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邮电设计技术2004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李田玉[1](2020)在《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科技期刊也因此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平台,在使用和推广之后,因其具有多种传播优势迅速获得各个行业的关注。目前大部分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还处在成长阶段,科技期刊需要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因此,对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将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反馈理论和企业识别系统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探讨期刊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策略。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编辑实践视角对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并结合清博大数据微信传播指数对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数据进行分析。第一章绪论梳理了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详细分析了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概况,主要包括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及发展阶段等;第三章借助清博数据对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进行样本调研;第四章将企业识别系统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运用到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中并分别在理念识别MI(Mind Identity)、形象识别VI(Visual Identity)和行为识别BI(behavior identity)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第五章提出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水平可以通过三方面得到提升。在理念识别MI(Mind Identity)方面,可以从定位理念、内容理念和营销理念三个方面提升。在定位理念识别方面通过鲜明的办刊风格、培养用户思维等策略来提升;在内容理念方面通过学术动态的追踪、关注热点等策略来提升;在营销理念方面提供会员制和构建微信社群等策略来运营。在视觉识别VI(Visual Identity)方面,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要进行一体化的形象设计,包含头像Logo的独特性设计、“菜单栏”实用性兼美观性设计、“自动回复”的功能性设置、“文章版式”的一体化排版及整体的协调配色。在行为识别BI(behavior identity)方面,主要通过对内行为识别策略和对外行为识别策略来提升,包含稳定微信推送时间及频率、加强微信编辑团队的建设、展开线上知识付费建设、进行微店文创经营以及开发微信小程序等。整体而言,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改进可以系统地提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水平。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优化路径从构建微信矩阵,实现集群化发展、加强与用户互动、完善评价体系及塑造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品牌等方面展开。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科技期刊需要运营微信公众号,而对其提出具体的运营策略及优化路径能够帮助其更快地提升运营能力和水平,进而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张发林[2](2016)在《风险社会视域下的网络舆情治理研究》文中认为网络社会和风险社会都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存在,网络舆情是网络社会和风险社会的同构性产物,并是其间的重要关联管道。网络社会和风险社会的勾连,主要缘于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秩序、社会心理乃至社会结构构成的外部冲击,改变了风险社会中风险的转移、分配和呈现逻辑。借助经典传播学理论对网络舆情所引发社会风险的模式进行观照,可以更好地把握网络舆情与社会风险之间的关联,强化对网络舆情是导致社会风险的一种重要变量的认知,并赋予这些经典理论新的意义和价值。蝴蝶效应理论直接作用于网络舆情生成,是社会风险的触发机制;沉默螺旋现象始终存在于网络舆情传播中,暗合社会风险传播机理;议程设置理论可以指导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实现社会风险的媒介阻断;公共领域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舆情生态,把握社会风险生成场域;群体极化理论说明了网络舆情对群体事件的催化效用,是社会风险的心理动力之源。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网络舆情主体的固有特性和载体的不断变化揭示了网络舆情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自成系统的独立场域。对网络舆情的功能或价值进行考察,不难发现网络舆情作为一种制衡机制、预警机制、协商机制和抚慰机制,在现代社会建构中担当重要角色、发挥独特作用。网络舆情和社会风险在同一时空呈现、交织,彼此互为表里和因果。通过对网络舆情在当下中国多个向度的价值估量,不难发现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加剧风险,成为一种“软风险”;也可能消解社会风险,成为一种“软实力”。网络舆情的中国在地化基本特征一是网络舆论流动过剩、网络谣言大行其道带来的网络舆情畸形繁荣,二是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管制素有传统并展现了强大力量。当代中国社会因急剧转型正步入高风险社会,中国社会当下面临着的是历时性、叠加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复杂性风险。此外,中国社会呈整体性焦虑状态并且社会信任度持续走低。这些特质隐喻了网络舆情是中国社会风险的重要变量。网络热点事件是网络舆情和社会风险在现实社会的关联点。对2013年第二季度的相关舆情数据进行横截面探查和实证分析,对风险社会情境下的网络舆情以及网络舆情背后的社会风险有更立体、更深刻、更真切的把握。从风险社会的视角为中国网络舆情治理提供解决方案。鉴于转型期中国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复杂外部环境的整体变迁,中国传统控制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必须予以摒弃。以化解社会风险为基本诉求,努力创新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提升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和水平。当下中国网络舆情有效治理的最大缺失是观念的落后和偏差,努力实现网络舆情治理观念从管制到引导,从线上到线下,从权力到权利的转向是实现网络舆情有效治理的关键所在。不断创新治理主体,实现政府有限治理、社会自行治理、法律刚性治理和科学技术治理的协同推进,建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是重要的路径选择。
张芝妍[3](2014)在《中文图书目次自动解析研究 ——以农业图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图书作为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提高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科学研究和开发推广,提高我国农业工作者的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关于农业图书内部信息组织与知识组织的研究还相对滞后,使得农业图书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内容无法彰显,知识组织程度低,严重阻碍了农业人员利用农业图书的速度与效率。本论文以实现农业图书目次的自动解析为主要目标,在对农业图书目次进行深入调研与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显性化农业图书目次的编辑规律,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形成一种准确实用的农业图书目次自动解析方法,从而达到快速、准确地对农业图书目次类型进行解析的目的。农业图书目次自动解析技术可以通过对农业图书目次逻辑组织标识的识别和分类,达到进一步解析农业目次的目的,从而提高人们利用农业图书的速度与准确率,提高农业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另外,实现计算机对农业图书目次的自动解析还能够细化农业图书信息研究的粒度,促进情报学与农业科学的交叉应用。本论文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阐明利用抽样调查法、扎根理论、决策树算法和编码技术等研究方法进行农业图书目次自动解析的可行性;然后在抽样调查理论的指导下,从校图书馆中抽取1009本农业图书样本,详细记录这些调查样本的出版年代、一级标题、二级标题等调查子目,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打下扎实良好的基础;之后,根据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农业图书目次样本的一级标题、二级标题和三级标题进行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三个步骤地分析,归纳总结出农业图书目次的分类规律;接着在编码技术和决策树算法思想的指导下,利用该分类规律,构建农业图书目次自动解析模型,并从省图书馆的农业图书中抽取500本农业图书目次样本来检测农业图书目次自动解析模型的准确率,最后对该模型的准确率进行评价。
