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雏鸡抵抗力的高效药剂问世

提高雏鸡抵抗力的高效药剂问世

一、提高雏鸡抵抗力的高效药剂问世(论文文献综述)

汪海[1](2018)在《重组人溶菌酶对鸡肠道粘膜免疫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门氏菌不仅能引起家禽发病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被沙门氏菌污染的家禽产品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研究表明,外源添加人溶菌酶能显着抑制鸡沙门氏菌病的发生。本文利用构建好的重组人溶菌酶转基因鸡模型,与非转基因鸡比较,测定鸡肠炎沙门氏菌攻毒后鸡盲肠和脾脏组织的载菌量、血清IgG水平、肠粘膜IgA分泌、盲肠中细胞因子和鸡体重的变化,以及对心脏、肝脏、脾脏和盲肠所造成的炎性损伤,从组织和分子水平上系统研究重组人溶菌酶对鸡肠道粘膜免疫的影响,为鸡抗病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首先,我们对构建好的高效表达重组人溶菌酶转基因农大三号小型蛋鸡进行扩繁,通过PCR双引物鉴定的方法优化了外源基因检测手段,并采用Southern blot方法进一步确定了外源基因的整合,成功鉴定出194只携带人溶菌酶基因的转基因鸡。接着,利用ELISA方法测定了转基因鸡血清中人溶菌酶的平均浓度为29.90±6.50μg/mL;另外,通过抑菌圈法和稀释平板扩增法检测了转基因鸡蛋清中人溶菌酶的抑菌活性,发现转基因鸡蛋清溶菌酶对溶壁微球菌的抗菌活性显着高于非转基因鸡(P<0.05);对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鸡粪便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检测其中五种细菌的数量(乳酸杆菌、沙门氏菌、双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发现转基因鸡肠道双歧杆菌的数量显着高于非转基因鸡(P<0.05);此外,转基因鸡的六周胫长、六周体重和十八周体重较非转基因鸡均显着增加。随后,为了验证重组人溶菌酶转基因鸡对沙门氏菌病的抑制作用,我们选取来自同一家系的10只G2代转基因公鸡与G2代非转基因母鸡交配,收集300枚受精蛋,孵化出232只G3代雏鸡。将232只G3代雏鸡随机分成两组:攻毒组和对照组,攻毒组于1日龄口服鸡肠炎沙门氏菌悬液1x108CFU/mL 0.2 mL/只,对照组口服等量无菌PBS,分别饲养于隔离仓中。在攻毒后1 d、3d、7 d和14 d时分别对感染雏鸡和未感染雏鸡进行屠宰采样,检测不同组的感染情况,同时进行生长性能、组织病理学和血清学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①不论是否感染肠炎沙门氏菌,转基因鸡体重均显着高于非转基因鸡;②在7 dpi和14 dpi时,相较于非转基因鸡,转基因鸡表现出更轻微的组织病变;③在7 dpi和14 dpi时,转基因鸡盲肠中肠炎沙门氏菌的载菌量显着低于非转基因鸡(P<0.05),尽管脾脏中肠炎沙门氏菌的载菌量较高,但与对照组相比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④在14 dpi时,感染肠炎沙门氏菌的转基因鸡血清中IgG水平显着高于未感染的转基因鸡(P<0.05);另外,在7 dpi和14 dpi时,感染肠炎沙门氏菌转基因鸡肠黏膜分泌的IgA含量达到最大值,并显着高于其它三组(P<0.05);感染肠炎沙门氏菌后,转基因鸡IFNI的表达量显着低于非转基因鸡(P<0.05)。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重组人溶菌酶转基因鸡模型研究发现,重组人溶菌酶对鸡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促进肠道双歧杆菌的增长及出生后增重。另外重组人溶菌酶可通过改善鸡肠道炎性损伤并提前诱发体液免疫,增强鸡自身对沙门氏菌病的抑制作用。

刘威[2](2015)在《阿特拉津对地表饮用水源水质影响评价及毒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饮用水是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其水质正遭受到来自工农业生产、生活等多种污染源的影响。在吉林省范围内,大部分水源地的水质呈现下降趋势,据统计,作为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农药对饮用水水质的影响具有长期性、累积性等特点,而且部分农药的毒理学影响尚未完全明确。阿特拉津(Atrazine,ATR)应用广泛,在国内外水体中多次被检出,在吉林省也有水体中检出的文献报道,而且在部分水体中浓度超标。但是其目前的污染状况以及对哺乳动物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拟了解饮用水水源地和农田径流汇水区中,阿特拉津及COD等常规污染物的浓度变化情况;观察阿特拉津亚急性暴露和低剂量长期暴露对大鼠脏器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通过分析水质中ATR与COD的相关性,为水质常规监测中增加阿特拉津的监测频次提出建议。根据吉林省高杆作物的产量和种植量,本研究确定三处典型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以及一处水源地周边的农田(含平地、顺坡地和横坡地3种耕地类型)径流汇水区,并选定采样点,在5月至9月进行监测,获得包含阿特拉津和COD等污染物的水质监测结果;并利用相关分析,判断水质污染物之间的相关程度。参考阿特拉津的监测浓度及文献报道,确定生物毒理试验中阿特拉津的浓度,分别开展亚急性暴露(Wistar大鼠灌胃暴露28d)和低剂量慢性(Wistar大鼠自由饮用180d)累积性生物毒理研究。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大鼠心、肝及肾功能的变化,采用生化法及免疫印迹法检测心、肝及肾脏组织匀浆中氧化应激反应的相关指标,通过免疫印迹方法检测Nrf2及Keap1的表达,以进一步明确机体氧化—抗氧化反应的分子机制。通过分析、实验,本研究发现:(1)在吉林省中部主要粮食产区的地表水型集中式水源中有一定浓度阿特拉津存在且被检出。在三处水源地,水质中阿特拉津的浓度值除一次采样超标外,均低于0.003mg/L限值;在农田径流汇水区,50%以上水样中ATR的浓度超标,最高值达到0.0322mg/L。通过对三处地表水型饮用水源和三种农田类型耕地径流水体进行评价,确定:新立城水库在平水期和丰水期水质均值处于Ⅱ类Ⅲ类之间,偶发挥发酚单次超标。两家子水库在平水期和丰水期水质均值为Ⅱ类。杨木水库在平水期和丰水期水质均值处于Ⅱ类Ⅲ类之间,偶发阿特拉津和p H值超标。三种农田类型汇水区水质中,阿特拉津浓度在丰水期、平水期均超过饮用水水质标准。横坡汇水区的水质属于劣Ⅴ类;顺坡汇水区水质属于Ⅳ类;平地汇水区水质属于Ⅲ类。(2)对于饮用水源和农田径流汇水,阿特拉津浓度与COD值无明显相关性,无法通过COD值判断阿特拉津的污染程度。周边农业污染源对辽源杨木水库水质影响很大。(3)根据人与大鼠的体表面积系数并结合文献换算,确定亚急性暴露实验的剂量为5mg/kg、25mg/kg和125mg/kg,慢性累积性实验浓度为80μg/L、400μg/L和2 000μg/L。在亚急性暴露情况下,丙二醛、一氧化氮在大鼠心脏及肝脏组织未见明显改变,但在肾脏组织明显升高。超氧化物歧物酶、过氧化氢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大鼠心脏组织未见明显改变,但在肾脏及肝脏组织明显下降。HO1和NQO1的表达水平在心脏组织未见明显改变,但在肾脏及肝脏组织明显下调。提示以上剂量ATR暴露4周可引起大鼠肾脏及肝脏组织发生过氧化损伤。在心脏,各剂量ATR暴露组Nrf2及Keap1的表达未见显着性差异,但是在大鼠肾脏及肝脏中,ATR显露组Nrf2表达上调,并出现明显的核转移,Keap1表达下调。提示ATR产生的活性氧,可激活Nrf2信号传导通路,诱导Ⅱ相解毒酶及抗氧化酶的表达,发挥抗氧化作用。慢性累积性暴露情况下,血清心肌酶及转氨酶水平未见明显改变,但尿素氮及肌酐水平升高。形态学检测可见肝脏细胞核固缩,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提示小剂量长期暴露于ATR,可对肾脏造成损伤。(4)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在阿特拉津亚急性(28d)暴露实验还是慢性(180d)累积研究方面,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作为正常生活饮用供水未见大鼠脏器阳性结果。ATR中等浓度亚急性暴露可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和肾脏的排泄功能,而未发生心脏损伤,其机制与氧化应激损伤有关。机体可通过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防御阿特拉津所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ATR低浓度长期暴露可影响肾脏功能,而未见其心脏、肝脏损伤。对各脏器的影响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其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及排泄因素。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吉林省中部主要粮食产区的地表水型集中式水源中有一定浓度阿特拉津存在,为水源地监测制度的进一步调整提供了依据;阿特拉津低浓度长期暴露可影响肾脏功能的研究成果,对预防低浓度阿特拉津毒性反应提供了实例,同时也为阿特拉津环境基准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马文秀[3](2013)在《蒙脱石承载二硝托胺及其抗球虫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鸡球虫病是一种全球性寄生虫病,对现代集约化养鸡业危害极其严重。目前主要以药物预防治疗为主,常用的抗球虫药极易引起球虫的耐药性,因此,研发新的药物制剂技术提高抗球虫效果,对于畜禽养殖健康发展尤其是减少用药、控制兽药残留保障畜产品安全乃至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二硝托胺(3,5-二硝基邻甲苯甲酰胺)是既有预防又有治疗效果的硝苯酰胺类抗球虫药,尤其是对小肠危害最为严重的柔嫩艾美耳球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药效与粒径有关,理化性质特殊。蒙脱石是一类天然层状硅酸盐,具有超微片层结构和巨大的内表面积,层间可承载药物;蒙脱石具有不均匀的电荷分布,具有很好的膨胀特性,可以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将药物插接于其片层之间。本实验利用钠基蒙脱石承载作用和离子交换特性,以蒙脱石为载体,通过溶液插层法,将二硝托胺药物插层到蒙脱石层间,制备了二硝托胺-蒙脱石复合制剂,以提高二硝托胺的抗球虫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二硝托胺-蒙脱石复合制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制备条件的优化。利用溶液插层方法制备了二硝托胺-蒙脱石复合物,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其进行表征,研究其结构以及层间距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承载后钠基蒙脱石的20角向小角度偏移,由7.0414°偏移到5.7858°,蒙脱石层间距由1.26nm增大到1.52nm:FTIR图谱显示,承载后钠基蒙脱石1037.82cm-1处的Si-O伸缩振动峰向着高能量迁移,1639.75cm-1处的H-O-H的弯曲振动峰向低能量移动,同时在1533cm-1处出现了二硝托胺酰胺基特征吸收峰。正交优化实验得出二硝托胺-蒙脱石复合物的最佳反应条件为:药料比(g/g)为0.75;水/丙酮体积比(mL/mL)为1;反应时间8h;反应温度40℃;pH值为6。此反应条件下,蒙脱石的承载量可达395mg/g。(2)二硝托胺-蒙脱石复合制剂对球虫卵囊孢子化体外抑制效果。结果发现,给药组的卵囊孢子化率差异不大。二硝托胺-蒙脱石复合制剂组(70.06%)和二硝托胺组(70.54%)的卵囊孢子化率几乎无差异,说明二硝托胺分子可以从蒙脱石层间释放,发挥抑制卵囊孢子化的作用,并且作用效果没有降低。(3)二硝托胺-蒙脱石复合制剂对艾美尔球虫攻毒的抗球虫效果。通过拌料方式添加抗球虫药物,人工感染纯种柔嫩艾美尔球虫卵囊致鸡发病,以鸡只增重、血便记分、病变记分、卵囊值以及抗球虫指数(ACI)进行抗球虫效果评价。结果表明,二硝托胺-蒙脱石复合制剂的ACI指数为165.21,鸡只增重显着,血便记分、病变值和卵囊值明显降低(P<0.05),二硝托胺-蒙脱石制剂的抗球虫效果比二硝托胺明显提高,可以更有效地防治球虫病。

