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优化经营模式研究

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优化经营模式研究

一、Study on Optimized Pattern of Forest Ecosystem Management in Dagangshan(论文文献综述)

白浩楠,牛香,王兵,宋庆丰,龙文兴[1](2021)在《大岗山常绿阔叶林不同生活型树种多度分布格局》文中认为为了揭示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内常绿和落叶物种的多度分布格局,以及主导两类生活型物种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学过程,建立2 hm2长期固定样地并进行群落生态学调查。使用累积经验分布函数量化两类生活型物种的分布特征,利用6种物种分布模型进行数据拟合,采用Akaike信息准则(AIC)和KolmogorovSmirnov检验拟合效果。结果表明,在大岗山常绿阔叶林内,常绿树种重要值前3位分别是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鹿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落叶物种重要值前3位分别是赤杨叶(Alniphyllum fortunei)、山乌桕(Sapium discolor)和木油桐(Vcmicia Montana)。两类生活型物种多度分布曲线均呈现出一定的S形,两者之间并无显着差异,除了生态位模型外,纯统计模型和中性理论模型均可接受。中性过程对两类生活型物种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形成有重要影响。

左政[2](2020)在《长白山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与经营 ——以金沟岭林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长白山落叶松林是东北虎、豹的重要活动栖息地。本研究通过观测固定样地数据,运用定性判断与定量化、模型模拟相结合,野外调查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等系统科学整合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金沟岭林场为例进行长白山落叶松林的多功能评价与经营研究。依据18块固定样地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起源落叶松林不同生长阶段的林分结构特征。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落叶松林多功能,构建多功能评价模型,评价不同起源、不同年龄阶段落叶松林结构与多功能关系。探索落叶松林各主要功能及多功能随时间变化规律,研究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模式,对研究区域落叶松林的多功能经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使其最大实现落叶松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分析了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不同龄组的林分结构,结果表明:中龄林阶段,人工林直径分布为左偏单峰山状分布,天然林为多峰山状分布;近熟林阶段,人工林直径分布为单峰山状分布,天然林为多峰山状分布;成熟林阶段,人工林直径分布都为单峰山状分布,天然林为多峰山状分布。人工林不同龄组阶段小、中、大、特大径级组蓄积比例分别为4:5:1:0、0:5:5:0和0:6:3:1;天然林不同龄组小、中、大、特大径级组蓄积比例分别为1:6:2:1、1:4:5:0、0:4:4:2。落叶松人工林中龄林为弱度混交,近熟林介于中度混交和强度混交之间,成熟林为中度混交;天然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皆为中度混交,成熟林为强度混交。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林木空间分布皆为中龄林阶段为团状分布,近熟林阶段为偏团状分布,成熟林阶段为随机分布;人工林和天然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阶段林木大小比数均为中庸状态;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林各龄组样地的林木均处于生长空间不足的状态。(2)比较分析了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不同龄组乔木、灌木和草本三个层次的物种多样性状况和天然更新状况。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多样性综合指数,结果表明落叶松天然林的物种多样性优于人工林;利用熵值和负相关系数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落叶松林更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中龄林更新状况优于成熟林和近熟林;落叶松天然林近熟林更新状况优于成熟林和中龄林。(3)研究了落叶松林的功能需求,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碳汇为主要的功能需求。采用了综合权重法构建了落叶松林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了多样性综合指数值、灌木盖度、针阔比、龄组、林分郁闭度、草本盖度、坡度、乔木层林分生物量和林分蓄积量共9个评价指标。通过样地调查并结合现有相关数据,开展研究地区落叶松林在林分层次的多功能评价,评价结果如下:(a)落叶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和碳汇功能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到近熟林阶段,增长趋势趋于平缓;水源涵养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趋于稳定的趋势;多功能值均呈现先上升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其中人工林在46a后多功能值趋于平缓。落叶松天然林在110a处达到最大值,而后落叶松天然林多功能值趋于平缓。(b)落叶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水源涵养功能之间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大,表现出先对立后互利的关系;落叶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碳汇功能之间为互利关系,均随着碳汇功能的增大而增大;落叶松林水源涵养功能与碳汇功能两者之间随着林分年龄增长,相互关系逐渐由对立关系转为互利关系。(c)落叶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分别与碳汇功能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水源涵养功能之间无显着相关性。(4)以森林多功能经营为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理念,研究确定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目标、目标结构体系和相应的调整技术,提出了不同起源、不同年龄阶段落叶松林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为主导功能,兼顾水源涵养功能及碳汇功能的多功能经营模式,为落叶松林的多功能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小玉[3](2020)在《毛竹向常绿阔叶林扩张对碳氮磷硅储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内毛竹向邻近受破坏的次生常绿阔叶林扩张现象日益严重,但有关毛竹扩张引起的生态后效与入侵机制研究仍有待完善。毛竹属于超富硅植物,这一生物学特性在毛竹扩张相关研究中鲜有考虑。硅元素与其它养分元素(如碳、氮、磷)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过多或过少的硅元素对植物的生长都可能引起负面影响。本研究以硅元素的变化为切入点,采用时空替代法,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毛竹扩张方向连续选取毛竹林、竹阔混交林、次生常绿阔叶林,比较分析扩张前后植物-土壤系统中碳、氮、磷、硅元素的分布格局,扩张前后植物的碳、氮、磷、硅元素含量与硅有关的化学计量比等指标,并通过室内硅添加实验来验证硅对植物体内碳、氮、磷化学计量平衡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毛竹向常绿阔叶林扩张导致生态系统中的总碳储量从252.7 t C ha-1到149.8 t C ha-1减少了40.7%,其中土壤碳库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植物部分碳储量从147 t C ha-1到45 t C ha-1减少了70%。由于毛竹根系周转速度的增加,加快了地下部分的碳循环。对于氮素来说,毛竹的干扰已降低了如虎皮楠等植物的叶氮含量,从生态系统层面来看,毛竹的扩张并未影响氮的总储量,但植物与土壤之间的分配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毛竹的干扰显着影响了阔叶树种叶片磷含量,毛竹的扩张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磷储量并改变了其分配格局。(2)毛竹硅元素是其它阔叶树种的3-5倍,属于超富硅植物。