高健[4](2014)在《新疆方志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方志即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能够持续千年不间断编纂的历史文献。新疆(西域)地处祖国西陲,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自汉代中央政府统一西域以来,西域与内地的交流日益紧密,而方志的编纂正是这种紧密联系的文化纽带。西域的古方志兴起于汉代张骞、班勇等人所纂的西域地记或风土记,这类带有考察性质的文献也正是中国传统方志的源头之一——两汉地记、风土记。新疆方志的兴起与祖国内地方志的兴起是同步的。也正是依靠采择这些早期西域方志材料,《汉书》、《后汉书》等正史史籍中的“西域传”才有了丰富而生动的记述,才最终确立了我国正史史籍中“西域传”的应有地位。因此,新疆方志从一开始就具有备了实地考察和关系国家利益的独特特征。隋唐时期是新疆方志编纂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阶段。这些新疆方志虽然大多亡佚,但从仅存的敦煌图经残卷来看,其种类多而体例严谨,记述内容注重当地实际情况,改变了两汉西域地记中志怪传闻较多的局面。宋代及元、明是中国方志的定型和繁盛时期,但与之相反,由于多种历史原因,西域孤悬塞外,新疆的方志编纂进入了长期的低潮期,宋、元两朝基本没有,明代仅有几种根据出使或行记改编的准方志。归根结底,新疆方志的盛衰与中央王朝国力的盛衰一脉相承。尽管如此,在屈指可数的这几部准方志中,中原对西域的交流和影响随处可见,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方志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文化传播功能。自清代乾隆朝重新统一西域后,新疆方志的编纂进入了历史上第二个高峰阶段。这个大的高峰阶段不是瞬间的,而是由持续脉冲式的几个高峰所组成。其成就不仅表现在质量高、数量多、种类繁、规模大、体例新等诸多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与西北史地学的完美结合,赋予了方志新内容、新思想,提高了方志的学术地位。这种成就和地位是民国时期乃至今天的新疆方志编纂所难以企及的。本文论题《新疆方志文献研究》将上述自汉代至民国间新疆的方志编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按照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汉、唐、明时期西域古方志文献概况;梳理分析了清代新疆方志文献概况;总结了民国时期新疆新方志的特点。其中重点是围绕方志文献来研究,对清代各个细分阶段的代表方志进行了详细探讨,总结了清代新疆方志文献的编纂体例、类型、特征,并对新疆方志文献中的舆图予以了特别分析。最后对全部新疆方志作了提要解题。本文首次对新疆方志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在分析和论述中,笔者发现并运用了一些新材料,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运用辑佚、考据等传统文献学方法对两汉时期部分西域古方志进行了文献考证,提出了新观点;首次将新疆方志与史学、西北史地学进行了对比研究,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方志所起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新观点;首次系统论述了清代新疆方志的编纂特点;提出了清代新疆方志的分期问题;首次对清代新疆方志舆图进行了总结分析:首次对民国新疆方志作了全面总结,并发现了一批新的民国方志文献。此外对日本所编新疆方志也首次予以了总结分析。新疆方志历史久远,内容独特,编纂和流传特别复杂,还有许多空白需要研究填补。笔者所论所述也难以全面,还很不完善,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彭旻玺[5](2011)在《呼叫中心系统集成商的服务产品设计》文中指出伴随着通讯行业的发展步伐,呼叫中心作为政府、企业及个人之间信息交互,服务提供及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紧密关联。然而,由于呼叫中心是复杂的CTI技术产物,其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形形色色的个人或企业、政府机关,需要处理的问题也多种多样,这就注定了呼叫中心的系统建设和运营是一个纷繁的过程。对于呼叫中心的业主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此,呼叫中心建设和运营的服务外包市场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和指导理论,许多看好该市场的呼叫中心系统集成商还不知道如何设计服务产品。本文的目的,是希望站在呼叫中心系统集成商的角度,提出一个具有理论依据,并且符合实际客户需要的服务产品设计方法。通过使用该方法,呼叫中心系统集成商能够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服务产品,把握住潜在的市场机会。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我国呼叫中心及其系统建设和运营的服务市场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呼叫中心系统集成商在设计服务产品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第二章对呼叫中心系统集成商的服务产品设计方法进行论述;第三章介绍了该设计方法的实践研究及成果;第四章是对本论文的论述进行总结。
线春艳[6](2008)在《北京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核算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目前依然存在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卫生服务利用不公平、公共卫生服务缺位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与此同时,老龄化人口剧增、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威胁日益严重、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并趋于多样化,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保障人群健康权利向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的主要载体,同时承担了预防、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工作,是公共卫生的网底。由于公共卫生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和正外部效应,决定了政府应承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筹资责任。但目前政府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处于一种缺乏“预算根据”的情况下,补偿的不合理导致公共卫生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目前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应当有哪些(财政补什么);二是开展这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是多少(补多少);三是采取什么经济政策能够实现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有效补偿(怎么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政府的合理投入,而政府投入合理标准的制定依赖于社区卫生服务成本的核算。本研究是在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课题“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成本核算研究”的支撑下进行,旨在探索研究符合北京市实际情况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补偿标准,为政府制定有关社区卫生服务政策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北京市6个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现场观察等方式,掌握目前北京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北京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内容;采用适宜的成本核算方法对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成本、公共卫生服务总成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进行测算,对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构成、成本特点、项目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偿重点、补偿额度和补偿形式,为政府补偿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合理利用,确保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公平、充分的提供。