郭建军[4](2013)在《硝唑尼特纳米乳的制备及其药效学评定》文中指出目的:制备硝唑尼特纳米乳,并对其质量、稳定性、安全性、体外药效及临床药效进行评价,为硝唑尼特纳米乳应用于兽医临床提供必要的试验依据。方法:(1)以纳米乳的载药量、稳定性和安全性为考察指标,筛选合适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助溶剂,再利用伪三元相图选出最佳配方,制备出硝唑尼特纳米乳液,采用染色法和稀释法鉴别硝唑尼特纳米乳的结构类型,用透射电镜观察硝唑尼特纳米乳滴的形态,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乳滴的粒径分布、平均粒径、多分散系数和Zeta电位,并对硝唑尼特纳米乳稳定性进行考察;(2)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建立硝唑尼特纳米乳药物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并利用曲线方程进行药物含量测定;(3)采用急性毒性试验对硝唑尼特纳米乳安全性进行评价;(4)以临床常见致病菌株鸡白痢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78、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不动杆菌为目的菌株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测定硝唑尼特纳米乳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5)根据抑菌试验结果制作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理模型,评价硝唑尼特纳米乳治疗鸡白痢的临床药效。结果:(1)按考察指标制备的硝唑尼特纳米乳油相为肉桂醛,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醚蓖麻油(EL-40),助表面活性剂为1,2-丙二醇,助溶剂为二甲基亚砜(DMSO),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最佳配比为6:1,最佳配方为肉桂醛6.0%,EL-4030.0%,1,2-丙二醇5.0%,DMSO0.3%,硝唑尼特0.45%,蒸馏水58.25%,纳米乳呈黄色,澄清透明,流动性良好,结构类型为水包油型,可用蒸馏水无限稀释,乳滴呈规则的圆球形;其粒径分布于5~30nm,平均粒径13.8nm,多分散系数为0.155,Zeta电位为-14.7mV,在-4℃、室温、37℃和60℃条件下储藏和4000r/min转速条件下离心均稳定;(2)硝唑尼特纳米乳的最佳检测波长为355nm,在0~1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曲线标准方程为y=0.0503x+0.0345,相关系数R2=0.9998;(3)硝唑尼特纳米乳对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78、鸡白痢沙门氏菌、不动杆菌、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μg/mL,1μg/mL,8μg/mL,16μg/mL,8μg/mL,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μg/mL,1μg/mL,8μg/mL,32μg/mL,16μg/mL;(4)硝唑尼特纳米乳对雏鸡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5391mg/kg,95%置信范围为5387~5395mg/kg,属于实际无毒(≥5000mg/kg)药物;(5)临床药效结果显示,硝唑尼特纳米乳高、中、低剂量组、硝唑尼特原料药组、感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对雏鸡的保护率分别为87%、83%、70%、63%、47%和97%,相对增重率分别为90%、86%、79%、72%、56%和100%,对数据进行分析,可将纳米乳中剂量(0.2%)添加量作为临床推荐剂量。结论:制备的硝唑尼特纳米乳稳定性良好,安全性符合要求,对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O78、鸡白痢沙门氏菌、不动杆菌、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显着,按推荐剂量用药可使鸡白痢发病鸡群的死亡率降低36%,体重相对增加30%。

常晓辉[5](2012)在《纳川珠利原料药及其溶液剂的质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川珠利系偏三嗪类药物,是本实验室在数十年抗球虫药物研究基础上优化、筛选出来的具有高效、低毒的新型药物。本研究的目的是完成纳川珠利对照品的研制及评价;建立一种HPLC方法测定纳川珠利原料药及其溶液剂的含量;利用建立的HPLC方法对原料药及其溶液剂的稳定性进行考察;然后对纳川珠利溶液剂进行了药效学评价,最终为纳川珠利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将纳川珠利原料药采用不同方法精制,通过测定熔点和HPLC-UV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含量跟踪比较几种方法,选择合适的精制方法制备纳川珠利化合物,然后采用HPLC-UV、HPLC-PDA和DSC检测该化合物的纯度,经检测,其含量不小于99.5%,熔点为170.0-170.5℃,熔程为0.5℃,符合研究用化学对照品的要求。建立了一种HPLC方法用于纳川珠利原料药含量的测定及有关物质检查,结果表明,纳川珠利在0.08mg/ml-0.12m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不同浓度精密度好(RSD=0.12%,n=6;RSD=0.91%,n=6);纳川珠利溶液稳定性良好(RSD=2.49%,n≥90d);检测限、定量限分别为5ng和12.5ng,三批原料药有关物质含量均小于0.5%,故暂定有关物质限度为0.5%。此法简单、准确、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用作纳川珠利原料药和杂质控制的分析方法。建立了一种HPLC法用于纳川珠利溶液剂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纳川珠利在0.04mg/mL-0.12m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9);方法精密度好(RSD=0.57%,n=6);溶液剂两种配方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是98.77%和98.76%,RSD分别为0.41%和0.78%;溶液剂两种配方稳定性良好(RSD=0.22%,RSD=0.34%,n≥12h)。本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适用于纳川珠利溶液剂的含量测定。对原料药进行了影响因素和加速试验,考察了稳定性试验要求的重点项目,影响因素试验表明原料药在光照条件下颜色略有加深,其他无明显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光照较敏感;故选用单层铝箔作为包装材料,6个月加速试验显示原料药含量和有关物质等重点考察项目均无明显变化。对溶液剂进行了加速试验、光加速试验,考察了稳定性试验要求的重点项目,光加速试验表明纳川珠利溶液剂在光照条件下颜色略有加深,均对光照有一定敏感性;加速试验显示配方1较配方2有更好的稳定性,最终确定配方1为纳川珠利溶液剂的较优配方。纳川珠利溶液剂药效学研究是以抗球虫活性指数ACI为评价指标,以人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鸡为模型,考察了纳川珠利溶液剂对鸡球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纳川珠利溶液剂两种配方均具有良好的预防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效果,给药剂量≥1mg/L时,ACI值已高于180,均属高效范围,初步推荐剂量为1-3mg/L;纳川珠利对鸡柔嫩艾美尔球虫病有治疗效果,给药剂量≥3mg/L时,ACI值属高效范围。

李建峰[6](2012)在《抗菌肽CM4的高效表达、修饰改造及抗绿脓杆菌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抗生素的大量应用,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新生抗生素的筛选瓶颈使得抗生素的应用受到一定的制约。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抗菌肽(Antimicrobal peptides)以其独特的作用机理和分子特性成为抗生素最为理想的替代药物。抗菌肽CM4是由本实验室从中国家蚕中诱导获得的线性两亲的、α-螺旋肽,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且对正常细胞没有毒性,因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扩大抗菌肽CM4的应用领域,我们通过商业化的高效原核表达系统来优化CM4的表达纯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抗菌肽CM4的改造或修饰来提高其抗菌活性,并研究了CM4抗绿脓杆菌的作用机制。本课题研究具体共分为5个部分:1抗茵肽CM4的表达、纯化针对实验室前期所用融合表达系统切割效率低或产量低的缺点,通过使用美国LifeSensors公司开发的SUMO (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融合蛋白表达系统,将CM4、2CM4和3CM4的cDNA亚克隆至pSUMO载体中,通过优表达条件,SUMO蛋白酶的高效切割,Ni柱亲和纯化后得到了纯度>95%的抗菌肽CM4,且重组的抗菌肽与化学合成的CM4有相同的抗菌活性。本实验首次运用SUMO表达系统表达天蚕素类抗菌肽CM4,与实验室前期表达相比,不但缩短了工艺时间,还提高了表达量,最终CM4的产量为24mg/l。2抗菌肽CM4的分子改造和修饰为了提高抗菌肽CM4的抗菌活性,我们对CM4进行结构改造和修饰。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抗菌肽CM4进行分子改造,包括截取CM4、Magainin Ⅱ和Melittin的部分序列形成杂合肽,并对杂合肽上的几个特定位点氨基酸进行点突变,对抗菌肽CM4的分子修饰包括对CM4的C-端进行天冬酰胺修饰。通过SUMO表达系统纯化这些目的蛋白,进行活性鉴定与比较发现,改造后的杂合肽和突变体活性不如亲本CM4强,而C-端加了天冬酰胺的CM4N比亲本抗菌肽CM4具有更强的活性。这是首次对抗菌肽CM4的分子改造和修饰的研究,并筛选得到了抗菌活性更强的抗菌肽CM4N。3抗菌肽CM4N稳定性优化抗菌肽CM4N对蛋白酶比较敏感,为了提高其稳定性,我们对CM4N进行了p环糊精(p-CD)包合。利用常规溶液法制备超分子化合物β-CD/CM4N,并对超分子化合物进行了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差示热扫描(DSC)分析和抗菌活性分析,研究发现超分子化合物β-CD/CM4N提高了CM4N对蛋白酶的稳定性和贮藏稳定性,这是首次对β-CD改善抗菌肽CM4N稳定性的研究。4抗菌肽CM4N体外抗绿脓杆作用针对绿脓杆菌的多重耐药性,我们研究了抗菌肽CM4N抗绿脓杆菌的作用机制。通过研究CM4N的抑菌浓度与抑菌时间曲线,确定了CM4N的最低抑菌浓度(20μM),在此基础上结合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观察了CM4N对绿脓杆菌细胞膜的作用,及抗菌肽CM4N与绿脓杆菌基因组DNA或RNA的作用,首次在分子与细胞水平上研究了抗菌肽CM4N抗绿脓杆菌的作用机制。抗菌肽CM4N通过与绿脓杆菌细胞膜结合后,在膜上形成孔洞引起细胞内容物外泄而死亡,此外CM4N还可以与绿脓杆菌核酸类物质结合,影响其复制与翻译,这是否在抗绿脓杆菌中发挥了重要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5抗菌肽CM4N对脓毒症小鼠的治疗效应体外研究发现抗菌肽CM4N可以有效的杀伤绿脓杆菌,为了研究CM4N对体内绿脓杆菌的杀伤作用,我们通过建立小鼠绿脓杆菌感染模型,观察动物的基本体征变化、存活率变化、组织病理改变,初步评价CM4N对绿脓杆菌感染小鼠的治疗效果。研究发现CM4N显着提高了绿脓杆菌感染小鼠的存活率,减轻了肺、肝等重要器官的损伤。为了延长CM4N在小鼠体内的半衰期及减少血清对抗菌肽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对CM4N进行了环糊精包合。