且毛竹的干扰导致了样地典型植物虎皮楠硅含量的增加,改变了乔木树种的碳氮磷化学元素计量比。毛竹的扩张导致土壤不同形态硅的分布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毛竹向常绿阔叶林扩张导致生态系统中的总硅储量从303 kg Si ha-1到465 kg Si ha-1增加了35%,且植物体Si库增加了27%。由于毛竹根系周转速度的增加,加快了地下部分的硅循环。(3)通过外源硅添加实验发现在低硅与高硅添加改变了实验树苗的高生长与地径影响其光合作用参数,如降低了闽楠与杉木净光合速率,而提高了木荷的净光合速率导致毛竹、闽楠、杉木体内的C:N:P化学计量比增加,木荷却相反。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可知,毛竹向次生常绿阔叶林的扩张会显着改变生态系统碳氮磷硅的储量与分配格局,毛竹的干扰影响了乔木植物的生长与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可丰富毛竹入侵常绿阔叶林的化学计量内稳态平衡理论,为毛竹扩张的生态后效评价与成功入侵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袁继安[4](2019)在《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文明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已成为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并于2015年再度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党的十九大更明确指出,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可以看出,国家近年正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监管进行新一轮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5年多来,围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一新领域开展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部分省市也开展了试点工作,获得初步经验。论文以湖南省森林资源中的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在《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 2012》,以下简称SEEA-2012)框架内,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及相关标准为依据,核算了2013年至2016年优势树种森林资源的林地、林木资产价值与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在此基础上,按年份试编了2014-2016年连续3年的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并对各有关要素及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作了分析;研究了湖南省在资产负债表试编阶段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尝试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研究结果如下。(1)2013-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地面积累计增幅1.64%,各年度间同比增幅分别为0.76%、0.53%和0.34%,各年度间平均增幅为0.61%;各年林地资产价值分别为3702.05×108元、3823.18×108元、4332.59×108元和4889.11×108元。因价格上涨因素,林地资产价值各年度间同比增幅分别为3.72%、13.32%和12.84%,年度间平均增幅达到9.96%。(2)2013-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林木资产账面价值分别为3028.17×108元、3127.20×108元、3279.76×108元和3351.54×108元。年平均为3196.67×108元·a-1,单位面积林木账面价值为36300元·hm-2(不含利润、税金和运输费用等)。(3)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分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在2013-2016年间,年均为340.68×108t·a-1,单位面积年均3805.46 t·hm-2·a-1。其中,在实物总量上贡献最大者为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单位面积涵养水源量年均为3730.11 t·hm-2·a-1。除涵养水源功能外,其他各项服务功能从4年平均来看,所提供的实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固土保肥、净化大气、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分别为34463.03×104t、22343.62×104t、10710.55×104t和31.14×104t,单位面积年均提供实物量依次为38.44 t·hm-2·a-1、24.92 t·hm-2·a-1、11.94 t·hm-2·a-1和0.035 t·hm-2·a-1。优势树种年均提供生态服务总价值近3200×108元,4年间累计增幅5.74%;在生态服务的各项目方面,以2016年为例,6大服务功能创造的价值总计为3304.4×108元,单项价值在60.30×108~848.55×108元之间,最高者为涵养水源功能848.55×108元,最低为积累营养物质功能60.30×108元,大小排序依次为,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固土保肥>净化大气>积累营养物质>。各功能创造的价值在全部生态服务价值中所占比重处于2%-26%之间,(4)2013-2016年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分别为9855.23×108元、10090.77×108元、10840.51×108元和11545.04×108元,4年累计增长17.15%。其中,从4年平均观察,在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中,所占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林地资产39.44%,林木资产30.25%,生态服务30.31%。(5)2013-2016年间,森林年均被侵害面积1.595×104hm2·a-1,被侵害蓄积71.53×104m3·a-1。因毁林开荒等森林资源侵害因素造成的优势树种森林资源综合负债各年分别为19.82×108元、28.86×108元、27.41×108元和30.64×108元,各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0.201%、0.286%、0.253%和0.265%。2013-2016年,每1元的森林资源负债,有高达377元的可控森林资源资产来偿还(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净资产比重连续4年平均保持在99.7%以上。各年的森林资源资本积累率分别为5.42%、2.30%、7.47%和6.49%。(6)根据森林资源资产存量、价值、森林资源负债和净资产核算结果,结合生态学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与财务会计学下的“科目汇总表法”,经由科目汇总表和总账平衡表2个基础表,运用“资产=负债+净资产”平衡原理,可以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7)森林资源质量方面,2013-2016年的4年间,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累计上升10.9%,达到55.51 m3·hm-2,但相比于全国及国际平均值,仍有明显差距。研究该选题,可以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之间的一般规律;综合利用生态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寻求创新自然资源监管制度,加强资源保护,最终达到服务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事业的目的。研究发现,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国内的研究与试点相当有限,相关报表的设计与编制亦在探索过程当中。对森林资源负债的项目设计与科学核算仍然相当不足,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对编制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加强资源管护和生态的可持续性,是我国的一项制度创新,国际社会上并无成法可依,未来可进一步依据国情,科学设计与细化报表考核指标,重点研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演变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科学规律等问题。