潘霞[7](2007)在《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动已进入新一轮的繁荣,截至2004年底,中国实际吸收外资存量总值为2132.88亿美元,到2005年6月底,外资以各种方式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超过750家,世界500强已有400多家在华投资。投资热潮的掀起使得各地对投资环境的改善进入了高潮。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小环境中,学者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以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基础设施、政治法律和自然地理5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系统。在对各个子系统分别选取衡量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招商引资的经济环境子系统、社会文化子系统、基础设施子系统、政治法律子系统和自然地理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中国的31个地区为研究样本,主要参考《中国统计年鉴2006》等数据资料,赋予样本相应的指标值。对于各个子系统的指标,主要运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进行筛选,选出与利用外资因子和利用内资因子相关程度较强,但彼此间的相关程度又较弱的指标,组成新的指标体系,分别建立利用外资和利用内资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基础设施、政治法律和自然地理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在第9章,综合运用前几章的指标筛选结果,建立了利用外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利用内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被选出的指标与利用外资因子和利用内资因子的相关系数,在权重为100的基础上,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运用对象性评价方法对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进行评价。对于31个地区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基础设施、政治法律和自然地理子系统分别进行评价,并依据地区得分对地区进行排序和分类。在对地区的投资环境子系统进行评价之后,对于31个地区总体的利用外资投资环境和利用内资投资环境进行了分类和评价。把31个地区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分成了4类:投资环境优秀型地区,投资环境优良型地区,投资环境不均衡型地区和投资环境落后型地区。通过评价和分类,每个地区都可以找出本地区的区域投资环境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投资环境的策略。第10章是实证研究,选取黑龙江省为实证研究的对象。黑龙江地处东北地区,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在中国提倡和鼓励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支持下,黑龙江省的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因此,选取黑龙江进行实证研究对于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有特殊的意义。论文首先对黑龙江当前的投资环境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基础设施、政治法律和自然地理5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然后对黑龙江的招商引资情况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这两个方面是:1995-2005年黑龙江招商引资的纵向对比和2005年黑龙江与中国其他30个地区招商引资的横向对比。得出的结论是:纵向看黑龙江的招商引资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引资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改观;横向看黑龙江的招商引资情况却不容乐观,利用外资数量和质量都处在落后的地位,利用内资也由于优惠政策的匮乏而收效甚微。通过对第9章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对黑龙江的基于招商引资的投资环境的评价是,总体看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但是却有较强的社会文化竞争力和自然资源竞争力。因此黑龙江的投资环境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相应的改善原则应当是,在巩固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不断改善劣势因素,逐步变劣为优。
范丽莉[8](2004)在《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学术交流和出版的变革,图书馆正处于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出版物数量的急剧增长、文献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不变甚至下降的购书经费使得图书馆的购买能力极大地下降。面对这种压力,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意识到仅靠本馆自己的能力是难以构筑一个完备、系统的馆藏文献保障体系,因此注重通过资源共享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发展的文献需求。文献传递服务通过利用更广范围的文献信息资源平衡协调了馆藏文献资源发展和用户文献需求之间的矛盾,被公认为是最直接、有效的资源共享手段,已经与各馆的馆藏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供资源后盾。 鉴于文献传递服务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与时俱进地对现阶段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进行研究,就成为资源共享研究的重要课题。系统地研究我国图书馆界文献传递服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探索进一步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的措施和对策,能够为改进文献传递工作的服务质量、管理和组织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而有效推动文献传递服务得到自我完善与顺利发展。 本文立足于实地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力求在对我国图书馆界文献传递服务的开展现状较为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系统探讨目前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障碍,并对如何优化管理和改善服务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和对策。 论文重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我国文献传递服务开展现状的描述和分析;优化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的相关问题探讨。全文分为四部分,内容如下: 1.文献传递服务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意义的文献传递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从馆际互借发展而来,但是又优于馆际互借的一种服务。