尚朋朋[7](2011)在《地克珠利纳米乳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纳米乳为载体,通过伪三元相图筛选并优化处方,制备了地克珠利纳米乳,并对其稳定性、安全性、有效性和生物利用度进行了考察,为地克珠利纳米乳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依据。1.地克珠利纳米乳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采用伪三元相图,确定纳米乳的最优配方,并制备了地克珠利纳米乳;采用离心法和染色法,鉴别其结构类型;利用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考察其形态和粒径分布;通过光照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测定其稳定性。结果显示:地克珠利纳米乳的最终处方为w(地克珠利)=5%,w(吐温-80) =30%,w(无水乙醇)=5%,w(乙酸乙酯)=3.9%,w(二甲基甲酰胺)=2.5%,w(蒸馏水)=53.6%;制备的地克珠利纳米乳为水包油(O/W)型纳米乳;黄色,透明均一;透射电镜下乳滴呈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4.0 nm,多分散系数为0.064;制剂稳定性良好,有效期为21个月。本研究制备的地克珠利纳米乳质量达到了临床用药要求。2.地克珠利纳米乳制剂分析方法的建立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建立了纳米乳中地克珠利含量检测的分析方法。结果显示:地克珠利的标准曲线在5~25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18±1.7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5%;日内精密度(RSD)为0.24%,日间精密度(RSD)为0.54%。该分析方法专属性好,回收率、重复性和精密度均满足要求,可为地克珠利纳米乳提供专属性好的含量测定方法。3.地克珠利纳米乳的安全性评价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对所制备的地克珠利纳米乳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地克珠利纳米乳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2761 mg·kg-1,LD50的95%可信限为:2561~2984 mg·kg-1。地克珠利纳米乳属于低毒级药物。4.地克珠利纳米乳对鸡球虫病的药效研究选择300只18日龄的雏鸡,随机均分为地克珠利纳米乳高、中、低剂量组、地克珠利溶液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试验组和阳性对照组每只鸡经口接种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卵囊悬液0.5 mL(含球虫卵囊1.0×105个),阴性对照组接种等量生理盐水,48 h后饮水给药,地克珠利纳米乳高、中、低剂量组地克珠利的给药浓度分别为2.0,1.0,0.5 mg·kg-1,地克珠利溶液组地克珠利的给药浓度为1.0 mg·kg-1,给药5d,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组正常饮水,感染后第8天测定相对增重率、存活率、盲肠病变值和卵囊值,计算抗球虫指数。结果表明:地克珠利溶液组的抗球虫指数为153.86,保护性不好,属于低效抗球虫药;地克珠利纳米乳高、中、低3个剂量组的抗球虫指数(ACI)分别为194.34、195.81、186.35,抗球虫指数均大于180,为高效抗球虫药物。5.地克珠利纳米乳在鸡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血浆中地克珠利的含量分析方法,并对地克珠利纳米乳在鸡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地克珠利的色谱峰均匀对称,保留时间为4.670 min,血浆中地克珠利在2.5~4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6.83±0.68)%,RSD为0.70%,日内精密度的RSD平均值为0.59%,日间精密度的RSD平均值为0.54%。该方法专属性好、回收率高,重复性好,精确度高,可为地克珠利纳米乳在鸡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研究提供准确的分析方法;地克珠利纳米乳与地克珠利溶液在鸡体内的药-时数据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地克珠利纳米乳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地克珠利纳米乳=(417.9333±18.6409)μg·h/mL,地克珠利溶液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地克珠利溶液=(174.8786±29.8342)μg·h/mL,相对于地克珠利溶液而言,地克珠利纳米乳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38.98%。因此,地克珠利纳米乳的生物利用度高。本研究制备的地克珠利纳米乳载药量高、稳定性好、安全性高、药效强、生物利用度高,将为兽医临床提供一种新型纳米级抗球虫药物。

黄平全[8](2010)在《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相关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头孢噻呋钠为动物专用广谱抗菌药,在兽医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壳聚糖纳米粒由于具有缓释、控释、靶向释放药物的优点,日益受到药剂研究者的重视。为了制备缓释、高效的头孢噻呋钠药物新剂型,本实验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并对制备出的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的相关性质进行了研究。为了测定头孢噻呋钠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头孢噻呋钠的含量,头孢噻呋钠浓度与吸光度的回归方程为:y=0.03818x-0.0068,r=0.9999,含量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为6-22μg/mL,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0.35~0.94%和0.60~1.28%,回收率为99.14~100.17%。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采用离子交联法。以包封率作为考察指标,通过均匀实验设计优化出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处方:壳聚糖:4mg/mL,三聚磷酸钠(TPP):1.5mg/mL,头孢噻呋钠:2.0mg/mL。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的外观形状,激光粒度分析仪检测粒径及粒径分布,透析法测定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恒温振荡法考察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的体外释药规律。结果发现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形态圆整、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179.4nm,平均包封率为84.31%,平均载药量为6.69%。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头孢噻呋钠原料药在4h释放达到90%以上,壳聚糖纳米粒在此时仅释放10%。壳聚糖纳米粒相对原料药来说释放速率显着降低,30小时内仅释放33%。为了考察头孢噻呋钠及壳聚糖纳米粒在血浆中的稳定性,建立了头孢噻呋钠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检测方法,其峰面积与浓度的回归方程为:y=4484.0559+30245.2340x,相关系数r=0.9995。线性范围为:2.78~14.63μg/mL,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0.97-1.64%和1.15-2.04%,方法回收率为96.07-98.88%。血浆降解动力学实验表明-头孢噻呋钠在血浆中不稳定,4小时后残余药物浓度为22.9%,壳聚糖纳米粒的残余浓度为37.6%;去除血浆蛋白,头孢噻呋钠和壳聚糖纳米粒的稳定性提高,4小时后残余浓度分别为40.2%和78.4%。体外抑菌实验显示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和头孢噻呋钠原料药对大肠杆菌的MIC值分别为1.0、1.3μg/mL;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和头孢噻呋钠原料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分别为0.4、1.0μg/mL。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应优于头孢噻呋钠。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方法简便可靠,质量可控。药物质量评价、血浆降解动力学和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相较于原药具有释放缓慢、稳定性增加和抑菌效果增强的特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周变华[9](2010)在《地克珠利抗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第二代裂殖子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鸡球虫病是由一种或几种鸡艾美球虫寄生于鸡的肠上皮细胞,引起的以肠道病变为主的细胞内寄生虫病,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抗球虫主要依靠药物预防,针对耐药性的产生,迫切需要抗球虫新药的研发。本研究通过人工接种鸡E. tenella孢子化卵囊,分别建立感染组(接种卵囊+正常饲料)和地克珠利组(接种卵囊+ 1 mg/kg地克珠利饲料)球虫感染模型,地克珠利添加时间为接种后第96 h到120 h。以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为研究对象,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地克珠利对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超微结构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凋亡率及线粒体膜电位,在细胞水平上研究地克珠利对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超微结构损伤的机制;采取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和cDNA微阵列技术,从转录基因组水平研究地克珠利抗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作用机理。最终为阐明地克珠利抗鸡E. tenella作用机制及新型抗球虫药物的靶点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动物模型的建立及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的提取本试验以罗曼优质黄羽蛋公雏口服感染E. tenella孢子化卵囊,复制E. tenella正常感染和地克珠利作用动物模型。在接种后第120 h,通过酶消化、离心沉淀、红细胞裂解和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的联合应用提取获得纯净的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扫描电镜观察鉴定获得大量纯净的第二代裂殖子。2地克珠利对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超微结构的影响地克珠利对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超微结构产生了明显的损伤。在透射电镜下,感染组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细胞核双层核膜结构完整,染色质均匀,附着在核膜内侧面,胞质内线粒体丰富。地克珠利组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细胞核染色质明显减少、发生异染色质化,凝集成大的黑色团块、与核膜分离并发生趋边化,线粒体脊模糊、断裂,胞质中出现了大量的空泡,出现了类似于多细胞生物的凋亡现象。3地克珠利对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线粒体膜电位和凋亡率的影响地克珠利对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的线粒体膜电位和凋亡率产生了显着影响。