何相宜[5](2019)在《江西大岗山杉木人工林和毛竹林土壤肥力特征及影响因素》文中提出为了解大岗山杉木人工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土壤肥力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文献检索和室内补充实验的方法,描述了不同林分土壤性质的变化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两种林分土壤的主要肥力指标,进一步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壤其它性质对土壤主要肥力指标的影响,同时综合评价杉木人工林和毛竹林肥力状况。结果表明:(1)两种林分土壤均属壤土,呈微酸性或中性。不同性质表现出不同的变异特征,多数属中等强度变异,而土壤密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pH、速效钾含量等指标,属弱变异强度。真菌数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则变异相对较强烈,达到强变异程度。(2)两种林分同层土壤性质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变化,土壤密度、总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有机质、全氮、碱解氮、pH均未达到显着性差异水平。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速效磷含量在0-40cm内均达到差异显着。土壤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以及土壤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速效钾分别在0-20cm和20-40cm 土层达到差异显着。(3)两种林分土壤剖面垂直变化规律相似,表现为:毛竹林土壤密度和毛管孔隙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其它土壤性质则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其中,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等达到差异显着;杉木人工林除土壤密度外,其它土壤指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其中,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差异显着。(4)土壤有机质含量、纤维素酶活性、总孔隙度、放线菌数量、土壤密度是土壤肥力主控因素,土壤有机质和纤维素酶彼此发生强烈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总孔隙度受毛管和非毛管孔隙度间接影响最大;放线菌主要受纤维素酶、全氮等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密度主要受蔗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大岗山两种林分土壤肥力高低排序为:毛竹林>杉木人工林。

张会儒,雷相东,张春雨,赵秀海,胡雪凡[6](2019)在《森林质量评价及精准提升理论与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森林质量提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并将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林业的目标和任务。森林经营是实现森林质量提升的根本途径,当前迫切需要明确实现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森林质量的评价指标有哪些?如何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经营理论来提升森林质量?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森林质量评价指标进行了综述,从森林干扰理论、演替理论、主导生态因子作用、生态位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边缘效应原理等方面总结分析了质量提升的生态学和林学基础。认为森林质量评价指标存在层次性和目标相关性,核心是森林生态系统本身的属性,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技术体系,包括立地评价和适地适树、森林生长收获预测、森林经营规划等7个方面,为我国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作提供依据。

王佳[7](2019)在《耦合多元统计预测与析因分析用于研究广州-佛山森林覆盖面积变化》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木材加工业迅速发展,造成了自然森林面积锐减,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限的森林资源与城市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给城市生态红线保护带来了挑战。作为人口聚集、工业发展的大中型城市(广州和佛山市),其森林面积在近年来一直发生着变化。为了更好的推进珠三角地区建设“森林城市群”,亟需分析广州-佛山市城市森林面积变化特征,辨识主要驱动因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然而,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与社会经济和自然过程之间存在的关系尚不明晰;而且各种影响因子之间可能存在互动性,单一的分析方法往往不能够充分揭示上述复杂关系。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开发了一套集成方法体系——耦合多元统计预测与析因分析(MSPFA)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多元线性回归(MLR)、多元分位数回归(MQR)、支持向量机(SVM)和逐步聚类分析(SCA)四种统计预测方法与析因分析(FA)方法耦合,用于处理森林面积与人类社会和自然过程等因子之间可能存在的线性、非线性、连续和离散的复杂关系,并量化因子及因子之间的交互对森林面积变化的作用。将开发的MSPFA方法应用到广州-佛山市,探究森林覆盖面积的变化与人类社会活动及自然过程的复杂关系并揭示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多元统计预测方法下森林覆盖面积变化模拟的效率不同。具体来说,SCA和SVM比MLR和MQR方法能够得到更好的模拟效果;这是因为SCA和SVM能够充分表征系统的非线性关系,说明了城市森林面积变化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过程。人口数量、原木消耗量、原木库存和降雨量是影响森林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而且人口数量对森林面积的变化贡献最高。高密度的聚集人口和城镇化会影响局地气候(如降水),从而影响森林植物的生长条件,进而改变城市森林面积。广州市人口以及木材的需求量会大幅度影响广州-佛山两地的森林面积的变化,是因为广州市比佛山市拥有更高的人口数量和木材资源需求量。因此,为了广州-佛山的森林面积的管理,应该合理控制广州市的人口增长,减少木材消耗。本文分析了广州-佛山森林覆盖面积变化情况,总结出了主要影响因子,为广州-佛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有效信息。

李翀[8](2018)在《毛竹林碳积累特征与碳汇功能经营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森林类型之一,具有生长速度快、可以隔年连续采伐及永续利用等特点,在森林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毛竹林增汇减排包括造林增汇和经营增汇两种方式,不同栽植方式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碳汇能力具有显着的影响,不合理的经营措施还可能导致部分竹林生态系统成为碳净排放源。本研究以毛竹为对象,采用固定样地长期连续监测的方法,分别对新造毛竹林(2008~2018年)碳积累过程以及经营毛竹林(2010~2016年)植被碳库、土壤碳库、碳排放与碳泄漏和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着眼于提高生态系统碳封存潜力,探索兼顾多种效益的毛竹林生态经营方式。系统掌握不同栽植方式毛竹林从造林至成林期间碳积累的动态变化过程和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净碳动态变化的影响及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响应。经营试验对三个施肥量(F)水平(大量施肥,900 kg ha-1 yr-1;中等施肥,450 kg ha-1 yr-1;不施肥,0 kg ha-1 yr-1)和三个采伐(H)水平(强度采伐,]00%;中度采伐,50%;弱度采伐,0%,择伐对象是3度竹)进行3k正交。研究表明:(1)毛竹成林生长期新竹平均胸径、平均竹高和累积地上碳储量增长速率都呈现“慢-快-慢”的变化趋势。新竹碳储量由新竹平均胸径、平均竹高和平均立竹度共同决定。丛栽更有利于新竹立竹度的增加,累积地上碳储量显着高于匀栽。线性模型能够很好的反映新竹平均胸径、平均高和地上碳储量随造林年限的递增状况。(2)经过6年的经营,施肥、采伐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产生了显着影响,但是对土壤碳储量影响不显着。只有大量施肥和强度采伐的交互(我们称之为集约经营措施)导致了 0-50cm 土层土壤碳储量的下降,为-4.48 Mg C ha-1。而优化的经营措施(大量施肥中度采伐)0-50 cm 土层土壤碳储量增加最多,增加了 59.94 Mg C ha-1,达到 112.15 Mg C ha-1。(3)施肥、采伐和时期以及施肥×采伐和采伐×时期的交互作用对毛竹碳储量影响效应显着。毛竹碳储量变化2010~20]2年显着增加,处理F3H3增加最多,达到34.06 Mg C ha-1,处理 F2H1增加最少,为 12.26 Mg C ha-1。