文献信息数量的激增、文献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图书馆财政经费的不变甚至下降和用户文献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提高,是引入文献传递服务的原因;而图书馆馆藏和服务理念的变化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则推动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而实践也证明文献传递服务在馆藏资源建设、满足用户需求、提供高效和经济的信息服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从图书馆的边缘性服务发展成为主流信息服务。 2.文献传递服务模式的研究 本章节将根据文献传递服务机构的类型、采用的技术手段、服务工作流程和管理组织模式等将文献传递服务相应进行划分,并分析了每种模式的利弊。鉴于其中的非中介性文献传递模式已经在国外已经广泛使用,而我国尚未开展,所以将通过国外几所大学图书馆开展非中介性服务的数据对该种服务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3.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现状分析 本章节通过分析和总结调研、考察获得的结果,阐述了我国图书馆界文献传递服务在基础平台建设、服务意识、服务内容、服务手段、业务流程、服务合作规模、技术利用、资源开发、服务收费、版权管理等方面的现状。 4.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优化策略 本章节试图就如何优化文献传递的开展提出一些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讨论:通过平衡文献的“拥有”和“获取”,为文献传递服务奠定良好的资源保障体系:通过资源整合和合作开发大型、多层次的联合书目和全文数据库,实现资源共知;改善文献传递服务的硬软件设施,建设电子文献传递技术平台,提高服务效率;建立良好的权益平衡机制,解决用户、文献传递部门以及其它文献传递部门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加强版权保护意识,确保用户“合理使用”文献,从而避免侵犯版权;分析非中介性文献传递服务的可行性,为文献传递服务开辟更多的服务领域;制定文献传递服务评价模型,评价服务效果,从而规范服务的开展。 本研究结论为:一、文献传递服务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共享手段:二、文献传递服务在技术的支撑下出现了多样化的服务模式:三、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和障碍,必须采取优化措施改善服务基础设施,解决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图8,表6)
董彦奇[9](2004)在《大连理工大学硕、博学位论文数据库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储存和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各个信息领域被广泛应用,“数字化文献”这种新的文献载体形态迅猛发展。作为文献信息重要集散地之一的图书馆必须运用数字化来储存和传递文献信息。 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元数据标准的研究,介绍了图书情报界的几种元数据标准的结构和应用情况,如MARC、CCFC、Dublin Core。元数据Dublin Core是一种有效的描述网络信息资源的元数据标准。而XML作为新的一代网络通用语言,具有良好的数据存储格式、可扩展性、高度结构化、便于网络传输等特点。使用XML语言来描述Dublin Core元数据是一种全新的元数据解决方案。 本文论述了两种电子论文元数据的交换方法,一种是通过传送CCFC格式的学位论文数据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另一种是基于OAI协议自动收割以XML描述的Dublin Core元数据。通过对CCFC中国公共交换格式的研究。作者实现了CCFC格式元数据和数据库之间的相互转换。另外,本文提出了基于OAI协议发布学位论文元数据的解决方案,并且设计实现了基于OAI和XML的学位论文元数据的发布。通过作者开发的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系统,验证了具体的实现方法和途径。
渠颖[10](2021)在《“云录制”综艺节目的场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初,中国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观众因疫情长时间居家隔离,线上娱乐需求增加,中广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演员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新冠疫情期间停止影视剧拍摄工作的通知》,暂停影视行业的常态化录制,(1)依托于常态化录制的电视综艺节目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在此情况下,电视综艺节目与网络媒介场景交叉与融合,共生出“云录制”综艺节目。这一尝试打破了传统电视综艺节目的录制空间和录制设备限制,与常态化录制的电视综艺节目的场景产生差异。本文以媒介情境论为视角,以在电视媒介平台播出的“云录制”节目的场景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考察“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技术建构、类型搭建、特征呈现、叙事特征与功能展现,以期探索“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特殊之处。研究发现“云录制”综艺节目的场景在五种技术力量承载之下,搭建出vlog分享式、视频连线式、受众想象式的虚拟场景;家庭录制、演播厅录制、虚实结合的“云互动”、固定+移动的家庭观看的物理实体场景。使节目场景出现具有移动性、多元连接性和社交性特征;利用戏谑式、独白式、日常生活的叙事话语和不定式、个性、可拆分单点的叙事视角,构建出开放、松散、线性+非线性融合的叙事结构,衍生出陪伴型、部落型、依恋型的新型社会关系,使受众在丰富的信息体验中缓解焦虑、释放情感。最后,本文探讨了“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背后的反思与启示,希望以此对电视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二、邮电设计技术2004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邮电设计技术2004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研究 |
二 我国微信公众号的研究 |
三 我国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研究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 企业识别系统CIS |
二 信息反馈理论 |
第四节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展概况 |
第一节 科技期刊及微信公众号概述 |
一 科技期刊的概述 |
二 微信公众号的概述 |
第二节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展阶段 |
一 起步阶段 |
二 成长阶段 |
第三节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 |
一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的优势 |
二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的困境 |
第三章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样本调研 |
第一节 调研对象样本选取 |
一 样本选取的原则 |
二 样本选取的数据来源 |
第二节 样本WCI指数情况 |
一 清博大数据WCI |
二 样本WCI指数 |
第三节 样本数据分析 |
一 样本类型分析 |
二 推送频次分析 |
三 文章内容分析 |
第四节 调研样本小结 |
一 样本在运营方面的成功经验 |
二 样本在运营方面有待提升的空间 |
第四章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 |
第一节 理念识别MI策略 |
一 独特定位理念,突出专业特色 |
二 优质内容策划,体现期刊价值 |
三 营销理念革新,提升服务水平 |
第二节 视觉识别VI策略 |
一 头像设计醒目独特 |
二 优化菜单栏和自动回复 |
三 文章版式设计简洁新颖 |
四 丰富图片表现形式 |
第三节 行为识别BI策略 |
一 对内行为识别策略 |
二 对外行为识别策略 |
第五章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优化路径 |
第一节 构建微信矩阵,实现集群化发展 |
一 组建差异化子账号 |
二 加入微信矩阵联盟 |
第二节 增强互动交流,提升用户好感度 |
一 运用新技术挖掘用户需求,增强用户黏性 |
二 跨平台营造作者、刊者、读者、审者学术圈 |
三 推广普及科学传播,提升用户科学素养 |
第三节 完善评价体系,提升运营质量 |
一 运用微信传播指数WCI |
二 制定合理的KPI考核指标 |
三 结合微信运营软指标评价 |
第四节 打造微信品牌,助力期刊转型 |
一 强化品牌传播意识,反哺科技期刊 |
二 提升新媒体素养,加强编辑人员培训 |