与感染组相比,地克珠利组正常膜电位线粒体的数量降低了97.58% (P < 0.01),散失膜电位线粒体的数量提高了45.04 %( P < 0.01),坏死线粒体的数量提高了266.67% (P < 0.01)。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的早期凋亡率提高了180.75% (P < 0.01),晚期凋亡率提高了86.82% (P < 0.05),与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膜电位的变化呈正相关。以地克珠利组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为实验组,感染组第二代裂殖子为驱动组,构建了消减cDNA文库(T1-H);以感染组第二代裂殖子为实验组,地克珠利组第二代裂殖子为驱动组,构建了消减cDNA文库(T2-H)。经PCR鉴定,文库的重组率都为98%,插入片段都在500bp左右。结合具有高通量筛选能力的cDAN微阵列技术,对差异克隆进行了杂交鉴定。cDNA微阵列杂交分析后共获得881个差异表达基因克隆,其中从T1-H cDNA文库中获得532个,T2-H cDNA文库中获得268个。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芯片杂交结果表明与芯片筛选克隆差异上下调趋势相同,程度相似,证明芯片数据可靠。选择251个差异表达基因克隆进行测序,结果获得了229条有效的ESTs序列,采用DNAStar软件进行拼接,最终的拼接序列共计23条Contigs,涉及到182条ESTs序列,32条Singletons序列。Blast X同源性比较分析发现差异基因编码蛋白同源蛋白主要包括:E. tenella微线蛋白、E. tenella表面抗原、E. tenella肌动蛋白解聚因子、E. acervulina热激蛋白90,T. gondii激活蛋白激酶C受体、T. annulata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等。这些蛋白参与虫体和宿主细胞间的识别、黏附、入侵以及寄生虫的代谢、信号传导等过程。本研究鉴定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探讨地克珠利的抗球虫分子作用机理的研究奠定的理论基础。5荧光定量PCR检测差异表达基因荧光定量PCR测定表明地克珠利降低了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EtMIC1的65.63% (P < 0.01)、EtMIC2的64.12% (P < 0.01)、EtMIC3的56.82% (P < 0.05)、EtMIC4的73.48% (P < 0.01)、EtMIC5的78.17% (P < 0.05)以及ADF的63.86%(P < 0.01)的mRNA表达量,提示地克珠利可能是通过抑制裂殖子入侵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入侵复合体的组装,进而干扰虫体入侵宿主细胞,同时药物处理后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的数量的显着降低及感染鸡盲肠病理组织结构的改善也进一步支持我们的推论。6差异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表达和分析根据筛选获得差异表达基因的ESTs序列,利用RACE技术扩增了EtRACK基因的全长cDNA,利用电子克隆的方法扩增了G3PDH基因的全长cDNA。构建了pET-28a-mz-ADF和pET-28a-mz-EtRACK表达质粒,并在E. coli BL21(DE3)中成功诱导表达,采用镍亲和层析法对融合蛋白进行了纯化,制备得到相应的抗体,这将为后续进行球虫发育阶段性表达检测、蛋白表达的定位、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及蛋白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综上结论,地克珠利对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发挥抗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的作用,从而影响虫体的正常发育:(1)降低虫体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诱导虫体细胞凋亡;(2)影响虫体骨架相关蛋白的形成,从而使虫体散失生命能力;(3)抑制虫体与宿主细胞间的正常识别;(4)抑制虫体入侵宿主细胞的马达复合物的组装和形成;(5)抑制虫体的信号传导。有关地克珠利抗球虫的分子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张文娟[10](2010)在《禽用复合维生素纳米乳的研制及其功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纳米技术将脂溶性维生素A、D、E、K和水溶性维生素B1、B2、B6、B12、叶酸、生物素、泛酸钠、烟酰胺复合制成纳米乳,并对其功效进行评价,以期开发一种安全、高效、稳定、质量可控的禽用复合维生素纳米乳。方法:(1)通过伪三元相图,筛选并优化处方,参照家禽营养参数及饲养标准,确定各种维生素的比例,制备复合维生素纳米乳;用染色法鉴定纳米乳的类型,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考察其形态和粒径分布;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中8种维生素的含量;用光加速试验、温度加速试验以及长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用雏鸡的急性毒性试验和亚急性毒性试验考察其安全性。(2)选用爱拔益加肉仔鸡、海兰褐商品蛋鸡、罗曼父母代种鸡作为试验动物,试验分为5组,分别为试验I、II、III、IV、V组,I组为复合维生素纳米乳高剂量组(1 000倍稀释),II组为复合维生素纳米乳中剂量组(2 000倍稀释液),III组为复合维生素纳米乳低剂量组(5 000倍稀释液),IV组为阳性对照组(普通复合维生素组),V组为阴性对照组,每种动物给予相同的基础日粮,分别研究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及普通复合维生素对其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3)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鸡胚肝细胞,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肝细胞即时存活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肝细胞的形态;通过MTT法检测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及普通复合维生素对肝细胞增殖率的影响,并绘制生长曲线;用试剂盒检测肝细胞培养上清中白蛋白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研究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及普通复合维生素对肝细胞增殖和代谢的影响。结果:(1)制备的复合维生素纳米乳为水包油(O/W)型橙红色透明液体,流动性好,乳滴呈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9.8 nm;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复合维生素纳米乳中8种维生素的含量均符合配方设计要求;在光照(4 500±500)Lx条件下,放置0、5、10 d后,纳米乳颜色加深,其中维生素B1、B2和B6含量有下降趋势,而粒径变化不明显;在4℃、25℃、40℃、60℃条件下,放置30 d,纳米乳粒径有增大趋势,维生素含量有下降趋势;在常温下放置12个月,纳米乳粒径有增大趋势,维生素含量有下降趋势;安全性试验显示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对雏鸡无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2)肉鸡试验结果显示:与V组相比,42日龄时I组肉鸡的死淘率降低87.50 %,料重比降低12.11 %,出栏重提高3.80 %,均差异显着(P<0.05);42日龄时,与V组相比,I组肉鸡血清中白蛋白含量增加45.66 %,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10.70 %,差异均显着(P<0.05);与V组相比,I、II、III组的半净膛率分别提高12.40 %、11.38 %、2.95 %,且差异显着(P<0.05);I组的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比IV组分别提高16.28 %、6.52%、5.95 %,且差异显着(P<0.05);ANAE+淋巴细胞比例I组与V组相比21日龄时提高5.30 %,42日龄时提高5.20 %,且差异显着(P<0.05),而与IV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蛋鸡试验结果显示:与V相比,I、II、III组提高商品蛋鸡的产蛋量和产蛋率,降低料蛋比,其中I组产蛋量提高5.89 %,产蛋率提高5.33 %,料蛋比降低4.05 %,均差异显着(P<0.05),试验I、II的死淘鸡只数比IV、V组显着降低(P<0.05);试验I组的蛋黄颜色、蛋黄比例、蛋壳强度与IV、V组相比显着提高(P<0.05);I组和II组的门冬氨酸转移酶活性比V组分别提高57.52 %和45.70 %,碱性磷酸酶活性比V组分别提高40.95 %和36.09 %,均差异显着(P<0.05);与V组相比,I组和II组的总胆固醇含量分别提高87.62 %和75.25 %,且差异显着(P<0.05);试验I、II组的免疫器官指数与V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种鸡试验结果显示:与V组相比,I、II、III组均可提高蛋种鸡的日只产蛋量和产蛋率,其中日只产蛋量分别提高10.96 %、7.07 %、5.09 %,产蛋率分别提高2.87 %、2.66 %、2.47 %,均差异显着(P<0.05);与IV组和V组相比,I组可使种蛋合格率提高4.35 %、5.93 %,受精率提高3.28 %、4.95 %,孵化率提高5.85 %、8.82 %,且差异显着(P<0.05);48周时,与V组相比,I、II组均可提高种公鸡的精液品质,精液量分别提高27.27 %和15.15 %,精子密度分别提高7.09 %和7.37 %,精子活力分别提高8.11 %和6.76 %,均差异显着(P<0.05);I、II、III组种公鸡血清中T浓度分别比V组提高2.79 %、2.17 %和1.55 %,均差异显着(P<0.05)。(3)分离的肝细胞即时存活率为95%,倒置显微镜下肝细胞呈圆形,立体感强,I~V组肝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29.84 %、25.72 %、19.14 %、10.44 %、14.07 %,其中I、II组与V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各组肝细胞培养上清中白蛋白的分泌量第3天达到峰值,分别为3.46 g/L、3.11 g/L、3.36 g/L、2.71 g/L、2.65 g/L、2.12 g/L,其中I、II、III组与VI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MDA的含量各处理组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结论:(1)制备的复合维生素纳米乳为O/W型橙红色透明液体,流动性好,乳滴呈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9.8 nm;(2)建立的同时检测多种维生素的HPLC方法专属性好,回收率、重复性和精密度均能满足要求,可分别用于该复合维生素纳米乳的质量控制;(3)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在常温、避光条件下稳定性好,有效期为一年,其对雏鸡无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安全性高,符合生产实践的要求;(4)复合维生素纳米乳与普通复合维生素相比,能够提高肉鸡、蛋鸡、种鸡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5)复合维生素纳米乳与普通复合维生素相比,能够促进体外培养鸡胚肝细胞增殖,提高白蛋白的分泌,降低培养上清液中MDA的含量。因此,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具有安全、高效、稳定、质量可控的优点,是一种提高家禽生产性能和免疫力的新型复合维生素制剂。

二、提高雏鸡抵抗力的高效药剂问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雏鸡抵抗力的高效药剂问世(论文提纲范文)

(1)重组人溶菌酶对鸡肠道粘膜免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沙门氏菌概述
