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氨基寡糖对西洋参增产防病作用的研究

复方氨基寡糖对西洋参增产防病作用的研究

一、复合氨基低聚糖对西洋参的增产防病效果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霁晖[1](2021)在《氨基寡糖素诱导猕猴桃抗溃疡病的效果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猕猴桃是一种富含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的水果,具有较高的食用、食疗价值。主产于中国、新西兰、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家,在我国陕西、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东、贵州、云南等省广泛种植,在陕西主要在关中地区渭河流域种植,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出口水果。其产业也发展成为我国陕西、四川等省区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然而,由丁香假单胞杆菌猕猴桃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引起的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kiwifruit bacteria canker)近年来在我国猕猴桃主产区频繁流行,发病普遍严重,该病害分布广、防治难、危害损失严重,致使猕猴桃产业遭受巨大障碍,大大地阻碍了我国猕猴桃产业的发展。目前,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然而化学农药由于存在“3R”(residue残留、resistance抗性、resurgence再猖獗)问题,不能适应目前猕猴桃产业绿色发展趋势。本研究拟对植物诱抗剂-氨基寡糖素诱导猕猴桃抗溃疡病的效果做出评价,并初步探索其诱导猕猴桃抗溃疡病的机理,并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研究,结合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防治方法,形成一套以免疫诱抗技术为核心的绿色高效防控技术方案,为保障猕猴桃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为明确氨基寡糖素诱导猕猴桃抗溃疡病的效果,测定了其诱导猕猴桃叶片和枝条抗溃疡病的效果。叶盘试验结果显示,在施用氨基寡糖素一周后预防效果达到60%以上,两周后仍达50%,持效期可达21d以上;通过离体枝条接种试验,测定了氨基寡糖素在‘金龙2号’和‘徐香’上施用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夏、秋季施用4次质量浓度500倍5%氨基寡糖素水剂对溃疡病具有显着防效,‘徐香’品种防效59.26%,‘金龙2号’品种防效57.76%。2.为明确氨基寡糖素诱导猕猴桃抗寒效果,采用相对电导率法,对氨基寡糖素在‘金龙2号’猕猴桃品种上使用后的抗寒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夏、秋季施用氨基寡糖素4次后抗寒性显着提高(低温处理后离子外渗率降低30%以上),而夏季或秋季分别使用氨基寡糖素2次的抗寒效果不明显。3.为探究氨基寡糖素诱导猕猴桃抗溃疡病的机理,利用q RT-PCR法,对氨基寡糖素诱导后接溃疡病菌的猕猴桃叶片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施用氨基寡糖素后猕猴桃叶片中植物防御酶CAT、PAL、SOD相关基因表达量显着上调(表达量上调可达10倍以上);而未施药对照则变化不明显;响应PAMP的Rboh相关基因在施用氨基寡糖素的叶片中显着上调(表达量上调可达100倍以上);此外,SA通路的PR1及NPR1相关基因在施用氨基寡糖素的叶片中表达量上调(PR1表达量上调可达10倍以上,NPR1表达量上调可达3倍以上)。表明氨基寡糖素能够诱导猕猴桃对溃疡病菌产生抗性,并且诱导参与植物免疫反应及SA通路的关键基因显着上调表达。4.为筛选出与氨基寡糖素混用效果良好的农药,本研究测定了氨基寡糖素及与不同药剂混用室内毒力。试验结果显示,氨基寡糖素对溃疡病菌无抑菌作用;但与春雷霉素混用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191.01),而与氢氧化铜(共毒系数94.47)、梧宁霉素(共毒系数94.54)则为表现为相加作用,与中生菌素(共毒系数0.00)、乙蒜素(共毒系数32.53)、荧光假单孢杆菌(共毒系数63.78)则表现为拮抗作用。结果说明,氨基寡糖素可以与春雷霉素、梧宁霉素、氢氧化铜混用,而不能与中生菌素、乙蒜素、荧光假单孢杆菌直接混用。5.为探究氨基寡糖素田间应用技术,本研究通过田间药剂预防试验,探索了其田间最佳施用浓度、最佳施药方式、最佳施药时期等。试验结果显示,5%氨基寡糖素水剂最佳施用质量浓度为500倍,对溃疡病防效可达73.99%;其适宜施药期以夏、秋季各施用两次防效最好,防效可达87.42%;田间试验进一步显示,5%氨基寡糖素水剂与200亿CFU/g解淀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混用效果最好,施药2次防效可达84.37%、79.32%6.在明确氨基寡糖素田间应用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猕猴桃溃疡病防控关键技术,于2019-2020年连续两年分别在周至县、眉县进行了猕猴桃溃疡病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应用多点试验示范,其中2019-2020年度及2020-2021年度示范果园平均防效分别达82.62%和78.88%,取得良好防控效果。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方案防控溃疡病绿色、科学、高效,其化学农药用量可降低30%以上,可大面积推广应用,该技术方案可为猕猴桃产业绿色、健康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薛彩云[2](2018)在《花生纹枯病病原学及其致病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广,我国绝大部分省份都有分布。辽宁是我国花生主产区之一,随着农业种植产业结构调整,花生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由于大面积种植和集约化生产给花生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病虫危害呈上升趋势。花生纹枯病是近年来辽宁新发现的一种真菌叶部病害,造成花生整株枯死,给花生产业带来严重损失。该病害国内外尚无系统研究报道,本论文对花生纹枯病菌鉴定及其病原学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病原菌种类及其侵染过程,探讨了病菌的主要致病机制,获得了病菌PG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了该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次系统研究了新病害花生纹枯病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本实验室2013年7月首次在辽宁省辽阳市下王家镇发现花生新病害花生纹枯病。该病主要危害花生叶片,引致叶片腐烂甚至全株枯死,发病部位形成大量黑灰色菌核。田间调查发现,病害多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该病害在辽宁和山东花生种植区均有发生,严重时病株率高达100%。通过病原菌分离纯化、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柯赫氏法则证病,明确了花生纹枯病病原菌为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病原菌致病性测定表明,花生纹枯病菌、玉米纹枯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分别对三种寄主具有交叉致病性,但致病力有差异。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2530℃,最适pH范围78,最适培养基为查氏和燕麦培养基,最适碳源为淀粉,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光照有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菌核产生的最适温度2530℃,最适pH7,最适培养基为玉米粉培养基和PDA,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淀粉,最适氮源为亚硝酸钠,光照对菌核的形成无显着影响。2.首次观察了花生纹枯病菌的侵染过程。通过显微观察、细胞化学染色以及超显微技术明确了花生纹枯病菌的侵染特点。研究发现,花生纹枯病菌侵染寄主叶片能够形成附着胞、侵染垫等侵染结构。病菌主要从侵染垫下方侵入,也可见菌丝从气孔侵入,侵染速度快,接种48 h即可见病斑。花生纹枯病菌侵染寄主叶片组织的主要过程包括:菌丝从接种体(菌饼)上长出伸向叶片表面(6 h);菌丝接触到叶片后,在叶片表面扩展蔓延,产生大量附着胞(12 h);Ⅲ.产生大量白色至浅黄褐色侵染垫(24 h),侵染垫下方出现浅黄色粘液物质,并且下部叶表面出现少量细胞膜系统损伤或死亡;侵染垫颜色加深变为浅褐色,下部菌丝出现融合、皱缩,且下方的叶片组织细胞大量死亡,菌丝侵入叶片内部,在细胞内和细胞间生长扩展,细胞开始发生变形,质壁分离,叶绿体解体,淀粉粒消失,脂肪滴增多,线粒体消失等一系列变化(36 h);侵染垫皱缩加重,颜色加深,下部的组织出现明显病斑,组织开始腐烂浸解,病斑部位细胞大量死亡(48 h);侵染垫颜色不断加深,并发生严重皱缩,侵染垫下病斑扩展合并,病斑扩大,病斑部位细胞大量死亡[60h或(和)60 h之后)]。3.首次探讨了花生纹枯病菌的致病机制。花生纹枯病菌在罹病组织和离体培养下均可产生一系列细胞壁降解酶。病原菌在白沙和四粒红的茎秆和叶片上均可产生PG、PMG、Cx和β-葡萄糖甘酶,其中果胶酶PG和PMG较Cx和β-葡萄糖甘酶活性较高。健康植株上未检测到或只检测到微量的酶活。离体培养条件下,在果胶和果胶+CMC为碳源的培养基中,检测到较高的PG、PMG活性。在CMC和果胶+CMC为底物的培养基中,Cx活性高。初步明确底物是诱导这三种酶的主导因素。β-葡萄糖甘酶在不同碳源的培养基上活性均很低,难以诱导。病原菌引起了寄主组织和培养基碱化,罹病的组织和培养基中pH均出现上升。三种培养基中菌丝的生长与pH显着正相关。PG,PMG和Cx在果胶+CMC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的活性分别与pH和菌丝生长呈极显着正相关。果胶培养基中的PG、PMG和β-葡萄糖甘酶活性,CMC培养基中的PG、PMG和Cx的活性分别与pH和菌丝生长呈正相关。初步明确除底物的诱导作用外,培养基中菌丝生长和(或)pH是这几种酶产生的重要的影响因子。花生纹枯病菌粗酶液能够引起寄主叶片病斑产生,明确了细胞壁降解酶是重要的致病因子。通过IEF发现,该病菌在与寄主互作和离体培养中均只产生同一种PG同工酶,等电点约为9.2。4.明确了花生纹枯病菌PG基因序列及在侵染中的转录表达水平。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该病菌PG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和CDS序列,序列长度分别为1255 bp和1095bp,包含一个由364个氨基酸组成的开放阅读框。预测PG分子量37511.96,理论等电点8.93;正电荷残基数28,负电荷残基数18;分子式为C1634H2590N460O530S11,不稳定系数20.93,脂溶系数74.51,平均亲水系数-0.132。信号肽分析结果表明,PG具有一个信号肽位点,剪切位点位于第29-30氨基酸。亚细胞定位预测为胞外。糖基化位点预测结果表明O-端有1个糖基化位点,N-端无糖基化位点。磷酸化位点预测表明,Ser磷酸化位点25个,Thr磷酸化位点21个,Tyr磷酸化位点4个。花生纹枯病菌接种寄主叶片,PG基因在接种12 h出现表达量上调,60 h表达量最高,之后表达量降低。