三 传播期刊价值理念,实现品牌价值延伸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风险社会视域下的网络舆情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1.2 国内外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风险社会研究 |
1.2.2 网络舆情研究 |
1.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2 网络舆情基本理论研究 |
2.1 蝴蝶效应理论 |
2.1.1 蝴蝶效应理论的内涵 |
2.1.2 蝴蝶效应生成的原因 |
2.2 沉默螺旋理论 |
2.2.1 沉默螺旋理论的内涵 |
2.2.2 沉默螺旋理论的演变 |
2.2.3 沉默螺旋理论的争议 |
2.3 议程设置理论 |
2.3.1 议程设置理论的内涵 |
2.3.2 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 |
2.3.3 议程设置理论的争议 |
2.3.4 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 |
2.4 公共领域理论 |
2.4.1 公共领域理论的内涵 |
2.4.2 公共领域的特点 |
2.4.3 公共领域的消解与重建 |
2.4.4 公共领域的发展 |
2.5 群体极化理论 |
2.5.1 群体极化理论的内涵 |
2.5.2 群体极化理论的特征 |
2.5.3 群体极化的演变 |
2.5.4 群体极化的效应 |
3 网络舆情与社会风险 |
3.1 网络社会 |
3.1.1 网络社会是混合社会 |
3.1.2 网络社会的发展 |
3.1.3 网络社会的特征 |
3.1.4 网络社会的治理 |
3.2 网络舆情 |
3.2.1 网络舆情主体 |
3.2.2 网络舆情特点 |
3.2.3 网络舆情场域 |
3.2.4 网络舆情功能 |
3.3 网络舆情与社会风险 |
3.3.1 网络言论的特点 |
3.3.2 网络舆情的周期 |
3.3.3 网络舆情对社会管理的影响 |
3.3.4 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机制 |
3.3.5 网络舆情是社会风险的重要变量 |
4 中国的网络舆情和社会风险 |
4.1 网络舆情的中国式生态 |
4.1.1 中国互联网发展快速 |
4.1.2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 |
4.2 风险社会的中国式情境 |
4.2.1 中国社会风险根源 |
4.2.2 中国社会风险性质 |
4.2.3 中国社会风险特点 |
4.2.4 中国的网络舆情与社会风险 |
5 网络舆情中风险发生的实证分析 |
5.1 中国网络舆情测度 |
5.2 网络舆情事件个案研究 |
5.2.1 禽流感H7N9 |
5.2.2 雅安地震 |
5.2.3 镉大米事件 |
5.2.4 彭州、昆明PX项目 |
5.2.5 东三省大火 |
5.2.6 城管 |
6 社会风险框架下的网络舆情治理 |
6.1 网络舆情治理的观念变迁 |
6.1.1 由政府管制改为政府引导 |
6.1.2 由线上管理走向线下管理 |
6.1.3 由权力导向转向权利导向 |
6.2 网络舆情治理的路径选择 |
6.2.1 积极提高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能力 |
6.2.2 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对网络舆情的治理能力 |
6.2.3 注重发挥技术对网络舆情治理作用 |
6.2.4 努力提升法律对网络舆情治理作用 |
6.3 网络舆情治理的具体对策 |
6.3.1 改善政府的应对措施 |
6.3.2 提升网民的网络媒介素养 |
6.3.3 发挥媒体的正向引导作用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出版的成果 |
后记 |
附录 |
(3)中文图书目次自动解析研究 ——以农业图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农业图书自动解析的目的 |
1.2.2 农业图书目次自动解析的意义 |
1.3 国内外关于图书目次应用及目次分析现状 |
1.3.1 国内外关于图书目次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关于目次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 组织结构 |
2 农业图书目次自动解析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扎根理论与编码技术 |
2.2 决策树技术 |
3 调查研究设计 |
3.1 抽样调查法的概念 |
3.2 抽样调查结果的影响因素 |
3.3 抽样调查对象与次数 |
3.4 抽样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
3.5 调查方式 |
4 调查数据分析 |
4.1 基于扎根理论的农业图书目次分类表 |
4.1.1 一级标题的分析 |
4.1.2 二级标题的分析 |
4.2 农业图书目次表中数据的分析 |
4.2.1 不同级别的农业图书的目次特点 |
4.2.2 不同年代的农业图书的目录特点 |
4.2.3 计算机无法分析的农业图书目次类别的发展趋势 |
5 基于决策树的农业图书目次自动解析 |
5.1 农业图书目次自动解析算法思想 |
5.2 农业图书目次自动解析系统设计 |
5.3 利用分支决策树思想进行农业图书目次自动解析 |
5.4 农业图书目次自动解析结果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新疆方志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背景概况 |
第一节 新疆自然与历史地理环境 |
一、自然地理环境 |
二、历史地理环境 |
第二节 新疆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
一、汉唐至元明新疆行政体制 |
二、清代新疆行政管理体制 |
三、民国新疆行政管理体制 |
第三节 新疆方志概况 |
一、新疆方志数量 |
二、新疆方志类型 |
三、新疆方志名称 |
四、新疆方志体例 |
第二章 西域古方志 |
第一节 汉晋西域佚志 |
一、《出关志》 |
二、班勇《西域风土记》 |
三、道安《西域志》 |
第二节 隋唐西域图经与地志 |
一、隋唐西域佚志 |
二、敦煌文献中的西域图经和地志 |
三、隋唐西域方志的编纂体例 |
四、隋唐西域方志的价值 |
第三节 宋元明西域方志 |
一、宋元西域方志 |
二、明代西域方志 |
小结 |
第三章 清代新疆方志的编撰与发展 |
第一节 开端与创新:乾隆年间西域方志编纂的繁荣 |
一、《西域图志》的编纂 |
二、南疆区域志的编纂 |
三、事宜类方志的繁荣 |
第二节 发展与融合:方志与西北史地学的交融 |
一、和宁及其所编方志 |
二、徐松及其所编方志 |
三、《大清一统志》与“新疆统部”的编纂 |
四、清代新疆方志与西北史地学之关系 |
第三节 普及与完善:清末乡土志与《新疆图志》 |
一、建省后的首部通志《新疆四道志》 |
二、新疆乡土志的编纂与流传 |
三、《新疆图志》及其各分志的编纂 |
四、新疆乡土志与《新疆图志》文献关系 |
小结 |
第四章 清代新疆方志文献特点 |
第一节 清代新疆方志纂修者之特点 |
一、满族人士的广泛参与 |
二、遣员和流寓文人的参与 |
三、纂修者身份分析 |
第二节 清代新疆方志编纂特点 |
一、体例严谨,体裁多样 |
二、事宜类方志独具风采 |
三、区域性方志多而州县志少 |
四、官修少而私纂多 |
第三节 清代新疆方志内容特点 |
一、多收御制诗文 |
二、门类独特 |
三、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并重 |
第四节 清代新疆方志版本流传特点 |
一、多以稿抄本传世 |
二、总志与分志、单行本并行 |
三、版本系统复杂 |
四、同书异名混乱 |
小结 |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新疆方志 |
第一节 民国新疆方志的变革 |
一、传统方志的艰难维系 |
二、新方志的兴起 |
三、民国新疆兵要地志 |
第二节 民国续修新疆通志的理论之争 |
一、设局修志未成 |
二、续修新疆通志的理论之争 |
第三节 民国时期日本所编新疆方志 |
一、日本对新疆方志的收集 |
二、日本所编新疆方志概述 |
三、日本所编新疆方志特点 |
小结 |
第六章 新疆方志舆图 |
第一节 新疆方志舆图概况 |
一、中国古代方志舆图概况 |
二、新疆方志舆图概况 |
三、主要方志舆图介绍 |
第二节 新疆方志舆图的内容和类型、特点 |
一、新疆方志舆图内容、类型 |
二、编纂体例特点 |
第三节 新疆方志舆图价值 |
一、史料价值 |
二、艺术价值 |
三、方志学价值 |
小结 |
结语 |
附录新疆方志提要 |
一、西域古方志 |
二、清代方志 |
三、新疆乡土志 |
四、民国方志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5)呼叫中心系统集成商的服务产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呼叫中心及其系统建设和运营服务市场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
1.1.1 呼叫中心行业(垂直市场)状况 |
1.1.2 呼叫中心应用(水平市场)状况 |
1.1.3 呼叫中心系统建设和运营的服务市场发展现状 |
1.1.4 呼叫中心系统建设和运营的服务外包市场面临的问题 |
1.2 呼叫中心系统集成商的服务产品定义及其类型 |
1.3 企业采购呼叫中心系统集成商的服务产品益处 |
1.4 当前呼叫中心系统集成商的服务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1.4.1 服务产品的固有特性导致设计困难 |
1.4.2 缺乏服务产品的设计理论 |
1.4.3 缺乏服务产品的质量控制和产品优化体系 |
第二章 呼叫中心系统集成商的服务产品设计方法 |
2.1 服务产品设计时采用的原理 |
2.1.1 生命周期法 |
2.1.2 服务蓝图法 |
2.1.3 ITIL体系 |