        1.2.1 沙门氏菌简介
        1.2.2 沙门氏菌毒力机制
        1.2.3 沙门氏菌在公共卫生学中的意义
        1.2.4 禽感染沙门氏菌病特征
        1.2.5 禽感染沙门氏菌变化
    1.3 溶菌酶概述
        1.3.1 溶菌酶功能
        1.3.2 溶菌酶的应用
        1.3.3 人溶菌酶概述
        1.3.4 人溶菌酶的优点
        1.3.5 重组人溶菌酶在动物中的应用
    1.4 转基因动物的鉴定
        1.4.1 DNA水平检测
        1.4.2 RNA水平的检测
        1.4.3 目的蛋白的检测
    1.5 重组人溶菌酶转基因动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
        1.6.2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试验一 高表达及生物活性的重组人溶菌酶转基因鸡的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菌株和质粒
        2.1.3 主要试剂
        2.1.4 试剂的配制
        2.1.5 实验仪器及耗材
        2.1.6 分析工具软件
        2.2 实验方法
        2.2.1 转基因鸡扩繁
        2.2.2 质粒DNA的转化
        2.2.3 微量提取质粒
        2.2.4 限制性酶切
        2.2.5 细胞DNA提取
        2.2.5.1 禽血基因组的提取
        2.2.5.2 微量提取禽血基因组
        2.2.5.3 大量提取禽血基因组
        2.2.6 基因组DNA PCR检测
        2.2.7 Southern blot
        2.2.8 RNA提取
        2.2.8.1 细胞总RNA的提取(Trizol法)
        2.2.8.2 RNA去除基因组污染
        2.2.9 定量PCR检测
        2.2.9.1 反转录PCR
        2.2.9.2 荧光定量PCR
        2.2.10 ELISA法测定人溶菌酶蛋白表达量
        2.2.11 溶菌酶活力检测
        2.2.12 肠道微生物菌群检测
        2.2.13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转基因鸡鉴定
        2.3.1.1 转基因结构
        2.3.1.2 转基因鸡的鉴定
        2.3.2 转基因鸡人溶菌酶表达水平的测定
        2.3.3 溶菌酶的抑菌活性检测
        2.3.4 溶菌酶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2.3.5 溶菌酶对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2.4 分析与讨论
    试验二 重组人溶菌酶对感染肠炎沙门氏菌鸡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菌株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鸡的采精与输精
        3.2.2 菌液制备及活菌计数
        3.2.3 实验设计
        3.2.4 人溶菌酶转基因鸡的鉴定
        3.2.5 组织切片检测鸡肠道病变
        3.2.6 平板稀释法测定肠炎沙门氏菌的载菌量
        3.2.7 血清IgG含量测定
        3.2.8 肠粘膜IgA含量测定
        3.2.9 生长性能检测
        3.2.10 感染前后盲肠细胞因子的表达
        3.2.11 数据分析与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鸡肠炎沙门氏菌典型特征
        3.3.2 临床特征和病理变化
        3.3.3 转基因鸡的鉴定
        3.3.4 感染雏鸡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3.3.5 雏鸡体重变化
        3.3.6 肠炎沙门氏菌在感染雏鸡体内的分布情况
        3.3.7 血清IgG变化
        3.3.8 肠粘膜IgA分泌变化
        3.3.9 盲肠中细胞因子的表达
        3.4 分析与讨论
        3.4.1 重组人溶菌酶对肠炎沙门氏菌攻毒前后鸡体重变化影响
        3.4.2 重组人溶菌酶对肠炎沙门氏菌攻毒后鸡组织病变影响
        3.4.3 重组人溶菌酶对感染肠炎沙门氏菌雏鸡体内细菌分布的影响
        3.4.4 重组人溶菌酶对肠炎沙门氏菌攻毒后鸡血清IgG的影响
        3.4.5 重组人溶菌酶对肠炎沙门氏菌攻毒后鸡肠粘膜IgA分泌的影响
        3.4.6 重组人溶菌酶对肠炎沙门氏菌攻毒后鸡盲肠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结论
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阿特拉津对地表饮用水源水质影响评价及毒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序言
    1.1 选题的背景
        1.1.1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
        1.1.2 农药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1.3 水质监测制度存在不足
    1.2 水质评价研究进展
        1.2.1 水质评价参数和评价标准
        1.2.2 水质评价技术方法
    1.3 阿特拉津对环境的影响及生物毒理研究进展
        1.3.1 阿特拉津的基本性质及检测方法
        1.3.2 阿特拉津的施用现状
        1.3.3 阿特拉津对水质的影响
        1.3.4 阿特拉津对生物影响
        1.3.5 阿特拉津生物体毒理研究
        1.3.6 阿特拉津暴露的氧化应激损伤机制
        1.3.7 阿特拉津在环境、毒理等方面的研究方向
        1.3.8 研究问题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点位选取与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2.1 农田类型选取与饮用水水源地确定
        2.1.1 农田类型选取
        2.1.2 饮用水水源地筛选
    2.2 研究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概况及环境质量现状
        2.2.1 新立城水库
        2.2.2 辽源杨木水库
        2.2.3 两家子水库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域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3.1 监测方案
        3.1.1 监测点位
        3.1.2 采样时间、频次和采样方法
        3.1.3 监测指标
        3.1.4 污染物分析方法
    3.2 监测结果分析
        3.2.1 农田径流污染物监测结果分析
        3.2.2 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物监测结果分析
    3.3 水质评价分析及水源地保护建议
        3.3.1 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
        3.3.2 农田径流汇水水质评价
        3.3.3 水源地水质COD与阿特拉津相关性分析
        3.3.4 三号水源地水体与农田径流污染物浓度相关分析
        3.3.5 水源地环境保护建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阿特拉津暴露对大鼠脏器功能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损伤模型确定
        4.1.3 预实验
        4.1.4 实验方法
        4.1.5 统计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ATR亚急性暴露对大鼠脏器功能的影响
        4.2.2 ATR亚急性暴露对大鼠脏器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4.2.3 ATR亚急性暴露对大鼠脏器组织过氧化反应的影响
        4.2.4 ATR亚急性暴露对大鼠脏器组织匀浆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5 ATR亚急性暴露对脏器组织中II相解毒酶的影响
        4.2.6 ATR亚急性暴露对脏器组织Nrf2 信号通路的影响
        4.2.7 ATR亚急性暴露对肾脏组织Nrf2 核移位的影响
        4.2.8 ATR慢性暴露对脏器功能的影响
        4.2.9 ATR慢性暴露对大鼠脏器形态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在读期间主持和参与的部分科研项目

(3)蒙脱石承载二硝托胺及其抗球虫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抗鸡球虫病药物的研究
        1.1.1 抗球虫药物
        1.1.2 抗球虫药物剂型
    1.2 二硝托胺及其抗球虫应用
        1.2.1 二硝托胺的性质和作用机理
        1.2.2 二硝托胺球虫防治应用
        1.2.3 硝托胺球虫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2.4 二硝托胺新剂型
    1.3 蒙脱石及其相关研究
        1.3.1 蒙脱石的化学组成
        1.3.2 蒙脱石独特的空间结构
        1.3.3 蒙脱石的性质
        1.3.4 蒙脱石的功能
        1.3.5 蒙脱石作为治疗用药的应用
        1.3.6 蒙脱石作为药用载体材料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二硝托胺-蒙脱石复合制剂的制备、表征与制备条件优化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2.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3 表征结果与分析
        2.2.4 二硝托胺-蒙脱石复合物制备条件的优化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二硝托胺-蒙脱石复合物体外抗球虫实验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用球虫卵囊
        3.1.4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艾美尔球虫卵囊形态学观察
        3.2.2 二硝托胺-蒙脱石复合物对球虫卵囊孢子化体外抑制效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二硝托胺-蒙脱石制剂对艾美尔球虫攻毒的抗球虫效果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动物
        4.1.4 球虫卵囊
        4.1.5 实验日粮
        4.1.6 饲养管理
        4.1.7 数据统计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增重
        4.2.2 病症表现
        4.2.3 病变值与卵囊值
        4.2.4 抗球虫指数(ACI)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硝唑尼特纳米乳的制备及其药效学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硝唑尼特的研究进展
        1.1.1 硝唑尼特的理化性质
        1.1.2 硝唑尼特的作用机理和活性
        1.1.3 硝唑尼特的临床应用及其前景
        1.1.4 硝唑尼特的特点
        1.1.5 硝唑尼特的毒性
        1.1.6 硝唑尼特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1.7 硝唑尼特现有剂型
        1.1.8 小结
    1.2 纳米乳的研究进展
        1.2.1 纳米乳定义
