,2010年经营收入达到2,532亿元,是2006年的2.5倍,实现了信息服务业增长快于全市服务业增长、互联网服务业增长快于信息服务业增长、信息服务业自主创新步伐快于全市服务业自主创新步伐。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重点分析了国外信息服务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SWOT分析法,客观而准确地提出上海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并尝试以政府的视角来对上海信息服务业发展提出思路与建议。
陈志强[8](2013)在《深圳J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建筑与工业、交通运输并列为中国三大高能耗行业。近年来随着中国能源形势的不断严竣,建筑节能工作已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按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十二五”规划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建筑节能形成1.16亿吨标准煤节能能力,建设节能建筑的总面积累计要超过40亿平方米,其中大型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下降20%以上。由此可知,中国建筑节能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节能服务公司作为提供建筑节能服务的主体,其发展前景也被普通看好。然而,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也面临了来自技术、资金、机制、商业模式等方面的诸多挑战,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针对节能服务公司进行企业发展和竞争战略研究,无论是对建筑节能产业的健康发展还是国家的节能减排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选择一家正在迅速成长的建筑节能服务企业-深圳市J公司为研究对象,以竞争战略理论为指导,先运用PEST和五力分析模型,对J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再根据价值链理论,对J公司的内部资源能力情况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公司核心竞争力;最后运用SWOT分析法,选择了最适合J公司的竞争战略-差异化和集中化相结合,并且为J公司竞争战略有效实施所需的配套保障措施提供了一些建议。本文的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可以使J公司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其所面临的环境及组织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指导企业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经营活动。本文还希望通过对J公司的竞争战略的研究,进而为中国建筑节能服务产业中的众多企业探索出一种可借鉴的业务发展战略模式。
常丽霞[9](2013)在《藏族牧区生态习惯法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研究 ——以拉卜楞地区为中心》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更多地向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国际环境法靠拢,却忽视了本土生态法文化资源,造成生态法制“不接地气”的弊端。法律无法离开社会、人以及文化等整体性构成要素而存在,地方性知识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剥离的两个方面。藏族生态习惯法文化作为中华生态文明和我国法文化形态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是构建生态法治重要的固有法文化资源,在藏族牧区的民间秩序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规范功能,并在运作实践中与国家法相互调适、相互建构。生态习惯法文化是一个不断更新、成长的体系,应当将其放置于特定的民族或社区的整体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以发展的视角,整体论的视野,考察生态、社会、法律文化之间的互动制衡关系,以资当代法治实践。本文立足藏区重要而脆弱的生态区位,基于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和法律文化多元的现实格局,充分结合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以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的关系为脉络,纵向梳理习惯法文化传统经历集体化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传承与变迁的内在逻辑,思考其未来走向及其对当代生态法治的可能贡献。