2.1.4 戴明环理论 |
2.2 服务产品的设计流程 |
2.3 呼叫中心系统集成商的服务对象共性分析 |
2.3.1 座席数量分布特征 |
2.3.2 投资规模分布特征 |
2.3.3 多媒体呼叫中心发展特征 |
2.3.4 应用领域延伸特征 |
2.3.5 产业园区化发展特征 |
2.3.6 传统交换技术已经全面走向软交换及融合通讯时代 |
2.3.7 人力资源管理优化技术成为关注焦点 |
2.3.8 电话营销技术正在讯猛发展 |
2.4 使用生命周期法设计呼叫中心系统集成商的服务产品体系 |
2.4.1 呼叫中心的可行性分析和规划(Plan) |
2.4.2 呼叫中心的设计(Design) |
2.4.3 呼叫中心的系统实施(Implementation) |
2.4.4 呼叫中心的维护(Maintain) |
2.4.5 呼叫中心的运营管理(Manager) |
2.4.6 呼叫中心的优化(Optimize) |
2.5 综合使用戴明环、服务蓝图法及ITIL体系设计服务产品的配套体系 |
2.5.1 服务资源的部署(Plan) |
2.5.2 服务的交付方法(Do) |
2.5.3 服务质量管理与控制(Check) |
2.5.4 服务过程改进(Action) |
2.6 呼叫中心系统集成商的服务产品价格体系设计 |
第三章 呼叫中心系统集成商的服务产品设计实践研究 |
3.1 国内某知名股份制银行呼叫中心的实践研究 |
3.1.1 呼叫中心系统设计服务产品 |
3.1.2 呼叫中心系统实施服务产品 |
3.1.3 呼叫中心系统维护服务产品 |
3.1.4 服务产品的报价 |
3.1.5 实践研究成果小结 |
3.2 国内某城市商业银行呼叫中心的实践研究 |
3.2.1 询服务报告节选--系统平台业务需求 |
3.2.2 实践研究成果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北京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核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和特点 |
1.1 社区卫生服务 |
1.2 公共卫生 |
1.3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
1.4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特点 |
1.5 北京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 |
2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核算方法及结果的研究 |
2.1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 |
2.2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核算结果应用 |
3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方法的研究 |
3.1 国际上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支付方式 |
3.2 我国目前对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偿方法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研究方法 |
5 研究结果 |
北京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核算应用研究 |
1 北京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情况 |
1.1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 |
1.2 北京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情况 |
1.3 北京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小结 |
2 北京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核算方法及结果分析 |
2.1 北京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核算方法 |
2.2 北京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核算结果及分析 |
3 北京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偿建议 |
3.1 补偿重点 |
3.2 补偿方式 |
3.3 补偿形式 |
3.4 补偿额度 |
论文的局限性 |
后继研究设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总体结构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2.1.1 垄断优势理论 |
2.1.2 内部化理论 |
2.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1.4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
2.1.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2 投资环境理论 |
2.2.1 仿真国际投资环境理论 |
2.2.2 低门槛理论 |
2.2.3 综合投资环境理论 |
2.2.4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
2.2.5 区位经济理论 |
2.3 投资环境评价方法 |
2.3.1 国别冷热比较法 |
2.3.2 投资环境等级评分法 |
2.3.3 投资环境动态分析法 |
2.3.4 多因素和关键因素评估法 |
2.3.5 抽样评估法 |
2.3.6 相似度评价法 |
2.3.7 准数分析法 |
2.4 招商引资理论 |
2.4.1 马克思的区域平均利润率——招商引资的理论基础 |
2.4.2 “两缺口模型”理论 |
2.4.3 “四缺口模型”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系统分析 |
3.1 区域投资环境概述 |
3.1.1 区域的概念 |
3.1.2 区域投资环境的概念 |
3.1.3 区域投资环境的作用 |
3.1.4 区域投资环境的特征 |
3.1.5 区域投资环境的类型 |
3.1.6 区域投资环境的构成要素 |
3.2 招商引资概述 |
3.2.1 招商引资概念解析 |
3.2.2 招商引资的分类 |
3.2.3 招商引资对受资地区的作用分析 |
3.2.4 衡量招商引资的主要量化指标分析 |
3.3 区域投资环境与招商引资的关系分析 |
3.3.1 经济要素与招商引资的关系 |
3.3.2 社会文化要素与招商引资的关系 |
3.3.3 基础设施要素与招商引资的关系 |
3.3.4 政治法律要素与招商引资的关系 |
3.3.5 自然地理要素与招商引资的关系 |
3.4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系统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墓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经济环境子系统要素分析 |
4.1 经济环境子系统要素分析 |
4.1.1 经济环境子系统概述 |
4.1.2 经济环境子系统评价要素框架 |
4.2 关键经济环境指标的筛选 |
4.2.1 经济环境指标主成分分析模型的构建 |
4.2.2 经济环境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4.2.3 经济环境指标筛选的结果 |
4.3 经济环境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模型的建立 |
4.3.1 经济环境指标与招商引资指标关系模型的前提条件 |
4.3.2 经济环境指标与招商引资指标关系模型的构建 |
4.3.3 关系模型运行的结果 |
4.4 运行结果的分析 |
4.4.1 经济竞争力综合因子与招商引资分析 |
4.4.2 经济效益综合因子与招商引资分析 |
4.4.3 金融与市场综合因子与招商引资分析 |
4.4.4 经济结构综合因子与招商引资分析 |
4.4.5 经济发展综合因子与招商引资分析 |
4.5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经济环境子系统总体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社会文化子系统要素分析 |
5.1 社会文化子系统要素分析 |
5.1.1 社会文化子系统概述 |
5.1.2 社会文化子系统评价要素框架 |
5.2 区域投资环境社会文化指标的筛选 |
5.2.1 样本的选取 |
5.2.2 模型的选取 |
5.2.3 社会文化指标的聚类结果 |
5.2.4 社会文化指标聚类结果的解释 |
5.3 社会文化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模型的建立 |
5.3.1 社会文化指标与招商引资指标关系模型的前提条件 |
5.3.2 社会文化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模型的构建 |
5.3.3 模型运行的结果 |
5.3.4 社会文化指标的选择 |
5.4 对筛选结果的分析 |
5.4.1 社会状况与招商引资 |
5.4.2 文化环境与招商引资 |
5.4.3 科技教育与招商引资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子系统要素分析 |
6.1 基础设施子系统要素分析 |
6.1.1 基础设施子系统概述 |
6.1.2 基础设施子系统评价要素框架 |
6.2 区域投资环境的基础设施指标的筛选 |
6.2.1 样本的选取 |
6.2.2 模型的选取 |
6.2.3 基础设施指标聚类 |