饶悦[3](2018)在《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安全调查与研究》文中认为绿色食品的出现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在市场经济调控下,绿色食品产业能够不断推动农业发展,形成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本文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河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秦皇岛市农业局和秦皇岛市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提供的资料,结合宏观和微观研究方式,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安全的调查与研究。2017年秦皇岛市绿色食品认证企业达到23家,认证产品达81个。其中以蔬菜水果为主的种植业企业13家,认证产品57个;以葡萄酒、淀粉等加工为主的加工业企业7家,认证产品19个;以食用菌、干果为主的其他企业3家,认证产品5个。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安全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以绿色植保和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不到位和农药肥料等化学品使用管理不规范等为主,针对秦皇岛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发展“绿色+植保”、“绿色+科技创新”和“绿色+生态循环经济”等为主的创新模式。通过秦皇岛市绿色食品枸杞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案例分析,提出了秦皇岛市应以加强绿色综合防控技术、规范农药化肥合理施用为主,同时开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开发功能性产品、保健食品,开展精深加工;加强龙头企业的创建和辐射带动能力;提高绿色食品品牌意识,创建名优特品牌为辅的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安全战略。

翟涛[4](2017)在《栽培基质及肥料对盆栽参生长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ine)是弛名中外的名贵药用植物,有“百草之王”的美称,其翠绿的叶片、匀称的体态、鲜红的果实又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成为近年林业生态旅游的新宠,尤其盆栽人参作为观赏植物深得南方及都市客人的欢迎。为满足旅游市场和都市人们对鲜活人参的喜爱和好奇,将其以盆栽的形式走进家庭、走进南方地区及长白山旅游市场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但目前人参盆栽观赏缺乏系列技术支撑,因此研究开发盆栽参系列技术势在必行。本试验以人参和西洋参为材料,研究了盆栽基质、基肥种类及不同叶面肥对盆栽参的生长指标、生理特性、光合特性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以期获得盆栽观赏参的最佳栽培技术体系,为后期完善盆栽观赏人参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园土、草炭、山皮腐叶土、菌渣、珍珠岩和河沙为材料,按照不同体积比配置6个不同处理,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J1(山皮腐叶土)的综合评价值最高,最适宜盆栽人参,其次为J4处理、再次为J6(园土:山皮腐叶土:沙=2:1:1)处理。笔者推荐J4(山皮腐叶土:草炭:菌渣=2:1:1)的基质配方作为盆栽人参应用,该配方对人参的生长、株高、茎粗、叶面积、多糖、总皂苷含量、水分利用率均明显优于其它处理,利用草炭与菌渣混配,减少了山皮腐叶土的用量。(2)以J4为盆栽基质,设置4个基肥处理:CK不施肥、处理1苏子肥100g/m2、处理2豆饼肥300g/m2、处理3高浓度硫酸钾复合肥40g/m2。结果表明:施用基肥的试验组均比CK植株长势好,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高,参根中化学成分含量高。处理3植株展叶期叶片长势迅速,观赏效果好,但此时发现参根中多糖和总皂苷的含量不及处理1,处理1虽然展叶期生长缓慢,但一直呈缓缓上升的趋势,在绿果期时长势超过了处理3,观赏效果达到最佳,至试验结束时一直优于其他3个处理,其生育期6次参根中多糖和总皂苷的含量均处于最高水平。生育期第1次和第5次测定结果,4个处理的叶绿素a+b含量差值是:处理1>处理3>处理2>CK,其中处理1是CK的4.6倍,处理1的净光合速率值也最高。笔者推荐:盆栽西洋参基肥首选苏子肥,其次选用高浓度硫酸钾复合肥。(3)对全营养酵素进行4因素4水平的正交设计试验,以叶面追肥的形式喷施。结果表明:最适合人参生长的全营养酵素组合为700倍的光合酵素+1100倍的结构酵素+6000倍的开根酵素。在此基础上,设置CK(清水)对照、Z1(700倍光合酵素+1100倍结构酵素+6000倍开根酵素+700倍花粉酵素)、Z2(绿肽尔生根壮苗剂:700倍水剂+1750倍粉剂)、Z3(0.3%尿素+0.3%磷酸二氢钾)4个处理。结果表明:5次施肥结束后,各处理间的茎粗无;各处理冠幅第5次时分别是第1次的1.65倍、2.08倍、1.87倍、2.20倍,同时也分别比CK提高了26.07%、13.33%、33.33%;Z3处理的观赏特性最佳。各处理对盆栽人参的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与CK相比差异显着(P<0.05),且ZI排序第一。五次测量叶片的叶绿素含量,Z1四次叶绿素含量最高,与其他各处理相比差异显着(P<0.05)。人参根中多糖每一次均比其他含量高。综合认为,全营养酵素对提高盆栽人参品质方面作用效果显着。其次为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组合。