        1.2.2 水包油型(O/W)纳米乳简介
        1.2.3 纳米乳的形成机理
        1.2.4 纳米乳常用的制备方法
        1.2.5 纳米乳在兽药领域应用优点
    1.3 国内困扰养殖户的寄生虫病、细菌病和病毒病概况
    1.4 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研究概况
第二章 硝唑尼特纳米乳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硝唑尼特纳米乳配方的筛选
        2.2.2 硝唑尼特纳米乳配方的确定
        2.2.3 硝唑尼特纳米乳质量评价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硝唑尼特纳米乳制剂药物含量的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3.2.2 方法专属性考察
        3.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4 回收率试验
        3.2.5 重复性试验和精密度试验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硝唑尼特纳米乳的安全性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硝唑尼特纳米乳体外抑菌试验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各组药物对试验菌的抑菌结果
        5.2.2 各组药物对试验菌的抑菌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硝唑尼特纳米乳对鸡白痢的疗效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主要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病因诊断
        6.2.2 死亡率、保护率和相对增重率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纳川珠利原料药及其溶液剂的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抗鸡球虫药物研究进展
        1.2.1 聚醚类离子载体抗生素
        1.2.2 化学合成类抗球虫药
    1.3 药物防治存在的问题
        1.3.1 药物的耐药性
        1.3.2 药物残留
        1.3.3 新药开发难度加大
    1.4 解决方案与对策
        1.4.1 合理给药方案
        1.4.2 探索与开发新型化学合成药物
        1.4.3 开发中草药
        1.4.4 疫苗免疫
    1.5 兽药新剂型研究进展及溶液剂的应用
        1.5.1 兽药新剂型研究进展
        1.5.2 溶液剂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
第二章 纳川珠利对照品的研制与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
        2.2.2 试剂
        2.2.3 纳川珠利对照品的研制
        2.2.4 熔点测定
        2.2.5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
        2.2.6 差式扫描量热法检测
    2.3 结果
        2.3.1 熔点测定结果
        2.3.2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
        2.3.3 DSC 测定纳川珠利纯度检测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PLC 法测定纳川珠利原料药含量及其有关物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
        3.2.2 药品与试剂
        3.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3.2.4 对照品溶液制备
        3.2.5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
        3.2.6 方法学考察
        3.2.7 含量测定
        3.2.8 有关物质检查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波长扫描结果
        3.3.2 特异性
        3.3.3 专属性考察
        3.3.4 线性和范围
        3.3.5 稳定性试验
        3.3.6 精密度
        3.3.7 检测限,定量限
        3.3.8 含量测定结果
        3.3.9 有关物质检查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PLC 法测定纳川珠利溶液剂的含量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
        4.2.2 药品与试剂
        4.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4.2.4 对照品溶液制备
        4.2.5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
        4.2.6 方法学考察
        4.2.7 样品含量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波长扫描结果
        4.3.2 线性和范围
        4.3.3 稳定性试验结果
        4.3.4 精密度试验结果
        4.3.5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
        4.3.6 样品含量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川珠利原料药及其溶液剂的稳定性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仪器
        5.2.2 药品与试剂
        5.2.3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
        5.2.4 原料药影响因素试验
        5.2.5 原料药加速试验
        5.2.6 溶液剂加速试验
        5.2.7 溶液剂光加速试验
        5.2.8 溶液剂饮用浓度的稳定性
    5.3 结果
        5.3.1 原料药影响因素试验
        5.3.2 原料药加速试验
        5.3.3 溶液剂加速试验
        5.3.4 溶液剂光加速试验
        5.3.5 溶液剂水溶液稳定性试验
    5.4 讨论
        5.4.1 ICH Q1A 新药原料药稳定性试验
        5.4.2 纳川珠利原料药稳定性试验
        5.4.3 纳川珠利溶液剂稳定性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纳川珠利溶液剂对鸡球虫病的药效学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试验动物和饲料
        6.2.2 试验药品和虫株
        6.2.3 预防鸡球虫病试验方法
        6.2.4 治疗鸡球虫病试验方法
        6.2.5 疗效评判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纳川珠利溶液剂预防试验结果
        6.3.2 纳川珠利溶液剂治疗试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6)抗菌肽CM4的高效表达、修饰改造及抗绿脓杆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1章 抗菌肽表达与应用研究进展
        1.1 抗菌肽的分类
        1.2 抗菌肽的获取
        1.3 抗菌肽的应用
        1.4 前景与展望
    第2章 抗菌肽的改造设计和生物信息学预测
        2.1 影响抗菌肽活性的结构参数
        2.2 抗菌肽改造设计方法
        2.3 抗菌肽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问题与展望
    第3章 抗菌肽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3.1 作用于细胞膜形成孔洞
        3.2 作用于细菌胞内靶点
        3.3 作用于宿主免疫防御体系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4章 抗菌肽CM4的表达、纯化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第5章 抗菌肽CM4的分子改造和修饰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第6章 抗菌肽CM4N稳定性优化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
    第7章 抗菌肽β-CD/CM4N体外抗绿脓杆作用
        7.1 实验材料
        7.2 实验方法
        7.3 实验结果与分析
        7.4 讨论
    第8章 抗菌肽CM4N对脓毒症小鼠的治疗效应
        8.1 实验材料
        8.2 实验方法
        8.3 实验结果与分析
        8.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地克珠利纳米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地克珠利的研究进展
        1.1.1 地克珠利的理化性质
        1.1.2 地克珠利的作用机理和活性
        1.1.4 地克珠利的临床应用研究
        1.1.5 地克珠利的毒性研究
    1.2 纳米乳的研究进展
        1.2.1 纳米乳的形成机理
        1.2.2 纳米乳的结构类型
        1.2.3 纳米乳与普通乳状液、胶束溶液的区别
        1.2.4 纳米乳的处方组成
        1.2.5 纳米乳的制备方法
        1.2.6 纳米乳在药剂学领域中的应用
        1.2.7 小结
    1.3 鸡球虫病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5.1 地克珠利纳米乳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1.5.2 地克珠利纳米乳制剂分析方法的建立
        1.5.3 地克珠利纳米乳的安全性评价
        1.5.4 地克珠利纳米乳对鸡球虫病的药效研究
        1.5.5 地克珠利纳米乳在鸡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第二章 地克珠利纳米乳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地克珠利纳米乳配方的确定
        2.2.2 地克珠利纳米乳的制备
        2.2.3 地克珠利纳米乳的质量评价
    2.3 小结
第三章 地克珠利纳米乳制剂分析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方法专属性考察
        3.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3 回收率的测定
        3.2.4 进样重复性和精密度测定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地克珠利纳米乳的安全性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地克珠利纳米乳对鸡球虫病的药效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药效试验中鸡的临床及剖检症状
        5.2.2 药效试验中鸡的相对增重率
        5.2.3 药效试验中鸡的存活率
        5.2.4 药效试验中鸡的盲肠病变值
        5.2.5 药效试验中鸡的卵囊值
        5.2.6 药物的抗球虫效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地克珠利纳米乳在鸡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鸡血浆中地克珠利分析方法的建立