论文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以法律人类学的视角描述藏族生态习惯法文化,即解决“静态描述”的问题;其二,以发展的视角,论述藏族生态习惯法文化作为一个不断更新、成长的体系,在社会变迁中的发展演变,即解决“传承”与“变迁”的问题;其三,探索藏族生态习惯法文化对当代生态法治构建的可能贡献,即解决“贡献当代生态法治”的问题。论文分六章展开:第一章为绪论,内容涉及研究之缘起与研究意义、相关文献回顾与研究述评;生态习惯法文化研究的前提理论问题,包括比较视野中法的释义、法人类学视野中的生态习惯法文化等;研究设计。第二章描述了特殊的研究语境:拉卜楞地区的生态文化环境。第三章从拉卜楞地区藏族游牧部落族源、生计方式、自然崇拜与禁忌、宗教信仰中的生态习惯法文化、生态习惯法文化的传承、特质等方面记录、整理了藏族牧区传统游牧部落的生态习惯法文化及其传承。第四章、第五章分别论述了集体化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藏族牧区生态习惯法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第六章是全文的结论部分,论述了藏族牧区生态习惯法文化的未来走向及其对当代生态法治的可能贡献。民族生态习惯法文化研究是一种跨越民族学、人类学、法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民族学、人类学、法学、历史学、生态学等各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其中,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法律人类学的个案分析、民族史学的历史文献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生态环境问题根源的复杂性,决定了相关学科之间应当突破学科壁垒,寻求知识的互惠与对话,共同探寻生态环境问题的破解之道。法律人类学在环境话语中应当且能够有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韩青振[10](2013)在《基于智能终端的惯性传感器辅助室内定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成熟的定位导航信息系统当属GPS定位系统,其室外定位精度可以满足绝大多数民用、军用需求;但是GPS信号穿过墙壁时,信号衰减很大,导致无法定位或定位成本很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室内活动占用的时间越来越多,对室内定位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室内定位技术繁多,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普及的系统。室内无线定位技术如WiFi定位、基于L频段等无线定位技术存在严重的多径、折射、反射、信号不稳定等问题。此外惯性传感器定位技术拥有自主导航定位、定位连续、无死角等优点,广泛用于室内、室外定位,但基于成本的考虑,绝大多数智能设备安装的是精度低、稳定性差的消费类传感器,这严重影响了惯性传感器定位精度:另外依据人类习惯,智能设备一般处于手持状态,人体的特殊运动也会影响传感器定位精度。本文针对上述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如下创新研究:1)基于行走频率感知的Hamming窗口大小自调节的FIR低通滤波器设计经过实际测试,人体行走的频率属于低频范围。为了更有效的滤除干扰、噪声,本文将人体行走总的加速度a(t)进行FFT变换,确定人体行走的步频范围,根据这一范围设定Hamming窗口的大小,进行FIR低通滤波。实验证明,该滤波算法不仅有效地去掉了外界噪声及干扰,而且还有效的保持了a(t)的信号特征量,达到了预想的滤波效果。2)基于自学习能力的步长估计方法在行人航迹推算算法中,影响推算精度最大的变量是步长,对步长的精确估计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传感器定位的精度;本文设计的步长估计方法,分为两部分:离线标准特征量学习和在线步长等级识别。在离线的情况下,固定不同等级的步长,进行行走训练学习,记忆特征量:在线的情况下,将人体实时采集到的行走特征量与各个步长等级的特征量匹配识别,以确定估计步长。3)传感器系统感知的磁罗盘误差补偿方法磁罗盘是依据地磁在磁阻上的分量来确定航向的传感器,在日常使用中,容易受到周围磁场的干扰,影响方向识别的精度,降低了行人航迹推算的精度;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传感器系统感知的误差补偿方法,对磁罗盘进行软硬磁校正、倾角补偿、地磁偏角补偿。在软硬磁校正中,引入椭球体模型;在倾角补偿中,引入陀螺仪作为参考平台,进一步提高了磁罗盘的精度。4)人体特殊行走行为识别方法人体在室内正常行走行为是常速前进行走,而在行人航迹推算算法中也默认这一行走状态。但是,人是具有自主意识的生物,其行走行为灵活多变,单一的行走行为在实际应用必将遇到瓶颈问题。本文针对这一瓶颈问题,着重研究了人体特殊行为的识别——行人前进、后退行走识别,行人横向行走行为识别。
二、独领风骚:中兴CDMA位置服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独领风骚:中兴CDMA位置服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宗教与文人 ——明清梅岭的开发和文化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问题与学术史回顾 |
1.1.1 关于名山的研究 |
1.1.2 关于梅岭的研究 |
1.2 思路、材料与方法 |
1.3 明以前梅岭概况 |
1.3.1 梅岭的自然环境 |
1.3.2 明以前梅岭的人文环境 |
第2章 佛教与明清梅岭的开发 |