阿力木江·穆提拉[5](2014)在《阿克苏骏枣多糖的分离与纯化》文中指出枣(Zizyphus Juba Mill.)为鼠李科(Alismaceae)枣属落叶乔木植物枣树,也是枣树的成熟果实。花小多蜜,是一种蜜源植物。原产于中国,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主产于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河南、甘肃民勤等六大传统产枣大省及新疆新兴枣产区。枣作为中药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用于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体倦乏力、食少便溏、血虚萎黄、妇女脏躁等证的治疗。近年来药理研究发现,枣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枣多糖、黄酮类、皂苷类、三萜类、生物碱类、环磷酸腺苷(AMP)、环磷酸乌苷(GMP)等,对人体有多种保健治病功效。是我国传统药食兼用果品。然而,我国枣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比较低,缺乏对其进行相应的深加工技术及其功能性的系统研究。目前,多糖由于其具有补虚益气、养血安神、健脾和胃等作用,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怠无力、失眠多梦等功能而深受关注[1-3]。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目前常用的植物多糖提取、分离纯化方法,并对枣多糖的抗氧化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多糖提取的热水浴浸提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及复合酶解提取法等四种提取方法提出来的多糖的得率和纯度来确定最合适的提取方法。运用响应面分析方法,探讨了复合酶解提取阿克苏骏枣多糖的优化工艺。通过考察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酶解PH、料液比对阿克苏骏枣多糖得率与纯度的影响,得出骏枣多糖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6℃65℃,酶解时间5068min,PH5.66.3,料液比1:20。与传统的水浴浸提法相比,该方法不仅缩短了提取时间,且骏枣多糖的得率从8.19%增加到12.33%。与其它脱色剂相比,聚酰胺脱色效果比较好,骏枣粗多糖的回收率比较高,同时可去除粗多糖中的蛋白质和杂质,所以本实验确定聚酰胺为理想的脱色剂。其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聚酰胺用量为需脱色骏枣粗多糖的4倍,聚酰胺柱用1倍柱体积的去离子水以1.5mL/min的流速进行洗脱。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测试的多糖具有良好抗氧化能力,并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多糖总抗氧化能力,羟自由基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呈线性关系。被测样品多糖对各种形式的活性氧均有清除作用,并且清除率与浓度有关。通过以上实验研究结果,从阿克苏骏枣的次品或加工副产物分离纯化其活性多糖制备红枣多糖口服液,从而提高枣资源的利用率。

孙嘉曼[6](2013)在《人参锈腐病化学诱导抗性机制及其病原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人参(Panax ginseng C.A. Meyer)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被誉为“药中之王”。人参锈腐病是由人参锈腐病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 (Zinns.) Scholten)引起的根部病害之一,平均发病率20%-30%,严重影响人参产量和加工质量,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国际市场人参需求量的不断上升,人类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增强,通过降低人参的农药残留、倡导安全无污染的GAP栽培模式来提高我国人参的市场竞争力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利用植物诱导抗病性的原理来提高人参植株的抗性,利用分子检测手段对病害进行早期诊断和病菌种群动态监测,可能为人参锈腐病的防治提供一条新途径。本文以植物诱导抗病性为着眼点,从生理生化反应、差异蛋白质组学、分子检测等角度系统研究了外源化学诱导因子诱导人参抗锈腐病的机制,建立了人参锈腐病菌的分子检测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水杨酸、肉桂酸、阿魏酸、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和茉莉酸甲酯6种化学诱导因子对人参锈腐病菌的影响。通过在培养基内人工添加不同化学诱导因子培养人参锈腐病菌,来考察这些化学因子对人参锈腐病菌的影响。结果表明肉桂酸、阿魏酸、苯甲酸显着抑制人参锈腐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水杨酸、茉莉酸甲酯在低浓度时不影响锈腐病菌的生长,浓度高于200μg mL-1时显着抑制其生长;而对羟基苯甲酸则对人参锈腐病菌没有影响。这些物质在人参锈腐病的化学诱导抗病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室内接种试验证明了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在低浓度处理人参时可以对人参锈腐病菌产生诱导抗性。在所选用的6种化学诱导因子中,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的诱抗效果最为显着。经200μg mL-1的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处理后,不仅对人参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人参锈腐病的防效分别达到了67.9%和56.6%。而其他几种化学因子对锈腐病的防效不显着,并会对人参生长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因此,本文筛选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化学诱导因子。3.首次证明了外源水杨酸(SA)和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可以显着提高人参植株的诱导抗病性,并明确了其诱导人参抗人参锈腐病的生理生化机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测定与抗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发现,外源SA. MeJA能有效降低人参根内MDA含量和细胞膜电解质外渗率,提高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及总酚含量,人参根系PAL、CAT、PPO、POD活性较对照均上升,p-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也较对照增强,说明SA. MeJA诱导的植物抗病性可能与植物的系统获得抗性有关。外源施入SA和MeJA可减轻人参锈腐病的发病率和病害严重度,发病率分别下降了39.1%和34.8%,明显提高了人参植株抗性。SA诱导人参抗人参锈腐病的效果较MeJA更为显着,因此选择SA作为进一步研究人参锈腐病化学诱导抗性的诱导因子。4.采用植物组培技术,成功诱导出人参根愈伤组织并建立了生长旺盛的人参悬浮细胞系,为下一步运用SA诱导人参抗人参锈腐病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稳定、均一的试验试材。愈伤组织诱导选用MS培养基,外源激素种类及浓度为3mg/L2,4-D和0.2mg/L KT,培养基蔗糖浓度为0.8%,pH值在5.8-6.0之间。继代培养添加的激素配比及浓度为2mg/L2,4-D和0.5mg/L BA。悬浮细胞液体培养基的激素浓度及配比与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的激素水平相同,人参悬浮细胞于摇床悬浮振荡培养,培养条件为110rpm,24±2℃5.首次采用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对SA诱导人参抗人参锈腐病的差异蛋白组进行了分析,明确了SA对人参抗锈腐病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建立了适合人参悬浮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的高通量、高分辨率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采用改良酚提取法制备人参悬浮细胞总蛋白,裂解缓冲液为9M尿素、2M硫脲、2%IPG Buffer、4%CHAPS、1%TBP.65mMDTT, pH5-8IPG胶条,SDS-PAGE分离胶浓度为12%。通过双向电泳技术获得了清水对照、SA处理、C. destructans处理及SA+C. destructans处理的人参悬浮细胞蛋白2-DE图谱。在凝胶上分别检测到800多个蛋白点。对蛋白质丰度变化在2倍以上、重复性好的24个差异表达蛋白点进行MALDI-TOF-MS质谱鉴定分析,其中共成功鉴定了23个蛋白点,去掉重复的蛋白共鉴定出22种蛋白质。在这些鉴定的蛋白点中,以对照为参考胶,只在SA处理中上调表达的蛋白点有12个,下调表达的蛋白点2个,特异表达的蛋白点1个;只在SA+C.destructans处理中上调表达的蛋白点2个,下调表达的蛋白点1个;,在三个处理中都上调表达的蛋白点5个,下调表达的蛋白点1个。这些特异表达的蛋白涉及植物自身的防卫反应、信号转导、能量代谢和转录调控等方面。其中热激蛋白60、肉桂醇脱氢酶、单脱水抗坏血酸还原酶、甲氧基转移酶都与防御反应正相关。6.首次建立了人参锈腐病菌分子检测体系,为人参锈腐病的早期诊断和病原菌种群动态监测奠定了理论基础。该体系在对人参锈腐病菌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及序列分析基础上,设计了特异性引物CD-F/CD-R,可以用于人参主要病原真菌及常见土壤习居菌的PCR检测。只有以C. destructans基因组DNA为模板的体系中能扩增出一条450bp左右的条带,而其他菌株及阴性对照均无特异性条带产生。利用该特异性引物能从罹病组织和人工接种C. destructans的土壤DNA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而对照及健康人参组织均无扩增产物,表明该特异性引物可以用于人参锈腐病菌的分子检测和早期诊断。