         6.2.2 地克珠利纳米乳在鸡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相关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纳米给药系统研究进展及在兽药新制剂研发中的应用
        1.1. 纳米给药系统的定义
        1.2. 纳米给药系统的优点
        1.3. 纳米给药系统的制备方法
        1.4. 在兽药新制剂研发中的应用
        1.5. 未来的策略及其发展方向
    2. 壳聚糖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2.1. 壳聚糖的理化性质
        2.2. 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研究
        2.3. 壳聚糖纳米粒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
        2.4. 壳聚糖纳米粒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3. 头孢噻呋钠研究进展
        3.1. 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3.2. 抗菌谱及其抗菌机理
        3.3. 药动学研究
        3.4. 毒理学研究
        3.5. 国内外头孢噻呋相关制剂研究进展
        3.6. 临床应用
第二章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与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章 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
        2.2. 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形成条件的初步探索
        2.3. 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制备工艺的筛选
        2.4. 均匀实验设计
        2.5. 验证实验
        2.6. 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的冷冻干燥
        2.7. 助溶剂的选择
    3. 结果与分析
        3.1. 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形成条件的初步探索
        3.2. 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制备工艺的筛选
        3.3. 均匀实验
        3.4. 验证实验
        3.5. 冷冻干燥
        3.6. 助溶剂
        3.7. 头孢噻呋钠稳定性考察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的表征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外观形态观察
        2.2. 粒径大小及分布测定
        2.3. 含量测定方法的确立
        2.4. 包封率和载药量
        2.5. 渗漏率
        2.6. 体外释放度
    3. 结果
        3.1. 外观形态
        3.2. 粒径及粒径分布
        3.3. 含量测定
        3.4. 体外释放度
        3.5. 渗漏率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在血浆中降解动力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
        2.1. 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 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在血浆中的降解动力学
    4. 结果
        4.1. 方法专属性
        4.2. 标准曲线
        4.3. 精密度
        4.4. 回收率
        4.5. 血浆中稳定性
        4.6. 血浆中沉淀蛋白后的稳定性
    5. 讨论
    6. 小结
第六章 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1.4 菌株
    2. 方法
        2.1. 菌种的启封与培养
        2.2. 细菌计数与稀释
        2.3.药液配制
        2.4.体外抑菌试验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9)地克珠利抗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第二代裂殖子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鸡球虫概述
        1.1.1 鸡球虫的分类
        1.1.2 鸡球虫生活史
    1.2 鸡球虫的基因组研究
    1.3 球虫的滑行和入侵宿主细胞
        1.3.1 保守的入侵模型
        1.3.2 钙信号
        1.3.3 入侵活力的激活
        1.3.4 入侵复合体的解聚
    1.4 鸡球虫病的防治
        1.4.1 鸡球虫病的药物防治
        1.4.2 疫苗
        1.4.3 天然药物添加剂
    1.5 抗球虫药物靶标筛选的研究进展
        1.5.1 质体
        1.5.2 能量代谢和线粒体
        1.5.3 焦磷酸酯代谢和钙酸体
        1.5.4 电子传递链以及嘧啶和嘌呤的合成
        1.5.5 多胺代谢
        1.5.6 抗氧化
        1.5.7 双硝基苯硫和甘露醇循环
        1.5.8 抗微管的试剂
        1.5.9 叶酸
        1.5.10 蛋白酶
    1.6 地克珠利抗球虫作用机理研究
        1.6.1 地克珠利概况
        1.6.2 地克珠利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7 SSH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1.7.1 SSH技术的原理及步骤
        1.7.2 SSH技术的应用
    1.8 DNA微阵列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1.8.1 DNA芯片技术的基本原理
        1.8.2 DNA芯片技术在药物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1.9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地克珠利对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超微结构、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虫株
        2.2.2 试验分组及处理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仪器
        2.2.5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的制备
        2.2.6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扫描电镜观察
        2.2.7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数量的测定
        2.2.8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透射电镜观察
        2.2.9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凋亡检测
        2.2.10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2.3 结果
        2.3.1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的制备
        2.3.2 地克珠利对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数量的影响
        2.3.3 地克珠利对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超微结构的影响
        2.3.4 地克珠利对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凋亡率的影响
        2.3.5 地克珠利对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地克珠利作用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虫株
        3.2.2 试验动物及处理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仪器
        3.2.5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的制备
        3.2.6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总RNA的提取
        3.2.7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mRNA的分离
        3.2.8 地克珠利作用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cDNA消减文库的构建
        3.2.9 地克珠利作用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cDNA消减文库插入片段长度及重组比率分析
    3.3 结果
        3.3.1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总RNA的提取
        3.3.2 双链cDNA的合成和RasⅠ酶切效率的分析
        3.3.3 接头连接效率的分析
        3.3.4 消减cDNA文库重组率及插入片段长度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cDNA微阵列技术筛选地克珠利作用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差异表达基因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虫株
        4.2.2 试验动物及分组
        4.2.3 主要试剂
        4.2.4 主要仪器
        4.2.5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的制备
        4.2.6 表达谱芯片的制作
        4.2.7 表达谱芯片的杂交
        4.2.8 芯片的扫描及数据处理
        4.2.9 差异表达基因数据的分析
        4.2.10 差异表达基因的测序和分析
        4.2.11 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定量PCR验证
    4.3 结果
        4.3.1 RNA质检结果
        4.3.2 cDNA微阵列的制作
        4.3.3 样品与芯片的杂交
        4.3.4 芯片杂交数据的分析
        4.3.5 差异表达基因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3.6 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定量PCR验证
    4.4 讨论
第五章 地克珠利对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入侵相关基因表达及感染鸡盲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动物与分组
        5.2.2 试验虫株
        5.2.3 主要试剂
        5.2.4 主要仪器
        5.2.5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的制备
        5.2.6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微线基因mRNA表达量分析