2012~2014 年不同经营处理都不同程度降低,处理F1H3降低最多,达到21.52 Mg C ha-1,处理F2H1降低最少,为2.51 MgCha-1。经营6年后,毛竹碳储量变化值处理F2H2增加最多,增加了18.23 Mg C ha-1,处理F3H3增加最少,只增加了 3.91 Mg C ha-1。(4)无论2010年还是2013年,新竹平均胸径、株数和碳储量与3、5年生老竹的相关性均高于2、4年生老竹。不同经营措施的实施对新竹的平均胸径、株数和地上碳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度采伐最有利于提高毛竹林新竹的发育质量。(5)经营6年后,大量施肥中度采伐(69.137 Mg C ha-1)和大量施肥强度采伐(-0.476 Mg C ha-1)生态系统净碳变化量差异显着。土壤碳库变化量占所有碳库变化量总和的70.50±12.30%,毛竹碳库变化量占所有碳库变化量总和的26.17±1 1.24%,林下植被碳库变化量占所有碳库变化量总和的0.52土0.37%,运输泄漏量占所有碳库变化量总和的0.33±0.16%,施肥排放量占所有碳库变化量总和的2.47±4.85%。(6)采伐方式对林下灌木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影响较大,中度采伐显着高于弱度采伐,有利于林下灌木物种丰富度的增加,优势物种的生长和均匀分布。与灌木不同,施肥方式对林下草本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影响显着,中等施肥毛竹林下草本丰富度和多样性显着高于不施肥。

刘潘伟[9](2018)在《基于NDVI和地形因子的江西大岗山流域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特征》文中认为土壤中碳氮含等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全球碳氮循环的重要研究内容。为了研究我国南方红壤区森林植被土壤碳氮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以南方红壤区典型区域的江西大岗山流域表层(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研究区植被类型、地形条件和空间分布均匀性等因素,设置90个取样点,并于2015年7月和2016年7月采集270个土壤样品,基于地统计学相关理论和ArcGIS、ENVI、SPSS等软件平台,研究了植被和地形等因素对流域表层土壤碳氮要素空间分布的影响;同时,利用不同的土壤碳氮要素空间预测方法,分析了该流域表层土壤碳氮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不同的空间预测方法进行了对比与探讨。以期为我国南方红壤区森林植被土壤碳氮等要素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岗山流域表层(020 cm)土壤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5.82 g/kg、1.63 g/kg和126.67 mg/kg。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的变异系数在25%60%之间,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其中,土壤有机碳的变异程度最大(58.33%),其次为碱解氮(45.10%),全氮的变异程度最小(26.99%)。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碳氮含量差异显着。土壤有机碳表现为马尾松>农田>杉木>阔叶混交林>毛竹>针阔混交林>荒草地;土壤全氮表现为马尾松>农田>杉木>毛竹>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荒草地;土壤碱解氮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杉木>马尾松>农田>毛竹>荒草地。不同土层厚度下土壤碳氮含量明显不同。010 cm层中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2.39 g/kg、1.80 g/kg和152.66 mg/kg,1020 cm层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9.25 g/kg、1.46 g/kg和100.69 mg/kg,010 cm层中的土壤碳氮含量明显大于1020 cm层。(2)大岗山流域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和碱解氮之间均为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和0.88,土壤碳氮要素空间分布关系密切。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与NDVI、海拔、坡度和地形湿度指数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汇流动力指数、沉积物运移指数呈负相关关系。植被和地形因子显着影响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的空间分布。(3)本研究中,协同克里格插值法在预测土壤碳氮要素空间分布时精度更高,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的预测精度分别为77.5%、76.9%和77.1%。基于协同克里格插值法生成了大岗山流域土壤碳氮空间分布图,分析了该流域的土壤碳氮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大岗山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现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的趋势,这种分布趋势与该流域的DEM走向和NDVI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土壤碱解氮含量除在流域西北部较多外,其他区域差异不明显。

邱问心[10](2018)在《基于InVEST模型的水库集水区水源涵养功能现状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浙江省临安市水涛庄水库集水区为研究范围,分别利用水量平衡公式、综合蓄水法和InVEST模型对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进行评价,并对模型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基于InVEST模型对浙江省临安市水涛庄水库集水区水源涵养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研究区内水源涵养能力较好的林型替换较差的林型,在综合对比各类替换模式后,进而提出提升研究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优化方案。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总面积为5756.04hm2,森林面积为5362.83hm2,研究区森林可分为山核桃林、油茶林、毛竹林、高节竹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金钱松林、麻栎林、短柄枹栎林、青冈栎林、马尾松白栎短柄枹栎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共11种类型;根据坡度分级可将研究区分为平(0°-5°)、缓(5°-15°)、斜(15°-25°)、陡(25°-35°)、急(35°-45°)、险(45°≤)六个坡度级。(2)基于出入库水量监测数据计算得出研究区2015年水源涵养总量为2 738.31×104m3;基于综合蓄水法计算的研究区森林水源涵养量为3 425.12×104 m3,其中林冠层截留量为1 307.55×104 m3,占总量的38.18%;枯落物截留量为9.17×104 m3,占总量的0.28%;土壤层水源涵养量为2 108.41×104 m3,占总量的61.56%。因此,土壤层在森林水源涵养的过程中占主体地位。基于InVEST模型模拟的研究区水源涵养量为3 193.90×104 m3,森林水源涵养量为3 189.73×104 m3,年水源涵养量占研究区年降水量的31.35%,水源涵养能力较好。(3)基于InVEST模型对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进行评价,研究区平均水源涵养深度为594.82mm,其中以针阔混交林的水源涵养能力最好,为902.79mm。不同森林类型在不同坡度级上的平均涵养深度均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平坡(0°-5°)上达到最大。(4)影响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的环境因素主要可以概括为下垫面特征和气候因素这两大类,气候因素中潜在蒸散量对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最大,而下垫面特征中土壤饱和导水率为主要影响因素。因此,通过森林植被的调整从而改善林下土壤情况,可以有效提高区域水源涵养功能。(5)通过对比2015年基于出入库水量监测数据计算的水源涵养量和基于InVEST模型得出的水源涵养量,得出InVEST模型水源涵养模块模拟的精度为83.36%。表明InVEST模型在计算区域整体水源涵养量上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基于综合蓄水法计算的森林水源涵养量与InVEST模型模拟值相比,精度为91.27%;对各林型水源涵养量而言,模型模拟值的平均精度为89.86%;以55个样地水源涵养量的实测值,对InVEST模型模拟结果进行检验,模拟值对实测值的回归方程为y=0.8682x+172.14,R2为0.63,模型模拟精度达74.15%;马尾松白栎短柄枹栎混交林的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为最大,青冈栎林次之,油茶林最小。因此可以认为InVEST模型在模拟各林型水源涵养功能方面亦具有较高精度。(6)利用InVEST模型对研究几种优化模式进行模拟分析,经模拟比较,在满足研究区居民现有森林经营基础上,将研究区16°-35°坡度级上除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以外的森林类型全部替换成针阔混交林,研究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可提升41.07%。通过多种方法对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价,验证了InVEST模型的可行性并阐明了影响区域水源涵养功能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水源涵养功能的优化模式,为指导浙江乃至亚热带地区的水源涵养功能现状及优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及依据。