代晓蕾[7](2012)在《西洋参种子发育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洋参是我国常用名贵补益类药材之一,有良好的补气养阴、清热生津之功效,市场需求量大,社会、经济效益高。原植物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主要依靠种子繁殖,但因其形态生理双重休眠特性,使得收获的种子发育率低,处理时间长。本文从形态、生理、分子生物学3个方面对西洋参种子生长发育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田间调查、徒手解剖、石蜡切片等方法,观察了西洋参开花习性和种子、种胚形态发育特点。西洋参于首次开花后5~8d开花最多,胚珠在子房的着生方式为弯生,花粉粒赤道面观为三孔型,种子成熟时为宽的倒卵形,种胚在植株上的发育历经球形胚、三角形胚、心形胚和鱼雷形胚4种形态转变,形态后熟始于鱼雷形胚期。2.对植株上不同生长时期的西洋参果实、种子进行形态大小和干鲜重测定,发现均在果实成熟期达到最大。ELISA法测定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动态变化,IAA、ABA含量高且变化幅度大,GA含量缓中有降,ABA与ZR变化趋势一致,与IAA趋势相反,激素比值变化显示开花后28~48d为各激素相互制约平衡,共同促进种子发育的重要时期。3.利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seqTM2000平台,对不同发育时期的西洋参种子进行转录组测序,共得到净序列25,865,496条,拼接得到78,207条Unigene,其中54,292条于NR、NT、COG、Swissprot、KEGG和GO数据库中得到基因功能注释信息,由此获知西洋参种子基因产物的蛋白功能、在细胞中的主要代谢途径及功能分布等。转录组测序数据结果为后续基因表达谱研究建立了参考序列。4.层积处理西洋参种子,使其完成生理后熟最终萌发,选取该过程中的起始、中期和末期3个时期的种胚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总RNA提取和RNA-Seq测序,不同时期间两两对比,得到差异表达基因0d/45d6672个,45d/90d3870个,0d/90d12281个。根据这些基因的GO功能注释分类信息,最终筛选出与激素(ABA、GA、 Eth)代谢或信号传导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以及参与种子发育、萌发调控的差异表达基因共计131个,以此作为种胚中影响西洋参种子生理后熟的关键作用因子。

刘凡[8](2012)在《白术根腐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术(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Koidz)是菊科(Compositae)苍术属多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药用部分为其干燥根茎,以浙江为道地产区,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四川、重庆亦引种栽培多年。白术根腐病(Fusariwn moniliform sheld)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白术上的一种重要病害。2010-2011年,四川省宝兴白术种植基地由于白术根腐病造成的常年损失在30%左右,严重病田的发病率达90%,给药农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已成为当地白术生产的一大制约因子。本试验对白术根腐病的症状、病原鉴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白术根腐病的症状白术根腐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发病初期少数支根、须根变褐干瘪或腐烂,后逐渐蔓延至主根和根茎。主根发病后,切面见褐色小点,并随病斑扩大使根茎变褐,整个维管束系统也变成褐色。初地上部分无异常,随腐烂程度的加剧恶化,根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减弱。在晴天阳光强烈、蒸发旺盛时,植株顶部叶片会首先发生可恢复性萎蔫。病情进一步严重时,叶色由绿渐变黄,叶片变小,发生永久性萎蔫,最后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干枯,直至全株死亡。拔出根部进行观察,呈干腐状或烫伤状,并伴有白色菌丝块。2.白术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性状经组织分离纯化得到疑是白术根腐病原菌纯化物。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或直筒形,两端稍弯渐尖,具喙,基孢足跟明显或不明显,3-5隔,多数为3隔,大小为(3.7~5.2)μm×(16.7-43)μm,产孢细胞在气生菌丝上长出的为长筒形单瓶梗,小型分生孢子大小为3.9~13.8μm,椭圆形或卵形。经组织分离纯化得到白术根腐病原菌。分离菌株在PDA平板上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2d后出现白色至浅灰色、浅粉色菌丝,3-4d后开始产孢。菌丝有隔,棉絮状,菌落正面有同心轮纹,菌落反面呈淡紫色或桔黄色。3.白术根腐病分离菌的回接与病原鉴定将白术的根部刺伤后浸在分离菌的分生孢子悬浮液中,回接植株15d后全部发病,症状与田间症状相同,而CK不发病。从发病的部位再次进行常规分离得到相同的病原菌。即通过柯赫氏证病率证明该分离菌是白术根腐病的病原菌。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rDNA-ITS序列分析。参照张中义等《植物病原真菌学》和Booth的镰刀菌分类系统,将该病原菌鉴定为砖红镰刀菌(Fusarium lateritium)和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其中砖红镰刀菌为优势病原菌,由砖红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共同侵染所致引起的白术根腐病是国内外首次报道。4.白术根腐病菌砖红镰刀菌(F. lateritium)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明确了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pH值以及光照等条件对白术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以及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白术根腐病菌在PSA上生长和产孢最好,菌落直径为4.23cm,产孢量为34.14107个/皿,在淀粉培养基生长最差,在WA培养基上产孢最差;温度存10~30℃之间适合菌丝生长和产孢,25℃菌丝生长和产孢最好,低于5℃或高于35℃均会对孢子产生及萌发产生抑制作用甚至造成孢子畸形;碳源以葡萄糖和蔗糖生长最好,产孢最适为蔗糖,淀粉最差;氮源以硝酸钾生长和产孢最好,牛肉膏次之,硫酸铵上生长最差,而尿素上产孢最差;pH5-9适于病原菌的生长,最适pH7.5,pH过高或过低对病原菌的生长均产生不利影响;病原菌在荧光下生长最好,产孢量也最多。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湿度为相对湿度100%,孢子萌发的最适pH7.5,高于pH9不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5.药剂和生防菌的室内筛选所选8种药剂的筛选结果表明,代森锰锌和甲基托布津对菌丝生长和产孢抑制效果最好,达到极显着水平,1000倍液中菌丝几乎不生长,产孢量最低;卡菌丹和复活一号对病原菌的抑制也达到显着水平,但效果不及前两种,百菌清最差,对病原菌无抑制作用。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最好的是甲基托布津和复活一号,抑制率高达100%;代森锰锌、卡菌丹和多利维生次之,抑制萌发率分别为92.05%、88.28%和80.30%;百菌清和根腐灵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较差。

曾炽[9](2011)在《高效降解大豆粕制备水解氨基酸研究》文中指出大豆粕是以大豆为原料,经浸提法取油后的副产物。大豆粕中粗蛋白含量高,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好,矿物质含量丰富。长久以来大豆粕主要作为蛋白质饲料在畜牧养殖业种发挥作用,但是由于大豆粕中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豆粕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为了更好的开发大豆粕,扩展大豆粕应用途径,本实验室进行了利用从自然界中筛选的一株降解大豆粕粗蛋白能力较强的菌株M1,以大豆粕为主要发酵底物,发酵降解大豆粕粗蛋白生产氨基酸和小分子肽的发酵条件摸索以及工业化生产中试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室筛选的针对降解大豆粕生产氨基酸的菌种M1,在5L发酵罐中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装液量3 L,通气量250 L/h,接种量5%,温度38℃,搅拌速度250 RPM,此条件下发酵液中氨基态氮含量达到831 ug/mL。降解大豆粕中蛋白质的效果较好。(2)以体积溶氧系数相等为基准,结合单位体积发酵液的搅拌功耗相等,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数据进行由5L试验罐到100 L小罐的发酵放大试验,发酵液中氨基态氮含量最高时达到1051 ug/mL,大豆粕中粗蛋白的降解率由73.80%提升到88.57%较小罐发酵效果更佳,放大方法可行。(3)通过高密度发酵试验的初步摸索,认为在15L发酵罐中利用菌株M1发酵降解大豆粕粗蛋白生产氨基酸和小分子肽的过程中,38℃为最适合发酵温度,而适当的提高通气量和罐内气压有助于提高发酵体系溶氧率,实验结果表明在800 L/h的通气量和大于大气压力0.08 mPa的罐压条件下菌体浓度约达到90×108个/mL,氨基态氮含量最高达到1.4 mg/m1左右.在更大规模的生产中可以进一步通过增加通气量提高溶氧率,而罐压继续提升对设备的要求提高较大,生产安全系数也将有所降低,不易继续提升。(4)大规模生产中消泡剂也是发酵成本中较重要的组成部分,试验表明3%‰的消泡剂添加量能使发酵顺利完成,且不会因为消泡剂对后期分离造成影响从而提升分离成本。(5)按照5L罐放大到100 L罐时的放大方法继续在500 L规模进行放大生产,结果证明方法可行,发酵效果稳定,发酵液中氨基态氮含量均达到1.4 mg/mL左右,检测的17中氨基酸中,发酵液中含有14种,氨基酸和游离氨的总量达到了154.37mg/ml,相对小规模发酵效果更好。