6.2.4 基础设施指标聚类结果解释 |
6.3 基础设施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模型的建立 |
6.3.1 基础设施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模型的前提条件 |
6.3.2 建立关系模型中若干问题的处理 |
6.3.3 基础设施指标与招商引资指标关系模型的构建 |
6.3.4 模型运行的结果 |
6.3.5 基础设施指标的选择 |
6.4 对筛选结果的分析 |
6.4.1 生活设施与招商引资 |
6.4.2 交通运输设施与招商引资 |
6.4.3 邮电通讯设施与招商引资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政治法律子系统要素分析 |
7.1 政治法律子系统要素分析 |
7.1.1 政治法律子系统概述 |
7.1.2 政治法律子系统评价要素框架 |
7.2 区域投资环境的政治法律指标的筛选 |
7.2.1 样本的选取 |
7.2.2 指标的分类 |
7.2.3 政治法律指标聚类结果分析 |
7.3 政治法律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的模型分析 |
7.3.1 关系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 |
7.3.2 政治法律指标与招商引资指标关系模型的构建 |
7.3.3 模型运行的结果 |
7.3.4 政治法律指标的选择 |
7.4 运行结果的分析 |
7.4.1 政府环境与招商引资 |
7.4.2 政策环境与招商引资 |
7.4.3 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与招商引资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墓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自然地理子系统要素分析 |
8.1 自然地理子系统要素分析 |
8.1.1 自然地理子系统概述 |
8.1.2 区域投资环境自然地理子系统构成框架 |
8.2 区域投资环境自然地理子系统指标的筛选 |
8.2.1 样本的选取 |
8.2.2 自然地理指标的聚类 |
8.2.3 自然地理指标聚类结果分析 |
8.3 自然地理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研究 |
8.3.1 自然地理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模型的构建前提条件 |
8.3.2 自然地理指标与招商引资关系模型的构建 |
8.3.3 模型运行的结果 |
8.3.4 自然地理指标的选择 |
8.4 对筛选结果的分析 |
8.4.1 自然资源与招商引资 |
8.4.2 环境状况与招商引资 |
8.4.3 区位条件与招商引资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 |
9.1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综述 |
9.1.1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含义 |
9.1.2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意义 |
9.2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9.3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方法的确定 |
9.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9.3.2 对评价指标的处理 |
9.3.3 样本的选取 |
9.4 经济环境评价 |
9.4.1 利用外资的经济环境评价 |
9.4.2 利用内资的经济环境评价 |
9.5 社会文化环境评价 |
9.5.1 利用外资的社会文化环境评价 |
9.5.2 利用内资的社会文化环境评价 |
9.6 基础设施环境评价 |
9.6.1 利用外资的基础设施环境评价 |
9.6.2 利用内资的基础设施环境评价 |
9.7 政治法律环境评价 |
9.7.1 利用外资的政治法律环境评价 |
9.7.2 利用内资的政治法律环境评价 |
9.8 自然地理环境评价 |
9.8.1 利用外资的自然地理环境评价 |
9.8.2 利用内资的自然地理环境评价 |
9.9 区域投资环境总体评价 |
9.9.1 利用外资的区域投资环境总体评价 |
9.9.2 利用内资的区域投资环境总体评价 |
9.10 本章小结 |
第10章 实证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
10.1 黑龙江省当前投资环境综述 |
10.1.1 经济环境 |
10.1.2 社会环境 |
10.1.3 基础设施环境 |
10.1.4 政治法律环境 |
10.1.5 自然地理环境 |
10.2 黑龙江省招商引资研究 |
10.2.1 纵向对比:1995-2005年黑龙江省招商引资变化情况 |
10.2.2 横向对比:黑龙江省与其他地区招商引资情况对比 |
10.2.3 黑龙江省招商引资的产业分布 |
10.3 黑龙江省招商引资的投资环境评价 |
10.3.1 黑龙江省投资环境在全国的定位 |
10.3.2 黑龙江省招商引资的投资环境优劣势分析 |
10.4 黑龙江省投资环境改善的建议 |
10.4.1 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政府效率 |
10.4.2 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10.4.3 改革和完善市场体系 |
10.4.4 培育新的增长点,发展服务业 |
10.4.5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功能 |
10.4.6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
10.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8)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0 绪论 |
0.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0.3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 文献传递服务的产生和发展 |
1.1 文献传递概念的界定和定义阐释 |
1.2 文献传递服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
1.3 文献传递服务的作用 |
1.4 文献传递服务机构的类型 |
2 文献传递服务模式的研究 |
2.1 文献传递服务模式的类型分析 |
2.2 图书馆非中介性文献传递模式研究 |
2.2.1 非中介性文献传递服务产生的原因 |
2.2.2 国外图书馆非中介性文献传递服务的分析 |
3 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
3.1 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简述 |
3.2 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现状调查 |
3.2.1 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基础平台建设 |
3.2.2 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现状分析 |
4 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优化策略 |
4.1 资源优化配置--平衡文献的“拥有”与“获取”,合理配置资源 |
4.1.1 图书馆馆藏发展理念从重视拥有转向强调获取 |
4.1.2 文献获取无法取代拥有 |
4.1.3 平衡文献的拥有和获取 |
4.1.4 合作发展馆藏,共建文献资源 |
4.2 资源整合开发——整合与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知 |
4.2.1 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存在的障碍 |
4.2.2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整合和开发措施 |
4.3 技术平台构建——改善服务技术设施,提高服务效率 |
4.3.1 文献传递服务存在的技术障碍 |
4.3.2 文献传递服务的硬件配置 |
4.3.3 文献传递服务的软件配置——文献传递管理系统 |
4.4 多方利益平衡—协调利益关系,制定收费标准和补贴政策 |
4.4.1 文献传递服务的收费问题 |
4.4.2 文献传递服务收费标准的制定 |
4.4.3 文献传递服务的补贴问题 |
4.4.4 向用户宣传信息有价观念 |
4.5 知识产权管理—加强版权保护意识,确保用户“合理使用” |
4.5.1 合理使用 |
4.5.2 合理使用与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 |
4.5.3 合理应用“合理使用”原则,创造“双赢”局面 |
4.6 服务流程改造—引入非中介性服务模式,提供服务新选择 |
4.6.1 非中介性文献传递服务开展可行性的思考 |
4.6.2 非中介性文献传递服务开展需要考虑的问题 |
4.7 服务质量评价——构建评价模型,规范服务开展 |
4.7.1 服务的基本评价准则 |
4.7.2 服务的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
4.7.3 服务效果评价指标 |
结论与思考 |
附录 |
附录1: 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开展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上海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收费价格表 |