2.1 明以前梅岭佛教的兴盛 |
2.2 明代梅岭佛教曲折发展 |
2.2.1 明中前期梅岭佛教发展停滞 |
2.2.2 晚明梅岭佛寺的兴建热潮 |
2.3 清代梅岭佛教逐渐败落 |
2.3.1 清初梅岭佛教短暂发展 |
2.3.2 清中叶后梅岭佛寺败落 |
2.4 明清佛教对梅岭开发的影响 |
第3章 道教与明清梅岭的开发 |
3.1 梅岭道教宫观的建立 |
3.2 明以前梅岭道教的辉煌 |
3.3 明清梅岭道教逐渐没落 |
3.4 明清道教对梅岭开发的影响 |
第4章 文人与明清梅岭的开发 |
4.1 梅岭吸引明清文人的因素 |
4.1.1 讲学之所 |
4.1.2 隐逸之地 |
4.1.3 旅行首选 |
4.2 明清文人在梅岭的活动 |
4.2.1 明清文人在梅岭兴建的书院 |
4.2.2 明清文人在梅岭的结社讲学 |
4.2.3 明清文人在梅岭的隐逸活动 |
4.2.4 明清文人在梅岭的旅行活动 |
4.3 明清文人在梅岭文化变迁中的作用 |
第5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对中美贸易争端下对外经济政策取向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避免过度解读贸易战 |
把握美国贸易战的目的 |
贸易争端下的政策建议 |
(4)结构,行为还是绩效: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范畴与目标 |
1.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1.2 研究的对象与范畴 |
1.1.3 研究的主要目标 |
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所使用的主要理论资源 |
1.3.1 西方新媒体和新媒体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
1.3.2 我国新媒体和新媒体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
1.3.3 产业组织理论中西方演进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整体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整体研究框架 |
1.5 研究力图实现的创新 |
2 我国新媒体产业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研究 |
2.1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
2.1.1 市场结构分析概述 |
2.1.2 我国新媒体产业生态环境和格局研究 |
2.1.3 我国新媒体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
2.1.4 我国新媒体产业行业壁垒研究 |
2.1.5 我国新媒体产业差异化策略研究 |
2.2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
2.2.1 我国新媒体产业投融资行为研究 |
2.2.2 新媒体产业的并购行为研究 |
2.2.3 新媒体产业资本运作的特点和趋势 |
2.2.4 我国新媒体产业创新行为研究 |
2.2.5 我国新媒体产业产业融合研究 |
2.3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绩效分析 |
2.3.1 传统产业绩效研究的基本方法 |
2.3.2 传统框架下新媒体产业绩效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新媒体产业市场分析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拷问 |
3.1 SCP分析范式及其基本命题 |
3.2 从SCP到PCS |
3.3 我国新媒体产业现实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冲突 |
3.3.1 哈佛学派SCP理论在新媒体产业研究中的局限性 |
3.3.2 芝加哥学派PCS理论在新媒体产业研究中的局限性 |
3.3.3 其他学派范式在新媒体产业研究中的局限性 |
4 —种新的分析范式:行为-绩效-结构 |
4.1 新媒体产业的特征与传统分析范式的修正 |
4.1.1 新媒体经济的特征与特性 |
4.1.2 新媒体产业的特征和特性 |
4.1.3 新媒体产业发展环境的特殊性 |
4.2 新媒体产业“市场行为”的重新定义 |
4.2.1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行为”的局限性 |
4.2.2 新媒体产业中对“市场行为”的新分类 |
4.3 基于“市场行为”的市场绩效分析 |
4.3.1 新媒体企业创新行为数量和绩效具有强依附关系 |
4.3.2 新媒体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和绩效具有强依附关系 |
4.4 基于“市场行为“的市场结构分析 |
4.4.1 新媒体企业行为导致改产业相对复杂垄断竞争结构 |
4.4.2 新媒体企业行为如何导致寡头垄断产业结构 |
4.4.3 创新型企业的大量涌入导致产业竞争结构 |
4.5 “行为-绩效-结构“分析范式的提出 |
4.5.1 以腾讯发展模式为例 |
4.5.2 修正后的CSP理论框架 |
5 行业分析和案例研究——运用CSP理论研究新媒体产业各子行业及案例分析 |
5.1 运用CSP理论研究互联网媒体行业 |
5.1.1 中国互联网媒体现状综述 |
5.1.2 互联网媒体行业市场行为对绩效的影响 |
5.1.3 案例对比分析:凤凰新媒体和央视新媒体CSP解释 |