于妍华[10](2011)在《西洋参连作障碍微生态机制及生防放线菌的抗病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西洋参是名贵药用植物,有着极高的药用及经济价值,连作障碍是西洋参种植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陕西留坝西洋参连作障碍的微生态机制及生防放线菌的抗病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西洋参病健株根区根表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表明:①病株根区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较健株分别降低63.9%、33.5%,真菌增加160.1%;病株根区土壤B/F和A/F值较健株分别降低86.1%和74.3%。②病株根表土中细菌、真菌数量较健株增加31.4%、29.8%,放线菌数量降低79%。③西洋参病株根区土中土壤速效N、P、K及有机质含量分别较健株提高2.8%、35.4%、69.7%及10.2%。2.西洋参病健株根内微生物区系及对病根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研究表明:①在根表消毒条件下,病株根内细菌、真菌数量分别较健株增加3182.3%、40.6 %,在病健株根内均未分离到放线菌。②病株根内瓜小不整球壳属(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占根内真菌总数的80.0%;从健株根内仅分离到茄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3.西洋参病健株根区根表土壤优势真菌有6种,通过ITS序列测定方法鉴定出的4种真菌为瓜小不整球壳属(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茄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绳状青霉(Penicillium funiculosum),其中瓜小不整球壳属在病、健根表土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4.3%、46.1%,茄腐皮镰孢菌所占比例分别为13.7%、35.3%。瓜小不整球壳属在病株根表土壤中数量较健株增加2523.8%,该菌可能与西洋参发病有关。4.生防放线菌的抑制作用及对病原真菌防治机理研究表明:①10株供试放线菌对5株西洋参人参病原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Act24-1、Act24-2对人参根腐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2.5、21.5mm,Act24-2、Act7、D141及Act1对西洋参恶疫霉的抑菌圈直径为21.524.0mm。②8株放线菌无菌发酵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菌株Act24-2对恶疫霉、人参锈腐病菌及人参根腐菌的相对抑菌率分别为83.3%、76.4%及64.4%。③5株供试病原菌均能诱导供试放线菌合成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当供试放线菌与病原菌菌丝接触后,放线菌通过分泌几丁质酶、纤维素酶等真菌细胞壁降解酶,使病原菌菌丝溶解,抑制病原菌侵染,该结果从酶解角度揭示了生防放线菌对特定病原真菌的接触抗菌机理。5.留坝西洋参病株病原真菌分离、鉴定及其对西洋参人参根系的侵染研究表明:①9株疑似病原真菌对西洋参、人参根系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侵染作用:茄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对人参和西洋参均有较强的侵染作用;西洋参人参受同一疑似病原真菌侵染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侵染症状,如尖孢镰刀菌对人参根系侵染作用强,但对西洋参根系侵染作用较弱,而菌株茄腐皮镰孢菌则相反。②留坝西洋参病害可能是由Fusarium solani(茄腐皮镰孢菌)和Fusarium oxysporum(尖孢镰刀菌)引起的。6.西洋参种植土壤经过6年轮作倒茬后再种西洋参时发病严重,幼苗死亡率达95%以上。该西洋参地存活健株、病株根区根表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表明:①弱株根区土中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较健株增加39.9%、24.8%,细菌减少16.1%;弱株株根表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分别较健株株增加4735.5%、74.4 %和64.4%。②病重株根表土中真菌、细菌较病轻株增加9970.3 %、297.5%。③弱株根区土壤养分均低于健株,其中铵态N和有机质含量分别较长势好株降低49.9%,55.1%。