二、Study on Optimized Pattern of Forest Ecosystem Management in Dagangsha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udy on Optimized Pattern of Forest Ecosystem Management in Dagangshan(论文提纲范文)

(2)长白山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与经营 ——以金沟岭林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森林多功能评价研究
        1.1.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研究
        1.1.2 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1.1.3 碳汇功能研究
        1.1.4 森林多功能经营研究
    1.2 落叶松研究
        1.2.1 落叶松结构研究
        1.2.2 落叶松多功能评价研究
        1.2.3 落叶松多功能经营研究
    1.3 落叶松林多功能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势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森林植被分布
        2.1.6 社会经济条件
        2.1.7 森林资源及经营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数据来源
        2.3.1 相关数据资料
        2.3.2 样地调查
    2.4 研究方法
        2.4.1 龄组划分方法
        2.4.2 数据处理方法
3 落叶松林林分结构特征
    3.1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基本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3.2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直径结构
        3.2.1 直径分布
        3.2.2 直径分布拟合
    3.3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蓄积结构
    3.4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空间结构
        3.4.1 混交度
        3.4.2 角尺度
        3.4.3 胸径大小比数
        3.4.4 林分开敞度
        3.4.5 林分垂直结构
    3.5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生物量及碳储量结构
        3.5.1 不同林龄落叶松林单木生物量研究
        3.5.2 生物量与蓄积量线性关系
        3.5.3 研究地林分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经济价值测定
    3.6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不同生长阶段结构特征
    3.7 小结
4 落叶松林物种多样性及天然更新
    4.1 数据分析
        4.1.1 物种重要值
        4.1.2 物种多样性指数
        4.1.3 林分更新综合值计算
    4.2 计算结果
        4.2.1 不同生长阶段物种重要值
        4.2.2 不同生长阶段物种多样性
        4.2.3 各龄组生物多样性主成分分析
        4.2.4 落叶松天然林和人工林更新状况研究
    4.3 小结
5 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研究
    5.1 落叶松林森林多功能需求分析
        5.1.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5.1.2 涵养水源功能
        5.1.3 碳汇功能
    5.2 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构建原则
        5.2.2 指标的选取
        5.2.3 指标的计算
        5.2.4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5.2.5 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5.3 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
    5.4 落叶松林多功能关系
        5.4.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水源涵养功能关系
        5.4.2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碳汇功能关系
        5.4.3 水源涵养功能与碳汇功能关系
        5.4.4 森林多功能随时间变化关系研究
    5.5 落叶松林不同森林功能之间关系研究
        5.5.1 不同生态功能间相关性研究
        5.5.2 不同生态功能之间关系研究
    5.6 小结
6 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模式
    6.1 经营原则
        6.1.1 可持续经营原则
        6.1.2 多功能经营原则
    6.2 落叶松林目标结构体系
        6.2.1 经营目标
        6.2.2 蓄积结构目标
        6.2.3 树种组成目标
        6.2.4 直径结构目标
        6.2.5 垂直层次结构目标
        6.2.6 空间结构目标
        6.2.7 物种多样性目标
        6.2.8 更新结构目标
    6.3 落叶松林结构调整主要技术
        6.3.1 不同龄组的林分结构调整
        6.3.2 采伐模式研究
    6.4 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模式
    6.5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毛竹向常绿阔叶林扩张对碳氮磷硅储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毛竹扩张
        1.1.1 毛竹扩张相关研究
        1.1.2 毛竹扩张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1.1.3 毛竹扩张相关机制的研究
        1.1.4 毛竹扩张对碳氮磷硅养分元素的影响
    1.2 元素循环与化学计量比
        1.2.1 元素循环
        1.2.2 生态化学计量学
2 毛竹向常绿阔叶林扩张对生态系统C、N、P分配格局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地概况
        2.2.2 实验设计
        2.2.3 测定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2.3.2 毛竹扩张过程中植物体内C含量的变化及对系统C储量的影响
        2.3.3 毛竹扩张过程中植物体内N含量的变化及对系统N储量的影响
        2.3.4 毛竹扩张过程中植物体内P含量的变化及对系统P储量的影响
    2.4 讨论与结论
        2.4.1 毛竹扩张过程中植物叶、枝C、N、P含量的变化
        2.4.2 毛竹扩张过程对林分生态系统C储量分配格局的影响
        2.4.3 毛竹扩张过程对林分生态系统N储量分配格局的影响
        2.4.4 毛竹扩张过程对林分生态系统P储量分配格局的影响
3 毛竹向次生常绿阔叶林扩张对生态系统硅分配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地概况
        3.2.2 实验设计
        3.2.3 测定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植物体内Si含量的差异情况
        3.3.2 毛竹向常绿阔叶林扩张过程植物体内Si含量的变化
        3.3.3 土壤有效硅、有机结合硅含量变化动态
        3.3.4 土壤铁锰(氢)氧化硅、无定形硅含量变化动态
        3.3.5 毛竹向常绿阔叶林扩张对Si/C/N/P元素化学计量影响