5.2 运用CSP理论研究网络游戏产业 |
5.2.1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现状综述 |
5.2.2 网络游戏行业的行为对绩效,产业结构的影响 |
5.2.3 案例分析:腾讯游戏的市场行为及绩效研究 |
5.3 运用CSP理论研究在线视频业务 |
5.3.1 中国在线视频行业现状 |
5.3.2 在线视频行业行为对绩效,产业结构的影响 |
5.3.3 案例分析:爱奇艺市场行为及绩效研究 |
5.4 运用CSP理论研究电子商务 |
5.4.1 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现状综述 |
5.4.2 电子商务行业行为对绩效,产业结构的影响 |
5.4.3 阿里巴巴市场行为对绩效和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 运用CSP理论研究即时通讯 |
5.5.1 我国即时通讯行业现状概述 |
5.5.2 用CSP理论研究腾讯QQ和微信 |
6 我国新媒体产业CSP研究总结 |
6.1 CSP理论得以成立的原因 |
6.2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市场行为 |
6.3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市场绩效 |
6.4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市场结构 |
6.5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5)智慧城市建设下的安防企业战略转型研究 ——以大华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智慧城市产业的现状 |
1.1.2 中国安防行业的现状 |
1.1.3 智慧城市与安防行业的关系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竞争及企业转型相关战略研究综述 |
2.2 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研究综述 |
2.3 安防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研究综述 |
第3章 智慧城市对安防行业的影响 |
3.1 智慧城市总体涉及产业链概况 |
3.2 安防行业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的技术支持分析 |
3.3 智慧城市为安防行业提供的市场机会分析 |
3.3.1 智慧交通 |
3.3.2 智慧环保 |
3.3.3 智慧医疗 |
3.3.4 智慧建筑和智能家居 |
小结 |
3.4 智慧城市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商与智慧城市单纯安防产品供应商竞争力分析 |
3.4.1 智慧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商的市场话语权问题 |
3.4.2 智慧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商的赢利能力分析 |
3.4.3 产业生命周期视角看安防企业转型的必要性 |
小结 |
第四章 战略转型情境分析 |
4.1 大华公司总体概况 |
4.2 智慧城市初期大华所处的安防行业概况 |
4.2.1 洋品牌占领高端市场 |
4.2.2 民族大品牌占据大部分中低端市场 |
4.2.3 小厂商维持局部市场艰难生存 |
4.3 大华公司在当前国内安防行业的地位分析 |
4.3.1 大华公司与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态势分析(CPM矩阵) |
4.3.2 大华公司与核心竞争对手海康威视的财务数据对比分析 |
4.4 大华公司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
4.4.1 双寡头之争引起的利润骤降 |
4.4.2 营销效率低下 |
4.4.3 生产及运营能力不足 |
4.4.4 财务和资本市场不稳定 |
4.4.5 智慧城市相关产品齐全度不足及智慧城市应对策略不清晰 |
4.5 向智慧城市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商转型的资源分析 |
第5章 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华公司战略转型措施 |
5.1 以智慧安防、智慧交通系统解决方案为转型突破口 |
5.2 以智慧家居系统解决方案为转型的关注点 |
5.3 调整优化企业内部资源向战略转型的方向倾斜 |
5.3.1 组织结构优化 |
5.3.2 面向智慧系统解决方案的不断技术创新 |
5.3.3 建立科学高效的智慧城市系统营销队伍 |
5.3.4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
5.3.5 加强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 |
5.4 智慧城市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商转型实战中的两大问题 |
5.4.1 智慧城市商业模式的选择及预判可能存在的商业风险 |
5.4.2 智慧城市中加紧并购及建立相关企业联盟战略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价值创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