二、复合氨基低聚糖对西洋参的增产防病效果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氨基低聚糖对西洋参的增产防病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氨基寡糖素诱导猕猴桃抗溃疡病的效果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1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研究现状
        1.1.1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生及危害
        1.1.2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症状
        1.1.3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病原
        1.1.4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病害循环及发病规律
    1.2 猕猴桃溃疡病防治概述
        1.2.1 农业防治
        1.2.2 生物防治
        1.2.3 化学防治
        1.2.4 抗病育种
    1.3 植物抗病概述
        1.3.1 植物物理结构抗性
        1.3.2 植物生理生化抗性机制
        1.3.3 植物分子抗性机制
    1.4 诱抗剂应用概述
    1.5 氨基寡糖素概述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氨基寡糖素诱导猕猴桃抗溃疡病及抗寒效果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及病原菌
        2.1.2 供试药剂
        2.1.3 溃疡病菌菌悬液制备
        2.1.4 试验内容及方法
        2.1.5 接种方法
        2.1.6 抗寒性测定方法
        2.1.7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氨基寡糖素诱导猕猴桃抗溃疡病效果及持效期评价
        2.2.2 氨基寡糖素诱导猕猴桃枝条抗溃疡病效果评价
        2.2.3 氨基寡糖素诱导猕猴桃枝条抗寒效果评价
    2.3 小结
第三章 氨基寡糖素诱导猕猴桃抗溃疡病机理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病原菌及药剂
        3.1.2 施用氨基寡糖素及接菌处理方案
        3.1.3 叶片采样与处理
        3.1.4 猕猴桃叶片RNA 的提取及c DNA 的合成
        3.1.5 抗性相关基因引物设计及q RT-PCR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RNA质量检测
        3.2.2 施用氨基寡糖素后猕猴桃叶片基因表达变化
        3.2.3 接种后猕猴桃叶片基因表达变化
    3.3 小结
第四章 氨基寡糖素田间应用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及病原菌
        4.1.2 试验地点
        4.1.3 供试药剂
        4.1.4 皿内测定氨基寡糖素与常用药剂混用效果
        4.1.5 氨基寡糖素田间应用技术研究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皿内测定氨基寡糖素与常用药剂混用效果
        4.2.2 施用不同浓度氨基寡糖素及不同施药方法预防效果田间试验
        4.2.3 不同时期施用氨基寡糖素对溃疡病田间预防试验效果
        4.2.4 5%氨基寡糖素与不同药剂组合预防效果田间试验
    4.3 小结
第五章 猕猴桃溃疡病综合防控技术示范
    5.1 猕猴桃综合防控技术示范方案
        5.1.1 防控原则和策略
        5.1.2 示范地点
        5.1.3 农业防治
        5.1.4 药剂防治
        5.1.5 调查方法
    5.2 示范试验结果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氨基寡糖素诱导猕猴桃抗溃疡病及抗寒的效果
        6.2.2 氨基寡糖素诱导猕猴桃抗溃疡病的机理
        6.2.3 氨基寡糖素田间应用技术研究
        6.2.4 猕猴桃溃疡病综合防控技术示范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花生纹枯病病原学及其致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及其病害研究进展
    1.1 茄丝核菌特征及分类
        1.1.1 茄丝核菌主要特征
        1.1.2 茄丝核菌菌丝融合群
    1.2 茄丝核菌病害主要种类及其病原学
        1.2.1 茄丝核菌病害种类及其危害情况
        1.2.2 茄丝核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2.3 茄丝核菌有性孢子诱导
    1.3 茄丝核菌的致病机制
        1.3.1 茄丝核菌侵染过程
        1.3.2 茄丝核菌细胞壁降解酶
        1.3.3 茄丝核菌毒素
    1.4 茄丝核菌病害主要防治措施
        1.4.1 生物防治
        1.4.2 品种抗性研究及抗病品种选育
        1.4.3 农业防治
        1.4.4 化学防治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花生纹枯病病原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病害发生情况调查
        2.1.2 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2.1.3 不同寄主纹枯病菌致病力对比测定
        2.1.4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害发生情况调查及症状特征
        2.2.2 病害流行因素分析
        2.2.3 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2.2.4 不同寄主纹枯病菌致病力对比测定
        2.2.5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花生纹枯病菌侵染过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病原菌接种和组织化学染色
        3.1.2 显微观察样品制备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叶片病斑产生和组织化学染色
        3.2.2 病原菌侵染叶片体视解剖镜观察
        3.2.3 病原菌侵染叶片光学显微镜观察
        3.2.4 病原菌侵染叶片扫描电镜观察
        3.2.5 病原菌侵染叶片透射电镜观察
    3.3 小结
第四章 花生纹枯病菌致病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罹病组织细胞壁降解酶液制备
        4.1.3 离体条件细胞壁降解酶酶液制备
        4.1.4 酶活测定
        4.1.5 花生纹枯病菌粗酶液致病性测定
        4.1.6 薄层等电聚焦电泳(IEF)
        4.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罹病组织细胞壁降解酶活性
        4.2.2 离体条件细胞壁降解酶活性
        4.2.3 细胞壁降解酶活性、菌丝生长和pH相关性分析
        4.2.4 花生纹枯病菌粗酶液致病性测定
        4.2.5 薄层等电聚焦电泳(IEF)
    4.3 小结
第五章 花生纹枯病菌PG基因克隆及表达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及试剂
        5.1.2 引物设计
        5.1.3 病原菌总RNA提取及检测
        5.1.4 反转录cDNA第一链合成
        5.1.5 中间序列扩增
        5.1.6 PG基因3’RACE
        5.1.7 PG基因5’RACE
        5.1.8 扩增产物回收及测序
        5.1.9 PG基因及编码产物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1.10 PG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引物设计
        5.2.2 病原菌总RNA提取
        5.2.3 中间序列扩增
        5.2.4 PG基因3’RACE和5’RACE
        5.2.5 序列拼接
        5.2.6 PG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5.2.7 花生纹枯病菌PG基因蛋白的同源性分析
        5.2.8 花生纹枯病菌PG系统进化树分析
        5.2.9 PG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1 鉴定了花生纹枯病病原种类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
    2 阐明了花生纹枯病菌主要侵染过程
    3 初步揭示了花生纹枯病菌的主要致病机制
    4 明确了花生纹枯病菌PG基因序列及转录表达水平
    5 本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安全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1.2 国际国内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1.1.3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1.1.4 河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定义
        1.3.2 国外绿色食品产业安全发展研究
        1.3.3 国内绿色食品产业安全发展研究
    1.4 研究意义
        1.4.1 更好解决三农问题
        1.4.2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增强产业竞争力
        1.4.3 居民对高品质生活和食品安全的追求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安全发展情况及问题
    2.1 秦皇岛市基本情况
        2.1.1 区位优势
        2.1.2 气候优势
        2.1.3 交通优势
        2.1.4 旅游资源优势
    2.2 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情况
    2.3 秦皇岛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机遇
        2.3.1 内部机遇
        2.3.2 外部机遇
    2.4 秦皇岛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安全存在的问题
        2.4.1 绿色植保和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不到位
        2.4.2 农药肥料等化学品使用管理不规范
        2.4.3 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
        2.4.4 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差
        2.4.5 品牌意识淡薄,缺少名优特品牌
第三章 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安全发展模式
    3.1 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主要发展模式
    3.2 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安全发展的创新模式
        3.2.1 绿色+植保模式
        3.2.2 绿色+科技创新模式
        3.2.3 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3.2.4 绿色+旅游模式
        3.2.5 绿色+电商模式
        3.2.6 绿色+名优特品牌模式
第四章 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安全发展思路和战略对策
    4.1 总体发展思路
    4.2 战略对策
        4.2.1 加强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对绿色食品生产过程的影响
        4.2.2 规范农药化肥在生产过程中的合理施用
        4.2.3 加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4.2.4 开发功能性产品、保健食品,开展精深加工
        4.2.5 加强龙头企业的创建和辐射带动能力
        4.2.6 提高绿色食品品牌意识,创建名优特品牌
    4.3 案例:绿色食品枸杞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3-2000)
附录二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394-2000)
附录三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3-2013)
附录四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394-2013)
致谢