    3.4 讨论与结论
4 硅添加对毛竹与阔叶树种生长与元素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3 测定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硅添加对闽楠、木荷、杉木生长速率的影响
        4.3.2 硅添加对毛竹、闽楠、木荷、杉木光合速率的影响
        4.3.3 硅添加对植物各组织Si、C、N、P含量的影响
    4.4 结论与讨论
5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A

(4)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森林资源核算
        1.2.2 自然资源账户与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
        1.2.3 国外环境审计与中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创新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与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及重点与难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森林资源与森林资源核算
        2.1.1 森林资源的内涵、分类与特征
        2.1.2 森林资源核算的内涵与原则
        2.1.3 森林资源核算的指标体系
    2.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与净资产
        2.2.1 森林资源资产的确认与分类
        2.2.2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必要性以及分类与特征
        2.2.3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确认及意义
    2.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理论
        2.3.1 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理论
        2.3.3 森林资源核算理论
        2.3.4 委托代理理论与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3 研究区概况
    3.1 湖南省自然地理概况
    3.2 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3 湖南省森林资源概况
4 森林资源核算方法
    4.1 森林资源资产核算方法
        4.1.1 森林资源的计量属性与评估方法
        4.1.2 林地资产核算方法
        4.1.3 林木资产核算方法
        4.1.4 生态服务核算方法
    4.2 森林资源负债与净资产核算方法
        4.2.1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方法
        4.2.2 森林资源净资产核算方法
5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构建
    5.1 传统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作用
    5.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内涵及其定位
    5.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建议结构
        5.3.1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国际经验
        5.3.2 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设想
    5.4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5.5 现阶段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困难
        5.5.1 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性困难
        5.5.2 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业务与技术上的困难
        5.5.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干部离任审计中的局限性
6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与净资产的核算
    6.1 林地资产的核算
        6.1.1 林地资产核算结果
        6.1.2 林地资产核算结果分析
    6.2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的核算
        6.2.1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核算结果
        6.2.2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6.3 森林生态服务的核算
        6.3.1 涵养水源的核算
        6.3.2 固土保肥的核算
        6.3.3 固碳释氧的核算
        6.3.4 净化大气的核算
        6.3.5 积累营养物质的核算
        6.3.6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算
        6.3.7 生态服务功能汇总核算
    6.4 森林资源综合负债与净资产的核算
        6.4.1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
        6.4.2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核算与分析
7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分析
    7.1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探索编制
        7.1.1 编制资产负债表前的年终清理与账务准备
        7.1.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步骤
        7.1.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结果
    7.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分析
        7.2.1 森林资源资产结构变化的动态分析
        7.2.2 森林资源质量变化分析
        7.2.3 有林地、防护林地及其他林地增长率分析
        7.2.4 公益林和商品林面积结构变化动态分析
        7.2.5 林业与非林业经营活动减少森林资源分析
        7.2.6 资产负债率与资本积累率分析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优先解决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性困难
        8.1.2 统一标准,集中克服业务与技术上的困难
        8.1.3 充分发挥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离任审计中的作用
        8.1.4 研究展望
    8.2 创新与不足
        8.2.1 研究创新
        8.2.2 研究的不足
    8.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林木资源分类
附录 B 计算森林资源预计负债用的年金现值系数表(部分)
附录 C SNA-2008国家资产负债表
附录 D SEEA-2012价值型资源账户概念格式
附录 E 中国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价值量)核算表
附录 F 林地租赁合同书
附录 G IPCC推荐使用的木材密度(D)
附录 H (按龄组)2014-2016湖南省优势树种调节水量
附录 I 长沙市城区供水用户分类
附录 J (按龄组)2014-2016湖南省优势树种涵养水源价值
附录 K 大气污染物当量值(部分)
附录 L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江西大岗山杉木人工林和毛竹林土壤肥力特征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森林土壤肥力评价的研究
        1.2.1 土壤肥力质量的研究
        1.2.2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
        1.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3 森林土壤性质的研究
        1.3.1 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
        1.3.2 森林土壤化学性质的研究
        1.3.3 森林土壤生物学性质的研究
    1.4 森林土壤性质作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