1.3.1 研究创新点 |
1.3.2 研究的难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述评 |
2.1.1 垄断优势理论 |
2.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1.3 内部化理论 |
2.1.4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
2.1.5 折衷理论 |
2.1.6 战略管理理论 |
2.2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 |
2.2.1 小规模技术理论 |
2.2.2 技术地方化理论 |
2.2.3 追赶假说 |
2.2.4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
2.2.5 战略资产获取说 |
2.2.6 LLL模型理论 |
2.2.7 新的战略三角框架理论 |
2.2.8 跳板理论 |
2.3 跨国并购的动因理论述评 |
2.3.1 跨国并购动因的一般理论 |
2.3.2 跨国并购动因理论的新发展 |
2.4 跨国并购整合研究述评 |
2.4.1 国外并购整合研究 |
2.4.2 国内并购整合研究 |
2.5 跨国并购价值创造的研究现状述评 |
2.5.1 跨国并购的财富效应研究 |
2.5.2 跨国并购的价值创造研究 |
3 跨国并购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现状 |
3.1 跨国并购的定义、方式 |
3.1.1 跨国并购的定义 |
3.1.2 跨国并购的方式 |
3.2 跨国并购的历史演进 |
3.2.1 第一次并购浪潮 |
3.2.2 第二次并购浪潮 |
3.2.3 第三次并购浪潮 |
3.2.4 第四次并购浪潮 |
3.2.5 第五次并购浪潮 |
3.3 跨国并购的新特点与趋势 |
3.3.1 当代跨国并购的特点 |
3.3.2 跨国并购的发展趋势 |
3.4 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 |
3.4.1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
3.4.2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趋势 |
4 跨国并购与企业价值:资产寻求视角 |
4.1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4.2 理论与假设 |
4.2.1 资产寻求型跨国并购的价值创造潜力 |
4.2.2 影响跨国并购价值创造的因素 |
4.3 数据与方法 |
4.3.1 样本选择 |
4.3.2 研究方法 |
4.4 结果和讨论 |
4.4.1 财富效应的存在性检验 |
4.4.2 财富效应影响因素检验 |
4.4.3 稳健性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5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价值创造机制:动态能力视角 |
5.1 研究现状与意义 |
5.2 关于机制的定义 |
5.3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
5.3.1 理论框架 |
5.3.2 研究假设 |
5.4 研究方法 |
5.4.1 价值创造测量方法的确定 |
5.4.2 样本和数据 |
5.4.3 测量 |
5.4.4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5 结果和讨论 |
5.5.1 价值创造存在性检验 |
5.5.2 回归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价值创造机制:案例研究 |
6.1 案例研究 |
6.1.1 案例研究概述 |
6.1.2 单案例与多案例研究 |
6.1.3 案例研究的步骤 |
6.1.4 案例研究的品质 |
6.1.5 扎根理论 |
6.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6.3 理论回顾 |
6.3.1 跨国并购与价值创造 |
6.3.2 动态能力及其在跨国并购中的作用 |
6.4 研究设计 |
6.4.1 案例选择 |
6.4.2 资料搜集 |
6.4.3 研究方法 |
6.5 数据分析过程 |
6.5.1 联想收购IBM和中金岭南收购PEM案例分析 |
6.5.2 主轴编码 |
6.5.3 选择性编码 |
6.5.4 多案例分析 |
6.6 两种资产寻求型跨国并购的价值创造机制 |
6.6.1 两种资产寻求型跨国并购的感知能力 |
6.6.2 两种资产寻求型跨国并购的获取能力 |
6.6.3 两种资产寻求型跨国并购的转换能力 |
6.6.4 两种资产寻求型跨国并购的价值创造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展望与建议 |
7.1 基本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7.3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价值创造提升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附录 |
(7)上海信息服务业发展的SWO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信息服务业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
二、 技术和应用创新持续发展 |