附录3: 论文图表索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大连理工大学硕、博学位论文数据库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0.1 选题背景 |
0.2 国内外学位论文建设情况 |
0.3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1 元数据 |
1.1 MARC |
1.1.1 MARC的格式特征 |
1.1.2 MARC的结构 |
1.1.3 MARC的应用情况 |
1.2 中国公共交换格式(CCFC) |
1.2.1 本格式的用途 |
1.2.2 CCFC记录的结构 |
1.2.3 CCFC记录的逻辑结构和连接方法 |
1.2.4 CCFC的应用情况 |
1.3 Dublin Core |
1.3.1 Dublin Core的产生和发展 |
1.3.2 Dublin Core元素的含义 |
1.3.3 Dublin Core的特点 |
1.3.4 Dublin Core的应用前景 |
2 可扩展标记语言XML |
2.1 XML简介 |
2.2 XML语言特点 |
2.3 XML相关技术 |
2.3.1 XML文档类型定义DTD和XML Schema |
2.3.2 XML转换技术XSLT |
2.3.3 XML处理技术DOM/SAX/JDOM |
3 OAI协议 |
3.1 OAI的支持协议HTTP |
3.2 OAI协议的产生和发展 |
3.3 OAI协议的内容 |
3.3.1 OAI协议的设计思想 |
3.3.2 OM的六种请求 |
3.3.3 OAI的请求与响应 |
3.3.4 OAI的状态码 |
3.3.5 OAI的元数据前缀和元数据Schema |
3.3.6 OAI的流控制 |
4 基于OAI和XML的学位论文数据库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2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4.3 远程提交论文系统设计 |
4.3.1 远程提交论文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4.3.2 远程提交论文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
4.4 基于CCFC标准的论文管理系统设计 |
4.4.1 CCFC和数据库相互转换的设计 |
4.4.2 论文管理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
4.5 基于InterMedia-Text的论文检索系统设计 |
4.5.1 InterMedia技术 |
4.5.2 论文检索功能模块设计 |
4.6 基于OAI协议的学位论文发布系统的设计 |
4.6.1 基于OAI协议的学位论文元数据发布解决方案 |
4.6.2 数据提供者模块的设计 |
4.6.3 服务提供者模块的设计 |
5 大连理工大学硕、博学位论文数据库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开发工具及运行环境 |
5.2 远程提交系统的实现 |
5.3 基于CCFC标准的论文管理系统的实现 |
5.3.1 CCFC文件和数据库之间的转换的实现 |
5.3.2 论文管理系统的实现 |
5.4 基于InterMedia-Text的论文检索系统的实现 |
5.5 基于OAI协议的学位论文发布系统的实现及测试结果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10)“云录制”综艺节目的场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学术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云录制”综艺节目的概念界定 |
二、关于“云录制”综艺节目的研究现状 |
三、关于“场景”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背景:移动互联网与疫情催生“云录制”综艺节目 |
第一节 移动互联时代下电视综艺节目媒介场景的转变 |
一、移动互联网的媒介特征 |
(一)便携性与移动性 |
(二)延伸性与连接性 |
(三)交互性与社交性 |
(四)融合性与开放性 |
(五)定位性与私密性 |
(六)碎片化与场景化 |
二、电视综艺节目媒介场景的转变 |
(一)台网联动场景迁移 |
(二)联合制作场景接入 |
(三)跨屏互动场景融合 |
第二节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背景下诞生综艺节目的新场景 |
一、疫情暂停常态化录制的契机与受众宅家观剧的新需求 |
二、交叉与融合:“云录制”综艺节目的新场景 |
第二章 基础:“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技术构建 |
第一节 场景五力的技术支撑 |
第二节 场景五力在“云录制”综艺节目中的应用 |
一、场景录制——移动设备 |
二、场景连接——社交媒体 |
三、场景洞察——大数据 |
四、场景感知——传感器 |
五、场景适配——定位系统 |
第三章 特征:“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类型及特点 |
第一节 虚拟与实体:“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类型 |
一、虚拟场景 |
(一)视频连线式虚拟会谈场景 |
(二)vlog分享式虚拟社交场景 |
(三)受众想象式虚拟观看场景 |
二、物理实体场景 |
(一)后台前置的家庭录制场景 |
(二)线上+线下的演播厅录制场景 |
(三)固定+移动的家庭观看场景 |
(四)虚实融合的“云互动”场景 |
第二节 多元、移动、社交:“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特点 |
一、多元连接性 |
二、融入性 |
三、移动性 |
四、社交性 |
五、垂直性 |
六、私密性 |
七、小屏化 |
第四章 呈现:“云录制”综艺节目的场景叙事 |
第一节 松散、线性+非线性的节目场景叙事结构 |
一、松散的叙事结构——虚实融合的“云互动”场景 |
(一)叙事主题多元话轮转换快速 |
(二)节目文本扩容延伸二次叙事 |
二、线性单线结构——视频连线式虚拟会谈场景 |
三、对位式复调的非线性结构——vlog分享式虚拟社交场景 |
第二节 不定式、固定式、可拆分单点的节目场景叙事视角 |
一、不定式内聚焦视角 |
二、固定式内聚焦视角 |
三、可拆分单点叙事视角 |
第三节 戏谑式、独白式、日常生活式的节目场景叙事话语 |
一、戏谑式话语 |
二、独白式话语 |
三、日常生活话语 |
第五章 服务:“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功能 |
第一节 传递丰富用户体验感的信息 |
一、传递个性化服务信息 |
(一)传递视频社交服务信息——vlog分享式虚拟社交场景 |
(二)传递即时通讯服务信息——视频连线式虚拟会谈场景 |
(三)传递虚拟社区服务信息——虚实融合的“云互动”场景 |
二、传递沉浸式交互信息 |
(一)传递感官共振的交互信息——虚拟场景 |
(二)传递在场参与的交互信息——物理实体场景 |
第二节 “云录制”综艺节目的新场景构建新的社会关系 |
一、陪伴型社会关系 |
(一)脱域陪伴型社会关系——虚拟场景 |
(二)嵌入陪伴型社会关系——物理实体场景 |
二、松散的部落关系 |
(一)兴趣型虚拟部落关系——虚拟场景 |
(二)虚实交织的异质性部落关系——物理实体场景 |
三、依恋型类社会关系 |
(一)静态的依恋型类社会关系——虚拟场景 |
(二)动态的依恋型类社会关系——物理实体场景 |
第三节 缓解社会焦虑,进行情感抚慰 |
第六章 影响:“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背后的反思与启示 |
第一节 审美性缺失:非专业化拍摄的粗制乱造 |
第二节 泛生活化转向:导致隐私过度暴露 |
第三节 融媒体的发展空间:场景的个性适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邮电设计技术2004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及优化研究[D]. 李田玉. 郑州大学, 2020(03)
- [2]风险社会视域下的网络舆情治理研究[D]. 张发林. 武汉大学, 2016(06)
- [3]中文图书目次自动解析研究 ——以农业图书为例[D]. 张芝妍.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4]新疆方志文献研究[D]. 高健.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 [5]呼叫中心系统集成商的服务产品设计[D]. 彭旻玺.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6]北京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核算应用研究[D]. 线春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7]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 潘霞.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5)
- [8]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研究[D]. 范丽莉. 武汉大学, 2004(04)
- [9]大连理工大学硕、博学位论文数据库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董彦奇. 大连理工大学, 2004(04)
- [10]“云录制”综艺节目的场景研究[D]. 渠颖.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