    1.5 森林土壤肥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试验地概况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
        2.1.2 水文气候及土壤类型
    2.2 研究样地基本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与补充
    3.2 土壤性质的测定方法
    3.3 数据处理
        3.3.1 通径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3.3.2 数据处理
4 两种林分土壤基本性质
    4.1 土壤物理性质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两种林分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分析
        4.2.1 杉木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分析
        4.2.2 毛竹林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分析
        4.2.3 两种林分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分析
    4.3 土壤化学性质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两种林分土壤化学性质差异分析
        4.4.1 杉木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差异分析
        4.4.2 毛竹林土壤化学性质差异分析
        4.4.3 两种林分土壤化学性质差异分析
    4.5 土壤生物学性质描述性统计分析
    4.6 两种林分土壤生物学性质差异分析
5 两种林分土壤肥力特征
    5.1 土壤肥力因子主成分分析
    5.2 主要肥力因子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5.2.1 主要肥力指标与土壤性质相关分析
        5.2.2 主要肥力指标与土壤性质通径分析
        5.2.3 土壤性质对主要肥力指标的决定程度分析
    5.3 两种林分森林土壤肥力评价
6 讨论与结论
    6.1 土壤密度和总孔隙度
    6.2 土壤有机质
    6.3 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和放线菌数量
    6.4 其他土壤性质对土壤肥力主控因素的影响
        6.4.1 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6.4.2 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6.4.3 对土壤总孔隙度的影响
        6.4.4 对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6.4.5 对土壤密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附录H
附录I
附录J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耦合多元统计预测与析因分析用于研究广州-佛山森林覆盖面积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标
    1.4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
    2.2 多元统计预测方法
    2.3 析因分析方法
    2.4 小结
第3章 耦合多元统计预测与析因分析用于研究广州-佛山森林覆盖面积变化
    3.1 MSPFA方法
        3.1.1 多元线性回归
        3.1.2 多元分位数回归
        3.1.3 支持向量机回归
        3.1.4 逐步聚类分析
        3.1.5 析因分析法
    3.2 案例研究与模型构建
        3.2.1 研究区域
        3.2.2 模型框架
        3.2.3 数据收集与分析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3.3.2 输入因子对森林覆盖面积影响
        3.3.3 森林覆盖面积影响因子交互作用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8)毛竹林碳积累特征与碳汇功能经营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固碳增汇
        1.1.2. 竹林固碳增汇
        1.1.3. 毛竹林碳汇效益和非碳效益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1.2.1. 毛竹造林技术研究进展
        1.2.2. 毛竹林经营技术研究进展
        1.2.3. 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
        1.2.4. 毛竹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创新
        1.3.2. 研究目标
        1.3.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毛竹新造林试验区
        2.1.2. 毛竹林经营试验区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数据采集和计算
        2.2.3. 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不同栽植方式对新造毛竹林碳积累动态的影响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栽植方式林分生长年际变化特征
        3.1.2. 不同栽植方式新竹地上碳储量的影响因子
        3.1.3. 不同栽植方式不同立地条件平均胸径、竹高和累积地上碳储量变化
    3.2. 讨论
        3.2.1. 不同栽植方式对新竹平均胸径和平均高的影响
        3.2.2. 不同栽植方式对新竹平均立竹度和地上碳储量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土壤碳动态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1.1. 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的动态变化
        4.1.2. 不同经营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影响
        4.1.3. 不同经营处理对土壤碳储量变化的影响
    4.2. 讨论
        4.2.1. 施肥、采伐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的影响
        4.2.2. 不同经营措施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
        4.2.3. 土壤碳储量对交互作用的响应和毛竹林碳封存潜力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植被碳动态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
        5.1.2. 不同经营措施对灌木和草本碳储量变化的影响
    5.2. 讨论
        5.2.1. 施肥、采伐、时期及其交互作用对毛竹碳储量的影响
        5.2.2. 施肥、采伐、时期及其交互作用对灌木和草本碳储量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老竹质量和经营措施对新竹发育质量的影响
    6.1. 结果与分析
        6.1.1. 不同经营措施实施前后新老竹间的关系
        6.1.2. 不同经营措施对新竹的影响
    6.2. 讨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生态系统净碳汇能力的影响
    7.1. 结果与分析
        7.1.1. 不同经营措施的温室气体排放与泄漏
        7.1.2. 不同经营措施对2010-2013年净碳汇能力的影响
        7.1.3. 不同经营措施对2010-2016年净碳汇能力的影响
    7.2. 讨论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8.1. 结果与分析
        8.1.1. 不同经营措施对灌木多样性的影响
        8.1.2. 不同经营措施对草本多样性的影响
    8.2. 讨论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讨论与展望
        9.3.1. 对毛竹新造林空间竞争与碳储量关系的研究
        9.3.2. 找出最优的施肥量使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达到最大
        9.3.3. 进一步研究林下植被多样性与毛竹碳库、土壤碳库和林下植被碳库的关系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导师简介
致谢

(9)基于NDVI和地形因子的江西大岗山流域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不同尺度下土壤碳氮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1.2.2 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土壤碳氮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1.2.3 土壤碳氮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2.4 土壤碳氮要素空间分布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土壤类型