三、 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两化”融合和三网融合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
四、 “四个中心”和“四个率先”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 |
一、 SWOT 分析法 |
二、 理论分析法 |
三、 比较分析法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
一、 数据详实 |
二、 视角独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内外对信息服务业的研究成果 |
一、 信息服务业的概念和分类 |
二、 国外对信息服务业的研究成果 |
三、 国内对信息服务业的研究成果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 SWOT 分析法及其应用意义 |
二、 产业集群理论 |
第三章 国内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上海信息服务业发展 SWOT 分析 |
第一节 国内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一、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二、 创新步伐加快,核心技术和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 |
三、 产业聚集发展特点显着,城市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 |
四、 万人级企业群体出现,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
第二节 上海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
一、 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经济地位日益提升 |
二、 产业结构逐渐优化,软件产业比重不断提高 |
三、 企业实力显着增强,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
四、 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错位竞争格局初步显现 |
第三节 上海信息服务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
一、 优势(Strength) |
二、 劣势(Weakness) |
三、 机会(Opportunity) |
四、 威胁(Threat) |
第四章 国外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借鉴 |
一、 美国 |
二、 欧洲 |
三、 日本 |
四、 韩国 |
五、 印度 |
第五章 上海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
一、 改革政府管理方式,创建公开透明的协同机制 |
二、 整合优化配置资源,进一步充实人才队伍 |
三、 完善信息服务行业协会组织,加强企业行业自主管理 |
四、 重视数据库建设,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库服务平台 |
五、 加强信息安全化建设,构建信息安全服务业保障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深圳J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对象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 |
1.2 研究的内容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理论与文献综述 |
1.4.1 企业战略的定义及发展 |
1.4.2 企业竞争战略的定义及发展 |
1.5 研究的思路及主要方法 |
第二章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2 产业发展状况 |
2.2.1 国外产业发展状况 |
2.2.2 国内产业发展状况 |
2.3 产业结构五力模型分析 |
2.4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2.4.1 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
2.4.2 深圳市奥宇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2.4.3 中兴能源有限公司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3.1 J 公司基本情况 |
3.2 J 公司资源分析 |
3.2.1 人力资源 |
3.2.2 组织资源 |
3.2.3 品牌声誉资源 |
3.2.4 关系资源 |
3.3 J 公司能力分析 |
3.3.1 技术研发能力 |
3.3.2 营销能力 |
3.3.3 预决算及采购能力 |
3.3.4 融资能力 |
3.4 J 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J 公司战略分析与选择 |
4.1 J 公司的 SWOT 分析总结 |
4.1.1 优势(Strengths) |
4.1.3 机会(Opportunities) |
4.1.4 威胁(Threats) |
4.1.5 J 公司 SWOT 矩阵 |