(4)栽培基质及肥料对盆栽参生长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人参的研究现状
        1.1 人参的历史沿革与分布
        1.2 人参化学成分的研究
        1.3 人参药理的研究
    第二章 栽培基质的研究概况
        2.1 人参基质的研究概况
        2.2 国外植物栽培的研究概况
        2.3 国内植物栽培的研究概况
    第三章 肥料在人参、西洋参上的应用研究
        3.1 人参施肥研究现状
        3.2 西洋参施肥研究现状
    第四章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4.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盆栽人参适宜栽培基质的筛选研究
        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不同基肥对盆栽西洋参生长影响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追肥对盆栽人参生长的影响
        3.1 全营养酵素最佳浓的筛选
        3.2 不同叶面肥对盆栽人参生长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5)阿克苏骏枣多糖的分离与纯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枣的概况
        1.1.1 枣的形态特征
        1.1.2 枣的历史概况
        1.1.3 枣资源及分布
        1.1.4 枣的营养价值
        1.1.5 枣的功能性成分
        1.1.6 枣的药用价值
        1.1.7 枣的开发利用现状
    1.2 多糖的概况
        1.2.1 多糖的来源
        1.2.2 多糖的结构
        1.2.3 多糖的生理功能
        1.2.4 多糖的提取
        1.2.5 多糖的纯化方法
        1.2.6 功能性食品
        1.2.7 口服液的概述
    1.3 研究意义和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创新点
第2章 枣粗多糖的提取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水浴浸提方法工艺流程
        2.3.2 单因素实验
        2.3.3 水浴提取条件的正交试验
        2.3.4 枣粗多糖的得率、纯度计算
        2.3.5 苯酚-硫酸法测定红枣多糖含量
        2.3.6 结果与讨论
    2.4 超声提取枣多糖
        2.4.1 实验材料
        2.4.2 实验仪器
        2.4.3 实验方法
        2.4.4 结果与讨论
    2.5 微波提取枣多糖
        2.5.1 材料与试剂
        2.5.2 实验仪器
        2.5.3 实验方法
        2.5.4 结果与讨论
    2.6 生物复合酶解提取枣多糖
        2.6.1 材料与试剂
        2.6.2 实验仪器
        2.6.3 试验方法
        2.6.4 结果与讨论
    2.7 红枣多糖四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2.8 本章结论
第3章 枣多糖的脱色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试验原料
        3.2.2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色差测定
        3.3.2 脱色剂的选择试验
        3.3.3 聚酰胺层析脱色条件试验
        3.3.4 聚酰胺色谱柱对枣粗多糖中蛋白质的脱除试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脱色剂的选择
        3.4.2 聚酰胺脱色条件的确定
        3.4.3 聚酰胺色谱柱对枣粗多糖中蛋白质的脱除试验
    3.5 结论
第4章 枣多糖的体外抗氧化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枣糖多的总抗氧化能力
        4.3.2 对·OH 的清除作用
        4.3.3 多糖对 DPPH·的清除率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枣多糖的总抗氧化能力
        4.4.2 枣多糖对·OH 的清除作用
        4.4.3 枣多糖对 DPPH 的清除率
        4.4.4 红枣多糖和 Vc 抗氧化能力的比较
    4.5 结论
第5章 红枣多糖口服液的制备
    5.1 前言
    5.2 口服液制备工艺
    5.3 产品概述
    5.4 红枣口服液成品质量检测
        5.4.1 感官检测
        5.4.2 理化指标检测
        5.4.3 水质检测
    5.5 设备描述和选择
    5.6 三废处理与环境保护
    5.7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人参锈腐病化学诱导抗性机制及其病原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人参锈腐病诱导抗性及病原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1 人参锈腐病研究进展
        1.1.1 人参简介
        1.1.2 人参锈腐病的发现与分布
        1.1.3 人参锈腐病的危害与症状特点
        1.1.4 人参锈腐病病原学研究及病害发生规律
        1.1.5 人参锈腐病防治现状
    1.2 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进展
        1.2.1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特点
        1.2.2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诱导因子
        1.2.3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机制
        1.2.4 植物保卫素的合成和积累
        1.2.5 病程相关蛋白的形成
    1.3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及其在植物病理学中的应用
        1.3.1 蛋白质组学的产生背景及意义
        1.3.2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与方法
        1.3.3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诱导抗病性中的应用
    1.4 植物病原真菌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1.4.1 植物病原真菌检测技术类别
    1.5 展望
第二章 外源化学因子对人参锈腐病菌生长和毒性因子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剂配制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外源化学因子对人参锈腐病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2.2.2 外源化学因子对人参锈腐菌孢子萌发和芽管长度的影响
        2.2.3 外源化学因子对人参锈腐病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2.2.4 外源化学因子对人参锈腐病菌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2.2.5 外源化学因子对人参锈腐病菌总体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外源化学因子诱导人参抗锈腐病的效果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化学物质对人参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3.2.2 室内参根人工接种防效试验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外源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诱导人参抗锈腐病的生化机理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A和MeJA对人参根系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2.2 SA和MeJA对人参根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2.3 SA和MeJA对人参根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2.4 SA和MeJA对人参根系外渗电导率的影响
        4.2.5 SA和MeJA对人参根系防御酶系的影响
        4.2.6 SA、MeJA诱导人参根系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
        4.2.7 SA、MeJA诱导人参根系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变化
        4.2.8 SA、MeJA诱导人参根系总酚含量的变化
        4.2.9 SA、MeJA诱导人参抗人参锈腐病的效果评估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人参根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仪器设备
    5.2 结果分析
        5.2.1 不同种类、浓度的生长素对诱导形成人参愈伤组织的影响
        5.2.2 不同种类、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对诱导形成人参愈伤组织的影响
        5.2.3 不同消毒方法及消毒时间对人参根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的影响
        5.2.4 pH值对诱导人参根愈伤组织的影响
        5.2.5 人参不同部位愈伤组织的诱导
        5.2.6 人参根愈伤组织的诱导
        5.2.7 人参根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5.2.8 人参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外源水杨酸诱导人参抗人参锈腐病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仪器与试剂
        6.1.2 试剂配制
        6.1.3 试验材料及处理
        6.1.4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蛋白质制备方法对人参悬浮细胞蛋白双向电泳图谱的影响
        6.2.2 人参悬浮细胞蛋白质裂解缓冲液的优化
        6.2.3 人参悬浮细胞2-DE体系的优化
        6.2.4 SA处理人参悬浮细胞后的双向电泳图谱比较
        6.2.5 各处理人参悬浮细胞差异蛋白质丰度变化
        6.2.6 差异蛋白点的质谱鉴定结果
        6.2.7 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类
    6.3 结论与讨论
        6.3.1 人参悬浮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
        6.3.2 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
        6.3.3 防卫反应相关的蛋白
        6.3.4 能量代谢相关的蛋白
        6.3.5 与蛋白合成相关的蛋白
        6.3.6 未知功能类蛋白
第七章 人参锈腐病菌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
    7.1 材料和方法
        7.1.1 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7.2.2 ITS引物PCR扩增产物电泳结果
        7.2.3 人参锈腐菌特异性引物设计
        7.2.4 人参锈腐菌PCR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7.2.5 引物灵敏度测定
        7.2.6 人参发病组织的检测
        7.2.7 土壤中病原菌的检测
    7.3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论文图表统计

(7)西洋参种子发育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西洋参研究概况
        1.1 本草考证
        1.2 化学成分研究
        1.3 药理研究
        1.4 西洋参种子研究概况
    2 种子休眠与萌发研究进展
        2.1 概念及定义
        2.2 种子休眠类型
        2.3 种子休眠原因
        2.4 种子休眠机理
        2.5 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第二章 西洋参种子发育的形态解剖研究
    摘要
    1 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
        1.3 试剂
    2 方法
        2.1 样品标记与处理
        2.2 石蜡切片制作
    3 结果与分析
        3.1 西洋参开花习性观察
        3.2 西洋参种子种胚发育显微观察
    4 讨论
第三章 西洋参种子发育及其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摘要
    1 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
        1.3 试剂
    2 方法
        2.1 样品标记与处理
        2.2 西洋参果实及种子的生长动态测定
        2.3 西洋参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动态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西洋参果实及种子生长动态测定
        3.2 西洋参种子生长发育内源激素动态变化
    4 讨论
        4.1 西洋参种子与果实生长发育的关系
        4.2 西洋参种子生长发育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第四章 西洋参种子发育的转录组及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研究
    摘要
    1 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
        1.3 试剂
    2 方法
        2.1 样品准备
        2.2 西洋参种子转录组测序
        2.3 西洋参种子生理后熟期种胚基因表达谱测序
    3 结果与分析
        3.1 总RNA提取质量评价
        3.2 西洋参种子转录组测序结果
        3.3 西洋参种子生理后熟过程种胚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4 讨论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
致谢