        2.1.4 气候条件
        2.1.5 水文
        2.1.6 植被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土壤样品采集与化学性质测定
        2.3.2 植被及地形因子的提取
        2.3.3 土壤碳氮要素空间分布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岗山流域土壤碳氮要素变化特征统计分析
        3.1.1 大岗山流域表层土壤的土壤碳氮含量特征
        3.1.2 不同植类型(水平方向)下的土壤碳氮要素变化特征
        3.1.3 不同土层厚度(垂直方向)下的土壤碳氮要素变化特征
    3.2 植被和地形因子对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的影响
        3.2.1 土壤碳氮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2.2 植被因子与土壤碳氮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2.3 地形因子与土壤碳氮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3 大岗山流域土壤碳氮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3.3.1 土壤碳氮要素空间分布预测模型的建立
        3.3.1.1 普通克里格插值与协同克里格插值
        3.3.1.2 回归克里格插值
        3.3.2 不同土壤碳氮要素空间分布预测模型的验证与对比
        3.3.3 大岗山流域土壤碳氮要素空间分布特征
        3.3.3.1 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
        3.3.3.2 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空间分布特征
4 讨论
    4.1 植被因子对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的影响分析
    4.2 地形因子对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的影响分析
    4.3 不同空间预测方法的对比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基于InVEST模型的水库集水区水源涵养功能现状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基本概念
        1.3.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3.2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
        1.3.3 InVEST模型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4.2 InVEST模型研究进展
        1.4.3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优化研究进展
    1.5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2.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土壤特征
    2.5 地表覆被类型
    2.6 植被类型
    2.7 水库概况
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样地设置与调查方法
    3.2 基于监测数据计算的水源涵养量
    3.3 基于综合蓄水法的水源涵养量评价方法
        3.3.1 枯落物层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3.3.2 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3.4 基于INVEST模型的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方法
        3.4.1 模型算法及参数
        3.4.2 参数来源及数据处理
        3.4.3 相关性分析
    3.5 技术路线
4.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4.1 基于水量平衡法的水源涵养总量
        4.1.1 研究区水源涵养总量
        4.1.2 蒸散量计算值可行性分析
    4.2 基于综合蓄水法的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4.2.1 林冠层水源涵养功能
        4.2.1.1 降雨概况分析
        4.2.1.2 林冠截留特征分析
        4.2.2 枯落物水源涵养功能
        4.2.2.1 枯落物蓄积量
        4.2.2.2 枯落物持水能力分析
        4.2.3 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
        4.2.3.1 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4.2.3.2 土壤持水能力分析
        4.2.3.3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
    4.3 基于INVEST模型的水源涵养功能评价与验证
        4.3.1 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概况
        4.3.2 不同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
        4.3.3 不同坡度上森林水源涵养功能
        4.3.4 水源涵养功能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5.INVEST模型的可行性验证与水源涵养功能优化
    5.1 INVEST模型水源涵养模块可行性验证
        5.1.1 不同地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对照验证
        5.1.2 出入库水量监测数据验证
        5.1.3 综合蓄水法验证
    5.2 基于INVEST模型的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优化研究
        5.2.1 优化提升原则
        5.2.2 优化提升措施
        5.2.3 优化提升模式
6.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Study on Optimized Pattern of Forest Ecosystem Management in Dagangshan(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岗山常绿阔叶林不同生活型树种多度分布格局[J]. 白浩楠,牛香,王兵,宋庆丰,龙文兴. 热带生物学报, 2021(01)
  • [2]长白山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与经营 ——以金沟岭林场为例[D]. 左政.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3]毛竹向常绿阔叶林扩张对碳氮磷硅储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影响研究[D]. 刘小玉.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4]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D]. 袁继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5)
  • [5]江西大岗山杉木人工林和毛竹林土壤肥力特征及影响因素[D]. 何相宜.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森林质量评价及精准提升理论与技术研究[J]. 张会儒,雷相东,张春雨,赵秀海,胡雪凡.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9(05)
  • [7]耦合多元统计预测与析因分析用于研究广州-佛山森林覆盖面积变化[D]. 王佳.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8]毛竹林碳积累特征与碳汇功能经营调控研究[D]. 李翀.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9]基于NDVI和地形因子的江西大岗山流域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特征[D]. 刘潘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8)
  • [10]基于InVEST模型的水库集水区水源涵养功能现状及优化研究[D]. 邱问心.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优化经营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