4.2 深圳市 J 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与实施 |
4.2.1 竞争战略选择依据 |
4.2.2 J 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4.2.3 集中差异化竞争战略制定内容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人力资源 |
5.2 技术研发 |
5.3 营销 |
5.4 品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9)藏族牧区生态习惯法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研究 ——以拉卜楞地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现代性语境下藏族牧区生态法治的困惑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文献回顾与研究述评 |
一、生态人类学研究述评 |
二、法人类学研究述评 |
三、全球化、文化变迁与环境话语 |
四、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
第三节 生态习惯法文化研究的前提理论问题 |
一、比较视野中法的释义 |
二、法人类学视野中的生态习惯法文化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范围 |
三、研究方法 |
四、材料运用 |
第二章 拉卜楞地区的生态文化环境 |
第一节 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 |
一、地质地貌特征 |
二、河流湖泊 |
三、寒冷湿润的高原气候 |
第二节 频繁的自然灾害 |
一、玛曲县的自然灾害 |
二、夏河县的自然灾害 |
第三节 拉卜楞藏族牧区生态环境之演变 |
一、拉卜楞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 |
二、拉卜楞地区草地生态环境之演变 |
三、拉卜楞地区草地生态演变之原因 |
第三章 藏族传统游牧部落的生态习惯法文化及其传承 |
第一节 拉卜楞地区藏族游牧部落族源概述 |
一、拉卜楞藏族部落制度之沿革 |
二、拉卜楞藏族部落结构概述 |
三、欧拉部落((?))族源追溯 |
四、尼玛部落((?))族源追溯 |
五、科才三部((?))族源追溯 |
六、桑科七部((?))族源追溯 |
七、甘加六措哇((?))族源追溯 |
第二节 传统的生计方式 |
一、人与环境关系中的文化角色之阐释 |
二、生态法文化与生计方式 |
三、拉卜楞藏族传统游牧生计 |
第三节 崇拜与禁忌:藏族牧区原始信仰中的生态习惯法文化 |
一、藏族原始信仰中的三界宇宙观 |
二、自然崇拜概述 |
三、山神崇拜 |
四、鲁神崇拜 |
五、自然禁忌 |
第四节 佛本相融:宗教信仰中的生态习惯法文化 |
一、拉卜楞藏区传统法律文化之特质 |
二、藏族宗教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 |
三、以宗教信仰为精神基础的传统生态习惯法文化 |
第五节 藏族传统生态习惯法文化的传承 |
一、藏族文化传承形式之溯源 |
二、藏族牧区传统生态习惯法文化传承之考察 |
第六节 藏族牧区传统生态习惯法文化的特质 |
一、以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为根本原则 |
二、与宗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建构 |
三、内容体系以保障自然生态资源永续利用为宗旨 |
四、具有完整性、体系化的特点 |
第四章 集体化时期藏族牧区生态习惯法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
第一节 特殊历史时期藏族牧区的生态习惯法观念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藏族牧区的生态习惯法观念 |
二、宗教制度变革对藏族生态习惯法观念的冲击 |
三、从宗教政策的演变透视藏族牧区生态习惯法观念 |
第二节 以国家话语为中心的牧区革命与生产 |
一、慎重稳进:拉卜楞藏族牧区的合作化之路 |
二、人民公社时期牧区农牧政策的演替 |
三、集体化时期拉卜楞藏族牧区地方实践的启示 |
第三节 从草山纠纷的解决场域透视集体化时期的生态习惯法文化 |
一、传统部落时期草山纠纷的解决 |
二、集体化时期草山纠纷解决的个案分析 |
三、集体化时期藏族牧区生态习惯法文化的特质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藏族牧区生态习惯法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
第一节 “保持”与“变革”中的藏族生态伦理观 |
一、人类生态伦理观的历史变迁 |
二、改革开放以来甘南州的宗教政策 |
三、藏族牧区生态伦理观的传承与变迁 |
第二节 认知与调适:在传承中变迁的资源利用与管理方式 |
一、草地管理制度的传承与演变 |
二、在游牧与定居之间 |
三、神山上的采金者 |
四、水电站与藏族社区 |
第三节 草地生态补偿:国家法与习惯法的暗合与补缺 |
一、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正义 |
二、生态正义:习惯法与国家法的暗合与差异 |
三、草地生态补偿政策对习惯法的整合与补缺 |
四、草地生态补偿政策实践的法人类学检视 |
第四节 从草地纠纷的解决场域解读当代生态习惯法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