        5.2.7 E. tenella感染鸡盲肠组织扫描电镜观察
    5.3 结果
        5.3.1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总RNA的提取
        5.3.2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微线基因定量分析标准曲线的建立
        5.3.3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微线基因扩增表达的特异性分析
        5.3.4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微线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
        5.3.5 E. tenella感染鸡盲肠组织样品扫描电镜的观察
    5.4 讨论
第六章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肌动蛋白解聚因子的克隆及地克珠利对其mRNA表达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动物与分组
        6.2.2 试验虫株
        6.2.3 主要试剂
        6.2.4 主要仪器
        6.2.5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的制备
        6.2.6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总RNA的提取和纯化
        6.2.7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ADF基因的克隆
        6.2.8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ADF基因的表达
        6.2.9 地克珠利对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ADF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6.3 结果
        6.3.1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ADF基因的克隆
        6.3.2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ADF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6.3.3 地克珠利对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ADF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6.4 讨论
第七章 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激活蛋白激酶C受体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动物与分组
        7.2.2 试验虫株
        7.2.3 主要试剂
        7.2.4 主要仪器
        7.2.5 EST来源
        7.2.6 RACE引物
        7.2.7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的制备
        7.2.8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总RNA的提取
        7.2.9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EtRACK基因5′和3′的扩增
        7.2.10 PCR产物的回收
        7.2.11 回收产物与pMD19-T Vector的连接转化
        7.2.12 阳性克隆的鉴定和测序
        7.2.13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EtRACK基因全长序列的拼接
        7.2.14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EtRACK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和测序
        7.2.15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 EtRACK 基因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7.2.16 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EtRACK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7.3 结果
        7.3.1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EtRACK基因的获得
        7.3.2 E. tenella 第二代裂殖子EtRACK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7.3.3 E. 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EtRACK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纯化
    7.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禽用复合维生素纳米乳的研制及其功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维生素营养研究进展
        1.1.1 脂溶性维生素
        1.1.2 水溶性维生素
        1.1.3 维生素过量对动物的影响
    1.2 维生素剂型的研究进展
        1.2.1 脂溶性维生素
        1.2.2 水溶性维生素
        1.2.3 复合维生素制剂
    1.3 纳米乳的研究进展
        1.3.1 纳米乳的形成机理
        1.3.2 纳米乳的相行为
        1.3.3 纳米乳的结构类型
        1.3.4 纳米乳的结构类型理论
        1.3.5 纳米乳与乳状液、胶束溶液的区别
        1.3.6 纳米乳的处方组成
        1.3.7 纳米乳的制备方法
        1.3.8 纳米乳作为药物载体的优点
        1.3.9 纳米乳在药剂学领域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2.1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的制备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2.1.5 小结
    2.2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中8 种维生素的含量测定
        2.2.1 材料
        2.2.2 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2.2.5 小结
第三章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试验
    3.1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的稳定性试验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1.5 小结
    3.2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的安全性试验
        3.2.1 材料
        3.2.2 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2.5 小结
第四章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对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4.1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4.1.5 小结
    4.2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4.2.1 材料
        4.2.2 方法
        4.2.3 结果
        4.2.4 讨论
        4.2.5 小结
    4.3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对蛋种鸡生产性能、繁殖性能及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4.3.1 材料
        4.3.2 方法
        4.3.3 结果
        4.3.4 讨论
        4.3.5 小结
第五章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对鸡胚肝细胞增殖和代谢的影响
    5.1 材料
        5.1.1 供试品
        5.1.2 试剂
        5.1.3 仪器
    5.2 方法
        5.2.1 肝细胞的分离
        5.2.2 肝细胞的存活率测定
        5.2.3 肝细胞的形态观察
        5.2.4 肝细胞的药物处理
        5.2.5 肝细胞的增殖活性检测
        5.2.6 肝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5.2.7 肝细胞代谢功能检测
        5.2.8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肝细胞的存活率
        5.3.2 肝细胞的形态变化
        5.3.3 肝细胞的增殖活性
        5.3.4 肝细胞的生长曲线
        5.3.5 肝细胞的代谢功能
    5.4 讨论
        5.4.1 鸡胚肝细胞的原代培养
        5.4.2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对肝细胞增殖和代谢的影响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提高雏鸡抵抗力的高效药剂问世(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组人溶菌酶对鸡肠道粘膜免疫的影响[D]. 汪海.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2]阿特拉津对地表饮用水源水质影响评价及毒理研究[D]. 刘威.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0)
  • [3]蒙脱石承载二硝托胺及其抗球虫效果的研究[D]. 马文秀. 浙江工商大学, 2013(09)
  • [4]硝唑尼特纳米乳的制备及其药效学评定[D]. 郭建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5]纳川珠利原料药及其溶液剂的质量研究[D]. 常晓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6]抗菌肽CM4的高效表达、修饰改造及抗绿脓杆菌作用研究[D]. 李建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7)
  • [7]地克珠利纳米乳的研究[D]. 尚朋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4)
  • [8]头孢噻呋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相关性质研究[D]. 黄平全.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5)
  • [9]地克珠利抗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第二代裂殖子作用机理研究[D]. 周变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10]禽用复合维生素纳米乳的研制及其功效评价[D]. 张文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7)

标签:;  ;  ;  ;  

提高雏鸡抵抗力的高效药剂问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