(8)白术根腐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白术概况
        1.1.1 白术的基本特征
        1.1.2 白术的化学成份
        1.1.3 白术的药用价值
        1.1.4 白术的综合开发利用
        1.1.4.1 美容美白
        1.1.4.2 保健
        1.1.4.3 药膳
        1.1.4.4 饲料添加剂
        1.1.5 白术的主要病虫害
    1.2 白术的根腐病研究
        1.2.1 白术根腐病危害症状
        1.2.2 病原菌
        1.2.2.1. 病原菌分类地位
        1.2.2.2. 病原菌的分布
        1.2.2.3. 砖红镰刀菌[Fusarium lateritium]形态特点
    1.3 ITS序列分析及在真菌研究上的应用
        1.3.1 核酸序列分析
        1.3.2 ITS序列分析
        1.3.3 ITS应用的原理
        1.3.4 ITS应用的方法学
        1.3.5 ITS序列分析在真菌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1.4 病害循环
        1.4.1 越冬和传播
        1.4.2 病原菌在寄主组织内的侵染和扩展
    1.5 根腐病的综合防控
        1.5.1 化学防治
        1.5.2 农业防治
        1.5.3 生物防治
        1.5.4 对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症状观察症状及发病率、严重度
        2.1.1 病原菌的分离和回接
        2.1.1.1 病原菌的分离
        2.1.1.2 分离菌回接
        2.1.2 培养性状及形态学鉴定
        2.1.3 分子生物学鉴定
        2.1.3.1 病原菌来源
        2.1.3.2 引物
        2.1.3.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3.4 病原真菌DNA提取
        2.1.3.5 PCR扩增
    2.2 生物学特性
        2.2.1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2.2.2 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2.2.3 不同pH对病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2.2.4 不同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2.5 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2.6 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2.7 温度、湿度、PH值对大型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7.1 pH值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7.2 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7.3 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8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测定
    2.3 室内药剂筛选和田间药剂防治
        2.3.1 室内药剂筛选
        2.3.1.1 药剂对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3.1.2 药剂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3.2 田间药剂防治
        2.3.2.1 种子处理
        2.3.2.2 田间防治
    2.4 生防菌室内筛选和田间应用
        2.4.1 拮抗细菌的初筛和复筛
        2.4.2 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2.4.2.1 对峙培养法
        2.4.2.2 生长速率法
        2.4.3 田间生物防治
        2.4.3.1 种子处理
        2.4.3.2 田间防治
3. 结果与分析
    3.1 根腐病症状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3.1.1 症状、发病率及严重度
        3.1.2 病原菌的分离和回接
        3.1.3 病原菌鉴定
        3.1.3.1 形态鉴定
        3.1.3.2 PCR扩增结果
        3.1.4 进化树的构建
    3.2 生物学特性
        3.2.1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3.2.2 温度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3.2.3 pH值对菌丝生长及产抱的影响
        3.2.4 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3.2.5 碳、戴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抱的影响
        3.2.6 温度、湿度、pH值对抱子萌发的影响
        3.2.7 分生抱子致死温度
    3.3 室内药剂筛选和田间药剂防治
        3.3.1 室内药剂肺选
        3.3.2 田间药剂防治
    3.4 生防菌室内蹄选和田间应用
        3.4.1 生防菌的室内蹄选
        3.4.2 生防菌的田间应用
4. 结论与讨论
    4.1 白术根腐病的症状
    4.2 白术根腐病菌的分离和鉴定
    4.3 白术根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4.4 室内药剂筛选和田间药剂防治
    4.5 生防菌的室内筛选和田间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高效降解大豆粕制备水解氨基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引言
        1.1 大豆粕概述
        1.1.1 大豆粕的成分
        1.1.2 大豆粕目前的开发利用现状
        1.1.3 大豆粕在有机肥料工业中的应用展望
        1.2 氨基酸叶面肥应用简介
        1.3 高密度发酵研究进展
        1.3.1 发酵方式的选择
        1.3.2 提高供氧的方法
        1.3.3 发酵液流变学控制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总体研究思路
第二章 发酵条件优化及放大条件摸索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来源
        1.1.2 大豆粕来源
        1.1.3 主要仪器
        1.1.4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发酵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1.2.2 发酵液中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1.2.3 发酵液中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1.2.4 发酵液中中性蛋白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1.2.5 大豆粕发酵前后粗蛋白的测定方法
        1.2.6 发酵液中活菌数的测定方法
        1.2.7 5L试验罐培养条件优化
        1.2.8 放大中试方法
        1.3 培养基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酵罐培养条件正交试验结果
        2.2 100L中试罐放大结果
        2.2.1 转速、温度、罐压、空气流量、发酵体系PH值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2.2.2 发酵过程中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
        2.3 大豆粕粗蛋白降解效果比较
    3 讨论
        3.1 发酵控制条件对生物量和产物含量的影响
        3.1.1 接种量对生物量及产物含量的影响
        3.1.2 培养温度对生物量及产物含量的影响
        3.1.3 溶氧对生物量及产物含量的影响
        3.2 100L中试结果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高密度发酵初探及500L发酵中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和试验材料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1.3 主要试剂
        1.1.4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氨基酸测定方法及主要试剂
        1.2.2 生物量测定
        1.2.3 粗蛋白测定方法及主要试剂
        1.2.4 温度对高密发酵的影响
        1.2.5 通气量对高密发酵的影响
        1.2.6 罐压对高密发酵的影响
        1.2.7 消泡剂用量摸索
        1.2.8 补料分批试验
        1.2.9 500L发酵中试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高密发酵的影响
        2.2 通气量对高密发酵的影响
        2.3 罐压对高密发酵的影响
        2.4 消泡剂用量
        2.5 补料分批实验结果
        2.6 500L规模工业中试
        2.6.1 三批次发酵中试效果
    3 讨论
        3.1 高密度发酵初步探索
        3.2 500L发酵中试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发酵产物分析与工业化讨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1.2 主要仪器
        1.1.3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发酵产品的生产
        1.2.2 检测前处理
        1.2.3 色谱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物检测结果
        2.2 发酵成本估算结果
    3 讨论
        3.1 氨基酸分析结果讨论
        3.2 成本分析讨论
        3.3 工业化生产讨论
第五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后续研究设想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附录

(10)西洋参连作障碍微生态机制及生防放线菌的抗病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西洋参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1.1.1 土壤理化性质劣化
        1.1.2 植物的化感自毒作用
        1.1.3 土壤微生物类群失衡
    1.2 西洋参、人参常见病害
    1.3 西洋参土传病害的防治方法
        1.3.1 综合农业技术措施
        1.3.2 化学药剂防治
        1.3.3 生物防治
    1.4 生防菌的防治机理
        1.4.1 直接作用
        1.4.2 间接作用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拮抗放线菌对西洋参人参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10 株放线菌对5 株病原菌的皿内拮抗作用
        2.2.2 8 株拮抗放线菌发酵液对病原菌生长的相对抑菌率
    2.3 结论
    2.4 讨论
第三章 西洋参人参病原真菌菌体对放线菌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的诱导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供试真菌对放线菌几丁质酶合成的诱导作用
        3.2.2 供试真菌对放线菌纤维素酶合成的诱导作用
        3.2.3 生防放线菌对病原菌菌丝的溶解作用
    3.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留坝西洋参病健株根域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数据计算与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西洋参病健株根区土壤养分
        4.2.2 西洋参病、健株根区根表土壤微生物区系
        4.2.3 西洋参病株、健株根域土壤中的优势微生物
        4.2.4 优势真菌鉴定结果
    4.3 结论
    4.4 讨论
        4.4.1 西洋参根域土壤中微生物生态研究
        4.4.2 西洋参不同根域中各类优势菌的作用
第五章 西洋参病株与健株根内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西洋参病、健株根内微生物数量
        5.2.2 西洋参病、健株根内优势细菌和真菌
    5.3 结论
    5.4 讨论
第六章 留坝西洋参病株病原真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病原真菌ITS 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6.2.2 病原真菌致病性验证
    6.3 结论
    6.4 讨论
第七章 轮作土壤中西洋参病、健株根域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1.3 数据计算与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西洋参健株、弱株根区土、死亡株及病土土壤养分
        7.2.2 西洋参健株与弱株根域和病株根表土土壤微生物区系
        7.2.3 西洋参健株、弱株根域土壤和病株根表土壤中的优势微生物
    7.3 结论
    7.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复合氨基低聚糖对西洋参的增产防病效果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氨基寡糖素诱导猕猴桃抗溃疡病的效果及机理研究[D]. 陈霁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花生纹枯病病原学及其致病机制研究[D]. 薛彩云.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3]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安全调查与研究[D]. 饶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8(01)
  • [4]栽培基质及肥料对盆栽参生长影响的研究[D]. 翟涛.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2)
  • [5]阿克苏骏枣多糖的分离与纯化[D]. 阿力木江·穆提拉. 新疆大学, 2014(02)
  • [6]人参锈腐病化学诱导抗性机制及其病原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D]. 孙嘉曼. 沈阳农业大学, 2013(11)
  • [7]西洋参种子发育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研究[D]. 代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8]白术根腐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研究[D]. 刘凡.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7)
  • [9]高效降解大豆粕制备水解氨基酸研究[D]. 曾炽. 湖南农业大学, 2011(04)
  • [10]西洋参连作障碍微生态机制及生防放线菌的抗病作用[D]. 于妍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复方氨基寡糖对西洋参增产防病作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