一、权威与秩序:草山争执纠纷个案之考察 |
二、草场纠纷调解中的情、理、法 |
三、从当代实践场域考察生态习惯法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
第六章 藏族牧区生态习惯法文化的未来走向 |
第一节 藏族牧区生态习惯法文化传承与变迁的历史考察 |
第二节 藏族牧区生态习惯法文化的再生与重构 |
第三节 法治语境下藏族牧区生态习惯法文化的现实表现 |
第四节 藏族牧区生态习惯法文化的未来走向之思考——基于贡献当代法治的视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智能终端的惯性传感器辅助室内定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室内定位技术概述 |
1.3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室内定位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室内定位中惯性传感器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定位技术研究 |
2.1 行人航迹推算算法简介 |
2.2 基于行走频率感知的Hamming窗口大小自调节的FIR低通滤波器设计 |
2.2.1 基于Hamming窗函数法FIR滤波器设计 |
2.2.2 固定Hamming窗口大小的FIR低通滤波器设计 |
2.2.3 Hamming窗口大小自调节的FIR低通滤波器设计 |
2.3 基于加速度计方差的动态阈值的步频检测 |
2.3.1 陀螺仪辅助步频检测的研究 |
2.3.2 步频检测算法测试 |
2.4 基于自学习能力的步长估计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传感器系统感知的磁罗盘误差补偿方法 |
3.1 影响磁罗盘精度的因素 |
3.2 软硬磁补偿 |
3.3 基于加速度计与陀螺仪的倾斜补偿 |
3.3.1 基于加速度计的倾斜角计算方法 |
3.3.2 基于陀螺仪的倾斜角及航行角计算方法 |
3.3.3 基于自适应权值滤波倾斜角融合方法 |
3.3.4 磁罗盘的倾斜补偿实现 |
3.4 地磁补偿 |
3.5 实验及验证 |
3.5.1 实验硬件平台搭建 |
3.5.2 实验软件架构 |
3.5.3 测试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体特殊行走行为识别算法的研究 |
4.1 人体前进、后退方向检测的研究 |
4.1.1 基于波形的前进、后退算法研究 |
4.1.2 基于方差的前进、后退算法研究 |
4.1.3 基于矢量速度方向的前进、后退算法研究 |
4.1.4 实验验证 |
4.2 人体横向运动识别的算法研究 |
4.2.1 基于波形的螃蟹步识别的算法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惯性传感器辅助室内定位的研究及实现 |
5.1 目前典型室内定位技术分析 |
5.1.1 基于WLAN无线局域网室内定位技术分析 |
5.1.2 基于L频段移动高速数据传送网室内定位技术分析 |
5.1.3 典型室内定位技术存在的问题 |
5.2 惯性传感器辅助基于L频段移动高速数据传送网室内定位 |
5.2.1 联邦卡尔曼滤波器设计 |
5.2.2 惯性传感器与L频段移动高速数据传送网室内定位技术融合设计 |
5.2.3 仿真结果验证 |
5.3 智能终端总体框架设计 |
5.3.1 传感器组简介 |
5.3.2 FPGA选型 |
5.3.3 数据通信接口设计 |
5.3.4 终端实物效果图 |
5.4 实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四、独领风骚:中兴CDMA位置服务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宗教与文人 ——明清梅岭的开发和文化变迁[D]. 王玲. 南昌大学, 2019(02)
- [2]对中美贸易争端下对外经济政策取向的思考[J]. 陈炳才. 中国外汇, 2018(15)
- [3]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名盘[J]. 《安家》编辑部. 安家, 2016(12)
- [4]结构,行为还是绩效: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研究[D]. 李倩. 武汉大学, 2015(03)
- [5]智慧城市建设下的安防企业战略转型研究 ——以大华公司为例[D]. 邹中华.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5)
- [6]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价值创造机制研究[D]. 杨兴锐. 武汉大学, 2014(06)
- [7]上海信息服务业发展的SWOT研究[D]. 薛雅晴.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7)
- [8]深圳J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陈志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1)
- [9]藏族牧区生态习惯法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研究 ——以拉卜楞地区为中心[D]. 常丽霞. 兰州大学, 2013(04)
- [10]基于智能终端的惯性传感器辅助室内定位的研究[D]. 韩青振. 北京邮电大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